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检修新模式

2024-09-29

运行检修新模式(精选11篇)

运行检修新模式 篇1

0 引言

在电力企业发展的新形势下,输电线路原有的运行检修模式受到挑战,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引入使得很多传统方法不再适用。为了适应电力系统的新环境,应该对那些不合适的设备和技术进行必要的改进,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并不断研发出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的输电线路运行检修模式。

1 实施输电线路运行检修新模式的必要性

传统检修技术将所有线路看成一个整体,重点考虑检修周期,原有的计划检修制度不仅无法提高设备内在的质量,也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在实际运行中,有些设备本应该及时得到检修,但因受到计划检修制度的限制,却无法得到及时检修,从而影响了输电质量,也容易造成设备不正常运行;相反,有些设备完好无损不需要检修却一再被重复检修,就大大浪费了人力物力。通常情况下,输电线路都是安设在野外,受风雨雷电的影响较大。当然,人为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如工农业生产经常会带来很大的环境污染。此外,检修人员长期进行设备维护,工作量大,有时甚至无法按照相应的计划完成工作,也会使输电线路的维护质量降低。

状态检修技术符合电力设备检修的发展方向,该技术不同于传统的检修技术,它没有将使用时间作为依据,而是重点考虑设备实际的工作状况。在检修过程中,状态检修可检测设备和线路的状态,预测设备、线路的使用寿命,并结合可靠性评估结果,综合评价设备、线路的实际工作状态。同时,状态检修还可以识别线路的早期故障征兆,精确到故障所在的位置和该故障所能发展的程度,工作人员在收集这些有用数据后进行相关分析,就能提前对设备进行必要的维修,将故障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有力地保证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状态检修技术最大的特点是检修所耗费的成本较低。相比于其他技术,状态检修技术能够很容易地锁定检修目标,完全掌握电力设备的运行状况,使之处于科学的控制之中,从而有力地保证了输电线路稳定、安全、优质运行。

2 输电线路运行工作中引入地域化管理

对输电线路的运行实施地域化管理模式,是指将输电线路的日常工作,如线路巡视、故障巡视以及状态检测等交由各属地供电公司负责,充分发挥他们对地情熟悉的优点。其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行地域化管理,可以大大降低运行成本。输电线路分布广泛,单就一个供电营业区来说,输电线路都长达数百公里,而线路的运行工作又是一件日常性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定期检查。如果输电线路的运行工作由专业中心管理,则会出现管理工作范围大,工作人员工作繁重等问题,而且工作人员需要在各个区县之间往返,这期间由于住宿、行车和餐饮消耗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如果由当地供电公司接管该项工作,将会大大减小维护范围,降低维护成本。

对于专业化管理模式来说,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系统,包括部门的设置、工作人员的选用、各项设施的配备等,由此产生的管理费用已大大超过了线路运行工作产生的直接费用,因为专业生产中心需要为这些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提供工资、各项福利等,此外,办公场所、交通工具以及后勤等也需要很多资金。当前,各个区县供电公司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管理系统,其他各项办公设施也无需另行配置,就算是需要增加输电线路运行工作,各公司也不需要增加多少人员。

(2)实行地域化管理后,输电线路的运行工作更易开展。由于各区县供电公司对其所管辖的输电线路的运行情况更为了解,对当地的地理环境更为熟悉,加上其与当地的政府和党委有更加密切的联系,更容易获得政府机关的支持,因此一旦将输电线路的运行工作交由区县供电公司负责,他们将可以更加深入地开展工作。

(3)实行地域化管理后,一旦出现事故,就可以立即开展抢修工作。从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的角度出发,人们总是希望线路出现故障后能够得到及时的抢修,迅速恢复供电。如果输电线路的运行管理由专业生产中心来负责,他们很难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从而耽误了抢修时间,降低了供电质量;地域化管理则相反,由于工作人员距离事故现场不会很远,他们完全可以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进行抢修。

(4)实行地域化管理后,各区县供电公司的生产经营更加方便。一旦将输电线路的运行管理工作交付给区县供电公司,它就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经济经营指标。供电公司会根据具体的电网结构和负荷情况对线路的运行进行深入分析,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这些都有利于输电线路的大修和技改。

3 输电线路检修工作应由专业公司管理

输电线路的检修工作具有工作量大、操作复杂的特点,需要有多年工作经验且专业知识扎实的工作人员担任,同时要配合使用专业化的工具。此外,由专业生产中心进行管理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1)将输电线路的检修工作交由专业公司管理,能够保障检修工作的质量。输电线路的检修工作对设备和人员都有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带电检修工作,专业性极强,只有通过专业生产中心派遣员工进行检修才能够保证检修的质量,因为专业生产中心具有更加专业的工作人员,在技术上也比区县供电公司更胜一筹。

(2)专业公司负责输电线路的检修工作后,能够减小成本。将输电线路划分到各个区县供电公司,则每个公司负责的线路数量减少,出现线路故障的概率也大大减小,因而不需要频繁地进行停电检修;而这种方法需要为每一个供电公司配备齐全的检修工具和设备,这必将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设备的利用率也大大降低,从经济角度考虑是很不现实的。

(3)由专业公司负责检修工作能够保证安全生产。在各个区县公司,检修的工作量较小,为了节约人力物力,通常不会配备高水平的检修队伍,从而造成检修质量下降。此外,工作人员由于工作量少,实际操作的机会不多,造成技能的提高受到限制,难以可靠地保证输电线路上设备的正常运行,从这个角度分析,区域化管理检修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4)专业检修公司能够保证高质量的专项技术。在输电线路的检修过程中,有些专项技术的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也需要强大的技术分析能力作后盾。比如,防雷技术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依托于雷电定位系统和必要的测雷装置,工作人员可将该地区发生的雷暴情况都记录下来,结合其他影响因素绘制出分布图,以此来制定合理的防雷方案;在线路防污工作中,也需要专业中心的协助,线路防污需要依托基础数据的分析,积累盐密数据和绝缘子的检测数据,这些工作都需要具有深厚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来完成,这也是区县供电公司所无法做到的。

4 结语

传统检修技术将所有线路看成一个整体,重点考虑检修周期,原有的计划检修制度不仅无法提高设备内在的质量,也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因此,转变过去的检修模式成为电力企业提高供电质量的必由之路。本文首先分析了进行输电线路运行检修模式转换的必要性,然后对各影响因素也做了相应总结,并指出了按照地域化进行运行管理,按照专业化进行检修管理的方法,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胜强.浅谈输电线路状态检修[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 (11)

[2]徐家勇.输电线路状态检修[J].云南电力技术,2009(6)

[3]张金广.论电力线路检修及缺陷的预测[J].广东科技,2008 (22)

运行检修新模式 篇2

(试行本)

为了加强道路照明设施的维护管理水平,保证城区道路路灯设施完好和安全运行,提高管理水平,保障路灯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经经济运行,为群众创造出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节 运行规程

第一条:本制度适用于路灯管理所管辖范围内的路灯维护及管理工作。第二条: 路灯照明设施的维护及管理工作应当贯彻以下原则:

(一)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把确保城区道路路灯安全可靠运行作为路灯维护管理的首要任务。

(二)坚持设计、制造与使用相结合,维护与检修相结合,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

(三)坚持可靠技术进步,科技创新作为发展动力,推广应用现代道路路灯管理理念和自然科学技术成果,实现道路路灯科学管理和规范、高效、经济。

第三条:准确按照道路照明设施的数量安排下达养护、维修计划,保证负责范围内照明设施正常运行,确保亮灯率达到98%。

第四条:道路路灯维护工作必须严格执行《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第五条:要求维护单位认真执行“三三二五”制,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三票、三图、三定、五规程、五记录)。

“三票”指工作票、操作票、临时用电票。

“三图”指一次系统图、二次回路图、电缆走向图。“三定”指定期检修、定期巡检、定期清扫。

“五规程”指检修规程、试验规程、运行规程、安全规程、事故处理规程。“五记录”指检修记录、巡检记录、试验记录、事故记录、设备缺陷记录。第六条:负责按道路照明设施的数量安排下达养护、维修计划,保证负责范围内照明设施正常运行,确保亮灯率达到98%。

第七条:做好岗位负责范围内照明设施每月用电计量的统计与分解工作。确保数据准确无误,管理报表整齐完备,及时申请及支付相关费用。

第八条: 进行日常及夜间路灯巡检,做好巡检记录:

(一)定期巡视:每天夜间对运行城区道路路灯进行一次巡视,并做好记录。

(二)特殊巡视:因暴雨、大雪、节日、线路异常、故障跳闸等情况,需对道路路灯进行特殊巡视,并做好记录。

(三)对于特殊区段和线路,根据沿线地形地貌和气候变化等具体情况及时加强巡视和检修,并做好预防性的准备工作。

第九条:及时安排和下发安全活动计划,每月定期进行对负责范围内的亮化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一般性安全隐患24小时内处理完毕并及时填写故障处理记录;特殊性安全隐患(较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做好现场防护措施及填写处理记录,及时上报领导,提出解决方案,尽快解决该安全隐患。全年杜绝发生各类重大安全事故,一般事故的发生频率控制在千分之0.5以内,确保全年本岗位职责范围内各类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人,做好检查记录。

第十条:每月定期了解维护材料使用情况,掌握材料平衡,准确、及时统计分析材料库存与消耗情况,按时与各部门对帐,做好每月的盘库工作。根据维护情况做好维护物资的配备与发放。严格执行材料的领用与发放制度,杜绝浪费。

第十一条:每周定期对路灯集中监控系统设备及路灯各配电室(柜),工具及环境卫生进行检查和清扫,工具摆放要规范整齐,环境干净、整洁。

第十二条:对各项维护检修费用结算严格把关,准确核算工作量,及时申请费用,完成各项工程费用指标。

第二节 检修规程

第一条:路灯的巡查检修,有下列情况之一引起灭灯的,均应在巡查 检修中处理,如:

(一)灯泡寿命终了或管压过高形成偷停的灯;

(二)灯泡或炸泡引起玻壳损坏,只剩灯芯或灯头;

(三)灯的电源引线松脱或保险丝烧断等;

(四)镇流器损坏或超温、噪声异常;

(五)灯头灯泡松动或照明方向不正;

(六)灯具灯臂移位;

(七)单灯、补偿电容器损坏应及时更换,不得省掉电容运行;

(八)触发器失效或工作不稳定;

(九)控制箱保险熔断应及时更换,控制箱内的接触器是否接触良 好,时钟运行是否正常;

(十)每次修灯或时隔半年对灯具清扫一次。

第二条:路灯杆的巡查检修

(一)杆身是否倾斜、被撞、杆基有否下沉或变形、底座及地脚螺 丝是否稳固,如有以上情况,应及时处理并逐级报告;

(二)未经允许严禁在路灯杆上牵挂广告牌或横幅,一经发现既予 拆除;

(三)每年对金属电杆的接地电阻测试一次,接地电阻不大于 4Ω;

(四)灯杆如有外漆脱落或生锈,视情况看需更换或重新刷漆。

第三条:电缆线路的巡查检修

(一)地下电缆路径上的路面是否正常,有无挖掘痕迹,如有施工 单位施工,应提醒注意,并加强巡视;

(二)电缆线路上不得栽种树木,堆置重物、排泄化工污物、汽油、机油易燃物或埋设任何东西;

(三)检查电缆有无破损,接头有否过热及烧蚀情况;

(四)低压电缆绝缘电阻用 500V 摇表测量,绝缘电阻值必须在 0.5MΩ以上。

第四条:高杆灯的巡查检修

(一)发现有整座灯不亮、不熄异常故障,要及时处理,组织抢修,尽快恢复正常;

(二)每周对杆头配电箱检查一次,检查箱体、箱门有否受损,检 查箱内各开关接头及电器是否良好,各电缆联结是否良好,对每座有

40%不亮的灯泡要更换处理;

(三)每 6 个月检查内部减速机构、电缆、插头、钢丝绳等设备是 否良好,清除杂物。对升降机构进行升降操作和保养。清洁机构积污,加润滑油,保持减速机构和传动机构灵活及牵引钢丝绳的良好状态。更换不亮灯泡,清扫灯罩;

(四)每 2 年对灯杆和地脚螺丝的金属防腐蚀情况作二次评估,对 有锈蚀的地方,根据锈蚀情况,进行有效的防锈处理;对接地电阻进 行一次测试,接地电阻应不大于 4Ω,确保高杆灯的可靠强度和安全 运行。

第五条:路灯配电箱(室)的巡查检修

(一)巡查检修人员应熟悉掌握配电箱(室)设施、运行方式、控 制方式、供配电容量及运行情况;

(二)配电箱(室)保持清洁、明亮,有防止小动物窜入的有效措 施。箱(室)是否漏雨积水,门窗、电缆等设施齐全有效;

(三)开关断合标志、指示灯指示正确,开关、磁吸开关、灭弧罩 完整无烧痕,保险管完整,熔断丝工作正常,内部无响声;

(四)避雷器外壳无破损裂纹、内部无异声,接地良好;

运行检修新模式 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运行体系;新模式

我国事业单位中,比较传统的预算管理运行体系是将预算资金内外进行分离的一种预算体制,这就使得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不能对预算外资金的状况进行充分考虑,而很多事业单位资金的来源大部分都是运用预算外资金来对财政资金的不足进行填补。所以,只是对预算内资金进行编制的这种体系已经不能将单位收支和运营状况真实完整地反映出来。近年来,财政部门已经开始把预算外资金归入到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体系当中来,并实施了预算管理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在事业单位中的广泛应用,将切实做到“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

一、事业单位实行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

1.利于优化事业单位的资金结构

事业单位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各级财政部门,因此,加强对其预算管理,利于改革预算的相关编制,将事业单位的资金支出状况有效优化与规范。同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够加大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率,把有限的资金用到真正需要的相关部门和机构当中,最大化的避免资金浪费。

2.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能力

对于事业单位来讲,预算管理是对其内部进行监督的有效方法,可以监督相关机构和单位,分析其是否根据标准来准确运行,一旦没有,就会首先从资金上体现出来。因此,提高预算管理的水平,能够帮助事业单位将总体目标加以顺利实现。

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2015年1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新预算法,在新预算法当中,不但审核的重点发生了变化,同时,很多地方的债务也开始被纳入到预算管理中来。新预算法的改进对预算管理体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之前的预算管理体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预算法,其存在的问题也越发明显。

1.预算管理重视不足

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是一项比较繁琐的工作,它包含单位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全体人员相互配合才能顺利完成。不仅需要领导、工作人员的全面沟通,也需要对预算管理科学理念的合理应用。然而实际工作中,部分单位的预算管理仅仅是对财务工作的管理 ,预算管理体系的实际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项目预算执行力度不够

(1)执行速度比较慢。项目预算的编制通常要经过咨询、调研、报价等数个环节,因此项目预算的申报、审批程序相对较慢,项目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时有发生,导致工程项目延期开工、拖后竣工等情况的发生。

(2)互相占用财政资金。项目支出有时被基本支出占用,公用经费有时被人员经费使用,这很容易导致真正迫切需要资金的项目没有足够的启动资金,跨项目之间的资金流动,是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亟待规范的问题。

三、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新模式的特点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新模式在新预算法的指导下得到了进一步改进,与实际工作结合更为紧密,预算管理体系的作用也得到了更大发挥。

1.提高项目资金的拨付管理水平

严格遵循提高效率和防范风险这一资金拨付原则,由财政部门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对政府性建设项目的资金管理工作。提高投资效率,政府性建设项目的资金管理工作按照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对项目建设资金实施专户管理。

2.预算管理实现全面全员参与

之前事业单位开展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效果并不明显,主要是因为没有得到单位上下充分的重视。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加强预算管理知识的学习,积极宣传预算管理正面作用,在单位展开全面的预算管理工作,让更多人自发的参与到预算管理中来,使预算管理的实施效果得到有效改善。

3.监督检查力度得到加大

财政部门不仅要及时下达预算指标,同时还要全程监控预算指标的执行情况,对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用途的自行变更进行有效预防。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相关小组还要分工明确,行之有效的把资金下发到不同部门当中。贯彻实施预算执行责任制,令责任的主体更加明确,保证预算相关机制可以有效执行。同时事业单位还要公示预算的相关事项条例,确保真正使预算管理工作做到公平和公正。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对政府财政管理的透明度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社会各界也开始更加关注财政预算。事业单位一定要清楚的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并适应当下的改革趋势,将行之有效的预算管理体系新模式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来,真抓实干,实现新突破,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敏.浅析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思路[J].现代经济信息,2015(07).

[2]韩光.探究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J].中国集体经济,2015(15).

运行检修新模式 篇4

所谓的大检修体系下的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指的是采用集中业务的方式, 有效实现对变电运行维护管理的精确化与细致化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 这也是开展“大检修”体系的必然选择。新时期, 在“大检修”体系下, 加强变电运行维一体化管理能够有效提升电力运行系统的效益和收益, 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能源支撑。

2 变电运行管理概念

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 电力行业也是一种服务行业, 所以, 电力行业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尽量电力为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家各户提供着优质电力服务, 但是当前电网运行的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方法仍旧存在较大问题,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且对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形成一定的阻碍作用。在以往的管理模式中, 变电站维护工作与检修工作分别是由不同部分负责的, 且这两个部门在具体工作过程中, 并未进行有效的协调和沟通, 这对于变电的运行维护工作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 变电运行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 并逐步形成一种变电运维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在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中, 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都会明显增加, 且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具体操作过程中的危险系统也提升不少。这些都是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

3 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分析

3.1 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特点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新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①明显提升了变电运行管理管理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②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③培养了多方面的人才。具体来说, 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模式中, 相关变电运行维护人员不仅需要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 同时还担任变电站的检修工作, 以便能够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 并采取合理措施有效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的是, 运用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能够明显降低一线操作人员的工作压力, 有效提升变电站设备运行维护水平和效率, 使得电网运营成本得以明显降低, 切实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2) 依据变电站实际运行维护的业务需要, 变电运行维护人员可以对自身工作进行调整, 有效实现变电运维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

(3) 实行变电运行维护人员一体化管理的新模式, 给变电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 相关工作人员应不断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 有效提升专业技能、操作技能以及新环境适应能力。同时, 变电站还应加强这方面复合人才的培养和吸收, 为促进电网精益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2 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模式的要求

具体来说, 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基本要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安全第一。也就是说在实施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模式的过程中, 必须对系统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及风险进行重点排查, 并提前做到预案, 此外还需要对相关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健全和完善, 对变电运行维护人员的职责予以明确, 对其工作行为予以严格规范, 有效提升变电运行与维护人员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2) 对设备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设备质量对变电运行管理的顺利进行有着决定性影响, 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应加强对设备的检查、维护与保养, 有效提升电网运行效率。

(3) 对复合型人才予以重点培养。众说周知, 人士变电运行管理的主体, 所以一线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则变得十分重要。

(4) 采用分层推进的方式, 在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模式中, 有效实现了从低压到高压、不带电作业到带电测试的目标, 并采用差异化的阶梯培训方法, 有效提升变电运行维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5) 实施严格的奖惩制度, 依据工作人员能力和贡献率对其薪酬进行合理分配, 有效提升变电运行维护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表1为某地区传统模式与变电维护一体化管理模式的评价数据估算表。

3.3 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实现方式

具体来说,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相关变电运行维护人员应严格依据专业进行工作整合, 加强与其他工作人员的交流和沟通, 为全面实现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的工作模式打下坚实基础, 比如, 将原本从事变电检修的作业人员合理分配到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的运维班组中;②实行一个岗位多种职责的工作模式, 加强对变电运行维护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使其能够胜任多专业的工作模式;③对变电运行维护工作人员的值班模式进行优化, 对其工作时间进行合理安排, 以免出现人力资源浪费的情况;④组建一支独立的班组, 对变电站的日常检修、维护与测试工作予以专门负责, 有效实现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⑤密切结合变电站现场环境与实际工作周期情况, 对变电站的运行维护工作予以科学设置, 有效提升变电站运行维护工作的效率, 图2为某变电站运行管理一体化模式的信息传送方式。

4 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新模式的优化对策

4.1 对相关约束机制予以不断的健全和完善

在大检修的背景下, 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主要可以采用封闭式管理的方式, 这样一来, 变电运行维护人员不仅是执行者, 还是监督者, 导致相关权威部门出现监管不力的情况, 无形中增加了变电运行维护人员工作压力, 加上监督措施不严格、责任落实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 大大提升了变电站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明显改善, 变电站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对相关监督、控制、约束机制予以不断的健全和完善;②变电站管理部分应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制定相应考核与抽查制度, 使得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工作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必依。

4.2 对变电运行维护人员的思想意识予以不断强化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很多变电运行维护工作都是由相关工作人员独立操作的, 变电站运行工作人员不仅是检修者还是维护者, 在工作初期, 变电运行维护人员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 加上相关责任制度的压迫, 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其很难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 甚至部分运维工作人员会产生个人思想意识上的波动, 对个人工作前景产生较大的忧虑, 不管是自身安全意识还是工作意识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对变电站运行维护工作产生巨大影响, 严重者还会对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为此, 变电站管理部门应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鉴定标准, 对工作人员专业技能、思想意识以及工作经验等方面进行重点考核, 并以此为参考, 对工作人员的薪酬待遇进行科学制定, 增强相关运维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有效提升变电运行维护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4.3 提升运行维护人员专业技能水平

因变电站内部结构十分复杂, 不管是带电检测还是设备检修方面, 都需要变电运行维护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 并能够结合自身所学以及工作经验来对电力设备的运行情况予以综合分析, 并采取科学措施进行及时措施。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变电运行维护人员积累经验需要以大量的实践操作为基础, 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积累, 在一开始的工作过程中经常存在对设备运行情况分析不精准、不全面的情况, 使得设备维护以及检修工作出现不恰当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 变电站管理部门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①加大对变电运行维护人员专业技能的考核力度;②定期对相关操作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 为变电运行维护人员积累工作经验提供优良的环节;③循序渐进的实施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工作模式, 分阶段提升工作难度, 有效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5 结语

总之, 在“大检修”背景下, 加强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能够明显提升电网运行的检修效率和经济效益。为此, 变电站管理部门应采取合理措施建立健全考核管理机制, 有效提升相关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 并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 大大提升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的工作水平, 为确保变电站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波.“大检修”体系下的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新模式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5 (12) :90~91.

[2]张寰.“大检修”体系下的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新模式[J].科技与企业, 2015 (14) :111~112.

配电线路运行与检修培训小结 篇5

配电班的理论部分共安排了十一门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了配电系统的方方面面。授课老师也是从贵州电网公司各个分公司抽调过来的资深专家,老师结合实际与自己多年工作经验的授课方式,给与我们很多启迪,使我们受益匪浅。我们不但学到了理论与原理,而且学到了实际中这些理论与原理的用处,在潜意识中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记忆更加深刻,以前遇到的一些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理论课程的学习补充丰富了我们的配电系统知识框架。

我们配电班实操部分的内容是最多的,而且可以说是最需要体力的。作为配电班唯一的女生,实操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感触颇深的就是登杆训练了,由于我的脚比较小,找不到适合我的脚扣,脚扣总是从脚上滑落下来,脚趾翘起来可以勉强挂住脚扣,但是这样脚扣又挂不到电杆上,总是踩空,而且脚扣比较重,腿带起来很吃力,有时候就直接挂到杆子上带不起来。为了帮助我完成训练内容,我们余老师就用手帮我抬着脚扣,一步一步的鼓励我向上爬,在如火的骄阳下,我看到老师额头泌出细细的汗珠,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登杆练好。

经过了一天的练习,我已经可以熟练地上下电杆了,但是一直没有登上杆顶,老师又鼓励我继续前进,要爬上杆顶,做一个合格的线路工人。为了消除我的心理顾忌,老师给我做了充分的安全措施,在培训老师和配电班同学的鼓励和期待中,我向杆顶登去。登上杆顶的那一刻,我的心忽然不紧张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坦然。感觉自己一下子长大了,不再畏惧,不再害怕,我已经成功战胜了自己,超越了自己。在接下来的培训中,我又完成了横担的安装和拆卸,虽然有困难,完成的过程也很坎坷,但我并不想放弃这样难得的机会,我感觉自己在培训的每一天都在成长,我要好好珍惜,争取每一次可以利用的机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运行检修新模式 篇6

[关键词]光电类专业;课程设计;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014-03

一、前言

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迅速,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的高速期,社会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能力及素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是行业对工程人才需求的真实反映,主要表现在:能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意识,具备知识和专业迁移能力,能够很好的应变不同工作岗位要求。[1]

我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程教育方面,一直注重高素质工程人才培养,但根据社会及企业反馈,当前大多数人才的培养定位及模式与现代企业的实际要求吻合程度不够,使得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之间出现脱节。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是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挑战之一。[2]随着“光电信息产业是21世纪最具魅力的朝阳产业,它将成为21世纪的高科技主导产业”这一观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肯定和认同,国家发展光电技术和产业的一系列战略决策不断出台,光电产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促进就业需求的重要因素。因此,光电类专业在近年来迅猛发展,各高校及职业院校均纷纷开设相关的专业,招生规模也日益扩大。[2]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典型的工科专业,专业以培养适合国家需要的光电信息类科技人才为目标,对培养学生相应工程技术素养的需求较高。但如何解决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一个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3] [4] [5] [6] [7] [8]

诚然,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学生经过四年的系统学习和训练,专业知识的储备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在专业培养体系中,理论环节多以理论课程为主,而实践环节则涵盖专业实验、课程设计等,从人才培养角度,二者应该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才能全方面提升学生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授课老师的专业知识背景、课程性质、教学安排、实验条件等实际因素的影响,经常出现理论讲解与实践训练之间的关联程度不高,不能很好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叉融合的现象,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的效果大打折扣,难以培养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因此,需要对能够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代表性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思考和改进。

众所周知,在工科专业培养体系中,专业课程设计的角色重要,是学生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孵化平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应采取恰当的专业课程设计组织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训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创新意识,从而实现夯实学生专业知识基础,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9] [10] [11] [12]

本文以光电类专业课程设计的运行管理模式为研究对象,从课题引入、前期调研、项目研发、课题答辩等环节对课程设计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探索课程设计运行管理模式的改革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的规律。实践结果表明: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导向,注重过程考核,以开放式与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为主,采取阶段式管理方式组织教学活动,特别是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引入团队训练机制,将有助于帮助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培养、锻炼、提升团队协作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课程设计运行管理模式探索

运用传统课程设计方法,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多以讲义为蓝本,根据给定流程,被动接受知识,这就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难以形成自主的知识建构,特别是对光电类专业课程设计而言,学生们只是经历了过程,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及创新意识均没有得到很好锻炼,难以运用于以后的工作实践。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根据光电类课程设计的专业特色,依托专业知识基础,紧扣实际所需,以“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增强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为目标,对课程设计的整个流程进行综合分析,从课题引入、前期调研、项目研发、课题答辩等环节,对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进行阶段性管理,注重对学生的过程考核,以提高学生在光电系统设计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下面,分别对上述各阶段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 课题引入

传统课程设计的题目都是老师给定,学生完成,符合教与学的教学规律。我们对此进行新探索。在紧扣光电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专业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团队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在光电图像处理等软件类、光电传感类、光电显示类、光机电控制类等大框架下,专门设置开放性题目,充分发掘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提前两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研,剖析与本专业相关、本区域所需,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形成信息库;在此基础上,学生与指导教师共同设计课程设计题目,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是起到引导、把握题目难易程度的作用。例如有学生通过调研发现,高速路口上的绿化带植被影响驾驶员视野,不易发现行人,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因此,提出利用红外传感及声波测距等方式设置预警牌的思路,经过与教师讨论,设计出红外传感安全预警系统。体现专业交叉融合的课程设计题目,能有效促进理论传授与实践训练环节间相互融合,且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模拟实际项目研发过程

1.组建项目组,完成课题

为了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鼓励学生根据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建立二人为一组的项目组,对所选课题进行分析,对任务进行分解,调研,制订完成预期目标的工作计划。

2.引入过程考核机制

为实时把握学生的项目进度,更好的引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实行阶段性过程考核机制。指导老师根据题目,设计过程考核表,实时督促学生的学习进度,采取开放式、引导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采取多样化方式进行课题验收

一般而言,集中实践环节类课程比较注重学生的动手和作品的实际完成情况,而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现场应变能力的考核较少。因此,通过在验收环节增加课题答辩等过程,能够比较全面的考查和锻炼学生。考虑到时间及场地因素,可以采取“要求作品为优秀者必须答辩,良好以上申请答辩”等形式。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反应强烈,态度积极,报名踊跃,共计37组学生要求参加答辩,占51%。环节中采取PPT讲解、实物演示、接受质询等方式,并对典型环节现场进行视频录制,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较为全面的考核。通过本过程,发现了一批有潜力的学生,也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参与热情。

4.严格报告撰写的考评结果

根据以往课程设计的经验可知,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强,但报告撰写方面比较马虎。这主要是因为集中实践环节的教学开展形式多为探讨式,与理论课的教授形式差别较大,导致学生往往产生作品完成,指标实现即为大功告成心理,忽视了实习报告撰写是工作总结和能力提升的重要过程。为此,可采取学生撰写报告,指导老师批改,对报告撰写部分提出质疑,然后返给学生修改,最终给定报告成绩的形式,强化报告撰写的重要性。

(三)拓展课程设计实践工作的外延

应因材施教,注重课程设计工作外延。对于部分学生的作品未能在给定时间完成,或者学生对自己作品不太满意等情况,给学生一周时间进行完善,但必须接受老师质询,如通过考核,可以获得附加分。对于整体表现优秀的作品,要求学生在期末考试结束后,对作品进一步优化,进行封装,录制演示视频,推广至本校创建的大学生孵化基地,进行成果转化;所完成的作品及录制的视频,可以应用于新生认识实习和其他单位来实验室参观考察。

三、结束语

集中实践环节课程设计是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重要实训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训练过程。实现上述目标的前提是需要对课程设计进行精心组织并实施科学管理和合理评价。但是人才的素质及能力培养和锻炼不能寄希望于单单一门课,还需要从各个教学环节来进行,形成合力。通过对课程设计的运行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发现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导向,注重过程考核,以开放式与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为主,采取阶段式管理,组织教学活动,特别是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引入团队训练机制,对于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培养、锻炼、提升团队协作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分析学生后期发展的调研反馈信息表明,在上述环节训练中获得优良的学生,在后期的学科竞赛、就业选择方面都表现得更胜一筹。

[ 注 释 ]

[1] 李培根.工程教育需要大工程观[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1-3.

[2] 蒙婧.从硅谷到光谷:高校科技创新体制研究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2014(7):26-27.

[3] 朱进容,黄楚云,姚育成,成纯富.光电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102-103.

[4] 胡章芳,潘武,罗元,王艳.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4(36):126-127.

[5] 曹辉,陈国杰,梁佩莹,韩定安.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104-105.

[6] 王立忠,王薏霖,刘洪波,王春武,么艳平,常喜.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构建[J].高师理科学刊,2014(34):104-104.

[7] 王继成,高淑梅,罗玮,陈国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创新平台实训教学研究与探索[J].物理与工程,2013(5):61-64.

[8] 董军,刘继红,严学文,梁猛,柴宝玉,刘琳,杨祎.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研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2(3):89-91.

[9] 周金海.新时期大学生专业课程设计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1(6):115-116.

[10] 刘小康,余洁冰.工科学生课程设计与综合素质培养[J].高教探索,2009(5):133-134.

[11] 张准,钟丽云.基于CDIO理念的光电技术实验课程设计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367-370.

[12] 段桂江,徐世新.基于专业课程设计平台,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

运行检修新模式 篇7

1 变电站运行管理概述

电力行业关乎国计民生, 经济建设需要电力支持, 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同样需要电力支持, 对于用电量需求与日俱增。就当前电力生产管理现状而言, 所采用的方法较为落后, 变电运行维护以及检修分属不同单位, 两者互不干涉、独立运作, 有着各自明晰的职责和权利。变电运行维护主要是负责变电站内部电力设备的日常检查和维修, 对电力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记录, 并实行相应的养护工作等。

随着“大检修”时代的来临, 相应体系改革的推进, 变电运行维护和检修逐渐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 相较于传统模式, 能够更好地适应高效和精细的运行检修管理模式。传统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 在对电力设备检修中需要由相应技术人员进行修整, 但是各个环节在处理中存在明显的职责不清、耗时较长的问题。传统电力设备检修方法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维护, 会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消耗, 并且对于技术人员检修中存在较大的风险。电力设备一旦发生故障, 技术人员无法及时处理, 容易造成安全故障扩大, 缺乏对设备故障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2 变电站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新模式

变电站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模式是应“大检修”背景下诞生的, 该模式通过对业务集约实现运行维护管理, 最主要的内容是对当前由专门技术人员和检修人员对电力设备进行维护的现状, 创新改革相应的变电检修和维护业务, 将设备检修以及维护等业务整合到运行单位进行执行, 最终实现变电运行维护部统一管理设备的检修、维护以及巡视等内容。应用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新模式, 在实际应用中能够促使设备检修更加专业化, 降低电力设备运行成本, 提升检修效率。

2.1 变电站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要求

在变电站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中, 安全第一是前提条件。由于变电站在业务衔接以及实际操作中会存在一系列安全风险, 在一定程度上危及相关技术人员的生命健康。由此, 在运行维护过程中, 首先应结合变电站运行运检维护的实际需求, 全面考量客观影响因素, 并做出明确的运检方案, 以确保在实际操作中实时监督现场安全, 提升运检工作安全和质量。

在变电站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中, 制度先行是运行保障。在变电站日常运行维护中, 首先应健全和完善相应的管理、监督以及评价等制度, 落实相应工作职责, 促使变电站运行检修工作规范化, 有章可循, 严格把控运检标准, 实现系统化管理。

在变电站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中, 培养人才是重点目标。实行运检维护一体化管理模式, 首先应严格遵循考核标准, 定期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确保相关技术人员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素质, 在科学指导下开展变电站运检工作。

此外, 在对技术人员的培养中, 可以通过模拟培训环境, 促使培训人员能够提前熟悉实际工作流程, 丰富工作经验, 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人员队伍, 提升变电站运行管理和检修效率。

在变电站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中, 设备配置是根本支撑。在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过程中, 相关人员需要加强对电力设备的运行维护、清扫以及检修, 在这个过程中使用专门的检测工具, 充足的设施配置, 才能够确保检修工作的有序开展、检查结果的准确, 更好地满足运行维护一体化项目的实际需求。

在变电站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中, 逐层推进是主要手段。在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执行过程中, 应严格遵循检修流程, 从设施到设备, 从低压到高压逐步开展。

这种逐层推进的手段, 可以应用在检修较为简单的项目, 并且对相关人员专业素质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 能够有效提升运行维护水平。

此外, 对于相关技术人员的激励是十分有必要的, 由于变电运行维护人员自身工作任务较重, 自身工作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检修质量和效率, 加之运行检修工作时常伴有一定危险, 技术人员可能伴有畏惧情绪。由此, 加强对变电运行维护人员的激励, 有助于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 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提升变电检修工作成效。

2.2 在变电站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流程

为了实现变电站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

首先应加强专业之间的融合, 转变传统运行检修模式, 将变电检修人员以及维护人员进行统一协调, 构建变电维护部门, 由部门内人员承担对变电设备检测以及维护的工作, 实现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

实现变电运行维护的岗位融合, 优化维护模式和相关带点测试、维护消耗等工作内容, 科学合理地安排技术人员工作时间, 防止作业任务出现交叉重叠, 确保检测质量和人员安全;

组建相应变电运行维护小组, 承担电力设备全部的清扫和维护等工作, 实现变电站设备检修工作的有机整合, 采用周期性工作开展, 诸如季节性工作或者机械设备运行维护大修等, 保证现场变电站运行维护效率。

3 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新模式的优化对策

3.1 健全和完善约束机制

在当前“大检修”背景下, 构建相应运行维护体系框架, 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项目开展主要采用封闭式管理, 变电运行维护人员既是执行者, 又是监督者, 缺少相关权威监督部门的把控, 造成相关变电运行维护人员一人承担多种工作职责, 监管措施不严, 责任落实不到位, 严重情况下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由此, 就此类风险问题, 首先应健全和完善相应监督、控制以及约束机制, 变电站管理部门需要定期进行考核和抽查, 确保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工作能够有章可循, 严格遵循检修标准进行。

3.2 强化运行维护人员思想意识

由于变电运行维护工作是由相关人员独立完成, 在检修者和维护者之间角色转换, 在运行维护初期, 相关运行维护人员自身工作任务繁重, 责任制度的压迫下导致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甚至在个人思想意识上会产生波动, 对于岗位调整和整合感到忧虑, 无论是自身的安全意识还是工作意识,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严重情况下会危及运行维护人员生命安全。

对于运行维护人员, 管理部门应确立相应鉴定标准, 对其自身专业素质水平、思想意识以及工作经验等方面进行考核, 以此为依据, 制定人员薪酬待遇, 能够有效降低运行维护人员的顾虑, 更加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提升工作成效。

3.3 提升运行维护人员专业技能水平

变电站由于自身特性, 内部结构复杂, 无论是在设备检修还是带电检测方面, 需要运行维护人员结合自身专业素质和经验基础来综合分析电力设备运行情况, 进而采用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予以处理, 这就需要相关运行维护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经验, 对于电力设备和实施内部结构做到成竹在胸, 才能更好地胜任该项工作。

但是运行维护人员自身工作经验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在最初工作过程中可能面对设备运行状况分析不全面的问题, 无从下手, 造成设备维护和检修不合理。

由此, 就此类问题, 首先应加强相关人员专业素质的考核, 定期进行培训, 促使运行维护人员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 循序渐进开展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 提升工作难度, 进而不断完善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

4 结论

综上所述, 在“大检修”体系机构下, 创新推行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模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管理部门就其中存在的问题, 应健全和完善相应监督、管理以及约束制度, 定期对运行维护人员专业素质进行考核, 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工作需求, 确保变电站正常运行同时, 维护自身安全。

参考文献

[1]范李平, 余剑锋, 姚迪.“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拓展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 2014 (33) :141-144.

[2]李剑.基于“大检修”前提的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创新分析[J].机电信息, 2015 (15) :169+171.

输电线路运行检修管理模式探讨 篇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电力事业迈向了新台阶, 输电线路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为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近几年, 各个地区的供电管理部门对输电线路的管理进行深入研究, 旨在解决运行检修工作任务重复、管理目标不明确等问题, 将输电线路的运行与检修工作统一起来, 形成一种经济适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

1 当前输电线路运行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输电线路运行检修管理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运检分体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存在以下弊端:首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输电线路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输电线路数量不断增长, 但是线路检修和维护人员的数量却只见减少不见增加, 工作人员数量不足对运行检修工作造成很大影响, 日常巡视和检修工作无法达到规范要求, 一部分带电任务也不能正常完成[1]。其次, 运行人员完成巡视以后不能直接解决输电线路中存在问题, 而是将发现的问题反映给检修部门, 检修部门要重新安排工作人员完成检修工作, 这种做法不仅浪费时间, 对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 同时工作任务重复, 无形中增大了检修费用。第三, 运行和检修分体管理导致出现“真空断层”现象, 即运行只负责运行, 不负责检修, 而检修只负责检修, 对运行不闻不问, 两个部门不见缺乏有效的协调, 不能明确各自责任, 产生无序生产的问题。第四, 运行和检修管理中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 运行人员与检修人员没有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高, 制约了输电线路管理工作的发展。最后, 运行工作和检修工作分开管理, 二者只负责各自工作, 对对方工作了解不多, 长此以往, 工作人员会对输电线路管理工作产生错误的认识, 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不同设备的使用方法, 也制约了不同工种工作人员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无法得到提升[2]。

2 运检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建设

2.1 建设基本管理框架

建设运检一体化管理模式第一步就是设置基本的管理框架, 将运行部门与管理部门有效结合起来, 并进行统一管理, 明确每个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 并严格遵循岗位问责制。管理体系的顶端是第一负责人, 第一负责人要全面负责输电线路的日常生产管理工作, 对重大故障进行分析, 并在短时间内制定好抢救计划, 同时要认真落实国家以及政府部门各项供电政策, 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定期考核并评价管理水平, 最后就是要组织各项培训工作, 不断提升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3]。

第二层是生产副所长, 主要在第一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各项运行检修工作, 落实上级部门指定的工作计划, 组织并开展带电工作任务, 巡查输电线路中的设备缺陷, 并作出及时处理, 安排一些临时紧急工作。

第三层是安全监督员和生产主任。其中安全监督员的主要工作是负责运行检修工作中的安全管理, 并将实际管理情况及时反映给第一负责人或者是副所长, 制定并落实安全生产监督计划, 并对现场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 保证各项计划得到有效落实, 如果发现违章作业要做出严肃处理, 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老员工和新员工开展安全培训工作, 要求全体员工按照标准使用安全用具。而生产主任则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主要负责人, 完成好第一负责人以及副所长交代的工作任务, 保证线路的安全运行, 同时对设备改造一类工作进行直接管理, 并对日常输电线路的运行和检修工作进行抽查, 如果发现问题, 要想负责人索取一手材料, 认真分析问题成因, 并制定解决方案, 同时对于一些不当行为进行制止, 除了日常的定期巡视外, 还要进行特殊巡视, 消除一切安全隐患。最后还要了解输电线路所处的环境条件, 制定并落实季节性事故预防工作[4]。

第四层是生产部门主管以及各个运检班长。其中生产部门主管主要负责设备大修改造一类工作的预算和管理, 与各个班组做好沟通, 做好巡查和互查工作, 配合生产主任的各项监督和管理工作, 对基层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管理。而各个运检班班长主要负责自身管辖区域内线路的日常检修与维护, 对于设备的一级缺陷和二级缺陷要做到随时检查随时消除, 清除输电线路通道中的障碍, 填写并且保管好基础管理资料, 对基层安全员进行培训和管理[5]。

这样, 按照上述所述建立起基本管理框架, 明确每一层管理部门乃至每个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 将运行与管理工作一体管理, 有效提升管理效率。

2.2 建设生产管理体系

生产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对输电线路进行巡视、检测以及维修, 消除故障, 对一些事故作出应急处理。

首先是线路巡视, 同时巡视工作掌握线路基本运行状况, 准确描述线路中存在的缺陷, 要求工作人员掌握沿线情况以及所有元件的参数, 发现并分析线路中存在的异常, 并留下基础资料, 巡视工作中要带好一些必备工具, 如果缺陷较小, 在自己处理能力范围内要及时消除缺陷。每条线路巡视工作人员要完成四次基本巡视, 同时还要完成两次登杆塔检查, 注意这两项工作不能相互顶代替, 上级管理部门要对日常巡视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 保证巡视质量合格[6]。其次是线路检测, 该项工作是输电线路管理工作中的重点, 对输电线路进行检测能够及时发现设备隐患, 并开展预知维修工作, 要求工作人员准确记录、分析并保管工作数据。检测工作要按时完成, 对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对于发现的设备隐患要纳入日常维修工作中, 发现大批量隐患, 要根据实际情况将其列入大修工作以及小修工作中。第三是维护检修工作及缺陷消除工作, 主要是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清扫以及零修, 消除设备的一般缺陷, 将所处理的缺陷进行分类并做好记录, 保证缺陷处理的登记记录、任务单以及工作票上的信息一致, 将缺陷的发现、上报、处理以及等级等一系列工作进行统一管理, 形成一个闭环管理系统。其次是带电消除设备故障工作, 要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带电作业培训, 通过这种方式来增供扩销, 培训结束后考试合格, 并获取书面批准以后方具备带电作业的资格。工作人员在进行日常巡视的过程中如果发现绝缘子缺销子一类一般缺陷时, 马上将缺陷情况报告给现场负责人, 立即开展消除缺陷的工作, 并做好相关记录。最后是故障或者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 如果输电线路跳闸, 要立即启动应急抢修预案, 判断出故障的基本性质、具体位置以及受到影响的重点区域, 具体包括以下工作:第一, 班组长在接收巡视任务以后立即召开班前会议, 布置基本巡视任务, 向参与巡视的工作人员传达任务信息, 同时说明安全注意事项, 巡视人员在20分钟之内带好工具开始巡视工作;第二, 找到故障点后, 要马上向上级部门准确汇报故障点信息, 描述设备的损伤情况、故障点周围的环境情况等, 同时要求专人在路口守候, 直到抢修人员到来;第三, 上级部门在接到报告后, 要根据故障信息召集相关的技术人员, 组织抢修工作, 制定临时抢修方案, 如果故障现场的工作人员以及工具满足抢修条件, 要立即开展抢修工作, 如果不能满足抢修条件, 要立即准备好需要的工具, 并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携带抢修工具在40分钟之内达到事故现场, 开展抢修工作[7]。

3 运检一体化管理模式中的工作重点

3.1 安全工器具的管理

输电线路的运行和检修进行一体化管理以后, 要对安全工器具进行统一管理。首先, 如果器具为个人使用器具, 只能个人保管并使用, 登高用具以及安全带要分开存放, 不允许将安全带缠绕在安全器具上, 个人器具如果发生损坏要及时修理, 经检验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 如果没有通过检验, 则需要更换器具。其次, 如果安全工器具为集体使用, 则由后勤部门统一保管, 所有器具按照规定放在固定位置, 要求库房干燥、洁净, 每一项器具都要做好登记, 做到账务相符, 工具的出库和入库必须按照程序严格进行, 后勤部门管理人员要定期对工具进行检查, 如果出现老化或者受潮等问题则严禁使用[8]。第三, 安全监督员要定期对安全工器进行试验, 包括电气试验以及机械试验, 并形成书面试验报告, 报告中要求标明日期、描述试验过程以及试验结果, 如果试验结果表明器具不合格则严禁使用。最后, 工作人员要按照规定使用安全工器具, 使用之前要按照流程登记, 使用后即使归还库房, 使用过程中要按照规范操作, 如果发生损坏要及时修复, 如果损坏比较严重, 不能修复, 要求使用人员提出报废申请, 经过鉴定后对该器具做报废处理, 不允许继续使用。

3.2 小型作业现场的管理

小型作业现场管理是输电线路运行和检修管理中的重点, 管理部门应该予以重视, 管理人员应该不断积累实际工作中的经验, 并以此为基础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由于小型作业都是以班组为单位, 工作人员之间比较熟悉, 因此很容易出现责任不明、工作程序混乱的问题, 因此在开展停电作业、带电作业以及日常维护和检修等小型作业时, 要求班组长按照制度严格管理本班组工作人员, 明确个人职责, 严厉禁止一些习惯性违章作业行为, 避免发生一些意外事故。同时, 小型作业现场工作必须严格履行工作票制度, 工作正式开展之前要召开班前会议, 向工作人员说明工作时间以及具体任务, 同时落实安全措施, 会议结束以后, 要求工作人员签字以后再正式开始工作, 负责人要深入现场监督作业, 制止一些不安全的行为, 如果由于特殊情况现场没有负责人, 则任何工作人员都有权制止违规操作行为[9]。

4 结束语

输电线路运行与检修的分体管理不仅浪费时间, 同时还增加运行和检修成本, 管理效率不高,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 应该建设运检一体化管理模式, 将输电线路的运行和检修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管理, 明确各个部门以及岗位的职责, 有效提升管理效率, 保证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

摘要:随着城市以及乡镇用电需求的增加, 我国电力行业迅速发展起来, 传统电力系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如何创新输电线路运行及检修管理方法, 已经成为供电部门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当前输电线路运行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运检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创建方法以及创新管理模式后的工作重点。

关键词:输电线路,运行检修,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蒲廷兵.浅析输电线路运行与检修的一体化管理[J].机电信息, 2013, 12 (14) :169+171.

[2]董伟, 李春晓.输电线路一体化运行检修管理模式探讨[J].机电信息, 2013, 11 (13) :160-161.

[3]江尚铎.简述新时期输电线路的运行检修模式[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13 (15) :77.

[4]王凯正.关于输电线路的运行及检修一体化管理的分析[J].科技与企业, 2012, 11 (14) :43.

[5]张浩, 岳灵平, 张健.跨区电网输电线路“窄通道”运维管理实践[J].中国电业 (技术版) , 2012, 13 (16) :413-418.

[6]万林鑫.新时期下输电线路的运行检修模式[J].电子制作, 2014, 12 (15) :207.

[7]郑延军, 杨华, 褚衍华.浅析以“线”贯穿实现输电专业精益化管理[J].中国电力教育, 2014, 14 (17) :184-185+190.

[8]田鹏飞.输电线路运行、检修一体化技术的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5, 9 (13) :258-259.

输电线路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模式 篇9

输电线路是电网系统中的供电脉络, 主要任务是向用户提供电, 输电线路若是出现故障, 那么电网系统也会随之发生故障, 严重则会导致整个电网瘫痪, 因此保证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使得电力供应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科学有效的运行管理模式变得必要不可。电网建设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其规模的扩大和设备种类的增加, 因此, 传统的输电线路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电网发展, 为了解决输电线路检修人员紧缺的问题, 同时也为提高输电线路的运行效率, 采用运行检修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则是最佳的选择。因此, 该模式被广泛应用于电网的运行维护工作中。下面详细介绍该模式的相关问题。

1 输电线路如何实施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

1.1 建立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系统

在运用输电线路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之前, 首先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系统。对输电线路的运行状态和检修计划进行评估和优化, 从多个角度进行安全审核, 对输电线路运行状态和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来提高输电线路运行和检修一体化的可行性。在实际工作中, 校验检修计划需要综合多个电网模型, 对电网模型、检修申请、负荷数据、设备状态及运行状态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以便能及早发现输电线路中的异常情况, 并能针对那些异常情况快速作出检修反应。

1.2 建立完善的设备信息档案库

随着电网的快速发展, 输电线路规模的扩大, 设备也变得复杂起来。由于输电线路检修的难度增大, 想要实施运行检修一体化, 就必须建立完善的设备信息档案库, 以防止出现混乱现象。建立设备信息档案库需要搜集出每个设备的最初技术档案, 记录设备的出厂产数、检修记录、运行参数、试验数据和异常记录等。

记录这些设备的最初技术档案数据的目的主要是方便对设备进行监测分析比较, 以便能更好地判断当前设备状态。

1.3 输电线路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的主要技术

为了提高输电线路检修一体化管理水平, 在提高系统智能监测能力以及方案优化分析水平方面, 就需要采用相关技术, 比如:状态监测技术、智能分析技术、负荷预测技术、数据库分析技术、安全校验技术等等。输电线路运行检修一体化主要指的是将故障检修、定期检修和状态检修融为一体, 将输电线路的运行和检修融为一体, 通过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 标记需要检修和不需要检修的设备, 并按照设备实际状态安排检修周期和检修手段,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进而提高输电线路的供电效率。

1.4 优化输电线路承包的形式

优化输电线路承包的形式也是实施一体化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 目前输电线路承包的方式是以一个班组为基本单位, 实行分批式承包制度。在工作中, 班组内成员要仔细调查承包区域范围内的线路、设备及技术等情况, 再根据工作的难易程度进行合理配置。特别注意在管理过程中承包的线路不能跨区域, 也不能分段承包, 必须在同一层面上实行集中式的承包才可以。

2 输电线路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市场经济确立的不断深化, 国家电网的建设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实施输电线路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环境因素

电力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比较危险, 因为电网覆盖比较广泛, 在外工作总是会受到不同环境的制约, 所以很容易导致不能按照原始计划正常工作。而且外界工作环境的安全得不到一定的保障, 如果缺乏先进的设备或者资金投入不足, 也会对整个检测和维护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2.2 人员因素

由于电网规模的扩大, 电力工程也在不断增长, 进而加大了检修和维护的工作量。但是工作人员的数量并没有相应增加, 甚至会不断减少, 也就给检测和维护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除此之外, 部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没有达到一定要求, 对输电设备认识不周到, 不能及时将故障排除, 也严重影响了输电线路的检测和维护工作的效率。

2.3 安全因素

在输电线路运行检修一体化中, 由于签发工作缺少必要的审核工作, 没有采取正确的相应措施, 而且工作现场管理也十分混杂, 条件险恶, 安全问题得不到一定保障。

3 输电线路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具体措施

3.1 加强运行检修一体化安全管理

首先, 需要加大输电线路的巡查力度。安排专门的监督管理小组, 要求他们对整个输电线路进行巡视审查工作。其次, 要强化安全检测环节, 输电线路安全检测的程序要求做到极其精确, 对检测得出后的数据结果进行合理分析和科学评估, 进而得到最精准的检测结果。除此之外, 在对输电线路进行检测和维修时要考虑现场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维修措施。另外, 就是改善作业环境, 尽量提高工作环境的安全性。

3.2 克服不同环境因素的制约

为了解决环境因素带来的困难, 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作为保障, 能及时对输电线路的运行工作进行评估, 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检修计划和维修计划。该管理系统还必须能对输电线路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安全监测, 并且能够综合分析出输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各项数据的变化, 以便做到实时监控。

3.3 加强输电线路运行检修一体化的人员管理

电力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技能也是考验整个企业的核心, 为了能更好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故障, 必须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相关技能, 进而提高工作人员的效率。所以, 不断引进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是实行输电线路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的必由之路, 将运行和检修工作融合在一起, 相互促进, 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完整性, 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4 结束语

综上我们可知, 采用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输电线路的供电效率, 降低运行检修所需成本, 还为区域供电安全管理提供重要保障。在效益方面, 也有利于电力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 提升企业的社会效益。因此, 我们必须合理运用输电线路运行检修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并进一步提高电网安全运行水平。

摘要:我国电网发展规模日益增大以及设备种类的不断增加, 使得其运行难度也随之加大, 当前解决问题的主要办法就是有效地对输电线路进行检修, 以保障电网正常运行。所以, 如何对输电线路进行检修就成为当前我们面对的一大难题, 运行检修一体化的提出有效地提高了输电线路的运营效率, 并使电力系统发挥出其最大效益。文章主要介绍了输电线路运行检修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并简要分析了在使用该管理模式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输电线路,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

参考文献

[1]董伟, 李春晓.输电线路一体化运行检修管理模式探讨[J].机电信息, 2013, 21:160-161.

[2]朱晓伟.输电线路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探讨[J].电源技术应用, 2014, 3:37.

[3]贺士明.输电线路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探讨[D].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 , 2009.

变电运行监控新模式探讨 篇10

1 变电运行监控中心模式对电网调度影响分析

目前, 世界上常见的变电站集控模式大致可以分为3种:监控与操作一体化、监控与操作分设化和监控管理区域化。建设“监控中心+操作班”变电运行模式的初衷是通过监控与操作的分设为最终实现理念最为先进的监控管理区域化。监控管理区域化是指由调度人员司职监控或由监控人员司职监控范围内的设备调度来实现监控与调度的一体化, 而变电运行人员则主要负责操作、巡视等其他工作, 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极大程度地保证了调度、监控、操作的和谐统一, 缩短了调度命令的传达转化时间和过程, 减少了事故、异常情况处理时间, 有利于电网的安全运行。从这一理念出发, 监控中心监控人员除司职监控范围内的设备监控外, 还应具备监控范围内的电网调度功能。

最近下发的《浙江省电力公司变电所监控中心运行管理规定 (试行) 》给出了监控中心、操作班的各自职责范围。根据浙江省电力公司对监控中心建设、管理和发展的相关要求, 调度部门及时制定了《浙江电网220千伏监控中心调度运行管理规定 (试行) 》, 明确了浙江电力调度通信中心对监控中心及其所辖220千伏变电所相关调度业务的管理原则及具体要求。在调度属性上, 监控中心与变电所相同, 应纳入电网的统一调度管理;监控中心应负责所辖变电所设备状态和系统的运行监视、状态管理、异常发现和事故分析汇报;正常情况下, 省调将管辖设备的倒闸操作预令提前发布到监控中心, 并由监控中心负责完成与省调的预令核对工作;调度倒闸操作正令、设备检修试验工作的调度许可和汇报等, 均在操作人员到达现场后, 由变电所现场运行人员直接与省调联系。

在上述2个规定的制定过程中, 对于监控中心的定位和职责范围划分是各方专家讨论的焦点, 也是浙江电网监控中心建设和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总体而言, 地区变电运行主管部门当时从实际出发, 认为监控中心主要承担监视电气设备运行情况的职责, 以及电容器的投切、主变分接开关的调节、紧急拉闸等一些简单的操作;而调度方认为监控中心应该具有“负责变电所现场无人期间的所有必要的调度运行管理业务”。从双方认识的本质上进行分析, 运行主管部门提倡采用“监控和操作分设化”模式, 主要是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 因此对监控中心主要强调其监视功能, 弱化操作控制功能;而调度部门更希望把监控中心的职能强化, 甚至通过监控管理区域化, 最终实现监控与调度一体化, 达到既能监视、控制又能区域调度的目的。

电网调度对运行值班人员的业务需求, 从工作方式上主要可以分为监视和操作两块, 而从电网运行情况而言可以分为正常方式和特殊方式。监视正常方式的电网既要监视正常运行的站内设备, 还要监视一、二次信息、设备限额等重要数据。正常方式下的操作包括了调度预令和正令操作;特殊方式指电网事故状态和灾害天气。电网特殊方式下, 调度要求运行人员不仅要监视设备情况, 记录重要数据, 也要根据调度指令隔离故障, 进行事故处理。

2 监控中心值班人员应具备的技能

通过分析, 笔者认为监控中心模式中, 监控中心值班人员除了掌握传统变电运行值班人员的工作技能之外, 还应具备如下能力: (1) 必须掌握所有设备的状态, 包括一次设备、二次设备、仪器仪表读数、二次保护动作情况。现在的基本情况是, 监控中心可以监视到一次设备中开关和闸刀的遥测、遥信数据, 无法100%确定设备 (特别是接地闸刀) 的就地实际状况。调度人员需要及时确定一次设备实际状态时.由于没有人员在变电所现场, 监控中心只能通过操作班的操作记录进行核查或要操作班人员到现场核实, 这就很难保证调度确认一次设备状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给操作安全埋下了隐患。对于二次设备, 目前的监视告警系统由于数据传输问题没有解决, 监控中心目前只能收到二次设备的粗略情况, 而对于二次设备的详细信息 (保护动作的详情、仪表读数等) , 只有等操作班人员到达变电站现场后, 才能向调度汇报。 (2) 具有快速汇报事故、协助电网调度处理电网事故的能力。一旦发生电网事故后, 由于监控中心不能完全掌握事故设备的一、二次状态, 调度员对事故的把握只有等操作班人员到达变电站现场后再进行确认。操作班到变电站的车程一般是在半小时左右, 因此对于一些紧急事故, 调度人员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事故的全面状况.容易造成调度员事故误判断和事故扩大。 (3) 具有查核调度操作票的能力。调度操作票预令下发, 需要先通过监控中心人员核对, 再移交给操作班人员。在预令下发的工作流程中, 监控中心值班人员是调度和操作班人员之间沟通的纽带, 起到解读、释疑和协调的作用, 因此监控中心值班人员应该具备读懂调度操作票、理解操作目的、确认操作可行的能力。 (4) 具有通过现有监控中心监视设备, 判断缺陷紧急程度、现场简单事故处理的能力。

3 改进方向

变电运行操作新模式探讨 篇11

变电站的主要工作是指挥电力运行和输送,并且对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从而保证电网安全性、稳定性。但原有的操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安全管理的需要,本文将对变电运行操作新模式进行探讨分析。

1 我国变电运行中存在的隐患和问题

(1)工作人员执行力不够。变电站的工作涉及很多方面,比如设计、巡视、操作、维护及管理等。变电站的运行过程全部是由工作人员去执行和操作的,但因工作人员的执行力不够,执行和完成每一项工作时都有可能会出现问题或偏差。

(2)安全管理不完善。变电系统的运行必须依靠良好的管理,否则就会出现安全问题。当前在我国,很多的电气企业都比较注重安全控制技术,却没有重视安全管理,比如管理人员水平太低、管理决策有失误、措施不够完善等,导致变电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安全问题。

(3)没有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变电站设备大多内部构造复杂、价格较高、外形庞大,并且使用时间很长,容易出现老化和故障,造成安全事故。所以在使用的时候,要及时、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还有很多电力企业考虑到资金问题,没有对设备进行更换,检查工作也没有做到位。

(4)操作失误。工作人员的操作如果不规范,就不能保证变电系统正常运行。变电系统内部构造极其复杂,稍有不慎就容易对电网安全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严重的甚至还会引起重大安全事故。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技能不过关、安全意识不够、开小差、判断错误等都会造成问题,损伤设备,给人们的安全带来一定威胁。

(5)管理比较分散。我国的变电运行管理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处于相同地点的各个部门因专业性的差异,形成了相对来说比较独立的安全管理制度,很容易在管理衔接的地方出现管理真空,从而引发意外事故。

2 变电运行操作旧模式的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的变电站沿用的都是旧的操作模式,这种模式是由监护人进行唱票,工作人员进行复诵。在实际的操作中,监护人无法进行有效的监护,甚至还会纵容违规操作,所以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变电操作旧模式的弊端主要有:(1)监督人员执行监督的力度不够,变电运行的监督模式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2)监督人员和操作人员不够细心,认为其他工作人员会对设备进行检查,这就引发了一系列安全问题。(3)管理者安排经验不足、技术不过关的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因此发现不了操作过程中的失误。(4)因为无票所以让操作人员没有办法对操作过程进行掌控,仅仅通过监督人员进行唱票,容易发生意外事故。(5)一心不能二用。当操作指令和设备核对同时进行的时候,操作失误就会发生,而操作的指令过于长,操作人员很有可能认错设备。(6)很多监督人员都是由管理人员来代替的,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监督人员如果发出指令,旁边的操作人员不敢不从。

3 变电运行操作新模式的优缺点

要转变成新的操作模式,就要将变电的操作过程简化,改变传统模式下的“三审”,变为“两审”(操作人员填票之后、管理人员审核之后),这样既减少了操作流程,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变电站可以实行“一人独立操作,一人进行监督”的模式。这样的模式比较科学与合理,进行操作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有一定经验,熟悉设备,能够承担一定的责任。由这名工作人员独立完成操作任务,旁边的一位工作人员则负责监督与协助,一个操作任务使用一张危险因素控制卡。在进行操作之前,管理者、工作人员要在这张危险因素控制卡上签字。在实际操作的时候,这张危险因素控制卡能够对工作人员起到提醒的作用。

具体工作中,负责操作的工作人员要填写危险因素控制卡,完成操作任务,对操作票票面的周期性和操作执行的规范性担负一定的责任。旁边进行监督和协作的工作人员要及时给操作人员递工具、核对唱票等。

3.1 新模式的优点

与原来旧的模式相比,这种新模式要求操作人员对照操作票,这样整个操作过程就有了一定的明确性,从而大大提高了操作的准确性。同时,新的模式也要求监督人员协助操作人员,使得操作人员能够做好工作。原来的操作模式中,操作过程不是单独进行的,而新的操作模式使得各项工作单独操作,唱票时,监督人员也能听到,因此,就保证了操作的高效率。另外,新的模式比传统模式简单一些,这样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相对来说也会少一些。

3.2 新模式的缺点

新的模式虽然具备一些优势,但是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当工作人员完成复诵,但还没有开始操作的时候,就需要留出短暂的时间来让操作人员和旁边的协助人员进行思考,或者接着操作,或者停止操作,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工作人员的注意力,增加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

4 变电运行操作新模式的操作要求

新的操作模式要求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比如,操作人员的任务主要是填写操作票和危险因素卡,并且还要观察操作进度,要进行审核。而旁边的监督人员,除了进行监督以外,还要协助操作人员,比如帮助操作人员递工具等,使整个操作过程安全、稳定。值班人员的工作则是负责检查,当操作人员终止工作时,要检查设备是否正常,或者没有故障发生。

工作人员在进行操作的时候,要拿一张审批通过的操作票,一一进行操作。操作的时候,要做完模拟操作、唱票、检查设备、复诵、停顿、检查操作票等几项工作。操作人员在进行了复诵之后,必须要进行思考。

旁边协助的人员要做好监督工作,拿一张监督票,对操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如果操作没有问题,就在该项后面打勾,如果发现操作人员的行为可能会发生意外事故,那么就立刻进行纠正和制止,操作完成后还要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如果是比较大型的操作,管理者还可以多增加几个协助人员。

5 新模式下工作人员应该具备的技能

5.1 监督人员应该具备的技能

(1)监督人员应掌握所有设备的状态,包括一次设备、二次设备、仪器仪表度数、二次保护动作情况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故障和问题。(2)监督人员应具有快速汇报事故、处理事故的能力。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或者产生故障,要在第一时间提醒操作人员,采取一定措施,预防事故扩大。(3)监督人员还应具有查核调度操作票的能力,当操作票发下来后,首先要进行核对,无误后再交给操作人员。

5.2 操作人员应该具备的技能

变电站的设备构造极其复杂,运行时间又很长,很容易产生故障,如何防止设备发生故障以及在发生故障的时候进行合理、科学的处理,从而保证安全、缩短停电时间,对于操作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操作人员应了解设备,具备处理事故的能力,当出现异常的时候,应迅速作出反应,因此,必须提前掌握变电站的运行方式、负荷能力、缺陷隐患等。另外,还应掌握正确的操作程序。如今,变电运行操作已经渐渐实现了科技化与现代化,按钮越来越多,操作的程序也越来越繁琐。如果操作人员没有正确地掌握操作程序,高压电产生的高温就会使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6 结语

综上所述,变电操作的新模式有一定的优势,运用此模式,可以减少操作程序,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因此,此模式可以大量投入使用。但是在未来,还要对该技术作进一步的改进和升级,不断提高供电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摘要:在分析我国变电运行中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及变电运行操作旧模式弊端的基础上,探讨了变电运行操作的新模式及其相关问题,希望能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变电站,操作,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朱兴柯,李斌,李长生,等.集中式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新模式[J].云南电力技术,2012,40(1):40-42

[2]徐继东,柏民杰.浅析变电运行监控新模式[J].民营科技,2011(3):161

上一篇:浪漫的艺术家下一篇:高中政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