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下的护理管理(精选12篇)
安全管理下的护理管理 篇1
“9+3”学生入学后实行混班混编的管理方式, 近两年的实践证明这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学生管理模式。学生在经历跨文化教育的同时, 能较好地适应内地的生活环境, 也能与同学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情感融入。内地教师和学生通过与“9+3”学生的广泛交流和学习, 了解了藏区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质, 并建构出和谐的民族关系。在教学方面, 针对这批学生文化基础差, 学习目的还停留在感性的、外化的阶段等现状, 着重实施强调专业思想建设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上主要为大班学习、个别辅导、与内地学生“结对子”、实行“一帮一”的传统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短时间内可以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起到一定效果, 但是从长远来说, 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内化学生学习目的方面所起的作用也比较弱。现阶段普遍采用的教师大班教学, 主要面对大部分认知水平已经达到一定层次的学生。汉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在这种管理模式中, 无疑是“跑步前进”或“囫囵吞枣”式的学习, 考试可能会过关, 但是对于深层次的个人能力就无法肯定了。教师的个别辅导, 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责任心, 愿意主动地关注这一部分特殊的学生群体。但是, 教师的个别辅导主要是针对教师自己主观意识中的重、难点问题, 辅导也主要是针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强化。而“9+3”学生由于性格因素, 如腼腆、内向、不自信等, 不敢与任课教师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交流, 加上文化基础差, 不能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 也就无法提出有效的问题, 这种辅导就容易成为教师单一方面的讲授。内地学生“一帮一”方式, 容易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是一种平等的、愉快的学习体验, 但是, 起关键作用的是前面的“一”的态度、专业能力、沟通能力, 而这都存在着一系列不确定的因素。
因此, 在混班混编管理模式下的“9+3”学生, 接收到了来自于思想、情感、生活等方面的关心, 在理论和实践活动之中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在教学活动中, 更多的教师是强调对“9+3”学生应该实行常态化管理, 以利于他们将来能独自立足于社会, 这种观点从宏观的、理论的角度可以成立, 但如果我们真正置身于藏区, 亲眼目睹这些学生在“双语教学”模式下完成水平不高的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 亲眼目睹修建乡卫生院却缺医少药, 在部分“一人医院”独自开展工作, 没有业务交流与学习, 有了新设备, 因没有机会参加培训而无法使用甚至根本不拆包的场景, 就会思考这种常态化教学管理模式在藏区基础教育达到一定水平后, 与内地学生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施行是否会更科学, 是否真正适用于“9+3”学生。现实是我们不能忽略这些学生的特殊性问题, 他们需要区别对待, 此时教师的导学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但是学生又处于混班混编的模式, 如何组织好一间教室里的两类学生, 需要在合作的状态下进行。这种合作来自于教师、内地学生、“9+3”学生3者之间, 这也是我们提出的导学合作模式, 即根据实际情况, 提高“9+3”学生的学习能力, 为明确学习目的和提高就业能力做充分准备。
1 导学、合作学习的内涵界定
《教育辞典》中解释导学式教学法是指, 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渐进自学的一种教学方法。《新语词大词典》中的导学是80年代初国内诞生的教学法理论之一, 它以自学—解疑—精讲—演练为基本结构, 这一理论被认为是国内很有影响的教学改革。目前, 国内一大批大、中、小学和各类院校重视和运用导学式教学法。
合作学习在《澳大利亚教育词典》中也称为协作学习 (collaborative learning) , 指在小组内完成的学习。通过个人努力各自实现学习目的, 它强调在无竞争环境中切磋。
导学合作教学法尚没有从相关学术概念中独立提出。基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 从上述概念中, 笔者比较倾向于将《教育辞典》中的导学式教学和《澳大利亚教育词典》中的合作学习的概念加以提炼, 即导学合作法。它是指以教师为主体, 通过初步讲授后, 针对同一教学班中的特殊教学对象专门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场景, 在小组内进行导学,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实现不同的学习目的的教学方法。
2 教学方法研究的走向
有人认为教学“方法者, 教育者引导学生为相当的活动, 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所采用的态度、作为与步骤也。在划谓之教授法, 重在教师只灌输, 轻视儿童之自学, 故有人改为教学法。命意较前差强, 然亦有语病, 因其所指究为教与学乎, 抑为教之学乎, 颇难予人清晰之概念。宜改名为导学法, 于意义上固为明显, 于学理上也较有根据也”。[1]学者赵廷为认为, 教学为一种刺激和指导儿童的学习的活动[2]。
李森、赵鑫在《20世纪中国教学论的重要进展和未来走向》一文中认为“中国教学论的基本论题就是教学目的,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学功能、教学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中小学各科教学法、教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3]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黄炎培先生提出, 当今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应是“面向人人”, 倡导“民本思想”,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完全筑于社会的需要上”, 要满足社会各阶层人员的教育需要, 教学上强调“实行能力”, 类同于现在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4]。
学者王秋娥认为, 合作学习对于学习效果的作用基本是肯定的, 它可以巧妙地协调个体化的目标结构与合作的目标结构, 符合心理学关于认知过程以及认知“精加工”的相关理论, 更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其学习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5]。
国内学者陈琴、白学军等人认为合作是个体之间一种相互依赖、积极向上的心理倾向。
就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 学者徐可玲从心理学的角度调查发现, 内地西藏班的少数民族学生知识学习方面的学习成功动机水平低于区内藏族高中生, 与其他方面的成功动机相比较也显得较低。经过其教学实验, 利用小组合作教学的方式, 可以提高内地西藏班学生的学习动机, 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这主要是将心理上的优势展现了出来[6]。
有人认为, 在组织解剖学课程中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导学式教学法的创新研究, 主要是为了提高其学习能力, 经过与对照班的比较发现, 实行导学式教学法的少数民族班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较好, 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强, 这对其他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借鉴意义[7]。
在国外, 20世纪上半叶西方兴起了教学科学化运动, 其核心就是探索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为此, 教育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 主要是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创造地学习, 奥苏贝儿对有效教学法的研究最为突出;杜威的做中学也为职业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小组合作教学的模式很常见, 如加拿大约克大学的运用交际法指导学生协作学习。有人曾做过研究, 美国的教学方法非常灵活, 强调与学生的对话, 强调学生成长、能力的培养, 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在20世纪20年代,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尔波特就强调了个体与人际环境间的交互作用。现在, 62%的中学生采用合作学习, 有关合作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心理学家所关注的问题。合理的合作学习可以为学生在学业、人际关系、自信、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有不足之处, 教师对合作学习策略的把握方面有时不是特别适度, 造成学生参与性不高。因此, 教师的导学作用在合作教学中很关键[8]。
综上所述, 我们发现中外教育学家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比较多而且深入, 导学制和合作学习方法也是经过实践证明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 对民族学生教学方法的研究方面只是从某些角度做了一些调研, 如单纯谈导学、单纯谈合作教学等, 总体都还不够深入和系统。对少数民族学生在异文化地区接受培养, 就文化环境和生活习惯的适应性方面研究较多, 而有针对性的教法研究不是特别深入。阿坝州卫生学校童生智、罗晚秋进行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导学式调查研究是一个可喜的实践, 但是, 在内地西藏班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研究使我们又看到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引发的危机, 在这个班上进行的合作小组教学又是一次重要的教学尝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 其核心意义就是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国中职学校现在主要以集体授课制为主, “9+3”学生工作后无论是在内地还是回到当地, 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更多的条件去接受再学习, 很多知识需要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和与其他人探讨, 需要学会独立。因此, 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 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这也是为藏区培养合格的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成功开展混班混编班级管理模式的基础上, 如何兼顾两个学生群体的教学质量, 导学合作这种新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是有益的探索。
3 从4个维度探讨导学合作教学方法的建构
3.1 从理论构建维度:课程与教学论
我国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学记》中明确提出了“因材施教, 各得其所”, 孔子的“不愤不悱, 不启不发”也是经典的导学理论。自京师大学堂第一次引入班级集体授课制以后, 经过多年的实践,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 我们希望体现更多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实际上也是导学的初期准备, 他阐述了教育的本质是“为了成人生活做准备, 是为了儿童、青年准备充满认知和经验作为课程”。
“教育评价之父”泰罗著名的“八年研究”得出的“泰罗原理”指出, 教育目标是促使学生相信, 满足学生需求又能指向未来, 强调学生的价值取向主要是技术兴趣和实践兴趣。
保罗·费雷勒在《十封信:写给胆敢教书的人》中提出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取决于以学习者的实际为起点, 由他们已知的东西、事物的实用价值、日常生活中的事实和他们的生存状态入手。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班级授课制, 增强了学校工作的计划性和社会效率, 在风行了三百多年以后, 由于学生的注意力和意志力难以持久, 逐步暴露出了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后续学习能力提高的弊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除了“做中学”, 强调在现实中学习外, 更值得关注的是对师生关系提出了“以儿童为心”, 而不是以“以学校、以教师为中心”。
由此可见, 采用导学合作教学法, 对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9+3”学生来说, 在统一行政班的班级授课制中学到了基本的常识性知识。将教师的个别辅导调整为导学式教学, 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做好预设课程安排;将内地学生与“9+3”学生的“一帮一”模式改为合作小组学习, 利用课堂复习时间和课余时间开展活动课程,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3.2 从“9+3”学生心理维度:重塑自信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经说过, 活动才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基础。“9+3”学生来自于藏区各个县, 学生到内地学习是一种跨文化的学习, 由于文化基础差, 部分学生的汉语语言表达不是特别流畅, 对内地的生活不太习惯, 面对总体文化水平高于“9+3”的内地学生, 这些学生的自信心更加不足。特别是专业术语方面, 学生还存在识记后转换再理解的过程, 而内地学生已经完成了识记, 可以直接到理解识记的过程, 教师在班级授课教学中, 无法顾及这个环节。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首先, 让每一名学生在心理上意识到“9+3”学生都普遍存在的问题, 而不是“我一个人太差”, 减少其自暴自弃的念头。其次, 教师的教学导入, 让问题的条理更清晰, 有时间去消化教学内容, 改变“9+3”学生在课堂上不敢、不能、不愿提问的现状, 在小范围内的发言不会招致全班的注视, 放松心情, 大胆提问, 创设出无竞争的学习氛围, 学会在轻松的教学情境中独立思考。第三, 组内关系融洽, 教师与“9+3”学生的交流更多是平等的讨论而不只是站在讲台上。“9+3”学生与内地学生的交流更是广泛, 有来自于生活、学习、理想、职业的话题等, 最主要的是“9+3”学生会发现内地学生也存在某些知识点的不足和陌生, 大家在基础文化方面存在着差异, 在专业学习方面应该都是同一起点, 不会有太大的差距。从以上3个方面分析, 学生有学习的需要, 小组学习提升了兴趣,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 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随之得到改善。
3.3 从教师心理维度:更富有价值,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名授课教师高度关注的问题。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在教学内容的理解、课程设置、因材施教等方面积累着自己的经验。教师或多或少也接触了许多少数民族学生, 可是, 像“9+3”这样受到高度关注的学生还是第一次遇到, 可能在潜意识中也存在用以往的经验来应付的心态。然而, 随着执业准入和就业岗位目标责任制的推进, 如果按照以前的常态化加个别辅导和现在实行的“一帮一”的方式, 对理论教学的改革效果不显著。如果学校鼓励教师以“9+3”学生为对象进行教学改革, 教师可以有机会先深入了解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背景和家庭、社会因素等, 学生增强了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 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 需要明确的是教师的主体性位置和学生的客体性位置。其次, 教师的主导性不变。由教师主导教学的课程设计、有效提问、实践训练、课后复习, 特别是课程设计, 包括教学大纲要求和针对“9+3”学生特殊的关于人文的、地方特点的、个人性格特征的综合课程。第三, 合作学习的组合是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9+3”学生是固定的, 教师每授完一门课会变动一批人, 又是流动的, 组合进去的内地学生是相对流动的, 这样便于学生沟通交流。
可见, 多位任课教师都可以参与到这项教改之中。不是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 也不是杜威的“儿童中心论”, 而是强调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混班混编的模式下, 这种探索应该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但是, 这种模式成功与否, 单靠一名教师或几名教师是不行的, 需要有业务部门的认可, 集中培训, 分次交流, 共同推进。
3.4 从社会需求维度:为藏区培养适用的人才
学者万明钢认为, 我们不应该拘泥于对某些具体的课程模式、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评价和模仿上, 而应该从更普遍的意义上研究不同的文化以及文化之间理解、承认、尊重的社会条件和教育途径[3]。
康德在《论教育学》中提出:“人的天性将通过教育而越来越好地得到发展, 而且人们可以使教育具有一种合乎人性的形式, 这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未来的、更加丰富的人类的前景。”[6]
在基层第一线工作的卫生人员除了具有基本的专业知识, 还要对当地的常见病、多发病等公共卫生方面的知识很熟悉, 便于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 切实保护民众的健康。不管是在内地还是回藏区就业, “9+3”学生都有义务承担宣传党的政策、时事, 与百姓沟通等多项职责, 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专业以外、课堂内外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4 结论
混班混编管理模式无疑是成功的, 对文化融入、学生之间的沟通都是有益的。出台的“三禁两不”、“五项教育”、“中职学生十不准”等制度, 不仅帮助各中职学校统一了管理“9+3”学生的标准, 更是对所有中职学校学生进行了统一管理, 为国家打造“人力资源大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教学改革还任重而道远, 现在所述的导学合作教学法虽然在理论上是成立的, 但是在实践中还需要先试点再评价。
摘要:四川省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的学生入学后按照混班混编的模式进行日常管理, 近两年的实践证明, 这种模式在学生管理方面的确有着很大的优越性, 是一种成功的跨文化教育管理模式, 其侧重点是强化藏区学生的常态化管理。但是, 在教学上却忽略了学生文化基础差、部分学生汉语水平不高、学生心理特征的差异等特殊性, 仅仅简单地采用“一帮一”和个别辅导等方式。为了加强“9+3”学生教学的有效性, 利用上行政课的复习时间和部分业余时间, 试行以教师为主体的导学制, 是将教师、内地学生代表、“混班混编”的同一行政班的“9+3”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的导学合作制, 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交往能力方面,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导学合作,“9+3”混班混编管理模式,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余家菊.教育原理[M].上海:中华书局, 1935.
[2]赵廷为.教材与教学法 (第一册)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44.
[3]李森, 赵鑫.20世纪中国教学论的重要进展和未来走向[J].教育研究, 2009 (10) :42-48.
[4]傅正洪.黄炎培中国职业教育思想——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基石[J].教育与职业, 2009 (14) :20-21.
[5]王秋娥.合作学习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改善与学习效果的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 :81-83.
[6]徐可玲.利用合作学习提高内地西藏班高中生的学习动机[D].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 2008.
[7]童生智, 罗晚秋.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学导式”教学法的初步调查[J].医学教育, 1989 (7) :47-48.
[8]吴玉峰.国际视野中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和实施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0.
安全管理下的护理管理 篇2
【摘要】目的进行磁性医院护理管理护士工作体验的质性分析,评价模式执行效果、存在问题,总结改进对策。方法在2月尝试进行质性研究,在医院随机选择10名护士,进行访谈,质性分析。结果10名护士都听说过到磁性医院管理模式,但认为磁性管理更重视吸引专业护士加入、多种措施降低护士离职率、建立高素质的护士队伍,为护士个人发展、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认为工作环境尚可,能够减轻护士的工作负荷、吸引护士转入、提升护士的积极性。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特别是护士个人能力的培训、护士之间的共事管理缺乏明确的标准,管理理念的固化问题非常严重。结论磁性医院护理管理模式下护士工作体检尚可,认为对个人发展更为重视,影响护理的流程、内容,但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
【关键词】磁性医院;护理管理模式;护士;质性分析
1980年美国McClure提出了磁性医院改变,其发展历史较短,1月全国狐狸狗合作会议启动了“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为主题的优质护理服务,磁性护理管理模式易管理也开始应用于优质护理,旨在充分的调动护士的.工作能动性[1]。本文尝试采用质性分析方法,评价护士在磁性医院护理管理模式下工作体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2月尝试进行质性研究,在医院随机选择10名护士,年龄(25.6±1.1)岁。护士15例,护师5例。
1.2方法
研究方法:查阅相关文献,设计访谈大纲,对10名护士进行访谈,制定的提纲:①您是否听说过磁性护理?您对磁性医院护理管理是如何理解的;②您对磁性医院中体现职业价值、工作环境是如何认识的,您认为强调职业价值、工作环境对于护理管理有什么意义;③您认为当前磁性医院护理管理模式相较于常规的护理管理模式有什么发展,有那些需要改进的对策;④您认为当前磁性医院护理管理模式开展面临那些问题。访谈时,先向受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过程,进行现场录音,告知现场录音的目的,争取知情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完成访谈后,根据录音,寻找其中关键的字句,进行分析总结。
2结果
10名护士都听说过到磁性医院管理模式,但更多的是认识到磁性医院的概念认识,即采用医院吸引专业护士加入、多种措施降低护士离职率、建立高素质的护士队伍,认为需要提升护士的吸引力。其认为磁性医院护理管理,更多的是提升医院的吸引力,为护士个人发展、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
3讨论
论人本管理视野下的高职学生管理 篇3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实贯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高职院校必须树立起人本管理的教育理念,围绕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多地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以适应二十一世纪高职教育事业与90后学生群体的发展需要,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具质量与实效。
一、高职院校人本管理的内涵与意义
(一)高职院校人本管理的内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教育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将人本管理思想贯彻运用至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其核心思维就在于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简单来说,高职院校人本管理就是要强调以满足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作为管理工作的指向,遵循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客观发展规律,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形成学校引导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相统一的教育机制,淡化学生管理工作的行政色彩与强制性,真正践行“学生是一切工作的重心和中心”的高等教育理念。
(二)高职院校人本管理的重要意义
第一,推行人本管理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特点要求。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人”,从大范围出发就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90后为主体的高职学生群体在心理成熟度方面多数仍处于自我认识阶段,自信心强,勇于展现自我能力、个性和性格。以人本管理取代“纯行政命令式的管理”,能够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为学生创造出个性健康发展的发展空间,对于挖掘学生潜能,鼓励学生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推行人本管理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竞争是围绕是人才与知识的竞争。人本管理强调了学生发展的主动性、创造性,符合高校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也是高职院校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由之路。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体现人本管理理念的实现路径
(一)树立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核心的学生管理工作指导思想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校学生处、教师及相关部门做到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作为基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社会个体地位,强调学生管理的科学性,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为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管理工作充分展现育人导向,注重日常管理对高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引导作用;教师应自觉提升业务水平与自我修养,发挥榜样作用;校园后勤服务应将后勤保障工作落到实处、落到细处,使高职学生在优质服务中受感染、受教育,进而形成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生本”教育格局。
(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发挥
以生为本,关键在于确立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施展的空间,这是人本管理环境中学生管理的重要一环。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当积极转变“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手段,应当依靠院系学生会与团支部的团体力量,有意识、有组织地引导高职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如助理班主任竞选、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都是发挥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的有力措施。
(三)健全校园管理制度,为高职院校“生本”教育奠定制度保障
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贯彻“人本”、“生本”管理理念,制度保障必不可少。首先,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要坚持依法治校与人本管理相结合。尊重学生的管理主体地位,在行为规范、校风学风建设等方面应制定出符合高职学生身心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引导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其次,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应恰当地运用好激励管理手段,通过情感激励、信任激励等措施,激发学生参与教育管理及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逐步掌握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方法,形成自尊、自爱、自强、自立与自信的优良品格。
(四)建立畅通的师生沟通渠道,营造和谐的生本管理氛围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不是纸上谈兵,要确立学生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营造出和谐的生本管理氛围,不能仅仅依靠于管理思想的解放、工作制度的制定,更要求人性关怀的凸显,使学生管理工作更为深入有效。要建立师生沟通机制,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深入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从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尊重学生、平等对话,营造出民主、平等、和谐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氛围,更好地引导学生的身心成长。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者应与时俱进,深刻领会人本管理教育理念的内涵,在把握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找准人本管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切入点,探索实践,不断完善学生管理工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1][美]马斯洛,冯化评译.人本管理模式[M].呼和浩特:内蒙人民出版社,2003.
安全管理下的护理管理 篇4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
全面质量管理, 是指在全社会的推动下, 企业中所有部门、所有组织、所有人员都以产品质量为核心, 把专业技术、管理技术、数理统计技术集合在一起, 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 控制生产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 以优质的工作、最经济的办法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的全部活动。全面质量管理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科学管理理论, 是检验质量管理和统计质量管理的深化和发展, 它是一种最有效的广泛适用的管理科学, 是以质量为中心的全面管理, 要求企业实施“全员参与管理、全过程管理、全面管理及多方法的质量管理”的“三全一多样”原则。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下的校园安全管理, 就是指在全社会的推动下, 校园内的所有部门、所有组织、所有人员都以安全为核心, 把各种技术、管理技巧等集合在一起, 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安全体系, 保障校园安全, 创造出一个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的校园。
二、当前校园安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消防安全
据公安部门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校园火灾发生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首先, 学生宿舍是学校火灾危险性最突出的地方, 很多学生违章使用电磁炉、电热棒等电器, 私拉乱接电线、乱扔烟头等违章用火用电问题严重存在, 这给校园的消防安全带来了严重的隐患。其次, 校园周围的一些网吧、廉租屋等, 面积狭小, 缺乏消防安全设施, 这些地方又是学生经常光顾的地区, 这无疑对学校的消防安全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另外很多学生缺乏必要的消防常识与自救逃生技能, 因此当前校园消防安全形势比较严峻。
2. 治安安全
校园治安问题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校园内部自身问题引发的治安隐患, 另一方面是校园外部力量介入引发的治安隐患。就校园内而言, 现在的学生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原因, 心理相对脆弱而且压力较大, 因此在群体的交往中非常容易出现一些矛盾冲突甚至升级为暴力。就外部因素而言, 经常有一些不法分子把学生作为其觊觎的对象, 这给校园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而且学校周边有许多私营网吧、小餐馆、个体出租房等, 出入这些场所的人员复杂, 因此这些地方也往往成为发生安全事故的隐患场所。
3. 卫生安全
近年来学生食物中毒的事件常有发生, 这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由于一些学校的食堂管理并不规范, 食品卫生监督也不到位, 导致学生饮食卫生问题的出现。另外, 学校周围也存在着许多无证经营的小摊点和饮食点, 这些都给学生的饮食安全问题带来了严重的隐患。
4. 交通安全
随着河北大学校园安全事件的出现, 校园内交通安全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一般意义上来说校园交通安全包括校园内交通安全和校园出口处交通安全。现在校园内客车、货车、小轿车、摩托车、行人混合通行, 极易引发交通事故。对于校园出口处, 不少学校出口处即为交通要道, 公交车、社会车辆川流不息, 加之没有人行横道线和红绿灯, 学生过街时常常险象环生, 很容易酿成交通事故甚至造成学生人身伤亡, 校园交通安全的形势已非常严峻。
三、全面质量管理下校园安全管理的对策
1. 全员参与管理
从以上对校园安全问题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产生安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社会的也有校园的, 更有学生自身的原因, 因此要解决校园安全问题就必须要做到全员参与, 即学校、社会、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从社会的角度来说, 国家立法机构应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来解决学校安全管理问题。公安、消防、卫生、城建等有关部门应密切配合, 及时、有效地解决好校园安全稳定方面的各种问题, 为学校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作为学生自己也要严格要求自己, 做到法律法规不允许做的事坚决不做,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自觉远离不安全环境;作为学校, 应始终坚持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高度重视。学校应该加强领导并且建立相关职能部门, 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救济能力,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广大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校园安全管理中, 牢固树立“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理念, 通过日常的言传身教,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榜样,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班主任, 要关注学生课余时间的言行、举止和表现, 切实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问题、家庭状况、个人身体状况以及情感变化等方面的情况, 做到防患于未然。总之, 校园安全管理必须由学校、社会和家庭形成合力, 齐抓共管, 做到全员参与。
2. 全过程管理
全过程管理就是在质量管理中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做到最优质量、最低消耗、最佳服务, 最终实现可持续的高效的质量管理目标。首先是要建立责任制, 层层落实, 把责任落实到人, 坚持谁主管谁负责, 对整个学校的安全做到有效防控, 从而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学校领导从思想上要认识到校园安全的重要性, 并认识到校园安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只有思想上重视了才不至于出现应付了事、流于形式的情况。学校要把责任落实到每个工作岗位和每名教职员工, 做到安全工作常抓不懈。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各项安全制度, 比如:完善校园安全教育条例、宿舍安全管理制度、门卫制度、预警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学校大型活动安全制度、师生员工外出旅游规定、安全事故报告制度等, 做到安全工作层层有人抓, 事事有人管。通过制度建设来切实保证校园的安全。
3. 全方面管理
引起校园安全问题的原因有校内的原因和校外的原因。在全面质量管理指导下要解决校园安全就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强校内的安全管理, 进一步完善门卫、消防、卫生等管理。加强校园门禁制度, 对进入学校的校外闲杂人员要进行严格审查, 防止一些不法分子进入学校。对学生宿舍、图书馆等火灾易发区要不定期进行排查, 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并且保证相关设备的配置。对学校食堂、学校内的一些小吃店等进行严格的食品安全检查, 避免发生食物中毒的事件。其次校外的安全管理也不能忽视, 尤其是对一些敏感地区, 如学校周边的住宿、网吧、饮食摊点, 以及校门口车辆等, 要联合公安、城管等部门随时进行相应整治, 为学校的安全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4. 多方法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采用了多种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的综合性质量管理, 对影响质量的错综复杂的因素综合运用不同管理技术、专业技术、科学方法等管理手段和措施来保证质量。对于校园安全也需要采取多种方法。首先, 是法律的手段。国家应加强校园安全的立法, 在法律上保证校园安全的相关措施能够真正贯彻落实, 而各地方部门和学校也要积极制定相关条例和规定。其次可以通过经济的手段, 加大对校园安全的投入, 如校舍的安全改造以及“天眼工程”的建设等, 并对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给予相应奖励。再次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的手段, 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一些师生员工还存在着安全意识淡薄, 安全常识和自救技能缺乏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 加强对师生员工的安全知识培训和安全技能训练就显得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郭建民.构筑校园安全管理体系的途径.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 .
[2]姜晓丽, 高岳仑.构建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机制的思考.高教论坛, 2009 (10) .
[3]李双辰.管理创新视域中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教育研究, 2009 (5) .
[4]刘晓彬.对构建公安机关主导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之思考——对校园血案频发问题的治安思考.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4) .
[5]王卉, 江传富.全面质量管理——21世纪质量管理创新的焦点.电子标准化与质量, 2001 (1) .
[6]王志平, 等.推动治安保险模式进校园.中国保险报, 2010-6-7.
安全管理下的护理管理 篇5
虚拟管理--网络经济下的管理新理念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成了网络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形成了网络经济.而这种新经济形态的`出现,必然会引起企业外部环境及内部组织的深刻变化,进而产生一种新的管理理念,虚拟管理的理念也应运而生.
作 者:彭颖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刊 名:科技创业月刊英文刊名:PIONEERING WITH SCIENCE & TECHNOLOGY MONTHLY年,卷(期):“”(9)分类号:F2关键词:网络经济 虚拟管理 流程再造 学习性组织 精益生产
安全管理下的护理管理 篇6
关键词:人本管理;管理理念;高中学校;管理探讨
高中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进行现代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的教育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与学校的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国家教育部门对高中学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人本管理理念融入学校管理,体现人文观念,使学校的管理发展与时俱进。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合理运用人本管理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改进管理措施,促进学校健康、稳定发展。
一、人本管理理念的内涵
人本管理理念的核心内容是强调以人为本,在管理中充分发挥出被管理者的个体性能。人本管理理念结合了行为科学理论与科学管理理论,这一理念的内容会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丰富与充实。从概念的角度上理解,人本管理就是把人作为核心与基本要素进行管理,其主要体现在关注个体发展的全面性,不断满足个体自我提升的需求,从而达到激发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的目的。在学校管理中,学生是管理的主要对象,因此,在进行管理时都要围绕学生展开,采取一定的方法与措施,把学生作为管理活动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潜力,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二、人本管理理念下的高中学校管理探讨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与专业知识的普及,只有培养出具有实际工作能力与创新意识的综合性人才,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高中学校在发展教育过程中,要适应社会各种媒体与渠道对学生的影响,要采用多元化、开放式教学方法,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正确面对道德冲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判断与选择,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现在社会的发展处在彰显个性与尊重个性发展的阶段,学校要摆脱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总结出适合学校教育发展的管理经验,提升学校自身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对学生进行现代化的高中教育管理。
(二)以学生为中心建立管理制度
高中学校管理的基本管理任务是不断探索与创新教育管理模式,以适应学生的发展。确定工作重点,丰富学生的发展方向,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在未来面向社会的时候才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学校在管理时,除了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且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传统的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知识掌握能力为主,而在现代教育中需要结合学生的自身条件,而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围绕学生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建立管理制度。学生教育管理机制是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中心,实现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具体表现在:施行多样化教学,丰富教学组织,比如教学班、行政班等。由学校班主任作为主导,选课指导教师配合,大力支持学生会、团组织、学生社团的活动,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管理与教育,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三)教师体现人文关怀精神
落实人本管理理念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建立具有人文特色的管理体制,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人文关怀精神。首先要协调好管理层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作为学校管理者要确定正确的服务理念,与教师之间要平等相处,与教师多沟通、多交流;其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人翁地位。教师是学校教育中的主要教导者,所表现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学校要给教师提供展示教育能力的平台与空间;最后,对教师提出的合理要求要给予一定的重视。学校管理者要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建立德育管理制度,关心教师的工作与生活,遇到困难时提供相应的帮助,满足教师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的需求,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与质量。
(四)营造人本校园文化氛围
高中学校在管理工作中要营造人本校园文化氛围,加大宣传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校管理者、教师与学生在思想中对人本管理理念能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打造人本管理理念下的教学管理体系,设立人本校园文化。在人本校园文化的熏陶下,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管理者之间能够更好地和谐相处,在信任、体谅的前提下形成协作关系,不断完善教育管理制度,实现学校人本教育管理。
人作为人本管理理念的核心因素,学校在制定与实施管理制度时要以人为基础。高中学校的教育管理要改变落后的行政管理模式,教育管理理念要符合当代社会发展需求,以人为本,调动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廖良梅.论人本管理理念在教材管理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3).
[2]张群.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高校教务管理创新[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6).
安全管理下的护理管理 篇7
一、员工关系管理、冲突与全面冲突管理
妥善管理好员工之间、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 是增强组织凝聚力、维护组织稳定性的重要环节。因此, 员工关系管理近年来备受重视。员工关系受到一定社会中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1,2]员工关系管理一项重要的职能就是解决员工的矛盾与冲突。冲突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 它存在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中。由于人们在研究冲突问题时侧重点不同, 对于冲突的含义有着多种不同的诠释。Marquis和Huston将冲突定义为:由于人们思想、价值和感知不同而所引发的内在不一致。[3]K.Boulding认为冲突是当事人双方的分歧, 不相容的目标, 难以协调的愿望的感知。[4]而S.P.Robbins则认为冲突是一个过程, 它是由组织中人们的目标不同, 对事实的解释存在分歧, 愿望不一致而导致的。[5]从以上不同定义可以看出, 有的定义侧重从认知角度进行界定, 有的定义侧重于冲突产生的原因, 有的强调冲突的过程和冲突行为本身。尽管对冲突含义的界定不尽相同, 但都体现了冲突最重要的特质:不相容性。认为冲突双方的意识、利益或目的一定是不相容的。但是, 冲突的不相容性不代表一定具有破坏性, 组织中良性的争论和对抗会带来积极的影响。鉴于此, 我们给出冲突的定义:个人或群体间出于某种原因而引发的矛盾、争论和对抗的行为, 并最终对组织产生积极性或消极性的影响。
如何对冲突进行有效管理, 从而建立和谐员工关系氛围一直备受理论界重视。泰罗时代的古典冲突观认为冲突会使员工之间变得敌对, 从而降低生产率, 因此凡是冲突都是不利和有害的, 管理者应尽可能避免。如在所难免, 就应理智地对待冲突, 并主张通过人际关系的协调来消除组织内部的矛盾与对抗;现代冲突观对冲突的认识更加客观和全面, 它提醒管理者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待冲突, 并主动对冲突进行管理。冲突不仅表现为对抗的破坏性冲突, 还包含变革和创新的建设性冲突, 承认其对组织的发展也具有积极价值和合理的成分。因此, 管理者的任务就是提供充分的沟通, 保持适度的冲突。以上观点尽管肯定了冲突所具有的双面性的特点, 但其管理的重点主要是行为冲突和结果冲突, 侧重于冲突的事后管理, 其隐含的前提假设是“冲突管理是冲突事件发生以后的工作”, 这显然是片面性的。而全面冲突管理观则开创了组织冲突研究的新领域。全面冲突管理观强调对冲突实行全过程、全系统、全要素的管理, 加强冲突的事前预警、事中监控和事后处理, 把研究对象扩展为意识层面、行为层面和结果层面的冲突。因此, 管理者不仅应倡导建设性冲突, 避免破坏性冲突, 更应该建立冲突的应急管理机制, 有效预防。
二、员工关系管理中冲突的范围及产生的原因
冲突分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层次。个体冲突既可能发生在组织成员从事特定工作或者参加特定活动的时候, 也可能发生在目前的职位角色不能发挥个人专长或者不能满足个人利益的时候。[6]因此, 个体冲突可分为个体与个体的冲突和个体内在冲突两个层次。群体冲突也叫团队冲突, 是组织内群体成员不同意见或行为不一致的结果, 也可能是群体间利益和意见相互冲突的结果, 多为组织内管理层不同意见或者组织外资源分配不均衡等所造成的结果。因此, 在员工关系管理中, 要想解决员工间矛盾和冲突, 首先要明确冲突的范围。员工关系所涉及的范围有广、狭义之分。[7]本文采用狭义的范围界定, 即员工关系管理中冲突研究的范围仅指个体与组织的冲突和个体与个体的冲突。
组织中冲突产生的原因众多, 有主观因素, 也有客观因素。Pondy将员工冲突归结为三个方面:资源稀缺性、权利、相互依赖。[8]Nahavandi和Malekzadeh认为冲突存在的决定因素有:人们所拥有的不同利益、思维的差异、观念的不同和感知能力的差别。[9]Wall和Callister将冲突的原因概括为三个方面:个人特征因素 (如个性、价值观、目标、压力、愤怒、对自由的渴望等) , 人际间因素 (如沟通、行为、心理架构、之前的互动经验等) 和争议性问题 (如问题的复杂/简单、清晰/模糊、多样性、规模等) 。[10]不难发现, 这些冲突原因都很注重个体因素, 员工冲突的确产生于个体层次的心理过程, 但是在员工关系管理中, 冲突管理除了要考虑个体因素外, 也不能忽视企业因素的影响, 介于上文对员工关系管理中冲突范围界定为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冲突和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冲突, 我们在这里将冲突的原因归结为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交互作用因素。
个人因素。个人因素是员工冲突中最主要的原因, 个体之间存在异质性带来行为的差异从而引发冲突, 个体对他人的行为如何归因也会导致人际冲突。组织因素是员工冲突中最根本的原因, 个人的发展和目标利益的实现始终离不开组织因素的影响。组织要消除和减少不必要的冲突。但是如果过于强调差异性和独立性, 就难以建立一个和谐的文化氛围, 导致员工关系紧张, 意见难以达成一致。因此, 完善的组织制度的制定以及良好的人际氛围的建立等, 这些都能有效的保证员工关系的良性发展, 降低破坏性冲突产生的可能性。
交互作用因素。交互作用因素是员工冲突中最直接的原因, 主要是指企业和员工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因素, 包括组织和员工之间目标的兼容和沟通等因素。如何将组织目标和员工目标进行有效融合并实现双赢是员工关系管理的终极目标。因此, 企业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保证组织信息沟通过程的通畅和沟通质量。
三、构建全面冲突管理模型
冲突产生和变化的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潜在冲突、知觉冲突、意向冲突、行为冲突和结果冲突。前三个阶段并未演化为实际的冲突, 我们称之为意识冲突阶段。[11,12]在员工冲突管理中, 如果能在意识冲突层面就进行相应管理, 由于意识冲突尚未演化为实际的冲突, 这样更有利于管理者进行冲突管理。因此, 基于全面冲突管理理论, 我们构建以下模型:
1、冲突事前预警
冲突事前预警是指在冲突行为发生之前, 通过一定的方法对意识冲突进行诊断和分析, 从而对冲突的起因和走向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冲突事前预警阶段主要体现在意识冲突层面, 该阶段冲突并未演变为实际的冲突。当然冲突预警阶段并不是为了预防和避免冲突的发生, 而是便于对冲突的起因和走向进行把握, 分析冲突的性质是建设性的还是破坏性的, 以便采取相对应的管理措施加以引导或化解。因此,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冲突的预警机制, 对冲突产生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交互作用因素进行分析和诊断, 通过员工间沟通交流, 调查研究, 对组织内资源环境、目标兼容性等问题进行分析, 弄清冲突的外在表象、起因、走向等, 为后续工作打实基础。
2、冲突事中控制
冲突事中控制阶段主要就是在冲突发生后, 界定和分析冲突的实质内容, 辨别、分析、判断冲突问题, 对冲突的类型加以诊断, 如果是建设性冲突, 就要运用激励机制和措施, 加以鼓励和激发。一旦员工都保持沉默, 少说少做, 一团和气, 企业就会失去活力, 公司的利益就会大受影响。因此, 激发建设性冲突的重要一步就是要向下属传递这样的信息, 不是所有的冲突都是要规避和抑制的, 因此, 企业应制定专门的制度和提供沟通渠道来鼓励建设性冲突, 鼓励员工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而对于破坏性冲突要根据冲突产生的原因, 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控制和转化。如果冲突是因为个人因素所引起的, 企业应为员工创造机会和条件来加以沟通和了解, 例如, 组织一些娱乐活动或者提供在一起工作的机会, 从而化解员工之间的矛盾。如果冲突是因为组织资源的匮乏和缺少组织支撑, 企业相关部门应积极开发资源和提供相应支撑来消除冲突的根源。对于交互作用的因素, 企业应通过沟通渠道的建立和目标升级, 尽可能地降低冲突双方信息不对称性和增加目标的协同性, 从而使破坏性冲突向建设性冲突转化。
3、冲突事后管理
冲突的结果分为建设性冲突和破坏性冲突两类, 对于建设性冲突, 组织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并保持其良性发展。而对于破坏性冲突要及时发现冲突的根源, 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采取措施加以约束, 以避免其再次发生。只有对冲突进行分类管理, 最终才能带来和谐的员工关系, 因此, 在冲突的事后管理上, 应区别建设性冲突和破坏性冲突分别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管理。对于建设性冲突的保持要激发组织活力, 形成知识的充分传播、共享、不断循环, 擦出新的思想火花。要优化组织结构和员工配置, 有意识地将思维方式存在差异的、知识技能结构不同的人组合成一团队。要采用正强化手段, 鼓励建设性冲突。对于那些敢于向现状挑战, 倡导革新观念, 提出不同看法和进行独特思考的员工要给予大力支持, 如采取晋升、加薪、奖励等正强化手段。
对于破坏性冲突要注重建立长效沟通机制。沟通机制的有效性取决于沟通制度的建立。比如定期召开例会、权限范围明确界定、定时报告等等。只有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交流, 通过换位思考, 站到对方的立场和角度来分析和思考问题, 才能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冲突, 从而使组织和员工之间气氛和睦, 冲突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再次就是进行人际关系培训, 改变人的因素,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通过行为训练使员工学会理解、沟通、宽容, 改变那些引发冲突的态度和行为, 从而有意识的培养心理相容能力, 提高自控性。
科学合理的事前预警、事中控制和事后管理能够有效的对冲突进行管理, 从而带来和谐的员工关系, 而对最终结果的反馈和评价也十分必要。一方面要评估策略和方法的实施是否取得预期效果, 为以后管理组织冲突提供借鉴;另一方面要加强团队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 维护企业稳定性。
参考文献
[1]程延园.员工关系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2]陈淑妮.和谐管理中的员工关系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3) .
[3]Marquis B.K., Huston C.J.Leadership Roles and Managers Function in Nursing[M].Lippincott, 1996.
[4]Boulding, K.B.Conflict and Defense[M].Harper&Row, New York, 1962.
[5]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 (第12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6]芦红, 吕庆华.冲突管理:研究动态与展望[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9, (4) .
[7]胡君.基于组织变革的员工关系管理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 2004.
[8]Pondy L R.Organizational Conflict:Concepts and Model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67, 12:296-320.
[9]Rashed Shebeeb Alajm, The Effect of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on Conflict Management Style[J].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Journal, 2007, 17 (3) :181-192.
[10]Wall, J.James A.and R.R.Callister.Conflict and its Management[J].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5, 21 (3) :515.
[11]马新建.冲突管理:基本理念与思维方法的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9) .
安全管理下的护理管理 篇8
关键词:供电企业,农电,财务管理
一、农电财务管理的背景
(一) 农电管理模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要求
随着农电体制改革的实施, 县级供电公司作为省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隶属于市公司代为管理, 解决了归口管理的问题, 执行了与市公司统一的管理标准和考核模式, 但是综合管理框架下的农电管理工作专业性不强, 尤其是财务管理基础较为薄弱, 依法治企理念深度不够, 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经营健康发展带来风险。
(二) 传统管理习惯不能满足精益化管理要求
近年来, 公司系统实施发展战略, 对县级供电企业实行资产整体划转, 提出贯彻落实“三新”农电发展战略, 坚持加快发展和加快管理并重, 对工作标准和精益化程度的要求都愈来愈高。而县公司受以往管理理念和思维模式制约, 对上级发展战略、体制变革和工作思路出现了管理机构、管理机制和员工队伍的不适应。
(三) 农电财务规范化管理存在薄弱点
在当前信息化模式下, 县级公司财务基础工作较传统的核算模式大大改变, 面对着内外部监管的力度加大、集约化管理模式的变革, 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不足, 如, 会计基础工作在信息化模式下有所滑坡;预算管控能力有待加强, 未能真正做到财务、业务深度衔接;成本入账合规性有待加强, 全年成本入账缺乏均衡性等方面。提醒县公司只有在扎实做好会计基础工作、练好内功的基础上, 才能在保证“底板不能漏”的情况下, 有效提升县公司财务基础管理水平, 确保企业经济平安。
二、主要做法
结合上级公司整体部署, 持续推进县级公司依法治企、规范经营管理, 进一步深化财力集约化管理深化应用工作, 在各项财务工作部署中, 做到县公司财务管理与市公司同步同调, 夯实农电财务基础管理水平;以围绕指标抓管理为主线, 确保全年业绩指标管控可控、能控、在控;同时加强对县公司财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 使县公司财务队伍建设整体水平持续提高;推进县公司依法从严治企, 加大财务监督控制的力度, 编制“依法理财典型案例”, 做到以案说法, 提升县公司财务风险防控意识。
(一) 强化财务管理市县同步同调, 夯实农电财务基础管理水平
财务部积极贯彻公司农电专业化垂直管理要求, 加强对县公司调研及指导, 确保市县公司同步同调, 即“同布置、同要求、同检查、同考核”。结合县公司调研, 了解县公司财务管理现状, 及时制定针对可行措施, 加强对县公司财务管理, 确保市县公司一盘棋, 共同进步、发展。制订了“县公司财务垂直管理考核细则”, 按季对县公司财务管理考核评价, 并定期召开农电财务专业化垂直管理例会, 对县公司各项指标进行认真分析, 找准差距, 制定整改措施, 通报动态考核结果, 促进县公司争先进, 会议同时结合专业实务培训, 以会代培形式, 为县公司搭建沟通交流平台, 共同提升县公司财务工作水平。
(二) 以围绕指标抓管理为中心主线, 全年业绩指标管控可控、能控
实行月度间财务指标管控工作, 制定“县公司月度指标分析模板”, 要求县公司对所有财务指标偏差原因进行逐条分析, 尤其是成本月度间入账均衡性, 同步制定“预算完成情况表”及“预算入账督办单”, 以督促各业务部门及时入账, 总结其好的做法:一是业务部门积极配合是前提。不管是成本费用还是工程转资入账, 业务部门按时间节点能及时入账是财务核算的基本前提。二是财务专责细心负责是基础。财务部负责预算的专责一定要认真、细心、负责, 要每月及时对各部门、各生产单位已入账预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及时提请领导决策。三是财务部主任督办、考核是措施。财务部主任每月下发“预算入账督办单”, 提请主要领导签批后下达到各责任部门, 督促其报账, 对仍入账不及时的部门要及时汇报领导解决, 并提请领导同意后考核。四是主要领导重视是关键。成本入账及时性与否、最关键在于公司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的重视程度, 对于财务提出的督办单和考核, 要会上督导、并支持财务考核, 真正让各业务部门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与其部门业绩考核挂钩, 才能确保其报账的及时性。
(三) 以预算为笼头, 提升县公司预算管控能力
多年来, 加大县公司预算管控力度, 以“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逐步实施”为原则, 召开县公司专业部门垂直审查会或预算专项会议, 逐单位对预算执行情况及预算编制情况进行审查, 分析、审定, 公司财务部同步制定下发《县公司预算管理实施细则》, 并督导县公司同步制定《县公司预算管理考核细则》, 以体现预算严肃性、全面性、协同性及时效性, 明确预算刚性原则, 落实依法从严治企, 确保全年经营目标得以实现。
(四) 加强对县公司财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 促进财务队伍整体水平提高
积极参加、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专业实用化培训, 提高财务人员适应财务集约化管理的业务技能水平和专业履职能力。每年均开展县公司所有财务人员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或普考活动, 从方案到内容、从培训到考试, 通过全员参与, 是对县公司财务人员基础业务工作的一次有力检验, 意在提高财务专业岗位人员素质和工作技能, 以此形式督促财务人员要扎实做好会计基础工作, 练好内功, 只能在“底板不能漏”的情况下, 扎实做好会计基础工作, 以规范化为重点加强县公司财务基础管理和风险管控。
(五) 推进依法从严治企, 加大财务监督控制的力度, 提升财务风险防控能力
加大县公司财务稽核力度, 财务部每年针对高风险领域开展财务专项检查稽核活动或监财联动, 针对违规行为, 及时下达“整改意见书”, 督促立即整改, 同时对县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暴露出的风险点及时向公司领导层提交“风险管理提示单”、“财务专项管理报告”, 以达到管理层知晓县公司现状、县公司针对问题及时消缺整改并举一反三, 通过多角度检查、风险防范, 为县公司规范理财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成效
(一) 县公司资产经营指标管控能力显著提升
县公司经营指标管控成效显著, 在各项指标优于计划时间节点完成的基础上, 县公司全年财务指标均优质高效完成, 实现县公司年度财务指标可控、能控、在控目标。
(二) 县公司财务人员综合业务技能持续提高
在近年内举办的财务人员调考中, 通过全体参考人员的努力学习, 奋力拼搏, 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并收获多项集体、个人荣誉。
(三) 县公司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推进财务深化应用, 财务管理质量持续提升。坚持以全面落实财力集约化管理为核心, 以公司发展战略为导向, 督导县公司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对好的做法及业务及时总结提炼, 为下一步更好的开展工作积累经验。
(四) 县公司依法治企规范经营理念强化
安全管理下的护理管理 篇9
一、知识管理的含义
随着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知识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现代企业中知识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发展状况。我们平常所说的知识管理指的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人们可以及时的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通过有效的利用得到相关的信息和知识, 企业领导者制定相应的方案, 使企业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价值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通过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知识管理的原理是把知识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 知识的内容涉及到企业各部门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 通过对知识的管理可以提高企业安全方面的管理水平, 还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1]。
二、企业安全管理中的不足
现代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安全意识不足。现代企业的很多领导只注重经济效益, 忽略了生产安全的重要性, 许多企业制定的安全方针都没有得到认真的落实, 很多情况下只是做了表面工作, 没有真正起到加强生产安全的作用。现代企业制定的安全目标不符合实际, 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安全目标, 这都安是全意识不足的现象。 (2) 对安全管理理念的认识不足。现代许多企业都是在事故发生之后, 才开始考虑安全的相关问题再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事故的发生在不同程度上都给企业带来损害, 这种管理理念非常落后, 不符合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 (3) 没有成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现在许多企业都没有成立专门负责企业经营生产活动的管理机构, 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 也就不能够很好的实现管理。 (4) 企业员工的安全文化不足。没有加强对企业员工安全知识的培训, 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非常薄弱, 相关领导者安全素质也不高, 也就不能很好带领员工加强安全管理[2]。
三、在知识管理下加强企业安全管理的相关策略
1. 加强对安全知识的运用
企业要分析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安全问题, 要把相关的安全知识进行整合分类。企业可以把生产安全说明书、安全建议、以及在实际生产过程的安全经验等这些安全知识相关的资料收集起来, 并且把这些资料弄成电子资料, 放在企业的安全知识系统中。收集了相关的安全知识, 企业的员工需要不断学习这些安全知识, 并且把这些安全知识运用到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可以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 通过资源共享, 加强对安全知识的了解, 同时企业还可以利用电子模拟软件和数据解析软件, 根据相关安全知识通过模拟来制定安全有效的实施方案[3]。
2. 加强对企业安全管理的认识
企业的领导层只有认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才能够根据企业运行的实际情况, 制定科学有效的措施, 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有条件的话可以通过新闻、广播等方式宣传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提高所有员工对安全管理的认识。企业的领导层要把安全管理的相关认识传达给企业的各个部门, 各个部门可以通过交流会、座谈会以及开展相关的活动来加强企业各部门对安全知识的认识。
3. 加强培训, 建立安全奖罚制度
企业要不断加强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 加深他们对安全知识更进一步的思考, 激发他们的对安全知识的创造力, 这样可以在生产经营中为员工提供准确的安全指导, 保证员工的生产安全。企业还要建立安全奖罚制度, 对没有根据安全知识进行生产经营的员工, 即使没有造成安全事故, 也要给予一定的惩罚, 这样不仅可以起到警示作用, 还加强了企业员工对安全知识的重视。在企业的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经营中有突出贡献的人要给予一定的奖励, 这样可以增加企业员工学习安全知识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知识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它对现代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建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企业在安全管理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企业要根据运行的实际情况, 制定可有效的措施在知识管理下加强对企业安全管理, 能够通过安全知识来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 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给企业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安全保障, 加快企业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健, 王海滋, 叶青.知识资本对企业竞争优势影响的研究——济南市房地产代理企业的经验分析[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 5 (4) :52-53.
[2]徐建中, 荆玲玲, 陆军.知识管理促进技术创新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8 (11) :89-90.
安全管理下的护理管理 篇10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经济,柔性管理,心理契约
一、心理契约概念
心理契约是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施恩提出的。他认为, “组织中每一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及其他人员之间, 在任何时刻, 都存在的一种没有明文规定的期望。”
每一个员工入职的时候, 都会和企业签下一纸正式的合同来确定双方的雇佣关系, 但在签定合同之前, 用人部门和应聘者都会做详细的交谈, 阐述对彼此的期望, 并对对方的期望做相应的承诺, 这是促使双方进行合作的起因, 对对方承诺的兑现情况决定了双方是否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愉快持续地合作。
二、心理契约的特点
心理契约相对于法律、制度、规则、合同这些有形事物, 是隐含的, 往往是雇佣双方非常在意但又很难说的清的, 概括来讲, 有以下几个特点:
不确定性。正式书面契约的责任和权利是比较明确的, 人和一方的不能够擅自改变。而心理契约的本质是一种心理期望, 他隐含在双方内心深处, 不具体、不量化, 而且在双方的心目中也不是完全一致, 同事随着时间推移和环境变化也会发生变化, 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主观性。心理契约会因为双方立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解释, 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才有可能逐步达成默契。
双向性。心理契约是雇佣双方建立的一种双向交互性的联系, 一方面是指员工对自己在企业中的权利、发展等方面的期望, 另一方面是指企业对于员工的忠诚、责任、业绩等方面的期望。双方在向对方提出期望与要求的同时, 应尽量去领会并满足对方对自己的期望。这样才能避免任何一方的不公平感。
动态性。由于心理契约的主观性与不确定性, 决定了契约的内容会随环境变化和企业发展而变化。不同的公司的心理契约不一样, 即便是同一公司对不同的员工的心理契约也是不同的。
三、心理契约对企业管理活动的影响及其应用
心理契约影响着企业大量的管理活动, 比如, 招聘、激励、组织冲突处理、晋升、授权、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等。本文着重于站在企业的角度上, 从一些关键的人力资源活动中阐述如何理解和应用“心理契约”。
1、心理契约在招聘过程中的运用——正确传递信息
无论你是企业的老板还是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 当有一天, 你在办公桌上发现了一份员工的辞职报告, 你知道, 报告上的离职理由根本不是他真正的离职理由。你明知但却无法说破或者无法说清——因为之前他就一直在抱怨——那才是他真正离职的原因。
招聘过程是双方初次接触, 企业希望求职者具有的能力素质能达到完成企业制定的目标, 对求职者做出了能力和素质的期望, 并对求职者的利益做出承诺;而对员工来讲, 则希望企业给予其一定得权利和利益, 同时将自身具有的能力和素质进行描述。这是构建心理契约的第一步。
在这一过程中, 企业要为员工提供真实的信息, 把对员工的期望、职位的要求、组织的责任和义务等信息进行明确公示, 减少信息失真, 使员工形成正确的心理契约, 让真正想为企业发展作贡献的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的求职者进入企业。过高地吹嘘自己的企业和与事实不符的承诺, 会让员工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 会造成员工出工不出力, 甚至离职率增加。有的企业为争取到优秀人才加入, 在招聘过程中, 向应聘者做了诸如提供培训、待遇等方面的许诺, 但在求职者加入之后, 却迟迟不见兑现, 这样就违背了双方的心理契约, 最终会造成了求职者离职, 造成了招聘成本的浪费, 也影响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而做为求职者, 也应尽可能真实地描述自己与岗位的匹配情况以及对利益的期望, 夸大和不真实的自我描述可以欺骗一时, 却会在之后的合作中暴露无疑。
2、心理契约在培训中的运用——先协商, 后培训
很多企业的管理者都在抱怨培训投入大, 见效少, 白花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双方对培训没有达成共识。
大部分企业的培训计划往往是管理者制定的, 参与者很少有参与制定的机会, 只有被动参与, 这样就降低了参与者培训的主动性, 效果当然不好。正确的做法是, 在培训活动开始之前, 应该有一个讨论和协商的过程, 认真探讨培训要达到的效果 (管理者的期望) , 采取哪种形式更好 (让参与者乐于接受) , 从而确定了组织者和接受培训者之间的一种心理契约。这样才能使培训达到管理者和参与者都预想的效果。
3、心理契约理论对激励的影响——明确需求, 准确激励
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 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重要的是使员工发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乐趣和价值, 能从工作的完成中享受到一种满足感。这样, 员工个人的目标和欲望达到了, 整个企业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激励主要就是通过人们寻求工作满意感这种“需要”来实现的。最基本的需要如生存需要等可以通过工资、福利等金钱方式加以满足。但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 要真正调动人的积极性, 使激励确实有效, 首先要分析人为什么要工作, 希望从工作中得到些什么。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的期望理论, 激励力=效价×期望值, 在不考虑期望值时, 效价越高, 对员工的激励水平也就越高, 也就是说, 以员工期望的方式提供给员工想要的东西, 能提高员工的被激励水平和满意度。当员工渴望获得晋升和别人尊重时, 他对物质奖励的评价是较低的, 这时如果以物质奖励的方式进行回报, 就不能满足他的期望, 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这种满足是心理契约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但却往往是企业所忽视, 更多的管理者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想员工需要什么, 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4、心理契约理论对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影响——合理引导, 实现共赢
员工追求的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利益, 更重要的是, 员工将企业看作实现人生的价值的舞台。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 其成长与发展是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 如何保证企业的人力资源有效地长期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而不至于因为企业的变动成长而发生人心离散, 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 企业能与员工达成并维持一份动态平衡的“心理契约”是这一目标状态的生动体现。
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就是在企业内部实施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企业职业生涯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指由企业实施的、旨在开发员工的潜力、留住员工、使他们能自我实现的一系列管理方法, 它能有效缩小企业与员工个体在目标整合上的偏差, 并避免由此造成的员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等因素的丧失。职业生涯管理要求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全面参与组织的战略管理过程, 制定方案确保员工的技能、行为和态度能支持组织的战略规划;员工和组织要在充分考虑员工个体的兴趣、能力的基础上, 借助绩效管理提供的信息为员工提供指导, 并为员工量身打造开发和培训方案。企业从更具有献身精神和忠诚感的员工所带来的绩效中获利, 员工则从工作内容更为丰富、更具有挑战性的职业中获得工作满足感。
在这方面, 海尔集团是国内做得比较好的企业。海尔之所以每年都能吸引大量的大学生加入,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海尔集团在人才观念上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 海尔认为, “人人是人才”, 企业缺的不是人才, 而是出人才的机制。海尔推出“赛马不相马”, “你能翻多大跟头, 就给你搭多大舞台”的理念, 并实施成体系的内部培训, 帮助员工找到目标并引导其获得成功, 在这个过程中, 企业也实现了“小河有水大河满”的效果。
四、建立心理契约离不开的企业环境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心理契约在企业的众多管理活动中发生着作用, 那么为什么有的企业能很好地建立企业与员工的“心理契约”, 从而实现共赢, 而有的企业在这方面却步履维艰呢?笔者认为, 这与企业的管理环境有很大关系, 尤为重要的是企业的沟通和企业文化。
1、持续有效的沟通是建立和保持良好心理契约的保证
企业所处的环境是动态的, 因此企业也会随着变化的环境而不断做出新的决策, 由于心理契约是主观的、隐含的, 并且会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处于一种不断变更和修订的状态, 如果在这一过程中, 企业与员工不能保证良好的沟通, 很容易使员工产生种种猜疑, 企业和员工对于期望的理解常常会不一致, 因此, 企业应积极主动地与员工进行有效沟通以消除员工的猜测, 使双方的心理契约明晰化, 在理解方面达成一致。
良好的沟通可以起到“求同存异”, 使双方能够在维护自己核心利益的前提下, 让渡出一部分利益, 重新达成一致, 以利于双方的持续合作。
2、建立和保持良好心理契约的需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指的是企业的价值观应建立在注重人的能力充分发挥这一基础之上, 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围绕如何正确发挥人的能力。良好的的企业文化能在企业中形成一种奋发、进取、和谐、平等的企业氛围和企业精神, 为全体员工塑造强大的精神支柱, 形成坚不可摧的生命共同体。
员工加入企业, 把自己的价值实现交由企业安排, 是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提供与之工作绩效相吻合的发展的平台。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实现人尽其能, 人尽其用, 高效开发员工的能力与潜力, 就可以为达成与维持“心理契约”创设了良好的空间, 增强员工努力工作的热情与信念, 激发企业与员工共同信守“契约”, 自觉兑现“承诺”。因此, 这种企业文化的建设, 要求企业及其管理者为职工的能力发挥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有效的机制、正确的政策和宽松的企业氛围, 也就是说, 它要求建立一个以能力发展为价值导向的企业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还要求每个企业员工把能力最大限度地正确发挥作为自己价值追求的主导目标, 并积极为此而努力。在这种文化之下, 企业与员工上下同心, 使经营理念得以落实、共识得以建立、公司使命得以实践, 实现人与事的理想结合。
五、结束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里知识型的员工越来越多, 心理契约则是联系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心理纽带, 它影响到一个人的工作满意感、参与度、认同感、成就感等, 一旦心理契约被违背, 将直接导致雇佣关系的解体。所以, 企业还抱着那种“只要出高价, 不愁聘不到优秀人才”的观点是行不通的。
因此, 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 不要仅仅考虑到书面的协议, 同时还要考虑:企业的决策是否为员工所认同, 或者说这样做有没有违背员工认可的双方权利义务关系。只有兼顾双方的利益实现、双方都满意的情况下, 企业才能如愿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石好《注意, 心理契约》经理人, 2005年11月号, 70-71页
安全管理下的护理管理 篇11
1.危机的预防:包括危机管理计划的制定;危机管理小组的建立;危机管理技能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危机管理计划的演练及评估。
2.危机的控制和处理:包括危机管理计划的启动;危机事件的处理;设立危机信息处理系统,随时对危机处理的现状进行监督并根据需要向外界发布。
3.危机的善后处理:包括及时进行情况总结;做好相关的理赔事宜和安抚工作;对受害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团结组织内外人员进行恢复工作,使组织尽快步入正轨。
一、我国中小学安全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笔者今年6月通过发放问卷和走访,对20所学校(10所初中,10所小学)的25位管理者、70位教师和158名学生(初中生98名,小学生60名)及5名教育局管理人员做了随机调查,结果显示:在安全认识方面,100%的管理人员和班主任都能认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但仅有87.32%的非班主任教师持这一看法;学生只有51.2%能认识到校园安全事故的威胁,且男生比率远远低于女生。在安全教育方面,99.87%的管理人员认为应该对教师、后勤工作人员和学生经常进行安全教育,而实际上仅有60.3%的学校采取了此做法。在建立学校安全管理体系方面,51.56%的管理人员谈及了具体的措施。在系统的安全培训和演练方面,没有任何被调查学校有此实践。由此可见,我国中小学安全管理还存在安全管理意识淡薄、安全事故处理能力低下、安全教育和培训缺乏、安全管理体系急需建立等问题。
二、我国中小学安全管理问题的内部成因
分析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除不良社会因素带来的威胁外,学校内部因素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如下。
1.管理混乱带来的安全问题
从组织理论的多元观点分析,学校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运作不当,将造成学校行政、教师与家长的权责混乱、角色倒置、分工不合理、资源分配不当或学校目标迷失,从而导致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实践中,虽然管理者都能意识到学校可能存在的安全危机,但却因工作责任不明确,管理制度运作混乱而导致问题出现之初无人过问,问题出现时无人处理,问题出现后无人负责的状况。此外,由于学校管理层对安全问题缺乏共识,形成学校安全工作状态“上紧下松”,工作过程流于形式,致使事故苗头出现时处理不及时,为酿成更大的安全事故留下了隐患。如,近年来发生的校园学生群体食物中毒,寄宿制学生受伤害事故等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2.学校人际关系冲突带来的安全问题
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不仅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更是预防和及时发现安全事故隐患的特殊途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能相互尊重和理解,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及早发现安全事故的苗头并进行有效处理。同时,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有助于消除心理隔阂,减少由于人际冲突带来的安全隐患。然而,由于不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的影响,尤其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巨大压力,师生冲突、学生之间冲突而引发的安全事故也越来越引人注目。2006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上报教育部的各类中小学安全事故中,由于师生冲突和学生之间冲突造成的校园伤害事件占了14%,斗殴事件占了11%。
3.中小学学生身心特点与安全教育措施之间的矛盾所带来的安全隐患
活泼、好动、好奇、易冲动、防范意识薄弱是中小学生的共同特点。同时,许多学校缺乏针对青少年身心特点的系统的安全教育意识和措施,往往只在其他学校或自身发生了安全事故后才进行一些简单的、说教式的教育,更不用说系统的安全事故处理能力的演练。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恰恰就成为学校安全事故屡屡发生的重要诱因。
三、应用危机管理理论建立中小学安全管理体系的策略
今年6月1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切实落实中小学安全的通知》,这是继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和全国十部委联合发布《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后,对中小学安全管理提出的更具体的安全管理措施。而危机管理理论从危机计划的制定、危机过程控制和危机善后处理的角度为中小学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来防范、化解各种安全危机提供了可资利用的参考。
1. 安全管理计划的制定
实践告诉我们,防患于未然的最好办法就是未雨绸缪。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对学校可能面临的各种安全隐患持有清醒而正确的认识,并根据学校实际制定相应的学校安全管理计划。
首先,注重收集并分析各种安全事故隐患信息。
(1)信息收集:学校所有管理人员和教职员工要牢固树立独特而敏感的安全意识,及时从校园巡视、学生信息反馈、相关记载、教师观察、家长联系、班级常规、学生违纪事件、与校外合作等各种途径获得潜在的安全事故信息。这包括: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现实环境;过去曾困扰学校,并可能再发生的安全事故;其他学校已发生过的安全事故;相关部门公布的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的各种公共隐患信息等。
(2)信息分析:学校管理者必须善于对所获取信息予以分析,将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事故按照时间、地点、发生频率等分类并对其危害程度进行评估,以便确定出潜在安全问题的严重程度。
其次,制定安全事故处理预案。
(1)建立安全事故处理机构。包括成立事故处理领导小组和多个工作小组,明确相关人员工作职责,确保安全事故发生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2)加强人员培训。编写切合本校实际的校园安全校本教材,对教职员工和学生进行系统的、有目的的安全教育和防范能力的培训,以提高安全事故的处理能力。另一方面,可定期邀请当地派出所的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聘请保险人员讲解风险防护知识等。
最后,演练安全管理计划。
结合学校实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制定的安全管理计划进行试验性演习,以便评估和修正安全管理计划,在安全事故发生时能抓住最佳时机,将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2.安全事故的控制和处理
(1)事故发生时,启动安全管理计划,相关人员各施其责,及时对事故进行处理,争取抓住事故处理的主动权,尽量减少对当事者的危害。
(2)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对安全事故的状况和处理进展进行监控,防止第二波灾害的发生。信息管理系统不仅要对安全事故现状进行掌握和记录,而且要及时分析相关信息,监控事故的处理过程和结果,并根据需要向相关人员进行通报。
(3)必要时寻求外界力量的协助和合作,发动成员间的联系网络,同心协力化解安全危机。
3.安全事故处理的善后工作和经验总结
(1)事故处理后的情况分析和总结。安全事故结束后,要及时进行分析和总结。如事件的起因、处理方式和结果、经验教训、安全管理预案是否有效运作,哪些环节需要修正完善、信息的传递状况等。
(2)团结校内外相关人员做好事故后的复原工作,使学校教学尽快步入正轨。事故的发生必然对学校的教学和相关人员产生影响,为了尽快摆脱事故带来的不良影响,学校应将事故发生真相及处理过程通报全校师生和事故涉及的其他人员,既可获得他们的同情、理解和支持,也可消除事故的后续不良影响并帮助学校尽快恢复原来的正常秩序。
(3)做好理赔和事故后的心理辅导工作。如果安全事故涉及赔偿事宜,事故处理完,学校应及时联系保险公司和相关的社会救助部门,对受害人员进行理赔和救助,减少事故对受害人员带来的恶劣影响。另一方面,学校可聘请心理咨询人员对受害人员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和帮助,尽量避免安全事故带来的心理隐患。
参考文献
[1] 孙本初.校园危机管理策略[J].教育资料与研究,1997(14).
[2] [英]迈克尔·里杰斯特(Michael·Regester)著.危机公关[M].陈向阳、陈宁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
[3] 郑燕祥.学校危机的理念和管理[J].教育学报, 1997年第25卷第1期.
[4] 郑增仪.在少年儿童安全教育论坛上的讲话.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28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切实落实中小学安全的通知,2007年6月1日.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供应链管理下的采购管理研究 篇12
1.1 采购和供应商关系的转变
供应商跟采购之间的关系由原来的普通买卖变成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以外采购操作在跟供应商合作时, 都是尽力去采用压低采购价格的手段, 费尽心机让供应商妥协。而新型合作关系的建立, 完善的解决这些问题, 使得采购可以寻找到更多的供应商, 并采用了分散单独治理的方法。在采购和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后, 在供应关系链上, 双方可以共同分享库存的数据信息, 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库存积压成本, 很好地解决了产品质量和成本问题, 最后达到控制采购成本的目标。还有很多的企业跟供应商建立了技术合作组织, 也有效地缩减了新产品的开发成本。
1.2 采购的运作必须结合生产的订单需要
在以前的模式中, 采购运作的目标都是为了能够及时的补充库存, 以防止库存出现空缺的情况。而在现在的供应链管理下的采购模式, 就以生产的订单需要方式进行的, 所以企业的订单需要在客户的需求订单后才产生的。而适合时期的生产订单驱动方案, 使得企业原材料的采购可以直接配送到制造部门, 从而降低了采购部的库存积压和运作成本。
1.3 采购管理的重点转移
采购管理向外部资源管理重点转移。传统的采购活动最大的缺陷就是跟供应商没有进行良好的合作沟通, 更缺少对客户需求做出及时积极反应的能力。因此, 适时生产采购理念的提出和推广, 对企业的采购管理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且企业必须大力改革, 改变过去“为库存而采购”的经营管理模式, 同时也要提高采购工作人员的柔性管理和市场反应能力, 大力加强和供应商的信息沟通和合作, 努力建立一个共同双赢的战略发展合作模式。在跟供应商信息沟通过程中, 通过供应商的信息反馈, 及时地做出必要的调整, 同时也加大对供应商的培训力度, 也要积极参与到供应商的新产品设计开发中, 把握产品质量, 在这些参与过程中, 把事后把关转变为实时把控。
1.4 在供应链管理下采购管理有利于采购流程增值
过去的采购管理模式, 采购的完成往往需要几个不同部门协助才能完成, 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但这种管理模式也有不足的地方, 第一, 采购的申报需要经过多个不同职能的部门的审核, 工作效率低下;第二, 由于各个部门之间本位主义的作用, 使得信息不能够顺畅的流通, 导致内耗的加大, 最后也造成经营成本上升。而供应链管理的经营模式下, 信息化技术日渐成熟, 加快了管理审批流程的速度, 从而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
1.5 库存管理方式也发生改变
在过去的采购活动中, 供求关系的作用使得采购跟供应商分离开来, 企业采用单独的保持一些库存来解决需求变化带来的波动, 并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高库存的管理模式已经使得企业负担加剧, 把企业推进被动的位置。而供应链管理下库存管理, 从各个细节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
2 供应链管理下采购管理具体的实施策略
2.1 采购管理策略制定的关键要素
采购方案考虑的关键因素就是价格, 所以过去传统采购模式, 就是采购人员通过不断地增加供应商数量, 提供多方货源, 让多个供应商之间相互形成竞争, 从而降低采购材料的价格, 最后赢得采购的价格优势。而在现在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下, 采购部门人员所面对考虑的问题, 相比于原来情况要复杂得多, 需要考虑多个方面。比如质量、价格、能否及时交货等因素。而且在目前的交易市场中, 同一类产品材料的价格涨跌或质量的优劣, 都会严重地影响到采购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能否及时的交货, 同样也对企业的采购方案的实施产生巨大冲击力,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对客户能否及时的按时交付货物和对客户的要求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都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 总的来说, 在新型供应链模式下, 交货及时性和交货提前期是选择和评价供应商的重要指标。
2.2 采购要和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过去传统的采购管理早已经不适合日益更新的经济发展需要, 所以企业采购必须跟供应商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企业采购管理和供应商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 具体的操作过程如下:
(1) 在制定采购方案时要对各种关键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2) 对有意向供应商可以先发出招标文件, 等供应商接标后再进行初步的审核。
(3) 要详细对供应商进行考核和评估, 择优选用。
(4) 与选择的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5) 和供应商共同提高经营利润。
(6) 实施供应商的风险防范方案。
供应商的考核对企业的重要性, 不言而喻。因此, 企业在对供应商的考核指标务必要公正、科学、合理。此外, 对供应商的考核指标中, 不仅仅要重点考察供应商的质量、交货时期、价格等核心指标, 同时也要注重其相互协调能力、开发能力等因素的评比。
2.3 对库存管理要精细化
库存管理在一个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和采购管理中占据着重大的作用, 是价值链实现增值的关键一步。因此, 科学合理的建立和改进库存管理模式, 是企业实施采购策略必须考虑的重点问题之一。只有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实施科学有效库存管理, 才可以跟供应商建立和谐优势的合作关系, 然后通过计算机技术手段完成采购计划的制订, 实现零库存管理。所谓零库存管理, 就是在客户订单的作用下, 从客户到生产, 再到采购, 最后返回到供应商这样一种逐级驱动的拉动式生产模式。零库存管理, 不仅可以降低库存量, 还可以提高库存的运作周期。
3 结论
总而言之, 在采购中降低采购价格, 从而获得稳定有利的价格竞争力, 同时也要密切跟进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沟通, 能较快速的针对新产品设计做出反应, 进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降低库存水平, 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效益能力。而对供应商而言, 跟采购达成的战略合作关系, 能更好地掌握采购需求, 改善生产的流程和质量, 也获得较高的利润。所以采购管理策略的实施, 可以让采购方和供应方实现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薛丽.应用战略采购优化化工采购成本管理[J].上海化工, 2011 (1) .
[2]陈耀峰.供应链环境下采购管理的竞争优势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15) .
[3]薛文情.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策略研究[J].机电技术, 2012 (6) .
[4]许兴奋.运用战略采购优化采购成果管理[J].中国市场, 2013 (22) .
【安全管理下的护理管理】推荐阅读:
医院等级评审标准下的护理质量管理的探讨09-13
产科安全护理管理08-01
护理管理安全心得11-13
眼科护理安全管理10-17
护理安全管理实施10-18
强化护理安全管理05-21
护理风险安全管理08-16
护理安全注重细节管理12-17
关于执行优质护理服务下的各类护理行政管理制度的通知院字2015 26号08-31
护理风险和安全管理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