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制造产业发展展望

2024-11-30

再制造产业发展展望(精选6篇)

再制造产业发展展望 篇1

1 引言

以再制造为核心的闭环供应链强调从消费者手中回收废旧产品,通过对废旧产品的翻新修理、再制造和再利用,以恢复其质量功能,达到节能环保、循环利用和价值增值的目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已经吸引了众多学术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极大关注,取得了非常丰硕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闭环供应链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V.Daniel R.Guide Jr.et al.曾对闭环供应链研究的发展历程做了前瞻性论述,从文中可以得出关于闭环供应链的研究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注重解决再制造的可行性和技术问题的研究;第二阶段,侧重于闭环供应链生产与运作协调问题的研究;第三阶段,更加从商业的视角,研究再制造产品的价格、营销和市场形成等有关的问题。可以看出,关于再制造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从怀疑到认可、从理论到实践、从不成熟到相对成熟发展过程。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普及,回收再制造问题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从闭环供应链管理的视角,并结合运作流程来分析闭环供应链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最新研究成果,挖掘文献中新的研究问题及解决方法,以此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因此,在这样的方针指导下,我们根据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的运作环节与职能,以及前人研究所关注的重点与热点,将相关文献整理分类为如下四个方面:(1)闭环供应链中废旧品回收问题研究;(2)再制造的效益和效率研究;(3)闭环供应链协调问题研究;(4)再制造产品定价和市场策略研究。

2 研究综述

2.1 闭环供应链中废旧产品回收问题研究

废旧产品的回收为闭环供应链再制造提供供给,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回收渠道选择问题、库存问题以及回收数量、质量、价格等策略问题,以达到成本最小化和满足再制造需求的目的。

2.1.1 回收渠道选择

Savaskan,Van Wassenhove et al.(2004,2006)较早的分析了废旧产品回收最优渠道选择问题,比较了OEM自己回收、零售商回收和第三方回收各自的优劣。Karakayali(2007)研究了由回收商和再制造商组成的供应链渠道中的回收定价问题,并且第一次给出了回收数量关于回收价格的定量关系。Xiang Li和Yongjian Li(2012)则分析了在集中式系统模型、垂直分散化供应链模型和水平分散化模型下的回收与需求问题。孙国华(2006)运用博弈论的方法,探讨了在一个垄断制造商和两个竞争零售商的集成物流网络模型,其贡献是考虑了消费者偏好的因素,由完全信息下的纳什均衡,发现零售商订货量随批发价格增长而递减,而回收价格不能超过制造商提供的售价一半。不同的是,樊松(2008)引入了初始投入系数,以区别不同供应链成员建立通道的难易度,建立并求解了回收率随回收价格变动的单一制造商和单一零售商的最优利润模型。另外,计国军、策,基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企业在面临单独回收、集体回收两种回收责任时,再制造的策略选择及两种责任的激励效果。

2.1.2 有关回收策略研究

回收中涉及质量、数量和价格等问题较早地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Bay.S,Aras et al.(2005)第一个在制造、再制造混合系统下,对回收的废旧产品存在质量差异问题,提出了明确的模型进行研究分析。Guide和Van Wassenhovel(2009)研究了闭环供应链中废旧产品回收的决策模型,该模型涉及了回收产品质量不确定性问题,但没有考虑零售商之间的竞争问题。Mark Ferguson et al(2009)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库存和时间的限制,在已有的回收和需求下,通过随机动态规划模型得到每一个时期内在每个质量等级上的库存和再制造数量。Galbreth,Blackburn(2010)分析了废旧产品的可再制造性的为连续排列的情形,但是他们假定这种可再制造性的分布是已知的。Michael R.Galbreth(2010)进一步提出企业可以通过回收过多的废旧产品,以弥补这种由废旧品质量差异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相似的,Shaligram Pokharel,Yijiong Liang(2012)扩展了先前的模型,在回收过程中考虑了收集中心和整合中心,作者运用评估模型集中解决整合中心和集合中心之间的交易问题。熊中楷等(2010)研究了市场力量不对称的情形,探讨占主导地位的制造商如何制定质量处罚比例,从而对回收废旧产品数量和质量实施引导与控制。王晓、杨爱峰(2011)则将传统库存模型与回收价格相结合,利用回收价格控制回收率,运用搜索算法和优化理论决策最优的回收价格和生产策略,并考虑实际生产率和再制造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1.3 库存管理问题

这方面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确定型库存问题和随机型库存问题,但是后者更加接近实际,也日益成为研究发展的趋势。Lianchung.Shen et al.(2008)等研究了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系统下的库存优化控制策略,在多级库存优化模型的基础上,分析表明采用联合库存控制策略比分散控制策略的利润要高。Bag.S.et al.(2008)在库存问题中考虑了产品质量的影响,并假设产品的需求为模糊随机变量,库存成本和产品的完好率为决策变量,应用Markov决策求解和数值仿真得到了最优库存决策。Jean.P.K et al.(2010)将动态随机规划的方法运用到库存中,对制造、再制造混合系统进行优化计算,以达到总库存成本最小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肖迪、黄培清(2008)提出了回收品价值随时间递减的问题,将EOQ模型推广到闭环供应链中,考虑了在允许缺货和不允许缺货下的最优回收策略与库存管理策略,并探讨了产品价值流失对库存策略的影响。唐秋生等人(2011)基于准时制生产模式建立了需求不确定条件下,涉及电子商务和逆向物流的多周期库存优化模型。

2.2 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的效益和效率研究

本类研究解决的问题是分析影响再制造经济性的因素和

2.2.1 物流网络设计

Guangfen.Yang et al.(2009)提出了一般闭环供应链网络模型,应用变分不等式理论来设计最优化网络均衡状态。Maria.L,G.Salema et al.(2010)应用多周期、多产品网络模型对逆向物流进行规划与设计,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设计涵盖供给、生产、存储和分销的物流运作。Kanchan.Das et al.(2012)在产品模块化设计和质量水平存在差异基础上,运用混合整数规划(MIP)研究了逆向物流供应链规划过程。王文宾、达利庆等(2010)考虑了政府的惩罚政策和补偿政策对再制造商、回收商以及整个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的影响。黄火桥等(2011)综合了废旧产品质量与数量的不确定性,建立逆向物流网络优化模型,用随机规划方法对不确定性变量进行处理,并进行了算例分析。

2.2.2 闭环供应链效益研究

Roland Geyer et al.(2007)提出了零部件有限耐久性和有限生命周期下的再制造问题,分别就一次回收和多次回收建立模型。结论证明,为了成本节约最大化,必须小心地协调生产成本结构、回收率、产品生命周期和部件耐久度之间的关系。J.A.Ovchinnikov(2010)对消费者行为研究以修正以往的模型,作者通过实证证明消费者面对再制造产品时的行为,并不是传统认为的WTP(Willing To Pay)模式,而是服从一种倒U型模式。Q.F.Neto et al.(2011)对个人电脑和手机行业的再制造经济效益和环境有效性做了详细分析。通过数据与模型得出,再制造不一定比新产品更具经济效率,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成立,但对环境方面的作用是肯定的。另外,朱晓曦、张潜(2010)运用斯坦伯格博弈分析政府补贴前后闭环供应链的效率变化,并探讨了补贴对于社会福利、回收率和制造商利润的影响。

2.2.3 闭环供应链绩效评价

闭环供应链包括产品正向交付与逆向回收再利用的闭合循环系统,因此绩效是系统中若干增值过程创造的价值总和。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大多是将传统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方法引入到闭环供应链,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各异,尚未形成统一的认知。Yasutaka.K(2006)将一般绩效评价方法拓展至闭环供应链中,站在决策者的视角,从资产收益率、产品生命周期和客户满意度等方面对整个闭环供应链进行综合绩效评价。江涛涛(2008)基于生产、物流、营销、服务、回收等增值过程,建立了闭环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评价法分析供应链的实施效果。李希峰、黄凌等(2009)则引入熵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在平衡计分卡框架下建立闭环供应链评价指标体系,该方法体系不仅能分析当前绩效,而且能预测将来绩效水平。高文军、陈菊红(2010)基于企业战略的角度研究不同战略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活动战略的差异导致绩效的差异,并分析指出全面关注战略是绩效最优战略。赵晓芳、赵晓敏(2011)着重分析了新产品与再制造品有质量差异的分散决策方式下,消费者对再制造品的认可度对再制造企业绩效的影响。

闭环供应链需要以利益为导向,协调OEM、当地再制造商、第三方回收商等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再制造活动,以达到整个供应链的利润最优。我们将相关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3.1 闭环供应链协调机制

同传统供应链一样,由于信息不对称、需求不确定性、分散决策、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等原因,闭环供应链中也存在“曲棍球棒现象”、“牛鞭效应”和“双重边际化效应”,为了供应链的整体最优,研究者们提出大量方法以协调这些问题。王勇、陈俊芳(2003)用一阶自回归模型解释“牛鞭效应”的成因,提出信息共享作为解决的方法。尤见新(2007)运用控制理论,通过多级库存系统的Z域模型,构造了“牛鞭效应”的传递函数。万震、李昌兵(2012)则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和VENSIM软件构建四级闭环供应链模型,证明逆向物流的存在可以减弱正向物流中的“牛鞭效应”,而且逆向物流的回收比率越高,回收再制造经过的节点越少,回收延迟越小,则逆向物流对牛鞭效应的减弱效果越明显。针对“双重边际化”问题,徐红(2011)利用博弈论对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进行分析,通过设计收入费用共享契约机制,实现闭环供应链系统的完美协调。陈彦如、唐小平(2011)把收入费用共享契约进一步引申,探究了在多市场零售条件下的闭环供应链协调方法。孙荣庭、孙林岩(2010)在需求为不确定的情况下,利用Cournot竞争模型来刻画多个零售商之间的竞争关系,提出了一种线性的契约形式来实现供应链协调。张克勇、周国华(2011)则研究在第三方负责回收下的闭环供应链收益分享协调契约。克俊(2012)考虑了新再产品价格差异的协调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特许经营费用契约对闭环供应链进行协调。王文宾、达利庆(2011)进一步研究了三种渠道权力结构下的协调问题,并运用二部定价契约探讨了不同渠道权力结构下闭环供应链的协调方法。易余胤、袁江(2012)在渠道冲突情形下,提出了一个改进的两部定价协调契约。覃艳华、覃细玉(2012)在前人的基础上,分析了随机性需求下回馈与惩罚契约对闭环供应链和突发事件的协调作用。王旭、张男(2012)针对MRCRM模式下的闭环供应链,在考虑随机性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抗突发事件性的价格折扣契约。

2.3.2 新再产品市场竞争问题

Pranab.M(2001)较早对新再产品之间竞争问题进行了研究,分别讨论两个市场的竞争状况。Atalay Atasu et al.(2007)则提出了一个核心的问题:在何种情况下再制造所带来的好处能大于竞争所产生的影响。通过由静态到动态、由垄断到竞争的多种模型的建立,证明了再制造系统依赖于绿色消费者数量、OEM的竞争和产品生命周期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但斌、丁雪峰(2010)对再制造市场竞争和市场增长效应进行分析。在回收数量充足假定下,由于再制造成本优势,再制造产品对新产品市场产生了竞争,同时导致了产品市场的增长,增长效应又导致利润的增加,这种市场竞争

2.4 再制造产品的定价和市场策略研究

随着再制造工业的日益成熟,市场、营销和价格策略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Surrey Marta et al.(2010)把政府补贴引入了再制造两阶段模型,结论表明对OEM的补贴,能鼓励其设计具有再制造性的产品,提高回收率。Cheng-Han Wu(2012)讨论了在OEM和再制造商之间关于产品设计和价格策略问题,产品设计越有利于再制造,OEM的成本越低,但是加大了再制产品对新产品的竞争。徐峰,盛昭瀚和陈国华(2008)则考虑了异质性消费群体对再制造产品定价的影响,他们认为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具有不同的接受程度和支付意愿,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再制造产品差异化定价模型和单一定价模型。曾小燕、计国军(2009)比较全面的对回收定价、再制造定价和社会福利最大化定价进行了研究。并将政府政策扶持这个重要因素融入再制造产品定价问题中,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函数制定了一个通用的定价模型。另外,Nektarios.O.et al.(2012)对再授权许可费用进行了探讨,由于知识产权的影响,当废旧耐用品经过翻新进入二级市场时,OEM有权对再制造商收取授权许可费用,这能直接影响到再制造产品的出售价格。在耐用品产品模型中,分析了垄断和双头垄断下的OEM的策略,通过再授权许可费用的高低,OEM可以阻止或允许二级市场的存在,也可以决定自己本身是否参与再制造。

3 存在问题与展望

再制造闭环供应链是整合正向和逆向供应链的闭环系统,包括新产品销售、废旧品回收、再制造、再销售等一系列过程。从以上的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再制造闭环供应链技术性问题已基本解决,目前大量的研究侧重于回收、运作协调和市场策略等管理问题。尽管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还存在一些问题:

有关废旧品回收的文献主要探讨回收渠道选择、回收策略和库存管理问题。回收渠道研究的市场结构大多都是双边垄断市场结构或制造商领导下的零售商竞争结构,且基本都是单周期或双周期博弈模型,没有涉及多周期回收再制造问题。回收策略主要是站在厂商的角度研究回收数量、价格、时间、回收率等对再制造的影响,没有从消费者立场讨论回收意愿和带来的利益。

目前涉及闭环供应链效率和效益的研究还比较少,研究的方法和方式也比较分散。关于网络设计的研究很多是在回收渠道确定的情况下,应用运作管理的研究方法对网络建模,大部分研究也都在中心化决策假设的基础上进行建模,这是对供应链中各个成员的分散化决策的简单化处理。闭环供应链的绩效评价主要是借鉴传统供应链的方法,其适用性有待商榷,并且也没有一致的评价指标和体系。

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协调的研究主要围绕“双重边际化”问题展开,考虑的方面主要包括市场结构、产品差异、竞争能力、回收模式、是否完全信息和供应链成员风险偏好等,大多研究都是从以上不同的侧面进行假设分析,运用博弈论化契约、数量折扣契约和线性契约形式的协调方法,对现实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然而极少有研究对“曲棍球棒问题”和“牛鞭效应”提出解决的方法,这是未来进一步探究的方向。另外,众多的研究也仅仅限于有限个供应链成员的协调,现实中供应链的成员可能有无数个。

关于再制造产品的市场问题研究,主要是把定价策略作为其主要手段,考虑不同的价格策略对再制造循环利用和销售的影响。市场营销的其他方面如市场定位、分销渠道和促销等问题研究的很少。

根据以上的文献分析,本文认为在未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再制造闭环供应链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1)闭环供应链回收管理方面,可以考虑与现实更加接近的,涉及时间价值的多周期动态回收模型,在博弈模型中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地位相同,并考虑消费者的回收意愿和由此带来的收益。

(2)在已有的效率研究和绩效评价的基础上,可以引进政府补贴的影响,也应该更多分析闭环供应链的激励问题和找到更加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和方法。另外消费者需求和学习效应对质量和生产改进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3)在多周期多闭环供应链成员下,探讨分散决策的协调和博弈问题。对“曲棍球棒问题”和“牛鞭效应”更深入探讨,找出切实可行的协调办法。闭环供应链协调问题是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信息不对称、分散决策、需求不确定性、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等众多问题,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极其复杂,值得不断深入,这也是闭环供应链协调研究面临的难点和挑战。

(4)从市场营销的视角对再制造产品进行营销规划,将市场营销学和供应链管理相结合,基于竞争作用对再制造品进行正确合理的市场营销,并对回收再制造利润进行主体分配协调,进行市场营销学科和供应链学科的交叉学科的研究,这将闭环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进一步扩宽。

4 总结

本文通过对废旧产品回收管理、再制造的效益和效率、闭环供应链协调问题和再制造产品的定价等几个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综述,剖析了闭环供应链管理近几年的研究现状。从文献的分析来看,现今众多的研究集中在回收管理、再制造、供应链协调和再制品价格策略等方面,这些问题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需要不断探索,形成成熟的理论成果。同时,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消费者行为、动态模型规划、牛鞭效应和营销规划等问题可以作为以后研究的重点和拓展方向。

随着科技进步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必将从理论走向实践。虽然现在还处在起步阶段,相关的实践整体系统的效率,通过回收再利用从而实现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我国对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鲜有企业真正在实践中实行了闭环供应链管理。因此,对学术研究者和实践者来说,除了关注上述热点问题外,还应积极进行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的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

再制造产业发展展望 篇2

成立大会 会议资料

(一)“机床再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筹备工作总结报告

二○○九年十二月十一日 机床再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筹备工作

总结报告

机床再制造是一种利用现有废旧机床资源,再制造出比原机床功能更强、性能指标更优并且节能节材、绿色环保的新机床,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机床能力综合提升的机床制造新模式。“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安排了“机床再制造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该项目根据我国制造企业装备落后的现状,重点围绕废旧机床综合测试与再制造方案设计、环境友好性改进、零部件绿色修复处理、节能化提升、信息化提升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为我国机床再制造的深入开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近年来,国家对机床再制造越来越重视,如: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第四十条明确规定:“国家支持企业开展机动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产品的再制造。”

“机床再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属于“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重大项目的子项目,由重庆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牵头联合重庆大学等单位共同承担,由机械工业联合会负责组织实施。2007年底,根据科技部高新司的统一部署,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召开了“中国绿色制造技术创新联盟”筹备工作讨论会,高新司自动化处和相关企业、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等的代表参加了讨论。会上,高新司领导就绿色制造技术创新联盟的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项目组织单位对联盟的建设做到了详细的布置,与会代表对组建绿色制造技术创新联盟相关事宜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与“绿色制造共性技术研究及应用”课题组共同组建了“绿色制造技术创新联盟筹备组”,并提出依托一些条件好的子项目,成立技术创新子联盟。

“机床再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属于“绿色制造技术创新联盟”的一个子联盟,为此,“机床再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指导下,依托“机床再制造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开展了筹备工作。筹备初期,由重庆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牵头组建筹备组,筹备组根据“绿色制造技术创新联盟”的要求以及对国内外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趋势、组织模式、运行机制等的研究,提出了机床再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织架构及运行模式,并先后在重庆、昆明等地进行了不同范围的座谈和研讨。在此基础上,筹备组起草了《机床再制造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建方案(草案)》、《机床再制造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作协议(讨论稿)》、《机床再制造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加入申请书》、《机床再制造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章程(草案)》等相关文件。

2008年,根据国内机床再制造产业的实际情况,并经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同意,筹备组改由中国机电设备维改协会牵头,继续进行相关成立筹备工作。2009年9月下旬,拟召开的筹备工作会议因国庆等原因后延,筹备组进一步修改完善相关会议文件,并将《机床再制造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作协议(讨论稿)》发给相关单位征求意见。

截止到2009年10月28日,通过电话、回函等形式,35家单位同意联合发起“机床再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机床再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筹备组根据反馈意见对《机床再制造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议(讨论稿)》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并提出了理事会成员名单,理事长、副理事长和专家委员会建议名单,提交筹备工作会议审议。

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展望 篇3

【摘要】 智能化制造业分布广泛,对国民经济及人们生活很重要。可以说,没有智能化制造业,就没有了生产的工具与设施,也就谈不上农业、建筑业、服务业。

【关键词】 机械化制造业;制造技术;现代制造技术

由于现代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世界智能化制造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导致了智能化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全球化战略已是指导各跨国制造公司抢占世界市场的首选战略。智能化制造业在我国经济领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研究与把握世界智能化制造业全球化的现状与趋势很有现实意义。

一、制造技术的智能化概念及应用现状

先进智能化制造技术是以提高制造业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竞争力为目的,以人为主体,综合应用信息、加工、材料、能源、物流、环保等高新技术和现代系统管理技术,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研发、设计、制造、检测、营销和售后服务的全过程,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和灵活生产,取得理想技术经济效果的制造技术总称。智能化制造技术一般包括智能化制造系统管理技术群、面向智能化制造的工业设计技术群、物料处理方法和设备技术群以及支撑技术群,相互之间有大量的信息交换,并形成许多单元技术和发展热点。

当前,国际智能化制造业采用或准备采用的先进制造技术主要体现在:

1、新型(非常规)加工方法的发展,包括激光加工技术、电磁加工技术、超塑加工技术及两种以上加工方法复合应用等;

2、专业、学科间交叉融合, 冷热加工、加工过程、检测过程、物流过程、设计、材料应用、制造等方面, 界限逐渐淡化;

3、工艺研究由“经验”走向“定量分析”, 通过计算机技术和模拟技术的应用, 使工艺研究由“经验判断”走向“定量分析”;

4、高新技术与传统工艺紧密结合, 使制造自动化单元技术经局部或系统集成后, 形成从刚性到柔性, 从简单到复杂等不同档次的自动化制造技术系统, 使传统工艺产生显著的、本质的变化, 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5、常规制造工艺的优化, 其方向是高效化、精密化、清洁化、强韧化, 以形成优质高效低耗少污染的制造技术为主要目标, 在保持原有工艺原理不变, 通过改善工艺条件, 优化工艺参数来实现。

进入21世纪以来,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思想、新概念,先后诞生了许多先进制造技术与系统。发达国家纷纷调整其产业政策与技术政策,将高新技术的重点和科技发展的热点转向产业技术主要是机械化制造技术领域,使智能化制造技术由传统意义上的单纯机械加工技术,转变为集机械、电子、材料、信息和管理等诸多技术于一体的先进制造技术,并加速用现代智能化制造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实现制造业的高技术化。

二、智能化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趋势

国际自由贸易的深化,各个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不断增加,国际贸易大幅度增加,智能化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强,并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1、企业在全球范围布局产业链

当前,智能化制造业生产能力配置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布局产业链,根据自身利益选择研发、采购、生产和营销基地。这种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广泛利用别国的生产设施与技术力量,在自己可以不拥有生产设施与制造技术的所有权的情况下,制造出最终产品,并进行全球销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制造业公司掌握产品设计、关键技术,授权国外生产厂商按其要求生产产品,自己则在全球建立营销网络,进行产品的广告宣传与销售及提供售后服务。如耐克公司的耐克牌运动鞋就采用这种方式;二是制造业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零部件的加工制造网络,自己负责产品的总装与营销。如英国装配的汽车,发电机来自瑞典,控制设备来自德国,底盘、弹簧来自美国,车身来自意大利。

2、世界智能化制造业中心发生了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机机械化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欧洲和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智能化制造业的重心开始向新兴工业化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拉美地区等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智能化制造业的重心。中国在生产环节方面已成为世界上最富竞争力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智能化制造业已经成为世界智能化制造业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国际智能化制造业转移的形式的多种多样,既有传统的产业垂直转移,也有部分梯度的水平转移,还有许多是生产工序的转移;既有制造中心的转移,也有地区总部与研发中心的转移,还有采购中心的转移。形成了生产基地向他国转移、生产体制在他国复制、本地化竞争优势在他国构建的新局面。

3、制造业的全球化过程中,信息网络技术得到普遍运用

电子商务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加速机械化制造业全球化的趋势方面,主要表现,一是营销全球化更加简捷与快速。传统的跨国营销体系是在世界各地区或各国建立营销机构,选派驻母公司职员或招募东道国职员,在当地开展各种营销策略。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大大地减少跨国营销成本,甚至不用在国外建立分支机构也能达到全球化的目标。二是促进了机械制造业跨国公司内部的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国际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对各地研究与开发活动进行协调更加方便、及时。跨国公司可以在东道国分支机构建立研究与开发机构,结合当地特点,利用当地的技术力量与优势进行及全球资源联合攻关,大大提高了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效率。三是使虚拟制造成为机械化制造业全球化的重要模式。虚拟制造是指因强化外部资源利用和特许经营而几乎没有了自己的生产场所和销售渠道的企业。许多快速成长的计算机公司、软件公司及其他高技术公司都是利用了虚拟制造的模式来实现其战略构想的。

三、结语

近十年来,发达国家纷纷调整产业政策与技术政策,将高技术发展的重点转向智能化制造技术领域。为发展智能化制造技术、提高制造业竞争力,许多国家根据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和本国的技术基础、支撑条件,选择具有前瞻性和牵动力大、覆盖面广的关键技术进行重点研究开发,并将此作为国家的事业和政府行为。机械化制造技术的发展需要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又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制造业分布广泛,对国民经济及人们生活很重要。可以说,没有智能化制造业,就没有了生产的工具与设施,也就谈不上农业、建筑业、服务业。

参考文献:

[1]王子龙,中国装备制造业系统演化与评价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

[2]丁继勇,教育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

[3]高珊,南京市国有商贸企业多元化重组模式的实证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

[4]廖敏,江苏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再制造产业发展展望 篇4

闭环供应链是指在传统的正向供应链上加入逆向反馈过程(即逆向供应链)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闭环系统(closed-loop supply chain,简称CLSC),是在逆向供应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1,2]。随着环境压力的增加及资源的限制,企业越来越重视废弃产品的回收再造。企业供应链行为正由传统的供应链正向闭环供应链转变。基于再制造的闭环供应链是再制造与制造并存情况下的供应链系统,其实施目的是在保证企业绩效的同时,高效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产品对环境的破坏。再制造供应链最突出特点是:制造商既生产新产品,同时回收废弃产品,并将废弃产品中具有剩余功能价值的产品,经过低成本的再制造过程生产再制造产品,并推向市场,是最为复杂的闭环供应链系统。闭环供应链包含正向供应链和逆向供应链,涉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消费者、回收商等众多合作实体,是一个复杂系统问题。本文将重点从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物流网络、定价、库存管理、协调控制、绩效管理等方面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展望,以推进基于再制造的闭环供应链理论与应用的发展。

2 研究进展

2.1 再制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再制造(remanufacturing)作为一种新型的、节约型、环保型的生产理念和制造方式开始出现并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再制造是一个将不能再用的产品恢复到“新”状态的工业过程。目前,学术界对于再制造(Remanufacturing)还没有确切的定义。国外学者将再制造定义为:它以旧产品为毛坯,采用专门的工艺和技术,在拆解原有旧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一次新的制造,重新制造出来的产品无论是性能还是质量都不亚于原先的新品[3]。对再制造问题的研究并不是一个新兴问题,目前已经有很多国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Thierry(1995)指出,产品再制造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废旧产品、零部件及原材料的循环再利用,在尽可能获取经济价值的同时,减少最终垃圾的数量。根据对返回产品再处理过程的不同,Thierry在概念上描述了5种再造方式:修理、翻新、再制造、拆分和再循环。Fleischmann等(2000)认为由于产品再造方式的不同会导致两种物流网络结构:开环结构和闭环结构。其中再循环网络实现了原材料的再造,回收的产品通常不会返回到原设备制造商处,因而其物流网络属于开环结构;而再造和再使用使回收的产品或包装物将返回到原制造商手中,因而经常导致闭环结构。V.Daniel R.Guide Jr.(2000)通过文献综述给出了再制造管理问题研究的七大特点:①退货来源时间和数量上的不确定性;②退货产品与正向需求之间的协调;③退回产品拆解过程的独特性;④退回产品材料价值恢复程度的不确定性;⑤对逆向物流网络的需求;⑥材料配比限制的复杂性;⑦再制造时材料处理过程的随机性以及操作时长的不确定性。这七大特点增加了再制造过程中预测、物流、计划与控制、库存管理的难度[6]。国内关于再制造比较权威的定义是中国工程院徐滨士院士(2000)将再制造定义为:“是以产品全寿命周期设计和管理为指导,以优质、高效、节能、节材、环保为目标,以先进技术和产业化生产为手段,来修复或改造废旧产品的一系列技术措施或工程活动的总称”[7]。国内许多学者已开展对再制造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如马祖军等(2005)考虑再制造物流系统中废旧产品回收量和再生产需求量的不确定性,提出一种单产品、单周期、有能力限制的再制造物流网络稳健优化设计模型[8]。顾巧论(2004)对再制造/制造系统集成情况下的物流网络及信息网络进行了研究[9]。

2.2 闭环供应链物流网络设计

“逆向物流”的概念最早是由Stock在1992年提出的。在逆向物流基础上,整合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形成一个封闭的供应链物流系统网络,即为闭环供应链物流网络设计,它是指生产、流通、回收过程中的完整供应链网络结构,包涵了产品回收以及产品生命周期支援的逆向物流。

①国外学者研究代表性的有:

Guang-fen Yang等(2009)研究了一个包含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消费者以及再回收中心的闭环供应链网络系统,并应用变分不等式对闭环供应链网络进行了优化,使得系统能达到均衡状态[11]。Hsiao-Fan Wang等(2010)应用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对闭环供应链物流系统中制造商、配送中心、再回收等节点选址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一种高效的生成树遗传优化算法对总成本最优条件下的整数线性规划选址模型进行了求解[12]。Mir Saman Pishvaee等(2010)应用混合整数规划鲁棒优化模型对不确定性条件下对闭环供应链网络进行优化设计[13]。

②国内学者研究:

姚卫新(2005)提出了电子商务环境下面向闭环供应链物流网络成本模型,该模型采用连续逼近法进行分析,能使企业面对变化的市场环境时拥有一个适应性强的物流网络[14]。张锐,张纪会(2007)针对再制造系统的闭环供应链物流网络设计,基于利润最大原则建立了关于工厂、分销中心、消费区域、回收中心以及其他处理点的混合整数规划数学模型。该模型可以确定工厂、分销中心和回收中心各自的数量和设施选址,以及各条路线上的最佳物流分配量,实现了闭环供应链物流网络的优化,取得整个物流网络利润的最大化[15]。谢家平,黄雪琪,陈荣秋(2008)基于物流网络结构和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构建了一个综合考虑原材料供应地、生产商、正向仓库、顾客群、回收中心、逆向仓库和再制造商的单周期闭环供应链网络选址模型。该模型以原材料供应地和顾客群需求为确定性限制条件,其他结点地址均根据闭环网络综合目标成本最小化准则进行选择,可以实现选址优化,同时能计算最优化流量分布,并发现随着废弃产品回收率的上升,企业的目标成本将逐渐降低[16]。王雷(2008)基于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方法,以运营周期内收益最大为目标,建立了汽车再制造逆向物流网络设施选址模型,以确定网络中设施的数量、位置及规模,并在由此构成的各条物流路径上合理分配物流量[17]。元方,李华(2008)基于产品回收和再制造,构建了一动态闭环供应链的物流网络,并建立了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以确定不同时期内闭环供应链网络中各类设施的新建和扩建数量以及各设施之间的最优流量[18]。

2.3 闭环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

相对正向供应链,闭环供应链系统具有更强的不确定性,如涉及再制造品市场需求不确定、制造提前期、回收品延迟等因素,这给闭环供应链制造再制造库存协调管理带来极大困难。在不确定性和外部突发事件情况下,鲁棒性成为能否确保供应链系统收益和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19]。黄小原,邱若臻(2007)针对具有废弃时滞和需求不确定性的闭环供应链动态模型,应用鲁棒H无穷控制策略抑制闭环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影响,使闭环供应链系统运作达到理想总成本[20]。晏妮娜等(2008)在价格敏感的随机需求量和回收努力敏感的随机回收量条件下,建立了基于第3方逆向物流服务提供商(3PRLP)的多级闭环供应链模型,设计了制造商与第3方之间的目标奖惩合同,讨论了分散闭环供应链系统中制造商为主方、销售商和第3方为从方的一主多从Stackelberg对策和集成闭环供应链的联合优化策略,并结合上海宝钢公司废钢回收的实际运作情况进行了仿真计算与分析[21]。朱云龙,徐家旺等(2009)针对逆向物流流量不确定性问题,采用具有已知概率的离散情景描述逆向物流流量的不确定性,并运用基于情景分析的鲁棒线性优化方法建立了再制造模式下闭环供应链在逆向物流流量不确定环境下运作的鲁棒优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为增加逆向物流流量而付出努力的情况下,逆向物流流量的增加能够为制造商和供应链系统带来收益[22]。韩小花(2010)应用多目标规划和非合作博弈理论,研究了再制造成本不确定下强势零售商领导的闭环供应链3种回收渠道(零售商回收、制造商回收和第三方回收)的决策,研究发现:不确定性使3种回收渠道的回收率降低、销售价提高以及制造商和零售商效用值减少,并指出不确定性条件下闭环供应链回收渠道的最优决策为制造商直接回收渠道[23]。

2.4 库存管理

闭环供应链系统,不仅涉及新产品与再制造品库存相互影响,而且还要考虑市场需求不确定、制造提前期、回收延迟等不确定因素。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始展开对闭环供应链库存管理问题的研究。

Shen-Lian Chung(2008)由制造商、供应商、零售商、第三方回收商组成的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系统的库存优化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采用联合库存控制策略比分散控制策略供应链总利润高[24]。Jean-Pierre Kenne(2010)将闭环供应链系统库存分为制造产品库存、再制造产品库存与再回收产品库存三类,并以制造与再制造产品的生产率为决策变量、以制造产品库存、再制造产品库存为状态变量,应用随机动态规划优化理论,对制造设备具有随机故障与维修情况下的闭环供应链系统制造与再制造策略进行优化计算,使制造与再制造产品的库存成本最小[25]。Chun-Jen Chung(2011)在绿色产品设计和再制造意愿调研基础上,构建了再制造模式下短周期易腐品绿色供应链集成库存控制模型,模型研究表明再制造能力与产品零部件生命周期密切相关,而且绿色技术革新、回收产品绿色处理率、提升再制造能力以及减少供应链库存成本对于再制造模式下短周期产品绿色供应链非常重要[26]。黄小原,晏妮娜,邱若臻(2007)考虑需求扰动、再制造与回收时滞以及成本参数的不确定性,建立了一类参数与时滞不确定的闭环供应链动态系统模型,并给出了解决闭环供应链动态模型的鲁棒H∞库存控制策略,通过库存状态的静态反馈控制,抑制了供应链动态系统中的不确定性干扰,使供应链运作达到理想状态[27]。肖迪,黄培清(2008)在生产、再制造能力都受到限制情况下,基于产品的时间价值推导出了允许缺货和不允许缺货两种情况下闭环供应链回收品和成品库存的最优策略,得出了在一般情况下商品价值衰减越快,再生产和生产订货批量就越小的结论[28]。

2.5 定价决策问题

王玉燕(2008)构建了基于第三方回收模式的闭环供应链定价模型,运用博弈理论分析了制造商与零售商、制造商与第三方回收商构成的Stackelberg博弈关系,研究表明:制造商只有在决策时必须分别考虑零售商、第三方回收商对自己决策的反应,才能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反之,零售商、第三方回收商也要考虑制造商的决策才能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29]。公彦德等(2008)应用博弈理论研究了由单一制造商、单一零售商和单一3PL服务提供商构成的闭环供应链的最优定价策略,在零售商负责产品销售和废品回收,正向和逆向物流服务价格均由制造商和零售商共同分担的条件下,给出了独立决策和联合决策两种决策方法下的定价策略,得出联合决策下不仅系统利润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消费者也从中获益[30]。熊中楷,张洪艳等(2009)应用博弈理论对由单一制造商和单一零售商构成的闭环供应链系统,在制造商为领导者但零售商具有私人回收成本的情况下零售商的谎报行为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双方的定价策略进行研究,并分析零售商的谎报行为对闭环供应链各成员利润的影响[31]。张克勇,周国华(2009)构建了不确定需求下由1个制造商和1个零售商组成的闭环供应链系统的集中决策与分散决策定价模型,应用博弈理论的定量分析表明:集中决策中,废旧品的最优回收价格随着回收价格弹性、废旧品再制造率以及回收废旧产品的单位收益的递增而递增;非合作分散决策中,销售商回收废旧产品的边际利润率是关于产品市场价格弹性的递减函数,制造商的回收价格是关于废旧产品回收单位收益的递增函数[32]。王文宾,达庆利(2009) 考虑消费者对新制造和再制造产品的偏好差异,并根据消费者购买它们的净效用得到相应的需求函数,基于消费者的市场细分建立闭环供应链决策模型,得到了闭环供应链中新制造和再制造产品的批发价、零售价及产量等随外生变量的变化规律[33]。易余胤(2009)在制造商领导、零售商领导以及市场无领导者3种力量结构下建立了具有竞争零售商的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博弈模型,研究和对比了不同力量结构对回收率、零售价、渠道成员利润、渠道总利润的影响[34]。包晓英(2010)基于单一制造商-单一零售商组成的闭环供应链,假定在同一周期中废旧产品的回收数量小于或等于新产品销售数量,在单周期环境中研究了新产品和废旧产品存在差别定价时,研究发现:再制造成本节约越多,废旧产品的回收成本越低,越能激发回收行为,回收更多的废旧产品进行再制造;同时再制造成本节约越多,废旧产品的回收成本越低,越能刺激决策者生产更多的新产品,从而能够提供更多的可回收的产品,且增加闭环供应链的利润,并同时对集中决策与分散决策两种模型进行了比较发现分散决策使得新产品的销售量以及废旧产品回收量均损失50%,整个闭环供应链系统利润损失的相对值为25%,并提出一种两部收费制契约协调定价策略,实现了闭环供应链的协调[35]。Jie Wei,Jing Zhao(2011)在考虑顾客需求、再制造成本、再回收成本具有模糊不确定性情况下,在零售商竞争条件下分别对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情况下闭环供应链定价策略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集中决策情况下闭环供应链总利润大于分散决策,再回收率高于分散决策,而且在集中决策模式下两个竞争零售商的最优零售价格小于分散决策[36]。

2.6 闭环供应链协调问题

由于闭环供应链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其管理难度比传统供应链大大增加,所以更需要对供应链系统的协调管理。国外学者研究进展:Jing Chen,Peter C. Bell(2011)对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构成的产品回购闭环供应链系统的分散决策协调问题进行了研究。该系统由零售商确定零售价格和订货量,通过未销售产品回收价格、顾客退货产品价格来对供应链系统进行协调,使得制造商与零售商的利益能达到双赢[37]。Zheng Yingfei(2011)指出闭环供应链系统是一个具有许多不确定性的复杂系统,并应用改进的Shapley值合作对策方法对不确定条件下第三方负责人废弃物回收的闭环供应链制造商、经销商、回收商的利润分配方案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方法具有高的鲁棒性[38]。Jianmai Shi(2011) 在总利润最优条件下对集中决策模式下新产品与再制造产品无差别定价闭环供应链系统的产品定价、新产品生产量、再制造品生产量以及废弃品回收价格的协调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市场规模很小的情况下,再制造品可以满足市场需求,而在大市场规模条件下,混合新产品与再制造品的混合供货策略才能使系统达到最优[39]。Kung-Jeng Wang(2011)对由制造商、经销商、零售商构成的时间敏感易腐蚀产品三级闭环供应链系统的库存协调控制策略进行分析,探讨了各级产品腐化变质率影响供应链系统绩效的机理,而且指出集中协调库存控制模式下的闭环供应链系统成本远小于分散库存控制模式,并进一步给出了供应链总成本最优条件下上下游成员的产品交付时间与交付量的协调优化控制策略[40]。Hui-Ming Wee(2011)考虑销售价格、腐蚀率、库存成本、产品回收率、再制造量等因素,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分析视角基于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对“易腐绿色产品”的闭环供应链集成协调控制模型策略进行探讨,以指导绿色供应链设计[41]。国内学者研究进展:郭亚军(2007)研究了随机市场需求下零售商负责回收负责中回收废旧品的再制造二阶闭环供应链,指出了在分散决策时,闭环供应链中同样存在着双重边际化效应问题,并运用Stackelberg博弈理论在分析传统收入共享契约的基础上提出了收入费用共享契约实现了闭环供应链的协调[42]。邱若臻,黄小原(2007)研究了具有产品回收的闭环供应链渠道协调问题,建立了制造商和销售商同时从事旧产品回收的闭环供应链Stackelberg主从对策模型,并给出了均衡策略和闭环供应链渠道协调策略。研究表明:Stackelberg均衡策略并不能实现渠道协调,而单纯的渠道协调策略又会损害制造商利益,而通过设计了一种“两部收费制”契约,在保证供应链成员利润基础上可以实现闭环供应链渠道协调[43]。葛静燕(2008)研究了分散决策下由零售商负责销售并回收时闭环供应链的产品定价(包括批发价、零售价、回收价以及回收转移价格)问题,指出在闭环供应链中同样存在双重边际加价效应,为了消除双重边际效应给闭环供应链带来的失调问题,提出了基于销售收入和回收费用共享的协调机制(即RES合同),使得分散决策下的零售商和制造商利润、消费者效用都得到了提高,实现了闭环供应链的协调[44]。王俊峰,刘立东(2009)通过构建TPT-CLSC系统的非合作和联合定价博弈模型比较研究发现:获取废旧品的潜在剩存价值是企业进行回收的目的,TPT-CLSC系统制造商、零售商和第三方回收商合作程度越高,商品的零售价格越低,销售量越高;废旧品的回收价格越高,回收量就越大,从而能为整个闭环供应链系统带来更多的利润。并设计了TPT-CLSC系统成员之间的协调机制,促进闭环供应链协调各成员的有效合作,也使废旧物品能物尽其用[45]。史成东(2009)以由一个风险中性的制造商与一个具有风险下行特性的销售商组成的两阶闭环供应链为研究对象,指出Downside-risk测度下收益共享契约和批量折扣契约不能协调闭环供应链,并依据风险中性方为风险规避方主动提供相应的风险保护,满足其风险约束的思路,将补偿策略附加到基本合同中,设计了风险共享契约,引导销售商按闭环供应链集中决策下的最优订购量订货,使风险共担,实现了风险控制和闭环供应链协调[46]。张克勇(2009)对由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销售商组成的闭环供应链新产品与再造品差别定价协调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对称信息条件下集中决策和分散情形下的最优差别定价和各成员的最优利润,发现分散决策使得整个闭环供应链系统利润损失为25%,且对非对称信息条件下闭环供应链的协调机制进行设计,以实现在此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供应链协调[47]。王玉燕,申亮等(2009)对回购契约下闭环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的协调问题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当突发事件对闭环供应链的影响不大时,原有数量折扣契约仍能实现闭环供应链的协调;但当突发事件对其影响比较大时,原有的契约不能实现闭环供应链的协调,但调整后的数量折扣契约可以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协调应对,也可以协调突发事件前的闭环供应链。而短期内,闭环供应链的废旧品回收活动不受突发事件的影响,其废旧品回收策略可以不作任何调整[48]。李琰,达庆利(2010)运用博弈理论研究了闭环供应链中原材料与回收材料可相互替代的情况下,基于考虑生产调整成本的非合作斯坦伯格博弈模型证明采用可调整的再制造逆向供应链契约,增加供应链中成员期望利润[49]。易余胤(2010)基于一个由单一制造商、2个竞争零售商和第三方回收方组成的闭环供应链,对集中化决策和分散化决策下的回收率、零售价和渠道总利润进行研究,并探讨了零售商主导的闭环供应链的协调机制问题。研究表明:集中化决策总是优于分散化决策,但零售商可以通过设计契约实现闭环供应链的协调,使得第三方的回收努力水平和闭环供应链的总利润达到集中化决策下的同一水平,从而弥补决策效率损失。并且在分散化决策下,无领导者的闭环供应链结构最优,其次是零售商主导,最后是制造商主导,而无领导者的闭环供应链结构不是一个均衡的力量结构,制造商和零售商均有动机成为领导者。在有领导者的闭环供应链结构下,零售商主导的闭环供应链结构更优[50]。陈菊红等(2010)应用博弈理论研究了制造商、销售商和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构成的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系统的协调性问题。基于第三方负责回收闭环供应链的Stackelberg非合作博弈模型分析表明:非合作均衡达不到集中决策(合作博弈)的水平,其产品的销售价较高,而回收价、销售量、回收量和系统总利润均较低,并以集中决策(合作博弈)模型为基准,通过引入收入费用共享契约,使得分散决策下的制造商、销售商和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利润、消费者的效用都得到了提高,实现了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系统的协调[51]。叶佑林,吴文秀(2010)研究了零售商和第三方回收是同时负责回收的混合回收渠道的闭环供应链的定价和协调问题。研究表明:在分散决策情况下系统存在“双重边际化”,造成系统效率的损失,并通过引入收入费用共享契约机制来对闭环供应链中各成员利益进行分配,使得系统的利润水平达到集中决策的水平,最终实现了闭环供应链的协调[52]。皮德萍,胡燕娟(2010)引入参考效应因素,假定产品的市场需求量不仅与销售价格有关,还与当前销售价格与初始销售价格的差异,即价格的参考效应有关;废旧品的回收数量不仅与回收价格有关,还与当前回收价格与初期回收价格差异,即回收价格的参考效应有关,建立了一个以制造商为主导的再制造闭环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模型。研究表明:契约协调机制供通过对零售价格和回收价格的调整,影响商品的销售量和回收量,实现了闭环供应链的利益最大化[53]。邓爱民,潘再阳(2010)研究了一个由制造商、零售商和第三方回收商组成的三级闭环供应链系统在模糊需求环境下的协调机制[54]。王文宾,达庆利等(2011)基于回收率与回收量的奖惩机制研究了集中式和分散式闭环供应链的决策问题。研究表明:基于回收率的奖惩机制能有效提高回收率,并起到降低新产品价格的作用;只有目标回收率低于一定水平时基于回收量的奖惩机制才能提高回收率;基于回收量的奖惩机制较基于回收率的奖惩机制情形下回收率随奖惩力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幅度小;基于回收率的奖惩机制较基于回收量的奖惩机制更能有效引导闭环供应链提高回收率[55]。张克勇等(2011)针对第三方负责回收的闭环供应链系统差别定价协调契约设计问题,基于博弈论方法构建了三方非合作分散决策情形和合作集中决策情形下的系统差别定价模型,得到了合作集中定价和非合作分散定价下的最优差别定价策略和最优利润。研究发现:三方分散决策会造成系统利润的损失,进而提出了一种收益分享定价协调契约,使得分散决策下的系统利润及系统成员的利润得到提高,实现了闭环供应链系统的协调,并使供应链系统整体利润达到集中决策时的利润水平[56]。

2.7 绩效管理

闭环供应链绩效管理研究,目前相关的文献和理论成果较少。闭环供应链是一个包括产品正向交付与逆向回收再利用的闭合循环系统,因此绩效是系统中若干增值过程创造的价值总和。在对闭环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方面,Yasutaka Kainuma等从决策者视角将供应链评价范围拓展至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从生命周期分析、供应链资产收益率和顾客满意度三个方面进行综合绩效评价[57]。江涛涛(2008)基于生产、物流、营销、服务、回收及合作等增值过程构建了闭环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能反应单体企业作业产生的价值以及企业间合作产生的价值,并给出了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闭环供应链绩效,科学判断供应链实施效果[58]。黄凌,李希峰(2009)针对基于第三方回购的闭环供应链模式特点,在平衡计分卡(BSC)框架下构建了一套闭环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复杂性科学的熵理论与耗散结构理论,探讨了闭环供应链绩效评价的耗散结构模型。此绩效评价方法可以预测系统未来绩效的变化趋势,从而使评价具有诊断和预警功能[59]。黄凌,付亚(2010)结合平衡记分卡,基于闭环供应链战略目标的分解,构建了分环节、分层次、分步骤的闭环供应链绩效管理系统的结构[60]。高文军,陈菊红(2010)依据企业对闭环供应链中传统前向供应链和逆向供应链活动环节的关注程度,将闭环供应链活动战略划分为全面关注战略、前向关注战略、低型关注战略和逆向关注战略,并指出差异显著的活动战略导致差异显著的企业绩效,且全面关注战略是提升企业绩效的最优战略[61]。

2.8 闭环供应链中制造与再制造关系协调

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滨士的研究,与新品相比,再制造产品将节约成本50%、节能60%、节材70%,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与制造新品相比显著降低[62]。近几年,闭环供应链中制造与再制造相互关系问题吸引了众多学者关注。Necati Aras(2006)研究了闭环供应链制造与再制造的关系协调问题,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建立了再制造与制造过程比较和选择的框架模型,模型核心思想是闭环供应链运作中当主要制造过程不能满足顾客需求时,由辅助生产方式随机补充。该模型的仿真研究发现再制造与新产品零部件库存进行协调控制中存在一个临界回收率,当大于临界回收率时,对再制造优先的生产策略有利,当小于临界回收率时,制造优先的生产策略则有利[63]。Shen-Lian Chung(2008)对由制造商、供应商、零售商、第三方回收商组成的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系统的库存优化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采用联合库存控制策略比分散控制策略供应链总利润高[64]。Jean-Pierre Kenne(2010)以制造与再制造产品的生产率为决策变量、以制造产品库存、再制造产品库存为状态变量,应用随机动态规划优化理论,对制造设备具有随机故障与维修情况下的闭环供应链系统制造与再制造策略进行优化计算,使制造与再制造产品的库存成本最小[65]。Jianmai Shi(2011) 在考虑市场需求与再回收量不确定情况下对新产品与再制造产品无差别定价闭环供应链系统的生产计划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新产品生产量、再制造品生产量以及废弃品回收价格的协调策略,保证制造商预期利润最优[66]。代颖,马祖军(2006)在假定需求率和回收率是连续、确定情况下,以单位时间内新产品和再制造产品的订购费以及回收件和可用件的存储费之和最小为目标,建立了新产品制造和回收件再制造的最优批量模型。该模型不仅适用于再制造生产率有限和无限的情形,而且适用于制造生产率有限和无限的情形[67]。薛顺利等(2006)根据市场需求和产品批发价,考虑有限的拆卸修复信息和不确定的订货提前期,以需购买新零件数量和拆卸废旧产品数量为决策变量,并考虑零件恢复成功的概率分布,建立再制造企业的数学优化模型,分析再制造企业取得最大利润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这些因素间的关系[68]。赵忠等(2009)针对具有分布式多工厂并有一个分销中心和一个回收中心的闭环供应链,考虑废旧产品的回收、拆卸、运输等相关成本,构建了制造/再制造混合模式的生产计划优先模型对制造与再制造生产方式进行优化调度[69]。但斌,丁雪峰等(2010)通过细分再制造的成本区间,基于消费者对再制造品与新产品价值评价对比分析为基础,研究垄断企业再制造的最优定价及最优销量,并分析了再制造品对新产品的市场挤兑效应及对整个产品市场增长效应[70]。

3 总结与展望

本文从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物流网络设计、不确定性分析、定价、库存控制以及、闭环供应链协调等几个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了闭环供应链管理问题研究。从文献分析来看,目前关于闭环供应链的定价、库存、协调问题以及闭环供应链网络优化理论方法创新是研究重点。以上问题仍将是闭环供应链管理的研究难点,而笔者认为不确定性条件下闭环供应链系统的动态混合库存控制及其鲁棒性问题、绿色环保产品、再制造品定价及其与政府奖惩机制的关系问题可以作为以后的研究重点。

摘要:文中从闭环供应链的再制造、物流网络设计、定价决策、库存控制、不确定性分析以及协调管理等视角对近些年闭环供应链相关问题的有关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展望,以推进基于再制造的闭环供应链理论与应用的发展。

再制造产业发展展望 篇5

再制造不仅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还具有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再制造产品与新品相比,节约成本50%、节能60%、节材70%,几乎不产生固体废物,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再制造有利于形成“资源-产品-废旧产品-再制造产品”的循环经济模式,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国家发改委于和分两批公布了42家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企业,1月又公布了10家再制造产品“以旧换再”推广试点企业名单及其再制造产品型号、推广价格等,且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产品范围从发动机、变速器、发电机、转向器和起动机五类产品,已扩大到传动轴、机油泵、水泵、助力泵等部件。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分会的不完全统计,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产值已达80亿元,与的不足0.5亿元相比,增长了近160倍。

再制造产业发展展望 篇6

李湛,苏州市发改委。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现状开始约束经济增长。基于国情,本文响应政府的号召,将重点介绍再制造这个新兴产业,它的发展将实现资源再利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十余年来再制造业在我国正逐步壮大,本文将分析再制造产业兴起之路上遇到的各种障碍,比如公众观念、融资困境、政策不完善,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以促进我国再制造产业的健康发展,进而加快我国经济的转型。

关键词:再制造;环境保护;资源回收

目前,我国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成本,成为世界工厂。制造业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负荷加重的困境。同时,固体废弃物不断增加,占据较多空间,造成了政府的巨额开支,这些迫使我们思考废弃品的处理方式。因此,“十二五”规划以引导和规范汽车、机械等再制造业为重点,积极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1]。再制造,或许会是解决我国资源匮乏问题,实现高效处理废弃品的道路。

一、再制造产业的发展现状

再制造产业在众多发达国家受到了高度重视,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产业群,尤其是美日德。但是,再制造在我国还处于初始阶段。1999年,中国工程院徐滨士院士首次提出了再制造的概念,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再制造产业在徐滨士院士等知名学者的呼吁下,得到了政府、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再制造产业在我国悄然兴起[2]。再制造是指将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进行专业化修复的批量化生产过程,再制造产品达到与原有新品相同的质量和性能。它是再循环的最佳形式,是循环经济“再利用”的高级形式。大量科研成果转化为再制造产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2009年,我国启动了包括8大领域35家企业在内的再制造产品试点工作,包括上海大众、奇瑞、潍柴等汽车制造公司,到2010年底,试点单位已形成汽车发动机、变速箱、转向机、发电机共25万台套的再制造能力,产值超过20亿元[3];其次,我国开始抓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以及家具再制造试点。近年政府持续扩大再制造产品的种类和范围,继续组织开展再制造试点,并提高政策扶持力度。目前,我国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了具有“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产学研相结合、既循环又经济的自主创新的中国特色再制造模式”[4]。但与美日德相比,我国再制造产业在产业规模、政策立法及公众意识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再制造遇到的困境

作为一个制造大国和消费大国,我国发展再制造业或许会有优势,但是刚兴起的再制造产业,要想在国内得到进一步发展,仍有许多难题需要攻克。

(1)缺乏社会认可度

一个行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消费者的支持。再制造业,虽然在我国发展了十几年,但社会对其认知度并不高。不少业内人士称,“中国不缺少再制造技术,缺的是社会认可度”。部分消费者将再制造与旧件翻新等价,消费者尚未形成对再制造的正确理念,总质疑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可靠性,消极的消费心理会阻碍产业的成长。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家也怀疑再制造业的发展扩大是否会影响自己新产品的销售,损害自身利益。实际上,目前国内从事再制造的企业并不多,有些企业虽然已经看到这个产业的发展空间和高收益,却不知如何下手。

(2)再制造企业融资困难、技术研发力度不足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政府已成功进行了汽车零部件等再制造试点,但是,再制造企业数目较少,尚未形成产业集群,与国外再制造的产业规模相差甚远,技术水平以及研发力度亦是如此[5]。种种问题,归根到底是由于资金不足,融资困难。对废弃产品进行回收再制造,需要较多的技术支持,故企业需要掌握先进的处理技术,且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研发新技术,获取核心竞争力。而现实却是,小企业初始投资有限,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后,所剩不多。一个企业难以承担研发经费,企业间存在的“搭便车”心理更是大大降低了企业研发的积极性[6]。

(3)相关政策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

截至目前,我国再制造技术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尚未完全确立,再制造产业市场发展还没规范化,缺少再制造产品质量的统一标准,以致市场上不合格的再制造产品出现,扰乱市场秩序;另一方面,我国再制造业刚刚起步,政府部门只对部分示范试点的再制造企业给予补贴,还没有形成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管理政策未完善,缺乏对再制造市场的监督。随着国内再制造产业的逐步成长,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还没来得及与之匹配,政策体系修订的滞后性,使之难以适应再制造产业的发展需要。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始终难以取代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三、对策建议

(1)大力宣传再制造产品理念,提高社会认知度

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就是发展再制造产业,对报废的汽车、机械等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因此,传统消费理念需要被更新,我们要主动关注低碳环保的再制造产品,从翻新和二手的误区中走出来,用科学的态度去了解再制造产品的理念。我们政府和企业也有责任提升公众对其的认知度。政府部门可以采取许多措施去加强宣传。例如,在火车站播放公益广告。对企业而言,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利用多样化的营销手段,鼓励顾客体验再制造产品的优越性,打响再制造产品的品牌。随着再制造业宣传的深入、公众文明程度的提高,必能成功提升社会认知度。

(2)加大金融机构贷款力度,努力构建产业集群

众多行业的中小企业都存在融资困境,再制造业,一个新兴产业,更是如此。刚起步的再制造企业因为资金限制无法施展拳脚。要解决融资困难,需要政府与银行、担保机构商榷,使他们迎合国家政策,提高贷款限额,加大对再制造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再制造市场前景广阔,金融机构为其提供贷款的风险相对较小。此外,我国制定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中明确提出要发展再制造产业以促进循环经济向产业化、集群化方向发展。采取过试点单位的方法后,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建造再制造产业基地,形成产业集群,走国外“技术产业化”的普遍模式,加快新技术的研发。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效仿日本的经验,政府可以对达到使用年限的汽车和机械等这些废弃品的处理问题进行立法,减轻不合理处理废弃品的现象,为再制造产业提供丰富资源。另外,政府需要根据国内再制造业的发展情况,制定一套完善的政策法规,加强对产品市场的监督。对于再制造企业,相关部门可以制定税收优惠等财政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發投入,同时鼓励高等院校或科研单位和企业合作开发新技术。借鉴日美德关于再制造产品的标准体系,政府应订立一个适合国情的统一的再制造产品质量标准,保障消费者利益。

四、小结

再制造是循环经济“再利用”的高级形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实践。所以,我们更需要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赛迪研究院.赛迪专报[N],2010(8):1-16.

[2]姚巨坤,时小军,崔培枝.绿色再制造工业发展综述[J].再生资源研究,2007(5):26-30.

[3]解振华.努力实现中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新突破[J].中国表面工程,2011(6):164-166.

[4]徐滨士.中国特色的再制造产业及其创新发展[J].电焊机,2012(5):1-5.

[5]宁艳凤.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2(10).

[6]房巧红.政府在再制造产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17):137-140.

[7]杜娟.卡特彼勒:推动中国再制造业发展[J].WTO经济导刊,2011(1):91-91.

上一篇:施工企业职工培训论文下一篇:法治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