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为

2024-05-11

有所为(精选10篇)

有所为 篇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 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提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文化改革的指导思想, 明确了我国当代和未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向。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 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各级各类学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人才,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越来越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研究。笔者认为档案部门应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契机, 积极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有所为才会有所位。

一、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校园文化建设的部署应围绕学校的中长期发展战略, 突出特色、积极创新、重在建设的要求, 努力构建学校文化体系, 使之成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坚强文化支撑。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及行为文化建设等方面, 这些方面全面协调的发展, 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高校档案是指高校在教学、科研、管理及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文字、图片、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档案资料。高校档案客观真实地记载了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全程和全貌, 蕴涵着高校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光荣的传统、优良的学风、成功的教学管理经验和优秀的教学科研成果, 是高校珍贵的文化财富, 延续着高校的传统文化精神。 (1) 我们要十分珍惜这些优秀的文化资源, 对馆藏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提炼, 推进创新和发展, 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使之变成学校管理形态的文化, 为实现长远发展服务。

二、利用高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途径

(一) 营造优雅环境和文化氛围, 档案可以有所为

校园环境不仅体现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渊源及精神面貌, 还是学校学风、校风和管理风格的外在表现。高校档案它真实地记载着学校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广大师生共同奋斗的足迹, 全面反映了学校的工作面貌和特色。我们可以通过开发高校档案信息资源, 将档案中生动翔实的历史素材运用到校园环境建设当中, 可以赋予校园文化丰富的内涵。从校容、校貌的规划到建筑物命名、走廊墙面文化的设计, 再到标语、标牌设计乃至一景一物的布局, 都可以体现出学校的发展历史和人文精神。试想漫步于林荫大道, 盛开的鲜花和别具风格的建筑群让人心旷神怡, 草地上的雕塑、别致的格言牌无不让人受到美的熏陶和心灵的启迪。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讲: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 弥漫于宇宙。同样, 要把文化作为校园基因, 随时彰显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因此, 档案部门要配合学校相关部门积极投身校园环境的整体规划当中, 使校园建设始终依托于学校悠久的文化底蕴, 一以贯之, 一脉相承。

(二) 梳理、建设校园制度文化, 档案可以有所为

建设先进的制度文化, 以共同的准则保障学校核心价值观的深入推行。按照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对全校的各项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完善和修订, 对不符合校园文化要求的规章制度进行必要的调整、修订, 对符合校园文化方向的规章制度及时建立。档案资源系统完整地保存了学校各个发展时期的管理制度, 要充分利用以往成功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措施, 可以将历年规章制度汇编成册, 供学校制度建设借鉴和参考。

(三) 提炼、传播和执行校园精神文化, 档案可以有所为

我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档案资源, 是巨大的无形资产, 是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的基础。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丰富的精神文化, 这些精神文化凝结于高校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档案之中, 我们要通过档案找出学校最具特色、一脉相承的精神精髓, 赋予时代特色, 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 提炼形成确立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大学精神。

我们还可以利用丰富的各类档案资源推进校园精神的传播和执行,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我们可以通过编写校史、举办校史展览、荣誉实物展等多种途径, 激发师生员工的爱校热情, 增强师生员工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利用名人档案, 树立学校的品牌意识和精英文化。名人档案记载了学校发展历史上一大批著名的老领导、专家学者和优秀学子的事迹, 他们在学校的创办、建设和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先进人物事迹的追忆, 可以将他们的成长历程与学校历史联系起来, 形成名人文化现象和名人文化效应。这些都是师生学习的榜样, 是启迪和激励广大师生积极向上不可多得的生动教材, 使大家相信学校能够为他们提供体现自我价值的舞台;通过教学档案、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 营造更好的学术氛围。教学、科研档案收入了本校师生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成果, 包括科研准备、研究实验、总结鉴定、推广应用各个阶段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资料举办科研成果展、科技知识讲座等活动, 大力倡导勤奋学习、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为学校营造教学、科研氛围夯实了基础。

三、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 要注重档案馆自身的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体系的建设要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来考虑, 它涉及到学校的各个部门, 需要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参与。档案部门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其他文化如图书馆文化、教学文化、科研文化一样, 是校园文化体系当中的子文化体系, 是校园文化体系的延伸、细化和塑造。

档案部门在积极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好务的同时, 做好档案馆自身文化建设也是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同理, 档案馆自身文化建设也可以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方面着手, 打造更高的文化品位。

(一) 物质文化品位

档案馆在建筑设计、馆内布局、展品选择等方面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创造一个开放的具有现代气息和文化氛围的阅档环境, 为师生提供一个舒适、优美、文雅的文化休闲场所。将档案馆打造成为学校的文化地标, 对于塑造学校文化形象, 丰富师生员工的精神生活无疑意义重大。

(二) 制度文化品位

按照学校文化建设的规划, 根据档案馆自身实际情况对档案馆所有规章制度进行梳理、完善和建立是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档案馆自身制度文化的建设要与学校文化建设和发展战略相适应, 要注重原则性和可行性的结合, 从实际出发, 重在建设, 便于操作, 突出实效。

(三) 精神文化品位

在突出学校精神的前提下, 要彰显档案部门的个性。提炼和挖掘档案部门在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独具行业特色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是档案部门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内容, 如档案观、档案管理理念等。精神文化的提炼是在过去积累和形成的传统基础上, 在新的社会环境中要赋予时代精神。所以精神文化的建设要注重创新和发展, 不可能一蹴而就, 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四) 行为文化品位

以完美的要求和卓越的目标规范全馆的管理行为、公共关系和人际关系行为, 塑造优质的服务形象和优秀员工形象。通过长期的宣传、熏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辅之以有关规定的执行, 使行为规范深入人心, 最终成为全馆员工自己的行为、习惯。

高校档案由于其与生俱来的文化属性, 注定档案部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有可为。档案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 大力培养员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加大对档案文化功能的开发,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找准位、唱好戏。

摘要:本文从利用高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以及档案部门自身文化建设两个方面阐述档案部门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大有可为。

关键词:校园文化,档案,档案部门文化

参考文献

[1]尹合娣.高校档案文化的价值归属及实现途径[J].档案管理, 2010 (3) .

有所为,必有所不为 篇2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所为就必有所不为,而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区别就在于所为所不为的不同取向。

2

一般来说,如果较低的需要尚未得到满足,较高的需要就难以显现出来。一个还必须为生存而挣扎的人,我们无权责备他没有崇高的精神追求,但是他仍要对他的所作所为负责。

如果把每个人的潜在需要的总和看作一个常量,那么,其中物质与精神之间的比例便非常不同。物质需要所占比例越小,就越容易满足,精神需要也就越容易显现并成为主导的需要。相反,如果物质需要所占比例很大甚至覆盖全部,就难免欲壑难填永无满足之日了。

人的潜在需要结构的这种差异也就是人的素质的差异。姑且不论这种差异的成因,我们至少得到了一个尺度:在生存需要能够基本满足之后,是物质欲望仍占上风,继续膨胀,还是精神欲望开始上升,渐成主导,一个人的素质由此可以判定。

3

为别人对你的好感、承认、报偿所做的事,如果别人不承认,便等于零。为自己的良心、才能、生命所做的事,即使没有一个人承认,也丝毫无损。

我之所以宁愿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其原因之一是为了省心省力,不必去经营我所不擅长的人际关系。

4

当我做着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的时候,别人的褒贬是不怎么重要的。对于我来说,不存在正业副业之分,凡是出自内心需要而做的事情都是我的正业。

5

我相信,从理论上说,每一个人的禀赋和能力的基本性质是早已确定的,因此,在这个世界上必定有一种最适合他的事业,一個最适合他的领域。当然,在实践中,他能否找到这个领域,从事这种事业,难免会受客观情势的制约。但是,自己应该有一种自觉,尽量缩短寻找的过程。在人生的一定阶段上,一个人必须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到底想要什么。

6

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但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老子说:“不失其所者久。”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和诱惑。

7

人一旦看重机会,就难免被机会所支配。所以人要尽早地学会选择,即学会取舍,知晓其中的奥妙。

编辑 张金余

论《隋唐嘉话》的“有所为” 篇3

刘餗的父亲刘知几在《史通·采撰》中说:“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是知史文有阙, 其来尚矣……何尝不征求异说, 采摭群言, 然后能成一家, 传诸不朽。”[4]可见刘知几是鼓励采群言、征异说来补史之阙的。《史通·杂述》:“是知偏记小说, 自成一家, 而能与正史参行, 其所从来尚矣……国史之任, 记事记言, 视听不该, 必有遗逸, 于是好奇之士, 补其所亡, 若和峤《汲冢纪年》、葛洪《西京杂记》、顾协《璅语》、谢绰《拾遗》, 此之谓逸事者也。”[5]从这个标准可知《隋唐嘉话》属于逸事类笔记小说。那么, 《隋唐嘉话》中记载了哪些补史之阙的内容呢?《隋唐嘉话序》曰:“余自髫丱之年, 便多闻往说, 不足备之大典, 故系之小说之末。昔汉文不敢更先帝约束而天下理康, 若高宗拒乳母之言, 近之矣。曹参择吏必于长者, 惧其文害。观焉马周上事, 与曹参异乎?许高阳谓死命为不能, 非言所也。释教推报应之理, 余尝存而不论。若解奉先之事, 何其明着。友人天水赵良玉睹而告余, 故书以记异。”可以参照书中所记之事, 我们可以得知《隋唐嘉话》记录了隋至唐代开元年间事, 包括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科技艺术、社会风俗等方面的记载。而最不同于正史的一点是, 《隋唐嘉话》还保留了一些关于因果报应、谈鬼议梦之事。李肇在《国史补序》中说:“昔刘餗集小说, 涉南北朝至开元, 著为《传记》。予自开元至长庆, 撰《国史补》, 虑史氏或阙则补之意, 续《传记》而有不为。言报应, 叙鬼神, 征梦卜, 近帷箔, 悉去之。纪事实、探物理、辨疑惑、示劝戒、采风俗、助谈笑, 则书之。”[6]李肇明确表示续《传记》而有不为, 不为的内容就是指“言报应, 叙鬼神, 征梦卜, 近帷箔”之事, 即《传记》中载有这些志怪之事。刘餗在《隋唐嘉话序》中说, 对于因果报应之事, 从前他采取的是听而不论的态度。但“解奉先”这种因果报应之事是如此的明显, 而且是他的朋友赵良玉亲眼所见, 所以他把自己所听闻的这类怪异之事也记录下来。《隋唐嘉话》虽然不属于志怪小说之流, 但是它客观地保留了隋唐间传闻的异事。唐代志怪小说《冥报记》作者唐临“为了渲染故事的真实性, 对情节做了较具体的描写, 而且在结尾都交代了来源, 言之凿凿, 说是某人的亲见亲闻, 足以凭信。”但是“尽管唐临在书中标榜他是亲见亲闻, 有根有据, 实际上当然都属于虚构。”[7]《隋唐嘉话》三卷共记载志怪之事约十则, “这类文字, 与南朝时宣扬因果之小说为近, 可见《隋唐嘉话》内容虽以文史类之材料为主, 大体可信, 足资考证, 而仍有其驳杂之处。”[8]一般志怪传奇类小说作者通过有意虚构和超越尘世的想象, 来达到惊悚世人或与现实斗争的思想主题。刘餗作为一位史学家, 他的写作目的是将正史所不载的琐闻逸事记录下来, 以补史阙, 所以对于这类志怪性故事, 他是作为亲闻的史实来记录的。

涉及因果报应的“解奉先之事”记录于《隋唐嘉话》下卷第56条“洛阳画工解奉先为嗣江王家画壁像, 未毕而逃。及见擒, 乃妄云:‘功直已相当。’因于像前誓曰:‘若负心者, 愿死为汝家牛。’岁余, 奉先卒。后岁余, 王牸产一骑犊, 有白文于背曰‘解奉先’, 观者日夕如市。时今上二十年也。”时间、地点、人物、情节都具备, 而且有那么多的见证者, 当然也包括作者的友人天水赵良玉。作者以简洁、生动的语言记叙了发生在玄宗朝的报应事, 说明了人生在世如果做了违背良心的事, 那么来世一定会得到报应的道理。不否认这件事存在恶作剧的可能性, 也不论它是否真实, 《隋唐嘉话》至少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则材料, 让我们知道在唐玄宗时期曾发生过这么一件“解奉先之事”。《隋唐嘉话》上卷19条记录了魏公李靖之事, “卫公始困于贫贱, 因过华山庙, 诉于神, 且请告以位宦所至, 辞色抗厉, 观者异之。伫立良久乃去, 出庙门百许步, 闻后有大声曰:‘李仆射好去’, 顾不见人。后竟至端揆。”同解奉先之事一样, 这声“李仆射好去”是否为神所说, 我们不得而知。作者简约有力的语言表现出早年落魄时期的李靖没有自甘堕落, 而是心怀抱负, 自信将来能够出人头地, 有一番大作为。这段话之后作者记录了李靖在唐代与太宗出征立功的事迹, 主体部分还是依据史实来写人物。李靖诉于神的故事为他的经历添抹了一道传奇的色彩, 也是当时人们对社会人物遭遇的一种杜撰。

涉及梦卜之事有两则。其一为“隋文帝梦洪水没城”, 另一条为“子梦亡母”。隋文帝梦洪水没城, 术者解释说洪水是唐高祖李渊的名字, 因为渊就是深水的意思, 这个梦象征着李渊灭隋。子梦亡母的故事是说, 王铿三岁丧母, 稍懂事就祈请幽冥, 求在梦中见母一面, 终于在六岁那年梦到母亲, 而且梦中之母与其生前一模一样。祈请幽冥, 妇人谓之:“我是汝之母”, 这两点才是刘餗作者感到不可思议处。一说明有幽冥世界的存在, 二是说人死之后存在鬼魂, 并且鬼魂还可以入梦来。此外涉及棺木铭文的故事也有两则。其一曰:“筮言居朝, 龟言近市, 五百年间, 于斯见矣。”其二曰:“更后三百年, 水漂我, 临长江, 欲堕不堕逢王果。”这两句棺铭类近似预言, 它们能够预知三五百年后有人发现他们。第二则将自己三百年后的遭遇记录下来, 更神奇的是竟然把挽救自己的人名也预知了。“水漂我, 临长江, 欲坠不坠逢王果”, 以类似歌行的一句话把棺木被水冲漂近崖, 悬于半空即将坠落的险势精彩简练地描述出来。

《隋唐嘉话》作为一部历史笔记小说, 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 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真切地认识那段历史, 了解那时候的社会与人们。但是, 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它的文学价值。《隋唐嘉话》所记载的言行、故事一般都比较短, 语言简洁、精炼, 人物对话口语化、个性化, 往往开篇就将矛盾呈现出来, 立刻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我们可以从卷上记载的异事“有镜殊精好”中略窥一二。“仆射苏威有镜殊精好, 曾日蚀既, 镜亦昏黑无所见。威以为左右所污, 不以为意。他日日蚀半缺, 其镜亦半昏如之, 于是始宝藏之。后柜内有声如磬, 寻之乃镜声也。无何而子夔死。后更有声, 无何而威败。后不知所在云。”这一段话叙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因为这个故事由四个跌宕起伏的情节组成。故事开篇就引进日蚀而镜昏的奇怪现象, 但是苏威以为是有人把它弄脏了, 并没在意。继而有一日日蚀一半, 而镜子也有一半变昏暗了, 于是苏威开始珍视这面镜子了, 并把它藏在柜子里。后来镜子在柜子里发出打击乐器的声音, 不久之后苏威的儿子苏夔就死了。再后来, 镜子又发出了声音, 接着苏威就因事败落了。一面镜子引发了四个怪异的现象, 好像这面镜子有特异功能, 它能够预测日蚀, 跟随日蚀做出相应地变化, 能够发出响声来预示人的厄运。最后以镜子不知所在结束了这个故事, 让镜子始终保有神秘性。精炼的语言, 丝丝入扣的情节, 神秘的物事, 构成了这个精彩绝伦的异事小说。没有过多的修饰与描述, 没有夸张惊悚的语言, 这就是刘餗作为一个史学家记录异事的风格。

《隋唐嘉话》作为唐初的一部笔记小说, 上承魏晋志人小说《世说新语》, 下开历史见闻笔记小说的先河, 在笔记小说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刘叶秋先生的《历代笔记概述》将唐代笔记分为三类:小说故事类、历史琐闻类、考据辩证类。《隋唐嘉话》以其记录了隋至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人物、故事列入历史琐闻类笔记, 其“所采皆为简短的言行片段, 体裁和文字都表现出它是《世说新语》的流派。”[9]虽然《隋唐嘉话》重心在记录隋唐史事, 但本文以《唐国史补》明确不为的异事类作品作为探讨中心。这类作品虽然仅有十条, 约占整部《隋唐嘉话》的二十分之一, 但是刘餗在序中明确提及这类题材, 由此可知对于载入这些从前存而不论的异事, 刘餗是忐忑的, 也是非常重视的。这类题材不同于志怪小说之处在于, 它不是有意为志怪, 没有夸张的虚构与想象, 而是以一种客观的笔触去记录现实中听闻的异事, 以备后人了解。

参考文献

[1]刘昫等.旧唐书 (本卷一百二) [M].北京:中华书局, 1975, 3168-3174.

[2][宋]欧阳修, 宋祁.新唐书 (本卷一百三十二) [M].北京:中华书局, 2000, 4523.

[3]程毅中.点校本隋唐嘉话[M].北京:中华书局, 1979.

[4][5]刘知几.史通.采撰, 史通.杂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34, 81.

[6]李肇.唐国史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3.

[7]程毅中.唐代小说史话[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0:43-44.

[8]周勋初.唐代笔记小说叙录[M].南京:凤凰出版社, 2008:5.

涨价与政府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篇4

摘要:2007年以来,物价上涨成为经济生活中的焦点问题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不是该干预物价,应该如何干预,干预到什么程度被大家所关注。实践证明,政府在宏观调控市场物价方面能够发挥较大的作用,针对市场物价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适时出台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引导市场物价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在市场调节功能尚未失灵的情况下,对于那些竞争性商品,政府应该慎重干预市场。

关键词:物价;市场;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F81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167-02

一、我国物价上涨的现状

方便面涨价、猪肉涨价、快餐涨价……从2007年开始,物价疯长的消息充斥于耳,老百姓是怨声载道,小商小贩借机哄抬价格,一些行业也是联合出台涨价的对策……物价上涨影响了从行业到企业、从企业到商家,从商家再到普通百姓的生活。2008年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7.1%,创11年以来新高。其中,城市上涨6.8%,农村上涨7.7%;食品价格上涨18.2%,非食品价格上涨1.5%;消费品价格上涨8.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6%。从月环比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2007年12月上涨1.2%。

物价。不仅关系到市场秩序的稳定,关系到经济的平稳发展,而且关系到普通百姓的切实利益,物价上涨可能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那么,对于此次物价上涨带来的相关问题,如何解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不是该干预物价,应该如何干预。干预到什么程度?

其实,对于市场的调控,我们从来都是依靠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自我调控,维护物价稳定就需要宏观调控与市场结合,共同起作用。

二、面对涨价,政府应该有所为

实践证明,政府在宏观调控市场物价方面能够发挥较大的作用。政府针对市场物价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适时出台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引导市场物价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

(一)政府应该明确对哪些情况进行干预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有两种情况政府必须进行价格调控:一种情况是垄断。在我国,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制,垄断和具有垄断色彩的行业还广泛存在,诸如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城市公用设施(交通、供水、供电、电信等);具有行政垄断性质的行业(诸如油气产业、银行、保险等金融业);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部门(如教育、医疗等)。这些领域,必须进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价格管制。另一种情况是价格操控或合谋等破坏竞争的行为,如某些行业的生产商协商涨价、某些具有市场势力的大企业的囤积行为、限制竞争者自行定价的市场行为等。

(二)政府如何进行干预

1从宏观上,政府应出台积极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维护市场价格的稳定。如2007年,央行连续的出台了六次加息政策,连续十次上调准备金率,同时,降低了利息税的税率,这样的宏观金融、税收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遏制了经济增长过热的势头,对于维护宏观经济市场的平稳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市场环境。

2要加强对市场物价的监控管理,整顿和规范市场价格秩序。要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的价格热点问题,坚决查处各种乱收费、乱加价和价格欺诈、价格垄断,以及哄抬物价、牟取暴利等价格违法行为,维持好市场价格秩序,确保价格运行正常,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根本上应当依赖于社会主义法制化进程。依法治国是我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我们要依法治国就是要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对于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问题,物价、财政、工商、農业、质量监督、商务等部门要敢于痛下杀手,一经核实,将依法从快从重处理。如刚刚出台的《反价格垄断法》就不失为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的一项重要立法。

3要善于研究物价的成因,做好政策引导扶持,政府可以通过价格机制引导厂商增加供给,弥补商品供应不足的缺口,最大限度地实现供需平衡。不应该通过单纯压低需求来适应低水平的供给,而是要通过更多机制的有效建立,增加中长期供给,提高整体供给水平,用更高的中长期供给水平来满足正常增长的需求水平。要把短期的需求管理与中长期的供给管理结合起来,在不损害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情况下,保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发展。

4加强价格监测和预警工作。对粮油、肉禽蛋菜、医疗、教育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以及煤炭、石油、钢材等能源、原材料价格应继续进行重点监测。加强对价格变动情况的分析,对可能引起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进行预警、预报,做到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

5在物价普涨的情形下,政府的二次分配功能必须强化。要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的收入和福利,以提高其应对物价上涨的能力。公共政策应更多地普惠民生,强化公共财政的社会保障功能。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情况下,要充分强调政府扶助弱势群体的责任。此次物价上涨主要是食品类价格上涨,对于不同人群带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对于高收入者来说,由于食品支出占其总支出的比例较小,对此次物价上涨不是很敏感。对低收入者来说,由于食品支出占其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较高,他们感觉到的物价上涨比CPI要大得多,并对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较大影响。政府要着手研究低收入居民的收入与价格指数挂钩机制,及时掌握价格上涨对低收入居民生活的影响程度,适时启动价格补贴机制,缓解价格上涨对低收入居民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保障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从现有的情况看,许多地方在对低收入人群实施生活补贴上缺乏必要的机制保证,建立动态的低收入人群消费价格指数监测,是必须的。

三、面对涨价,政府还要做到有所不为

当然,在市场失灵的条件下,行政权力对市场予以一定的干预不但正常,也有必要。按照经济学的思想,市场经济中实现资源配置的基础是价格机制,政府干预则是对市场机制的有益补充,在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场合,政府干预不可缺少;而在市场机制自身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场合,政府就不需要干预。而且即使干预,其前提必须要有对市场规律、对市场状况与趋势的准确认识与把握。如此也才能摆正权力与市场的关系。

我国经过多年的市场经济改革和建设,民众基本生活必需品已经成为充分竞争的市场。在这样的领域,应该让市场之手发挥充分作用,把定价权交给市场,彻底由供求关系决定价格涨跌,以充分竞争形成均衡价格。非万不得已(如战争、大的自然灾害等),国家尽量要避免用行政之手来控制自由竞争领域的物价。否则,在市场并未失灵的情况下,政府的无端介入对于市场机制无疑是极深的伤害。政府对于微观市场的过多介入,不仅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仓促的政府介入,反而可能弄巧成拙。所以,政府应该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这只“无形的手”的调节作用。

此次物价波动中大多数政府机构的作为是中规中矩的,甚至是出色的。譬如,严格控制公共产品和垄断行业的涨价行为,对妨碍竞争、价格卡特尔等市场行为严格监督,及时纠正(以公开批评和制止方便面行业集体涨价为代表)。不过,也有一些政府机构,缺乏对市场经济下政府行为准则的认识,企望靠政府的行政手段稳定物价甚至制定价格,其结果很可能是好心办坏事,即使能在短时间内控制住物价水平,也将危害价格对生产的指导作用,妨碍经济的健康发展。

例如,兰州市物价部门规定:凡兰州市普通级牛肉面馆,大碗牛肉面售价不得超过2.5元,小碗与大碗差价为0.2元。违规者将严厉查处。事实证明,这种干预所导致的结局是相反的。兰州牛肉面涨价,是在牛肉、清油以及调味品等原料价格大幅上涨所导致的,如果不涨价,牛肉面馆就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对牛肉面进行限价,同时也应该对牛肉、清油以及调味品等原料进行限价,否则,限价令早晚会成为废纸一张。但这样一来,政府干预就可能陷入一种永远走不出去的困局,最终导致市场调节机制出现紊乱。因此,在市场调节功能尚未失灵的情况下,对于那些竞争性商品,政府应该慎重干预市场。

老有所为论 篇5

一、“老有所为”的理论回顾

活动理论:由美国芝加哥学派提出的活动理论与社会撤离理论 (1) 基本观点相反, 他们认为, 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适应社会, 主张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 用新的角色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的角色, 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美国社会学家厄尔德曼·帕尔莫在1955—1967年间, 对美国127名平均年龄78岁的老年人作过一次跟踪调查, 调查发现, 大部分老年人的经济活动并不因为年事已高而减少, 其社会活动程度也无显著减少, 并且老年人在某些领域活动的减少会在另外一些领域得以弥补。调查认为, 参加活动的老人, 生活满意程度都很高, 相反, 那些减少活动的老年人, 生活满意程度都较低。该理论的观点为大多数老年社会工作者所肯定。在老年社会工作者看来, 社会不仅在态度上应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 而且应努力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提供条件。

二、“老有所为”的必要性

(一) 人口老龄化增加社会负担

一方面, 人口老龄化使得人口结构中老年人的比重大大上升, 导致老年人在衣、食、住、行等消费越来越大, 对于如今的“4-2-1”的家庭来说, 他们的抚养费很可能使得子女组建的年轻家庭无力承受。据2005年3月国家民政部公布的数字, 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34亿人, 超过总人口的10%, 其中65岁以上人口为1.1亿人, 占总人口的8.5%, 意味着劳动力的抚养负担愈加严重。老龄人口抚养比 (2) 则相对更为直接度量了劳动力的养老负担。另一方面,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 我国在1997年确立了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 是由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两部分组成, 社会统筹由单位负担缴费, 目前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20%, 个人账户由职工个人缴费, 缴费比例为个人工资的8%。而那些在养老保险制度确立前的职工, 向他们支付的养老金由后来缴费者负担, 这就产生了“历史债”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一项研究表明, 在新旧养老制度的转轨过程中, 产生了约8万亿元人民币的养老金债务总额。这部分养老保险金产生了巨大的债务缺口, 而且企业将把各种社会福利保障的包袱推向社会, 这就给原本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各项社会福利政策尚未健全的“未富先老”的国家增加越来越大的压力。这些都能导致社会积累减少, 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社会进步放慢, 最终阻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形成一种发展的“负效应”。

(二) 老年人才的时效性

老年期可分为三个年龄段:低龄段 (60-69岁) 、中龄段 (70-79岁) 和高龄段 (80岁以上) 。低龄老年人一般身体健康, 不论体力还是智力都是比较活跃的, 人数占老年人口比例最大, 有再参与社会活动的资本和条件, 低龄段是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最佳时期;中龄段的老人大多以追求健康的身体为目标, 但在以智力为主的高科技、教育、医疗工作中, 老专家、老教授、老医师等高级人才由于其基础扎实, 累积资料丰富, 仍可以继续致力于钻研技术, 撰写论文、专著, 从事讲学、翻译咨询、指导手术等工作, 中龄段是老年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时期。然而人类生命有限, 低中龄段的老人虽说身体仍然健康, 但就其生命的整个过程而言, 他们终究已处于黄昏时分, 这就决定了这部分人力资源若不被及时开发利用, 其有效性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低, 甚至完全丧失。对于处于高龄期的老年人, 他们多是历史的见证, 所拥有的丰富的经历、资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财富;所拥有的多年实践经验、研究成果更是维系社会事业连续性的不可代替的部分, 因而高龄期是老年人力资源的抢救时期。

(三) 老年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大多数老年人健康状况尚好, 具有再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他们拥有潜在“资源价值”和“知识存量”, 是整个人力资源系统中极重要的一部分。一方面, 一些身体健康的老年人为保障自己的生活, 减轻家庭负担, 增加经济收入, 一旦有再就业机会, 就积极谋求就业;另一方面, 根据需求层次理论, 老有所为处于需求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层次, 老年人无论是退休老人还是一般的老人, 都有被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对于离退休老人来说, 这种需要更为强烈, 他们从熟悉的工作退出后, 往往产生无用感、孤独感、压抑感等“离退休综合症”。“老有所为”可以给他们一个继续展现自身能力的平台, 解决因年老带来的心理问题, 满足他们心理上参与社会的需求, 实现继续社会化。

三、“老有所为”的制约因素

(一) 国家的退休政策构成了我国老年人力资源供给的限制

我国法定退休年龄为男60岁, 女55岁, 这种“一刀切”的退休方式直接压缩了老年人力资源供给的空间。而现实状况是老年人的社会阅历深厚, 并有熟练定额劳动技能和丰富的工作经验, 特别是那些低龄老年人, 体力和智力都还处于良好状态, 完全将这部分老年人排除在人力资源系统之外, 是对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重新启用这些老年人,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余热, 为我国经济发展作贡献是明智之举。

(二) 社会价值观念的约束

社会普遍认为老了退休, 万事皆休。居家养老使得很多老年人放弃了再就业的想法, 安于安逸的晚年。一方面, 老年人选择参加一些老年人俱乐部、外出旅游等娱乐方式, 他们靠充足的退休金和赡养费生活得比较惬意;另一方面, 老年人再就业会使得熟悉的人, 例如邻居、单位同事认为子孙未尽到赡养的义务才使得老年人外出工作。这些传统的观念严重制约了老年人的再就业。

(三) 老年人就业与青年人就业冲突

很多人认为, 我国人口基数大, 就业形势一直很严峻, 老年人就业是在抢年轻人饭碗。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老年人再就业的工作选择与年轻人的工作选择是在不同一个的范畴内。在我国, 虽然劳动力供给呈现过剩的局面, 但是在某些特殊领域, 例如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等工作岗位, 仍然需要有经验、有专长的资深工作者。老年人的经验财富是其他条件不可替代的, 社会对于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老年人仍然是有需求的。

四、“老有所为”的建议

(一) 创造有利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环境

随着人均预期寿命延长, 科技进步, 复杂劳动所占比重增大, 在退休制度、工作制度上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一刀切的退休制度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长久发展, 提高劳动年龄上限, 延长劳动的有效岁月, 晚进晚退的退休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同时需要制定与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1996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权益保障法》, 鼓励老年人在自愿和量力的情况下参与社会发展, 为老年人参与社会, 实现老有所为提供了法律依据。就老年人具体、专门的法律法规方面还是欠缺的, 所以按目前来说, 应加快制定针对老年人专门性的、可操作化的法律, 针对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基本政策、基本途径等做出具体规定, 保护老年人力资源在开发过程中的正当权益。

(二) 营造鼓励、支持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良好氛围

通过宣传教育, 更新社会观念, 摒弃“老无所用”的观念, 打破原有的“包袱”论, 鼓励老年人再就业, 通过大众宣传, 树立老年人再就业的典型;同时, 社会还应为老年人创造机会, 比如建立老年人职业介绍所, 构建老年人信息资料数据库, 使得老年人才市场为广大的老年人力资源牵线搭桥, 形成老年人才的双向选择建立平台等。

(三) 作为老年人自身, 应树立积极的再就业观

体力和智力都处于良好状态的老年应借个人专长和技术优势, 弘扬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积极投入到为社会、为家庭再做点贡献, 转变依靠“家庭养老”或“社会养老”的观念, 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老人自养。这对于老年人摆脱“离退休综合症”是有好处的。

“老有所为”是一种积极的养老方式, 充分发挥老年人力资源与非老年人力资源的互补效应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将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放在战略地位, 有利于我国社会长远发展。

摘要: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今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养老制度、退休制度等都给这个“未富先老”的国家增加越来越大的压力。“老有所为”论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 借鉴了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 提倡发挥老年人的内在潜力, 满足社会、家庭、个人的多元化需求。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方式,老有所为

参考文献

[1]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2]蔡昉.劳动力短缺:我们是否应该未雨绸缪[J].人口学与计划生育, 2006, (2) .

[3]章惠君.老有所为的基本理论实践[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1998, (1) .

[4]孙中华, 等.完善我国城市老有所为实现途径的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 2010, (5) .

[5]丁军强.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及对策[J].理论月刊, 2002, (10) .

有所为 篇6

一、视, 直视也。———审视思考小班额带来的外显变化

小班是相当大班提出的概念, 比较两者不同, 由于学生人数的减少, 课堂教学的各种要素都自然发生着一些变化。具体如下图所示:

视点一:教学环境变化

1. 物质环境

班级规模变小, 使得教室里活动空间扩大, 教室空间变得宽敞。学生在教学空间所占的份额大大增加, 活动空间、教学资源个体占有比例增长。

2. 心理环境

班额人数减少, 每个学生平均获得教师的关注度自然提高, 每个学生和教师接触的频率成倍增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 参与学习活动的密度、强度和效度都有很大提高。学生个体获得个别教育的机会更趋于平等。

由于学生的减少, 教师对学生个体的独特学习风格和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教师能从繁重的纪律管理、作业批改和对学生个别需求了解不够的沮丧中解脱出来, 教学热情大增。

视点二:教学时间变化

学生人数减少使得课堂问题行为也相应减少了, 教师用于组织课堂纪律的时间变少了, 相应增加了教学时间。

视点三:师生关系变化

小班师生双向交往增多频率加大, 拉近了师生的空间距离和情感距离, 师生感情增进, 课堂师生关系更容易趋于平等、民主。

二、观, 广瞻也。———整体把握变化要素内在联系确定方向

面对小班额带来的变化, 我们思考:怎样才能真正由“小班”走向“小班化”, 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班化教学的优势?怎样用小班化的教学理念来促成语文教与学行为的转变?

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诸要素之间又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小班额的变化使得语文教学的诸要素也起了相应的变化, 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变化。我们整体把握这种变化的指向, 就可以由外显变化促成内在功能的转变, 语文课堂教学就有了许多求新的可能性。

人数减少带来个体关注的增加, 语文教学的指向应该更加凸显个别化教学特征;空间扩大和有效时间的增加, 教学空间、时间必然能够重组, 语文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更加多样化;要关注个体发展, 那么我们的教学策略方法和学习方式也要重新定位思考, 而时间和空间的重组可能性也为教与学方式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学习心理环境、师生关系的变化, 必然要求师生角色的重构和课堂交往活动方式改变。

通过对小班的外显变化的考量到“小班化”的内涵思考, 我们构建了小班化语文教学研究的方向目标。

理念:尊重、赏识、关注每一个学生, 让每个学生体验、享受语文, 提升语文学习品质, 展现语文教学价值。

目标核心:关注个体差异和学习的不同需求, 让语文学习成为每个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拔节历程。

教与学方式——师生共同学习、多向互动, 构建语文学习共同体。

三、察, 忖度之也。———研究构建小班化的新型语文课堂

研讨、实践、反思, 再研讨、再实践、再反思。从转变观念入手, 学生观、教学观、师生观、评价观等全方位学习, 研究教学内容、方式、组织形式、教学过程, 探寻小班化的语文教学路径。

1. 重构语文学习环境, 营造小班化特质的学习场

(1) 学习空间形态多维化

教室环境因生而定。校园、走廊、墙壁既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天地也是学习园地。识字门、展示台、姓名树、图书角、搜集卡、智慧窗、我的发现园地……, 教师和学生们一起赋予墙壁、走廊以生命的活力, 开发出新的学习资源, 营造自信愉悦的学习空间。

座位摆放因学而异。改变过去固定的课桌椅“秧田式”排列。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不同, 选择不同的课桌摆放方式。座位设置因学而异, 可以“围坐式”排列、“品字式”排列、U形排列、“==”排列等。学生可以是小组团团座, 也可以是全班团团坐, 还可以是师生团坐在一起, 缩短师生的空间距离。师生面对面交流, 省去了提问、点名的时间, 增加了思考、交流的时间, 构成了多向交流的布局。教师或亲切指导, 或坐于学生中间参与讨论, 或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增加师生和生生的互动频率, 努力形成积极、融洽的教学氛围。如, 商维熹老师教学二年级《黄山奇石》一课, 复习导入环节采用“师生围坐式”, 信息交换速度快, 学生注意力集中度高, 每一个学生都能全程参与复习和评价。在精读文本探究黄山奇石的“奇”时, 采用“品字小组式”, 便于开展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黑板设置因组而设。黑板和板书不再只是为老师准备, 每一个学习小组都有自己的黑板, 学生也能自己书写板书。如, 商维熹老师教学二年级《黄山奇石》一课, 教师让学生在小组黑板上用画图的方式来呈现课文讲了黄山的哪些奇石。四个学习小组分别都有自己的黑板, 学生或和老师一起在小组黑板上共同绘制思维导图, 或者和同伴一起在小组黑板上独立绘制思维导图, 每个小组的展现各不相同, 学习创造力有了更多展示的空间。

(2) 学习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

教师们改单一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为多样化的呈现方式, 将学习内容用实物、学生收集的图片、用游戏、用创设的各种情境、用多媒体等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趣的认知环境,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课堂不再只有拼音、汉字和文章。在实验老师们的创造中, 胡雪菲老师让学生坐上一趟趟“开往语文乐园的火车”;何春艳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捉迷藏》游戏识字, 冯英老师将《最后的玉米》带进课堂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读一读……这样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这样的学习环境的设计, 是针对学生的“学”, 而不是教师的“教”设计的。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与探究兴趣。“我来说!”“我要读!”“我可以试试!”学生们体验到的是学习的愉悦和成长的欢乐。

(3) 教师教学用语情感化

语文课堂更应充满人性的关怀和心灵的交流。只有当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彼此接纳、彼此对话, 也才能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 才能让语言与精神共构同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要用亲切的语言、真诚的关爱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 向学生传递爱的情感, 鼓励的眼神、欣赏的语气、热烈的掌声……“相信你能读好它!”“没关系, 再试试, 你准行!”“谁愿意读读?”“谁能自信地说我会。”……宽松的心理环境, 能架设心灵沟通的桥梁, 使学生乐学、会学, 不断产生成就感。教师努力成为欣赏者和引导者。

“蹲”下来和学生对话, “我也想参与你们的讨论!”“我说得怎么样, 请你给老师提提建议!”“老师佩服你能用这么多的方法识字, 向你学习。”……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完美的人, 而是共同学习者;不居高临下, 而是彼此信任与鼓励, 情感上彼此融合。课堂用语的变化, 能让师生沟通的桥梁越铺越宽, 心与心的交流舒适畅通。

2. 尊重学生主体需要, 形成多元对话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 与学生同行, 与学生共同成长。师生、生生之间在多方面转变角色的基础上共建平等、对话、合作、交流的学习共同体。

(1) 合作学习, 互动探究

建立学生合作学习小组, 教师参与其中。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角色, 都享有相互学习、共享自由、平等对话的权利。

小组活动学生有的两人合作, 有的三四人共学, 你帮我、我带我, 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字卡、朗读课文、探究讨论, 共同分享学习的乐趣。《捉迷藏》一课, 六名能干的小组长分别带领小组同学认读卡片, 大家合作有序、注意力集中, 每个学生均参与其中。《青蛙卖泥塘》一课, 学生合作朗读、讨论泥塘卖不出去的原因, 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学生在讲台上侃侃而谈, 说得有条有理、大方自信。

(2) 分层导学, 互促共进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分层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在小组活动中, 以“学习单”为媒介导学, 设置不同层次学习内容, 由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自主选择, 让不同层次学生能各得其所, 均能有所发展, 产生成功的体验。

如《黄山奇石》一课, 运用“学习单”——小组学习指南卡 (如下图所示) , 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项, 先自学再小组交流, 共享不同学习成果, 互促共进。

小班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对“独白”教学的革命, 语文知识不是师生间的单向传递, 而是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师对话, 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知识被分享、被丰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师生共同经历学习过程, 构建充满着探索和交往乐趣课堂生活。

3. 因循语文学习规律, 探究多样化教学策略

(1) 创设情境策略

为学生学习而设计的教学应该是富于智慧和情感的, 课堂教学软环境的构建是教师深层次思维、认知境界的一种体现, 也是教师教学个性的体现, 能融入课堂渗透于教学内容之中, 会生长出比知识更具再生力的因素——有效学习的动力。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 能够引导学生的学习心理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心理预热”到“深入文本”, 为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对话打下心理基础。《捉迷藏》一课教学时, 何春艳老师用自己朴实、亲切、富有童趣的个性化教学语言, 为学生创设游戏情境:同学们, 老师知道大家最喜欢玩游戏了。我们今天就玩一个猜谜语的游戏, 好吗?请听好:一个动物长得美, 两只耳朵三瓣嘴, 爱吃青草和蔬菜, 蹦蹦跳跳最可爱。教师用情境语导学、导思, 营造充满情趣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中。

(2) 体验习得策略

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强化学生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 让学生全程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学生从接触语言学习材料到将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 内化到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并形成语文能力必须是主体亲历的“感知———领悟———积累———运用”的过程, 其语言学习方式是外在“读”与内在“悟”统一的心理活动方式。引导学生主动体验、强化感悟, 重视学生对语言的整体感知、综合领悟, 重视语言积累, 重视在运用中进行语言的再创造, 进行实践式探求式的创新学习, 体验心智劳动的个中滋味, 从中学会方法。

《捉迷藏》一课, 师生合作, 老师说“我是大树, 小鸭、小兔和小青蛙, 在这里见面了。”学生扮作鸭子、小兔和青蛙, 和老师一起边做动作边打招呼, 体验“见面”一词的意思。《小草的生命》一课教学, 教师描述情境, 引导学生动作体验“钻”和“拱”来感受“冒”的意思, 学生悟到了简单一个“冒”字所包含的生命生长的艰难、顽强, 促使认识升腾, 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 学生也产生了读的愿望。

(3) 发现探究策略

语文课程不只是特定语文知识的载体, 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给予学生发现的契机并适度点拨, 能使学生产生创新的火花, 拥抱智慧与创造。识字时让学生充分讨论, 自己想办法记住字形, 一旦给予了创造的空间, 学生的能力往往叫教师惊讶。“‘春’字就是三人一日去春游”。“‘休’字像一个靠在一棵树上在休息”……多么富有创造力的联想呀!

(4) 语用实践策略

从学生个体发展着眼, 语文教学就要真正让学生主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让文本解读式的课堂转向语言学习型课堂, 内容分析式课堂转向策略指导式课堂。教学要以语言学习为目标, 以语言应用为核心, 找到语言运用的切入点设计相应的语言实践活动。不管是在生字新词的学习中, 还是在读懂每一段内容的过程中, 要注意选取应用层面的语文因素设计听、说、读、写、思的训练。

有所为 篇7

长假期间, 我给我的高三学生布置的惟一语文作业便是到书店去待上半天, 无论你在那里做什么都可, 但你必须把逛书店的随感写给我。虽说是给学生布置的作业, 但我仍抽出时间去书店里逛逛, 顺便也看看我的学生在那里到底能做什么。不看不知道, 一看吓一跳。在铺天盖地的教辅书架前是络绎不绝的人群, 其中也包括我的学生。我随意浏览了一下这些教辅用书, 据粗略估算, 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 每一个年级每一个学期每一门所谓主科的相关教辅书恐怕不下几十种, 而且语文学科分门别类就更多了。

看着眼前的这些教辅用书, 就能想到我们的学生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进出校门的情景, 更能够计算出学生在它们身上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尤其是高三的学生为了分数, 更是与这些教辅用书夜以继日地奋斗着。做题, 讲题, 再做题, 再讲题……师生就这样被埋没在各种教辅书海中, 失去了自我。这些由教辅书“辅助”的应试训练, 压制了个性, 束缚了灵性, 堵塞了悟性, 摧毁了想象力、情感力和创造力, 对我们的语文学习有百害而无一利。在某种程度上说, 这些教辅书对青少年的危害比那些黄色书籍还要严重, 它们摧毁的不仅仅是青少年的身体, 也在摧毁他们的智慧、精神和人格;它们毒害的不是一个人两个人, 而是整整一代人两代人;它们制造的不是一两个家庭的悲剧, 而是整个民族的悲剧和灾难。“减负增效”的口号也喊了很久了, 但在高考、中考面前却软绵无力。虽然人们也在设想各种方案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但始终未见起色。

如果没有它们, 情况会怎样呢?这使我想起自己的中学时代, 大概那时的出版业还没有如今这样发达, 我们的语文老师拿手好戏就是让全班学生逐个背课文, 《海燕》《劝学》古的今的长的短的一律不管。想得优, 背不过就别想。每次写作文, 老师就往讲台上一坐, 随堂批改着大家的作文, 不满意处, 发回来让你重写, 不惜三遍四遍, 哪怕你一学期就只写一篇作文。没有那些教辅用书的日子, 语文学得轻松自然本真, 当时读的许多课文到现在还依稀记得。等到自己做了语文老师, 刚开始搬用老师的做法, 倒也屡试不爽。可后来拗不过那些急于求成的家长和主宰教师生死权的行政部门的干预, 也开始干起那种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语文教学尴尬之事, 课堂很多情况下便被打造成贩结论、贩习题的甩货场。其实, 相比较而言, 我们中学时代老师的那种重学而轻术, 既有为又不为的做法, 才是语文教学最好的诠释。所以, 对那些各地多种考试卷、练习册, 以及“高考大全”“作文精编”“试题宝典”“高分秘笈”“百日冲刺”“进军清华”等等, 我盼望着什么时候把它们统统扔进垃圾堆, 而代之以《古文观止》《桃花扇》《茨威格小说集》《百年孤独》之类的书籍。

作为高三语文教师, 我告诉学生, 就语文学科而言, 即使在高三复习阶段, 光是抱着教辅用书做题也是没有用的。这一点学生很不容易接受, 其他学科的老师可能也不能理解。要不要做题?要。要不要多做题?也要。多做少做不是问题, 为什么要做才是问题。通过做题目, 学会做题目, 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 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变得越来越聪明, 越有悟性和灵气, 越能轻车熟路。所谓“熟能生巧”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不能生出“巧”来, 多做又有什么意义呢?古人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我们现在是举三隅也不能反一隅, 却还在那儿“复”。从教师方面讲, 因为学生不能“反”, 所以只能“复”;从学生方面讲, 因为不会“反”, 所以也只好“复”。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复”得越多, “反”得越少;“反”得越少, 就越来越倚重于“复”, 这样, 学生便成为在枯燥乏味而又绝少价值与意义的空间中机械转动的机器人了。

当我们埋怨数理化作业“复”得太多而挤占语文学科的时间时, 数学老师说, 你们语文为什么不也这样做呢?我感到很奇怪,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 它怎么会堕落到居然每天要多做一份练习就能学好的地步呢?我知道, 数学是高度抽象的学科, 它把具体情境抽象掉了, 剩下的是数字及其关系。物理和化学也是在假设的人为的理想的状态下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它们都是远离现实的, 但语文离不开现实, 语文也是需要训练的, 但绝不是那种完全脱离生命体验和现实人生的应试技能训练, 解答语文题只有一般的思路和方法, 没有绝对的要领和技巧。因为所有的语文问题都离不开语境, 而语境又是不断变化的。学习语文也好, 复习语文也好, 做题训练也好, 都必须回到语文的根本上来, 那就是阅读和表达, 通过阅读实践和表达实践来增强语感, 这是学好语文的惟一途径。所以, 语文应该训练学生读书和思考、体验和感悟, 而这种“训练”, 其实就是让学生进行自由地读写实践, 教师的任务就是参加进来, 与他们一起阅读、讨论和交流。不在这个方面花心思花精力, 都是如孔子所言:“攻乎异端, 斯害也已。”我很庆幸语文还没有堕落到每天要多做一份练习就能学好语文的地步, 尽管这地步已经慢慢走近, 越来越多的学生和教师开始相信大量的训练对学语文是有用的。但为了语文学科的尊严, 语文教师应该清楚:每天做一份语文练习是不可能学好语文的, 不但学不好, 反而会更糟, 会离语文能力和素养更远!只有远离那些教辅用书, 才能把教师和学生从繁琐的讲析和铺天盖地的应试训练中解脱出来。

那么, 语文课干什么呢?很简单, 读书!教师和学生一起读!读诸子散文, 读韩柳欧苏, 读唐诗宋词, 读红楼西厢, 读鲁迅, 读莎士比亚, 读卡夫卡, 读昆德拉……读完以后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教师和学生一起谈, 体会有深浅, 感想无对错, 谈完以后继续读!如果学生自己看过两遍《红楼梦》和《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 并且能背诵出《红楼梦》中的诗词30首, 那么, 语文教师捧着教参津津乐道地分析《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出场和贾宝玉的叛逆性格不是显得很滑稽吗?大量阅读为语文学习奠定了基础, 积累多了, 学生就不怕考试了。

就语文教学来说, 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有效的方法, “涵泳工夫兴味长”, 古人在这方面的论述很多, 确实是经验之谈。因为记忆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是其他所有能力的基础。青少年儿童的记忆力很强, 让他们背诵一些优秀篇章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并且是非常有益的。记忆力长期搁置, 就会衰退, 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 也会影响其他能力的发展, 甚至会促使一个人早衰。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到了高中阶段严重忽视了背诵功夫, 小学到初中背诵的一些诗文遗忘殆尽, 实在可惜。我想, 如果一个人能轻轻松松地背诵300首以上的唐诗宋词、100篇以上的古代散文名篇名段, 那么, 他的语文素养就不会差到哪里去。就算我们唾沫横飞地分析5篇文章, 再加上心急火燎地训练10份练习, 其真正价值和意义也抵不上让学生背诵两篇文章, 如《赤壁赋》和《兰亭集序》。新教材规定了很多背诵篇目, 非常英明。但我听说师生的反对意见很大, 以致编者考虑要降低要求, 甚至连2007年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中, 也规定了语文学科只考教材内13篇名篇。我实在是感到很遗憾。

有所为 篇8

其实早在今年2月, 国务院就取消和下放82项行政审批, 其中包括取消“基础电信和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备案核准”和“电信业务资费标准审批”。在这个信号释放之后, 5月, 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通告, 放开所有电信业务资费, 全面实行市场调节价, 电信企业可以自主制定具体的资费结构、资费标准和计费方式。上述一系列措施, 推动电信资费的监管从事前转向事中和事后。这次国务院修改电信条例, 把这一转变落实到了制度层面。

市场化乃大势所趋

由政府制定全国统一的电信资费标准是我国在参照发达国家垄断时期的电信资费制定和管制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 具体表现为“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这种方法曾经有效地支持了中国电信业的发展。“过去政府为了扶持弱小企业, 采取了不对称的管制措施, 对市场进行调控。在运营商进行全业务经营的今天, 应当放开市场竞争。”北京邮电大学肖毅敏教授向记者表示。

一位中国移动人士向记者表示, 国内运营商在成立之初是政府事业单位, 价格制定属于政府行为。中国电信成为电信公司、中国移动独立成为公司之后, 运营商面临着市场化的任务, 国家相应调整管理办法, 给运营商规定了价格的上限和下限, 运营商在框架范围内根据市场情况对价格进行调节, 由此形成了“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

起初, 运营商按照要求执行定价, 然而这种定价方式在实际运营中很难执行, 运营商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通常会直接或变相降价, 比如广东联通承诺降价, 并写入八大承诺。除了降价外, 还通过变相优惠压低价格, 比如话费存100送50, 所以在政府定价的时代, 市场也基本是根据竞争情况进行定价, 主管部门提出的只是指导要求, 并不是硬性要求。“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作用空间越来越小。

随着通信业竞争日趋激烈, 执行市场调节价显得更加必要。现在运营商的价格竞争仍集中在话音和流量等基础业务上, 如果任何一次调整都要经过政府批准或者报备, 那必然会在竞争中束缚住手脚, 不利于充分竞争的进行。

此外, 如今虚拟运营商被批准进入电信业, 市场主体不再三分天下, 由市场而非政府主导的电信资费体系将会带来更多利好。“放开资费定价限制, 有利于运营商加强创新经营管理手段, 提供差异化、多样化的品牌和服务, 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市场竞争也会更加有序、充分和有效。”肖毅敏教授认为。

价格战无法避免但最好不打

“取消资费管制、将收费权交给市场乃大势所趋。竞争一定会带来资费下降, 使消费者受益。”谈到此次调整的影响, 北京邮电大学通信法研究中心主任娄耀雄教授如此认为。他同时表示, 电信资费的趋势是许可制, 也就是打包收费。

而在前述中国移动专家看来, 在国务院修改电信条例之前市场定价已经实际执行, 这次放开定价只是减少了价格制定的审批手续, 实际上对现有资费体系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但有可能带来更多恶性竞争的行为, 由此资费会大幅度下降。

“由市场定价不是个新鲜事”, 德国电信分析师谭炎明认为, 只是最近这件事才落实到文件上。对于现在新兴的虚拟运营商是否会受到进一步冲击, 谭炎明认为冲击会相对较大, 传统运营商绝不会为虚拟运营商制定低于自身水平的价格, 只要价格在合理范围内, 虚拟运营商就无法向上级游说, 无法指望政府制定较低的价格。这种“批零倒挂”的现象给虚拟运营商带来了挑战, 虚拟运营商可能会选择交叉补贴的方式, 用其他业务来补贴通信业务。

肖毅敏教授呼吁电信条例修改后, 运营商不要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价格战上。她表示, 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化和价格的进一步降低, 打价格战的方式已不能拉开彼此之间的差距, 因而不再适用于运营商之间的竞争, 创新品牌和服务才是竞争的主流。并且一味地降价还会使竞争秩序变得混乱, 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最终损害企业和消费者的长远利益。此外, 对于虚拟运营商的问题, 她认为真正的竞争需要市场主体的多元化, 不能国企一枝独秀, 民营、合资企业也应同时发展壮大。

放松管制后仍障碍重重

由于采用市场定价可能带来更多恶性竞争行为, 引发资费大幅度下降, 为此主管部门有必要加强对市场行为的监管。“由于对恶性竞争行为的调查取证和鉴别的难度较大, 通信市场的发展现状对通管局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管局对运营商的监管要到位, 但又不能越位。”前述中国移动专家表示。

谭炎明认为, 在执行市场定价之后, 后续的监管尤为重要。“主管部门应当严格推进反垄断法、价格法的执行, 避免运营商的价格垄断行为和违法竞争。”肖毅敏教授认为, 由于我国市场不规范, 也未达到充分竞争, 监管还需到位, 政府不能一放了之。政府应该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由企业做的放手让企业来做, 不要插手, 在政策法规这一层面还应当“有所为”, 进一步加强立法的完善。

有所为 篇9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但在另一方面,这些产业初创阶段往往又很难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自发扩展,因此世界各国有为政府无不将支持引导新兴产业列为自身重要职责。

但是政府作用在扶植发展新兴产业过程中又是极其微妙的,如何拿捏度的问题往往导致最后结果判若云泥。这方面最為人熟知的成功案例如美国“阿波罗”计划,该计划催生出4000多项高科技专利与技术转为民用,引导出一大批包括微波雷达、无线电制导、合成材料、计算机、无线通信等在内的高科技产业群体。而反观那些先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虽然也都一度通过政府动员建立起一些“先进”的产业,但这些产业最后的绩效都很不理想,甚至拖累国家发展致泥足深陷。

身为赶超经济体,后发国家发展本国的新兴产业目标相对容易确定,因为后发优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后发国家可以参照那些与本国要素禀赋近似的先发国家现有的产业,推动自身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但为什么最后真正能够通过政府选择性地扶植发展新兴产业,进而跃进到高收入经济体行列的国家却又如此之少?

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后发国家往往囿于主客观条件忽视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甚至有可能,在市场本身就很不完善的情况下,急于突破市场对新兴产业发展形成的制约,过犹不及地直接调用资源介入到市场运行机制中去,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价格扭曲、竞争失当。

同为后发国家的中国在这方面深有体悟。工信部《2013年工业经济运行报告》坦陈,当前我国“产能过剩从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造船等传统行业向风电、光伏、碳纤维等新兴产业扩展”。如今回看那些曾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新兴产业“明星”企业,譬如尚德、赛维,一个触目惊心的教训是,这些企业竟然在市场自生能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在很短时期内负债累积达到数十亿乃至数百亿元,这种状况在中国这个本就实行利率管制,因此债务约束相当宽松的国家,所造成的信号紊乱可想而知。

所幸这次发改委拟出台的产业政策终于回归到加快完善产业宏观发展环境。我们认为,越是在中国当下亟须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身负“守夜人”职责的各级政府越是要厘清自己应当与不应当、可以与不可以的行为边界,从而有所为、有所不为地扶植发展新兴产业。

财会人员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篇10

关键词:财会人员,有所为,有所不为

古人说:君子有所为, 有所不为。意思是说君子做事要明辨是非, 做该做的, 不做不该做的。此话说起来容易, 而做起来并不容易。事实上, 很多人做起事来往往是该为而不为, 不该为却想方设法去为之, 其结果是害人又害己。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引人深思, 让人警醒。作为财务会计人员, 整天与金钱和财物打交道, 正如常在河边走, 哪有不湿鞋一样, 这需要具有高度的职业觉悟和职业智慧。

先说有所为。作为一名财务会计人员首先要明白哪些事是自己工作职责范围之内的必须要做的, 哪些事虽不属自己职责范围之内但却是应该做的。一般来说, 但凡岗位职责范围之内必须做、应该做的事, 这在主管领导分工时都会有明确的要求, 办公室或信息公开栏一般也会将财务会计岗位职责公示得清清楚楚。如下列会计的工作职责: (1) 按照国家财务制度的规定, 认真编制并严格执行财务计划、预算, 遵守各项收入制度, 费用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 分清资金渠道, 合理使用资金, 保证完成财政上缴任务; (2) 按照国家会计制度的规定、记账、算帐、报账, 做到手续完备, 内容真实, 数字准确, 账目清楚, 日清月结, 按期报帐; (3) 按照银行制度的规定, 合理使用贷款, 加强现金管理, 做好结算工作; (4) 按照经济核算原则, 定期检查, 分析财务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 挖掘增收节支的潜力, 考核资金使用效果, 揭露经济管理中的问题, 及时向领导提出建议; (5) 按照国家会计制度的规定, 妥善保管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档案资料。

对于一名财务会计而言, 要想追求上进, 就要考虑去做一些虽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之内, 但却是自己应该做的事。

首先, 要主动配合和支持领导的工作, 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 使领导了解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理解财务工作, 进而重视和支持财务工作, 还可以通过经常汇报本单位的财务状况, 结合实际提出改进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其次, 要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和监督部门的联系, 因为财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审计、银行等部门的支持和帮助, 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积极主动地加强联系, 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 工作才能取得上述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再次, 要强化服务理念, 作好文明窗口, 对来办事的同志要热情主动多提供方便, 并不失时机地向他们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有关财经法规和制度。能办的事情尽快办, 不能办的事情一定要讲清道理, 不随意指责和批评他人, 对于那些等待办理的事情要及时给对方回音, 努力把大家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去办, 要做到急他人之所急, 想他人之所想。最后, 要妥善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如, 合理与合法的矛盾。合理与合法是相对的, 合法一般是合理的, 但在特殊情况下存在合理合法的矛盾, 如我们有时请小工支付了适当的劳务费, 这些费用通常不好取得发票, 从财务制度上讲, 白条一律不能报销, 但实际上这些开支是合理的, 如果用白条报了帐那就不合法。有时需要超标准请客吃饭开餐费发票报销, 形式是合法的, 但事实上是合情不合理的, 对此, 财会人员必须辩证、客观地处理这些矛盾。要让单位的每一项经济活动合理合法, 做到大事不糊涂, 小事不精明。

做好诸如以上虽不属于职责范围之内, 但却是应该做的事, 将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对于财务会计来说, 最不该做的事就是那些违法的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六章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法规定,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可以对单位并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 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 不依法设置会计帐簿的; (二) 私设会计帐簿的; (三) 未按照规定填制、取得原始凭证或者填制、取得的原始凭证不符合规定的; (四) 以未经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登记会计帐簿或者登记会计帐簿不符合规定的; (五) 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的; (六) 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依据不一致的; (七) 未按照规定使用会计记录文字或者记帐本位币的; (八) 未按照规定保管会计资料, 致使会计资料毁损、灭失的; (九) 未按照规定建立并实施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或者拒绝依法实施的监督或者不如实提供有关会计资料及有关情况的。有前款所列行为之一,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显然上述《会计法》所列举的事项, 都是不该做, 也是不能做的, 否则会给单位、个人、社会带来损失。此外, 不该做的事还有: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款。这虽然是财会队伍中的极少数人的行为, 但也充分反映出市场经济条件下, 财会队伍中部分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沦丧, 道德修养严重缺失。

上一篇:高性能放大器下一篇:中学语文教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