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认同感

2024-09-23

学校认同感(精选12篇)

学校认同感 篇1

艺术学校的文化课教学,跟普通学校的教学比起来,有更多的困难和障碍。如何克服困难和障碍,提高教学实效, 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艺术生对文化课教师的认同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

一、学生认同感的重要性

认同感,是指人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判断和评估[1]。目前,国内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教学状况不容乐观的现象,艺术学校的状况也如此。改善这种现象,做到文化课有效教学,需要调动和发挥方方面面的因素。其中,增加学生对文化课教师的认同感, 是搞好师生关系,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因素。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

艺术学校的学生,由于对专业的重视,自然对专业教师敬重和亲近。在他们眼里,专业教师是他们赖以学习和掌握日后谋生的技艺的恩师加权威的存在,对他们的人生影响至关重大,是他们主动亲近,敬重,服从的对象。而对于不少艺术生而言,文化课学习并非他们所愿,老师也是被他们边缘化和疏远的对象,被当做与他们的人生无足重轻的角色。 学生由不喜欢文化课而疏远文化课老师,进而缺失对文化课教师的认同感。因此,文化课教师若想拉近与学生的关系, 就要被学生认可和认同,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引起学生对文化课的兴趣和投入。

2. 提高文化课教学实效的重要契机。

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认同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不容置疑。据我们调查,有些艺术生虽然对文化课总体上持排斥的态度,但对个别科目却比较喜欢,原因是喜欢该科目的教师。 这说明,学生喜欢一个老师,可以转移到喜欢上该科目的课。 对老师认同,进而产生敬重,不敢随意旷课,想提高该科目的成绩,希望给老师留下好的印象。这种心理,都可以成为学好文化课的积极动因。

3. 提高文化课教师的成就感,更好地发挥文化课教师的潜力。文化课教师,一般都是学历层次比较高,文化修养较深的群体。但面临身份被边缘化的境遇,这些群体往往会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职业成就感较低。学生良好的认同感,可以消除这种消极的心理因素,对他们的工作起到良性的刺激。另外,文化课教师长期从事艺术学校的教学, 对艺术学校的教学体系有较深的了解,虽然不太懂专业,但是具有较为深厚的人文水平,了解教育改革信息,可以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从客观的角度提出较为合理化的建议和建设性的意见。

4. 转变社会观念,树立对文化课教师公正,客观、积极的认知。

文化课教师不仅在学校面临可能被边缘化的境地,而且在社会上也遭遇公众认知上的偏颇。认为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师,业务上不过硬、不正规,不入流。笔者一位同事讲过这样的经历:在一次社会聚会上,在旁的一位初次见面的人得知她的教师身份时,言语神态之中表现出极为钦佩。但随即了解到她是艺术学校文化课教师时,态度马上发生了变化。学生对文化课教师良好的认同感可以直接反馈到其专业课教师和家长,进而扩散到社会上,有利于转变社会观念, 树立对文化课教师公正,客观、积极的认知。

二、文化课教师如何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1.了解学生的情感、心理需求。

(1)留下良好的第一次印象。心理学上有“第一印象效应”——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但却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过程,往往是今后交往的依据。第一印象奠定师生关系的基础的概率很高。第一次愉快的接触,可能会使以后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文化课教学顺风顺水,第一印象差,就会给日后的师生关系留下障碍。 艺术学校的学生,个性比较散漫,有些学生对要求严格的文化课教师持有“守旧”、“正统”等成见。也正因为这种成见, 学生在接触新任科任时,既有期待的心理,也有挑剔、甚至于抵触的心理。因此,文化课教师一定要重视第一次跟学生见面的机会,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2)敬业爱岗,关心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教育岗位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学生,用心关注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状况,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真情与爱,无论赞扬与批评都是为了他们好,偶尔批评是因为 “恨铁不成钢”。了解和理解他们的求学之难和苦衷,了解生活上的困难。为他们解惑、指点学习、生活、就业、感情等方面的问题,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有时候,一个关切的眼神,或者轻轻拍下肩背,或者竖起拇指,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心关怀和鼓励。艺术学校的学生,很大部分在原来学校经历过因成绩差而被忽视的遭遇。这种经历也成为学生进入到艺校后,抵触文化课教师和学习的诱因之一。因此, 在教学中,不搞“惟成绩论”,注重发现学生个体微不足道的闪光点,着重发挥他们的个性显得尤其重要。其实,艺术学校的学生,因为专业和文化课的双重负担,学业压力并不比普通学校学生轻松。有些学生因为专业基础差而苦恼。另外,由于父母出国打工,或离异等原因,不少学生生活状态不稳定,缺乏来自家庭和亲情的温暖。对以上种种现象,教师要用心关注,了解学生的处境,理解他们的心境,给予力所能及的关心和帮助。只要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和关怀,他们的心扉也会向文化课老师打开的。

2. 拥有深厚广博的学识和扎实精深的业务素质。

感情笼络只是让学生认同教师的基础,要想巩固这个基础,让学生真正认可还要靠教师的真才实学和个人魅力。

(1)展现广博的学识水平,给学生拓宽知识面。“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在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的更新可谓日新月异。艺术学校的学生最不喜欢只会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的老师,喜欢那些不仅学识渊博, 而且兴趣广泛多才多艺的教师。艺术生就业、高考方面对文化课成绩的评价标准较为宽松,所以,不像普通学校那样要求知识层次上的精深,但必须要有知识面上的拓宽。这就要求教师拥有渊博的学识功底。要拥有渊博的学识,教师就必须博览群书,时时补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

(2)教学方法多样化,切忌教条,本本主义。艺术学校学生,个性浪漫,喜欢变化,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是普遍现象。最忌刻板、教条的教学方式。笔者根据多年教学,针对艺术生的个性特点总结出了“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精讲”要讲究短、平、快。所谓“短”指内容上既短小精悍, 又简明扼要;“平”指语言上既深入浅出,又通俗易懂;“快” 指节奏上既轻快流畅,又张弛有度。“多练”是培养和发挥学生个性、创新思维的环节,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设计,形式要多样化、富于变化,以“趣”引人入胜,以“变”开拓思维。

(3)教师要善于构建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艺术学校的文化课课堂,教学秩序混乱,学生睡觉的,玩手机的,聊天的都有,就是不听课。要想驾驭课堂,一方面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还要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准备充足的料, 来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课堂状况。课堂文化氛围,是建构在良好的课堂秩序基础上的。在张扬个性的多元文化时代,良好的教学秩序仅仅靠教师的权威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要巧妙地调动学生集体意识和潜在的自我约束、自主管理能力。 不同专业的艺术生有着专业共性上的差别。若利用好这个共性差别,加以适当的引导,就能树立起具有专业特色的较好的教学秩序。比如:舞蹈班学生由于专业的集体课性质,来往都是扎堆,犯错误也都凑在一起。这就需要发挥其中学生干部的作用,用集体荣誉作为建立良好秩序的突破口。再如, 音乐专业的学生个性激情、懒散。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安排他们演奏或演唱相关音乐作品,或者查找朗读配乐,巧妙地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学内容上。一个老师能够对学生情况了解得胸有成竹,驾驭课堂秩序游刃有余,自然会赢得学生的敬重和认同。

3. 要具备创新和与时俱进的精神,时时了解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脉络,了解文化艺术发展的潮流。能给学生提供或谈论他们专业发展的信息。艺术生具有较敏感的信息接受能力,但是又缺乏对各种信息的分析、综合能力。因此,作为文化课教师,要利用较深厚的人文素质功底,引导学生关注天下事,正确地收集和筛选各种网络信息,让他们拓宽知识面,提升个人修养,做一个拥有创新意识和时代精神,兼备综合素质的艺术人。

4. 整洁大方、美观得体的仪表美展现个人气质和魅力。 教师是公众形象。教师的言谈举止、服饰打扮都会成为学生议论和效仿的对象。教学语言上既要准确平实、还要风趣幽默。肢体语言也是教学当中不可缺少的交流方式。竖起大拇指、轻拍肩背、无言的鼓掌等带有感情的肢体语言,都能吸引学生进入教师设计的情境之中。

另外,艺术生注重外在美,喜欢老师外型上打扮得赏心悦目,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都逃不过学生的眼睛。如果长期穿同一件衣服,或保持同一款发型,会让他们产生审美疲劳。所以,文化课教师除了言谈举止的和蔼可亲,大方得体之外,还要在服饰打扮的美观大方上下工夫,把自己的审美观点和精神风貌呈现给学生。每次老师换一款新发型、添新衣服,学生都表现出惊喜和赞赏。当然偶尔也会批评,或提建议。这个时候,教师不能端架子,可以跟他们一同交流关于审美的话题,师生交流其乐融融,为愉快的教学活动打下感情基础。

总之,在艺术学校,文化课教学虽然面临种种困难,但也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学生在专业教师面前,比较规矩、 乖巧,都尽力展示自己好的一面,往往会隐藏真实的自我。 而到了文化课大课堂里,心态比较放松,在与同学自然相处之间更能展现出“本我”。只要教师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 以高尚的人品和广博的学识,用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投入教书育人活动中,赢得学生的认同和尊重。

学校认同感 篇2

组织认同感

组织认同是指在组织成员行为观念等方面与其加入的组织具有一致性,并且觉得自己在组织中既有理性的契约和责任感,也存在非理性的归属感和依赖感,以及在这种综合的心理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对组织活动的尽职尽责的行为。Patchen(1970)提出,组织认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概念:(1)相似性:个人感知到自己与组织中的其他成员的共同的目标与利益;(2)成员身份:个人自我概念与组织的连接程度;(3)忠诚:个人对组织的支持与保护(Michael.R:ketta.organnizition identitication: A meta-analysis [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5.66:358-384)。所以,组织认同就是研究组织与员工之间观念统一程度的问题。组织认同对于来讲,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组织对员工的期待产出主要是员工能力、员工稳定以及员工激情,如果培养出员工与组织有高度的认同感越高,则员工就越服从组织的行动安排,为组织的任务尽心尽责,组织对员工的期待产出越有可能实现;对员工个人来讲,自己对组织的认同感越强,在组织中工作就越舒心,就会越能体会一种“千里马遇伯乐”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感。

在知识经济时代,组织认同被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所重视。许多的研究表明,人体对组织的认同感越强,越有可能持有组织的观点和采取对组织有力的行为(朱海华、晏钢。知识型员工的组织认同感与忠诚度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6.(7))。因此,培养员工的认同感对现代的组织来讲是越来越紧迫的任务,而建立起组织认同,就是将员工与组织的一些观念和行为加以整合。对组织来说,首先要建立起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进行合理的员工培训可以将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与组织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在满足员工自我发展需要的同时,也增加了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加强了组织认同。组织要了解员工的实时需求,帮助他们设计起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使员工在组织发展中看到自己的职业发展。然后对非营利组织中的有酬员工来讲,要建立有效地薪酬管理体系,薪酬是员工生活的一种保障,也是员工最关心的话题之一。主要兼顾好薪酬的内外公平以及比例分配,有利于增强员工的组织认同,和工作激情。接着,要注意建造组织工作环境。员工对组织的要求不仅是有合理的晋升制度、事业发展的平台,还需要一个让他们可以全心全意工作的岗位环境。营造一个健康、优美、温馨、沟通流畅、人际关系融洽、良好的竞争制度的环境是保证员工全力工作的基础,而且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组织归属感与认同感。再者,要让员工建立自我的特殊的组织身份,让员工明确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与组织对自己的需求,增强员工的组织认同。最后,组织要具有有效地沟通机制,让信息有效的流通,同时可以让员工与组织“对话”,化解组织内部各种矛盾的同时,赢得员工对组织的信任,增加员工的组织认同感。

学校认同感 篇3

一、改制或升格学校教师自我认同危机及其意涵

升格后的高职院校教师从中专教师转变成高校的“双师型”教师,其地位、作用、身份差别是很大的,角色转变的跨度也是很大的。面对改制或升格,教师们会表现出无所适从,内心深处产生了严重的焦虑、恐惧、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感。简而言之,就是升格或改制过程中的教师出现的自我认同危机。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是个体根据对自身经历的反思所理解到的自我。也就是指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结构中,通过与他人的长期互动,不断反思逐渐形成的关于自我的认知。“自我认同”能帮助个人明确而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生活现状、个性特征、心理倾向、生活经历、社会期待以及理想规划等方面的个体因素,使个体对“我是谁”“我将走向何方”等问题不再有彷徨迷失之感。它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自我要求与社会期望的整合。

教师的工作是高度自我涉入的,教师的自我认同和人格特质是构成教师教学实践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面临着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矛盾、传统期待与现实认知的冲突、时代挑战与自身素质的落差,就会对“我是谁”“我拥有什么”“我做了什么”等产生疑惑和动摇,就会对教师自身的价值和成就产生疑惑和否定,进而影响到教师对职业的认同。

当前改制或升格中的学校教师普遍存在“认同危机”。这主要是由内在因素即本体安全、外部因素即社会环境共同作用而导致的。内在因素主要指维系教师自我连续的本体(教师职业)安全受到威胁、自我内在统一性遭到破坏,自我身份的建构模糊不清。外在因素主要指当前学校的改制、社会的变化、教改的深入、课改的要求等一系列变化。这些都迫切需要改制或升格学校的教师进行角色的重新定位和转换,需要教师教育要关注教师的自我认同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引导教师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使教师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得到理想发展。

二、改制或升格学校教师自我认同危机表现及原因

(一)自我认同危机的表现

根据安东尼·吉登斯的观点,出现自我认同危机的个体表现出以下一种或多种特征:第一,出现缺乏个人经历连续性的感受。第二,在充满变迁的外部环境中,个人充满对其存在的可能风险的忧虑,没有能力去阻挡外在冲击的危险。第三,个人不能在自我完整中发展或维持信任,因为他缺乏善意的自我关注的热情。简言之,自我认同危机就是自我感的分裂与自我意义感或自我价值感的丧失。对照安东尼·吉登斯的观点,改制或转制学校中的教师存在着以下自我认同危机的具体特征:

1.角色认同混乱

中职教师一开始非常向往和憧憬高职教学生涯,总认为高职是高校,能从一名中职教师转变成高职教师是件幸运与光荣的事,但现实总是与理想有出入,新鲜感很快消失,接踵而来的是一系列适应问题。有些教师由于对自己现在所扮演的角色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扮演动力,不了解高职教师角色规范及如何实现从中职教师到高职教师的角色转化,从而使自己在转型后不自觉地沿用原有的一些角色习惯和角色心理来处理现实环境中的一些问题,不能用现在的角色规范来约束和完善自己,从而发生角色衔接上的中断。缺失了对个人连续性经历的一致感受,使自我认同发生断裂和迷失。表现为发现自己和过去不一样了,找不到过去的“我”,但又不是理想中的“我”,典型的困扰在于“觉得自己不是自己了”,甚至感觉到自己也很陌生,角色的完整感被打碎了。过去的自我和未来的自我缺乏连续性,极力想给自己定位,但又不知道位置在哪里。对角色认知的困惑,使得他们不知如何恰当地去扮演自己的角色,从而出现了角色混乱。

2.角色独特性的迷恋

面对新的角色要求,升格后的高职教师开始认真审视自我,渴望知道“我是谁?”在自我审视的过程中发现:(1)自己被集体所淹没,没有了个性,感到压抑,失去了唯一感。于是他们努力想使自己独特,追求特异和个性,有的甚至标新立异,带来的却又是内心的迷茫和躁动。(2)努力地想要得到自身价值的体现,肯定自己,并在行为上竭力去证明自己,同时也非常希望能够得到外界的认可,但由于缺乏对信息的加工能力,对角色图式构建不恰当,有的教师干脆自我封闭,我行我素,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漠不关心,对集体事务不闻不问,易形成情绪低落、人际关系冷漠、不愿与外界交往的心态。这是角色适应混乱的两种极端表现。

3.自我挫败感

这是角色适应混乱带来的自我否定。表现为:(1)对自己的不理解不满意,同时包括对现实环境的极大不满。他们觉得对周围环境和自己的行为无法预测和控制,哪怕是一点小事,也会使自己懊恼后悔,陷入不良的心境。(2)对自己的评价偏低,甚至消极,尤其是在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发生后,自信心受挫降低,认为自己无用,无法达成角色所期望的行为。例如过去在中职工作成绩总是很优秀,一旦进入高职,发现“山外有山”,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结果产生自卑,否定自己,产生习得性无助。(3)为了使自己符合心中的角色期望,外表的自傲和内心的迷茫矛盾地结合在一起。例如,由于与周围同事观点不一致,为了肯定自己,保住自信,坚持“真理总是在少数人手中。”“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虽然可以暂时减少心理冲突、认知平衡,但另一方面“孤掌难鸣”“高处不胜寒”,以及不被认可的孤独,使得他们总在寻找答案,寻找支持自己的假说,希望别人能够理解自己,希望证明自己,把困惑和否定藏在内心深处,自卑和自尊矛盾地组合在一起,对角色适应失去信心。

4.焦虑程度高

主要表现有:(1)角色适应混乱造成经常性的焦虑和抑郁。“我该怎么办?”急于打开局面,想要成功,给自己排满了日程表,但又不知道忙了些什么,缺少成就感。有些教师甚至有了许多生理反应,如常常失眠、头痛、憋闷、食欲不振,他们总注意周围的人,在乎别人的视线,情绪很容易被破坏。(2)对外界舆论及变革异常敏感,在内心中无法对自己进行求证,转移为希望外界的证明,常为“如果这样做别人将会怎样看我”所烦恼,同时寄希望于环境发生变化,来符合自己的角色期待和人格特征,渴望新的机遇来临,但又害怕变革,既希望凭借实力公平竞争,又希望没有淘汰,理智和行为出现了不一致。

(二)自我认同障碍的原因分析

1.学校改制或升格对教师角色要求的变化

普遍重视和崇尚高等学术性教育的高职院校,对于中职改制或升格而来的教师无疑是一次较大的挑战。因为改制或升格的高职院校教师对社会发展的走向缺乏准确的把握,对知识经济的特征缺乏清晰的认识,对高职教师的社会定位缺乏理解,这就造成教师在从“中职教师”向“高职教师”自我角色转换方面出现危机。主要表现为:一是教育思想相对滞后,习惯于用中职教育的思维给自己定位,停留在原有的教学形式和模式上,因循守旧,对改革中出现新的教学教育手段反应迟缓,缺乏对新事物的敏锐性和前瞻性。二是竞争意识不强。教学改革相对滞后,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坐等其变、得过且过。三是换位思考意识较淡薄,视野不开阔,局限于原有知识和老规矩,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反应比较麻木,主动适应少,被动应付多。思想准备不充分,行动措施跟不上,角色转换动作缓慢。四是学历层次比较低。知识老化比较严重,“近亲繁殖”较普遍,专业教师的构成往往以本学校留校的毕业生为主,第一学历层次总体较低,中专学历和大专学历者至今尚占有一定的比例。教师再教育、进修机会较少,知识趋于老化,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需要。五是科研能力较弱。中等专业学校本身的教育要求及特点决定了教师对教育教学技巧比较重视,但对科学研究能力重视不够,专业教师科研机会不够多,科研意识不够强,科研水平不够高,科研能力总体比较薄弱。以上各种因素使教师不断产生对自己当下教育角色的排斥与不认同,从而产生较为严重的角色转换危机,严重影响了积极自我认同的形成。

2.教师心理承受能力的差异,导致角色冲突加剧

对角色行为的演绎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选择的过程,选择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自由,更是一种冲突。当对角色行为作选择时必然产生动机冲突,无论是双趋,还是双避,是趋避还是多重趋避,都是一种考验。教师在学校转型过程中,是选择教学工作者的角色行为,还是研究者的角色行为,是固守原有行为模式与教学思路,还是突破与创新,是以主动方式去适应角色,还是被动等待,是选择突破自我认知的迷茫,还是在自我认知中迷失等等,在这一系列的角色冲突与选择中,由于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异,影响着个体的自我认同体验和对扮演角色的理解程度,导致角色冲突的加剧。

3.教师内在价值观的改变

虽然学校的改制或升格是造成教师角色转换与自我认同危机的直接的外在原因。而教师自我意义感或价值感的丧失,是教师产生自我认同危机的内在原因。自我认同必定要经历一个由“自主”到“主动”的建构过程,在这自我反思性建构的过程中,个体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思维模式等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刚改制或升格时教师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工作目标,有些教师第一反应是做一个称职的高职教师,所以他们会选择学习与进修,勤奋努力;有些教师在经过一定时间沉淀后会有这样那样的迷茫与困惑,他们就会选择消极等待与被动应对;更有教师在走出迷茫后又陷于工具主义泥潭,把工作当作获取经济利益和实现基本生存的某种手段,而教师的独立目的应是使学生最终获取知识进而实现教师自身的价值。因而教师要扭转自我认同危机,必须进行自我重塑,而关键是观念的重塑。教师必须要找到职业的意义和道德框架,坚守作为教师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坚持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做一名既教书育人又能实现自我价值追求的充满幸福感的教师。

三、改制或升格学校教师走出自我认同危机的心理调节策略

自我认同危机在许多改制或升格教师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虽然自我认同是一个主观能动的建构过程,但可以通过疏导和帮助进行调整。

1.正确对待学校改制或升格的变化,调节自我认知和期望水平

自我认知是指在自身与群体交往中能够对自己做出合理正确的评价。教师有良好的自我认知,才能妥善处理学习与生活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高职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的策略来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第一,教师要对高职教育的现状及预期发展前景有准确的认识。社会的发展是必然的,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但又是符合大多数人意愿的。作为教师应该积极顺应这种变化,投身到学校变革中去,在社会活动中观察体验各种社会角色的发展和变化,在交流和互动过程中,对来自方方面面的有关自己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进合理反馈,同时依据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自己的条件,制定一个适宜的期望值,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明确目标,一个具有可行性的角色定位,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有序地发展自己。第二,学校要为教师的角色认知创造条件,提供平台。通过各种途径为教师提供角色行为的范式和角色交流、互动影响的场所,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校活动,在实践中完善自我。譬如选择教学科研上有较高成就的老教师当导师,实行拜师结对制度,提高教师转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针对性。

2.积极开展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辅导

通过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辅导,促进改制或升格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的能力。第一,加强改制或升格的教育力度,要充分认识角色认知和角色认同的先导性。研究表明:教师自我是在改制或升格前的社会情境中共同建构的,这说明教师在改制或升格前所遇到的重要的他人所形成的角色模范,对于教师专业认同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可以进行改制或升格时的常规教育,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让教师充分了解未来角色的能力、素质、职业道德及地位和作用。“请进来”就是请改制或升格学校的教师,特别是已改制或升格成功学校的成才典型,介绍他们的成才经历;“走出去”就是到相关高职学校去参观,请教学能手现场演示,让教师对自己将要实践的未来角色有一个较为具体的认识。第二,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学校可以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尽可能地让每位教师坦承自己对社会、人生和自我的态度和看法,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表露出来,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理解与分析,构筑健康情绪情感,排除诸如不满、依恋、焦虑、恐惧等负面情感,跳出从众、浮躁、不安等社会心理,从而改变错误、狭窄、扭曲的自我认知。

3.帮助教师正确对待挫折,利用社会比较策略悦纳自我

在角色转换过程中会出现或经历习得性无助和自我挫败感等心理过程,这是回避现实、不能正确悦纳自我的表现。他们接受的是虚假、消极的角色反应,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缺点,因此要指导教师正确看待个体角色的个性和角色群体共性之间的差异,每个个体对角色的演绎都是共性下的多样化表现。因此要善用利用社会比较策略,在衡量和评价自己的时候,不能完全“高标准、严要求”,可以和不同类型、层次的人进行比较,善待自我,既重视现在,又积极地面向未来,并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周围的人和物的变化。

4.通过成功经验,提升教师的自我价值

教师自我认同危机的一项重要根源来自于自己未来的不确定。当前,改制或升格后的高职院校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风格以及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学术水平及课程的开发能力等提出了较高要求,使他们感受到一定的压力,表现出诸多不适应。这直接影响着高职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影响着他们对自己当下状态的认同。因此,可以运用“成功与激励”理论,主张要适当适时真切地鼓励教职工改制或升格中取得的每一次成功,引发教职工欣赏自己的积极性和满足感,建立适应信心,激发角色学习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适应效果。

综上所述,要使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在学校转型后适应新的岗位要求,顺利成为合格的高校教师,学校应主动引导、指导教师完成角色转换,消解自我认同危机,并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主渠道作用,通过有效的疏导和激励机制,实现教师在过“教学关”的同时,过“学术关”,尽快进入大学教师角色,缩短适应期,最终确保学校的顺利转型。

参考文献:

[1]郭金山.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J].心理科学进展,2003(2).

[2]叶澜.实现转型:世纪初中国学校变革的走向[J].探索与争鸣.2002(7).

[3]陈明丽,等.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0(3).

学校认同感 篇4

所谓认同感, 是指个体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判断和评估。学校认同感, 则是指学校成员对学校产生的一致的或相似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 是与其他成员在互动中达成的对学校的利益一致或相近的契合点。这种认同心理多表现为成员对学校的归属感、荣耀感等, 这种认同行为多表现为成员对学校的理解、认可、信任, 最终转变为支持的行为。

学校认同感从内容上具体可分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以及社会对学校的认同感。学校在办学过程中, 学生是其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者和载体, 教师则是一所大学的灵魂, 是其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发扬光大者, 而社会舆论、家长和教育行政部门能和学校学生和教师一起就学校的办学思想及办学理念达成共识, 则可形成合力, 形成共同促进学校发展的良好氛围。三者对学校的认同必会带来显著的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降低学校管理成本。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发展的基石。学校的教学质量主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师德水平以及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来体现, 假如教师对学校办学理念由接受进而在教学、工作中自觉的应用, 并认可其为自身发展的根本所在, 教师则会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 积极投身于教学科研之中。如果学生也高度认同学校和教师的价值观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等, 就能够加强其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学校获得各方普通的认同, 学校的许多管理环节就可以省去, 管理效率自然得到提高, 与之相应的管理成本也就能够大大降低。

2.利于加强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师资力量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的问题, 是最首先要发展的人的素质, 而人的素质的发展又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头戏, 因此, 激发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学校管理的重中之重。如果能够形成浓厚的认同学校的氛围, 不但能够留住教师, 而且能够激发教职员工无穷的创造力, 使更多的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而且吸引外面的优秀教师投身本校。

3.增强社会各方的支持配合, 有效提升学校的形象。发展学校的一笔可观的无形资产是社会、家长和教育行政部门等外界的认同和支持, 离开他们的认同和支持, 学校的教育改革实施、办学思想的贯彻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家长以及社会是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赢得他们的认同和支持对学校的发展意义深远。

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培养认同感的途径

1.给予“家”的温暖, 让教师学生有主人翁的感觉。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第一次远离家乡, 独自生活, 心理上难免会产生无助的感觉, 这就要求大学必须成为学生的第二个家, 迅速填补孩子心里留出来的感情空缺。大一是大学生活的一个关键时期, 大一新生初来乍到急需老师和学长们的帮助和引导, 以德宏师专为例, 每逢迎新之际, 都在汽车站设立新生接待点, 新生班主任24小时开机接受新生报到, 各学生社团志愿者齐上阵不分昼夜, 学校领导更是亲临现场指导工作, 做到了新生报到从车站到宿舍的一站式服务。而毕业生则面临找工作、继续深造等众多困惑和压力, 也急需要教师和学校的关心。德宏师专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 在课程设置上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就业进行具体指导, 并使就业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工作中;举办大学生就业方面的讲座、举办和承办各种校园招聘会、先进毕业生事迹报告会等,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真正做到德宏师专培养的人才“留得住 下得去”。同时, 一些贫困生、心理素质不强的学生也是学校重点照顾的对象。德宏师专大力推行“暖心聚力”工程, 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各项奖助学金政策的支持以及社会力量的捐助以“不放弃, 不抛弃”的态度面对师专的每一位学子。

2.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 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近年来, 地方高校为了自身发展大力引进博士、硕士, 而地方高校的博士、硕士往往眼高过顶, 在课堂上往往神气有余, 务实不足, 又不愿接受学生的建议, 一意孤行。因此, 师生关系紧张的局面时有出现。而有些老资格的教师, 因上课方式呆板乏味, 备课内容十几年不变却从不反省, 而自我感觉特别良好, 让学生极其反感。试想, 一个从事传道授业的老师, 如果连最基本的教学态度都端正不了, 要想让学生对学校产生好感是不可能的, 学生又怎能在这个学校找到认同感、归属感呢?因此, 教师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 真诚地对待学生, 让自己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喜欢自己的学校, 喜欢自己的老师, 生发对学校的认同感。

3.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建设, 加强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校园文化是办学理念、学校校风、精神风貌和人才素质的具体体现, 具有很强的导向、凝聚和教育功能。所以, 地方高校要想吸引学生, 加强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也至关重要。一是学校可以充分挖掘本校的历史文化资源;二是发挥报纸、广播、电视、宣传栏、校园网等的宣传阵地作用, 校园媒体将信息、价值观和规范等一代一代地在校园群体中传递下去, 使“校园小社会”在扩展共同经验的基础上更加紧密凝聚起来, 小环境中的成员因为拥有共同的精神而找到归属感。

4.树立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培养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作为在校学生, 接触最多的人除了任课教师之外, 就是学校管理人员了。如果说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话, 那么, 管理人员的管理态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从班主任、辅导员, 到后勤管理人员、教务部门、财务部门, 甚至学校的高层领导, 他们都应该改变高高在上的态度, 放下架子, 做学生的朋友和服务员, 多点关心和笑脸。这样, 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形成才会真正成为可能。

总之, 构建良好的师生认同感需要多方合作, 共同努力。但是, 认同感一旦形成, 将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有利因素, 也会有利于学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饶细莉.认同感在学校管理及师德教育中的核心作用[J].职教论坛, 2011, (17) :86-88.

电话销售技巧之建立认同感 篇5

问到电话业务技巧的问题,张先生说:“从小我就是快人快语,说话连珠炮。刚做业务时觉得自己伶牙俐齿没问题,可不知为什么老碰钉子。后来我学乖了,原来是我说了一大堆,人家根本没听。再后来,我打招呼,就稍作停顿,让人觉得谨慎些、庄重些。为了降低语速、显出专心,有时还要适度地重复接线人讲的内容,用业务培训的话说就是用认同感吸引对方。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聆听对方。而不是任自己一路劝说引导,

说到认同感,张先生又说,我的业务基本是从电话开始的,我对业务员说,要在电话中与客户迅速建立起认同感,这里有很多技巧性的东西。但是要给对方一个好的认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制作脚本。脚本,会使你气定神闲、心中有数,会使你游刃有余、达到最佳状态。你的良好状态一旦感染了对方,对方就会像柴草一样燃烧起来。制作脚本也就是整理你的态度,在电话业务里,态度决定了成功,而不是成功后才有态度。这就是建立认同感的道理。

上面的方法,不过是强调业务员要做好工作准备。你必须在打电话之前做好准备。

能力认同风格认同愿景认同 篇6

进一步说,他们如果能够在利益分配上达成一致,后面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企业之间的合作不是把事情做好了再谈利益分配,而是在项目启动前就对后面利益分配有明确的共识。如果这种平衡性未能达成,一种可能是,其中一方收入低于原来预期,自己评估后认为投入与回报不成比例;另外可能就是双方的战略定位和取向不一致,导致合作无法达成。

需要说明的是,有的时候,企业合作是否成功的原因很复杂,有时候失败也可能是莫名其妙的。

从技术层面看,进入一个新市场,尤其是新兴市场,选择合作伙伴一般需要考虑四个基本要素:行业经验、营销能力、当地企业自治及排他性制度安排。而利兰汽车有限公司(ALL)进入中国市场,没有一个稳定的分析框架指导,在产品政策和合作伙伴政策方面缺乏针对性。

亚当·斯密说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今天,我们惊奇地发现,文化也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并影响了企业的战略和政策。

该案例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了能力认同、风格认同和愿景认同的重要性。能力认同是指当地企业对国外企业经营能力的认可程度;风格认同是当地企业对外国企业管理方式、内部沟通习惯等管理风格的认可程度;愿景认同是当地企业对外国企业的发展愿景的认可程度,被认同的发展愿景意味着双方有着共同的前进方向,这是双方合作的基础。

基于这个前提,我认为印度企业成功进入中国市场尚需要一个过程,至少印度企业需要积累在中国市场的经验。

第一阶段,侧重点是要建立中国企业对印度企业的能力认同。2004年10月上汽并购韩国双龙(ssang Yong)后,韩方一直对中国企业的能力心存疑虑,上海汽车采取的“新思路、一条心”运动计划没有成效。

第二阶段的侧重点是要建立中国企业对印度企业的风格认同。

据我观察,印度人比中国人更善于数理逻辑,更理解国际规则,更注重契约的功能等。2009年1月,我去印度班加罗尔泽韦尔(Xevier)管理学院和Infosys公司做学术访问,直观感受是:相较于中国人,印度人做事不讲求效率和预期,但印度人看重合同,特别忠实地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信任、信用和信仰”比中国社会更加受到重视。同时,许多中国企业在印度已经开始有所作为,比如联想、华为、海尔等,特别受到当地学者和消费者的认同。印度学者和企业特别推崇中国经济成就,而且多次到中国各地访问。

在这一阶段,随着双方互动距离的拉近,管理风格冲突也相应增加,此时当地企业对外国企业的风格认同程度对于文化整合起主导作用。

大学生学校认同的因素研究 篇7

有关对学校认同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因研究角度的不一样,尚没有权威的定义。目前运用最广泛的是学者李芬香提出的概念,她认为学校认同是学生在与就读学校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学校的一种接纳、肯定和欣赏,并希望在学校刻苦学习、钻研成才,要为校争光的一种积极态度、情感、认识。学者认为,在这种心理氛围下,学生会自觉接受学校的校规校纪、认可校园文化,并逐渐在外在动机的影响下内化,同时会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做出一系列积极行为。

2.方法

选取广西大学大学250名本科生作为受试者,发放问卷250份,收回233份,回收率为93.2%。

借鉴的量表主要由华中师范大学04年毕业的学生陈晶编制,涉及积极情感、集体自尊、互依信念、消极情感、自我归类、自我概念六个维度,信度系数达到0.7957。

大部分学者对学校认同的维度划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涉及自我的认知因素,二是涉及依恋程度的情感因素,三是涉及自尊的评价维度。丁立的实证研究显示,学校认同可以从四个角度出发定义学校认同的内部结构。

本文在此基础上,假设学校认同划分为四个维度:维度一,认知成分;维度二:情感成分;维度三:评价成分;维度四,行为成分,通过统计方法实证验证学校认同的维度。

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

3.1因素分析

对问卷的项目进行因素分析,Bartlett检验的卡方值为1520.119(p<.000),可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可以抽取特征值大于等于1的因子4个。

碎石图的结果显示,第四个因子解以后的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变得很小,可以忽略。从此图的结果显示,提取4个公共因子是合适的。其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旋转矩阵。结果显示,主要有四个维度,且各维度区分度比较明显,验证了丁立的结论。根据各维度的特征,依次命名为认知;情感;行为;评价。

3.2相关分析

表3-1是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程度之间的相关分析。在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条件下,四个维度和总分之间的相关显著结果,显示存在较强正相关,

4.结论

本文运用因素分析和相关分析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验证了学者的结论:学校认同感由四个维度构成。分别可命名为情感,评价,认知,行为。各维度相关显著,但都不超过0.70,未达到强相关的程度。

在著性水平0.01下,四个维度和总分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中情感维度与总分的相关程度最高,评价随后,行为次之,群体认知最后。

认知是大学生认知自己活动的过程,也是对自己扮演角色的一种认识,能够将自己所在的母校和其它学校区分开来。这是一个自我探索、自我认识的过程(包克冰等,2006)。情感是态度的核心,是一种稳定的评价和体验。也是大学生对自己扮演角色的认可程度、对学校产生的依恋和联接程度。评价成分为自尊,包括怎么看待学校的群体和群体内部的成员(马丁特罗,2003)。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经常以评价学校的好坏展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学校“挺好的,我非常喜欢”,也有部分学生认为“不怎么好,或者“不喜欢”等评价。行为则是个体受思想支配所表现出来的外在活动,如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积极参加校园活动、爱护学校的公共设施等。

后续研究可以参照此研究,将学校认同分为四个维度考虑。

参考文献

[1]张首先.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危机与核心价值体[N].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4(2).

[2]李芬香.论对高校新生的学校认同教育[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9,6.(2):70-71.

[3]丁立,大学生学校认同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

[4]马丁•特罗著.从大众高等教育到普及高等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0):5-6.

学校认同感 篇8

1 升格学校教师自我认同危机内涵

中职学校的升格使中职教师转变成高校教师, 其社会地位、身份与之前差别较大, 角色的跨度也较大。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会感到无所适从, 产生了焦虑、恐惧、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等心理。简单地说, 升格学校教师出现了心理上的自我认同危机。心理学家指出, 自我认同是个体依据对个人经历的反思理解到的自我, 能够理智地看待并接受自己以及外界事物, 能够精力充沛、热爱生活、奋发向上, 不会沉浸在悲叹、抱怨或悔恨之中, 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体会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许。既能从这种认同感中巩固自信与自尊, 又不会一味地屈从于社会与舆论。自我认同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自我要求与社会期望的整合。

教师的自我认同和人格特质是构成教师教学实践的重要因素, 当教师面临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矛盾、传统期待与现实认知的冲突、时代挑战与自身素质的差距时, 容易对“我是谁”、“我拥有什么”、“我做了什么”等产生疑惑, 容易对自身价值和成就产生疑惑和否定, 进而影响到对教师职业的认同。

升格学校教师在角色转换过程中普遍存在心理上的自我认同危机, 它是由内在因素即本体安全和外在因素即社会环境共同作用导致的。内在因素是指维系教师自我连续的本体安全受到威胁 (中职教师职业以往的一贯性、适应性被打破了) , 又面临着新的适应和挑战;外在因素是因为学校升格、社会变化、课改要求变化均需要教师对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和转换。这就需要学校关注教师的自我认同危机, 引导教师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感, 使教师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得到理想的发展。

2 升格学校教师自我认同危机的表现特征及产生原因

2.1 升格学校教师自我认同危机的表现特征

2.1.1 角色认同的混乱

学校从中专到大专再到本科, 教师的身份从中职教师转变为高校教师, 接踵而来的是一系列适应问题, 如对新的身份缺乏思想准备, 不了解高校教师的要求及如何实现从中职教师到高校教师的角色转换, 在现实中仍然沿用原有的方法处理工作中的问题, 不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及要求, 使教师出现角色认同的混乱。

2.1.2 自我挫败感增强

自我挫败感是角色混乱带来的自我否定, 表现为: (1) 对自己不理解, 对现实环境不满意, 认为所处环境和自己的未来有许多不确定性, 彷徨、迷茫, 无所适从。 (2) 对自己评价偏低甚至消极, 一旦有不顺心的事发生, 自信心就会降低, 认为自己无法达到角色期望的目标。在中职学校, 有些教师是很优秀的, 随着学校升格、教育资源整合, 加上高校优秀人才很多, 中职教师易拿自己的短处和高校教师的优势比较, 产生自卑心理而否定自己, 产生习得性无助。

2.2 升格学校教师自我认同危机产生的原因

2.2.1 学校升格对教师角色要求的变化

高校教育重视学术性教育, 对因升格而成为高校教师的中职教师无疑是一次较大的挑战。中职教师对社会发展的走向缺乏准确把握, 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缺乏清晰的认识, 对高校教师的社会定位缺乏理解, 造成中职教师向高校教师进行角色转换时出现问题。一是教育思想相对滞后, 停留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上, 因循守旧, 对改革中出现的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反应迟缓, 缺乏对新事物、新现象的敏锐性和前瞻性;二是竞争意识不强, 满足现状;三是换位思考意识薄弱, 视野不开阔, 局限于原有知识, 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反应比较慢, 主动适应少、被动应付多, 思想准备不充分, 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四是科研能力较弱。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求及特点决定了教师对教育教学技巧比较重视、对科学研究能力不够重视, 教师科研机会不多、科研意识不强、科研水平不高。

2.2.2 教师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导致角色间冲突加剧

角色间冲突指一个人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之间发生的冲突, 包括空间、时间上的冲突和行为、模式、内容上的冲突。当前中职教师转型为高校教师就是一种新旧角色的转换,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是选择教学工作者的角色, 还是研究者的角色;是固守原有行为模式与教学思路, 还是勇于突破与创新;是以主动方式去适应角色, 还是被动等待;是选择突破自我的认知迷茫, 还是在自我认知中迷失等, 在这一系列的选择与冲突中, 由于部分教师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影响自我认同体验和对所扮演角色的理解程度, 从而导致角色间冲突加剧。

2.2.3 教师内在价值观的改变

自我价值观是影响个体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学校升格的过程中, 教师对自我存在的价值会有一个反思和梳理的过程, 这时, 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思维模式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教师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目标, 部分教师选择考研, 追求上进, 充实自己;部分教师在学校的安排下到外地进修;还有一些教师积极自学, 完善自我;也有些教师会有迷茫与困惑, 他们选择消极等待和被动应对, 从而产生自我认同危机。

3 升格学校教师对自我认同危机的心理调节策略

自我认同危机在许多升格学校教师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虽然人的心理变化是一个主观能动的过程, 但可以通过疏导和帮助进行调整。

3.1 正确面对学校升格带来的变化, 积极主动调节自我认知和期望水平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 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 这两方面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将自我评价应用到实践中, 使自身与群体交往时能对自己做出正确合理的评价。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认识自我, 看不到自身优点, 就会产生自卑心理, 丧失信心……相反, 如果一个人过高地估计自己, 也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 导致工作失误。因此, 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我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作为教师, 是否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决定着其能否应对和处理好学习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

3.1.1教师对高等教育的现状和预期发展要有准确认识

社会的发展是必然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学校升格已成事实, 教师要做的是努力适应这种变化, 抓住这种变化带来的机遇, 同时依据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自身条件制订一个可以实现的明确目标, 给自己一个准确的角色定位。

3.1.2 学校要为教师的角色认知创造条件, 提供平台

可提供升格学校教师与高校教师交流互动的机会和场所, 鼓励教师多参加学校活动, 在实践中完善自我;可将升格学校教师与经验丰富的高校教师配对, 互相帮助, 提高升格学校教师转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针对性。

3.2 积极开展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辅导

通过开展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辅导, 提高教师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1) 经常进行升格的常规教育。在具体操作中, 可以请高校教师介绍他们的工作流程和方式, 组织中职教师到合并高校去听课、参观, 让升格学校教师对自己未来的角色有一个具体的认识。

(2) 进行适当心理辅导。学校可以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加强对升格学校教师的心理辅导, 如在教学会上, 校领导强调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讲普通话、要提前5分钟到教室、要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 不要为自己曾经是中职教师而自卑等。

3.3 帮助教师正确对待挫折, 积极接纳自我

学校认同感 篇9

关键词:民族院校,大学生,学校认同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在进入新校园后, 都要经历对环境的适应过程。如果学生对学校有较强的认同感, 则有助于其对新环境的适应。学校认同程度较高的学生, 对学校各方面的评价更为积极, 在学业上更为专注和努力, 他们往往更愿意自发调试自己的状态, 接触周围的人群, 努力适应新学校的生活。同时, 增强学生的学校认同感, 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生, 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 有利于学校争取到更多资源, 对学校发展也将产生重要意义。作为一名研究生, 笔者对大学生群体的学校认同有着深厚的兴趣, 因此, 笔者通过对某民族院校在校大学生的学校认同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以期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评估工作提供参考。

二、学校认同的界定

本文研究大学生学校认同的形成过程, 所以大学生、认同和大学生学校认同就成为本文的三个核心概念。本研究中的大学生指的是四年全日制本科在校大学生。

“认同” (Identity或Identification) 一词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 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1]对社会认同重要性的最早说明之一是勒温提出来的, 他断言为了保持一种健康感, 个体需要一种强烈的群体认同意识。这一思想在泰弗尔和特纳的社会认同理论中得以发展, 该理论认为, 成为一个群体的成员可以给个体提供一种有助于促成正面自我概念的归属感。[2]泰弗尔将社会认同定义为“个人对自己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的认识, 这种群体成员的资格对他有某种情感的和价值的意义”。[3]

学校认同可以认为是学生对所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观、文化传统, 以及专业设置、课程教学、校园环境、师生关系等诸多方面的承认和接受程度。

本研究依据泰弗尔等学者的研究, 笔者编制的大学生学校认同问卷将学校认同动态分解为三个阶段:类化、认同和比较。类化是指人们将自己编入某一社群中, 认同就是认为自己拥有该社群成员的普遍特征, 比较是评价自己认同的社群相对于其他社群的优劣、地位和声誉。[4]

三、研究工具

本文学校认同问卷依据王中会的社会认同问卷编写, [5]问卷题目共设26个, 采用5点计分法。所编问卷满分130分, 部分题目有反向计分, 得分越高表明学校认同感越强。

四、研究设计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 选取某民族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取样的方法发放调查问卷共130份, 回收有效问卷126份, 有效回收率96.9%。

五、结果与分析

(一) 大学生学校认同的总体情况

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 该样本的学校认同感平均分为76, 最低分62, 最高分95, 标准差为7.115。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民族院校大学生学校认同总分较低, 学校认同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二) 人口学变量在学校认同上的差异分析

注:*P<0.05, **P<0.01, ***P<0.001。

由表2、表3可见, 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人口学变量在学校认同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录取志愿和生源地两项的P值接近显著水平。其中, 男生得分略高于女生, 第一志愿入读该校的学生高于第二志愿或调剂至该校的学生。值得关注的是, 在研究人口学变量在学校认同各维度上的T检验时发现, 在本校归类维度上该校汉族学生显著高于少数民族学生 (t=3.581, P=0.000***) ;在本校认同维度上第一志愿入读该校的学生显著高于第二志愿入读或调剂至该校的学生 (t=2.658, P=0.009**) , 来自农村的学生明显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 (t=-3.207, P=0.002**) , 且不同年级的学生差异非常显著, 总体来说得分随年级升高而呈现递减规律 (F=5.351, P=0.006**) , 通过比较学生每月生活费多少, 在此维度上同样呈现明显差异, 生活费越多, 得分越低 (F=6.281, P=0.003**) ;在自我认同维度上第一志愿入读该校的学生显著高于第二志愿入读或调剂至该校的学生 (t=2.371, P=0.019*) , 来自农村的学生明显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 (t=-1.768, P=0.01**) 。

六、讨论

不同民族背景的大学生在学校认同总分上差异并不显著, 少数民族学生略高于汉族学生, 但是二者在本校归类维度上显示出了极显著的差异, 汉族学生明显高于少数民族学生, 这可能与被试所在民族院校地处华中地区, 人口绝大多数是汉族居民这一特殊性质有关。

以不同报考资格入读该民族院校的大学生在本校认同、自我认同维度上呈现出明显差异, 且以第一志愿资格入读该校的学生在两个维度上均高于第二志愿入读或调剂至该校的学生。这说明人们倾向于对自己的第一选择产生更多的情感认同, 若选择成功会积极肯定个人的判断力、价值观及能力, 从而提升对自我的认同程度。

对大一至大三学生的学校认同进行比较, 发现在本校归类、本校认同维度上, 年级越高, 得分越低, 但在自我认同维度上呈现相反规律, 这与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但是在高校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管理不到位等弊病,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而随着年龄的增长, 大学生们具备了正确认识自己、调适内心冲突矛盾的能力, 因此他们的自我认同逐渐加强。

在生源地方面, 来自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大学生在学校认同总分上差异不显著, 但二者在本校认同及自我认同维度上存在较大差异, 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学校认同的总分及各个维度上均高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这可能是由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困难, 更能体会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 更能珍惜现在良好的学校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因此对学校有更强的认同感。

在对比不同档次生活费与大学生学校认同的关系研究中, 显示出每月生活费较多的大学生无论在学校认同总分还是各个维度的得分上, 均明显低于较少和中等档次生活费的大学生, 这与某些学者的研究结果不太一致, 其中原因有待深入挖掘。

七、结论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处理数据, 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 总体而言, 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学校认同较低, 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2) 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人口学变量在学校认同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3) 年级、民族背景、录取志愿、生源地、每月生活费等人口学变量在学校认同个别维度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375.

[2]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122.

[3]Tajfel H.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71.

[4]Tajfel H, Turner J C.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Chicago:Nelson-Hall, 1986:36.

教研组须要强调认同感 篇10

一、自我认同感

自我认同感就是意识到自己在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优势,并给予自己积极性的心理暗示。简单地说,就是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激励。一个教师只有建立了比较充分的自我认同感,才能建立有效的信心与自尊,这是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心理基础。一份关于中外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明显低于外国的同类教师,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部分源于对自己认识不清,不清楚自己的优势;部分源于中庸思想的影响,对自己的优势羞于启齿;更多则是受到之前较长时间师范生培养模式以及浮躁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一部分青年教师的整体素养不同程度地下滑。

如何增强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呢?每一位教师首先要坚信自己是上帝派来的天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要以开放的心态去客观地分析自己,对自己做一次全面的梳理,找出自己的优势(即使是相对的优势)。找到了自己的优势,也就找到了自我认同感。如果我们的优势与同教研组的老师或同领域的老师相比还不够明显,那么我们就要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并为实现目标付出不懈的努力,此时自我认同感就会变得越来越强烈,同时,还会找到自己独特的专业发展路径。真是一举两得。

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的工作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其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努力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教学素养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以语文老师为例,表现为写一手优美的字,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够静下心来广泛阅读,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诵,能以独到的眼光解读文本,能够写出令学生折服的下水文。有了厚实的专业底蕴,这样的老师必定会拥有强烈的自我认同感,他们一定会从容地面对教材、面对学生、面对同事,从容地开展每一次教育教学活动,在成就学生、成就教研组发展的同时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路径。

二、价值认同感

正如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教师与教师之间也存在着差异,不同气质类型、不同知识背景的老师势必组成一个不一样的教研组,也就形成了教研组独特的价值观念与生存方式。价值认同感,就是教研组的每一个成员都对教研组的核心观念、发展目标、研究方式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俗话说得好:人心齐,泰山移。集体力量的发挥需要每一个成员目标一致,齐心协力。

如何增强教研组成员的价值认同感呢?教研组的规划论证(或计划论证) 就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在教研组制定规划(或者计划)之前,教研组的第一责任人要充分剖析教研组的发展状态,了解每一个成员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了解每一个成员包括知识、能力、道德品质等在内的专业发展现状,制定符合教研组发展现状的规划(或计划)。唯有自下而上的教研组规划(或计划)才能得到教研组所有成员内心的悦纳与认同,教研组的目标才会成为每一个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教研组的规划(或计划)才能成为教研组成员的行动纲领。

此外,关注日常教育教学研究与教研组节点活动的有机联系也不失为提升教研组成员价值认同感的又一个有效策略。日常教育教学研究与节点事件应当是互为关联、双向滋养的有机体。有效的日常教育教学研究为高质量地举办教研组节点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高质量的教研组节点活动又是对有效的日常教育教学研究的检验和回馈,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必然有利于增强教研组成员的价值认同感。

三、伙伴认同感

为了解决教师培训效率低下这一问题,上个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乔伊斯和肖尔斯提出了同伴互助的教育教学研究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这一模式有效地融洽了教研组内同伴的关系,大大提高了教师研修的效率。这一经验为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所津津乐道,并广泛借鉴。

心理学研究证实,同伴之间示范引领的效果最为显著。同伴互助,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间发生的,以专业发展为指向的,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的,旨在实现教师持续、主动地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不难看出,同伴互动是基于教研组内教师之间的彼此信任、相互认同为前提的,它避免了行政部门的干扰,避免了教师之间的不对等,不受时间的约束,也不受空间的限制,内容丰富多元,形式灵活多样,氛围轻松愉悦,效果立竿见影,自然受到老师的认可与欢迎。我校几年前就大力倡导的微教研就是一种增强伙伴认同感的行之有效的策略。教研组内志趣相投、彼此信任的老师以“每天一小议”的形式,就当天教育教学中的收获与困惑进行正式或者非正式的探讨,相互启发,相互分享。长此以往,微教研不仅及时有效地解决了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难,还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研究氛围,融洽了教研组教师之间的关系,提升了教研组的研究效能。

同时,教研组定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也是提升教研组研究效能的一个有效措施。针对教研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研组成员集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每个老师结合自身实际,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或从理论学习,或从责任意识,或从工作态度,或从工作效率,对自己进行深刻的剖析。随后,同教研组的老师们抱着对同伴负责的态度,诚恳地指出对方身上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寻找问题背后的成因。自我批评中勇于“亮丑”,不避重就轻;在相互批评中敢于“揭短”,不回避问题,不绕开矛盾。“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切实提高了基层教研组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团队认同感

一个运作有效的团队一定是组织与成员之间形成了双向滋养,除了成员对团队的认同感,团队本身还应该对每一个成员有一种认同感。团队认同感,即一个团队对其组成人员的认可与赞同,能够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每一个成员的优势作用。团队之所以不同于团伙,不仅仅是因为名称的不一样,还因为它有明确的机制与分工,更重要的是它有一种独特的人文关怀,而教研组团队中最大的人文关怀莫过于充分发挥每一个成员的价值,给予其充分的肯定。

存在即价值。正如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每一个老师也都有他人无法代替的存在价值,或沉着冷静,或热爱阅读,或勤于思考,或勇于创新,或善于操作,抑或兼而有之。比如,一个善于读书、热爱写作的老师,他的身上一定透显着温文尔雅的气质,他至少会在读书、写作方面找到自我认同感,并且充分利用这一方面的优势,引导学生去广泛地阅读、勤奋地笔耕,在教研组内营造一种善阅读、爱写作的教研组氛围;一个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老师,一定浑身上下散发着思考者与创造者的魅力,他的每一次教学设计一定是深思熟虑的,他的每一个课堂呈现一定是让人耳目一新的,他的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是令人期待的,他的每一次教研活动中的发言一定是与众不同的,他所教授的学生一定是不满足于现状的。教研活动中,有的老师善于文本解读,有的老师善于课堂重建,有的老师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的老师善于调动课堂氛围,这就是该类老师独特的存在价值。不同的老师可以拥有不同的舞台,我们可以通过磨课备课、主题展示、沙龙研讨、读书征文等形式呈现教师的独特魅力,帮助他们在做适合自己发展、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事情。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言:“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笔者认为,教研组建设的大智慧就在于发现并认同不同教师身上的独特价值,并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增强城市认同感的招牌设计 篇11

关键词:招牌设计 城市认同感 地域性文化 街道建筑要素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3-0035-02

招牌广告在人类的商业活动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最初的招幌到现代化的招牌广告,从古至今招牌都是城市的一道特色风景。城市中大同小异的方盒子式建筑物几乎被招牌广告包裹得密不透风,我们的视觉神经不可避免地被这些充满商业气息的招牌广告刺激着,所以给市民和旅游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那些城市街道中的招牌设计。每一个招牌都争先恐后地抢占人们的眼球,肆意张扬的个性导致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时表现出的混乱与无序。招牌设计随意的风格设置让城市本身缺失了个性,城市间的视觉风格越来越雷同,市民和游客逐渐失去了对城市的认同感。所以招牌设计与城市的形象息息相关,必须在设计时注意以下几点:招牌所在的地域性文化特征、街道设施限制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招牌设计对建筑物风格完整性的影响等多个方面,才能有效地恢复和提升城市魅力,增强城市认同感。

1 城市地域性文化与招牌设计

不同的地域诞生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族滋养了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文化发展出丰富多样的城市风格。当我们真正走近一个城市,它的形象除了来自于历史的记载和媒体的介绍,最直接的视觉感知来自闯入我们眼帘的各式招牌。对于城市文化水准的判断,很大一部分人会取自对街头招牌的印象,不论你是否喜欢这儿,招牌都会充斥其中。商家总是错误地认为可以通过夸张的尺度、艳丽的色彩、怪异的形态来吸引路人的注意,殊不知这不但不能向行人传达有效信息,反而会打乱城市视觉秩序使之陷入混乱的局面,使人心情烦躁。那么,这些屹立于公共场所中的招牌,自然就不能只顾放大品牌形象而需要兼顾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公众也会因为这种文化气氛的融入而更加认可品牌,自然的招牌设计就关系着品牌认同感和城市认同感,也承载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印象。

比如西安市,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十三朝古都,其雄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得每个人都期待着一睹历史名城的风采。如果只顾建设商业城市,忽视城市文化的暗示,导致一座城市将失去与其他城市的本质区别,使得市民和游客逐渐忽略城市的独特性并失去认同感。西安市具有传统与现代并重的特点,西安市雁塔区的大唐不夜城再现了盛唐的繁荣景象,尤其傍晚华灯初上,琼楼玉宇令人流连忘返。其大部分招牌设计也充分契合了汉唐文化的内涵,融入建筑,街道景观之中。木质的匾额上用书法体刻着自家的名号,庄重而大方的形式让古朴的风格在这里衬托出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对城市地域性文化保护的楷模当数奥地利的萨尔兹堡,那里的招牌都是被严格控制的。在萨尔兹堡旧市区里,蜿蜒曲折的盖特德大街吸引了如潮的游客。在这个有历史、艺术文化传统的城市里,古老的石板大街不仅以鳞次栉比、各具特色的精品商店而闻名,每家店铺前以铸铁打造、型制典雅,并且大部分以金色来彰显其高贵风格的传统招牌。就连麦当劳招牌也不例外。(图1)麦当劳的招牌一改往常霸气的红色与黄色,而是变身为精致而华丽的古典风格,自然形态的铁艺招牌融入在地方特色中。这种异域文化与地方特色的温暖结合,不仅不会让人忽略这个快餐店,反而因为这一分尊重地方环境特色的创意用心,让游客对它好感倍增。

再说日本的京都和大阪,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两个城市有怎样的文化差异,那么看看他们的街头招牌就会有所感悟。大阪街头狂放夸张的招牌,与京都小情小调的温和做派所形成的极致对比,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地域文化滋养下所形成的公共性特征的趋同力量。可见一座城市要树立起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鲜明形象就必须考虑城市的地域性文化。

2 街道建筑与招牌设计

城市中的街道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有机体,建筑、景观建设、招牌等各个要素在人们眼中产生不同的张力,张力之间相互作用,只有不同要素的张力达到平衡,街道风景才能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而招牌产生的张力不可或缺,甚至可以影响整条街的风格。在街道中的店面前优秀的招牌设计不但可以担任地标的职责,为建筑单体增光添彩,而且能丰富与完善街道景观设置。

2.1 招牌作为公共空间的地标

当代公共建筑空间环境多呈网络状布局,在错综的过道两边布满了种类繁杂的公共空间,而空间的形式上却往往比较单一,建筑单体的设计也以类似的长方体为主。单调乏味的空间容易让人们缺少方向感和场所感,在陌生环境中体现为紧张感和焦虑感。在这样的环境中,优秀的招牌设计可以成为标志性设施,帮助人们定位定向,缓解紧张情绪。位于西安大差市的一得黄金以其金光闪闪的大型招牌让人们眼前一亮,书法体的几个大字圆润有力,代表着富贵与可靠,从车窗里远远望见它看—次就记得住,熟悉带来的安全感会逐渐转化为对这家店铺的亲切感,再次经过时就有了豁然开朗的喜悦,即使从来没进去过也已经心生爱慕之情。

2.2 招牌与建筑物的关系

街道上不是每一家店铺都有雄厚的财力让自己的招牌成为地标,但每一块招牌都应该融入在街道建筑之中,与建筑物相得益彰,而不是变成建筑的创可贴。在西安的大雁塔广场附近街道两侧皆为仿唐风格建筑,引人进入唐风古韵之中,却偏偏在楼阁之间挂着一块白色与绿色为主的某牛排店的塑料招牌。这样刺眼的组合实在难以让人心生愉悦,没有独树一帜的效果反而破坏了其品牌形象。由于招牌主要是由图形、文字、色彩、材料等形式出现,建筑作为设置招牌的载体与其产生了互为图底的关系,因此招牌要素与建筑形态应成为一个完整的形象。招牌设计与建筑界面元素结合时应注意两点:一是招牌的面积与其所在建筑界面面积的比例关系,建筑原本的设计意图不应该被随意篡改,粗制滥造的招牌设计只会破坏建筑和城市的形象;二是招牌设计与构成建筑表面的其他元素间的位置关系,可以在美学构图原则及视知觉理论引导下设计。注意大小适中、相互呼应,避免出现凌乱模糊的整体形态,并强调主次关系以免陷入无重点的状态。

nlc202309051744

2.3 招牌与街道的关系

城市街道中的招牌展示方式可将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利用街道侧面建筑的门廊、过梁和立面等将广告招牌吊挂、悬挑的方法布置在建筑自身结构上;另一类则是利用支撑构件将广告招牌固定在地面上。可惜目前我国的招牌形态基本是自成体系,与其他要素毫无联系,破坏了街道景观。招牌设计者应主动地考虑到招牌与其他空间要素之间的关系,当然在街道设计时也要为招牌展示留有合理的空间,并将其纳入街道界面景观体系中。

赖特曾说:“有机意味着本质、内在的哲学意义上的完整性,在这儿,整体从属于局部,就像局部从属于整体一样。”街道景观的设置和招牌设计必然存在着整体与局部的必然联系。

城市街道景观被设计成一个有秩序的有机系统,在街道的空间中,如果每个要素的形式、色彩和尺度都能有效地融通到整体的街道景观中,就能创造一种优良的环境。比如,街道的宽度D与招牌的高度最大值H的关系应该是H≤D+视平线高度h。因为人的一般视角高度在45°范围内,如果招牌的高度过大就会加剧逛街时的疲劳度。(图2)街道内的招牌既希望有独立个性,又需要服从于街景的群体协调。在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招牌的处理应注意协调,同时应从人们的心理需求来分析如何使街道具有协调性。当街景中的变化因素与协调重复因素大致成1:1.6的关系时,大脑就会从复杂的个体提炼出整体的统一性。因此街道招牌中的一致性应该大于个性的变化因素,这样才能使整个街道景象在大脑中形成一种和谐的统一美。

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区弗洛德街跟第7路交叉三角地带的纽约时代广场,作为美国的文化中心,高容量、高质量的商业招牌信息将时代广场的金融功能与文化娱乐地位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在这么密集地商业招牌安置中表现出有序和统一,可算现今城市中的典范了。

3 店铺的个性与招牌

招牌对营造城市文化氛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它本身最重要的还是其商业价值,在街头招揽生意是它的本职工作,吸引顾客的目光,树立区别于其他商家的品牌形象。招牌设计在传递信息的同时更要强调企业的个性化特征和设计带给消费者的信任感。在保持与城市环境相协调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材质、色彩和图形设计等手段来加强店面招牌的吸引力。

3.1 招牌的文字与图形运用

文字作为招牌的主体元素,将其进行图形化设计可以传达出更多的意义。汉字虽然不像英文的字形结构简单便于构图,但汉字的每一个字体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图形,巧妙地利用这些图形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招牌图形元素的应用可以强调趣味性,可以时尚可爱,也可以高度概括、简洁明了、强化视觉质感。通过图形的象征性来直接传达商业信息,不仅巧妙地体现了招牌的个性语言,也提升了城市的艺术性。

3.2 招牌的色彩运用

招牌的色彩应用可以考虑根据区域功能的不同进行规划,尽量避免破坏建筑的整体风格色彩,充分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在商业区可以考虑丰富的色彩关系和轻松自由的视觉效果;在旅游区特定的色彩风格就很必要了。色彩作为重要的视觉信息往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所以科学合理地运用色彩非常有利于提高品牌知名度。

3.3 招牌的材料运用

招牌所用不同的材料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常用的材料有喷绘布、亚克力、金属、木材、玻璃,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天然石材、竹材、砖料等用来丰富视觉效果。喷绘布成本较低,使用十分广泛,但其表现效果单调,质感单薄并且容易损坏,不提倡大面积使用;亚克力表现力较丰富,结实耐用是一种适合普遍使用的材料;木材和砖料既能保留建筑的整体性又很环保。利用材料的不同质感巧妙构思使招牌设计个性十足且增加了城市魅力。

结语

招牌作为城市视觉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说明产品的信息、促进销售、提升品牌形象之外,更肩负着美化城市的重任。招牌设计是城市的一道特色风景,是大众更是旅游者关注城市风貌的一个重要方面,优秀的招牌设计不但要独具特色,更要将传统文化特色与现代城市建设完美结合,让招牌不仅具有商业理想,同时能够以公共艺术的态度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才能够营造出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魅力城市。

对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思考 篇12

加强感情投入, 动之以情

第一, 生活上关心他们。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 学校用仅有的一辆校车为老师们接送孩子, 设立家庭经济困难教师关爱基金, 让教师工作无后顾之忧, 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之中去。第二, 工作上肯定他们。领导要注意发现教师身上的闪光点, 如果某个教师在某一方面有显著成绩就大张旗鼓地表扬, 如果总体工作成绩突出, 在评先评优、晋级升资时, 就予以优先考虑, 充分肯定他们付出的劳动。第三, 细节上关注他们。逢年过节, 领导可以牺牲一点儿自己的休息时间, 拜访教师, 慰问家属。在教职工生日的当天赠送礼品, 为新婚的教职工赠送礼品, 为刚出生的教职工子女赠送礼品, 为升入大学或高中的教师子女赠送奖品, 这些既表达学校对他们的祝贺, 又让教职工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园, 让教师感觉到自己就是学校的主人, 在这所学校内工作就是在经营自己的事业, 在这所学校内工作感到幸福和快乐。

加强思想引导, 晓之以理

学校要定期开展师德教育主题活动, 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教育法律法规, 开展创争、评教活动, 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 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 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促进师德水平的提高。要引导青年教师树立“有为才有位”的职业责任感, 珍惜工作岗位, 做好本职工作, 加强自身修养, 提升职业形象。

加强经济投入, 喻之以利

合理地确定教师的劳动报酬, 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投资经济效果的重要条件。学校要进一步修改完善岗位目标考核奖励办法, 扩大奖励项目, 对岗位目标考核优秀的、班级管理工作先进的干部和班主任, 只要贡献大、付出多就要给予奖励、给予合理的回报。加大考核奖金注入基数, 通过物质和精神上的激励, 把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形成一个才智充分涌动, 人才充分涌现的新局面。

建立规章制度, 治之以法

学校管理必须“以法治校”。有了制度, 教职工就可以自我对照, 自我警惕。减少违纪的机会;有了制度, 领导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规范约束, 减少管理的盲目性。学校要民主理校, 让每位教师都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出台的各种规章制度必须按规定的议程经教代会讨论通过后方能实施, 同时设立“财务监督委员会”“校产购管委员会”“参政议政委员会”“家属户居民委员会”等组织参与学校的管理。在遵守规章制度方面, 学校管理者要以身作则, 躬身先行, 要做到“言必行, 行必果。”在管理过程中, 要做到既理解信任, 又要求严格, 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帮助他们尽快成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创设成长氛围, 助之成长

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鼓励优秀教师大胆创新, 引导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有效机制;要用发展的眼光, 用先进思想去引领他们, 以满腔热情去鼓舞他们, 努力挖掘青年教师的潜能, 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激励青年教师“一专多能”, 为他们的发展定方向、定目标、定措施, 并指导青年教师在教研教改中形成重实践、重思考、重提炼、重升华的职业习惯;要努力让教师享受身心舒畅、思想活跃、充满竞争与互助的高质量校园生活, 积极预防和消除“职业倦怠”的产生。

关注教师身心健康, 使之乐教

上一篇:大学生特点下一篇:英语纠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