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验与分析

2024-08-18

食品检验与分析(共12篇)

食品检验与分析 篇1

在我国, 依照国家现有法律规范的相关政策规定, 对食品安全的检测主要体现在对食品的质量、卫生条件的评估, 具体体现在对食品质量的安全检测、生产基地检测、市场监管和食品贸易监管等方面, 在具体的检测过程中还要依据科学的监督技术手段进行支持。在我国的食品发展方面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为了完善食品监测体系, 构建更加健全和规范的食品检测体系, 更好的发挥食品检测体系在食品安全发展中的监督作用, 建立更好的食品发展平台, 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就显得尤为重要。

食品质量安全现状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存在很多不良现象, 这不仅仅损害了公共利益, 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从我国的肉类市场来看, 商家在利益的驱使下, 各类激素的使用和抗生素在饲料中的添加来促进家禽牲畜的迅速生长, 减少病症产生, 利用瘦肉精使其瘦肉增多, 在贩卖过程中注水等等, 使肉质受到严重的化学污染。从我国的粮油市场来看, 地沟油的大量使用, 增白剂在面粉中的添加, 被硫磺熏制的馒头, 使用矿物油抛光的大米等等严重的毒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2005年肯德基被报道其鸡翅和调料中存在可能伤害人体健康的“苏丹红”, 扎根中国多年的洋快餐频频被曝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有媒体统计, 过去的5年里在华洋快餐店已经曝出至少17起食品安全事件;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的记者调查明胶生产企业发现, 有企业选用被多种工业原料污染的垃圾皮料作为原料, 生产出药用明胶和食用明胶, 出售给药企和糖果工厂。国内几家大型的糖果生产厂商如雅克、金冠、蜡笔小新等也在使用此类不合格明胶的企业之列。2013年9月23日, 汇源、安德利和海升三大果汁巨头被报道透过厂房所处的水果购销中心或水果行作为中间人, 向果农大量购买“瞎果”, 再用来制成果汁或浓缩果汁, 自此, 该三大上市公司陷入“烂果门”事件。

由此可见, 在食品行业各个市场中均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质量问题, 不法商家为了保证利益, 满足市场需求而严重伤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如今社会中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之多体现了完善食品质量检验和监督机制的迫切性, 只有加强监管惩戒才能够将食品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食品质量检验和检测的重要性

截止到2013年7月, 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统计数据, 国内获取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 (CMAF) 的检测机构总计3500-3900家, 2013年, 全国疾控中心总计3522家, 其中具有CMAF资质认证的中心数量为1625家, 约占整体数量的46.14%。根据国家产品质量技术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数据, 技监系统和食品药品系统的获证食品检测机构总计1299家。

在经济发展迅猛的当下, 人们更加注重饮食文化和享乐, 食物需求不断膨胀, 因此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安全问题。不论是“三鹿奶粉”导致大头娃娃、“双汇瘦肉精”还是“苏丹红鸭蛋”、“双氧水泡椒凤爪”等等, 无一不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同时也造成了许多新式的现象甚至疾病的产生。这些问题只是一些典型, 无数的不法商家和商贩还在进行着非法添加剂的使用和化学物质的添加。

因此只有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检测和监督规范, 进行有效的惩戒才能够从源头上避免安全问题的发生。为了经济利益而牺牲人民身体健康安全的行为必须予以避免,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未来健康持续的发展, 时间长治久安, 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社会和谐, 人民群众万众一心构建社会主义社会。

食品检测类型和技术方法

食品中的质量安全危害又称为食源性危害, 具体可以分为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生物性危害。主要危害我国食品安全的因素是生物危害, 主要体现在病毒侵害、蠕虫、致病性的细菌、原生动物以及产生的毒素等等。食品安全检测的技术也分为很多种类, 主要有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生物学发光检测法、化学比色检测法、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学发光检测法、标记免疫学技术等等。根据具体食品种类的不同应当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予以检验, 下面我具体的介绍一下几个主要的检测方法: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

目前转基因产品还未被广泛的认可和普及, 所谓转基因食品可以是含有转基因成分的产品, 也可以认为是利用转基因生物而生产加工出来的产品, 也可以是由非转基因生物和不同转基因生物混合的产品。对转基因食品的概念尚无准确的定义, 但是可治的是转基因的食品主要来自于转基因生物, 由于不确定性, 因此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一直广为关注。

目前我国常用于转基因食品检测的技术是PCR技术, 根据聚合酶琏式反应来完成转基因食品的检测, 除此之外还应用蛋白质印迹法核酸水平检验法来完成转基因食品的检测。

生物发光检测法

这项检测技术大量的运用了生物学知识, 因为在细菌细胞分裂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ATP, 利用荧光虫酶和荧光虫素可以使ATP释放出能量产生磷光。可以根据光的强度判断ATP的含量多少, 进而推断菌落数量。美国的NHD公司率先推出了Profile213560系统, 这是针对ATP食品细菌检测推出的检测性系统, 它可以通过带有筛孔的比色杯将细菌细胞和非细菌细胞进行分离使得比色杯细菌细胞无法通过, 然后利用细菌细胞释放出液裂解细菌细胞。通过检测释放出的ATP量得到细菌的总数。这项检测体统的研发大大提高了原有标准培养检测法的时间。

化学比色检测技术

化学比色检测法是通过迅速产生颜色变化的化学反应与标准比色卡进行比较来检测食品的方法, 主要进行目视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得到结果。化学比色法存在许多优点, 首先它与一般的一起分析方法相比较价格十分低廉, 结果一目了然, 并且这种方法操作简便不需要定期检测维修, 它的检测灵敏度很高, 专一性高。主要是运用各类检测试纸和试剂进行检测, 随着检测方法和仪器的不断发展, 这项技术被光放应用于对甲醛、亚硝酸盐、二氧化硫、吊白块等有害的化学物质检测以及大肠菌群、沙门氏菌、菌落数量等微生物方面的检测。

对含有农药食品的检测

生物传感器技术是一项新兴技术, 它对生物物质十分敏感, 可以将其浓度转换成电信号利用仪器进行检测。这项技术的核心是利用固定化的生物敏感材料作为识别元件, 由信号放大装置和适当的理化换能器组合而成。生物传感器能够检测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物以及对人体有害微生物的检测, 还能对产生的有害激素、毒物等多种物况仍不尽如人意。鉴于这种情况, 我们还引进了比较常用的酶免疫检测技术, 这种技术在一些检测机构已经进行了落实, 并且对市场上一些还有农药的食品做出了检测并进行了遏制。

食品质量监督体系完善

在现有的食品质量监督体系下, 如何进一步完善监督, 实现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 是食品安全问题对公民的影响达到最小化, 减少其危害性, 保证公民生命健康权益的必行手段。完善食品质量监督体系就要建立与食品质量监督体系相关的基础制度;全面建立从田间到餐桌上的食品安全信息制度;落实公开执法透明化, 加强惩戒制度;落实具体监管部门的职责, 细化监管任务。

结语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 它与人民群众的健康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近些年来食品问题中抗生素的滥用、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化学污染等导致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 食源性疾病大量出现, 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政府正在逐步完善食品质量的检测和监督体系, 加强对食品安全的保障, 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应用, 食品安全问题正在逐步解决当中。

食品检验与分析 篇2

食品分析与检验技能训练总结

姓名:刘 恋 学号:071040314

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咱们10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3、4班全体同学于本学期第十四、十五周——2013年5月27日至6月9日——开展食品分析与检验技能训练。实训地点在实验楼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室二,实训指导老师为莫开菊、田成老师。

短短两周的食品分析与检验技能训练已经结束了。通过这次实训,我们增强了专业意识,我明白食品科学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它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掌握必要的食品分析与检验技能可以巩固和加深我们对食品科学基础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明白了自己在校期间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业务素质能力,为将来的实际工作打下更好的基础。

此次实训,我们共做了十三个实验:实验室基础知识、玻璃器皿的洗涤及使用、滴定(酸碱中和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熟悉化学试剂的分类和用途、称量技能的训练、溶液的配制、常用实验基本操作(观看相关视频)、熟练掌握常用实验设备的操作方法(观看相关视频并进行设备操作训练)、食品重要理化性质的测定(包括食品水分灰分测定,粗脂肪测定,过氧化值测定,蛋白含量测定)。通过此次食品分析与检验技能训练,我们具体得到了以下训练:掌握基本操作,正确使用仪器,正确取得有效的实验数据,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以及表达实验结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进而作出分析判断,正确设计实验(包括选择实验方法、实验条件、所需仪器、设备和试剂等)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查阅国标,工具书和其他信息源获得信息。下面我将对此次实训的内容作介绍。

实验室基础知识这部分包括实验室规章及安全知识的学习、实验常用操作技能的简介、实验室常规仪器设备的简介。通过实验室基础知识的学习,我们熟悉了实验室的安全守则,加强了实验室安全观念。在以后的实验中,我们进入实验室首先了解实验环境。弄清水、电源及防火设备。了解药品特别是易燃、易爆、毒和强腐蚀性药品的贮存和使用方法。注意安全、防火、防毒、防爆和防灼伤等。发生事故时要保持冷静,采取应急措施,并立即报告老师妥善处理。我们也应该培养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实验室和实验台的整洁,各种仪器、药品摆放要井然有序,不能随意丢弃废液、废物。并且注意节约水、电、药品。每次实验完,应将仪器洗净,清理自己的实验台。

第二天的实训中,老师就指导我们洗涤仪器,一般的玻璃仪器都要经过3个步骤才能达到要求:1.用洗洁精仔细刷洗,然后用大量清水冲洗;2.冲洗完后要用蒸馏水里里外外的润洗3次;3.然后需烘干以备使用。从这么一个在大家看来或许很简单的操作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滴定分析,我们并不陌生,在平时的实验中常常操作。但是,通过这次观看视频学习以及实验老师的指导,发现我们以前的操作大多很不规范。另外,滴定分析的一个难点在于终点颜色的判定,这个真的需要反复试验和比较的。当然,也需要强大的耐心,不急不躁,静心静气。

化学试剂这部分如果要系统的学习,我觉得还是比较繁琐和复杂的。我们只需要掌握了一些实验室常用试剂的分类及用途就ok了。但是,对于上次的练习,即使查了部分资料,我还是有没弄懂的地方:酸碱滴定中一级、二级标准试剂分别是什么。我也和同学们交流过,但是,大家的结论也不一致。这个就希望老师能不吝赐教了。

在称量技能的训练中,我们观看称量操作的相关视频,也进行了称量技能的训练。这次我特别注意了电子天平的调零和校准的学习,因为,这是平时称量操作中容易忽视的地方。

整个实训过程中,溶液的配制基本上都是自己亲自或者小组成员合作完成的,虽然占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自己动手,印象深刻。以前一直不敢接触浓硫酸等高腐蚀性物质,现在配制重铬酸钾洗液时候必须亲自取用浓硫酸,做完这个实验我再也不畏惧浓硫酸了。因为只要按照操作规范小心取用,一般是不会出现什么意外的。

通过观看常用实验设备操作的相关视频,以及实际动手操作,我们对于分光光度计、旋转蒸发器、凯式定氮仪、酸度计以及脂肪测定仪的原理及操作方法已经比较熟悉了。

到了实验的后期,人会感觉比较的烦躁。实验遇到的问题很多,虽然最后通过大家的努力想到了解决的办法,但是在这过程中一次次的碰壁还是挺受伤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后那个食品重要理化指标的测定,包括食品水分灰分测定、粗脂肪测定、过氧化值测定以及蛋白含量测定。这几个实验做起来很费时间和精力,确实是需要大家好好计划的,只有好的计划才能事半功倍。可是我坦率我在这个方面做的不是很好。在实验前,我们本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弄清楚各实验的原理和实验具体操作内容。但是,我们很多人并没有认真听从老师的建议,结果到了进实验室动手操作时,大家就慌乱了,甚至出现好长一段时间都不晓得做什么的情况。最后大家只能先认真查阅资料,理清头绪,然后分工合作,将实验进行下去。毫无疑问,这白白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我们该从中吸取教训,培养严谨的实验态度。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在实验室的时间真的感觉过的特别充实,每天回来可能会觉得累点、辛苦点,但是心里感觉特实在。我觉得这次实训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我获益匪浅。一方面加深了我对课本理论知识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实验经验,相信会对以后的学习以及工作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失败的实验,更加从中得到教训,应该养成认真严谨的科学作风以及学习态度。

对于收获,不得不细说的是这次实验还让我树立了严谨的科学意识。做实验时,一定要自己动手,细致认真,切不可贪图省力而想走捷径。要知道,实验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刚开始,我们小组为了尽快完成实验,不去认真思考就机械地按着老师给的方案去做,结果做到最后才发现方案不完全对,实验失败,这样不仅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精力。后来,每做一步,我都尽量问自己为什么,不懂的及时向同学请教。还有,就是实验也不能为了省事而偷工减料或者缩短某些操作的时间,只有秉着严谨的态度,才可能有好的结果。当然,也不能为了符合标准的实验结果而不尊重事实,随意修改或者编造实验数据,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做法。实验的结果有时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实验过程遇到的问题,并能及时想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样才能提高。

组员之间的团结协作是这次实验成功完成的保障。我们知道在这短短两周的时间里,要想每个人都把所有实验做一遍是不可能的。于是,我们有了明确的分工,自己的实验自己负责,这样就不会显得很混乱,也不会出现有的同学无所事事的情况,也能有效率地完成实验任务。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大家在一起商量,组员一起讨论,集思广益,组员们团结协作。这样不仅增强了团队凝聚力,每个人都收获颇丰。

总之,这次实训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在认知上,在态度上,都是很大的提高。最后,衷心地感谢莫开菊、田成等老师的悉心指导以及全体组员的付出和合作!

食品检验与分析 篇3

【关键词】 临床检验;分析质量;参考测量系统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759-02

临床检验有着很重要的实际意义,其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以及可比性对临床治疗有着很大的影响,也是判断治疗效果和检查相关病症的重要手段。目前临床检验使用方法有很多,原理也不一,使用的检测药品也不相同。因此,医院相关实验室所采取的检验方法以及检查原理一般不相同。要想提升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以及准确性,就需要建立并保证相同检验项目在不同检验方法下所显示的结果具有计量学溯源性,这也就是说将参考系统和常规检验相互联系起来。同时临床检验结果其质量的可靠性以及准确性是保证疾病得到良好控制和治疗的主要保障,也是临床检验参考系统的另外形式的肯定和表现。本文从临床检验参考测量系统以及临床检修分析质量为探讨出发点,分析了相关检验方法与参考物质在临床实际检验中的应用。

1 关于临床检验所涉及的参考测量

参考测量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位为与临床检验有关的实验室,几乎所有临床检验都在该处地点进行;第二部分为参考物质,该部分常常被分为两种物质,一种是校准物质,另外一种是质控物质;最后一部分为参考方法,该部分一般都会对临床检验所使用的检验方法起到一定参考和借鉴作用。

根据ISO17511(2003版)中的相关规定,在执行确切检验项目时所借鉴使用的参考方法被分成一级和二级两种级别,相应的参考物质也分为一级和二级两种级别。不同级别的参考物质,其适用的范围不一,对于一级级别的参考物质,常常为高纯化物;而对于二级级别的参考物质,其常常为基质或者和样品相差不大的参考物质。级别不同的参考方法,其计量学特点也不一,适用范围也不一样,一级级别的参考方法,因为其具有很高的计量学特点使得其常常使用与定值为一级级别的参考物质,一般来说,临床检验常常使用的都是二级参考方法,因此二级级别的参考方法使用更为广泛。

一般来说参考实验室对相关技术有着非常高的标准,只有相关实验室的技术标准满足了相关流程的要求,才能进入参考实验室的行列之中。参考实验室有着国家标准化的检验指标,其可以对测量数据进行有力的对比和分析,从而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相关临床检验分析质量保证的因素分析

要保障临床检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以及质量,就必须建立一个完成的应用参考系统,相关质量分析标准的统一化,这样检验所表现的分析质量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在一定程度上,单次检验所得出的结果和真值有一定的可比性和相似性,这也就是说检验分析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同时检验结果所表现出的正确度以及精密度又和分析的准确性具有很大的联系。当根据检验值计算出的均值和真值越来越接近时,这就说明正确度越高;而单次检验结果之间若是呈现出一定相似性,那么就说明检验结果具有非常高的精密度。从现实的角度上来看,真值只存在于理论中,因为只有在理论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完美的测量,而实际工作中必然存在一定的因素对测量结果造成一定的误差。因此,真值常常被称为约定真值,是人为的,而约定真值一般是都是通过大量的测量和计算才得出。对于系统误差,其解决方式一般是通过参考系统来解决的,在临床分析检验中所造成的问题,常常也是系统误差的问题,所以必须要建立应用参考系统,以保证分析质量。

3 参考方法以及参考物质临床检验分析质量中的应用

建立临床检验参考测量系统是就为保证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保证检验分析的质量性。检验结果是否具有可靠性,常常需要参考实际值和一次结果之间的相符率,在某种程度上也与结果的精确性以及准确性有着很大联系。

临床检验分析质量的优良和参考方法有一定联系,参考方法是制定临床检验分析质量检验量值标准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和参考物质联合使用,能很好保证分析质量的互通性以及相关基质效应。除此之外,参考方法还具有很强的计量溯源性,这种溯源性是能同时对参考物质以及新鲜样品做出分析,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判断作用,而参考物质所具有互通性以及基质效益,两者的联合使得临床检验分析质量具有极强的可比性以及相关可靠性,从而对分析质量做出保证。

4 结束语

随着医改的不断推进,相关医疗体系也逐渐变得完善,这种其中临床检验所具有的溯源性也得到很高的重视,但一般医疗企业严重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加强建设临床参考测量系统,对资源的共享有着很重要的实际意义,这也将为临床诊治上提供更为可靠的参考数据和分析数据,有利于相关临床检验分析质量的保证以及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张小华.探讨临床检验参考测量系统及其临床检验分析质量保证[J].医药前沿,2012(29):150-151.

[2] 林鸿.试析临床检验参考测量系统及其临床检验分析质量保证[J].北方药学,2011(11):61-63.

浅析食品分析与检验的方法 篇4

一感官检验法

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对食品的色、香、味、形、口感等质量特征, 以及人们自身对食品的嗜好倾向作出评价, 再运用统计学原理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而得出结论的分析检验方法。一般食品感官检验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有视觉检验、嗅觉检验、味觉检验、听觉检验和触觉检验。

人类最原始的食品检验方法就是感官检验, 并利用其辨别食品的好坏。食品感官检验发展到今天, 既可以单独作为食品检验的一种方法, 也可以结合其他检验方法一起对食品品质进行检验。感官检验简便易行、直观实用, 具有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方法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它也是食品消费、食品生产和质量控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简便的检验方法。如果食品的感官检验不合格, 或者已经发生明显的腐败变质, 则不必再进行营养成分和有害成分的检测, 直接判断为不合格食品。因此, 感官检验必须先期进行。

各类食品感官检验的指标, 在我国的食品卫生标准中都有明确的规定, 可以按照有关的规定进行检验。

二物理检验法

根据食品的物理参数与食品组成成分及其含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测定食品的物理量了解食品的组成成分、含量和食品品质的检测方法。物理检验法快速、准确, 是食品工业生产中常用的检测方法。食品物理检验的一种方法是直接测定某些食品质量指标的物理量, 并以此来判断食品的品质, 如测定罐头的真空度, 饮料中的固体颗粒度, 面包的比体积, 冰激凌的膨胀率, 液体的透明度、黏度和浊度等。食品物理检验的另一种方法是测定某些食品的物理量参数, 如密度、相对密度、折光率、比旋光度等, 并通过其与食品的组成和含量之间的关系, 间接检测食品的组成和含量。

食品的物理检验方法主要有密度和相对密度检验法, 折光率检验法, 比旋光度检验法, 黏度检验法, 液态食品透明度、浊度和色度检验法, 气体压力检验法, 以及固态食品的比体积测定等。

三化学分析法

以食品组成成分的化学性质为基础进行的分析方法, 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部分, 是食品分析与检验中基础的方法。许多样品的预处理和检测都是采用化学方法, 而仪器分析的原理大多数也是建立在化学分析的基础上的。因此, 在仪器分析高度发展的今天, 化学分析法仍然是食品理化检验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分析方法。

化学分析法适于食品的常量分析, 主要包括质量分析法和容量分析法。质量分析法是通过称量食品某种成分的质量, 来确定食品的组成和含量的, 食品中水分、灰分、脂肪、纤维素等成分的测定采用质量分析法;容量分析法也叫滴定分析法, 包括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配位滴定法和沉淀滴定法, 食品中酸度、蛋白质、脂肪酸价、过氧化值等的测定采用容量分析法。此外, 所有食品分析与检验样品的预处理方法都是采用化学方法来完成的。

四仪器分析法 (物理化学分析法)

根据食品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 利用精密的分析仪器对食品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的方法, 是食品分析与检验方法发展的趋势。食品中微量成分或低浓度的有毒有害物质的分析常采用仪器分析法进行检测。仪器分析方法一般具有灵敏、快速、准确的特点, 但所用仪器设备较昂贵, 分析成本较高。目前, 在我国的食品卫生标准检验方法中, 仪器分析方法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食品分析与检验常用的仪器分析方法有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荧光分光光度法、薄层色谱法、电位分析法、库仑分析法、伏安分析法、极谱分析法、离子选择电极法、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以及气相色谱一质谱、液相色谱一质谱和等离子发射光谱一质谱联用法等。此外, 许多全自动分析仪也已经广泛应用, 如蛋白质自动分析仪、氨基酸分析仪、脂肪测定仪、碳水化合物测定仪和水分测定仪等。

五酶分析法和免疫学分析法 (生物化学分析法)

酶分析法和免疫学分析法是属于生物化学检验范畴的。酶分析法是利用酶作为生物催化剂, 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方法, 它具有高效和专一的特征。在食品分析与检验中, 酶分析法用于复杂的食品样品检验, 该法具有抗干扰能力强, 简便、快速、灵敏等优点, 可用于食品中维生素以及有机磷农药的快速检验。免疫学分析法是利用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来进行检测的一种分析方法, 在食品分析与检验中, 可制成免疫亲和柱或试剂盒, 用于食品中霉菌毒素、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

现代食品分析与检验中应用的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简称ELISA) 放射免疫测定 (简称RIA) , 又称放射免疫技术;免疫传感器以及荧光免疫测定技术等生物化学检验方法。

六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特别是在2l世纪, 食品分析与检验采用的各种分离、分析技术和方法得到了不断完善和更新, 许多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分析仪器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食品理化检验中。目前, 在保证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的前提下, 食品分析与检验正朝着微量、快速、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大量的新技术、新原料和新产品被应用于农业和食品工业中, 食品污染的因素也日趋复杂化, 要保障食品安全就必须对食品及其原料在生产流通的每个环节中都进行监督检测。本文就食品分析与检验的方法进行论述。

关键词:食品分析,检验,方法

参考文献

[1]孙洪斌.食品安全检验新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27) .

[2]祁燕凌.浅析当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09 (17) .

饲料分析检验与质量控制 篇5

在饲料分析检验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系统和随机误差,从而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度。系统误差是由于检验过程中某些确定的、经常性的原因所造成的误差,它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比较固定,在重复检验过程中可以重复地表现出来,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和来源主要包括仪器误差、试剂误差、测定方法误差、分析人员个人误差等。随机误差是由于一些偶然的外部因素所引起的,产生随机误差的因素不定。

如何最大限度减少饲料分析检验过程中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并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确保饲料分析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原料的采购、生产过程控制和产品出厂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针对饲料分析检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关键环节,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系统介绍饲料分析检验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QA)和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措施,供饲料企业实验室参考。检验化验人员要求

饲料分析检验是一项重复、枯燥但又需要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作,因此分析人员必须应有高度的责任心、不断进取的精神和过硬的技术。

在分析检验工作中检验人员由于粗心导致某些操作错误,如试剂溅出或滴出,试剂或溶液加错,看错砝码、读错刻度,记录及结果计算错误等,如果已经出现错误,应立即终止实验或剔除结果,不得用于参加最终结果计算,也不得对数据结果进行主观修正。检测人员要对所获得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负责,核对人员对检测人员数据结果计算过程准确性进行监督。

为了确保检、化验结果的质量,从事饲料分析检验化验的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岗位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即使已经取得相关专业毕业文凭的本、专科学生也要通过岗前培训,毕业文凭只能表明已经通过了相关知识的系统教育,并不代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操作技能。

一名优秀的饲料化验员还应对各种饲料原料和产品的特点、相关标准,甚至加工工艺等有充分了解,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学习和丰富经验,提高技术水平。这对应对饲料原料的复杂性,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准确性非常重要。仪器设备和其他计量器具要求 2.1 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

分析检验仪器、器皿是饲料检验分析过程的主要工具,其性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直接影响着测定结果的可靠性和重现性,必须对其进行检定/校准,并做相应的标识。仪器的检定/校准需要委托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或其他单位,依据相应的检定或校准技术规程进行,其中检定为强制性。各种仪器的检定/校准周期都有具体要求,所谓检定周期即检定/校准结果的有效周期。常规仪器如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酸度计等都需要进行检定,检定周期一般为1年,大型仪器设备如高效液相色谱仪等检定周期为2~3年。仪器出现故障大修后要重新检定。大型仪器还应进行两次检定周期之间的期间核查。2.2 仪器使用

使用仪器时,要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在仪器性能状态稳定后开始测定。作好仪器使用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时间、用途、样品名称和编号、使用前后的状态等。如果出现异常,需要停止分析;如果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需进一步确认其可能影响的范围,并加以追溯。检验方法的选择

检验方法是开展饲料分析工作的重要依据,检验方法的可靠性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检验方法有很多来源,主要包括国家或行业颁布的标准测定方法、国际权威组织机构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美国公职化学家协会(AOAC)以及其他国家地区颁布的官方方法、教科书、权威学术刊物、企业标准等。

同一检验项目有2种或2种以上检验方法时,应首选国家或行业标准,且国家标准高于行业标准,其次考虑国际标准。目前我国颁布的很多国家标准都是等同或修改采用ISO标准。如果是等同采用,在标准封面上同时看到国家标准编号(ISO标准编号)。

如果受实验室条件限制需要采用非标准方法测定时,首先需要考虑其准确度和精密度,其次要考虑操作是否简便,省时、省力和试剂消耗量少。

选择标准时要特别关注所分析的样品是否在标准的适用范围内,不能盲目扩大方法使用范围这一点非常重要。如GB/T 13088-2006《饲料中铬的测定》,该标准只说明适用于矿物元素预混料、复合预混料等中铬的测定,没有明确说明是否适合有机铬添加剂中铬的测定。另外为了确保奥运食品安全,2008年紧急制定了饲料中禁用药物如兴奋剂、性激素等多残留的检测方法标准,由于制标时间紧,这些方法在适用范围中明确规定仅适合配合饲料。

要及时掌握检测标准的最新进展。已颁布国家或行业等检测标准等,根据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国际标准的修改制定情况以及标龄长短,定期或不定期对其进行修改。新修订的标准序号不变,改变的只是年代号。新版标准颁布实施后,旧版标准往往同时作废。对现行国家或行业标准中存在问题的问题,可以将意见反馈给全国饲料标准 化技术委员会,通过标准的法定程序对标准进行修订。

同一标准中,同时包含2个或以上方法,测定结果出现争议时,以仲裁法结果为准。如现行钙测定方法标准GB/T 6436-2002中包括高锰酸钾法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络合滴定法,前者为仲裁法。试剂、溶液和实验用水 4.1 试剂

市售的化学试剂一般分为4级:一级为优级纯、保证试剂,简称GR级,标签为绿色,通常用作基准物质;二级为分析纯,简称AR级,标签为红色,通常用作常规分析和要求较高的分析项目,在饲料分析和质量检测工作中应用最广泛,用量也最大;三级为化学纯,简称CR级,标签为蓝色,通常用作要求较低的分析工作。四级为实验级,简称LR级,纯度较低,在饲料分析中很少应用。光谱纯试剂、生物试剂、指示剂、层析用试剂等应按国家试剂规格要求,根据分析的对象、项目和方法所规定的具体要求,正确合理地使用。

在饲料分析中,常规分析用试剂一般为分析纯,仪器分析用试剂一般为优级纯,标定标准滴定溶液用试剂为基准级。切忌用分析纯来替代基准级试剂。

4.2 溶液配制及标准溶液标定 4.2.1 溶液配制

目前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一般有:物质的摩尔浓度(c),物质的体积分数(w),物质的质量体积分数(ρ)和滴定度。在方法标准中,除另有说明外,“溶液”或“液”均指水溶液。每批测定应一次配制足够的试剂,以免两次配制引起误差,或用新、旧溶液对同一个样品进行测定,观察其测定结果间是否有差异。在试剂标签上要清楚标明溶液名称、浓度、配制人、配制日期和有效期,不得使用超过有效期的溶液。4.2.2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在确保分析数据准确性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批标准溶液如果出现偏差,会影响到未来1个月内样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要严格遵循GB/T 601-2002《化学试剂 标准溶液的制备》。配制的标准溶液浓度应该在规定浓度的±5%范围内,标准溶液要求由两个人来同时标定,每个人做4个重复,每人4个平行测定结果极差的相对值不得大于重复性临界极差[CrR95(4)]的相对值0.15%,两人共8个平行测定结果极差的相对值不得大于重复性临界极差[CrR95(8)]的相对值的0.18%。取两人8个平行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为测定结果。注意,标定用基准物质一定要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烘干等预处理。标准溶液一般每个月要复标1次。

不要随意提高配制的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在实际生产中,有的化验员为了减少配制标准滴定溶液的次数和量,将标准溶液浓度由标准建议的浓度提高5~10倍,结果导致样品滴定过程中溶液消耗体积太小,不足2mL,甚至不足1mL,这种情况下终点多滴一滴或少滴一滴对检测结果影响都很大。而一般以滴定消耗溶液体积10~20mL为宜。当然,标准滴定溶液消耗体积的多少,除了受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影响外,也与测试样品中目标化合物的含量高低有关,因此在测定过程中要灵活掌握称样量和样品液稀释倍数。4.3 实验用水

实验用水主要有蒸馏水、去离子水和超纯净水等。按照GB/T 6682-2008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分析实验室用水共分3个级别:一级水、二级水和三级水(表1)。在实际分析工作中要定期对水的pH和电导率进行测定。常用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措施 5.1 空白对照实验

在进行样品测定时,需同时采用操作完全相同的方法而不加入被测定的物质,进行试剂空白对照试验。这样,可校正因试剂中的杂质干扰和溶液受器皿材料的影响等因素所导致的系统误差。目前有些标准的计算公式中没有明确空白消耗体积,但实际应用时一定要扣除空白。5.2 标准样品对照实验

在进行样品测定时,还需要按照与样品完全相同的操作步骤,测定一系列标准溶液配制的对照组(比色分析中称为标准比色系列),最后将检验结果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抵消不明因素的影响,在一些稳定性不好的分析方法中,标准品对照尤为重要。5.3 添加回收实验

在待测样品中加入已知量的标准物质,测定其回收率,可检验测定方法的正确性和试样所引起的干扰误差,并可同时求出精确度。因此,回收率试验是饲料分析中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如测定植物性饲料中植酸磷时,可通过添加试剂级的植酸钠进行回收率测定,如果操作正确,回收率应在95%以上。

5.4 参照样

所谓参照样是指已经赋值的样品,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的饲料样品;另一类是通过人为添加某种饲料中本身不含有的物质成分,制备成阳性样品。参照样品可以从标准物质供应部门购买,也可以自行制备。如采集一定数量豆粕和鱼粉等饲料,粉碎混匀后,分装,密封,-20℃保存,并分别采样送3家权威的饲料检测机构进行水分、粗蛋白质等检测,然后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赋值,如粗蛋白质含量为(43.78±0.52)%。然后在日常分析过程中,每批样品都带上1个参照样,以检验检测过程是否出现偏离。参照样品的使用在检验日常质量控制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主要涉及人员管理、仪器管理、记录控制、样品管理、化学药品及危险品管理、文件管理及检验过程要求等,明确工作岗位职责分工和岗位责任制。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制定可参照《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准则》CNAL/CA01-2002(ISO/IEC 17025-1999)进行。

应设计各检测项目的原始记录表格,检测人员按照要求逐项认真填写,原始记录不能随意修改,若出现差错,应在差错处划改并签名,将正确数据写在原数据的右上方。数据的有效位数、修改、计量单位应规范。原始记录应有检验人、校核人、审核人签字并存档。

检验报告应由专门人员根据检测结果填写,检验报告应内容完整、文字清晰、数据准确、结论科学规范,不得有涂抹和改写,由企业负责人审核、签字,报告应一式2份,正本交给委托方,副本存档。实验室检测能力考核

目前,实验室能力考核主要通过实验室间、实验室内部人员间、同一指标不同方法间、同一人员不同时间比对实验等方式进行考察。7.1 实验室间的比对

实验室间的比对实验通常由国家相关部门,如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CNAL)或农业部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各实验室报名参加。同时,饲料企业也可以根据具体工作需要,自行组织。具体做法为:将同一个样品,同时委托至少3家权威检测机构进行相关项目的检验,自己也同时做相关项目检验。然后将所有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异常数据仔细查找原因,直到问题解决。一般每年至少参加或组织1次,对于提高检验工作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很有帮助。

7.2 实验室内部人员间的比对

实验室内部人员间的比对实验,是指两个具有资格的分析人员在仪器设备、方法等条件相同情况下,对同一个样品同一指标进行测定。计算每个人测定结果的平均值,并以两个平均值计算测定结果间的精密度。如果相对偏差在要求的2倍之内,就符合要求。例如粗蛋白质含量在25%以上时,方法中要求的相对偏差不超过1%,检测人员进行比对时,相对偏差可放宽到2倍规定值,即2%。7.3 自我比对实验

自我比对实验,即指对同一检测人员,对同一个样品不同时间测定结果的比较,用来评价检测人员测定结果的再现性,即稳定性。这种方法一般用于稳定性比较好的样品成分,如果某成分(如抗氧化剂)在贮存过程中很容易氧化降解,则不易采用此法。此外要注意样品水分含量是否发生变化并对结果产生影响,最好的办法是测定结果以干物质基础来计。7.4 同一指标不同方法间比对

同一指标不同方法间比对是指当某项指标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通过同一个分析人员对同一个样品的某项指标,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测定,比较其测定结果。如饲料中钙的测定可以采用EDTA法和高锰酸钾滴定法两种方法测定。小结

食品检验与分析 篇6

关键词:技能大 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b)-0130-01

2012年5月4日至5日,由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农业委员会主办的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业技能大赛在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举办。农产品质量检测项目共有来自全省各高职院校的7支代表队14名选手参加。技能大赛的成功举办,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检验了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与创新实践能力,也能有效推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教学的改革,对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农产品质量检测项目比赛内容

农产品质量检测项目比赛内容主要包括溶液的制备、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吸收曲线的绘制、工作曲线的绘制、实验数据处理、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等技能的考查。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农产品质量检测的基本的技能,能熟练掌握检测常用器材(如吸量管、容量瓶、移液枪)的使用以及常用检测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熟练操作,能进行检测数据的处理及结果分析。通过比赛,充分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实践操作技能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2 以技能大赛为契机,推进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业技能大赛的举办,有利于推动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专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改革。

2.1 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我院坚持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核心,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系《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是食品营养与检测、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的核心课程,分两学期一学年实施教学,其中二年级第一学期为理论和专项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二学期为综合性实训,旨在培训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综合能力。本门课程技术性强、技术环节多、操作要求高,以此次技能大赛为契机,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1)项目式教学模式。本课程采用“技能培养主导,真实检验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并以项目为教学单元,以任务为教学模块,将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相结合融合于整个教学过程。所设教学项目由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基础、食品质量感官检验技术、食品质量物理检验技术、食品营养成分检验技术、食品矿物质成分检验技术、食品常见添加剂检验技术、食品有害成分检验技术、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本、食品理化与徽生物综合实训9个项目组成[1],每个项目下又分为几个任务教学模块,以此项目式教学模式教学,达到训练学生基本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熟练的教学目的。

(2)教学与产业、企业、专业相结合,服务地方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相关专业探索推动食品、农产品安全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高职院校与地方的相互合作关系、通过建立校地合作,将实践课程安排到企业,训练学生在生产一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能力;主动拓宽、改造传统专业,积极培育农产品安全专业,努力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重点设置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和农产品检测等专业,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学生可到企业进行岗前实训,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技能训练,同时有效地促进企业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安全。

2.2 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操作演示教学、多媒体教学、举例应用教学等方法,已经远不能满足技能大赛所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应用项目驱动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多种方法,在整个的实训教学过程中,把“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参与为主的教育教学方式。

重点改变传统的试卷笔试的考核模式,加大技能考核比重,目的在于考核学生技能掌握情况,同时查找实训教学中的不足,及时改进方法,以期在以后的实训教学中有重点、有目标地进行实训教学,使实训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技能考核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引导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态度,促进对学生实训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技能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在得到提升的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2.3 推进教学内容改革

(1)自编教材和网络资源教学。该课程教材采用了我院教师贾君主编的《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该教材体现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新理念的课程标准,是理实一体、实践理论整合式的教材,通过循序渐进的办法由浅入深,先引入案例,再分析概念、性质、原理,然后提出检测的方法,使学生易学易懂。在教学时,配上常规实验操作的视频、题库,网络资源、在线考试、答疑等环节,使教学效果更佳。

(2)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在教学实施中,对各项目工作任务都进行了设计,以单元设计进行单一技能的训练,以教学实训、岗前实训进行综合技能、职业素质等综合能力的训练。该课程教学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向导,遵循项目驱动—— 操作示范—— 设计食品质量指标检验方案—— 实施—— 归纳总结—— 再实施—— 项目评估验收、学习效果评价(教师评、学生互评与自评)的教学组织,以项目为载体,教学的综合能力训练无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活用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职业技能竞赛的举办激发了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为教师今后的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的高低决定了高职教育的质量与特色,只有教师素质提高才能指导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技能大赛,给高职院校提供了培养教师实践能力的加速器,有利于促进各院校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食品检验与分析 篇7

关键词:食品检测,检验,体系,现状,问题,对策,分析

当前在食品检测检验体系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中包括:技术水平差、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食品检测检验体系、没有建立完善的市场准入机制。因此为了稳定食品行业发展, 就必须亟待解决这些问题。

一、当前食品检测检验体系的现状分析

(一) 技术水平差

从当前的现状来看, 我国食品检测检验的技术水平差, 导致食品安全问题一再发生, 从采用的检测方法方面加以分析, 存在着使用方法单一的问题, 在对检测的技术进行反复的筛选, 存在着检测技术不成熟的问题。

(二) 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食品检测检验体系

当前在食品检测检验的过程中, 由于构建的体系不完善, 使得一些方法的应用出现不科学的现象。从标准的食品检测检验体系的操作流程可以看出, 很多食品的生产是在农田开始的, 然后在进行加工, 最终拓宽食品的销售渠道, 在整项工作当中, 要由相关的监管部门进行监督。然而, 实际上, 食品检测检验工作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 一方面食品检测检验体系制度受到限制, 这样就导致有些食品检测检验工作流于表面形式, 并不能将工作做得更加系统, 最终使一些不达标的食品参杂到各大食品市场当中。

(三) 没有建立完善的市场准入机制

从影响食品检测检验的相关因素方面来看, 食品检测检验能否在市场中建立行之有效的准入机制, 是非常必要的。然而, 我国的一些食品检测检验机构呈现出了一些普遍性问题, 缺乏强有力的检验资质、在管理方面出现了不公正的问题, 这些都会影响到食品检测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些部门没有建立科学的食品审查工作的标准制度, 在这种情形之下, 有害的食品就会进入到市场当中。

二、食品检测检验体系的相关对策分析

(一) 建立健全、完善的食品检测检验体系

建立健全、完善的食品检测检验体系, 并加大食品检测的网络化建设, 使得食品检测得到更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作为政府部门, 建立开放式的食品检测检验制度, 保证食品检测检验工作的透明化和公正性。同时还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竞争机制, 保证食品行业能够通过正当的手段进行行业竞争。另外还要尽快铲除食品行业间所存在的制约因素, 不断提高民间食品检测检验技术水平, 有效指导和扶持相关政府做好食品检测检验工作, 这样才能让广大消费者对所购买的食品放心, 才能更科学的对食品安全质量利用技术手段来加以科学的判断。

(二) 对食品检测检验体系制度进行科学的完善

对食品检测检验体系制度进行科学的完善, 对于当地的食品检测检验, 不能只凭借单一的技术手段, 不能只是停留在当地食品检测检验人员的管理工作中。同时还要明确食品检测检验机构人员的工作责任, 对不能履行工作职责的人员, 还要给予相应的处罚。对引发出来的制度问题要做好适当的调整、并补充相关的工作内容, 及时解决食品质量问题。另外, 还要加大食品检测检验机构工作的培训力度, 并在这个基础之上, 打开食品行业竞争市场, 以利于尽快将食品行业中出现的垄断问题解决。固然, 所实施的相关措施, 都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 要对食品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逐步完善, 这样可以更好的规范食品行业实际操作情况, 使一些环节中引发的受贿、食品质量以次充好的问题, 情节较严重, 触犯法律的, 应该交给相关的法律部门加以制止和惩罚。

(三) 对食品检测检验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

之所以在最近几年, 经常出现食品安全事件, 就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不同的地区, 不同的管理人员, 在食品检测检验方面所制定的标准不同。所以, 作为政府部门, 应该对食品检测检验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 通过对费用进行统一规定, 来增强食品检测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同时, 好要保证评价机制呈现动态化的趋势, 来不断的完善食品检测检验体系, 并在检测机构中建立激励及奖惩制度, 这样可以将工作责任进行详细的划分, 当出现问题时, 直接找相关的责任人来进行承担并追究其责任, 这样才能使食品检测检验工作受到有效的保障。

(四) 对食品检测技术进行进一步提升

食品检测检验技术, 是保障食品检测结果正确与否的重要依据, 目前, 我们可以学习西方一些发达的国家成功经验, 并结合我国食品检测检验实际状况, 在此基础之上, 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 来不断的完善我国食品检测检验技术, 并对不良的技术方式进行逐步改正, 然后深入的研究我国食品检测检验技术和方法, 以寻求最优的技术手段。另外, 还要加大食品检测检验工作的监督力度, 通过制定规范的标准, 来约束不良的检测行为, 使我国的食品安全工作得到保障。另外, 在食品检测方面不能盲目的检测, 应该有计划的检测, 并对相关的检测设备进行深入的研究, 以使我国的食品检测检验技术更加完善。

结语

综上所述, 当前在我国各个地区、各个食品市场中布满了多种多样的食品, 在这种情形之下, 食品安全问题就备受人们的高度重视。为了保障人们能够食用放心的食品, 保证人们的身心健康, 就需要对食品检测检验体系进行完善, 并加大食品检测检验工作的监督力度, 协同相关的政府部门, 抓好在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工作, 不断提升食品检测工作质量, 排除人们使用食品时各种思想顾虑, 以人们的身心健康为重, 确保人们都能健康的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唐蓉, 朱一胜.浅谈对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认识[J].时代经贸, 2014 (02) .

[2]张玲.完善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思考[J].科技创业家, 2013 (23) .

[3]呼延蓉, 杨金梅, 穆昕, 等.食品检测检验体系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外食品工业 (下半月) , 2013 (09) .

[4]闫秀艳.关于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24) .

食品检验与分析 篇8

1 危险源识别

锅炉检验具有专业性, 要求检验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 还应拥有丰富经验。同时, 检验人员应明确锅炉的基本特点, 通过实践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经验, 进而完善检验工作, 提升检验成效。目前, 在大部分企业中, 均能看到锅炉设备, 它的应用可保证企业的稳步运行, 然而, 因长期使用, 外加老化, 在锅炉运转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隐性故障, 进而带来严重后果。在检验工序中, 我们应重视危险源识别, 参照锅炉检验经验发现, 常见危险源一般为高空坠落、不合理操作、高压和高温等。因危险源类型的不同, 对应的危险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别, 工业生产过程一般会接触有毒物质, 但因操作不合理所引发的有毒物质外泄是中度危害, 因高温或爆炸产生的危险也是中度危险。由于工业生产活动中的部分气体可燃, 因高温环境的作用, 非常可能出现爆炸事故。在实际操作过程, 需不断增强广大员工自身的安全意识。另外, 因交通事故所引发的危险是重度伤害, 而交通事故属于重大危险源, 并会对员工产生严重伤害。上述危险源一般会带来不同的危害, 因此, 锅炉检验人员一定具备灵敏的危险源辨识力, 一旦发现异常, 立即判断, 找出引发原因, 带领工作人员及时处理, 提出可行措施。

2 锅炉检验方法

旨在通过锅炉的不定期检验来排除安全隐患, 防范安全事故, 一般应用下述检验方法:

在检查过程, 提前做好防护处理, 减少对自身健康的损害;然后, 实施风险评价。要求检验人员参照锅炉运转科学评价, 以此来明确潜在危险, 全面防护, 规避突发事故的发生, 该预防除可有效减少危险出现几率, 也可延长使用年限。对比预防和解决措施发现, 预防措施具有较大价值, 因此, 要求检验人员参照自身的经验, 依照锅炉运转的具体情况, 合理编制风险防控方案。然而, 不允许盲目制定, 保证满足规范标准。各风险防控方案参与方一定要具备深厚的经验, 待明确防控方案后, 需大力落实, 可组建特定部门负责方案执行工作, 在执行过程, 应及时调整方案, 让方案满足锅炉运转。同时, 检验和操作人员需提前沟通, 清楚告知操作人员具体的检查时间, 进而让操作人员充分准备, 有效协调检验人员。对于检验人员除认真检查锅炉外, 还应全面检查环境条件, 让锅炉运行环境符合标准要求, 规避其他危险源。在检查过程通常会利用电气设备, 因此, 务必严格检查电气设备, 防范漏电问题, 全面落实防水处理操作, 应用上述设备时, 一定要参照具体的规范标准。

锅炉检查通常包含安全管理检查和安全技术检验这两项内容。其中安全管理检查是指规范制度的构建、安全责任的履行和人员能力核查, 围绕不合格者开展培训活动, 直到达标。而安全技术检验是指技术的可行性与故障隐患排查。

3 危险源防范对策

3.1 增强安全意识

检验人员应明确安全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 合理分辨危险源, 同时, 采取科学措施全面预防、有效控制。只有让全体检验人员均形成安全意识, 方可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参照规范标准有序践行。

3.2 提升心理素质

锅炉检验通常会出现不同状况和问题, 这要求检验人员一定要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 只有这样, 当遇到突发状况时才会沉着应对。同时, 在确定工作任务后, 全面思考, 编制具体的检验方案, 促进检验工作的稳步开展。

3.3 提高专业性

锅炉检验人员需全面掌握安全生产规范, 明确技术操作标准, 在工作活动中不断丰富实践经验, 切实提高专业性, 大力增强从业资质, 进而及时识别各种危险源, 系统防范、有效处理突发事故, 尽可能降低事故发生几率。

及时自救

检验锅炉时不可避免会出现突发事故, 因此, 一旦出现突发事故, 应立即开展启救工作, 重视人员的生命安全, 并将人员安全维护作为基本自救原则, 有效控制突发事故。另外, 应规范开展自救工作, 不允许盲目、胡乱进行, 应将实际情况及时、完整汇报给责任人。开展急救工作时, 还应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不仅要利用现存的设施设备, 而且应向周边救援人员发出求助请求, 携手努力, 共同应对突发事故。

4 结语

锅炉影响着工厂的生产成效, 且其运行环境存在各种风险。因此, 锅炉检验至关重要, 并对检验人员提出更高的标准, 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 还应拥有丰富经验, 重视危险源识别, 落实危险源后, 有效处理, 切实提升生产活动的稳定性, 为生产财产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摘要:锅炉作为工业生产中的主要设备, 一般用来进行能量转换, 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挥自身功能, 然而, 此环境条件具有危险性, 非常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是一种常见危险源。为减少事故出现几率, 一定要及时开展安全检验工作。笔者将依据多年经验, 围绕锅炉, 具体研究危险源识别及相关检验问题。

关键词:锅炉,危险源识别,检验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楚.锅炉检验过程中多发的危险源识别与检验措施[J].科技创业家, 2013, (17) :230-230.

[2]刘玉芳.锅炉检验过程中多发的危险源识别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5, (11) :184-184.

食品检验与分析 篇9

1 开展微生物检测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工作人员及活动规定。必须保证参加检测的人员具有相应的资格, 并通过相关的考试后, 持证上岗才能开展相关活动。同时要求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有高超的专业技术, 还应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尽可能降低人为问题的制约。检测过程需要按照相关的活动规范和流程进行, 使用无菌设备认真的进行抽样活动, 采用先进技术获取相关信息。 (2) 存放装置。若想检测过程顺利进行, 除了确保实验室有必要的设施外, 还应该重点考虑装置存放的条件和要求。 (3) 装置和药品的配置。在各项装置进行安装时应该对气温进行调节, 确保其安稳, 对装置气温稳定性合乎规定要用的具体时间详细记录。同时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各种装置进行消毒处理, 并通过感应设备对其运作状态进行监测。对于药品的配置, 培养基往往在121℃下采用高压湿热灭菌法灭菌15分钟;较为敏感的培养基一般采用膜过滤法。 (4) 样本的处理。在样本收集过程中, 需要确保抽样活动是在无菌环境下展开的, 有效避免了样本被污染。在样本输送时, 应该防止样本受到光线的影响而出现污染现象, 抽样之后就应该及时将其送至测试场地。一般样本输送时间要控制在3h内, 如果无法及时送到, 要确保在近乎之前的气温时将其完整的存放。

2 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

(1) 检验食品污染程度指示菌。细菌总数即菌落总数, 是食品和生活饮用水检样处理后, 在特定培养条件下, 所得1g或者1mc检样中所含有的细菌菌落个数, 这就是判断食品和生活饮用水污染程度的关键指标。大肠菌群系是在37℃下培养24h的一群发酵乳糖、产气、产配以及需氧或者厌氧的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胞杆菌。这种菌群主要来源于人和牲畜的粪便, 因此可以用粪便的污染指标菌对食品的卫生质量进行评价。 (2) 检测食品中治病菌。在食品微生物相关检验标准中已经明确规定某些微生物的数量, 因此在对食品污染程度指示菌检测的同时, 还应该对一些治病菌进行测定, 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3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分析

过去, 检测食品微生物一般都是通过琼脂平板培养法进行的, 往往2-3天才能得出结果, 等待时间较长。近年来, 我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我国诸多学者对一些快速检测方法和技术进行了研究, 也在不断开发和创新相关检测技术, 进而提升了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快速性、可靠性、准确性等。 (1) 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是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中关键的技术之一, 其又划分为两种技术, 一是核酸探针技术, 坚持碱基互补的原则, 用特定的方法对标记物进行测定。二是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PCR) , 通过对双链DNA进行加热, 使其分解为两条单链, 成本DNA聚合酶和引物的模板;接着降低温度, 使寡聚核苷酸引物与DNA分子进行互补序列退火, 随着火温度越高, 其扩增特异性就越好。 (2) 电阻抗法。在培养基内细菌会生长繁殖, 该过程将会使培养基中的火分电惰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脂类以及蛋白质等, 代谢生成为具有电活性的小分子物质, 大大增加了培养基的导电性, 促进阻抗的变化。因此可以通过培养基电阻抗变化的检测情况, 对细菌在其中生长繁殖的规律与特性进行判定, 可以高效、准确的检测出相应的细菌。电阻抗法往往适用于大肠杆菌、霉菌的检测。 (3) 免疫学方法检测细菌抗原和抗体技术。免疫学方法检测细菌抗原和抗体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上的应用, 主要分为三种技术:一是免疫酶技术, 主要是将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反应结合酶的催化作用, 将酶和抗体或者抗原结合形成酶标抗体或者抗原, 也可以通过免疫方法形成酶抗体复合物, 这种技术不仅独特, 而且效率十分高。二是荧光抗体检测技术, 如图1所示, 该技术又分为间接法和直接法, 间接法是在样本上直接滴加已知特异荧光标记抗血清, 清洗后获取信息;直接法是在样本上滴加荧光标记抗体, 随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三是免疫磁珠分离法, 应用抗体包被的免疫磁珠, 在磁场装置中对铁珠进行收集。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食品安全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 只有确保食品检测工作各个环节的科学性, 才能为食品卫生和安全提供可靠依据。近年来我国对食品微生物检测工作十分重视, 要求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检测试验, 工作人员必须遵守职业道德, 保持严谨科学的态度, 不断研发和改进检测技术, 促使我国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向标准化、科学化、精准化方面发展。

摘要:在社会不断进步, 经济不断发展下,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对食品安全检测的标准也越来越高。食品的安全性是食品具备的必然因素, 面对世界各地不断发生的各种食品安全事故, 使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国际卫生组织十分关注食品微生物污染问题。本文就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和检测技术进行研究分析, 为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检测技术

参考文献

[1]王云国, 李怀燕.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及发展趋势 (一) [J].黑龙江粮食, 2010, 02:42-43.

[2]安玉枝, 王锡青, 姜勇.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 2013, 03:74+142.

食品检验与分析 篇10

一、食品微生物检测因子

为了防止食品中微生物导致食品的变质及腐败, 需要做好食品微生物的检验, 在食品微生物检验中, 相关的国标规定了检测因子, 具体如下:

(一) 食品污染程度指示菌的检验

食品污染程度一般用有关的细菌的数量来衡量, 主要有两类指示菌, 一类是细菌总数 (又称菌落总数) , 另一类是大肠菌群数。

1. 细菌总数

为了衡量食品中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用水中, 被微生物污染的程度, 一般采用细菌总数作为衡量因子进行衡量。细菌总数是指待检测的食品或者生活用水经过特殊的物理、化学或者生物方法进行前处理之后, 在指定的条件下, 经过细菌培养之后, 得到的1克或者1毫升的待检测样品中所含细菌的菌落总数, 这一数据也是评判食品卫生学的评价指标。

2. 大肠菌群数

大肠菌群系是指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抱杆菌, 这类细菌属于需氧或者兼性厌氧菌种。这类细菌能够在37℃培养24 h后能发酵乳糖、产配、产气。由于此类细菌的主要来源是人或者动物的粪便, 因此以此对生活用水和食品的卫生质量进行评价。

大肠菌群数的含义在食品和水中, 含义不一样。食品中表达的是以100毫升或者100克的样品中所含的大肠菌群数;而在水肿则是1000毫升待测样品中被发现的大肠菌群数。

(二) 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

食品中的致病菌主要有金黄色的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梭菌、蜡样芽胞杆菌和阪崎肠杆菌等几类。但是这些致病菌由于数量极少, 采用相关方法难以准确检验, 但是这些致病菌即是量很少, 但仍旧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因此必须检验, 这样就要求检验检疫人员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 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检验方法。

二、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

食品微生物的检测在我国已进行了数十年, 相关检测技术不断被探索与发现。对于传统的显微镜法、细胞培养法以及生化实验方法对食品中微生物进行检验之外, 近年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的丰富与发展, 微电子技术的不断突破, 催生了许多检测食品中微生物的方法, 如电阻抗法、分子核酸探针等技术。上述新方法的出现, 极大的提高了食品中微生物检验的速度与准确度, 对于食品检验的结果的可靠性也是显著增长。

(一) 代谢学技术

代谢学技术在食品中微生物检测时, 并不是直接对微生物进行检测, 而是对食品微生物在培养基中进行生化过程时产生的中间产物或者对培养基中某具体成分的改变作为检测对象进行含量检测, 然后再依据相关关系进行计算, 得到食品中微生物的具体含量的技术。代谢学技术中用到的检测手段主要有电阻抗法、代谢产物检测法、微量生化法和放射测量分析技术等。

(二) 抗体检测技术

抗体检测是检测食品中微生物含量十分有效的方法。依据抗体检测技术的原理可将抗体检测技术分为乳胶凝集反应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技术两种。此处只对乳胶凝集反应原料进行简单介绍。对于乳胶凝集反应技术, 由于抗原抗体具备进行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能够与加入的特定的大分子乳胶颗粒产生凝集反应。采用特异的检测盒, 能够在短时间内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这样的检测技术对于细菌检测具有较好的灵敏度, 而且特异性较好。

(三) 分子生物学技术

分子生物学在最近十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 尤其是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 对食品中微生物的含量进行检验, 改变了整个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方向。目前, 比较常用的就是核酸探针技术, 即大家熟知的基因探针检测技术。以及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核算探针技术的原理是依据微生物基因中的最小组成成分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结构中碱基的特异性配对, 加入与之对应的细菌的已知的DNA八序列进行同位素标记, 然后加入到经过解旋测定的DNA八样品中, 依据最终得到的双链DNA的数量确定菌种数量和种类。

摘要:食品安全是当今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 食品中微生物是对食品安全问题产生危害最大的因素。本文分析食品微生物检测因子, 并对相关检测技术进行简要分析, 希望能供有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

参考文献

[1]安玉枝, 王锡青, 姜勇.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 2013, 03:74+142.

电梯电气控制系统故障分析与检验 篇11

关键词:电梯;电气控制;故障检修;措施

中图分类号:TM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3-0090-01

电梯主要是由机械与电气部分有机结合的产品,由导向系统、电气控制系统、门系统等几大系统共同组成,这些环节中,任意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电梯运行的安全性造成影响,在对电梯停运的故障进行调查后发现,大部分故障都是由于电梯的电气控制系统故障导致的。因此,加强对电气系统的故障以及排除方式进行研究,有利于提高电梯运行的安全性,为使用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1  电梯电气控制系统的故障分析

1.1  电气安全回路故障分析

电梯的安全回路主要指的是在电梯的各个安全部件上装上一个电气安全开关,然后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安全开关串联起来,由安全继电器对安全开关进行控制。只有当所有的前开关都能够有效接通时,才会对安全继电器进行吸合,这样做能够有效保证电梯安全。电梯如果停止运行,就不能有效的对信号进行发送,电梯无论是快车运行还是慢车运行都无法动作时,则故障问题发生在安全回路的可能性较大,对这一问题进行排查的主要方式是在机房的控制屏中检查安全继电器的运行状态,一旦继电器置于释放状态,该故障应该就发生在安全回路。一旦安全回路中电气安全开关出现断开或损坏都会造成电梯停运,应该对每段安全回路逐步排查,一直查找到安全回路断开点[1]。安全回路不仅对电梯的运行产生影响,同时也对电梯维修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影响,在维修时要严格按照安全操作章程进行操作。

1.2  门系统的连锁回路故障分析

电梯的电气连锁开关是将电梯上所有门以及相应的角门之上都安装上相应的电气连锁开关,当电梯所有轿门都能够良好运行时,电器连锁开关才能够闭合,电梯才能够正常运行,当全部门关闭路的断开,就必须要在确保检修状态之下,而控制屏分为短接轿门锁与厅门锁[2]。如果确定是轿门的故障,就要对轿门进行调整关闭,如果是厅门部分的故障,就要在保障电梯处于检修状态下对厅门的锁回路进行短接,并逐一排查每层的厅门系统,检查是不是关闭良好,还必须要检查门系统的电气连锁开关是不是接触良好。要修复这种回路故障,首先要将门锁短接线取掉,才能够让电梯恢复快车状态[3]。

1.3  继电器等内部元件故障分析

接触器或者继电器线圈等被电流冲击,线圈就容易烧坏,会对接触器或者继电器所控制的电气回路受到损坏而不能继续持续运行。如果是线圈没有烧坏,而是电气系统中的某一接触点烧坏,就有可能导致接触点连接在一起,引发回路短路。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由于尘埃阻断线路连接出现的短路或者接触点的弹簧没有弹性,出现了短路的状况。电气接触点一旦被烧坏,就会导致控制这一接触点的电气回路发生故障,而出现长期断开或者线路闭合的现象,这种现象的长期出现容易导致电梯出现误动。在电梯应当断开的地方相连接,使用者如果不慎就会造成极大的危险,这种问题在各种电梯事故中得到了印证。

1.4  电磁干扰导致的故障分析

电磁干扰主要指的是由于电磁对设备性能以及传输功能等的影响,电磁干扰在电梯电气系统中属于较为常见的现象,具有较大的危险性。这种危险性主要表现在导致电梯发生频繁故障,而且故障率较高,很难被排查。

控制柜中有微机电子板,轿厢等电梯直通各种电子板,在受到电磁干扰的情况下,就很有可能导致电梯出现瞬间死机而无法运行的故障产生,解决这种问题的有效措施是尽可能地减少在电梯控制柜中各种线路之间的距离。注意不要与高压以及高频线路铺设在一起,控制柜中的通讯线要使用能够对干扰信号起到一定屏蔽作用的屏蔽线以及双绞线等,在微机电子板的进线处增加磁力线套,可以有效地对高频杂波进行吸收。如果旋转编码器的信号线受到干扰,就会对运行精度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运行中产生一定的垂直振动,在较为严重的情况下还有可能导致滑梯。依据对电梯维护的经验以及实际操作中进行总结,在电梯的控制版面单纯的依靠屏蔽网减少电磁对信号的干扰是远远不够的,应另外架设一层金属软管,并保证金属软管的接地情况,以增强对电磁的抗干扰能力。

2  增强电梯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与预防的建议

2.1  着重提高电梯维修人员的专业水平与业务能力

电梯能否持续健康的为人服务,一方面有赖于电梯质量的保障,另一方面主要依靠电梯维护人员的管理。因此电梯维护人员是对电梯孤航进行排查,以维持电梯运行的必要保障。电梯的构造具有一定的个特特殊性,同时炸人们生产生活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因袭电梯的维修管理人员必须加强责任感,做好本职工作。电梯维修工作的顺利实施,就必然要求管理人员的相关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储备,对电梯的控制系统以及相关元件等有较为准确的认知,能够熟练的对设备进行操作,对故障做出准确判断,并予以排除。

2.2  遵守电梯相关管理规定

电梯的相关使用规定是保障电梯能够安全运行的基础,能够有效地避免故障的发生。电梯的相关管理规定主要包括对电梯的采购、电梯的使用、以及维护等相关方面的规定。严格执行电梯的相关检查制度,坚持对每周巡查以及每月检修等制度的监督工作,保障巡查工作的有效开展,以保证对故障问题能够及时的发现并排除,减少对居民生活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影响,消灭安全隐患。只有将故障消灭在萌芽阶段,才能够有效避免由于故障导致的停机对电梯使用效率以及安全性的影响。

2.3  加强对电梯安全使用的宣传

电梯的安全性不仅受到电梯设计者、生产厂家以及安装维修等环节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电梯使用环节的影响。使用者作为电梯运行的受益人,同时也承担着故障带来的风险,因此,加强电梯使用者的保护意识,减少由于对电梯相关知识不了解而出现的操作错误导致的安全问题,就成为了保障电梯安全的重要环节之一。

加强电梯安全意识的主要方法就是扩大宣传,针对目前电梯使用不当导致的问题,将电梯的使用规定贴在电梯内部较为显眼的地方,促使使用者能够获得正确的操作知识与安全意识。在电梯使用较为密集居民小区和商场等地区,还可以通过举办相关安全知识竞赛的方式,或者设立专门的展示电梯安全使用规范的橱窗进行相关操作知识的介绍,通过电视节目等多种方式与多种途径增加使用者的安全意识,保护他们的安全。

3  结  语

降低电梯故障概率,是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秩序,维护国家社会和谐安定的必然要求。因此电梯检修的专业负责人不仅要做好对机械部分的检查,同时要重视对电梯电气系统的故障分析工作,依据故障表现对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分析,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对故障进行排除,进而保障电梯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 吴建.浅谈电梯电气故障维修的教学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2010,(18).

[2] 许春义.电梯电气系统故障分析与检测[J].价值工程,2012,(9).

[3] 李明阳,代清友.电梯电气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机电信息,2010,

食品检验与分析 篇12

1 改革的思路

传统的实验教学实行的是预习—实验—实验报告的“保姆式”教学[3,4],学生在实验中,不进行思考,只按照实验讲义或教师给出的实验步骤“照方抓药”,只学到测定的操作,对其原理和其中的原因不进行思考。因此该课程的改革应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思想指引下,依据食品检验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为基础,结合《国家职业标准》中、高级食品检验工岗位技能鉴定标准,以糕点面包、乳及乳制品、调味品、啤酒及软饮料、罐头食品、粮油及其制品等典型食品为载体,以常规的检验技术为重点选取课程内容,采用“技能培养主导,真实检验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组织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完成食品检验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综合能力,以满足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

2 改革的目标

该门课程实践以“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现代食品理化检验技术,熟悉食品相关标准,具有高水平的食品检验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为教学目标,培养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具体包括以下3个方面。

2.1 知识目标

了解行业发展现状、食品检验的新技术及发展趋势;熟悉食品检验的任务与内容、基本程序、主要方法及相关标准;理解食品理化指标测定的原理、掌握检验操作技能。

2.2 职业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要求其能熟练运用食品检验技术,合理安排检验工作,正确配制试剂,熟练使用分析仪器,独立完成食品检验工作;培养学生正确处理检验数据的能力:能正确处理检验数据,正确评价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培养学生具有对生产中原料、半成品、成品进行常规检验工作的能力:能根据检验流程和要求,对企业生产中原料、半成品、成品进行检验并作出品质判断。

2.3 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培养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客观公正的工作作风;遵从敬业爱岗、吃苦耐劳的良好职业道德,塑造团队协作的精神;增强其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意识,提高其获取信息、自主学习的能力及拓展创新等可持续发展能力。

3 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

3.1 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是在开设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食品化学、仪器分析、生物化学等课程基础之上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该课程是以食品为分析对象,对先前学习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在教学中,经过对学生的调查和考察考试效果分析发现,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主要表现为一些基础概念不清晰、混淆;死记硬背多,理解、灵活掌握少。因此,应将该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重新修订。食品分析与检验实践教学由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和综合设计实验等几个模块组成。

食品分析与检验是以食品中各种成分的性质为基础的,基础实验中主要包括基本的操作实验和样品的预处理,如各种不同溶液的配制方法、样品的采集及样品的消化、蒸馏、萃取等各种预处理的过程、酸度的测定、水分的测定及测定后对数据的处理。基础实验是提高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巩固和丰富理论知识、提高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其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关键,也是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基础。验证实验主要包括液态食品相对密度测定、还原糖的测定等,由于课时有限,将基础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整合,如将溶液配制方法、样品预处理的几种形式及数据的处理综合到还原糖的测定中,将采样及小型仪器的使用综合到相对密度的测定中。这样,增强了实验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增加了课内的知识容量,避免了实验的重复准备,节约了实验经费(图1)。

3.2 增加综合设计实验

为改善学生“照方抓药”、不进行思考的弊端,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生产实际,实验中增加了综合设计实验,采用启发式、问题讨论等方式实施教学,注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对饮料的品质进行评价,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选分析对象,3~5人为1组,提出实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实验方案进行修订,小组共同准备实验、完成测定操作,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写出分析报告。该训练能使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不断提高,还可以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3.3 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考核方式的构建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能力、注重过程评价等原则,将食品检验工证书的考取融入考核中,实行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食品分析的基础知识、实践操作和创新技能进行考核,主要使学生掌握食品分析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规范,并将其进行综合运用。考核采取提交报告、笔试、现场操作等方式进行,使学生既能通过该课程的考核,又可以真正学会食品分析的技能,获得食品检验工证书,为以后进入食品企业参加真正的食品检验任务奠定基础。

4 改革效果

经过教学改革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习积极性高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生能够自我探索,提出问题,将相关的问题逐一进行解决,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采取小组共同学习的方式,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制定实验方案,完成测定操作直到写出检测报告的整个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测定操作,对实验涉及的测定原理也有了更深地理解,使整个操作不再是死记步骤,真正掌握了其操作原理,大大提高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也促进了学生的就业。

参考文献

[1]郝征红, 岳凤丽, 姜桂传.高职类院校《食品分析》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探讨[J].新课程研究, 2011 (9) :49-50.

[2]郝生宏, 胡克伟, 魏丽红, 等.高职食品检测类课程开发——以《食品分析检测》课程为例[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3 (1) :47-48, 51.

[3]张爽.高职食品检验类课程群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3 (2) :79-80.

上一篇:密实度检测下一篇:控制爆破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