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分析

2024-06-07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分析(通用12篇)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分析 篇1

1 自然环境

长岭县位于吉林省西部、松原市西南部, 地处松辽平原腹地、科尔沁草原东部, E123°06´~123°45´, N43°59´~44°42´, 海拔144~266m, 属农业和草原牧区的交错带。东与长春市的农安县接壤, 南与四平市的公主岭市、双辽市交界, 西与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尔沁左翼中旗毗连, 北与白城市的通榆县、松原市的乾安县、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为邻。属于2省、5市、8个县 (市区) 衔接地带。

长岭县面积5728.4km2, 全县辖22个乡镇, 6个国营农林牧场, 总人口63.6万人, 农业人口52.5万。全县有耕地19万hm2, 草原16万hm2, 林地17万hm2。

2 水资源利用现状

长岭县工业、农业及生活用水均使用地下水。根据2012年吉林省水资源公报统计数据, 2012年长岭县总用水量9572.5×104m3, 其中农业用水量5714.0×104m3, 工用水量为1678.8×104m3, 林牧渔业用水806.2×104m3。城镇公共用水189.5×104m3, 居民生活用水1160.5×104m3, 生态环境用水23.5×104m3。地下水开发利用率为39.5%。

3 水资源需求预测及供需平衡

3.1 用水量的预测

预计到2020年总需水量为10996.77×104m3, 其中:生活用水1195.32×104m3, 林牧渔业需水967.44×104m3, 工业需水2350.32×104m3, 农业需水6228.09×104m3, 城镇公共用水227.4×104m3, 生态环境用水28.2×104m3。

3.2 生活用水量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口的增长, 需水量相应增加, 现状水平年全县生活用水量为11 60.5×104m3, 人口增长率按3‰计算, 到2020年需水量为1195.32×104m3。

3.3 林牧渔业用水量

现状水平年全县林牧渔业用水量为806.20×104m3, 随着本项目的实施, 部分荒地改为水浇地, 林草地不会有明显增加, 林牧渔业发展比较缓慢, 用水量增长率按2%计算, 到2020年林牧渔业需水量为967.44×104m3。

3.4 工业用水量

现状水平年全县工用水量为1678.8×104m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工艺革新与进步, 节能减耗, 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需水量随之降低。工业用水量按4%计算, 2020年工业产需水量为2350.32×104m3。

3.5 农业用水量

农业用水量为水浇地水量。现状水平年全县水浇地54608hm2, 农业用水量5714.0×104m3。节水增量项目实施后新增水浇地14593.10hm2, 新增需水量1313.38×104m3, 2020年水浇地面积达69201 hm2, 农业需水量为6228.09×104m3 (用水定额900m3/hm2) 。

3.6 其他用水

现状水平年城镇公共用水189.5×104m3, 生态环境用水23.5×104m3。增长率按2%计算, 至2020年城镇公共需水227.40×104m3, 生态环境用水28.20×104m3。

注:括号内数字为中水和地表引水代替地下水时计算的数值。

根据上表计算结果, 到2020年由于长岭污水处理厂的投产运行及哈达山供水工程的实施, 可替代地下水供水量2383×104m3/a, 预计2020地下水的实际用量为8613.77×104m3a, 对地下水开采率为35.6%, 低于现状地下水开采率39.5%。

4 水资源开发存在主要问题

长岭县区域内没有河流, 用水主要来源于地下水, 缺水问题一直是制约长岭县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迫切需要加强地表水的开发利用和中水利用, 目前长岭县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节水高效工作开展不普遍;城市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过高;中水利用率很低;地下水监测手段水平较低;现状调查不够丰富, 地下水开发盲目, 针对性不强。此外, 根据调查, 长岭县目前有一部分农田仍然采用喷灌、管灌技术灌溉, 农灌设施不完善, 灌溉技术落后, 水资源浪费现象仍然存在。

5 水资源紧缺解决办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长岭县水资源在今后一个时期非常短缺, 各行业用水非常紧张, 我们应该统筹规划, 既要考虑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还要考虑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

5.1 外部调水

外部调水是解决本地水资源短缺有效方法之一。由于长岭县所处地域关系, 地表水资源比较贫乏, 从长远发展来看, 必须考虑从外流域调水, 从根本上解决长岭县水资源短缺问题。建议当地政府部门、相关科研设计单位, 高瞻远瞩, 规划和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调水方案, 以其全面解决长岭县水资源紧缺现状。

5.2 节约用水

解决水资源短缺, 既要开源, 还要考虑到节流, 开源和节流并重。当地政府应采取强有力措施, 关停并转一批能耗大、污染重的工业企业用水, 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改革漫灌方式, 推广使用微灌和喷灌技术, 节约农业用水。普及宣传教育, 提高广大市民节水惜水意识, 提倡全民节水。

6 结束语

今后一个时期,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长岭县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如何考虑和解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各行业用水量不断增长的需求与当地水资源短缺的矛盾问题,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难题。当地政府应该采取一切有力措施, 开源节流并重, 经济发展与水资源保护平行, 使有限的水资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切实有力保障, 并得到强有力的保护, 做好进一步的永续利用, 为后代子孙造福。

参考文献

[1]吉林省水资源公报[M].吉林省水利厅, 2013.7.

[2]长岭县节水增粮行动总体实施方案水资源论证报告书[R].吉林省水文水资源局, 2013.5.

[3]梨树县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其供需平衡分析[J].农业与技术, 2013, 33 (12) .

[4]吉林省水资源保护规划报告[M].吉林省水利厅, 2008.3.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分析 篇2

呼和浩特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分析

摘要:在分析呼和浩特市水资源现状、供需状况及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得出其水资源量总体呈下降趋势.针对这种局面,提出了可持续利用对策.作 者:朱学晰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期 刊:现代商贸工业 Journal: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年,卷(期):,22(5)分类号:X9关键词:呼和浩特市 水资源 可持续利用 对策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分析 篇3

关键词 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基尼系数;水资源;匹配

中图分类号 F329.9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10—0001—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0.001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和粮棉基地, 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自然地理因素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的影响, 黄河水资源严重短缺, 成为制约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实现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持黄河河流健康是中央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有的学者分析了黄河治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问题[1];黄河流域产业的发展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对黄河流域产业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2];有的学者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若干对策[3];同时,改善黄河流域的水环境,也是实现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4]。

我国水资源、耕地资源在空间上的不匹配,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相关研究表明,水土资源总量短缺及其空间上的不匹配状况将直接影响着中国可持续食物安全[5],不过,通过提高农业水土资源的时空利用率, 可以保障我国21世纪的粮食自给[6],具体来讲,可以通过构建农业资源高效持续配置的六大体系,即生产体系、布局体系、技术体系、管理体系、保护体系、消费体系[7],来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化解水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在水土资源匹配状况的定量研究中,一些学者以GIS与模型方法为基础对水土资源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对水土资源优化管理与决策的方式与途径[8—9];有的研究通过特定区域农业生产可供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在时空上适宜匹配的量比关系分析,构建了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分析模型,并以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的匹配程度为例进行了分析[10]。

基尼系数是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基于这个特点,国内一些学者通过构建区域基尼系数对区域水土资源匹配程度进行了分析[11],对甘肃省水资源、耕地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匹配状况分析结果表明,三种农业生产要素彼此之间的匹配程度趋向越来越不匹配的方向[12],另外,也有专门对中国整体水资源分配基尼系数的研究[13]。

黄河流域水资源能否满足该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区域内不同地市二者之间的匹配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政策的制定。本文通过构建区域基尼系数,对黄河流域地级行政区水资源、耕地资源以及农业劳动力资源等农业生产要素彼此之间的匹配状况进行分析,以期得到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水土资源等要素匹配的政策性含义。

1 研究区域概况

1.1 黄河流域地级行政区划

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级行政区,从山东省境注入渤海。其中青海省的黄河流域面积最大,达15.3万 km2,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19.1%:山东省最少,仅1.3万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1.6%。根据目前的行政划分,黄河流域共涉及68个地级行政区(见表1)。

1.2 黄河流域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分布特点

对68个地级行政单位按照所在省区进行划分,主要经济指标的平均值见表2。从中可以看出,山东省GDP总量最大,为1 743.60亿元,其次是河南省,为1 214.33亿

表1 黄河流域行政区划

元,内蒙古居第三位,为1 077.14亿元;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各地市州的GDP总量比较小,分别为109.59亿元、138.13亿元、269.42亿元,远远低于山东省、河南省、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市盟的GDP总量。

山东省、河南省、陕西省各地市的人口规模也较大,分别为519.96万人、436.00万人、323.82万人;相反,青海省、四川省各地市州的人口规模较小,分别为67.88万人、89.20万人。

从人均GDP来看,内蒙古各地市盟最高,为72 540元/人;其次是山东省,为40 274元/人;甘肃省、四川省各地市州较低,分别为11 021元/人、12 186元/人。

农民人均纯收入与人均GDP表现出相似的特征,内蒙古自治区最高,为7 138元/人,其次是山东省,为6 650元/人;甘肃省、四川省较低,分别为2 837元/人、3 066元/人。

张晓涛等: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匹配状况分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年 第10期2 方法与数据

2.1 计算方法

基尼系数通常用来表征居民收入的差异程度,按人口收入水平分级构建基尼系数,基于基尼系数的这个特点,

资料来源:根据各省市区2010年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计算得到。

采取相似的方法,构建区域农业生产要素中的农业劳动力资源、水资源、耕地资源彼此之间匹配的基尼系数。区域基尼曲线构建的步骤与方法为:

(1)计算各个地市要素匹配水平分级指标RWC、RWL、RCL。

式中, RWC、RWL、RCL分别为单位体积水资源所需服务的耕地面积、单位水资源所需服务的劳动力数量、单位耕地面积所需服务的劳动力数量, 该相对值即为要素匹配水平分级指标, 并且按照该相对值对各地市进行排序;W、C、L分别为水资源量、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数量。

(2)分别计算出不同地市三种要素占黄河流域68个地级行政区对应要素的比例rWi、 根据基尼系数的含义,如果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基尼系数为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该系数可在零和1之间取任何值。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基尼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兹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农业生产要素之间越匹配, 则曲线越与45°线接近, 当各地(市、州)农业生产要素极度匹配时,曲线与45°线重合, 即G =0;相反, 若某一種农业生产要素几乎完全集中在某一地(市、州), 而该区域的其它要素又很少时, 则区域基尼系数G 越接近于1, 说明农业生产要素极不匹配。也就是说,基尼系数越大,说明两种生产要素的匹配程度越差;相反,基尼系数越小,说明两种生产要素的匹配程度越好。

根据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采用梯形面积法计算资源匹配状况的区域基尼系数,其公式如下:

Gini系数=1—∑ni=1(Xi—Xi—1)(Yi+Yi—1)

式中,Xi、Yi分别为两种资源的累积百分比。当i=1时,(Xi—1,Yi—1)视为(0,0)。n为黄河流域地级行政区,取值为1,2,3,4……68。

2.2 数据来源

本研究中所采用的GDP、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农业劳动力数量、耕地面积等来自各省区统计年鉴;水资源总量、第一产业用水量、第二产业用水量等数据来自各省区水资源公报。

3 结果分析

在分析水资源、耕地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之间的匹配状况之前,根据基尼系数的内涵,研究水资源在产业之间的分配是否合理。

3.1 水资源在产业之间的分配情况

根据2009 年黄河流域68个地级行政区工业、农业用水量指标及各行政区第一产业GDP 值、第二产业GDP值,按照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进行降序排列,分别计算工业、农业用水量指标及各地级行政区第一产业GDP 值的累计百分比、第二产业GDP值的累计百分比。以农业、工业用水占全国的累计比例作为纵坐标,以GDP的累计比例作为横坐标,做出农业、工业水资源的洛伦兹曲线图(见图1)。洛伦兹曲线反映了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程度,弯曲度越大,表示水资源分配越不平均。

计算结果表明,2009年黄河流域农业、工业用水与GDP 匹配的基尼系数分别是0.354 2,0.344 3。农业用水基尼系数和工业用水基尼系数均在0.3—0.4 之间,处于比较合理的状态。

3.2 水资源、耕地资源匹配状况

黄河流域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为0.803 1,远远高于0.5,表示黄河流域水资源与耕地资源之间“高度不匹配”。这一数据高于我国(省际间)的水土资源匹配区域基尼系数0.566 4,也高于全球(国家之间)范围内的水土资源匹配区域基尼系数0.586 4。这表明,黄河流域地级行政区之间水土资源匹配的程度比全国、全球尺度水土资源匹配的程度要差一些。

有关数据表明,黄河流域17.73%的水资源需要服务

图1 农业、工业用水洛伦兹曲线

Fig.1 Lorenz curves of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图2 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农业劳动力之间的洛伦兹曲线

Fig.2 Lorenz curves of water resources,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and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该流域81.13%的耕地面积。黄河流域水资源与耕地资源之间的洛伦兹曲线见图2。

3.3 水资源、农业劳动力资源匹配状况

黄河流域水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为0.777 2,远远高于0.5,表示黄河流域水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之间“高度不匹配”。有关数据表明,黄河流域18.39%的水资源需要服务该流域80.01%的农业劳动力。黄河流域水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之间的洛伦兹曲线见图2。

3.4 耕地资源、农业劳动力资源匹配状况

黄河流域耕地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为0.298 2,处于0.2—0.3 之间,表示黄河流域耕地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之间相对匹配。

有关数据表明,黄河流域61.01%的耕地资源为该流域80.36%的农业劳动力所耕作。黄河流域耕地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之间的洛伦兹曲线见图3。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上面对黄河流域地级行政层面产业发展与水资源、其他农业要素与水资源之间的匹配状况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经济发展水平与水资源利用量之间匹配状况较为合理。2009年黄河流域农业、工业用水与GDP 匹配的基尼系数分别是0.354 2,0.344 3,均在0.3—0.4 之间,处

图3 耕地资源、农业劳动力之间的洛伦兹曲线

Fig.3 Lorenz curve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and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于比较合理的状态,也就是说农业、工业生产过程中耗用一定比例水资源的同时也贡献了相同比例的GDP。但还没有实现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脱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还具有一定的潜力,通过采取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的措施,逐步实现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相对脱钩,最终实现绝对脱钩。

(2)黄河流域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等农业生产要素之间的匹配状况具有显著的差异性。黄河流域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为0.803 1,与农业劳动力资源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为0.777 2,属于“高度不匹配”状况。作为我国农业文明发祥地的黄河流域,需要根据区域水资源状况,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逐步建立起与水资源状况匹配的农业种植结构。同时,在水资源的管理方面,需要改变以往的供水管理,实现需水管理。

(3)黄河流域耕地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为0.298 2,表明耕地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之间相对匹配。有关数据表明,黄河流域61.01%的耕地资源为该流域80.36%的农业劳动力所耕作。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日益提高,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逐步减少,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编辑:王爱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陈霁巍.黄河治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8.[Chen Jiwei. Management of Yellow River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M].Zhengzhou: Huanghe Conservancy Press,1998.]

[2]李西民,李士国. 关于发展黄河产业经济问题的思考[J].人民黄河,1998,(9):39—41.[Li Ximin, Li Shiguo. On the Developing Industry Economy of Yellow River [J]. Peoples Yellow River, 1998,(9):39—41.]

[3]赵秉栋,赵庆良,焦士兴,等. 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2003,10(4):102—104.[Zhao Bingdong, Zhao Qingliang, Jiao Shixing ,et al. Study on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of Yellow River Drainage Basin[J].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03,10(4):102—104.]

[4]柴成果, 姚黨生.黄河流域水环境现状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J].人民黄河,2005,(3):38—39.[Cai Chengguo, Yao Dangsheng. Status of Water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J]. Peoples Yellow River,2005,(3):38—39.]

[5]刘彦随,吴传钧.中国水土资源态势与可持续食物安全[J]. 自然资源学报,2002,17(3):270—275.[Liu Yansui, Wu Chuanjun. Situation of Landwater Resources and Analysis of Sustainable Food Security in China[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2,17(3):270—275.]

[6]娄成后. 提高农业水土资源的时空利用率, 保障新世纪的粮食自给[J]. 科技导报,1999,(1):14—16.[Lou Chenghou. To Raise the Rate of Time and Space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sure the Selfsufficiency in Grain in the Coming Century[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1999,(1):14—16.]

[7]罗其友,唐华俊,姜文来.农业水土资源高效持续配置战略[J].资源科学,2001,23(2):42—45,57. [Luo Qiyou, Tang Huajun, Jiang Wenlai. Strategies of High Efficient and Sustainable Allocation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for Agricultural Purposes [J]. Resources Science, 2001,23(2):42—45,57.]

[8]Sawaya K, Olmanson L, Heinert N, et al. Extending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to Local Scale: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Monitoring Using High Revolution Imagery[J].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03,(88):144—156.

[9]Xu Y Q, Mo X G, Cai Y L. Analysis on Groundwater Table Drawdown by Land Use and the Quest for Sustainable Use in the Hebei Plain in China[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05,75:38—53.

[10]刘彦随,甘红,张富刚.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J]. 地理学报,2005,61(8):847—854.[Liu Yansui, Gan Hong, Zhang Fugang. Analysis of Matching Patterns of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in Northeast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5,61(8):847—854.]

[11]吳宇哲,鲍海君. 区域基尼系数及其在区域水土资源匹配分析中的应用[J]. 水土保持学报,2003,17(5):123—125.[Wu Yuzhe, Bao Haijun. Regional Gini Coefficient and Its Uses in Analyzing to Balance Between Water and Soil[J].Journal of Soil Water Conservation, 2003,17(5):123—125.]

[12]于法稳. 区域农业生产要素匹配状况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开发研究,2008,(4):70—74.[Yu Fawen. On the Match Status of Reg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actors:Take Gansu Province as a Case[J].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2008,(4):70—74.]

[13]池营营,杨伟. 中国水资源分配的基尼系数分析[J]. 陕西水利,2011,(2):39—40.[Chi Yingying, Yang Wei. Gini Coefficient Analysi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China[J].Shaanxi Water, 2011,(2):39—40.]

[14]郑宇,冯德显.城市化进程中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 (3):223—229.[Zheng Yu,Feng Dexian.An Analysis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Waterland Resourc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J].Progress in Geography,2002,21(3):223—229.]

[15]姜秋香,付强,王子龙,等.三江平原水土资源空间匹配格局[J].自然资源学报,2011,26(2):270—277.[Jiang Qiuxiang,Fu Qiang,Wang Zilong,et al.Spatial Matching Patterns of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in Sanjing Plain[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11,26(2):270—277.]

[16]姜宁,付强.基于基尼系数的黑龙江省水资源空间匹配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41(5):56—60.[Jiang Ning,Fu Qiang.Spatial Matching Analysi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s Water Resource Based on Gini Coefficient[J].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0,41(5):56—60.]

[17]刘洋,金凤君,甘红.区域水资源空间匹配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24(5):657—660.[LiU Yang,Jin Fengjun,Gan Hong.Analysis of Spatial Match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J].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2005,24(5):657—660.]

[18]马永欢,牛文元.基于粮食安全的中国粮食需求预测与耕地资源配置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3):11—16.[Ma Yonghuan,Niu Wenyuan.Forecasting on Grain Demand and Availability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Based on Grain Safety in China[J].China Soft Science,2009,(3):11—16.]

[19]曹惠提,张会敏.浅谈水资源需求管理技术在黄河流域的应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7,13 (6): 385—387. [Cao Huiti, Zhang Huimin.Discussion on Application of Water Resource Demand Management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J].Water Conservanc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2007,13(6):385—387.]

Analysis of the Matching Status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Water Resourc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ZHANG Xiaotao1 YU Fawen2

(1.Schoo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s,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81,China;

2.Rur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China)

Abstract How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d keep its health is one of the key issues that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China and research communities in different fields. By using the regional Gini coefficient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tching status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water utilization, water and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and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at municipal level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egional Gini coefficients between agricultural water use and GDP, and between industrial water use and GDP are 0.354 2 and 0.344 3,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at the matching status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water utilization is reasonable. The matching status between the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and agricultural labor supply is also acceptable, with an estimated Gini coefficient of 0.298 2. However, the Gini regional coefficients between water resources and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and between water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al labor supply are high at 0.803 1 and 0.777 2, respectively, which shows an extremely poor matching status for each pair. Policy implications are analyzed.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分析 篇4

1.1 水资源现状

石羊河位于甘肃省河西地区东部, 发源于祁连山区东段天祝县境内的冷龙岭, 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15.61亿m3, 加上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6100万m3和“引硫济金”调水4000万m3, 流域内可利用水资源量为17.62亿m3, 人均水资源689 m3, 为甘肃省水资源最为紧缺地区之一[1]。其中以武威市消耗的石羊河水资源量最多 (占80%左右) , 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等原因致使近年石羊河流域水量正在不断减少。

1.2 出现的问题

1.2.1 石羊河流域存在上游大量挤占下游用水的问题

石羊河下游径流在时空分布上受上游灌区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表现在年内分配上:灌水期水量为上游灌区所截引, 径流很少, 作物生长期 (5~9月) 平均径流只占到全年径流的25%左右, 无洪年份则所占比例更小;而非灌溉期则有较多水量下泻, 从12月至次年4月的径流量约占全年径流的一半以上[2]。据统计, 1957年进入民勤县的年均径流量为4.64亿m3, 到2007年已经减少至0.56亿m3, 减少了87.9%。来水量的减少使民勤县的社会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同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土地沙漠化、盐碱化速度明显加快。在民勤绿洲, 流沙以年均3~4 m的速度向前推进, 全县荒漠化面积占到总土地面积的94.57%[3]。

1.2.2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污染问题

经过有关专家对石羊河流域地表水及地下水水环境的污染测定, 校东桥水质最差, 其次是扎子沟、红崖山水库 (水质类型为Ⅴ) , 水质最好的是黄羊水库和西营水库[4]。而地下水水环境质量较差, 大部分地区为重度以上污染, 特别是北部盆地水质急剧恶化, 为严重污染带, 不但不能饮用, 而且灌溉也很危险[5]。

1.2.3 土地的次生盐碱化、沙漠化等问题

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石羊河下游的民勤绿洲, 通过对比1986年遥感影象, 在景观上呈现出耕地、沙地增加, 林地、草地减少的现象, 并且沙漠化趋势正在加剧[6]。

1.3 原因分析

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量在逐渐减少。石羊河发源于祁连山区, 源头地区的生态环境对石羊河流域水量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首先, 冰雪融水是其形成径流的重要来源之一, 每年由祁连山山岳冰川融水补给进入石羊河的水量大约在0.6亿m3左右。但由于全球变暖, 导致冰川雪线在全球范围内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从50年代到70年代冷龙岭冰川平均每年后退12.5~22.5 m[1], 冰川储量减少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石羊河的水量。其次, 由于人类乱砍滥伐使祁连山区水源涵养林遭到破坏。据有关部门统计, 在祁连山石羊河流域产流区有1 500 km2的林草植被被垦殖, 水源林现存不足550 km2, 灌草面积仅有3 100 km2, 山区的植被覆盖率只有40%左右。祁连山灌木林线比50年代上移40 m, 30%的灌木林出现草原化和荒漠化[6]。

2 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分析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2部分。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2方面的原因, 石羊河水量正在逐年减少。笔者主要讨论人类活动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的影响, 由于武威市的用水量可以占到石羊河流域总水量的80%。因此, 以武威市为例研究人类活动对石羊河水资源的影响状况。

2.1 人口因素

20世纪50年代初期武威市人口仅为88万左右, 但到2007年已增至197万左右, 增加了1.2倍。人口的增多必然带来用水量的增加, 虽然水是可再生资源, 但它并不是无条件再生的, 而是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不断的循环、转化实现其“再生”, 一旦耗水量超过某个临界值必然会使其转化过程受阻, 从而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 使水资源难以恢复到原有水平。1950~2007年武威市人口与石羊河流域水量的变化趋势, 虽然无法精确显示水量逐年的变化情况, 但从总趋势上完全可以看出它随着武威市人口数量的显著增加而逐渐减少, 即人均水资源量不断减少。有数据显示武威市人均水资源量不足700 m3, 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3[7], 远低于国际公认的紧张警戒线1 700 m3/人[8], 如果照此趋势发展下去势必会导致人地用水矛盾加剧, 从而影响该地区乃至整个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2 经济发展因素 (见图1)

(1) 区域产业结构。图1显示了武威市不同时期各产业所占比重, 可以看出, 武威地区的产业结构正在趋于合理。1994年其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约为2.1∶1∶1.7, 农业明显占主导地位。2000年为一个转折点, 农业与第三产业产值相当, 三个产业产值比约为6∶5∶6, 同时工农业之间的距离开始缩小。2000年以后第二、三产业产值迅速增加, 第二、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2) 工农业用水。经济的增长离不开对水资源的需求, 假设1991~2007年武威市工业万元产值耗水量a (a=153 m3) 不变, 农田灌溉毛定额b (b=713 m3/亩) [9]不变, 每年工业产值为xi万元 (i=1.2.3…) , 每年农业有效灌溉面积为yi公顷, 利用公式X=a×xi和Y=b×yi计算可得武威市每年用于工业生产的水资源量X, 用于农业灌溉的水资源量Y。

以2003年武威市数据为例, 2003年武威市农业产值为272 147万元, 工业产值为300 664万元, 有效灌溉面积186 450公顷, 农田灌溉毛定额713 m3/亩, 万元工业产值耗水153 m3[10]。计算可得当年灌溉用水19.40亿m3, 工业生产耗水0.46亿m3, 当年农业与工业耗水量近似比约为42∶1, 农业与工业产值之比约为0.9∶1, 农业用水所占比重明显过高。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在农业与工业创造相同的经济价值的情况下, 农业生产所消耗的水量是工业的42倍。据统计, 2007年石羊河流域总水量为11.05亿m3, 仅武威市农业生产耗水量就为18.80亿m3, 为石羊河流域总水量的1.70倍。

若按虚拟水的方法计算, 2007年武威市粮食产量为984 600 000 t, 甘肃粮食作物单位量虚拟水含量为2.63 m3/kg[11], 计算可得当年粮食生产耗水25.89亿m3。也就是说, 如果减少当年粮食产量的1/60, 可节约水资源0.43亿m3。若将这些水用于工业生产可使当年工业产值再翻一番, 同时有节余进行第三产业的发展或用于恢复生态。

3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人地的协调共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石羊河流域目前正处于恶性循环的状态, 即水资源短缺使得人类过度开发利用水资源, 利用的同时又污染了水资源, 使可利用的水资源量进一步减少, 导致更严重的人地用水矛盾。被破坏的水资源反过来影响和制约人类的生产活动, 主要包括上游地区挤占下游地区的用水, 也包括人类生活、生产用水挤占生态用水等。所以, 要实现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首先解决这些用水矛盾。

3.1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要实现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重视并保护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并不意味着就要牺牲当地的经济建设, 相反, 只有当地经济实力得到了提升, 实现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成为可能。

3.1.1 调整工农业比例,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根据以上对2007年武威市工农业耗水量及其产值对比可知现阶段武威市农业用水比例仍然过高。通过对虚拟水的计算知道只要减少粮食产量的1/60, 就可以获得工业及其他产业的大幅发展。从其可行性角度分析, 有学者曾通过对比武威市调水成本与调粮成本得出结论:调水不如调粮[12]。因此, 采取以外部调粮补充内部粮食的减产部分, 用节省出的水资源进行经济发展及恢复生态是完全可行的。尽管图2的变化趋势显示目前武威市的第一、二、三产业正在逐步趋于合理, 但调整步伐还应加快。

3.1.2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节约农业用水

由于石羊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很大比重, 因此, 对农业用水的管理、耕地面积的调整必须尽快落实。目前在石羊河流域的耕地中, 水浇地面积456.09万亩, 占耕地总面积的60%, 而干旱或高寒阴湿的耕地约占40%。但由于水资源不足, 目前只有60%的水浇地可以保证灌溉, 基本满足作物生长期对水分条件的需求, 亩产可达千斤, 但剩下的超过半数的耕地由于本身土质以及缺水等原因有时亩产仅几十斤或一百多斤[13]。而且据有关人员计算, 干旱地区生产1 kg粮食要比湿润地区用水量多2~3倍[14], 也就是说, 在西北干旱区进行农业生产本身对水资源产生的压力大, 如果仍然在不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地区进行广种薄收的农业生产, 只能导致水资源利用的不经济, 同时也不利于节约水资源。而且甘肃省整体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 农业灌溉技术落后, 加上受到水资源利用的限制, 农产量低, 经济效益不高, 使得耕地面积越大消耗的水量越多, 对水资源造成的浪费越严重。因此, 对于那些不适宜农业生产, 产量又低的土地应尽快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恢复生态。

3.1.3 因地制宜, 发展沙漠经济

对于石羊河流域来说, 发展农业耗水量大, 经济效益差;发展工业, 耗水量虽小但污染较严重。尽管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可以做到低耗水、低污染、高效益, 但根据石羊河流域实际情况来看, 无论在人才还是技术方面都存在无法满足发展这类工业的需求。以石羊河流域下游民勤县为例, 它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 除西南一角与金昌、武威绿洲相接外, 其余均被沙漠包围, 是一个半封闭的内陆荒漠区。工农业生产条件差, 而且由于石羊河来水量持续减少, 已经严重影响到当地农业生产。1974年, 这里建立了民勤沙生植物园, 主要以沙生、旱生植物引种驯化、栽培选育为主, 是为治沙造林服务的科学研究机构。全园现已建成多个植物展区, 包括:沙生植物综合展览区、固沙造林实验区、特殊属种展览区、乔木展览区、草本展览区、天然灌丛封育区、濒危植物区、松柏树种展览区、经济植物区、中草药区及观赏植物展览区等。各展览区的植物大多是沙生和旱生种类。目前属于半开放阶段, 主要接待一些研究学者或学生前去参观、研究。若能对其进一步进行开发, 将部分展区对外开放, 相信各种奇异的植物及沙漠风光会吸引大量游客。而且开发这类产业耗水量小、污染少, 一方面可以继续研究治沙方法, 另一方面还能创造经济效益, 其可行性值得有关部门论证。

3.2 保护环境, 增加生态用水

石羊河流域地处西北内陆地区,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 其生态环境本身较为脆弱, 易于破坏, 难以恢复。并且由于近年石羊河流域人类进行工农业生产活动耗水量大, 挤占了大量的生态用水, 致使下游民勤县3.6万公顷天然“柴湾”死亡或接近死亡;沙枣林中有0.64万公顷成片死亡, 0.58万公顷枯梢衰败;人工灌木林中有0.75万公顷严重死亡;天然草场有26万公顷退化[1]。植被衰退直接导致沙丘的前移和土地沙化速度的加快。

因此, 尽快恢复生态用水, 种植耐旱型固沙植物是减缓目前生态环境退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在植被物种的选择上应经过慎重、科学的研究论证,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如我们常见的沙生植物———沙枣树。据民勤县当地有关部门专家介绍, 沙枣树虽是耐旱植物, 但其实际生长过程中的耗水量非常大, 根系能延伸至很深的地下去汲取地下水, 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但由于其水量消耗太大, 很容易使地下水在短时间内枯竭, 之后沙枣树也会大量死亡, 不能长期起到防风固沙、稳定沙丘的作用。另外, 有些已经长大的沙枣树被人为砍伐, 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所以, 在选取耐旱植物时一定要谨慎选择,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摘要:笔者以武威市为例, 分析人口数量和径流量变化的关系, 以说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性;对武威市的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和产值比例进行分析, 配合虚拟水计算, 证实目前石羊河水资源现状形势的严峻———用水矛盾突出、开发利用程度高, 以说明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性;分析由于水资源的短缺带来的水资源争夺和水污染问题。针对以上分析提出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深圳物流、人力资源发展状况分析 篇5

深圳物流的优势

内地与香港签署了CEPA协议,使我们在国际竞争格局中,具有了与远东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比肩的条件。

一、CEPA对南中国海地区特别是对深圳的物流业带来了巨大影响。

转接香港物流部分功能

有资料显示,香港去年的集装箱吞吐量已超过1800万标箱。而与此同时,深圳在集装箱吞吐上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几年前的几十万标箱飚升到去年的750万标箱。深圳紧靠香港,在一定程度上转接香港在物流上的部分功能,这是产业分工的必然,而且这种分工和转接对双方都有利。以前我国的进出口90%都是通过香港转口的,现在这个角色的扮演很大程度上会转移到深圳头上。深圳作为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港口城市,它有独特的优势,同时也具备这样的实力,包括港口建设和通关的环境等软硬件,现在又有了CEPA这个最大的“软件”,深圳在物流上对香港的转接功能有了更大的活动舞台。物流业是制造业的必需

物流业不仅仅是流通,它要有现代制造业和巨大的市场作基础。所以物流业是工业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革命的一种产物,物流业应该成为经济文化和文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可以说物流是一个载体,它所承载的全球一体化的现代经济发展形态。

那么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形态怎样?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广东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工业、制造业中心,粤港澳将成为世界最具活力的地区。正是由于制造业是物流业的基础,所以深圳物流业的崛起又是国内制造业大发展所催生的必然结果。依托粤东及闽粤赣边

粤东乃至围绕粤东的闽粤赣边的区域,是一个有19个地、市和近4000万人口以及20万平方公里的大区域,这个区域的潜力不可小视,是一个大资源场、大市场、大依托。应该通过合理分工,科学规范,先把粤东及周边纳入整个体系,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参与社会大分工。香港、深圳、广州的产业往这个方向大量转移,使其成为制造业中心的一部分,深圳的物流业发展也就有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后劲。“现在养好这群鸡,不久的将来它们就会为你的物流业下出大量的蛋!”。

二、深圳发展现代物流业有诸多优势:

1、深圳及珠三角已建立起规模庞大的制造业体系,形成了强大的外向型经济圈。同时,深圳毗邻港澳,是国内惟一陆路与香港接壤的城市,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2、深圳基础设施发达,基本形成了以海港、空港为核心,以高速公路、快速干道、主干道为骨架,面向国际、国内两个扇面的交通运输平台,初步建立了以“大物流、大口岸、大通关、大平台”为特征的物流信息平台。正在加紧推进的国铁“两线两站”建设,又将大大提升深圳在国家交通战略布局中的地位。

3、产业优势。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的现代物流业在我市初具规模,拥有一批服务水平高、实力强的现代物流企业。

4、技术资金优势。深圳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发达,自主创新活跃,以信息化武装物流产业可谓“近水楼台”。此外,深圳是区域性金融中心,资金结算便利,金融工具众多。

5、政策环境优势。市委市政府把现代物流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扶持,搭建了良好的物流政策平台。深圳的通关运作效率、物流信息化水平较高,市场体制较完善,整体配套环境佳。

深圳发展现代物流业主要的优势是具备发达的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具备了区港联动的政策优势,也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形成了物流服务网络,涌现出一批领先的物流服务企业。这其中,珠三角的需求基础至关重要。因此,如何启动高端物流需求、将深圳建成高端物流服务基地,是物流业的重点所在。

物流人力资源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新兴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深圳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发达的物流产业。深圳位于大陆与香港之间,是开放之后的中国与世界进行经济交流的主要窗口之一,受惠于国际和区域间贸易往来,深圳港区已经成了全球第四大集装箱港口。深圳及珠三角是世界制造中心,其原材料供应在内地,销售市场在海外。因此,深圳是全球供应链的源头,同时又是国内物流供应链的核心环节。为此,深圳市委和市政府决定要充分发挥深圳在地理区位和物流产业方面的优势,把深圳建设成为一个国际物流枢纽城市,推动现代物流业与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业三大支柱产业协调发展,促进深圳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的战略目标,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学习借鉴国际现代物流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鼓励支持跨国公司在我市设立采购中心,允许外资物流企业设立全资分支机构;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懂经营、善管理的专业物流人才;同时加强人才的培养工作。国内外经济环境和产业背景的变化,给深圳物流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尤其是物流企业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物流企业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就要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而人力资源开发是重要组成部分。

一、状况及原因分析

深圳物流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以下主要问题。第一,结构不合理。深圳物流企业的从业人员呈年轻化,绝大部分人员年龄在18岁至35岁之间,有多年物流企业运营或管理的行家里手偏少;绝大部分基层从业人员具有初、高中毕业学历,管理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层次者比例偏低。整体从业人员中受过物流专业教育的人员偏少。第二,技能水平偏低。物流企业从业人员中,高级技工、中高级物流师短缺,而且大多数从业人员技能单一,要么只懂运输,或者只懂仓储,或者销售,或者采购,而同时精通物流、国际贸易、进出口实务、市场营销、财务核算,外文的复合型人才极少,这些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人才培养缓慢。现代物流理念进入中国较晚,只有近10年的时间,所以发展速度十分缓慢,这就直接导致了物流人才的缺损。而深圳物流业的高速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因此,物流业对人才需求的剧增与人才培养的缓慢两方面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全日制物流专业的学校培训是在2000年以后逐渐开展的,并且很多物流专业都是由物资管理类专业转化来的,专业教育带有一定局限性。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师资力量极为缺乏。社会化的培训近几年才兴起,由于社会化培训的师资力量有部分来自企业,培训密切联系了物流实践,受到广大参加培训的学员的好评,但总体来讲起步较晚,人才培养缺口很大,远远满足不了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②内部培训不足。物流企业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培养人才,理由是人才培养了也跳槽到了其它企业。同时企业内训力量不足,组织不了高效的企业内部培训。这导致员工由于缺乏培训的动力和机制,专业知识、技能得不到更新和提高。

③用人机制落后。深圳物流企业管理人员的选拔往往采用内聘与外聘相结合,优先使用内部培养的人员,否则,外聘优秀的管理人员。但是究竟采用什么样的人才选拔体系,大部分企业尚未建立科学的标准。由于用人机制、内部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人才跳槽频繁,人员流动率大的现象,这样既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员工个人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对策建议

深圳物流企业在人力资源结构、能力以及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深圳建设国际物流基地的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就如何开发物流企业人力资源提出了以下建议:

①校企合作模式。一方面,企业应主动与大中专院校加强联系,加大物流专业学生的培养,把企业中有经验,有能力的人员,充实到院校兼职的师资队伍中,担任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中的培训师,培养既能在企业从事业务,又能从事管理工作,具有管理、经济、法律、营销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能为企业所用的“适销对路”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建议有物流培养专业的学校加大物流专业的投入,扩大招生,密切联系物流行业,开展理论加实操一体化教学模式。例如深圳高级技工学校加强与深圳物流企业的合作,物流管理专业的老师大多来自企业,有着丰富的物流工作经验,努力探索一体化教学方法,培养了大量具有一定的物流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的高技能人才,企业普遍反映学生上手快,能适应企业的需求,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薪资水平高于市场水平。因此校企合作培养物流人才的模式,可以为深圳物流行业提供大批的合格人才。

②社会招聘和培训。深圳市每年召开的物流人才招聘专场会,引进了大量的物流发展急需人才,企业应大力引进具有国际视野、懂经营、善管理的专业物流人才,并给予其享受高科技人才待遇。同时深圳市依托物流协会、清华、深大等高等院校和物流研发机构,联合境内外物流培训专业机构,开展了多项物流人才培训活动,提升了深圳市现有物流人员的理论和实操水平,为深圳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企业应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充电”,参加社会培训,考取物流员中高级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企业应制定和落实一系列激励政策,例如,给予员工培训费用报销、奖励以及职业资格津贴发放等措施。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分析 篇6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

在科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下,我国的林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的地位越来越大,林业建设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从我国林业的发展来看。其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在技术水平上与人员管理中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因此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必须坚持林业建设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把握好林业建设的根本,以保证林木的成活率,使其在生长过程中更好的发挥生态功能,进一步的改善当地的小气候环境。促使生物多样性的全面发展,从而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1 森林环境可持续利用

森林环境持续利用内涵:利益协调,森林环境持续利用将经济发展与森林环境改善相融合,其利用过程既要符合当代人的共同利益,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造成损害,使森林环境资本得到连续不断地保持与增加,资源利用补偿,森林环境持续利用仍是一种利用方式,但随技术进步与经济水平提高在利用结构上有重大变革;持续利用程度。 森林环境持续利用存在强持续利用与弱持续利用之分。 森林环境实物性利用对森林景观破坏造成的损失也不能忽视,生态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是指要合理地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掠夺式的经营方式虽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满足人们的当前利益,但是由此造成的资源环境破坏则会带来长远的影响,使林业生产难以维持和进一步发展。 持续不断地提供充足而可靠的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求,这是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可持续性定义主要关注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重点强调林业生产中的效益问题。 这里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林产品产量的可持续性。

2 森林的管护措施

我们要对森林资源保护,提高民众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强化人类生存环境意识的同时还要采取一下措施:健全森林法制、加强林业管理。 要管好林业,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林业机构;加强林业法制宣传教育;严格森林采伐计划、采伐量、采伐方式;严格采伐审批手续;重视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的防治;用征收森林资源税的方法,加强森林保护。合理利用天然林区。利用森林资源,合理采伐,及时更新,使木材生长量和采伐量基本平衡。 同时提高木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率。 提高森林覆盖率。 应分期分阶段和分不同地区来实现森林覆盖率指标。 营造农田防护林,加速平原绿化。 积极推广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建设。 提高单位面积上的生物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同时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改善土地和环境条件,减少水土流失。 搞好城市绿化地带。 城市应大力植树造林,把城市变为理想的人工生态系统。 开展林业科学研究。 重点开展对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者之间关系研究。 控制环境污染对森林的影响。

3 如何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1 更新观念,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现在的社会是科技不断发展的创新型社会,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企业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经济和生态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制,是当前我国林业面临的迫切问题。随着数字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林业的概念的提出,为传统的林业理念注入了新的活力。数字化的林业就是要求我们对林业生产,管理,科研等进行全面信息化采集,处理,统计,分析,评价。

3.2 改善和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和林下经济,给森林一个休养生息的时间。

3.3 以营林为基础,大力发展林业 实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培育森林,保护森林,利用森林紧密的结合起来,按照合理经营的原则,做到合理的采伐利用。使森林的更新跟上采伐的步伐,积极营造速生丰产林和优质高产林,提高森林覆被率。

3.4 建立有力的法律保障机制

合理有力的政策制度,是对森林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的最有效保障。健全管理體制,实行采伐限额的管理制度,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毁林开荒、乱占林地、偷采盗伐等违法犯罪,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犯罪的打击力度,坚持依法治林,抓好林业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工作,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为实现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 总结

实现森林资源的全面管理与林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现有的林业资源进行管护,在进行营林建设中对于地块的选择及造林技术的选择也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全面的分析。以促进林业建设的全面发展。另外在林木生长过程中。病虫害一直是困扰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病虫害问题的综合治理,还需要相关林业部门人员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并运用现代的生物防治技术及化学除草技术等措施,综合的防治,以促进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分析 篇7

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盐山县地处河北冲击平原与滨海平原过度带, 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区, 年降水量586.2毫米, 年蒸发量2147.8毫米, 年平均水资源总量5785.3万立方米。当前全县共需水7200万立方米, 加上近几年连续干旱, 盐山县的水资源紧缺程度更加严重。

1.1 开发情况。

截止到2008年底, 全县共打400米以下深井482余眼, 主要用于解决人畜饮水及农田灌溉;浅井8919眼, 主要用于工农业生产, 每年可利用水资源量3322万立方米。

1.2 利用情况。

按2005年用水情况统计。城镇生活取用深层水, 取水90万立方米, 服务业用水16.4万立方米;农村人饮用水543.12万立方米, 养殖用水311.4万立方米, 果林灌溉256万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1933万立方米, 工业用水396.9万立方米。

1.3 客水情况。

盐山境内共有两条河道, 漳卫新河、宣惠河。每年主要通过漳卫新河引进客水, 一般情况下漳卫新河的水污染严重, 水质属四、五类只能用于农业灌溉。根据来水量大小, 气候等因素, 决定引水多少, 根据近几年引水统计, 平均每年引水近2000万立方米。

1.4 缺水情况。

每年盐山县共需水7200万立方米, 现在可提供用地下水、客水5600万立方米, 尚缺水量1600万立方米。

2 水资源短缺带来的问题

2.1 地下水超采严重, 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由于近几年气候干旱, 降雨少, 水资源需求扩大, 只能过量开采地下水, 地下水位大幅的下降, 造成地面沉降, 出现咸淡水界面下降, 深层淡水水质局部遭到破坏, 地表污水对地下水体入渗加快。

2.2 地表水环境恶化

全县所有河道、干渠除汛期外长期干涸无水, 客水水质差, 为满足抗旱需求, 只好引入污水, 地表水、地下水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

2.3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受到限制

农业生产当前要发挥更大的效益, 需要大量的水资源作保证。如粮食作物、大棚菜的种植都需要大量的水, 才能收获到更高的经济利益。盐山县的水资源紧缺, 无法充足给予和提供, 造成大部分农民不能从土地种植上获取更大的效益。

2.4 工业发展受水影响

盐山县是以钢材加工为主导的工业生产县, 钢材加工需要大量的淡水, 可是盐山县咸水多, 淡水所含各种矿物质多, 水质不是很好, 直接影响工业产品的质量和产品的使用寿命。企业自行对水进行处理, 给企业增加了成本, 又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2.5 群众身体健康受到影响

我县的深井水普遍存在着高氟问题, 含氟量一般在2.7-6.1mg/L之间, 深层地下水含氟、含碘严重超标, 不经改水处理对身体健康极为有害, 由此造成氟病、碘甲状腺肿等地方病发病率居高不下, 全县饮水不安全人口有35.9万人, 占总人口的87%。浅层水基本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加上干旱, 浅层水无法满足群众需水量。

3 造成有限水资源浪费的原因

一是无节制的用水。很多群众无节水意识, 没有意识到深层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认为是取之不尽的, 用深井水浇地且是大水漫灌, 这样一眼深井的水量最多用10多年, 水取完后, 有重新面临饮用水困难。二是各种饮水设施设备出现管理维护不善, 造成了损坏, 不能发挥出更大的效益。三是手压井和大口井有相当一部分与猪圈、羊栏、鸡舍及粪池临近, 造成污染, 水质进一步变差。饮水不安全人口35.9万人, 占全县总人口的87%。四是没有真正形成“一龙管水、一龙治水”的局面。

4 水资源合理利用建议

4.1 依据《水法》真正实现“一龙管水”, 并

依照国家水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审批政策, 归口水行政部门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节约、水资源费的征收和配置的“一龙管水”;城乡水务一体化, 促进水资源开发利用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城市、乡村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克服水商品生产加工、销售多部门环节管理的弊端, 加强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权和责任。

4.2 利用南水北调工程为契机, 修建饮水工程解决县城居民饮用水。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 为我县节约地下水资源带来了机遇。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立即着手勘察从大浪淀水库引水路线, 在县城周围选择建大型饮水水库, 修建自来水厂。此引水工程可采取管道输水方式, 这样可节约资金和工程量, 又可保障水不受到外部污染。工程的修建和水厂的管理、运营都应有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施工、管理、经营。这样可保障水的充分利用, 保障城镇居民的用水利益, 又能体现水资源属于国家的基本原则。

工程运行后, 把县城内所有深浅井全部封闭, 禁止任何单位、个人私自开采取水。把深层地下水作为城区的战略资源予以保护。居民、单位用水必须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 自来水的安装、维护、水费、水资源费的征收也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以保障资金更好的用于水利设施更新和维护。

4.3 建立农村供水商品化机制。

单村现有的自来水供水保证率不高, 管理不完善, 水资源浪费严重, 农村水污染日益严重而不宜保护等情况, 应及时调整发展改革思路, 充分发挥城乡一体化的优势, 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 打破村之间的分割局面, 将单村局部的供水工程并网, 施行集中连片供水。

适应市场经济规律, 改革农村供水管理体制, 建立企业化管理, 市场化运作, 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水商品供求机制。最终实现供水工程良性运行, 水利经济持续发展, 水资源合理利用的目标。

4.4 大力推行节水措施, 实行全方位节水。

工业方面:抓好用水大户的节水工作, 对准予开采的自备井加强管理, 完成磁卡水表的安装工作, 制定合理的用水定额, 加强用水计划管理, 使之正常运行。

农业方面:大力推行喷灌、微灌等先进灌水技术, 做好管理工作, 使节水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发展旱作农业, 开辟节水型农业和生态农业。

生活方面:宣传节水, 认识到水危机, 推广节水器具, 实行人均用水定额。

公共方面:主要控制供水管网的漏失, 搞好供水管网的扩建改建工作, 加强用水管理工作。

摘要:对盐山县的水资源严重缺乏, 影响群众饮水安全、经济发展进行了初步调查与分析, 说明了成因, 提出了改善水资源状况的建议。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分析 篇8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 以其占全国河川径流2%的有限水资源, 承担着本流域和下游引黄灌区占全国15%的耕地面积和12%的人口供水任务, 同时还要向北京、天津、河北、青岛等远距离调水, 是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沿黄地区对黄河水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目前, 流域内已建大、中、小型水库3100余座, 总库容580亿m3, 修建引水工程4500余处, 提水工程2.9万处;在黄河下游还兴建了向黄淮海平原地区供水的引黄涵闸94处;另外还建成了"引黄济青"、"引黄人卫"、"盐环定扬黄供水"等工程。黄河供水范围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集中在宁夏、内蒙古河套灌区、陕西关中地区、山西汾河流域, 扩大到目前沿黄九省区和河北、天津、青岛, 引黄灌溉面积由1950年的80万h㎡, 发展到目前的750万h㎡。此外, 黄河还担负着沿黄50多座大中城市、420个县 (旗) 城镇人口、晋陕宁蒙部分地区能源基地和中原、胜利油田的供水任务。黄河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改善了上中游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 解决了农村2727万人的饮水困难。但是进人90年代以来, 黄河出现了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下游断流频繁、干支流水质污染严重等前所未有的新情况, 黄河水资源短缺已成为黄河流域及其邻近地区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从档案资料看, 黄河流域何30年左右有一个旱灾大循环。以近百年为例, 1877年 (清光绪三年) , 特大旱年;1900年至1901年, (1929年) 民国18年、1960年、1995年至1997年, 都是大旱年。另据分析, 近10年黄河流域来水相当于70%的中等枯水年, 黄河流域缺水20亿m3至50亿m3, 预计到2010年左右, 中等枯水年缺水达100亿m3, 并且流域内用水结构也将发生较大变化, 生活及工业用水所占比例将由现状的20%提高到2010年的30%, 且对供水保证的需求较高。因此, 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与流域及相关地区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二、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看, 目前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与浪费现象并存, 一方面供水紧张, 另一方面, 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 利用效率较低。导致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流域内未形成水资源统一管理与分级

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流域机构在水资源管理、利用、保护中缺乏强有力的管理手段和调控能力。

目前, 政府职能交叉、重叠, 水资源分类、分部门管理, 未形成水资源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未实现由传统水利向现代城市水务的转变。对水源、自来水供应、排水及污水等未实行一体化管理, 管理仍是条块分割, 各地区、各部门仍是"分兵而治"的局面。从本市的情况看, 水资源并未有效整合, 管理和调度脱节, 影响了黄河水资源整体优化配置和综合效益的发挥。另一个方面流域机构缺乏应有的权威。具体到黄河水资源保护来说, 我国目前的管理体制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 以行政区为单元的块块管理为主, 在国家《环境保护法》、《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中, 流域机构及流域内水资源保护机构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 没有明确的职责、权利和义务,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也缺乏可操作的水资源保护法规, 这使得流域机构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开展水资源保护工作时法律依据不足, 想管的事情管不了, 想办的事情办不成。另外, 监督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以《取水许可监督管理》为例, 黄河取水许可制度虽已全面实施, 但有效监督尚不到位, 与省区在管理职责、权限的划分方面不够明确, 用水监督管理工作还很薄弱, 影响了流域水资源的管理。

2、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观念淡薄, 水资源管理工作面临较大阻力。

《水法》第七条规定:国家对水资源依法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但受思维定势和宏观环境的影响, 水资源管理阻力重重。一是群众观念陈旧, 影响水资源管理。长以来, 人们对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的观念根深蒂固, 节约、保护的意识淡薄。由于利益的驱动, 部分单位和个人对水资源的无限制开发利用, 违反水资源管理法规的行为还时有发生;二是社会法制环境不利于水资源管理。部分基层干群水法规意识淡薄, 依法开展水事活动的自觉性不强;三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水资源管理手段比较落后, 装备水平不高, 影响管理效率的提升。

三、对策和建议

1、树立水资源资产的理念

长期以来, 受传统的自然资源观影响, 认为水资源不是资产, 没有价值, 可以任意使用。随着经济的发展, 导致用水量急剧上升, 使水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因此, 改变传统的水资源管理观念, 对各级政府来说尤为重要, 特别是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城市, 将水资源作为一种资产来管理, 承认它的价值并赋予它合理的价格, 这是保证水资源优化配置、持续利用的必要途径。

2、依法治水、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水资源是一种动态的多功能的自然资源。流域性是水资源存在的基本规律, 水资源管理必须以流域为单元, 这是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要加强国家对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监督管理的体制。完善流域机构的建设, 确定流域机构的法律地位, 依法赋予流域机构水行政管理的职责, 树立流域机构的权威, 建立起以流域为主的黄河干流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体制。

3、抓好水价管理, 发挥综合效益

面对水资源日益缺乏的严峻形势, 政府部门应把水价管理作为水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的合理水价体系。水资源具有公益性、生态性和不可替代的特征, 不仅要满足人民生活、生产、社会稳定和维系生态系统平衡的需要, 还要协调各用水单位的利益, 发挥综合效益。因此, 应建立一种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的水资源配置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配置的双重作用, 保障水资源配置的科学合理性。

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挥综合效益, 保障经济发展的需要。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黄河两岸经济的发展, 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必须加强对黄河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明确流域机构的法律地位, 加大流域机构对水资源的管理力度;建立起区域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构筑合理的水价格机制;建立起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做好黄河水资源的开源、节流、保护工作, 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摘要: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属干旱半干旱地区, 水资源贫乏, 缺水已成为沿黄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本文针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现状以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关建议, 以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关键词: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李国英.维持黄河健康生命[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8.

[2]刘莉, 张伟利.农业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创新管理机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4) :237.

[3]丁东华.陕西水资源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陕西水利, 2009 (6) :7-9.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分析 篇9

1 都江堰水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水资源管理落后, 开发利用效率低

都江堰的水利资源管理, 长期以来采用的都是水利工程修建之初的管理模式, 而在都江堰社会经济形势转变和水资源调配方式日渐优化的背景下, 传统水资源管理模式已无法有效的保障水资源开发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此外, 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 由于水资源管理机制没有与市场运营相结合, 也使得水资源的开发成本和供给所得无法得到协调, 水资源的开发与调配无法统一, 进而阻碍了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这一过程的循环。

1.2 水土流失加剧和供需矛盾的加剧

岷江作为都江堰水利资源来源的重要组成, 其水质特点会直接影响到都江堰的水资源属性。在近些年的发展中, 由于岷江上游土地开发工程的推进, 使得土地荒漠化程度不断加重, 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峻, 这也使得都江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面临水土流失的问题。水土流失问题的加剧, 使得都江堰水系中的平均含沙量不断增加, 水系周边沙泥的迅速流失, 不仅会影响灌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甚至会导致洪涝灾害, 为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建设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1.3 灌区工程老化, 阻碍水资源开发与整治

由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多始于1950年左右, 在长期的水利工程运作中, 多数灌区工程已处于严重老化的状态, 例如在灌区的渠道系统构建中, 老化的水渠无法有效的提高水资源调配效率, 并且由于其结构中没有修筑内衬支护结构, 因此在水利输送的过程中, 也无法有效的降低水损失。工程的老损不仅极大地降低了灌区水利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安全性, 也阻碍了都江堰现代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效率的提升。

2 都江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分析

为了更加有效地处理都江堰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就要以水资源的管理工作为入手点, 通过完善相关法令法规, 实现对水资源开发的优化, 并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水利工程设施, 通过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策略的现代化水平, 促进都江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1 加强都江堰水资源开发工程建设

为了实现都江堰水利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必须首先强调灌区的水资源工程建设, 通过完善并开展节水工程的修建工作, 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创造前提。为了实现都江堰水资源工程建设的全面加强, 要首先构建起灌区的节水主框架工程, 并通过渠系的配套构建加以完善。在灌区水资源开发工程修建的基础上, 为了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 还要有效地落实计量用水原则, 通过水资源的计量收费培养地方居民的节水意识。在水资源的现代化开发与管理中, 为了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 还要构建起信息网络管理结构, 通过对灌区内不同地区的水资源调配信息进行收集与反馈, 提高都江堰地方的水资源调配效率, 从而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2.2 完善水利建设资金保障机制

资金保障机制的改革与完善, 能够更加有效地调动都江堰地方的水利工程建设积极性, 从而有力地推进灌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在资金保障机制的改革中, 应首先设立工程建设专项资金, 地方政府通过拨款支持工程修建, 从而为水利资源开发工程的修建提供资金保障。为了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的利用效率, 地方政府还可以将不同部门的水利建设资金进行整合, 从而使政府的资金调配职能得到更为充分地发挥, 也为水利工程的完善和修建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此外, 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工程的开展, 政府也可以在整合多部门水利工程资金的同时, 鼓励民间资金的投入, 并通过分配投入方以一定的管理职能, 促进水利工程建设的融资。

2.3 加大灌区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灌区水资源生态环境的稳定直接关系到都江堰居民的用水供给和用水安全, 因此为了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就要着重强调对水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由于都江堰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地表水和地下水, 因此为了提高用水质量, 就要针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制定水源保护机制, 并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提高水源质量。为了更加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对水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影响, 在生态环境的治理中, 还要强调对水资源周边地质资源的保护, 通过控制树林和植被的砍伐量, 阻止水土流失的进一步恶化, 从而实现对灌区水资源生态环境的有效维护。

2.4 强化水利工程和用水的现代化管理

在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工程建设的基础上, 为了进一步保证工程的稳定运行与发展, 必须针对水资源的开发与用水分配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工程的建设管理必须以实时的监控提供保障, 因此在水利工程的管理中, 要针对工程运作特点制定执勤方案, 提高工程人员的工作效率。为了进一步实现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 还要注重对综合素质较高人员的任用, 并通过培养高素质, 高技术水平的管理团队, 为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工程的管理提供更为全面的保障。在水资源的利用的现代化管理中, 为了提高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 就要将管理机制落实到法律法规中, 通过落实合同用水, 并建立对应的水费收缴机制, 实现对灌区居民用水的有效控制。

3 结束语

都江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 对于灌区的社会经济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为了更加有力地保障都江堰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就要在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同时, 更为深入地发掘当前水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处理, 从而更为有效地促进灌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参考文献

[1]王俊梅.都江堰灌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J].水利学报, 2008 (5) :12-17.

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发展分析 篇10

关键词:工程水利,资源水利,转变,发展,联系

传统工程水利认为水的问题包括投资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问题。工程技术不断提高, 国家投入的问题逐渐成为解决水问题的关键问题。进入20世纪以来, 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 工程水利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负担。传统水利工程为解决洪涝灾害损失, 而新型的资源水利则是在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上优化配置水资源, 既保护和节约水资源, 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在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 工程水利向着资源水利转变是必然的发展规律。

1 工程水利和资源水利之间的联系

水利工程重视工程建设、数量和措施, 资源水利重视工程管理、质量和非工程措施。工程水利和资源水利虽然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但也具有内在联系。首先, 我们在推动资源水利发展时, 并不是排斥了工程水利。工程水利转变为资源水利, 是低层次向着高层次发展。工程水利是资源水利发展的基础, 而资源水利是工程水利发展的延伸。我国水利建设基础缺乏, 不能满足当今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需要。若要可持续发展水利, 应当提出资源水利目的, 以宏观角度去指导工程水利, 让工程建设服务于水资源利用率和水资源配置。我国的水资源危机, 促成了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工程水利为了防水害、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 而资源水利是为了更经济、节约的利用水资源。严峻的生存和发展压力下, 仅仅靠工程措施转变并不能完全解决, 应当将水资源利用紧密联系社会经济发展, 以全面和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工程水利和资源水利间的联系, 从而应对水危机挑战。

2 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发展的原因

人口急剧增长、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 使得城市生产、生活用水不断增加。城市集中供水超出了地域供水限度, 城市附近水域有着严重的污染情况。每个区域的水资源都是有限的, 如果仅仅依靠修建水利工程, 很难解决水资源利用的问题。资源水利能够为水利事业制定合理经济的工程方案, 科学开发和解决水资源分配不均问题。控制水患就要开发水利, 需利用水利工程实现水利的综合利用。我国建国初期, 工程水利提供了较多的便利。传统水利工程观念是大力修建水利工程, 既获取水资源, 也能解决洪涝灾害。但是, 处理洪涝灾害时未对水位定低浪费水资源情况进行考虑。侧重于资源水利, 便是为了弥补洪涝灾害中水资源浪费失误,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新时期, 需以科技成果改善水利工程管理水平。这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也证明了资源重要性和不可再生性。

3 推动资源水利发展的相关措施

3.1 深化水利体制的改革

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和原有生产关系会形成新的管理体制和模式, 并制约着工程水利转变为资源水利。故此, 要尽快构建起新型的水利管理体制, 促进资源、技术、资金等要素最大范围优化组合。在水利体制改革中, 要特别强化水利行政的宏观调控和政府行为, 强化政策法规、水利规划、科研教育等机构建设, 便于战略性的、宏观的对水利发展问题进行决策。同时, 要强化流域职能, 发挥出流域机构作用。以水利产业化要求, 推动水利事业单位改革。目前, 我国多数水利管理单位是事业单位, 但没有全额拨款。由于多数的水管单位具有生产经营和社会效益问题, 国家应带给予较多补偿。水利企业也要建立现代企业机制, 形成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要鼓励流域水资源的梯级开发, 以综合化配套改革, 加快水利产业化的进程。

3.2 完善水资源队伍建设

要统一管理水资源质与量, 并在机构、法规、体制上进行积极努力。各级政府部门需构建强有力的管理机构, 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同时, 还要构建资源水利科研部门、勘测设计部门, 并制定相关的工作任务和计划, 推动资源水利快速发展。

3.3 强化水利产业建设

我国大多数的水利产业还未摆脱计划经济模式, 水利发展速度缓慢。故此, 要对水利产业建设进行强化, 并转换运行机制, 以多种综合有效措施构建起投资、价格、责任、管理为重点的新发展机制。通过加快水利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使得水利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我国防洪保安等部门常常各自为政, 应当构建统一管理机制, 并实施开源节流。同时, 水利工程建设要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和多元化投资机制, 参照相关政策与市场经济规律, 加强运行管理。积极开发具有经营性和公益性的综合工程, 构建价格机制。

4 结束语

在新时期, 我国还存在着许多重大的水资源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水资源问题, 必须要进行资源水利转变。工程水利转变为资源水利是必然的规律, 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资源水利的发展是为了更持续的利用水资源, 以科学化的分配和管理水资源, 能够有效节约水资源。

参考文献

[1]鲁仁达.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的重要性[J].农民致富之友, 2012, (8)

[2]符官喜.浅析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战略转变[J].新西部:中旬·理论, 2012, (7)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分析 篇11

关键词:总部经济 资源禀赋 差异比较

中图分类号:C8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54(2010)12-061-03

国际化大都市实践表明,发展总部经济,对于中心城市来讲绝不仅仅是一块“金字招牌”。因为它在提升城市品质和美誉度的同时,也能在税收贡献、产业带动、消费拉动、资本聚集、人才吸引等多方面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经过多年努力,北京总部经济已初具规模。当前,在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新思路的指引下,如何抓住有利时机,通过完善政策,促进北京总部经济发展繁荣,值得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

一、北京总部经济已经初具规模,但与传统国际大都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北京拥有发展总部经济的资源禀赋条件,多年来市委、市政府也十分重视。1999年北京率先发布了《关于鼓励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地区总部若干规定》,2009年根据各地竞争状况和本地实际需要又进一步作了修订,加大了政策的支持力度。2002年发布《关于扩大对内开放,促进首都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对国内企业和个人来京投资给予一定支持。2003年市委九届六次全会正式提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并明确写入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此外,还建立市领导与跨国公司座谈会制度,成立市政府联络办为中央企事业单位提供专门服务等。许多区县也结合各自情况,制定了大量鼓励政策和支持措施。上述举措的实施,很好地促进了总部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显著实效。

尽管北京总部经济发展取得明显进步,但与世界知名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差距。这种差距不但表现在入驻企业总部的数量上,也表现在企业总部的质量上。

从企业总部的绝对数量来看,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传统大都市所拥有的跨国公司总部数都数倍于北京。在落户的跨国公司分部数量上,虽然北京比东京多出7家,但与纽约、伦敦和巴黎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显(见下表)。

资料来源:根据《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7—2008)》的相关数据整理,下同。

与其他传统大都市相比,北京在就业结构方面也有不小的差距。从与总部经济高度相关的服务业就业人数来看,伦敦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总人数的比例高达93.8%,巴黎的生产性服务业吸纳了75.1%的就业总人口,而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伦敦、纽约和东京,金融服务业更是吸纳了近三分之一的就业总人口(如下图所示)。

北京与其他国际大都市就业结构比较(2005年)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北京继承了中国计划经济下遗留的大量央企总部,但是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老牌的传统资本主义国际化大都市相比,在跨国公司总部数量方面有着先天的不足。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北京不仅在发展自身的跨国公司总部方面有着不错的潜质,而且在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入驻北京方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北京发展总部经济在资源禀赋方面优势明显

1.首都功能优势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首都的建设得到全国各地的支持,成为资源调配高度集中的地区。总部经济发展中拥有的优势条件,很多是那个时候打下的基础。比如,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等众多大型央企,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家科研机构,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覆盖全国的新闻媒体,以及首都机场等联系海内外、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时期,作为中央政府所在地,北京是指导、推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决策中心、信息中心,是全国市场监管中心。对外开放进程中,内在条件对外部要素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并相互融合和促进,使原有的优势得到巩固和增强。从长远看,首都城市特有的功能,对总部经济的促进作用将是持续性的。

2.产业发展优势

1978—2008年,北京市经济年均增长率为16.4%左右。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115亿元,人均GDP超过9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747元,进入了由中等发达城市向发达城市迈进的新阶段,表明总部经济发展初具规模。同时,北京对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都有着较强的辐射作用。经济高速增长和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以及发展上的巨大潜力,决定了北京总部经济的市场需求会持续上升。

3.科技人才优势

北京是中国技术创新和研发活动的中心,这里汇集了28%的国家重点实验室、33%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5%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30%的国家重点学科、41%的基础研究、32%的863计划项目以及35%的科技攻关计划。2006年,北京行政区域内有科技活动的单位数达5000多个,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620亿元,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5.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9倍。人才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因素。2008年,北京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达到45万余人;82所普通高等学校拥有在校研究生19.6万人,毕业的研究生5.6万人,分别占全国的15.3%和16.2%。

4.奥运品牌优势

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大幅提升了北京的城市现代化水平和国际化程度,尤其是国际主流媒体对北京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长时间、大规模的正面报道,使北京携奥运城市的品牌效应,全方位提高了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对跨国公司在北京设立地区总部和国内企业调整设立总部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三、政策因素是制约北京总部经济发展的重要结点

影响总部企业入驻和发展的因素很多,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主持编写的《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蓝皮书系统列出了基础条件、商务设施、研发能力、专业服务、政府服务、开放程度等6大方面、16个子项、55个细项指标。有关分析认为,北京在商务设施、研发能力、专业服务方面均处于领先位置,但政府服务相对落后,在政策支持、政府服务方面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我们通过对有关企业和总部集聚区进行实地调研,发现政策因素已经成为制约北京总部经济发展的重要结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适用对象需要根据形势发展及时调整

一是从所有制角度看,目前总部政策仅局限于针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一般来讲,跨国公司具有经济实力强、国际化程度高、研发能力突出等特点,它的入驻对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竞争力提升有着较大的帮助。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我国的国有企业实力大幅提升,民营经济取得长足发展,许多企业希望借助北京这个世界瞩目的新兴国际化大都市平台,进一步提升企业自身形象,拓展国际国内市场。2002年北京针对扩大对内开放出台过一个促进首都经济发展的政策,但该政策过于笼统,没有太多实质性举措。现在调整出台的地区总部政策,还只对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给予支持,难以反映出当前经济形势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京设立总部的客观需求。甚至有媒体提出,这是国际化和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北京给予国内企业的“不公平待遇”。

二是从总部功能角度看,现行政策的适用对象过于笼统。地区总部本身是企业根据内部分工细化分离出来的一个新生事物,其原始功能是为了整合母公司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各种投资,大部分总部同时拥有规划、投资、管理、研发、资金调拨、统一采购、市场营销等多项功能,具有空间地理分布上的集中性和唯一性。随着企业经营理论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有将各种总部功能独立出来专业化发展的趋势,衍生出运营控制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物流中心、结算中心、营销中心等诸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实体单位,而且有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禀赋条件进行空间上分离的趋势。比如,将采购中心、营销中心放在上海,而将运营控制中心、研发中心放在北京。有学者甚至根据近年来一些总部企业将营销、生产等具体经营性业务转移到上海、广州,而将总部的“壳”和一些公共关系、研究开发等管理性、不产生主要经济收益的活动放在北京的现象,提出“总部经济”发展在北京已经出现“空心化”。目前,国内有的城市已经看到这一趋势,对总部经济政策进行相应调整。比如,深圳明确将总部企业划分为“综合型总部企业”、“职能型总部企业”和“成长型总部企业”三类,资金规模方面的门槛也比较低。相比之下,北京现行的总部政策比较笼统,没有反映出总部经济的这种发展趋势。

2.政策的可操作性需要进一步增强

一是有些政策出台前征求企业意见不够,造成政策的适用性存在缺陷,有的政策用语与企业发展现实存在偏差。比如,对于企业高管人员的认定,现行政策还是按照国有企业的架构将“董事长、总经理、总工程师、总会计师、总经济师”认定为高级管理人员,但是跨国公司和民营企业更多的是“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等,有的企业甚至设立“首席信息官、首席风险官”等职务,这些职务在企业内部公认是高层管理人员,但相关部门根据政策很难认定。

二是有些政策只重视对实质优惠进行明确界定,而忽视程序性规定,导致企业只知道有这个政策,但不知道如何适用这个政策。比如,对于新出台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政策,美国纳尔科公司相关负责人就表示,希望该政策对高管的界定、操作程序予以细化,方便企业执行。

三是有些政策条文模糊,容易产生歧义,执行起来困难。比如,2008年出台的《关于市属国有企业重组改革中土地使用权处置的意见》规定:“在国有企业重组、注销过程中对已取得的工业、仓储用地,在未改变土地使用权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可将土地使用权直接变更到重组后的企业名下,保留划拨用地方式不超过5年。”但是没有明确这5年的起止时间,也没有明确地上房屋的具体处置政策,实际操作中不同部门对此认识也不统一,致使企业无法将政策兑现。

四是有些政策配套不好,条块分割,企业反映政策看得到、但享受不到。比如,2008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关于企业改制中若干契税政策的通知》规定,非公司制企业整体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承受原企业的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但市里没有出台有关配套细则,各区县税务分局无法受理,企业意见较多。

3.政策的具体落实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一是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力量未能有效整合。北京的总部经济发展,涉及到经济社会和城市运行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部门,甚至涉及到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经济圈内各行政区域的协作。由于目前市里没有出台总部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也没有制定总部经济发展的全市性规划,对总部集聚区在区域内部的空间布局、功能定位研究不够,对总部经济发展对京津冀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圈联动互补发展重视不足,各地区、各部门对总部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发展举措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导致各方面对总部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很高,但能动性和整体合力很难发挥出来。

二是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效率需进一步提高。尽管本市经过多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行政审批效率、服务水平和市场化程度方面,与南方许多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比如,一些企业反映,由于审批环节不透明,审批程序复杂,同一类型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上海180天可以完成审批,但是在北京需要2年左右。这一点,在历年《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蓝皮书对各地政府的服务绩效、投资者满意度方面的测评就可得到印证。

■ 参考文献

1.倪鹏飞,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7〜2008)[D],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分析 篇12

层次分析法是某专家在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 它作为一种典型的系统工程方法, 有机综合了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 它从数学角度上来研究人们对复杂系统的思维过程, 来定量化定性分析, 那么就不再单纯的借助于人的主观判断, 将判断要素之间的差异数值给确定下来, 目前, 已经被成功运用到水资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

1确定水资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指标权重的改进层次分析法

将层次分析法应用到水资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 主要从这些方面来进行:

1.1结合评价的水资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系统, 对层次结构模型进行合理构建, 从上到下, 可以将层次结构模型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分别是目标层、环境子系统层和评价指标层。系统的总目标是A层, 对水资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 要素有一个;B层主要是对总目标的几个环境子系统进行描述, 包括人口生态子系统、局地气候子系统等诸多方面。C层主要是对系统总目标和各个环境子系统进行描述, 由诸多个环境因素组成若干个具体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如降雨量增加率、地表水变化率以及人口密度等等。

1.2各层判断矩阵的构建:在对比B/C层要素时, 通常将准则定义为各自的上一级层次的要素, 在对人们对各要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描述时, 通常采用1到9级及其倒数的评定标度, 那么就可以将B层的判断矩阵给得出来:

在具体的水资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 无法有效的对1到9级判断尺度进行直接的确定, 那么就可以先对1、2、0三个判断尺度的间接判断矩阵进行确定, 然后在对1到9级判断尺度的判断矩阵进行户换算, 这样才不会有逻辑的措施产生于判断过程中。

1.3检验修正各个判断矩阵的一致性以及计算单排序权值, 就是对用一层次各个要素对于上一层次某要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进行确定, 并且对各个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和修正。

1.4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也就是对同一层次各要素对最高层要素的排序权值进行确定, 并且对各个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 这个过程中, 需要从最高层次开始, 然后在最低层次结束, 在这个阶段内, B层总排序权值和总排序一致性指标系数可以用B层各个要素的单排序权值和一致性指标系数来表示。

1.5在水资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 指标权重利用C层各要素的总排序权值白哦是, 相乘并且累加它们与相应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值, 就可以将水资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最终结果给得出来, 那么就可以更加科学合理的进行各项决策。

判断矩阵如果有着不同的阶数n, 那么在一致性指标系数方面也存在着差异。为了对判断矩阵一致性的程度进行衡量, 就需要将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系数给引入过来。这个数值是将随机模拟方法应用过来, 分别将500个随机判断矩阵构造于1-n阶, 他们符合矩阵单位数和倒数性的要求, 但是判断矩阵是否与一致性要求相满足, 还无法确认, 对这些矩阵的一致性指标系数值进行计算, 然后求出平均数。通过相关研究发现, 如果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系数值比0.10要小, 那么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就符合相关要求。

层次分析法的主要内容是按照关联隶属关系, 来将待评价的复杂系统各个要素构建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构造一个判断矩阵, 两两比较, 然后对各个要素重要性的排序权值进行求解, 并且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和修正。

目前, 通常将行和正规化法、列和求逆法以及和积法应用到矩阵排序权值的计算中, 的那是他们只对判断矩阵一行一列的影响进行考虑, 那么就没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如今经常用到的方法是特征值法, 它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所对应的特征向量, 并归一化后, 就可以得出排序权值, 但是本种方法在权值计算的过程中, 没有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条件进行考虑。而本文所讲的层次分析法则可以有效规避这些问题, 有效结合了权值计算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值得推广和应用。

2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 为了更加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 促使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得到实现, 就需要重视水资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过去采用的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问题, 因此, 可以将层次分析法给应用过来, 具有一系列的优点。

参考文献

[1]王好芳, 董增川.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评价的层次分析法[J].水力发电, 2002, 2 (7) :123-125.

[2]金菊良, 张少文, 丁晶.层次分析法在水资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2004, 2 (2) :144-146.

上一篇:物流管理教学现代教育下一篇:教育展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