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腺切除术

2024-06-22

扁桃腺切除术(共10篇)

扁桃腺切除术 篇1

慢性扁桃体炎是扁桃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 多发于小儿及青少年。慢性扁桃体炎常迁延不愈, 反复发作, 扁桃体切除术是目前常用的一种治疗慢性扁桃体炎的方法。2004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收治慢性扁桃体炎行扁桃体切除术病人286例, 经积极治疗并采取相应的术后护理,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4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收治慢性扁桃体炎行扁桃体切除术病人286例, 男185例, 女101例;年龄6岁~58岁, 平均21.5岁;住院时间为2 d~7 d, 平均4 d。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手术是一种心理和身体的双重创伤, 故病人多伴有紧张、恐惧心理, 因此, 入院后应对病人进行宣教, 减轻病人的紧张情绪。术前检查结果出来后尽早进行术前指导, 包括禁食和禁水时间、麻醉及手术方法、注意事项, 同时指导病人学习术后功能训练方法。此外, 可向病人讲明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使病人予以积极配合。

2.2 术后护理

2.2.1 生活护理

创造安静、整洁的环境, 尽量减少各种刺激因素, 病人取半卧位或平卧位, 多休息。枕旁放置卫生纸若干, 为随时吐口腔分泌物及渗血时应用, 便于观察伤口出血情况。嘱病人尽量少活动, 勿用力咳嗽、咳痰, 并嘱病人勿咽下口腔分泌物, 以免引起胃部不适, 并利于观察出血情况。并注意保暖, 防止感冒。

2.2.2 饮食护理

禁食6 h后可进凉开水或纯奶, 补充水分和营养。术后第2天进半流食, 鼓励病人张口、讲话、伸舌, 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防止伤口粘连影响咽部活动。并注意观察假膜生长情况, 进食后用凉开水漱口, 保持口腔清洁, 预防伤口感染。术后3 d进软质饮食, 2周后方可进正常饮食。

2.2.3 体征监测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面色、伤口出血情况。全身麻醉未清醒者及入睡者若有频繁的吞咽动作, 提示有活动性出血, 应立即通知医生, 并做好止血准备。其次, 注意假膜生长情况, 如为污垢色及体温升高, 提示伤口感染, 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2.2.4 颈部冷敷护理

术后常规给额头和颈部冰袋冷敷, 以防止出血和减轻伤口疼痛。卢锡芝等[1]研究认为用生理盐水冰袋冷敷颈部较自来水冰袋止痛、止血效果好。我科采用左氧氟沙星软包装袋, 将其消毒后注入生理盐水80 mL, 经冷冻1 h后套上布套即可冷敷, 室温下冷敷时间为1.5 h~2.0 h。疼痛时还可采用按压或针刺合谷穴等。禁止使用水杨酸类止痛剂, 以防出血。

2.2.5 口含药物护理

儿童冷敷不合作时可采用口含药物冰激凌法。具体方法:取凉开水250 mL, 冰激凌粉或奶粉40 g, 鲜鸡蛋1个, 白糖30 g, 在清洁容器中搅拌均匀, 放于火上边煮边搅匀, 煮沸后放置冷却再加入1%丁卡因3.5 mL, 地西泮4.5 mg, 云南白药800 mg, 搅拌均匀后制成直径1 cm的冰块, 以备含用[2]。根据年龄取合适量, 一般术后2 h无出血即可停用。

2.2.6 出院指导

术后15 d内禁止剧烈活动或参加重体力劳动;日常生活中禁烟酒, 尽量不吃刺激性食物;加强锻炼, 增强体质, 预防感冒;保持情绪稳定, 多饮水, 定期复查。

3 小结

慢性扁桃体炎是一种自身免疫反应, 因为人体长期受扁桃体隐窝的细菌、毒素的影响多发生变态反应, 可继发多种并发症, 如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心脏病和肾炎等。扁桃体在体内起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作用, 6岁后这些功能逐渐被其他免疫器官所替代, 目前认为病变的扁桃体已经失去“守门员”的作用, 手术切除是治疗慢性扁桃体炎的有效方法之一。慢性扁桃体炎行扁桃体切除术后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 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卢锡芝, 应文娟.颈部冰敷防止扁桃体摘除术后出血的护理研究[J].护理研究, 2004, 18 (8A) :1361.

[2]汪美丽, 饶庆华.自制药物冰激凌在小儿扁桃体挤切术后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8) :471-472.

扁桃体可以切除吗 篇2

消炎首选青霉素类

程繼龙说,扁桃体发炎主要是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任何人都可能发生,只是儿童更常见一些,另外,有过扁桃体炎者也易复发。

扁桃体发炎的主要症状是咽痛、发烧,发烧一般在38℃左右。早期症状是咽部发红,周围充血,若治疗不及时,2~3天扁桃体就会化脓,扁桃体陷窝内会出现小脓点,这是其典型表现。

药物治疗扁桃腺炎,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再辅以药水或淡盐水漱口,进行局部杀菌消炎,同时针对咽痛、发热等实施对症治疗。经过7~10天,扁桃体发炎一般就可消失。

成人在扁桃体功能丧失时才切除 成人发生扁桃体炎,如果是偶然性的,扁桃体功能还是健全的,一定不可手术切除。如果扁桃体反复发炎,并且功能已经丧失,甚至转化为有害的“病灶”,就需要进行手术切除,不切除的话,有可能引起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肌炎等并发症。但是,扁桃体手术切除最好别在炎症急性期进行,因为此时很容易出血,需等炎症消失后两周,方可进行手术。

儿童扁桃体别轻易切除 程继龙特别强调,儿童发生扁桃体炎,不轻易主张进行手术切除,因为儿童的身体防御机制还没有发育完全,扁桃体是他们的重要免疫器官。

但是,如果儿童常发生扁桃体炎,造成了扁桃体过度肥大,导致呼吸不畅,从而长期休息不好以及慢性缺氧,就会影响身体发育;另外,过度肥大的扁桃体还会堵住咽腔,影响吞咽功能,这时就需要手术切除。

扁桃腺切除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耳鼻喉科2011年7月~2014年6月住院的拟行扁桃体摘除术的98例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入组标准: (1) 符合扁桃体周围脓肿的诊断标准[1]; (2) 排除出凝血功能障碍、控制不良的高血压病等手术禁忌症; (3) 排除急性上呼吸道梗阻等危急重症; (4) 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共入组98例, 其中男46例, 女52例;年龄15~41 (30.38±3.58) 岁。分为脓肿期组31例、脓肿引流期组35例和稳定期组32。脓肿期组中男15例, 女16例;平均年龄29.37±3.23;左侧14例, 右侧16例, 双侧1例;首发25例, 复发6例。脓肿引流期组中男16例, 女19例;平均年龄30.44±3.73;左侧18例, 右侧14例, 双侧3例;首发26例, 复发9例。稳定期组中男15例, 女17例;平均年龄31.04±3.73;左侧17例, 右侧13例, 双侧2例;首发25例, 复发7例。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三组患者分别在扁桃体脓肿期、脓肿引流期、稳定期行扁桃体摘除术。

1.2.1 脓肿期组

确诊后立即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并尽早 (3d内) 进行扁桃体摘除术。

1.2.2 脓肿引流期组

确诊后先切开扁桃体周围脓肿进行引流, 同时静脉给予抗生素积极控制感染, 待扁桃体周围充血水肿基本被控制后, 于脓肿切开排脓后3~4d进行扁桃体摘除术。

1.2.3 稳定期组

确诊后先切开扁桃体周围脓肿进行引流, 同时静脉给予抗生素积极控制感染, 待扁桃体周围充血水肿等炎症完全消退后, 于脓肿切开排脓后10~14d或14d以上进行扁桃体摘除术。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三组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h疼痛、住院时间等资料。疼痛的评估标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进行评估。画一条10cm的横线, 横线的一端为0分, 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分, 表示无法忍受的剧痛;中间1~9分表示由轻到重不同程度的疼痛。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脓肿期组和稳定期组比较, 脓肿引流期的手术持续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 和稳定期组比, 脓肿期手术持续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 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扁桃体周围脓肿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一种急症。扁桃体周围脓肿常见于20~35岁的青壮年[1]。本研究中患者平均年龄为30.38 (15~41) 岁。扁桃体周围脓肿多见于单侧, 小部分患者可以出现双侧同时发病[1]。本组患者中单侧发病占93.88% (92/98) , 双侧发病占6.12% (6/98) 。扁桃体周围脓肿严重时可以并发颈静脉炎、颈上淋巴结炎、喉水肿脓毒血症以及颈部坏死性筋膜炎、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等, 带给患者较大的身心痛苦[1]。因此对该病应该给予积极的关注和治疗干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临床实践结果发现[1]:对扁桃体周围脓肿采用保守治疗的患者中复发率较高, 故目前主要采用扁桃体摘除术的方法进行治疗。

众所周知, 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在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提高手术的临床疗效、降低手术的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研究报道[2], 对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先行切开脓肿引流脓液, 同时进行静脉抗感染治疗10~14d, 待扁桃体周围炎症完全被控制病情稳定后进行手术时发现, 扁桃体与周围组织之间出现纤维增生、组织粘连、瘢痕形成, 从而导致扁桃体摘除术术中对扁桃体进行剥离的难度增大, 损伤扁桃体及周围组织的风险加大, 同时由于瘢痕组织的血管脆性增加、弹性降低、收缩性差而导致术中出血较多, 术中疼痛更明显, 提高了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术后创面恢复慢而延迟了出院时间。而在脓肿形成期急诊行扁桃体摘除术避免了炎症慢性化、纤维化、增生化的改变, 相比在稳定期进行手术更加安全, 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和稳定期组比, 脓肿期手术持续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缩短, 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为进一步探寻适当的手术时间, 本次研究中在上述两种时机之间设定了脓肿引流期间进行扁桃体摘除术。结果发现, 与脓肿期组比较, 在脓肿引流期进行手术可以进一步缩短手术持续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疼痛程度、缩短住院时间, 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和更低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其原因[4]:脓肿期的扁桃体及周围组织炎症反应明显, 出现充血、水肿等改变, 机体自身代偿反应导致局部血液供给丰富、血管扩张, 导致术中容易出血且止血相对困难, 缝合的创口恢复慢, 术后疼痛程度重, 延长住院时间。而脓肿引流期间扁桃体的炎症反应得到控制, 扁桃体与周围组织的粘连还未形成, 因此扁桃体容易剥离, 损伤周围组织的可能性降低, 术中出血少, 手术过程顺利而持续时间短, 术后疼痛程度轻, 创面恢复快, 住院时间缩短。

综上所述, 对于扁桃体周围脓肿进行手术切除扁桃体时不同的手术时机带来的临床效果不同, 脓肿引流期间进行手术具有更明显的优越性。鉴于本次研究中纳入的病例数较少, 研究结论待扩大样本数据后进一步验证。

摘要:选取我院耳鼻喉科2011年7月2014年6月住院的拟行扁桃体摘除术的98例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分为扁桃体脓肿期组31例、脓肿引流期35例和稳定期32例。均切除扁桃体, 对比观察不同手术时机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住院时间等方面。结果与脓肿期和稳定期比较, 脓肿引流期的手术持续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和稳定期比, 脓肿期手术持续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 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脓肿引流期对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行扁桃体摘除术具有更明显的临床优势。

关键词:扁桃体周围脓肿,手术时机,扁桃体摘除术

参考文献

[1]黄选兆, 汪吉宝, 孔维佳.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32-334.

[2]Farmer SE, Khatwa MA, Zeitoun HM.Peritonsillar abscess after tonsillectomy: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Ann R Coll Surg Engl, 2011, 93 (5) :353-355.

[3]蔡冰国, 马昆.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脓肿期手术切除扁桃体的临床观察[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1, 25 (1) :33-34.

发炎的扁桃体该切除吗 篇4

扁桃体又叫扁桃腺,在人的口腔中左右各一个,是咽部最大的淋巴组织。扁桃体在儿童时期是个活跃的免疫器官,含有各个发育阶段的淋巴细胞,如 T细胞、B细胞、吞噬细胞等。当机体受到外界炎性物质的刺激后,T细胞就会成为效应淋巴球,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变成浆母细胞,产生浆细胞和免疫球蛋白,参与体液免疫。扁桃体产生的免疫球蛋白IgA的免疫力很强,可抑制细菌对呼吸道粘膜的粘附,并可抑制细菌的生长和扩散,对病毒也有中和及抑制扩散的作用;免疫球蛋白IgA还可通过补体的活化,增强吞噬细胞的功能。因此,扁桃体被称为人体的“健康卫士”。

但是,当人的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细菌、病毒便会“兴风作浪”,侵犯扁桃体,引起扁桃体发炎。患儿表现为嗓子疼痛,在吃东西或咳嗽时疼痛加重。有时,还会引起全身症状如头痛、发热、乏力、四肢酸痛等。如果扁桃体炎反复发作,就有可能引起心肌炎、肾炎、风湿性关节炎等严重并发症。这时,扁桃体就由保护器官变为感染病灶,成了全身性疾病的“罪魁祸首”。

由此可见,切除孩子的扁桃体有利也有弊。因此,对于孩子经常发炎的扁桃体,既不要轻易切除,也不要一味地保守治疗,要看孩子身体的具体情况和扁桃体手术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以下情况不宜切除孩子的扁桃体:①患儿小于6岁。扁桃体在儿童6岁以前有着重要的防御功能,任意切除会降低儿童的免疫力,所以不宜手术切除。②扁桃体处在炎症期。为了避免炎症扩散和术中、术后出血,在扁桃体有炎症期间不宜手术。③患儿有血液病或影响凝血功能的疾病时要禁止手术。

扁桃腺切除术 篇5

关键词:低温等离子切除,常规扁桃体切除,疗效比较

资料与方法

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实施扁桃体切除术患者90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5例。试验组男21例, 女24例, 年龄4~54岁, 平均 (35.32±3.21) 岁;对照组男26例, 女19例, 年龄6~42岁, 平均 (34.64±3.42) 岁。本研究只选择扁桃体肥大和慢性扁桃体炎患者, 其他排除。

手术方法: (1) 试验组采用低温等离子手术系统进行, 连接MC350刀头, 电切能量7。手术过程中实施局部或全身麻醉。 (2) 对照组采用常规剥离法切除扁桃体, 手术过程中实施局部或全身麻醉。手术过程中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全部扁桃体切除所需时间、出血量。

术后观察:手术后连续10 d记录患者的疼痛指数, 疼痛情况采用数字疼痛分级法评分, 不疼痛0分, 极度疼痛10分。观察术后出血情况, 24 h内的原发性出血由住院医师记录, 24 h后的继发性出血由患者自己填写相关表格, 并于术后第10天观察白膜的百分比。

统计学方法:将上述观察结果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 最后的结果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黏膜恢复情况的比较结果, 见表1。

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疼痛评分比较结果, 见表2。

术后出血情况比较结果, 见表3。

讨论

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方法较常规扁桃体切除方法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 (P<0.05) , 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也明显减少 (P<0.05) 。这是因为在进行扁桃体切除和止血的过程中, 低温等离子切除术都是用的同一个刀头, 不用更换器械, 大大节约了手术时间。同时在手术过程中如果出血也可以立即进行止血, 所以出血量也明显减少。而常规的剥离法则需要较长时间进行止血, 从而延长手术时间。手术时间的明显减少是低温等离子切除术相较于常规扁桃体切除术一个最明显的优点。

近年来治疗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疼痛症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般手术后的疼痛发生频率最高的时间是在手术后24 h内[1]。本研究中的疼痛指数结果显示, 低温等离子手术切除术的患者疼痛指数在手术后7 d内明显小于传统手术组 (P<0.05) , 7 d以后则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这主要得益于低温可以使得手术过程中切割面损伤变小, 从而明显减轻手术区的疼痛感。

手术后扁桃体白膜的百分比虽然无明显差异 (P>0.05) , 但是低温等离子组白膜的清洁度较常规手术方法获得的白膜更清洁。但是这有悖于熊景鹏等报道的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后扁桃体窝创面较厚的观点[2]。

扁桃体切除术后的出血分为原发性出血和继发性出血2种。二者主要区别是出血的时间不同, 24 h内出血是原发性出血, 而24 h以后发生的出血是继发性出血。术后低温等离子组患者一共有3例患者出血, 而常规扁桃体切除组患者一共有4例患者出血。但是所有患者的出血量均<20 m L, 两组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低温等离子切除术如果操作不熟练会使术后出血的可能性较高, 但是无论是选择哪一种方法, 都要注意扁桃体切除术后出血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扁桃体残体出血。

由于低温等离子切除术的上述种种优点, 临床上目前运用的较多, 但是也要注意到手术以后患者的饮食恢复, 2周内勿食过硬和过热食物, 以防继发性出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宗霖, 周凤书.自制药物冰块对扁桃体切除术后早期止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3, 11 (1) :3.

改良扁桃体切除术80例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2月至2009年2月150例住院行传统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5例,女65例,年龄4.5~52岁,平均24.5岁,发病时间2.5~24年,其中4.5~12岁86例(伴腺样体肥大者43例)。收集2009年3月至2010年8月80例住院行改良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4.5~54岁,平均21.5岁,发病时间2.5~26年,其中4.5~12岁52例(伴腺样体肥大者46例)。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传统切除术:(1) 慢性炎症患者术前抗炎治疗1 d;(2) 术前不用止血药物。改良切除术:(1) 慢性炎症患者术前加强围手术期抗炎,抗炎治疗时间由传统的术前用1 d改变为7 d;(2) 术前30 min全身用止血药物,以减少术中出血。

1.2.2 麻醉方法

传统切除术:105例采用局部浸润麻醉,45例采用经鼻或口腔气管内插管麻醉(伴腺样体肥大的43例全部采用插管麻醉)。 改良切除术:80例全部采用经鼻或口腔气管内插管麻醉。

1.2.3 手术方法

1.2.3.1 传统切除术[1]

用扁桃体钳钳住扁桃体上部向内牵拉,暴露腭舌弓及腭咽弓上1/3,沿其与扁桃体交界边缘外侧0.3 cm以镰刀作弧形切口,再贴住扁桃体被膜分离,直至下极蒂部,以扁桃体圈套器套切,再以双极电凝或缝扎止血。

1.2.3.2 改良切除术

(1) 采用水分离法[2],于腭舌弓黏膜下上、中、下3点和腭咽弓黏膜下2点各注入1 ml 左右的生理盐水,注入的生理盐水需在扁桃体周围间隙形成自然清晰的层面,加大扁桃体包膜与周围组织结构的距离。注射的生理盐水中不加肾上腺素或15 ml生理盐水中只加2滴肾上腺素。加入过多的肾上腺素在术后的后扩张效应可引发术后24 h内的原发性出血[3]。(2) 用皮钳钳住扁桃体上部及部分腭舌弓边缘黏膜,向内牵拉暴露腭舌弓及腭咽弓上1/3。(3) 单纯肥大、炎症轻微或儿童扁桃体一般均呈外向肥大型,埋伏在扁桃体窝内的较少,这类患者手术切口可选在扁桃体与腭舌弓交界缘,而非传统的离扁桃体缘0.3 cm。(4) 以镰刀作弧形切口,手术切口一般无明显出血,故仍采用镰刀切开,尽量避免使用电刀造成的热损伤。(5) 电刀功率一般选择在20 W,每次激发时间应≤10 s,激励间隔时间应≥30 s[4,5]。(6) 电刀头过长的部分以塑料套套紧,露出长约1.0 cm,尽量减少对扁桃体周围组织的损伤。(7) 电刀按扁桃体被膜弧形设计成自然弧度,使得刀头与扁桃体被膜更加贴服,便于操作。(8) 分离过程中,电刀作横行划线状自上极向下分离,直至下极蒂部。蒂部若位置较深、暴露差,可用扁桃体圈套器套切;若暴露好,则可在直视下电切。

1.2.4 术中、术后观察指标及评定指标

(1) 出血量统计。术中以拭血纱布块(折叠成四层,每层3.0 cm×3.0 cm)数量计算出血量,经检测,每个纱布块湿润后浸透(浸透,但不滴血)血液约1.0 ml。(2) 手术后24 h创面伪膜生长情况。良好:手术创面伪膜为白色,厚薄均匀;欠佳:伪膜厚薄不均、色泽污秽,甚至表面有少量的凝血。(3) 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6,7],不痛为0分,极度痛为10分。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数据软件分析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24 h创面伪膜生长情况及术后疼痛均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传统切除术与改良切除术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

24 h伪膜生长情况的比较

150例行传统切除术者术中出血量为5~16 ml,80例行改良切除术者术中出血量为1~6 ml,术式经改良后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无一例出血量超过10 ml。两种术式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传统切除术手术时间20~30 min,改良切除术手术时间8~12 min。改良切除术手术时间较传统切除术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150例行传统切除术者术后24 h伪膜生长良好83例,占55.33%,80例行改良切除术者术后24 h伪膜生长良好71例,占88.75%。两种术式术后24 h伪膜生长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种术式术后疼痛评分的比较

术后第1天,两种术式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2天开始,改良切除术疼痛评分明显低于传统切除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术后发生大出血的传统切除术6例、改良切除术1例均未列入统计。

3 讨论

扁桃体切除术的手术方法经历了局麻下传统的扁桃体剥离术到现在普遍开展的全麻下热切割法扁桃体切除术。本院针对传统术式的缺点,结合目前插管全麻技术的普遍提高,改良了扁桃体切除术,有效减少了术中出血,缩短了手术时间,减轻了术后疼痛。

扁桃体有腭升动脉、面动脉、舌背动脉和咽升动脉的扁桃体支供血,是一个富血器官,尤其病程长的慢性炎症病例,术中出血更加明显。传统扁桃体剥离术采用弯血管钳和扁桃体剥离子钝性分离,术中易剥离偏深甚至深及肌层,损伤到深部血管导致出血。而改良后的术式采用高频电刀贴附扁桃体被膜呈切线方向切割,且术中达到边切割边电凝止血的目的,术野清晰、速度快,从而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改良术式由于剥离、切割、止血同步进行,术中术野清晰,故大大节省了手术时间,尤其是止血时间。

改良术式能有效减轻术后疼痛,主要由于水分离技术的应用[8]。水分离产生的力不是单方向的,注入的液体在扁桃体被膜周围产生自然清晰的层面,同时加大各组织结构间的距离,不会损伤分离间隙内及周围的血管及神经结构,同时减少机械性损伤。

应用电刀切除扁桃体,需有传统扁桃体切除术的经验[3],否则难以辩认扁桃体及周围结构,深则损伤肌层,浅则导致扁桃体残留,不但不能保证手术效果,而且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扁桃体切除术后最常见、最主要的并发症是出血[9]。根据出血发生时间不同,分为原发性出血和继发性出血。本组病例均未发生原发性出血,传统切除术有6例发生了继发性出血,改良切除术有1例发生了继发性出血,均与扁桃体伪膜开始脱落时进食不慎擦伤或刺激性咳嗽有关。

高频电刀由于传输线损耗和能量发射叠加所产生的高杆温亦有一系列问题:易灼伤皮肤,术后疼痛感强,凝固形态有拖尾现象等[10]。笔者认为能否将冷循环微波刀应用于扁桃体切除术值得探索。

摘要:目的:将传统扁桃体切除术进行手术步骤的改良后观察患者术中、术后出血量及术后不良反应与传统手术步骤比较有无差异。方法:将传统的扁桃体切除术进行了一定的改良,加强围手术期抗炎、止血治疗,手术切口尽量选择在扁桃体与腭舌弓交界缘,采用水分离技术,设计电刀弧度,控制电刀功率。结果:在适应证选择良好的前提下,改良后的术式与传统术式比较,术中、术后出血量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减轻。结论:改良后的术式较传统术式有较大优势,手术时间缩短,术中、术后出血明显减少;术后疼痛指数低,且疼痛持续时间短;术后愈合快,白膜脱落相对早。

关键词:扁桃体切除术,改良,电刀

参考文献

[1]黄选兆,王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68-371.

[2]骆云珍,钱林荣,杨雪明,等.水分离技术应用于扁桃体切除术中的前瞻性研究[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9,9(2):95-96.

[3]曹晓林,张洋,吴正虎,等.扁桃体术后原发性出血与手术医师年资的关系[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9,9(1):49.

[4]乔建平.解析高频电刀[J].医疗设备信息,2006,21(10):98-99.

[5]杨明,汤红梅,叶永安.谈高频电刀的使用安全[J].医疗卫生装备,2006(2):54-55.

[6]郝双林.临床疼痛的测定方法及其评价[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3,14(4):228-230.

[7]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4-31.

[8]NAUDE G P,MORRIS E,BONGARD F S.Laparoscopiccholecy tectomy facilitated by hydrodissection[J].JLaparoendosc Adv Su Tech A,1998,8(4):215-218.

[9]赵海亮.扁桃体切除术后出血原因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9,18(6):417-418.

365例扁桃体切除术护理体会 篇7

1 临床资料

本组365例, 男232例, 女133例, 年龄为5~61岁, 平均23.2岁, 均在局麻或全麻下实施扁桃体切除术。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病史评估

了解患者是否有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瓣膜病、肾炎、高血压等病史, 是否有家族性出血性疾病及凝血障碍史、药物过敏史, 其近2周内是否服用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物等。女患者应询问其月经史。进行全面体格检查, 测量体量、脉搏、呼吸及血压;检查扁桃体肥大程度;行心肺透视、血常规、出血和凝血时间测定以及大小便常规, 肝、肾功能检查。

2.1.2 心理护理

手术是一种心理和身体的双重创伤, 故患者多伴有紧张、恐惧心理, 因此, 入院后护士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疏导, 向患者解释扁桃体切除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讲解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 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 以取得其治疗和护理上的积极配合。术前检查结果出来后尽早进行术前指导, 包括禁食和禁水时间、麻醉及手术方法、注意事项, 同时指导患者学习术后功能训练方法。局麻患者应向其讲解手术中如何与医师配合, 以使手术能顺利进行。嘱患者注意休息、保暖, 避免受凉感冒, 并适当增加营养。

2.1.3 术前准备

注意口腔清洁卫生, 男性要剃胡须, 清洁口腔, 用1%双氧水嗽口以减少口腔细菌密度, 减少术后感染几率。检查有无松动牙齿, 如发现, 应预先拔除。对情绪过度紧张者, 术前晚给予地西泮口服, 以保证良好的睡眠。全麻患者需在术前6 h禁水、禁食, 并向患者及家属讲明禁饮食的目的, 防止呕吐、误吸和窒息危险的发生。咽部反射敏感的局麻患者, 术中易频繁恶心、呕吐, 使手术无法顺利进行, 可在术前1 d教患者自行压舌, 直至完全适应为止, 减轻术中咽反射敏感程度。术前30 min根据医嘱注射阿托品及小剂量的鲁米那钠, 可减少患者术中唾液分泌, 缓解精神紧张。局麻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用1 %地卡因连续喷雾咽部3次, 每次间隔5 min, 以达表面麻醉的目的, 可以减轻患者疼痛和术中恶心、呕吐。

2.2 术后护理

2.2.1 常规护理

创造安静、整洁的环境, 尽量减少各种刺激因素, 嘱患者尽量少活动, 勿用力咳嗽、咳痰, 并嘱患者勿咽下口腔分泌物, 以免引起胃部不适, 并利于观察出血情况。并注意保暖, 防止感冒。术后常规给额头和颈部冰袋冷敷, 以防止出血和减轻伤口疼痛。卢锡芝等[1]研究认为用生理盐水冰袋冷敷颈部较自来水冰袋止痛、止血效果好。注意观察体温变化, 如患者术后咽痛逐日加重, 体温升高 (术后3 d体温仍在38.5℃以上) , 伪膜呈污垢色等表现, 为感染征象, 应及时与医生联系, 并采取相应措施。告知患者手术后2~3 d内出现轻微的耳朵疼痛属于正常现象, 伤口剧烈疼痛时按医嘱给予镇痛剂, 或针刺, 合谷。

2.2.2 饮食护理

因扁桃体切除术不同于其他手术, 它的创面是完全开放的, 术后4~6 h后进食冷流质, 绝对禁止进食过热、生硬、辛辣的食物, 以免引起伤口出血。水果及果汁因含果酸, 刺激伤口可能引起疼痛和影响伤口愈合, 少吃或不吃为宜。术后第3天食物为半流质, 如稀饭、面条, 不宜吃油炸刺激性食物, 同样要注意食物的温度以温、冷为宜, 进食后可用温盐水或朵贝氏液漱口, 以清洁口腔 (避免大力冲洗, 防止引起痂皮脱落出血) , 此时患者往往因为伤口疼痛而拒绝张口进食, 应耐心劝说, 鼓励患者多讲话、多漱口、多进饮食及多做张口活动, 增强体质, 防止瘢痕挛缩, 促进伤口更好的愈合。术后7~10 d, 此时患者伤口白膜开始脱落, 为继发性出血易发时期, 进食不当可造成大出血, 因此应继续半流质饮食3~4 d, 待手术创面的白膜完全脱落伤口愈合后方可正常进食。

2.2.3 术后出血护理

扁桃体切除术后出血为扁桃体手术较严重的并发症, 分为原发性出血和继发性出血。原发性出血发生在术后24 h内, 多由于术中止血不彻底、肾上腺素后扩张作用或遗留残体妨碍血管收缩或术后缝线脱落引起, 多发生于术后6 h 内[2]。继发性出血常发生在术后5~10 d, 多由于伪膜脱落、 伤口局部感染、术后咳嗽和饮食不当、全身疾病等因素有关, 多发生于术后6~8 d。但患者术后唾液中混有血性成分属正常现象, 多于8~24 h后消失, 如果吐出物为鲜血且接连不断, 或者全麻术后患者频繁吞咽动作多为创面出血的征象, 应及时检查处理, 一旦发生出血, 详细记录出血的征象, 及时通知医生, 同时备好扁桃体止血包及其抢救物品, 安慰患者, 使其解除顾虑积极配合寻找出血部位彻底止血。

2.3 出院指导

患者一般术后第2天或第3天出院, 因此应对患者及家属做好出院指导:加强身体锻炼, 增强体质, 预防感冒, 勿与上呼吸道感染者接触;两周内勿食生硬、辛辣、刺激食物;注意休息;注意口腔卫生;若有体温持续不降或高于38℃, 以及有出血的情况, 需及时来院就诊;术后7~10 d白膜脱落时, 口腔内分泌物带少量血丝属正常现象, 无需担心;继续抗炎治疗3~5 d, 口服消炎药或静脉输液均可。

3 结果

365例患者术后均没出现严重并发症, 患者痊愈、满意出院。

4 讨论

慢性扁桃体炎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在儿童多表现为腭扁桃体的增生肥大, 在成人多表现为炎性改变[3]。本病多激发于反复发作的急性扁桃体炎或一些传染病, 如白喉、麻疹、流感等病之后;或者邻近器官的病变, 如鼻炎、鼻窦炎, 腺样体肥大伴发本病。扁桃体切除术是治疗本病最有效的手术方法, 如果术前、术后护理或饮食不当, 可引起感染, 甚至大出血, 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扁桃体患者的病情观察, 心理护理及行为干预等系统化护理, 对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扁桃体切除术前、后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365例扁桃体切除术的患者在护理中通过多种措施及早预防和发现并发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365例患者术后均没出现严重并发症, 痊愈出院, 患者满意。结论 重视和提高扁桃体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对降低手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扁桃体切除术,护理,扁桃体炎

参考文献

[1]卢锡芝, 应文娟.颈部冰敷防止扁桃体摘除术后出血的护理研究.护理研究, 2004, 18 (8A) :1361-1362.

[2]汪国武.扁桃体切除术后出血原因分析与治疗.实用临床医学, 2004, 5 (3) :108-109.

多种扁桃体切除术的对比研究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10年4月共行扁桃体切除术900例, 因术式不同年龄跨越较大, 1.5~55岁。剥离全套式扁桃体切除术120例, 年龄6~55岁。挤切式扁桃体切除术100例, 年龄5~18岁。微波热凝式扁桃体切除术80例, 年龄4~45岁。扁桃体部分切除术300例, 4~34岁。扁桃体次全切除300例, 1.5~16岁。低温等离子射频切除术 (外院) 。

1.2方法

剥离圈套式扁桃体切除术120例, 局麻切除39例为慢性扁桃体炎患者, 全麻下81例为扁挑体肥大腺样体肥大患者, 手术在鼻内镜直视下应用鼻窦切削动力系统切除腺样体, 止血。按实用手术学耳鼻咽喉科分册手术方法[1]。切开扁桃体移行黏膜分离暴露扁桃体分上极, 分离扁桃体被膜至下极用全套器套除扁桃体, 彻底止血, 舌腭弓咽腭弓保存完整。出血量50~500mL, 平均275mL。快速挤切式扁桃体切除术100例均局麻和表麻下进行手术, 按实用手术学耳鼻咽喉科分册手术方法。用扁桃体挤切刀以套、提、转、挤、切、扭、拉等手术部骤, 迅速完成扁桃体切除手术。彻底止血。出血量50-500mL, 平均275mL。微波热凝扁桃体部分切除术80例, 4~15岁44例为扁挑体肥大腺样体肥大患者在全麻下手术, 16~44岁的36例为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在局麻下切除, 手术自扁桃体上隐窝向下极纵行切开, 注意不要太深以防损伤颈部血管引起大出血, 应用微波刀头热凝处理切开的扁桃体组织, 使之变白、无菌性坏死、脱落达到切除目的。扁桃体部分切除术300例诊断标准参照张亚梅的诊治标准[2]:扁挑体肥大腺样体肥大患儿, 在全麻下进行手术, 应用上海晶杰鼻窦切削动力系统切除腺样体后, 逐渐切除大部分扁桃体组织, 开放上瘾窝, 生理盐水棉棒止血或缝合止血。出血量10~100mL, 平均55mL。扁桃体次全切除300例扁挑体肥大腺样体肥大患儿, 年龄1.5~16岁, 在全麻下进行手术与部分切除术基本相同, 扁桃体腺体保留较少上隐窝开放充分, 不损伤扁桃体被膜及扁桃体周围间隙[3]。

2结果

2.1全部患者随访6个月~10年, 剥离全套式扁桃体切除术120例, 一次性切除无残体。快速挤切式扁桃体切除术残体11例, 一次性切除为89%, 仍有发热者9例经微波处理残体后痊愈, 随防观察患者咽部结构破坏瘢痕组织形成, 部分患者舌扁桃体增生, 出现咽干、咳嗽、打鼾、异物感等不适感觉。

2.2微波热凝扁桃体切除术80例仍有5例扁桃体在次增生一次性手术93%, 考虑为微波热凝对扁桃体处理不到位, 而再次手术。

2.3扁桃体部分切除术300例中有6例一侧扁桃体再次增生, 一次性治愈率98%, 但小于术前未再处理, 其原因可能扁桃体保留过多引起。扁桃体次全切除术300例未发生增生现象, 部分切除和次全切除共有6例术后再次扁桃体发炎, 经抗炎治疗后好转, 无反复发作现象, 一次性治愈率99%。同时保留扁桃体于舌腭弓咽腭弓以内[4], 同时保留扁桃体被膜及间隙不被损伤, 术后反应轻微。疗效见表1。

3讨论

3.1剥离全套式扁桃体切除和快速挤切式扁桃体切除术, 均为扁桃体切全部除术, 因扁桃体及被膜切除, 扁桃体周围间隙破坏, 暴露了咽部肌肉, 白膜较厚, 疼痛剧烈, 进食晚24~48h不等。术后随访观察, 咽结构破坏, 瘢痕形成, 见图~图5, 易引起咽干、咳嗽、异物感, 有的舌扁桃体增生, 打鼾等不适感觉。

3.2剥离全套式扁桃体切除和快速挤切式扁桃体切除术出血较多50~500mL不等, 扁桃体部分切除术和次全切除术出血较少10~100mL不等, 经t检验有明显差异, (t=3.11, P>0.005) 。

3.3微波热凝扁桃体切除术属于高温下处理扁桃体组织, 术中结构欠清晰, 白膜厚, 疼痛剧烈, 脱模时间长, 10~20d不等, 目前我院已废除此手术方法。

3.4低等离子射频扁桃体切除术 (外院) [5], 属于低温40~80℃状态下处理扁桃体, 无出血, 价格昂贵。

3.5扁桃体部分切除和次全切除术, 均属于保留扁桃体部分组织, 病理证实保留的扁桃体组织仍然参与全身免疫反应[6], 扁桃体被膜及扁桃体周围间隙不损伤, 因术中不暴露咽部肌肉, 白膜薄, 疼痛较轻, 进食早6h可进半流食。术后观察咽部正常解剖形态, 无瘢痕, 见1-2图, 克服了扁桃体全部切除给全身带来的伤害。扁桃体部分切除, 标志着人们对扁桃体临床免疫学认识的逐步深化, 扁桃体切除的适应证和术式也更趋合理化, 特别对儿童期扁桃体肥大.腺样体肥大切除术式的选择应持慎重态度[7]。随着免疫学的进展, 对扁桃体的免疫功能倍受重视, 在幼儿时期十分活跃, 起着比成人期更重要的防御作用。扁桃体在生长期切除, 可能损害以后鼻咽部免疫反应和抵抗呼吸道感染的全面免疫。因此, 幼儿时期的扁桃体切除要充分考虑扁桃体的免疫功能[8]。扁桃体部分切除对2~5岁儿童免疫功能最活跃时期更有临床意义[10]。给扁桃体切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手术方法,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多种扁桃体切除术是对扁桃体剥离切除术;挤切术;部分切除术;次全切除术;微波热凝术;低温等离子射频切除术的对比观察。方法 选用扁桃体剥离切除术和挤切式切除术与扁桃体部分切除, 次全切除, 微波热凝术, 低温等离子射频切除术的方法, 通过临床术后的患者随诊观察。结果 扁桃体剥离切除和挤切式切除术属于传统的扁桃体全部切除术。扁桃体部分切除, 次全切除, 微波热凝切除, 低温等离子射频切除等方法均为扁桃体部分切除术, 术中保留一定的扁桃体组织, 扁桃体被膜及扁桃体间隙。结论 扁桃体部分切除和次全切除术通过临床观察优越于扁桃体全切术, 同时减少了对全身的伤害, 对2~5岁免疫功能最活跃时期的儿童更加重要, 为扁桃体切除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治疗途径。

关键词:扁桃体全切除,扁桃体部分切除,扁桃体次全切除,微波热凝切除,等离子射频切除

参考文献

[1]沈魁, 李正.实用手术学耳鼻咽喉科分册[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4:134-139.

[2]张亚梅.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诊断[J].中国耳鼻喉头颈外科, 2005, 12 (1) :5-6.

[3]李晓东, 李为, 李凤伟, 等.儿童单纯扁桃体肥大部分切除术与全部切除术的对比研究[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7, 14 (12) :725-726.

[4]邓满喜, 罗建海, 唐华民, 等.儿童扁桃体部分切除术46例临床小结[J].西部医学, 2003, 1 (3) :225-226.

[5]陈仕虎, 蒲晓兵, 周蔚, 等.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减容术99例临床疗效观察[J].华西医学, 2004, 19 (4) :549.

[6]殷明德.小儿扁桃体和腺样体切除术适应症的免疫学基础[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0, 24 (9) :385-391.

[7]殷明德.扁桃体和腺样体切除术适应证的免疫学基础[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80, 15 (1) :59-61.

扁桃腺切除术 篇9

咽部是每天吃饭、喝水、呼气、吸气的必经之道,也正因为如此,它会经常接触到很多的病菌和异物。儿童本身免疫功能不全,咽部常易遭受溶血性链球菌等病菌的侵袭,从而引起扁桃体发炎。

扁桃体炎分为急性和慢性炎症,主要表现为咽痛、发热及咽部不适感等。急性扁桃体炎可采用抗生素及其他对症治疗,短期可以治愈。慢性扁桃体炎多由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引起。临床上,儿童慢性扁桃体炎严重者会导致扁桃体肥大,进而影响到孩子身体健康。常会引起孩子睡觉打呼噜或慢性缺氧导致发育不良、记忆力下降等症状,若不及时进行治疗,会出现障碍性的呼吸暂停等,在权衡了利弊之后可考虑手术摘除扁桃体。

当然,儿童扁桃体肥大是正常生理现象,如果肥大但尚未影响到呼吸和吞咽,没有产生较重的临床表现,不应摘除。若家中有患有扁桃体炎的宝宝,建议家长带孩子到正规医院进行专科检查,只有符合扁桃体摘除适应症的方可进行手术。

扁桃体一旦切除,免疫功能消失了,以后怎么办?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免疫功能逐渐健全,人体很多系统都参加免疫,并不单是靠扁桃体,所以关于扁桃体切除后会不会降低免疫力这一点,倒是不用过度担心。扁桃体炎严重者会引起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肾炎等疾病,因此扁桃体炎反复发作对人体危害极大。当危害大于作用之时,专科医生会权衡利弊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如果年龄小、免疫力功能尚未健全的婴幼儿已经到了必须切除扁桃体的时候,就应该果断切除。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高自身免疫力,如多喝水,多吃蔬菜和水果,多锻炼,少吃刺激性食物(如太酸、太辣、太甜的食物)。最后,还应注意个人卫生,防止细菌和病毒的侵入。

一般而言,扁桃体切除术适应症有以下情况:

1.慢性扁桃体炎反复急性发作或多次并发扁桃体周围脓肿。

2.扁桃体过度肥大,妨碍吞咽、呼吸及发声功能。

3.慢性扁桃体炎已成为引起其他脏器病变的病灶,或与邻近器官的病变有关联。

4.白喉带菌者,经保守治疗无效时。

扁桃腺切除术 篇10

1 银屑病———T细胞介导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以T细胞介导为主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典型的皮肤表现是境界清楚的具有银白色鳞屑的红色斑块, 轻者可表现为几个硬币大小的肘膝部位斑块, 重者也可以全身皮肤受累。当学者发现环孢素等降低T细胞的活性及T细胞所产生的免疫反应的药物可以改善银屑病后, 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银屑病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病。Wrone-Smith T发现将银屑病患者未受损皮肤移植到SCID鼠身体上, 并予注射银屑病患者自体T细胞, 结果移植的皮肤上出现了银屑病皮损[1]。大量文献证明T细胞识别的抗原多肽能够加重银屑病[2,3,4], 而且银屑病患者的T细胞会增强对链球菌M蛋白和人表皮角蛋白的同源肽反应[5]。因此, 学者们推测可能是T细胞与链球菌M蛋白、人角质蛋白抗原决定簇的交叉反应导致了银屑病的发生[4,6,7]。腭扁桃体是链球菌感染的常见部位, 可能在银屑病的发生中起了重要作用, 并且扁桃体中含有抗原提呈细胞和T细胞, 是免疫系统的一个岗哨, 可能是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个重要部位。

2 扁桃体———咽部的免疫岗哨

口腔、咽喉和上呼吸道的黏膜表面是保护机体免受潜在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重要屏障。扁桃体是一个免疫活性器官, 可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 故具有防御细菌病毒的屏障功能, 咽部是呼吸及消化道的共用通道, 较易隐藏病菌和异物, 扁桃体执行着机体这一特殊区域的防御保护任务[8]。不过此处也易遭受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和肺炎球菌等病菌的侵袭而引起炎症。扁桃体网状上皮具有独特的细胞组成, 包括上皮细胞、基质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 (DCs) 、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9], 是采集生产性抗原的理想部位, 在网状上皮下是富含B细胞的淋巴小结。在一些B细胞、T细胞和DC细胞亚群的相互作用下, 淋巴小结能够促进记忆B细胞和产生抗体的浆细胞分化。在扁桃体中已经鉴定出6种DC表型[10], 每种表型都有不同的位置分布和功能。DCs有很强的抗原摄取、加工处理和提呈能力, 在T细胞介导的反应中, DCs也能影响辅助性T细胞Th1/Th2/Th17的平衡[11]。

3 链球菌与银屑病

反复感染及扁桃体过度肥大是最常见的扁桃体疾病[12], 可考虑扁桃体切除术。化脓性链球菌感染与急性和复发性咽喉感染有关, 而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则被认为能刺激肥大反应。已有研究充分证明, 咽喉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与银屑病的发病及症状急性加重相关, 其也是惟一明确的外源性诱发因素[13,14,15,16,17]。国外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银屑病患者发生咽喉痛的概率是普通人的10倍, 咽喉链球菌感染可加重慢性斑块状银屑病的病情[15]。Whyte[18]调查的20例点滴状银屑病患者中80% (17例) 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 (ASO) 滴度超过200 Tood单位, Nyfors等人[19]调查的245例银屑病患者60%ASO抗体滴度大于200 Todd单位, Wilson[20]等人发现54%的点滴状银屑病患者ASO滴度大于200 Tood单位, Nicholas发现4%的银屑病患者ASO滴度大于200 Tood单位。点滴状银屑病患者皮内注射链球菌抗原后可发生过敏反应, 皮肤或皮内接触到链球菌及其产物可产生新的银屑病皮损[21]。并有研究表明青霉素和红霉素或利福平治疗慢性银屑病患者, 所有患者皮损均有所改善[22]。通过β-溶血性链球菌超抗原已经证明, 在银屑病患者体内T细胞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 (CLA) 的表达提高[23,24], 皮肤中80%的T细胞碳水化合物基团的表达及患者的血液中CLA+、CD8+T细胞数量与银屑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25]。链球菌感染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IL-17产生及上皮细胞激活有关[26]。另外, 感染链球菌后外周血中M蛋白特异性的T细胞增殖, 被细菌分泌的超抗原活化后随机移行至皮肤, 活化的T细胞刺激角蛋白的产生及表达, 导致角朊细胞的增殖和角化不良。Sigmundsdottir H发现在同一银屑病患者的不同斑块中分离出了相似的寡克隆T细胞, 摘除扁桃体后患者病情得到了缓解, 从而进一步支持了以上观点[27]。

4 扁桃体切除术治疗银屑病的临床效果

近一个世纪前, Winfield[28]提出一系列的6个病例报告, 第一次引起了人们对扁桃体引起的银屑病的注意。随后β-溶血性链球菌被确定为银屑病的致病原[29], 它能诱导点滴状银屑病的发生及慢性斑块状银屑病的恶化。链球菌不能被青霉素或者红霉素等抗生素彻底消灭[30], 因为这些抗生素不能穿过宿主细胞, 而链球菌是兼性胞内菌[31,32], 常规抗生素对其不起作用。利福平和克林霉素在胞内有活性, 能同时消除胞外及胞内的链球菌[33,34,35,36]。但是, 抗生素的治疗可能只是得到暂时性的疗效, 大约20%健康无临床症状的个体咽喉中携带有β-溶血性链球菌, 这就很可能导致在停止治疗后细菌在患者的咽喉中再次繁殖[4]。1967年来自德国的一份报告描述了92例患有慢性扁桃体炎的银屑病患者, 其中56例接受了扁桃体切除手术, 手术后, 36例患者64%的病情有所改善, 20例患者36%的病情没有变化;与此相比, 对照组的36例未接受扁桃体切除术的患者中, 8例患者 (22%) 的病情得到改善, 28例患者 (78%) 的病情没有变化[37]。之后Nyfors等人[38]进行了非受控的回顾性研究, 调查了扁桃体切除术对74例青年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疗效 (平均年龄14.2岁) , 发现局部治疗很难治愈。在回访期间 (平均4.5年) , 32%的患者依然有明显的银屑癣, 39%病情得到相当大的改善, 22%病情无变化, 7%患者病情加重。另一个病例报告[39]介绍了扁桃体切除术对2个年轻姐妹的影响, 这对姐妹在上呼吸道感染和严重咽喉肿痛1周后患上了点滴状银屑病, 两人均携带人类白细胞抗原-B37等位基因, 此基因与银屑病高度关联。扁桃体切除术后2个月内这2例患者的皮肤病灶几乎全部清除。1996年, Hone等人[40]报道了对13例顽固性银屑病患者 (平均年龄17岁) 进行的非受控前瞻性研究, 本组研究对象包括6例点滴型银屑病患者和7例慢性斑块型银屑病患者, 扁桃体切除后1个月内, 这些患者病情均有好转, 7例患者病灶完全清除, 3例患者银屑病得到显著改善。点滴型银屑病患者的术后恢复数据更令人印象深刻, 5例患者的疾病彻底清除, 剩余1例患者病情有明显好转。同年, 日本的一项包括35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研究报告[41]指出, 扁桃体切除术后49%的患者临床症状出现明显好转, 扁桃体切除术对女性的作用 (84%患者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比对男性 (31%) 更为有效。在年轻患者中也更有效:20岁以下的患者中83%的人病情出现一定程度的改善, 30岁以上的患者好转率则降为68%。1998年, Rosenberg等人[42]报道, 扁桃体切除术后, 14例中有9例患者银屑病得到清除, 剩下的5例病情有显着改善。这14例患者的扁桃体都有链球菌定植, 并且使用抗生素不能消除链球菌。1年后, Mc Millin等人[43]给出了两个病例报告的细节, 第1例是一名患有严重早发性银屑病的5岁女孩, 有扁桃体肿大和一次链球菌性咽炎史。第2例是患有初发型点滴状银屑病和复发性链球菌咽炎的11岁男孩。与先前Hone等人的报告一致, 儿童早在扁桃体切除1个月后及16个月的随访检查中, 银屑病均得到显著改善。同年, Ozawa等人[44]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 此项研究包括385例脓疱型银屑病患者, 他们的报告指出, 扁桃体切除术对16.7%的患者有效。Prinz组随访了3例有点滴状银屑病皮疹的顽固性慢性斑块型银屑病, 扁桃体切除术3年后银屑病完全缓解, 对T细胞受体β链可变区基因重排的分析表明来自相同T细胞克隆的T细胞同时出现在这些患者的皮肤和扁桃体中[27]。赵鹏等报道青少年组予以扁桃体切除加青霉素等抗生素使用的点滴状银屑病及斑块状银屑病的痊愈率, 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45]。2010年王传永等人报道对42例点滴状银屑病行扁桃体切除术, 1年后随访19例痊愈 (45%) , 14例好转 (33%) , 9例无效 (21%) , 所有随访病例术后均无进行药物治疗, 有效病例术后7 d~10 d皮肤瘙痒有不同程度减轻[46]。2010年刘阳等报道对72例慢性银屑病伴慢性扁桃体炎患者中行扁桃体切除33例, 非手术39例, 健康人正常对照30例, 治疗后4, 12周手术组痊愈率分别为48.5%和39.4%, 明显高于非手术组;治疗前2组患者血IL-8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 治疗后4, 12周手术组较非手术组明显降低, 提示IL-8和TNF-α可能是参与银屑病皮肤损伤的重要细胞因子, 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表达水平有变化, 且随着疾病的治愈其表达接近正常水平[47]。2012年, Thorleifsdottir RH报道, 扁桃体切除术后, 86%慢性银屑病患者 (13例) 病情得到不同程度改善, 并指出这是因为腭扁桃体产生识别皮肤角蛋白决定簇的效应T细胞所致[48]。2013年, Sigurdardottir SL等人[49]报道了一项自2011年开始进行的前瞻性、受控的、观察员双盲试验, 这项研究涉及到29例具有咽喉疼加重银屑病史的慢性银屑病患者, 他们被随机分到扁桃体摘除术组 (n=15) 或对照组 (n=14) , 随访2年。试验组中, 扁桃体切除术后, 13例患者 (86%) 出现持续改善, 病情的减轻范围在30%~90%。该研究除了临床随访, 也评估了血液T细胞对人表皮角蛋白和链球菌M蛋白短肽库的反应, 发现临床改善程度与患者血液中的肽反应性皮肤归巢T细胞的数量减少有密切的相关性。扁桃体切除组与对照组相比, 患者不仅皮肤病变减轻, 所需的对症治疗也有所减少, 在对照组中没有观察到相应的临床或免疫学变化。

5 展望

上一篇:MEMS开关下一篇:引导点策略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