建筑建造

2024-07-01

建筑建造(精选10篇)

建筑建造 篇1

我们已改变的建筑设计观念中最重要的一个区别, 是从原先认为几何是施工材料的抽象监管者, 转而认为物质和材料性能都与几何本身相关联。

The most important distinction in our changed notion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is the shift from geometry as an abstract regulator of the materials of construction, to a notion that matter and material behavior must be implicated in geometry itself.[1]

—Jesse Reiser

自20世纪末计算机进入广泛的商用和个人领域以来, 计算机对建筑设计思维与过程的介入, 便一直是当代建筑学领域的一个前沿探索方向, 是讨论当代建筑先锋性时的一个重要议题。数字化设计, 从20世纪90年代伯纳德·屈米 (Bernard Tschumi) 领导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开始的先驱探索, 经过格雷格·林恩 (Greg Lynn) 、扎哈·哈迪德 (Zaha Hadid) 、英国建筑联盟学院等一些先锋建筑师和学校的开拓, 在21世纪以后迅速普及到全世界大范围的教学和实践领域。这种蓬勃发展依赖于两方面的力量源泉:在思想方面, 德勒兹、德里达对社会的观察和解读被不断吸收入建筑学范畴, 科学领域的发展成就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例如笛卡尔坐标系和欧氏几何的束缚已经开始消解) ;在技术方面, 计算技术和先进制造业大幅发展、技术门槛不断降低 (例如编程语言变得更为友好, 3D打印和数控机床变得更为廉价和普及) 。

2012年, 同济大学的袁烽和南加州大学的尼尔·里奇 (Neil Leach) 两位学者编著了《建筑数字化编程》《建筑数字化建造》二书, 适时地对近十年来蓬勃发展的数字化设计领域相关探索进行了归纳。这两本书集合了国内外数字化建筑设计和研究前沿的诸多学者, 将其研究实践成果在国内首次从软件 (算法、设计) 和硬件 (建造、材料) 两方面系统化、全方位呈现出来。3年后的2015年, 袁烽和尼尔·里奇又联合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计算设计学院教授阿希姆·门格斯 (Achim Menges) , 出版了《建筑机器人建造》。此书聚焦最近几年机器人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在建筑行业发展中的应用探索和实践, 伴随着工业4.0时代的热潮, 又一次拓展了建筑学新的可能 (图1) 。

抽象

形态、线条、曲线和实体的世界就如数字的世界一样变化多端。正如我们熟知的欧氏几何给我们这样一种印象, 这个世界已被包围在一个可管理的智能结构中。该结构的特征已为人们所熟知, 在生活的其他方面, 一切一如往常;但是在这些特征背后的逻辑则往往被人忽视, 而正是这些逻辑控制着这个系统。[2]

—David Berlinski

自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影响建筑行业以来, 人们最初的思考主要集中在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 CAD (computer aided design, 即计算机辅助设计) 一词广为人知, 甚至已成为了一些制图软件的名称, 例如A u t o C A D、A r c h i C A D。然而, 其最开始的应用, 与其说是计算机辅助设计, 不如说是计算机辅助制图 (computer aided drawings, 缩写同样是CAD) 。在建筑设计领域, 计算机的重要性及其影响要晚得多—直到21世纪计算技术 (computation) 的介入。这也是系列丛书第一本《建筑数字化编程》所涉猎的主要内容:数字化以设计, 而非数字化以表现 (制图、渲染等) 。

书中所探讨的这种新兴的设计方法, 覆盖了各个尺度的设计领域, 从家具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直至大型城市设计。它得益于最新的参数设计体系和脚本编程方法。前者以Rhino、Maya、Digital Project等具有参数关联性的软件为主, 后者则包括了Rhinoscript、Grasshopper、MEL、Processing、Python等脚本编程语言, 两者相辅相成。尼尔·里奇试图厘清这一新兴设计领域仍然稍显混乱的术语, 比如参数化设计 (parametric design) 和算法设计 (algorithmic design) 。他将前者定义为以形式处理为基础, 使用相应的参数化设计软件, 而后者则以代码使用为基础, 使用各类脚本编程语言。

诚然在实践中, 形式处理和代码使用互相交织, 无法以泾渭分明的姿态分割参数化设计和算法设计, 如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近年来的一些项目, 既使用算法脚本模拟性能设计, 也利用参数化工具优化协调建造。然而有一点是明确的:基于计算技术的设计 (computational design) 是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法, 它不是仅仅表面上以曲线为特色的一种审美表达, 也不是仅仅一种被称为参数化主义或其他名称的新风格。当新的计算技术应用于涌现/进化系统, 当图解和现实产生了紧密的相互关联, 当虚拟进化探索的空间丰富到无法为设计师所提前预知的时候, 生成算法便成为了有用的形象化工具, 然而同时, 算法的潜力和设计流程又高于形式的探索:“逻辑就是新的形式”。[3]

物质化

数字化建造作为一种设计与建造方法, 驱动着建筑范式的革命性转化。数字化建造方法是实现传统建构思想走向未来的手段。作为新的实践方法……都要求我们对包含“过程逻辑”与“形式意义”的建筑本体进行重新的思考。[4]

—袁烽

建筑学是设计和建造的艺术或科学, 建筑师既追求设计的意义和方法, 也注重建造/施工的意义和方法。《建筑数字化建造》是《建筑数字化编程》一体双生的姐妹书。前者关注算法逻辑, 本书则关注物质实现。

建筑环境的进化与生物进化可以相类比, 是一个通过实验和失败往复的物质进程。设计工具和建造技术深刻地影响着一个时代的建筑, 无论是透视图之于文艺复兴建筑, 或投射几何和切石法之于巴洛克建筑, 又或轴测图和大规模工业生产之于现代主义, 莫不如是。自文艺复兴时期, 设计与渲染可以在纸上完成时起, 设计与建造便开始分离, 数百年来设计者一直通过图纸 (包括二维平面、立面、剖面以及三维渲染、空间关系图、组装图等) 来与建造者进行沟通和信息传递。然而到了21世纪, 既然复杂性和性能要求日渐增长的新的设计工具已然出现, 那么基于图纸、机械加工和传统材料的建造技术也自然而然地亟待新范式的革新。

这种新范式的革新, 伴随着时代生产趋势的转变。如果说大规模机械生产主导的大规模制造 (mass production) 和现代主义如影随形, 那么数字化时代可与之类比的无疑是以数控机床、3D打印机、机器人等新技术主导的大规模定制 (mass customization) 。从工具层面, 建筑建造领域经历了从“手工”到“传统机械”再到“数控机械”的过程;在操作对象层面, 则相应地经历了从“传统材料”到“多维材料”再到“复合材料”的日益丰富 (图2) 。[5]在参数化设计或算法设计的支持下, 数字化建造是一种全新的自主性设计建造方式, 它帮助当代的建筑师重新思考形式本体和过程逻辑的意义。

连接

当今世界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建筑技术基础, 这是从20世纪早期建筑工业化至今都梦寐以求的。我们不再见证一次滞后的产业现代化, 相反的, 我们目睹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起航:智力劳动和手工生产、设计和实现之间的因现代性而产生的分离正在结束。[6]

—Mario Carpo

前两本书以数字化编程、数字化建造为名。然而“数字化”一词在当下, 是一个流行却又宽泛的词语。凡是利用了数字工具的设计似乎都可被称为数字化, 这其中既包含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绘图, 也包含参数化设计、算法设计这样利用计算技术的计算设计。在“互联网+”热火朝天的当下, 想避免数字化反而是一件更不容易的事 (相较而言, 这一系列丛书的英文名称Scripting the Future, Fabricating the Future, Robotic Futures似乎更符合编著者本意) 。

值得注意的是, 《建筑机器人建造》作为该系列著作的最新一本, 并未沿用“数字化”一词, 而是明确聚焦于采用机器人技术的设计建造研究。这从侧面说明, 经过了研究/实践者近二三十年在建筑数字化领域的探索之后, 数字化建筑已经从概括的、宏泛的基础研究和框架搭建进入了深耕细作阶段, 而机器人建造, 则是当下一个极有前景的技术细分领域。

从某种意义上说, 建筑可被理解为一个高度整合的复杂系统、子系统和构件, 它们相互关联连接、相辅相成, 以满足建筑、结构、功能、空间、符号和氛围标准。所有系统都互相联系, 适应内在和外在多种情形, 从而引发各自的差异化。[7]数字化编程和数字化建造技术于一定程度上分别达成了设计和建造内部复杂信息系统的相互关联, 前者关注于逻辑和算法的抽象方法, 后者关注材料与工具的物质化方式。然而两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沟通依然是割裂的, 尽管二维图纸已经不再是信息传递的主要媒介, 但平台的不同导致传递的信息依然要经过一次或数次转译过程。

机器人技术在建筑设计与建造中的应用, 则创造性地用一个连续无缝的系统容纳了设计算法系统与物质化系统, 整合了设计到建造的全过程, 成为它们之间信息无缝交换和连接的接口。帕特里克·舒马赫在《建筑的自组织系统》一书中, 将对复杂的建筑信息系统的设计视作建筑师的核心竞争力, 是实现建筑与内外部环境协调共生的核心, 也是将建造逻辑脱离纯粹的几何形式, 与材料属性和建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关键所在。[8]机器人技术, 无疑又是这个复杂建筑信息系统的关键, 弥合了建筑师与工程师、设计者与建造者之间的信息裂缝, 重建了信息、生形和物质化之间相互联系 (图3) 。

数字未来

自计算机被发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 人类社会在信息化的路上飞奔前行。时至今日, 我们无疑已经从工业时代进入了信息时代。当代建筑和城市主义必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在此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组织并厘清愈发复杂的后福特主义网络社会。[8]后福特主义网络社会, 其特征是个性化需求、水平型组织、弹性社会经济关联, 连接/交流的强度和密度在各个层面指数级地增长, 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流动化、多元化远超过往。根植于工业时代的现代建筑及其背后的福特主义 (Fordism) 社会的构成原则—分隔化、专业化和重复化, 显然已不足以应对信息时代的需求, “复合型人才”为社会各行各业所推崇。在建筑设计生产领域, 设计—建造、信息—物质的重新整合和协同也是应对复杂性日益增长的网络社会的大势所趋。

作为探索数字化设计前沿的系列丛书, 《建筑数字化编程》《建筑数字化建造》《建筑机器人建造》在几年的时间里陆续出版, 全方位记录了世界范围内数字化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从抽象的逻辑与算法系统, 到新材料、新工具的使用, 再到将设计—建造、信息—物质、形态—性能、技术—文化无缝连接的机器人设计建造体系。我们看到, 建筑师的专业和方法都在以令人振奋的方式进行重构。网络化信息协同和性能化定制成为了建筑数字化设计与建造的核心。《建筑机器人建造》不会是这一系列的最后一本, 云端设计建造信息的整合、大规模定制需求和服务的普及, 高度信息化、性能化的建筑和高度信息化、复合化的建筑师将是建筑学的数字未来。

参考文献

[1]REISER J.Reiser+Umemoto:Atlas of Novel Tectonics[M].Princeton: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006.

[2]BERLINSKI D.The Advent of the Algorithm:The Idea that Rules the World[M].New York:Harrcourt, 2000.

[3]LEACH N.参数化释义[M]//LEACH N, 袁烽.建筑数字化编程.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2:9-13.

[4]袁烽.数字化建造:新方法论驱动下的范式转化[M]//袁烽, LEACH N.建筑数字化建造.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2:9-13.

[5]袁烽.从数字化编程到数字化建造[J].时代建筑, 2012 (5) :10-21.

[6]CARPO M.Revolutions:Some New Technologies in Search of an Author[J].Log, 2009 (15) :49-54.

[7]NEUMAYR R.结构符号学—构造壳体结构的符号学潜力[J].张朔炯, 译.时代建筑, 2014 (5) :38-42.

[8]SCHUMACHER P.The Autopoiesis of Architecture, Volume I:A New Framework for Architecture[M].Chichester:John Wiley&Sons Ltd., 2011.

建筑建造 篇2

土方开挖

1.土方开挖:基坑开挖一般采用“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开挖原则。当基坑较深,地下水位较高,开挖土体大多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应采取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措施。

2.深基坑的界定:

1)开挖深度超过或含5米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

2)开挖深度虽未超过5米,但地质条件、周围环境和地下管线复杂,或影响毗邻建筑(构筑)物安全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

浅基坑开挖

基坑开挖程序一般是:测量放线-分层开挖-排降水-修坡-整平-留足预留土层等。

浅基坑的支护:对于横断面不大的基坑,其临时支护通常可采用间断式、断续式或连续式水平支撑等。

深基坑开挖

深基坑的开挖与支护:在深基坑土方开挖之前,要详细确定挖土方案和施工组织,要对支护结构、地下水位及周围环境进行必要的监测和保护。当施工现场不具备放坡条件,放坡无法保证施工安全,一般采用支护结构进行临时支挡,以保证基坑的土壁稳定。支护结构的选型有排桩或地下连续墙、水泥土墙、土钉墙、逆作拱墙或采用上述形式的组合等。

土方回填

1.土料及含水量应符合数相关要求;

2.土方填筑:填方应分层进行并尽量采用同类土填筑

3.影响填土压实质量的主要因素:压实功、土的含水量以及每层铺土的厚度

考题

浅基坑土方开挖中,基坑边缘堆置土方和建筑材料,最大堆置高度不应超过()m。

互动式建筑的设计及其建造研究 篇3

关键词:互动式建筑;设计;建造

互动式建筑指的是建筑通过形体、空间方面的变化来满足外在因素变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的建筑需求,又可以称之为响应式建筑(Responsive Architeture),互动式建筑的主要特点包括动态、持续、灵活等。互动式建筑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周围环境因素的及时反映,保持建筑的最佳适宜状态。本文主要对互动式建筑的设计与建筑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新的建筑设计与建筑类型。

一、互动式建筑的设计及其建造

(一)建筑互动机制的设计原理

互动式建筑设计最为基础的环节就是建筑互动机制设计,建筑师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建筑互动的形式及作用原理进行设定。建筑互动机制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两中类型:第一,仿生型互动设计。通过对生物的某些方面的观察与研究,对其行为原理进行归纳与总结,在此基础上转化为建筑互动机制的设计方法;第二,现象型互动设计。通过建筑师对生活中的常识类行为与动态进行分析,对存在这种稳定结构的原理进行总结并应用,确保建筑的结构在变化的过程中保持稳定性。

(二)互动式建筑嵌入式中央处理系统

嵌入式中央处理系统(Embedded System)主要的作用是对处于动作状态中的设备进行监控或辅助。嵌入式中央处理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应用程序固定的特点。在互动式建筑中,切入式重要处理系统发挥着“大脑”的作用,让建筑开始进行“思考”,赋予了建筑主动性。当前,大多数的互动式建筑都采用嵌入式中央处理系统与接卸装置共同作用的形式。随着嵌入式中央处理系统的不断创新,建筑也向着生物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最终将实现与环境共生。

(三)互动式建筑感应系统

感应系统中的核心为感应器,主要的作用是对外部环境中被测信号进行感应,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实现被测信号的转换。感应系统在互动式建筑中发挥着“五官”的作用,对外部环境中的物理信息进行感应。感应器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接触类感应器,指的是通过直接的接触来实现物理信息的收集;另一种是非接触类感应器,指的是对物体的存在进行间接的感知。

(四)互动式建筑动力系统

动力系统指的是建筑的可变性,能够在位置或者图案方面发生变化。对动力系统的分析需要包括动态原理与动力方式两个方面。动态原理指的是趋势动力结构发生变化的力量,互动式建筑的动态结构原理主要包括电力、机械力与磁力三种类型。互动式建筑的视觉色彩变化都是通过电力实现的,通过LED鞥色彩与亮度方面的变化对人的行为进行反映,从而实现人与建筑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形式较为方便单一,建筑尺度方面的互动较少。互动式建筑的空间形态变化一般通过机械力或者磁力来实现的。机械力通过互动杠杆的伸缩、旋转、弯曲等变化来实现;磁力一般在逻辑较为简单的互动建筑上应用较多,作用的机理为建筑终端互动元件中有磁性的部件与建筑控制端的磁性部件通过磁力大小、有无、吸引或排斥实现元件形变或位移。动力方式主要指的是机械运动的方式,主要的包括一维方向收缩与展开、二维收缩与展开、旋转、摇摆、气压、材料自适应等。

(五)智能建筑控制系统

建筑中的附属部件包括供暖系统、安防系统、给排水系统等,这些部件并非建筑的结构主体,但同样不可或缺。智能建筑控制系统指的是建筑中的附属部件能够对周围的人或者环境的行为状态进行感应,从而实现对设备的调控,同时能够在建筑的核心控制部分对数据情况进行显示,从而实现整个建筑软环境的调控。智能建筑控制系统的核心为SIC(System Integrated Center),主要的功能掌控建筑中所有的信号与行为,通过综合布线系统(PDS,Prenises Distrebution System)实现与下属系统之间的连接,其中下属系统主要包括楼宇自动化系统(B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通信自动化系统(CAS)。

二、互动式建筑设计与建筑带来的新变化

(一)改变了建筑师的身份

在西方国家,建筑师与艺术家之间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实现造型艺术的极致展现。互动式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改变了建筑师的位置,从决定者转变成为了探索者,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只是对规则进行制造,而建筑最终真正的设计则取决于环境。

(二)改变了使用者的身份

人与建筑之间一直存在的都是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建筑就像是工具一样,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舒适与便捷。人与建筑之间一直都是相对独立的关系,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互动式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为使用者提供了无数的选项,使量变积累成为了质变,使用者参与到了空间的设计中,使用者可以对建筑的空间、色调、冷暖等进行设计。建筑能够依据使用者的意愿发生一定的改变,成为了定制建筑。

总结:

随着计算机不断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互动式建筑设计,这是建筑史上的一次革民性的进步。互動式建筑实现了与环境更好的融合,适应了时代发展的特征。随着建筑设计的不断发展,建筑与环境之间的融合程度不断提高,建筑在对环境进行表达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为了环境的一部分。互动式建筑将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成为建筑改革的节点。互动式建筑间实现建筑从静态向动态的发展,让建筑能够与生物体一样进行自我的适应、调节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旭东,赵昂. 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CAAD)的发展趋势——虚拟建筑(Virtual Building)设计将成为主流[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11,01(23):21-24.

[2]吴晓,虞刚. 关于数字技术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再思考——读《当代建筑与数字化设计过程》一书有感[J]. 建筑学报,2013,05(43):95-98.

建筑建造 篇4

人类用砖建造房屋已有数千年历史。当然, 也不仅只采用了砖而且应用砖的程度也不同。今天, 如果你想了解黏土砖对建筑师的重要性, 以及建筑师如何应用砖, 你就会惊奇地发现很多建筑师并不使用砖砌结构也能设计完整的建筑物, 他们采用水泥、玻璃和金属材料等建筑材料, 还有一些建筑师则应用木材建造房屋。现在认为砌体是“特殊场合”的建筑材料。对于两种砌体材料黏土砖和石材而言, 砖还继续在建筑领域发挥作用, 而石材仅仅用于与历史背景有关的个别建筑。所以, 砖砌建筑仍具有当代的时代特征。

2 砖建筑

现今建筑师认为砖建筑的基本特点有三方面: (1) 设计方面, 将黏土砖看作为基本模块, 其粘合在一起后具有一定承重力和承重强度; (2) 砖建筑在物理性能方面, 具有抵御气候变化、易于水气扩散和保温功能; (3) 在美学方面, 其砖建筑整体结构、装饰、颜色、质地、外观和文化表达方面都具有特点。

在没有天然石材的地域, 由于天然石材价格昂贵, 而砖相对便宜, 使砖砌建筑得到了特别的发展, 对建筑学审美产生了一定影响, 并奠定了其建筑学方面重要地位。在奥古斯都的统治下, 罗马从一个砖砌建筑城市变成了大理石砖砌建筑的城市, 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建筑都采用了大理石材料, 而是砖砌体表面被简单地覆盖了大理石材料。在随后的几个世纪, 如若哪个建筑师想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 就会将砖砌建筑装饰成天然石材建筑。

也有折衷方案, 一些代表性建筑用砖砌成, 而建筑物的特殊部位如正门、窗子边框、檐口等使用石材砌筑。建筑师巧妙地运用石材与砖的组合, 使建筑物达到了辉煌的装饰效果, 这样的房子看起来造价也不菲。

在德国北方哥特式 (Gothic) 地区, 红砖建筑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该区的的南部, 顶级建造师尽量采用各种形状的砖砌筑仿石建筑。手工制作了非常精美的烧制黏土制品——花式窗格、圆花窗、小尖塔等。彩色釉技术的应用又为这些装饰砖添光加彩, 增加了建筑物的美感。

在筑物建造过程中, 设计师与砖制品生产商之间的协商与协作是非常必要的, 但首次协商时会有一定的难度, 甚至需要付出一些代价。正常尺寸的标准砖由砖厂供应。建筑物设计时要以标准砖为基本组件。砌砖工的常规工作就是砌筑标准规格的砖, 一般要避免砌筑偏离标准尺寸的砖。偶尔需要一些小尺寸的砖, 可在工地现场将砖切割成所需尺寸。在哥特式 (Gothic) 地区, 建筑师自己设计用于哥特式红砖建筑的各种形状的砖, 再由砖厂定制。设计师设计砖时必须给干燥和焙烧的生产过程留有10%的收缩余地, 否则生产中会有较多的废品。所以, 设计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密切沟通非常必要。

文艺复兴以来, 在巴洛克时期以及新古典主义时期, 黏土砖砌墙已经被粉刷的灰浆所掩饰。

启蒙运动的思想理论家们使砖建筑重新获得了较高的地位。其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Karl Friedrich Schinkel, 他在德国成立了现代砖建筑事务所, 后来在普鲁士成立了红砖建筑学校。

起初, 红砖建筑物的发展与建筑学理论并无关系。战争发生后, 政府没有钱, 但又急需修建一些功能性建筑物、军营及相应工厂等。没有粉刷层装饰的砖石建筑造价相对低, 建筑风格也符合普鲁士政府沉静、务实的风格。此外, 还出现了新哥特式的设计风格, 尤其是其还应用于教堂建筑。哥特式建筑被认为是德国的建筑风格。在“德国建筑”这一著名著作 (1773年) 中, 歌德用诗歌赞美了斯特拉斯堡大教堂及它的建造师Erwin von Steinbach。在普鲁士, 哥特式建筑自然是指红砖建筑。同时, 其也纪念了1900年稍后的文艺复兴历史时期。自此, 砖建筑就改变了它的形象, 漂亮的砖建筑再一次被社会认可, 并将其应用于军营、城堡式工厂、皇家邮局和博物馆。只有德皇威廉二世拒绝接受此类建筑, 并使用沙岩建造了华而不实的威廉式建筑。

20世纪早期, 现代派建筑师普遍对砖砌建筑采取了中立态度。然而, 20年代前卫建筑师本着为社会大众服务的目标, 尽量减少采用好看且昂贵的缸砖建筑, 他们想为社会下层建造人们能负担得起的大众住宅, 大众住宅建造及装饰成本都低廉。此后, 白色现代建筑风格逐渐得到发展。

仅有极少数的建筑师如Ludwig Mies van der Rohe、Hans Poelzing或Wilhelm Kreis证实也可以将黏土砖融合到现代建筑物的正面, 在这一方面, 柏林提供了很好的榜样。20世纪20年代, 建筑师Hans Heinrich Muller为Bewag能源公司工作, 他设计和建造了许多发电厂和变电站, 虽然其大多数停止了运营, 但这些建筑得到了保留, 其新用途是作为城市的地标建筑。

20世纪20~30年代, 建筑师Hans Hertlein为西门子公司建造厂房, 其对工业建筑产生了重大影响。

今天看来, 特别是从美学的角度看, 现代砖建筑仍是非常新颖漂亮。建筑师赞赏砖砌建筑既能散发出来平静、稳重的风格, 同时又具有传统的缸砖建筑的活力。现在的建筑师极少采用1910时期大量采用的砖砌浮雕, 而是将砖砌成凸起或凹陷或独立的伸出墙表面的露头砖结构, 也几乎不用彩色砖做装饰。19世纪时期, 这种建筑装饰在1970年的后现代主义时期经再次变得非常时尚, 但今天看来有些矫揉造作。

进入21世纪, 现代古典主义再次主导了建筑师理念。最典型的砖筑建筑是大厦, 设计师Mies van der Rohe对此时行了重大改变和影响, 至今保持。Mies打破了大厦房屋结构, 将其变成单独的组成单元, 并将这些单元成比例的艺术化排布组合起来, 有些建筑上还增加了雕饰, 这包括直通花园的长廊。建筑物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相连成一体, 这种巧妙地将建筑物内部与外部相连的的过渡在现代古典建筑中是必需的。

当Alvaro Siza在赫姆布洛依 (Hombroich) 设计建造他的建筑博物馆时, 他还是选择了此种样式, 使人们明显地联想起Mies van der Rohe的作品。其特点是回收利用了拆毁建筑物砖, 这些砖还保留了原用途的印记, 这就形成了特别的充满活力和动感的建筑物正面形象。

从Siza设计的建筑物看不到什么, 这是因为它的墙不是实心砖砌筑, 而是双层墙, 中间有隔热层。

当我们谈论当今砖筑建筑时, 应明白其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砖的应用有一个基本的区别, 那时的砖建筑主要采用实心砖, 而今天的砖建筑通常建成双层墙结构——墙由承重部分和饰面部分组成。墙体的承重部分取决于静载荷, 其可能材料包括就地浇注混凝土、混凝土骨架+填砖或各种类型的空心砖。如果建筑物完全用砖建造, 则应使用轻质砖、空心砖或其他类似材料。在墙承重部分的外面是隔热保温层和空气层, 保温层的外边才是建筑物的外表层。外表层由高质量的防泛霜的缸砖砌筑, 具有好看的外表和抵御风雨的作用。

从建筑物的外观上看若只有正立面为砖砌筑, 且砖本身并不是承重结构时, 则建筑物的整体美观度就会大打折扣。至少, 当建筑结构不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时, 专家一眼就能发现。在许多建筑师的抽象思维中, 他们认为自已设计的建筑是一个立方体或其他形态整体, 喜欢建筑物有统一的连续的外表面, 所以, 有时候砖砌墙看起来更像墙纸。门窗过梁 (楣) 不用砖砌筑。黏土制品中没有梁或砖拱, 如果不使用技巧, 用砖砌悬臂结构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是告诉大家如若砖砌建筑仅有一个正面, 则这好象是悬挂在主体结构之外的极薄帘子。

在建筑师之间, 对砖砌建筑存在不同的态度和看法。大多数建筑师认为砖砌结构具有美学元素, 可以建筑出优美的建筑物;其他建筑师则不想放弃传统建筑技艺的乐趣, 他们认为展示承重结构才是真实可信的。因此, 这就出现了两个根本不同的建筑学观点。尽管这两种建筑学理论和原理都具有重要性, 建筑师之间几乎不讨论这种冲突观点, 即使一直争论也不介意。

从原则上看, 解决这种进退两难问题的办法是采用单一材料砌筑。然而, 使用单一材料砌筑, 又很难满足现在隔热保温的要求, 除非使用非常厚的墙。这方面罕见的例子是Berlin-Kopenick行政区图书馆, 它的砖墙有60 cm厚, 砖墙外没有额外的隔热层。同行羡慕建筑师Bruno、Fioretti和Marquez, 他们有机会建造这样的建筑, 建筑外部的雕刻装饰还使他们获得了建筑大奖。

砖砌建筑的优点是明显的, 其有非常好的物理特性。具有足够的隔热保温性能。冬季, 它有很强贮热能力, 而在夏季它能长时间地保持夜间的凉爽, 使室内有舒适、平稳的气流。部分增加的材料费用会由于砖墙结构简单而降低。然而其最大的缺点对较大场地的要求。投资者指望租用区域的每平方分米都能产生效益, 所以, 让他们建造60 cm厚的墙壁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 通常建造较薄的墙壁。

当代建筑中, 砖砌建筑几乎始终是高质量高品质的象征。缸砖用于建筑物外立面是非常坚固、耐久和免维护, 同时还会提升建筑物价值。当投资者目标不是短期利益最大化而是考虑持续发展和长期效益最大化时, 人们就倾向于建造砖建筑。

2014建筑工程二级建造师大纲 篇5

22200000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

22201000建设工程基本法律知识 22201010建设工程法律体系 22201011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22201012法的形式和效力层级 22201020建设工程法人制度

22201021法人的法定条件及其在建设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2201022企业法人与项目经理部的法律关系 22201030建设工程代理制度

22201031代理的法律特征和主要种类

22201032建设工程代理行为及其法律关系 22201040建设工程物权制度

22201041物权的主要种类和与土地相关的物权 22201042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消灭和保护 22201050建设工程债权制度 22201051债的基本法律关系

22201052建设工程债的产生和常见种类 22201060建设工程知识产权制度 22201061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

22201062建设工程知识产权的常见种类、保护和侵权责任 22201070建设工程担保制度 22201071担保与担保合同的规定

22201072建设工程保证担保的方式和责任

22201073抵押权、质权、留置权、定金的规定 22201080建设工程保险制度 22201081保险与保险索赔的规定

22201082建设工程保险的主要种类和投保权益 22201090建设工程法律责任制度 22201091法律责任的基本种类和特征

22201092建设工程民事责任的种类及承担方式 22201093建设工程行政责任的种类及承担方式 22201094建设工程刑事责任的种类及承担方式 22202000施工许可法律制度

22202010建设工程施工许可制度

22202011施工许可证和开工报告的适用范围 22202012申请主体和法定批准条件

22202013延期开工、核验和重新办理批准的规定 22202014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2202020施工企业从业资格制度 22202021企业资质的法定条件和等级

22202022禁止无资质或越级承揽工程的规定.22202023禁止以他企业或他企业以本企业名义承揽工程的规定

22202024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2202030建造师注册执业制度

22202031建设工程专业人员执业资格的准人管理 22202032建造师考试、注册和继续教育的规定 22202033建造师的受聘单位和执业岗位范围 22202034建造师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2202035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2203000建设工程发承包法律制度 22203010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制度

22203011建设工程法定招标的范围、招标方式和交易场所 22203012招标基本程序和禁止肢解发包、限制排斥投标人的规定

22203013投标人、投标文件和投标保证金

22203014禁止串通投标和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定 22203015中标的珐定要求和招标投标投诉处理 22203016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2203020建设工程承包制度 22203021建设工程总承包的规定

22203022建设工程共同承包的规定 22203023建设工程分包的规定

22203024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2203030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22203031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的分类

22203032建筑市场施工单位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 22203033建筑市场诚信行为的公布和奖惩机制 22203034建筑市场主体诚信评价的基本规定 22204000建设工程合同和劳动合同法律制度 22204010建设工程合同制度

22204011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法定形式和内容 22204012建设工程工期和支付价款的规定 22204013建设工程赔偿损失的规定

22204014无效合同和效力待定合同的规定

22204015合同的履行、变更、转让、撤销和终止 22204016违约责任及违约责任的免除

22204017建设工程合同示范文本的性质与作用 22204020劳动合同及劳动关系制度 22204021劳动合同订立的规定

22204022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 22204023合法用工方式与违法用工模式的规定 22204024劳动保护的规定 22204025劳动争议的解决

22204026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2204030相关合同制度

22204031承揽合同的法律规定 22204032买卖合同的法律规定 22204033借款合同的法律规定 22204034租赁合同的法律规定

22204035融资租赁合同的法律规定 22204036运输合同的法律规定 22204037委托合同的法律规定

22205000建设工程施工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和文物保护法律制度

22205010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制度

22205011施工现场噪声污染防治的规定

22205012施工现场废气、废水污染防治的规定 22205013施工现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规定 22205014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2205020施工节约能源制度

22205021施工合理使用与节约能源的规定

22205022施工节能技术进步和激励措施的规定 22205023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2205030施工文物保护制度 22205031受国家保护的文物范围

22205032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施工的规定

22205033施工发现文物报告和保护的规定 22205034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2206000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制度 22206010施工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

22206011申请领取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条件

22206012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有效期和政府监管的规定 22206013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2206020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 22206021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

22206022施工项目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责任

22206023施工总承包和分包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 22206024施工作业人员安全生产的权利和义务 22206025施工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规定 22206026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2206030施工现场安全防护制度

22206031编制安全技术措施、专项施工方案和安全技术交底的规定

22206032施工现场安全防护和安全费用的规定

22206033施工现场消防安全职责和应采取的消防安全措施 22206034工伤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的规定 22206035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2206040施工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 22206041生产安全事故的等级划分标准

22206042施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规定

22206043施工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及采取相应措施的规定 22206044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2206050建设单位和相关单位的建设工程安全责任制度 22206051建设单位相关的安全责任

22206052勘察、设计单位相关的安全责任

22206053工程监理、检验检测单位相关的安全责任 22206054机械设备等单位相关的安全责任 22206055政府部门安全监督管理的相关规定 22207000建设工程质量法律制度 22207010工程建设标准

22207011工程建设标准的分类

22207012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的规定 22207013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2207020施工单位的质量责任和义务

22207021对施工质量负责和总分包单位的质量责任

22207022按照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的规定 22207023对建筑材料、设备等进行检验检测的规定 22207024施工质量检验和返修的规定

22207025建立健全职工教育培训制度的规定 22207026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2207030建设单位及相关单位的质量责任和义务 22207031建设单位相关的质量责任和义务

22207032勘察、设计单位相关的质量责任和义务 22207033工程监理单位相关的质量责任和义务 22207034政府部门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相关规定 22207040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制度 22207041竣工验收的主体和法定条件 22207042施工单位应提交的档案资料

22207043规划、消防、节能、环保等验收的规定 22207044竣工结算、质量争议的规定 22207045竣工验收报告备案的规定 22207050建设工程质量保修制度

22207051质量保修书和最低保修期限的规定 22207052质量责任的损失赔偿

22207053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2208000解决建设工程纠纷法律制度

22208010建设工程纠纷主要种类和法律解决途径 22208011建设工程纠纷的主要种类 22208012民事纠纷的法律解决途径 22208013行政纠纷的法律解决途径 22208020民事诉讼制度

22208021民事诉讼的法院管辖

22208022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代理人 22208023民事诉讼的证据和诉讼时效 22208024民事诉讼的审判和执行程序 22208030仲裁制度

22208031仲裁协议和仲裁受理 22208032仲裁审理的法定程序 22208033仲裁裁决的执行

22208034涉外仲裁的特别规定 22208040调解与和解制度 22208041调解的规定 22208042和解的规定

22208051行政强制的种类和法定程序

22208052行政复议的范围、受理和复议决定

22208053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审理程序和判决执行 22208054侵权的赔偿责任

《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建筑工程)科目考试大纲

2A300000建筑工程管理与实务

2A310000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2A311000建筑工程技术要求 2A311010建筑构造要求 2A311011民用建筑构造要求

2A311012建筑物理环境技术要求 2A311013建筑抗震构造要求 2A311020建筑结构技术要求 2A311021房屋结构平衡技术要求

2A311022房屋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及耐久性要求 2A311023钢筋混凝土梁、板、柱的特点及配筋要求 2A311024砌体结构的特点及技术要求 2A311030建筑材料

2A311031常用建筑金属材料的品种、性能和应用 2A311032无机胶凝材料的性能和应用

2A311033混凝土(含外加剂)的技术性能和应用 2A311034砂浆、砌块的技术性能和应用 2A311035饰面石材、陶瓷的特性和应用 2A311036木材、木制品的特性和应用 2A311037玻璃的特性和应用

2A311038防水材料的特性和应用

2A311039其他常用建筑材料的特性和应用 2A312000建筑工程专业施工技术 2A312010施工测量技术

2A312011常用测量仪器的性能与应用 2A312012施工测量的内容与方法 2A312020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2A312021土方工程施工技术

2A312022基坑验槽与局部不良地基处理方法 2A312023砖、石基础施工技术

2A312024混凝土基础与桩基施工技术 2A312025人工降排地下水施工技术 2A312026岩土工程与基坑监测技术 2A312030主体结构工程施工技术

2A312031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技术 2A312032砌体结构工程施工技术 2A312033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

2A312034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2A312040防水工程施工技术

2A312041屋面与室内防水工程施工技术 2A312042地下防水工程施工技术 2A312050装饰装修工程施工技术 2A312051吊顶工程施工技术

2A312052轻质隔墙工程施工技术 2A312053地面工程施工技术

2A312054饰面板(砖)工程施工技术 2A312055门窗工程施工技术

2A312056涂料涂饰、裱糊、软包与细部工程施工技术 2A312057建筑幕墙工程施工技术 2A312060建筑工程季节性施工技术 2A312061冬期施工技术 2A312062雨期施工技术

2A312063高温天气施工技术

2A320000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 2A320010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2A320012施工部署

2A320013施工顺序和施工方法的确定 2A320014施工平面布置图

2A320015材料、劳动力、施工机具计划 2A320020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理 2A320021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

2A320022流水施工方法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2A320023网络计划方法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2A320024施工进度计划的检查与调整 2A320030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2A320031土方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2A320032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2A32003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2A320034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2A320035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2A320036建筑防水、保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2A320037墙面、吊顶与地面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2A320038建筑幕墙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2A320039门窗与细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2A320040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2A320041基坑工程安全管理 2A320042脚手架工程安全管理 2A320043模板工程安全管理 2A320044高处作业安全管理 2A320045洞口、临边防护管理 2A320046施工用电安全管理

2A320047垂直运输机械安全管理 2A320048施工机具安全管理 2A320049施工安全检查与评定

2A320050建筑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 2A320051施工招标投标管理要求 2A320052施工招标条件与程序 2A320053施工投标条件与程序

2A320060建筑工程造价与成本管理 2A320061工程造价的构成与计算 2A320062工程施工成本的构成2A320063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运用 2A320064合同价款的约定与调整 2A320065预付款与进度款的计算 2A320066工程竣工结算

2A320067成本控制方法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2A320070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 2A320071施工合同的组成与内容 2A320072施工合同的签订与履行 2A320073专业分包合同的应用 2A320074劳务分包合同的应用 2A320075施工合同变更与索赔 2A320080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2A320081现场消防管理

2A320082现场文明施工管理 2A320083现场成品保护管理 2A320084现场环境保护管理 2A320085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2A320086临时用电、用水管理 2A320087安全警示牌布置原则 2A320088施工现场综合考评分析 2A320090建筑工程验收管理

2A320091检验批及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 2A320092分部工程的质量验收 2A320093室内环境质量验收 2A320094节能工程质量验收 2A320095消防工程竣工验收 2A320097工程竣工资料的编制

2A330000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相关法规与标准 2A331000建筑工程相关法规 2A331010建筑工程管理相关法规 2A331011民用建筑节能法规

2A331012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

2A331013危险性较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管理办法

2A331014工程建设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的报告和调查处理程序

2A331015建筑工程严禁转包的有关规定 2A331016建筑工程严禁违法分包的有关规定 2A331017工程保修有关规定

2A331018房屋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范围、期限与应提交的文件

2A331019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范围与档案报送期限 2A332000建筑工程标准

2A332010建筑工程管理相关标准

2A33201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 2A33201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的有关规定 2A332013建筑施工组织设计的有关规定 2A332014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的有关规定

2A332020建筑地基基础及主体结构工程相关技术标准 2A33202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的有关规定 2A332022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的有关规定 2A33202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的有关规定 2A332024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的有关规定 2A332025屋面工程质量验收的有关规定 2A332026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的有关规定

2A332027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的有关规定 2A33203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相关技术标准 2A332031建筑幕墙工程技术规范中的有关规定 2A332032住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的有关规定 2A332033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的有关规定

2A332034建筑内部装修防火施工及验收的有关规定 2A332035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的有关规定 2A332040建筑工程节能相关技术标准 2A332041节能建筑评价的有关规定

2A332042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的有关规定

2A332043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的有关规定 2A332050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控制相关技术标准

2A332051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的有关规定 2A333000二级建造师(建筑工程)注册执业管理规定及相关要求

2A333001二级建造师(建筑工程)注册执业工程规模标准 2A333002二级建造师(建筑工程)注册执业工程范围

2A333003二级建造师(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签章文件目录

2014年二级建造师考试科目《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考试大纲

2Z100000建设工程施工管理

2Z101000施工管理

2Z101010施工方的项目管理

2Z10101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类型 2Z101012施工项目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2Z101020施工管理的组织 2Z101021项目结构分析

2Z101022施工管理的组织结构

2Z101023施工管理的工作任务分工 2Z101024施工管理的管理职能分工 2Z101025施工管理的工作流程组织

2Z101030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和编制方法

2Z101032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方法

2Z101040施工项目管理目标的动态控制 2Z101041动态控制方法

2Z101042动态控制方法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2Z101050施工项目经理的任务和责任 2Z101051施工项目经理的任务 2Z101052施工项目经理的责任 2Z101060施工风险管理 2Z101061风险和风险量 2Z101062施工风险的类型

2Z101063施工风险管理的任务和方法 2Z101070工程监理的工作任务和方法 2Z101071工程监理的工作任务 2Z101072工程监理的工作方法 2Z102000施工成本管理

2Z102010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的组成与计算

2Z102011按费用构成要素划分的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2Z102012按造价形成划分的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 2Z102013建筑安装工程费用计算方法 2Z102014建筑安装工程计价程序 2Z102015工程量清单计价 2Z102020建设工程定额

2Z102021建设工程定额的分类 2Z102022人工定额

2Z102023材料消耗定额

2Z102024施工机械台班使用定额 2Z102030合同价款约定与工程结算 2Z102031合同价款约定 2Z102032工程计量

2Z102033合同价款调整 2Z102034工程变更

2Z102035索赔与现场签证 2Z102036合同价款期中支付 2Z102037竣工结算与支付

2Z102040施工成本管理与施工成本计划 2Z102041施工成本管理的任务与措施 2Z102042施工成本计划的类型

2Z102043施工成本计划的编制依据 2Z102044施工成本计划的编制方法

2Z102050施工成本控制与施工成本分析 2Z102051施工成本控制的依据 2Z102052施工成本控制的步骤 2Z102053施工成本控制的方法 2Z102054施工成本分析的方法 2Z103000施工进度管理

2Z103010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目标和任务 2Z103011总进度目标

2Z103012进度控制的任务

2Z103020施工进度计划的类型及其作用 2Z103021施工进度计划的类型

2Z103022控制性施工进度计划的作用 2Z103023实施性施工进度计划的作用 2Z103030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方法 2Z103031横道图进度计划的编制方法 2Z103032工程网络计划的类型和应用 2Z103033关键工作、关键路线和时差 2Z103040施工进度控制的任务和措施 2Z103041施工进度控制的任务 2Z103042施工进度控制的措施 2Z104000施工质量管理

2Z104010施工质量管理与施工质量控制 2Z104012影响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2Z104013施工质量管理和施工质量控制的内涵和特点 2Z104020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2Z104021工程项目施工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运行的建立和运行

2Z104022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认证 2Z104030施工质量控制的内容和方法

2Z104031施工质量控制的基本环节和一般方法 2Z104032施工准备的质量控制 2Z104033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2Z104034施工质量验收的规定和方法 2Z104040施工质量事故预防与处理 2Z104041工程质量事故分类 2Z104042施工质量事故的预防

2Z104043施工质量事故的处理方法 2Z104050施工质量的政府监督

2Z104051政府对施工质量的监督职能 2Z104052政府对施工质量监督的实施 2Z105000施工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

2Z10501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环境管理体系 2Z105011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2Z105012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特点和要求 2Z105013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环境管理体系 2Z105020施工安全生产管理 2Z105021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体系 2Z105022危险源的识别和风险控制 2Z105023安全隐患的处理

2Z105030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事故处理 2Z105031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内容 2Z105032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管理 2Z105033职业健康安全事故的分类和处理

2Z105040施工现场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2Z105041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的要求 2Z105042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的要求 2Z106000施工合同管理 2Z106010施工发承包模式

2Z106011施工发承包的主要类型 2Z106012施工招标与投标 2Z106013施工总包与分包

2Z106020施工合同与物资采购合同 2Z106021施工承包合同的主要内容 2Z106022施工专业分包合同的内容 2Z106023施工劳务分包合同的内容 2Z106024物资采购合同的主要内容 2Z106030施工计价方式 2Z106031单价合同 2Z106032总价合同

2Z106033成本加酬金合同

2Z106040施工合同执行过程的管理 2Z106041施工合同跟踪与控制 2Z106042施工合同变更管理 2Z106050施工合同的索赔

2Z106051施工合同索赔的依据和证据 2Z106052施工合同索赔的程序 2Z107000施工信息管理

2Z107010施工信息管理的任务和方法 2Z107011施工信息管理的任务 2Z107012施工信息管理的方法 2Z107020施工文件归档管理

建筑视觉秩序中的建造参与 篇6

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认为,“空间作为一种居住的体验,赋予了建筑环境本体论(Ontological)的维度,而透视的出现使得这一维度正在逐步崩塌。”正是文艺复兴时期透视学的建立,使得“图像”作为带有欺骗性的二维影像,始终迷惑着人们对于空间的感知。然而,为达到塑造建筑形象、完型建筑空间的目的,透视,乃至“错视”原理的应用,也成为了工匠和建筑师长期利用的空间描述手段。

虽然关于建造逻辑的讨论经历着漫长的理论化过程,但在日渐精准的计算与不断“试错”中,建筑师对于结构创新的诉求仍得以不断突破。结构的长期发展过程,也正是工匠与建筑师对空间、结构和材料多元发展的探讨过程。从无知的被动接受到精确的主动选择,对结构技术逻辑的明晰,也使得空间及建造逻辑趋于清晰。同时随着空间推演,结构的实用意义与美学价值判断也在不断融合。

1.巴洛克视觉秩序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阿尔伯蒂的透视建构法首次利用光学和几何法则模拟人眼的视觉呈现,将绘画由中世纪的平面描绘转向了对空间深度的写实。因此,人眼的主观观察逐步替代了空间本体的客观存在,同时也确定了以固定视点为基础的空间审美。

进入巴洛克时期,建筑师对视觉极致的推演趋于狂热,视觉的绝对优势几乎成为建筑营造的唯一标准。都灵作为巴洛克城市发展的典范,处于城市空间的立场对建筑的外部形象与空间的营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堂,作为“神的栖身之所”,是“城市能够拥有的最宏伟、装饰最高贵的建筑”,应当具备城市中最崇高的建筑形象。为了维持这种“崇高”,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教堂拱顶在空间寓意与结构逻辑上不断深化。

同时,关于意大利天主教教堂内部空间的矛盾一直集中在“纵向平面”和“中心性”的探讨上。为了弱化集中拱顶对礼拜中心的干扰,除了建筑空间组合方式的不断协调,线性透视法则和繁复的天顶画长期被用以掩盖拱顶的结构逻辑,甚至通过双层拱顶来弥补依赖拱顶产生的高耸建筑体量与拱顶内部空间的矛盾。

面对巴洛克意识形态对建筑“内”与“外”的双重要求,关于前模仿论的再现方式进入了建筑家的视野。古埃及艺术着眼于对于个体对象的描绘,因此他们舍弃透视纵深,选择表现那些无关乎主观选择的“客观”维度。于是,数理以理性的方式呈现,柏拉图通过30°和45°的直角三角形推演出来的“完美”图形成为了中世纪乃至其后美学的发展基础(图1)。而正因为无以复加的完型,其特征给予人们的感受更多的是关于个体描述的印象,而相对排除了空间纵深的概念。

巴洛克艺术对柏拉图形的利用似乎是对前模仿论艺术的再次模仿,但从技术与空间的推演角度考虑,巴洛克建筑大师瓜里诺·瓜里尼(Camillo-GuarinoGuarini)将创新转向了拱顶——这一单一的挑战性空间,虽然并非基于利用错、视觉调节空间的初衷,而是遵从巴洛克空间的动势操作,但却最终达到了结构建造与视觉秩序的统一。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认为,瓜里尼不断尝试在多边形单元中塑造“垂直发展的中心化”结构单元,通过基本单元的重复排列实现空间的相互渗透。瓜里尼在其实践过程中利用清晰建造逻辑最终恰当地协调了教堂拱顶室内外的空间关系,而这一点又不曾脱离视觉主观性的引用。

2.结构的建造与呈现

意大利都灵圣辛多尼礼拜堂(Cappel a della SS.Sindone)是瓜里尼受伊曼纽二世之托进行设计,1666年完工。在此之前,瓜里尼已经开始了对“垂直拱顶”的探索。

拱顶是天主教堂空间组织的重要参与者,其建造方式随着结构技术的发展不断革新。拱结构的发展史贯穿了整个西方建筑史,经历了材料与力学性质的不断改良,似乎对于长期存在的结构与空间的探讨更有话语权。随着结构实践的推陈出新以及数学计算的日益精准,时代性、文化性以及宗教的多重影响,拱结构与其内部空间的探讨一直在持续。交叉拱将内部空间由单一中心转向了多中心的聚焦,其特殊形式——十字拱实现了方形平面与拱结构的交接,并将重量集中在四角的柱子上,取消承重墙,解放了内部空间。这些对此后的希腊十字以及拉丁十字教堂的结构呈现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如果说万神庙的拱顶建立了单一空间与单一结构的长期对应关系,那么瓜里尼设计的圣辛多尼礼拜堂则脱离了关于单一、集中拱顶拱高和矢跨的讨论,而转向了以拱结构的组合实现结构高度上层级跨越的尝试。这一设计从拱结构基本的力学性质出发,以连续拱抵消自身结构的侧推力,在平面圆周6个拱窗之上重复6层拱肋,上层拱脚跨在下层拱肋的中心之间,形成了每层6个共36根拱肋的骨架系统,并定义出逐层缩进的6个6边形,间隔旋转30°,形成了符合巴洛克几何美学的视觉效果(图2-5)。

在室内,拱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的交错砌筑一览无余,但平面上近乎柏拉图形的视觉效果也通过射影几何的原理消解了透视灭点与空间纵深感上的不愉悦。与哥特教堂尖券解放结构构件不同,圣辛多尼礼拜堂所采用的拱肋叠加的结构方式使得承力构件与墙体分离,释放了大量拱顶维护结构,因此实现了大面积开窗的可能性(图6),而这一外部特征也进一步佐证了其内部特殊的结构形式。

3.光线的经营与重构

瓜里尼曾在自己的论文《民用建筑》(CivilArchitecture)中提及空间上的“连续性”与“开放性”,因此,可以说他对于结构形式探索的初衷是希望建立更纤细、轻巧的骨架系统以达到空间渗透的目的。这种哥特式的建造逻辑“似乎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强烈欲望的结果,这种欲望就是用一个透明的带有神秘的无限暗示的穹顶,来替代古代用来象征有限的天国穹顶而采用的始终如一的半球”。在瓜里尼的稍早的一个作品圣安妮·拉·罗亚尔教堂中,通过鼓座部分柱列与外墙的分离,瓜里尼已经部分表达了这一空间思想。

结构与维护的分离将光线的参与再次引入空间塑造。在胡安·格里斯(Juan Gris,1887-1927)的绘画(图7)中,局部应用的相邻渐变色通过明暗关系展示了平面形状的三维特征,阴影的暗示利用了我们对光线的本能反映补全了空间印象。相反,消除画面阴影对视觉的影响弱化了面域差异,使得图像更趋近平面化,这一原理对于三维物体同样适用。

得益于圣辛多尼礼拜堂特殊的结构层级,结构拱肋下允许大面积开窗,在拱顶内部形成了均质的光环境。同时由于柏拉图形的同构不变性,相似图形的阴影自然为光线削弱。拱肋间层叠的边界也被侧向进入拱顶的自然光线模糊,将拱顶推向了更远距离的平面空间。不但单一拱肋的阴影变化不再容易辨别,整个骨架系统也成为了暴露在充足光线中的“平面图案”,拱顶的高度也因此更加接近理想的空间尺度。

4.结语

贡布里希称艺术为“物象制作”(Image Making)与“物象解读”(Image Reading)的互动。建筑的建造逻辑与视觉秩序呈现看似是独立营建的两个系统,却都服务于空间需求这一精神与物质的终极目标。

建筑建造 篇7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其中建筑在数千年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建筑技术, 创造了世界建筑史上一个个奇迹。许多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的古建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这对目前我国古建筑的文物保护和现代建筑融合民族传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 由于研究的方面非常之多, 而没有进行一定全面的总结和归纳, 没有形成系统的建筑设计理论, 使得古建筑对于现代建筑没有发挥本身应有的作用。我国幅员辽阔, 全国各地遗留下来相当数量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古建筑, 为了更好地保护它们, 让他们的价值得到更大的延伸, 进行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的本质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1 中国古建筑的建造方式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1.1 中国古建筑的风水选址的运用

古代风水学的基础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与元气说之上的, 所以自然而然的将“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思想作为融贯整个风水学的灵魂。中国古代建筑受风水影响最大的就是追求一个适宜的大地气场, 即对人的生长发育最为有利的外环境。这个环境要山青水绣, 风调雨顺。因为有山便有“骨”, 有水便能“活”, 山水相匹, 相得益彰。所以, 几乎所有风水环境均讲究山水相配, 并按照一定的风水空间结构进行组合。

属于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古代建筑风水学, 由于时代与历史的局限, 必然有着许多虚幻不实的成份。建筑师们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并用当代的语言与科学的理念去阐释传统的思想, 跳出传统风水学中语言的怪圈, 用浅显易懂的现代表达手段来理解其中的奥妙, 并运用到了当代的建筑之中。比如形象化的将一座座的楼房看作是重重迭迭的山峰峦头;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道路, 看作是一条条的河流溪水。许多小区在遵循传统风水学基本理念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与发挥了其地区、各种先天条件的优越性, 细心发现个别地区的先天缺陷, 并努力改善其整体环境,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海口国际交易中心[1]在建筑平面设计, 外空间设计, 立面及景观设计都采用了风水学的方法来布局。设计师们对古代建筑风水学的精髓及原则, 敢于创造性的运用, 以风水理论的博大精华, 从而创造出一座充满“写意”的现代建筑。

1.2 中国古建筑的安全性

1.2.1 中国古建筑结构的运用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 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而木构架结构就是今天框架结构的原形。首先, 他的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其次, 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 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 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的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2]。

古代还有很多现代常见的建造办法。加筋地基便是一种, 此做法相当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其次, 中国的砖石 (铁) 古塔也可认为是筒体构筑物。随着建筑材料及建造技术的发展, 塔的建筑形制发生了变化。不管他怎样变化, 都为现在修建筒中筒形式的高层建筑奠定了基础。

1.2.2 中国古建筑的抗震的运用

古代建筑通过巧妙的构造实现了较高的抗震能力, 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古建筑技术体现了现代隔震、减震思想。

1) 地基与台基的隔震构造。通过特殊的地基处理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把建筑物与地震隔离开来, 从而控制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明故宫地基就是如此。

2) 主体与基础自然断离。其中柱脚平搁简支是重要的隔震减振措施。

3) 柔性抗震的主体结构体系。主体结构体系从竖向可分为柱架层、铺作层和屋盖。柱架层良好的整体性有效地将结构自重和地震作用传至基础。铺作层是柱架层和屋盖之间的过渡层。斗拱是水平允许层间滑移竖向可发生较大的弹塑性变形的准弹性支座, 所以, 整个铺作层是良好的减振层。

4) 两相邻建筑的变形缝。在历史上经历几次都未损坏的清净寺, 为防止地震时墙体的倒塌并倾轧邻近建筑, 在相邻建筑物之间留有空间隙地。这种方法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变形缝。在不同高度的结构体系设立了抗震缝或伸缩缝, 各主体结构的墙体相互独立, 互不搭接, 避免了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及地震时由于结构高度不同和振型不同而可能产生连接处的相互碰撞现象。

这些古人的抗震理念在现代建筑中都得到了应用和发展, 在现代建筑中是功不可没的。

1.3 中国古建筑的生态设计的运用

当今世界人们对绿色、生态、环保越来越注重, 随之“绿色”建筑也逐渐产生。这体现出我们的社会开始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的价值。北京的传统建筑和院落中, 不管是大环境还是小范围, 都有许多能体现出古人对生态资源的利用和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设计理念。

这种理念在恭王府得以深刻的体现。恭王府中的生态设计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1) 地面的铺设有很好的渗水性和雨水收集功能, 高效的利用了水资源; (2) 园林中栽种的植被高度模拟了自然的多样性和本土化, 为王府的动物提供了栖息地, 还创造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3) 园林中建有蔬菜园, 这种利用蔬菜品种来丰富园林景观, 并让人们从中接近自然、享受收获的园艺思想目前正在成为国际上城市生态园林的潮流; (4) 王府传达着“一物多用, 尽量减少产生建筑废物”的思想。如普通瓦片成了修建墙体、铺设地面花纹和给绿地建围边的材料。这些用没经过加工处理的东西, 建造出了“曲径通幽”的美境; (5) 王府中的山体、墙体和主要种植的落叶型大树能很好地帮助王府中的建筑物冬季御寒、夏季降温, 起到节约能源的功效。

这些建造方法在目前的21世纪生态设计学术界有很高的研究与借鉴价值。并结合现代的高科技, 运用到现在的很多建筑中。有利于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浪费, 在环境保护中有很大的意义。

2 中国古建筑美学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意境, 中华建筑美学精神的韵味所在。不管是顺风得水的建筑理念, 还是源于“茅土”、以大为美的建筑形式, 或是靠环境转移、交融贯通而取得的建筑意境, 都具有明显的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审美倾向。中国传统建筑在整体效果上不是单纯的物象, 而是具有物中有景、景中有物、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不管是地址选择、所用材料, 还是形体设计, 都在想方设法地依从自然, 让居住其中的人们能够充分享受到大自然的气息。总之,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所要超越的是一种由“技”而入“道”的东西, 进而达到一种与“天意”相通的境地。

现代建筑也越来越追从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在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中很是突出, 他非常善于将建筑和自然统一结合, 是人在此达到精神上的一个高深的境界。用很简单的建筑几何形态, 就能做出十分令人满意的空间感受, 这就是中华古建筑美学的独特魅力。

3 结语

总而言之,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 无论是在建筑建造, 还是在建筑美学上, 古人都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财富。要好好的研究利用好这些瑰宝, 才能让他们不失去自身巨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焦毅强.风水理论用于现代建筑设计初探海口国际交易中心方案设计[R].

建筑建造 篇8

围屋, 即围起来的房屋。其外墙既是承重墙又是防卫围墙。大门门额上大多有某某围的题名, 如磐安围、燕翼围、龙光围之属, 故有是称。

围屋是赣、粤、闽边区客家人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 它集家、祠、堡于一体, 集建筑与美学于一体, 是客家人在赣南定居生活与活动的“化石”。

2 主要建筑特征

2.1 群体聚居性

客家人在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下, 从中原经过多次迁徙到此一地, 人地生疏, 势单力薄, 为加强力量, 他们多以宗族为单元聚居, 少则三五家, 多则十几家甚至数十家, 建成适合数十人乃至上百人居住的大型建筑物。

2.2 向心有序的空间特色

客家围屋独特的艺术性。不仅体现在它奇特的外观造型, 更主要的还在于它在内部空间的构成中, 创造了一种满足特定精神要求的小天地。

2.2.1 中轴对称、层次丰富、秩序井然。

除了少数特例之外, 无一不是中轴对称。内部厅堂的布局、卧房的配置、楼梯的分布、边门的开设都是严格的对称, 给人一种平衡稳定的感觉。

2.2.2 对外封闭、对内开敞、强烈向心。

空间的内向性持别突出, 其外围土墙厚实, 一二层对外都不开窗, 三层以上也只开小洞, 极其封闭。而内部则是敞亮的回廓、向内院开敞的门厅和祖堂, 环周的卧房朝向内院, 主要从内院采光。通常整座楼只设一个大门出入, 内外隔绝, 形成不受外界环境影响的独立天地, 保护了内部生活的安全, 围屋的空间特色不仅表现出内向性, 而且呈现出强烈的向心性。

2.2.3 平等连续、完整统一、主次分明。

内部居住空间最突出的特点是呈线状组合, 围绕厅堂布局, 反映了各家家族内部的平等关系。

2.3 安全防御功能的突出表现。

具备防御功能是围屋第一位的要求, 防卫性构成了围屋最突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3.1 构堡筑垒。

围屋外墙厚一般为1m左右 (燕翼围厚达1.5m) , 高二至三层, 四角构筑有朝外和往上凸出的碉堡。为了消灭死角, 有的在碉堡上再抹角悬挑一单体小碉堡。围屋顶层设置一排排扎目的枪眼炮孔。

2.3.2 精构重门。

首先门墙特别加厚, 门框皆用整石制成, 厚实的板门上包钉铁皮。板门后大多设有一道闸门, 闸门之后还有一重便门, 真可谓水泄不通。为防火攻, 门顶上还备有水漏。除少数大围外, 一般只设一孔门。

2.3.3 设计夹墙御敌。

围屋顶层是做备用房, 一般不堆放杂物, 并取外墙内侧2/3的墙体, 作环形墙走廊, 使整个顶楼间贯通一气, 以利战时调兵遣将, 方便作战。2.3.4囤粮掘井。水和粮草是防卫者必备的物质条件。因此, 围屋内均掘有水井。许多围屋还专门存放粮草的储藏间。

2.4 敬祖重教的建筑内涵

2.4.1 祖堂———客家人敬祖思想的建筑表现。

祖堂总是处于住宅建筑中轴线上居中位置, 其空间相对高大。堂后卫屏风, 屏前置供桌, 这里是敬长祭祖供奉祖宗牌位的圣地, 又是宅内喜庆宴聚的公共活动场所。2.4.2学堂———客家人重教意识的典型展示, 客家人重教的优秀传统, 在客家围屋居民建筑中有所体现, 比如在大的楼里面内设学堂就是一个明显的特征。2.4.3楹联———客家人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 首先, 几乎每一座楼都要取一个楼名。除了楼门之外, 楼内祖堂更是楹联最集中的地方, 各户房门也都张贴联对, 楹联集中体现了客家人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 它是客家人重教思想在民用建筑中的一个很有特色的表现。

2.5 讲究装饰及附属建筑。

木雕、砖雕、彩画艺术在祠堂内被广泛运用。附属建筑, 如前后围墙、石铺花台、砂灰作栋、外加门楼、附设天井。同时聚居地后面种有一片茂密的树木或竹林 (俗称风围树) , 既可防沙固沙, 防止水土流失和崩塌、滑坡, 又可调节小气候和纳凉。

3 围屋的建造程序

客家人在土楼的建造中把夯土技术提高到无与伦比的水平, 创造了夯土建筑的奇迹。下面仅就客家土楼建造的工序以及施工中民间的做法与经验作简单介绍。一般要经过选址定位、开地基、打石脚、行墙、献架、出水、内外装修这7道工序:

3.1 选址定位。

选址在客家传统民居中显得尤其重要, 屋主每建新房时, 关于房屋的位置、朝向等问题都要请风水先生来定夺。传统的风水术虽不免夹杂迷信的色彩、但仔细分析仍可发现其科学的一面。它注重有效地利用自然环境、使村落、住宅与环境相协调。因此风水先生实际上起着今天规划师的作用。比如利用山坡地建造, 前低后高, 座北朝南, 适应南方冬冷夏热, 降雨丰富的气候特点。这种建筑具有便于采光、通风、冬暖夏凉, 且利于排水排污等优点。屋前有池塘, 可积水灌溉、防火;屋后有大片的围树, 可防坡防险, 调节小气候。

即便是现在, 客家人盖新房依旧要关注房屋位置的高低、朝向和通风等问题。

3.2 开地基。依据基础设计的宽度画好基槽的灰线, 这就是“放线”。

放线之后就开始挖槽, 当地称“开地基”, 土楼的基槽根据当地的土质情况, 一般控至老土, 深约0.6~2m不等。楼基宽度与墙脚的厚度基本相同, 有的略为放宽一些。

墙脚, 当地称为“打石脚”。墙基多用大块河卵石垒砌, 并用小卵石填塞缝隙。墙脚多用河卵石或块石干砌、内外两面用泥灰勾缝。各地区土楼的墙脚高度不一, 通常高0.6~1m, 有洪水的地区要砌至最高洪水位以上。

3.4 行墙。墙脚砌好后, 接着支模板夯筑土墙, 俗称“行墙”, 模板用杉木板制成。

夯土的工具主要是“春杵”, 是用质地坚硬的木材加工而成的。同时备有硬木制成的“拍板”以拍实夯好的土墙侧面, 木制“补板”以填补墙面小孔洞及修整墙面。

一版土墙通常分三层夯筑, 期间还夹有杉木枝作为“墙筋”, 以加强土墙整体性。同时上下层还必须交错夯筑, 不能出现通缝以确保墙身的整体性。

3.5 献架。

每夯好一层楼高的土墙, 要在墙顶上控好搁置楼层木龙骨的凹槽、然后由木工竖木柱架木梁。这一道工序称为“献架”。以楼层木楼板的外侧支撑在土墙上、内侧则由木接支承。

3.6 出水。大型的土楼通常一年只能建一层, 三四年后, 即建好顶层墙体后再盖瓦顶, 当地称“出水”。

3.7 内外装修。

土楼封顶之后内外装修工作大致又要用一年时间。内装修包括铺楼板、装门窗隔扇、安走廊栏杆、架楼梯、装饰祖堂等。外装修包括开窗洞、粉刷窗边框、安木窗、大门、装饰入口、制楼匠、门联、修台基、石阶等。通常建一座大土楼要花四五年时间, 规模再大的甚至要十几年。

4 小结

在当今的社会总趋势中, 建筑领域由某种风格、某种流派一统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显然围屋模式已经不合时宜, 但是围屋建筑的空间特点以及建造技术仍有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之处。

摘要:介绍了赣南客家围屋建筑特征及建造技术, 为今后建筑领域乡土化、多元化提供借鉴和学习之处。

关键词:赣南,客家,围屋,建筑特征,建造技术

参考文献

[1]李蕾.客家民居及其防御性空间特色[J].中国房产, 2003.

[2]黄汉民.客家土楼民居[M].1995.

浅谈建筑企业建造合同收入的核算 篇9

一、建造合同的特征

1. 先有买方后有标底, 建造资产的造价在签订合同时已经确定;

2. 资产的建设期长, 一般都要跨越一个会计年度, 有的甚至长达数年;

3. 所建造的资产体积庞大, 造价高;

4. 建造合同一般为不可取消的合同。

二、建造合同的类型

建造合同按照合同价款确定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固定造价合同和成本加成合同两类。

1. 固定造价合同

固定造价合同是指按照固定的合同价或固定单价确定工程价款的建造合同。例如:某施工企业与建造商签定一项建造写字楼的合同, 合同规定建造写字楼的总造价为1500万元, 该合同即为固定造价合同。

2. 成本加成合同

成本加成合同是指以合同约定或其他方式议定的成本为基础, 加上该成本的一定比例或定额费用确定工程价款的建造合同。例如:某施工企业与建造商签定一项建造办公楼的合同, 合同中规定合同总价款以建设该办公楼的实际成本加上实际成本的2%计取。该合同即为成本加成合同。

三、建造合同收入的构成

建造合同收入包括两部分, 即合同中规定的初始收入及因合同变更、索赔、奖励等形成的收入。

1. 初始收入

初始收入是指承包商与建设单位双方签订的建造合同的总金额, 它是构成工程合同收入的基本内容。

2. 因合同的变更、索赔、奖励等形成的收入

因合同的变更、索赔、奖励等形成的收入是指承包商与建设单位双方在执行合同过程中由于合同变更、索赔、奖励等原因而形成的追加收入, 该收入数额在双方签订的合同金额之外, 施工单位不能随意确认该项收入, 而必须经过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的签证同意后, 才能作为建造合同收入。

(1) 合同变更。所谓合同变更是指建设单位为改变合同规定的作业内容而提出的调整。合同变更收入应在同时满足下列条件下才能构成合同收入: (1) 建设单位能够认可因变更而增加的收入; (2) 该收入能够可靠计量。

(2) 索赔款收入。所谓索赔款是指因建设单位或第三方的原因造成的, 由建造承包商向建设单位或第三方收取的、用以补偿不包括在合同造价中的成本的款项。索赔款收入应当在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才能构成合同收入: (1) 根据谈判情况, 预计对方能够同意该项索赔; (2) 对方同意接受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

(3) 奖励收入。奖励款是指工程达到或超过规定的标准时, 客户同意支付给建造承包商的额外款项。因奖励而形成的收入应在同时具备下列条件时予以确认: (1) 根据目前合同完成情况, 足以判断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能够达到或超过既定的标准; (2) 奖励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四、建造合同收入的核算

1. 建造合同收入的确认

建筑企业在确认建造合同收入时, 首先应判断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否可靠估计, 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时, 企业应根据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

完工百分比法是根据合同完工进度确认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的方法。其确认步骤为:首先确定建造合同的完工程度, 然后根据完工程度确认合同收入和费用。完工进度的确认方法有三种:

(1) 投入衡量法。即按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确定合同完工进度。该方法是确定合同完工进度较常用的方法, 其计算公式如下:

合同完工进度= (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合同预计总成本) ×100%

公式中的“合同预计总成本”是根据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和预计完成合同尚需发生的成本计算确定的, 因此, 各年确定的“合同预计总成本”不一定相同。

(2) 产出衡量法。即按已经完成的合同工作量占合同预计总工作量的比例确定。其计算公式如下:

合同完工进度= (已经完成的合同工作量/合同预计总工作量) ×100%

该方法适用于合同工作量容易确定的建造合同, 如土石方工程、砌筑工程、道路工程等。

(3) 实地测量法。该方法是在无法根据上述两种方法确定合同完工进度时, 通过施工现场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科学测定, 所采用的一种技术测量方法。

2. 根据完工进度确认合同收入与合同费用的方法

在确认建造合同的完工进度后企业应根据完工进度确认各期的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计算方法如下:

当期确认的合同收入=合同总收入×完工进度-以前会计期间累计确认的合同收入

当期确认的合同毛利= (合同总收入-合同预计总成本) ×完工进度-以前会计期间累计确认的合同毛利

当期确认的合同费用=当期确认的合同收入-当期确认的合同毛利-以前会计年度预计损失准备

当建造合同的结果不能够可靠估计, 合同收入与合同费用的确认应区别不同的情况处理:

(1) 合同成本能够收回的, 合同收入根据能够收回的实际合同成本予以确认, 合同成本在其发生的当期确认为合同费用。

(2) 合同成本不可能收回的, 在发生时立即确认为合同费用, 不确认收入。

3. 建造合同收入的核算方法

建筑企业应设置“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工程施工———毛利”等账户, 用以核算和监督建造合同收入和建造合同成本的结转情况。

(1) “主营业务收入”账户。核算施工企业当期确认的建造合同收入。该账户属于损益类账户, 贷方登记企业当期确认的建造合同收入, 借方登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的建造合同收入, 结转后本账户应无余额。

(2) “主营业务成本”账户。核算企业当期确认的建造合同费用。该账户属于损益类账户, 借方登记企业当期确认的合同费用, 贷方登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建造合同费用, 结转后本账户应无余额。

(3) “营业税金及附加”账户。核算企业经营活动发生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等相关税费。该账户属于损益类账户, 借方登记月份终了按规定应由营业收入负担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等, 贷方登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营业税金及附加, 结转后本账户无余额。

(4) “工程施工———毛利”账户。核算企业当期确认的合同毛利或损失。借方登记确认的毛利, 贷方登记确认的损失, 期末借方余额反映累计确认的毛利, 期末贷方余额反映累计确认的亏损, 工程竣工后, 本账户和“工程施工———合同成本”账户一起与“工程结算”账户对冲结平。

摘要:建筑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是指建造合同收入。建造合同是指为建造一项资产或者在设计、技术、功能、最终用途等方面密切相关的数项资产而订立的合同。本文从建造合同的类型、建造合同收入的构成、建造合同收入的核算等方面介绍建筑企业建造合同收入的核算方法。

建筑建造 篇10

一、明清藏书与建筑发展概述

藏书及藏书建筑的发展都经历了由萌芽到成熟的漫长过程。《尚书·多士》中“惟由殷之先人,始有典册”的记载标志了有意识藏书的开端[1]7;《史记》中记载老子李耳担任东周史官时“周守之室,藏史之始”是藏书建筑最早可以追溯的源头;藏书意识和藏书建筑经此萌芽走过数千年起伏最终在明清达到巅峰。先秦是藏书意识发展的时期,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重要的契机。此次文化浩劫促动了私人藏书的出现,名相苏秦和哲学家惠施二人的收藏“书盈数十箧,足五车有余”[1]8,秦朝博士伏生更是将《尚书》、《礼记》藏在墙壁中以躲避焚书令的损害;至汉朝建立,高祖刘邦发展民生的同时对文书典籍给予重视,在修建未央宫时于正殿北面兴建了麒麟阁,天禄阁,石渠阁三座阁楼用于藏书,皇家专用的藏书建筑至此诞生“,中书”“中秘书”“、石渠天禄”“、石室金匮”[2]11也因此出现用以代称皇家藏书的各个方面,对于后世沿袭运用有着深远的影响。光武中兴时“上建策藏书,置官写书,下涉诸子之说,皆可充之秘府”[2]13的举措使得藏书与建筑规模迅速壮大。东观、宣明殿、兰台、辟雍、石室、仁寿阁、鸿都等各处藏书可装满六千余辆车;与此同时,汉代私人藏书合法化使得私人收藏正式流行,藩王刘安和刘德藏书可媲美宫廷[2]16,《扬子法言》中的“书肆”就是当今书店的前身。隋朝时期文帝重赏民间献书,秘书监、内官和秘书省的藏书及抄本达到三万余册;隋炀帝时观文殿东厢、西厢分别收藏经、史、子、集各类书籍;与长安嘉则殿大量藏书合计共达到三十七万多卷,并且精细装裱盛况空前。唐代沿袭隋朝制度,由秘书监统领藏书管理事务,于弘文馆、史馆和集贤书院“三馆”中收藏近九万卷。随后丽正殿修纂收录佛经、道经共一万两千余卷;五代时期虽然有昭文馆、集贤院和史馆,但规模远远逊色前朝,仅仅是一些粗陋至极堪堪蔽雨的小屋子,藏书只一万三千卷。直至宋朝建立设立崇文院情况才得以改观,昭文书库、集贤书库、经、史、子,集并称史馆书库的六库;宫中藏书建筑主要是宣和殿、四门殿、玉宸殿、后苑、龙图阁、太清楼等;民间主要以如江西白鹿洞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河南嵩阳书院、河南应天府书院为代表[3]12。随着宋朝印刷术和装帧技术的发展,明清迎来藏书与建筑的巅峰。皇史宬,铁琴铜剑楼,澹园藏书楼,天一阁,抱经楼,五桂楼,玉海楼,扬州吴氏测海楼,常熟赵氏脉望馆,聊城杨氏海源阁,湖州刘氏嘉业藏书楼,承德文津阁,文渊阁,文溯阁,文汇阁,文宗阁,文澜阁,古越藏书楼,嵩阳书院藏书楼等藏书建筑可谓冠绝一时,建筑技艺十分成熟,藏书量之大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其中皇家藏书建筑以皇史宬最具代表性,其他民间则以天一阁为翘首。明嘉靖年间建成的皇史宬是我国古代的国家历史档案馆,其规模和规格可见一斑;天一阁至今已屹立四百三十多年,号称“庋人间阁楼之千古,藏天下之书于一家”,随后的“四库全书七楼”,即文津,文澜,文渊,文汇等七座阁楼都以天一阁为参照而建立,其技艺和影响可谓空前绝后[3]16。

二、为保护而建的明清藏书楼

1. 规划理念中的保护。书籍的寿命与藏书建筑的质量休戚相关,明清时期的藏书楼在吸取前朝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于规划布局环节就着重保护为先,防患于未然[3]17。以皇史宬为例“,不立于宫阁近地,另起高楼,坐北而面南,用砖石而非木植,顶呈坡型,上覆琉璃;东西对立而开窗,下筑石基,立石台以安匮;楼分上下以别时录遗文,院分前后,前院行管理事务,后院为藏书之处,其间以三门相隔。”如此规划充分考虑了藏书建筑的位置与其他建筑群的关系,朝向和功能布局的规定都立足于书籍的保护。远离世俗活动频繁的地段可以极大地降低人为因素对史料文献的破坏;建造高楼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空间,增加藏书的数量;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光照和通风,坐北向南的朝向则是充分考虑了光照因素;功能分区的设置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书籍受到人为活动或者非可抗力引起的破坏,明确的分类和距离保证可以在施行抢救时提供便利,有别于前朝一损俱损的高危险。房顶的坡型设计可以增强排水,琉璃瓦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起到防止渗漏和隔热的双重功效。石基和石台的设计在避免地底潮湿空气的影响,东西相对方向的窗户设计极大地增强了空气的流通。作为民间藏书建筑代表的天一阁同样在设计规划方面就做足功夫[4]11。“开池通湖,立于湖西宅东,周皆空地,高墙环立,阁前檐下俱设窗棂,临山处拒放柜架。”天一阁有别于皇史宬的纯石设计,采用木材与石料相结合的方法。在远离住宅的区域建楼,四周是大片的空地,并且挖掘水池常年保证蓄水,四周再设立高墙隔离,在防止邻近房屋火灾波及方面做到极致,更是防患于未然的常年备水;增设窗户以及靠近山体的房间不摆放书架书柜的要求,极大程度地增强了通风条件和防潮效果。二者虽然天水一方,但是却在设计规划上不谋而合,立足于保护书籍而成建筑特色实在是先人高超技艺和设计思想的力证。

2.选材布局中的保护。“筑件皆为石料,无钉无木,筑于五尺石台之上,是以石室;柜以樟木造,以铜皮包之,是以金匮。”[4]22皇史宬高规格的建筑制式在选材时就已经考虑到防火防灾“,石室金匮”一方面全砖石无木料,杜绝了外部火灾牵连和木材腐烂的可能,更坚固耐用,大大加强了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厚墙体的设计利用了砖石热容量大,导湿导热系数小,相对恒温恒湿的特性,在吸收或释放热量时降低了建筑内温度差,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温湿小环境。坡形屋顶较之于平矮屋顶大幅降低了太阳辐射,琉璃瓦的应用更大大增强了隔热性能;东西向对流窗户的设计在石屋平衡热量的同时能加速空气流通,便于及时除湿调节和温度控制;接近一米五左右的石基和石台则独具匠心地将地下湿气问题予以根治;如此看似简单的材料选择和布置却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文献书籍的安全,至今鲜少有霉斑虫蛀实在是令人肃然起敬。天一阁在利用木材和石料结合的情况下,对于藏书的防潮同样是别出心裁;凡是房屋铺设用到的方砖事先都用柏油浸泡,平整坚固的同时带来的防潮和防尘效果极佳;地底潮气问题通过事先铺设条石,英石,即石灰石用以吸附潮气;此外靠近山体面的房间不放置书架书柜等都有效地控制了湿气的接触,极大程度地保证了书籍安全。天一阁隆起的三角形屋顶同样是借由结构的设置来减少暴晒对室温的影响,回廊前后环绕也利于防尘和隔热,在江南潮湿的环境中利用对材料的加工和处理使防护工作寓于古朴外形之中。无论是皇史宬或是天一阁,通过建筑材料的合理选取、巧妙处理与搭配,保障了藏书建筑的通风透气和防火防潮。

三、明清藏书建筑保护设计的影响

明清藏书建筑保障了古代文史典籍的积累保存,建筑本身的设计理念和工艺手法等同样是重要的艺术遗产。改朝换代时的战火兵祸都对历代的史料文献造成巨大损失,藏书建筑的修葺和维护是民族文化得以延续传承的保护伞。《太平广记》、《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文苑英华》、《汉书艺文志》等等原著损毁仅存抄本于世的文献数不胜数,后世仍然能够一睹风采实在是明清藏书建筑居功至伟。典籍藏书不仅仅是统治阶级的工具,随着时代的变迁更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切入口,私人藏书以及私人藏书建筑的兴起就是打破统治阶级思想禁锢的有力工具[4]26。“敬字惜纸……今以古籍而知古, 后以今书以知今,其谓积书之义也”阐述了古人对于典籍的认知,意思是温故而知新,后世通晓古今需要借助典籍收藏,在数千年前先人的智慧就已经令人赞叹。明清藏书建筑设立的初衷即充分反映出对书籍的保护意识,从选址到选材再到功能划分,每一个细节的追求都是建筑蕴含的保护理念最佳诠释。选址避免地形低洼潮湿,远离社会环境复杂,周边有易燃源头的地段;在文献保护和保持建筑风格之间寻求平衡,不似当今诸多藏书建筑过于追求艺术美感。在当今浮夸焦躁的社会风气下,竟然有图书馆建筑以成为城市标志为追求,各种追求眼球效应的材料大肆运用,与明清藏书建筑相形见绌。在防火控制方面,明清建筑通过严格的区域划分、等级限制、明令告示等形式进行管理对于后世以及当今的图书馆、档案馆都有直接的影响。此外,明清藏书建筑对于使用者的严格控制和对文献预防性的保护措施对当今的图书馆甚至国家档案馆等都有根源性的影响,现代化的书籍保存技术和管理制度是明清藏书建筑保护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应用。

明清藏书建筑的保护理念起步于规划设计的预防性保护,执行于选址选材的实质性操作,成功于绵延后世的意识传承。明清藏书建筑对前朝古籍文献的保存使其自身价值在中华文化传承历史上成为显著的标志,对研究古代书籍保护和指导当今资料保管都极具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林祖藻.文澜阁《四库全书》藏书楼建筑探析[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1(2).

[2]刘瑞芳.从书房到图书馆的嬗变与回归[J].法制与社会,2010(15).

[3]许雅玲.古代皇家藏书楼防火典范及其措施[J].兰台世界,2011(3).

上一篇:实践教学口腔医学下一篇:幼儿自信心的培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