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验下的食品安全

2024-11-27

食品检验下的食品安全(共12篇)

食品检验下的食品安全 篇1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总结了当前食品检验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一方面是加强课堂教学改革, 革新课堂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要求老师从多方面做好课堂教学工作;另一方面是实验课程的改革, 通过让学生主导实验培养他们的能力;最后提出应建立导师制, 增大学生科研课题的参与度。

关键词:食品检验,教学改革,实验改革,导师制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关注, 比如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事件。三聚氰胺事件是生产企业为提高奶粉中蛋白质含量而非法添加三聚氰胺这一物质, 国家对奶粉中蛋白质含量有一定的标准要求, 而确定蛋白质含量是通过检验奶粉中氮的含量, 由于三聚氰胺的氮含量高而被混入其中。这类事件的发生不仅仅是因为生产企业的不法经营, 也是因为我们的食品检验方法存在着漏洞。食品检验应该是保障老百姓食品安全的一座长城。

一当前食品检验教学存在的不足

食品检验是一门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 在以往的食品检验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是理论课程的比重比较大, 理论课程内容与实际情况脱节。食品检验教学的内容量很大, 国家在食品检验方面的标准比较多, 食品检验的方式方法也多种多样。学生想要做好对食品成分的检验分析工作必须要了解这些知识。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大量枯燥乏味文字的灌输没有兴趣, 这使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还有近年来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并没有走进课堂, 很多学生会感觉这门课与自己的生活有距离, 与现实不挂钩, 这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课堂教学是学生全面扎实地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捷径。传统的食品检验课堂教学是以老师为中心的,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老师一节一节地为学生进行详尽的讲解, 如果在以后的教学中理论课时被缩减, 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方法是无法满足教学要求的。学生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学习的内容无法理解而且容易遗忘。理论知识的短板会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难以提高。还有就是老师个人知识涉猎范围毕竟有限, 有时很难解答学生的疑问。

二食品检验教学改革的方向

1. 课堂教学改革

食品检验课堂教学内容需要革新。教学方案的制订既要兼顾培养计划, 又要紧跟时代变化做出适当调整。在课堂教学中既要保持教学内容的稳定, 又要注重食品检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在教学过程中要持续地关注和食品检验相联系的最新科研动态, 对于其他学科在本学科内的应用情况要有足够的重视。老师应该将自己的科研工作和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 并将它们带进课堂。比如在讲解食品添加剂这章内容时, 老师可以将日常生活中学生们接触比较多的食品中使用添加剂的情况介绍一下, 这样可以使学生们关注到食品安全问题, 老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出解答。

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工作。精彩的课堂教学是以充分的备课作为基础的。备课是对上课内容的构思设计, 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作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准备工作, 充分的备课可以使老师抓住课程重点, 做到发挥自如。在上课过程中, 老师要做到条理清晰, 逻辑清楚, 语言运用生动活泼, 讲解要做到简洁, 抓住要点。同时需要借助表情动作来完善语言表达, 带动课堂氛围。上课可以采用提问或者让学生上台讲解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 加强老师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系统全面。老师还需要在课后与学生做好沟通工作, 根据学生提出的建议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做出调整。课堂教学切忌照本宣科, 老师要运用多种方法丰富教学内容, 比如各种软件、挂图、图文并茂的PPT等。熟练地掌握网络技术, 这些可以使上课更加灵活有效。比如在讲解检验步骤时摒弃以前大量的文字叙述, 采用动画的方式将检验步骤展现在课堂上, 加深学生对于检验原理的理解和记忆, 形象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味, 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也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2. 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课的改革有很多方面。以往的实验课被认为是对上课内容的一个验证过程, 我们要彻底地转变这种观念。实验课应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为目的。老师应该将实验课的主导权交给学生, 在实验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指导而不是全部包办。老师应该做预实验, 可以增加对实验过程的熟悉度, 做到心中有数。检查实验仪器、实验设备、实验药剂等是否齐全, 准备得当。学生应该做好实验的预习工作, 对于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和实验所需要物品进行细致全面的预习。实验老师应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分析总结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食品检验实验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 实验过程必须做到一丝不苟。实验课就是要求学生达到操作规范、熟练的程度。学生要提高对实验操作重要性的认识, 老师在实验全程中要进行不断的检查, 对于个别学生的操作不当要及时进行纠正, 对于普遍性的错误要集中进行讲解示范。对于实验数据要严格把关,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 坚决杜绝学生在没有实验依据的情况下修改实验数据这种现象。最后要提高对书写实验报告的重视。处理数据过程, 实验结果的讨论分析也应该重点关注。实验后老师要认真对每位学生的实验过程做出中肯的点评,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解答。对于学生提出完善实验的建议做到及时反馈, 并进行调整。

实验课程有三类:一是验证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注重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二是综合性实验, 完成这类实验需要学生大量地查阅文献, 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以及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三是研究性实验, 这类实验完全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学生自己选定题目, 拟定实验方案, 独立或合作完成。这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形成。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是食品检验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 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锻炼动手能力, 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实验内容也要与时俱进, 实验改革也要注重实验内容的改变。通过近几年的调查分析, 学生对于社会上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有着浓厚的兴趣, 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工作应充分利用这一点, 安排与之相关的实验题目, 根据食品安全热点更新实验内容, 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支持学生参与科研课题

学校应该支持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申报不同层次的科研项目。学生应该将自身所学知识与当下食品安全热点事件联系起来进行申报。完成课题涉及进行相关实验, 撰写论文等工作, 有利于锻炼学生完成科研课题的能力。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会认识到实验的成功进行涉及多方面的因素, 实验方案是否合理可行, 实验设计是否完善, 实验设备的支持等都是不可或缺的, 通过参与科研课题学生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会有很多的收获, 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就是学校要建立导师制, 导师可以对学生参与的科研课题提出指导性意见, 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来, 老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将课题中某一独立的部分交给学生完成, 或让学生参与整个过程, 起一个辅助作用。帮助学生了解从课题申报到发表论文的整个科研过程, 活跃思维, 增长见识, 为以后学生的独立工作打下基础。

四总结

本文分析了食品安全新形势下对食品检验教学的新要求, 分析了目前食品检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根据这些问题提出改革建议, 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课堂教学, 二是实验教学。最后提出导师制这一有效的教学方法, 以加强学生科研课题的参与程度。

参考文献

[1]黎源倩.食品理化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2]陈芳、沈群.新形势下如何讲好食品安全教学课程[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12) :89

[3]黄业传、周巧凤.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下半月) , 2009 (5)

[4]王家良.对改进食品分析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J].高校讲坛, 2010 (1) :96

食品检验下的食品安全 篇2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是由食品安全事件引发的,由网络媒体、网民等主体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转载和评论,并在民众认知、情感和意志基础上,对食品安全形势、食品安全监管产生的主观态度。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平台,对推动政府食品安全管理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它作为重要的社会风险因素,若不加以合理的引导,将对社会发展与稳定产生消极影响。如何快速反应、积极引导、妥善处置食品安全的网络舆情,已成为摆在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涉及食品安全的网络舆情的若干特点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如此庞大的网民数量,加上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使食品安全一旦有风吹草动,就会迅速传播、扩散、放大,甚至歪曲事实,很容易造成无法遏制的后果。其特点主要有:

(一)源头隐蔽,真假难辨,防范困难。由于网络平台传播信息门槛低且身份隐蔽,任何人只要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随时随地自由发布信息。近年来,网民因编造散布虚假公共安全信息被警方查处的案例屡见不鲜。而且,这些虚假“爆料”都是在8小时以外时间发到论坛或其他网络媒介上去的,突发性强,让人防不胜防。

(二)关注度高,传播迅速,影响重大。食品安全关系每个人财产生命安全,一直以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今年5月份,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舆情调查实验室发布第一次舆情指数调查结果显示,在最受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方面,食品安全最高,达到70.4%,第二为空气污染,达67.9%。一些偶发事件,往往会演变成行业性、全国性的危机,使全国所有的同类产品都会遭到置疑、遭受损失。

(三)互动性强,期望值高,容忍度低。网络传播打破了过去讯息单向传送的格局,受众接受讯息的互动方式及其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食品安全事件中,网民要求当事人,特别是政府相关部门及时做好信息公开的要求十分强烈。

(四)情绪主导,理性较少,引导困难。近年的食品安全事件,不仅涉及食品种类繁多,生产、加工、流通、质检等诸多环节问题也屡被曝光,致使广大网民对国内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大幅降低,成见颇深。广大网民很难客观、理性、就事论事地看待问题,即使有一些理性的正面观点和评论,也很快会受到置疑或打压,正面引导的难度较大。

二、食品安全监管机关应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应把握的重要环节

由于食品安全舆情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倘若相关监管部门应对不及时,处置不妥当,极易对经济、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加强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管,要注重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实时监测。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增长,网络上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庞大,及时准确地搜集和提取相关信息,是做好食品安全舆情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出现时,完善的舆情监测机制,及时有效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尤为重要。只有变被动应对为主动监测,才能第一时间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引导,遏制负面炒作,最大限度地把食品安全舆情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快速反应。舆情如火,容不得半点犹豫。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作为政府监管机关必须坚持第一时间处理的原则,第一时间进行掌控,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研判,决不允许有丝毫消极怠慢,甚至回避隐瞒。如果处置不及时,反应慢半拍,事态就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化,甚至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积极应对。堵不如疏,面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要不回避、不敷衍,主动介入,积极应对。采取“瞒、压、拖”的“鸵鸟政策”,延时应对、虚情应对、缺位应对,往往会造成工作的更大被动。这种应对方式不仅违背信息传播规律,也意味着政府主动放弃了公众、放弃了舆论引导权。

(四)妥善处置。处置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要十分讲究政策方法。处置中,要多做宣传、解释、说服、疏导工作,着力缓解网民的情绪。对情况属实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要及时公布信息,并拿出切实有效的处置方案,向新闻媒体表明立场和决心,争取各界理解和支持,以实际行动树立起食品安全监管机关执法为民、勇于负责的良好形象。对虚假信息,则必须及时辟谣,并从严从快查处和追究伪造和恶意传播虚假信息人员的责任。

三、建立健全应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有效机制

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舆情应对和事件处置各方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从理念、能力、防范、处置和引导等方面入手,建立一整套应对的有效机制。

(一)全面树立科学的应对舆情应对理念。面对全新的网络平台与舆论环境,要在正确认识食品安全网络舆论的特点,把握传播规律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的舆情应对理念。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转变观念,深刻认识舆情监督是当前一种重要的民主监督形式,把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提高到执政能力的高度来认识,及时、适度调整网络舆论引导策略,并要根据网络的技术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正确有效的方式对网络舆论进行合理的规范和引导,变被动为主动,立足于“疏”和“导”。要加大加大培训教育力度,通过专家讲座、安全教学、实战演练等方式,重点培养和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网络执政能力,不仅要具备相应的网络知识、新闻传播知识和危机公关知识,更要增强面对舆论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会正确研判网络舆情,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运用互联网的能力和舆论引导的能力。

(二)建立科学的监测预警机制。要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加速研发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科学设置搜索关键字和关键频度,以人机结合的方式,对重点门户网站、论坛、微博、报纸、电视等媒体上的信息实施动态监控,争取在第一时间里捕捉到舆论苗头。要建立一支舆情监测队伍,负责及时收集、甄别、研判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动态,根据其影响力和覆盖面,科学界定、量化分析共风险指数,并定期编制舆情报告,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三)提高信息发布效率并加强法制建设。目前民众对政府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发布的及时性与充足程度颇有微辞;由于食品安全舆情发布不及时且内容相对匮乏,百姓不得不从非官方的渠道获取小道消息,这就为食品安全方面的谣言滋生创造了土壤。为此,作为政府职能部门需要进一步提高信息公开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加强信息管理建设,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专门的舆情处置机构,制定科学可行的舆情处置预案,明确舆情应对处置的责任单位、方法、步骤。同时通过法制建设以规范网络运营与网民行为。

(四)努力加强舆论的正面宣传引导。要主动与新闻媒体加强沟通,保持顺畅的媒体沟通渠道。善待媒体、善用网络,把握有利时机,掌握分寸和节奏,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加强正面引导,实现食品安全监管机关、媒体和公众的“三赢”。可通过约请记者参与调查、向记者通报情况等形式表明态度、消除影响。必要时动员专家、网络评论员队伍等对网民反映的问题进行发帖、评论、回复、释疑和引导。在对舆论参与对象的引导中,要区分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策略。

“柠檬市场”下的食品药品安全 篇3

■令人麻木的事件始末

药用胶囊作为药品辅料,主要是供应药厂生产各种胶囊类的药品。浙江省新昌县儒岙镇,本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如果没有这次央视的曝光,许多读者可能都不认识“岙”这个字。然而,就是这个毫不起眼的小镇,有着几十家药用胶囊生产企业,年产胶囊一千亿粒左右,占全国药用胶囊产量的三分之一,可谓是名符其实的胶囊之乡。

就在这个名符其实的胶囊之乡,存在着一种奇怪的现象,这里胶囊的出厂价差别很大,同种型号的胶囊,价格高的每一万粒六七十元,甚至上百元,低的却只要四五十元。一名知情人士透露,药用胶囊的主要原料是明胶,因此胶囊价格差距悬殊应该和明胶原料有着很大的关系。深入了解后发现低价明胶之所以便宜,是因为使用了一种河北、江西产的价格非常低廉的“蓝皮”作为原料,用这种“蓝皮”加工的明胶,业内俗称其为“蓝皮胶”。

像所有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被曝光的那样,在某加工厂的空地上,堆放着各种各样,散发着刺鼻气味的碎皮,而这种碎皮正是“蓝皮”,其实就是从皮革厂鞣制后的皮革上面剪裁下来的下脚料,每吨只要几百元。食用明胶行业标准明确规定,严禁使用制革厂鞣制后的任何工业废料生产食用明胶。然而在河北、江西两地,这种使用鞣制后的皮革废料“蓝矾皮”生产的工业明胶,采用白袋子包装作掩护,通过隐秘的销售链条,最后流入浙江省新昌县儒岙镇部分胶囊加工厂,冒充食用明胶,生产加工药用胶囊。对白袋子明胶进行检测后发现,其铬含量为103.64 mg/kg,按照国家标准中铬含量不得超过2mg/kg的规定,这种明胶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50多倍。

按照企业全覆盖、品种全覆盖、产品批次随即抽样的原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在全国范围内对药用胶囊生产企业进行了全面排查,对117家药用胶囊生产企业抽验了941批药用胶囊,检出15家企业74批胶囊铬超标,不合格率为7.9%。其中,浙江9家,河南2家,四川2家,重庆2家。

■“柠檬市场”遍布中国

为何食品、药品乃至其他商品中,存在着诸如毒胶囊、染色馒头这般的毒瘤,虽屡禁却仍不止,难以根除?在此,我们引入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模型——柠檬市场,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柠檬市场(The Market for Lemons)也称次品市场或阿克洛夫模型,是指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即在市场中,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在极端情况下,市场会止步、萎缩甚至消失,这就是信息经济学中的逆向选择。柠檬市场效应则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到淘汰,而劣等品会逐渐占领市场,从而取代好的商品,导致市场中都是劣等品。

柠檬市场的存在,是由于交易的一方并不知道商品的真正价值,只能通过市场上的平均价格来判断平均质量,由于难以分清商品好坏,因此也只愿意付出平均价格。由于商品有优有劣,对于平均价格而言,提供优质商品自然就要吃亏,提供劣质商品便可从中获益。于是优质商品便会逐步退出市场,最后就只剩下劣质商品。在这个情况下,消费者便会认为市场上的商品都是次品,就算面对一件价格较高的优质商品时,都会持怀疑态度,为了避免上当受骗,最后还是选择劣质商品,这就是柠檬市场的表现。

为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什么是柠檬市场效应,我们以二手车市场为例,假设市场中好车与坏车并存,每100辆二手车中有50辆质量较好的、50辆质量较差的,质量好的车价值为30万元,质量差的价值在10万元。二手车市场的特性是卖方知道自己的车是好是坏,但是买方在买卖交易时无法或难以分辨。当买方无法确定车子好坏时,聪明的卖方宣称自己的车是“好车”一定是最好的策略。但是买方真的会以好车的价格问卖方买车么?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买方知道存在一半的几率买到坏车,因此最高只愿出平均价20万。不幸的事情开始发生了,拥有好车的车主开始惜售,宁愿留下自用,也不愿意忍痛割爱,因此好车逐渐退出市场。

在我国,诸如就业歧视问题、塑料原料及回料市场、上文中提到的毒胶囊、最近发生的农药绿茶等等问题,都是柠檬市场的表现。当整个行业都在追逐低成本,从而不惜以劣充优的时候,任何企图打破僵局的企业,都有可能失去整个市场。柠檬市场效应在发展中国家显得尤其凸出,送检时采用优质原料,量产时则采取各种偷工减料的方法,降低成本赢得市场,这几乎成为整个制造业的潜规则。当柠檬市场成为整个市场的大环境时,当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采用廉价次品原料进行生产销售时,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频现,也就不难让人理解了。

■信息对称,重拾诚信

要削减信息不对称,沟通是唯一的手段,由于信息不完整和信息不对称,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对话,以取得信息。此外,因为我们并不知道别人提供信息的真伪,只好借着“对方是否诚实”来间接地解读对方所提供的信息。因此,“诚信”这种人性中的道德,成为了人际交往中的一种“工具”。所以,充分有效的沟通是削减信息不对称的最重要方式,一些机构甚至因沟通的需要而产生,如大众传播、公关中介公司等“信息经济产业”,都是在减轻信息不完整所造成的问题。

以股票市场为例,由于金融市场的运行基础就是信息,投资者相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处于信息弱势地位,如果不知道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盈利能力、产品的竞争力和公司管理层的变动等信息,投资者就很难确定自己购买的公司股票真正价值,也就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易。因此,《证券法》和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要充分披露信息,禁止内部交易和市场操纵行为,从而尽量使信息不对称减少到最低程度,保证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刑法视野下的食品安全问题 篇4

一、现行刑法对食品安全的保护

刑法对食品安全的保障主要体现在: (1) 刑法总则关于犯罪构成、犯罪形态、共犯、累犯、刑罚等内容; (2) 分则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第一节至相关内容, 主要是第一百四十四条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3) 第四章侵犯公民个人权利、民主权利罪之规定; (4) 第九章渎职罪中关于食品卫生检查机关渎职之相关规定。总则部分调整分则的罪名;第三章界定食品安全和一般的假冒伪劣行为及其定罪量刑;生产有毒、有害食品严重侵犯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且具有主观恶性则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等侵害公民个人权利的犯罪行为, 进入第五章的调整范畴, 负有食品卫生安全监督职能的行政机关则受渎职罪等国家工作人员违法犯罪之监管。以上四部分内容相互配合形成了刑法对食品安全的刑法保障。主要以第一百四十四条为主。

食品安全罪是学界对食品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环节中犯罪的通称。刑法修正案八将97年刑法中的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修改为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依据该条及其所在的章节, 可以认为该罪名的客体为国家、社会和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 (1) 从该条看, 客观行为包括: (1) 在生产、销售食品中参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 (2) 销售明知是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主观上, 行为人为故意。该罪为抽象危险犯, 即只要形成抽象的危险即可成立而不要求具体危险。

二、现行食品安全罪刑事规范的不足

现行食品安全刑事立法主要以第一百四十四条为主。在该条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各部分相关之规定以及食品安全法的规定, 我国的食品安全罪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 严重食品犯罪行为的归类不当。 (2) 食品安全具有与人身密切相关、涉及人数多、指向不特定多数人、社会危害性较大等特点。因此, 食品安全罪至少关涉多数人的利益, 形成对公共安全的危害;进一步讲, 当行为人之行为作用于相对特定之人, 如在某一特定时间某一地区的某一类人构成对多数特定人的侵害且主观上存在过错则可能会成立侵犯公民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可以说, 食品安全罪最少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 对公共安全形成危害, 更进一步对人身健康会形成危害。现行刑法将食品安全罪规定在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一章之中, 侧重于对经济利益和经济发展的保护, 不利于对公民生命、健康权的保护。同时, 这样的体系不能反映食品安全罪的社会危害性, 不能很好的体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不利于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同时, 制定该条的背景是着眼于保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食品安全罪危害公众安全的一面不断突出, 将其仍列在经济秩序犯罪显然不合理。 (3)

(二) 主观方面以故意为构成要件, 不利于保障食品安全。本罪的犯罪行为是: (1) 在生产、销售食品中参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 (2) 明知是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而予以销售的。据此, 该罪只能有故意构成, 过失不构成犯罪只承担民事或行政上的责任。但是, 在部分情况下仍然存在过失的可能, 如在食品生产中生产者可能因疏忽大意造成食品的毒害性从而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同时, 将主观方面严格限制为故意不利于打击犯罪, 给司法认定带来困难。

(三) 罪名表述不恰当。法定罪名是立法上对某一犯罪行为的表述。因此, 具有强制性和规范性。我国将食品安全罪表述为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一方面, 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不限于生产、销售环节, 食品的原材料供应和运输也可能发生食品安全, 该表述不具有周延性;另一方面, 从字面看, 有毒有害食品也是食品, 由此食品就包括有毒有害的和健康安全的两类。从保障公民生命、健康权益和刑法严格性的角度以及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现实, 食品应仅限于安全健康的, “有毒有害食品”属于可食用制品, 应当排除。当前的表述与该条保护食品安全的意旨相违背。

(四) 犯罪行为规定过于狭窄, 周延性不强。一方面, 食品安全存在于食品原料供应、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的多个环节, 该罪并未对食品原料供应和运输环节的食品安全做出明确规定;另一方面, 该条指向的“有毒有害食品”是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这显然是不全面的, 因为食品和食品的结合也可能形成有毒、有害的物质。同时, 由于服务业的繁荣, 个体工商户大量增加, 良莠不齐。我们很难寄希望与生产者、经营者掌握食品安全知识, 尤其是食物中毒等方面的知识。与之相伴的另一个问题是, 主体范围的周延性不强。不能涵盖食品原料供应商、贮藏人、食品运输者的行为所致的食品安全事故, 也不能用此条追究其责任。另一问题问题是, 缺乏对制售非食品原料并销售或用以制造食品行为的规制。该条仅处罚生产、销售的行为, 对于上游的以生产有毒有害“食品”为目的而生产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的行为的刑事法律规制。

(五) 罚金刑设置不合理。一百四十四条规定对不同情节, 并处罚金。对该条并未规定罚金刑的最低限度还最高限度, 完全由法官自由裁量, 既可能弱化刑罚的威慑力, 也可能导致量刑过轻或者过重。同时, 未区分法人和自然犯罪主体之不同, 对于法人从事这种图利型犯罪彻底剥夺因犯罪所获之收益是十分重要的。 (4) 也未对自然人、法人群体内部进行再划分, 上述主体在市场中的地位不同, 经营规模不同, 对市场产生的影响也不同, 应当对自然人、法人主体再划分, 依其社会危害性设定罪名。

三、立法完善的建议

我国的食品安全罪以第一百四十四条为主, 总则和分则第四章、第九章为辅的体系。由于食品安全法的制定实施, 对食品安全的刑法完善应当以食品安全法为参照, 基于此, 应从以下方面完善食品安全的刑事立法:

(一) 严密概念, 合理归类。修改罪名表述, 改变对食品的广义界定, 以狭义食品的概念作为立法表述, 即食品只应当是卫生、安全、健康的食品。在法定罪名表述上建议采取食品安全罪的表述。依据社会危害性不同, 对食品安全进行分层, 对于严重食品犯罪行为通过危害公共安全、侵害公民人身、民主权利的法律规定处罚。

(二) 密切与食品安全法的衔接, 构建有层次的食品安全保护体系。应当依据食品安全法对食品的原材料、生产、贮藏、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以及不同主体的行为作出规制。一方面, 将运输、贮藏等环节的主体及其行为纳入刑法的调整范围;另一方面, 依据食品安全法对监管者、标准制定者、检验者等监管者主体、市场中间层主体的行为分别作出规定。

(三) 修改罪名表述和构成要件。应当修改第一百四十四条的表述, 去掉有关故意的表述, 通过总则的相关内容确定主观方面。在构成要件上, 不强调犯罪故意。一方面, 通过上述途径扩大了刑法的打击面;另一方面, 对侦查办案、提起公诉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四) 加大打击力度, 对于上游以生产、加工食品为目的的制售非食品原料的行为和食品运输、贮藏中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 扩大刑法对食品安全保护的环节。

参考文献

[1]张明楷.刑法学[M].四版.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

[2]黄璧坚, 李丹, 喻佼.论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J].现代商贸工业, 2012 (1) .

食品检验下的食品安全 篇5

近几年来,随着瘦肉精、毒奶粉、毒胶囊等事件的相继曝光,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正在成为一个关系国计民生极为突出的政府问题和社会问题。它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甚至威胁着人的生命,而且对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安宁造成了很大的干扰和威胁。因此,建立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体系,实施有效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对于减少食品药品危害的发生、减轻政府工作的压力、树立政府良好形象、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012年,大荔县作为渭南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的践行者,共成立基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9个,划转、招聘执法人员200余人,为建立新体制下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幸,我作为大荔县一名基层食品药品监管员,亲身经历了新体制改建、成立、运行全过程,切实感受到所取得地成效,也发现了存在问题,现将两年多来的身心体会和大家共同学习。

新体制取得的成效

一、实现从城镇到乡村的无缝监管。基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的成立,改善了旧的模式下农村食品市场监管不到位、不全面的情况,特别是在农村自办性群体性家宴、流动餐车举办家宴、食品加工黑作坊等方面的监管工作上发挥了及其有效的作用,清

理出大量的不合格食品、取缔了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加工黑作坊、小餐饮、小摊贩等,确保了农村群众买的放心、用的放心、吃得放心。

二、实现了行业专管。新的模式将旧模式下工商部门监管食品流通,质检部门监管食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卫生部门监管餐饮、保健品、化妆品,药监部门监管药械、商务部门监管酒类流通进行了整合,解决监管部门的职能交叉,权责脱节,责任担当推诿扯皮,群众举报找不到门等现实问题。

三、实现了统一规范、统一标准。新的监管体制,建立并完善了一系列法律条款、管理办法,终结了行业多头管理、标准不统一现象,形成了各行业标准统一,管理规范,安全生产,合法经营的良好局面。

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执法队伍结构不够合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行业多、范围广、任务重、专业技术要求高,而现有的执法队伍人员结构不能完全促进各项工作有效开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执法人员数量较少;二是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三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四是办公自动化工作不能胜任;就我监管所为例,首先,我所负责辖区13万人口的饮食用药安全监管工作,共有各类监管对象490余户(按照百日发排查数据424+药店诊所73),按照市局编织人员配比万分之三的比例,应配备执法监管人员39人,事实上我所现有的执法人员仅12人,根本不能满足日常的执法监管。其次,我所

执法人员组成为工商部门划转人员5人,质检部门划转人员2人,卫生部门划转4人,大学生招录1人;学历方面第一学历大专及以上2人,中专学历4人;专业方面法律专业1人,卫生专业3人,工商行政管理专业2人;现实的专业及学历根本无法有效满足食品药品监管中案卷整理、执法文书、快速检测等工作的需要。第三,年龄结构方面,我所40岁以上执法人员8人,表现出在日常执法过程中有些人有经验确力不从心,有些人倚老卖老不愿出力,有些人碌碌无为混日子,更有甚者带坏年轻人,没有工作积极性,自由散漫,不能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最后,电子化办公已成为现代社会一门必学课程,然而由于执法人员学历、年龄,以及人员结构方面的不合理,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工作落在个别人身上,长时间的大量工作和压力,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对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影响。

三、管理经费不足。财政经费保障有限,财政预算除人头经费以外,即便有再好监管模式,也几乎无钱满足需要。

四、经营单位与群众意识淡薄。一方面部分食品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购进产品时关注的是能够赚多少钱,很少去注意商标、厂名、厂址,生产日期及合格证等,甚至在检查过程中一些经营户消极对抗,拒绝接受检查。同时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较差,购买食品时考虑更多的是价格,忽视了产品的内在质量,不能辨别食品真假优劣,就餐过程中只注重价格高低,很少去关注就餐场所的卫生、餐具消毒等问题,维权、投诉举报更少之又少。

五、政策制定相对滞后。完善的法律条款是依法执法的前提,然而在工作过程中却遇到了阻碍。举例来说,在新体制下,保健品、化妆品、以及流动摊贩的监管均归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然而截止目前化妆品和流动摊贩还没有出台对应的监管办法,保健品的监管办法也是一直在变化。2012年实行保健品备案登记制,没过几个月暂停备案,2013年7月重新实行备案制,2014年2月实行办理许可证。这无疑给经营单位带来疲惫感的同时,给基层工作人员也增添了负担,造成基层工作重复混乱。

六、相关政策落实缓慢。每项政策出台的初衷都是好的,关键是落实,否则,流于形式,一切都会中途流产,一切都是零。就亲身所经历的事:

1、新体制改革时,我作为第一批划转人员进入了食品药品安全执法队伍,而上班2年多了,到现在还没有执法证,这无异于没有驾驶执照的司机开车在高速公路上。

2、2012年为了将促进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管,上级制定了“一专三员”工作机制,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一机制也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解决方法

一是广开人员进人渠道,调整人员结构,选调具有专业技术的知识型人才,开展更多更专业执法人员轮训。

二是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重视、支持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充实经费,将食品药品监管纳入重要议事议程,使得各级政府把加强农村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作为份内事来抓。

三是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大宣传力度,不仅要宣传食品药品法律、法规知识,更要宣传假、劣食品药品产生的途径、危害及识别方法,宣传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职能,提高农民群众认知违法行为和自我防范意识,使老百姓自觉拒绝假劣食品药品。

食品安全危机下的育儿之道 篇6

“早上喝一杯三聚氰胺牛奶,吃两个硫磺熏馒头,夹根瘦肉精猪肉火腿,切个苏丹红咸鸭蛋;中午来条避孕药鱼,吃点尿素豆芽,来些止泻药麻辣烫,就杯塑化剂饮料;晚上吃些牛肉膏牛肉炖膨大西红柿,回到豆腐渣工程房,开瓶甲醇勾兑酒。饭后抽根高汞烟,晚上钻进了黑心棉被窝。”

当然,这仅仅是个笑话,没人会这么倒霉啦。不过在幽默的背后,却折射出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现在政府非常重视食品安全的管理,比如举报食品安全的最高奖已提高至30万元。然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是要谈政府,也不是谈公众监督抑或食品行业自律,我们只说说我们自己。在每天的生活中,我们能做点什么来应对食品安全危机呢?

其实,如果我们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还能额外追加很多价值。我们需要的只是了解一些事实,转变一些观念,再加上一点点新行动而已。那么,且随本文,一起前行吧。

垃圾食品简直是“万恶”的!

说起垃圾食品的危害,您可能会想到:肥胖、致癌、心脑血管疾病等。对于年轻力壮的孩子和我们,这些似乎都并不迫在眉睫。但是,有迫在眉睫的,比如:

A变笨

英国研究人员多年随访1.4万名儿童后发现, 3岁前食用垃圾食品较多者与饮食“注重健康”者智商存在明显差异。食用加工食品的儿童平均智商为101,饮食健康儿童平均智商为106。

B变抑郁

登载于《英国精神病学杂志》的研究证实,平时多食垃圾食品的人比果蔬、鱼类产品爱好者患抑郁症的几率高58%。

C变暴力

吃垃圾食品的人更愿意用暴力解决问题,脾气更坏。这是因为垃圾食品营养成分单一,长期食用会造成营养缺失。当大脑极度缺乏重要营养成分,尤其是缺乏欧米伽-3脂肪酸时,大脑会失去灵活性,使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受损,暴力倾向增加。

小链接:孩子的口味,并非天生,和父母关系很大

孩子的口味形成有两个重要时期:一个是怀孕期和哺乳期,另一个就是9岁前。

怀孕期和哺乳期

实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梅内拉博士将怀孕(27~40周)的孕妇分成3组,进行追踪实验。

第1组

怀孕时口渴喝胡萝卜汁,哺乳期口渴喝水。

第2组

怀孕时口渴喝水,哺乳期口渴喝胡萝卜汁。

第3组

怀孕时、哺乳期口渴都喝水。

结果:

她们的宝宝断奶后,分别喂他们水泡的麦片和胡萝卜汁泡的麦片。第1、2组产妇的宝宝更喜欢吃胡萝卜汁口味的麦片,第3组产妇的宝宝,则对胡萝卜汁口味的麦片没有兴趣。

真相揭秘:

母亲的子宫内充满了羊水,胎儿在羊水的包裹中温暖成长。殊不知,羊水的味道会渗透着母亲饮食的味道。胎儿的味蕾在孕3个月就开始形成,这基本等于,妈妈吃什么,孩子就尝什么。同样的道理,妈妈的乳汁也渗透着妈妈饮食的味道,宝宝也照单全收。孩子在很小的时候,通过妈妈的嘴巴,就在逐渐接受、习惯某些口味了。如果妈妈在怀孕或哺乳时期喜欢吃垃圾食品,那你的宝宝,以后可能也会是个抵不住诱惑的馋嘴巴。

出生后至9岁前

如果您不幸怀孕期和哺乳期吃得不那么“得体”,也别过分担心。孩子的口味完全可以培养,但是呢,要趁早。一般来说,一个人9岁以前的口味很重要,长大后就很难改变了。如果孩子在9岁前养成均衡饮食、低盐摄入等良好的饮食习惯,将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基础。

有人说“走多远,都不如吃家乡饭可口”。也是这个道理,习惯了一种口味,一生怀念。

应对食品安全危机的5大策略

1.能在家吃就别在外面吃

试想,外面的食品,要迅速上桌,还要在几分钟内烹出百年老汤;要廉价,还要色香味形样样俱全;要新鲜出炉,还要长久保存。这哪里能符合食物本身的特性呢?不借助“神力”,只怕你还看不上眼呢。事实上,大规模的现代食品工业,就是建立在食品添加剂的基础上,您视而不见不表示它不存在。为保险起见,偶尔出门开开“洋荤”,还是经常在家吃吧。

2.多吃食物少吃食品

要避免加工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就要多吃食物,少吃食品。食物是食品的原料,它们有加工和未加工的区别。别人怎么加工您可不知道,所以,食物能直接食用就直接食用好啦,不能直接食用,最好自己掌控从食物到食品的加工过程。这个过程,心知肚明,健康卫生,而且,若利用得好,这段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过程还可以变身成您和孩子的黄金亲子时间哦。

3.饮食平衡是关键

虽然我们赋予一些食物“健康”的标签,但再好的东西,吃得太多也会过犹不及。任何一种天然食物都不可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因此每天都需要吃一点谷类、薯类、动物性食物、豆制品、蔬菜和水果等。另外,平时还可以按照同类互换、多种多样的原则调配一日三餐。比如大米可与面粉或杂粮互换;大豆可以和相当量的豆制品或杂豆类互换;瘦猪肉可以和等量的鸡、鸭、牛、羊、兔肉互换;牛奶可与羊奶、酸奶、奶粉和奶酪等互换。这样,既保证了饮食平衡,也保持了孩子吃饭的新鲜感。

4.吃当地的应季食物

现在,有了大棚,我们在冬天也能吃上西瓜。但对于食物来说,当然还是顺应自然,应季的最好。常言道“冬吃萝卜夏吃姜”,我们的身体与四季之间充满了微妙的联系,现在人为的做法,也就破坏了这样的联系。况且,还可以在吃应季食物的时候,顺便教教孩子四季的概念。说到当地的食物,比如辛辣的食物,在潮湿的地区吃就是合宜的,但是如果在干燥的地方大吃辛辣之物,身体就会特别不适应。所以,为孩子准备当地的食物,这是健康之道。

5.不追求流行

那些新兴事物,流行起来很快,但因为缺乏时间的检验,并不知道有什么副作用。比如“转基因食品”。我们最好等待时间的检验,而在这段时间里,最好不要给孩子尝鲜。此外,诸如网购这样的新一代购物方式,在我们要买食物的时候,最好还是选择实体店,或者大型靠谱的网购商店,以确保食物的新鲜和安全。

带孩子一同回归厨房

孩子爱在外面吃饭,多是由于父母的影响。另外,也是觉得在外面有趣。如果咱们能把家里的厨房也变成孩子的乐园,把做饭烧菜创编成孩子的游戏,那么他也一定乐意和您一起在家里吃可口美味的饭菜的。

食品检验下的食品安全 篇7

关键词:食品质量责任,安全监管,改善措施

近年来, 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 伴随着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也开始由温饱型向健康型转变, 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密切关注, 食品安全风险和矛盾日益突出。据不完全统计, 仅2008年以来就发生了包括乳品行业“三聚氰胺”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无锡、苏州等地出现含大量甲醛的银鱼;温州活螃蟹体内发现甲醛;四川广元柑橘大实蝇事件;香港检测出内地输港含有三聚氰胺的鸡蛋;再加上最近发生的“染色馒头”、“牛肉膏”、“瘦肉精”和“地沟油”等风波。频繁发生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不断冲击着消费者脆弱的神经, 愤怒的消费者把矛头对准了超市、企业、商贩的同时, 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拷问也被推上风口浪尖, 一片七嘴八舌的议论中, 有一种声音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响亮, 它准确无误地点出了所有罪状的共性, 那就是“食品企业质量责任的缺失”。

一、企业承担食品质量责任的内涵

企业的社会责任, 就是企业在创造财富的同时所负有的满足多方面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的责任, 其中最重要的是保证消费者的利益要求的问题。现代企业经营的目标已经不再局限于对经济目标的追求, 企业必须超越利润这一目标的传统理念, 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 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 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 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对于食品企业而言, 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首先要保证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符合营养标准的食品。

食品质量责任的主体是食品企业, 但是仅仅依靠企业本身并不能确保企业履行自己的食品质量责任, 还必须有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企业、政府、消费者、有关的法律法规等共同构成了食品质量责任体系。这个体系的各组成部分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够落实食品的质量责任,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食品质量责任就无从保证。食品质量责任体系的完善体现一个国家的政府机关对居民的保护与责任。只有当一个国家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健全并发挥作用, 才会为这个社会的成员带来健康、安全、工作与幸福, 也就会使得这个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承担食品安全责任与食品企业的成功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不仅反映企业经营者的道德水准, 更重要的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促进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据国外统计资料显示, 重视社会责任的企业平均回报比同行高出2个百分点, 同时重视社会责任的企业与社会责任感较少的竞争对手相比拥有更强的盈利能力、更低的经营风险、更忠实的员工和更好的声誉以及与当地政府和社区的更和谐的关系。因此, 食品企业一定要主动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把履行食品质量责任、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作为企业基本准则加以重视。

二、食品企业质量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食品企业质量责任的缺失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既有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贫富差距过大、享乐主义盛行等社会方面的原因, 也有企业层面的企业生产方式落后、食品质量意识淡薄以及政府层面的食品质量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管不利等原因。具体来说, 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社会层面的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 促使企业更加追求利润最大化。收入分配体制的缺陷导致社会不同阶层和地区收入差距极大, 据学者测算, 我国企业行业间工资差距达到了15倍, 城乡收入差距达到3.23, 国际上公认的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高达0.5, 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过于悬殊的贫富差距引起全社会拜金主义的盛行, 最终扭曲的社会价值观导致企业缺乏以人为本的商业意识, 见利忘义, 忽视企业的社会责任。

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也与我国社会生产力低下有关。社会生产力决定社会状态, 不断涌现的食品安全问题, 不是偶然。尽管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是从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 特别是农村地区发展水平来看, 社会生产力还不高, 大部分民众可支配收入较低, 无力消费高品质食品。据笔者做过的一项问卷调查, “如果超市只有两种牛奶卖, 一种10元一包, 一种2元一包, 若您需要购买牛奶, 您会购买那一种?”约87%的人都选择2元一包的奶, 因为他们的收入有限。马克思曾经说过“经济是基础”, 过低的生活标准直接束缚了人们道德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企业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二) 企业层面上的原因

我国食品企业食品质量意识缺乏, 经营中并没有从消费者利益出发对食品的生产过程严格把关。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食品企业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有意或者无意地选择以企业利益为先, 忽视了消费者的利益, 缺失以公众利益为导向、履行食品质量责任的意识。并且我国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大多管理混乱、规模过小、装备落后, 基本上属于家庭作坊式的企业。据调查, 我国目前有400多万家企业和700多万家小型加工作坊从事食品工业。其中, 从事技术含量最低的食品加工业的企业占52%, 取得食品卫生许可证的企业约为总数的1/6, 25%的企业无标准生产, 15%的企业无执照生产。这种现状的直接结果是市场竞争激烈, 为了生存, 原本就质量责任意识淡薄的企业被迫降低直接生产经营成本, 在利益的驱动下, 非常容易出现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各种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行为, 使得企业食品质量责任缺失的现象进一步加剧。

从流通环节来看, 个别经营业主见利忘义、违规经营, 为一些劣质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随着社会城市化的发展, 许多粮食、蔬菜、果品和肉类, 都要经过长途运输或储存, 或者经过多次加工, 才送到人们面前。在这些食品的运输、储存和加工过程中, 人们常常在食品中投放各种添加剂, 其中不少添加剂具有一定的毒性, 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三) 监管部门食品质量责任的监管疏漏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一靠自觉强化, 二靠外部监督。“双汇瘦肉精事件”和“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凸显出国家有关部门在监管方面不到位, 监管不力使得食品企业缺乏承担社会责任的约束。主要表现在: (1) 过分倚重发展、轻视监管是引起食品企业漠视质量责任的重要原因。我国很多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严重, 地方监管部门为了当地经济利益而和政府、企业“政企合谋”, 置消费者权益于不顾。不少政府部门依旧将发展放在第一位, 认为企业发展起来了, 其他问题都是小问题。”地方监管部门的执法理念偏失所导致的监管意识薄弱纵容了食品企业逃避履行质量责任; (2) 某些监管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助长了企业不履行食品质量责任的行为。根据《产品质量法》规定, 国家对产品质量实行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遗憾的是, 许多时候, 抽检流于形式, 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例如, 在上海馒头事件中, 违规加工生产馒头的公司工作人员表示, 并非没有监管, 监管部门一个月会抽查一次。当监管部门来检查的时候, 公司就把东西拿到办公室给他们检查, 不让他们去车间, “他们一来我们就把车间的门关上, 不让他们进去”; (3) 监管队伍人员专业素质不强, 缺乏监管设备客观上也导致了企业对食品质量责任的淡漠。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检测设备落后, 缺乏简便易行且准确的检测手段。例如, 依靠现有设备对地沟油、农药残留指标等进行检测, 不仅费时费力, 而且难以大面积推广。并且很多监管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或训练, 执法过程也仅仅是“一看、二摸、三闻”, 对于“苏丹红”、“三聚氰胺”等化学添加剂根本没有安全监管意识。

三、针对食品企业质量责任缺失的改善措施

(一) 强化食品企业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意识

通过宣传使食品生产经营者意识到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自身利益, 主动肩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首先, 应加大对食品企业法律法规的培训和宣传, 组织食品从业人员特别是企业主要负责人认真学习最新的法律法规, 使其认识并掌握食品安全的要求;其次, 开展专题讲座, 解析法规条文, 明确操作规范, 讲明利害关系, 引导企业提高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的使命感和自觉性;另外, 强调企业的法律责任, 有针对性的做好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 增强其质量责任意识和遵守食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意识。

(二) 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监管的主要作用

政府职能部门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负有首要责任, 这不仅是政府职能部门自身定位的需要, 同时也是加强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的现实需要。因此, 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 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水平。政府职能部门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负有首要责任, 当食品安全问题出现时, 首先要追究职能部门的责任, 只有这样, 才能切实有效地调动职能部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 加大资金投入, 提高食品安全检测科技水平

检测是从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过程、运输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的内部自我监控和外部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管理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 食品安全检测体系起到关键的作用。由于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的不完善, 检测水平发展不均衡, 检测技术水平不高已经成为制约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瓶颈问题。因此, 我们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大对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的资金投入, 快速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检测的科技水平。此外, 制定和完善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提高农民收入以及减小社会贫富差距等措施都是加强食品安全、促使食品企业履行食品质量责任的有效手段。

总之,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提升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在这个过程中, 企业应认识到良好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是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无价之宝。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企业文化建设将极大地提升食品企业的竞争力, 从而在国内、国际竞争中树立良好形象并赢得丰厚的利润。

参考文献

[1]臧立新.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9.

[2]王廷丽, 黄怡.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国内理论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 2010, (8) .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食品安全与监管 篇8

1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我国食品安全问题

1.1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1) 化肥过量使用。以氮肥为例, 我国的耕地只占世界的9%, 却消耗了全世界30%以上的氮肥产量。我国氮肥利用率为27.5%左右, 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过量的使用化肥使得氮污染成为地球生命的隐形杀手。”过量使用的化肥使作物吸收不完, 会渗入到地下或通过生活污水注入水体产生二次污染。

(2) 畜禽养殖污染严重。我国工厂化养殖动物每年产生27亿吨动物粪便, 约为工业固体废料的3.5倍。但因养殖业与种植业分离等原因, 这些本可成为很好肥料的动物粪便并未用到应该用的地方。结果一方面造成农田面源污染, 一方面大量制造化肥。我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相对滞后, 畜禽养殖污染日趋严重, 畜禽养殖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源。

1.2 密集养殖隐患多

(1) 抗生素与激素滥用。养殖业的规模化大生产, 为细菌、原生生物和病毒的传播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养殖场普遍存在饲养动物密度过高, 笼舍狭小、卫生标准偏低并缺乏消毒清洁措施的现状, 使许多畜禽抵抗力差, 容易爆发传染性疾病, 大量使用抗生素与激素, 防病治病, 缩短动物生长周期, 从而使动物类食品的抗生素与激素含量非常高。

(2) 瘟疫风险大。2012年3月间的禽流感出现后, 带来对消费者患病的风险。2013年的春季黄浦江死猪漂流事件, 这都与养殖状况有密切关系。禽流感、猪流感的发生又会引发人流感, 存在瘟疫高发、频发的可能。

1.3 食品添加剂的过度使用

生产厂商刻意追求食品的外观、口感舒爽, 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 为追求利润最大化, 随意取代应该使用的材质, 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存在隐患。例如在一种食品中煤焦油系列色素添加剂就有多种。国内外对此研究表明, 日落黄、柠檬黄、淡红色素、丽春红、喹啉黄及诱惑红这6种人工合成色素大量使用, 与儿童多动症的发生存在关联。

1.4 膳食结构不合理导致肥胖现象增多

根据我国第四次营养调查的数据, 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 肥胖率为7.1%, 10年间我国成人超重率上升39%, 肥胖率上升97%。武汉市疾控中心公布的数据同时显示, 自2010年以来, 我市青少年女性中接近10%的人出现超重或肥胖, 成年女性中近三成达到超重或肥胖标准。专家指出, 造成肥胖的直接原因是热量过剩。

2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原因

食品安全治理的本质, 实际上是食品产业链上各市场主体如何履行产品质量合约问题, 制度环境越稳定, 交易效率越高, 合约人越倾向于市场治理合约形式, 反之, 则趋向等级制治理合约形式。一些恶性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让老百姓深恶痛绝。食品安全问题普遍存在从生产加工到流通领域各个环节, 其深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农产品质量不高

从外部环境来看, 来自于水体、大气污染以及土壤毒化和重金属污染, 导致许多耕地污染严重。2013年12月30日,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表明, 有约5000万亩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 大多不宜耕种。从内部环境来看, 以化肥、农药、动植物激素大量注入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它们以表面残留与食物链内循环两种方式存在, 构成了食品安全系统性风险。

2.2 食品信息不透明

消费者对于食品的营养成分、病菌、动物检测、添加剂标准、农药残留量、环境影响等特征无从得知, 即便消费后仍然无法得以确认, 这也就产生了企业利用信息优势欺诈消费者的机会, 从而导致社会诚信缺失现象的存在。由于信息失灵, 应该起到监管职责的政府没有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 没有对市场建立一个良好的监管机制。

2.3 食品安全监管困难

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存在很大的缺陷, 呈现小、散、粗、乱的特点, 导致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各个环节, 监控无法真正的落实。一是监管链条长, 追责难度大。首先, 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职能交叉、职能越位和职能缺位。由于职能设置不科学, 导致出现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目前所实行的分段监管体制, 不但使食品安全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 而且一旦出现食品安全事故, 各部门对事故责任互相推诿, 导致责任定位困难, 延误了问题的解决, 影响了政府的形象。二是食品安全监管涉及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仓储运输业、食品工业、商业、餐饮业等众多行业, 其生产组织是以中小企业和家庭为主, 生产活动和空间布局高度分散, 因此, 政府难以对食品生产和经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家厂商形成有效监管, 容易出现监管困难。

2.4 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簿弱

首先是基层对农产品没有一个基本检测制度, 也没有这个意识。如国家对粮食的收购, 仅凭经验来验收, 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变化, 没有一个量化标准;产品的产地状况, 种植过程如何, 都没有可靠的依据。其次是基层人员面对的工作量大。根据国务院食安办的统计显示, 目前, 我国获得生产经营许可的食品生产企业12.3万家, 食品经营主体576.7万家, 餐饮单位243万家, 此外还有2亿多户农牧渔民和难以计数的食品小作坊、小摊贩。而全国各级食品安全专职监管人员约10.7万人, 平均每2人是监管200多个食品生产经营主体。

3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食品安全监管

一个国家的食品保障应植根于其土地的自然生长力, 及其农民出于对当代及未来世代人们的责任而对这些土地进行生态型开发与保养。要真正解决目前的食品安全问题, 应该由偏重数量安全转向对质量安全的重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在政府监管职能转变中使企业从“反应型食品监管”转向“自主型食品监管”路径, 从根本上推进食品安全治理高效化。

3.1 鼓励发展生态农业以保障食品安全

我国已经在政策层面上开始重视农业农村生存与发展、粮食安全、食品质量卫生、农村农业历史遗传以及动物福利等。生态农业是发展的新型模式, 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以生态农业来发挥农业的正外部性作用, 让农业产业链与食物链、生物链密不可分。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都要求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努力培肥耕地地力。采用有机肥施肥增加土地肥力, 有机肥施用是一种改良地壤肥力的长效投资, 其肥力可以持续4~5年。农户可以得到政府给予的环境质量激励的财政补贴, 进入有机农业的贸易支持、信贷支持、研究支持、保险支持。

3.2 重构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

食品安全治理的本质, 实际上是食品产业链上各市场主体如何履行产品质量合约问题, 制度环境越稳定, 交易效率越高, 合约人越倾向于市场治理合约形式, 反之, 则趋向等级制治理合约形式。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应在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上作深度变革。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废除或修订标准内容矛盾、交叉、重复、重要指标缺失的标准;进一步细化各类标准的分类, 对食品产品、检验方法、食品相关产品、生产经营规范等主要类别标准进一步细化分类;依靠风险评估技术支持, 提高标准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使我国在食品方面的强制性标准有且仅有一套, 即“食品安全标准”, 并建立一个统一的、权威透明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 以信息化提升食品安全监管实效。

3.3 将食品安全作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 食品作为一种基础而又特殊的物品, 食品的社会属性, 公共属性逐渐进入食品的内涵, 获取充足、安全的基础食品已成为较为发达社会成员生存权的重要体现。所以, 从这个视角来讲, 为社会成员提供安全低风险的食品是社会决策者的责任, 社会决策者必须通过有力的规制保障食品安全, 将食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年度绩效考核范围。

3.4 广泛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传与教育

我们需要科学生产安全食品, 也需要科学监管食品安全, 还需要科学认识食品安全。

一是着力提高食品生产规范化和从业人员素养。政府通过针对性的资金扶持和政策引导, 激励企业加大员工的生产教育与技能培训, 监管部门对广大农户特别是文体程度及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户。着力引导食品企业及从业者, 形成主体责任和道德诚信意识, 倡导诚信从业风气, 普及信用文化知识, 推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社会监督和消费维权, 推动食品安全监管执法部门与其他部门机构之间建立更为有力的协同联动治理机制。

二是建立食品安全专家咨询组织。通过专家与科学家建立的食品科学专业组织, 对生产企业进行食品安全风险干预, 告诉其不需要增加某些添加剂, 一样获利, 通过教育的方式, 让企业感到这样的监督对他们好, 使其与生产企业有个良好的沟通。同时也告诉社会, 营造一个良好的、适合生产发展的环境非常重要。

三是支持媒体公正的舆论监督和信息传递。媒体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 会对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要支持媒体公正的舆论监督和信息传递。这是因为首先在食品安全事件中, 公众的执行力强。食品安全涉及到每个人的自身安全, 易受到强烈的关注, 公众的态度也是非常谨慎的。这就需要媒体提供有关事件的科学知识, 政策解读, 企业公司当事人的回应, 快速信息传递, 尽快化解公众就某事件的疑惑。媒体丰富的报道可以为公众指引出一条明确的思考方向, 提醒公众忽视的问题, 正确引导舆论。

参考文献

[1]王志刚.农业多功能性理论的演进[J].农业经济研究, 2013, (3) .

[2]王常伟, 顾海英.食品安全规制水平的选择与优化[J].农业经济研究, 2013, (6) .

[3]崔焕金, 李中华.食品安全治理的制度、模式与效率:一个分析框架[J].农业经济研究, 2013, (6) .

食品检验下的食品安全 篇9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食品工业发展迅速, 以全球第一的产量得到世界的瞩目。但在这些光环的背后中国的食品安全暴露出许多弊病, 食品安全也成为国内备受关注的问题。

2008年,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作为食品安全中比较重大的问题在国内造成严重影响, 而后引起国家对食品安全检验和管理的重视, 但早在08年查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过程中要求销毁的问题奶粉又在2010年出现在市场上;同样在2010年的中国食品市场上被爆美国的麦乐鸡含有橡胶化学成分“聚二甲基硅氧烷”;全国工业品生产许可查询机构也查出食品添加剂“一滴香”属化学工业制品, 食用后对人体损害非常大, 会损伤肝脏, 还能致癌。这说明我国食品质量检验管理形势严峻, 以此为例, 我们可以发现在目前食场市场上面临着一下几个问题:

1、不法厂家见利忘义

食品生产厂家是商品生产的直接受益者, 他们的内部检验大多数是不以生存与需要为目的, 而是为了谋取利益的因素来驱动的, 基于这一无法改变的的原因, 就出现了食品市场上不法商家以及不合格甚至危害人身健康的食品得不到有效遏制的现状, 虽然早成这些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还有原产料不达标以及厂商自身技术具有缺陷等, 但都不足以成为问题食品危害买家身体健康的借口。更是有些不法厂家在根本不具备检验食品安全的能力或明知所生产食品存在严重问题的情况下, 依旧为了获取暴利而推行上市场, 使消费者受害。

2、缺乏处罚力度

在对食品厂家的处罚力度问题上是面临很大困境的。存在着处罚厂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食品安全的全局来说, 地方保护主义的“宽大”政策在问题食品的处罚方面的做法为整个食品安全体系早成了障碍, 原因是有些厂家是作为地方的经济支柱产业而存在的, 如金浩茶含致癌物质被曝光后, 地方政府并没有对其进行有力的处罚而是给予资金进行技术开发, 但从食品问题的危害来讲, 一旦产生问题, 就应该不遗余力的给予处罚, 彻底铲除对食品安全又危害的社会毒瘤。

3、食品质量检验体系不合理

就目前的我国国情来说, 现在的食品安全检验是完善而不合理的。全国具有食品相关检验能力的技术机构近7000家, 从业总人数达15.04万人, 但却分别隶属于卫生、农业、质检、粮食、食品药品监管、环保等部门, 在这种情况下, 对食品安全的定义不明确会出现责任与任务混乱的情况, 反复检验或漏检等会对食品安全造成很大威胁。并且, 我国的食品检验处于初级阶段, 在各方面尤其是技数研新方面不成熟, 即使部门完善也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食品质量检验中的管理及面对问题的一些对策

1、企业制度管理方面

在食品生产机销售消费的过程中, 作为政府部门、生产者与消费者都应该进到自己的义务, 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1) 建立诚信档案

完善企业诚信档案, 如果企业生产的食品有安全问题, 则记录在案, 如安全问题再次出现或发生重大食品安全问题则对该企业坚决的予以取缔。将此诚信档案与企业信誉以及驰名品牌申请挂钩, 从根本上对食品企业起到威慑作用。作为生产者要依法自律, 生产出合格优秀的产品, 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忽略长远利益。

(2) 定期对企业家进行诚信培训

对食品厂商实行定期的诚信培训可以帮助企业树立生产安全产品的意识, 并了解到诚信的重要性, 同时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可以对生产者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3) 对消费者实行监督奖惩制度

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同时具有了对产品评价的权利, 对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督也成为消费者的义务与责任, 发现食品的问题并积极举报给相关部门将会减少检验部门的巨大压力, 所以建议对消费者的奖惩制度, 发挥大众对食品安全的监督作用。

(4) 作为政府部门要在自律的同时予以支持

政府部门在加强打击食品问题犯罪的方面要秉着坚决的态度, 避免为了地方利益而对食品安全全局早成恶劣影响。同时应对检验部门给予支持和协助, 加大对检验部门的关注力度, 鼓励检验部门积极创新, 在资金上支持检验部门的技术研发, 是检验部门能够更有效的发现问题, 并解决问题。

2、质量监督部门管理方面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是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的有力支撑和重要技术保障, 有力的食品安全检验体系将会对当今食品问题层出不穷的食品市场缓解很大一部分压力, 加强食品检验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严格把好技术关

食品质量检验人员必须成熟的掌握检验技术与检验流程并根据检验性质、实验室条件及样品中待测成分的含量来选用检验方法。对不符合规定质量要求的产品剔除、标记、登记并有效隔离不合格品。使质量检验充分的发挥鉴别、把关、预防、报告等功能。

(2) 明确任务, 强化措施

由于检验部门与卫生、工商、经贸、环保、农业、畜牧等许多部门有关, 所以明确分工, 在弄清楚食品安全概念的前提下各自开展自己的工作, 并积极搞好合作, 充分发挥联合监督检验的整体效果, 推动工作顺利开展, 全面落实食品加工环节质量监管工作任务。

(3) 积极搞好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健康问题讨论的深入, 食品花样也层出不穷, 这就对食品安全的检验与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积极创新才能够更好的维护食品购买者的安全, 才能有效的遏制不法厂商用劣质产品谋求暴利的行为。同时食品检验机构可与一些大学或人才机构签订协议, 以求能够不断吸收专业性技术性人才, 实现食品检验方面的人才储备。

(4) 检验人员实行目标责任制

在食品安全检验中, 实行责任到人的制度, 即谁检验谁负责。责任的明确可以对检验者起到自律的作用, 规范食品检验部门和检验者的行为, 使食品安全检查的过程能在每个检验者认真负责的态度下顺利完成。

三、小结

食品安全的保证, 必须从企业和检验机构双方面入手, 只有对双方的行为予以规范, 对双方的责任予以明确的前提下才能实现食品市场的安定与和谐。

摘要:2010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正式对外公布了《关于依法严惩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活动的通知》, 这份通知将食品安全检验工作放在了突出位置。本文从食品检验的现状与面临的困境入手, 试图找出食品安全检验和管理中更加实效完善的对策。

食品检验下的食品安全 篇10

8月8日上午,北京市食药监局联合工商、安监、城管等多个部门,对海淀、朝阳区内上百家餐厅进行了集中查处。经过调查,朝阳区北京像素小区内100多家餐厅被关停。在此之前,国内多个省市级食药监部门纷纷约谈“美团外卖”、“饿了么”等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力求做到对网络食品经营者的规范管理。

2015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中对网络食品交易做出了明确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明确其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依法应当取得许可证的,还应当审查其许可证。”然而,实际情况却是第三方平台和网站对入网食品经营者的管理制度审核仍不健全,管理责任不够明确。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销售的食品,由于消费者不能设身处地的进行观察衡量,难以对食品质量做出正确判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目前,在监管部门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网络餐饮“黑店”的真面目浮出水面。在第三方平台中登记称有实体店铺,卫生符合国家标准的餐厅,实际上只是蜗居于地下室、卫生条件差、无专业从业人员的“三无”商家。在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未能及时检验入网食品经营者所提交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这些商家悄无声息地危害着消费者的健康。

通过近一段时间各省市级食药监局的努力,全国各地多家“网络黑店”现已被查处,网上订餐第三方平台也被要求进行整改,需严格遵守新《食品安全法》中的规定,对入网食品经营者的经营资格进行监督。

食品检验下的食品安全 篇11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食品安全状况是一个国家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要反映指标。所以,保证食品安全很是必要。但当前社会频频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对此,了解食品安全现状,对于分析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有很大帮助。

食品安全整体水平显著提高。的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越来越注重生活品味,对食品安全尤为重视。此种情况下,食品生产企业为了能够赢得消费者青睐,严格要求食品生产流程、食品生产卫生等方面,保证食品质量。现阶段国家监督抽查食品,确定食品安全合格率在90%以上。另外,因为我国国民对绿色食品需求加大,农产品生产方面也越来越注意产品质量,要求农户在进行农作物种植的过程中尽量降低农药、化学药剂的应用等,保证蔬菜水果绿色、健康。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日益健全。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对食品质量提出较高要求。此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国民能够吃上健康、绿色的食品,国家政府积极完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如逐步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详细说明各种类型食品安全标准,规范各种食品生产,保证食品质量;逐步完善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和监测机构,做好食品生产、质检、工商等方面的监督检测工作。

食品生产加工存在问题。的确,总体上来看我国食品安全水平提高。但是,依旧没有杜绝食品安全问题。每年都发生很多食品安全事件,这些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意味着一大部分的人民遭受不健康、不安全食品的威胁。目前,食品生产加工中食品安全威胁主要来源于农药残留,也就是蔬菜、水果等食材在生产的过程中农户用了农药,使得食材上残留农药;兽药残留,也就是养殖户在进行禽畜养殖的过程中为了避免禽畜患病对其喂食兽药,兽药残留在禽畜体内,禽兽加工成肉食品,其依旧残有兽药,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

食品安全领域的责任伦理学审视

责任原则应当说是解决当地人类面临着的复杂课题的最适当最重要的一个原则,而责任伦理这一概念,又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当代社会在技术时代的巨大挑战面前所应有的一种精神需求与精神气质。基于此,可以确定责任既是一个伦理意义极为丰富的理论概念,也是一个具有直接事实关怀的实践概念。从食品安全角度审视责任伦理,确定责任伦理深入到食品安全深层次,意在突出食品安全相关主体道德价值与道德内涵。

道德对一个人的影响较大,尤其是言行举止。而从当前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来看,食品生产相关主体的道德是缺失的,其道德标准就会偏差,过分的做出一些为违背法律的事情。当然,在思考食品安全问题上可以深入到道德价值层次,必然需要借助责任伦理。由此看来,责任伦理不同与传统伦理学,其具有两个独特的特征,即责任伦理是远距离的伦理,是面向未来的伦理学;责任伦理学是整体性伦理。

食品安全领域的责任主体

食品安全领域审视责任伦理,确定其是深层次挖掘食品安全问题的症结的有效手段。但是,要想更好的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首先需要借助责任伦理找出食品安全问题的责任主体。

责任主体——政府。政府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一国之政府需要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食品市场、完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等,以此来保障食品安全,让广大人民群众可以放心的食用食品。但是,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发生,也就间接的说明我国政府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存在某些缺陷或不足,致使食品安全问题发生。所以,从责任伦理视角来看,政府必然是食品安全问题的责任主体之一。

责任主体——食品企业。从责任伦理视角来看,食品企业的市场行为是一种具有伦理意蕴的责任行为。也就是说,食品企业作为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食品销售的主要行动者,其必然有绝对的权利决定如何生产、流通、销售食品。

食品生产作为保证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食品企业就有责任落实原材料采购、原材料加工、食品包装工作,更有责任保证原材料质量、保证原材料加工质量、保证食品包装质量;食品流通作为具有一定价值的食品以实物的形式转移,那么企业有责任落实食品运输工具、控制食品运输过程发生的化学或微生物变化等。食品销售是企业获得经济利益的关键环节,所以食品企业有责任选择负责人的营销方式来进行产品销售。基于食品企业食品加工、食品流通、食品销售全过程来看,食品企业必然是责任主体,那么食品出现安全问题,其也必然是责任主体。

责任主体——责任相关方。食品安全领域中,政府及食品企业负责维护食品安全之外,第三方也有责任维护食品安全,如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组织、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等。既然以上机构或组织是食品安全领域的第三方维护者,其必然有责任协调食品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解决食品相关事件等。而目前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侧面的说明了第三方并没有维护好食品安全领域,所以其也需要对食品安全问题负责。

实现食品安全的责任伦理思考

从责任伦理视角来看,食品安全问题的症结是道德价值及伦理关怀的缺失。政府、食品企业及第三方作为食品安全问题的责任主体,应当在道德价值及伦理关怀缺失方面下功夫,以便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具体的做法是:

政府方面。为了保障食品市场环境及食品安全,政府方面应当设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严格规范食品加工生产;设定统一的法律尺度,完善、梳理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严格约束食品生产、销售等方面,保障食品安全。

企业方面。基于市场形势及国家法律要求,企业要针对不同食品种类,设定不同的食品生产标准,并且规范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食品销售环节,规避各个环节可能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

行业组织方面。基于促进行业良好发展目的出发,建立完善的行业立法,明确行业组织责任,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监督检查作用,防止行业潜规则、道德问题等。

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确定从责任伦理视角审视、思考食品安全问题,可以明确食品安全问题的症结,并且明确责任主体。在此基础上,要求责任主体明确自身责任,做出必要的改正,如此可以有效的规范整个行业、市场,这对于规避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有很帮助。

(作者单位:郑州容大食品有限公司)

食品检验下的食品安全 篇12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食品安全,道德风险,逆向选择

从“苏丹红鸭蛋”到“三聚氰胺”毒奶粉再到“旧皮鞋熬制老酸奶”事件以及后来的一系列事件, 围绕着我国民生的食品安全话题层出不穷, 不断吸引社会及消费者的关注度, 也不断刺激老百姓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心理底线, 公众的“食品焦虑度”始终存在。从古至今食品安全始终是我国的民生大计, 即使纵观全球, 食品安全问题也是世界性难题, 只不过食品安全的风险程度不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对食品安全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使得不少投机商为了获取暴利而降低安全标准, 使得消费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受到侵害。而由于安全信息不对称, 增加了消费者的搜索和交易成本, 好的食品生产者和供应商受到一些不良厂商败德行为的牵连, 形成柠檬市场, 扰乱了正常的社会市场秩序。因此食品风险越来越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

1 食品安全中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 各方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 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而信息贫乏的人员, 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这一理论已经成为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 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而食品行业中也存在安全信息不对称问题[1]。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食品自身的特性致使信息不对称

尼尔逊、达比和卡尼等学者将商品划分为搜寻品、经验品和信任品, 食品质量安全是搜寻品、经验品和信任品三种特性的综合[2]。搜寻品特征体现在食品的“色”“形”及新鲜度等属性上;经验品特征体现在食品的“香”“味”等属性。食品的安全性体现在对人体健康是不是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可是很多食品消费者在食用之后往往也没有办法得到完全的信息, 所以食品安全具有典型的信任品特征。食品的生产经营者比消费者拥有食品安全的私人信息更多。各种食品的营养配比、添加剂使用是否达标、药物残留是否超标之类的私有信息即使在消费者购买或食用之后也不能完全获得, 而有些食品的危害带给人体的往往是长期的潜在的。因此食品安全的“信任品”特征决定了消费者通过自身并没有办法准确判断食品安全, 这就构成了食品安全的信息不对称[3]。

1.2 食品流通环节中的信息不对称

食品安全中的信息不对称表现在整个食品供应链的各环节之上。从原材料的供给, 到生产加工, 再到包装以及销售。各环节相对独立, 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生产种植过程有没有污染、农药化肥是否过量很难评估;生产加工过程中添加剂的使用是否超标, 新技术的使用及检测水平是否有安全隐患, 短期很难发觉;流通中有没有一些自然因素导致食品污染, 或是储运过程有没有人为添加有毒有害物以保证食品的外观和口感[4]。如果这些过程监管不力, 都会使食品流入市场, 做为消费者对此并不知晓。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各个流通环节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 原材料供应商只关注原材料价格, 不管质量;生产者在生产加工中为了提高产量、降低成本, 也会降低质量;销售商也只关注产品外形不去考虑质量。因此在食品供应链中的安全信息不对称的例子不胜枚举, 如:擅自更改保质期, 隐瞒真实食品信息, 致使消费者在购买上难以辨别是否过期。还有一些染色食品, 用非法添加剂制成的, 而添加剂对身体的毒害是慢性的, 这类食品的危害性消费者可能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 所以都会导致消费者的利益、健康受损害, 甚至危及生命[5]。

1.3 政府监管部门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由于监管部门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消费者不能快速有效地获得政府的食品安全信息。又因为食品本身的特性, 使消费者很难区别鉴定安全食品与不安全食品。另外消费需求决定市场供给, 而消费者又无从区分食品安全时, 就无法对市场中食品生产者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就必须依靠政府进行食品安全监管。由于信息成本过高, 一些地方职能部门很难承担信息的供给成本导致信息堵塞等不对称的现象。各地区政府信息化水平不平衡, 而上下级职能部门有时会因为考核标准存在食品安全信息虚报漏报的现象也不在少数, 因此在食品安全管理中, 也存在信息不对称[6]。

2 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

理论上来说, 完整的市场信息与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才能让生产者供应者和消费者做出理性选择, 才能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可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我国这类发展中国家, 都不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 也就是说不管是消费者还是生产经营者都不可能完全掌握完整的市场信息。那么当双方信息不对称时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2.1 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

只要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 就会有机会主义者。而市场中生产者和经营者比消费者更了解有关市场和食品的各种信息, 就会利用自己所拥有的信息优势, 做出一些损人利己的行为从而构成道德风险, 也叫败德行为。败德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作为信息劣势方的切身利益和身体健康, 更降低了市场交易活动的效率。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总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 如果这种动机受到道德法律等方面制裁的成本远远低于生产优质产品所付出的成本时, 宁愿以身试法也要谋求利益最大化。

生产者的败德行为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隐瞒食品的真实信息如生产日期、生产厂商等, 消费者看到的包装上的生产日期和厂商信息不一定是真实的。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消费无法申诉, 无处索赔。另一方面以次充好或者假冒名牌。生产者经常会用一些低质甚至对人体有害的劣质原材料, 为了美化产品外观使用各种添加剂, 这样可以获得十倍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利润。生产者的败德行为会严重地伤害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更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

经营者的败德行为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仿真造假。因为消费者大部分是通过对食品的“色香味形”等视觉和触觉来获得食品信息的, 经营者为了提高产品的色泽、亮度和新鲜度会不惜使用违法添加剂或是荧光剂等有毒有害物质。另一方面是通过虚假广告。不论是在网上还是在网下, 广告都是提高产品知名度最有效的办法。大部分消费者获得食品质量信息主要是靠收听或观看广告, 因此经营者利用信息不对称编制虚假广告, 从而来提高食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再加上有些食品安全的危害如滥用食品添加剂或细菌超标等, 即使消费者食用以后也不能立即发觉。长时间以后即使身体出现不良反应, 也不能断定是食品造成的危害。另外虚假广告不仅违反广告法, 也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一些严重的虚假广告甚至会给消费者带来伤害及生命的危害。但这类虚假广告并未引起消费者的充分重视, 也不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范畴[7]。

2.2 信息不对称产生逆向选择

如果用博弈论的观点来分析, 生产者和经营者可以提供高质量的食品, 也可以提供低质量的食品, 消费者在完全信息的条件下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和喜好来选择购买高价高质的食品或低价低质的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也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状况来决定生产。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同样是高质量与低质量的食品, 由于同类食品相似性较大, 消费者只能通过经验和外观来判断食品的安全和品质。而当消费者不能准确判断食品品质时愿意支付的价格水平就会偏低, 且低于平均水平。

不安全食品的生产成本通常要高于安全食品, 但在食品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投机者为了谋取最大利润, 会降低食品安全水平以降低成本。这种逆向选择的结果是生产者不会再生产高质量的产品, 而去一味追求利益。在这样的市场中, 生产者和经营者的道德底线会越来越低, 生产低质劣质的食品。而消费者由于信息不对称, 就不会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去购买安全食品, 从而导致生产者不再生产安全食品, 如果这时政府再监管不力甚至失灵的话就会导致安全食品逐步退出市场, 而不安全食品却充斥市场。久而久之, 社会生产规模越来越小, 消费者的选择空间也越来越小。高成本高质量的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无法生存, 劣质低成本的食品, 充斥整个市场, 形成柠檬化市场, 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保障更无从谈起[8]。

2.3 信息不对称导致政府“信任危机”

食品安全管理中, 包括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与政府等多个行为主体。而信息的提供也需要一个公认的权威的第三方来保证公平公正。政府作为看不见的手, 承担信息的提供和发布是最合理的。政府不仅有权力对企业各种市场行为进行监管, 而且作为利益中立者的可靠性更高。如果政府能起到合理有效的监管, 政府的透明化信息可以引导市场良性发展, 促进消费者合理消费。可由于我国存在着监管漏洞、检测水平参差不齐、认证标准不统一等现象加大了政府信息采集成本。于是当政府的信息不能有效传递, 甚至形成堵塞时, 信息不对称就产生了。再加上一些别有用心的相关利益媒体通过消费者的误解或信息来源片面性而“精心编造”的网络谣言四起, 就会使消费者渐渐失去了对政府的信任, 更不会积极配合政府的监管行为。

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食品消费者的逆向选择, 使市场上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市场上劣质食品横行, 也加大政府监管工作的难度。当发生食品公共安全的突发性事件时, 政府的权威信息如果不能及时公布, 造成更多的虚假信息掩盖真实信息, 而政府又不能及时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 百姓又会对食品公共安全陷入群体性恐慌, 出现“羊群效应”。消费者不仅会怀疑所有的食品安全问题, 导致消费水平萎缩, 食品市场崩溃, 打击国内生产企业, 损害国民经济利益[9]。

3 基于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的对策建议

通过信息不对称视角下食品安全风险形成机理分析, 只有切实解决了食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才能真正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同时入手:

一是从食品源头建立良好的信息传递机制, 规范生产经营主体、减少信息流通的障碍。

二是严格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并加强食品信息传递的监管力度。如加快食品安全信息立法、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加强公众媒体舆论监督。

三是实行关键质量控制点的检查监督、建立食品安全标识制度、提升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加快食品行业标准与世界接轨。

四是充分发挥各种媒体作用、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并建立风险评估体系。

最后还应该加强对公众的食品安全科普教育。

参考文献

[1]吴林海、刘晓琳等.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改革的思考安全信息不对称的视角[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10 (5) :116-121;

[2]杨蒙.不对称信息下的食品安全问题[J].中国经贸:2009 (18) :232-233;

[3]王清.食品的安全管制——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J].中国集体经济:2012, 12 (4) :116-117;

[4]陈茹、李金玲等.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分析及解决途径[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 26 (9) :9-11;

[5]古川、安玉发.食品安全信息披露的博弈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 (1) :38-45;

[6]马琳.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食品安全监管的博弈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4, 42 (9) :262-264;

[7]朱孟超, 邓海燕.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食品安全监管困境及其对策[J].检察风云—创新社会管理理论专刊:2013 (1) :11-12;

[8]吴云霄、龙子午.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其治理[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11, 30 (3) :103-106, 113;

上一篇:用户个性模型下一篇:中国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