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应用展望

2024-10-18

产业应用展望(精选7篇)

产业应用展望 篇1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得以迅速发展,且为我国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提供了广泛的技术支持。信息产业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信息产业中的ACS标准为例,通过对其在标准体系中的地位进行研究,并结合我国AVS标准的制定情况,对AVS标准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AVS标准,背景,产业应用展望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信息产业以作为一种新型产业迅速崛起,且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信息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音频产业对于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我国在数字音频产业中自主研发的AVS标准为例,通过对其在标准体系中的地位进行分析,从而对AVS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具体展望。

1 AVS在标准体系中的地位

1.1 AVS的概念

所谓AVS即音视频编码标准是《信息技术先进音视频编码》一系列标准的简称,是我国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二代信源编码标准,其主要包括了系统、音频、视频以及数字版权管理等四个主要标准技术体系与符合性标准支撑技术体系。

1.2 AVS的地位

所谓信源编码是指由文字、图形、图案、符号、音视频与符号等不同种类的数据本身的编码共同构成的编码,信源编码技术所解决的重点问题则是基于数字形式的音视频的海量数据编码的压缩问题,因此信源编码技术又称为音视频编解码技术,作为信息领域的基础性标准,信源编码标准是信息技术必须遵循的编码标准,因此,AVS即音视频编码标准不仅在整个信息领域的标准中占据基础性的地位,同时其也决定了数字电视、激光视盘机等多种试听消费电子产品中具体编解码标准的编码形式,对于数字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与数据和符号编码不同,音视频编解码是以文字、图形、符号等本身编码为基础的信源编码,同时,其可以将数字音频与视频的相关数据压缩到原来的1/50以下,从而使的传输带宽与存储容量得以有效利用,提高信息的编码效率,因此,音视频编码标准对于包括数字电视和激光视盘机等产业在内的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都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2 AVS标准制定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在音视频产业领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是由于相关信息产业技术缺乏核心标准,因此,部分音视频技术企业的发展长期以来受制于国外所持有的相关标准、技术与专。就现阶段而言,包括数字电视与激光视盘机在内的我国数字音视频产业所采用的信源编码标准为MPEG-2 (活动图像专家组),但这并不是信息产业所具备的最佳标准,因为,首先,应用MPEG-2标准对信源编码进行相应处理需要缴纳每台2.5美元的专利使用费,而据统计,就2005年到2013年期间,我国国内共售出了4亿台数字电视与激光视盘机,而就专利费用而言,我国相关企业则需要向美国缴纳10亿美元的专利使用费,在增加了我国企业财政压力的同时,也阻碍了我国自身信息领域编解码标准的形成与发展。

作为一个电子消费类产品生产与销售的大国,近年来,我国在信息产业领域内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在国家“863”计划的政策支持下,我国在2002年首次提出并且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音视频的编解码技术即AVS。AVS技术与标准为我国信息产业特别是数字音视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一方面,就国际数字音视频标准而言,由于其在技术方面需要平衡各个国家和不同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使其相关技术与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经济上的冲突,而我国的AVS标准则无需考虑上述问题,并可以大幅度提高信源的编解码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涉及到知识产权的问题,国际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标准在投入到实际应用前,必须要协调好知识产权的转让或购买等问题,而由于AVS标准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信息技术标准,因此在将其应用到我国社会各个生产领域中时,则不需要考虑由于知识产权而带来的经济矛盾等问题。

3 我国AVS标准的发展

3.1 基本思路

对于AVS标准的制定主要由三种方法,首先,是通过翻译已有的国际标准或工业标准,从而将其转化为符合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趋势的相关标准,该方法的特点是先进性与开放性。第二种则是完全避开相关国际或工业标准,制定出一套全新的音视频编解码标准,其特点是独立于自主。而第三种则是将上述两种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在借鉴国外先进编解码标准的基础上,实行自主研发,从而制定出符合我国整体信息领域发展趋势的音视频编解码标准。基于上述方法而形成的AVS标准的基本思路为:将可以合法免费使用的开放性音视频编解码技术与我国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相结合,从而制定出一套自主的、符合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现状音视频编解码技术。

3.2 AVS标准的制定原则

2002年12月份,在我国信息产业部科技司的批准下,我国形成了的“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工作组,具体负责对相关数字设备与电子设备中的音视频编码进行压缩、解压缩工作与数据的处理和表示等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且工作组对AVS标准的制定规定了如下原则:

3.2.1 先进性与现实性

工作组规定了AVS标准应该具备相应的先进性与现实性,所谓先进性是指在数字音视频编解码工作中所选择的技术应该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且可以通过国际联合等方式达到共享必须知识产权目的的原则。而现实性原则是指在AVS标准中所采用的算法的实现成本必须能够被信息市场与大多数用户所接受的原则。

3.2.2 兼容性与独立性

除了先进性与现实性外,AVS工作组还将兼容性与独立性共同作为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标准的原则。所谓兼容性是指虽然AVS技术采用的是主流的且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方案,但其制定的标准仍然需要符合已经建成的相关数字传输系统。

3.3 AVS标准的推广应用阶段

2003年7月,在AVS标准的制定经历了半年之后,我国国家广电总局中的广播电视计量检测中心通过将MEPG-2系统为参照标准,对初步研制成功的AVS系统进行检测,测定结果为:在压缩码率相较于MEPG-2编解码系统低一倍的情况下,所测AVS音视频编解码系统的图像处理质量仍好于MEPG-2编解码后的图像质量,这一实验结果代表着AVS音视频编解码标准正式被投入与应用到我国的数字电视产业与相关芯片产业中。目前,AVS音视频编解码标准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有线电视、卫星电视、网络媒体与视频监控等我国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为我国信息产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4 AVS应用展望

4.1 AVS标准的优势

明确其自身在信息领域内的相关优势,并使其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将AVS标准更广泛且更成熟地应用到我国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并从整体上促进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首先,AVS标准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因此,其在国内的运用可以不需要考虑专利费用的问题,从而为数字产业内的各个企业提供方便的生产和发展环境,促进企业与数字产业的发展。其次,就编码效率而言,AVS标准的编码效率要比以MEPG-2标准的编码效率高出2-3倍左右,大幅度提高了数字电视的换面质量。另一方面,AVS标准最直接的产业化结果则是需要我国相关企业提供未来10年内我国所需要的3-5亿块的解码芯片,从而推动我国数字电视音视频产业的高速发展。

对于AVS的解码芯片而言,可以被广泛应用于数字电视机顶盒或接收机的核心芯片中,而AVS编码器则可以将不同的输入音频信号进行编码,并且压缩成为AVS编码流,进而应用于数字电视节目的播出过程中。

4.2 AVS标准的应用前景

4.2.1 AVS在芯片产业中的应用

AVS标准在芯片产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为芯片的实现方面,由于AVS标准不仅在新能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同时也比国际数字音视频编解码器标准更精简,因此,芯片与相关产品实现的复杂度则会远远低于国际标准。就现阶段而言,要想将AVS标准广泛而熟练地应用到我国刚刚起步的芯片产业中,则芯片产业自身也需要一个相对自主的标准,从而为AVS提供稳定的应用环境,目前,我国MEPG芯片技术与产业主要形成于国外,且相关的专利费用和知识产权仍制约着我国芯片产业的发展,基于上述原因,我国可以将芯片产业提升到战略发展的高度上,并且对相关信息产业市场进行分析,据统计,4亿台数字电视与激光视盘机等设备可以产生2-3千亿人民币产值的市场,通过将该市场进行合理利用,进而形成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特色的芯片产业,进而促进我国整体的经济法发展。

4.2.2 AVS在数字电视运营业中的应用

数字电视运营系统主要由三个环节组成,即节目的制作、播出与传输环节,而其中节目的制作与传输是电视运营系统中的两个核心环节,且这两个环节的投入资金占据了电视运营业投入的一大部分,但节目的制作与输出均与播出节目所采用的具体格式无关,因此,对于AVS标准而言,则很少对上述两环节产生影响,而AVS标准唯一要求数字电视运营系统修改的是播出环节,随着信息与数据量的日益庞大,数字电视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是以多种播出格式进行多种节目的播放,而对于已经开播的数字节目电台而言,如果要将其转化为AVS格式则只需要替换编码器即可,具体的方式为用AVS编码器替换掉MPEG-2编码器,从而实现AVS编码流的传出。虽然引进每台编码器的费用约为10万元,但就电视运营过程中采用AVS格式播出的回报远远高于其投入,首先就网络数字电视而言,在AVS标准应用后,至少可以节省出一半的传输带宽资源;而从电视网的角度进行分析,在应用AVS标准后,节目的承载容量可以提升为原来容量的两倍,更好地满足了用户的相关需求。因此,未来将AVS标准应用于数字运营业中已成为一种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4.2.3 AVS在数字电视制造业中的应用

虽然在不同国家,数字电视所采用的制式有所不同,但是仅就信源标准而言,无论是AVS标准或是MPEG标准,其物理实现都是同一块解码芯片,又由于该芯片与整机其他部分的接口是统一的,因此接受机制的制造商完全可以根据目标市场的的不同信源标准进行芯片的更售工作,从而为其带来较大的利润。另一方面,AVS标准的应用对接受机制的制造商的利益而言并不仅仅局限于节省相关的专利费用,同时,AVS也为其提供了一个互为准入、交易许可的谈判筹码,即只要外商想进入中国数字产业,则必须符合相应的AVS标准,可见,AVS标准为国际与国内双市场的互相准入提供了较为广泛的技术支持。综上所述,AVS标准在数字电视制造业中的应用必将促进未来数字电视产业并促和信息产业的整体发展。

5 结论

本文通过对AVS标准的概念与地位进行阐述,并结合AVS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标准的发展背景,从芯片产业、电视运营产业、电视制造业等方面对AVS标准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具体的讨论与分析,可见,未来加强对AVS标准的研究与完善,对于促进我国信息产业健康、高速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松.AVS视频解码器核心模块的设计(D].暨南大学,2007.

[2]尹芝,潘华.AVS+视频压缩技术及其应用[J].软件导刊,2013,12(1 0):161-162.

[3]杨小亭.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公共政策分析研究[D].复旦大学,201 2.

[4]冯永琴.技术标准演进中的标准创立者专利行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

[5]张素贞,潘磊.中国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标准(AVS)的研究及产业化进展[J].内江科技,2007,04(06):113-114.

[6]李帅,易清明,石敏.适于AVS视频解码器的可配置存储器设计[J].电视技术,2011,11(09):28-30.

[7]项杨雪.基于知识三角的高校协同创新过程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 3.

[8]郭春辉.VS-M视频压缩技术及应用研究[D].湘潭大学,2006.

[9]付丽方.基于AVS的播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08.

[10]接宏恩.基于Blackfin系列DSP平台AVS解码器解码优化[D].天津大学,2009.

产业应用展望 篇2

2015年, 全球半导体市场较上年有所回落, 但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和人民币汇率下降的影响下, 中国集成电路市场仍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功率器件产业也同样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

下游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是推动我国功率器件市场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中工业控制领域, 国家电网公司继续稳步推进智能电网项目建设:完成36套低调系统升级改造, 覆盖全部并网风电场和光伏电站;新建智能变电站1400座;组织开展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 安装智能电表6060万只等。全国高铁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在8000亿元以上, 新投产里程8000公里以上。全国高效电机替代计划继续推进。在消费电子领域, 2015年智能手机出货量18.1亿部, 同比增长7.8%。变频家电渗透率进一步提升, 变频空调渗透率接近60%, 变频洗衣机渗透率超过25%, 变频冰箱渗透率接近20%。在汽车电子领域, 全年汽车产量超过2450万辆, 同比增长3.3%。新能源汽车产量34万辆, 同比增长3.3倍。网络通信领域, 2015年三大运营商基站建设数量接近100万个。在计算机领域, 尽管PC出货量快速下跌, 但在大数据、云计算的快速发展下, 服务器市场保持了14.9%的增长速度。

下游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市场需求, 推动着中国功率器件市场规模保持较快速度增长。

国际巨头并购重组频发, 国内产业实现重要突破

2015年全球半导体企业并购风起云涌, 并购总交易额达到1200亿美元。在功率器件领域, 呈现出单产品增强某领域的收购, 例如Inersil收购Great Wall Semiconductor用于扩展在电源管理和云计算领域MOSFET产品的竞争力。英飞凌收购其与韩国LS工业系统公司合资成立的LS Power Semitech Co., Ltd.所有已发行股份, 以扩大英飞凌在不断增长的智能功率模块 (IPM) 市场领域的业务足迹, 增强其在消费电子领域功率器件的竞争力。

2015年中国功率器件产业实现重大突破。一方面是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并购, 如建广资本18亿美元收购元NXP射频功率部门, 获得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小型基站、工业照明、汽车电子的功率器件产品线。另一方面是功率器件关键产品国产化实现重大突破, 例如上海北车永电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与上海先进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国内首个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6500V高铁机车用IGBT芯片通过高铁系统上车试验, 实现产品化应用, 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三是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实现突破。上海先进半导体与国家电网、比亚迪等企业成立战略合作产业联盟, 共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电网和新能源汽车用功率器件产品。

2016年工业控制、汽车电子和消费电子引领功率器件市场稳步增长

2016年, 中国功率器件市场规模将继续保持较快速度发展。从应用角度来看, 在“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两大战略推动下, 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消费电子和计算机领域的功率器件市场快速增长。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及智能制造的发展将持续推动工业控制用功率器件特别是高压功率器件市场增长。中国汽车产销量保持全球领先, 新能源汽车及其充电系统的快速发展将成为汽车电子功率器件新的增长点。而随着4G网络的普及, 2016年网络通信设备用功率器件增速将有所放缓。随着我国国产高压IGBT产品的突破, 高压IGBT产品的平均价格将有所回落。

国际并购仍将持续进行, 国内产业发展任重而道远

国际并购仍将持续进行, 在仙童拒绝了华润集团的并购邀约后, 安森美和英飞凌两家公司还在继续追逐仙童半导体。无论哪家公司成功收购, 功率器件领域又将形成一个巨头。

从华润收购仙童失败到紫光入股西部数据失败可以看出我国半导体产业通过收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异常艰辛, 同时更应看到, 对于高端功率器件的需求和国外对关键集成电路元器件采取禁运对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风险依然存在。我国功率器件产业应充分借鉴中车株洲和上海先进模式, 走下游重点应用企业和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强强联合模式。

台湾产业与技术政策展望 篇3

首先是知识经济。1996年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国家倡导知识经济,其背景是全球化经济的整合。另外,ICT (IC与IT技术的合称)的运用,打破了空间的距离,让知识普遍扩散,转换成产业化。高新技术在经济发展中已成为重要的角色,OECD国家中有一半GDP来自于知识密集产业。

知识经济对台湾而言,是一个新的思路和典范,而旧的典范则强调靠劳动因素从事生产。知识经济强调创造力和创新,新的典范是知识密集的活动,风险投资基金在新的典范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产学研合作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有一些新的做法。这些思路影响到台湾的产业政策。

过去台湾所具备的优势,传统上是累积丰富的生产经验。台商在大陆投资,汲取大陆一些生产资源,快速地转变为商业化能力,通过海外投资、全球布局,获得降低生产成本、大批量生产、搜寻全球技术、进入国际市场等优势。即在产业市场和全球价值网络方面,台湾具有其优势。

2002年,台湾按照新的思路制定了知识经济发展的方案,强调建立创新型的企业,完善投资和生活环境。以往的产业政策不重视生活环境,而新的知识经济则强调生活环境是重要一环,社会问题也是重要一环,核心的任务是要把政府的角色变成服务型,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同时完善创业和创新机制。另外,还要加强应用,提升ICT的科技能量。

台湾按照知识经济的思路,建立起高科技产业,却发现未必都会产生高附加价值。例如从1992年起,台湾制造业附加价值率大幅度下滑。台湾的电子行业属于高科技产业,附加价值大概在21~29,而整个制造业是27~30,即台湾一些传统产业的附加价值率反而高过高科技产业。

与国外相比,美国、日本、韩国的高科技产业附加价值远远超过了台湾。日本和韩国的电子业附加价值都在台湾之上。经过检讨,我们认为台湾发展高科技产业,重要的并不是生产和出口高科技产品,而应是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内涵。

台湾要扩展国际合作关系,但能量有限。我们认为,过去整个产业调整只是量的扩充,台湾发展ICT、半导体芯片、液晶显示等产业,过去一直强调在全世界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反而忽略了价值创造。我希望大陆的相关政策制定者要从台湾经验中吸取教训。另外,政策的内涵不应仅仅强调研发投入,而应该是区域创新系统。也就是说,创新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现在台湾正面临一个新的环境,一个是大陆的影响力逐渐加大,两岸关系正在深化;另外一个因素是东南亚经贸的结盟,此外还有台湾如何扮演好在全球化与新兴经济体中的角色,以及国际上资源和环保的议题等,这对台湾都会产生政策调整的压力。台湾现在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尤其是服务业的内涵不够,对制造业研发投入不足,出现发展瓶颈,还有中长期成长的结构问题,包括台湾的经济结构、失业、所得分配、人口结构老化等。这些是海峡两岸都面临的相似问题。

目前台湾面临人才不足、能见度偏低、许多厂商不关注品牌等问题,欠缺整合型的科技试点,内需市场也相当有限。由于资源的限制,高科技产业偏重于ICT。ICT产业有一个通病,即每当GDP衰退的时候,通常ICT产业跌幅是GDP跌幅的4~7倍。台湾把整个经济发展都押宝在ICT或高科技产业上,其实有很大风险。

例如在2001—2002年,台湾经济衰退了3.7%,IT产业则衰退了27%。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台湾这几年发展不快。因为经济衰退打击台湾的深度是逐渐加大的。台湾高科技产业通过向大陆提供关键组件和上游原物料,再利用三角贸易将产品出口到全世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后进口减少,大陆从台湾进口的关键组件和原物料跌幅就会更大。以前不久全球金融风暴为例,2009年大陆对外出口衰退了20.5%,台湾对大陆的出口则衰退了近40%。所以对台湾而言,高科技产业全部押宝在ICT上会产生严重的问题。

台湾的传统产业在创新模式方面也有不足。过去台湾很多研发创新都是由专门研究机构从事的,如何转变成由企业自愿开展研发创新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我们做过检讨,1998年日本企业研发支出占全部GDP的2.14%,韩国企业占1.6%。10年后,日本企业研发支出占全部GDP的比例上升到2.68%,韩国上升到2.4%,而台湾仅仅不到2.3%。

在专利产出效率方面,日本每千名研究人员产生233项专利,台湾是288,似乎台湾较高。但这只是“量”的差异,台湾在专利“质”的方面并不高。基本上台湾企业的研发投入意愿不如国外企业高。所以我们在制定创新政策时,便着重强调提升企业的研发意愿。

台湾企业的竞争策略偏好价格竞争和低成本竞争。例如强调产品迅速上市,以往95%的订单产品在5天内可以送到市场,2003年后改进为98%的订单产品在两天内送到客户指定的地点,未来1 00%的订单产品在两天内送到客户指定的位置,研发则侧重降低产品的不良率和提升品质。换句话说,整个台湾企业界特别看重优质评价,同时也承受低附加价值的压力。

台湾的创新和研发规模过于偏弱,这与台湾厂商不愿意发展产品品牌有关系。由于受制于下订单的国际大厂的压力,台湾厂商被迫采取削价竞争,导致获利减少。但是为了争取订单,往往会增加一些投资项目。增加投资,又怕自己的生产线使用效率低,所以要继续进行价格竞争,最终导致整个台湾所有产品的附加价值偏低。

台湾“经济部”提出了一项很重要的计划,即“品牌台湾发展”计划,目的是要提升台湾产品的附加价值,把服务内涵强化到产品中。换句话说,在整个科技创新中,不光是在生产方面,还要把自己的服务内涵整合成产品。我们卖的已经不是产品,而是卖产品的性能,其中含有服务的内涵。我们从2006年开始研究这一课题,从趋势探索到主题的产生,再到概念解决方案,并扩散到整个经营中。到2009年,服务内涵已经延伸到整个系统中。

当台湾的制造业和代工开始步入到低毛利率的时候,服务业则变成经济成长的动力。台湾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在70%以上,已成为创新系统中很重要的加入者。我们强调创新政策与产业聚落有很强的连接关系,尤其是台湾开始面对整个区域创新系统的跨国连接,产业聚落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整个地区创新系统中有三个影响力,第一是外来投资的因素,另外一个是创新促进市场的进入,还有一个是创新环境区位问题。所以整个地区产业聚落会有新的变化,主要是新兴部分和成熟部分资源之间的比重转变。

我们必须强调,区域创新系统并非局限于某一个国家内部,现在已开始跨越国际。如环渤海区域,就包括如何与日本和韩国之间互动,成为跨国中介,产生一个扩散子系统,主要是科技社群和跨国研发。外部的交流和互动关系主要是在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台湾也有自己的产业群框架,满足顾客的需求,政府在各个环节中进行协助,主要表现在对中小企业或产业群的辅导措施中。其中与创新有关的包括随着创业预测的系统、活络地方经济的系统,以及提升地区研发能量系统和协助转型系统。台湾有一个完整的促进产业群发展的政策和做法,强调知识密集型的运用群聚,从技术和知识等不同环节辅助地区中小企业发展。

群聚产业政策中有几个重要内容,一个是培育区域内的产业技术,二是把地区内的技术成果专业化,三是专业研究机构“认养”当地的厂商,如台湾工研院或一些技术中心“认养”当地的产业,辅助区域内产业聚落的产业升级。

我做一个总结。台湾新兴产业面临着四个问题,即人口结构转变,科技与生活要更加紧密结合,生活的品质要改变,能源和环境。对台湾而言,我们的科技政策或创新政策也朝这个方向去发展。台湾产业成长的主要动能来自于国际与两岸的合作、技术的引进、贴近市场,然后在台湾形成一个新的产业聚落,进军到平价市场,开拓本土与国际市场。另外就是提升服务业的竞争力,提升服务业的创新能量,也是另外一个可能成长的来源。

谈到两岸搭桥的关系,我们认为,两岸合作要针对特定的项目,由两岸的政府和相关单位成立一些工作小组来协调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包括技术标准、产业链和市场等问题,建议变成一个新的合作的效益。对整个台湾而言,科技政策的内涵,其实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包括创新的内涵,以及两岸合作的内涵。

环县羊产业前景展望 篇4

关键词:羊产业,前景,环县

环县位于陇东北部, 农业人口32.56万人, 养羊是环县的传统产业。近年来, 在县委县政府的倡导下, 大力实施“双百双万”工程, (发展100个养羊专业村, 培育100个养殖合作社, 扶持1万个养羊大户, 养殖大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 环县养羊业迅速发展, 羊只存栏数量直线上升, 传统产业迸发出新的活力。

1 环县既有养羊的历史传统, 又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早在1983年, 甘肃省委省政府就将环县确定为半农半牧县, 所以环县是传统的农牧大县。长期以来, 农民祖祖辈辈“靠草吃草”, 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种草养羊, 广大农民对种草养羊普遍有着历史的习惯和丰富的经验。而且养殖方法比较简便, 环境优劣都能养, 棚圈好坏都能养, 大人小孩都能养, 人多人少都能养。同时, 环县属干旱半干旱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6.1~9.2℃, 光照充足, 正常年份降雨量400mm左右, 无霜期120~150 d, 非常适应苜蓿生长, 适宜羊生长繁育。加上环县地域辽阔, 有9 236 km2土地、56.67万hm2天然草场、20.47万hm2耕地。人均耕地约0.67 hm2, 是全国的6.2倍, 全省的3.1倍, 为大面积种植牧草提供了广阔空间, 截至目前全县有170多万人工种植的优质牧草 (苜蓿) 、8.33万hm2地膜玉米、4万hm2其他作物秸秆, 通过加工、青贮、氨化都是优质饲料, 为养羊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 环县羊肉特点明显, 羊肉消费需求不断增长, 效益前景可观

羊肉的特点是蛋白质含量高, 脂肪、胆固醇含量低, 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羊肉还有很高的药用及食疗价值, 羊肉性温, 能补中益气、开胃健脾、养胆明目, 经常食用还有一定的抗癌、治哮喘、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特别是环县北部的天然牧草中草药———秦艽遍地都是, 被羊所食用, 使环县羊肉形成了味美鲜嫩、不膻不腻的绝无仅有的特点, 再加上环县有大小沟道1.7万余条, 天然和人工草场广阔, 牧草种类多, 水质苦咸, 矿化度高, 无污染, 符合现代绿色消费观念, 深受消费者青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羊肉的消费需求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 尤其是环县周边的陕西、宁夏、内蒙古及省内大部分地区, 羊肉消费需求量不断增长。环县饲料来源非常广泛, 天然牧草、人工种植的多年生牧草、农作物秸秆都可以作为羊的饲料, 采取现代养殖技术, 更是生长快、成本低、效益好。据测算, 在环县种0.07 hm2紫花苜蓿, 养1只羊的效益是种0.07 hm2小麦的2倍多, 比养猪高出60%。所以, 养殖效益将会持续提高, 前景十分可观。

3 政府大力扶持

为了大力发展羊产业, 形成规模, 打出品牌, 环县县委县政府鼎力帮扶, 全程服务, 羊产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3.1 资金扶持

2014年县政府筹集资金3 000万元, 全部用于扶贫发展肉羊产业, 并拿出9 000多万元, 作为担保资金, 支持群众贷款养羊, 对合作社, 按规模给予30~100万元的贷款扶持;对养殖大户给予5~15万元的贷款扶持;对惠农户给予3~5万元的贷款扶持, 截至2014年9月底, 全县发放双联惠农贷款3 000户, 共2亿元。新建合作社155个, 新发展养殖大户680个。同时, 从2013年开始, 政府每年筹资2 000万元, 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 对新建合作社达到一定规模, 带动入社农户达到一定数量, 分三个层次分别给予5万元、15万元、20万元的奖励;对达到养殖标准的专业村, 每村奖励2万元用于购置牧草收割、加工机械, 县财政列支100万元, 在1万户养殖大户中选取100户进行表彰奖励;列支400万元, 对建成超过20 m3永久性青贮窖的养殖大户, 每户奖励400元的青贮物资。

3.2 技术扶持

为了使合作社和养殖大户都能掌握科学的养殖技术, 政府采取“走出去看、请进来教、送出去学”三种方式开展技术培训。一是外出考察取经。县财政列支专项资金, 由县委县政府领导带队, 组织农业部门、乡镇党政负责人和部分合作社、养殖大户150多人, 分期分批赴张掖市、宁夏贺兰县、山东梁山县等地进行实际考察, 开阔视野, 学习经验, 掌握技术。二是专家授课。政府多次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高校的专家教授做报告、答疑解惑、实地现场指导培训。同时, 双联行动中, 在省委组织部的关心帮助下, 先后分6期组织240名养殖骨干、生产大户及农业技术员参加在甘肃农业大学举办的双联实用技术培训班。2014年5月份, 选送100名村级防疫员到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封闭培训, 11月份将安排其余的151名村防疫人员进行培训。三是养殖培训入户。由县畜牧部门抽调技术骨干和畜牧技术服务中心工作人员, 常年深入乡镇村组及合作社开展技术培训200余次、6万多人次。

世界船舶配套产业发展展望 篇5

由于美国、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日本经济复原难见起色,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世界经济复苏越来越缓慢,甚至存在“二次探底”的可能,国际船市疲软还将持续,再次出现繁荣遥遥无期。

根据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2011年9月底按手持订单交付期统计,2012年世界新船完工量是1.85亿载重吨,考虑撤单和推迟交付情况的发生,预计实际完工量可能低于2011年。(据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统计,2011年1~8月全球有超过30%的订单未能按期交付,另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以来全球未正常交付订单累计达到1.86亿载重吨,其中,撤单量高达5300多万载重吨。)

2011年7月,在日本召开的世界造船专家预测会上,韩国、中国、日本三家机构对2011年~2020年全球年均新船需求做出预测,预测结果分别为10000万载重吨、9000万载重吨和8600万载重吨,三家平均值为9200万载重吨,这个数仍高于过去十年(2000年~2010年)年均实际完工量约8000万载重吨。

基于对2011年世界新船完工量在1.5亿载重吨左右,2012年~2015年世界年均新船完工量在9000万载重吨左右的判断,考虑船型结构不同及成交价不同、船用设备成本占船价的比例因船型结构不同有所不同等因素,预期2011年世界船用设备市场规模大约在540亿美元左右,2012年~2015年世界船用设备市场规模年均约在500亿美元左右。虽然从金额规模看下降不多,但数量规模上2011年以后几年比2011年下降达40%以上,还不排除个别年份下降幅度更大。全球船用设备产能大幅过剩将持续一定时期。值得注意的是,配套设备产能过剩是结构性的,尤其是船舶低速主机的产能利用率将由2011年的约2/3进一步降低。

二、产品技术竞争格局预期

欧、美、日在船用设备技术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韩国在该领域发展较快,取得了较大成果,但与欧美日仍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在该领域也取得了较大进步,与韩国尚存在较大差距,但领先于印度、越南、巴西等其他新兴造船国家。这种排序背后,反映的是船用设备技术研发创新能力的强弱不同,排序靠前者,研发基础雄厚,反之,薄弱。金融危机爆发后,为抢占竞争制高点及抓住未来船市兴旺的机遇,本来就居领先地位的欧日韩著名船配企业又加紧研发节能、降耗、高效、环保、安全、智能化的新型设备,并且已向市场推出部分这类产品,如符合IMO TierⅢ要求的发动机技术、双燃料发动机、气体发动机,符合标准的压载水处理系统、烟雾探测系统、气体监测系统、船桥航海监测与报警系统、电子海图显示和信息系统等设备。因此,世界船用设备技术竞争格局(欧美、日、韩、中排序)一定时期内不会改变。

2011年,船市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大型集装箱船、LNG船、特种船、海洋钻井船及海工辅助船、FPSO等高附加值船舶及海工装备的订造量大幅增加,散货船、油船、中小型集装箱船的订造量大幅减少,这意味着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的配套设备需求增加。欧洲、美国、日本、新加坡及韩国等国有能力为高端船舶和海工装备配套的设备企业优势突显,更有市场。因本国船厂大量承接了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装置订单,韩国船配企业从中获益,从而引发了韩国提出要加速提升海洋工程装备配套设备本土化率。

今后几年,船市疲软及买方市场状态持续,IMO国际新规范、新标准陆续生效实施,以及船市需求结构的轮动变化,都对船用设备技术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配套设备是如此,三大主流船型的配套设备也是如此。因此,欧日韩那些较早研制出能降低运营成本和满足IMO对船舶安全、环保要求的新型设备的生产商受船东欢迎。

从设备大类来看,船舶动力装置技术,MAN、瓦锡兰公司具有绝对优势;船舶电器技术,ABB、科孚德集团、西门子公司具有绝对优势;甲板机械技术,麦基嘉、HATLAPA、罗尔斯·罗伊斯等公司具有领先优势;舱室设备技术,Harmwortny、ALFA-LAVAL、Jowa、欧宝等公司具有领先优势;船舶导航和通信技术,欧洲的康士伯公司、SAM Electronics、LMS、Consilium集团等,美国的Sperry Marine公司、Litton公司、Raytheon Marine公司等具有领先优势;船舶自动化技术,欧洲的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科孚德集团、ABB集团、西门子公司等,美国的SAM电子公司、L-3 offshore公司、SBS公司等具有领先优势。

中国船舶配套企业在已实现为出口船和内销远洋船配套的主辅机的工艺技术和制造技术升级改造上、为内河沿海船舶配套的各类船用设备自主创新上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产品能力投资风险预期

由于船舶配套产品种类繁多,生产及市场情况复杂,投资机会也多。

在全球范围内,由于2012年及以后造船规模可能出现下降,船用设备市场需求规模相应下降,全球船舶配套产品生产能力过剩程度加重。但是,船用设备产能过剩是结构性的,在2003年—2008年船市兴旺期生产能力扩张幅度大的船舶主辅机、舾装件制造业,产能过剩情况严重,相应市场竞争就更激烈;而部分高端船用设备和核心零部件的产能有可能不存在过剩情况,市场被少数企业垄断。

从地域来看,金融危机爆发前,相对于本国造船需求,欧洲的船用设备生产能力大于需求,约50%的产品供出口;日本的船用设备生产能力也大于需求,约30%的产品供出口,随着其造船份额下降,船用设备的能力过剩情况加重;韩国的船舶主机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最多50%,另外一半产能需从国际市场上“消化”。近几年中国达标的主要大类船用设备生产能力不能满足造船需求,约50%进口,印度、越南、巴西等新兴造船国的船舶配套业还很落后,海洋工程装备的配套能力更弱。近6年来,欧日韩主辅机船用设备生产能力加速向中国转移。随着中国船舶配套业发展壮大,且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大幅提升,资源优势下降,欧美日韩船舶配套企业又将投资目标转向印度、越南、巴西等船舶配套业还很落后的新兴造船国。

如:2011年4月初,全球动力装置公司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启动了在越南海防市生产亚洲最大的船舶起重机项目,预计该项目将2012年完工。2011年10月,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决定增加在巴西的产能和打包配套能力,并扩展产品系列范围。其中包括:增加其位于巴西圣保罗Piracicaba工厂的产能,专门推出了打包的3500系列柴油发电机组,为拖船、救援船、货船和海洋工程提供柴电推进和船用辅助电力,以及船用紧急电力和消防泵;扩大其近期购买的、2011年四季度开始运行的、位于巴西Parana州Campo Largo的工厂产能。卡特彼勒公司还将巴西当地的产品范围扩展至小型、高速发动机和大型中速发动机,用于船舶和石油行业。法国博杜安动力(Moteurs Baudouin)公司、马森船舶传动有限公司(AMP)、Marinelec和Barillec在内的船配企业也看好越南的投资前景。

由上可见,目前形势下,投资于产能已严重过剩的柴油主机整机领域风险大,投资于船用设备制造业处在起步阶段、生产空白多的印度、越南、巴西等新兴造船国风险较小,反之则反。

对于中国有实力的船舶配套企业而言,在我国船舶配套产业链薄弱的主机二轮配套、动力系统集成、已实现国产化的船用设备营销服务、国内短缺的高端船用设备、导航通信自动化系统等领域投资风险相对较小。

四、企业经营策略分析

当前,在供大于求市场条件下,船舶配套市场竞争从兴旺时期的主要拼产能转为拼技术研发、营销服务、员工素质等软实力,欧美日韩知名设备厂商按照“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的竞争策略,强化产品技术创新和营销服务,旨在增强核心竞争力、赚取营销服务环节的丰厚利润,并养精蓄锐以赢得未来船市复苏后的利益。具有综合竞争实力的跨国公司、大型企业占据市场。

欧洲跨国公司在技术遥遥领先的情况下,通过进一步加强研发创新、提高技术标准、布局全球营销维修服务网络、与相关公司强强联合及并购、成系统和模块化供货等途径,确保垄断地位。

日韩企业一方面通过加强研发(包括与欧美企业联合研发),与欧洲企业缩短距离和与中国企业拉大距离,一方面通过扩大出口、能力转移和强化营销服务,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大幅提升海工和非船的配套能力,力争与欧洲企业“两分天下”。

今年以来,国外著名船用设备厂商在全球布局营销服务网点的动作频频,其中有:三菱重工委托英国Harris Pye集团在全球范围内为三菱船用锅炉提供售后服务;美意合资的STDN公司为打开日本船舶市场,与日本两家公司签订代理和推销BALPURE压载水处理系统协议;全球救生设备领先者丹麦Viking公司看好巴西船舶与海工市场,在巴西增设办事服务站;挪威Noreq公司为扩大阿联酋和中东市场,在迪拜成立子公司,为该地区的船东、船厂和海工行业提供设备和服务;康士伯海事公司在希腊新设办事处,满足公司产品在南欧船东和船厂的采购及服务需求;美国卫星通讯和电视产品供应商KVH公司在新加坡设立亚洲-太平洋总部,为该地区的合作伙伴和客户提供最佳服务;生产海上通讯与安全产品的Ocean Signal公司选定加拿大最大的船舶电子产品经销商CMC Electronics公司作为代理,以此进入北美市场;为确保分销商具备标准的服务质量,卡特彼勒公司将其全球船用经销网络交由劳氏船级社进行评估认证,等等。

产业应用展望 篇6

平板显示走向成熟

平板显示器自1973年开始应用于计算器起, 迄今己有近40年的历史, 随看TFT-LCD液晶技术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平板显示取代CRT显像管, 进入大规模生产及应用, 抢进笔记本电脑及台式PC市场, 21世纪初掀起平板电视应用高潮, 进展十分迅速, 2008年平板电视出货量即超过CRT电视, 市场趋向成熟。

据市场调研公司DisplaySearch估计, 2011年全球TFT-LCD液晶面板与上年相比的面积增长率将是历史最低的2% (图2所示) 。大尺寸TFT-LCD液晶面板与上年相比的供货量增长率甚至低于整机 (电视及个人电脑等) 的增长率。原因是市场低迷, 整机厂商对面板的过剩库存进行了调整, 导致2011年面板需求的进一步减少。在去年年末和年初调整完成后, 库存达到合理水平, 该公司预测, 2012年液晶面板可望有16%的强势反弹, 但终因液晶电视市场已经成熟, 2013年后复将回归个位数增长。

资料来源:DisplaySearch

同时, DisplaySearch公司预估2011年世界主要液晶电视面板厂商的出货量将仅达2.1亿片, 不仅较2010年减少6%, 而且也是有史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预期2012年将有力反弹19%, 达2.47亿片 (表3所示) 。

资料来源:DisplaySearch

按金额计算, 2011年世界显示器市场及FPD市场规模将比上年减少4%, 分别为1100亿美元及1090亿美元。同样, 2012年将恢复增长, 但2013年以后增长率将长期徘徊在5%以下。平板电视趋于饱和, 今后移动设备将唱主角。2011年智能手机用面板需求将超过电视及个人电脑, 估计2014年将超过传统手机面板需求, 且智能手机需求仍在持续快速增长, 因而说它目前在全球FPD市场中最受关注也并不过分。DisplaySearch公司认为, 笔记本电脑用面板需求将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保持10%~15%左右的年增长率, 但受到平板电脑的竞争, 笔记本电脑用面板需求会有某种程度的减少, 今后平板电脑用面板需求必将超过笔记本电脑 (见图3) 。日本显示器业希望在中小尺寸显示器领域对抗韩台, 重振日本领先全球的雄风, 由有政府背景的“日本产业革新机构” (INCJ) 牵头, 投资2000亿日元 (占70%股份) , Sony、东芝和日立制作所参加, 于2011年11月14日宣布, 就中小尺寸显示器业务的合并正式签订了协议, 成立“日本显示器”公司 (暂定) 。2010年东芝、Sony和日立在中小尺寸面板的全球市占率合计约22%, 将一举超越目前的龙头厂商Sharp (约15%) , 以及韩国三星和台湾奇美电子 (各12%) 。在苹果公司iPhone 4手机的引导下, 显示屏制造工艺从3um提高到了2.5um, 2012年将进一步提高到2um, 2013年1.5um, 智能手机还追求高清晰度, 也将从2011年的326dpi不断提升到2012年的360dpi, 2013年的400~500dpi。

资料来源:DisplaySearch

日本“产业经济情报中心 (IEK) ”预测, 世界TFT液晶面板 (包括非晶硅和低温多晶硅) 今后的 (按销售额计算) 市场年增长率仅为2~4%, 而未来OLED面板的年均增长率则高达26%左右, 2015年可望达到50亿美元 (图4) , 不过两者以实际数额相比, 届时约为2:8, 还有相当差距。从OLED生产厂商看, 韩国公司投资最为积极。三星 (SMD) 2011年启用第5.5代工厂, 2012下半年可启用8.5代工厂, 而LG Display则正投资建设4.5代工厂, 2013年也可能启用8.5代工厂。在产品战略方面, SMD与LGD略有不同, SMD优先发展中小型移动产品应用, 而LG Display则把电视作为主要目标, 计划在2012年推出OLED电视。日、中国台湾 (地区) 对OLED发展并不晚甚至更早, 但因认识不足导致发展停滞, 被韩国赶超, 业界建议双方应携手急起直追, 以对抗韩流。在苹果手机的带动下, 触摸屏也获得了业界特别注意和大力发展。

资料来源:日产业经济情报中心, 2011年8月

据DisplaySearch最近发表的报告称, 2011年世界触摸屏达到12亿片、13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应用最多 (按数量计) 的手机 (智能手机) 约占7成, 平板电脑预计到2017年则有望达到触摸屏总需求量的近40%, 若按面积计算它的贡献率会更大。按静电容量方式主流技术的触摸屏发展如图5所示。

资料来源:DisplaySearch

世界消费电子市场温和成长

据市场调研公司IHS iSuppli日前报告, 包括液晶电视、DVD、蓝光播放器、录像机、便携媒体播放器、台式和手持游戏机、电子书阅读器、机顶盒、电池充电器等在内的世界消费电子业, 2011年的总收入由于宏观经济不景气而大不如预期。该公司原预测2011年将增长6.4%, 达3744亿美元, 而后下调为仅增1.5%, 达3519亿美元, 比2010年上扬近8%, 相差悬殊。主要原因之一是约占消费电子近30%的液晶电视销售不理想, 估计收入仅1040亿美元, 未达原预测的1100亿美元。

此外, 便携媒体和MP3播放器受到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冲击而被摈弃, 如苹果公司一度最为热销的iPod也未能幸免, 2011年第二季度仅销750万台, 相比上年同期的940万台, 相差20%之多。但电视、蓝光播放器等产品还有反弹的可能, 故该公司预测世界消费电子未来3年仍可保持温和增长, 直到2015年才会走向下坡之路, 届时将达4000亿美元, 2010~2015年的年均增长率为3.7%, 尚算差强人意 (图6)

由于经济发达地区包括北美、西欧和日本众多家庭已经完成从CRT电视到平板电视的过渡, 市场趋于疲软, 市场调研公司DisplaySearch日前公布的数据表明, 2011年美国电视市场出货量仅微增约2%, 西欧更下降了1.5%, 日本在政府政策鼓励下, 经过2009~2010两年的飞速增长后, 2011年电视市场江河直下, 急泻40%以上, 尽管当年有停播模拟电视之举, 稍有补益, 但还难逃沉沦。救市只有依靠新兴市场, 中国、拉美、印度等因平板电视普及率相对较低, 发展空间甚大, 有可能补发达地区之欠。该公司报告指出, 2011年世界电视出货量比上年下降了3%, 共计2.52亿台。

IC Insights公司则预测, 2011年世界电视市场将在2010年增长13.2%的基础上, 微增1.7%, 达2.36亿台, 2012年可望回升5.1%, 达2.48亿台 (图7) 。

资料来源:IC Insights

DisplaySearch公司指出, 液晶电视无疑已是电视市场主流, 今已独占84%的市场份额, 正是由于其出货量仅从2010年的1.92亿台略增到2011年的2.1亿台, 未达预期的2.17亿台, 导致整个市场低迷。该公司同时指出, 2011年中国平板电视市场达4600万台, 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市场, 而据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等最新的联合调研报告显示, 2011年中国平板电视市场销售规模预计为4161万台, 同比增速明显放缓, 仅为4%, 与以往五六年的连续两位数增长不能同日而语。

奥维资讯公司预计, 而今往后到2015年的年均需求也只在4600万台左右, 可见整体电视市场己趋饱和, 难有大作为。

DisplaySearch公司还说, 2011年世界LED背光液晶电视约占液晶电视出货量的46%, 3D电视约占8%, 这两种高端产品对2011年液晶电视的价格起了维稳的作用, 平均每台约降7%, 从而使行业营收还稍有增长, 但到2013年前后随着新品的价格急剧下降, 液晶电视业势将萎缩。依据该公司发表的数据预测, 世界液晶电视的平均单价正一路下滑, 从2010年的523美元, 2011年的485美元, 再降至2012年的448美元, 直到2015年的315美元, 5年下降40%, 生意不好做, 前景不乐观。等离子电视在液晶电视的冲击下, 40~49英寸产品市场相继失守, 不得不转而主攻50英寸以上市场, 但其所占市场份额在不断缩小, 预计将从2011年的7%减小到2015年的5%, 只在50英寸以上产品中可望占有40~50%的份额。面对电视业的现实, 向来以提供电视用SoC (片上系统) 首家公司为荣的博通公司于2011年9月宣布撤销该项事业, 关闭了有关的产品开发和行销单位。同年10月Intel也裁撤了面向家电开发SoC的数字家庭部 (Digital Home Group) , 归并到了笔记本和平板电脑部 (Notebook and Tablet Group) 。称雄等离子电视市场的松下公司日前宣称, 将大幅度缩减有关电视的亏损部门, 2010年刚投产的兵库县某主力等离子显示器工厂停止生产, 千叶县的液晶屏工厂干脆计划卖掉。这对中国的显示器事业倒或将是个利好消息。

已经研发了十几年并在3D电影的引领下, Sony公司将2010年定为“3D元年”, 但终因产品价格过高、技术瓶颈和内容缺乏等因素发展并不顺利, 2010年世界3D电视总出货量不过320万台, 与原预计600万台相去甚远, 预测2011年可成长到约2000万台, 2015年可望达1亿台的规模。当下平板电视几成鸡肋, 3D电视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成为全球电视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到目前为止, 日本有10家、北美有11家、欧洲有34家电视台已在进行3D电视节目的播出, 伦敦奥运会也将采用3D信号转播, 我国央视、北京台、上海台、天津台、江苏台和深圳台等6家电视台于2012年元旦试播, 春节正式开播3D节目, 预期到“十二五”末, 共要开通10个3D频道。

根据NPD DisplaySearch公司的最新报告, 人们惊讶发现, 西欧和中国是3D电视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 特别在2011年3季度, 中国3D电视的渗透率高出美国一倍之多, 北美和日本还都低于中东市场 (图8) , 原因据称是北美消费者比较青睐于大尺寸、性价比高的电视;而中国消费者则更愿意购买具有新鲜感的如3D、LED背光和智能电视等。

资料来源:NPD DisplaySearch

不过话说回来, 虽然3D很时髦, 但它面临的问题不少, 除了人们传统电视收看习惯不易改变以外, 业内人士还指出:内容 (片源) 匮乏是目前3D电视产业发展的最大软肋, 2D可转3D不错, 可质量很难令人满意;其次, 当下3D电视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还比较明显, 而从技术角度上来讲无法完全解决, 例如, 相当大比例的观众观看时会头晕、头疼、恶心等, 对眼睛尚未发育健全的儿童尤甚;再者, 3D电视厂家们“窝里斗”严重, 3D电视的技术流派现有快门式、不闪式、裸眼式等等, 互争短长, 未来发展何者将成主流尚无定论, 消费者贸然选购, 几年后或将陷于边缘化而悔之莫及;最后, 3D电视产业缺乏统一的行业和国家标准, 并未形成统一, 这使厂家在3D节目的拍摄、编辑、制作、压缩、传输、存储、显示格式等方面各自为政, 极易造成浪费。此外, 带着眼镜看3D总不是个事, 又费钱, 戴着又重又不方便, 本来带眼镜的观众再带一副更添麻烦, 观看时只要摇一摇头就会看不清3D画面。记得台湾一开始就主张搞裸视3D, 很有远见, 在针对3D电视的一项调查中表明, 8成以上的消费者都表示“戴眼镜很麻烦”, 裸视式备受期待。东芝公司一向专注于3D裸视电视的开发, 在日本已上市12英寸和20英寸两种款式, 并将在欧洲上市55英寸的大画面裸视3D机型。

日本NEC公司则主打便携式裸视3D产品。专业人士指出, 这或许是裸视3D最先应用的滩头阵地, 认为游戏机是目前最适合的应用, 开发也更为容易些。市调公司In-Stat报告, 尽管移动3D产品尚处于萌生初期, 还有许多技术难题需要克服, 但随着时间的前进, 问题的解决, 而将迎来市场需求的高潮。公司预测, 2015年世界移动3D产品将突破1.48亿台, 其时手持3D游戏机的渗透率将近30%。2012年, 可3D裸视的笔记本电脑将达100万台, 2014年可3D裸视的平板电脑占14%。据报道, 台湾华硕公司于2011年6月展出裸视3D笔记本电脑后, 日本东芝旋于7月率先上市产品, 三星与其他笔记本电脑大厂也将纷纷参战, 市场可望热络起来。只是其价格昂贵, 且所用“Head Tracking”技术只适于一个人观看, 故厂家是把功能重点放在3D观看上还是笔记本电脑上还要有明确抉择, 据称把3D作为附属功能, 且不使产品价格上涨太多才是明智的选择。又据台《电子时报》日前报道, 3D面板将向两极发展, 大的有电视, 小的有相机、游戏机、摄像机、手机等等, 而PC则受到冷落, 认定它是并不友好的3D平台。

据调查, 有的人看完电视便上网, 也有人边看电视边上网, 加上手机、平板电脑、电脑都能用作电视终端, 人说现在进入了“泛电视化”的时代, 对传统电视能否继续生存下去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 电视也在不断发展, 联网电视, 智能电视, 中国则提出了“云电视” (实际与智能电视相仿佛) , 电视正从单向传播, 走向互动, 并企望攻入电脑领域, 具有电脑的功能。市场调研公司DisplaySearch日前报道, 联网电视还在继续发展, 2011年世界销售的电视中, 联网电视占27%, 预计到2015年可上升到占54%, 1.55亿台, 其中日本联网电视最为普及, 渗透率达87%, 西欧其次, 占83%, 北美占62%, 中国59%。

台湾饲料产业的发展现况与展望 篇7

现况:畜牧产值占农业产值三分之一

基于原料新鲜利基, 台湾土产饲料产出第一时间, 就是运往岛内各畜牧场, 提供给禽类、猪、牛食用, 饲料业与畜牧产业紧密相连, 也是台湾民众畜产品的源头。2008年台湾的畜牧产值为1, 181亿元, 约占农业总产值的31%。

其中毛猪屠宰头数962万头, 产值555亿元;肉鸡屠宰量3.5亿只, 产值307亿元 (白肉鸡屠宰1.8亿只, 产值116亿元;土鸡屠宰1.4亿只, 产值185亿元) ;鸡蛋产量70.8亿颗, 产值122亿元;牛乳生产量32.3万吨, 产值66亿元。

台湾饲料产品主要提供给家禽、养猪、水产、养牛等业者, 以2007年饲料产量750万吨来看, 家禽、养猪业占大宗, 其中360万吨提供给家禽业者 (占44%) 、养猪业者使用了336万吨 (占44%) , 其他如水产业用了48万吨 (占6.4%) 、养牛19万吨 (占2.5%) 、养马及观赏鱼等9万吨 (占1.2%) 。

基于新鲜、便利考量, 岛内畜产、水产业都会使用台湾产饲料, 因此, 目前台湾饲料业产能以提供台湾畜产、水产使用为主, 只有极少数水产饲料外销到海外。

为维持本土饲料供应稳定, 台湾区饲料公会于1966年成立, 成立之初有44家厂商, 1976年达到高峰, 会员厂商一度高达123家, 2008年则缩减至53家会员厂商。公会统计2007年会员厂商总投资额为1452亿元, 以每日8小时连续开工计算, 平均每个月的产能达44万吨。

目前全台共有128家饲料厂, 但加入公会会员的厂商只有53家。以实际产能来看, 目前从事饲料业的业者, 半数以上 (51%) 生产畜产饲料, 水产饲料占27%, 畜产与水产兼营的业者占22%。

2008年台湾区饲料生产量达748万吨, 其中, 公会53家会员厂商的生产量即占70%, 另30%为非会员厂商的生产量。

台湾饲料大厂, 包括:大成长城、统一企业、福寿实业与台湾卜锋, 每一家都是食品上市公司, 再加上中美嘉吉的产能, 累计岛内前五大饲料厂的总产能, 占台湾饲料总产量的40%以上。虽然产能集中, 不过, 由于饲料产业属于传统产业, 产能固定, 销售价格也稳定, 唯一可以提高利润的时机, 是在大宗谷物价格大涨期间, 各公司透过灵活的采购能力, 为公司争取额外利润。

产业经营困境

饲料是畜牧业的上游, 畜牧业的产能以及民众对畜产品的消费量, 直接影响台湾饲料产业的产能, 近10年来, 受到台湾加入WTO开放肉品进口, 以及猪口蹄疫事件的冲击, 造成畜牧产量缩减, 连带饲料产能也缩减近20%, 有待台湾民众持续支持台湾产肉品, 及饲料业者有效为畜产品安全把关, 来改善现况。

一、原料99%仰赖进口

台湾面积狭小, 三分之二的面积是高山与丘陵, 耕种面积相对较小, 以2007年饲料玉米的产量3.3万吨来看, 只占饲料业者总需求量的1%不到, 因此, 台湾饲料业者的原料取得有99%仰赖进口。

以2008年的进口数值来看, 台湾总计进口427万吨的玉米, 其中332万吨由美国进口, 美国成为台湾饲料玉米最大的进口国;其次为印度进口47万吨, 中国大陆进口13.8万吨, 泰国进口4.4万吨, 巴基斯坦进口1.1万吨。

分析饲料玉米主要由美国进口的原因, 最大的考量就在于成本管控, 目前美国种植1公斤玉米的成本约7~8元, 淡季时的价位更低, 每公斤4~5元。但是, 台湾每种植1公斤玉米, 成本高达14元之多, 这也是迫使台湾饲料业者不得不向美国大量进口饲料玉米的主因, 而且, 台湾饲料大宗──猪饲料与鸡饲料, 都以玉米为主食 (60%为玉米) , 对饲料业者而言, 如何掌控好玉米的成本价, 即能确保饲料的利润。

二、口蹄疫、开放肉品进口的冲击

近几年, 台湾饲料产量约在73万~750万吨, 与1995—1996年间年产量900万吨高峰期相较, 大幅萎缩了18%。饲料产能衰退的因素主要是受到1998年发生的猪口蹄疫事件影响, 之后几乎断绝了台湾猪肉出口。在口蹄疫发生之前, 台湾三分之一猪肉出口到日本;口蹄疫之后, 日本不再进口台湾猪肉。

此外, 台湾加入WTO允诺开放肉品进口, 自2000年起逐步开放, 到2005年进入全面开放阶段, 明显排挤台湾本地肉品产能, 连带也冲击到台湾饲料的产量, 由每年900万吨, 缩减到现在约750万吨左右。

业者力争上游

台湾传统饲料业普遍与畜牧业合作, 大都以契约养殖的方式, 促成饲料业与畜牧业双赢的局面, 例如大成长城与养鸡业合作、统一企业投资生产牛乳、大成长城与台湾卜蜂投资鸡电宰业等;而随时代演进, 饲料厂商纷纷展开多元化经营, 如台湾卜蜂并购时时乐连锁餐饮, 以垂直整合的方式拓展事业版图;大成长城将台湾成功的养鸡模式复制到大陆;统一企业更是横跨两岸, 努力将统一食品王国推向国际;至于老牌子福寿实业则是深耕台湾, 积极研发生技肥料, 朝向绿科技发展……, 共同为传统饲料业开创新局。

一、大成长城:持续扩大市场规模

大成长城成立于1960年, 原名大成油脂公司, 1973年合并长城面粉公司, 更名为大成长城, 主要的营业项目包括:饲料、肉品、油脂及消费品, 若以营收规模来计算, 在台湾上市公司的食品业中排名第二, 仅次于统一。

根据估计, 台湾平均每2.5个鸡蛋中, 就有一个是吃大成饲料的鸡所生的蛋, 而平均每3只鸡中, 就有一只是由大成屠宰的, 全台湾一年消耗的白肉鸡数量约在1.8亿只左右, 而由大成屠宰的白肉鸡约为0.5亿只, 约占三分之一, 目前大成长城年产饲料达180万吨, 产销规模均为业界之冠。

大成长城在台湾有5座大型饲料厂, 分布在彰化、云林、台南、屏东四大农业县, 南北共3座电宰厂, 并拥有种鸡场及熟食加工厂, 以发挥垂直整合之最高附加价值。

大成长城是台湾最大的农畜公司, 也是第二大食品集团, 每天要出动1000辆车次, 才能将平均每天1万多吨的农畜食品运送到全台湾, 整个集团据点遍布亚太地区, 每个月向国际采购粮食的金额高达5000万美元, 是全球前20大粮食采购企业之一。

大成长城将台湾的成功经验复制到海外, 2002年到北京设立东北亚事业群总部, 同时, 海外据点快速延伸到印尼、越南、马来西亚等地, 由于农畜粮食产业的利润极低, 大成长城以扩大市场版图的方式来提高经济规模, 以维持竞争优势。

二、台湾卜蜂:多元化经营

台湾卜蜂于1977年创立, 1987年股票上市, 正式成为台湾本土化上市公司, 卜蜂所属关系企业, 另包括台湾爱拔益加公司与时时乐食品公司;转投资事业则有美国卜蜂。

台湾卜蜂集团营运据点遍布全球20多国, 座落于南投的肉鸡屠宰厂, 为全亚洲规模最大、最现代化的鸡肉加工厂。

随着台湾加入WTO, 畜牧业面临低价进口产品竞争的巨大压力, 卜蜂为避免冲击, 朝向多元化发展, 于1993年并购时时乐食品公司, 积极推促垂直整合经营型态;此外, 从大宗物资的原料采购、饲料生产、家禽契养、电动屠宰、肉品加工, 到将产品透过自有时时乐餐饮连锁店, 直接送达消费者口中, 以降低管销费用, 有效控制产品成本与品质, 争取消费者认同。

目前卜蜂多元化经营项目包括:1.产制、销售鸡、鸭机制混合饲料、生鲜冷藏鸡肉、生鲜冷藏猪肉、肉制加工品、蛋品;2.动物营养药品、饲料添加物进口代理、销售;3.农业、食品、环工机械、化工原料进口代理、食品、什货出口、酒类;4.核心种鸡群经营、饲养、销售;5.核心种猪群经营、饲养、销售;6.西式连锁餐饮。

三、统一企业:国际化经营

在两岸人民日常生活中, 到处看得到统一, 喝得到也吃得到统一商品, 很多人绝对想不到, 这个年营业额达2577亿新台币 (2008年统一集团合并营业额) 的跨地域多元化食品集团, 在1968年时只是一个小小的饲料厂而已。

目前活跃于海峡两岸的统一企业, 1967年创立于台南永康, 创立至今逾40年, 除致力食品制造本业以外, 同时不断拓展新的事业, 目前岛内外转投资相关企业多达200余家, 经营项目含括多项民生消费相关的商品与服务, 成为一个多元化经营的综合生活产业集团。

在“国际化”与“多元化”两大策略下, 统一企业除持续与国际知名企业共同投资合作, 以吸收国际化经营的观念与技术外, 也将藉由大陆与亚洲市场, 迈向全球, 朝向成为世界最大食品公司之一的目标前进。

统一企业的主要产品包括:饮料、泡面、冷冻冷调食品、冰品、乳制品、健康食品等, 年生产饲料也有30万吨的产能, 为岛内前五大饲料厂。然而, 统一集团在岛内最引人注目的焦点, 则是遍布全台湾各角落的7-11便利超商, 不但打败了破旧的柑仔店, 也带动台湾便利商店的崭新气象, 这也是传统饲料厂最令人刮目相看的转型个案。

四、福寿实业:开发生技肥料

福寿实业创立于1920年, 1965年公司名称变更为洽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以福寿牌为登记商标。1985年公司改为福寿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于1990年股票挂牌上市。1996年福寿实业生产的饲料、食品获ISO 9002国际品质认证, 2001年肥料厂获ISO 9002国际品质认证, 目前主要商品有完全饲料、食用油脂、谷物食品、大麦制品、畜牧养殖、肥料等制造销售及进出口贸易。

“有机”对生产食用油、饲料闻名的福寿实业来说并不陌生, 设立于彰化鹿港镇的生物肥料厂, 就是全台湾第一家有品保认证的有机肥料厂, 现在, 藉由一株小菌种 (苏力菌) , 打开了福寿实业生技大梦, 让生产饲料的传统产业也有升级的机会, 更为台湾这片土地, 打造出精致农业、安全、健康的新气象。

福寿经营的项目如食品、油脂、饲料、肥料等, 皆属传统产业, 在台湾加入WTO开放自由竞争后, 明显冲击其既有市场, 并压缩到获利空间;因此, 福寿积极投入生技研发, 主要是希望建立新的研发模式, 以逐步应用到其他领域, 开发出具高附加价值的产品。

在此考量下, 福寿以有机肥料厂为基地, 农业资材研究团队为种子部队, 积极朝向生技大梦前进, 经过多年研发, 于2007年终于取得生物农药制造工厂登记证, 成为岛内第一家取得非化学农药工厂许可的厂商。

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面对外国肉类进口冲击, 洪理事长期待能唤起台湾民众对本土畜产品的喜好, 他指出, 日本台湾产肉品的价格, 硬是比进口肉贵上20%至30%, 但台湾本土肉品却没这等好行情, 仍需靠业者用心经营, 努力拉抬台湾猪、台湾牛的身价, 连带也能支持台湾饲料产业的发展。制度化与良好的分工, 是确保产业发展的基础。

此外, 公会也拟定饲料产业未来的十大发展趋势, 作为其积极努力的目标:投入企业对企业 (B2B) 电子商务;赴海外投资设厂;采多元化、大型化、集团化经营及垂直整合;扩展规模瓜分岛内市场, 饲料生产更趋向集中;大宗物资业跨入生技业;往高附加价值及环保方向发展;利用电脑科技, 改进产销系统, 确实建立资讯, 研析需求的季节变化, 调整原料供应量, 掌握供需平衡, 稳定价格;提升生产效率, 加入统合经营;开发新产品:机能性畜产品、有机畜产品、宠物饲料及实验动物饲料、开发结合肠内益生菌与高活性酵素之饲料用生菌剂;加强原料采购管理, 及严格控制管销费用。

2008年中国大陆发生三聚氰胺毒牛奶事件, 引爆全球关注食品安全的议题。饲料公会理事长洪尧昆积极推动《饲料安全法》, 洪尧昆指出:饲料业者应该主动将家畜 (禽) 肉品的上游──饲料顾好, 为民众食的安全谨慎把关。

事实上, 饲料法已在台湾实施11年, 如今随着时代演进, 有必要朝向安全功能思考, 对于饲料制作过程中, 除严禁添加不明外物 (如三聚氰胺、瘦肉精……) 外, 还要订定明确罚责, 才能有效管理业者, 进而确保民众食的安全。

上一篇:话剧表演的新下一篇:高校学生干部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