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下的安全教育(通用12篇)
安全管理下的安全教育 篇1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从而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建设的战略层面。生态文明建设是在“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提出的,是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解决人类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生态安全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可见,维护生态安全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前提和要求。 以此为契机,针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生态安全现实,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者应当不失时机地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大学生安全教育实践过程中适时开展生态安全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生态安全观,对于我国当前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深远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安全观的内涵
显然,安全观属于人们的思维和观念范畴,安全观表现为一定的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和安全思维,不同的人或群体即不同的安全主体面临着不同的安全问题,所要解决的安全问题不同,其思维习惯也不尽相同,最终导致不同的行为习惯和结果。大到国家,小到一个单位、 部门,甚至是个人,都会形成一定的安全观念,通过这种安全认识的形成,在这种安全观的引导下去维护国家、 单位、部门或个人的安全。总之,安全观是植根于个人或集体思维中关于如何保障安全的思想观念的集合。“一个人的安全观会受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塑造、形成或改造的。安全教育的目的或作用之一就是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安全观,指导人们的安全思维、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以维护人们自身安全。
人们面临不同的安全问题会形成不同的安全观,作为安全观之一的生态安全观,是在人类赖以存在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自然资源面临枯竭的形势下提出的,旨在维护和解决人们的生存环境问题,并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整个发展过程。人类从原始文明到工业文明,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政治文明到生态文明,代表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但是,伴随着人类这一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是自身的物质生存条件的改善,而同时却又破坏着我们的生态环境,这一矛盾发展的结果就是人类最终灭亡,而且伴随着人类灭亡这一过程是一系列的生态灾难,当前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人口膨胀、耕地减少就是这一危机的真实写照。生态文明应运而生的现实危机就是生态安全观直接接种的土壤, 生态文明建设很大程度上需要这种对现实最直接的关注,二者是统一的,生态安全观也可以看作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另一种解读。
人类发展中的国家、经济、政治、信息和生态等诸多安全威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安全系统,树立正确的生态安全观要避免陷入孤立和片面。生态安全是生态文明实现的前提和条件,是生态文明建设所关注的重要方面,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在思想、教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关注生态安全,保障生态安全,进而促进生态文明的创建。所以,大学生安全教育就要从这一理论前提入手,提高大学生对生态安全的关注度,培养大学生生态安全意识,积极引导大学生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向现代的生态文明方式转变。
二、大学生生态安全观培养的意义
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安全基础性工作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纵观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 无论从教学形式还是教学内容,仅仅关注“个体人”的安全问题,从安全常识普及或者技能的培训到自然灾害、 突发事件应对措施,安全教育都以此作为出发点,以期从保障个体人的安全角度出发,被动地实现或达到维护整个群体安全的目标。这一出发点是传统安全模式在安全教育领域的延伸,虽然这是安全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必须承担的任务,但是在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时期, 安全教育工作角度和方向更应多元化和开放,不能仅仅从维护个体人的安全角度出发去解决群体的安全利益问题,或者说不能仅仅关注“个体人”的安全,还要关注 “群体人”的安全,大学生安全教育普世的价值关怀应立足于大学生对现实的关注,让大学生从被动的或无序状态转变为主动地积极的应对现实安全问题。实际上,群体的和宏观的安全利益维护才是保障“个体人”安全的前提和基础。当然,传统安全教育过程中对此问题也有涉猎,而近些年提出的生态危机和生态安全问题更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生态安全是全体人类面临的共同安全问题,通过对大学生“群体人”的安全观念培养不失时机地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引领到宏观层面,只有维护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安全才能保证“个体人”自身安全,这是安全教育宏观维度适应非传统安全形势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安全教育新的生长点和关注点。这种对传统安全教育模式的改变传递给学生的是一种团结与合作的共赢精神,这无疑会提高大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大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改变整个大学生群体的精神面貌。
总之,生态安全观培养是未来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新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三、生态安全观视角下大学生安全教育完善的路径
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还刚刚起步,有的学校甚至还没有完全走入课堂,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之处。当然,生态安全观教育不仅为当前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带来挑战,也带来了机遇,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和探索。
(一)明确大学生安全教育培养目标
传统安全教育内容多涉及消防、治安、交通安全等, 注重的是大学生个体安全教育,通过个体安全防范和处置,保障个体的人身财产安全,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常识,躲避灾害和防范侵害的能力, 内容明显单一。而以关注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为特点的生态安全教育恰恰与传统的安全教育方向相反,它注重的是集体安全,强调个体对社会乃至整个自然环境的影响,通过规范个人行为进而保障集体安全,最终是从集体安全中使个人获得安全保障。生态安全教育注重培养的是大学生生态伦理道德,强调的是大学生日常行为养成,并注重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这是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志,显然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一个公民在处理自然灾害等生态安全问题过程中,公民的集体观念和应对危机能力不能依靠传统安全教育模式。日本民众在处理大海啸和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中表现出的整体素质给我们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不论是生态安全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安全教育,这种目标确立理应成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选择,更应当成为我们工作中的培养目标。
(二)完善教学手段和形式
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主要由高校安全工作者或者学校的部分辅导员兼任,教师队伍组成人员单一, 生态安全教育问题涉及环境、资源、人口和国家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问题,传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很难承受如此专业性、理论性强的教育工作,生态安全教育具有生态学科的特点,传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方法和模式很难实现将生态安全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展开。再加上传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以课堂教学和理论教学为主, 大学生实践性不强,种种因素导致大学生安全教育生态安全教育任务很难完成。因此,应根据生态科学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和多学科交叉特点,涉及的生物、化学、 土壤、水文、经济、法律、政治等多门学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学科交叉形式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要逐步进行改革,渗透进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另外,开展多样化的生态安全教育模式,例如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辩论会、课外活动、第二课堂、主题班会、公益实践活动等, 也是今后的改革方向。
(三)引导学生维护生态安全
笔者曾做过调查,当前高校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还仅仅限于课堂教学。而生态安全观视野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具有十分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种形式的教学内涵,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教学,走入社会积极从事维护生态安全实践。例如,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绿色校园”建设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在节假日参加生态宣传和维护活动,植树、种草,美化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校园志愿行动,清理校园垃圾和白色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创建绿色校园,还可以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开展参观、调查、环境监测、科学研究等活动,继而通过校园活动推进整个社会的生态安全意识。
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把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这样不仅丰富安全教育内容,还不断丰富了大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在校大学生生态安全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强生态安全教育的宣传工作,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 使每个大学生养成节约的习惯,约束自己的生活方式, 制止铺张浪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适当地将生态安全教育纳入学生管理当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管理水平,同时也促进校园安全文明建设。
摘要: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国家生态安全观及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提出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实践指导,也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促使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确立全新的培养目标,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大学生安全教育改革和实践。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安全,安全教育
安全管理下的安全教育 篇2
大家好!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关注食品安全,保障身体健康》。
健康非常重要。对于我们这些正在成长的学生而言,学习一些食品卫生的知识、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同学经常购买并食用没有卫生保障的食品。其实这些经营者绝大多数是以“便宜进便宜出”为原则,购进一些“三无”产品,多数食品以色素、糖精为主要原料。还有一些油炸、烧烤、烟熏食品,不仅会使食物营养成分变性,还有可能因为原料的质量问题而造成毒害,严重危害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
食品卫生隐患不仅需要卫生,更需要同学们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抵制不卫生食品的诱惑。所以,在此我建议同学们:
1、要树立食品安全观念,了解食品安全知识,增强自我防护能力。在购买食品时,应选择正规的大型商场和超市,同时注意食品包装上有无生产许可证号、生产厂家和生产日期。
2、培养良好的饮食观念。不食用流动摊点的小吃、零食等,自觉抵制三无食品、低质食品的诱惑,尽可能在家里就餐。
3、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每日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自备水杯,多饮白开水,少喝含有防腐剂、色素的饮料。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便在校园内吃零食,不乱扔纸屑,包装袋等垃圾,保持校园卫生环境整洁。
同学们,食品安全关系你我他,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是关键。希望我们
安全管理下的安全教育 篇3
休闲体育教育按照学生的不同特点,传授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的扩展休闲体育的教育范围,提升教育的效果和质量。目前,休闲教育逐渐向更深的层次演化,进而提高整体的教育层次。休闲体育教育内容通过与相关学科的不断融合,体现了很强的包容性。尽管很多学科之间的重点都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是以休闲为主要核心,进行相互的补充。休闲体育高度的融合性不仅能够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需要,而且还可以进一步的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休闲体育教育的普遍推广使得休闲体育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掌握。休闲体育教育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体育的发展。
一我国休闲体育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1课程设置的区分度比较低
我国目前的休闲体育课程与社会体育、体育管理的区分度比较低,重叠的现象比较严重,而且没有把休闲体育教育从以往的专业中分离出来,进而难以达到体育和休闲的有效融合。休闲体育专业是从社会体育专业中分离出来的新型专业,是社会发展阶段的新产物。
2教学模式的单一
我国的休闲体育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期,我们有必要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进一步促进我国休闲体育教育的发展。发达国家的休闲教育主要是与大学的相关专业而设置的,并且将所有的资源进行共享化,拓展专业选修和基础选修的范围和种类,进而优化学生的择业环境,使休闲体育的发展更加的广泛。我国现在还是主要以专业的教育模式来培养高端的人才,没有进一步的确立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3教育资源方面的问题
我国休闲体育教育的场地、教材和师资力量等都比较的缺乏,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休闲体育是以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为主的新兴学科,薄弱的实践经验和基础知识不能及时的把握体育产业的运作方向。所以在加强一线教师培训的同时还要不断的引进专业的体育教育人才。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适合休闲体育发展的教材,以及与运动项目相匹配的体育器材。
二安全教育在休闲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生命安全教育的内涵
从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省城市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生命安全教育一直是体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侧重的是学生的生命健康与安全,并且还要注重学生生存技能的培养。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形成学生对身边安全环境的负责态度,进一步的培养学生学生评价和认识危险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并选择合适的应对策略进行应对,及时消除危险状况下的不良影响和后果。所以生命安全教育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实用性。
2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休闲体育的活动种类比较多,大多数情况下都存在对抗性和竞争性,所以其中存在一定的风险。降低体育活动中的损伤和事故的发生在休闲体育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次,我国的生命安全教育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在理论方面,还缺乏系统和深入的理论建构。在教材建设方面,我国还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课程标准。在实际操作方面还缺乏必要的师资力量,课程的安排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因此生命安全教育在休闲体育教学中有其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它不仅能够有效的预防教育过程中的意外事故而且还能促进安全教育课程建设。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教育都是以促进学生的生命健康为目的的,并且两者均是以技能教育为主要内容。另一方面,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教育都注重体能的锻炼和提高。教师的能力和其知识结构在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优势,教学人员一般都具有比较强的技能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所以生命安全教育在休闲体育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生命安全教育主要包括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两个方面,其中安全问题主要包括设施安全、人身伤害安全、教学行为安全等方面。公共安全教育在近几年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它可以为公共安全管理培养专门性的人才,进而提高科技文化素质。
三针对生命安全教育的有效对策
根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高校运动防护课程的SWOT分析及常态化研究》,我们首先要改变学校的休闲体育教学理念,进一步的扩展学校休闲体育教育的空间,在最大程度上将生命安全的教育内容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去,实现生命安全教育、运动教育和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当前很多高校正在向着这个方向发展。
1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将生命安全教育充分的纳入到休闲体育教育之后,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的创新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休闲体育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和自然情境。进而能够在体育活动和日常教学中进行合理的整合、设计和演绎生命安全教育和避险技能等内容。
2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我们要根据休闲体育的教学情况来改变之前的教师职后培训和体育教育的专业培养,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师的自身能力,强化生命安全防护和应急的认知教育和实际操作能力。在提高教师素质的基础上来促进休闲体育教育的发展和巩固,将生命安全和身体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在最大程度上推动休闲教育的发展。
3丰富课程内容标准
建设生命安全教育需要进一步确认生命安全教育是避险能力教育的目标,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目前的休闲体育课程,制定相应的标准。另外,我们还要根据休闲体育教育的特点,将生命安全教育训练纳入到体育课程和教学的范畴,使休闲体育教学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四关于休闲体育教育方面的思考
1休闲体育方面的实证研究
很多学者在研究休闲体育文化的过程中,没有将自己置身于休闲体育的现实情境中去,导致一些研究只是文字的叙述,比较抽象,不能触及到我国休闲体育的实质。对于休闲体育的研究必须走出理论性研究的模式,并且进行深入的研究以进一步把握休闲体育方面的发展规律和本质,为中国特色休闲体育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实证研究在学科研究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是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调查,进而实现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实证性研究主要包括调查、观察、实验和文献分析四个方面,为了能够进一步做好研究,我们要结合实际运用合适的研究方式。在进行休闲体育文化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以实际的休闲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进一步的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在此基础上综合使用比较分析、因果分析和系统分析等分析方法,进而使休闲体育文化研究更加具有学术性和科学性。endprint
2多方面地进行休闲体育文化研究
休闲体育文化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围,我们应该从休闲学、文化学、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方面来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是我国休闲体育文化相对比较薄弱的地方。首先体育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我们应该顺应主流的发展趋势,进而促进休闲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和谐共处。在对休闲体育文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关注与之相关的两种主流文化,其中一种是地域文化,另一种是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我国当今社会,主流文化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的吸取中华民族的的优秀传统。这是休闲体育文化首先要注意的大文化背景,然后就是要具体考虑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文化对休闲体育文化在特征、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直接影响。在主流文化背景下,休闲体育文化和主流文化相互影响,并在相互融合的基础上,促进休闲体育文化的发展。
3以全球视野进行休闲体育文化研究
世界全球化对各个国家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体育教育。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的一些休闲文化形式也不断的登陆中国,因此我们要加快全球化背景下的休闲体育研究。在全球化视野下来研究休闲,休闲不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和纯粹的时间概念,它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并且与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在开展全球化情境下的休闲体育文化研究需要面临很多问题,首先是全球化休闲体育文化所面临的挑战和机会。其次是发达国家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发展模式和主要特征等。最后是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的创新和继承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休闲体育文化。
4加强休闲体育文化的个别案例研究
个案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单位案例的详细分析来进一步的研究社会现象。我们所研究的个案可以是一个事件、一个群体、一个人或者是一个过程。个案研究主要是通过研究个案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且通过详细的分析来得出普遍性的结论,进而适用于同类的其它案例。个案研究一般是与典型调查有一定的相似性,它如今已经成为人文社会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我国由于悠久的历史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体系。在这种体系下,我们要重视体育文化的差异性和多元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城市都有其独特性,我们要对特色的休闲体育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构建完善的休闲体育文化理论体系。
总之,针对生命安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与挑战,我们要结合我国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参考西方先进的休闲体育教学经验,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改革,促进我国休闲体育教育中的生命安全教育向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振国.现阶段发展休闲体育的理性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23-25.
[2]王帆,杨雪芹,牟少华,路丁.生命安全诉求下学校体育运动教育的价值[J].体育学刊,2012(1):101-103.
[3]郭文吉.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必要性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6):87-89.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安全教育 篇4
一、网络安全环境和威胁途径分析
1. 直面网络安全形态
目前, 网络已成为学习和开展教育的重要工具, 然而, 由于互联网在很多层面存在比较大的无序性, 因此, 许多不健康信息甚至违法的行为往往在网络上频繁出现。如有害信息:包括暴力、色情、封建迷信、反动思想和言论等;计算机犯罪:信息的窃取、改造、伪造, 黑客对网络的攻击等。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报告显示, 有相当多的青少年上网浏览色情、暴力等不良内容, 沉迷于格调低俗的网上聊天, 还有一些青少年模仿网络黑客行为盗取考题、试卷等。
2. 安全威胁主要形式
网络安全问题不完全是技术问题, 还是意识和管理问题。从不同角度考虑, 会有不同侧重点。在教育领域, 从教师角度考虑, 网络安全主要是教师希望涉及个人隐私或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信息在网络传输时应受到保护, 同时也希望保存在计算机中的信息不受其他非法用户的非授权访问和破坏;从校园网络运行管理者角度考虑, 网络安全主要是希望对局域网信息的访问、撰写等操作给予保护和控制, 避免出现“陷门”、病毒、非法存取、拒绝服务、网络资源非法占用和非法控制等威胁, 防御和制止网络“黑客”的攻击;从社会教育角度考虑, 网络安全主要是强化网络上不健康的内容, 会对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的认识。
二、如何开展网络安全教育
强化网络安全教育, 我们认为应该从观念培养和教育管理技术两个方面入手。
1. 网络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个用户的安全意识
在教育系统中, 它应该成为学生思想教育和人生观培养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将网络安全教育引入到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去, 要让他们树立持久健康的网络安全观。
首先, 教师要提高对网络安全的认识。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不能单纯面向学生。作为教育者和教学环境的创造者, 教师应了解相关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 如内容分级过滤制度等。
其次, 教师应了解学生使用网络的现状, 培养学生树立网络安全意识。教师应加强网络安全和道德教育, 积极、耐心地引导学生, 使他们以正确的态度和观念去面对网络。告诉他们, 网络就如一把双刃剑, 在增强了与外界沟通和交流的同时, 也会因一些不良内容而对他们造成心理和生理的伤害, 如黄色、暴力网站以及敌对势力利用网络散布的种种谣言。同时, 要教育学生在网上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2. 教师可以使用的几个网络安全技术
教师在意识到网络安全问题重要性的同时, 也应逐步提高自己的网络安全技术水平, 通过严格的网络管理, 去约束学生的上网行为, 杜绝他们的安全威胁动机。
(1) 管理和保护硬盘。教师在保护系统之前, 首先要了解硬盘上有什么资料。最好科学地创建文件结构, 分层、系统化计算机上的文件资料。也可以使用实用程序来创建隐藏的虚拟驱动器。虚拟驱动器其实是经处理后的硬盘上的一个文件, 但是它却具有计算机硬盘的作用, 并在Window资源管理器中显示为驱动盘符号。像Best Crypt这类的安全工具就可以创建这种目录。
(2) Web上的自我防御措施。在浏览网页时会遇到来自Web上的安全攻击, 教师不仅要防范这些攻击, 而且要提醒学生, 监控他们的行为, 以避免掉进Web陷阱。如果教师在某些需要填写个人隐私信息的网络上填写信息, 这个网站就获得了他的隐私信息, 并且个人隐私信息还会通过计算机传输给站点服务器。在传输过程中, 信息如果没有被加密, 就可能被访问网络的人获取。因此, 教师在决定将个人信息填入任何站点的表单中或基于Web应用程序之前, 要仔细思考是否信任该Web站点的拥有者, 是否让他们获得自己的这些信息。
(3) 保护电子邮件私密性的常用方法。保护电子邮件私密性有利于保证教师正常的工作和交流, 有利于教师管理和指导学生的网络行为。
(1) 查看Web站点的隐私声明。很多站点都提供隐私声明, 用来解释用户是否会被加入到邮件列表, 是否可以按常规获取个人信息, 是否会与政府、执法部门或其他组织和个人共享信息。教师要阅读隐私声明, 看清楚它们是否保护用户的电子邮件隐私。电子邮件的个人信息还可能通过另一种途径。如Yahoo!people Search和US SEARCH, 这些服务允许人们在线搜索其他人信息的数据库, 利用这些搜索引擎, 可通过输入关于一个人的点滴信息来获取他的地址、电话号码、年龄及电子邮件。所以教师有责任提醒学生在选择邮件服务商时一定要查看隐私声明。
(2) 处理垃圾邮件。大量的垃圾邮件, 不仅会影响正常的邮件接收, 还可能含有不良信息和病毒。教师可采用多种方法处理这些垃圾邮件。其中一个方法是删除垃圾邮件, 通常, 在邮件的顶部或底部会有如何从此垃圾邮件目录中进行删除的信息或超链接。避免收到垃圾邮件的另一种方法是禁用Cookie, 因为HTML格式的电子邮件常常包含Cookie。
(3) 加密电子邮件。PGP是常用来加密电子邮件和文件的加密软件, 它的免费版本和商业版本可从www.pgpi.com站点下载或购买。
网络使信息的交流更加便捷, 使资源共享成为现实, 使我们越来越多的愿望成为现实, 但它也可能会将噩梦带给我们。对青少年培养负有重任的教师, 一定要注意加强网络安全意识, 提高网络安全技术, 并肩负起教育和监督青少年学生健康、守法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重任。
安全教育活动月国旗下的讲话 篇5
各位老师、同学们:
国家教育部将每年的三月定为中小学“安全教育活动月”。为了加强学校安全工作,营造校园安全环境,我们将本月活动主题定为“强化安全管理,共建和谐校园”。
一、为什么开展“安全教育月”活动?
大家知道,我校现有学生4176多名,学校安全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关系到我们千家万户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所以我们要从稳定社会的政治高度来认识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把师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强化安全管理,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意识,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
校园安全的具体含义是什么?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可将校园安全归结为“九个安全”:一是消防安全;二是交通安全;三是饮食卫生安全;四是财产安全;五是设备安全;六是心理安全;七是校园用电安全;,八是防雷安全;九是校园内活动安全;诸如体育活动安全,课间秩序安全,学校集会与集体活动安全以及可能发生的伤害:中暑、挤伤、跌伤、骨折、窒息、烧伤、脑震荡、死亡等。
由此可见,我校不是真空地带,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安全隐患,存在着发生事故的可能。而专家指出,通过安全教育,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得到提高,80%的意外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所以全校师生要充分认识开展“安全教育月”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搞好安全工作。
二、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切实做到如下10个方面:
1、严禁攀坐各楼层护栏,不得在各楼层的楼梯或走廊追逐,奔跑,打闹、以防跌倒、摔伤;课间操、放学下楼梯、升旗集会解散时不要拥挤,推搡,按
顺序和学校规定的分流要求上下课、间操、升旗、放学,以防发生踩踏事故。
2、不摸、不动灭火器材、电线、各种开关;为防止火灾和意外事故,除实验外,所有教室及其他场所严禁违反规定使用明火。
3、严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出入校门步行,放学后不要在校门外逗留;上下学途中步行要注意安全。
4、克制自我,禁止打架伤害行为的发生。
5、妥善保管好个人钱物,将个人随身所带的钱币不要放在教室。
6、实验课、体育活动及课外活动要严格服从老师指挥,严守操作规范,严禁擅自行动,防止各种危害安全的现象发生。
7、培养坚韧、顽强的意志,克服心理上的软弱;学会自我调解和放松,缓解过重的心理压力,最终战胜自我,取得成功。
8、在学校各种劳动中注意安全,如扫地,擦窗户,搬桌子等,预防意外事故。
9、预防各种传染病。时值春、夏两季,正是传染病的多发期,如流脑、甲肝、腮腺炎等,各班要注意开窗,有病早报告,早治疗。
10、参与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以便学校安全工作越做越好。
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校园变得更加美丽、和谐舒适和安全,让同学们健健康康的成长。
安全管理下的安全教育 篇6
关键词:食品安全 卫生防疫检测 职能整合
中图分类号:R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6-0000-00
1 食品和生鲜食品安全现状
生鲜及其加工食品是百姓每天必须的生活消耗品,它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2005中国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显示,目前超市已成为消费者购买生鲜及其加工食品的主要渠道。进入超市的生鲜及其加工食品,由于事前在生鲜配送中心经过了进货和检验检测两个环节,对生鲜农药残留、金属物的检测、对不合格蔬菜的淘汰及其加工食品的微生物检测,大大提高了其安全性。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生鲜产品没有形成冷链物流体系,我国大约只有15%左右的生鲜品从生产到销售实现冷链,所以在物流过程中我国生鲜品的损耗巨大。目前国内生鲜的经营模式众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生鲜品农户生产生鲜品,再由收购商收购集中后转手给批发商,批发商再多次转手后到达农贸市场或其它零售点销售给消费者,供应链冗长,缺乏效率,冷藏设备落后,使得生鲜品的新鲜度和质量受到一定影响。
因此,加强对生鲜及其加工食品检测流程的管理和优化,确保生鲜及其加工食品的安全意义重大。
2生鲜食品安检的现状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卫生监测制度逐渐暴露出弊端:缺乏市场竞争机制,监测结果不能反映食品卫生的整体水平;企业自身监测缺乏可信度和法律认可;监测收费制度影响卫生监督执法力度,等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检测深度不足。检测深度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检验标准落后,配套机制不完善,例如苏丹红事件之后,我国才出台了《食品中苏丹红染料的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GB/T19681-2005国家标准。可见我国在食品质量检测标准方面,仍旧存在很大的空缺,如何深人地分析市场,并制定相应的检验技术和方案还需进一步思考。
(2)安检重心偏向于事后检测,疏于事前规划和风险预警。当前,安检部门重在对流通渠道中的产品进行传统式、突击式和运动式抽查,检测工作没有一套科学、规范的执行程序。对产品的产地检测不重视,类似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缺乏预先风险防范机制。监测力度在大中城市较强,而在乡镇非常薄弱。检测标准对农产品的品种划分不明确,生鲜食品尚没有作为一个独特的类别进行管理,而是依附于加工产品的管理条例。
(3)检测对象集中在交易型产品,对自产自销的生鲜食品疏于检测。近两年粮油价格上涨对农村产业结构影响较大。诸多农户重新分配耕地面积,减少谷物种植而增加蔬菜、瓜果栽培。面对我国农产品的流通困境(收购商数量少,规模小),多数菜农、果农只能就近出售。产品从田间直接进入乡镇农贸市场出售,除肉禽外,蔬菜、瓜果均未经检测。事实上,面对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户通过传统的栽种技术和经验,对农药、化肥、添加剂的依赖性较以往更强,成品中的有害物质超标严重。近年来,农村癌症、疑难杂症的病发率逐年上升,和食品卫生不无联系。
3生鲜食品安检的对策建议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有版权所有
围绕我国生鲜食品的安检现状,具体给出以下几条改进建议:
(1)建立多级防御式检测体系和食品安全风险防范机制。我国小生产、大流通的农业形态决定了在相当长时间内,流通组织建设和流通渠道建设的艰巨性。以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和零售商组成的流通网络是当前生鲜食品流通的主干渠道,受到多数专家和管理者的推崇。多级防御式检测体系就是围绕主干流通渠道,对产品进行多层级检测,防止支流产品流入,树立主流产品的标杆形象。配以对卖场非主流产品的严厉打击,迫使为数众多的小流通商进入主干流通渠道,以代理商或者契约合作者身份收归安检部门直接管辖。根据流通顺序,建议实施“三大”检测步骤:增设以大型种植基地、养殖基地为主的半成品粗检程序。
(2)整合检测资源,建立面向社会服务的公共检测平台。突破现有的体制障碍,集成分散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检测资源,建立面向社会服务的检测中心,实现分散服务到“一站式”服务的转变。集分析、测试、校准、技术诊断服务、科研开发和经营运作于一体,拉拢区域检测业务,支撑区域优势产业发展。公共检测平台的搭建将盘活资金投入,提高设备利用率,减轻检测人员在检测高峰期的负荷,消除懈怠厌烦情绪引发的粗略检测现象。在卖场(超市),消费者甚至可以亲自在终端机上查询所需产品的具体信息而减少导购人员。特别的,中小生鲜企业自此将结束自律检测的置信度问题。
(3)引进先进检测设备和技术,适应新型经营业态的发展需要。冷链物流的发展为生鲜加工配送中心提供了先决条件。然而对于新型经营业态的出现,食品安全检测还存在一些漏洞。传统的检测手段不能适应生鲜食品配送中心高速率、多品种、大数量的运作节奏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没有对应法案处理生鲜配送中心的安全违规行为,完全依靠其自律检测,品质难以保证。同样,超市卖场也存在类似检测漏洞。目前,在我国大中城市居民生鲜农产品零售中,超市的销售额正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我国大中城市居民生鲜农产品消费总额的60%,超越农贸市场成为生鲜农产品的主要零售渠道。
4结语
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医药卫生的重点建设项目;作为生鲜食品的输出大国,食品安全更关系到民族声誉和进出口贸易的长期合作。随着农业技术发展,食品种类迅速增加。对此,调整组织结构和搭建信息网络平台以整合现有检测资源;引进或研发先进检测设备和技术;加强落实乡镇生鲜食品检测这三大任务必须提到议程上来。
参考文献
[1]张定安.政府监管职能需要加强和整合[J].中国行政管理,2008,(4):19-20.
[2]重庆科技检测中心.大力构筑服务社会的公共检测平台[J].决策管理,2008,(3):6.
收稿日期:2015-03-14
作者简介:刘守琼(1970—),女,重庆渝北区人,大学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食品及相关产品的生产技术及检测。
安全管理下的安全教育 篇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以及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尤其是经历了“招生并轨”、“取消公费”等一系列改革后,高校的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毛入学率年年攀升,从1998年的9.8%到2008年的23.3%,10年间增长了13.5个百分点(表1)。 (1) 前教育部部长周济还预测,在未来10年,由于人口因素的变化,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概还要增加10%左右。由此可见,高校在校生巨大的基数和不断扩大的规模已成为不变的趋势,这给新时期的高校安全工作造成了空前的冲击。
大学校园并不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必然会在高校中有所表现。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正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第一,它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高等学校安全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就是受教育的学生。对学生来说,接受安全教育,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是学生保护自身安全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在遇见安全问题时做出较迅速和正确的反映。第二,它是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的基础工作。高等学校需要一个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只有在安全、稳定的校园里,学校的领导和教职工才能全力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之中,学生才能安心学习深造,把自己塑造成国家栋梁。 (2) 第三,开展安全教育可以向社会展示学校在关心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很关注学生的人身与财产安全,这有利于学校提升自己在社会上的形象。
2 高校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
2.1 由高校安全问题特点所决定
高校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空间、时间概念上的无规律性,可与社会治安问题相提并论。 (3) 高校安全问题可能发生的地点主要有三类:课堂上、宿舍里以及校园周边。而随着校园与社会日益交叉渗透,后两者往往容易成为不法之徒实施犯罪的窗口。有研究资料显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违法犯罪占整个刑事犯罪率的80%以上。其次,就其安全问题发生的时间而言,用“无时无刻”四个字形容再贴切不过,从早到晚,从周一到周末,这都给高校安全预防工作带来挑战。
2.2 由学生自身意识淡薄所决定
近年来,在校园内外发生的学生(意外或者蓄意)受伤事件,共同原因是绝大多数学生对事故的发生缺乏预见性和自我保护意识。具体表现如下:(1)缺乏法律观念。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与书本打交道,涉世时间有限,对宪法、民法、刑法等法律的认知处于一知半解阶段;(2)缺乏对社会消极因素的抵御能力。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大,易受同龄人不良事件的影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在校生的安全感,甚至出现了一部分的效仿者;(3)安全意识薄弱,缺乏自我防范能力。目前,学生外出租房、打工的现象已很普遍,暂撇开经济纠纷,在防火、防盗、交通等方面都存在隐患。 (4)
2.3 由家庭、学校和社会重视程度不足所决定
虽然国家针对校园安全问题也采取了一些措施,然而家庭、学校和社会各应当承担怎样的责任,仍存在模糊性。家长们认为,我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大学,加之很多都是跨省上大学,孩子的安全理应由学校全权负责。而大多数的高校并未把安全教育纳入课程教育,缺乏常规化和制度化,且从事安全教育的教师往往也没有经过正规的学习和专业训练。 (5) 由于高校都有一套相对完整的保卫工作系统,因此社会相关的政府部门对校园内部及周边的安全常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近期,福建南平市的小学生被杀事件就是三者对校园安全重视程度不够而酿成的悲剧。
3 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以生为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中,均明确了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管理的权利和义务。高校要把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本着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促使高校学生安全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轨道。首先,编写大学生安全教育教材内容要全面丰富,应涉及五个方面:法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校规校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消防安全教育。其次,应充分利用校报、广播、校园网等校内媒体资源和各类相关活动,以案说法,实施强化性、针对性的教育,还可以举办安全知识竞赛、消防疏散演习等学生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加牢固地掌握安全知识。 (6)
3.2 点面结合,形成安全教育齐抓共管的氛围
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关系到学校工作的各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主要依靠学生社团、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及保卫处从业人员三支队伍的力量。一是发挥自律会等学生社团群防群治的主体作用;二是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的示范引导作用;三是发挥保卫处从业人员的监督防范作用。唯有如此,才能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3.3 健全制度,落实责任
高校安全教育要确保其效果,就必须做到健全制度,落实责任。建立监督机制,并制定完备的制度对各职能部门、单位乃至每个学生加以约束,从而实行规范化管理,形成工作体系,使安全教育制度化、经常化;实行各部门党政“一把手”负责制,从上到下逐级将责任落实到人,让每个部门、每个人都来关心安全问题,树立“安全无小事”的防范意识。
3.4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中心的主渠道作用
严格监控互联网入口,对进入校园网信息进行严格过滤和筛选,控制好信息源头。增强大学生的鉴别力,培养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校园网络中心管理人员的素质,这是把好信息网络的关键所在。因此,学校应挑选那些政治觉悟高、思想过硬、责任心强的老师,从事校园网络管理。此外,学校保卫部门配合公安机关加大打击周边不健康网吧的力度。对校园周边一些提供色情、暴力犯罪等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黑网吧,坚决予以取缔。
摘要:高校安全稳定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安全教育又是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 由于高校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单薄及家校和社会重视程度不足等原因, 严重威胁着高校的安定稳定。因此, 必须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高校安全教育,和谐校园,对策
参考文献
[1]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87/info33487.htm.
[2]周永涛.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创建安全文明校园[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 2009.2:20-22.
[3]叶善初.当前我国高校安全现状及对策分析[J].教育管理, 2009.5:177-178.
[4]申建军.大学校园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J].教育战线, 2009.
[5]鲍彩娟.加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 2009.6:222-224.
安全管理下的安全教育 篇8
学校体育管理是学校教育管理系统的支系统, 它由体育教师管理、体育体制管理、体育后勤服务管理、体育教学管理等子系统组成。教育的实施者以及教育的对象都是“人”, 因此, 这些就要求学校体育管理要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组织的最重要资源, 并把参与体育教育工作全体成员作为管理的主体, 即在学校体育工作实现人本主义管理。人本, 就是一切从人的发展需要出发, 充分关注人的潜能、个性的张扬和主体人格的发展。人本主义, 又称人文主义, 即以人为本位出发, 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和尺度。学校体育教育安全工作的核心就是为了学生免受伤害, 从而更好地发展, 因此, 应将人本主义理念贯穿学校体育教育安全工作的方方面面。
1. 人本主义指导学校体育教育安全工作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国教育的基本理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现代课程发展的基本理念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 教育民主化、回归生活教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等等都呼唤以人为本的管理。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 更多强调学生的发展, 越来越重视“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学校体育教育安全工作, 归根到底就是为了“人”的安全, 因此,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学校体育教育安全工作要树立牢固的“人本主义”观念。
2. 人本主义指导学校体育教育安全管理工作是学校体育教育主体的要求
学校体育教育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 在以往的学校体育教育管理中, 更多体现的是政策的执行情况和要求, 而忽视了师生教育安全工作中的情感需求, 使师生处于教育安全工作中的被动地位。
(1) 摒弃过去陈旧的学校体育教育安全工作管理观念
现在在很多的学校依然实行着过去的行政管理模式的现象, 管理权高度集中于校级行政机构, 现行的一些管理措施与体育教学的实际相脱节, 把安全工作强硬摊派到每个体育教师的头上, 使体育教师得不到精神上的慰籍与尊重, 只是被动的服从, 不可能发挥出创造性, 同时, 造成体育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较差, 缺乏应有的主人翁意识, 从而使“以教师为本”、“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难以深入到实际的体育教育安全工作中去。
(2) 各级各类领导应给予体育教师人文关怀
学校体育教育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烦琐的活动, 要使这项活动顺利进行, 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在如今是以完成人的发展来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 教师在这些约束中, 得到一定的尊重和关爱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长期以来,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体育教育在一些领导的心中可有可无, 体育教师一直被列入教师行列的最低层, 很多体育教师在担任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之余, 还担任了学校的很多杂务工作, 有的领导甚至表示, 只要不出安全事故, 随便体育老师怎么安排体育课。体育教师同样是一个有思想, 有感情的个体, 他们期望得到人们的尊重, 而且应该得到尊重, 他们的工作应该得到认可。自我实现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 只要领导给予满足, 体育教师也会发挥出他的最大潜能, 因为成功的欲望每个人都有, 谁都不会去追求失败。每个体育教师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 是主观能动的个体。体育教师能否创造性地开展学校体育教育安全工作, 和领导的人文主义关怀是分不开的。
学校体育教育安全工作需要体育教师具体的去开展, 因此, 正视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及人文性显得十分重要。
体育教师不仅仅是体育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 他们还扮演着体育教育安全工作管理者的角色。体育教师的角色决定了体育教师在学校里既是安全工作管理的客体, 又是管理的主体。对学校行政领导来讲, 体育教师处于管理客体地位;对于学生来讲, 体育教师承担着管理者的角色。
长期以来, 在以权利与服从为主要管理方式的学校体育管理模式, 管理者往往把自己推向教师对立面, 忽视了教师的管理职能。教师直接面对着的是求知欲、求实性、审美观和模仿性都较强的学生,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所以教师的言传身教就更应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艺术性和示范性。体育教师不仅仅要是每个学生都能遵守课堂纪律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帮助学生形成“律己”的习惯, 还要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通过人文性的管理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培养他们的能力, 完善他们的个性, 形成文明行为。
(3) 领导和教师应给予学生人文主义关怀
学校体育教育安全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因此, 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的关怀, 也是体育教育安全管理工作的要求之一。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校体育教育安全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 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和发展。我们不能把学生视为没有思想和感受的白板, 也不能将他们视为和成人没有什么区别的小大人。事实上, 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 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 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 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他们期望得到每个老师的关怀和呵护。在学校体育教育安全管理工作中, 体育教师不能将学生单纯的列为被管理的对象, 强硬的要求学生只能这样做, 不能那样做等等。体育教师应该树立人文主义理念, 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只有成功地充当这一角色, 才能走进学生中间, 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及时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帮助和教育。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教育安全管理工作中来。使过去教师单方面的强调安全工作, 把“我是为你安全着想”等, 变为学生真正愿意接受安全管理和我要安全运动等等。只有树立人本主义理念, 尊重和关爱学生, 认真虚心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并以十分真诚的态度与他们友好相处, 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与信任, 这一目标才能得以实现。体育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是学校体育教育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 只有把握好这个关键, 整个学校体育教育安全管理工作才能得到稳固的发展。
3. 构建人文主义的学校体育教育安全管理工作的体制
学校体育教育安全管理工作是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所以, 很多学校在管理上实行了“承包制”, 实行谁出问题谁负责的举措, 而这些压力最终全部落在一线的做具体工作的体育教师身上, 使教师的积极性得到严重的挫伤。使得教师在具体教学工作中, 一旦有涉及学生安全的教学安排被取消或少安排, 使得学生身心不能得到全面的锻炼, 从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学校的体育教育安全管理工作中, 要对每一个涉及安全的问题具体分析, 不能搞““一刀切”。体育老师作为有情感的个体, 主观上肯定也不希望教学中有任何安全事故发生, 因此, 学校制定安全工作条例时, 应以人文主义理念作为指导。实行“柔性管理”, 将沟通与激励并举, 真正变安全管理工作为为学生安全服务工作。
4. 结束语
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的出发点要以“人”为本, 教师的教育要给予学生人文关怀, 领导的管理要给予教师人文关怀, 这样的安全管理才能真正的落到实处, 才能真正实现管理的目的。
摘要: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教育安全工作, 大力加强对学校体育教育安全工作的管理力度。本文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对学校体育教学安全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进行研究, 以期对学校体育的安全管理工作提出合理的建议, 从而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的出发点要以“人”为本, 教师的教育要给予学生人文关怀, 领导的管理要给予教师人文关怀, 这样的安全管理才能真正的落到实处, 才能真正实现管理的目的。
关键词:人本主义,学校体育,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刘珣.要重视教育客体的人本关怀.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年第12卷第4期
[2]刘兴娅“.人本主义”视角下成人体育教学管理审思.中国成人教育, 2010年第14期
[3]江龙.学校体育应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文化教育, 2006年第6期
安全管理下的安全教育 篇9
一、新疆文化安全的战略审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安全越来越成为影响一个国家安全和稳定的重要因素。“文化安全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特别是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体系免遭来自内部或外部文化因素的侵蚀、破坏和颠覆,从而很好地保护自己的文化价值传统,在自主和自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革新,消化和吸收一切对自己有利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文明生活方式”[1]。新疆有着独特的区情,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多种宗教并行流传、多元文化交融繁衍、多种体制共生,相对于内地省区,文化安全问题尤为复杂、艰巨、紧迫。
(一)新疆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防线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区域面积166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并与蒙古、俄罗斯等八国接壤,是我国毗邻国家最多、国界线最长的省级行政区。另外,作为西部大开发桥头堡的新疆是我国21世纪重要的战略资源接替区, 对全国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新疆特殊的战略地位,决定了维护其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是一个十分重大的战略问题。
(二)新疆面临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文化观的浸透与威胁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民族文化聚集的地区,宗教文化传统浓厚。泛突厥主义文化一方面鼓吹所谓“突厥文化共同体”,千方百计要把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从中华民族文化中分离出去,为民族分裂主义服务;另一方面又极力否认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不断更新的、具有发展活力的有机体,否认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加强文化交流和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双向互利的过程,坚持封闭、 守旧、僵化,反对改革、开放、转变,阻碍了新疆先进文化发展的步伐[2]。“三股势力”和“东突”分子也利用这种特殊的区情、民情进行泛伊斯兰、泛突厥主义宣传,对边疆的安全、稳定及整个国家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
(三)西方文化霸权加紧了对新疆的渗透和分裂
新疆由于特殊的地缘环境和国防战略地位,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势力从事分裂活动的重点区域。当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强大的军事、 经济、科技优势,向全世界推广其政治理念和文化价值观,在“自由贸易”和经济合作的掩护下,积极推行文化霸权主义,以新疆为突破口,加紧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
同时,由于新疆与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南疆与北疆、相对发达城镇与偏远农牧区在物质生活、思想观念上存在差距;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杂居,不同民族在民族风俗、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有很大不同。西方分裂势力利用这些问题,煽动民族对立情绪,破坏各民族的团结,进行思想渗透和政治分化,用心险恶,使新疆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新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意义
高校是先进文化传播的摇篮,是境内外“三股势力” 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和影响的前哨,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至关重要。大学生是未来新疆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教育和引导各民族大学生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维护新疆文化安全和巩固新疆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一)加强新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新疆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
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大批的人才。然而,新疆地处边塞,交通、信息不发达, 生活条件艰苦,难以吸引、留住内地的优秀人才,新疆人才输送主要依靠本地高校各民族大学生的培养。各民族大学生作为新疆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其思想观念、 价值取向直接关乎他们的成长成才,关乎新疆的长治久安。因此,必须引导各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远大理想,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的认同,能够扎根边疆,成为稳疆兴疆的生力军。
(二)创新新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新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
目前,新疆有各类高校32所,在校各级各类学生24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大学生近9万人,占大学生总数的35.2%1。各民族大学生应该成为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和引领者,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新疆高校意识形态斗争异常复杂激烈,各民族大学生是西方反动势力和民族分裂主义争夺的重要目标。“对新疆各民族大学进行政治、思想与品德的塑造,使他们真正确立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是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重要举措,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新疆稳定的治本之策”[3]。
(三)新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1.近年来“三股势力”加紧聚合,在新疆高校建立和发展了“伊扎布特”等大量民族分裂和宗教极端组织。用 “文”的手段,借文化、艺术、学术交流之便,大肆进行反动宣传。极力散步、传播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和宗教观;歪曲新疆历史,煽动民族仇恨,诋毁党的领导,攻击政府推行的“双语”政策;企图用宗教干扰高校教育,毒化大学生思想,拉拢一些不明真相的大学生参加反动组织,企图培植“亲西方”的内应力量。
2.一些大学生对新疆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历史发展变化了解不够,宗教意识比较强,对“三股势力” 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抵御“三股势力”渗透侵害的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三股势力”的引诱利用。据调查,新疆高校有些大学生思想受到极大影响,精神被控制,参加了 “伊扎布特”等反动组织,书写反动标语,甚至参与乌鲁木齐“7.5”事件。
大量事实说明新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非常艰巨,迫切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牢固树立“五观”和“四个认同”的思想,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三、加强新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由认知到认同,再内化为行为的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在新疆这个特殊的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区域,引导各民族大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通过文化认同,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 这种认识与认可是人类对自然认知的升华,并形成支配人类行为的思维准则与价值取向”[4]。价值观教育就是要使人具有一种对多元文化价值观做出识别、判断和选择,并对选择的价值观念产生认同、坚信、内化和饯行的能力,其意义就在于影响个人与社会的文化认同。所以, 价值观教育所涉及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文化认同问题。
新疆多元文化发展的态势使大学生面临着多元文化的选择,而“多元的文化选择很容易使人们在价值观的抉择中陷入自我冲突,甚至产生无所适从的困惑与迷茫,导致一部分人在确认价值观时失去方向感,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判断力,是非不辨,美丑不分等”[5]。这就需要引导各族大学生正确认识文化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在尊重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坚持中华文化认同。
新疆高校应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既要重视对各族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历史的教育,也要重视新疆历史包括民族史、文化史、宗教史教育,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优秀资源,从而增进各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深入理论研究,整合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以来,学界对于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观点,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但是,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项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尚未提炼出来。因此,还需要拓宽研究视野,深化理论研究深度,加强实证研究,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明确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但要把高度抽象的理论体系转换为各民族学生能够掌握和内化的知识体系,还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立足于现实生活和民族地区特殊区情,整合提炼出反映时代和学生发展要求的教育内容,使教育内容充满科学性、时代性、生活性和民族性。价值观教育只有紧密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学业、精神面貌、社会交往等实际问题来开展,才能收获更大实效。
新疆地区高校学生多民族并存,少数民族学生人数众多,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本建设和学科建设,突出新疆地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地域性特征,使“五观”、“四个认同”教育与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要注重从新疆地区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如: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宗教文化、 革命传统文化及兵团屯垦戍边文化均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善于挖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设网络课程平台、电子教材和课外读物等,丰富完善教育内容。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个人不能够一部分一部分地来教育,而是由人所经受的种种影响的全部综合地教育出来。”[6]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开放的 “系统工程”,家庭、社会和学校都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使大学生能接受有效的价值导向,拓宽价值观教育的社会参与面,使价值观教育不留真空,是当前的迫切任务。因此,要积极探索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价值观教育模式,形成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价值观的优良环境,从而系统地发挥整体影响的教育作用。
(三)创新方法,拓宽渠道,提高实效性
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遵循主体性原则和“三贴近”原则,结合大学生各种思想认识和实际问题,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如专题讲座、讨论、辩论赛、知识竞赛、小品演绎、社会调查等,引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软件、视频动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教育要注重解决好他们学习、生活中实际困难,如:贫困问题、 汉语学习与专业学习问题、就业问题等,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吸引力。
坚持多渠道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以课堂作为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同时校园文化、网络、社会实践、社区、大众传媒等也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能歌善舞,民族节日丰富多彩,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也可以以此为载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重视社会实践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将专业实习实践与大学生三下乡、进社区、勤工俭学、参观考察等结合起来,增强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四)加强机制建设,实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新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有力的机制和制度保障,为此应着重加强机制建设。
1.健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中央16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 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新疆高校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立足区情,深入调研,摸清大学生思想状况,制定科学的大学生核心价值体观教育的实施规划。近年来新疆医科大学探索、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育人工作机制取得了不菲成效,值得学习和借鉴。
2.完善物质保障机制。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活动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这是当前新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新疆各高校应进一步规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经费的管理使用,建立完善专项经费预算制度。 确保专项经费足额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逐年加大专项经费的投入力度,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同时,要重视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收入和待遇,充分调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积极性。
安全管理下的安全教育 篇10
从自动控制原理看,学生安全工作中的各环节,就是要将自动控制原理融入学生安全管理工作中。
1.典型自动控制系统简介
典型的工业自动控制中,每个独立的自动控制系统中都有以下四个构成部分:测量反馈单元、控制单元、执行单元、被控对象。自动控制系统运行过程中,控制单元按照获得的信号作用于执行单元,从而控制被控对象,并由测量反馈单元及时将工作的偏差反馈给控制单元,通过调整再作用到执行单元,修正过程中的偏差,保证系统稳定运行。
2.在学生安全工作中的映射
在平安稳定的校园工作中,各环节也有对应的实际意义。学生工作人员首先要获得理解指令信息,然后将信息用多样的形式传递给学生,是系统的控制中枢,面对作为控制对象的众多学生,构建完善的反馈单元尤为重要。开展安全工作,要以党和国家的思想理论为指导,遵照安全工作的指导方向,以学生为控制对象,给学生指令,开展活动,使大学生能克服自身缺点,抵制不良影响,安全健康地成长。
二、依据自控理论构建学生安全管理体系
1.深刻领悟“输入信号”
输入信号是控制系统的基本依据,学生管理中的安全工作同样以“输入信号”为指导。安全工作的“输入信号”就是当代学生安全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安全工作要求,加强安全防范教育,健全保障制度,落实安全管理各项措施,对学生安全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2.构建学生安全“闭环控制系统”
闭环控制系统是指不断地从结果上找偏差,进行修正,达到“输入信号”要求的结果的复合的控制系统。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安全体系构建中,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开展工作。
(1)前馈教育。自动控制理论中的前馈控制是指通过观察情况、收集信息、掌握规律、预测趋势,正确预计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将可能发生的偏差消除在萌芽状态中。学生安全工作中,前馈教育意义重大。学生安全事件一般是由一定的外界影响导致的,即扰动信号,如果学生管理人员能从扰动信息中得到足够的有用信息,即可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假期安全教育是前馈教育的典型案例。
(2)反馈校正。反馈是闭环控制的关键环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安全工作归根到底是做好思想工作,思想的动态复杂性决定了思想工作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发现思想偏差。反馈的首要环节是获取反馈信号,及时掌握当前学生安全动态,发现现行体系下学生行为与安全要求的偏差。针对反馈是单一事件的周期性反馈,应用在具体事件、活动、人物行为的处理和总结上。学生管理工作中有许多周期往复性的工作,个别学生安全思想意识不强,带有安全隐患,对这类事件加以总结,可作为校正信号指导下次的工作。横向反馈,是通过横向比较,寻找差距,总结提升;学生管理人员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3)加强学习,优化“控制器”及“控制算法”。在自动控制系统中,提高控制质量和系统性能一般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进行“硬件升级”,选用更先进的控制器;另一个是进行“软件升级”,优化控制算法。要想优化“控制器”,必须提升学生管理人员的素质,用好反馈信息,“稳”“准”“快”地处理问题。提升学生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及思想内涵,加强交流与培训,解放思想,拓展视野。
三、学生安全管理中的实际意义及展望
将自动控制理论中有关稳态的理论引入到制度开展过程中,力求在制度下学生安全管理工作能稳定开展。
工业自动控制的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广义的自动控制应该让制度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是以人的意志和思想水平为转移,以减少不必要的智力劳动,实现在制度下社会生活和管理工作的良性、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全球视野下的“粮食安全”问题 篇11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战略;中国问题;人口;耕地
中图分类号:F30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07(2011)03-0049-04
收稿日期:2010-12-30
作者简介:宛福成(1960—),男,辽宁沈阳人,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学。
文明起源于農业,粮食是人类生存的首位消费品。人口的增长、生态环境的改变、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政治博弈,又使得人类不得不面临“缺粮少食”的危机。“粮食安全”对现代文明提出了挑战。
一、“粮食安全”成为国际现实问题
⒈人口增长凸显“粮食短缺”。世界人口已经达到66亿,每年仍要增长8600万。联合国人口基金会(UNFPA)推测,2025年将超过80亿,2050年将超过90亿,2080年将达到峰值106亿。人口增长首先对“粮食供给”提出了挑战。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认定“粮食安全”的标准之一就是人均粮食400公斤,那么全球66亿人口则需要26.4亿吨粮食,而目前世界粮食总产量仅在23亿吨左右。2010年9月,FAO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联合发表《2010年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报告显示,全球有9.25亿人处于“饥饿状态”,有22个国家在粮食安全方面陷入了“持续危机状态”。显然人类处于“粮食短缺”时代。2008年,世界粮价飙升并创下历史最高值,同时也引发了海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动荡。
⒉生物能源祸及“粮食安全”。美国从2002年开始生产生物能源以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2005年《能源政策法案》要求到2012年生物能源年产量达到75亿加仑,2007年《能源独立和安全法》又要求到2022年生物能源年产量达到360亿加仑。2002年燃料乙醇用掉玉米2000万吨,占美国玉米消费总量的15%,2007年这两个数字变成8100万吨和25%。美国能源部《2008年度能源展望》(修订版)显示,在360亿加仑的生物燃料中产自玉米的燃料乙醇为150亿加仑。专家测算:150亿加仑燃料乙醇需要消耗1.4亿吨玉米,相当于2006/07年度美国玉米出口量和期末库存量之和的162%,占2006/07年度美国玉米总产量的50%。[1]欧盟、巴西等也在生产燃料乙醇。生物能源生产破坏了世界粮食供给格局,对世界粮食安全构成最大威胁。正如美国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IFPRI)所长、粮食经济学家约冯·布劳恩所言:“生物能源已经成为全球粮食短缺的罪魁祸首”。[2]
⒊经济快速增长加大“粮食需求”。“金砖四国”是当今世界经济快速增长的最大经济体,尤其是中国和印度,人多地少,消费结构升级,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急剧增加。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第4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国际石油价格高企、生物能源发展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较快增长加大了粮食需求,加剧了全球粮食供求的紧张格局。”我国大豆作物早已失去“原产”和“主产”的位置,我国成为“市场依赖”型大豆净进口国。2010年前7个月,进口玉米数量达到28.2万吨,同比增长56倍,[3]我国也从玉米净出口国变为玉米净进口国。
⒋多种灾害催生“粮食危机”。自然灾害造成粮食减产,尤其是粮食出口大国大量减产,直接彰显“粮食紧张”。在“粮食紧张”面前,即使是粮食出口大国首先考虑的也是本国的“粮食安全”。政府通过政策制造“自我保护”,美元贬值助长粮价上扬,石油价格高企增大粮食成本。游资操纵点燃“粮食危机”,大量的投机资本涌入农产品期货市场成为“非商业持仓者”,疯狂炒作,大发不义之财。
⒌粮食危机拷问“粮食安全”。1972年前苏联因农业歉收秘密购入了美国近三成的小麦收成,导致世界粮价在1973年上涨了50%,全球粮食危机随之爆发。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于1974年召开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首次提出“粮食安全”概念,将其定义为“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买得到他们所需要的粮食”,并将粮食安全系数确定为17%—18%,即粮食当年库存至少相当于次年消费量的17%—18%。1983年FAO考虑了“价格因素”将“买得起”加入了“粮食安全”定义。1996年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又加入“质量因素”定义“粮食安全”为“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买得到并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安全而富有营养的粮食”。2010年11月30日,FAO向各国政府提交了由300多万人签名的“十亿饥饿人口项目”请愿书,呼吁各国政府为结束世界饥饿而采取紧急行动,从根本上解决饥饿和粮食安全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国际现实问题中的热点问题。
二、中国“粮食安全”成为国际关注问题
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发表《谁来养活中国》报告,布朗以假设为前提,推论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口增加且耕地减少,世界粮食出口总量都无法填补中国的粮食缺口。由此,布朗认为中国将成为世界粮食安全的最大威胁国。然而,布朗观点的潜在含义是“一个养活不了自己的中国将如何危害世界”。布朗观点立即在西方政界引起了空前反响,并为“中国威胁论”渲染者提供了一个假设前提下的依据。
2005年布朗在央视《新闻会客厅》再次强调:“粮食问题仍然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的粮食问题并不仅仅影响到中国,而是中国对世界其它地方所产生的影响。”“我担心中国的粮食平衡,不光是耕地的不断流失,更重要的是没有那么多灌溉用水。”[4]2008年,布朗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还坚持认为中国仍然“面临着粮食供给紧张的问题”。[5]
布朗观点在中国以及全球引起过激烈的争论。徐匡迪院士认为,布朗提出“谁来养活中国”问题“对中国人来说还是很有警醒作用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反对这个意见”,“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而且我们必须面对这个现实问题。”[6]
1996年10月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实事求是地回答了“中国人民能不能养活自己”这一时下盛行的“布朗置疑”。白皮书显示“中国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中国进口少量粮食,绝不会对世界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国际上所谓的‘中国粮食威胁论’是毫无根据的。”“实践将会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民不仅能养活自己,而且还将使自己的生活质量一年比一年提高。中国不但不会对世界粮食安全构成威胁,还将为世界粮食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7]
2005年4月中国政府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发表联合声明:自2006年1月1日起,中国不再接受WFP发放的粮食援助。这说明中国在粮食产量上取得了里程碑意义的成就,结束了接受粮食援助的时代。并且,中国政府同意帮助WFP在其他国家取得与中国一样的成就。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世界第三大粮食捐赠国。正如袁隆平院士所言:“近25年来,世界主要农产品增长份额20%以上来自中国,中国的粮食年产量从3亿吨增长到5亿吨,以实事回答了布朗的置疑。”[8]
毋庸讳言,13亿多人口的粮食消费、快速增长的经济发展需求,的确需要相当数量的粮食保障。中国在2005年也曾投产燃料乙醇,2006年则被叫停。这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国内及国际粮食安全问题的负责态度。中国粮食问题受到世界关注乃在情理之中,正如冯·布劳恩所言“中国粮食消费、进出口和库存等一些数据已经成为研究世界粮食问题的重要参考。”[9]但是,在西方政治思维中,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与“世界安全”问题具有关联性。中国是人口大国、消费大国、经济快速发展大国、外汇储备大国,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并由共产党执政的大国,这使得西方政治思维充满了臆想色彩。醒来的东方雄狮应验了拿破仑的预言“世界会为之震动”,而基辛格“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世界上所有的人”这一“粮食武器战略”仍在左右西方的政治思维。
三、保障“糧食安全”是中国政府的国家发展战略
⒈保障“粮食安全”是中国政府的首位政治要求。“中央1号文件”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兴农重粮”的专用名词。1982年至1986年连续5年的中央1号文件,对农业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2004年至2010年连续7年的中央1号文件重申了“三农”的“重中之重”的地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领袖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毛泽东要求“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10]“吃饭是第一件大事”;[11]邓小平告诫全党“不要忘掉”“农业是根本”;[12]江泽民同志强调“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13]胡锦涛同志指出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14]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要求“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2006年8月,《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列为“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三大基本任务之首。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长抓不懈”。2008年11月,中国政府颁布《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强调:“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15]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农业部分“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
⒉通过立法手段保障有限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我国是人口大国又是耕地小国,人均耕地面积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16]所以保护好有限的耕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第一要求。1993年国家颁布《农业法》并于2002年修订,规定“对基本农田依法实行特殊保护”;1986年国家颁布《土地管理法》并于1998年和2004年二次修订,列专章“耕地保护”;1994年国家颁布《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并于1999年更新,规定“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2003年施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未经依法批准不得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
中国政府又分别于1993年、1997年和2006年制定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最新《纲要》强调“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坚决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
⒊全面构建中国“粮食安全”体系。1983年中国政府确定土地的承包期15年不变,1998年再次确定30年不变,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从土地经营权上稳定了农心。2004年,中国政府对农民实行直补,对稻谷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对农业的各项补贴制度逐步建立。同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出台,医疗、养老、教育等农村社会事业迅速发展,这使农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利益。中央政府财政“三农”支出安排每年快速增长,2009年达到7161.4亿元,2010年达8183.4亿元。围绕“三农”的数十项重大项目在全国展开,如“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全国新增100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耕地保护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等等。这些重大项目将有力支撑国家“粮食安全”。1995年起中央政府实行“粮食省长负责制”,进一步强化了省级政府在粮食生产和流通方面的责任。
作为人口大国和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保障“粮食安全”已经成为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
四、世界“粮食安全”问题辩证
⒈人口数量与粮食安全。在粮食问题和人口问题上,世界各国无一不是看中人口问题,粮食问题与其相比是次要问题,甚至根本就不是一个层面上的问题。然而,人口毕竟要依托粮食而存在,粮食自给率直接影响国家安全系数。非洲多数国家不限制生育,“平均每个妇女生6.9个孩子,居世界之冠”,[17]加之农业资源匮乏、种植结构畸形、粮食不能自给,致使社会长年处于动荡之中。中国和印度是典型的限制生育国家,人多地少,只有先解决吃饭问题才能谈到发展问题。中国因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粮食逐渐自给,因而才取得今天的成就。俄罗斯是典型的鼓励生育国家,为避免“到24世纪时,俄罗斯民族甚至可能从地球上消失”,政府每年支出90—100亿卢布用于“婴儿每月的补贴”,[18]“俄罗斯甚至有人提出,育龄夫妇如果故意不生育子女,将要被罚以交纳税金。”[19]很多国家都实行鼓励生育政策,是基于“民族的未来”考虑。有少数国家在不同时期推行不同的生育政策,更多的国家推行“顺其自然”生育政策。人口是最重要的国力要素,当自身无法保障粮食安全时,这一要素将成为国家发展的最大障碍。
⒉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世界粮食总量不能满足全球需求,不是因为耕地资源不足。中国耕地资源有限,所以实行了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粮食播种面积,解决了粮食自给。美国和欧盟耕地资源丰富,粮食过剩,所以实行了补贴休耕制度,追求“生态”理念。同时,将过剩粮食转化为生物能源,以缓解石油能源不足。至于贫困国家的吃饭问题,远不及自身发展重要。在发展中国家,巴西和阿根廷拥有丰富的耕地资源,大量生产粮食出口赚得外汇,获得较大经济利益。巴西用大豆生产柴油,成功地解决了国内能源不足。第一国土大国俄罗斯,近年实现了粮食自给,并将粮食列为“战略出口物资”。[20]俄罗斯宜耕土地资源丰富,但缺少人力开发,因而鼓励外国人来种粮。日本、韩国耕地稀缺,一半以上的粮食依靠进口,对国内耕地采取了极度保护政策,农业成本投入在全球最高,同时借助海外租地种粮。海湾国家农业资源极其匮乏,80%的粮食依靠进口,因其拥有绝对的石油优势而不愁吃饭问题,即使在“黑市”和“黑道”均能获得所需要的粮食。近年来,海湾国家为了降低国际强权的压力和粮食进口成本,开始在东南亚大面积租地种粮。世界粮价近几年一路攀升,粮食显形为“战略资源”,而耕地的战略作用也愈加突出。
⒊自由贸易与粮食安全。经济全球化下的自由贸易,使缺粮国家通过世界市场获得了所需要的粮食,而对于丧失购买力的贫困国家来说却无济于事。资本的本性在自由贸易下必然追求利润最大化,甚至通过制造“粮食危机”获取高于经济利益的政治利益。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农产品,在享受政府高额补贴下,以低成本优势进入他国市场,并改变他国种植结构。中国的大豆产业就是在这样背景下失去了她的“原产”和“主产”地位,中国的大豆和食用油受制于人。在“WTO框架内”,贸易壁垒被攻克,粮食生产体系被调整,互补性增强而依赖性加大,粮食控制能力被弱化。由发达国家主导的贸易规则,利于发达国家的产品出口,使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产业链中断,更使得经济落后国家国民经济体系面临瓦解。发达国家和霸权政治最终将通过经济手段实现政治诉求。
【參考文献】
[1]马欣原.从美国生物能源战略看“粮食武器”的运用[N].中国证券报,2008-06-11.
[2][9]陈晓晨.世界粮食价格将成长期问题,贸易壁垒可能加剧[N].第一财经日报,2008-02-25.
[3]农业部.1-7月我国谷物、植物油、水产品等农产品进出口情况[EB/OL].农业部网站,http://www.moa.gov.cn/,2010-08-31.
[4][6]2030年谁来养活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2005-09-26.
[5]莱斯特·布朗.“谁来养活中国”仍是问题[N].环球时报,2008-06-23.
[7]国务院.中国的粮食问题[N].人民日报,1996-10-25.
[8]袁隆平:有信心提前实现水稻亩产900公斤.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2007-05-24.
[10]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1月27日)[A].毛泽东文集(第7卷)[C].人民出版社,1996.199.
[11]毛泽东.党内通信(1959年4月29日)[A].毛泽东文集(第8卷)[C].人民出版社,1996.49.
[12]邓小平.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3年1月12日)[A].邓小平文选(第3卷)[C].人民出版社,1993.23.
[13]江泽民.要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1993年10月18日)[A].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06.144.
[14]胡锦涛强调:全力保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09-01-24.
[15][1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N].人民日报,2008-11-14.
[17][18]熊传东.各国生育态势及政策扫描[EB/OL].光明网,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5-14.
[19]刘瑞常.从美国人口高速增长目前达到3亿看世界人口问题[J].市场报,2006-10-18.
[20]俄农业部长说俄将着力提高农产品自给率[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0-01-25.
(责任编辑:牟春野)
Global Perspective “Food security” Issues
Wan Fucheng
Abstract:Population with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s and venture capital.in the world food security problems concern.china as a large population and fast developing countries,food security problems is the world attention.Ensure food security has becom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the world food security problems,is not only of food,but the living grain had become a strategic resources.
公共安全背景下的安全社区建设 篇12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国际化及公共安全建设步伐的加快,防灾减灾复杂性、开放性和系统性问题仍在加剧,一方面我们必须从多学科入手,从国家战略角度考虑综合防灾减灾问题,另一方面要考量社会动员能力是否提升、基层尤其是社区综合减灾能力是否提高。
灾害频发的启示
社区是城乡建设的细胞,社区再大或再小也是社会、经济、自然、文化等因素的统一体,它既是人员、社会财富的聚集场所,也是城乡风险的聚集地,既是现代灾害及事故风险的承载体,更是公众追求安全、舒适、文明、健康的“发源地”。如果社区在运营中缺少安全保障,就不利于城乡的发展,如果不将事故灾祸风险降至并保持在可接受程度内,安全社区将不复存在。
今年5、6月间我国南方10多省(市)遭暴雨袭击,暴露出城市管理的短板,不少社区中的地下车库成水库,数以万计的汽车遭遇“灭顶之灾”。有人说,这是因“天公不作美”所致,但调研发现,社区被淹的症结暴露出一些城市地下停车场设计与建设上的缺陷。如在广州绝大多数停车场没有设置横截式排水管,更没有配置适宜容量的抽水泵。
城市暴雨成灾的启示在于,现代城市雨涝呼唤绿地回归,现代城市暴雨灾害呼唤关注城市气象规划,城市建设必须充分考虑“气象元素”。
风险社会如何辨识风险源
人类正进入一个新的不同于传统“常态社会”的“风险社会”,不仅受到不断变化的技术发展的挑战,而且也面临全新的正在增长的系统化风险。
2005年9月29日通过的《亚洲减少灾害风险北京行动计划》特别强调:“构建国家和社区的灾后恢复能力是各国政府和社区领导的一项重要职责……将减灾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中,对政府和社区民众是一种双赢战略。增加社会财富的防灾能力和发展方向的投入,可带来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在这方面,一个至关重要措施是,把减轻灾害风险的措施和理念,在国家发展计划和实施战略中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出来。由于大量人口聚居在灾害风险区内,使得公众在严重灾害风险面前更加脆弱。这也意味着每次灾害将会影响到大量的民众,并对现有的能力构成挑战。”
结合亚洲减灾大会对社区安全的关注,以下给出中国城市社区的安全减灾重点防御风险的框架图:
国内外公认的标准
安全社区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第一届事故与伤害预防大会上,会上通过了《安全社区宣言》。《宣言》指出:任何人都享有健康和安全之权利。
从此,推广安全社区概念就成为WHO在推广健康和安全方面的一个重点工作,并委托WHO设在瑞典皇家医科大学的社区安全推广协进中心负责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这一概念。
根据WHO关于安全社区的概念,一个安全社区首先是一个地方社区,这个地方社区至少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制定针对所有居民、环境和条件的积极的安全预防方案;二是拥有包括政府、卫生服务机构、志愿者组织、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工作网络,网络中各个组织之间紧密联系,充分运用各自的资源为社区安全服务。
根据这一概念,安全社区并非仅仅以社区的安全状况为评判指标,而是指一个社区是否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程序和框架,使之有能力去完成安全目标。从世界各地安全社区的开展情况看,一个安全社区可能是单独的一个城市,也可能是某个城市所辖的行政区,还可能就是一个小的居民小区。
WHO认可的安全社区六大标准
1.须成立一个负责预防事故与伤害发生的跨部门、跨领域的组织,以友好合作的方式履行区内的社区安全推广事宜;
2.须有长期目标,并持续地执行各项安全社区推广项目,这些项目还应当针对不同的年龄、性别、环境及条件来设计、推行;
3.须有针对高风险人士、高风险环境及弱势群体的安全与健康问题的特别方案;
4.须建立事故与灾害发生频率和成因的制度及信息制度;
5.须设立评价办法来评估项目推广的过程和成效;
6.积极参与本地及国际安全社区网络的经验交流。
世界卫生组织设在瑞典皇家医科大学的社区安全推广协进中心负责评审安全社区的申请,具备基本条件的社区可按照上述要求制定相应的推广方案并积极实施,基本达到上述标准时,可正式向WHO社区安全推广协进中心提出申请,经由该中心组织的专家组现场考察、评估合格后,被正式确认为WHO安全社区。
WHO安全社区是一个荣誉称号,虽不会有来自其他组织的资金支持,但这一荣誉可以帮助提升本地区的社会形象,提高地区的国际地位,从而间接提高本地区在对外经济交往中的竞争力。如韩国的水原市在争取世界杯承办城市之前,在建立安全社区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目的就是在城市形象方面增加砝码。
所谓安全型社区,是将社区内的各个不同组织,包括政府部门、商业机构、学校、医院及社会服务团体等紧密地连接起来,利用各自的资源及服务,为社区内居民提供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的工作及生活环境的社区建设模式。笔者认为,从安全型社区建设国际标准的本土化出发,应强化其内涵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
1.对安全减灾的概念要有所发展,如在过去关注安全生产的同时,更关注城市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
2.将社区作为城市推进新型公共治理理念的一个重要阵地,力求通过安全社区建设加快城市社区的自治步伐;
3.安全社区建设要借鉴成功的生态社区、文化社区、服务型社区、学习型社区创建的经验,并建构起安全社区的新模式;
4.对于安全社区不仅要有周密的危机应对计划,使之成为城市应急联动的一个组成单元,同时要用可行的安全项目推进并促动。
国外在推进安全社区建设的同时,更强调对社区公众平时的灾害心理、行为进行教育。如:在探讨地震灾害给人的心理造成伤害之前,我们应当首先了解什么是灾害心理。灾害心理是一种在灾害条件下产生的心理现象。它是灾害发生之后人的生存环境的变异及其身心创伤的体验和心理行为异常的反映。其次,是灾害心理的内容界定,即灾害应激反应的异常、灾害需求倾向的异常、灾害心理情绪的异常、灾害生理反应的异常、灾害适应能力的异常、灾害认知过程的异常、灾害交往心理的异常、灾害行为反应的异常、灾害创伤后应激障碍。
如何构建中国的安全社区
“9·11”事件后,恐怖主义威胁上升,美国政府积极推进建立“防灾型社区”(Disaster Prevention Community),美国国土安全部认为,“防灾型社区”是长期以社区为基础进行防灾减灾的单位,它能在灾害发生前做好预防灾害的步骤及方法,以降低社区受灾的可能性。
综合地看,有序地开展社区安全应急科普教育是根本,至少包括5方面内容:
1.建立健全社区应急知识教育体系。具体按灾前、灾中、灾后的不同情况,分门别类展开安全社区所需的安全应急自救教育,如学习借鉴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编《美国突发性灾害防御与公共教育》读本。
2.建立并完善社区公众应急文化与应急教育体系。针对社区居民应急意识淡薄的现状,对战争、恐怖、骚乱、灾害、公共安全等类事件,开展“体验”式的防范教育。如伦敦消防和应急策划局在2000年9月发布的伦敦社区火灾安全战略,构建了政府、公众、个人和志愿者的联合防灾体系。
3.建立社区危机应对情景仿真教育及演练体系。目前,上海世博园区周边社区,50名灾害信息员已完成职业培训。2010年底,上海市将培训街道(社区)灾害信息员250人,“十二五”期间上海专兼职灾害信息员将达到8 000~1 0000人,这预示着上海社区防灾减灾系统的有效建立。只有社区常态化的安全减灾管理,才有安全社区的真正生命力。
4.创新社区安全科普教育模式。作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之一的杭州市留下区社区,注意教育社区人员如何发现并处置“第一时间隐患”;该社区不仅有社区减灾志愿者队伍,储备了防灾减灾设备,还为“体验式”演练增加了互动的内容。
5.创建有利于安全社区发展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一方面要强化社区中诸如指挥信息中心及避难场所等生命线系统的可靠性等级,关注医院、中小学校的安全设防;另一方面要制定保护儿童、老年人、病患者、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对策。不仅要规范防灾减灾工作制度,还要加强社区减灾公共设施及器材的安全性和质量,使社区减灾与城市公共安全长效机制整合,形成社区减灾的合力。
【安全管理下的安全教育】推荐阅读:
网络环境下的安全教育11-20
安全管理下的护理管理06-25
国旗下的讲话(安全教育,牢记心中)01-12
防溺水安全教育国旗下的讲话稿09-29
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国旗下的讲话11-21
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制度07-02
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07-15
高中校园安全教育管理07-19
安全管理教育心得体会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