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普通人的地方

2024-08-22

培养普通人的地方(通用12篇)

培养普通人的地方 篇1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缩短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显得尤为重要。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在探索学生实践能力提升路径上,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存在着诸多挑战,而校企合作无疑是个良好的选择。

校企合作是一种将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在不同类型学校里,校企合作有着多种多样的合作形式,合作模式各有特点。在“985”“211”等知名高等院校,校企合作的层面更多的在共同开发科研项目,共建实验室等以研究型为目的的合作形式;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多集中于订单培养,特色办班等合作形式;而在地方普通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在理论及研发技能上不如“985”“211”这些名校,在实践技能操作方面,又与高职高专院校有所区别。因此,在校企合作方面值得研究和探讨。

一、地方普通高校校企合作的主要挑战和问题

目前,许多地方普通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累了一些经验,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校企合作依然面临一些挑战:

一是制度上不甚完善,缺乏制度上的保障。校企合作的实践中面临的政策法规往往太笼统,缺乏指导性和操作性,校企合作变成走过场,签约仪式后真正的合作项目走形式。应该注意到,校企合作是有正外部性的事情,政府应该在人、财、物以及制度上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但实际上,许多地方政府在校企合作事项中摇旗呐喊者多,给予实际保障的少。另外,校企合作各参与方权责利关系界定不明,风险发生或遭遇纠纷时,各方利益无法有效保障,动摇校企合作的根基。

二是校企合作参与方利益诉求点不同,平衡机制有待健全。校企合作的动力源泉是共同的利益驱动,但实践中,学校以育人为第一要务,企业以赚取利润为首要目标,如何挖掘双方的共同利益点,实现互利互惠、优势互补,成为校企合作的关键。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以投入产出来衡量校企合作的可行性,学生在企业实践给企业带来成本的增加,培训成本增加、管理负担加重、商业风险及意外风险变大,学生在接受企业培训后可能会流失,这些投入有可能成为企业的沉没成本,使得企业在校企合作上迈不开步子。地方普通院校虽然热衷校企合作,但也存在学生理论水平、实践能力、职业素养没有达到相应水平时盲目把学生送到企业,无法满足企业需求,造成“一锤子合作”,后续合作中断。同时,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上,由于学生分散在不同的企业,不同企业成绩考核标准各异,难以对学生实际技能进行标准考核打分。

三是学生培养计划上缺乏弹性,学校对接企业需求的适应性不强。在时间上,企业经营是常态的,学校的正常教学计划是学期性的。在教学内容上,学校是从理论到实践,根据理论教学的需要在实验室或实训室进行实践训练,多数教师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活动,教学效果仍偏向理论的拓展与应用,而企业所需学生掌握内容是岗位运转所需要的实战经验。在教学管理和监控上,实践教学是个完整的体系,需要院系领导、各教研室专业教师、班主任等成员参与,统筹规划教学资源,需要一个教学团队的密切配合,这必将会增加一定的工作任务,在教师目前教学科研压力较大、业绩考核等因素的制约下,校企合作中的有些实践教学项目难以开展,不便考核。

四是大学生实践需求多样化,校企合作在学生的进入退出机制上,尤其是退出机制上还有待完善。校企合作中,有的制度设计为“只进不出制”,有的制度设计为“选择淘汰制”,有的设计为“单项选择制”等等,学生处于弱势一方,企业方对学生的选择有更多的主动权,而学生在退出机制上,存在着制度缺失。因此,如何维护学生权益、既有进入又有退出还有轮岗等制度设计上需要事先考虑周全。

二、地方普通高校校企合作机制策略

校企合作要保持长期性和稳定性,谋求合作共赢,真正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校层面

1.在人才培养体系上,要统筹规划。第一,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以技能、应用和就业为培养导向,战略把控人才培养方案架构,优化专业课程结构,精炼基础理论,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建立起完备的实践教学基地,增大学校及学生的选择权。第三,采取多种形式,如挂职、培训、考察、创办企业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第四,围绕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就业导向方面推动实践教学的创新发展,研究学生的阶梯培训和循环接力,不断提升校企合作的效果。第五,逐步规范运作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将教师职业技能、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具体化,全员参与,建立起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落实、反馈、监督制度。

2.建设和管理好校企合作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是专业实践教学的载体,建设和管理好实践基地,是发展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为了避免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一是全员动员,开门办学,加强与开拓相关领域,积极联系相关业态企业,在一定了解基础上,筛选、考核、优化合作单位,建立长效实践教学基地。二是寻求校企合作共同利益诉求点,学生、学校、企业三赢,合作方能长久。三是建立完整的实习实践工作的规章制度,探索有效的管理模式。为保证校企合作的实效性,可以成立专门机构,设立专岗对校企合作工作进行规划与执行。四是共商人才培养方案,互派师资,在校企合作上,多换位思考,深度融合。

(二)企业层面

1.校企合作要进行市场细分,定位要准确。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可以有多种模式,培训前置、订单培养、实习基地、项目合作、共建实验室等等。若是培养一线生产工作人员,所需理论知识不多,可以与职业院校合作;若是培养有一定技术含量、且需要一定理论基础的员工,可与普通院校合作;若是对技术含量高、知识含量大的中高端人才有需求,就需要与重点院校合作了。不同岗位通过细分,再与各个院校进行对接,寻找合适人才的对口来源,进而实现优势互补。

2.企业要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项目前期的设计阶段。校企合作可以利用高校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掘高校教师、学生等知识储备,享用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模效应、外溢效应。在合作项目前期的设计阶段,企业要主动召集双方人员,一起研究教学、实习实训工作,甚至共同制定和编写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协调和解决有关问题,力求稳健发展校企合作关系。同时,在企业可以联合高校多开展一些人才技能认证与就业推荐等活动,开展一些专业技能竞赛,从而密切校企之间的联系。

(三)政府及社会层面

1.政府对校企合作要大力支持,为校企合作提供法律政策保障。一是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规范校企合作行为。通过明确政、企、校三者间“校企合作”的权责,并通过法规规范约束,以完善保障体系,让校企相互合作、共同受益。二是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多方位筹资,建立校企合作发展基金,激励校企合作行为。政府也可在财政支出上予以支持,比如对校企合作的企业,在税负方面进行减免或者纳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在财政上予以补贴。三是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校企合作,比如通过行业协会制定职业标准,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进行培训,达到相应标准,方能取得准入证书,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密切校企之间的联系。

2.适当引入校企合作的第三方平台。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发明显。在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为主导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合作所需的第三方平台也应运而出。第三方平台既熟悉企业的需求,了解行业发展的动态,关注企业的诉求;又熟悉学校的教学管理特点,熟悉当代大学生的实践诉求。第三方平台的出现,减轻了校企合作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了校企合作的效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可以适当引入第三方平台。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中展开校企合作,必须坚持双方互利共赢方能长久,地方普通院校要立足自身专业优势,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以技能、应用和就业为培养目标,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以期所培养的人才能适应岗位需要,满足社会需求,进而实现办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延隆.校企合作对高职院系内涵建设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5):63-65.

[2]段婷.应用型本科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22-23.

[3]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5-11.

[4]竺柏康,石一民.地方高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的校企合作机制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136.

[5]刘佳.校企合作联动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7):87-90.

[6]王翠华.高职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1,(35):14-16.

培养普通人的地方 篇2

最向往的故事,童趣而美丽;我最向往的成绩,这事儿优异我最向往的生活,充实而有益;我最向往的未来,美好而光明……又有谁知道,我最向往的地方是哪里?

一次又一次,在梦里出现的地方;一次又一次,在脑海里若隐若现的念头;它使我的心一次又一次的微微颤动。

还记得的小时候的我,最向往的地方是如此的奇怪。在那里,时光能倒流。我不喜欢漆黑的夜晚。因为,要睡觉,就不能跟小伙伴一起玩了。那是的我,真希望拥有一个月光宝盒,回到白天,回到那无限的欢乐中去。但幼年时的我,根本不知道天下没有月光宝盒这种东西,还常常傻傻的对妈妈说:“妈妈,我们去买一个月光宝盒吧。那时。妈妈只是哭笑不得的对我说:“傻孩子,哪有这种东西,都是编出来的。”我失落了,我真希望有个地方时间能倒流。那时,最向往的地方告诉我,要珍惜时间。

小学的时候,我最向往的地方,就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哪里有这天然的蔚蓝色,优美动听的海浪声。没错那地方就是大海。虽然我只去过一次海边,但去过后我总是难忘那令人心旷神怡的感觉。它的意义是我最爱它的地方,人心往往是跟大海一样宽广的。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我所要撑起的不是是一艘,而是千万艘巨轮。我爱大海,他告诉我:所有的矛盾都是能用心来化解的。现在,我最向往的地方——那儿亲切而知心,就像妈妈温暖的怀抱那样。我可以在那里放声大哭,哭诉心中的委屈。我可以在那里抱怨,发泄心中一切的不满。在那里是我一个人的世界。没有人会议论我,没人人看见我,更没人来听我的抱怨。每天独自看日出日落,晚上还可以赏月看星星。别说我很孤单和内向,我喜欢一个人的世界。它还能教会我,要独立坚强!!

未来的我所向往的地方是一个由自己选择的世界。或是窄小的铺满荆棘的小道,或是水晶发光的大道。我?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长满荆棘的小道。为什么?因为,我坚信荆棘的尽头定会有鲜花等着我,美丽的水晶大道,前方必有出乎意料的灾难,就算走到尽头,等待你的只是绝路或悬崖。在想到那之前,我就已经学会了:付出才有收获。

浅谈地方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 篇3

【关键词】普通话 方言

普通话,即现代标准汉语,又称国语、华语,指通行于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海外华人的共通语文,为现代汉语共通的交际口语与书面语。它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作品为语法规范的中华民族共同的通用语言和交际工具。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方言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此外,方言起源于部落语和部族语,是汉语的地方变体。方言的形成是不发达地域之间缺少沟通的结果。现在,越是不发达的地区,方言的种类往往越多。世界上大约有3500种语言,其中非洲就有1140种。方言本身确实也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情结。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方言能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有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

普通话毕竟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高于方言。目前世界上的语种尽管有三、四千之多,但被各国定为官方语言或通用语言的也就65种左右。由于共同语的建立,各种语言的方言都在逐渐衰退,方言的作用日益缩小。值得注意的是:“所谓“方言”和“语言”的区别基本上是任意的”,指的是一种语言(口音),如济南话,可以称其为一种方言,同时也可以称其为一种语言,而不可理解为,任何一种语言,可以称作另一种语言的方言,判定一种语言是否另一种语言的方言,要从语系归属,语法,同源词等多方面考量,同时兼顾一些政治等其他因素。

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也是相互影响的。普通话的逐步普及,必然会对方言语音逐渐产生影响因此要了解普通话,我们首先要了解方言。从方言的形成来看,方言起源于部落语和部族语,是汉语的地方变体。方言的形成是不发达地域之间缺少沟通的结果。从方言的价值来看,方言本身确实也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情结。

我国是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各个地方的方言往往是相差十万八千里,有的地方甚至是十里不同音,隔了一座山,山前人和山后人就有可能互相听不懂对方的话,特别是在南方地区,这种差别就更大了。不是有人说过嘛,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东人说普通话。所以,这足以见得,学习普通话,说好普通话对于一些地方的人们来说也并非易事。但普通话和方言之间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各种语言的方言都在逐渐衰退,方言的作用日益缩小。普通话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方言。普通话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是属于语言变体,与其他方言之间是兄弟关系,是一种并列的关系,而不是父子关系,也不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但是普通话作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作为全国推广使用的通用语言,自有它的特殊性,所以普通话是一种特殊的方言。

普通话是在方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又不同于方言,它要对基础方言的成分进行选择吸收,不是全盘吸收,所以普通话是非常规范的民族标准语。别的不说,就语音而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作为标准音,但是这只是从语音系统上说,实际上普通话并不等同于北京话,北京话语音普通话并没有全盘吸收,而且北京话本身也是一种方言,城区和郊区仍然有较大差别,所以我们一般所说的以北京话语音作为标准音,实际上只是局限于城区语音,而且北京音中轻声、儿化现象特别突出,普通话只是有选择地吸收。

普通话还要从其它方言中吸收有用成分来丰富自己。普通话吸收方言词的原则是普遍性、需要性、明确性,因此方言中生动独特、表现力强的词都有可能吸收使用,例如的“尴尬”、“瘪三”、“龙眼”、“荔枝”、“垃圾”、“龌龊”等。由于普通话是面向整个汉语社会使用的,具有超地域、超方言性质,它要适应社会现实的实际需要,就必须从各个方言中吸收鲜活的成分来充实完善自己,以适应需要。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在表述某个方言特有的事物,其名称普通话里面没有对应词语,就必须使用方言词,例如“洋桃、山竹、剑麻、荔枝、椰子”等,所以普通话的词汇比任何方言都要丰富完善。

普通话作为具有全民通用性和权威性的特殊方言,对方言起着示范作用,规定了方言的发展方向。 记得,刚进大学时,班上的同学都是来自不同的地方,要是大家都用自己的方言说话,那恐怕大家交流起来就会有些困难了,所以,我们只能用普通话来交谈,可能刚开始的时候,大家有些不习惯,但后来,慢慢地也就习惯了,而且开始变得脱口而出了,变成自然而然的事了。

随着各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我们又离不开普通话。试想一下,要是没有一种标准通用的语言,那各地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将会是个大问题。也随着人们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文明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甚至是中老年人也喜欢说一两句普通话了。

在与不同方言区人交流时应用普通话,而不用方言。但是,普通话里有些词语不如方言词表达得确切、生动,就应该吸收方言词来丰富普通话的词汇。如“搞”(四川方言),“垃圾”(浙江方言),“三流子”(陕北方言),等已成为普通话里的词语。当然方言也不能滥用。另外,在学生修改病句时,也要考虑一下方言的影响。

推广普通话不是消灭方言,正确处理普通话与地方方言的关系,坚持社会语言生活主体化与多样化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使公民普遍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尊重方言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地方普通话”文献综述 篇4

新中国成立后, 国家制定了很多的方针与政策, 鼓励与支持方言区的人们学习与使用普通话, 增加普通话的交际功能与适用范围。长期以来, 在国家推广普通话的背景下, 汉语方言区、少数民族地区与海外华人社区的人们都有学习与使用汉语普通话的主观愿望, 且热情很高。近几十年来, 很多学者对这种带有明显地域色彩与民族特征的普通话进行了命名, 主要有“方言普通话”、“地方普通话”、“方言腔普通话”、“方言区普通话”、“带有方言色彩的普通话”、“民汉中介语”等。“地方普通话”可以视作标准汉语普通话的一种地域变体, 它是各方言区的人们在学习与使用标准普通话的过程中, 因受方言母语的影响而讲的一种带有不同程度地方口音的、不甚标准的普通话。

二、对地方普通话的研究

对地方普通话的研究在内容上可以分为个案研究与理论研究两大类。从时间上看, 大致可以分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上世纪九十年代”与“本世纪至今”三个时期, 具体内容如下:

(一) 1980—1989年:“初步发展时期”

八十年代, 一些学者已经开始注意到地方普通话现象的大量存在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地方普通话在名称、性质、研究意义上的认识与针对地方的个案研究等。这一时期, 对地方普通话的研究属于初始阶段的探索, 开启了地方普通话研究的新领域, 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当然, 这一时期在理论上对地方普通话还没有很明确与统一的说法, 而且对地方普通话的个案研究数量也很有限。

1.个案研究

八十年代, 比较有代表性的个案研究主要有陈亚川的《闽南口音普通话说略》和姚佑椿的《上海口音的普通话说略》。1987年发表的《闽南口音普通话说略》是首篇对地方普通话展开的个案研究。1988年姚佑椿的《上海口音的普通话说略》是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 总结出了受上海方言影响的上海普通话语音方面的主要特点, 并按照普通话的好坏程度对其进行了分类。此外, 还对一些语音特征的产生原因联系说话人的社会文化背景 (年龄、性别、职业等) 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2.理论研究

在理论方面, 对地方普通话的研究始于1988年李如龙的《论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过渡语》。该文首先定义了什么是过渡语, 并对其进行了分类。在研究方法中, 他指出在调查中“最好采取不公开录音的方式”来取得自然状态下的语料,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同时还要考虑说话人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姚佑椿《应该开展对“地方普通话”的研究》 (1989) 一文中主要围绕两个问题进行了讨论与分析, 即“地方普通话到底算不算普通话”与“地方普通话值不值得研究”。

(二) 1990—1999年:“进一步发展时期”

对带方言口音的普通话的总论较多, 但对一些具体的地点的研究还比较少。并且某地的地方普通话的研究材料比较有限, 缺乏对整个的音系的研究。对各地带方言口音的普通话基本上采用简单的描写, 还没有进行足够深入、细致的定量分析。

1.个案研究

1990年, 陈松岑在《绍兴市城区普通话的社会分布及其发展趋势》中首次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绍兴城区的普通话”。作者对浙江省绍兴市城区的居民进行了大样本的社会调查, 并统计出该地居民学习与掌握普通话的人数比例及途径, 结果显示大部分人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这一途径来学习与掌握普通话。同年, 汪平发表了《上海口音普通话初探》, 该文主要对比了上海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别, 对带有上海口音的普通话的语音系统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并对某些语音特征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解释。

2.理论研究

1990年6月5日至8日, 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在北京举办了“普通话与方言问题学术讨论会”, 很多专家与学者从总论的角度对“地方普通话”这一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 并提出了十分精彩的论述。于根元先生在大会总结发言中指出, “地方普通话”是国家推广普通话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是各方言区的人们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而产生的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此外, 会议还肯定了地方普通话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次年, 陈亚川发表了《地方普通话的性质、特征及其他》, 在文章中作者对地方普通话的性质、主要特征与研究意义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他认为, “地方普通话是学习普通话的人在普通话输入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与标准普通话有不同程度差距的语言系统”, 具体表现为一种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1998年10月, 香港中国语文学会也进行了时间长达一年多的有关“大众普通话”的讨论。众多学者针对这一现象参与了讨论, 并积极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如姚德怀提出:“我们既要推广普通话, 又要研究大众普通话。”

(三) 本世纪至今

本世纪以来, 对地方普通话的研究逐步扩展, 研究的方法也渐渐多样化, 无论是个案研究还是理论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除了采用描写法以外, 还有些人尝试结合一定的语音实验的方法对地方普通话进行更为深入与细致的定量研究。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实地调查, 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1.个案研究

2006年, 邵敬敏、石定栩的《港式中文与语言变体》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解释了“港式中文”产生的原因、性质及发生变异的方式。

目前, 比较有代表性的个案研究有苏州大学汪平教授所指导的硕士生与博士生, 如, 吴琼的硕士论文《徐州口音普通话初探》 (2004) , 陈建伟的博士论文《临沂方言和普通话的接触研究》 (2008) , 吕文蓓的硕士论文《吴语、南京话和普通话的接触研究》 (2010) , 傅灵的博士论文《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触研究———以长沙、上海、武汉为背景》 (2010) 。此外, 比较有代表性的毕业论文有华中师范大学高山的《“武汉普通话”语音考查》 (2006) , 山东大学陈蒙的硕士论文《“济南普通话”语音研究》 (2009) , 等等。劲松、牛芳的《长沙地方普通话固化研究———地方普通话固化的个案调查》 (2010) , 向柠《广州“地方普通话”单字调的声学实验分析》 (2011) 也是个案研究中的典型。

2.理论研究

我向往的地方普通话说话 篇5

我想平静中的大海是温柔的,在海风的吹拂下波光粼粼,太阳在大海的上空悬挂,蔚蓝色的大海看上去就像是在襁褓中安静沉睡的宝宝,美好的直击我们的心灵。

偶尔从海面的上空飞过几只海鸥,它们洁白的羽毛在蓝色的大海之中格外的亮眼。它们在海面上捕食,飞掠而过的身影时刻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这样子的大海平静中只有不时冲过来的几股小浪花,若不仔细去瞧,还以为这片大海就是一面翻着着阳光的镜子呢。

大海有平静的一面,也有让人恐惧的一面。

我向往大海,虽然一直到现在我都还没有亲眼去瞧过大海,但是,我从书本上,从电视里也能感受到大海的力量。若是大海上暴雨狂风,不时的还加上雷鸣闪电,这样子的大海会令很多人感到害怕,我也害怕,但是,我对大海的敬畏超越了我内心里的害怕。

大海是一个充满着神秘的地方,有时在狂风中能卷起几十米高的巨浪,这时在海面上的船只在巨浪的对比之下小的可怜,大海的有足够让我们恐惧的地方。

但对比此时海面上狂风暴雨,深海下依旧是一片寂静,大海里的生物丰富多彩。我记得在我看到了一步有关大海的记录片里,在大海的深处,就算是在透不进阳光的暗海里,也都还生存着生物,这些神秘的生物将大海又带向了一个神秘的领域。

培养普通人的地方 篇6

这是我的第一部作品,必须坚持

7月9日,张嘉佳首任导演的电影《摆渡人》开机。他坦言,此前觉得不就是拍个电影嘛,顺其自然就可以。但是真正开机的那天,当梁朝伟站在镜头前的那一刻,他突然知道了什么是紧张。

除了紧张,还有另外一个字——累!可以说拍这部电影是张嘉佳人生最辛苦的阶段。“如果是别人的电影,我根本无法坚持下来。但因为是我的第一部作品,我必须坚持。”张嘉佳说。

记者:《摆渡人》对你的意义是什么?

张嘉佳:《摆渡人》对我最大的意义就是让王家卫知道了我,并且带我走上导演之路。

记者:据说剧本写了40稿,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张嘉佳:我6月8日进组时,这部电影剧本已经写了30多稿,7月9日开机前一个月,又写了9稿;开机到现在,继续加了三稿。正常电影剧本3万字,而《摆渡人》的剧本至今已经累积70万字。一直传闻王家卫拍电影没有剧本,事实是,他不是没有剧本,而是剧本概念太宏大,不是探讨人物情节,而是探讨人的一生。当然,这只是我初期的领悟,到了后来,我知道自己太幼稚,他的剧本不是探讨人的一生,而是探讨人物一生的几种可能。

记者:《摆渡人》讲述的是什么?你想通过这个故事传递什么?

张嘉佳:《摆渡人》中,女主角“小玉”喜欢画家“马力”,明知对方并不喜欢自己,也乐于付出,倾尽全力帮忙,在灯光下拥抱对方的影子。“他在岸这边落水了,我要把他送到河那岸去。河那岸有别人在等他,不是我,我是摆渡人。”王家卫看中的正是“摆渡人”这样一个意向,并由此重新发展出更加丰富的故事和人物关系。

摆渡人很多人理解为备胎,其实不是的。因为人人都在渡河,也都在摆渡。这是所有人必经的河流。你的河流,我的河流,或许永不并流。尊重每一份感情,因为它们可以发生,就是了不起的事情。我喜欢摆渡人的最后一句话,我们都会上岸,阳光万里,鲜花沿路开放。

记者:首任导演,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乐趣是什么?

张嘉佳:第一次当导演,演员里那么多大咖,还有很多高难度甚至高危险性的拍摄,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挑战。

虽然有这么多的大牌,但无论是多么高难度甚至高危险性的拍摄都没有人拒绝,都很配合。我越来越爱梁朝伟,跟他说什么,他都张大那双电眼,嘴巴成O形说:哦好。简直太迷人了,成熟与童真并具。

记者:请评价一下王家卫,并谈谈你们相识的细节。

张嘉佳:首先王家卫对我来说肯定是偶像,我看的遍数最多的电影就是《东邪西毒》。高中看的,在租碟店发现一个武打片,打得一塌糊涂,很激动,借回去看。回家一放,看不懂啊,为什么啊?明明打得很厉害怎么看不懂呢?大学一遍遍看,就此被导演拐带成了文艺青年。《重庆森林》《花样年华》《2046》都喜欢。梁朝伟的盲武士,张国荣的欧阳锋,喜欢得不得了。张曼玉在窗沿的独白,“我最好的时候,你却不在我身边”,至今还会在脑海里回放。

第一次见面是在上海的一家酒吧,穿什么不记得了,不过导演没戴墨镜。第一句也不记得了,只记得差点扑上去亲他。当时导演说,你故事里有适合梁朝伟演的吗?我说,就算没有编也要编一个出来。

我是一个具备写字天赋的普通人

张嘉佳被称为“微博上最会讲故事的人”,对这个称号,他说他不介意一切评价和称呼。如果是褒义的,他会感谢;如果是贬义的,他会看不见。

张嘉佳只对喜欢负责,他很高兴自己是被这个世界需要的,很高兴自己能够提供那么一点点微弱的东西。

对于自己,张嘉佳说:我最特殊的地方,就在于我很普通,我是一个具备写文字天赋的普通人,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回报喜欢自己的人。

记者:好故事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讲好故事?

张嘉佳:在技术层面剧本和小说是两个领域的技巧,恰好我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所以讲起故事来和别的作家有所不同,节奏更快,更注重人物设定,更强调严格的三段式叙述,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回馈吧。这是技巧层面的,其实我私下觉得,可能更多是因为我在坚持一个讲述的概念——我说的一定是我自己真这么认为的。写作对我来说,一直是件私人的事情,不因为他人喜欢而改变,也不因为他人厌恶而退却。写作,意味着我与这个世界正在对话。

记者:在你的故事中,哪些人物有原型?哪些是你自己的影子?

张嘉佳:故事都有原型。是朋友们和自己的故事,打碎了,重新梳理的,拼接到一个完整的人身上。一定是自己的真实写照,而且零碎投射到了每一个主人公身上。自己在小说中客串,所以才叫作“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我把这本书当作一张专辑,几年来的人生全部打散了,依次刻录、镶嵌,这本书其实呈现的就是我的世界观。我33岁生日之后,就想要把最近几年的经历写出来。可是我又不想写自传,写成好多块之后,它就零零散散地变成这么一些每个独自成篇的故事。

记者:如何从一个作家转型成为编剧?

张嘉佳:这个其实我不太好回答,熟悉我的人都知道在我出《全世界》这本书之前已经写过电影《刀见笑》了。只是我做事比较随性,没啥太集中的目的。电视、小说、编剧一直陆陆续续做着,不太追求勇攀高峰什么的。颓废文青做得好好的,突然做娱乐节目去了。电视做得好好的,突然写剧本去了。《刀见笑》被金马奖提名最佳改编剧本,可惜没拿到,导演监制安慰我,明年再来,结果第二年我研究美食去了。

记者:幸福是什么?

张嘉佳:努力做到忠于自己吧。

日前,张嘉佳正式成立“时间海”公司,签约并培养年轻写作者。从作家向出版人转型的他坦言:“‘时间海’这家公司,就是想找到对的人,一起做好的事。”

(编辑·麻雯)

mawen214@163.com

地方普通高校就业指导的几点建议 篇7

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自我, 使他们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 选择最能发挥个人才能的职业, 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而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就业指导理念不清晰, 目标不明确;指导体系不健全, 缺乏连贯性;指导内容空洞, 形式单一;实践指导不理想, 缺乏有效考核;职业道德教育不重视, 大学生诚信缺失;就业指导重共性, 缺个性;指导效果不明显, 人职匹配难实现;指导水平薄弱, 专业化程度不够。

针对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工作实际, 吸取国内外有关就业指导的经验, 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与建议:

一、要提高认识, 树立全程化就业指导的理念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现在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而有效的就业指导是实现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条件, 因此我们首先要从各方面来认识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只有提高认识, 才能真正做好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

树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理念, 首先要清楚全程化的涵义, 全程就业指导是依据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和大学生成长规律, 按照学校教学计划对大学生分年级、分阶段的进行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与指导, 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终实现学生的发展性就业。因此提高认识, 树立全程化就业指导的理念有助于明确学校就业指导的目标, 有助于学校就业指导的开展。

二、要丰富内容, 满足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实际需求

国外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成功经验以及温州大学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调查分析告诉我们,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只是指导学生如何找工作, 而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就业力。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的内容务虚多, 务实少, 理论知识介绍的多, 实践活动开展的少。因此在今后的就业指导中我们应该完善内容体系, 开展积极有效的就业指导。如从温州大学近几年的就业状况来看, 学生的就业渠道趋向多元化, 除单位就业外, 部分学生选择了出国深造, 自主创业和志愿者服务。对此, 我认为就业指导内容在原有的升学, 考公务员, 求职技巧等的指导基础上, 还应该加强创业指导, 出国指导, 实践活动指导, 基层就业指导等。

三、要创新方式, 完善就业指导的各种途径

目前普通高校的就业指导方式还是以传统的就业教育为主, 要完善就业指导的各种途径, 需要我们纵观就业指导的全过程, 加强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有效的指导方式。如很多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 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就业指导课的开课时间、形式、内容和所要达成的目标都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引导学生积极地了解环境, 认识自我,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实现课程的收效最大化。而就业咨询是目前很多高校现有就业指导方式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高校应该统筹规划, 系统地开展就业咨询, 满足不同阶段, 不同情况的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

除此之外, 高校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 如利用讲座、宣传栏、校报、座谈等多种形式, 介绍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分析就业形势, 介绍社会不同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同时, 指组织学生到企业体验工作, 深化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具体职业知识技能的掌握, 并通过职业体验及早发现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欠缺, 及早加强学习和培养,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可以通过学校的就业网和各学院的就业网站, 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

因此就业指导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并用, 能循序渐进将学生的需求引导到更高的层次上去, 最终实现学生能自觉地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 并掌握相关的理论和方法, 达到就业指导的目标。

四、要重视个性化教育, 提供针对性强的就业指导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的最大缺陷就是忽视个人的个性特征, 而系统有效的就业指导不仅仅是集体教育, 更应该是个性化教育。市场需求与毕业生的专业不匹配、信息不对称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学科专业之间的不平衡, 学校的学科建设与就业市场的需要存在矛盾, “产”“销”不对路。因此, 我们必须面向市场,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加强个性化就业指导, 最大限度地实现“产销对路”。

对此我认为对于高校学生中比较普遍存在的就业指导问题可以采用课堂教学、讲座、报告会等方式, 对于某一个特殊专业 (如就业率较低的专业, 应用型很强的专业等) 、特殊群体 (考研的, 出国的, 创业的等等) 或特殊问题的大学生 (就业弱势群体) 要以个性化教育为主, 将个性化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教育中, 达到就业指导的效果。

因此, 开设职业测评与咨询室, 为学生提供面对面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是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的有效方式, 高校就业指导应该在这些方面作出改革, 以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

五、要提高水平, 培养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是开展专业化和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进行,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开展这项工作的队伍水平高低。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基本是由从事就业管理工作的老师兼任, 专职就业指导人员非常缺乏, 指导队伍中专业化水平不够, 兼任老师又以各学院的辅导员为主, 日常事务繁忙, 投入就业指导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 因此导致就业指导的效果不理想。

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实现指导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就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指导队伍。因此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笔者认为除了保留原有就业工作人员外, 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人才学、信息学等专业基础的专职教师, 因为他们具备社会学、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 知识广博, 注重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发展, 精通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 了解毕业生就业心理, 熟知有关劳动就业法规等。同时也可以聘请社会上优秀的职业指导师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来担任职业指导师。

培养就业指导专业化的队伍, 还要进行有针对型的专业化培训。学校应该为就业指导人员提供培训机会, 一方面邀请专家开讲座, 进行指导上的沟通与交流, 另一方面也要适时的请培训机构为指导老师进行培训或外派指导老师进行学习和培训。通过培训, 使就业指导老师丰富和充实业务知识, 如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调适、人才素质培养、人力自愿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 全面提升综合就业指导的能力。专业化培训要使每位就业指导人员都显示出各自的就业指导主攻方向和强项, 最终形成优劣互补的就业指导综合体。

参考文献

[1]王翠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 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3 (06) :75-77.

[2]唐玲, 蒋舜浩.对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变革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 (01) :81-82.

[3]陈钦华, 钟云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学生与就业.2006 (06) :45-47.

培养普通人的地方 篇8

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在全国创办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 其后差不多国内所有的综合性大学、财经院校也陆续办起了同样的专业。1998年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 把原来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等专业合并为管理学学科门类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以下简称信管专业) , 以期培养适合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人才。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 全国有信管专业的高校多达200余家, 已有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硕士、本科等多层次专业体系, 信管专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机遇, 但也给信管专业的建设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

目前, 虽然该专业在全国各高校的分布点在逐年增加, 但专业布点数的增加并未带来专业就业率的持续增长, 除信管专业外, 还有计算机科学专业本、专科生、硕士生, 工程硕士, 软件工程硕士, 各重点大学办的软件学院毕业的本科生等, 全国每年有此类毕业生58万多人。信管专业、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未来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甚至有些学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种现象的产生, 不但对大学生和学生家长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 实际上也严重浪费了我国有限的教育资源。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重点高校毕业生凭借名牌院校的优势, 还可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而普通地方院校的毕业生就没有这个优势资源。对于普通地方院校, 应当建立什么样的实践培养模式, 使信管专业毕业生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不断提升竞争优势, 就成为我们急需研究的课题。

二、普通地方院校信管专业现状分析

由于信管专业发展历程的多样性, 使得各院校在本专业的教学上有各自的特点, 但都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地方性院校由于学校实力及师资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问题可能更加突出, 表现在:

1、专业培养目标的误区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由于信管专业产生于多学科的融合, 为体现管理加技术的专业特色, 各高校均开设了管理和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 根据院校特色的不同所侧重的方面有所不同, 但普遍存在没有将专业课程融合的问题, 对专业内容、专业范围的理解不一致, 导致培养目标模糊, 教学方案混乱。这些不确切的认识, 导致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不能充分贯彻培养目标的偏差。而实际教学中并未真正做到课程的融会贯通, 学生所学也仅是多门课程知识的简单堆砌, 不能有效地把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因而造成该专业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该专业所要求的培养目标相差甚远, 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缺乏竞争力。

2、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

信管专业的学科性质具有时代性, 即信息技术与社会需求的发展直接推动了该专业的学科发展, 这决定了信管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应当紧随信息技术和社会需求的发展, 具备时代性特点。虽然教育部规定了信管专业的一些核心课程, 但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 教育部规定的核心课程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而且规定的核心课程也不够合理, 没有考虑到重点高校与一般高校之间的差异。全国各高校信管专业教学计划差异较大, 大多数普通高校课程结构的特点是拼盘式, 所设置的课程远远落后于用人单位的要求, 有很多新的开发工具, 学生在学校根本都没有接触过, 基至听都没有听说过。比如, 近几年, 软件测试工程师的需求较大, 但是大多数普通高校都没有开设和软件测试相关的课程。

3. 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质量。全国各个高校之间师资水平差异很大。相对于重点大学, 普通院校的师资水平可能更差一点。信管专业的专职教师大都是从学校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的, 很多教师本身没有工程实践背景,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面临着很大的难度, 讲课时总是从书本到书本。现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教材倒是不少, 但还有一个外界难以理解的怪事, 编书者不从事具体的实践工作, 如软件开发等, 而搞开发的从来不编书。现在一般开发水平高的人总是在公司, 而公司也不愿意将研发的最新成果编到书上去。现在看到的教材或实战中的示例, 大多大学毕业生或研究生的毕业设计, 离商品化的成果非常遥远。

4. 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不完整

信管专业本科阶段的教学应侧重于知识面, 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 学生在掌握时往往是什么都会一点, 但又什么都不能实际应用, 其根本原因在于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上缺乏完善的培养体系, 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是从所讲授的课程出发, 实践教学不系统, 重理论轻应用, 给学生造成实践教学没有明确目标的感觉。另外, 由于信管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 许多院校都是按照教育部规定的一些科目或者对这些科目做一些扩展, 然后进行实践教学的, 很少根据院校的特色制定实践教学计划, 这种没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由于地域和普通院校实力的限制, 同时由于信管专业还未被社会与企业完全认识, 某些院校不重视与企业建立联合教学, “产、学、研”脱节, 不能为学生提供提升其专业实践能力的实习基地。这就造成了该专业教学培养中存在一个恶性循环:一方面, 无实习基地, 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就不能有效地增强, 致使毕业生在就业时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力;另一方面, 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强, 未能在企业面前树立专业实践能力高的形象, 使得企业对信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整体素质不信任, 不愿与相关院系建立长期合作以及提供实习基地。因此, 现阶段大多数普通地方性院校与企业合作还是比较困难的, 学校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探索一条适合普通院校进行专业教学的道路。

5. 经费投入不足, 学校重视不够

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集中在少数重点学校, 国家对于"985"以及"211"工程的大学财政补贴比较多。与中央有关部门所属高校相比, 普通地方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存在较大差距, 部分地区普通高校生均经费太低, 甚至难以保证基本的教育质量与正常的教学秩序。另一个方面, 由于现在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 各个学校的专业很多, 院校总是把有限的经费投入到一些重点专业, 而一般非重点专业也只能维持正常教学了。信管专业在普通院校一般都是非重点专业, 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投入是明显不足的。由于没有相应的经费, 信管专业不太可能与外界企业, 特别是IT企业建立深厚的合作关系。这样信管专业联合教学能力较弱, “产、学、研”互相脱节。

三、普通地方高校信管专业创新建设

1、专业定位要更明确, 专业特色要更鲜明

普通地方高校信管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参照教育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目录的要求, 在符合教育部下达的专业培养总体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 从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自身特点出发, 适当地学习国外的合理经验, 根据学院的办学层次、办学特色, 确立人才培养应具有的知识体系、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 保障就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由于普通地方高校毕业生主要是面向中小企业, 所以其学生的培养一定要注重实用性, 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最新流行开发工具从事信息技术工作, 毕业以后, 一到工作岗位马上就能用。在教学过程中, 既要注重最新软件开发工具的教学, 又要注重运用这些工具对具体应用的实训, 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2、课程设置紧跟最新技术

信管专业的主要研究内容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这一专业不是可以由已有的计算机技术或管理专业所能代替的, 也不是若干专业知识的简单累加 (即所谓"拼盘式"的专业) , 它有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课程结构。信管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要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某些课程的滞后开设, 可能会严重影响到对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不利于提高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因此, 课程设置应该紧跟最新的发展技术, 如:数据挖掘及数据仓库技术、ERP的原理与实施、CRM的原理与实施、软件测试等课程, 同时也应该开设与此类课程配套的随课上机实验、课后实践、课外实习等实践课程, 往往是这些课程的设置及上机实验、社会实践, 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信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由于信管专业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专业, 如果教师没有多学科的知识, 就不可能引导学生用多学科的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 在引进教师时吸收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进入教师队伍, 做到学科交叉, 优势互补。其次, 从社会上招聘有相关工作经验的成功人士加盟教师队伍或兼职上课或开展讲座, 这样即有利于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还可以通过一些前沿性课程和讲座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方法与成果, 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真正需求,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4、不断完善信管专业实践培养体系

信息系统学科是一个跨学科、跨专业、注重实践、注重将工程化的方法和人的主观分析方法进行结合的学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信管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 需要从实践教学的体系、内容、过程等方面切实加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常信管专业学生的能力构成体系如图1所示。

因此,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从单项实践能力到综合实践能力的形成, 需要有步骤、分阶段地完成, 才确保学生实践能力目标的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通过社会实践、上机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来完成。

5、争取得到学校和社会更多资金投入, 不断更新实验条件

由于各院校专业较多, 每个专业的投入有多有少, 作为信管专业的负责人不但应主动争取学校经费支持外, 还要开源节流, 积极争取得到企业和社会更多资金投入。信管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本身也是重要的人力资源, 应将他们组织起来形成团队与IT公司和企事业单位合作, 做软件外包、网站设计等方面的工作。这样可以积累一些资金用于专业建设。为了加强实践, 对信管学生要有相对固定的机房, 给学生营造一个外部实验环境。机房除了安装信管专业课内上机, 课程实践等所需的常用软件之外, 还应装有最新的各种开发工具以及数据库, ERP系统, 电子商务模拟系统等。尽可能的让学生多上机、多实践, 加强实验训练, 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知, 把课本上的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掌握实际应用的技能, 加强感性认识及实际操作、设计和开发的能力。

四、结论

总之, 信管专业的专业建设是一个不断地创新与实践的过程, 由于信管专业自身的特点, 对于软件、硬件均还在不断发展中的地方性院校来说, 应抓住自身的特点进行专业建设, 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体现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才是专业长期发展之路。

摘要:结合普通地方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的现状, 本文探讨了普通地方高校在该专业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践考核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普通地方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沈群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路[J].计算机教育, 2007, (02) ;

[2]本科二类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与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7, (05) ;

[3]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36;

培养普通人的地方 篇9

临床实习是本科生培养计划中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进一步加强学生理解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独立思考与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方式。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地、市、州普通本科院校由于种种原因附属医院少、规模小,不能独立承担全校医学生的实习教学工作,常常采取分配实习为主、分散实习为辅的实习方式,给临床实习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如何加强临床实习管理,不断提高临床实习质量,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一直是我校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本文结合我校近年来的临床教学工作实践,对临床实习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实习质量进行了探讨。

1 实习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医学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由于实习单位的接纳能力有限,为了满足医学生实习的要求,学校只能建立尽可能多的实习基地,从而导致实习点分散,学生管理松散等现象。实习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以后,从半封闭式的学校环境进入开放式的医院环境,从学校理论的课堂进入临床技能实践,思想上往往准备不足。实习工作的艰辛、病人的不理解、医疗纠纷的复杂等等因素会对实习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干扰了临床实习的顺利进行。

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升学(专升本、考研)也逐渐成为医学生努力的目标。在实习期间,学习时间相对减少,致使有些实习学生不能恰当地处理二者的关系。为了升学(专升本、考研)而减少实习时间,有些学生甚至放弃实习,这些情况都不利于医学生临床技能的提高。

2 采取相应措施,强化实习管理

临床实习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其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并非是简单地去某个医院呆上几周。为了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真正让每个同学都能更好地利用这一实践机会,进行工作前的热身,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强化实习管理。

2.1 建设和优化临床教学基地,保证临床教学质量

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勿庸置疑。可选择其中地理位置适中、实力较为雄厚、医疗技术条件好、病种较为齐全、有一定临床教学经验和有强烈愿望成为高等医学院校非直属附属医院的实习医院作为协作型附属医院。

2.2 加强实习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带教医师教学意识

制定明确的临床教师资格,规定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人员才具备带教资格,从符合条件的人员中选拔优秀者带教。此外,可采取示范带教、授课讲评、业务评比和考核等方式,通过制定一些激励政策,如科室奖金,晋升职称,评比先进等与教学挂钩,来提高临床教师教学意识,使其主动关心、参与教学[1]。

2.3 健全实习管理机构,完善实习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实习学生的各种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审批请假权限、请假额度和签订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责任担保书,强制执行实习、择业期间学生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为了解实习教学情况,学校要经常跟实习医院进行联系和沟通,定期组织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和教学院系领导亲临实习现场,与指导教师、学生一起实习、座谈。收集教师、学生和实习接收单位的意见,了解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上报学校主管部门,为加强管理、提高实习质量提供可行性参考。此外,在实习期间,辅导员可通过在学校网页上刊登信息、打电话、建立QQ群、发E-mail等方式与实习学生进行信息互动,了解实习学生的各种表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4 制定合理的带教计划,因材施教

学校应以教学计划为依据制定教学大纲,规定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从而给实习医院带教医师组织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指明方向。并且在临床实习前制定一套实习前强化训练方案。然后由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抓好专业基本技能强化训练,包括全面检查、病例教学及各种基本技能操作,直至其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正确地熟练完成。对于实习医院而言,由于实习生的质量和素质参差不齐,带教者应首先摸清实习生的基本状况,再对每个实习生制定合理的带教计划,因材施教才能有的放矢[2]。

2.5 立足专业学习,处理好考研与实习的关系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医学生为了自己的前途立志升学(考研、专升本),而实习期间正是升学(考研、专升本)的关键时期,如何帮助学生恰当处理二者的关系是摆在辅导员面前的一大难题。

因此,辅导员在这一时期,或增加下实习点的次数,或通过电话等形式,引导实习学生恰当处理二者关系:考研与实习并不冲突,实习期间提高临床技能正是考研复试所要考的内容,理论知识最终要转化为临床技能实践上,鼓励学生多利用实习之外的时间刻苦学习,复习考研科目;同时要求学生尽量少脱产,脱产复习与考研并不一定成正比,通过历年的一些事例教育学生即便初试通过,由于临床技能不过关,最终也会被淘汰。引导学生凡事要有一种平常心,不要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恰当处理实习与升学(专升本、考研)的关系。

总之,临床实习是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医学生将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的第一步,这一阶段既可加深实习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同时也是培养实习生独立思考,促进实习生向临床医生转化的阶段。要培养和造就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医学专门人才,就必须重视对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的职业教育和教学管理,不断提高临床实习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子曼,朱长妮,黄丽丽等.浅谈妇产科实习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9,8,(8):994-995.

培养普通人的地方 篇10

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有益于身心健康,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为了科学的指导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就需要认真研究影响地方高校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以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水平,为促进地方高校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依据和参考。

2、研究方法

参阅国内相关的著作、学术论文和文献资料,同时对西安体育学院和滨州学院的相关教练员和专家进行了访问和调查。采用文献资料法、访问法、归纳演绎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进行了科学的分析研究。

3、结果与分析

3.1、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

3.1.1、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

通过问卷调查,体育锻炼的动机各年级排在首位的均是增强体质与健康,且都非常显著高于其他各项,其中,男生平均占57.3%,女生平均占63.8%。男生随年级的升高,消遣娱乐、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人数增多;女生随年级的升高,减肥与健美体型的人数增多。

3.1.2、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

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生物有机体的反应具有指导性或动力性的影响。88.1%的男生和69%的女生喜欢参与体育锻炼,不喜欢和反感的男生为0.6%,女生为2.4%,这说明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强。不喜欢体育锻炼的女生人数高于男生。可见,男生和女生的体育态度存在差异,这说明性别、年龄等个人因素影响体育锻炼。

3.1.3、大学生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

1-4年级男生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篮球、足球、田径(3项占61.2%);女生体育锻炼项目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田径、羽毛球、篮球(3项占62.9%)。此现象说明,男生多喜欢对抗性集体运动项目,女生则多喜欢非对抗性的、个人锻炼的运动项目。而且在体育锻炼中,男、女生也会因为没有自己喜欢的项目而不进行体育锻炼,这样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

3.2、对策

3.2.1、提高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增强终身体育观念

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首先要转变学生的观念,在学校体育期间,体育教师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就注意充分地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乐趣,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对体育运动的喜爱,提高他们的体育锻炼动机。

3.2.2、增加体育项目和时间,提高学生自主选择的范围

针对学生爱好的体育项目,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并且增加一些有趣的体育项目,如体育舞蹈、拉丁舞、网球、橄榄球等运动项目,可以使学生自由的选择。学校可组织一些运动会,让学生踊跃参加。而且,学校可组织一些体育锻炼类的社团,由学生自己组织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让他们培养自己的锻炼兴趣,提高锻炼的意识,丰富课余生活。

3.2.3、建设高素质的体育师资队伍,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未来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的素质。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做到:精神饱满、情感丰富;讲解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以优秀的品质、渊博的知识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学习态度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学校提供良好的锻炼条件下,学生也要自觉的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不仅仅靠学校和老师的督促,而是在于学生的自觉和自我体育锻炼的意识,并且积极的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体育锻炼活动,学生要多了解体育锻炼的益处,提高锻炼的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观念。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体育锻炼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影响地方高校体育锻炼的因素有学生个人因素、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体育锻炼的时间、体育锻炼的项目以及体育锻炼的外部环境。

4.2、建议

针对影响地方高校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提出了提高体育锻炼动机,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增加体育项目,使学生自主选择;重视男、女生差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锻炼指导;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建设,满足学生的需要;建设高素质的体育师资队伍的对策。另外学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政策制度的管理,学校也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需要,为了学生的利益制定相应的制度,能够让学生有更好的条件进行体育锻炼,切实得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水平。

参考文献

[1]居向阳.论终身体育教育与教师角色转变[J].中国学校体育, 1996(2):23-30.

[2]墨鸿科.实施个性化培养是高校体育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的重要途径[J].中国学校体育,1997(6):36-39.

地方高校普通话推广模式研究 篇11

摘 要: 地方高校学生普通话测试成绩必须达到相应等级。但目前方言区学生成绩偏低,主要原因是:学生语文水平下降,学习态度不端正,方言干扰大语音难点多;不了解测试要求等。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问题做针对性克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推普机制。

关键词: 地方高校 普通话 推广模式

由于国家政策的要求及工作学习交际的需要,也为进一步促进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纵深发展,规范和纯洁祖国语言,普通话水平测试已在我国多数省区开展,特别是在师范类大专院校中早已广泛开展,且已成为关系学生能否顺利毕业的一个“硬件”。

根据国家语委湖南省语委文件精神,地方高等院校部分与口语密切相关专业大学生需要测试普通话,并逐渐推广到所有专业。湖南城市学院从2010届起,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必须开展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将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纳入教学计划和学分管理,达不到合格标准者应缓发毕业证书。由此可见,地方院校的普通话推广工作势在必行,大力推广普通话,提高学生普通话测试水平意义重大。

湘方言区的地方高校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成绩整体偏低,以地处湘方言区中心地带的湖南城市学院为例,由于其学生普通话水平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我们对2014届随机抽取的867名毕业生的测试成绩做了一个统计,除中文、外语、音乐专业之外,其他各专业合格率还是不令人满意的。应该说这个问题是比较严重的,毫无疑问,这里表明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普通话水平亟待提升。

一、现状研究

益阳地处湘中,与长沙、岳阳、娄底、怀化、常德相邻,属典型的湘方言区,学生以前以本地区居多,现在则涵盖全国,学生的普通话状况在地方院校中具有代表性,基本情况虽是一年年好转,但目前整体水平不高,主要原因如下:

(一)学生语文水平有所下降。据笔者这几年从事现代汉语教学的经历,虽然现在学生更开朗、更活泼,更具有独立性,表达欲更强,但语文综合素质并不高。在《现代汉语》教材上(黄伯奇、廖序东主编)第53页思考和练习第五题的注音当中,我让学生把我国31个省、直辖市简称的拼音注出来,三个年级没有一个学生完全答对,最好的情况也错了两个,多的达到了十来个。虽然笔试和口试有许多不同之处,但试想一想,如果连音都注不出来,那么他读的时候又能保证有多高的正确率呢?当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值得语文界和教育界认真探讨。

(二)浓厚的地域方言气氛。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学生、教职工以本地区或大方言区的人居多,另一方面是即使说也说不好,很多时候说方言更能听懂,说普通话有障碍,所以干脆不说。

(三)学生学习态度冷淡。学生普遍对普通话的重要性没认识清楚或不以为然,在测试过程中可以明显发现,很多常用字读错,并不是他发音有问题,而是识记方面认真度不够,对测试程序及其要注意的问题和方法一点不了解。

(四)语音难点较多,在不同程度上磨损了自信心。应该说,造成学生对普通话学习态度冷淡的原因在一定程度是方言区人在学习过程的语音难点较多,纠正困难,导致不耐烦情绪的产生。

二、推普策略

(一)严格要求,加强组织。要加大普通话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同时通过社会就业情况反馈,以及与毕业证挂钩、严格测试等手段给学生施加压力,适度压力是可以增加动力的。

(二)培养兴趣,感受语言艺术的魅力。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朋友,培养学习说普通话的兴趣,可以有很多,各部门和各人都可以献计献策,只要有利于实现这个共同的目标。和谐、轻松、开放的校园文化气氛是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理想环境。

(三)查清症结,加以纠正。要提高普通话水平,除了多记、多读之外,还要找出自己的症结加以克服纠正,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迅速提高。如果拼音能力不行,则须认真识记;如果发音不正确,则须找到相应的部位以正确发音方法加以反复纠正,把坏习惯扭转过来,即说梦话时也用普通话。笔者在此根据教学经验简要谈谈在难点音克服上的一些心得:1.备一台复读机以听辨或让老师及水平较高的同学听辨。2.记住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3.备一面小镜子以观察口型和舌头位置。学生普遍对发音理论有所忽视,导致发音中的种种不规范。

(四)了解测试程序、要求和相关注意事项。测试过程中发现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根本不了解相关测试要求和程序,糊里糊涂,这样既耽误了时间,又容易使自己紧张。另外,这种情况多了对测试员的情绪有一些副作用,所以学生一定要参加集中培训,了解相关要求和程序。另外,听辅导老师讲一些要注意的事项也是很有用的,可以减少失误,少扣冤枉分,如对错误和缺陷的判定,上声的要求,朗读的要求及其注意事项如回读、漏读加字等情况的克服,还有话题的准备技巧和心理要求,等等。从测试来看,不了解测试程序和注意事项的学生一般都要多扣一两分冤枉分甚至更多,这一两分说不定就影响了一个等级,本来有希望得二甲可能只得了二乙,或可能拿二乙只得了三甲,因而,学生有必要了解这些相关事项,认真加以对待。

参考文献:

[1]郭百灵.谈普通话教学效果的提高[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3).

[2]李卫红.加快推进普通话培训测试的信息化建设和资源建设,努力开创新时期新阶段普通话推广工作新局面——在全国普通话培训测试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语言文字应用,2011(2).

[3]高群.机测背景下的高师普通话教学与培训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

培养普通人的地方 篇12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中,高等院校作为国家知识创新的主要平台,无论是开展基础研究还是进行技术创新,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所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深化高等院校管理体制改革,就应关注建立适应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需求、符合高等院校建设与发展客观规律的科研管理新机制。

1 对高等院校科研管理机制的认识

高等院校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教育和文化紧密联系,而高等院校的科研系统又是高等院校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它包括了专职科研人员、教师、研发团队、研究所(室)和实验室等科研与创新平台以及单位内设科研管理部门及科技管理人员。虽然目前国内众多高等院校各自的发展定位与专业结构、学科建设、科研人才队伍以及研究团队的能力与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但是,建立或发展壮大具有比较鲜明的专业特色,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科技、人才支撑的高校科研体系,是政府和高等院校追求的目标。因此,建立完善、高效的科研管理机制是高等院校建设发展的内在需求。

现代管理学认为,所谓机制就是指管理系统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式及其运动原理和内在的、本质的工作方式。本文认为,高等院校科研管理机制实质就是政府与高等院校管理者为激发和约束高等院校科研系统内部的个体与群体的行为而进行的制度安排。其核心就是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形成有利于提升科学研究、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的良好环境,完善实现高等院校科研发展目标的资源配置、行动管理的条件和能力,使得参与科研活动的相关人群、团队的科研产出与效率最大化,而制度安排的核心是科研管理系统内部成员的各种关系的妥善处理,即从科研目标实现的角度出发,尽可能使得每个成员,无论是教师,还是科研管理者,都能够心情舒畅地、高效率地投入科研工作。本文作者作为一名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的科研工作管理人员,根据目前国内同类高等院校的科研管理现状,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与思考,认为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科研管理机制应包括科研管理的运行机制、科研管理的激励机制和科研管理的监控机制。

2 对高等院校科研管理运行机制的分析

普通高校科研管理运行机制的主体框架可以由三个部分三个层面和一个目标组成,如图1所示。

2.1 科研管理运行机制的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科研管理运行的组织系统,学校一级成立的学术指导委员会及其职责起规划和保障作用;中间一级是科研处,是管理的主体部分;基层一级是系(部),是科研管理运行的执行单位。

第二部分是科研管理运行机制的实施操作系统,主要是以科研团队的形式申报科研课题并开展研究工作,重点是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建设高水平科研团队。

第三部分是科研管理运行机制的监控系统,主要有科研课题动态管理和科研过程的控制评估反馈。

2.2 科研管理运行机制的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宏观层面。主要是学术指导委员会,对学院科研管理进行总体规划和指导,根据国家对高等院校科学研究的总要求,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科发展的现实情况,提出学院学科发展总体规划、确立科研战略目标、完善制度建设等。

第二个层面是中观层面。主要是科研管理职能部门,对科研管理进行主导和调控,主要包括:科研团队建设、课题管理(课题申报管理、课题研究过程管理、课题结题管理)、项目评奖(报奖遴选、获奖成果推广与奖励)、成果转化(成果鉴定、成果登记、专利注册、专利买卖)、学术交流、教师科研工作考核评估等。

第三个层面是微观层面。主要是系(部),进行科研管理的具体操作,操作的核心是科研团队的组建和科研项目的成功申报及有效完成,包括确立研究方向、选题、申报、实施、检查监督、总结评比、成果评价等。操作过程中体现学科交叉、特色学科培育和科研方向的整合。

2.3 科研管理运行机制的一个目标

普通高等院校科研管理的现实目标是提高基础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即整个管理运行的最终目标是通过高效率的管理,提升学校的科研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以达到基础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的提高。

3 建立普通高等院校新型科研管理运行机制的设想

对于非研究型的地方普通高校而言,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科研管理运行机制的核心是要客观地摆正自身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位置。以提升学校科研实力、提高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研究出更多的原创性科研成果,为地方自主创新和经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为目标;采取突出学校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突出若干优势学科或重点领域建设起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过硬的科学研究群体,在竞争中争取以“精英团队”取胜。然而在现实中,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的科研管理机制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中过多地强调“论文第一作者”、“课题第一负责人”,其结果导致了部分地方普通高校科研人员缺乏团队精神,不愿当配角,很难与同行实现知识共享。(2)对地方普通高校科研人员科研绩效的考评时,过多地关注论文、著作等成果的数量及阅读率、利用率、转摘率,对成果转化的效益、频次、成果用户的评价及社会服务的反响关注不够。(3)在学校整个科研项目管理体系中,重立项轻管理、重经费数量轻项目质量的现象比较突出。

3.1 建立科学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

(1)关注科研人员的发展需要

惠赟等人在《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6期发表的“基于科研人员行为特征的科研团队激励模式分析”一文中,在分析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与其相对应的科研人员的需要,即物质报酬、对资源的控制、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实现自我的机会和声誉的获得等五种需要。物质报酬是人的生存需要,其作用不可替代;科研人员独立的价值观、较强的自主意识和强烈的自尊等行为特征,决定了“机会”、“成就”的激励作用对调动其积极性会产生巨大影响;对于科研人员而言,人力资本的积累、能力的提升,会为其获得较高的利益。所以,科研人员需要一定的、能够增强其能力的机会与时间。对此,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为科研人员提供学术访问、参加各种会议的机会,同时营造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学习与交流、鼓励成员知识共享、发扬团队精神、提倡个人才智发挥的文化氛围。

(2)改革科研激励与评价机制

改革科研激励与评价机制的目的就在于鼓励科研合作,提高社会服务效益。可采取的措施有:

第一,针对团队科研成果进行激励。学校应根据团队科研成果的大小来确定对团队整体的奖励,使团队整体业绩成为成员获得激励的唯一依据,将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联系起来,以此促进团队成员的长期合作,鼓励他们通过长期合作形成重大科研成果。

第二,以团队作为奖励对象,团队绩效不同,团队奖励也应不同,例如在高薪岗位的设置上和评优指标的分配上以及国内外进修人员推荐上,要考虑各团队承担的科研任务和科研贡献的大小,打破按员工人数比例分配的做法。

第三,科研成果绩效考评应由单纯的数量评价向更加重视质量转变,注重其研究思路和进展的创新性,不再片面强调发表论文和获奖的数量。在考评指标的设定上应将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益、频次、成果用户的评价及社会服务的反响等指标的权重大幅度提高。同时,必须注重考评的公开、公正、民主、科学,尤其要参考团队成员的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

第四,在改革考核与薪酬机制方面,学校应树立正确的导向,坚持责、权、利平衡的原则,实行分级考核,学校根据团队承诺目标对科研团队进行整体考核和一次分配,科研团队内部可实行自主考核和再次分配;在对科研团队进行考核的过程中,要坚持以质量为标准,以创新为导向,把考察的重点放在原创性、标志性成果上,低水平、重复性的研究将不再计入团队业绩之内。

第五,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应尽快研究建立全面、客观、公正,并具有量化和可操作性的学校科研团队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对科研团队实行动态管理。通过对科研团队人、财、物的投入产出进行评估,在初期评估、定期评估和终期评估等各种评估活动中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措施,提高研究团队的绩效。评估主要内容应包括科研人员的知识积累及科研水平、科研带头人的思想作风及组织协调能力、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图书资料及仪器设备数量、完成的科研项目(包括发表论文、出版著作、专利成果等)及获得的经费数量、科研项目结题鉴定及获奖情况等。

(3)突出重点,提高科研项目资助力度

为了提高普通高校的科研实力,学校可列出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和资助科研团队。对理论创新团队计划开展的重大基础性研究课题,学校根据不同情况,经过专家论证,给予数额不等的科研资助经费;对交叉学科团队,重点支持急需开展前期基础研究工作,有望产生标志性成果的项目;对技术创新团队,重点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国家863计划等产业化项目的前期研究,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对从国外引进的创新学术团队,学校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从实验室建设、科研启动经费等方面给予高额度的综合配套经费支持。

为激励科研人员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学校应制定科研课题研究资金配套政策。在执行课题研究资金配套时,要区别不同等级、不同类型、不同来源的科研课题,拉开其资金配套额度,优先考虑对国家、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科研课题。学校下拨配套经费可与课题研究执行情况挂钩,定期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检查,对检查评估合格的,分期分批下拨经费;对不合格者,停止下拨经费,淘汰出局,保证科研课题研究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3.2 建立切实可行的科研监控机制

科研管理监控机制就是通过科研课题研究的信息获得与反馈,对科研系统内部结构加以安排,从而实现科研管理系统内部信息化的操作,即当科研个体的某种非预期的科研行为达到某种状态时,即自动激活某一因素而对其加以调节,使其不至于超过某种临界状态。也就是说,通过科研管理系统内部信息化的操作,对科研课题的申报、实施、研究进度及阶段性研究成果质量、课题研究延期等问题给予有效监督管理。

研究科研管理的监控机制,重点是构建科研信息管理与质量监控系统。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将监控内容、方法、机构、标准加以整体分析与综合,构成一个封闭的闭环系统,来保证科研课题质量监控的有效运行。系统的运行包括制定监控目标、监控标准、收集反馈信息、比较科研成果与预定目标的偏差,分析偏差的产生原因、采取纠偏对策以达到监控标准。科研质量监控系统的运行框图如图2所示。

3.2.1 科研信息管理

高校科研信息管理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信息的搜集;二是信息的处理与使用。

(1)开发信息资源、拓宽科研信息来源渠道。

对外通过各种渠道及时获取各级各类资助科研项目信息,为教师提供课题申报服务;对内是通过建立信息网络掌握课题实施状况,及时进行检查督促,保证课题的完成质量。高校内部应建立由专家(学科带头人)、各级领导、教师、科研团队、学生、社会等组成的信息网络系统,该网络包括了专家信息分系统、干部信息分系统、教师信息分系统、团队信息分系统、学生信息分系统、社会信息分系统。

专家信息分系统:专家评审课题是学校进行科研管理,保证科研质量,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保证。专家们主要通过课题申报评审、中期检查、年度检查、成果鉴定、结题验收等活动,收集以价值判断形态存在的科研质量的动态信息与作为成果数量和质量的静态信息,指导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干部信息分系统:由分管科研的学校领导、科研处长、各院系部主任、科研秘书等有关人员组成,其主要功能是通过深入课题组现场考察、座谈等形式,了解课题研究的人员搭配、课题研究进度、经费使用情况、阶段性研究成果的质量、课题研究延期的原因,以及各种需求信息。由于他们的工作面覆盖到全院所有系(部)的科研项目,所以提供的信息对科研课题质量的提高和科研管理工作的改进更有针对性。

教师信息分系统:该系统的作用有两个,一是通过同行教师学术讲座、课题组项目研究、教师座谈会等形式来提高教师本身的科研素质;二是教师填写有关调查表和评价表,及时反馈科研的信息和院系科研管理工作的信息以及对学校科研工作的建议。

团队信息分系统:该系统是科研项目研究的实施单位,是信息搜集的重点。科研管理部门必须掌握科研团队从选题、申报、立项,到课题研究的统筹安排和规划、研究进度、中期检查、年度检查、经费使用、成果鉴定、结题验收等各环节的全部信息。该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建立团队信息员反馈制度,负责在课题研究的各环节将进展情况、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传递给科研管理部门;二是通过科研管理部门定期召开座谈会、填写《科研项目中期检查报告》、深入团队实际考察等方式,了解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帮助解决。

学生信息分系统:该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本科生及研究生信息员组成,他们定期(期中)和不定期地反馈院系科研工作安排和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的情况以及科研与教学结合,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情况等信息;二是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组织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填写《科研项目研究情况》问卷调查表。

社会信息分系统:包括收集行业企业、科研院所以及国内外有关科学研究信息。主要收集、反馈学校学科建设的科学性和市场的适应性,科研服务社会经济的状况以及国内外科研发展最新动态等。

(2)提高科研信息处理能力,科学合理应用科研信息资源。

信息的处理首先是控制信息的流向,必须改变以往信息流动的单一性,促进信息的全方位的流动,特别是向下、横向以及双向流动。其次是加强科研信息的综合分析,在对原始信息进行鉴别、调查、筛选的基础上,进一步搞好深加工,从而形成有原始信息、有调查分析、有情况对策的条例化和系统化的信息材料。第三,建立学校科研信息网站,通过网络增强与科研人员信息联系,并对反馈的信息及时在网络上公布。第四,采用先进的、科学的方法,开发性能优良、功能齐全、通用性好的信息处理软件,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尽可能在最快、最短的时间内对收集上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分析,及时反馈到有关系部及科研团队,加大对科研项目的追踪检查力度。通过上述的各种信息网络,及时、灵敏、准确地反映科研活动中的各种信息,以便对科研项目实施过程及时进行有效指导和监控,不断提高高校的科学研究水平。

3.2.2 科研质量管理监控系统

(1)科研质量管理监控的主要要素分析

按照科研管理的运作方式,可以把影响科研质量管理的要素分为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两大部分。静态要素主要指依据科研课题研究的规律与要求所制定的课题管理制度。严格的管理制度,既是科研活动管理的基本依据,也是科研工作的基础和提高科研质量的保证,所以制定包括信用管理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科研评价制度在内的一整套课题管理制度是科研质量管理的关键所在。动态要素主要包括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条件、科研管理、科研环境、团队建设,以及根据课题方案实施科学研究的过程,即课题方案的执行过程中的运作状况,如科研人员的搭配、研究条件的配备、研究方法、研究进度、经费使用、研究成果质量等。这些要素可变性强,操作难度比较大,特别是研究成果质量受很多因素影响难以控制,是质量监控的重点和难点。

(2)科研质量管理监控体系的构建

科研质量管理监控主要是对在科研项目实施中影响课题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检查、评价、反馈和控制,使其达到最佳状态。普通高等院校科研质量管理监控体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课题申报监控、课题实施过程监控、科研成果转化监控。

1)课题申报质量监控。课题申报是控制科研课题质量的源头。由于课题申报是由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团队建设、科研条件和科研环境所组成的,为此应建立科研辅助质量管理和课题申报方案生成质量管理两个模块来保障课题申报过程的质量管理和监控。科研辅助质量管理包括了系部科研工作、团队建设工作、科研管理队伍、图书资料、实验仪器设备等;课题申报方案生成质量管理包含了课题申报的前期研究成果、课题申报方案生成流程和课题申报质量评价等。

2)课题实施过程质量监控。课题实施过程质量管理是控制和提高课题质量的关键,应建立课题方案实施质量管理模块,该模块包含前期立项开题、中期检查督促、后期结题与成果鉴定三个部分。

①前期立项开题。课题一旦获准立项,科研管理部门应立即通知课题负责人,并将相关的管理条例、办法及合同和要求等信息传达给课题组,要求课题负责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召开课题报告会,根据申报书及课题研究计划,统筹安排,部署工作,使课题组成员明确研究目标、要求及具体任务,做好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

②中期检查督促。中期检查督促是课题实施过程质量监控的重点,可采用以下方式进行:一是由课题组负责人定期填写《科研课题年度(阶段)检查表》,包括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具体开展了哪些研究、取得了那些阶段性成果、发表了多少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下一步的研究计划等。二是科研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不定期深入课题组,对课题研究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对于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困难,科研管理部门应尽力提供帮助予以解决。三是课题研究中期,科研管理部门采取书面汇报与会议汇报结合的方式,组织对课题的考核评估,检查课题研究的完成情况、经费使用情况、取得阶段性成果情况等。对严格按照科研计划开展研究、效果好、成果质量高的课题组给予表彰和奖励,并按时下拨经费;对一些不按科研计划开展研究,考核不合格,不能再继续开展研究的课题应予以及时取消,停止下拨经费,或合并到相应的课题中去。

③后期结题与成果鉴定。科研成果既是科研工作的最终体现,也是衡量科研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成为高校科研管理永恒的主题和追求的目标。严格课题成果后期的鉴定结题,督促课题组产出高水平成果也就成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关键。在此阶段,一方面,科研管理人员要及时与课题组负责人联系,催促其按期结题,协助课题负责人整理有关研究成果,并按照课题结题时间作出结题鉴定日程安排,提高课题研究的“完成率”;另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应组织学校学术委员会或有关专家通过看材料、听汇报和答辩等方式,对课题的研究成果给予集体诊断,确保科研课题高质量完成结项。

3)科研成果转化质量监控。科研成果转化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标志。对普通高校而言,由于其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的局限,科研成果转化还处于薄弱环节,要想获得科研的相对优势,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一方面从科学研究的模式上应实现产学研合作;另一方面从科研管理的角度,应建立起科研成果质量评价模块、科研成果转化管理模块以及社会服务评价模块来监控科研成果转化质量。

3.3 建立特点鲜明的科研合作机制

总体而言,作为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目前的整体科研能力和研究团队的水平与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存在明显的差距,要实现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在满足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同时,为地方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定的科研和成果转化支撑,就应考虑建立突出本校专业特色、学科带头人特点的,与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和国家或地方重点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的联合科研机制。笔者认为这种科研合作机制可以是以项目为纽带的横向合作模式;可以是以培养人才为纽带的纵向合作模式;也可以是以学科共建形式的块状合作模式或以实验设备共享形式的点状合作模式;还可以是上述其中两个或多个模式组合的综合合作模式。

建立科研合作机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这种新型创新模式的建立,在人才引进与培养、团队组建与壮大、学科建设与发展、资源挖掘与共享等诸方面,促进科研和成果转化能力相对较弱的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得到较快地提升,并使那些拥有特色专业或具有科研发展潜力学科的地方普通高等院校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地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服务。

要建立这种新型的科研合作机制,还需要在配套政策上下工夫。一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财政资源分配上要有所创新,制定相应的扶持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开展科研活动的相关政策。二是要完善合作各方知识产权分享的相关政策和制度。三是要建立区域科研实验资源共享和资产方收益保障的相关制度。四是要制定开放的人才交流和培养政策。五是制定加快合作研究科研成果推广的鼓励政策。六是各个地方普通高等院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合作科研管理制度。七是建立以知识产权为纽带的校企研发合作机制。只有配套政策完善、激励机制有效、保障措施得力,才能有效保证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的合作科研活动的绩效。

4 结束语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科技发展提出了更高、更多的需求,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高等院校开展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空间,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新形势下,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将不再只是担当培养人才基地的角色,会肩负起发挥特色学科、专业特长优势,为地方经济转型与发展提供科研和成果转化服务的重任。要实现这种时代要求的转变,建立起科学、高效、操作性强和特色鲜明的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科研管理机制是非常必要的。笔者根据多年的科研管理工作经验、对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科研资源的分析思考、结合同行的相关研究成果,研究总结出新形势下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的科研管理基本模式,希望对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科研活动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明.试论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与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7(7):66-68.

[2]候光明,李存金.现代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邵燕波.高校科研团队激励机制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7(7):244-247.

[4]余应鸿,张学敏.建立高校科研课题管理的监控机制[J].科技管理研究,2008(10):81-89.

[5]欧金荣,等.试论高校高水平学术团队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8):18-21.

[6]卜祥云,唐贵伍,蔡翔.高校创新科研团队:概念、特征及功能[J].科技管理研究,2008(10):91-92.

[7]张树娟,梁工谦.基于团队的高校科研激励方案设计[J].科技管理研究,2008(9):140-142.

上一篇:发达国家文化金融发展下一篇:中国制造需要混合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