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然的利用(共12篇)
对自然的利用 篇1
0 引言
油豆角是我国东北地区(以黑龙江、吉林为主)特有的优质菜豆品种,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人体所必须的18种氨基酸,还富含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1],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但是油豆角是一种灵敏性蔬菜,贮藏在不适宜的低温时会发生生理伤害,表面水浸凹陷。在常温放置时容易发生褐色斑点、萎蔫、腐烂、豆荚纤维化程度高[2],所以急需解决油豆角的贮藏保鲜问题。
目前,世界上应用于油豆角保鲜的方法有很多,而气调贮藏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贮藏方法。但是气调贮藏的投资大[3],所以在国内很难普及。另外,减压贮藏工艺复杂,投资也很大,所以也难以推广。在黑龙江省冰是一种廉价易得、蓄冷密度高的潜热材料。在中国果蔬贮藏设施不足和能源短缺的现状下,利用自然冷制冰来贮藏果蔬就成为一种节能、安全的贮藏方式,因此本试验利用自然冷资源贮藏果蔬系统进行油豆角的贮藏,并建立了一个小型试验冷库,但这项技术至今还未得到广泛地应用。
1 试验原理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选用的材料是产自哈尔滨近郊的新采摘上市的耐贮品种紫花油豆角[4]。
1.2 试验系统原理
试验系统原理如图1所示。油豆角放入贮藏室后,封闭好室门,湿冷控制系统开始运行;当贮藏室内的温度不符合油豆角所需要的保藏温度的时候,控制系统自动启动冷量交换器和轴流风机,潜水泵会把贮冰室内的1℃左右的冰水混合物压入冷量交换器中进行冷量循环,轴流风机对冷量交换器的冷水进行送风[5],使冷风充分与贮藏室内的空气相接触从而降温;当温度达到贮藏所需温度时,停止运行冷量交换器和轴流风机;通过启停冷量交换器和轴流风机,调节自然冷资源贮藏库的温度。为防止贮藏室内的温度波动过大,当贮藏室内温度过低的时候开启加热电阻丝。在这一过程中,冷量交换器起到了曝气供湿的作用,贮冰室起到了供冷的作用,贮藏室内的温度是通过温度传感器控制的。
1.3 自动控制系统原理
试验自动化控制系统所采用的软件是LABVIEW软件,将其安装到计算机后通过RS232/485转换器以两线制的接线方法与RMA411远端热电阻采集模块相连接,温度传感器PT100又以三线恒流激励的方式与RMA411相连达到对贮藏室内各个点温度的采集。
控制系统的信号输出也通过RS232/485转换器以两线制的接线方法与RM4024模块连接,RM4024模块把输出信号编译后,传输给开关量输出模块,信号被放大后驱动继电器实现对高压电器的操作。自然冷资源保鲜系统的原理如图2所示。
1.4 试验方法
试验前先对冷藏库进行紫外灯杀菌,将油豆角放入贮藏架后,立刻封闭贮藏室,通过LABVIEW软件编制的程序分别对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控制。本试验是自动运行的,因此会减少很多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的干扰,因而确保了试验环境的稳定,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
本试验共进行3组,分别记录了油豆角在8,10,12℃下的储存效果。每组数据分别在第5天,第10天,第15天,第20天,第25天,第30天进行收集。
2 结果与分析
本试验分别在8℃、相对湿度90%;10℃、相对湿度90%;12℃、相对湿度90%3种条件下进行。需要说明的是在试验时将使用臭氧发生器对保鲜的油豆角进行杀菌处理,因为当水分达到90%的时候,贮藏室内的空气基本达到饱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虽然可以减少油豆角的水分损失,但同时也增高了油豆角的腐烂程度,所以在贮藏过程中间歇通入臭氧,可以抑制油豆角的霉变。
2.1 温度对失重率的影响
失重率的测定依据的公式[6] 为
失重率
在这3种储藏条件下失重率的变化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以看出,紫花油豆角在同样的相对湿度环境下贮藏30天后,12℃的保鲜条件油豆角失重率最大,而10℃的油豆角损失最小。这说明油豆角的水分代谢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它只是从自身蒸发水分,即使环境中的相对湿度是相同的,油豆角也不会从环境中吸收水分以供本身的新陈代谢。因此,温度高时,油豆角自身的水分蒸发要比同条件下温度低的油豆角损失得多,而贮藏室中过多的水分也会导致油豆角霉变的发生。
2.2 温度对腐烂率的影响
依其豆荚表面腐烂的面积分为0~3级:0级为无腐烂;1级为腐烂面积在(0,1/4);2级为腐烂面积在(1/4,1/2);3级为腐烂面积在(1/2,1)。其中,腐料率[7]为
腐烂率
图4为油豆角在贮藏期间腐烂率的变化情况。从图4中可以看出,在12℃时油豆角的腐烂程度最大,而在8℃和10℃时腐烂程度明显要小。这说明温度过高条件下油豆角呼吸作用旺盛,豆荚形成小水滴易腐烂。
2.3 温度对锈斑指数和商品率的影响
按油豆角表面的锈斑发生程度分为0~3级:0级为无锈斑;1级为少量锈斑、具有商品价值;2级为较多锈斑、失去商品价值;3级为严重锈斑、失去食用价值。下面给出的是油豆角锈斑指数的公式[7],即
锈斑指数
图5为油豆角在贮藏期间锈斑指数的变化情况。从图5中可以看到,不同温度对锈斑指数的影响比较明显:在8℃时,油豆角在贮藏15天后迅速增长,而10℃和12℃在初期锈斑指数相差不大;而在15天以后,12℃的油豆角锈斑指数明显扩大,10℃下的油豆角出现锈斑的情况相对较小。因此,可以看出当温度在10℃时,油豆角的保鲜效果最好。分析原因可能是油豆角内的活性氧化代谢失调、自由基积累等,导致酚类物质褐变。油豆角贮藏期间商品率的变化如图6所示。由图6可以看出,10℃环境下的油豆角商品率最高,8℃和12℃环境下的油豆角商品率较低,但都是在20天之后品质才明显下降。根据油豆角外观评分表,这3种条件下的油豆角在20天时仍都具有商品价值,属于感官指标4级。油豆角的外观评分表如表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评分表时需要50个人同时评分)。
3 结论
1)自然冷资源保鲜系统能够很好地控制温度和相对湿度,而且经济方面也能被广大菜户接受,值得推广。LABVIEW软件在自动化控制上表现出了其明显的优越性,是很好的自动化控制软件。
2)温度是影响油豆角保鲜贮藏的重要因素,在适当的低温条件下能够延长油豆角的保鲜期、降低油豆角的锈斑指数和腐烂率,从而提高油豆角的商品率。但油豆角是冷敏性蔬菜,温度过低会发生冷害现象,所以我们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来控制油豆角的贮藏温度,为油豆角的保鲜创造了稳定的环境。
3)在油豆角保鲜过程中,利用臭氧对其进行杀菌处理,达到了很好的抑制霉菌的效果,因此臭氧能够抑制霉菌的生成。
4)高湿和低温都不能够很好地控制油豆角锈斑的发生,因此要进一步解决油豆角锈斑生成的原因必须结合多种保鲜手段进行,这样也能为油豆角的保鲜工作带来一个全新的进展。
参考文献
[1]刘大军,冯国军,杨光.东北油豆角生产形势及发展策略[J].北方园艺,2006(3):44-45.
[2]徐飞.油豆角贮藏生理特性及调控措施的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04.
[3]杨鑫,柳志强,王静.油豆角的涂膜保鲜研究[J].食品科学,2003,24(5):148.
[4]段玉权,马秋娟.油豆角贮藏保鲜实用技术[J].蔬菜,2003(12):27-28.
[5]周福君,刘健,乔颖,等.利用自然冷资源贮藏保鲜的应用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1(2):93-94.
[6]王莹,岳胜.油豆角真空保鲜贮藏技术的实验研究[J].节能技术,2008,26(9):402.
[7]段玉权,佟世生,冯双庆,等.油豆角保鲜试验研究[J].保鲜与加工,2001(2):13-14.
对自然的利用 篇2
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一节 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第一部分开发利用金属矿物
1.常言“真金不怕火炼”从化学的角度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金的熔点高,难于熔化B.金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变质
C.金越炼越纯D.金的硬度大,高温下难于变形
2.下列反应原理不符合工业冶炼金属实际情况的是
A.
2HgO
C.2MgO2Hg+O2↑B.4Al+3MnO
22Mg+O2↑D.4CO+Fe3O
42Al2O3+3Mn3Fe+4CO2
3.冶炼金属一般有下列四种方法:①焦炭法;②水煤气(或氢气或一氧化碳)法;
③活泼金属置换法;④电解法。四种方法在工业上均有应用。古代有(Ⅰ)火烧孔雀石炼铜;(Ⅱ)湿法炼铜;现代有(Ⅲ)铝热冶炼铬;(Ⅳ)从光卤石中炼镁。对它们的冶炼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Ⅰ)用①B.(Ⅱ)用②C.(Ⅲ)用③D.(Ⅳ)用④
4.在含有Cu(NO3)
2、Mg(NO3)2和AgNO3的溶液中加入适量锌粉,首先置换出的金属是
A.MgB.CuC.AgD.H
25.用铝热法还原下列化合物,制得金属各1mol,消耗铝最少的是
A.MnO2B.WO3C.Fe3O4D.Cr2O
36.单质A能与某盐溶液反应置换出单质B,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当A、B都是金属时,A一定比B活动性强
B.当A、B都是非金属时,A一定比B活泼性强
C.当A是金属时,B可能是金属,也可能是非金属
D.当A是非金属时,B可能是金属,也可能是非金属
7、下列化工生产原理错误的是
①可以电解熔融的氯化钠的方法来制取金属钠②可以用钠加入氯化镁饱和溶液中制取镁 ③用电冶铝时,原料是氯化铝④炼铁高炉中所发生的反应都是放热的,故无需加热
A.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8.用氢气、碳、一氧化碳分别与等质量的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使氧化铜中的铜全部还原出来,至少消耗氢气、碳、一氧化碳的质量之比为
A、1:1:1B、1:3:14C、1:6:14D、2:1:
29.我国晋代炼丹家葛洪所著《抱朴子》中记载有“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即:曾青(CuSO4)
1与铁反应生成铜]。试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铜器表面有时会生成铜绿[Cu2(OH)2CO3],这层铜绿可用化学方法除去。试写出除
去铜绿而不损伤器物的化学方程式
(3)工业上常用铝热反应产生的“铁水”来焊接铁轨,请写出铝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0.从铝土矿(主要成分是Al2O3,含Fe2O3、SiO2、MgO等杂质)中提取铝的两种工艺
流程:
(1)流程甲加入盐酸后生成Al3+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2)流程乙加入烧碱后生成SiO32-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3)验证滤液B含Fe3+,可取少量滤液并加入_______(填试剂名称)。
(4)滤液E中溶质的主要成份是_______(填化学式),写出该溶液的一种用途
11.下图中各物质均由短周期元素组成,其中只有D、F、G为单质且G为金属单质,A为
淡黄色固体,B为常见的无色液体,一定条件下D、G和海水为原料可制成海洋电池。
(又知:2A+2H2O=4AOH+O2↑)
(1)写出电子式A _______B_________
(2)化学方程式①的氧化产物为_________________
写出化学方程式②(3)写出D、G和海水制成海洋电池的负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 _
第二部分 开发利用海水资源
1.水资源非常重要,联合国确定2003年为国际淡水年。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蒸馏法是海水淡化的方法之一B.淡水的密度小于海水的密度
C.融化的雪水中矿物质含量比深井水中的少D.0℃以上,温度越高,水的密度越小
2.NaCl是海水中提取出来的一种重要物质,除食用外,它还是一种工业原料,下列以NaCl为原料能制取的产品(或物质)是①烧碱 ②纯碱 ③金属钠 ④氯气 ⑤盐酸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⑤D.①②④⑤
-3.海水提溴过程中将Br氧化成Br2,可向其中加入氧化剂,合适的是
A.酸性KMnO4溶液B.氯水C.FeCl3溶液D.碘水
4.某些化学试剂可用于净化水。水处理中使用一种无机高分子混凝剂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Al2(OH)nClm•yH2O]x,其中m等于
A.3-nB.6-nC.6+nD.3+n
5.从海水中可以提取溴,主要反应为:2Br + Cl2 = 2Cl + Br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溴离子具有氧化性B.氯离子是还原产物
C.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D.氯气的氧化性比溴单质强
6.向NaBr、NaI、Na2SO3混和液中,通入一定量氯气后,将溶液蒸干并充分灼烧,得到
固体剩余物质的组成可能是(己知:还原性:SO3-﹥I-﹥Br-)
A.NaCl、Na2SO4B.NaCl、NaBr、Na2SO
4C.NaCl、Na2SO4、I2D.NaCl、NaI、Na2SO
47.甲、乙、丙三种溶液中各有一种X-(X-为Cl-、Br-或I-)离子,向甲中加入淀粉溶液和
氯水,溶液变为橙色,再加丙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则甲、乙、丙依次含有
A.Br-I-Cl-B.Br-Cl-I-C.I-Cl-Br-D. Cl-I-Br-
8.海水是一个巨大的化学资源宝库,下列有关海水综合利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海水中含有钾元素,只需经过物理变化就可以得到钾单质
B.海水蒸发制海盐的过程中只发生了化学变化
C.从海水中可以得到NaCl,电解熔融NaCl可制备Cl
2D.利用潮汐发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9.全球海水中溴的储藏量丰富,约占地球溴总储藏量的99%,故溴有“海洋元素”之称,海水中溴含量为65 mg/L。其工业提取方法有:(1)空气吹出纯碱吸收法。方法是将氯气通入到富含溴离子的海水中,把溴置换出来,再用空气将溴吹出,用纯碱溶液吸收,最后用硫酸酸化,即可得到溴单质。该方法涉及到的反应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离子方程式);
2②3Br2+3CO3===BrO3+5Br+3CO2↑;③BrO3+ 5Br+6H===3Br2+3H2O。--+
其中反应②中氧化剂是_______,还原剂是_______;
(2)空气吹出SO2吸收法。该方法基本同(1),只是将溴吹出后是用SO2来吸收的,使溴转化为氢溴酸,然后再用氯气氧化氢溴酸即得单质溴。写出溴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溶剂萃取法。该法是利用单质溴在水中和有机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的原理来进行的。实验室中萃取用到的主要实验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下列可以用于海水中溴的萃取的溶剂是_______(填序号)
A、裂化汽油B、苯C、酒精D、己烷F、乙醚
10.从海水中可提取多种化工原料,下面是工业上对海水的几项综合利用示意图:
电解饱和溶液精制
电解 加盐酸 石灰水Mg(OH)2MgCl2熔融Cl2、Mg
++—(1)粗盐中含有Ca2、Mg2、SO42等杂质离子,精制时所用试剂为:
A.盐酸,B.BaCl2溶液,C.NaOH溶液,D.Na2CO3
加入试剂的顺序为:
(2)写出电解饱和食盐水的离子方程式:
(3)工业上MgCl2·6H2O晶体在气氛中加热脱水,通入此气体的作用是:
(4)电解熔融MgCl2制备单质镁的化学方程式为:
11.某同学为了验证海带中含有碘元素,拟进行如下实验,完成相关问题。(1)第1步:灼烧。操作是将足量海带灼烧成灰烬。该过程中不会用到的实验仪器有 填代号)。
A.试管 B.瓷坩埚 C.坩埚钳 D.铁三脚架
E.泥三角 F.酒精灯 G.烧杯 H.量筒
(2)第2步:I溶液的获取。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3步:氧化。操作是加入合适的氧化剂,下列氧化剂最好选用________(填代号)。
A.浓硫酸B.新制氯水C.酸性KMnO4溶液
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篇3
1. 钛是一种活泼金属,具有密度小、熔点高、可塑性强、机械强度高等性能。工业上常用硫酸分解铁钛矿石来制备二氧化钛,用以冶炼钛,主要有以下五个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①FeTiO3+2H2SO4=TiOSO4+FeSO4+2H2O
②TiOSO4+2H2O=H2TiO3↓+H2SO4
③H2TiO3[△]TiO2+H2O
④TiO2+2C+2Cl2[△]TiCl4↑+2CO↑
⑤TiCl4+2Mg[△]2MgCl2+Ti
A. 反应①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B. 反应②生成了两种酸
C. 反应④中的TiO2是氧化剂
D. 反应⑤表现了金属镁比金属钛的还原性强
2. 氧化还原反应广泛应用于金属的冶炼。下列方法不正确的是( )
A. 冶炼铁的主要原料有铁矿石、焦炭、空气、石灰石等,其中石灰石的作用是除去铁矿石中的脉石(二氧化硅)
B. 湿法炼铜与火法炼铜的反应中,铜元素都发生还原反应
C. Mg可由电解熔融的MgO制取,Na可由电解熔融的NaCl制取
D. 铝热法还原铁的反应中,放出的热量能使铁熔化
3. 我国城市环境中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 )
A. CO2、Cl2、N2、酸雨
B. SO2、NO2、CO、可吸入颗粒物
C. NH3、CO2、NO2、雾
D. HCl、SO2、N2、可吸入颗粒物
4. 下列金属的工业制法正确的是( )
A. 制钛:用金属钠置换出氯化钛(TiCl4)溶液中的钛
B. 炼铁:用焦炭和空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在高温下还原铁矿石中的铁
C. 制钠:用海水作原料制得精盐,再电解纯净氯化钠溶液得到金属钠
D. 炼铜:用黄铜矿经电解精炼得到纯度为99.9%的铜
5. 工业上制取硫酸铜不是直接用浓硫酸与铜反应,而是将铜丝浸入稀硫酸中并不断地从容器下部吹入细小的空气泡,这样做的优点是( )
①节省能源 ②不产生污染大气的SO2 ③提高了H2SO4的利用率 ④提高了Cu的利用率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全部
6. 从海带中提取碘单质,工艺流程如下,下列关于海水制碘的说法,正确的是( )
干海带[灼烧]海带灰[沸水浸泡]悬浊液[过滤]滤液[H+H2O2]碘水[CCl4]I2的CCl4溶液[蒸馏]I2
A. 实验室在蒸发皿中灼烧干海带,并且用玻璃棒搅拌
B. 含I-的滤液中加入稀硫酸和双氧水后,碘元素发生还原反应
C. 在碘水中加入几滴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色
D. 碘水加入酒精溶液震荡静置,该操作为“萃取”
对自然的利用 篇4
关键词:偶得之象,尝试-体悟-预设-重组,再创作
一、概述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
大自然中包含了很多美的法则,使大千世界显得如此丰富而充满了意趣,对印作品便是如此,它的的形式感非常独特,学生在涂涂画画、压压印印中,体味水和色的韵味、形成一定的构图能力和创作版画的基础。同时在学习中,学生们可以自主练习,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去观察思考探究,并从中找到多元的表现自身艺术个性与想象力的方法。
本文所述之偶像解释为偶得之象,是指通过一般对印手法产生的种种变幻的肌理与奇异形象,其主要特点往往是纯抽象的,无序的。而具象艺术之中也会包含着或多或少的抽象因素;同样,许多抽象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亦与自然对象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包含着具象因素。如何通过形象预设、意趣探寻,经过角度变换、巧妙裁切以及组合、添加等艺术处理使“偶然得来”的图像包含人为的必然,沾染上必要的具象元素,探寻这妙趣天成的纯抽象图像中蕴藏的更为深刻而清晰的艺术表现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尝试-体悟-预设-添画四个阶段的学习,结合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这些“偶然得来”的图像进行再次的发掘、利用与再创作,从而获得具有更丰富内涵又充满天然意趣的全新作品。
二、对印“四阶段教学法”的课堂运用策略:
1.奇趣尝试:展示奇特的自然印迹
本课是根据新课程加强培养学生的审美与创新意识,增加美术文化含量,激发学习兴趣等理念展开。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多的挖掘“趣”,避免过于理性化的知识呈现。所谓润物细无声也!
所以,在教学初始我们不直接展示对印的作品,也不揭示课题,而用直接实践尝试的方式开始。
过程:
同学们应该已经看到桌上有一块蓝色的塑料板,是干什么用的呢?画画用的。今天,我们就要利用它来进行绘画创作。
师生共同尝试:
先请大家挤出三种自己最喜爱的颜色,蘸上一种在塑料板上画一笔。可加水,也可干画。再画一笔,可直线,也可曲线、圆圈。再加一笔、两笔,好看就行。
在塑料板上作画与纸上有何不同?油,画不上去。
老师有办法将这美丽的画留下来。拿起一张白玻璃卡,用光滑面一压,揭开。漂亮吗?老师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秋日随想”。再看看部分同学的作品。
2.初步体悟:感受偶得之象的水、色、形、意
展示同龄人及同学现场创作的美丽对印作品,学生根据个人的直觉和想象表述对色彩、肌理构成的意境、物象所带来的感受。同一张作品,有的同学说象水流,有的同学说象天上的银河,有的同学说象水池里的墨迹,在争论与碰撞中体悟对印艺术的抽象美。
同时对印属版画范畴,是拓印方法之一,由于创造出来的形象十分奇特,很多工艺大师也常运用它。相对初中生来说,它是一个融知识性、游戏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学习活动,制作方法十分简单,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便可以获得耐人寻味的奇异效果。不过,想要从偶然中取得奇妙的视觉效果,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如:颜色的匹配、用量的多少以及稀稠程度、疏密处理、面积大小,拓印力度的轻、重、缓、急,拓印方法是拍打还是按压、磨压……由于受力的情况不同,使夹缝中的颜色在外力影响下,产生不同的运动作用,这种不可捉摸的瞬息变化容易形成无法预料的奇妙效果。
(三)拓展预设:了解偶然中之必然
本阶段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体验对印的抽象美和特点后,将其内化为对抽象元素的理解与运用。
多媒体欣赏:同学的对印作品,现代著名抽象派大师赵无极的油画。
作品看似随意,其实画家在事先定然是有着独特的匠心和设想的。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图形呢?
多媒体欣赏:《花》——运色、用笔事先设定。虽然对印产生的形象不可能像手绘那样完全由画者控制形象,但是为了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和表现我们所想的主题,事先的预设仍然不可或缺。
(四)重组再创作:表现个性情感与生活
无论是具象绘画还是抽象绘画,都包含着具象性因素和抽象性因素。具象性和抽象性作为绘画的两个基本属性,它们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相互依存,这种既对立又统一不可分割的关系,将贯彻绘画发展的始终。笔者认为过于纯粹的抽象能带给人美的视觉享受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是在抽象的形式美中若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一些比较清晰的具象元素,那么对于画者本身的个性、情感表达和观者的共鸣唤起都会发生更深刻的影响,笔者希望学生也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更高层次的艺术创作体验。
1. 具象意味作品创作过程解析:
许多时候,对印过程中,图形与色彩会与设计的形象产生差异;又有的时候,印完以后的形象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使人产生新的灵感。这时,我们便可在初印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多媒体欣赏对比再创作前后作品的形象、意境差异:《蝶舞》、《风速虎》、《火焰山》等。
由基本对印作品经过角度变换、巧妙裁切以及组合、添加等艺术处理产生全新作品的过程。
(1)巧裁妙剪:对印产生的作品常常因为水、色和压印的原因存在构图和某些局部的缺陷,也可能会产生某一个局部格外动人的状况。巧妙地加以剪裁,可以获得更为完美的作品。
(2)重组添加:虽然,本课并非意在让学生把抽象变为具象,但是在某些作品中,简单添置,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得到抽象与具象之美的双重体验。
(3)角度变换:同一幅对印作品,无论事先有无刻意的预设,因为其特殊的肌理与充满偶然因素的抽象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往往会令人产生完全不同的想象。所以,旋转手中的画纸,寻找新的形象支点,带给了学生无限的惊喜。
2. 合作表现:
合作表现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维的碰撞,经过主题商讨、形象预设、构图立意、组合添画等一系列过程的合作,学生可以通过智慧的集合领悟和发现艺术创作中不断出现的偶然与多姿多彩的必然。
过程:
我们欣赏了多张对印作品与大师的抽象画,留下了许多想象空间。同学们是否也想尽情地表现一番呢?
(1)解析主题:
多媒体展示主题:春、夏、秋、冬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任选一字为主题,集体创作系列组画。
先请大家讨论:主题,主色调。
(2)学生创作:教师启发学生在点、画时要注意搭配颜色,压印时可采用拍、磨、压、推等手法,揭起时方向、快慢也可以有变化等,提供学生在方法、技法上的多种选择和尝试。
(3)展示品评:集体、多媒体展示。互评——使你想到了什么?自评——是何主题?表现怎样的情感?用了什么方法?师评——点出情感、方法上的出彩处?
延伸:生活中其实还有很多优美的主题,丰富的材料值得我们以对印的方式去探索、创作。希望同学们能将这对印的乐趣带入到我们的生活与学习中去,使我们的学习生活更加精彩。
学生作品:
三、教学的成效与思考:
通过对印的教学,学生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对印所带来的奇妙视觉艺术享受,并在实践
中获得发现自然奇特艺术元素与将之进一步转化为更具艺术完整性和主题性的全新作品的宝贵体验。
每一个孩子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相信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触发潜藏在每一个学生心灵中的创造探索的欲望,引领学生去寻找、发现藏匿于生活之中的美的,奇特的艺术元素对培养学生艺术个性,提升艺术素养的意义与价值要远远超出我们在这一堂课所看到的。
参考文献
[1]具象艺术
[2]真情对印2008
对自然的利用 篇5
20XX年,我园设立了省级课题《挖掘农村自然资源,促进幼儿各领域的发展》研究,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我根据本园的条件,利用周围环境的自然资源开展了符合本班幼儿实际情况的主题活动DD我爱家乡兰考。
参观活动。随着近几年来的红色旅游,兰考焦裕禄纪念馆成为各地人们参观学习的地方,但作为本地的孩子,在焦裕禄陵园散步、玩耍的时间很多,但未必了解兰考以前的面貌,我园利用亲子活动的形式,由家长带领孩子一块参观焦裕禄纪念馆。通过听一听讲解,看一看实物,感受感受场景,让孩子们了解兰考受以前的风沙、盐碱自然灾害的贫穷面貌。了解焦爷爷如何带领大家战风沙、盐碱的事迹,萌发对焦爷爷的崇敬之情。
科学活动《认识泡桐》,我们把课堂搬进大自然,孩子们在温暖的阳光下,闻着空气中桐花的香味,带着心中对焦爷爷的崇敬,一起合抱着“焦桐”,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在宽松的氛围内诉说着自己的观察所得。“老师,泡桐的花像一串串紫色的小喇叭,味道甜甜的”,有的说:“一排排泡桐树很像解放军,排的整整齐齐。”有的说:“泡桐的树冠像一把很大很大的伞,让我们在树下乘凉。”“泡桐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当我问到:“泡桐树长大有什么用处呢?”盖房子、做桌子、椅子、做家具、加工成积木……孩子们情绪很高。这次活动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进一步让孩子们了解兰考泡桐,我们又与民族乐器厂联系,把乐器的制作过程用课件的形式展现在孩子面前。从选择兰考特有的桐木DD浸泡一个月DD高温蒸煮72个小时DD长达一年以上的自然风干等等,直到最后油漆,安装调试。当孩子们听到悦耳的古筝音乐,悠扬的琵琶曲时,个个瞪大了眼睛,这些乐器都是咱们兰考的泡桐做的呀!我们的泡桐真棒呀!
谈话活动《新兰考》,当问孩子们现在的兰考是什么样子。孩子们说,有许多高楼,那是小区,我家就住在凤凰城小区,我妈带我在人民公园玩,我奶奶在那跳广场舞,我和爸爸一起参加“欢乐向前冲节目”,我们又通过课件《今日兰考》让孩子看到新建的莱阳湖公园,环境优美的南工业区,图书馆,体育馆。我们幼儿园小朋友能为家乡干点什么呢?孩子们说:我们在公园不乱扔垃圾,保护环境,不乱踩公园的花、草,好好学习本领等等。
手工制作活动《旅游纪念品》,我们利用本地农作物,高粱杆、玉米皮、小麦秸秆、蔬菜水果制作玩具、装饰品等。利用随处可见的黄泥进行泥工制作。让来兰考参观的客人们都有纪念品,人小也能为家乡做贡献。
对自然的利用 篇6
关键词:自然资源;黏土;秸秆
【中图分类号】G612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为幼儿提供亲近大自然的机会
将孩子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去和大自然的花草树木、蔬菜、水果交朋友,组织和开展幼儿园各种活动来满足他们的劳动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环境意识等综合能力发展的需要。组织孩子到田野里观光,让孩子在无拘无束的大自然中释放情怀、寻求大自然的奥秘。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可以带上孩子去参加远足活动,这不仅锻炼幼儿的腿力也让他们感受春天的气息;夏天里我们可以组织幼儿在草地上翻跟头、打滚、捉小虫;秋季里,我们和幼儿去参加一些农忙期间的劳作活动,如拾稻穗,这不仅锻炼了幼儿腿、腰、手等部位的肌肉力量,又能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品质及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冬天里,山坡、结冰的小河都是孩子们进行活动的好地方,在此他们可以爬山坡、掷石块等等。由此可见,只要老师用心,就会发现我们身边就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它不仅能丰富幼儿的户外活动,还会给孩子带来无穷无尽的快乐。
二、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培养幼儿的美术表现力和创造能力
我们结合本地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为孩子提供发挥才能的舞台,让幼儿在区域活动的开展中,发展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幼儿敢想、敢干,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及卓越的创造力。
黏土是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之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用黏土掺上棉花做成的泥巴,可以捏成各种蔬菜、水果、花、鸟、鱼、虫等许多工艺品,并且用这种泥巴做出的作品有不开裂、不变形、不易碎的特点,泥巴是农村幼儿园美工区理想的活动材料。在美工区幼儿可以通过揉、捏、搓、刻等方法来锻炼手部肌肉的发展,增强手眼协调能力,发展儿童的思维认知和活动能力,为幼儿动手制作提供机会和环境,从而激发幼儿对大自然奥妙的探索欲望。泥巴还能引起幼儿丰富的思维活动给幼儿带来更多的灵感和顿悟,泥工作品让幼儿的创造能力在这里得到培养,看着幼儿的作品你会情不自禁的为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而感到惊叹!
秸秆也是农村最常见的自然资源,利用从麦田里捡回的麦秆粘贴动物、扦插成各种小动物和家具,活动中,孩子们一起开动脑筋,变废为宝,不仅提升了孩子的环保意识,让“保护环境,从小做起”这一理念扎根于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加强了孩子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同时也锻炼的幼儿手部肌肉的发展,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这种游戏对幼儿手的技能训练和发展思维能力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树叶在农村可以说随处可见“树叶粘贴画”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还使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带领孩子去采摘各类不同的树叶,并指导孩子们利用这些材料创作了许多有创意的作品,如:叶子公鸡、小鱼、在活动中,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一片片不同的树叶在孩子们的手里做成了一幅幅精美的树叶粘贴作品。不仅让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且锻炼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引起幼儿对各种各样树叶的关注;更进一步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
三、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教学操作活动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也是最容易获得知识的活动,谷物,豆类等自然物的运用,使幼儿每人都有操作材料,真正实现了,在做中玩、玩中学。同时也弥补了农村幼儿园经费不足而造成的玩教具短缺,带幼儿到现场学习,拓展课堂空间,田野、山头、菜园等都是教育,孩子在生活的大環境中进行内容丰富的教育,崇尚自然,通过自己的感官去体验思考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陶冶情操,获得知识。
利用农村独有的自然资源,如竹子做成高跷,用梯子搭成小路,用稻草堆成小山等等开展许多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会攀爬、钻、平衡、堆积,在玩耍中发展了孩子的交往、合作、动手、操作、创新能力
利用菌根树种自然施肥的措施探讨 篇7
经营森林和农作物不同,林木和生长主要靠自身功能吸取自然养分,供其生长,不可能大面积经常性施肥。近几年来,森林培育工作者,为了缩短林木生长周期,提高单位面积收获量,研究如何利用森林树种间的互利、互助作用和植物间共生关系,通过利用生物固氮,自然施肥,促进林木生长。
2生物固氮概述
人们在长期栽培、施肥中发现,有些植物不必施肥,也能增产,而且大部分是豆科植物。1885年,法国生物学家富兰克(B.Frank)通过大量试验发现,高等植物能与土壤真菌建立一个共生体。他把它定名为菌根。他还发现,除了豆科植物有这种特殊本领外,其他科植物也能建立这种共生体,如桦木科、鼠李科、蔷薇科的一些植物。菌根就象一个生物氮肥厂,它能把空气中的游离氮固定,并供给植物体使用。
据统计,全世界生物固氮量每年约为54×106t,如苜蓿每亩每年可固氮100~200kg,大豆、花生可达50kg。而工业固氮(化肥)每年只有30×106t,如果有固氮本领的植物能增多一倍,生物固氮量就完全够栽培植物利用,而不需要弊病多端的化肥了。
生物产量是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的过程,在氮素循环中,能贮存氮的只有生物体和土壤,例如施有机肥给植物吸收,也是通过植物根从土壤中摄取而来,一部分输送植物体,形成产量,一部分作为根及残留物又还给土壤,因此,氮及其肥效只是个流动过程,而“源”是进行固氮的菌根。氮由菌根固定后才产生流动(循环),这就维持了土地肥力和物质生产。
氮源实际有二种,一种是菌根固氮,一种是有机肥和化肥中的氨,而植物要利用氨基酸中的氮,还必须经过几个化学过程,因为氨基酸中的氮(是负三价的,而硝酸中的氮是正五价的,由于硝酸离子常带负电,在土壤中可自由移动,容易游离到植物根区,因之,植物需消耗较多能量,才能把负三价氮化合为正五价。又因为氨离子有一个正电荷,常被吸附在附近土壤的颗粒上,一直到被氧化才能为植物吸收。
植物固氮过程中,也需要投入能量。据计算,每亩土地上空的空气中的气态氮约5万t左右,植物要固定其中一部分时,首先是把气态氮分子活化,使它分裂成2个自由氮原子,每克分子氮(相当28g)大约需要160kCal热量才能活化。然后将2个原子氮和3个分子氨结合成2个分子的氨(NH3),才能被植物吸收,进入植物体内合成氨基酸,组成蛋白质,同时释放热量约13kCal,两次化学变化,收支相抵共需热量147kCal。工业固氮(制造化肥)每公斤需6000kCal热量。而生物固氮是由菌根在固氮酶生物催化作用下进行的自供、自耗过程,两者效率相比相差近50倍,因之,生物固氮是最经济的自然施肥。
一般生物固氮按固氮量收支情况,可把固氮植物分为二类:一类是自养固氮,即植物个体固定的氮与自身营养消耗大体相等,收支平衡,如森林树种中的槐属、杨梅树,灌木中的胡枝子等,农作物中的豆科植物大豆、花生等。这些植物收割后,如根、根瘤、枝叶等还留在土壤中,一般每亩相当于硫铵10~25kg的量,实际增加了土壤肥力。一类叫异养固氮,植物个体固氮量多于自身消耗量,还可供其他植物需要,如灌木中的紫穗槐、长叶博罗回,农作物中的绿肥等。
3树木根菌固氮分析
树木根菌固氮,实际上是在森林树种育苗中发现的,在苗圃育苗时,人们发现土壤中菌丝包围住根系,形成一个套鞘(菌套),然后向内透穿根的皮层细胞之间的间隙形成一个菌丝网。因为这种菌丝大部在植物根系外围,故叫它外生菌根。这些菌根除摄取氮、钾、磷等元素合成养分外,还能防止植物根感染其他病源菌。同时,还可产生一种植物荷尔蒙———生长激素、赤霉素等,能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外生菌根在森林树种中常见的以山毛榉,槐属,合欢属等最多。
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菌根的研究被广泛重视,美国就专门设有根菌研究所,中国林科院作过大量研究。在深度上又发现一些经济林木如柑桔,早粮作物如玉米等的菌丝能穿入植物根系皮层细胞之内,并膨大成节,也能形成根瘤,这种菌体便称为内囊菌,为与外生菌根区别,又称内生菌根。内生菌根的作物与外生菌根是一样的,只是内在合成能力强些。
菌根对植物的有益作用,还对土壤中的磷有特殊旺盛的吸收能力,当菌丝体包围住植物根之后,形成菌套,菌套又向周围土壤伸出菌丝,并形成网状,使根接触土壤颗粒的面积大大增加,吸收面积增大几百倍,如1mg直径微米的菌丝,其功能就相当于1600μg直径为400μm的根。本来,土壤中含的磷酸盐很不活泼,它不但移动慢,而且常被钙、铁及其他金属固定,因之,缺少磷酸盐的土壤中,由于植物对磷的吸收,常使根际周围形成一个无磷圈,其直径可达1~2mm。由于菌丝体小而细,与土壤中难溶的磷酸盐接触时,接触面紧而大,因此,能有效的吸收难溶的磷酸盐。同时,植物还能分泌植物酶,也能分解吸收磷酸盐,它们与固定的氮,土壤中的钾,就构成肥料的基本组成,形成自然施肥的基本要素。菌丝还可吸收植物所需的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如硫、铜、镍等,自动组成复合肥料,满足植物的特殊需要。
4利用菌根树种自然施肥的措施
在营林工作中,通常强调适地适树,多理解为利用树木和环境的和谐、统一,达到地尽其力。实质上是利用树木外因条件(土壤、气候等)促进内在因素(遗传、生长)的变化,相反,没有内因条件,外因条件多么适应,也达不到预期效果。过去只强调种间空间分配,养分利用上的协调,如深根浅根,阳性阴性,落叶常绿等搭配,而很少利用种间共生关系,生物固氮,自然施肥,增强地力,促进整个林分生长。这也是林地肥力越来越瘦的根本原因,因此,适地适树的真正含意应当还包括“自然施肥”的概念。森林培育和森林经营中,如何利用植物共生关系,生物固氮,自然施肥,应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
4.1多造有菌根,能固氮的树种及其混交林
树木中具有菌根的很多,常见的如豆科(含羞草科、苏木科、蝶形花科)树种;刺槐,紫穗槐及黑荆、桤木、黄檀、赤阳、胡枝子、杨梅等树种。如一亩黑荆林菌根每年能从大气中固氮12~30kg,相当硫酸铵30~50kg;桦木科的桤木,每亩每年可固氮4~11.5kg。据分析,山毛榉科和鼠李科树种菌根,能积累磷酸盐,当缺磷时还可释放出来供附近林木吸收、笔者曾在廉江市青平镇红光农场竹林内,发现一株杨梅树,约60年,附近楠竹比10m以外的同龄竹粗1~1.2cm,高1~1.5m.问及当地群众,他们称之为“肥料树”,实际是菌根固氮自然施肥作用。丘陵人工杉木林内套播长叶博罗回,附近林木生长显著不同。廉江市杉木边缘种紫穗槐,同龄林木胸径比林内大1~2cm。紫穗槐枝叶还作饲料和肥料。两广的银合欢,被称为“奇迹树”,由于菌根作用,生长快,干可作用材,枝作薪材,叶可作饲料、肥料。
印度尼西亚造柚木林用银合欢作下木,生长快一倍。由于固氮树种多为落叶树,叶内含氮量一般都多3%~4%,腐烂后混入土壤中,可增加肥力。固氮树种放出的二氧化碳比一般树种大5~10倍,能促进同化作用,同化作用强,又强化了固氮作用。营造有固氮树种的混交林,能提高根际分解有机质能力,增加含氮物质细菌数量和氮转化过程,降低碳、氮比又有利用枯枝落叶分解,增加肥力。
4.2农林轮作、间作
农业上利用豆科作物的轮作、间作或留茬等自然施肥,已屡见不鲜。如豆类和旱粮(玉米)行状间作,绿肥、苜蓿轮作等,都是利用生物固氮,自我施肥,为他施肥。林业上如南方常见的林粮间作,间种黄豆、黑豆、玉米,就是利用豆类根瘤菌为林木施肥。据廉江市调查,间种豆类的3年生杉木林,比同年未间种的高0.4~0.6m,胸径大0.2~0.4cm。南方分布最广的油茶林中,间种花生、油菜,群众称为“一地三油”,借花生的固氮作用使油茶树及油菜生长好,茶油产量一般多10%~18%,油菜多5.15%。据廉江市测定,一地三油油茶林地,每亩可产茶油7.5kg,菜油10kg,花生油5kg,榨油残渣含氮量达4%~7.8%,是很好的水田底肥和饲料。一亩“一地三油”山产值约等于1.5亩水田产值,而纯利润为水田的一倍多。
南方杉木产区的杉桐间种,即在杉水林中间种对岁桐或三年桐,第四年起每亩可收桐油4~9kg。汕桐树叶含氮量达6.8%、钾0.5%~1.5%,落地易腐,又为林地补充了氮钾肥,促进杉木生长。
4.3利用固氮灌木、草本植物拓荒改良土壤
久荒宜林地和瘦、薄土壤林地,养分缺乏,直接造林难以成功,需首先拓荒。如南方的紫穗槐、胡枝予、野茉莉、盐肤木等豆木灌木、矮乔木,都耐瘠薄土壤,易成活,菌根还能固氮,落叶易腐,渗入土壤,可疏松土壤,增加腐植质和土壤微生物,增加空气中氮量,使根系发达,枝叶茂密,为乔木树种成活创造条件。湛江市红壤、黄壤土占80%~95%,肥力低,有瘦(缺磷和有机质)、酸(pH5~6)、粘重等缺点,直接造林不易成活。如廉江市石岭镇一带花岗岩区,多年多次直接种植马尾松都不成功,谢鞋山一带首先撒播紫穗槐、胡枝子拓荒,再点播马尾松,苗全苗壮,十年郁闭成林,紫穗槐利用根系固氮供给马尾松生长,落叶落土又增加了腐植质含量。
4.4培育能固氮的树种
生物固氮主要是菌根和植物共生,在豆目树种100多种中,目前巳知道的只15%左右有菌根,其他如鼠李科、桦木科、杨梅科树种有菌根的也不足30种。苏联曾在红松根系表面发现外生菌丝,并测定出有这种菌丝的红松林每公顷生长量多5m3。国外还在培育固氮树种方而揭开新的领域,将肺炎杆菌的固氮基因集群转移到大肠杆菌上获得成功后,采用加入质体的方法产生菌株,合成固氮酶,为生物固氮开辟一条新途径。这种方法用于植物,可诱导大多数豆目树种产生菌根,并能增加固氮量80%到2倍。
摘要:提出了缩短林木生长周期,能有效提高单位面积收获量,研究了利用森林树种间的互利、互助作用和植物间共生关系,探讨了利用生物固氮,自然施肥,促进林木生长的措施。
关键词:生物固氮,自然施肥,研究
参考文献
[1]白祥亮,张京伟,张德顺,等.29种固氮树种生长量与固氮效率相关性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11).
利用自然地形的四类训练方法 篇8
一、利用台阶开展训练
1.以提高步频为主的练习:逐级地快速跑上台阶、单脚跳上台阶、快速跑下台阶的练习。注意事项:在上下台阶时, 两臂摆动要协调。
2.以提高爆发力、发展腿部肌肉力量与腰腹肌力量为主的练习:兔跳台阶、跳多级台阶的练习。注意事项:在进行兔跳台阶练习时, 要做到两臂在后、挺胸收腹;在跳多级台阶时, 两臂要积极配合, 由后向下、前、上方大幅度摆动。
3.为解决快速跑后蹬力量不足以及在跳高、跳远等项目中单脚起跳时力量不足等问题的练习:单脚交换蹬跳起 (台阶高度为30厘米~40厘米) 练习。注意事项:在跳起时, 躯干要直, 要向台阶正上方跳起, 同时两臂要积极配合由下向前上方大幅度摆动。
4.加大腿部摆动的速度和幅度的柔韧性练习:在70厘米~110厘米的高台阶上进行正压腿、侧压腿、后压腿。注意事项:在正压腿时, 支撑腿要直, 上体要正直;在侧压腿时, 背部要挺直, 上体不能前倾或后仰;在后压腿时, 肩要正, 要做到挺胸、挺腹、后仰。
二、利用斜坡开展训练
1.耐久跑练习:在坡度为10°~15°的斜坡上, 进行上坡跑练习。当进行课堂教学时, 上坡跑距离为800米~1000米;当组织运动队训练时, 上坡跑距离为1500米~2500米。
2.速度耐力跑练习:在坡度为20°~30°的斜坡上, 进行上坡走、下坡跑的练习。其中, 当进行课堂教学时, 下坡跑距离为300米~500米;当组织运动队训练时, 下坡跑距离为400米~800米。
3.提高步频的练习:当进行课堂教学时, 可在长为20米~30米、坡度为25°~35°的斜坡上进行快速下坡跑、上坡走的练习;当组织运动队训练时, 可在长为20米~30米、坡度为30°~50°的斜坡上进行快速下坡跑、上坡走的练习。
三、利用寝室、走廊开展训练
1.上肢力量练习:手倒立、反靠手倒立、空手倒立、手倒立行走、推小车、两人面对面双臂互推、快速双手推墙站立等。
2.下肢力量练习:兔跳、蛙跳、纵跳摸高、扶墙原地后蹬跑、背人行走 (一人手撑另一人脚背, 脚靠另一人肩部, 另一人行走) 等。
3.柔韧性练习:立位体前屈、纵劈叉、横劈叉、侧压腿、扶墙摆腿、扶墙侧踹腿、两人面对面压肩练习、相互背人屈伸练习等。
四、利用篮球场地的实线、虚线开展训练
1.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 (人数不要求相等) , 分别站在两边线和两端线上。当教师发令后, 计时开始 (各端线处有一名学生干部做裁判并计时) , 两端线的学生迅速跑到中线并在拍线后返回、超越端线, 当最后一名学生越过端线时停止计时, 并记录成绩。端线处两组完成练习后与边线组对换, 四个组均完成一次练习即为一个轮次, 教师宣布比赛结果。
对自然的利用 篇9
1. 桃花、李花, 麦苗、秧苗这些看着相似
相近的东西, 幼儿常常难于正确区分, 教师可以在春暖花开的季节, 组织孩子们到田野里去走走, 仔细观察桃花、李花颜色的不同, 花瓣、花蕊的不同;麦苗、秧苗生长环境的不同, 叶子形状的不同和手感不同等等。让幼儿在游玩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激发探究的兴趣。
2. 农村孩子虽然经常看见麦子、稻谷及
黄豆、赤豆、绿豆等各种豆类的种子, 但却常常不能正确区别。我们在教育中, 一方面应组织幼儿进行实地观察, 比较这些植物的根、茎、叶的异同之处, 还应在收获季节与幼儿一起采集种子, 然后将这些种子贴上标签, 布置成“种子展览会”, 放置在自然角内,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和比较其异同, 帮助幼儿从其颜色、形状等方面加以辨别。通过观察比较, 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各种种子的特点, 得出麦子的种皮较薄而光滑, 稻谷的种皮厚而粗糙;黄豆、赤豆、绿豆等豆类的颜色、大小和形状各不相同等特点, 从而使幼儿明确地得出具体实物的形象概念, 满足幼儿的求知欲, 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3. 创造可供幼儿探究的条件, 让孩子们
去观察探究不同植物的生长规律。我们可以组织幼儿自己去种植, 在种植中让幼儿比较发现同样的植物种子种在不同的对象 (泥土、水、沙子) 中, 结果有什么不一样, 以探索植物生长的条件和结果。还可以让幼儿去种植植物的根、茎、叶, 让他们探索植物繁植的不同方式和条件。在种植活动中使幼儿懂得不同植物的种植方法和手段, 提高幼儿学习种植的技能, 让孩子们在平常的游玩中观察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 使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让幼儿在时间、空间上都能得到探索的满足, 随时随地发现新事物, 探究新问题。教师则可以根据幼儿的发现开发课程, 让幼儿在感受到大自然奇妙的东西时, 能得到老师的及时支持和引导, 从而激励幼儿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对自然的利用 篇10
一、以景怡人,因地制宜,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学生固有的天性。他们遇事总爱刨根问底, 日常生活中他们会问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们都有爸爸妈妈, 老师有吗? 我们的影子怎么会变长变短? 小鸟叽叽喳喳是说什么呢? 等等。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谁要是体验不到它,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他无异于行尸走肉,他的眼睛只是模糊不清的。可见,好奇心是学科学的基础。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我就利用午餐后、游戏、散步时带领学生来到田野里,让学生看自己眼睛里的大自然是怎样的,用手摸摸身边的植物,和一些小动物玩一玩。广袤田野,蕴藏着无限生机,金黄的油菜花,绿油油的麦苗,刚钻出土的小草。春风吹来,熟悉亲切的泥土气息,蝴蝶飞舞,燕子衔泥。孩子们个个欢欣雀跃,被眼前的一切所吸引,充满了好奇,各种各样的问题七嘴八舌地问个没完,“老师,麦苗吃什么长高? 蝴蝶飞来飞去干嘛呢? 冬天为什么嘴里会呼出白气而夏天没有? ”孩子们的问题有趣而充满了奥妙,这就需要老师加以正确引导,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觉得科学充满了趣味。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会慢慢养成爱观察周围的世界,爱思考问题的习惯,对学科学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从自然环境中找课题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为学生选择了一些有趣的、浅显易懂的课题内容。春天,带孩子到户外观察小草的生长,每周给小草量身高;看各种树叶是怎么一点点从枝上长出来的;把小蝌蚪养在鱼缸里,看着它们玩耍和成长;看燕子怎样衔泥做窝;看苹果树从长叶开花到长出小苹果。夏天,到村里的果园里看果实的长大和需要的各种管理,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快乐;从园里的种植园内摘来西瓜、黄瓜、西红柿等,和大家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到田间看农民伯伯收小麦,看脱粒机怎么脱粒,感知颗粒归仓的意义。秋天到田野认识棉花、玉米、大豆、谷物等,采摘果实做标本;在树林里用双臂合抱的方法比较树的粗细,观察什么落叶,什么不落叶。冬天呢,则和孩子一起到户外感受冬天的天气变化,锻炼孩子的意志;下雪了和孩子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在雪地上感受雪后空气的清新,进而进行环保教育等等。农村自然环境中蕴藏着无数的课题与秘密,等待我们和孩子一起去用心发掘。
三、直接利用自然物进行教学活动
为了使每个孩子能自然主动地进入教师所希望的状态之中,我总会设法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或情境,生动浅显的语言与动作激发他们,带他们入境,帮助他们理解记忆与思考。在这其中,利用自然物进行教学活动, 效果很好。自然物以其形象具体的特点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使学生的观察保持一定的时间,便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例如,在小班“蚂蚁的触角”这一活动中,我把学生带出活动室,问“我们在哪儿能找到小蚂蚁? ”孩子们兴致很高,在院子里有土的地方找到蚂蚁。我在地上放下面包渣, 让大家仔细观察蚂蚁是怎样招呼小伙伴,大家一起把食物搬进洞的,学生个个睁大了眼睛,仔细观察,最后引出蚂蚁的触角的作用:没有触角,蚂蚁就找不到家,找不到吃的,也不能和小伙伴交流信息。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好不热闹,在玩中就学习了知识,完成了教育目标。在“认识桂花”这一活动中,恰巧我们校园旁边有一棵桂花树,我把孩子带出活动室,从能闻到桂花香味的地方开始,让孩子根据香味的浓淡,自己找一找香味是从哪发出来的。大家最后都聚集在了那棵桂花树下, 然后我们在树下观察桂花长哪儿、什么颜色、花瓣有什么特点、桂花的香味像什么的气味等等,我们围着树,以交谈的方式,轻松完成了活动目标,并且效果良好。
四、随时发现科学素材,及时指导
对自然的利用 篇11
【关键词】自然资源 小学美术课程 开发 利用
一、开发利用美术课程自然资源的意义
美术课程的内容标准是由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其中主要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导向性,所以给美术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对美术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美术课程的改革进度,合理运用自然资源可以深化小学美术课程改革。自然资源可以有效整合当地的环境特点和课本中的教学内容,推动小学美术课程的整体改革。
二、自然资源为美术课程提供了便利条件
(一)锁定了美术课程资源的利用方向
按照美术课程资源按照性质,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课程资源,一类是社会课程资源。美术自身来源于自然,利用自然资源可以更好地诠释美术课程的整体内容和内涵。自然资源在整体上来说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当地的美术课程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这些自然资源包括当地的自然风光、家乡建筑、家乡特产、民俗文化、环境特点等。这些资源都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美术课堂可以将课本中的教学内容与自然资源有效地结合,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能让美术课堂大放异彩。
(二)自然资源为美术绘画提供素材
大自然中许多美丽的景观可以作为美术绘画的素材,比如说茂密葱郁的森林、层峦叠嶂的山峰、深邃秀美的峡谷、潺潺不息的溪流、奇形怪状的岩石、参天的古树、静谧的驿道和古风淳朴的茶亭等,这些都可以巧妙地运用到绘画当中。教师在教学前需要了解学生诉求,将其与当地的自然资源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才可以高效地推动美术绘画的整体改革。刚一开始,学生对于美术绘画的了解过于浅显,教师需要利用生活中的自然资源去引导学生,然后逐渐和美术教材融合。
三、小学美术课程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体措施
(一)以美术为中心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小学美术学科可以高效地将美术技巧与内在涵养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教授美术绘画的技巧,还可以传授美术内在的审美素养。要想深刻地开发利用自然课程资源,需要以美术基础学科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学生对于美术绘画的审美水平。教师对于美术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得脱离美术为主题的课堂内容,应适当地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在授课过程中需要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意识,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水平,利用创新型的教学活动、独特的教学手段、新颖的教学用具,培养学生对于美术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明确区分美术课程资源的主次
美术课程自然资源的种类非常纷繁复杂,这就需要教师在合理运用美术课程资源的同时,还要分清美术课程资源的主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推动美术课程的顺利进行。一般情况下,美术自然课程资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主要资源,另一类是次要资源。次要资源一般是对主要资源的内容进行细分、扩展、补充和分析。但是从美术学科整体方面来说,这些主要资源和次要资源是小学美术课堂的有益补充。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还是要以课本中的内容为主,以自然资源为辅。同时,美术教师的整体素质、学校的教学氛围和条件、美术资源的整合配置和高效改善,这些在美术课程资源中占有主要的地位。
(三)师生共同總结经验整合自然课程资源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分组探讨、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所熟悉、喜爱的自然资源,再将这些自然资源和美术教材紧密结合起来。例如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美术一年级上册第20课《美丽的植物和动物》时,由于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可以让美术课堂由课内走向课外,让学生到校园里寻找自己喜欢的植物并画下来。这些自然资源贴近学生的生活,深受学生的喜爱。六年级上册《山山水水》《风景写生》《爱护古建筑》这些课则能很好地和家乡的风光、古民居融合起来,因此教师让学生结合记忆、幻灯片等,将家乡的美丽风光画下来。在自然资源与美术课堂融合的过程中,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自然资源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师生互动,共同参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欣赏图片、实地感受、说说体悟、教师示范、小组合作等形式,整合自然资源,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发现原来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美的事物等待我们去发现和创造,原来“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四、总结
总之,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息息相关的,合理利用自然课程资源能更有效地推动小学美术课程的改革进度。
【参考文献】
[1]邵宇新.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09):107-108.
[2]靳玉乐.论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新理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4):21-26.
对自然的利用 篇12
一、挖掘生活资源,生成探究内容
生活是教育的源头活水,用之不尽,取之不竭,教师要从幼儿的生活实践出发,发现身边的科学,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意识。例如利用农村随处可见的泥土,我们开展“泥土里的朋友”的科学探究活动,首先让孩子们准备好活动所用的铲子、容器(塑料瓶、八宝粥罐)等,对孩子们进行分组,让孩子们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孩子们一边挖土,一边仔细寻找泥土中有什么新发现。有的孩子对蚂蚁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看着蚂蚁不断忙碌地搬运食物,还从蚂蚁窝中挖出了大大的蚁王和蚁蛋;有的孩子挖出了蚯蚓,因为不小心把蚯蚓挖断而急得哭鼻子;还有的孩子挖出了天牛、金龟子等。孩子们为他们的发现而兴奋,并不停地向老师询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例如蚂蚁为什么能搬动比自己大很多的食物?蚂蚁会不会迷路?蚯蚓没有脚怎么走?蚯蚓被切断,为什么还能动?……
随后,孩子们将他们寻找的昆虫朋友们和泥土样品带回教室。为了让孩子们全面认识泥土中的科学,我们安排幼儿观察显微镜下的泥土,让幼儿了解泥土中还有很多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随后我们围绕“泥土里的朋友”展开讨论,让孩子们了解昆虫的特点和泥土知识。
二、走进庄稼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为了帮助幼儿认识农作物生长科学知识,我们根据季节的不同,安排幼儿走进庄稼地,开展农作物科学探究。例如春天我们组织幼儿走进田边看麦苗、看油菜;夏天看插秧,在收割时节到田间欣赏丰收的景象,看收割机收割的过程,感受农民收获的喜悦,让幼儿拾麦粒、捡稻谷,让他们体验劳动的辛苦和乐趣,体验古诗《悯农》的诗意。秋天我们组织孩子参与农户家挖花生摘花生、刨红薯,让孩子了解红薯和花生的生长特点,寻找秋天还有哪些农作物?收集一些果实和种子进行观察研究,提出“植物的哪一个部分我们可以吃?”……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了幼儿爱劳动、爱家乡、爱惜粮食等的良好习惯。
三、走进神奇的大自然,激发探究乐趣
大自然是一个神奇的宝藏,蕴藏着无尽的科学知识,对孩子有强大的吸引力。为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了解环保科学知识,我们开展了“走进母亲河”的科学考察活动。我们组织幼儿看清澈的河道里船儿南来北往,寻找清澈的河道里生长了哪些植物,有哪些小动物生活在里面,还安排孩子品尝河水里的大龙虾、河蚌、蚬子等。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对母亲河的自然景观、河道资源有了深入了解。为进一步深入开展科学探究,我们取回河水,让孩子对河水、井水、自来水进行对比观察,让他们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什么常用自来水。这样,就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了解了有关水的科学知识,增加了环保意识。为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我们还开展了“保卫母亲河,争做环保小卫士”的宣传活动。另外我们还继续进行一系列的讨论和实验,如大铁船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小铁块为什么会沉入水底?还有哪些东西会浮在水面上?哪些东西会沉入水底?通过一些活动生成新的科学活动。到树林中进行绘画或拓印树干,制作大树笔记;捡树叶,感受秋天叶子的变化,并让孩子们收集各种秋天的叶子,进行叶子拼贴,做成树叶贴画。冬天带孩子们看雪,观察雪花的是如何飘落的,雪花是什么样子的,和孩子们一起滚雪球、打雪仗,让孩子们感受四季的变化。
四、利用家庭资源,开展亲子探究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温馨港湾,在家庭中,幼儿能感受父母伟大的爱,同时也能从父母身上学到很多的知识。因此,利用家庭资源开展亲子探究活动是对学校教育的一个有力补充。例如我们从家庭资源出发,开展“厨房里的科学”“家庭科技小实验”等活动。“厨房里的科学”活动是一项开放式的亲子科学体验活动,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每个人要找到三个以上的科学发现。孩子们通过深入的观察和动手实践,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科学知识,如削了皮的土豆为什么会变色,馒头中为什么有小窝,长时间摆放的面包为什么会有小黑点,吃不掉的新鲜蔬菜如何保存,超市里买的香菇、木耳、紫菜为什么是干的等。因为农村家长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开始对亲子科学探究活动并不感兴趣,但通过亲子实践活动, 促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合作,既让孩子们掌握了很多的科学知识,也让家长受益匪浅。
【对自然的利用】推荐阅读:
对自然的依赖09-05
对自然地理学的认识08-11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案09-04
大自然的对人生的启示06-21
大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09-12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设计11-11
大自然对人类的启示作文500字05-22
论弗罗斯特诗歌中自然意象对意境的构建05-08
浅论自然科学的特点对会计理论研究的启示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