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设计(朱友红)

2024-10-24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设计(朱友红)(通用4篇)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设计(朱友红) 篇1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教学设计

朱友红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阅读《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中的两封信,自主习得书信的格式。2.通过对比阅读《柯言的回信》和《马志国的回信》,小组交流,教师点拨,了解回信的内容,学会有条理地、具体明白地表达自己想说的话。3.用所学方法代知心姐姐给王虹写一封回信。自学导航:(作业辅导课)

1.阅读《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比较两封信,你发现书信的格式是什么样的?用蓝色笔在文中做标记,并简要批注。

2.再读《柯言的回信》和《马志国的回信》,我们发现这两封信都是帮助同学解决成长中的困惑,思考下面的问题并在相关内容旁边用铅笔做批注:

(1)请找出两封信中“讲明道理”的部分,比较一下两人讲道理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2)除了讲明道理,作者在信中还说了些什么内容?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我们在《小木偶的故事》这篇童话中知道了:“笑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是远远不够的。”也就是说,生活中充满了喜怒哀乐,有快乐也会有苦恼。成长中的我们遇到了烦恼的事,自己无法排解时,可以怎么办?

学生谈话。

对,写信就是一种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好方法。

二、交流互学 互学导航:

1交流书信的格式,用用蓝色笔补充。2.交流书信的内容,用铅笔补充:

(1)两封信中“讲明道理”的部分,两人讲道理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2)除了讲明道理,作者在信中还说了些什么内容?

3.全员参与,自主分工,准备展示

三、抽取小组展示交流:全员参与,自主分工。教师点拨:

1.信的格式,补充顺口溜 称呼顶格加冒号, 换行两格问个好。正文每段空两格,有主有次不乱套。事情谈完写祝福,健康快乐常祈祷。先署名,后日期,分行写在右下角。

2.信的内容:分析问题,讲明道理,提出解决办法,鼓励。

四、写回信。

1.成长的过程中会时常遇到烦恼,这不,王虹同学给知心姐姐写了一封信,诉说了自己的困惑。自主阅读这封信,看看王虹遇到了什么麻烦。学生阅读,谈话。

2.让我们帮王虹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吧。学生交流。

3.如何给王虹讲明道理?你有什么样的解决方法?让我们给王虹写一封回信吧!回信要求:

1.把想说的意思讲清楚。(有条理,讲明白道理,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2.注意信的格式。

4.学生写信(如果完成,当堂展示讲评一两篇。如果当堂完不成,下节课完成后再讲评。)

五、反思悟学

1.这节课,你积极思考、参与交流了吗? 2.这节课,你有什么新收获? 3.你还有什么疑惑?想怎样解决?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设计(朱友红) 篇2

本课探究的对象是生活中常见平面几何的重要元素——角它开启了学生认识与探究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的大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要逐步丰富学生图形的认识和借助图形帮助分析解决问题,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从而为其他几何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孩子思维活跃, 模仿能力强, 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在老师的指导下, 能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但是受年龄特征的影响, 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不强, 推理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角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掌握角的表示方法, 以及能进行度分秒间的转化.

(2) 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利用运动变化的观点, 揭示事物间的相互联系, 渗透类比、联想、转化等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索, 敢于实践的意识, 进一步理解数学源于实践又将作用于实践, 培养学生“一切事物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角的定义及表示方法和度量.

难点:用运动的观点定义角.

五、教学方法

鉴于七年级学生的思维所呈现出的具体、直观、形象之特点, 为突破难点, 我选用“情境———探索———发现”的教学模式, 通过直观教学, 借助多媒体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习兴趣,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以“自主参与、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探索式学法为主, 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六、课堂结构设计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依据人本主义的课程观和建构主义的课堂教学观, 切实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安排如下6个教学活动程序:

(一) 创设情境, 发现新知

第一步:“问”———“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同学们听过这句诗吗?它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宝剑磨了会锋利呢? (角变小了)

第二步:“感”———感知实例, 如钟面、五角星等.

第三步:“观”———观察讨论.

(二) 深入思考, 再探新知

第一步:“忆”———忆小学认识的角和印象中的角.

第二步:“说”———说你所认识的角.

第三步:“猜”———猜什么是角, 我们应该如何定义角.

第四步:“引”———

(1) 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用我们刚学过的几何知识定义角;

(2) 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用运动的观点定义角.

(三) 解读探究, 应用新知

第一步:“画”———用动手实践的方式, 具体认识角.

第二步:“论”———让同学们能正确读写角和角的表示方法及度分秒的转化.

第三步:“辨”———让同学们辨别如: (1) 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 平角是一条直线; (3) 由一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叫做角.

第四步:“练”———利用练习题进一步明晰定义, 如利用钟面掌握时针与分针夹角的计算方法.

(四) 自编自练, 强化新知

正如英国的大教育家斯宾塞所说的:“教育中应尽量鼓励个人发展, 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 自己去推论、去发现.”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 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 而应该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不同的学生对本节知识以及本节知识的形成过程会有不同程度的认识.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我希望能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肯定他们的收获, 我将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自己编题给大家做, 彻底激活学生思维, 将本课引向高潮.

(五) 反思盘点, 整合新知

材料:课堂小结.

教法:交流、发言.

理由:通过提问的方式, 引导学生小结重要的知识和思想方法, 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

目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养成“学习—总结—再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六) 精选作业, 拓展新知

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时, 巧设坡度, 降低难度, 弱化学习障碍的影响.以帮助学生从易到难、从会学到会用、从知识到能力的迁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七、板书设计 (略)

八、课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行为主体“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上述思想为出发点, 就本节课而言, 整个课堂教学设计我想努力渗透观察、类比、迁移等数学方法, 体现活动性、开放性、探究性、合作性、生成性.教师的讲始终只想起到启发、点拨、纠偏、示范的作用,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 使他们“听”有所思, “学”有所获.使他们真正成为实践的探索者、知识的构建者、愉快的收获者.

摘要: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学会学习, 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是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 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 还必须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设计 篇3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由两封信组成,一封是张国强同学写给柯岩的信,他认为同学们嫉妒他获奖,因而疏远他,感到很寂寞,所以写信向柯岩老师讨教,希望得到柯岩老师的帮助。一封是柯岩老师的回信,她在信中通过合理的推断,分析了张国强失去朋友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告诫张国强:只有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一点一滴地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好朋友;彼此知心交心,患难与共,才能飞快地进步。张国强在信中提到的问题,是学生在生活中时常可能遇到的,因此,这篇课文对学生思考自己的成长问题有着普遍性的指导意义。教师要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围绕“课文主要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中悟出些什么”来展开讨论,并结合自己的经历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形成有效互动。同时,根据课文后面的提示,让学生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1.回顾旧知。

师:同学们,数学中用来测量长度的单位有哪些?你们知道古时候人们用来测量长度的单位有哪些吗?(出示实物,介绍尺和寸的相关知识。)

2.故事激趣。

《尺和寸的故事》

在一个卖布的商店里有一把尺子。一天晚上,尺大哥对寸小弟说:“你看你,那么小,每天跟在我的后面,什么用也没有,我真不知道人们要你干什么?”寸小弟难过地说:“其实我也有我的用处,只是你没有发现……”

“闭嘴!没用的东西。快从我的视线里消失。”尺大哥愤怒地吼道。寸小弟伤心地从尺子上离开了。

第二天,有客人到布店内买布,客人要买六尺三寸红布,七尺六寸白布,九尺四寸花布。这下可让尺大哥犯了难,心想:整尺的布好办,可几寸的布怎么量呢?要是寸小弟在就好了。

3.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听了这个小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各抒己见,初步感知课题的寓意。)

4.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现行的数学教学内容已经删除了长度单位中尺和寸的认识和学习,而文中蕴含的道理又和这两个长度单位息息相关,因此,教学中加入尺寸方面的知识介绍,能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题作铺垫。同时,通过小故事的启发,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能初步感知课文所蕴含的道理,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二、自主阅读,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

(1)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了解课文写了什么事?是采用什么形式来写的?(引导学生认识第一封信是张国强同学向柯岩诉说自己的苦恼;第二封信是柯岩为张国强同学提出解决烦恼的办法和意见。)

2.认识柯岩。

介绍柯岩:(出示图片资料)柯岩,满族人,当代诗人,作家。1929年生于河南郑州,1949年开始文学创作,从事多种文学形式的写作,已出版专著50余部。最著名的诗歌有《周总理,您在哪里》。柯岩原名冯恺,柯岩是她的笔名。关于这个笔名,柯岩解释道:“我们中国的古代人把绿绿的小树称之为柯;岩呢,当然是大大的坚硬的石头。岩石上是很难长出树来的,因此,凡是能在岩石上成活的树,它的根须必须透过岩石的缝隙寻找泥土,把根深深地扎入大地,它的生命力必须加倍地顽强……我取它做我的笔名,因为我知道写作是一件很难的事,决心终生根扎大地,终生奋力地攀登,从而使我的作品能像岩石上的小树那样富有生命力。”

3.学习生字。(出示生字、生词,学生开火车读,齐读。)

4.理解词语。

师:课文中还有一些常用俗语和佳词,相信细心的同学一定能结合词语的意思在课文中找到它们。(出示词语意思,让学生根据意思找出文中相应的词语。如:红眼病、碰钉子、摔跟头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是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旋律,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放手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阅读,认识本课生字词,为深入自学进行铺垫;同时通过认识柯岩,激发学生向名人学习,为更好地领悟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三、深入思考,明白道理

1.品读张国强同学的信。

(1)自读课文,画出张国强同学叙述“苦恼”的句子。(2)思考问题。“张国强同学为什么要给柯岩老师写信?信中他叙述了哪些苦恼?”(同学嫉妒张国强获奖,因而疏远他,这让张国强感到寂寞,不知道怎样才好,所以他就给柯岩老师写信,在信中叙述了自己的苦恼。)

2.联系生活谈看法,说体会。(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讨论交流个人的见解。)

3.品读柯岩老师的回信。(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柯岩老师如何看待张国强提出的这些问题?(①对张国强获奖表示祝贺,并推测出他是个活泼、聪明的孩子,是个能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好孩子。②合理分析张国强失去朋友的原因,引导张国强寻找自身的不足。③以自己的经历告诫张国强:只有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一点一滴地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好朋友。)(2)交流互动。柯岩老师在回信中还叙述了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这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进行总结。课件出示:柯岩饱含深情地讲述自己的成长历程,潜移默化地向张国强渗透自己与人相处的方法;要学着发现别人的长处,一点一滴地改正自己的不足,交朋友要知心交心,患难与共,保持良好的心态。)

4.拓展延伸,明白道理。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课文为什么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来作题目。(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感知课题所蕴含的道理。)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重点让学生读懂课文的内容。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交流加深对柯岩老师的回信的理解,从中受到教育。通过这个环节的训练,帮助学生认识并掌握书信的书写格式。

四、讨论交流,掌握方法

1.讨论交流。(1)写信有哪些好处?①可以用书信与外沟通;②不好意思说出来的话,可以用书信表达;③有时候见字如见人,书信让人有温暖的感觉等等。(2)学生观察分析两封信的书写格式,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

2.小结归纳。课件出示信的书写格式。(1)称呼。把对方的称呼写在第一行,顶格,后面加上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2)正文。开头空两格,通常是先写问候的话。如果说的事多,就应该分段写,写完一件事情再写另一件事情。每段起行空两格,转行顶格。(3)结尾。正文完了,结尾应该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其中,“此致”“祝你”等字眼,应该紧接正文之后,或单独占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工作顺利”等字眼,要另起一行顶格写。(4)署名。结尾写完后,在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5)日期。日期可以写在署名的后面,也可以另起一行写。

3.介绍信封。课件出示信封格式,学生观察后讨论交流。(1)在信封的第一行写收信人的地址。字迹要工整,地址要详细。写地址要由省、市、县、一直写到区、街和门牌号码。如果是寄到农村,还要写上乡名和村名。在信封的左上角的六个方格里填上收信人所在区域的邮政编码。(2)在信封的第二行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可以根据收信人的身份,在名字后面写“同学收”或“先生(女士)收”等。(3)信封的第三行写上寄信人的地址和姓名。在信封的右下角的六个小方格里填上寄信人的邮政编码。

设计意图:书信作为一种从古到今的通讯方式,曾经被人们所依赖。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书信已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书信依然有着无穷的魅力。因此,教学时,引导学生对书信优点的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作兴趣,同时帮助学生掌握书信的书写格式,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五、随文练笔,课外延伸

1.启发谈话。张国强收到并阅读了柯岩老师的回信以后,对他会有什么启发?他会打算怎么做呢?(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随文练笔。假如你就是张国强,你该如何给柯岩老师写封回信汇报一下自己的想法呢?(学生写回信。)

设计意图:通过给柯岩老师写回信,既能促使学生再次深入地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又有利于学生掌握书信的书写格式。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设计(朱友红) 篇4

一、教师要及时转变角色, 转变态度, 转变方式

教师过去总是被许多美丽光环包围着, 如“红烛”、“园丁”、“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戴着这些光环, 教师的地位崇高了, 教师的威严神圣不可侵犯了, 而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淡化了, 他们不敢冒犯教师, 不敢越雷池半步, 只能正襟危坐、俯首静听、唯唯诺诺, 对教师敬而畏之, 任凭教师摆布。在这种气氛里, 学生思维的火花被压制了, 想象的翅膀被折断了, 创新意识没有了, 特长得不到发挥, 个性得不到张扬, 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因此,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尽可能做到及时转变教师的角色, 并随时注意摒弃自己的陈规陋习, 解除学生的束缚, 与学生积极互动, 以平等的身份面对所有的学生, 以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自觉尊重学生的人格, 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体验性、探究性不断发展和提升。

教师本身的优良品质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 因此在教学中, 要注意随时加强自身的修养, 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 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同时, 尽可能做到精神饱满、乐观豁达、热情, 使学生在教师感染下可感到不慌乱、乐观, 从而自信地对待学习。做到利用各个教学环节, 言传身教, 以身作则, 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 并注意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 及时沟通,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为教学打下良好基础。语言是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 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因此, 要注意做到讲话明白、简练、清晰, 尽量使用幽默语言, 注意观察学生流露表情, 观察学生心理活动, 控制教学节奏, 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最大的提高。

二、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 施以恰当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 在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注意设置一定的困难, 有意识地磨炼学生的意志, 使设计的提问或练习有一定的坡度和跨度, 鼓励学生不畏困难, 知难而进。同时, 让学生学会用意志的制止功能排除不良情绪 (如恐惧慌张、挫折感、悲观失望和狂喜等) 的干扰, 强迫自己保持平静的心境面对学习。

在课堂教学的提问过程中, 还要注意实行鼓励性教学, 注意知识的深入浅出, 设计问题时力求简单明了, 把容易的问题留给中下等学生, 当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即便答错也不加以指责, 而是帮助分析, 鼓励他们再找出答案。在进行提问时, 注意做到因人而异, 如对性格内向、认真吃苦的学生, 则想方设法教给他们活学活用、融会贯通的方法, 使他们变苦学为巧学;对性情活泼、兴趣广泛的学生, 在教学形式上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抢答、分组比赛、学生讲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光荣感、成就感, 使他们获得学习的乐趣。在教学中, 尽可能做到教给学生深化知识、夯实基础的方法, 使其变浅学为深学;对学习勤奋、成绩优异的学生, 则教给他们博学多思、扩大知识面的方法, 使其由厌学变为学而知不足, 对基础薄弱、自卑感强的学生, 尤其要注意引导他们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给他们制定目标、改进策略的方法, 使他们能变厌学为愿学。为了避免学困生进行过多的盲目的思考, 同时消除学困生由于多次无效的思维所造成的倦怠情绪,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细心引导, 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关点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地讲解, 让学困生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 去判断推理, 不仅使学生达到解疑的目的, 而且还能让学困生把已有的知识形成网络, 融会贯通。通过一定量的训练, 培养他们运用类比、归纳、总结等基本的数学方法, 把所学的知识分门别类, 联成一个整体, 用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差生去掌握和学习数学。

三、在教学过程中, 实施分层教学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面对这些差异, 任何整齐划一的做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尊重差异, 正确对待差异, 把差异当做一种资源来开发。注意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 关注个体差异, 保护和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在素质和闪光点, 决不用一种标准衡量所有学生, 允许学生在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差别, 因势利导, 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特长, 张扬自己个性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分层教学, 提出不同的要求,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使得在同一学习时间内, 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要解决的问题, 都能在各自现有的基础上跳一跳摘取桃子, 即通过思考解答问题有新收获, 有所提高。注意做到正确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 使自己能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条合适的学习路径, 不至致于使低层学生因台阶过陡而滋生惧怕心理甚至失去学习信心, 也不至于使高层学生因学习台阶过缓而滋生骄傲情绪甚至丧失学习兴趣, 使每个学生都乐于学习, 勤于钻研。让优等生“吃得饱”, 中等生“吃得好”, 后进生“吃得了”, 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让学生的“强项更强”、“弱项加强”, 以免因某一方面知识的缺陷而影响以后的继续学习。

低层次的学生知识水平较低, 分析解决问题主要靠教师“扶着走”。对这一层次的学生“教”重于“学”, 即以教师的“教”为主。注意通过讲解一些基础知识, 基本原理, 多数知识只要求他们能识记或简单理解, 在能力方面主要达到“模仿”的层次, 使他们获得知识, 再适当加以学法指导。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 他们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上主要靠教师“领着走”。对这一层次的学生, 注意做到“教”和“学”应并行, 并更注重学法上的指导, 尽量缩减“教”的时间, 增加“学”的时间。讲课时着重放在对基本概念、规律的理解上, 使他们切实领会知识的来龙去脉, 把握知识的内涵, 在能力方面达到“学会”的层次;高层次的学生自学能力较强, 学习上可“放开走”。对这一层次的学生, “学”重于“教”。以指导学生自学为主, 多进行学法指导, 讲课时突出重点, 画龙点睛, 重点向他们讲解掌握知识的方法, 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能力以及实验、创新的能力, 在能力方面达到“综合运用”的层次。

对一些特殊意义上的差生, 须使自己能对他们的要求要恰当, 一步步地引向深入。注意既看到他们的闭锁心理, 又抓住他们内心强烈的求同性情, 从情感着手, 加大师生间信息交流, 尽可能给他们更多的真诚, 更多的理解, 用博大的宽容和接纳之心去温暖他们, 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享受发现的乐趣, 逐步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他们也昂起头走自己的路。

上一篇:活动参展邀请函下一篇:谈论诚信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