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认同感论文(精选12篇)
学生认同感论文 篇1
一、研究背景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发布的《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 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对职业教育的思考。报告中显示, 中职毕业生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产业大军中的技能人才队伍的有生力量。“十一五”期间, 全国共计有2800多万中职毕业生进入各行各业, 与普通高中毕业生数量基本持平。特别是2009年以来, 每年中职毕业生人数都超过600万, 直接就业人数超过500万。这些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是青少年, 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和城市经济困难家庭, 毕业后多数直接就业、走向社会, 他们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未来产业大军的素质, 关系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关系到我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中国正在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 职业教育首当其冲要担任培养人才的重要角色。教育引导职业学校学生健康成长, 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创业, 这不仅是教育部门承担的重要使命, 也是社会各界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
职业认同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 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 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 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职业认同感会影响员工的忠诚度、向上力、成就感和事业心, 它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达成组织目标的心理基础。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 不仅源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而且对于学生长远的职业生涯发展也大有裨益。
二、中职学生职业认同感缺失的现状和原因
1.中职教育30年经历了“河东”与“河西”的局面
30年前, 上中专是要进行考试预选的, 成绩最好的学生才可以上中专。
由于大部分中专院校还是实行包分配, 学生家长都认为上中专等于捧上铁饭碗, “中专”几乎成立“就业”的代名词。1997年前后, 许多大中专学校都提出不再实行包分配制度, 中专生必须自寻出路, 学生与用人单位开始双向选择。与此同时, 国家进行经济制度改革, 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 中专生的就业从此进入寒冬。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 需要的是金字塔式的人才结构,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学生绝大部分恰好处于金字塔的最底层, 所以中职毕业生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流。
十一五期间, 国家把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三大任务之一, 各级政府领导部门和学校纷纷出台了不同的措施, 保障了人才培养的数量, 人才质量也稳步提高。但是目前中职教育的招生情况不容乐观, 很多家长和学生对于这个教育层次在理解上有偏差, 他们普遍认为选择中职是不得已而为之。这种错误认识直接导致学生在入学后对自己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表现出严重的心理障碍。重学历、轻技能, 重视普通教育、忽视职业教育的观念仍然存在,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2.中职生源准入制度的不规范
目前, 中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有两类:一是通过普通中招、高考招收普通初、高中生, 二是通过3+2考试招收的三校生。由于职业教育自身体制不完善等原因, 使社会和家长产生了一些偏见, 认为专科层次的中职教育是一种终结性教育, 是“不正规”、“低层次”教育, 无法与普通教育相比, 因此影响了普通生的报考率和报到率。从质量上说, 目前多数学校的主要生源还是职业高中、中专学生, 该类生源在中职阶段有一定的技能基础, 但其理论知识基础相当薄弱, 影响了中职阶段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入校就是为了混文凭, 所以根本没有把掌握职业技能当回事, 更谈不上职业认同感的培养。
三、如何提升中职学生职业认同感
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中等职业教育, 让他们相信中职教育同样能够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只有更多的优秀学生加入职业教育的行列, 才能在出口上谈质量。因此, 我们必须加大力度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
郑州工业贸易学校 (以下简称“本校”) 是较大招生规模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校, 目前在校生5000余人, 校园面积近400亩。地质类专业历来是我校的拳头专业之一, 几年前被认为又冷又苦的“地质类”专业如今就业率居然排行第一。但是, 学生的学习基础是十分薄弱的, 如某班有15位学生不会分数通分。根据本校近3年学生升学情况的调查, 大约有15%的学生有升学的需求, 而真正能够升学的学生只有10%。
这种现状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现在的学生在就业观、吃苦耐劳精神以及服务社会的意识上需要我们大力疏导。下面是我们给出的做法:
1.立足现代职业教育, 勇于探索
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观, 着力培养大学生立志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使职业教育成为这些学生再造的“熔炉”。 经过学校专业教学、职业指导、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和环节的教育活动, 学生对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 借助职业生涯规划的训练, 学生增添了自信心, 并且有了更加合理的职业期望。
学校从新生入校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要确立行为养成标准, 帮助学生塑造自我, 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 培养学生自尊、自强、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和和谐协作的职业意识, 要把爱校爱班爱专业、学习态度、考勤、劳动、法纪、文明礼仪、公益奉献、遵守公德、诚信、团结、身心健康等列入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评价体系范围, 定期检查评比。只有从小事着手, 逐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 才能为其今后的良好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前, 大部分中职生习惯了学校舒适安逸的生活, 对企业生活环境和福利待遇的期望值过高, 以致就业时眼高手低。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不够体面, 总是梦想坐在办公室里的工作状态。我们恰好针对我校农村生源较高, 贫困生比例高这个特点, 对他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吃苦耐劳的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职业理想。经济社会的发展, 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而精通技术需要长期的刻苦钻研。因此, 要教育学生认清就业形势, 摒弃“一步到位、轻松就业”的不现实想法, 牢固树立“竞争激烈、技能取胜”的思想。
2.立足特色专业, 提升成就感和向上力
2011年, 全国共有中等职业学校13093所, 在校学生2205.33万人, 占到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报告统计, 2012年, 农村户籍中职学生占到在校生总数的82%。长期以来中职学校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和城市经济困难家庭, 其中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近70%, 这样的比例在我们学校同样存在, 而且比例在逐年提高。他们很想通过个人努力改变家庭原有的经济状况, 但又不想成为一线的产业工人。
鉴于这种情况, 我校成立了专门的调研分析小组, 对这些学生的家庭情况, 学习情况和心理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并结合我校的特色专业, 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上, 注意合理安排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的比例。针对学生入校成绩低的现状, 以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为切入点, 着力保障专业能力所需的时间。只有让他们具有娴熟的专业技能, 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进而提高对企业的归属感。这样企业对于我们培养的人才也就能极大信任, 为进一步的校企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学生开展专业培训,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 让学生走入企业和社会, 认识到所学专业在市场上的需求度, 让他们通过实习过程增加成就感和向上力, 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学业。
崇拜学历、轻视技能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瓶颈, 我们要想走出困境, 就必须从上到下转变观念, 让学生体会到他们所学的专业在社会上有很大的需求度, 让他们有学习的动力, 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产生极大的热情, 就必然能够缓解目前的招生就业压力。
摘要: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未来产业大军的素质, 关系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关系到我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文章根据《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中的相关数据, 分析了目前中职学生的就业困境, 重点分析了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 期望打开中职学校招生就业的新局面。
关键词:中职教育,职业认同感,奉献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R].2012.
[2]张莉.中职学生“职业认同感”激发的策略研究[J].江苏教育, 2012, (06) .
[3]王海波.基于岗位分析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探索[J].职教论坛, 2008, (04) .
[4]高平蕊.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J], 2007, (12) :49-50.
学生认同感论文 篇2
我们将调查问卷分别根据性别和是否是党员分类,结果显示性别对沈阳市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同感的影响并不大,而党员则明显比不是党员的同学对高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了解度高出很多。
调查结果分析
总共做了200份调查问卷,共回收200份,有效调查问卷份数为198份,其中男性99人,女性79人;党员48人,非党员150人。
前两题是针对被调查人的基本情况,分别为
1.您的性别是?( ) A 男 B 女
2.您是党员吗?( ) A 是 B 不是
第三题开始为对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感的调查。
3.会去看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电影或电视剧吗?
A非常想看 B已经看过了 C可能会看 D不想看
4.经常参加红色旅游吗?
A经常(一年多次) B偶尔(一年一次)
C 很少(几年一次) D 不参加
通过三四两道题,能够看出沈阳各所高校的大学生对于我国红色文化基本常识的摄入缺乏主动,对切身体会红色文化缺少积极性。
5.如果去红色景点旅游,是因为?
A欣赏怡人的风景
B领略红色文化,感受革命精神
C没什么目的,放松放松
综合4、5题的调研结果,由下图可以看出:对于去红色景点旅游频率,一年一次和几年一次占大多数,而红色旅游越频繁的人群其旅游目的越是倾向于领略红色文化,感受革命精神。
6.[多项选择题]对于红色旅游(参观遗址,学习继承革命精神)您的看法是?
A是学习革命文化,传承革命精神的一种方式
B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C可以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D是提升当地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
E就是一种普通的旅游,没有什么实质意义
F有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选项
是学习革命文化,传承革命精神的一种方式
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可以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是提升当地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
就是一种普通的旅游,没有什么实质意义
有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比例
65%
75%
68%
88%
23%
67%
这一题,除了“就是一种普通的旅游,没有什么实质意义”这一选项选择的人次较少外,其他选项分布比较均匀。这一题旨在考查大学生对红色旅游的看法,数据表明,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红色旅游对于学习革命文化,传承革命精神、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有着重要作用。
7.您所在的学校或者单位会举办一些有关红色文化的活动吗,如红歌比赛、演讲比赛等?
A经常(一年多次) B偶尔(一年一次)
C很少(几年一次) D 没有
有关红色文化的活动作为宣传红色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其对学习革命文化,传承革命精神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根据柱形图能够看出,学校还是比较经常性地举办一些有关红色文化的活动,如红歌比赛、演讲比赛等的,宣传力度很大。
8.如果举办红色文化的活动,愿意参加嘛?
A非常愿意 B视情况而定 C没兴趣
由圆环图可以得出结论:在在校大学生的潜意识当中,举办有关红色文化的活动等手段对于传承革命精神、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有着重要作用,他们本人也都十分愿意参与其中。这表明在思想上,绝大多数人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
9.[多项选择题]您通常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红色革命事迹的?
A网上查询 B书刊杂志 C 电视媒体 D 课本知识
选项
网上查询
书刊杂志
电视媒体
课本知识
比例
43%
74%
84%
83%
本题深入考察了大学生了解革命事迹的途径,其中媒体与课本占主导,这一结论也为我们宣传红色文化做出了指导。
10.您知道几个与红色革命史有关的景点、公园或遗迹?
A4个以上 B 2~3个 C 1个 D 不知道
11.[多项选择题]您知道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吗?
A粉碎“4次”围剿 B长征 C遵义会议 D井冈山会师 E其他
这道题98%的人均全部选择。剩余2%的人选择分布较为平均。
这两道题是针对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我国国史、红色革命事迹了解程度的考察。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沈阳大部分高校在校生对我国红色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不够系统、深入。
12.您认为在许多外来文化进入中国的潮流下对红色文化有影响吗?( )
A影响非常大 B有一定影响 C没什么影响
选项
影响非常大
有一定影响
没什么影响
比例
49%
37%
14%
13.如果红色文化正在逐渐消亡,您会怎么做?
A极力挽救 B遗憾惋惜 C顺其自然 D与我无关
这道题真正能够看出沈阳各高校同学对中国红色文化的真正感情以及重视程度,图中,能够做到遗憾惋惜的占绝大多数,超过了百分之五十,排名第二的人次为极力挽救,而认为顺其自然和与我无关的占绝少数。根据这个结果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对传统文化十分关心也十分热爱,但超过百分之五十却不愿将他们的热爱与关心转化为实际行动。
14.在您看来,认为近几年社会对红色文化的宣传程度怎么样?
A宣传力度很大 B宣传力度一般 C不了解或从未听说
15.[多项选择题]如果有关部门计划加大对红色文化的宣传,您希望是以何种形式?
A展览会 B网络媒体 C电视节目 D书报期刊 E其他
选项
展览会
网络媒体
电视节目
书报期刊
其他
比例
86%
74%
78%
23%
46%
这个结果对于有关部门加大对红色文化的宣传时的方法途径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这个数据表明了大学生最能接受的途径是展览会,接下来依次为电视节目、网络媒体,而书报期刊的效果并不会太理想。
学生认同感论文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 专业认可度 对策研究
心理学家尼米(Niemi)认为,职业认同是职业人的自我概念,是在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人们对其职业活动的性质、内容、社会价值等熟悉和认可的情况下形成的,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组织目标的心理基础。根据精神分析理论家埃里克森的观点,专业认同感是学生对大学所学专业的接纳与认可,而且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探究与学习。
一、提升高职学生专业认同感的意义
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有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提高有利于学生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认识,有利于高职专业内涵建设。专业认同感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本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动力与热情。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越强,就会热爱所学专业,以未来专业领域的“职业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同时也越不容易对所学专业产生厌倦感。
高职院校的专业,对应的是一个岗位群,所进行的专业技术技能培养是针对具体职业岗位,所以说,高职教育的专业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岗位性、实践性。没有专业认同感,就不可能有职业认同感,那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也无从谈起。
多数高职院校都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不断进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学生实习实训条件,实际上在平时教学中忽视了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培养,而专业认同感是影响高职学生接受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内在因素。
提升高职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能影响高职学生未来的择业意向以及对以后從亊工作的职场态度。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有益于高职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就业,创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供钥匙,使学生学会在经济社会建设各级各类人才中准确定位,设计好自己的“成长路线图”,提高自身终身学习能力。
二、高职学生专业同感的现状分析
1.调查问卷设计
调查的对象是淮安大学城高校在校学生,因为各所高职院校的多样性和不均衡性,调查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样本数量共为600份(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各200份),有效回收问卷576份,回收有效率为96%。
2012年5月课题研究视角的选择到2014年6月,共两年多时间,多次进行调研,进行跟踪动态研究。《淮安大学城高职院校专业认同感的问卷调查》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学生的背景情况、专业选择、专业预期、专业学习、和专业教育,总共20个问题。调查员经过专业统一培训后,深入被调查者生活和学习场所,发放问卷,在被调查者独立完成后,回收问卷。问卷采取无记名方式,对有效的问卷数据输入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通过样本分析推断并描述总体。
2.问卷调查关键数据分析
(1)户籍不同的学生专业认同感比较
户籍农村、城镇专业认同感比较调查团队对调查问卷和现场访谈的资料发现,户籍不同的高职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有差异,户籍农村在大一时专业认同感要低于城镇学生,而到大二时,来自农村学生专业认同感要高于农村学生。多项数据表时,农村学生上大学前,对社会接触相对不如城镇学生多,专业的选择父母起到更为主要作用,大多由父母咨询亲戚朋友;城镇学生很多学习成绩或高考成绩不理想,上大学时专业的选择自身拥有更多的决策权。到大二以后,农村学生学习更加用功,专业认同感相对要高些。
(2)学科不同的专业认同感比较
通过图表我们可以发现,大一时,倾向于文科和理科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在大三实习前,都是呈上升趋势,而经过毕业实习后,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有所下降,而工科呈持续上升趋势。调研中发现,理科和文科的学生在实习中感觉和预期、自身的期望期有很大差异,实习中很多工作没有得到实习单位的认可,大多是些重复技能含量不高的岗位,因而自我认可度和社会认可度都有下降,也影响到了以后的职业选择。
(3)专业认同感的总体影响因素
专业认同感影响因素在调查问卷最后,学生对自己专业认同感影响因素做一个排序,通过图表可以发现,学生认为是自身原因的占到90%,学校因素占87%,社会原因占85%,家庭占74%。说明专业认同感虽受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个体的自主意识。
(4)专业认同感与职业规划及择业关系
通过调查发现,专业认可度、专业认同感同自身的职业规划有着正相关关系。以专业为基础的职业规划是对个人的鞭策,整个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和校园生活,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
三、高职学生专业认同感培养的对策与措施
1.尊重学生专业选择,建立合理的专业设置机制
专业是创新人才培养的落脚点,不断进行内涵创新,全面、协调地进行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形成专业建设的示范带动效应。调查中发现,与区域经济结合紧密、就业率高专业,且能很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大学生专业认同感较高,学生学习有动力。因此,高校应根据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已有专业,同时也应不时增加一些新的专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培育
针对学生入校前对专业了解的盲点,高职院校学校应在入学教育的第一时间给予学生专业引导,介绍专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区域经济特点、面向的职业岗位等各方面的讲解,及早让大学生了解专业、接触专业;在大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诚信渲染,全方位多角度强化学生专业认同意识,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习参观、专家讲座、技能大赛、校园宿舍文化、职业体验等各自途径,相伴教学,如影随形,寓专业认同感教育于专业技能教育之中;“校企合作”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加强校企合作在内涵上的对接。
nlc202309011734
3.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专业教师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此次调查显示,很大一部分高职学生是因为喜欢授课教师而对其讲授的课程产生兴趣,从而更加有专业认同感。反之,若教师讲课缺乏热情,缺乏行业、企业实践经验,学生则不能从内心喜欢、接纳老师,也就很难对所学专业课程及所学专业产生兴趣,而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与学习热忱是形成和建立专业认同感的前提和基础。
要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从教育理念、团队建设、考核机制等各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切实加强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创新教育理念,形成激励机制,促进双师型的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形成。
4.學生自身要合理定准,做好职业规划
应理性看到,现阶段大部分高职学生是由于受高考成绩的限制,上高职院校是他们一种无奈的选择,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产生的失落感,专业认同感较低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高职学生自身要不断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著名学者周国平说过:“你做一项工作,只是为了谋生,这项工作就只是你的职业,你做一项工作,只是因为喜欢,并不在乎它能否带来利益,这项工作就是你的事业。”在校期间,可以请行业专家、技能行手进行行业发展、专业前沿技术、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的讲座;请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进行成长轨迹、职业特征等方面的介绍。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对所学专业在各个层面和角度进行认识,学校职业规划课程教师也要纠正就业指导的动机,为就业指导教育正本清源。
参考文献:
[1]曾晓东.职业认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心理基础[N].中国教育报,2005(3)
[2]董全悦.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职业认同感研究[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3]糜莉.浅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J].教育教学论坛,2011(6).
[4]祁丽,陈健芷,尹慧茹.心理控制源与社会支持对职业成熟度的影响[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2,(2).
[5]洪伟,江德文.构建体现职业岗位需要的课程体系的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9,(2).
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2SJB880040),《教育社会学视野下高职学生职业忠诚意识提升路径研究》。
大学生自我认同感差异研究 篇4
“认同” (identity) 一词最早由Freud提出, 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1]。Erikson在弗洛伊德认同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同一性”概念, 并于1958年系统的提出了他的同一性发展理论 (Theory of identity development) 。根据Erikson的理论, 自我的基本功能是建立并保持自我认同感[2]。自我认同并不是被给定的, 而是作为个体动作系统的连续性的结果, 是在个体的反思活动中必须被惯例性地创造和维系的某种东西。可见, 自我认同感是一个复杂的内部状态, 它包括了我们的个体感、唯一感、完整感以及过去与未来的连续性[3]。如果个体不能建立并保持自我认同感, 则出现自我认同危机, 即不能确定自己是谁, 不能确定自己的价值或生活方向。有些社会现象, 如青少年犯罪, 就是由认同危机引起的。Marcia认为, 根据危机、探索与承诺三个标准, 可将自我认同划分为自我认同扩散、自我认同早闭、自我认同延迟和自我认同完成等四种状态[4]。处于青春期晚期的大学生是个特殊的敏感群体。他们接受高等教育, 容易接受到前沿的思想文化。特殊的年龄加上多元文化的传播, 使他们在价值观、信仰、生活方式和职业等各方面面临更多的选择。这时, 他们能不能接受自己和社会现实, 成功地回答出"我是谁", 即建立起自我认同感, 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在这方面, 前人也做了一些研究。如郑涌 (2005) 以我国大学生样本进行研究显示, 同一性迷失领域主要是职业选择、人际关系、学业、品德及家庭关系[5]。桂守才、姚先本等人通过访谈法自编大学生自我认同感调查问卷, 结果显示, 男女大学生在家庭认同方面的差异最显著, 城乡大学生在学习成绩认同上存在显著差异[6]。孔祥娜研究得出, 大学生的自我认同不存在性别差异[7]。不同于前人研究的是, 本文对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进行了年级、性别、城镇三因素分析。这对于我们指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同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性。
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的差异研究, 不但能帮助我们了解大学生自我认同感的现状, 更重要的是在结论中发现问题,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那些自我认同感较低的人, 从目前利益出发, 可以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 快速适应大学生活, 提高就业的效率。从长远利益来看, 有助于增强心理免疫力, 保持心理健康水平, 提高国民素质, 促进国家更好更快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一)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学生自我认同感差异现象的研究, 对症下药, 提出相应的措施和训练, 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使其顺利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 研究假设
1.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存在性别差异。
2.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存在年级差异。
3.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存在城镇差异。
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一)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方式从某大学抽取共120名学生, 其中大一, 大四各60名, 在各年级上又包括男女各30名, 城镇各30名。如下表。
(二)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法对以上被试进行了研究, 其中发放问卷150份, 回收138份, 有效问卷120份, 时间为2008年3月到4月。
(三) 研究工具
本次研究采用Ochse和Plug编制自我认同感量表 (A Sense of Personal Identity Scale, 1986) , 该量表用来测试个体是否通过了Erikson所阐释的自我认同危机, 并对南部非洲15~60岁的人施测。他们的平均得分在56~58分之间, 标准差在7~8之间。明显高于此分的人, 说明他已形成很的自我认同感, 明显低于此分, 则说明他的自我认同感还处于正在形成中。
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 研究结果
把所得数据运用SPSS15.0软件进行2×2×2三因素方差分析, 所得数据如下面表格所示:
一般来说, 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时, 应首先分析交互作用是否显著, 但从上表最后一列可以看出, 各交互作用的P值都大于0.05, 由此就可以得出结论: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在城乡年级、城乡性别、年级性别以及城乡年级性别上均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在这种情况下, 应着重分析各自变量的主效应。从上表最后一列可以看出, P值小于0.05的只有年级变量和性别变量。也就是说, 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在年级和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城乡上无显著差异。做出此推论的犯错误率小于0.05。
(二) 结果讨论
首先, 从年级上看, 大一年级与大四年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存在显著差异, 进一步进行平均数比较得出, 大一学生的自我认同感高于大四学生。根据Erikson的观点, 青年期 (12-18岁) 是建立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体的自我统一性就在此阶段完成。有一部分人还会选择合法延缓期, 即在做出最后决断之前, 进入一种“暂停”时期, 用以千方百计的延缓承担的义务。对于大学生来说, 大学四年就是一个合法延缓期。进入青春期后, 个体意识分化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这两者之间的统一, 就是自我统一性的完成。大一学生作为刚进入大学的群体, 对这座象牙塔抱有美好的幻想, 但实际上, 现实是残酷的。所以, 他们难免会因不适应而产生各种心理冲突和问题, 面临着身份和心理等一系列转变, 这种转变使得他们对新生活产生迷茫, 从而引发其对自身的怀疑, 影响自我认同感的发展。而对于大四学生来说, 则同样面临着身份和心理等一系列转变。如何正确认识自己, 找准人生坐标, 以及是否能在找工作或考研受挫时保持清晰的头脑, 都将成为影响大四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因素。不同的是, 大一学生的这种转变依然体现在学校之间, 而大四学生的转变则体现在学校和社会之间。因为后者的环境刺激变化更大, 所以大四学生的自我认同感较大一学生来说, 则表现的较低。这是造成二者的自我认同感存在显著差异的第一个原因。造成该差异的第二个原因是取样时间上的问题。该问卷取自2008年3月—4月间, 此时, 正值大一第二学期和大四第二学期。可以理解为大一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的适应后, 对大学生活以及如何投入到这种生活中都有了一定的认识, 自我认同趋于稳定。而对于大四学生来说, 此时, 考研成绩刚刚揭晓, 落榜者无论是选择重考还是工作, 都需要对自我重新审视, 而失败后的负性情绪很容易引起一些不合理的认知, 从而影响自我认同感的发展。而现今社会, 大学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 随着离校日期的接近, 没找到工作的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也就是说, 在此阶段, 大四学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理冲击更大。因此, 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大四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显著低于大一学生。
其次, 从城乡看来, 研究结果不支持实验假设, 即城乡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无显著差异。这是因为, 近年来, 农村经济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来自各方面的消息也不再闭塞。所以, 各种观念作为刺激使人们产生多元的心理反应, 从而带动农村各方面的发展。而教育的发展就是受益者之一。现在农村的教育的普及程度比较高, 和城市的学生相比, 农村的教师、家长也比较注重对孩子进行全面的培养。而农村孩子在接受丰富的外在刺激的过程中, 青春期问题也越来越明显。这就反过来更加增长了家长教师对他们的心理关注和教育。也就是说, 教育的进步使得农村学生具有了更强的心理调适能力。
再次, 从性别来看, 男女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存在显著差异, 表现为女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显著高于男大学生。从生理心理发展的角度来分析, 在青春期, 女生的身体发育早于男生, 而心理是在身心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下发展的, 因此, 女生对于青春期的过渡要早于男生, 处于青春期的自我认同感的发展也早于男生, 心理发展更为稳定一些。此外, 从社会角色定位方面来看, 社会对男女社会角色的要求不同。这种社会定位导致男生的社会压力比女生大, 使得他们对理想自我的要求比较高。所以, 在面对挫折和不确定时, 现实刺激对其的心理的冲击力更大, 从而造成自我认同感偏低。
结论
本研究通过采用问卷法, 对某大学在校学生进行了自我认同感方面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女生的自我认同感显著高于男生, 大一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显著高于大四学生。这说明自我认同感作为青年初期很重要的心理内容, 其发展的成熟度与年龄没有直接关系, 而主要受到其所面临的环境现状的影响。此外, 社会角色定位也会对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在城镇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大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发展, 并不受到经济条件的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1]王亚鹏.少数民族认同现状的研究.心理科学进展, 2002
[2]JerryM, Burger.陈会昌译.人格心理学.北京:轻工业出版社, 2000
[3]黎琛.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探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法制与社会, 2008
[4]孔详娜.大学生自我认同感和疏离感的研究, 河西学院学报, 2005
[5]郑涌.时间透视的自我整合.理论与实证, 北京:轻工业出版社, 2000
[6]桂守才, 王道阳, 姚先本.大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差异.心理科学, 2007
学生认同感论文 篇5
随着我国走向世界,中国的文化领域既对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批评继承,也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1.请问您的性别是*
A.男B.女
2.您认为大学生需要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吗?*
A.需要B.不需要
3.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吗?
A.感兴趣B.不感兴趣
C.看哪个方面_____________(你感兴趣的那个方面)
4.你觉得你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多少?*
A.了解很多B.了解很少C.了解一点
5.你了解以下哪些中国传统文化?*
(多选)
传统节日,如:元旦,春节……
传统文学,如:中国四大名著……
传统艺术(国粹),如:四川变面……
传统习俗,如:元宵节吃汤圆或元宵……
传统思想,如:儒家文化思想……
6.你喜欢过哪些中国节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更喜欢中国传统节日还是外国的节日?*
A.中国的B.外国的C.都喜欢
8.你通过哪种途径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多选)
上网调查
课堂知识
长辈教授
参加一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
传媒的宣传
其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平时更多阅读中国传统文作品学还是外国文学作品?*
A.中国传统文学作品
B.外国传统文学作品
C.两者的阅读量差不多
10.你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在的社会里发展状况如何?*
A.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发展得很好
B.不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发展得不好
C.不清楚
11.你觉得当代大学生有义务、有责任去保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吗?*
A.有B.没有C.不知道
12.你会参加一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吗?*
A.没兴趣参加
B.视情况而定,有时间、有能力的话才参加
C.会积极、主动参加
13.你觉得哪些活动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你知道中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吗?*
A.知道,并且比较了解
B.知道,但不是很了解
C.不知道
15.如果学校开设相关的兴趣班你会参加吗?
A.会B.不会
16.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你最认同的是?(多选)(把字体标记成红色即可)古文诗歌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射覆酒令歇后语传统节日
17.你担心中国传统文化会出现断层现象吗?
A.担心B.不担心
18.你是否有深入了解过某种传统文化?
A.有_________(请说明)
B.没有
学生认同感论文 篇6
关键词:幼师; 学前教育; 职业认同感; 表率; 课程设置;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128-001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伴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全国各大中专院校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纷纷出现了热招局面。怎样办好幼师、学前教育,培养出合格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已经是摆在我们广大幼师、学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笔者所在的学校,近两年来,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作为一名工作在幼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发现了一个被忽视的问题,那就是不少学生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认同感比较模糊,甚至有些学生根本就缺乏职业认同感。
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就是指幼儿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可以这样说,职业认同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与基础,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认识到这一点,学生职业认同感的有无与高低,其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
那么,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又是怎样呢?笔者通过问卷的方式分别对中专幼师和高职大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过调查,其结果很不乐观。在问题“你为什么选择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回答“喜欢或热爱”的,仅占百分之四十左右;更多的回答是“好就业”、“是家长的意见”、“天天和孩子在一起,觉得好玩。”等等,甚至有的回答是“中学毕业了,成绩又不好,总得有个学校读啊”。尤其是中专幼师学生的问卷反应出的职业认同感的问题更为突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社会和家长对幼儿园和幼教工作者认识上的偏颇影响了这些学生,使他们对于自己将来的岗位缺乏正确全面地了解和认识。
怎样在幼师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呢?笔者认为有如下途径:
首先,要充分发挥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广大教师的表率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各级各类院校的幼师、学前教育的教师虽然与学生们将来所做的幼儿教师有所不同,但对岗位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自豪感应该是一致的。一个合格的幼師、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本身就应该有高尚的师德、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水平。因为“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
其次,以各种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对幼师职业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使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学校除了通过必要课程的课堂教学来实现这一目的外,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参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幼儿园的家长会,可以邀请优秀的幼儿教师来校做报告、开讲座等等。著名学者周国平说过:“你做一项工作,只是为了谋生,这项工作就只是你的职业,你做一项工作,只是因为喜欢,并不在乎它能否带来利益,这项工作就是你的事业。”“现在许多年轻人对职业不满意,然而,可悲的是,真给了他们选择的自由,他们却只有一个标准,除了挣钱多一些,谋生得好一些之外,就不知还要什么了。”我们的幼师教育就是要培养我们的学生把职业与事业融为一体,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幼教岗位是有所发展,有所成就。
第三,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各级各类院校,一定要明确我们培养目标的首要一点就是培养有职业理想的幼儿教师。这一点,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只写在人才培养方案里,是要确确实实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的。各级各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就要科学合理,保证师德及人文素养方面的课程的课时量。笔者通过网络查询一些院校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发现目前我国的各级各类院校(包括笔者所在的院校)更多的是重视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学生的师德及人文素养的培养。其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对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缺乏对岗位的适应性。近年来,全国各地幼儿园虐童事件时有发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当事人的心理因素外,主要还是幼教工作者缺乏基本的师德和必要的人文素养,也就是缺乏职业认同感。
第四,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形成。各级各类大中专院校,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要着力营造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要利用校园网络、橱窗、广播电视、标识牌等营造富有文化内涵的环境,定期开展文艺汇演、书画展览、演讲比赛,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地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在这种校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其职业认同感必定很高。
2010年11月,《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十条”)出台,其中对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有专门的要求,提出要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我们广大幼师、学前教育战线上的教师要肩负起这份使命和责任。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学生认同感论文 篇7
近几年来, 各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党员数量不断增多, 相比之下, 对于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相对滞后, 部分大学生党员出现理想信念不坚定、思想滑坡、功利心强、先锋作用不明显等现象。究其原因, 是学生党员在组织上入党后, 思想上、行动上的入党不够, 没有从内心强化自己的党员身份, 缺乏对党员身份的认同感, 从而弱化了一个党员应该有的行动彰显。
身份认同, 是人们对自身归属的主动寻求, 它能让人从内心产生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党员对自己的党员身份的认同, 是党员意识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其能够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各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基石。
一、高校学生党员缺乏身份认同感的表现
有调查显示, 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普遍存在党员意识和党性意识淡化现象:时刻提醒并严格要求自己的仅占42.82%, 只有在参加组织生活时意识到的占33.97%, 身边党员对党有微词时意识到的占11.96%, 交党费时意识到的占11.24%。
1. 入党动机不纯, 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思想显著
党员的入党动机直接关系到党员队伍的质量和纯洁性, 在当前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 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动机呈现多样化趋势, 为了就业需要、考公务员需要, 是明显的功利主义思想;有些同学为了“光荣”, 可以更有面子, 意识不到党员的重要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而有的同学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 认为入党是一种潮流, 从众的心态导致其对党员身份意义一定程度上被淡化。
2. 理论知识学习停滞, 理想信念动摇
理论知识的缺乏是当前学生党员大部分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虽然在入党之前都有上党课, 但是有限的时间内难以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制度, 对党的理论、历史经验和教训了解的也不多, 身处和平年代, 政治意识淡薄、政治敏锐性不强, 对于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 缺乏正确分析判断的能力, 甚至对党的执政能力产生怀疑, 导致共产主义信念不坚定。
3. 自我放松, 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
大部分学生党员都是学生中的佼佼者, 能够做到以身作则起榜样带头作用。但是也存在个别学生党员, 在入党后渐渐忘记了党员身份, 不能做到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难以起到表率作用, 比如在参与集体活动时不积极, 只顾自己、对需要帮助的同学漠不关心, 看到违法乱纪情况不能及时向上级汇报害怕承担责任, 在评奖评优时只想到为自己牟利。这些都极大影响党员的光辉形象。
二、高校学生党员身份认同感缺失原因分析
1. 学生党员选拔标准主次模糊
当前环境中, 高校学生专业学习成绩、担任学生干部情况是硬性要求, 而且也是显性指标, 相比之下, 学生思想品质、价值观等因素由于难以衡量, 成为“软指标”, 以“硬性指标”为基础的选拔相对来说更简单省事, 因此, 很多基层党组织缺乏积极分子的入党动机和政治理论水平考核, 硬性指标的考核标准跨越政治标准成为入党考核的首要标准。
2. 学校基层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教育有限
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分为两块:入党前的党课培训、入党后的教育管理。然而目前入党前的培训在走形式, 以通过党课考试为目的, 课程形式单一, 课程内容枯燥, 学生对于真正的政治理论知识吸收有限, 重发展轻教育, 对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培养不够。入党后的教育管理工作也不能完全跟上学生党员发展的速度, 支部活动少, 党内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得不到保证, 很多学生党员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 造成他们入党后放松自我要求, 出现思想滑坡情况。
3. 学生党员身份多重性忽视党员身份
高校学生党员植根于班级, 在“党、团、班委会”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下, 相对于党员来说, 团支部和班干部在班级工作中彰显更大的行动力, 一些党员担任着学生干部, 甚至是班长、团支书, 有着多重身份, 这也导致他们在工作时身份定位不明晰, 不利于培养其身份认同感;另一些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的党员, 在班级事务中往往不会插手, 更有身份被弱化的趋势。
4. 社会错误观念和不良风气的影响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增快, 中国正在逐步与世界接轨, 地球也慢慢变成“地球村”,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潜移默化向我国传播着资产阶级的政治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 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青年大学生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快, 却缺乏鉴别能力, 很容易被迷惑。再加上当前社会不良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存在, 比如党内腐败、治安混乱、贫富分化等, 学生党员对这些问题缺乏正确的理解分析, 对党的执政能力、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 影响了党员先进性意识。
三、强化高校学生党员身份认同感途径分析
针对以上的这些原因, 我院党组织经过研究分析, 严格预备党员选拔制度, 制定系列化、规范化的党员培养方法, 创新党课形式及内容, 重内化、贯始终, 即重视党员身份意识在党员心中植根, 将学习贯穿于入党积极分子时期至入党之后, 提高身份认同感成为一种常态。经过实践, 在提高学生党员身份认同上取得一定的成绩, 保证整个队伍质量的优异。
1. 严格选拔标准, 落实发展程序
要保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必须从源头着手, 全面把握和坚持党员标准, 严格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的程序。通过入党申请书、档案查阅、个别谈话等途径了解学生人生观、价值观, 在平时学习态度、工作积极性上考察学生思想动态。
确定预备党员选拔标准:坚持政治标准放在首位, 要求入党积极分子思想上有入党的迫切愿望, 在实际行动中不断端正入党动机, 能够定期汇报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专业成绩是发展党员的重要条件, 关心集体、热心参加集体活动是党员的必备素质, 群众基础是考察的关键。
2. 创新教育模式, 丰富党课学习内容
党课学习是培养预备党员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党课课程设计、结业考核等内容能直接影响到党员同学身份认同感, 本支部党课采取口头授课与视频学习相结合, 课上学习与课后阅读相结合, 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方式, 最后通过研讨会、实践总结报告、作业提交的形式对学习成绩进行考核。
3. 入党后开展规范化的党支部活动
“入党前积极、入党后松懈”是很多学生党员的弊病, 所以, 在入党后, 开展规范化的、有效的党支部活动, 保持支部内学习的风气、党员同学们思想的碰撞, 有助于强化党员的身份认同, 同时保持支部新鲜的血液。在本支部开展多种形式的支部活动。
⑴根据党中央的要求, 及时积极对重要文件精神进行学习、讨论。理论知识的缺乏是现在学生党员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仅仅通过一次党课的学习还不够, 只有长期处于学习状态, 才能保证思想上的先进性。
⑵通过民主生活会、座谈会等形式, 对党支部成员一个周期内的活动成绩、不足之处、以及对支部的意见建议进行交流总结。保证每个月都能够召开一次。
⑵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比如在新生入校时, 我院党员同学组成“党员先锋队”, 帮助新生熟悉校园, 深入新生宿舍, 解答新生的疑惑、为新生指引大学的方向。
通过规范花、一体化的党员选拔、党员教育模式, 能够发现, 当“中国共产党”这一身份在学生党员心中植根后, 他们在日常工作、学习中, 均能够做到以高标准要求自己, 党员的身影活跃在班级、学生会、田径场、篮球场、舞台等各个领域, 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
摘要:在高校, 部分学生党员呈现出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思想滑坡、功利心强等问题, 笔者通过分析, 认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 首先需要强化自己的身份认同感, 文章通过分析学生党员缺乏身份认同感的表现、原因, 探讨强化身份认同感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身份认同感
参考文献
[1]杨昱梅, 姜富元.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员培养工作的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4 (05) :348.
[2]冯晨静, 袁永军, 王广友.高校大学生党员意识培养途径研究[A].管理创新、只能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文集[C], 2012:62-65.
学生认同感论文 篇8
据北京大学“首都高等教育”学科群项目组调查数据显示, “有52.6%的高校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部属高校和市属高校中, 该比例分别为42.7%和60.3%;1/3以上的学生表示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以上数据表明, 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不足的现象非常普遍, 这会严重影响到其学习的有效性, 甚至导致厌学情绪的出现。因此, 如何缓解专业认同感对大学生厌学情绪的影响, 需要我们认真地对待并加以解决。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产生负面情绪的一种现象, 是学生因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 而出现的消极对待学习的一种表现。具有厌学心理的学生一般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以各种方式逃避学习。主要表现在逃课、上课不认真听讲、以作弊等形式应付考试、成绩不合格、整天沉溺于学习之外的事务等。
专业认同可以从认知、情感和持续这三个维度来进行理解, 认知表现为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和了解状况;情感表现为学生从自己的专业学习中获取的安全与心情愉悦等的满足;持续是学生情感上获得的愉悦和满足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 并将这一行为持续下去, 从而形成专业认同。因此, 专业认同可以被定义为个体对专业的在认知的情况下, 对其产生积极的情感, 从而对其产生持续认同的行为。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对象的确定
个案研究是对某一特定的个体或组织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 进行个案研究首先要合理确定研究对象, 一般采用目的性抽样, 即根据研究的目的进行抽样, 使抽取的研究对象尽量能为本研究提供最大的信息。本研究个案的确定着眼于专业认同程度较低的教育学专业, 以相对而言专业认同动力不足的男生为研究对象。本文选择了河北省石家庄市某高校教育学专业的小张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的选择是紧紧围绕研究目的的。为了深入地了解专业认同感对大学生厌学的影响, 找出其深层的原因, 结合个案研究法研究对象的单一性、研究内容的深入性等特征, 本研究采用个案访谈法。通过非结构访谈的方式, 随机进行访谈。同时辅以文献法, 对已有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 提取相关的资料, 从而明晰研究思路, 丰富研究资料。
3. 资料收集
研究资料的收集主要是通过非结构式访谈的方法进行。访谈的时间每次大约15~20分钟, 在每次获得被访者同意的情况下, 通过关键词记录法在访谈时做记录, 同时留意被访者一些特别的面部和肢体语言, 访谈结束之后, 及时地通过记录的关键词整理汇总当天的访谈资料, 并且回忆补充自己观察到的个案的动作和表情, 并将访谈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和体会记录下来。
三个案分析
1. 个案背景介绍
小张, 男, 河北省石家庄市某高校教育学专业二年级的学生, 在家中是独生子, 平时不注重于自己的外表, 给人总体感觉邋里邋遢, 热衷于网络游戏, 性格活泼开朗, 为人做事不拘小节, 在班里人缘不错, 同学眼中的小张很仗义, 但他给班主任的印象不是很好, 因为经常有老师反映其上课不认真听讲, 不是睡觉就是干别的事情。通过访谈了解到, 小张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同感较低, 并因此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厌学情绪, 并且其厌学程度相对较高。入学以来好几门课程出现挂科情况;上课经常迟到, 逃课现象也较严重;课堂上很少听讲, 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作业的完成情况基本是抄袭完成。
2. 对教育学专业不认同的原因
在一次访谈中了解到小张在高考后填报志愿的时候, 并没有选择教育学专业, 但是他选择了服从调剂。入学以前对该专业几乎没有了解。在得到录取结果以后, 家人都认为教育学应该以后可以从事教师职业, 普遍都很认同。但是在入学后不久, 小张对该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 发现自己并不适合也不喜欢教育学专业的学习。总体感觉该专业的理论性太强, 跟其他师范专业的学科相比, 缺乏针对性。用小张的原话说是“每天学习一些大理论, 并不涉及具体的学科, 感觉学到的东西跟现实相差太远”。同时, 在如今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 教育学专业职业前景显得如此渺茫, 从而又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担忧。通过访谈还了解到, 对小张的专业认同感产生影响的还有另外一个因素, 即学校因素。小张所在的学校是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的一所普通二本B类高校。每一位尚未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都在自己的内心对大学进行过憧憬, 憧憬那美丽的校园、憧憬那美好的大学生活。然而在小张进入大学之后, 发现自己的憧憬与现实相差甚远, 因此更加重了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负面情绪。另外, 通过在访谈过程中对小张的观察和了解, 其外表和性格特质, 以及性别因素, 也是其对教育学专业认同感不足的一个原因。
3. 目前对学习的感受
谈到对学习的感受, 小张的眼神里透漏出彷徨和迷惑, 他对目前学习感受的描述是:对目前的学习实在提不起兴趣, 不知道自己每天在学什么, 也不清楚应该怎样去学, 朝什么方向努力, 想学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又感觉自主性不是很强, 对自己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都很迷茫。目前的心态完全呈现出停滞的状态, 因为对自己的未来不明确, 从而更不愿意去想自己的发展前景。因为大学的学习节奏比较慢, 本专业的学习并没有考试的压力, 理论的内容在考试前突击一下基本都能通过考试。同时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班里其他同学也不怎么学习, 有的迷恋网络游戏, 有的在谈恋爱, 真正喜欢学习的学生没有几个, 加之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无聊乏味。因此目前处于一种“混”的状态, 难以静下心来进行专业学习。
四研究结论及教育建议
本文中的主人公小张是由专业认同感不足导致出现厌学问题的典型个案, 研究他的厌学行为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专业认同感对大学生厌学的影响概况。当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不足时, 会直接导致其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 当自己在学习方面的情感长期得不到满足时, 便会出现厌学的行为。通过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可以发现, 影响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如学生的个性特点、所选专业的就业前景、所在高校的学习条件以及学生自身的学习成绩等, 通过分析这些影响因素, 可以为缓解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不足提供改进的建议, 对高等教育的完善和大学生的发展产生启示和反思。
1. 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
要想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首先应提高其对专业认知的程度, 只有当大学生对一个专业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时, 才能有效地避免专业不认同的现象出现。因此, 在高考填报志愿过程中, 作为家长应全力帮助孩子了解相关的专业。在了解自己孩子性格、能力及兴趣等方面情况的基础上, 合理结合孩子的意愿, 尊重孩子的选择, 从而避免盲目地做出选择。同时也不要过分地追逐所谓的热门专业。另外, 为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 各高校在学生入学之初, 应组织相关活动以给予学生充分了解各专业的机会。如在迎新或入学班会上, 辅导员应充分向学生讲解本专业学习目标、课程安排、就业前景等。从而引导学生对该专业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目前, 国内一些高校还采取大类招生的方式, 允许学生入学半年或一年之后, 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的情况下, 再结合自己的意愿在一大类相关专业中进行自由选择。其目的之一就是为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从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此外, 还可以加强高中和大学的衔接教育, 在高中阶段即向学生普及高等教育的相关专业知识, 从而使学生为自己定下目标, 并向目标的方向努力。
2. 优化培养模式, 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学生的专业认同情况与目前我国高校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过分理论化的课程设置也有很大的关系。大部分高校的教学都是从基本原理、相关概念入手, 在这种抽象的学习氛围下, 学生不免会感到枯燥乏味, 没有兴趣。因此, 面对此种情况, 高校应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丰富课程设置。以教育学专业为例, 当前个别高校对该专业的学生施行双学位的培养模式, 学生既可以学习到教育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教法等知识, 获得教育学学位, 同时还可以兼修一门具体的学科专业, 毕业后即可以获得双学位证书。另外, 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应进一步调整, 优化课程结构。在加强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 还应强化实践教学, 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能够真正地体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在注重专业课和学位课的同时, 也应该设置更多的选修课, 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喜欢的课程。正所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专业学习感兴趣才能更好地适应专业学习, 获得较强的专业认同感, 取得较好的专业学习效果。
3. 合理协调专业与就业的衔接
专业学习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就业服务的, 在当前就业困难的大环境下, 大多数学生填报志愿选择专业前首先都会考虑该专业的就业前景。有调查研究表明, 就业率高的专业的学生相比就业率低的专业的学生, 其专业认同感明显要高得多。因为就业前景直接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动力。可见专业的就业前景对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及专业学习影响很大。因此, 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 社会也应该拓宽相关专业的就业面, 共同努力做好专业和就业之间的合理衔接。不但要使学生对专业的就业前景有所了解, 还要让用人单位对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的优势有所了解, 使整个社会合理配置人才, 不断完善社会的就业系统。另外, 国家和高校还应该增进对市场的了解, 依据市场的变化合理调整专业设置, 避免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
摘要:近年来, 我国大学生厌学现象突出, 严重地影响着高校的教学质量。究其原因, 是多种多样的。在众多影响大学生厌学的因素中, 专业认同感不足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本文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 选取典型个案进行研究, 从大学生专业认同感这一角度, 着重对教育学专业本科生厌学的表现、原因等问题进行探讨, 试图能从一个微观的层面透视专业认同感对大学生厌学的影响, 从而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专业认同,大学生,厌学,个案研究
参考文献
[1]药丽雯、阴怀勇.关于大学生厌学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6) :157
[2]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8) :18
[3]彭兰.教育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青春岁月, 2013 (11) :213
学生认同感论文 篇9
一、贵州师范学院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现状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方面, 大学和大学师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通过设置30道题的调查问卷, 选取贵州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等十一个专业大一到大三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2200份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2085份, 与14名思想政治课教师和21名辅导员以及195名学生进行单独访谈。通过调查发现, 当前部分大学生开始表现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漠视、看不起、不愿意学习、排斥、攻击, 其民族文化认同感现状不容乐观。
1. 部分学生不愿意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知识。
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年轻有活力, 精力充沛, 记忆力强, 学习能力强, 理应具备基本的中华民族文化知识, 具有较为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调查发现, 63.26%的大学生知识结构较单一, 仅限于学习自己本专业的专业课程知识, 不愿意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部分自然科学专业学生缺乏人文素养, 特别是对悠久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涉及到的基本知识学习不够、了解不多。部分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 在问到《弟子规》、《三字经》、《孝经》、《大学》等中华文化经典读物时, 回答读过的仅为21.83%。我们再看看这样的数据:在问到“‘四书’、‘五经’都包括哪些?”这一问题时, 只有28.26%的大学生全部说完整;在对195名同学的访谈中, 只有11人完整读过四大名著;在问卷调查中, 对“民族文化对一个国家的地位作用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选符合和基本符合的只有45.78%, 大部分学生的认识非常粗浅。由此可见, 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知识的缺乏, 必然会导致对民族历史的不了解, 从而找不到民族的根, 进而使部分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更易表现出缺少民族自豪感, 缺乏自信心, 同时也就很难做到拥有一颗真诚爱国心, 很难做到真正立报国之志, 增建国之才, 践爱国之行。
2. 部分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态度不够恭敬。
调查发现, 大部分学生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还是比较理智和客观的, 但有极少数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不予珍惜, 轻易否定, 甚至大加指责, 妄加评论, 认同感趋于淡化。调查显示:关于本民族及其取得的成就是否感到自豪的调查, 有58.93%认为符合;部分学生不愿意认真学习和真正了解祖国灿烂辉煌的历史, 不愿意深入理解祖国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表明, 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不够恭敬, 没有从内心真正去维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 最终导致部分大学生爱国主义观念淡薄, 不关心国家大事, 民族文化情感淡漠, 民族文化自信心不足, 民族文化自觉性不高, 不容易产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佩之情。
3. 部分学生盲目热衷西方文化。
调查发现, 在大学校园里,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开始越来越远离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而盲目热衷西方文化。极少数学生公开鄙视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 认为没有西方文化先进, 盲目推崇西方文化。如, 在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德行修养、人生修炼、待人处世的名言、警句等8道调查试题中, 平均正确率仅有21.16%。在涉及传统立身处世知识的掌握情况的6道调查试题中, 平均正确率为24.58%。在言行、饮食、娱乐、影视、歌曲等方面, 部分大学生把西方的方式奉为时尚, 视为珍宝, 如对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达到狂热的地步, 不知道中国的情人节, 不明白中国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真正来历;部分学生知道西方的母亲节, 不知道也不愿意去推崇能代表中华民族母亲伟大形象如孟母、岳母等;部分学生喜欢看西方影视, 认为中国国产片老土, 不如西方影片气派;部分学生热衷于西方音乐, 认为西方音乐有激情, 让人兴奋, 让人疯狂, 认为中国音乐不够激情。总之,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正在离这一部分大学生越来越远。
4. 部分学生缺乏主流文化意识, 思想极度浮躁。
调查发现, 部分大学生由于受西方影视、文学作品、娱乐方式等的影响, 无形中对其西方价值观念情有独钟, 而对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如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等表示怀疑, 表现在不喜欢上思想政治理论课, 怀疑马列主义, 不会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部分学生将金钱神秘化、神圣化, 视金钱为圣物, 以追逐和获取金钱作为人生的目的和生活的全部意义, 用拜金主义指导生活实践。
二、贵州师范学院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缺失的因素分析
1. 重技能轻品行、重知识轻智慧、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全面发展的教育倾向的惯性作用。
长期以来, 学生从进校开始, 学校教育表现出重知识轻智慧, 重技能培养轻品行修炼, 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关键指标, 开展严格分数教育, 大学生德行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受重视, 直接导致民族传统文化相关人文素质拓展教育教学课程很难受学生重视。近三年来, 我国把努力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局面作为新时期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因此,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在一定程度上势必造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疏忽和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疏离。
2. 忽视传统文化经典的教育。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 是中华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 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气质, 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热爱和平的民族性格。在高校的课堂教学中, 认真修学过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著作, 并真正理解其深层次内涵的教师不多, 直接导致传统文化经典很难进入大学课堂。我们知道, 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的疏忽, 直接影响到部分大学生对中国古圣先贤的敬重, 可惜的是, 很多经典读物, 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毫无兴趣, 归根结底是教育工作者缺乏合理引导, 没有了解传统文化经典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的全面深刻的阐述, 曲解经典的真正意思。忽视经典教育反而给西方文化大量渗入提供可乘之机, 西方文化通过饮食、娱乐、体育、影视、书籍、服装等方式渗透文化, 极度隐蔽, 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大学校园, 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淡化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意识, 从而造成大学生不同程度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
3. 网络文化信息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影响。
随着网络的普及, 大学生很容易接触网络, 加之大学生对网络上五花八门的信息缺乏判断力, 无法分辨是非, 形成大学生喜爱的网络文化、短信文化、选秀文化等, 这些方便轻松的娱乐休闲方式在大学生当中都得以迅速流行。于是暴力、色情等低俗的东西开始大量进入学生的大脑, 伴随着大学生的成长, 这些信息以其新潮、怪异、搞笑、流行、奇特, 使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时时感到惊喜、兴奋、爽和刺激。最终导致部分大学生更愿意通过这种简单、刺激的一套东西来引导自己的生活、表达情感、体悟人生。因此, 在网络文化发展过程中, 人们对低俗文化的推崇, 无形中让许多大学生迷失了方向, 没有明确的方向感和成长计划, 进而大大削弱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
三、贵州师范学院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教育教学对策
1. 依托学校精神和核心价值观, 引领民族文化认同感教育教学。
一个学校的精神和核心价值观是校园文化的灵魂, 是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要元素。在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引下, 把我校在乌当新校区建设和迎评改制过程中凝练出来的“人一之, 我十之;不甘落后奋勇争先, 锲而不舍不折不挠, 齐心协力艰苦奋斗, 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咬定青山不放松, 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学校精神和以“拼精神、比实干、新观念、抢时间、勤学习、树正气、负责任、重细节”为精髓的学校核心价值观, 融入到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校“求真务实, 自强不息”的校风、“厚德树人, 言传身教”的教风、“立志勤学, 知行合一”的学风, 体现了我校的精神和核心价值观, 对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校在开展民族文化认同感教育教学过程中, 始终坚持将学校精神和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 始终坚持以身作则, 强调教师的表率作用, 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始终强调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能力, 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实践中育人, 不断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学习热情。
2. 依托绿色校园, 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我校是由省教育厅、省环保厅授牌的贵州省第一所“绿色大学”和第一所高校“环境教育基地”, 坐落在贵阳市乌当区高新路环城林带中, 绿树成荫、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学校始终坚持生态第一、依山而建的理念, 保留了大量绿色生态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变成和谐的“绿色”, 在行动上也变成“绿色”。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对“绿色”和环境的主题表现出浓厚兴趣, 并利用实践教学时间在校内调查大学生的环保意识, 到贵阳的广场、旅游景点等宣传绿色环保知识, 做与环保有关的调查研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 学生们自发组成爱护环境小组, 身体力行节水节电, 不乱扔垃圾, 爱护一草一木, 践行环境保护, 从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最后, 学生们形成以“环保”、“绿色”为主题的调研报告, 通过实践活动, 学生们通过比较分析得知本校在校园生态建设方面的优越性, 不愧为名符其实的“绿色大学”, 增强了学生热爱校园的情感, 做到爱校如爱家, 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干净的校园、整洁的教室、青青的树林、新鲜的空气, 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成长与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学生们一致认为这样的学习环境让人心情愉悦舒畅, 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3. 引入传统文化经典, 打造育人特色。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利用我校校园命名标识等校园文化载体, 我校教学楼、道路的命名充分内含较深的传统文化意蕴, 如生活区有爱心食府、感恩食堂;教学区有明德楼、明理楼、宁静楼、致远楼、格致楼等;校园道路有尚贤路等文化载体, 这些都是很好的育人资源,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组织学生读诵《弟子规》、《三字经》、《孝经》、《太上感应篇》、《朱子治家格言》、《了凡四训》、《大学》等传统文化经典并在学习、生活及工作中身体力行。通过学习这些优秀传统文化, 进一步打造我校教学特色, 提升育人效果。
摘要:中华民族在漫长的长河中自我认同、吸纳外来, 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中华优秀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进步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由于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及信息网络化等原因, 当前青年大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危机。本文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 在集中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基础上, 分析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基本现状、影响因素及教育教学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J].红旗文稿, 2010, (15, 16, 17) .
[2]覃萍, 林宁.激活优秀民俗文化:高校德育回归生活的重要切入点[J].江苏高教, 2006, (5) .
[3]桂署钦.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08, (5) .
学生认同感论文 篇10
一、学生认同感的重要性
认同感,是指人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判断和评估[1]。目前,国内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教学状况不容乐观的现象,艺术学校的状况也如此。改善这种现象,做到文化课有效教学,需要调动和发挥方方面面的因素。其中,增加学生对文化课教师的认同感, 是搞好师生关系,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因素。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
艺术学校的学生,由于对专业的重视,自然对专业教师敬重和亲近。在他们眼里,专业教师是他们赖以学习和掌握日后谋生的技艺的恩师加权威的存在,对他们的人生影响至关重大,是他们主动亲近,敬重,服从的对象。而对于不少艺术生而言,文化课学习并非他们所愿,老师也是被他们边缘化和疏远的对象,被当做与他们的人生无足重轻的角色。 学生由不喜欢文化课而疏远文化课老师,进而缺失对文化课教师的认同感。因此,文化课教师若想拉近与学生的关系, 就要被学生认可和认同,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引起学生对文化课的兴趣和投入。
2. 提高文化课教学实效的重要契机。
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认同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不容置疑。据我们调查,有些艺术生虽然对文化课总体上持排斥的态度,但对个别科目却比较喜欢,原因是喜欢该科目的教师。 这说明,学生喜欢一个老师,可以转移到喜欢上该科目的课。 对老师认同,进而产生敬重,不敢随意旷课,想提高该科目的成绩,希望给老师留下好的印象。这种心理,都可以成为学好文化课的积极动因。
3. 提高文化课教师的成就感,更好地发挥文化课教师的潜力。文化课教师,一般都是学历层次比较高,文化修养较深的群体。但面临身份被边缘化的境遇,这些群体往往会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职业成就感较低。学生良好的认同感,可以消除这种消极的心理因素,对他们的工作起到良性的刺激。另外,文化课教师长期从事艺术学校的教学, 对艺术学校的教学体系有较深的了解,虽然不太懂专业,但是具有较为深厚的人文水平,了解教育改革信息,可以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从客观的角度提出较为合理化的建议和建设性的意见。
4. 转变社会观念,树立对文化课教师公正,客观、积极的认知。
文化课教师不仅在学校面临可能被边缘化的境地,而且在社会上也遭遇公众认知上的偏颇。认为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师,业务上不过硬、不正规,不入流。笔者一位同事讲过这样的经历:在一次社会聚会上,在旁的一位初次见面的人得知她的教师身份时,言语神态之中表现出极为钦佩。但随即了解到她是艺术学校文化课教师时,态度马上发生了变化。学生对文化课教师良好的认同感可以直接反馈到其专业课教师和家长,进而扩散到社会上,有利于转变社会观念, 树立对文化课教师公正,客观、积极的认知。
二、文化课教师如何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1.了解学生的情感、心理需求。
(1)留下良好的第一次印象。心理学上有“第一印象效应”——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但却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过程,往往是今后交往的依据。第一印象奠定师生关系的基础的概率很高。第一次愉快的接触,可能会使以后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文化课教学顺风顺水,第一印象差,就会给日后的师生关系留下障碍。 艺术学校的学生,个性比较散漫,有些学生对要求严格的文化课教师持有“守旧”、“正统”等成见。也正因为这种成见, 学生在接触新任科任时,既有期待的心理,也有挑剔、甚至于抵触的心理。因此,文化课教师一定要重视第一次跟学生见面的机会,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2)敬业爱岗,关心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教育岗位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学生,用心关注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状况,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真情与爱,无论赞扬与批评都是为了他们好,偶尔批评是因为 “恨铁不成钢”。了解和理解他们的求学之难和苦衷,了解生活上的困难。为他们解惑、指点学习、生活、就业、感情等方面的问题,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有时候,一个关切的眼神,或者轻轻拍下肩背,或者竖起拇指,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心关怀和鼓励。艺术学校的学生,很大部分在原来学校经历过因成绩差而被忽视的遭遇。这种经历也成为学生进入到艺校后,抵触文化课教师和学习的诱因之一。因此, 在教学中,不搞“惟成绩论”,注重发现学生个体微不足道的闪光点,着重发挥他们的个性显得尤其重要。其实,艺术学校的学生,因为专业和文化课的双重负担,学业压力并不比普通学校学生轻松。有些学生因为专业基础差而苦恼。另外,由于父母出国打工,或离异等原因,不少学生生活状态不稳定,缺乏来自家庭和亲情的温暖。对以上种种现象,教师要用心关注,了解学生的处境,理解他们的心境,给予力所能及的关心和帮助。只要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和关怀,他们的心扉也会向文化课老师打开的。
2. 拥有深厚广博的学识和扎实精深的业务素质。
感情笼络只是让学生认同教师的基础,要想巩固这个基础,让学生真正认可还要靠教师的真才实学和个人魅力。
(1)展现广博的学识水平,给学生拓宽知识面。“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在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的更新可谓日新月异。艺术学校的学生最不喜欢只会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的老师,喜欢那些不仅学识渊博, 而且兴趣广泛多才多艺的教师。艺术生就业、高考方面对文化课成绩的评价标准较为宽松,所以,不像普通学校那样要求知识层次上的精深,但必须要有知识面上的拓宽。这就要求教师拥有渊博的学识功底。要拥有渊博的学识,教师就必须博览群书,时时补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
(2)教学方法多样化,切忌教条,本本主义。艺术学校学生,个性浪漫,喜欢变化,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是普遍现象。最忌刻板、教条的教学方式。笔者根据多年教学,针对艺术生的个性特点总结出了“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精讲”要讲究短、平、快。所谓“短”指内容上既短小精悍, 又简明扼要;“平”指语言上既深入浅出,又通俗易懂;“快” 指节奏上既轻快流畅,又张弛有度。“多练”是培养和发挥学生个性、创新思维的环节,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设计,形式要多样化、富于变化,以“趣”引人入胜,以“变”开拓思维。
(3)教师要善于构建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艺术学校的文化课课堂,教学秩序混乱,学生睡觉的,玩手机的,聊天的都有,就是不听课。要想驾驭课堂,一方面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还要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准备充足的料, 来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课堂状况。课堂文化氛围,是建构在良好的课堂秩序基础上的。在张扬个性的多元文化时代,良好的教学秩序仅仅靠教师的权威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要巧妙地调动学生集体意识和潜在的自我约束、自主管理能力。 不同专业的艺术生有着专业共性上的差别。若利用好这个共性差别,加以适当的引导,就能树立起具有专业特色的较好的教学秩序。比如:舞蹈班学生由于专业的集体课性质,来往都是扎堆,犯错误也都凑在一起。这就需要发挥其中学生干部的作用,用集体荣誉作为建立良好秩序的突破口。再如, 音乐专业的学生个性激情、懒散。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安排他们演奏或演唱相关音乐作品,或者查找朗读配乐,巧妙地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学内容上。一个老师能够对学生情况了解得胸有成竹,驾驭课堂秩序游刃有余,自然会赢得学生的敬重和认同。
3. 要具备创新和与时俱进的精神,时时了解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脉络,了解文化艺术发展的潮流。能给学生提供或谈论他们专业发展的信息。艺术生具有较敏感的信息接受能力,但是又缺乏对各种信息的分析、综合能力。因此,作为文化课教师,要利用较深厚的人文素质功底,引导学生关注天下事,正确地收集和筛选各种网络信息,让他们拓宽知识面,提升个人修养,做一个拥有创新意识和时代精神,兼备综合素质的艺术人。
4. 整洁大方、美观得体的仪表美展现个人气质和魅力。 教师是公众形象。教师的言谈举止、服饰打扮都会成为学生议论和效仿的对象。教学语言上既要准确平实、还要风趣幽默。肢体语言也是教学当中不可缺少的交流方式。竖起大拇指、轻拍肩背、无言的鼓掌等带有感情的肢体语言,都能吸引学生进入教师设计的情境之中。
另外,艺术生注重外在美,喜欢老师外型上打扮得赏心悦目,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都逃不过学生的眼睛。如果长期穿同一件衣服,或保持同一款发型,会让他们产生审美疲劳。所以,文化课教师除了言谈举止的和蔼可亲,大方得体之外,还要在服饰打扮的美观大方上下工夫,把自己的审美观点和精神风貌呈现给学生。每次老师换一款新发型、添新衣服,学生都表现出惊喜和赞赏。当然偶尔也会批评,或提建议。这个时候,教师不能端架子,可以跟他们一同交流关于审美的话题,师生交流其乐融融,为愉快的教学活动打下感情基础。
学生认同感论文 篇11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中职师范学校数量在不断减少,而要存活下去,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关键,而学生专业认同感的高低对中职师范教育预期教育目标的达成有重要影响,因此深入了解当前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分析影响其专业认同感的因素,找到解决策略进而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是本次研究的目的。
关键词:学前教育 专业认同感 维吾尔族学生 调查 分析
专业认同感是一个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看法和情感,专业认同感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对专业学习投入的精力及其学习的效果,若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认同感较低的话,不仅仅会影响学生在校的学习热情,甚至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作为中师学生,则还影响着学生今后的人生规划、工作投入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学生对自己本专业的专业认同程度才会使得社会以及各个学校开始加以重视。因此,了解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查找影响学生学习热情及动力的原因,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调整教育策略,改进教育措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其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在学习上的你追我赶,创造良好成绩,进而获得满意的工作。
为完成本次研究,本人特意设计了相关问卷,便于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问卷的发放主要采取的是抽样调查法,在我校师资班一、二、三年级分别随机抽取两个班,对学生发放问卷和访谈,问卷共发放195份,回收195份,其中有效问卷192份。通过调查得知,喜爱本专业并愿意为之努力学习的仅占调查学生总数的12%,对专业持无所谓态度学生则占比达65%,并且超过71%的学生表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强;还有23%的学生则是家长要求和县乡政策要求不得不来上学的,因此这一部分学生完全对专业没有概念,毕业后也不会从事相关工作,完全对专业学习没有兴趣,属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因此,总的来讲我校学生对于自身专业的认同感非常低,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1.家庭因素。通过问卷分析出我校90%以上学生来自南疆四地州的乡村,在进入我校学习之前,并不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包括带领学生到幼儿园参观实习后,还有超过40%的学生认为幼儿教师工作就是幼儿的保姆,所以导致专业认同感不强,学习热情不足。
2.社会舆论导向。目前社会整体对幼儿教师的认识不够,普遍认为幼儿教师就是带着孩子玩的,幼儿教师工作不具有任何技术含量,对幼儿教师的尊重与理解不够,带有偏见,导致学生也不能正确看待自身所学专业,对所学专业存在失落感,不能积极看待自己所学专业。
3.学生自身素质水平限制。报考我校的学生虽然均为应届初中毕业生,但大多数都是因为没有考上高中,其他各方面条件也不足以考取其他院校的学生,才会进入我校学习,所以大部分学生无论在汉语交流还是专业素质方面都比较差,且因此学习自信心不足或对学习毫无兴趣,因此对专业没有任何认同感。
4.社会就业现状。自南疆四地州开始全面普及农村“双语”幼儿园以来,国家每年都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超过九百人次以上的幼儿园“双语”教师,2010年以前因为招考要求较低且基本属于本地招考,所以中专幼师毕业的学生还基本能够找到自己较为满意的工作。但自2010年以后,由于社会竞争力增加,“双语”幼儿教师的招聘要求也不断提高,达到必须是大专以上师范类院校毕业才有考试资格,而我校中专幼师毕业生是唯一拥有考试资格的中专毕业生,因此对于我校学生来说,竞争对手的不断变多、变强,导致学生严重自信心不足,对学业也早早放弃。
5.学校管理因素。长期以来,因为考虑到我校超过95%的学生均为民考民学生,汉语基础薄弱,因此对于其以第二语言学习的专业课程的要求一低再低,总体来讲我校对学生学习成绩方面的要求一直不够严格,这就直接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一种心理,既无论我学与不学,成绩好与不好,都不会影响我顺利毕业,至于毕业后能否找到工作,因为学生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因而并不在其考虑范围内。因此我校长期以来一直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学生学习效果不良。
6.课程设置问题。我校因为培养的主要是本地“双语”幼儿园教师,因此招收的基本为少数民族学生,因此在课程开设上以其他同类学校有所不同。因为中职师范没有预科,所以我校需在中职三年学习时间内即开设专业课、理论课和大量的实习见习,同时还要拿出近一半时间来完成学生的汉语技能培训,这无疑大量减少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时间,导致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够扎实,在寻找工作时面临专业知识技能不过关的困境。
7.教师因素。教师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我校学生虽然学习的是幼师专业,但一半时间实在汉语言专业教师的监督下学习汉语,同时开设的钢琴、舞蹈、绘画等技能课又是通过艺术专业的教师来完成教学的,这两类教师虽然在各自的课程教学方面都很优秀,但都对学前教育专业不甚了解,完全不熟悉幼儿园的教学要求,因此经常导致所教授的内容无法与幼儿教育相衔接。另外,我校教授专业知识的教师均完全使用汉语授课,对相当一部分汉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讲与听天书无异,对教师教授内容的不理解也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不断降低。此外,部分教师观念陈旧,认为来我校读书的学生都是没有其他学校接受的所谓差生,因此不能从内心真正接纳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学生不论上下课都感受不到教师的热情,这也会影响学生对专业的看法。
针对以上分析结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1.开展职业认同教育。新生入学后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专业教育,包括专业学习内容、人才需求动态、行业的发展前景等,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明确学习任务,进而能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和职业生涯,进行有目的的学习。
2.营造良好学习环境。不断加强学校的软硬件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校对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引导学生你追我赶的学习态势。增加教师的专业培训,让更多教师了解学前教育,了解本地幼儿教育现状,进而结合所教授课程进行更加合理的教育和引导。
3.提高学生汉语水平。将汉语学习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教学中,创造让学生能说、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汉语言环境,这样可以有效的迅速提高学生的汉语交流及理解能力,从而达到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效果。
目前新疆乃至全国都高度重视并普及幼儿园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因此这也是我等学前教育院校发展的大好时机,但只有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才能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在社会的发展中立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蔡宏娟.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与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国科技信息,2009,(23).
[2]谢红玉,何泰峰.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12).
[3]刘小红.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现状及对策探析.科教文汇,2014,(5).
学生认同感论文 篇12
一、技校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所谓班级文化主要指一个班集体内教师和学生共同承认并遵守的一种价值观念和审美趋向, 是依托并通过班级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 (2) 。班级文化的主要内容有班级精神、班级目标、班级制度、班级行为规范和班级环境等。班级文化的核心是班级精神和价值取向。目前, 学生缺乏班级文化认同感是技校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一) 对班级的精神文化缺乏认同感
在技校教室里, 常见到一些标语, 如团结、进取、拼搏等, 这些往往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要求, 班主任通常根据个人喜好的内容制作成本班级的标语。班级标语内容雷同, 缺乏班级个性。有些班级标语多年不换, 上面铺满灰尘, 甚至残缺不全。这些班级标语只是教室的一个摆设, 学生并没有太多的关注, 他们觉得这些是班主任的事, 跟自己没什么关系。
(二) 对班级的制度缺乏认同感
在技校班级中, 在公告栏会贴出一些班级制度, 内容有班级考勤、课堂纪律、课室卫生、宿舍内务等。但如果随意问一些学生, 大都对内容不清楚。学生迟到、早退、旷课现象时有发生, 课堂上睡觉、玩手机也不是个别情况, 可见班级的制度形同虚设。
(三) 对班级环境缺乏认同感
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在技校的一些班级, 教室脏、乱、差是常态, 课室地面垃圾随处可见, 班级卫生缺乏管理。学生不爱护班级的环境, 随手丢垃圾的行为普遍, 刚打扫完的教室又到处是垃圾 (饮料瓶、废纸等) 。班级的桌椅凌乱、门窗铺满灰尘。清洁工具乱堆, 成了卫生死角。
(四) 对班级集体形象和荣誉缺乏认同感
在学校较大的活动中, 一般要求学生穿校服 (工服) , 但学生往往以各种理由抵触穿校服。有些班级由于出勤率低、课堂秩序乱等问题, 常常被通报批评, 但班级中大多对此无动于衷, 习以为常。
(五) 对班主任、班干部和专业教师均缺乏认同感
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负责人, 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导者, 因为有操行评定、奖学金评定等职能, 在学生心中应树立有一定的威望, 但在一些班级中, 班主任对班级的影响力在减弱, 在班上发出的指令难以落实, 部分学生对班主任是阳奉阴违, 甚至恶言相对。班干部作为班级管理的实施者, 在班级中反成了弱势群体, 处于势单力薄的状态, 还有被不良品质学生同化的倾向。专业教师作为班级课堂的实时管理者, 对于这种班级也是只能磕磕碰碰地实施教学, 师生关系若即若离。
二、对技校班级文化存在问题的分析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班主任有较高的班级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术, 需要发动全体学生参与, 也需要专业教师的积极配合。对于当前存在的技校学生对班级文化认同度低的问题, 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 技校专职班主任带班多, 对班级文化建设只是见招拆招
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技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班级数量与学生人数增加, 班级管理的日常工作大增, 技校专职班主任一人负责几个班的管理工作, 班级事务工作疲于应付, 对于班级文化建设只能是做做表面功夫以应付检查。
(二) 技校兼职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建设是无暇顾及
兼职班主任虽然只任一个班的班主任, 但同时要上几个班的专业课程。另外, 由于技校教师的流动性较大, 兼职班主任较多是新入职教师, 他们一方面要熟悉学校的教学规范, 完成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 同时还要熟悉班级管理的各项要求, 对于班级文化建设只能跟着感觉走, 大多是按照学校的要求来完成一些常规工作。
(三) 技校专业教师对于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认识不足
专业教师大多只是关注本课程的教学计划实施, 认为班级文化是班主任的事情。在教学过程碰到的困难也只是从教学方法上、教学内容上做一些改革, 很少从班级文化方面进行考虑。
(四) 技校班级文化建设难度大
技校学生大多是中考或高考的落榜生, 班级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以前形成了各种不良思想和行为习惯, 来到技校后没有了升学压力, 容易放纵自己, 对于班级文化建设有着本能的抵触心理。
三、技校班级文化建设中提升学生认同感的对策
班级文化建设涉及到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和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衡量班级文化建设的好坏不能单单看班级标语口号、制度是否上墙、也不能单单看班级环境卫生是否干净, 更重要的是要看整个班级学生对于班级目标的认同、对班级价值观认同、对班级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的认同和对班主任、班干部和专业教师的认同。为了提升学生对班级文化的认同, 有必要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 班主任和专业教师首先要接纳每个学生的优缺点
技校学生从中学来到技校, 大多是无奈之举。在中学时期, 他们是影响学校升学率的一群特殊群体, 常受到歧视和批评, 心理阴影多少都会存在。所以, 技校的班主任和专业教师一定要从心理上给学生安抚, 信任他们, 使学生在新的班级中重新找到自信。所谓接纳学生, 是对学生现有的思想状态、行为习惯、能力兴趣等方面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认识到他们只是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中考或高考失利了, 但相信每个人的能力和发展是多方面的。要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即使学生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 也是可以改变的。班主任可以在新生入学之初组织恳谈会等交心活动, 大家敞开心扉一起畅谈, 一起唱歌跳舞、一起感动相遇、一起憧憬明天。在情感宣泄和交流中, 学生对班主任容易产生认同感, 视班主任为知己。
(二) 引导学生从个人价值观的讨论碰撞中找到班级共同的价值观, 从而认同班级的核心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形成班级共同的价值观并获得大家的认同。班级文化受到学校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有些班主任直接把学校文化搬到班级中, 成为班级文化的价值观, 但往往曲高和寡, 得不到学生认同。一方面是缺乏本班级的特点, 另一方面是班级价值观形成过程缺乏学生的参与。实际上,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 主体策划者是学生、主体创建者是学生、最大收益者还是学生 (3) 。为了获得学生对班级核心文化的认同, 班主任应该组织班级文化的大讨论, 围绕着“我是谁?去哪里?为了谁?”等话题, 组织每个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让学生弄清楚自己的人生的方向、人生的价值和目标。在学生发言中, 必然会产生相互的争论, 因为每个人对于自己的未来有着各自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 班主任的作用是启发和引导, 对于部分学生而言, 可能从未想过自己的未来, 教师应该耐心启发他们, 一点一滴地向他们指明对未来的方向。同时, 引导学生从别人的想法中找到共鸣点, 例如, 积极的人生态度、对成功人生的追求、对家庭关系、朋友之情的重视等。接着把这些共鸣点整理成简单易懂的文字和内容, 形成大家都认同的班级核心文化, 包括班级的愿景、目标、价值观。
(三) 让学生从个人行为习惯的讨论碰撞中形成班级的行为规范, 从而形成对班规班约的个人承诺和集体约束力
班级一般都有班规制度, 少的10多条, 多的几十条, 列明考核加减分的标准, 平常是由班干部根据每个人的表现进行考核。但实际上, 许多班级的班规制度执行得并不好, 主要原因是班级学生认同度较低。技校学生中的一部分人都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如时间观念较差、做事拖拉、早上迟到多、晚上玩电脑不睡觉、白天上课时补睡觉等。通过制度的管、卡、压, 对于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会起到短期作用, 但坚持不了多久, 又旧病复发。我们习惯于给学生制订各种规则, 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 当他们不是以主体的身份来参与制订这些制度的时候, 执行制度就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4) 。为此, 在班级制定班规制度时, 应该首先召集全班学生进行讨论, 从班级的共同价值观出发, 为了实现个人和班级的共同目标, 围绕个人的行为习惯应该怎样改变才能有助于目标的实现, 每人提出一些具体的做法, 征得全体学生的同意, 并举行个人承诺签字宣誓仪式, 郑重其是地表明自己愿意遵守班规制度, 维护班级的集体声誉。
(四) 班级文化应突出职业化的特点
技校的教育是职业教育, 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专业特点, 班级文化应该突出本专业的职业特点, 例如市场营销专业的班级文化应更多地体现营销企业的文化特征, 企业营销文化包括营销哲学, 营销理念和营销形象等 (5) , 突出创意、灵活、竞争、挑战等特点。物流管理专业的班级文化则应体现物流企业的文化特征, 包括服务、合作和效率等 (6) , 突出严谨、细致、敏捷、周到等特点, 每个专业都应该从本专业出发, 多体现职业化的特点, 这样的班级文化由于具有专业特色, 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 并且班级文化塑造出来的学生也有利于将来就业单位的要求。
(五) 班级文化应通过独特的仪式表达, 从而形成强势文化
没有了仪式和庆典, 任何文化都会枯萎、凋谢。组织文化如果想走向繁荣, 就必须有某种仪式和庆典来体现它的价值 (7) 。为了增强班级文化的感染力, 班级文化建设应该有本班独特的文化仪式, 例如通过发动学生设计班徽、班旗、班歌、班服等形成一个鲜明的独具个性的班级形象。新生可以举行一个入班宣誓仪式, 宣读入班誓言 (如与班级同呼吸、共命运、为班级荣誉做贡献等) , 还可配合一些1分钟集合令、喊口号及肢体动作等以增强庄严感。每周开班会时穿班服、唱班歌、挂班旗、宣读入班誓言、个人发表每周感言 (本周个人表现, 为班级荣誉做了什么) 等。班级文化通过一系列独特的仪式表达, 并长期坚持重复再现, 就能形成强势文化。
(六) 班级文化应有阶段性的目标设计和达成
目标是指引人前进的动力之一。同样, 要保持班级文化的动力, 班级除了一个远目标 (如中国好班级等) 外, 也应该设计出阶段性的班级目标, 如本学期的目标是考证及格率100%、校运会获得哪些奖项等。关键的是, 要让学生参与班级目标的制定, 把自主权还给学生, 让他们当主人, 通过学生集思广益, 民主讨论, 最后制定出班级的奋斗目标 (8) 。要根据学校不同时期的活动和任务, 设计出有挑战性和经过努力能够达成的目标, 然后组织全班学生一起为目标而努力, 最终达成班级的目标。班级的目标和行动步骤还应该通过班级内的文化园地 (墙报、班级Q群) 及时展示, 让学生随时随地就能够看到。
(七) 课堂教学要促进班级文化建设
课堂教学是促进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专业教师要把握所教班级的班级文化的要点, 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班级文化的特点, 在教学内容、方法、评价上都与班级文化相适应。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的多边交流的过程 (9)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习惯和能力, 充分利用学生自我管理来推动班级文化建设。
综上所述, 学生缺乏班级认同感是技校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个深层次难题, 可以通过班主任和教师对学生的认同、组织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形成独具班级特色的班级文化和仪式表达、通过班级目标的设计和达成以及与专业课堂教学相配合等方法来解决。
摘要:技工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生缺乏认同感, 造成面上热闹而实效不佳的被动局面。提升学生的认同感需要班主任和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 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班级文化和班级目标设计, 从而充分发挥班级文化激励学生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技校,班级文化建设,认同感
注释
11 谢健、奚从清:《现代企业文化》,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年, 第14页。
223 岳春峰:《名校校园文化构建力》,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第86, 92页。
34 郑学志:《班主任工作新视角》,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 第16页。
45 张党利:《企业营销文化的概念研究》, 载于《商业经济》, 2011年第8期, 第98页。
56 许嘉玲:《物流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及解决思路探讨》, 载于《物流技术》, 2009年第11期, 第62页。
67 赵中建:《学校文化》,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 第19页。
78 赵国忠:《班主任最关键的管理细节》,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 第18页。
【学生认同感论文】推荐阅读:
学生职业认同感09-13
浅析学生自我认同感06-02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感的调查研究07-31
小学生五个认同演讲稿09-22
教师认同感06-10
身份认同感09-19
学校认同感09-23
消费者认同感08-08
民众的司法认同感09-22
文化认同感归属感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