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认同

2024-07-01

专业认同(精选12篇)

专业认同 篇1

一、研究缘起

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班主任专业成长近七、八年来日益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已有的研究资料中(1)研究者着重就班主任专业化的意义、价值以及实践向度的探索展开论述,还未见相关文献就班主任专业化过程中的心理历程进行探讨。事实上,任何一个职业专业化发展之路既是主体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持续提升之路,同时,更是主体心理不断走向成熟,价值观日趋稳定和成型,形成专业伦理之路。

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人们总是在思考他者如何感觉“我”,通过这种对他者感知“我”的思考进而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因此,人的行为通常又是被他者所塑造和指引的。通俗地说,人一直在追求他者的认同,通过他者的认同寻求专业成长实践的意义。正如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所言:“认同是行动者意义的来源,同时又是由行动者经其个别化的过程而建构的”。[1]

本文着重探讨优秀班主任在走向专业化成长之路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转变,如何寻求实践意义的来源,换言之,如何寻求认同。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非随机抽样选取了三名市级优秀班主任,1名男性,2名女性。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及背景见表1。论文对三名研究对象的姓名做了简化处理,分别用L、M、N表示。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访谈(2)(包括结构访谈、半结构访谈和开放式访谈)及优秀班主任自我报告法(3)获取数据和信息。

三、结果与分析

1. 为什么当班主任?———获取领导及老师的认同

L是三名优秀班主任中唯一一位自己主动向领导提出当班主任的:“我是工作了两年后,主动向学校领导提出当班主任的。前两年,学校没有安排我当班主任。我们学校在县城,而且又是全县最好的初中。所以,一般来讲,刚出来的老师是不给当班主任的。我在当了两年老师后,凭借着我良好的‘孩子缘’,竟然业绩不错。我经过左思右想,鼓起勇气,向学校提出了做班主任的请求。学校同意了。事实上,我这么做不为别的,就是想向学校证明,我这个中师生并不比其他的大学生差。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自我证明吧。而且,那个时候,特别需要这种证明。我那时只是中师生,我们学校一般的都是专科生,也有少数几个本科生。他们特别受重视,我特别羡慕。我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拿到专科或本科文凭。我必须用我的实力证明自己。让他们认可我。”[2]

在社会交往中,所有物、仪态、语言、身体姿态等都有利于帮助他者定义“我是谁”,获得社会认同。同时,这种方式也在提醒他者“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对待自己”。当一个人身份感在某个场合不明确或受到威胁时,人们通常会向他者展示这样的符号或信号,以期获得某种心理的认可。

三位受访者对自我语言、姿态、穿着的改造都是在向学生和家长发出一种信号,期望获得他们自己所需要的那种自我感,并由此建立起自我图像。

3. 围着指标转———荣誉感挤压下的他者认同及其建构

评价作为管理的重要维度之一是被评价者获取对自我图像和自我认知的信息主要来源。因此,班主任在建立我是什么样的班主任这一图式过程中,学校的评价通常有着决定性的作用。L在访谈过程中表示,“每周最难过的就是周一的课间操,这是我们学校常规的各班级评比全校性展示会。这个会议尽管只有短短的二十分钟,但对于一些班主任来说,简直就像二十年。教务主任、德育校长、总务主任,一个一个轮流登台宣布上周各班在纪律、卫生、学习等方面的得分。每当念到自己的班时,心就绷得很紧。开始当班主任那会儿,我都不敢听,一听到被扣分立刻怒火中烧,那种感觉你当过班主任应该有体会。”M对学校的评价指标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刚当班主任时,我看过许多书,总是想从情感上去培育学生对班级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但这样一来,学生就不怕我。所以,很多时候都会违规,学校一抓住就扣分。我们学校大门口边有一块大黑板。上面画了一个很大的表格,表格里全是每个班的加分记载和扣分记载。每天上午九点更新。我有时候从那儿走过,心就跳得特别厉害。生怕看到分数排在后面。你不知道,我们学校都是凭那些分数来评定班好班坏的。学校里有一帮老师的家属,没有工作,在学校里帮着做做饭,呀,每次都去关注那些,然后,就开始议论,你说谁能够受得了呢。没有办法,我将情感治班模式封闭起来,采用的是刚性治班模式。这样,分数是好看了些,但是我知道,这样带出来的学生对自己没有真情实感。但我一个班主任,你说,全不顾评价,全不顾面子,也不可能。说实在的,前些年,大会小会表扬我班带得好,每带一个班得分都比较高,当时挺高兴的,毕竟排名在前面嘛,很好看。但现在想来,自己内心里对学生有许多愧疚的。但人都有个成长过程,班主任自己也需要成长啊。”N对评价指标更是有着难言的情结:“我都哭过好多回。我长着娃娃脸,尽管装着严肃的样子,但学生不怕我,事实上,我也不需要学生怕我,我需要他们自尊、自强、自立,所以,放得很开,这样一来,学生活泼了不少,但每次学校公布的评比分数,我们班那个难看啊,这样一来,又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搞得学生灰头土脸的。为这事,我在房间里独自哭过许多回。我到底是要坚持我自己的做法,还是顺从学校的各种要求呢?人太轻、没有分量的时候,你无法抗拒很多事情,我最终还是选择走顺从评价指标。一项一项地满足,一项一项地做。事实上,班级是被评为优秀班级了,但自己的内心很不舒服的。自己还是明白只是在做别人期望我们做的那种事情。”

自我报告显示,处于此阶段的他们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他者的信任与认同,因此,无法通过自我的个性展示来证明自己,顺从大众的评判标准成为不二之选。心理学家詹姆斯的研究发现,个体如何看待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别人如何看自己以及个体意识到的社会角色及社会角色的合规性。优秀班主任如此选择构建自我图像是由于个体的社会自我总是一种从他者那里获得的认可。“我们不仅仅是喜欢被别人看到,我们更喜欢被别人注意,被别人喜欢”。[3]在学生与领导和老师等各种角色中,三位班主任几乎都选择了更看重领导和老师们的认同,而降低了学生认同在行动过程中的考量份额。访谈过程中,三位访谈者同时承认,这种来自组织的评价不仅仅影响他们在其他社会同伴中的认同问题,还牵涉到利益,这些利益包括物质的、精神的,甚至是群体间关系的。

4. 市级优秀班主任———他者认同的稳固及自我展现的启蒙

在自我报告中,本研究规定了一个必答题:“评上市级优秀班主任时心情怎样,市级优秀班主任对你意味着什么,你在这之后心理有何转变?”

本研究对三位研究对象在自我报告中的相关信息进行了总结和归类。

荣誉为他们在他者面前树立了一个标尺,通过荣誉建立了稳固的自我图像,促进了他们的社会认同,同时,又巩固了积极自我的建立,形成了他者认同和自我认同的良性循环。人总是需要获得来自外部的支持与认可,并从中发现自我,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以此来促成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良性互动。

黑格尔用“反思”一词来指个人对思想本身进行的反复思索,是思想的自我运动。“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领域是一个经常使用的概念,许多理论专家甚至给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公式:实践+反思=成功。三位班主任在获得他者认同之后,都开始了关于自我的反思,从他们的心理转变过程中可以看到,他们开始在他者认同的基础上怀疑自己的教育行为,决心要改造自己的教育行为,以此来展示个性的自我。他们一致的表达方式是:现在这种“自我”是别人塑造中的自我,而非真正的自我。从追求社会认同到自我反思,再到追求自我存在与自我教育理想的同一,这个过程表明了优秀班主任的认同开始发生质的飞跃。曲线式的“他者认同-自我肯定-自我怀疑-自我追求”可以揭示优秀班主任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转换轨迹。

四、研究小结

本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优秀班主任的成长开始总是在寻求他者,尤其是对自我的晋升和评价至关重要的他者的认同,通过追求这种他者认同,建立起稳固的自我图式,形成积极的自我意像,获得自我肯定。并以此建立起良好的他者认同-自我认同的良性互动循环,有效地激励自我开展合乎他者认同逻辑的教育活动。

2.优秀班主任的专业成长过程中,外界的刺激,尤其是正面的刺激会促进积极自我图像的形成,会促进班主任形成一个稳定的、核心的自我。

3.作为一项持续的、终身的专业发展事业,班主任的心理总是经历“他者认同-自我肯定-自我怀疑-自我追求”的曲线式转换过程,在这个转换过程中,班主任主体的自我反思很重要,这种自我反思的来源通常是外界的刺激(比如听演讲,阅读等)或内心的触动(比如班级的偶然事件)。

4.班主任专业成长过程中,学校如何建立制度性的支持系统,有利于他们专业个性的形成和自我认同的发展。在整个访谈过程中,我们很少听到来自于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对班主任专业成长系统的制度性支持,反而是那些来自私人感情式的零星的鼓励为班主任成长过程中遭遇心理转换时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和心理支撑。

参考文献

[1](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

[2](美)乔纳森·布朗著,陈浩茑译.自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美)乔纳森·布朗著,陈浩茑译.自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1.

专业认同 篇2

[摘要]通过对高校大学生专业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广泛了解在校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和态度,并对其影响因素作深刻的剖析,进而提出增强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有效途径,以利于帮助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坚定学习信念,增强专业兴趣。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认同满意度

高校扩招加之近来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于是有很多大学生趋向于对所学的专业无兴趣,甚至厌倦和抵制。又由于我国大学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及人才市场的需要,大学分科越来越细,专业化越来越强,以至于专业定向问题提前到高考志愿填报甚至更早的文理科分班时。专业的冷热程度和毕业后的就业形势已成为学生选择专业考虑最多的因素,于是很多学生盲目从众地填报志愿、选择专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不可避免地出现个人学习和个人志向相冲突的现状。

专业认同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所学的专业是自己填报的第一志愿的大学生专业认同度是否高些?热门专业的学生专业认同度是否比非热门专业的高些?通过对专业认同度的调查研究,让我们更好,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专业,认清自己,调整自己,让自己大学学习生活充满积极性和动力性。

一、专业认同的调查显示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总体状况一般,43%学生的专业认同度较高;37%的专业认同一般,5%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认同。

二、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1.自身因素。大学生对所在专业的相关知识欠缺,导致对专业认同不够稳定。特别是被调剂的同学不仅没有对专业提前了解,而且入校后也很少积极去增加对专业的认识。这样茫然的处境让这部分人对专业的认同度普遍低。

2.专业前景因素。在调查中发现就业率高的专业,专业认同度就高,可见我们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受就业前景影响较大。

3.社会舆论因素。我们中大部分人认为社会舆论对自己专业的认同有一定的影响。当大家都赞同和欣赏某一专业,认为它有前景,就业空间广阔时,许多同学的专业选择就会趋向于此领域,造成“一窝蜂”的现象,如果选择此专业的同学本身对此不感兴趣时,社会舆论就会体现出强化的作用,推动专业认同程度;反之,则有抵触的作用。

4.家长、亲友因素。选择热门专业的同学对自己的专业认同度并不高,显示出选择专业的盲目性。这些同学选择专业时是家长、亲朋好友的意见,并不是他们自己选择的,对自己填报的专业并不了解。因此造成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身特点与所学的专业并

不相符,最后导致对自己专业的不满意,甚至厌学。

5.专业调剂因素。第一志愿录取的同学,其专业认同程度最高,而调配录取的学生认同程度最低。原因显然易见,调配录取的学生本身对现所学专业的兴趣度一般,不太满意。这会导致他们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上不够积极,持无所谓的态度。这也反映了教育机构在填报志愿方案的设计上不够完善,导致大学生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专业。

6.学校的因素。高中阶段,大家往往对大学有一种美好的憧憬,把大学想象的十分完美。然而,进入大学后,我们发现大学生活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美好。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使一些同学对学校不认同导致他们难以进入学习者的角色,出现情绪不稳、厌学的现象。另外,同学对任课教师的认同也会影响到自己对专业的认同。在我们的心里,大学的教师应该是人生的导师,治学的典范,他们应该是十分博学、充满才智的。然而,在入学后,我们发现有的教师讲课照本宣科、枯燥乏味,有的十几年如一日讲授同样的内容,和学科的前沿相差甚远等,于是很多同学开始抱怨教师的学识和教学水平。由于对任课教师的不满影响了我们对自己专业的兴趣和认同。

三、增强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对策

1.我们要认清自我,选择合适专业,制定学业规划:

(1)结合自身特点选择专业。首先要对“自我”有一定的认识,对自己要追求什么,实现怎样的人生理想有一定的概念,然后将自己的性格特点,人生追求与自己选择的专业结合起来,选择自己合适的专业。

(2)了解相关专业。

(3)熟悉自己的专业。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应掌握所学专业的专业结构、学科结构、发展历史、理论动态和科研前沿。

(4)树立正确学业观和做好学业规划。应正确处理学业与专业的关系,珍重自己的学业,就该学得其所,努力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把自己的爱好和国家的需要及社会发展的要求有机地统一起来,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相关能力,培养自己的专业素质。好的学业规划为我们提供了完成学业的清晰图画,使自己对学业的实现过程有了清晰透彻的认识,进而更有信心、勇气,达到自我完善。

2.学校要加大专业宣传力度,优化专业结构:

(1)学校的宣传除了概括性呈现学校整体情况之外,要着重设置专业的介绍;

(2)优化专业结构,突出专业特色;

(3)增加“实践型”教育模式,培养精英人才。

3.社会舆论要提供正确的导向:

例如,教育机构应全方面地开展关于各个专业的知识讲座,让社会上的人们更清楚地了解各个专业;报刊、杂志应起到一个正确的导向性,在介绍专业性质、专业前景时从多方面去阐明;媒体、新闻多增加“专业导航”栏目,邀请各路专家指点迷津。

4.家长、亲友、老师要指明正确方向:

建议学生家长、亲友应该结合孩子自身的特点选择专业,不要只要求他们选择热门专业。学生也不应该根据自己选择专业的冷热来决定学习态度,要摆正心态,既选之,则学之,不管热门、冷门,只要学得好、学得精,同样有作为。

[参考文献]

[1]任丽清,刘剑虹,《论大学生专业选择权》,教育发展研究,2009(17)。

[2]姜晓强,孔元涛,《教育学“学科认同”的心理建构与实践建构:学科认同的心理构建》,现代大学教育,2009(7)。

[3]阎明,《一门科学与一个时代:社会学在中国》,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认同 篇3

面对如此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作为研究人心理的心理学应该有所思考和行动,心理咨询事业的发展更应如此。心理咨询作为一种通过科学方法和手段提供心理援助的专业活动,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重要职业。

尽管心理健康服务人人需要,但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长期以来没有专门培养心理咨询师的课程,经过正规职业培训的心理咨询专业人才十分缺乏。为此,2001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心理咨询师的国家职业标准,并编写了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材。虽然我国心理卫生界对于心理咨询师的资格和专业要求尚存在着不尽一致的意见,但是“标准”的制定却标志着我国心理咨询事业从此摆脱了过去的无序状态,正式被纳入到政府管理与支持系统,走上了专业化、正规化、科学化和职业化的发展之路。[1]

虽然有心理咨询师的国家标准出台,但在具体操作和执行过程中仍存在很多的问题。从1986年出现至今,我国年轻的心理咨询业一直处于非职业化状态,专业人员少,半路出家的多,出于热情和兴趣的多,不规范工作的多,与群众日益增长的心理咨询需求相距甚远。除了在医疗机构和教育部门外,社会上未经培训却从事心理咨询的人正逐渐增多,更为严重的是很多并没有学习心理学或从事心理学研究工作的人,通过相关的资格考试后就从事心理咨询事业。现阶段,这种现象在社会相当普遍。面对本就严重的心理问题,没有心理学基础的人员却冠冕堂皇地当上了所谓“心理咨询师”,结果使问题更为严重,同时使专业的心理咨询家的名誉和威信扫地。因此,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认同迫在眉睫。

一、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认同

1.专业认同的概念

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遵循心理学原理和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专业认同是心理咨询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是通过系统规范的专业训练在心理咨询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发展的专业素养。由于心理咨询专业在中国起步较晚,正处于逐渐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的过渡阶段,越是在专业发展尚未成熟的时期,专业人员越有可能出现专业认同方面的问题,严重时甚至成为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阻碍。

专业认同是自我认同(self-identity)的重要部分。[3]所谓专业认同,简单地说是指认同所从事专业工作的社会价值,以及认为自身有能力胜任所从事的专业工作。专业认同的内涵非常广泛,具体包括:是否喜欢所学专业,依据所学专业选择职业,认可专业和职业的社会价值,感到自己能够在专业工作中体现自身价值,自愿接受专业和职业规范,承诺将这一职业作为个人终身发展的目标等。这些层面的和谐统一称为专业认同。[4]

2.影响专业认同的因素

(1)咨询理论的发展

心理学中的咨询理论很多,关系也很复杂,内容却相对分散。在以往的心理咨询中,我们大多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理论,但是,很多西方的理论在应用中还存在很多缺陷,因此导致咨询理论的相对匮乏。所以学科的理论性越强,表明其专业性越强,咨询师越容易形成专业认同。

(2)咨询资格的认证

作为认证部门,一定要严管培训和考试关,不能把心理咨询师考试当作简单的再就业;况且,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做心理咨询师。系统而规范的专业训练以及严格颁发的资质证明,既保证心理咨询师具备足以胜任职位的专业能力,同时也增强咨询师独特的专业效能感,有利于咨询师形成专业认同。

(3)监督机制的建立

在专业发展的任何阶段,接受督导都是促进咨询师专业认同发展的重要手段。单纯依靠理论学习,心理咨询师还没有能力将复杂的理论与个人品质整合起来与来访者建立工作联盟。对于心理咨询师而言,最大的挑战莫过于从理论学习和个人经验过渡到咨询实践,而督导师正是负责帮助咨询师完成这种过渡的人。经验丰富的支持性的督导师可以减轻咨询师在提升技能和信心过程中的许多障碍,帮助他们走向更加独立的实践,开始认同自己是胜任的专业人员。[5]

二、心理咨询师的个人发展

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是一个充满艰辛和挑战的过程。许多研究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的个人成长是比知识和技巧更重要的培训内容。作为专业的助人者,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是影响咨询效果的核心因素,也是心理咨询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深入探讨其个人成长和专业发展中的问题,对我国心理咨询师教育和培训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1.澄清个人的生命哲学观

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必须清楚地觉察自己的价值观,也可以与当事人公开讨论自己的价值观,但不可强加于当事人身上。这种“价值中立”的立场,要求咨询师在咨询中不要有“热衷于纠正别人错误”的想法和做法。但是,学者们指出,在不同文化中要尽力保持“价值中立”,这是很难做到的。尽管如此,在个人价值观的探讨中,咨询师也要积极主动地澄清个人关于宗教、种族、堕胎、同性恋、婚前性行为、婚外情、药物依赖、安乐死、不同的生活方式、多元文化等社会问题的价值观,因为这对个人及当事人会造成重大影响。学者们提议,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咨询师应注意保持健康积极的价值观。[6]

2.探讨对重大生活问题的态度

心理咨询师对人生中的重大问题,如情与爱、生与死、性别角色与身份认同、权力地位与金钱等要有明确的认识,对这些人生问题要有一个积极探索的态度。这些重大问题的个人经验及其成长,是成为一个有效咨询师的重要条件。丰富的阅历是成长为一个咨询师的有利条件。但是,这些经验的取得并不能够全部借助于心理科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咨询师要重视并学会利用诗歌、文学、影视、建筑、艺术、哲学、宗教等多种渠道去体悟和品味生命的意义,去领略助人的价值和境界。

3.完善自我概念和提高自觉能力

“自我概念”指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包括提高对自己身份的界定、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及对自己的理想或要求。罗杰斯认为,它是“一套有组织、连贯性地对自己的观感”。个人的各种行为、与他人的关系、对环境的适应时刻都受自我概念的影响。

4.处理职业枯竭现象

如果心理咨询师是最有效的治疗工具,那么,保持咨询师的活力是最重要的。否则,就会出现职业枯竭(professional burnout)现象。[7]这表现为对咨询工作缺乏热情、视为例行公事、感到抑郁、情感和身体经常有疲劳和耗尽的感觉、精疲力竭、缺乏认同感等。长此以往,咨询师会自我封闭,并因此影响工作。研究表明,对枯竭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首先,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咨询师枯竭的影响。在对枯竭的体验上,从性别来看,女性更容易体验到强烈的情绪衰竭;从年龄来看,刚刚开始从事咨询工作的年轻人比年龄较大的咨询师容易体验到枯竭。

其次,社会支持对咨询师枯竭的影响。如果咨询师意识到能从服务机构、督导和同事那里得到支持,则枯竭程度较低;反之,枯竭程度就比较高。

再次,应对策略对咨询师枯竭的影响。当枯竭来临时,咨询师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有助于降低枯竭程度;而消极的应对策略,则会使咨询师的枯竭程度越来越严重。

5.提高专业能力水平

咨询中的专业伦理是咨询师个人发展和咨询实务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难题。范胡斯和潘瑞达斯把咨询师专业伦理判断发展水平划分为惩罚导向、制度定向、社会定向、个人定向、原则或良心定向五个阶段。泰姆舒克则提出了八阶段伦理决定模式。这些理论说明,咨询师的专业伦理水平在其专业发展过程中是一个不断发展成长的过程,不同的专业训练会影响咨询师的伦理发展水平和所处的阶段,恰当的训练能够提升咨询师的专业伦理水平。咨询师的专业伦理水平越高,对咨询师的价值观、自我概念等的要求也越高。从另一个角度讲,个人成长也是咨询师在专业伦理发展中的必要条件。

三、合格心理咨询师的标准

综上所述,我们会发现:现阶段尽管心理咨询事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也越来越复杂和多样。面对如此的困境和困惑,心理学工作者、教育家、心理健康管理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⑴应具备扎实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相关的咨询技术。这是从事心理咨询事业的先决条件。因此,应取缔社会中那些非法咨询考试的组织。咨询师仅仅拥有理论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实践才是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⑵专门的资格认证和训练。很多部门只是为了赚钱到处设置各种咨询考试,以索取利润,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要使咨询事业步入正规化、科学化、专业化,资格认证是关键所在。另外,获得资格的人员还应该参加专业训练和相关培训。⑶良好的人格品质。⑷合理的价值取向。作为咨询师,在来访者的眼中被视为权威,在社会中被寄予了太多的期望。因此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更多的应该持有积极的价值取向。

社会中各种心理问题是严重的,也是复杂的。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师都有责任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仍需清醒地认识到,咨询师的相关考试和认证的道路还很漫长,健全、规范、科学的心理咨询机制和考试制度仍需进行持久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谢显宁统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基础知识)》之《教材的不足与原因探析》(《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7.59(1):59-62)

[2]安 芹《咨询师的专业认同对心理咨询专业工作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7.21(7):499-501)

[3]安 芹 贾晓明《高校心理咨询员专业认同的初步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14(2):203-206)

[4]Mrdjenovich A J, Moore B A.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counseling psychologists in health care: A review and call for research. Couns Psycho, 2004, 17(1): 69-7

[5]陈永胜 牟丽霞《学校心理咨询专业培训问题探讨》(《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9(3):3-6)

[6]孟 莉《心理咨询师专业发展中的个人成长》(《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2):117-121)

专业认同 篇4

专业认同是个体在与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的接触中逐渐认可、接受、喜欢所学专业及相关职业,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学习和探究,依据专业选择职业并愿意将专业或相关职业作为个人终身发展的目标等一系列认知、情感、动机或行为。[1]它是一个与学习过程相伴随的动态的概念,学习者会因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对专业认同的看法。[2]近年来关于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表明,专业认同对学生学业成功、学习动机、专业发展等都有积极的影响。[3]

叙事研究是抓住人类经验的故事性特征进行研究,用故事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式。[4]叙事是人们理解世界的基础,个体在叙事中理解世界、进行自我反思,同时叙事的表达也让别人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5]通过对专科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一名三年级学生的教师专业认同进行叙事研究,探究其作为“准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认同形成过程、影响因素,进而为提高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提供些许思考。

二、个案专业认同现况

根据对已有文献分析,结合研究需要,将特殊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结构要素分为四个方面:(1)择业动因:我为什么选择特殊教育专业;(2)职业认同:特教类职业发展前景;(3)专业投入:专业学习中投入精力;(4)自我意象:我会是一个怎样的特教教师。

(一)择业动因:“调剂过来的”

第一志愿没录取就来到幼师,而且是被调剂到特教的,收到通知书时,不知道什么是特殊教育。咨询后得知可以当普教老师才来的。来之后发现特教更好,就业形势好、工资高、发展空间大。

择业动因是个体选择某一职业的理由和原因,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体的成长经历、生活经验、性格特征、时代背景等。[6]最初个案并没有选择特殊教育专业,是在被调剂与寄希望于将来还可以从事普教工作的情况下选择就读特殊教育专业。学习过程中,个案基于就业形势及工资待遇等外部条件确定将来从事特殊教育事业。

(二)职业认同:“将来肯定会火”

特教专业将来肯定会火的,到处都是新的发展空间。国家特别重视,颁布了许多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文件。我想抓住这个机会,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10年后要办一个特殊教育机构。

职业认同是一个范围广泛的概念,在本研究包括对特教类职业的发展前景及从事特教一线教学等方面的认同。个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并确信,特殊教育专业在我国就业前景好,发展空间大。其愿意把握机会,加入特殊教育一线工作行列,实现自己的目标,办一个特殊教育机构。

(三)专业投入:“决定做哪一行就要努力”

确定干特教后,看特教专业书多了,基本上是关于自闭症的,因为我对自闭症感兴趣。暑假在医院实习,带的自闭症孩子进步大,有强烈的成就感,所以想在特教中坚持下来。

专业投入主要指专业学习的态度、学习过程中完成专业任务的情况、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专业相关实践或活动等的情况。[2]个案在确定将来从事特教工作以后,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主动花更多的时间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也能融会贯通,根据自己的兴趣有所侧重;二是丰富实践经验,能主动利用暑假到机构进行实践活动,而且在实践后,更加坚定自己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信念。

(四)自我意象:“两年骨干、十年园长”

希望工作两年内能成为骨干教师,两年后考研提高自身能力。十年后创办机构并成为一名有影响力的园长。我的康复原则是:给特殊儿童带来乐趣。我会想各种办法带小朋友“玩”,他们情绪好康复效果也会好。

关于“我会是一个怎样的特教教师”的专业觉知是需要个体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和反思,形成个人知识经验,这些知识经验反过来又会主导教师教学实践的。[6]个案在统合内外不断发展变化的因素后,形成独特而丰富的自我意象:骨干到园长。对实习期间积累的实践经验进行自我反思,对自己将来成为一个综合素质高的骨干教师有明确的认识及信心。

在历经“被调剂”被迫选择特殊教育专业,到感知到特殊教育发展势头猛进,到“决定做哪一行就要努力”的专业投入,到独特而丰富的自我意象,个案在动态的学习和意义建构中,初步实现知识、价值、情感与行为等方面专业认同。

三、个案专业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一)关键事件

关键事件是指来自生活中的特殊或重大经验,它能够建构新的认知,刺激新的行为,常会通过个人主观的感受与诠释理解过程,塑造个人价值取向与信念,进而影响专业实践与发展。[7]在个案专业认同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事件是一次讲座:W中心的讲座,对我影响很大,讲座后统揽一下全局,更倾向于特教。不难看出,经历这次关键事件后,个案对特殊教育专业了解更多,也直接影响自己将来要从事特教职业的决定。就“关键性的讲座事件”个案还谈及:每个专业的新生先要知道就业前景,确定自己做什么,才会有内驱动力主动学习。可见,这类关键性事件对于初入学、对专业知之甚少的学生来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课程学习

特殊教育专业(幼儿教育方向),要求特教和学前的东西都要学。我没有舞蹈、钢琴基础,兴趣也不大。特教专业课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特殊儿童发展心理学”和“行为矫正技术”。心理学老师上课特别清晰,行为改变技术特别实用,见习时能发现老师的教学方法中融入很多行为基本原理。个案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擅长与不擅长的领域,加上优秀教师的引导与专业课程能够学以致用的特点,越来越积极地投入专业学习。

个案也表达对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看法:“学龄前儿童融合教育”与“早期干预”很多地方是重复的。“特殊儿童康复训练”这门课,时间根本就不够,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挺难的。个案关于某些课程的看法确实也道出其所在学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

(三)实践经验

个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倾听自我的声音,透过内心的情感不断调整自己的专业认同:

大部分见习只能看,不实操体会不到特教老师的感受。让我感受最深是有一个单位,那边的老师不那么专业。有一个感统训练机构挺好,目标清晰有计划。见习中,给我影响最大的是暑期实习,确定自己可以在特教领域发展下去的信念。

各种见习经验的相互作用对个案的专业认同产生了直接影响:通过“观看”与“实操”的对比、“不好的”与“好的”机构的对比,尤其是积极向上、教学效果好的机构及实操的体验,不断丰富个案积极的专业认同内涵。

四、思考与启示

(一)同行专家引领、职业教育贯穿

同行专家的榜样作用能够促成特教师范生对专业的积极认同,个案就是在经历一次同行专家经验分享以后,更加坚信自己要从事特教工作的信念。那么,可以充分发挥同行、专家、导师等的引导作用,深化对特教专业的理性认识,形成比较稳定的专业信念。

职业教育应该贯穿学生进校到毕业的全过程。尤其是大一的新生,他们对特教专业课程、教师不太了解,缺乏实践经验,需要有意识地组织专家讲座、座谈等引导他们了解和认识特教专业。大二是学习专业课程的重要时期,接触专业课程教师最多、实践机会较多的时间,因此,可以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及优秀一线特教教师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大三面临着就业,指导学生理性选择职业、规划未来,加强就业前景的指导。

(二)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师资条件

课程结构是衡量专业认同高低的重要因素,课程结构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特教师范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因此,课程设置要做到将课程与实践紧密结合,力求专业课程与社会需求相吻合,保证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课程。此外,教师的素质也是影响特教师范生专业认同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优化师资队伍,鼓励教师教学的同时去一线机构学习、研究,从而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给学生提供正确的示范与引领。

(三)建立优质实践基地、鼓励假期全实践

教师职场当中的实践经验是形塑专业认同的重要来源,短期的见习往往流于“看”的形式甚或是负面的影响。基于此,一方面要建立优质的实践基地群,努力为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优良的实践环境;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全实践,在实操中切身体验特殊教育的真实情境,通过自我与真实情境的互动形成积极的专业认同。

摘要:运用叙事研究方法,探究一名特殊教育专业大三学生的专业认同情况。从择业动因、职业认同、专业投入和自我意象四个方面分析其专业认同的内涵;揭示关键事件、课程学习和实践经验三个因素对其专业认同产生的重要影响;提出同行专家引领、职业教育贯穿,优化课程结构、提高师资条件,建立优质实践基地、鼓励假期全实践等建议,以期提高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

关键词:特殊教育,专业认同,个案,叙事

参考文献

[1]安芹,贾晓明.高校心理咨询员专业认同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2):203-206.

[2]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7(8):18-22.

[3]官春兰,王雁,张丽敏.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以两所部属全国重点师范大学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2011(4):22-29.

[4]鞠玉翠.走近教师生活世界: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宋萑,张文宵.教师专业认同:从专业角色走向身份认同[J].全球教育展望,2012(3):56-62.

[6]李战营.特教师范生专业认同的叙事探究:基于个人生活史视角[D].华中师范大学,2010:39.

专业认同 篇5

摘要:研究调查分析了青海省三所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级到级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度。结果发现,青海省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度普遍偏低。专业认同度受专业就业前景和学生个人兴趣影响,这就需要政府、学校、教师以及相关部门同时做出努力,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机会。

关键词:青海省;学前教育;专业认同度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幼儿的教育关乎祖国未来发展的方向。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现阶段幼儿教师的教学任务重、社会待遇低等原因,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专业认同度不高,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一、学前教育专业认同的概念

学前教育专业认同是指由个体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价值看法、所持态度和相应的情感体验、心理表征等所构成的一整套内部心理机制[1]。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认识学前教育专业认同的内涵:一是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知与了解,这是学前教育专业认同产生的基础和前提;二是对该专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专业认同产生的必要条件;三是积极高效的专业学习行为,这是保障专业学习,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认同的重要条件。

二、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研究针对青海省三所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2011级到2015级学生共发放问卷168份,回收有效问卷160份。其中,各年级分别发放问卷40份,回收率为95.24%,并进行了深入访谈。

(一)学生报考情况

调查显示,从大学四年级到大学一年级第一志愿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分别有9人、8人、11人、15人,分别占当年报考总人数的22.5%、20%、27.5%、37.5%。总体来看,第一志愿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较少,一、二年级第一志愿报考的人数有所增加,这与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密切相关,就业前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前教育专业的报考情况[2]。

(二)对专业的认知与了解情况

问卷中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和了解程度从高到低分为“特别了解”“比较了解”“一般”“了解较少”和“不了解”五种程度,对应的分数为4~0分[3]。分别对学生报考前和目前对专业的认知与了解情况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各年级学生报考前对本专业的认知和了解程度差异不大,且整体得分偏低,平均值仅有1.02分,说明报考前学生对本专业的选择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对本专业并不了解。然而,目前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和了解程度平均值达到了2.97分,相对于报考前各年级得分均大大提高。由此可见,专业认同度与职业认知教育紧密相关,职业认识教育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

(三)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具体原因及目前对本专业的热爱程度

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原因反映了学生最初的专业选择取向,也是学生持久学习和专业认同程度的制约因素[4]。调查中,87名学生的第一志愿为学前教育专业。他们中选择“喜欢小孩,对本专业感兴趣”的占总人数的42.53%;选择“就业前景较好,未来有发展空间”的占总人数的32.18%。调查中将目前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喜爱程度划分为“极其喜欢”“比较喜欢”“一般”“比较不喜欢”“极不喜欢”五个层次。目前,“极其喜欢”和“比较喜欢”的共占总人数的46.88%,选择“一般”的占23.12%,“比较不喜欢”和“极不喜欢”的共占总人数的30%。各年级学生对专业的喜爱程度也存在差异,三、四年级学生专业喜爱程度略高于一、二年级。约占25%的学生对本专业的喜欢程度是“一般”,表明他们对专业学习的态度仍未明确,未来发展规划模糊。“极其喜欢”和“比较喜欢”本专业的大多是自愿报考本专业的学生。

(四)专业学习与发展方面

专业的学习和发展,主要涉及被调查者是否具有具体的专业学习目标,是否制定了具体的学习计划和职业发展规划。调查显示,有33%的学生的专业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明确,有25%的学生目前尚未制定专业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另外42%的学生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概念。(五)学前教育本科生发展和就业方面调查显示,各年级选择“从事学前教育专业本身及相关工作”的学生人数均超过了半数,其他一部分学生则选择“加入公务员行列”或“继续深造成为中小学教师”。同时,51.25%的学生毕业后愿意从事幼教及相关工作,但选择到幼儿园工作的比例只有25%,而48.85%的学生即使有机会去幼儿园工作仍然持不愿意的态度,再一次揭示了专业认同偏低的现状。幼儿教师社会地位偏低,劳动强度较大,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是很多学生不愿意到幼儿园工作的外部因素。很多学生经过大学本科的学习对本专业有了深刻的认识,认为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都达不到幼儿教师的标准,这是内部因素。愿意去幼儿园工作的学生多喜欢和孩子相处,性格活泼,希望将所学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同时,考虑到公立、私立幼儿园在工资待遇、稳定性、社会地位上的差异,学生对选择公立、私立幼儿园的态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地域上大部分学生偏向于到经济发达、工资待遇较好的大城市从教。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第一,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和重视,本专业相关职业的社会地位提高,专业前景和工资待遇也逐渐可观,这直接影响到志愿填报情况。第二,入学前学生对学前教育缺乏深入的认知和了解,因而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但大学的专业教育有助于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加深专业情感。第三,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最初的兴趣影响到专业选择,而专业学习能否激发被迫选择本专业学生后期学习的兴趣是影响整体专业认同的重要因素。第四,在专业学习与发展方面,未来的专业发展缺乏规划是影响专业认同的重要原因。第五,对于未来的发展和就业方向,出现两个极端,过于乐观和过于消极,存在将本专业相关工作作为暂时性的过渡的现象,原因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

(二)建议

1.政府相关部门要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物质支持,并进行层层监督,确保国家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进而提高学前教育相关职业的职业吸引力[5]。

2.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学前教育工作的专业性和价值,在专业学习中渗透专业认同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专业的热爱程度,引导学生制定长远的职业规划。

3.教师要合理引导。教师要为学生开设职业选择和就业方向的指导性课程,并引导学生关注本行业的就业前景和国内外的发展趋势,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4.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相关部门通过各种宣传活动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提升社会对该专业的认同,打破传统的性别角色定位观,吸引男性教师加入到学前教育行列,为学前教育事业注入新活力。

5.高校发挥地处民族地区的优势。加强本地特色技能的联系,如藏舞、蒙古舞等特色舞种、民族文化课程开发的学习,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加强藏汉双语、蒙汉双语等双语教学的技能培训,发挥特色优势来增强竞争力、提高就业率,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同时,高校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去幼儿园实习的机会,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

四、结语

入学前学生对学前教育缺乏深入的认知和了解,学生对专业认同度不高,缺乏明确的专业学习目标,且对于未来发展和就业过于乐观和过于消极。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学校要重点激发学生的兴趣,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梁万生.学前教育专业男性本科生专业认同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

[2]李小伟.关于非学前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钟娟.青海民族地区学前一年纳入义务教育体制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1.

[4]杨继英.高师院校学前教育本科生专业认同状况的个案调查[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52-55.

专业认同 篇6

关键词:公共事业(教育)管理    本科生    专业认同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于1998年设立,1999年开始招生,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设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然而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公众认知度,以及专业定位不明确等原因,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越来越低。学生的专业认同度直接关乎专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质量乃至社会的稳定。本文拟通过对该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低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的意见和建议,这对促进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促进专业发展服务公共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专业认同度低的原因分析

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的现状令人堪忧,专业认知度、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缺乏,专业人才培养也不尽如人意,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明显偏低。

1.专业认知度低

公共事业管理作为一个设立时间不长发展还不够成熟的专业,在社会中承认度较差是必然的。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在社会上知道的不多,社会了解度、认知度低。这种尴尬的境地使得其就业的前景很差,很多用人单位都不知道有这个专业。除了社会认知度低以外,学生对专业的认识程度也很低,有些学生对于专业的学习内容和具体的学科框架都不甚理解,也不明白自己要学习什么,毕业之后要干什么,往往停留在高年级学生或者毕业学生所评价的“学不到东西,找不到工作,混混就能毕业”的心理状态。根据对该专业本科生的调查,了解到高招报考时大部分学生并非愿意报考此专业,就读此专业本科的学生基本上都是调剂录取的,因此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在一开始就使得学生表现出不喜爱的情况。进入大学以后,能够真正去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也很少。

2.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以S校为例,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从2008年录取74人到2012年录取41人,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学生人数的减少也必然导致教师人数的减少。除此之外,在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当中,给本科生上课的都是年轻的教师或者新录用的博士,教授给本科生上的课基本停留在1~2门课程。在教师队伍的专业化上,一方面是专任教师队伍中教育管理相关专业毕业的老师很少,很多教师都是高等教育学、教育学等专业毕业的博士,这也导致了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方面的人才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很多该专业专任教师都是半路出家。另一方面,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专任教师以理论见长的很多,以实践见长的较少,很多教师都是边教边琢磨,缺乏对该专业的整体了解与认识,缺乏实际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务实经验。

3.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培养

目前,高校在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培养上依然没有摆脱课堂的束缚。对学生的培养依然停留在教师“一言堂”的讲述理论知识上,且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更不用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上,学校基本上靠专业实习来完成。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学生的实习主要以师范生顶岗为主要形式,基本担任的是中小学的任课教师,但真正走进教育管理部门或者学校行政管理层去实践学习的机会几乎没有。对于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这怎么能算是专业实习呢,跟自己的专业又有多大关系呢。在这种实践下,学生们获得的是教学能力而非教育管理能力,这种不对称必然导致学生认同感的降低。

4.毕业生难以找到专业对口工作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不佳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相对于其他专业,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最大的问题是难以找到对口的工作。在基层的教育管理部门中,往往从学校的专任教师队伍中选拔管理人员,很少吸收本科生,真正意义上招录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单位也仅只有教育辅导机构,但辅导机构的不稳定性往往让毕业生敬而远之。在当前社会还未真正从“大政府,小社会”到“小政府,大社会”转型的情况下,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毕业生要想谋得一份对口的工作犹如“大海捞针”。以S校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2012届毕业生为例,截至2013年7月,毕业后找到对口工作或考上相关专业研究生的4人,占当年该专业毕业生总人数的7%,考上公务员、村官的11人,所占比率为19%。如果说公务员、村官也勉强算可以施展自己的教育管理专业才华的话,那么就还有接近74%的毕业生从事着与教育管理毫无关系的工作。

二、对高校提高该专业本科生认同的建议

要提高学生对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的认同度,就必须解决专业认识度低、师资力量薄弱、重理论轻实践、就业前景堪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2+1+1”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与实施。“2+1+1”模式即先在大学修读两年的专业课程,提高专业认识和认同,将遇到的问题撰写成毕业论文,升华专业水平。

1.明确专业相关介绍,引领学生“认识”自己的专业

在高招时,学校应做到把专业的相关情况给考生进行详细介绍,要让考生明白专业无冷热,吸引有兴趣和有志向从事公共事业(教育)管理工作的学生报考此专业,从源头提高学生对此专业的认识。学院要通过专业介绍会、院系网站等向学生介绍专业的发展历史沿革、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就业形势等信息,解答学生的困惑;要多重积极地引导学生客观、完整、全面地认识专业的各项情况,尽量避免学生因信息不准确、不完整而形成对专业的误解和不良评价。通过让学生对专业的充分理解,提高学生对专业未来的信心与激情。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领学生“认同”自己的专业

专业教师在学生眼中就是他们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和学习的榜样,要让学生对专业产生认同感,首先必须让他们认同该专业的教师。从根本上来说,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在于学生实践能力较弱以及师资力量薄弱。要解决这一难题,首要的就是必须加强该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鉴于高学历的教师已基本饱和,在当前的专业教学当中,缺乏的是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因此高校可以通过聘请教育管理部门以及中小学中具有较强专业知识能力的教育管理工作者来担任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相关专业课的授课,或者邀请他们举办相关专题讲座。通过这些举措来充实专业教师队伍,高校也可以推荐高学历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到教育管理岗位上兼职,提升其实践经验,有利于更好地教育好学生,也有利于促进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只有学生认同了自己的专业,才能从内心深处接受它,喜爱它。依靠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加强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打造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特色。

3.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引领学生“实践”自己的专业

学校要注重学生实习岗位的选择,要让学生真正走上教育管理岗位进行专业实习,使学生学会发现当前教育事业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学会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学会在实践中如何去处理这些问题。在学生大三的实习期间,要认真指导好学生开展实习工作,定期查看学生的实习日志,了解学生的工作现状,对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指导。如高校可以让该专业学生到中小学去担任校长助理或者教导主任助理,亲身体验基础教育管理工作,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针对专业的特殊性,高校也可以实施学校机关部门领导与学生结对活动,让学生了解机关领导干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实际现状,让学生不用走出校园也可实践自己的专业知识。

4.推行导师帮扶制度,引领学生“提升”自己的专业

通过让学生认识、认同、实践自己的专业,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同感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我们不能满足于此。在大四我们要让学生回归大学校园,带着实践过程中的疑惑进一步加深自己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实践回归理论,让学生充分了解专业理论知识的魅力。此外,在学生毕业论文和就业选择的过程中,学校要安排导师进行帮扶。在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导师要指导学生从自己的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知识和进行相关的实证调研,去真正了解问题的现状,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使学生的专业水平得到质的提升。在就业选择方面,面对专业的就业前景的不甚乐观,导师要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对专业的正确认识和评价,让学生明白只要自己有足够的实力,一定能找到好的工作,缓解学生就业时的心理压力。导师还要鼓励学生考“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生,通过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总之,认同程度的提升不能仅靠学校或者学生,应该系统地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只有学校加强培养,学生自身力求进步,才能实现使学生沿着“认知专业——认同专业——实践专业——提升专业”的方向发展,才能真正使学生对专业满意,使学校完成培养合格大学毕业生的目标。随着专业认同度的提高,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必然得到提高,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也必将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李欣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管理方向)学生专业态度问题分析及建议[J].高教研究与实践,2008,(9):11-15.

[2]王培章,陈传万,陈燕玲.师范类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6):25-28.

[3]关小克.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专业认知定位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6):102-103.

[4]孔春梅.对国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6):72-73.

[5]闰建璋,惠圣,贾云鹏.论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院(系)办学模式改革[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5):62-67.

[6]柳叶.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本文系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境内外访学项目。◆(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专业认同 篇7

1983年6月,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创立了中国首个广告学专业, 中国广告教育开始起步。进入新世纪, 伴随着我国广告业的蓬勃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扩招的浪潮, 广告学教育进入高速发展期。截至2011年1月, 中国广告高等教育本科专业教学点已突破400个。广告学专业成为新闻传播学下属各专业中发展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一个专业[1]。对广告学的教育现状做出一个客观评估对未来发展非常重要。

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是评价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认同度越高, 人才培养质量就越高。从目前针对中国广告学教育的研究来看, 很少有人从学生专业认同的角度去进行实证研究。为此, 以广告专业本科学生为调查对象, 对其专业认同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为今后制定教学改革方案提供依据。认同, 反映的是认知与情感的同一性, 它在个人自我概念的形成及其顺利地实现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专业认同包括对自己将会拥有或已经拥有某一专业群体成员身份的明确认识;对所学专业, 所属群体的态度和情感;以及相应的行为表现[2]。学生是专业学习的主体, 专业认同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 进而影响学生的培养绩效。因此, 对广告专业大学生进行专业认同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的对象

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我国高校广告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开展调查。首先, 在开办广告专业的高校中进行抽样, 抽出发放问卷的高校, 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宁夏大学、甘肃政法学院、福州师范大学、湖州师范学院6所高校, 涵盖了985高校、211高校和一般院校;接下来, 在每所学校广告专业学生中随机发放45份问卷, 考虑到高年级同学在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后, 对该专业有一个更深入的认知, 所以, 调查在大三大四学生中开展。共发放问卷270份, 回收有效问卷253份, 有效率为93.7%。在有效问卷中, 男生83人, 占33%, 女生170人, 占67%;三年级学生195人, 占77%, 四年级学生58人, 占23%;985高校的学生95人, 占38%, 211高校的学生39人, 占15%, 一般院校的学生占47%。

2.2 实测问卷

专业认同度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 因此, 在设计问卷时必须细化为不同的评价指标。王顶明[3]认为, 所谓的专业认同由认知、情感和持续等3个因素构成。李志等[4]在测量“当代大学生专业认同度”时, 将这一概念细化为5个维度, 分别是投入度、美誉度、喜好度、认知度和匹配度。参照相关研究, 本研究共设计26个问题, 包括:性别、年龄、学校类别;对专业的认知度、满意度、投入度、职业规划。运用SPSS17.0对有效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3 调查结论

3.1 选择广告专业的最主要原因

有38%的学生由于学习兴趣选择了广告专业, 有33%的学生因为专业调剂进入广告专业, 9%的学生因为亲友推荐, 6%的学生因为父母意愿, 5%的学生因为专业热门选择该专业。兴趣是提高学习热情和持续度的重要因素, 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力。通过方差检验, 显著性与F值都证明, 由于兴趣选择专业的同学转专业的意愿低于由于专业调剂或父母意愿进入广告专业的学生。

3.2 对专业发展渊源的了解程度

在进入广告专业学习之前, 只有5%的学生表示对该专业“很了解”, 20%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 49%的学生表示“一般”, 20%的学生认为“不太了解”, 6%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大多数学生对专业发展的了解程度较低或根本不了解, 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在专业选择上较为盲目, 缺乏理性思考。

3.3 对专业满意度的分析

本次调查的重点是, 了解广告专业学生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我们建立了一个李克特量表, 把评价度分解为8个指标加以考察见表1。

依据平均数计算出每名大学生的“专业满意度”, 并确定分值在3.51以上的为“低满意度”, 2.1~3.5的为“中满意度”, 分值在2以下为“高满意度”, 得到结果如下:54%的学生属于“中满意度”, 42%的学生属于“低满意度”, “高满意度”的学生只有4%。

以“学校类别”为自变量, 与学生专业满意度进行交互分析发现, 学校类别对学生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其中, 985高校学生满意度最高, 其次为211高校, 一般院校学生满意度最低。当前, 我们广告学教育发展并不均衡, 在办学条件、办学定位、课程设置、科研活动、专业师资上, 出现了明显的分野。总体来说, 985高校的广告专业由于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和较先进的办学理念, 以及所处的地域优势, 基本能够为学生提供比较优质的教育。而大多数211高校和普通院校的广告专业, 在各种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匆匆上马, 对人才培养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形成不了教学特色和品牌影响力。同时, 面对日新月异的媒体环境, 不能及时调整课程体系结构,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造成教学和行业发展严重脱节, 学生在学校教育中难以夯实理论基础, 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使他们对专业的满意度日益下降。

调查发现, 学生对专业不满意主要是因为课程设置和师资。在课程设置方面, 只有7%的学生认为很合理, 比较合理的占22%, 认为一般的占36%, 还有27%和8%的学生分别认为不太合理和不合理。对于不合理的原因, 有49%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不够系统, 缺乏明确的专业定位”, 27%的学生认为“广告专业课程设置内容重复交叉”, 68%的学生认为“实践课程开设较少”, 30%的学生认为“基础理论课较为薄弱”。

在对师资的评价方面, 只有9%的学生表示“很满意”, 23%的学生“比较满意”, 39%的学生觉得“一般”, 18%表示“不太满意”, 10%“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 有42%的认为“具有广告学科背景的教师较少”, 63%的人认为“从事过广告实践的教师太少”, 42%的人认为“教师照本宣科, 缺少自己独到的见解”, 有8%的人认为“教师的教学态度不认真”。

当前我国广告学的师资明显跟不上专业招生规模的发展速度, 很多教师在进入专业教学之前并没有广告业的实践经验, 这使他们的教学较为空洞, 不能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性指导。此外, 经费不足, 设备缺乏, 课程设置随意, 重专业必修课, 轻广告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 也致使理论研究落后, 缺乏发展后劲。

3.4 专业学习的投入度

在测评专业学习的投入度时, 细化为学生的阅读情况、对各类媒体广告、业界专家、广告市场的关注程度以及专业技能几个方面。建立李克特量表, 然后依据平均数计算出每名大学生的“学习投入度分值”, 并确定分值在3.51以上的为“低投入度”, 2.1~3.5的为“中投入度”, 分值在2以下为“高投入度”, 得到结果为:“高投入度”占10%, “中投入度”占76%, 低投入度占14%。经过方差检测, 显著性与F值都证明, 专业满意度和投入度明显相关, 即满意度越高, 对专业学习的投入度就越高。

在专业学习中, 阅读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但目前广告专业学生阅读状况不容乐观:有59%的学生主要阅读“课程教材”, 58%的学生经常阅读教师推荐的“课外专业书”, 而只有37%的学生“广泛阅读各类书籍”, 9%的学生选择了“考研书目”, 另外还有4%的学生“几乎不读书”。广告专业是个了综合性交叉边缘学科, 合格的毕业生不仅要具备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制作各类广告的能力, 还应有深厚人文素养, 这是开展创意的基础;此外, 要熟悉国际化背景下的营销策划、资本运作和广告信息传播的综合能力, 做到知识的“广博”与“专门”的完美结合。广泛阅读是扩宽学术视野的重要渠道, 因此, 在专业培养中, 必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扩宽阅读范围, 使阅读理解能力不断增强。

3.5 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专业认同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所学的专业的就业前景抱有很大信心, 并希望毕业后能够从事相关的职业或继续在该专业上深造, 这也是专业认同度高的一个表现。在调查的学生中间, 大多数学生对广告专业的就业前景表示乐观:有7%的学生认为就业前景非常好, 44%认为比较好, 38%认为一般, 10%认为不太好, 1%认为不好。但在接下来的问题“毕业后是否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中, 只有24%的学生表示准备从事, 18%表示“不准备从事”, 而大多数学生 (58%) 表示“视情况而定”。在问到“是否愿意在广告专业继续深造”时, 18%回到“是”, 37%回答否, 44%表示“视情况而定”。经过ANOVA检测, 显著性与F值都显示, 对专业的就业前景是否有信心会影响到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选择或是否继续在广告专业深造。

4 提高广告专业认同度的几点建议

1) 提高广告专业的品牌影响力。当前, 我国广告专业的发展方向必须从外延扩张转向提高内涵的上来, 走特色化发展道路。不能盲目根据外校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来设置自己的课程, 而要依据所在地域广告市场的发展水平、不同类型大学的办学优势来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 即要培养什么样人才?这样的人才具有哪些专业性特质?通过何种方式或途径培养这样的专业特质?明确有了方向性的定位后, 再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 如课程设置等。当然, 专业特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随着广告市场的发展变化对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和催生引领行业发展的新兴学科方向, 形成新的特色;2) 加大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由于广告学在我国是一个新型应用型专业, 办学时间短、教师队伍建设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专业发展速度, 因此, 加大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应是广告学高等教育在近期需要尽快解决的一件大事。首先, 要广开渠道培养教师队伍, 在加大学生实习力度的同时更应加大专业教师的实习力度, 选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国内大型广告公司实习, 就自己所讲授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实习, 教师本人先将课堂理论予以实践验证, 这样在给学生讲授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同时, 应不拘一格地聘用广告公司具备相当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高校任教, 或担任校外指导教师, 将他们第一线的经验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学到实践本领;3) 树立面向产业、面向社会的开放式办学思想和办学模式。对于像广告这样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来说, 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把握产业发展趋势, 及时调整课程体系结构,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关注产业发展, 针对一些前瞻性课题及时组织教学和科研。在继续保持学术研究质量的前提下, 在广告学术研究中导入市场机制, 开掘自身的智力资源优势, 逐渐使学术研究、行业培训、业务咨询和专业交流等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做好学术成果的转化工作, 在社会上创出了广告界的知识品牌;以学术的力量和成果向社会宣传中国广告业的成绩, 宣传中国广告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4) 学生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来选择专业。因为感兴趣而选择广告专业的大学生, 转专业的意愿明显低于非自主选择专业的学生, 如专业调剂或父母意愿。而在非自主选择专业的学生中, 部分学生遵照的是父母意愿。家长都希望孩子以后可以找到理想的工作, 于是普遍为孩子选择“热门专业”, 但由于对专业缺乏了解, 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会发现某些专业与想象的完全不同, 再加上专业学习兴趣缺乏, 4年之后找工作还是难题。因此, 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不能功利化的仅考虑孩子以后能有更好的物质生活而为孩子选择专业。大学生在选择专业之前对专业的不了解与进入高校后出现的专业适应问题有很大的关系。因此, 家长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更多地了解专业方面的相关信息, 同时结合子女的兴趣爱好给予建议。

参考文献

专业认同 篇8

关键词:护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

由于社会对护理工作的不重视、护士与医生待遇的巨大差异等一系列矛盾[1],导致当前我国护理专业队伍不稳定,临床护士的离职现象严重。对于高校护理专业学生而言,如何看待将来自己要从事的行业,其职业态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2]。许多研究表明,护士在学校的职业教育阶段对其专业认同感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护生的专业认同感是其学习动力的重要来源和良好职业素质培养的基础[3]。在护理教育工作中,如何加强对护生职业操守的培养,提高护生的专业认同感,成为护理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4]。因此,本文调查某高校护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的现状,探究专业认同感方面出现的问题,为提高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水平、促进护理学科发展提供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遵循知情同意和自愿原则,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吉林省某高校护理专业4个年级护理本科生共360人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56份,有效回收率为99%。

2.研究工具及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级、年龄、生源地、家庭收入、就读原因等。专业认同感问卷采用胡忠华编制的《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问卷》,包括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技能、专业期望、专业价值观6个维度,共25个条目,每个条目5个选项,得分在1-5分之间,分值越高,表明被调查者的专业认同程度越高。总分在25-50分为不认同,50-100分为一般认同,100-125分为高度认同。

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分析。计量资料用(x±SD)表示,进行两个样本均数的t检验和多组样本均数的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水平现状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得分为(78.04±10.37)分,属于一般认同水平。6个维度中,条目均数最高的为专业期望(4.63±0.70)分,最低的为专业意志(2.75±0.48)分。各维度得分情况见表1。

2.影响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感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级、户口类别、就读原因、家庭收入的学生专业认同感得分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的专业认同高于男生,年级越高专业认同越低,农村户口学生专业认同高于城市户口学生,自己喜欢护理专业的学生专业认同高于其他原因的学生,家庭收入低的学生专业认同感更高,见表2。

三、讨论

1.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感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显示,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感得分为(78.04±10.37)分,处于一般认同水平,这一结果低于楼数慧[5]等研究,可能的原因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同,南方发达城市更加重视护士地位和待遇问题。6个维度中,条目均数最高的为专业期望,可能的原因是我国护理专业发展较国外相比起步晚,发展空间很大。同时在学历层次上,护理本科生在自身职业发展方面更有优势。条目均数最低的维度为专业意志,可能的原因是临床护士工作强度大、待遇低等因素导致在校护生对未来要从事的工作产生畏惧心理而考虑深造、考研等方式来改变现状。这提示全社会要重视护理工作,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制定更完善的管理机制,使护理工作人员提高专业的信心。

2.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感影响因素分析

本次调查显示,影响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的主要因素为性别、年级、户口类别、就读原因、家庭收入。性别因素对护生专业认同感有着重要的影响,男护生的专业认同感明显低于女护生,这与胡铭峡[6]等的研究结果相似,可能的原因是许多男生选择护理专业是因为看好其就业形式,并不是喜爱护理专业。而社会对男护的认可程度还不高,也使得男护生产生较大心理压力,导致转行、离职等现象,所以需要加强社会舆论导向,使其树立专业信心。年级方面,年级越高专业认同感越低。这与大多数研究结果相一致,可能是年级越高,接触临床实践越多,护生对当前护理工作繁重、不受重视的现状体会越深,导致专业认同感降低[7]。就读原因也是影响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感的重要因素,自己喜欢护理专业的学生其专业认同感更高,这与Bang KS[8]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说明兴趣可以使人产生动力,更容易接受护理工作,所以加大学生对护理专业的兴趣培养是提高护生专业认同感的重要途径。户口类型和家庭收入也影响着护理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感,农村户口、家庭收入低的护生专业认同感更高,这与李亚玲[9]等的研究相一致,可能的原因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护生,在选择专业时更注重就业,毕业后好就业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所以其目标明确,学习动力及专业信心较其他人相比更高,所以专业认同感强。

四、小结

护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感有待提高,护理教育工作者应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情感教育与指导,做好课程优化,重视实践教育,提高护生的专业认同感,同时还应加强社会宣传,进一步完善护理管理制度,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孟哲,刘岩.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感研究现状[J].海军总医院学报,2010,04:229-231.

[2]王洋.吉林省高校护生职业态度与自我价值感、社会适应性的相关性研究[D].延边大学,2010.

[3]庞书勤,姚立群,李绵利,吴异兰,黄星,张琪,严培晶.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感、精神压力与自尊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4,02:85-89.

[4]胡忠华.四川省护理木科生专业认同调查分析[D].成都:四川大学,2007

[5]楼数慧,林细吟,李琨.广州市全日制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水平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0:18-19.

[6]胡铭峡,游元军.本科男护生的专业认同感调查及培养思考[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1,02:120-122.

[7]张斌,谢程晋扬,邱致燕,王叶飞.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408-411.

[8]Bang KS,Kang JH,Jun MH,et al.Professional values in Korean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J],Nurse Edue Today,2011,31(1):72-75.

专业认同 篇9

一、调查设计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 通过查找相关专业认同的文献资料和初步访谈, 结合研究需要, 从专业的认识、情感、行为三个维度制作《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 对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37份, 回收137份, 回收率100%。另外, 除了问卷调查法之外, 还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三个年级的部分学生进行了深层次的结构化访谈, 深入了解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状况。

在分析方法上,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全部问卷资料在整理好之后统一进行编码, 采用5级积分方式, 1表示完全不符合, 2表示基本不符合, 3表示说不清楚, 4表示比较符合, 5表示完全符合, 因此, 3表示中等强度的观测值。得分越高, 则说明专业认同度越高。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见表1)

通过表1, 我们可以看出本次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中, 年级分配存在不均的情况, 其中大一学生人数最多, 占一半以上 (56.9%) , 这和专业招生规模有关。在性别分布上, 女生占大部分, 占据比例为64.2%, 男生仅占35.8%, 男女生比例差别较大。生源地农村和城市 (镇) 比例相当, 比较均衡。

在专业选择因素上, 可以看出, 近一半的人属于调剂专业, 仅有35.8%的学生属于自主选择, 比例相对较低, 其他19.7%的学生是父母或者他人的意愿。

(二)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状况分析

1.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总体情况

本研究从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行为三个维度来探讨该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状况 (见表2) 。

从表2可以看出, 当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总均分为3.1507, 标准差为0.59611, 这说明该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整体状况趋于一般。其中三个维度的均值分别为3.3528、3.0314、3.0679, 可见专业认知度均值最高为3.3528, 说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对自身专业有一定的了解, 专业情感认同最低为2.9788, 专业行为也不乐观, 均值为3.0679。这充分说明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在专业认同上还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 专业认知不充分, 情感不足, 专业学习行为欠缺。

2.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各维度调查结果分析

(1) 专业认知状况分析。根据表3可以看出, 在对于“我总体上了解所学的专业”这个问题的回答上, 仅有50.4%和8%的学生选择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 21.9%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楚, 还有16.8%和2.9%的学生表示比较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这说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在专业的认识上存在问题。其他几个方面的平均得分也是稍高于中间值, 所以, 从整体上看,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对专业认知程度一般。

(2) 专业情感认同状况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 从专业情感认同各指标比较看, “我从未产生换专业的想法”得分最低, 为2.72, 通过对该项问题的频次分析得知, 46%的学生有过换专业的想法, 还有20.4%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有无换专业的想法。其他各项指标得分也比较低, 基本上都趋于中间值3, 这说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专业情感认同度较低, 缺乏对专业的感情。

(3) 专业行为认同状况分析。根据表5可以看出, 在专业行为各指标上的得分也是靠近中间值3, 其中“我把很多时间都用在所学专业上”这项得分最低, 说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学习上花费的时间较少, 学习动力不足。

3. 不同年级学生专业认同度差异分析

一般情况下, 良性的专业认同发展应该随着学习时间的深入而逐渐的提高。通过比较不同年级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 (见表6) , 不难发现, 在专业认知上, 大三学生明显高于大一和大二的学生, 这说明随着学习专业时间的推移, 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也在增加, 大三学生通过近三年的学习, 对专业自然较大一、大二学生高, 但是在专业情感上, 随着年级的提高, 呈现降低的趋势, 这说明不少学生在入学初的时候的对专业持比较认可的态度, 但是随着年级的提高, 对自己专业越来越没有感情, 也就是说, 在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中出现了“越了解自己的专业越不认同自己专业”的现象, 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同时也应该反思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课程结构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

4. 不同性别学生专业认同度差异分析

如表7所示, 男女生在专业认同度上存在差异,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女生的专业认同度总体上高于男生, 这和我们目前实际情况也比较一致,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自开始招生以来, 女生人数就比男生多, 本次调查对象的男女性别比例也可以证实这一点, 不仅如此, 根据目前情况, 该专业女生在日常专业理论学习、专业实践学习等各个方面都较男生有更好的表现。

5. 不同专业选择因素专业认同度差异分析

一般来说, 学生填报志愿的主观意愿将会影响其对专业的认同状况, 这在统计结果中也有验证, 根据表8所示, 自主选择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总体上比调剂专业和父母或他人意愿情况下选择此专业的学生专业认同度高。但是在专业认同的子维度专业认知方面, 则不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与我们的一般经验不符合, 为此, 笔者与部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 得知部分学生在填报专业时并不了解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 存在极大的盲目性, 和调剂专业及父母或者他人意愿才选择此专业的学生并无差异。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整个社会对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认知程度较低, 这需要在招生时加强宣传的力度。

三、结论与建议

第一, 当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整体较低, 专业认同总均分只有3.1507, 基本上是处于模糊说不清楚的状态。第二, 在专业认同三个维度上, 专业认知得分最高, 基本达到一般以上认同水平, 专业情感和专业行为均为中间水平, 这说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专业认同还处于较低层次。第三, 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选择因素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在在专业认同上存在差异, 在年级因素上, 存在越了解专业, 越对专业没有情感的倾向;在性别因素上, 女生比男生的专业认同程度高;在专业选择因素上, 自主选择专业的学生比调剂专业和父母或他人意愿才选择此专业的专业认同度高。针对以上调查结果, 结合学院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的专业认同度。

(一) 加强招生宣传, 提高专业社会认知度

加强招生宣传, 在招生时把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方向、专业技能要求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地说明, 以便学生及社会能够加强对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认知, 从而提高就读该专业时的专业认同度。

(二) 优化课程体系, 完善课程设置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课程课程体系:第一, 深入调研, 依据社会需求开设课程, 使课程符合社会市场需求及具有地方特色。第二, 开设相应的专业选修课, 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和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第三, 增加部分拓展课程,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设一些心理课程、职业生涯规划、交际与沟通、活动策划等相关课程,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 要求教师能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工作经验。目前本专业具有多年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比例少, 因此需要引进和培养一批相关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加入教学团队中, 尤其是核心课程要实现专兼职教师共同授课模式, 实现理论与实践工作相结合、教师与相关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除此之外, 还要加强本专业已有教师的顶岗实践, 鼓励教师去行业一线顶岗实习, 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水平。

(四) 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实践教学条件

依据调查得知, 和的学生认为目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认为目前本专业教育教学条件一般或比较差, 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本专业办学条件比较好, 这也符合我们的实际情况, 目前校内实训基地比较薄弱, 需要学校给予充分的资金保障, 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功能加强实践办学条件。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或实训室时, 还要注意提高其利用率。同时还可以利用院内或系内其他专业的教学资源, 补充专业实践教学条件, 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度。

摘要:从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和专业行为三个方面设计调查问卷考察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状况, 并利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对调查数据进行频率和均值分析, 深入探讨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状况, 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学生专业认同的建议, 以供开设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院校参考。

关键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专业认同,状况

参考文献

[1]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 2009.

[2]王玉龙, 胡海伦.我校教育技术学学生专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1) .

[3]贾文文.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的初步修订[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4 (1) .

专业认同 篇10

随着高等体育院校特殊教育的迅速发展,专业认同这个词语越来越被人们所熟悉,它主要说是个体与外界环境的接触中,通过了解、认可、接受,并依据自己的专业选择职业,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而且愿意与专业相关的职业作为个人终身发展的目标的一系列情感、认知或行为。体育学院开设特教专业为残疾人体育事业和残疾人运动康复领域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目前我国只有山东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和广州体育学院4所体育院校设立特殊教育专业,培养人数较少,已有研究表明,特教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真正从事特教直接相关工作的人并不多,其主要原因就是其专业认同水平较低。因此,了解特教本科生专业认同的现状,可以为高等体育学院特教专业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故研究中以本科学校——山东体育学院特教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山东体育学院本科2008级、2009级、2010级和2011级特教专业学生,采用网络和现场发放问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0份,回收率91.7%。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106份,回收问卷中有效率96.4%。被试的具体情况如下:男生女生各53人;一年级38人,占35.8%,二年级24人占22.6%,三年级23人占21.7%,四年级21人占19.8%;户籍在村、乡、镇的学生为63人占59.4%,户籍为县城的为22人占20.8%,户籍为县城以上级别(包括县级市、地级市、省、直辖市)为21人占19.8%;录取形式上第一志愿为55人占51.9%;第二志愿为9人占 8.5%,调剂录取的为42人占39.6%。

2.2 研究工具

根据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和前期调查,修订了《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调查》。问卷共46题,1-10题为基本信息,11-36题为专业认同问题。专业认同问题分为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技能、专业期望五个维度,每个维度包括5-6个条目,问卷采用Likert-5分评分。本问卷共有26个有序变量条目,专业认同最高分为130分。按照沈之菲评分标准:每个条目的得分在1-2分认为不认同、大于2分小于4分为一般认同、4-5分时为高度认同。那么,总分在26-52分的则为不认同,大于52小于104分的为一般认同,在104-130的为高度认同。

研究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特教大学生专业总体的认同情况

根据对特教专业认同各维度的分析得出,专业意志维度得分最高,专业情感维度得分最低,专业认同得分的平均值为95.663(见表1)。依据沈之菲的评分标准,特教专业认同情况为一般认同。

3.2 特教大学生在人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以性别与年级为主

3.2.1 特教大学生专业认同在性别上差异分析

性别在专业认同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男生显著低于女生。具体到各子维度,即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技能上,女生均高于男生;在专业期望维度上,男女生差异不显著(见表2)。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下同。

3.2.2 特教大学生专业认同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具体来说,在专业认知维度上,大一明显低于其他三个年级,大二专业认知得分最高;在专业意志维度上,大一低于大二大三,大四低于其他三个年级。在专业技能和专业期望维度上各年级差异不显著(见表3)。

4 讨论

4.1 特教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从本次研究结果发现,在调查的120份问卷中,男女学生比例相当,没有出现体育学院其他专业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也没有出现非体育学院特教专业女多男少的情况。

在106份有效问卷中,农村户口的学生占到了一半以上(59.4%),有66%的学生家庭收入低于1500元,这可能与选择专业学校有一定关系,因为家境较困难的学生多数能吃苦耐劳,故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大多不会选择成本较高的专业,也不会太多考虑特殊教育专业的辛苦和枯燥。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第一志愿报考特殊教育专业的只有51.9%,第二志愿和调剂的占到48.1%,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1)特教专业没有被大家所了解;(2)特教教师没有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3)当前师范类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4)特教教师的工作繁琐以及低成就感使学生没有信心学习特教专业;(5)各地市对特教事业的发展不够重视,没有给特教教师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

4.2 特教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分析

从调查分析可以看出,特教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属于一般认同具体到各维度上来说,专业情感维度和专业技能维度得分较低,专业认知维度得分相对较高,这与政府是密切相关的。首先,政府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特教薄弱的现状,各地的政府大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其次,在“雷声大”的环境下,政府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开展地方性的特殊教育,即使开展,也不够重视,造成现在特教学校大部分师资都来源于普校老师的现状,从而导致大学生们对特教专业的热情与感情也会逐渐地降低。

4.3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特教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分析—以性别与户籍为主

4.3.1 性别的影响

调查显示,性别在专业认同上表现显著差异,女生在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技能各维度上都明显高于男生。女生对特教工作的认同度更高,更愿意从事特教相关工作,这可能与男女生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社会对性别的传统定位有关系[1]。在性格上,女生往往比男生更细心、更有爱心、更有耐心,因此更适合从事特教相关工作。其次,社会对男女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认为女性重视家庭,相夫教子,适合较轻松稳定、没有太大压力的工作;而男性应以事业为重,适合更有挑战性、待遇更高、更有成就感的工作。因此,女生更多地认为自己适合从事特教,而男生则会主观地认为从事特教相关工作没有成就感,不能充分发挥自身价值,故认为自己不适合从事特教工作。

4.3.2 户籍的影响

研究表明,户籍在专业认同上差异表现不显著,每个维度的差异也都不显著,但在性别与户籍的交互作用检验中可以看出,农村户籍的女生专业认同得分较低,各维度上的得分也都低于其他同学。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首先,农村女生从小在农村的生长环境和自身经历与初来城市进入大学读书的经历反差很大,会使他们产生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应,不适应城市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以及为人处事的方式,故自身心理不稳定,影响其学习专业的态度和精力。其次,农村女生和城市女生在生活条件上,衣食住行上,以及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的使用上有些差距,致使有些女生产生自卑攀比的心理,影响其情绪,同时影响其学习。第三,农村女生初来城市生活,可能会被城市的繁华和各种娱乐场所吸引,会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了解新鲜事物并不断尝试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比如网吧、夜店等,都会影响其专业的学习。

5 建议

1. 加强特教专业思想教育和特教教师的职业指导

专业思想教育、职业指导教育应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但不同年级的方法和侧重点应不一样,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及想法,分层次、有规律的地进行,构建全程专业指导体系。( 1) 大一学生从外部了解到的接触到的特教可能会和所学的特教专业有很大差别,所以正确引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同时由于大一学生接触的特教专业的课程、教学、教师较少,应多采用学长、教师座谈或专家讲座等形式,引导他们逐步认识本专业。( 2) 大二专业课程较多,学生专业认同增强,应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将特教教师职业指导与课程学习相结合,形成和巩固学生对特教及相关职业科学合理的认识,为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奠定基础。( 3) 大三学生对专业的理解更深刻,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专业特点及专业内容,同时多与学生沟通专业方面的知识,定期举行专业知识竞赛和沙龙。从而深化对特教专业及教师职业的理性认识,形成较为稳定的专业意志。( 4) 大四学生面临毕业,同时面临继续深造或者直接就业的双重压力,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也会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带来一定的阻碍。此时应加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理性地分析自己和当前形势,从而选择好自己人生的道路。

2.专注形成专业,专业成就事业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四个年级的同学在专业技能方面的得分处于较低水平,而且很平稳,这表明,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较低,且从开学到毕业没有质的提高,特教专业性很强的,需要学生有很强的专业基本功和动手操作能力。学校应该加强对特教专业的重视与支持,加大对特教专业的投入并完善特教实验室及残疾人体育相关的器材与场地,鼓励学生积极选择与特教专业有关的实习单位并努力获得实习机会,为就业提供更多的便利。这对学生了解特教专业有很大的帮助,从而让学生对特教的热情回升,专注度加大,从而在特教专业上开辟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孟万金.全社会都要关注残疾儿童教育—一论残疾儿童教育公平[J].中国特教,2006(9):3-5.

[2]胡志海,黄和林.大学生人格类型与专业认同间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6):1498-1501.

[3]Thomas,L.Student retention in higher education:the role of institutional habitus[J].Journal of Education,Policy,2002,17(4):423-442.

[4]王雁,顾定倩,陈亚秋.对高等师范特教师资培养问题的探讨[J].教师教育研究,2004(4):55-60.

[5]徐美贞.特教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教,2004(2):64-67.

专业认同 篇11

关键词: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专业认同;职业教育范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34-02

口腔医学技术是主要从事口腔颌面部修复体设计、加工制作和修补等工艺过程的一门学科,要求学生具备口腔医学、工艺制作、色彩美学三方面的知识。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目标是培养精通口腔工艺制作的专业实用性人才。学生在学校主修活动义齿、固定义齿和全口义齿的制作工艺原理和主要步骤,实习阶段则在义齿制作公司接受工艺制作流程的强化训练,然后根据带教老师的安排、实习学生的自我意愿双向衡量标准来确定其专攻方向,学生通过接受专项内容的长期培训成为精通工艺流程中某一道工序的口腔技师。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不仅在学习内容上和口腔医学专业有很大的出入,而且在职业方向、晋升的职称系列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区别。口腔医学技术学生毕业后参加的是国家卫生部统一组织的口腔技士(或技师)资格证书的考试,从事的职业是口腔技师,晋升的职称是技师系列,学生的毕业去向主要是各口腔医院下属的口腔技工室和社会上其他各种私营的义齿制作公司;而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参加的是口腔职业医师资格的考试,从事的职业是口腔医生,晋升的职称是卫生系列,毕业去向是各医院的口腔科或口腔专科医院。目前,国内义齿加工业蓬勃发展,各种义齿加工厂、修复体制作公司纷纷崛起,并逐渐规模化、企业化和行业化。与此同时,“医技分家”的新局面已逐步形成,口腔医生从业资格的审查越来越规范,医师和技师的分工越来越明确。义齿制作方面急需大批经过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训练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然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作为口腔修复学的分支学科,在我国起步较晚,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育相对滞后,层次较低,大多停留在中专、大专的水平。不仅如此,由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队伍不健全,导致学生专业性不强,对义齿制作工艺技术一知半解,大多停留在理论阶段,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学生进入企业后大多需要培训后才能上岗,无法满足义齿加工行业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普及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高等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口腔技师势在必行。然而,在湖北省2010年口腔医学教育研讨会上,多名代表提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存在学生转专业率高,毕业后转行率高等问题,反映出当前高校学生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低认同的状况,这说明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提升专业认同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口腔医学技术高等教育应重视在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

目前,国内学者将其归属到态度领域。1963年,埃里克森(Erikson)首次提出专业认同(major identity)的概念,指出专业认同是一种自我的心理感受,是青春期心理发展的主题。高校学生的专业认同内涵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即学生认可、接受、喜欢所学专业,对专业涉及的内容感兴趣,并且愿意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学习、钻研与专业相关的知识;第二是指学生对自己专业未来对应的职业的认可,学生以能够从事这项职业为荣,并愿意将其作为个人终身发展的目标。专业认同会随着个体自身喜好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是与学习过程相伴随的动态概念。大学阶段是专业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研究专业认同现状有利于了及时发现隐藏的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正确引导专业认同的形成、发展。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认同是高校学生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目标、性质、内容、社会价值及评价、个人意义以及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专业方面因素的心理感知,主要包括对自己将会成为口腔技师这一专业群体成员身份的明确认识;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口腔技师群体的态度和情感以及相应的行为表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指出大学生的专业认同与主动学习和学习倦怠有显著相关性,其中专业认同与主动学习呈正相关,能正向预测学业成绩;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能有效预测学习倦怠存在的可能性。国内也有学者对此领域展开研究,如孔慧、张田、秦攀博等对高校大学生专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陈妍、杨晶等对教师专业认同情况的调查分析等,为专业认同的基本特征、形成路径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但是大部分研究着眼于大学生这个广泛的群体,较少考虑到专业自身的特点,所得的结论缺乏专业针对性;或者将高等院校提供的专业教育与专业认同的形成与发展分开,从教育层面分析口腔医学技术学生专业认同形成与发展的研究相对欠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具有很大的特殊性。首先,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育本质上属于职业教育范畴,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一类职业所需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所进行的教育类别,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一同作为我国教育类别的模块之一;其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虽然属于医学范畴,但是其最高学历却只是大学专科,与口腔医学专业的最高学历是博士有着天壤之别;最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虽然名称上带有医学两字但是其职业走向是口腔技师而不是口腔医生等等。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认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择业意向以及对未来工作的态度等,从长远角度来看,甚至影响着该专业的远期发展。大学时期是专业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在此阶段接受的高等教育对专业认同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该阶段的专业认同现状进行调查,结合专业特点在高等教育层面对专业认同形成路径与机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现有的学习状态,及时发现隐藏的问题;有助于从高等教育层面挖掘专业认同形成的根源,为教育政策的调整与改革提供切实依据。

通过分析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认同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高等教育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让高等院校有关部门了解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程度,以及高等教育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程度,为口腔医学技术教育决策者和管理决策者对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具备专业素质的优秀口腔技师和推动未来口腔医学技术的专业发展提供参考意见。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能够提高个体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个体的职业技能,提高个体的满足感;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看,能够为口腔技师行业输送大批高学历、高技术人才,为口腔技术专业的发展乃至这个口腔医学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孔慧,吴敏榕,韦燕云.高校大学生专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9):171-173.

[2]张田,孙卉,贾林祥.大学生专业认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11):842-844.

[3]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陈妍.冰梁莹,强丽君.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情况的校别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08,(3):2l-24.

专业认同 篇12

一、从环境角度看“学前教育专业认同”

(一)“学前教育专业认同”作为环境的组成部分

从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来看,承认对人有影响的两大因素是“遗传”与“环境”[1]。“遗传”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内,我们要探讨的是环境。在教育学领域,“教育”有时候被独立出来作为影响人的另一个因素,这其实是一个“自然”或“使然”的哲学争论。如果教育被理解为广义上的对人的“影响”,它是偏向自然的、经验的;如果教育被理解为狭义的“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是偏向自然的,包含了人的理性的部分[2]。从环境的层面看,有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分,如果教育广义和狭义的概念与环境联系起来,那么自然的环境与教育的广义概念有着更深的渊源,社会环境与教育的狭义概念则有更显著的联系,总之教育是可以作为环境的一部分而存在的。然而,教育领域这些年来对生态学理论的引入使我们看到,不能轻率地将教育划分到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概念下。事实是,在“生态”这个问题上,既然人与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 之间的关系是彼此影响、彼此互动的,那么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依这个逻辑推理———教育不应当被狭义的理解。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曾试图从教材、教学方法等微观的因素来影响受教育者,我们也曾通过改善环境的办法影响受教育者。作为后者,我们可以把“学前教育专业认同”这个概念考虑成环境作用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

(二)“学前教育专业认同”的不稳定性

“学前教育专业认同”既是个体微观上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知、理解、信念、预期系统,也是行业群体对这个专业所形成的基本价值观,个体的态度看法等构成了群体的价值观,反过来群体价值观对个体又形成意识层面的“环境”,有时候这“环境”甚至表现为“文化迫力”。就像本文在开篇提到的学前教育在国内的整体趋势一样,从专业领域到社会民间都承认这个专业带来了经济生活层面的影响力,使更多的大学生愿意加入到这一行业,但这并不是基于“专业认同”水平上的表现,而是一种趋势所带来的“迫力”。如一些基于心理层面的研究者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已经就读该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的选择并不基于了解和兴趣,而是与高考录取制度相关[3]。对大学生将来是否愿意从事幼儿园教师或与之相关工作的调查显示他们更倾向于再次选择新的工作领域[4]。还有一些大学生认为这个专业更容易毕业之后找到工作,所以对专业体现出积极的情感取向[5]。这一类的研究都印证了我们之前对学前教育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既有印象,即出于外在的环境迫力产生了对专业的认同,但是对专业本身的课程设置、学科内容、研究对象、工作领域等属于专业自身存在的认知,并没有带来对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坚定信心。从此类研究的结论看,部分的因素在于整体对学前教育专业技术性认知不够,这样将在未来长远的时间里造成专业认同上的不稳定,而当下基于政策提倡和就业趋势的热潮是短暂的。

二、学前教育专业认同的时空环境影响

专业认同的问题既然属于环境的一部分,环境总包含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下面我们从这两个维度来思考学前教育专业认同的问题。

(一)空间角度

笔者参考了布朗芬·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6],梳理了学前教育专业认同环境里所包含的空间有三大方面:其一,大学生当下所从事学习工作领域范围内的空间环境,这个空间环境是微观的,虽然横向范围很大,但其集合由众多微观环境构成,包含各个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系、学院、学前教育研究所等;其二是由各个高校以及研究所等教学科研单位所构成的学术教育层面的环境,环境内部的微系统彼此交流形成一个中间系统,它是建立和稳定大学生对此专业认同的重要部分,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其三,是前文提到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外部环境,即国家政策、社会就业等所形成的外系统,当下这个外系统正在起作用,拉高了该专业认同的曲线;其四,就是国内文化环境、社会意识形态层面所造就的大系统,它影响着教师职业选择、价值取向等诸多的问题。

这几个环境系统正在用不同的力量作用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尤其是这个专业由过去中专、大专学历层次被普遍提高到本科层次,系统中的个人、单位群体对“专业认同”的期望更迫切了。短期内这种迫切可以在外系统的作用下形成一个有力的支撑,使得学生个体增加了对专业认同感,但这种认同感会随着外系统作用的变化而变化,一旦政策、社会就业有所冷却,这种认同感又会随之降低,它是不稳定的。真正能够建立其专业认同感的力量来自中间系统和微观系统,因为它是学前教育专业科学技术层面的支持,一旦这种技术支持得到深入的发展,形成具有系统的、人文的、科学的专业性质,并为大学生所认知,它将提升专业认同内部的自信,形成坚固的专业认同价值观。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这两个系统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到最大的限度,所以要提高专业认同感,可以从这个方面着手工作。至于大系统,那是一个缓慢的变化过程,且并不能通过具体的某项工作加以直接影响,此处不深入讨论。

(二)时间角度

任何的空间都有时间维度作为量度的依据,前文所述空间的系统是随时间的变化而相互作用、改变的。比如,当下被拉高的专业认同是由外系统作用的,那么要在更长时间内稳定和继续增进专业认同就需要中间系统和微观系统的支持。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调查研究描述的是当下时间维度的现状,假如不进行理性的、主动的作为,那么未来的专业认同发展我们很难预期四种环境作用力会如何朝着我们的期待变得更坚固。同时我们并不能突破时间维度的界限来解决问题,比如短期内制造大量的研究成果、技术手段,但我们可以通过拓展大学生在此领域学习工作的空间范围来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效率,那么就相当于我们部分地延伸了时间维度给予建立专业认同的条件。通俗地说,将学生从专业院系学习的空间环境拓展,延伸到幼儿园、早教机构、社会领域、家长群体、幼儿群体、社区、儿童福利组织等,建立大学生对此领域更广泛的认知;再如密切学前教育院系、研究所的学术交流,夯实中间系统的环境,这对稳固专业认同科学层面的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旦微系统和中间系统的作用力被激发,专业认同内在的引力就会形成。长远看,我们就不必完全依赖外系统甚至大系统来提高专业认同感。

三、建议

(一)学前教育专业认同是动态的过程

学前教育专业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总是处于变化的环境中,它也属于环境的一部分,现在这个专业认同的确比过去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了这个专业规模上的扩大,但我们不能说这种扩大肯定会朝向我们所预期的那样发展。从笔者对诸研究资料的观察来看,专业认同并没有形成中间系统科学性、专业性的引力,虽然在行业内的学者看来这个专业并不乏科学性和专业性,但如果要在大学教育的过程中将之渗透下去,并把这种认同渗透到微观系统,进而建构一个良好的中间系统环境,是需要从长计议的。

(二)调整课程结构与人才培养方向

目前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大多侧重培养幼儿教师、教研人员以及从事本专业边缘领域工作的从业人员,类似于职业培养。但我们对儿童教育问题自身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空间并不大,这个特点从很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上可以看出来。比如艺术类技能课程计划,并不是以本科室通识教育(EDUCAITON)课程的身份而存在,而是职业技能训练(TRAINING)的角色。又比如大量大学生进入学前教育领域,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能有机会进入早教机构、幼儿园做独立的、小范围的观察研究型学习的机会却与招生的人数不成比例。这些实际的问题都需要微观系统中的每一个小系统进行调整。

以此,只有稳住基础研究、大学教学,才能让“专业认同”从求职热潮走向学前教育专业自身存在的应有状态,进而在真正意义上形成大学生对这个专业的认同与肯定。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卢乐珍.学前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27.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6.

[3]杨继英.高师院校学前教育大学生专业认同状况的个案调查[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8).

[4]陈妍,梁颖,强丽君.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情况的校别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08,(3).

[5]王杰,薛钰川.学前教育大学生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1,(1).

【专业认同】推荐阅读:

专业身份认同06-07

认同价值07-16

认同困惑07-18

认同05-14

认同体系06-10

民族认同07-09

认知认同08-02

认同理论08-12

法律认同08-17

领导认同08-25

上一篇:对自然的利用下一篇:实训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