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指导

2024-07-01

实训指导(通用9篇)

实训指导 篇1

【职教信息】

职业学校的技能实训课, 是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过程, 是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胜任岗位要求的保证。结合自己多年来指导学生技能实训的实践, 我认为, 指导学生上好技能实训课, 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实训前的备课, 二是实训中的指导, 三是实训后的评价。

实训前的备课。在上实训课前, 指导教师不仅要明确本次技能训练要达到什么目的、要求, 还要考虑怎样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实训条件, 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达到实训课的教学目的。因此, 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做到备学生, 即教师要针对学生水平不一的特点, 实行分层次教学:对基础比较好的, 采用一步到位练习;对于基础稍差的, 利用“门槛效应”, 首先对他们提出相对比较低的要求, 然后再一步一步提高要求, 逐渐增加训练难度。

实训中的指导。教师在布置实训任务时目标越明确、要求越具体越好。比如, 让学生明白每一个任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及在练习过程中先怎样练, 后怎样练;怎样练习才能避免错误、少走弯路;练习好这个技能的用处是什么。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在技能训练中提高对实训的认识和动手操作的自觉性。

指导教师的示范操作, 在学生实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先进行整体动作的示范, 后进行分解动作的示范。在示范过程中, 要对动作进行充分细致地讲解。通过讲解, 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各个技能动作的组成部分, 还可以使学生掌握各个动作的方法和原理, 使其不仅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如果学生只知道应该怎样做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样的练习只能是一种低效率的机械的重复。同时,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 也要对技能训练中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 进行有预见性的强调, 并告诉学生怎样去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

实训后的评价。实训结束后, 教师和学生一起填写《实训日志》, 其内容包括:实训题目、要求、实训过程等。填写《实训日志》时, 应改变以往单纯以分数为标准的评价方式, 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指导教师点评等方法,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这样, 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自己实训中的不足, 也为指导教师改进实训教学提供了依据。 (山东省临朐县职业中专王亓贵候志英)

本文摘自《中国教育报》2008年1月18日第8版

实训指导 篇2

《给水排水工程认识实习》

指导书

给水排水工程

高桂青编

2011年 6 月

一、实习(实训)目的和任务

认识实习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为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提供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时不断联系认识实习,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认识实习可使学生初步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专业范围,了解本专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认识实习为培养专业型人才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参观城市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站)、给水排水工程施工现场,使学生了解给水排水工程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二、实习(实训)内容

(一)给水工程

1.要求了解 :

① 净水厂水源类型,规模、水处理能力、净水厂厂区规划。包括厂区 的辅助建筑物、厂区道路、厂区水处理构筑物的布置概况

② 净水厂工艺流程概况,各种构筑物的名称及工作过程。

③ 给水泵房一泵站,二泵站水泵布置,管道敷设及水泵型号。

④ 消毒剂种类及投加点。

2.重点、难点

重点: 净水厂工艺流程概况,各种构筑物的名称及工作过程

难点: 各种构筑物的工作过程

(二)排水工程

1.要求了解 :

① 污水厂的污水处理能力、厂区规划。包括厂区 的辅助建筑物、厂区道路、厂区水处理构筑物的布置概况

②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概况,各种构筑物的名称及工作过程。

③ 污水提升泵站水泵布置,管道敷设及水泵型号。

④ 污水厂污泥处理工艺流程概况

2.重点、难点

重点: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概况,各种构筑物的名称及工作过程。

难点: 各种构筑物的工作过程。

×

(三)建筑给排水工程

1.要求了解 :

① 建筑给排水管道的安装概况;

② 管道管件的名称、安装位置及作用;

③ 建筑给排水增压水泵的位置及型号;

④ 建筑给排水系统工作原理。

2.重点、难点

重点: 管道管件的名称、安装位置及作用;

难点:建筑给排水系统工作原理

(四)建筑消防工程

1.要求了解 :

① 建筑消防管道的安装概况;

② 建筑各种消防管件配件的名称、安装位置及作用;

③ 建筑消火栓消防、自动喷淋消防、水喷雾消防、气体消防的灭火特点;

④ 室外消火栓与室内消火栓的设置位置及区别;

⑤ 消防水泵接合器的作用、设置位置及配件名称;

2.重点、难点

重点:建筑各种消防管件配件的名称、安装位置及作用。

难点:建筑消火栓消防、自动喷淋消防、水喷雾消防、气体消防的灭火特点。主要参考书目:

[1] 李圭白,张杰主编.水质工程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7

[2] 严煦世,范瑾初.给水工程(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姜乃昌.泵与泵站(第五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张自杰.排水工程下册(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1-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7] 李圭白.城市水工程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6月

网络资源:(中国水网)

(易网给排水网)

http://(中国水工业互联网)

(国际水协会)(深圳给排水论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网)(废水网)(中国给排水网)

(给水排水网)

http:///(水处理网)

三、实习(实训)要求

1.实习期间要求做到:

(1)严格遵守实习纪律和实习工地的有关规章制度;

(2)严格遵守实习期间的作息时间;

(3)认真按时完成实习工程技术人员或指导教师布置的实习和调研工作;

(4)每天写好实习日记,记录参观施工情况、心得体会、革新建议等。

2.实习日记要求

实习日记应详细记录当天的实习情况,也是学生知识积累的一种方式,它是考核学生实习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学生根据实习大纲的基本要求,每天认真记录当天的实习情况,具体应做到:

(1)日记中应详细记录当天的实习内容、心得体会以及对一些问题的讨论与看法;

(2)根据每天的实习情况,认真做好各种资料的积累、整理工作,包括听讲座、情况 介绍的笔记、有关资料等。

(3)日记应做到字迹端正,语句通顺,简单明了。

3.实习报告要求

整个实习结束后,学生应根据认识实习大纲的基本要求,对实习全过程进行认真的总结回顾,并写出完整的书面报告,实习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1)实习概况

包括实习时间,地点,实习单位、参观学习的工程或单位的基本情况。

(2)主要实习内容

(3)心得体会

报告中应写明本人在实习过程中实习态度,实习表现和主要的实习体会与收获,写出认识及想法,对本次实习提出意见,对今后的实习提出建议。

实习报告是评定学生实习成绩的主要依据之一,反映了学生实习的主要内容,实习报告字迹端正,文理通顺,图文并茂,总字数不宜少于4000字。

在实习结束后的两天之内,学生必须整理完成书面实习报告,由各实习班级班长集中收齐后,一起交指导教师评阅,实习指导教师填好评语后,交教研室或系资料室归档保存。

四、实习地点

九江河西水厂、老鹳塘污水厂等

五、实习(实训)时间安排

6月7日——6月10日

六、实习(实训)组织管理

1.实习分组,组长由学生担任。

2.实习期间学生服从指挥、认真听讲、参观、思考、记好笔记。

3.实习期间全体师生必须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一切安全技术规程和有关规章制度,并注意实习途中的安全,确保实习顺利进行。

4.在外实习要维护大学生形象,维护学校形象。

5.晚上9点,学生必须到达招待所宿舍,各组组长点名后报告给班长,班长再报告给老师。

实习期间违犯纪律者实习队将给予适当处分。情节严重者交给学校处理。

七、实习(实训)成果要求

1.实习日记

2.实习报告

八、实习(实训)考核方法

实习结束时指导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及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出勤情况,综合评定成绩。

联系方式:

欧阳球林:***

高桂青:***

实训指导 篇3

【关键词】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电子技能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7X(2014)07-072-01电子实训教学的目标是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入手,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的转换。然而近年来,由于学生的来源不同,学习基础、习惯、态度差异较大,如仍按照传统的“一讲、二练、三测、四评”的教学方法,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孔子曰:“人因其才,而施其教。”因此需要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一、了解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所谓分层教学,其核心内涵就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差异、关注个性发展、挖掘个性潜能,最终帮助每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让所有学生鲜活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小组合作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合理科学的分组与学习效率、学习效果密切相关。

1.深入了解学生。为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最优化”,分组必须建立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只有对全体学生的各种情况了如指掌,才能不断地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研究其形成原因、个性爱好、意志品质、发展方向。

2.确定分组形式。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为便于分层教学,一般按优、中、差搭配的原则编排学生的座位。小组人数可从4-6人相邻合作学习开始,循序渐进,在取得一定的经验和成绩后再深化发展。

3.明确成员分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当教师宣布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时,课堂上顿时热闹非凡,人人都兴趣高涨。其实纯属表面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组内成员没有清晰的分工。

二、针对差异,确定分层目标

1.学生分层参与。新课程倡导学生个体自主、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将学生分为A、B、C三层:

对A层学生采用“低起点、补基础、扶着走、多鼓励”的策略;

对B层学生采用“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多反馈”的策略;

对C层学生采用“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创新”的策略。

即A层学生扶着走,B层学生小步走,C层学生主动走,各层学生分步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每节课都能各尽所能,学有所获。

2.目标分层递进。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制定具体的分层学习目标,只有采取目标分层递进的方法,才能激发每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一般教学目标对应的也可分为A、B、C三个层次,A级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达到电子初级工技能水平,今后能成为电子及其相关行业的一线员工;B级要求学生毕业时取得中级工技能证书,会熟练地运用仪器仪表对电路进行检测排故,就业目标为经营电器或技术服务等岗位;C级则要求学生毕业后达到高级工技能水平,能根据要求设计常用的电子电路,就业目标为相关行业的电子设计人员。

3.练习分层兼顾。课堂练习是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并形成迁移能力的有效手段,基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高低之别。如果对每位学生的训练要求都是“齐步走”,则会导致强者兴趣过剩,弱者畏难退缩。

三、结合实际,给予分类指导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分类型、多形式的指导,一方面注重完成现阶段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激发、潜能挖掘和能力培养。

1.设置分层提问。教学中,巧妙地设置一些阶梯性题目,尽可能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自己、获得表扬的机会。激发灵性的提问,使学生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感觉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从而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踊跃思维、动手操作。

2.组员相互指导。课堂上,教师对每个学生都及时有效地给以反馈纠正是不可能的,而小组成员结构中涵盖了班内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实行学生之间的组内帮扶、组间竞争,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这一不足。

3.教师个别辅导。教师的个别辅导,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地说,对学困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从基础知识入手,让他们学会思考,主动完成学习任务,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学能力,培养其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布置分层作业

1.基础作业巩固。作业的完成情况是衡量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依据之一,在布置作业时要区别对待,可分为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其中基础题面向全体,重在基础知识的运用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由于作业分层,克服了“大统一”,使学困生有能力按时完成作业,集中精力解决基本问题,对达到基础目标的学生再逐步提高要求。

2.综合作业拓展。拓展题重在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创新,题型灵活多样,主要适合优等生。以《小夜灯的制作》为例,根据在生活中人们经常白天忘记关小夜灯这一现象,C层学生的课后任务是考虑如何改造电路达到自动控制小夜灯开关的目的,如光控或声光控。

3.因人而异评价。因为作业的布置是因人而异,所以评价方式也应随之改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的评价尺度。

实训指导 篇4

一、关于实训指导中心建设的主要功能

实训是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 是指在学校控制状态下, 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 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实训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最终达到学生满意就业、企业满意用人的目的。实训中心是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 其基本功能为:完成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任务, 并逐步发展为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实训中心应包括两个方面: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

而实训指导中心中的校内实训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和校外顶岗实习。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 教学效率高, 更适合理论类课程的教学;企业定岗实习时把学生直接安排到工作岗位上, 在工作中学习, 更适合以动手操作为主的职业训练。而实训结合了两者的优势, 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 教学采用来自真实工作项目的实际案例, 教学过程理论结合实践, 更强调学生的参与式学习, 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在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工作方法、团队合作等方面提高。

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以职业技能教育为重点出发, 摸索创新实训指导中心的建设方向与发展方向。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机电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课程设置以及专业职业技能要求, 投入了资金创建机电类专业学生实训所需配套的各个功能型实训室, 主要有电工电子装配室、电力拖动实训室、模拟仿真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PLC综合实训室等。这些实训室不仅为机电类专业开设实训课, 同时, 还承担企业职工的后续教育的培训任务。通过实训教学, 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课程要求, 实际运用技术和操作技能, 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二、关于实训指导中心建设的实践运用

校内实训指导中心, 是一个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多种功能的实践场所。因此校内实训指导中心的设计原则应当是首先从实践出发, 以课程为理论基础, 整套的教学目标, 其中教学目标中, 将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即技能目标相结合, 具有完整独立的工作内容, 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有联系到一起。通过实践运用, 提高学生独立动手能力及独立的操作能力, 真正学习到相关的职业技能。我校电工电子实训指导中心的课程安排即实践运用, 基本安排如下:《电工电子技术》、《电工基础》主要在电工电子装配室完成实训;《电力拖动控制》、《电机与变压器》主要在电力拖动实训室操作;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模拟操作是在模拟仿真实训室进行;《单片机技术》是在单片机实训室配套相应的软件完成的;《PLC技术》、《变频器与触摸屏技术》主要是在P LC综合实训室完成。

通过实训指导中心实践运用, 更好的将课程书本知识与专业岗位基本技能相结合, 有针对性的、实用性的对学生进行实际职业技能训练、模拟操作训练, 为定岗实习以及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关于实训指导中心建设的管理

为了保证学校实训教学的质量效果, 提高职业技术教学的能力, 必须加强实训指导中心的建设和管理, 提高实训指导中心的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及改善实训有序开展的工作条件, 需要建立健全以实训指导中心为核心的管理模式, 我校专门成立了实训指导中心, 采用集中统一管理模式, 主要是日常场地设备安排, 对与实训相关人员, 由中心制定相应管理制度进行约束。

在我校的机电专业实训课程中, 实训指导中心负责人专门为每个实训室配备了具有相应丰富实践经验的实验员, 为各任课老师提供专业实训支持。对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课程, 要求在做教学计划时, 就应将教室课堂教学与实训室实践教学做好合理规划, 报实训指导中心备案, 以作安排。为了保证实训教学资源的充分运用, 实训指导中心有权利参与实训教学计划的制定, 统筹安排, 达到合理共享优化资源的目的。

建立健全以实训指导中心为核心的管理模式, 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的规章管理制度。学校针对于实训指导中心的建设、投入与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应制度。从实训设备、仪器软件的使用登记管理到日常实训教学安排管理与实训档案建立, 从日常耗材的维护保养到各个实训室的操作规范等等。特别是对于安全问题, 机电类专业的实训内容尤其重视。由于所训专业“电”的特殊性, 必须要有严谨的规章条及相应措施以保障安全有序。

四、关于如何建设实训指导中心的思考

建设实训指导中心, 不单单是几台专业设备的投入, 也不仅仅是只针对校内学生的实训, 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套科学的实训指导中心管理方案, 将人力、物力、财力最大限度的用到实处。例如组织专业教师针对性培训, 加大提高技术力量、资金力量的支持, 各个实训指导老师能够最短时间内掌握培训设备, 熟练操作, 以保证基地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及实训质量的不断提高;建章立制, 保障教学实训主功能, 以人才培养为落脚点;随时关注职业技能新信息, 保证实训中心的设备的时效性与实效性, 对一定时间内无法立即更新, 又跟不上新的知识点的实训设备应予以整顿更新淘汰等。

普通中学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专业职业技能的培训, 而这实际技能的培训除了校外实习基地及顶岗实习之外, 校内的实训指导中心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了。因此, 各个中等职业学校都在实训指导中心的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投入建设, 其最终的目的就是对于职业技能教育质量的提高。实训指导中心的的建设一定要依据学校所设置的专业以及课程的需要进行, 按照专业的职业要求、技能需要, 遵循专业人才能力培养方案, 服务于职业教育。今后, 在实训指导中心的建设中, 尤其是在电子电工实训中心的建设中, 我们将继续突出实训指导中心的作用, 为我们的学生成为专业的技术型人才打好充分的基础。

摘要:中职学校的实训指导中心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主要场所, 是中职学校加强实践性教学、开展实习实训的有力保障。本篇论文对于校内实训指导中心中的电工电子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运用、管理及发展方向做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中职学校,电工电子,实训指导中心建设,管理

参考文献

[1]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中国期刊网

[2]郭家星、屈有安.电工电子实训教学基地建设探索, 《职业教育研究》, 2007年第4期

[3]程真前头中职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探究与总结

实训指导工作总结 篇5

担任指导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09市三班、10物流班为期二周的《礼仪修养》技能实训任务圆满完成。现对《礼仪修养》技能实训工作做一简要总结。

一、《礼仪修养》课技能实训计划及方案的编写。在技能实训课开课的前一周,首先对《礼仪修养》技能实训计划及方案的编写。技能实训计划包括技能实训项目,技能实训要求及标准、技能实训时间的分配、技能实训地点的确定及每日技能实训内容的安排。技能实训方案是把每日的技能实训内容、实训程序程序、实训方式做系统的,周密的、细致的安排。包括安排技能实训小组的成立、组长的选定,实训项目的排序。每一个项目的操作规范标准的制定,专题活动方案策划标准的制定,评分标准的制定,每一项项目的操作程序等都编制了具体的技能实训方案。

二、指导实施技能实训方案过程

在实训期间按照每日规定必训的技能项目要求和标准指导学生训练。训练之前分好实训小组、布置好实训场地,记录好出勤情况,学生有序地坐到指定的坐位开始训练,训练是一组一组进行的,老师要对每个实训小组的每一位学生亲自示范指导。如训练正确的个人形象展示、眼神训练、微笑训练时,先由老师示范演示,再让学生模拟演练,为了使学生的站姿更准确,改掉站不直的毛病,老师设计了一项顶书训练站姿的训练方式,目的是训练学生把标准的站姿演变为学生正确的站立习惯,习惯成自然,彻底改变学生的站、立、行习惯,达到能提高学生自身礼仪修养和熟练技能操作规范的目的。在训练中也存在少数几位学生表现出怕吃苦、怕累的思想倾向,训练时不太认真,有时在下面搞些小动作。每当这时,我宣布暂时停止训练,然后组织同学做上20分钟的文字游戏。如猜数字、猜迷语、顶针接力歌词比赛等,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再重新投入训练。每位学生经过多次的训练指导——再训练再指导,一次次的练、一次次的指导,一次次的纠正错误,使学生的商务礼仪技能掌握的非常扎实,效果很好。在训练商务礼仪专题活动方案策划技能中,首先为学生布置策划方案内容,如商务谈判方案策划,商务会议方案策划,要求每小组的学生共同出谋划策编写出一份策划方案,由本小组成员模拟演练方案中的不同角色,有演经理角色的,有演主持人角色的,有演礼仪小姐角色的,有演嘉宾角色的等。学生演出非常专注,真实性较强,如开幕词,闭幕词,答谢词,请柬等应用文体在老师的指导下写的很好,演讲的也很出色。

三、技能实训思想指导教育

在实训的第一天,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技能实训思想指导教育,因为发现个别学生对实训课的认识不是太明确,从学生的言行上体会到他们认为技能实训课是课程结束后的一个收尾阶段,没有认识到实训的目的和重要性,认为平时上课时都已经训练过,实训是多此一举的事情。对此我对学生进行了必要的一节课的技能实训思想指导教育,阐明实训课的重要性,它与求职、就业的重要关系,如同鱼与水的关系,相辅相承。通过实训教育使学生逐渐认识到技能实训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使一周的实训工作能非常有效的完成。

总之,经过一周的技能实训指导,使学生在《礼仪修养》技能操作上具有了更扎实的基本功,提高了学生对职业礼仪修养的认识,可谓圆满的完成了《礼仪修养》技术实训教学任务。对每一次的实训指导工作完成后,教师本人都要找出技能实训指导的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技能实训指导质量。

实训指导 篇6

【关键词】商务英语;任务驱动学习;虚拟实训教学平台设计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0092-03

作者简介:杜琼英(1973-),女,云南曲靖人,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文理学院副教授,教育技术硕士。

1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问题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模式方面依然采用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没有真正体现商务英语的专业特征和实用性。高职商务英语实训教学面临的共同问题,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 实训内容与学生学习需求错位。商务英语实训往往停留在语音、词汇、阅读等的训练方面,其结果就是实训变成了非常枯燥的语言学习。学生就读职业院校的功能需要很明确:学习为了就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也是“以就业为导向”。现在的状况是:实训的语言训练内容与未来的职业岗位没有紧密相连,导致实训的功能大打折扣。第二:实训教材滞后。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但教材建设起步较晚,尤其是实训教材建设的滞后与高职教育迅速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这一问题也体现在商业英语实训中。目前在市场上关于高职商务英语实训教材很少,没有实训教材的支持,各校只能根据各自的经验,以及随机获得的信息和机会开展一些训练活动。这样零散的训练与商务英语实训的要求之间毕竟存在很大的差距。第三:学校配套的实训软环境匮乏。高职教育的实训建设投资巨大,并且需要不断地更新、维护、维修,大多数学校虽然资金紧张,但还是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语音室,投入资金建设实训中心,实训的硬环境正在不断得到改善。但极少有高职院校在在实训软件环境的建设中大量投入。

商务英语人才的能力可细分为英语素质和商务素质,英语素质包括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商务素质包括基本的国际商务知识和业务操作能力、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培养方式中最欠缺的是商务能力的培养以及英语在贸易实务中的结合应用,其中的具体表现就是系统的商务实习机会严重匮乏。为了提高商务英语的教学质量,解决商务英语实习实训的问题,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优势,构建一个虚拟的商务实习实训平台势在必然。主要目的是让该虚拟实训教学平台基于现实模拟环境,学生可以在模拟环境中扮演商务过程中的不同角色,熟悉外贸交易的全过程和掌握各环节所需的技能,从而获得系统的、真实的外贸商务训练,达到实际外贸实习相同的效果。商务英语虚拟实训教学平台可以让学生衔接理论和实践、巩固和拓展专业知识以及培养商务英语的核心技能,从而对商务英语的教学起到积极的、重要的意义。

2 任务驱动学习方法指导下商务英语虚拟实训平台的设计

以网络通信、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大量运用为教学方法的变化提供了机遇,为能够充分培养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教学方法的模式也相应地从以传统的教师中心的知识传递模式向以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学习者中心的认知发展模式转换。“任务驱动”学习方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活动方式在许多情况下也被称为抛锚教学、问题解决学习,基于真实情境的探索学习等等。对于许多类似商务英语这样关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的学科来说,“任务驱动”学习方法是值得探索和运用的。

“任务驱动”学习方法依据建构主义形成一套操作步骤,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面向实际的、必须要自己来完成的具体工作任务,从而要求学生自己确定要解决的问题,设计、试行、评价要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学习策略强调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和探索性、鼓励学生自己从任务中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意义,使得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过程比较深入、学习兴趣较高,培养了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商务英语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它也有弱点: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可能导致学生认知超载和情绪低落,所获学习结果可能因人而异,而且花费时间多等。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平衡两种矛盾的要求:一方面需要鼓励学生努力地自主完成任务,一方面需要利用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等学习支持措施来支持学生的信息加工,也就是说该虚拟实训系统学习环境、任务完成虽然由学习者主要完成,但是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为学习者提供各种必要的信息资源帮助,避免学生的工作记忆超过负载。

通过实际的工作任务完成帮助学习者体验一个较为完整的实际工作任务过程,从而驱使学习者对商务英语的不同场景工作模式有较深刻理解。在本设计中工作环境的设定、问题的提出、解决方案的厘定、任务的完成、展示评价是相互结合的,主要让学生借助任务驱动完成接近现实的工作,提高自信。下面是基于“任务驱动”学习方法商务英语虚拟实训学习平台设计方案。

基于“任务驱动”学习方法商务英语虚拟实训平台设计

可以看出,基于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任务驱动”学习方法的设计重点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自己设计工作环境、厘定解决方案、自己解决问题)及学习支持因素(学习环境、协作学习、学习资源等)和评价活动的设计上;让学生根据收集资料得出不同的商务英语工作环境,在教师提出特定任务的驱动下,借助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解决商务英语实际问题的自主学习方式获得知识的意义建构。整个虚拟实训系统由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资源提供、辅助工具以及交流平台几个主要模块构成。

3 商务英语虚拟实训教学平台的具体内容和功能设计

3.1 单项技能训练:单项技能训练是以单个的训练项目为内容,例如外贸函电、进出口实务与单证、国际结算等商务英语专业基本的实训单元项目。通过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标准的商务英语技能。各单元的训练内容循序渐进,前面训练的内容和技能为后续的单元项目训练提供准备,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学好、练好各个项目单元的技能,才能融会贯通,比较系统地掌握各项技能,为以后在实际工作岗位从事商务贸易工作做好准备。

外贸函电主要是在角色扮演中,让学生严格按照外贸函电的各种行文方法及格式,正确的专业术语,进行贸易交流,从而熟练掌握国际商务英语函电的基本知识,提高在日常进出口贸易工作中正确书写外贸函电的能力和水平。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商务信函的组成及基本格式;建立贸易关系信函所应包含的三项内容的撰写;支付方式书信的撰写;包装及标记信函的撰写;装运通知的撰写等等。

国际支付与结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训练,可以系统地掌握国际支付与结算的有关工具、方法、单据、规则等。训练内容主要包括:汇票、本票、支票等信用工具;国际银行汇兑实务的模拟操作;跟单、托收及风险的防范;信用证的审核、修改及结算;信用证项下的单据制作等等。

教师提出不同的任务,让学生通过不同当事人角色的扮演(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银行等),让学生在学习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熟练地掌握进出口实务所需的各项技能和业务技巧,把握整个业务过程,熟悉和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真正了解进出口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从而达到“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的目标。学生在接受任务后,可以分成小组,自主设计工作环境和实施任务的方案,包括:出口商部分涵盖的实际出口业务环节,如:出口商业务磋商、订立出口合同、备货、催证、制单、报关、报验、投保、租船、出运、核销、结汇、退税。进口商主要包括:业务磋商、订立出口合同、开证申请、赎单、进口报关、进口报检、提货、销货。供应商主要包括:业务磋商、订立购销合同、组织生产、出货,等等。教师应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源,也可以提供方案建议,还也可以在实施过程中给出修改建议。在学生完成任务后,和学生一起进行回放,探讨,进而进行总结和评价。

3.2 综合训练:综合训练紧紧围绕着商务贸易技能系统训练这条主线,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综合训练主要是营造仿真的商务环境和条件,采用设立虚拟贸易公司的形式将学生分在不同的业务部门,担当不同的角色和分担不同的工作去体会实际商务工作的性质和任务。综合训练主要培养商务社交技能、商务谈判技能和商务领导与管理技能三个部分。

商务社交技能在日常商务交流中非常重要,鼓励学生使用英语来完成每个商务英语社交技能练习。通过纯英语的商务英语练习建立交流的信心和取得语言的流利,平台虚拟练习场景包括面对面商务交流、商务电话、商务文件书写、交换信息、商务会议、招待商务伙伴。

商务谈判技能通过系统提供的虚拟交流平台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提高学员的商务合作技能并帮助学生了解如何有效的与同事、客户沟通。商务英语的各类商务活动包括公司接待客户、公司自我介绍、商务合作洽谈、各种商务文件书写体例、各类商务通讯(电话、电传、书信、电邮)等。在完成虚拟实训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平台提供的记录档案,对学生的语言规范进行展示与讲评,总结出清晰实用的范例。

商务领导和管理技能为未来商务人士所设计,全面提高学生在一切商务活动中的商务英语沟通能力。在虚拟平台上提供大量的商务情景给学员处理常见商务问题的学习机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以此来练习和提高英语沟通技能,从而在商务活动中更自信、更流利、也更准确地使用所学到的商务英语。

综合实训将采用案例(任务)为实训内容,以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操作(自主设计工作环境和实施方案)为主,教师只给你必要的帮助,提供学习资源指导。学生在这种仿真的岗位上,会收到更好的实训效果,较快地提高商业英语的应用技能。

4 结束语

在任务驱动学习方法的指导下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开发建设商务英语虚拟教学模拟平台对培养实用的商务英语人才是非常必要的,更新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应该倡导和支持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引进到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率。商务英语虚拟教学平台的开发,对于强化专业培养中的实验实践环节,完善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体系,从而深层次的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商务英语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夏自谦,韩杏容.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林业教育,2006,2(1):57~59

[2] 杨国祥,丁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 严美姬.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改革初探[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48

[4] 赵晓鸿.集成式电子商务实验平台的开发技巧[J].中国理信息化,2006,9(9):93~95

[5] 侯松.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初探[J].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1(2):34~37

实训指导 篇7

校企合作教育在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中的主要优势是:通过合作, 专业建设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专业向企业提供智力和人力的支持, 在专业技术人才使用方面建立共享机制;专业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科研、营销、服务等活动, 及时掌握企业最新技术, 增强了生产实践和科研能力, 同时又能把生产实践紧密嵌入教学过程中;企业负责学生顶岗工作安排及指导教师选派, 也培养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 同时, 高素质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可选聘为专业兼职教师。通过校企合作教育的实施, 企业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要场所, 同时也成为专业兼职教师的聘任源地。

中职学校一直重视培养“双师型”教师, 即要求教师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高的专业理论教学水平, 又具有规范的专业技能指导能力, 能胜任专业实践课教学。但教师个体往往很难成长为严格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随着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的不断深入, 人们逐渐认识到, 真正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是“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因此,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不仅能改善学校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更是学校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一、深化校企合作,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一) 加强学习

让学习成为教师的需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随着信息经济的日渐迫近, 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内容。所以, 我们学校总是利用各种机会和各种形式, 向老师传达新的观念, 传递新的信息, 引导教师要加强学习, 及时“充电”。

让学习成为学校的制度。我们对教师理论学习的内容和学习量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教师的理论学习必须以教育理论为主, 要与自己的学科教学密切联系。为了激励和督促教师学习理论, 我们还定期开展“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谈”活动, 为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为教师搭建相互交流切磋的平台。

通过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的学习, 教师普遍转变了教育观念, 调整了自己的知识结构, 优化了自身素质, 增强了教育的底蕴, 提高了教育质量。

要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我们一手抓学习, 一手抓研究, 面向全体, 突出骨干, 循序渐进, 在较短的时间里让教师的工作能力有了迅速地提高。

(二) 加强研究

1. 坚持开展好常规研究

教师的工作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也是极具研究性的工作, 让教师把自己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纳入研究的范畴中, 这是实践先进教育思想的需要, 也是落实新的课程改革精神的需要。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推行集体备课制度, 提高备课质量。我们对集体备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必须坚持个人研究和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即:钻研教材———写出教案———集体研究———修改使用———课后反思。集体备课不仅把教师从繁重的工作量中解脱出来, 而且提高了备课的质量, 充分发挥了集体的作用。

做好教学反思和案例评析, 让教师在总结中提高。我们坚持要求教师每一堂课上完以后都要写教学反思, 及时总结教学教程中的得失;还要求教师每一个月都要写一篇案例评析, 以这样的方式梳理自己一个月以来的教学实践。通过这些做法, 让教师时时、处处都处于研究之中。

2. 全力抓好教育科研

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那么教育科研就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 通过开展教育科研, 把学校工作中的问题专题化, 课题化, 增强工作的研究性, 目的性, 并且让一批骨干教师参与到研究中来, 这对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 加快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年, 我们先后编写了《民航服务概论》、《客舱服务》校本教材, 开展了《如何提高航空服务类学生的面试能力》培养与研究, 通过这些科研课题的研究, 我们把素质教育的方针贯彻到教育实践中, 把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到了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培养了一大批教师, 让他们成长为学校的骨干力量, 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1.学校重视, 把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重点工作来抓, 纳入工作计划, 纳入学校工作日程、纳入学校办学规划。营造氛围, 提高全体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 通过整体水平的提高促进骨干教师队伍的形成。

2.加大骨干教师培养力度, 为骨干教师成长创造条件

(1) 坚持每学年开展“教师教学比武竞赛活动”、举办“同上一节课”竞赛活动、风采杯课堂教学评优活动, 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加大压力, 使骨干教师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高。

(2) 创造条件, 让骨干教师“走出去、带回来”。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市、地、省及国家骨干教师培训班, 并要求参加学习者把好经验带回校, 传给教师, 写一篇学习心得体会, 作一节汇报课或专题辅导。通过压担子促进骨干教师的成长。

(3) 为骨干教师搭设展示的平台。积极争取市、区级上课机会, 把专家请进学校为骨干教师做重点指导。通过名家指导, 使教师变得更聪颖更智慧, 激发他们强烈的进取心。

(4) 积极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 每学期安排骨干教师作展示课或进行教学辅导, 使他们的先进理念和宝贵经验与全体教师共享。

3.坚持政治、业务学习制度, 教师双周政治学习, 单周业务学习, 学习形式采取集中与自学相结合, 学习与研讨交流相结合, 并认真记好各种形式的学习笔记, 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写出学习体会。学期末学校对教师的学习进行评价, 并列入教师考核项目, 每学年教师完成政治、业务学习笔记各一本。

在学习中提高, 用制度来规范, 用舆论来约束, 对教师既晓之以理, 又动之以情;既宣传法律法规, 又提倡奉献精神, 是我们学校加强师德建设的成功经验。

校企合作中, 企业需要专业教师具有更高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 但专业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适应性差, 学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选择行业技术和管理领先的合作企业, 使专业教师处于最先进的培养环境, 以便达到良好的培养效果。教师队伍要实现动态的管理。把教师队伍视为凝固不变的静物, 设法管理、管死, 这显然与现状是格格不入的, 也是保守无能的表现。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 积极支持、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 到企业去兼职, 以增长实践才干。

摘要: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只有一流的教师团队才能创造一流的教育业绩, 目前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中职学校实现学生顺利就业与自身发展的重要推力, 我国中职学校如何在这种模式下, 进行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改进, 以提高校企合作这种模式的效率和生命力, 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实践表明通过校企合作, 专业教师进入合作企业担任企业岗位工作, 实现专业与合作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合作互融, 是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的捷径。

实训指导 篇8

一、当前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学校、毕业生和家长等多方面的协同配合。目前, 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 在高校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推动下, 高校积极开展就业指导讲座、举办校园招聘会等, 但总体上就业指导工作还比较薄弱, 在学校教育中所占比重偏小, 尚未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

(一) 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单调、形式单一

目前多数高校把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局限在解答毕业生有关就业合同的签订和就业政策的咨询上, 即使开设就业指导课, 其内容仅是就业形势的分析介绍、就业信息的通报, 以及如何撰写求职报告, 如何填写个人的求职简历, 如何应对用人单位的笔试、面试等方面。以如何包装自己、推荐自己为关注点, 片面强调学生择业技巧的培训。

(二) 就业指导专业队伍人员不足, 企业经验欠缺

目前, 大多数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多为党政干部, 且多为从事学生工作兼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全校专职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一般很少。此外, 就业指导老师大多缺乏企业工作经验, 对企业人才要求和需求的特点还不完全深入了解, 就业指导人员又缺乏完整的、系统的培训和企业实战经验, 就业指导工作更多停留在表层的、常规的工作, 缺乏对企业人才需求的客观分析和有效沟通。

(三) 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全程化服务意识

如何选择职业, 如何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 如何成就一番事业, 这是大学生一进大学校门就应密切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可是当前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仍停留在“阶段式”的就业指导层面, 还属于“临阵磨枪”型, 只是到大学四年级临毕业的时候踢出临门一脚, 把教育对象仅仅锁定为应届毕业生, 工作重点仅仅停留在毕业生的择业指导上, 距离“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二、企业实训的内容

2007年上海市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非常具有前瞻性眼光, 组织了上海11家知名企业作为职业发展教育教学实训基地, 笔者有幸成为第一批成员。从3月至6月, 笔者参加了在易贸资讯有限公司为期三个月的职业发展教育企业实训。整个实训分为五大板块:企业发展与员工成长、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组织发展和职业生涯发展和大学生职业适应及发展状况评估。

在企业发展与员工成长板块中:了解公司员工的工作环境, 以及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人员的交流和沟通了解企业的发展及企业的远景规划和员工成长的总目标。在员工招聘板块中:了解了易贸资讯录用大学生的流程, 了解了易贸资讯人力资源部关于校园招聘录用标准和录用要求, 同时观摩了易贸资讯的大学生面试环节。在员工培训板块中:了解了易贸资讯在员工培训方面有非常详细和完整的规划。包括:职业习惯培训;技能培训;团队建设培训等。在组织发展和职业生涯发展板块中。了解了易贸资讯的人才筛选原则及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设想。在大学生职业适应及发展状况评估板块中, 笔者了解了易贸资讯公司在新人职业适应及发展培养方面有一套非常规范的计划和方案, 尤其是员工培训和职业发展的30M计划很有创意。

通过五大板块的实训, 不仅较详细地了解了企业招聘流程、人才需求、人才选择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特点, 同时学会换位思考看待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职业发展和职业生涯教育等问题。

三、企业实训是辅导员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必修课

通过企业实训对企业如何招聘人、培养人、使用人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如何与企业人才的使用有机衔接, 以及今后如何更好地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 企业实训是辅导员了解社会、了解企业的重要渠道

在高校, 无论是辅导员还是学生工作管理者绝大部门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很少走进企业, 对企业的了解大多数凭想象、凭其他老师的经验传授。在易贸的三个月, 笔者感受到企业与学校的差别之大, 也深刻体会到作为学生工作管理者走进企业、了解企业, 对于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实现实质性指导、有效性帮助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二) 企业实训是辅导员有针对性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基础

实施职业生涯教育, 是大学生了解自我、了解社会、了解职业生活, 学会依据社会发展、职业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一种有效途径。但过去的职业生涯教育由于对企业不胜了解, 特别是企业如何进行职业规划和职业教育没有感性认识, 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多数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指导。通过企业实训也是辅导员实地了解企业员工职业生涯特点, 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并逐步使职业生涯教育更紧密地结合企业需求和社会实际。

(三) 企业实训是辅导员了解企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窗口

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反应也是各大学在人才培养中非常关注的问题, 在企业的第一线实训, 听到最多的是关于大学生的职业责任意识问题, 有的说当代大学生知识丰富了, 外语流利了, 但责任意识淡薄了。比如说有的大学生在就业承诺中的随意性, 甚至不负责任;在实习阶段不遵守企业规章制度, 随心所欲, 我行我素, 造成不良的影响。为此, 我们认为应当把加强学生的自我责任、家庭责任、企业责任等责任意识教育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内容来研究。

(四) 企业实训是辅导员了解社会企业对人才需求愿望的直接途径

随着扩招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大, 我们越来越体会到社会经济发展与专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重要, 高校人才的培养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重要。通过企业实训, 特别是参与企业人力资源部关于人才需求计划的讨论和研究, 更直观和深入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对专业人才有哪些要求?这样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 就能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 开展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 并根据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 为教学部门在专业结构调整和课程设置的更新提供最直接的建议。

摘要:目的——加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 了解企业招聘流程、员工培训以及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等方面的实际运作;方法——深入企业, 通过观摩、座谈会及专题讲座等实训;结果——了解了企业具有非常规范的员工招聘流程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结论——通过企业实训了解和掌握企业招人、用人机制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重要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企业实训,招聘流程,职业发展规划,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1]、赵北平.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坚持标本兼治[J].教育与职业, 2007 (5) .

[2]、雷五明等.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与实施[J].中国青年研究, 2006 (9) .

[3]、高洁静.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德育工作新途径[J].科技信息, 2008 (8) .

实训指导 篇9

1 社会体育专业“3+1”培养模式的内涵

近年来关于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目标定位等问题一直在探索和研究中。黄淮学院该专业根据教育部新目录与培养要求并结合学校办学理念采用“3+1”教育模式, “3+1”教育模式是现阶段较为切合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形式, “3+1”教育模式指大学前3年完成专业所需的基本理论学习和基本能力训练, 最后一年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实习培养模式, 融会贯通所学知识, 进行实践应用和创新, 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指导教学、工作锻炼实习与实训合作基础上, 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实施开放办学、以提高学校专业办学实力和教育质量为目标的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学生在校内3年学习中, 通过基本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群课程的学习与选修, 对理论知识、综合文化分析问题能力, 各方面技术的掌握和练习、作业的巩固与自学能力的提高, 根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3+1”中的“1”的具体实施安排, 围绕实践、实习基地、实践项目, 结合学校、企业、健身俱乐部、行业协会等实习实践, 针对社会发展中众多相关行业岗位需求, 进一步开展多途径实践教学, 使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更贴近社会需要, 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 满足中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3+1”教育模式使学生理论学习更紧凑, 衔接更紧密, 理论学习的紧凑和衔接的紧密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有一定的帮助, 对知识的连续性也是有利的。学生接触社会提前, 毕业后的适应期缩短。[2]通过社会实习、实践及时校正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的偏差,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及企业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 实行优势互补, 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中国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国家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 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兴办和支持体育事业。”这从法律上提供了“3+1”教育模式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可能性。3+1”教育模式使高校和企事业单位更加相互了解促进教学改革, 使用人单位节省开支提高效率、使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3+1”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是企事业单位、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举措, 也是学校强化实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的有益尝试, 通过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合作, 能够促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改革, 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双方的合作内涵和外延也能够得以丰富和拓展。

2 社会体育专业“3+1”培养模式下培养方案与课程改革

河南省人民政府豫政[2012]92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 高等教育要提高内涵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强化实践育人环节;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 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改革教学管理, 推进和完善学分制, 实行弹性学制;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构建自主学习、多元学习模式, 促进个性发展。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提高实习实训和“第二课堂”建设, 鼓励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黄淮学院2008年开办社会体育专业, 制定了2008版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 2009年进行了修订与调整, 通过对黄淮学院社会体育专业2008级、2009级学生教学及就业、实习实践调查, 发现原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采用、课时比例的设置以及考试考核方法上均有不足之处。2008和2009版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教育形式和课程设置有很多部分沿袭了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模式, 通过一届学生的教学周期运行和办学理念以及培养方案、课程大纲的不断修订, 最终完善了新的2012和2013版“3+1”教育模式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从2008版和2013版总学时数上来看, 区别并不是很大, 前后区别主要是从专业发展建设角度综合考虑, 从老版的大众健身、教育两个方向分成竞技体育方向、民族传统体育方向和大众健身三个方向, 老版中虽然有两个方向, 但从课程设置来看这两个方向也仅仅只是几门理论课程的倾向不同而已, 而新版通过调查和教学讨论, 科学的制定了不同的课程内容而组成三个专业方向, 新版在整体专业培养方案上调整很大, 更新了培养思路与专业建设理念, 科学的开设了专业方向和组合课程的内容, 协调了培养方向的合理课程安排, 梳理了相关类课程的延续学习。专业的科学化是由一系列课程的组合而成的, 而课程的组合是建立在专业培养方向基础上的, 新版根据培养方向设计了群类相关课程的综合学习, 使得竞技体育方向、民族传统体育方向和大众健身三个方向各具有深厚的课程支撑, 增加了相关群类课程的应用实践与社会就业需要。

新版和老版模式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有很大修订以外, 在专业选修类课程教学大纲以及教学内容安排上也有很大调整, 新版的课程设置避免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在能力、素质和知识的覆盖面上的重叠。新兴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无论是在社会认同程度或是社会接受程度上都无法与成熟的体育教育专业相比, 这也影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就业。因而,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育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和教学方式来改变现状, 这种形式要有别于传统的体育教育形式, 同时又要符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贴近社会、服务社会, 以及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体育人才的需要, 黄淮学院以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办学为理念, 通过理清教学定位和培养方向, 合理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学期时间与学时, 完善实践教学计划和有效实施, 加大社会实践、实习教学过程的人才培养效果, 有效改善了人才培养多维度的模式, 以新的教育模式满足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目标实现要求。

3 社会体育专业“3+1”培养模式下实践、实训设计与实施

3.1“3+1”培养模式下实践、实训设计目的及任务

实践、实训是技能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实践实训, 让学生接触实际和了解社会, 增强体育观念和社会主义事业责任感, 将专业所学的技术与知识运用于社会工作实践中, 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应用技能,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思维、分析、创造能力。实践实训设计了课程操作任务, 主要将学习社会体育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掌握大众与社区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经营开发、咨询指导、赛事组织与管理、健身俱乐部组织、项目训练与指导以及教学指导等方面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实训使学生应获得了解实习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目的和任务, 牢固树立为社会体育事业和人民体质健康服务的思想, 进而充分运用所学到的社会体育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 进一步熟练掌握指导社区体育、大众健身、休闲娱乐的基本内容、方法与手段, 提升学生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教学指导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和能胜任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和体育市场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从而有效增强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2“3+1”培养模式下实践实训内容研究

实践实训依据培养方案、大纲的目标来确定内容、组织形式、时间与时限, 整个实践实训组织有序、具有可控性和可操作化, “3+1”中, 3是基础, 包含以课程为载体的实训、实践, 1是3实践实训的升华, 层次的提高与教学效果大综合, 体现了本科四年教学中有组织、有目标、有针对的教学内容与形式, 实践、实训总学时数为22周, 学分共22学分, 安排在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来完成, 设置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必修环节, 因而, 针对实践与实训的目的和组织形式, 合理安排学时与学分的划分,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实训的内容包含社会体育指导管理和俱乐部指导管理两大部分内容。

实践、实训根据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 分为社会体育指导管理和俱乐部指导管理两个实训模块, 每个模块有五组实习项目。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实习实践模块一或者模块二, 选择模块之后, 根据学生人数分成5个小组, 分别进入联盟单位, 进入5个实习项目方向的实习点, 每个实习项目完成实习的内容和时间后, 并经过实习文件的完成和考核获得指导教师给予的实习成绩与学分之后进入下一个实习项目, 依次在每个实习项目结束获得成绩和相应学分。总共实习时长22周, 第七学期第一、二两周为实习准备周, 进行实习指导与方案设计、分组和熟悉实习日志、报告等撰写实习培训, 从第三周开始实习, 第七学期总共实习15周, 在第八学期实习7周, 完成全部实习项目, 获得指导教师给予的实习成绩与学分之后, 进一步完成毕业论文。

实践中根据内容、时间和实训任务要求, 如, 选择模块一, 进入5个实习项目方向, 以健康知识宣传、健身技术指导与体质健康测试、社会体育调查、运动处方设计、赛事组织为主体项目, 开展相关实践实习内容, 并完成不同的要求, 例如, 健身技术指导与体质健康测试项目中, 根据事项内容进行学时与指导成效、指导人数等方式的考核, 主要从实习的健身项目指导、健身技术培训、运动队专项技能训练和国民体质健康测试四个方面的成绩综合构成该实习项目的成绩。健身项目指导学时不少于15次 (或30学时) ;完整技术指导一套或指导6人以上;完成健身技术培训与辅导, 有运动队的社区能进行专项技能训练2周, 实施组织国民体质健康测试一次, 每次上交实习报告和社区参与健身指导的实习总结。社会体育调查项目中, 组织学生设计关于中老年体育、妇女体育、职工体育以及残疾人体育健身相关问卷, 在社区进行调研, 并结合调查结果分析、提交报告, 为下一个实习项目运动处方设计提供实习信息资料。赛事组织中, 能够组织社区多形式赛事或者企事业职工趣味赛事等活动, 从组织设计、比赛规程和编排等设计必须明确合理, 根据效果和文件给学分和成绩。模块二包含健康知识宣传、健身教练岗位实习、俱乐部经营管理实习、俱乐部调查、运动处方设计五个项目, 每个项目有具体的实习内容和考核评价标准, 其中俱乐部指导管理中实习项目俱乐部经营管理实习包含俱乐部管理知识培训、制作俱乐部管理方案、俱乐部经营管理岗位实习, 通过项目俱乐部经营管理实习能够使学生获得俱乐部管理能力, 结合俱乐部调查与营销调查, 完善俱乐部的企业策划与趋势分析。健身教练岗位实习项目包括健身教练技术培训、制作健身教练实习方案、健身教练岗位实习, 时长为7周, 完成教练方案与计划、教练指导技术项目的指导日志, 获得相应学分和成绩。

实践实训是整个大学学习提高的关键时期, 通过“3+1”中“1”的实践操作与实施, 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符合社会体育发展方向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构建课程体系, 完善和深化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应用性, 建立了校内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与校外实践训练有序的应用和实施, 为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开辟新的教学方式与手段。

4 新模式下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

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都是以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发展需求人才为目的的, 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与加强学生对专业实践实习的操作, 达到学校与相关企事业实现双赢的目标, 不仅要有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切实可行的实践实习计划, 如何做好“3+1”中的“1”的具体工作, 做好实践实习的内容设置、操作形式与模式, 充分发挥“1”的作用, 显得尤为重要, 还有例如课程总体设置、实践企业基地建设、实践项目确定等一系列问题。目前, 对于“1”的实施开展处于发展阶段, 尚缺完善的模式和有效的途径, 大多是在学校、企业、健身俱乐部、行业协会等实习实践, 缺乏对社会发展中众多相关行业岗位需求的对应实践教学, 应该结合发展需要针对“1”的实施开展多途径的教学指导, 培养复合型人才, 以体育专业指导为主体, 以行业所需的技能, 如驾驶、计算机应用操作、文秘写作、体育产业营销、擒拿格斗与护卫, 组织承办、个人健身指导、协调市场运作等岗位为实践指导内容, 开展多方位, 较全面的实施社会体育专业“3+1”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 完善和落实“3+1”中的“1”的内容, 使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落到实处。在完善实践、实习的工作中, 我们应该增强思想认识并开拓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 实践实习教学摆脱单一的专业课程教学和培训, 切实贴近市场需求, 丰富内容, 如帮助学生了解行业需要, 包括行业运作过程、标准的重要性、信息资源等, 并且在实践中高效地把技术和能力融为一体。第二, 培养各类综合人才, 不仅仅是体育人才, 还包括和体育相关的其他职业人才的培养, 包括数据经理、团队领导人、为其他行业服务的运动咨询师、个人助理、保镖与文秘、体育表演等。目前我国的体育市场还处在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对人才的需求总量大, 但是更需要多样化的体育人才, 通过追踪市场, 根据区域经济和地方特色做出相应的社会需求定位。第三, 构建社会体育专业实践、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在评价内容的选择上, 要考虑社会体育专业的实习工作需要和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各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权衡, 并根据客观实际和操作的可行性, 以确定各项指标的分值。客观、科学的对实践、实习质量和情况做出评价与设计。第四, 追求实践教学的产学研结合, 特别是强化教学与行业的联系。实践实习中在规划制定、模式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实践评价等方面加强与行业和企业的合作, 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来, 突出体育教育的实践性。

培养具有良好的社会体育素质、基础扎实、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一定创新能力、掌握社会体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未来社会体育相关工种的复合型人才依赖专业教学方案上做缜密的设计。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内容要能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特点, 反映社会体育发展规律和动向, 同时要从校企合作体系出发, 构建社会体育专业实践师资培训与跟踪指导方案、社会体育实践、实训评价体系, 针对实践、实习考查和考核建立评价机制, 完善和细化实习项目的成绩构成, 还要不断开发本地化实践课程, 增强地方特色, 进一步拓展省外社会体育实训基地, 加强与外界的联系。

5 结束语

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国家“教育”和“人才”两个《规划纲要》提出, 要把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 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工作, 这些都为深化应用性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指明了新的方向。随着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体育社会化步伐日益加快, 这种趋势不仅需要具备高水平竞技技能的运动员队伍, 而且还需要有一支专业化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队伍。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社会, 为社会培养涉及体育方方面面的人才, 包含培养群众性体育和体育领域中的咨询指导、经营开发、组织管理以及教育研究、新型业务助理等符合社会体育发展方向的人才。

3+1”教育模式使高校和企事业单位更加相互了解促进教学改革, 提升实践价值, 以实践目标为指导原则, 突破以往教育实习模式, 构建行业和区域特点的实践体系和手段。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 借助于社会的真实岗位环境和创造仿真的工作环境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实际操作与训练, 不断帮助学生扩展视野, 提高实际综合能力, 这为培养体育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 提升了专业培养与课程教学应用型目标的创新与实现。

摘要:黄淮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通过一届教学周期的完善与总结, 围绕学校创办“与中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多科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思路和地方性、国际化、开放式、应用型综合性的本科高校发展定位,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以“3+1”教育模式构建了应用型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培养方案的修订, 确保了“3+1”教育模式中“3”的框架、体系与内容的科学合理, 并对“3+1”中“1”的内容与方案进行了合理设计与实施, 为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开辟新的教学方式与手段。

关键词:应用型,社会体育,“3+1”,培养模式,实践,实训

参考文献

[1]尹伟娜, 房宜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及改革对[J].岱宗学刊, 2009 (6) :95-96.

上一篇:专业认同下一篇:谁投资谁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