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合作活动(精选12篇)
社会性合作活动 篇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是专门教人做人的课程。教授这门课程时, 教师首先应该教会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基于“自主、民主”的教育理念, 我们提出“五步自主小组合作”活动模式, 让学生自主学习,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老师为学生们创设情境, 设计体验、经历和各种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有足够的活动机会, 有足够的自主空间, 去学会生活、发展自我、共同分享, 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在活动中感悟。
1.“五步自主小组合作”活动模式
“五步自主小组合作”活动模式是基于“自主、民主”的教育理念, 依据“合作学习”原则提出的。由学生结合成学习小组, 分工协作, 通过“明确目标”—“设计方案”—“分工准备”—“小组活动”—“班内交流”五步共同完成活动任务。它是一种由学生自我组织, 分工合作的开放型的活动方式。
2.“五步自主小组合作”活动中的合作小组的构建
基于对动机理论、凝聚力理论、合作教育等教育理论的探索和研讨, 我们提出创建具有特色的异质合作学习小组。所谓“异质”就是将不同性别、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性格特征等的学生编成一组, 遵循“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 使每个小组的成员之间具有多样性、互补性、可竞争性。
在活动中, 小组相对独立, 活动目标的确立, 活动方案的设计, 学习活动的组织, 活动成果的评价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在分组过程中一般可采用学生自由结合和教师适度调控相结合的方法。学生自由结合, 尊重学生的意愿,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便于在活动中相互合作。但完全由学生自我选择必然形成“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现象。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努力寻找自己的“补集”, 避免组内出现“同类项”。把学生按成绩、性格、能力搭配起来, 6~8人组成一个小组, 每个小组都是一个实力相当的“作战单位”。小组形成后, 保持相对稳定, 教师平时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合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3.“五步自主小组合作”活动模式的操作方法
(1) 明确活动目的。小组合作活动中首先要明确活动目的和要求, 它是整个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方案的设计, 活动的安排, 活动成果的自我评价都需要全组成员目标明确。它是整个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需要全组共同努力, 才能准确把握。明确目标是合作的第一步, 是一个全组统一认识的磨合过程。
(2) 设计方案。活动的目的一旦明确, 活动小组应马上设计方案。这一过程应由全体成员共同完成, 不可由个人或老师来包办, 每个成员充分发表意见, 集思广益, 反复讨论, 最终形成全体成员认可的最佳方案, 以指导整个小组的活动。
(3) 分工准备。“五步自主小组合作”优势就在于有利于发挥集体的优势, 在活动中一定要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每个人在活动中都要担当一定的任务, 小组内要科学分工, 通力合作。分工准备是学生自学相关知识, 向着成功目标迈进的重要步骤, 它是小组活动的重要内容。每个学生的准备情况都将直接影响到以后活动的进程和效果, 因此十分重要。这一过程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 防止个别学生因为各种情况放弃努力, 影响整个小组的活动效果。
(4) 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实践活动的中心环节。这一环节包括“小组调查”“讨论探究”“组内交流”“撰写论文和调查报告”等多种内容。主要任务是在每个小组成员分工准备的基础上, 通过讨论、研究、交流, 探究真知, 整合每个成员的学习、活动成果, 最终实现活动目的, 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推行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小先生制”, 所有成员团结互助, 优势互补。
(5) 班内交流。这一过程一般在课堂内完成。可采用汇报演讲、辩论或板报、手抄报等方法充分展示每个小组的活动成果。通过交流, 互通有无, 丰富学生的认识。同时通过交流、反馈、评价在班级营造“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氛围, 使合作与竞争兼容互补, 相得益彰。
“五步自主小组合作”活动模式实质是集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班级活动于一体的多边活动。它的大部分过程要在课外完成, 不会占用过多教学时间, 影响教学进度。“五步自主小组合作”倡导的是合作学习, 有效消除了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民主气氛缺乏, 课上交流互动不足的弊端。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2]梁晓凤.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学术交流, 2007 (8) .
社会性合作活动 篇2
《合作力量大》是南师大版的小班社会领域内容,小班幼儿经过一学期的集体生活,已有分享意识。《纲要》中指出:“儿童的自主活动不是单独的个体活动,而是以同伴、教师及其他人共同生活为背景的”而合作又上幼儿来发展适应社会的不可缺的重要素质,所以这一活动重点培养幼儿初步的合作意识,并通过自身的游戏体验来感知合作力量大的道理。
在环节设置上,遵循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运用故事导入——理解合作——游戏体验——经验提升的渐入来培养和激发幼儿对合作的理解。以故事导入,幼儿在有趣易懂的故事中,感知合作力量大的道理,形象的角色,重复和语言对白,适宜小班幼儿的直观感知的特点。运用游戏“搬萝卜”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合作的意义。正如华盛顿少儿博物馆上的一句名言:“告诉我的,我会忘记,做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幼儿经验的获得要将之运用。《纲要》中也指出,注重幼儿在生活中的学习,老师运用多种情境的呈现,让幼儿去判断和探索在实际生活中出现类似的情景,该如何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发展幼儿在生活中运用合作能力,理解帮助别人或别人帮助自己都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更好地培养幼儿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融入他人,融入社会。
合作博弈视角分析社会财富分配 篇3
关键词 绩效博弈;核;真核
中图分类号 O225 文献标识码 A
Analysis on the Social Wealth Distribution by
the Perspective of Cooperative Game
SUN Xiuyong1,2
(1.School of Mathematical Science, Kaili, Guizhou,556011,China;
2.KaiLi University; School of Financ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ghai 200439,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d the several different “core” imputation schemes in superadditive fuzzy games, and proved the inclus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re” imputation schemes by using the mathematical reasoning. Therefore, managers can search the most stable “core” by improving the imputation schem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clusion relationship. And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or the improvement.
Key words fuzzy games; core; proper core
1 引 言
众所周知,企业和国家都可以看成是合作博弈中的联盟组织形式,而财富的分配方案是否具备有稳定性将直接影响到联盟的稳定,正是这个原因财富分配问题也是学界很关注的问题,美国经济学家Alvin Roth和Lloyd Shapley凭借“稳定分配理论和市场设计实践”分享了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在我国,关于财富分配方面的文章也很多,例如:陆铭、蒋仕卿[1]从劳动力市场改革的角度分析了中国需要调整发展战略,使劳动力市场改革有利于收入均等,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李实、赵人伟[2]及张平通过对中国经济改革中的收入分配变动的研究,得到了“中国的收入分配已经进入了一种不容乐观的状态, 从体制改革和分配政策调整方面思考和制定全面而有效的缓解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整体方案已是时不可待”的结论.
合作博弈理论强调,为了维系大联盟(社会)的稳定,分配方案必须保证局中人或者部分局中人组成的较小联盟(称为子联盟)觉得离开大联盟“单干”所得到的盈利不会超过这个分配方案给以他们的东西,从而使得他们愿意“凝聚”在大联盟中.称这样的分配方案为具有稳定性,或者说,这个分配方案对于所有的子联盟都是稳定的.显然,稳定的分配方案在相当程度上被认为是公平合理的.绩效博弈[3]中的“核”[4]分配方案就是具备维系大联盟稳定性的方案.所以,如果在社会财富分配中能制定出“核”分配方案,无疑使“社会”这样的大联盟增强“凝聚力”并且保持期待的稳定.
然而,社会财富分配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原因是,很难知道局中人是否是百分之百的投入,所以对于“相同地位”或“相同职称”甚至是“相同能力”的局中人,如果投入水平不同,从“公平合理”的角度来看也不能给予他们相同的分配,这就是时下所关心的“考虑绩效因素”[5]的分配方案,简单地说,即使是相同“级别”或“职称”的局中人,鉴于他们的“投入”不同,从而引起“绩效”的不同,公平合理的分配方案应该给以他们不同的盈利分配.在合作博弈理论里,有时候称这类模型为模糊博弈.由于“模糊”两字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本文把面临的问题称为“考虑绩效因素”的合作博弈模型.同样地,对于这类模型,也将关心它的“核分配”——对于所有的子联盟具有稳定性,不过,这里的子联盟必须包含所有“考虑绩效因素”的子联盟.为了说明“考虑绩效因素”的子联盟的含义,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譬如局中人1与局中人2组成一个原先意义下的两人联盟{1,2},假设他们各自的投入水平分别是s1和s2,其中s1和s2是位于0与1之间的数,显然这两个数可以看作是他们相应的绩效水平,于是,{ s1,s2,0,…,0}就是考虑到他们两个的绩效因素的子联盟(其他人不参加这个联盟,因此,相应的绩效水平都为0).对于所有 “考虑绩效因素”的子联盟具有稳定性的分配的集合在合作博弈理论中称为“Aubin核”,简称为“核”.“核分配”的稳定性受到了人们的欢迎,然而,想设计一个“核分配”方案或者想验证一个方案是否属于“核”,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因为这需要顾及到无限多个“考虑绩效因素”的子联盟是否对方案“满意”或者至少没有反对意见.人们对此提出的对策之一就是试图“缩小”“考虑绩效因素”子联盟的范围,譬如稳定性仅限于“考虑绩效因素”的“真”子联盟——即,{ s1,s2,…,sn}中总是有人的si=0,在这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核分配”的全体称为“真核”[6].显然,“真核”包含了“核”.“真核”虽然缩小了稳定的范围,但是“真”子绩效联盟仍然是无限性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考虑几个老师和几个工人组成的真子绩效联盟的产出没什么现实意义,所以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通常不会考虑所有真子绩效联盟,只需要考虑具体存在的真子绩效联盟就可以了,但是绩效是连续取值的,所以它的复杂性是避免不了的).其实,最有实用价值以及最为人们能够接受的“核”是“占优核”[7],它是那些不劣于任何其他配置的配置集合,从这一点上来看,“占优核”确实容易被理性的局中人所接受.合作博弈的理论指出,“占优核”的范围更广,它包含了“真核”.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寻找“占优核”比寻找“真核”容易,但是遗憾的是,即便是这样,“占优核”也仍然需要考虑无限个子绩效联盟的情况.更为简单的“核”分配方案是“简单核”与“简单占优核”,这两类分配方案不需要考虑绩效因素(将所有局中人的绩效都假定为1),所以,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很容易找到的.如果“简单核”或“简单占优核”包含“占优核”,那么在本文中所提到的几种“核”将形成一个连续的包含关系,可以按照这样的包含关系对分配方案进行改进或改革.
4 定理1在现实应用中的可行性及适应性分析
根据第2及第3部分的分析可知,在绩效博弈中,“核”分配方案的稳定性最强,其次是“真核”,再次是“占优核”,最后才是“简单核”与“简单占优核”.对于社会财富分配方案来说,稳定性越强则越被局中人所拥戴.所以,对于管理者们来说,寻求最为稳定的“核”分配方案是他们的终极目标.然而,有时候,一时很难找到“核”分配方案.在这种情况,不妨找寻诸如属于“简单核”这样的方案,因为这样做相当于先不考虑“绩效”因素,只从局中人或局中人的子联盟的能力出发设计分配方案,这种做法既比较容易也比较符合人们的常规思路,因此广泛地为大家所接受.一旦把 “绩效”因素考虑在内,就面临考虑绩效因素的合作博弈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做大“蛋糕”是局中人寻求合作的目的.正是从这种角度考虑,本文关心的重点是具备有超可加性的绩效博弈.在这类博弈模型中,“简单核”或“简单占优核”这样的方案未必能使“大联盟”保持稳定性,所以可以转向更切合实际的“占优核”方案.在“简单核”方案中看看哪些属于“占优核”,从“占优核”的定义可知,它比较符合人们的逻辑思维,所以相当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并且也容易验证.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把没有人明确反对的方案作为“一致通过”(应当承认,“没有人明确反对”未必是最令人满意的,但是它的确可以作为选择之一),其想法有点类似于“占优核”的思路.然而,即便是“占优核”这样容易被人们广为接受的分配方案,但仍然要面对局中人纷繁而复杂的个人绩效问题,问题仍然是很复杂,本文证明了在绩效博弈具备有超可加性这一一般性质的情况下,“简单核”等价于“简单占优核”并且包含“占优核”.所以,可以遵循从“简单占优核”或“简单核”到“占优核”再到“真核”最后到“核”,这样的步骤,来对社会财富分配进行改进,使得社会财富分配具备有期待的稳定性.
按照上述步骤,具体的财富分配改革如何执行.首先,得找到最为简单的“简单核”或 “简单占优核”,并且在具备有超可加性的绩效博弈中,“简单核”等价于“简单占优核”.所以,先找“简单核”或“简单占优核”是一样的.根据“简单占优核”的定义,只需要在满足个人理性的条件下,按平均主义的思想将博弈的总产出分完即可.然而,这样的分配方案是不稳定的,以前“吃大锅饭”的分配方案就是这样的不考虑绩效的平均主义方案,由此引起的后果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有必要在分配的过程中考虑绩效.引入绩效机制后,就面临考虑绩效因素的合作博弈了.要将“简单核”改进为“占优核”,其实就是要求根据各局中人的绩效考核来确定局中人所获得的分配;当然,个人理性是必须满足的,所以,可以将局中人的个人单干所得作为一个固定的薪金(这样可以确保满足个人理性),然后根据各局中人的绩效来确定他们的浮动薪金,这样局中人的薪金当然由固定工资和浮动工资两部分组成,事实上很多企业都是实行的底薪+提成的工资模式及时下的绩效工资改革和这个原理是一样的;这也说明了,绩效工资改革确实能把原来某些部门“吃大锅饭”的分配模式打破,从而加强分配的稳定性.根据第二部分中对“占优核”稳定性的分析,知道,由于各个真子联盟中可能存在有高“能”低“薪”或高“薪”低“能”的不合理分配,所以对于各个真子绩效联盟“占优核”不一定具备有稳定性,所以,将“占优核”改进为“真核”关键是要剔除这些不合理的分配;比如,有些部门高管的收入太高,而一般员工收入太低,这就有可能会造成高“能”低“薪”或高“薪”低“能”,所以有必要做一些调整;关于剔除真子联盟中不合理的分配,NBA联盟中各支球队的效率无疑是很高的,只要一有机会他们就会毫不犹豫的将球队中的“垃圾合同”(即球队中高“薪”低“能”的球员所获得的薪资合同)甩掉.如果能将“占优核”中的不合理分配都剔除掉,确保分配方案在各个真子绩效联盟中都具有稳定性,“占优核”就改进成“真核”了.通过第二部分内容中“真核”与“核”的稳定性的比较,知道“真核”对于所有真子绩效联盟都是稳定的,唯一的缺陷是对于非真子绩效联盟不一定稳定.原因有两点:第一,诸如一些公共事业部门,很难用市场的方式来判定他们对大联盟的贡献,一旦对于他们的贡献评价过低,结果就是大联盟给予这些的部门分配或投入过低,使得这些部门员工所得到的收入低于与自身能力匹配的薪资,这就是高“能”低“薪”,如,我国对于教育的投入就过低,不足GDP的百分之四;第二,大联盟中有一些“地位”和“贡献”都很重要的企业或部门,由于这些企业或部门的重要性,在分配中可能会获得管理者的更多眷顾,如果他们获得过高的分配,那么就会使得这些部门的员工的收入高于与自身能力匹配的薪资,这就是高“薪”低“能”.想要通过解决上述两点来实现从“真核”到“核”的改进,就要求大联盟管理者要合理统筹好给予各个真子绩效联盟的分配,加大对于高“能”低“薪”部门的分配或投入,减少对于高“薪”低“能”的分配或投入.利用上述方法,可以使得财富分配方案日趋稳定,实现向稳定性最强的分配方案--“核”的转化.但是,理性的局中人总认为多比少好,所以,高“薪”低“能”的部门或人会给以公平合理为目的的分配改革制造阻力,因此,管理者在分配方案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有很大的魄力.
参考文献
[1] 李实,赵人伟,张平.中国经济改革中的收入分配变动[J].管理世界:1998,1:43-56.
[2] 陆铭,蒋仕卿.重构“铁三角”: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改革、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07,6:14-22.
[3] S TIJS. Introduction to Game Theory[M]. New Delhi: Hindustan Book Agency, 2003.
[4] G OWEN. Multilinear extensions of games[J]. Management Science, 1972, 18:64-79.
[5] 施锡铨,孙修勇.考虑绩效因素的社会财富分配[J].经济研究:2013,2:21-29.
[6] S TIJS, R BRANZEI, S ISHIHARA, et al. On cores and stable sets for fuzzy games[J]. Fuzzy Sets and Systems, 2004, 146:285-296.
[7] J P AUBIN. Coeur et valeur des jeux flous `a paiements lat′eraux[J]. Comptes Rendus de l’Acad′emie des Sciences Paris, 1974, 279 (A):891-894.
[8] J P AUBIN. Cooperative fuzzy games[J]. Mathematics of operations Research,1981, 6:1-13.
社会性合作活动 篇4
一、总体目标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 围绕“解决三个问题, 实现三个明显”的总要求, 结合职责履行和工作实际, 通过广泛深入动员学习和讨论调研, 认真查找、深刻剖析本单位存在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精神状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敢比、敢想、敢干”的思想, 切实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意识, 努力培育开放的思维, 增强开放的本领, 扩宽开放的视野, 加快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以科技的大开放、大发展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建设长江上游自主创新高地和创新型城市。
为此, 市科委及时召开了系统各单位和机关全体干部学习动员大会, 传达学习市委市政府的有关决定。同时成立了由市委科技工委书记、市科委主任周旭任组长, 科工委专职副书记黄明会, 科技纪工委书记李秋玉, 科委副主任、知识产权局局长袁杰任副组长, 相关业务处室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科委“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 负责该项活动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实施。市科委系统各单位由“一把手”负总责, 分管领导具体抓, 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
二、实施步骤
(一) 学习动员, 提高认识
1、组织召开委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和直属、代管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大讨论活动动员会议, 以及系统各单位开展大讨论活动的动员会议。传达学习全市开展“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活动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 研究制定大讨论活动计划和方案, 安排部署系统大讨论活动,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切实抓好大讨论活动主要任务的落实。
2、认真学习必读篇目。由组织人事处负责拟定并下发重点学习 (篇) 目。以支部为单位, 采取集中学习、部门分散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重点学习薄熙来书记在市委党校强化培训班上所作的“解放思想、扩大开放”专题报告, 以及确定的重点学习 (篇) 目, 搞好思想发动, 不断解放思想, 创新进取, 推动发展。
3、抓好干部职工学习培训。由机关党委负责, 于近期安排2-3次专题学习培训会, 围绕“重庆面临的形势”、“重庆直辖市的历史使命”等内容, 邀请有关专家作专题辅导, 以深刻认识当前发展大势, 全面分析我市所处的发展方位, 进一步促进干部职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4、开辟学习讨论专栏。在科委互联网站上增设“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学习讨论专栏, 组织干部职工联系本单位职能职责、本处室工作岗位和个人工作实际, 撰写心得体会, 交流经验得失, 提出意见建议和改进措施。
(二) 讨论调研, 保证质量
重点围绕全市“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确定的5个重点专题, 结合“加快建设长江上游自主创新高地和创新型城市——当前重庆科技的历史使命”等内容, 开展深入讨论, 调查研究, 辅之以多种形式的征求意见, 进一步把握重庆市情和科技事业发展的特殊现状, 找准在职责履行和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 确保有的放矢地进行整改。
1、切实抓好内部自查。以系统单位和机关处室为单位, 紧紧围绕“解决三个问题, 实现三个明显”的总要求, 结合工作实际, 认真进行对照检查, 深入查找阻碍开放、影响发展的思想观念及个体表现, 把问题摸清、症结找准, 提出有针对性地解决办法和具体建议。
2、积极参加全市性的6个配套活动。广泛组织干部职工参与“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家谈活动, 评出一批优秀建议。深入挖掘系统“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先进典型, 组织市内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邀请知名专家和发达地区的科技管理干部开展专题讲座, 切实开阔视野、找准差距。主动会同市经委、市劳动保障局、市科协等部门, 分行业策划举办一批“创新创造创业”竞赛, 全力办好高交会、中美材料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
3、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调研。统筹安排委内活动, 结合大讨论活动和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 中小企业代表座谈征求意见会, 由委领导带队深入院所、高校、区县等调研, 进一步了解基层科技发展需求, 全面把握当前我市科技工作的历史定位。
(三) 着力整改, 注重长效
针对查找出的薄弱环节和问题, 结合所征求、反馈的意见和建议, 进行认真梳理归类, 制定整改方案, 细化工作措施, 明确工作责任, 全力抓好整改落实。
1、研究制定整改实施方案。委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负责对意见建议进行整理分类, 进一步明确整改方向、重点、推进措施、目标要求和进度时限, 推进各项整改任务落实。并在此基础上, 制定市科委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具体意见, 力争在科技带动重点产业发展、科技富民强县、科技服务民生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提升“重庆制造”的竞争力, 创造更多的“重庆创造”。
2、加强督促检查。要建立巡查督查制度, 采取定期不定期检查和抽查等形式, 加强对系统开展大讨论活动的督促指导, 及时掌握、适时反馈工作动态, 力戒空谈和形式主义。
社会性合作活动 篇5
(一)设计意图
大班的幼儿大部分都已掌握简单的、基本的“合作”这种社会交往技能。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起游戏、一起完成值日生的工作、一起舞蹈等,他们在无意识中习得了合作的技能。在特定的情景下,幼儿能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对合作产生积极的反映,但这种反应是无意识的,他们并不知道这种行为就是合作,更不理解合作的真正内涵及其重要性。于是,本活动把“合作”这一概念提出来,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合作,知道合作是一种良好的社会品行,是人与人进行交往不可缺少的一项技能,并从活动中获得正确的概念,尽可能将其内化成自己的行为。
(二)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获得友好合作带来的愉快情感,提高各做意识和能力。
2.初步感受合作的内涵,知道什么叫合作。3.在讨论中了解友好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经学会一些合作的舞蹈,如《套圈》等。
2.材料准备:四盘豆豆(黄豆、黑豆、花生混在一起),一小碗黄豆,12个塑料筐,绳子若干条,录音机及《套圈》音乐带。
(四)活动过程 1.设计情景,导入主题
(1)教师故意倒撒一碗黄豆,鼓励幼儿和老师一起捡豆豆。
(2)把幼儿分成四组,每组一盘豆豆、三个塑料筐,比赛把盘里的豆豆分到三个塑料筐里,其中两组每组只有一位幼儿,余下的幼儿平分到另外两组。
(3)请分得较快的两组幼儿想办法,让分得较慢的两组分得更快些。
师:“怎样才能让他们分得快些?”
幼1:“先分两种豆豆,把剩下的一种倒到筐子里。” 师:“很好,还有其他办法吗?” 幼2:“找个小朋友去帮助他。”
师:“真棒!找个小朋友和他一起分豆豆。”
2.讨论以上活动,引导幼儿发现合作,了解合作的好处(1)引出合作的概念。
师:“哪个组的小朋友分豆豆分得快呢?为什么会分得比其他两组快呢?”
幼:“因为我们人多,他们只有一个人。” 师:“我们这么多人都在干什么呢?” 幼:“分豆豆。” 师:“很多人一起做同一件事,我们给它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合作’。刚才我们一起分豆豆叫合作分豆豆。刚才小朋友和老师还合作做了什么事呢?”
幼:“合作捡豆豆。”
(2)联系现实生活,发现合作,了解合作的好处。师:“如果不合作分豆豆、不合作捡豆豆会怎样呢?”“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什么事情需要合作呢?如果不合作又会怎样呢?”
3.引入合作的游戏,进一步感受合作的内涵,提高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1)尝试玩幼儿想到的合作游戏。
师:“游戏需要合作吗?你想到哪些游戏需要合作呢?” 幼:“老鹰捉小鸡。” 集体玩游戏一次。
师:“如果我们不合作,会怎样呢?” 幼:“就玩不成游戏了。” 幼:“就没有老鹰了。” 幼:“也没有小鸡了。”
师:“我们不合作就没有人扮老鹰的角色,也没有人扮小鸡的角色。原来合作是有角色的分工。我们再想想还有什么游戏需要角色分工的?”
再玩一次幼儿想到的游戏,重复一次上述分析。(2)引入二人三足游戏。
师:“老师还想到一个需要合作的游戏,叫‘二人三足’。” 教师讲解游戏规则,两两合作进行比赛„„
师:“为什么都是合作,有的小朋友快,有些慢呢?” 幼:“因为他们一起迈步,协调一致地往前走。” 师:“说得真好,我们要协调一致地合作,才能合作得好。原来合作还要分工、还要协调。怎样分工和协调,我们下次活动再解决吧。”
4.引入舞蹈《套圈》,鼓励幼儿大胆与他人合作(1)引入需要合作的舞蹈。
师:“舞蹈需要合作吗?有哪些舞蹈需要合作呢?” 幼1:“千手观音。”
师:“很好,但我们不会跳,怎么体验合作呢?还有其他吗?”
幼2:“早操那个三人舞蹈。” 幼3:“ 《套圈》。”
幼儿一起体验舞蹈,活动前故意控制人数不能被3整除。师:“为什么有些小朋友跳不成舞蹈呢?那该怎么办呢?”
幼4:“可以找老师一起跳。”
师:“当我们一个人完成不了工作或事情时,我们要勇敢地向老师或成人提出合作的要求。后面有很多老师,我们勇敢点向他们提出合作舞蹈的邀请吧!”
高职校企合作中企业社会责任缺失 篇6
[关键词]高职 校企合作 企业社会责任
[作者简介]王银银(1983- ),女,江苏涟水人,南通大学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及管理。(江苏 南通 226019)朱志海(1981- ),男,江苏如皋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江苏 南通 226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全国交通運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交通运输职业教育课题“校企合作模式下航运企业合作意愿的驱动因素与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A1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032-01
校企合作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目前,高职院校都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但事实上校企合作的成效却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积极性不高,原本应该出现的“两头热”变成了“一头热”,效果自然不甚理想。因此,本文将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探讨企业在履行校企合作社会责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承担社会责任的方法和途径。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CSR)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我国,获得了社会的一致认可。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通过生产、经营活动获取利润的同时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要与社会道德相一致,以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按内容和范围可分为内部责任和外部责任两方面。企业内部责任是指企业为构建各利益主体间的和谐环境而应承担的责任,主要表现在建立公平合理、规范科学、合作共赢、和谐稳固的新型劳动关系。企业外部责任是指企业应承担与自然、社会、顾客以及利益相关者和谐相处的责任。这就要求企业摈弃之前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标的价值观,让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承担对自然、环境、社会、消费者的责任,使得全社会都能在企业的发展壮大中获益。本文中的社会责任主要指企业的外部责任。
二、校企合作中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80%以上的企业对校企合作不感兴趣,认为参与校企合作不是企业的义务;同时有超过70%的企业认为校企合作收益小、风险大,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笔者认为我国校企合作中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是导致校企合作无法取得实效的主要原因,而造成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主要有:
1.促使企业承担校企合作责任的相关法律法规缺失。德国的“双元制”是企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参与职业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制度。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达到法规要求,将得到政府相应的奖励;如果企业不履行校企合作责任,将依法受到严惩。①而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相关法律法规中虽有提到企业应履行校企合作的责任,但却没有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措施,仅停留在号召层面,对于企业缺乏约束。
2.促使企业承担校企合作责任的运行机制缺失。要做好校企合作除了需要学校和企业的积极参与,还得有政府、行业协会的牵线搭桥和社会的有效监督;除了要有法律法规来约束、规范企业的行为,还得有相应的实施细则,如税收、资金、合作、分配等。但是目前我国相关的内容缺失,造成企业风险得不到控制,利益得不到保障。此外,政府也没有专门成立校企合作管理机构负责区域内校企合作的设计、考核、协调和管理。使得学校既是校企合作的发起者、组织者,又是校企合作问题的协调者、解决者。这种单靠学校努力的现状,大大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持续、深入、有效开展。②
3.促使企业承担校企合作责任的社会舆论和道德约束缺失。目前,社会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认识还比较局限,一些企业也缺乏社会担当。政府主管部门在考量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成果的时候,也只是看学校做得如何,很少有人去关注企业做得如何。要推动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就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道德约束的作用,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的路径探析
众所周知,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升并非是靠企业的自我觉悟,更多是要靠外部的制度规范、道德约束和政府引导。因此,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努力提升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社会责任的履行程度。主观方面,要让企业认识到参与校企合作,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是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重要契机。客观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证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能提升企业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实力,获得与责任相对等的权益。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制定校企合作法律法规,建立相应奖惩和约束制度。政府主管部门要在深入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校企合作法,对校企合作所涉及的企业、学校、学生、政府等主体的责任、义务、权利作出明确规定,确保各方责、权、利的均衡和统一。要对企业参与合作的广度与深度进行考核,对企业在学生顶岗实习条件、实习岗位、实习教学、实习管理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同时,完善相应的奖惩和约束制度,出台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程序和评价标准,并据此来进行奖惩和约束。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针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所造成的损失,政府要给予一定的补偿。比如,政府可以出资购买企业的部分岗位,用于学生的顶岗实习。二是针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所产生的人员培训成本,可以减免企业的部分税收,让企业既愿意也有能力参与校企合作。政府有关部门也要对校企合作成效显著的企业给予专项奖励。三是由校企合作共同建立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享受校办企业的优惠政策,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参与校企合作企业人员的职称评定。
2.成立校企合作管理机构,完善相应实施细则。政府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牵头成立校企合作管理办公室,成员包括政府官员、企业专家、行业权威和学校代表,负责区域内企业和职业院校的资源整合和统筹规划,制订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校企合作方案,规范校企合作双方的行为,协调解决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校企合作的牵涉面非常广,可变因素多,如果仅仅依靠校企合作法,而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的。所以,要在校企合作法的框架下,通过制定职业岗位准入制度和职业技能证书制度,严禁没有从业资格证书而上岗的行为,以引导企业和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重视校企合作人才的培养。学校要建立“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理事会制度,将企业办学、行业办学与政府办学紧密联系起来,推行集团化办学,提升办学效益。同时,企业还应与学校一起制定校企合作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等,形成校企紧密结合的高职教育办学机制。
3.引导企业形成正确的社会责任观,增强社会的舆论和道德约束力。首先,政府和媒体要针对企业社会责任这一专题进行大量的宣传和报道,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让企业知道形成正确的社会责任观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社会舆论也要对学生就业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养成忠诚的品德,以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③其次,学校要转变观念,将合作企业看作利益共同体,同进同退,尽心尽责地维护企业的利益,让企业发自内心地愿意参与校企合作。学校还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自觉遵守合作企业的文化,自觉将自己看作企业的一分子,并根据企业要求和职业道德标准自觉规范自身言行。最后,曝光不承担校企合作社会责任的企业,表扬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引导企业和人们形成正确的社会责任观,以实现社会舆论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督。
[注释]
①何文涓.浅析德国的“双元制”与我国的“校企合作”——德国的“双元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08(2):21.
②舒岳.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看校企合作的制度安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11.
社会性合作活动 篇7
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的改革也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 教育的组织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 从农耕时代的个别教学到工业时代的班级授课制。20世纪70年代后期, 美国兴起了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 尤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 让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相互帮助, 更能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在合作学习小组里, 学生们拥有共同的学习目标, 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探讨,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的组织和建设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小组学习中成员之间形成的社会网络存在着强弱联系等关系特性, 小组成员通过学习互动, 建立合作学习关系。然而, 小组中的合作交流又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来研究合作学习小组中成员之间彼此的关系, 描绘出小组中成员的关系网络结构, 掌握小组内个体之间关系的特征, 进而促进小组的有效建设。
2 研究设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从我院教育技术学大二的一个班中随机抽取的一个学习小组, 该小组的合作学习交流是基于QQ群的。小组中的16名成员对QQ软件的使用都非常熟悉, 并且都有着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在QQ群中可以积极讨论, 发表各自的观点, 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体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社会网络分析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是20世纪30年代末出现在国外并在最近20多年得到重要发展的研究社会结构的最新方法和技术。它从量化的角度, 通过对成员之间关系与联结情况进行研究与分析, 进而描述和测量成员之间的关系或通过这些关系流动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东西, 如信息、资源等。基于此, 该小组成员间的关系特征就可以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本文的数据是通过对该小组QQ群长期的观察和聊天记录的分析获取的。并使用了最常用的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6.0对有效样本的数据进行分析。
3 研究结果和分析
3.1 网络的整体性分析——社群图
首先利用Ucinet 6.0软件及该软件中的NetDraw软件, 得到学习小组的社群图, 社群图可以直观地表达关系网络, 显示社群内学习者之间关系的亲疏, 体现群体的结构特征。如图1所示, 在社群图中, 图中的节点表示小组成员, 小组成员间的关系用有向箭头表示。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学习小组的整体特征:
在群体中, 节点7被大多数成员关注, 说明他是这个学习小组的核心人物, 在小组内有一定的威望, 受到大家的信任, 对小组学习的贡献很大, 他引导小组学习讨论的话题, 影响着整个小组学习的方向。一般我们将群体中这样的人称为“意见领袖”。一个学习小组中如果存在意见领袖, 那么这个小组就有一定的凝聚力。反之, 则小组就会显得很松散。
在图中, 节点2、8、10远离群体, 三者之间相互连结, 形成了一个小型团体, 他们不参与小组内的学习讨论, 只是彼此间相互交流, 与整个群体的互动性不强。而从图中还可以发现节点4是一个孤立的点, 他与其他人没有任何连结, 说明他在小组中不被其他成员所关注, 也不积极去参与, 对小组学习没有任何贡献。
3.2 中心度分析——矩阵法
中心度是社会网络分析的重点之一, 评价一个人重要与否, 衡量一个人的地位优越性或特权性, 以及在群体中的社会声望等常用这个指标。其中, 点度中心度使用最广泛。在群体中, 一个成员的点度中心度就是与该成员有联系的其他成员的总数目, 刻画的是成员的局部中心指数, 即点出度和点入度的总和。
图2是利用Ucinet 6.0软件对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进行二值化处理所形成的矩阵。在这个矩阵中, 行和列代表相同的分析对象, 表格中的某个单元格代表两个对象的关系。例如, X17=1表示成员1与成员7有学习讨论, 在社群图中则表示, 在节点1和节点7之间有一条由1指向7的有向线;X16=0表示成员1与成员6没有学习讨论, 则在社群图中, 节点1和节点6之间没有任何连线。
据此, 对该小组每名成员的点出度、点入度等方面进行统计, 如图3所示。
注:OutDegree——点出度;InDegree——点入度;NrmOutDeg——标准化点出度;NrmInDeg——标准化点入度
图3中, 每名成员的点出度和点入度都是不同的。点i的点出度是其向他人发出关系次数的量化, 即为社群矩阵中点i所在行上所有的数据之和;点i的点入度是其接收他人的关系次数的量化, 即为社群矩阵上点i所在列上所有数据之和。标准化点出度 (入度) 是某一节点的点出度 (入度) 与该节点在网络中最大可能的关系数的比值。例如, 成员7的点出度是5, 点入度是7, 则标准化点出度是33.333%, 标准化点入度是46.667%, 表示该成员关注了小组中33.333%的其他成员, 被小组中46.667%的成员所关注。
小组中点出度最大的依次是7、14、9、13、3, 相较其他成员而言, 他们拥有的连结关系更多, 所以他们是合作学习小组的意见领袖。虽然他们都是小组里的意见领袖, 可是仔细地分析, 这5名成员在小组中所拥有的权利地位又都不一样。成员7的点出度和点入度都很大, 说明他既与其他成员进行学习交流, 其他的成员也从他这里获取信息, 他对小组的贡献比较大, 高于其他的意见领袖, 属于小组里核心人物。成员14和成员13点出度很大, 可点入度很小, 这表示他们积极地关注小组中的其他成员, 可却很少被别人关注。而成员9的点入度大于点出度, 说明他被别人所关注, 可自己并不关注别人。在小组中, 也有处于均衡地位的成员, 如成员15, 他的点出度和点入度一样。虽然成员2、8、10的点出度和点入度也是一样的, 可这3个成员之间是相互连结的形式, 形成了一个小的团体, 与小组并没有任何连结, 没有与小组内的成员进行交流。另外成员4的点度中心度为0, 说明他不被任何人关注, 而且他也不去关注任何人, 在这个小组里, 他是一个孤立的成员。
4 总结与讨论
通过对该合作学习小组内成员之间的关系网络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合作学习小组的有效建设和其社会网络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合作学习小组的组织建设中, 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①形式上是合作学习, 实质上成员之间并无合作意识。在小组里, 大家的职责分工并不是很明确, 每个成员凭自己的兴趣在小组里讨论, 导致有的成员虽然在小组中, 却不与大家进行交流沟通, 没有很高的参与动机;②意见领袖操控小组学习。在合作学习小组中, 存在着一些意见领袖, 他们是小组中的中心人物, 处于网络的中心位置, 控制着整个小组学习讨论的方向。大家过多地关注意见领袖, 导致非中心人物之间的沟通交流很少, 没有自己的想法, 过多地依赖中心人物;③小团体意识。在小组里, 有的成员之间的交流带有个人的感情因素, 愿意与自己相契合的成员进行学习讨论。几个人之间仅限于彼此之间交流, 而与小组毫无联系, 不参加小组内的学习讨论。
因此, 要使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的更好, 需要对合作学习小组进行一定调整。首先, 要为合作学习小组中每名成员设置明确的学习任务, 确保每名成员都能提出自己的想法, 参与到小组的学习讨论中。其次, 要加强小组成员的积极互信, 注重小组成员合作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马兰.合作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陈向东.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在线协作学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6 (10) .
农村合作社社会功能分析 篇8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 缺乏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难以顺利转化, 农业科技信息最多只能延伸到乡镇, 在乡镇与农户之间, 出现了一个断层, 农村合作社恰恰可以连接这个断层。
一个完善的农村合作社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信息, 通过为农户提供咨询服务, 减少农户生产经营的盲目性。且农村合作社具有一定的资金优势, 促进了技术的引进, 为社员提供技术培训、咨询等服务, 从而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速度和效率。同时, 使得合作社所在区域内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也相应地得以提高。
2 促进新型农民的培养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 在一种组织的背后有共同的价值、信念以及一致认同的目标。也只有在此基础上农民个体才可能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可以实现共同目标的组织——农村合作社。
2.1 促进农民个体民主意识的成长
一个完善的农村合作社, 社员是合作社的管理主体, 组织内部机构都是通过社员的民主选举产生的, 组织内的重大事务也是由社员民主决策的。这种社员民主化管理, 是一种人本化民主管理, 是对民主制度的完善, 对民主思想的发展。此外, 农民还有机会通过农村合作社, 特别是大型的上规模的农村合作社参与到国家相关政策、相关立法的制定过程中, 作为农民群体利益的代表与国家进行沟通, 进而影响政策的制定, 保障农民的利益。
2.2 促进农民个体诚信意识的成长
在合作社内部, 为了实现共同的经济利益, 农民个体之间会通过各种方法来防止及制约不讲信用的情况, 如:信息交流、建立约束规范等。这有助于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 进而强化和树立农民的群体诚信意识, 这是农户的自我治理的一种方式。在农村合作社长期的潜移默化中, 诚信就会逐渐成为公共道德意识。
2.3 促进农民个体公共精神的成长
农村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组织, 理论上把为社员服务放在第一位上, 而不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组织成员会对组织产生归属感。合作社倡导互助, 承认完全的个人发展离不开他人的协作, 通过联合的行动和相互合作, 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特别是能不断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和在政府中的地位。由于利益的相关, 社员对合作社有着深深的认同感。
通过培训、团体协作等方式加强农民的团结意识, 通过自主治理唤起农民个体对公共事物的关注。
3 协助村庄治理
3.1 协调村庄治理资源的使用
要是实现最优化, 就必选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
首先, 在人力资源上, 农村合作社通过加工环节, 增加了就业岗位, 稳定了农村劳动力总量, 缓解了农村劳动力流失和人才流失等现象, 提高了农村地区人口的总量。此外, 通过提供技术等培训、民主治理等方式提高了农民素质, 有利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储备。
其次, 在经济资源上, 在村庄治理中, 资金等经济资源很难通过体制内的方式实现优化配置。农村合作社这一体制外组织,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体制内组织职能上存在的缺陷。能够在不同范围内实现资金和劳动力的整合, 以服务于村庄治理。
3.2 促进村庄治理模式的良性转变
农村合作社可为村庄体制内治理提供补充, 使村庄治理向多元治理的模式转变。主要体现在试图将体制外的资源与体制内治理相结合, 并在一定程度上以合作社自身的管理为村庄治理设立了模型。因为合作社治理的主体——社员, 与村庄治理的主体——农民, 两者身份是一致的。所以农民在接受合作社文化的同时也改变了村庄治理的思维。
4 保护农村社区环境
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 农户经营土地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农药、化肥等大量石油化工类生产要素开始投入到农业生产领域里, 数量和品种都呈日益上升趋势。农药、化肥的大量长期使用, 在短期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但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负效应, 对土地资源和农业生产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如, 生态环境恶化, 以及农药残留过高, 影响农产品品质。
农村合作社为了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及市场竞争力, 通过各种措施对入社农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安全监控, 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整体发展模式。严格控制对高污染的农药、化肥等农资的投入量, 改善了区域内农业生产的自然生态环境, 生产出更高质量安全等级的农产品, 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就是说, 合作社在加快无公害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及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发展的同时, 也推动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
摘要:当前学术界对农村合作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层面上, 即探讨农村合作社的经济功能。而对于农村合作社的社会功能的探讨则很少。基于此, 对农村合作社的社会功能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农村合作社,社会功能,村庄治理
参考文献
[1]傅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唐宗焜.国际劳工组促进合作社发展文件解读[J].经济研究资料, 2002, (7) .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影响研究 篇9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影响,评价指标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大幅度发展的同时, 农业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农民生活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经济水平的高低, 农业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 作为我国农村发展的主要力量, 我国农村固有的限制使得农民不能得到很好的教育, 素质水平较低, 自然, 农村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为了改变该现状, 合作社应声而起, 这种新型的农业组织以其固有的形式与特点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使我国农村的发展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 它的专业性也使广大农民享受到了空前的福利。
二、合作社的社会影响
基于农户的角度, 我们可以分析出社会影响即为农户利益最大化, 并可以细分为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 提高农户的谈判地位
受当今全球化的潮流影响, 团结是提升综合实力的一大法宝, 单打独斗也已经不适合我国市场经济体制, 组织化的程度越高, 竞争中的优势相对越大。单个农民进行交易时, 通常自身的利益会被最大限度地榨取, 由于势单力薄, 农民虽然不满, 但是也不能有效地进行反抗。而随着合作社渐渐地展现出自身的优势, 广大农民发现, 若将他们的资源 (人力、物力、财力) 聚集到一起, 以整体的形式进行交易的话, 他们的地位由原先的不平等转换为了现在的平等, 与大企业的交易过程中, 由于资源丰富, 也有了较大的资本能够讨价还价。
(二) 降低农户的交易费用
农户的交易费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界定并保障农户产权的费用, 在寻找并讨论确定与之交易的对象时的花费, 降低最终交易价格的费用, 交易双方最终签订合同的各种费用, 违法时被罚款的费用, 以及使自己的品牌更加完善的宣传维护费用。首先, 合作社将各人所拥有的资源整合到一起, 以集体的方式参与交易, 所有的交易都实行同一套标准、规则, 省去了各个农户单独交易的费用, 减少了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使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其次, 农户在谈判中不再处于劣势, 而是处于主动地位, 在双方商定交易价格时, 我们可以以自身的优势为筹码, 避免降价。
(三) 降低农户生产经营的风险
普通的交易必定是有风险的, 农民由于自身条件的劣势, 风险比其他人要大得多, 而农民合作社会将这种风险降低到最少。总结一下, 主要为以下几点, 第一, 减少了技术方面的风险。农民将自身的财力物力集合到一起, 大大促进了新科技、新产品的出现, 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人才也不会大量流失, 在技术上, 保证了最先进的产品能够一直存在。第二, 减少了面对自然灾害所遭受的风险, 自然灾害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灾难, 农民想要完全躲避这种风险是不可能的, 但是, 我们可以通过将农民集合到一起的方式, 把单个农户所面对的风险转换为集体的风险, 每个农民分摊到的风险必定比原来少了很多。第三, 减少了市场风险。目前的市场条件大多是不对称市场, 农民不能获取到最完整的信息, 而如果农民以整体的力量参与到交易中, 获取信息的能力也会很大, 这样也可以避免农民获取不到信息的劣势, 这种市场风险也很好的减少了。
三、合作社社会影响的评价指标
我们将评价社会绩效的指标即社会影响指标分成三个:合作社在交易中所处的地位, 合作社在交易活动中降低的交易费用数以及农民在合作社中所面对的风险, 这是目标层。而合作社在交易中所处的地位是否主动, 主要看农产品的价格是否低于市场价格, 若农产品价格低于市场价格, 则说明交易对合作社来说是不利的。而合作社在交易中是否降低了交易费用主要通过交易活动中所花的中间费用数来确定。另外, 想要评判农民在合作社中是否降低了风险, 我们需要看农民在合作社中赚取的收益是否比以前高了, 是否稳定。
四、合作社社会影响的不足
(一) 社员整体素质偏低
农业合作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自身的素质, 但是结合中国的大环境和中国整体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 社员的整体素质很难提高。对比其他机构, 农村合作社相对来说会比较封闭, 他们的综合品质和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合作社的效益, 同时也会对当地的环境造成大的影响, 如果合作社的负责人不能真正的意识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质, 不能设身处地的考虑到合作本身的利益, 那么负责人就不能正确引导当地经济, 同时也不能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 这样下去就会恶性循环, 一方面不能切实帮助和支撑农村合作社, 另一方面也忽略了环境的重要性。
(二) 合作社的综合实力不强
综合实力不强。对于农村专业合作社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合作社的综合能力不强, 综合实力体现在软实力和硬实力上, 单单发展农村合作社的规模, 扩大范围, 提升硬实力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情况下, 软实力的不足显现的更加明显, 如有的合作社虽然因为扩大了规模而在短时间的经营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但却没有重视生产对于社会与当地环境的影响, 这对其长远的发展是存在潜在隐患的;再或者, 有些合作社, 对于环境很重视, 出发点对了, 但是在经营效益方面却不尽如意, 往往落后于一些为了效益牺牲环境的合作社, 从这两个方面我们不难发现, 在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这三点上, 我国的绝大部分合作社没有找到平衡点, 只是重视了其中的某一方面, 这就导致了合作社普遍的竞争力较差, 综合能力不强。
(三) 合作社对政府的依赖较大
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政府的依赖从现如今中国的发展格局下来看还是很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相当的一部分是依靠了政府的拨款以及农经等相关部门的财政支持才得以继续发展, 这种较强的依赖关系只能说明两点, 第一是政府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足够的重视, 没有正确的指引。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真正了解到农民合作社发展的需要所在, 总是盲目的以拨款的方式资助合作社, 这样不仅虚增了农业增长值, 同时也违背了政府扶持合作社的初衷。另一方面就是农民合作社自身不能立足发展, 不能开拓创新, 扩大经营渠道, 错误的政府导向导致了错误的合作社发展思路。
五、提高合作社社会影响的措施
(一) 建立合作社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尤其是社会影响评价
首先, 应该尽快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尤其是社会影响评价。我们想要合作社在与其他外国品牌的竞争中保持优势需要做到全方位的发展, 这样才能立足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 所以说这就需要一套必要且专门为农民合作社设立的绩效评价系统。在衡量合作社的发展优劣中, 我们需要通过完善的系统来做出评价,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的顺应市场的发展和市场需求, 在弥补合作社自身缺陷的同时对不足作出改善和改良。
(二) 加强自身综合竞争力
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不断内外结合以加强自身综合竞争力。农民合作社的发展, 归根结底是需要依靠自身的实力来谋求发展, 发展少不了有效的管理, 合作社的发展也离不开有效的管理, 并且加上自己所创造的独一无二的特点, 创造出属于合作社自身品牌或者是深加工企业, 扩大合作社在市场的竞争力和知名度, 逐渐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合作社的综合实力不仅仅表现在其经济效能上, 同时还体现在其对社会的外延贡献上。合作社要利用自身优势, 在实现自身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 更多的是遵循绿色的生产规律, 最终实现全社会的绿色生产。
(三) 培养自身的营销能力
培养自身的营销能力, 这对合作社以后的长远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现代企业中, 不仅要追求现时利益的最大化, 还要增加品牌的影响能力, 使消费者能够对品牌产生依赖性, 增加发展的厚度。而在合作社中, 打造出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对于合作社的发展是有利无弊的, 具体可以通过建立完整的营销网络体系, 塑造出自身良好的品牌形象, 让广大农民放心地参与到合作社的工作中, 也提高了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牌忠诚度。
总体来看,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朝阳事业, 我国合作社的发展历史悠久, 并且发展方向和势头都正确。在合作社的发展中, 政府虽然没有直接参与管理合作社, 但是它为合作社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并且给予了扶持和帮助, 这使得合作社的发展环境更为宽松, 有了社会四面八方人士和机构的帮助, 合作社在我国必定会有一个崭新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傅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现状及问题[J].经济学家, 2004, (06) :101-109.
[2]黄祖辉.中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 2008, (11) :4-7.
[3]梅付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绩效评价[J].科技信息, 2009, (21) :9-10.
[4]王立平, 张娜, 黄志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绩效评价研究[J].农村经营管理, 2008, (03) :124-126.
社会性合作活动 篇10
随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 对其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 这些研究都局限在对组织自身的研究上, 对于那些创立组织, 并在组织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农村经济精英的关注却未能纳入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研究的视野。事实上, 这些农村经济精英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关键成员, 通常也是农民合作组织的发起者或领导者。他们在组织中的核心地位来自个人的社会资本, 主要是其技术知识、管理能力、财富和社会关系网。与普通成员相比, 他们无论是在最初的组织发起、制度订立, 还是日常的管理决策中都有着突出的影响力, 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经济精英的社会资本获取
农村经济精英是客观地存在于农村社会并发挥着巨大作用的, 这些人是在农村中先富起来, 并对当地乡村有着一定影响力的人。之所以能够成为精英, 是因为他们拥有其他人所没有的“社会资本”。
所谓社会资本主要是指建立在信任和互助合作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该界定中我们不难看出, 社会资本的构成主要包括社会网络 (即社会关系) 、规范、社会信任等内容。
总体上说, 农村经济精英社会资本的来源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各种圈子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复杂的圈子系统中, 包括血缘圈子、姻缘圈子、学缘 (战友) 圈子。虽然每个人都处在这样的关系网络之中, 但各自地位却有不同, 精英与能人往往出在网络的核心地位, 不仅信誉、人缘好, 而且调动网络的能量大, 而且与外界的网络有着别人所没有的联系。这种能量一旦被某个人物吸收或继承下来, 就必然拥有雄厚的社会资本而成为农村社会的精英分子。
二是财富支撑的信任和威望。在农村社会, 一个人是否有号召力、影响力, 能否成为圈子的核心人物, 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其财富占有量的多少。在资本积累过程中, 总会有一部分人凭借自己的本事率先富裕起来。随着资本积累的扩大, 其能力、信任度、威望等等也随之树立起来。
三是由技能而产生的信任和网络。从一个普通的农民成长为农村经济精英, 除了有社会网络关系和财富外, 其本身必然拥有一项或几项致富的技能和本领。尤其是改革开放后, 农村一部分有知识、踏实肯干的人纷纷走出村庄, 到城市打工, 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技能后回村从事各种行业, 在村里走上了先富的道路, 他们的影响力主要来自自身的技能, 以及由此获得的经济上的实力。
二、社会资本与农村经济精英的财富积累
拥有社会资本的农村经济精英, 总是期望自身的资本在市场中得到回报, 获得更大的利益。这是资本的属性决定的, 也是经济精英的普遍心理。
拥有社会资本的农村经济精英, 在自己从事的经济活动领域获得的成功, 都有社会资本在发挥着作用, 影响着这些精英们的行为。并且, 通过组建农村经济组织, 使自身的社会资本得以增值, 为他们走向核心精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农村经济精英来说, 社会资本可以为其经济实力的壮大带来一系列的利益。
首先, 它弥补了致富资金的不足。精英分子能够发展到壮大, 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他们有着由各种社会关系构筑起来的社会网络的支持, 使得他能够获得足以保障起步和发展的原始资本。换言之, 精英分子的经济资本的获得, 取决于他的社会资本的雄厚。这也恰恰是一般人所无法实现的。
其次, 它提供了致富的关键信息和技术。精英分子的成功, 是其广泛的社会网络提供的充分的、及时准确的信息和先进的技术带来的。而这些信息和技术的获得, 又归功于其社会资本的占有量。
再次, 保障了营销网络的畅通。保障购销渠道畅通无阻的关键, 就是营销网络。营销网络是由人组成的, 是无数个个体构筑起来的庞大网络系统。社会资本的核心概念就是社会网络。这一社会网络, 是可供人们可持续利用的具有存在和理性的丰富的资源。
在社会资本为农村经济精英提供了诸如资金、信息和技术、营销网络等发展条件, 为今后壮大经济实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事实证明, 也正是由于社会资本的作用, 才能够使那些头脑灵活、能力突出、思想开放、有一定魄力的农民, 率先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而成为经济精英。
农村经济精英利用社会资本, 实现了财富的积累和增值。反过来, 他们又要利用积累起来的财富, 去实现社会资本的增值。
三、农村经济精英社会资本的增值
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完全靠个人的才华, 而重在整合资源的能力。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的经济精英, 多年的打拼使他们深深感到, 在市场和政府权威失灵的背景下, 单凭个人的力量很难在市场中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必须走联合发展的道路才能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于是, 一些精英开始尝试创办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
在调查中, 我们了解到了他们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动机, 总结起来, 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 抵御市场风险, 谋求更大经济效益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开展专业化合作, 可以使单个农民获得协作的生产力, 形成足以抗击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竞争力, 从而使单家独户进入市场的弱势地位得以改变, 解决农民进入市场的难题。既可以让村民受益, 也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可支配资源, 为获取更大的利益创造条件。
(二) 谋取政治权益, 寻求政治保护
新崛起的经济精英阶层, 所拥有的经济实力、社会资本和能力使他们有可能过问政治;他们所从事的市场活动需要稳定的政治规则来降低不确定性, 以保证投资获利的稳定预期, 因而对政治权力有着强烈的需求。而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为将来走向政治精英积累足够的资本。
(三) 奉献农村公益事业的价值取向
一部分农村经济精英出于对农村公益事业的关心而积极参与其中, 通过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农民的支持, 支配集中起来的资金, 带领农民改造家乡的落后面貌, 为造福家乡人民做出经济利益等方面的牺牲。
通过创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一部分经济精英分子利用自己的财富、社会资本、威望以及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逐渐确立起自己的核心地位, 为自身社会资本的增值奠定了基础。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他们之所以要在致富后, 承担起组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任,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寻求自身社会资本的增值。
农村经济精英利用自己拥有的社会资本在经济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成为农村社会中的富有阶层。他们在当地不仅在经济上居于支配地位, 而且在社会生活领域又扮演着农民利益的保护神和意见领袖的角色。
农村经济精英大都属于农村社会中见多识广、受过“良好教育”、有思想的现代农民, 加之在经济领域的支配力, 对诸如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财务公开、政务公开等涉及民众利益的活动有强烈的要求, 更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于是, 很容易将本人的意见和要求, 通过游说、拉拢等途径来干扰和“引导”群体的认同, 而形成群体意愿和选择, 又能将农民无力表达的意见和要求通过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 使之得以顺利地进入到决策层, 使农村经济精英既是农民利益的保护者, 又是农民的意见领袖。
农村经济精英不仅为农民利益进行保护和代言, 而且在农村公益事业领域也充当主要力量。
当前, 兴办村级公益事业的突出问题是资金短缺。受资金短缺的限制, 很多农村公益事业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很难落实到行动上。但, 正是个别村中存在着精英分子, 才能通过雄厚的社会关系网络、资金和各种途径弥补政府在公益事业职能上的缺位, 改变本村的面貌, 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正是因为这些农村经济精英有着较好地群众基础, 又富有较高的威望和公信力, 自然也就成了农民心目中的核心。由此就使得这些精英的意见能够左右和影响村民的态度和行为选择, 也才能够顺利地将农民的朴素的愿望变为现实。他们不仅在经济上带领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也在思想观念上给农民以影响。
通过创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将农民组织起来, 又通过为村民办公益事业、维护农民利益、做农民的意见领袖, 农村经济精英的核心地位最终确立起来。对于经济精英来说, 最终他们的发展存在着两种可能。
一种是成为农村的政治精英。农民在日益提高的民主意识的支配下, 对农村两委尤其是村民委员会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 农民更愿意通过民主的程序, 将能够代表自身利益和愿望的那些“意见领袖”选举上来, 为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民的利益。
在这样的背景下, 农村经济精英凭借自身和协会的财力优势、在经营过程中得到的信任、支持、威望, 开始向体制内的权力机构发起挑战。同时在村内公益事业、执行政策或命令的行为选择、土地的承包租赁和征占等方面, 起到了体制外监督的作用, 而且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也逐渐地获得了更多村民的拥护和信任, 自然会在民主选举中胜出而成为新的民选政治精英。
另一种可能是成为不良势力的代表。一些无法成为政治精英的经济精英, 很可能会利用手中的经济支配权而逐渐扩大他们在乡村社会的影响力。他们一方面通过经济诱惑来腐蚀乡镇领导干部和村党支部及村委会, 并逐渐拥有实际的管理权, 使村级组织成为其影子政权;还有的利用人多势众, 用自己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和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信条, 来胁迫村级干部, 使一些村级干部在威胁和利诱面前, 放弃了原则和权利, 而成为这些不良势力的幕后帮凶。另一方面, 一些具有不良势力倾向的农村经济精英, 通过收买、贿赂、恐吓威胁等手段, 把自己的心腹或手下安插到乡村政权当中, 通过对他们的控制间接地控制乡村政权, 为自己的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的行为披上一层合情、合理、合法的外衣, 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当然, 我们这里所说的只是一种可能, 并非必然。但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美) 林南著;张磊译.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2]、 (美) 罗伯特.帕特南著;王列, 赖海榕译.使民主运转起来[M].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3]、冷明权, 张智勇.经济社团的理论与案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4]、张鸣, 孙艳红.政府的作为与民间社会的成长[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5 (1) .
社会性合作活动 篇11
摘要:信任是企业组织合作的基础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在现代社会中,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企业组织要形成合作信任必然会受到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因此,培育和构建企业组织合作信任需要跳出传统封闭化的思路全面走向网络化的思维模式。在社会网络的全新视角下,文章通过对企业组织间信任产生和生成的分析,找到影响信任生成的主要因素,并针对不同依赖程度的合作关系,分别提出有效的信任培育机制。
关键词:企业组织;合作信任;社会网络;信任培育
一、信任的界定
对于信任的定义。学界至今众说纷纭,学者们多出于自身的研究角度对信任作某个方面的规定或限制。Deusteh将信任理解为“信任方对被信任方采取合意行动可能性的信念和预期”。Sabel认为,“信任就是合作各方相信任何一方都不会去利用另一方的易受攻击的弱点去获取利益”。Boon&Holmes认为“信任是在承担风险的情况下为尊重他方而对其动机的积极预期”。而Hardin则基于理性选择的思考将信任看作一种暗含利益的表达,就某一具体事件而言,之所以一方信任另一方为其利益行事,是由于另一方的利益已经暗含在这一方的利益当中。在这里,本文采纳Boon&Holmes的定义,认为信任首先是一种主观上的预期,这种预期指向未来:其次,信任也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至少有两个对象组成,即施信方和受信方;第三,信任发生在主观价值取舍的判断中,具有理性计算的色彩。
二、信任、企业组织合作与社会网络
在现代社会中,信任问题总是与合作问题密切相关,某种程度上两者是同构的。正如Gambetta所指出的那样,这种联系无非可以归结于以下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在多大程度上合作能够独立于信任而存在:另一个则是信任是否可以被看作是合作的结果而不是它的前提条件。而这正好说明了两者的关联度。因此,企业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信任从来都是紧密相关。John B,Cullen(2000)等曾指出。企业相互间的信任和承诺是战略联盟存在的基础。战略联盟就是一种网络式的组织间合作模式,它区别于一般单一企业战略的标志就在于企业间的相互信任。按照Luhmann(1979)的观点。信任是一种简化复杂性的机制,当面对现代社会中不断增长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时,组织之间能够依靠相互合作、相互信任来提供安全感和确定性,从而有利于减少组织间的交易成本,有利于提高合作效率,有效地降低社会网络交往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所以,信任对于组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传统的组织理论对于信任的关注仅仅集中在封闭性的企业组织内部,而没有注意开放式的社会网络对于企业组织的潜在影响力。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1985)指出,大多数的行为都紧密地嵌入在社会网络之中,所以社会行为者的行为及行为结果都会受其所嵌入的社会网络的影响,因此,“公司间的社会关系对秩序的贡献比原本‘市场或科层思考方式想象的要重要些。而公司内的威权则没有想象得那么有效力”。所以,他认为交易中的秩序或失序、诚实或欺诈与社会关系网络有关,而与组织形态则较少关联。因此,我们对于组织信任的研究需要从封闭的“科层”化走向网络化,由于企业组织之间以及企业组织内部成员的关系是资源(信息、知识、情感等)流动的渠道,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信任联结或破坏的重要载体。很难想象离开社会网络这个工具,企业组织间的信任与合作将如何维系。由此看来,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络理论解决了交易费用分析框架的局限,并突破了行为与结构之间的分裂,从而提供了看待组织信任的一个全新的视域与分析范式。
三、企业组织合作信任的产生与运行
镶嵌在社会网络之中的企业组织合作信任的产生主要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1)交易经验。信任度首先与交易时间的长短呈正比。Zucker(1986)认为这是一种基于过程的信任模式。这种信任模式依赖于过去交易的经验,这表明可根据对一个人过去的了解而决定是否给予信任。(2)社会声誉。对于企业组织而言,社会声誉是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凝结了时间对它长期的检验,因而具有较大的客观性。因此,企业声誉是组织合作信任缔结的一个重要参照。一般而言。声誉较高的企业往往能获得较高程度的信任。(3)投资规模。投资规模的大小直接反映出沉没成本的大小。一般来说,投资规模越大,锁定的可能就越大,而转移收益往往会越低,因而投资规模可以被视为一种潜在的标志,反映出企业组织合作关系的信任程度。(4)制度约束。将合作置于非个人性的社会规章制度的约束之下,能够给企业组织带来较高的信任度,因为严苛的制度惩罚给,机会主义行为设置了较高的交易成本。Zucker认为促使这种基于制度的信任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三个:一是交易双方的社会距离,即交易跨越团体进行,而这些团体有着不同的交易预期;二是交易双方的地理距离。制度信任更容易跨越地理距离而传播开来:三是社会体系中不可分离的交易数量,尤其是大型的相互依赖的网络交易的产生。(5)非正式关系与组织文化。企业组织成员间非正式关系也与信任度密切相关。社会网络理论认为企业组织合作往往取决于企业组织内部成员的非正式关系的亲密程度,这些非正式关系往往成为企业组织合作的替代性来源,此外组织文化的背景也能促成合作者之间思维和行为模式的一致。
一般来说,企业组织间的合作信任度会经历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Banley&Hansen(1994)就根据机会主义的程度将信任划分为三种不同程度信任,即弱式信任、半强式信任和强式信任。在这里,半强式信任也称为“治理信任”,强式信任也称为“硬核心信任”。一般来说。在企业组织合作建立初期,控制机制在规范组织间的机会主义行为上起着主导作用。相应于初始阶段的高控制程度,信任度就处于有限的弱式信任阶段。在企业组织合作的第二阶段,控制机制的作用逐渐减弱,组织间的相互沟通开始成为组织合作信任的维系纽带。在频繁的接触中,沟通在很大程度上能消除分歧,奠定了长期交往的合作默契,因此这时的信任是半强式的信任。当企业组织合作信任关系进入第三阶段,也就是信任最高程度——强式信任时,维持信任的方式就变成组织间的相互适应和文化融合。这种相互适应体现为一种合作过程中的相互妥协,妥协的意愿反映了合作者对合作伙伴利益有所考虑,从而加强了伙伴间的情感联系。在这种高信任氛围的影响下,合作者会自觉地从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机会主义行为因而几乎不可能再出现了。
四、企业组织合作信任的培育与建构
不同企业组织的合作关系需要不同的信任培育机制,王咏丽等(2006)的研究表明,如果在浅层依赖关系中,法庭、借贷机构、信用机关等都是生成组织合作信任的有效制度安排。在这里,降低风险的措施主要是精打细算或靠威慑作用。威慑作用体现在如果受托人没有遵守规则就会
受到惩罚,如可预见的法庭判决。以及信誉的降低等。威慑作用还体现在可能中断与对方的关系所导致的潜在关系成本,如长期的损失弥补不了短期的收益等。因此。在现阶段有必要进一步完善以法律等交易制度为基础的信任保障体系。推动成熟完善的市场运作体系的确立,从而全面为社会成员树立起一种普遍信任的制度性安排与制度性承诺。此外,建立和完善企业组织信任的社会评价体系,从而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创造公平的氛围,对于构建企业组织信任具有有效的推动作用。Lewis(1985)指出,在选择合作伙伴、形成合作信任以及以后的运作过程中,必须通过一套经常性的、持续的内部评估审核分析体系对每一合作伙伴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企业组织在确立合作信任之前,必须全面分析了潜在的合作伙伴,而这时一个全面公开反映企业概况和信用状况的评价体系就是最佳的参照体系。社会评价体系的确立不仅能使企业组织作出正确的合作选择,而且能够成为鞭策企业组织信誉的重要衡量标准,评价体系能迅速及时地传递信息,随时驱逐劣品。杜绝机会主义行为的出现。而如果在深层依赖关系中,王咏丽等认为内在化是构建企业组织合作信任的基本策略,即受托人把委托人的偏好和观察世界的方式内在化。时间、临近性、共享战略、共享身份、共同的激励、共同价值的谈判等都能够导致向着相似的观点、信念、价值观的方向演变,企业组织间合作要强化建立一种坦率开放的沟通关系,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保持信息的及时共享,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网络,加强以诚实守信为主要内容的组织文化建设,从而有助于形成关系网络中的二次信任和基于个体义务感知的心理契约,使企业组织合作信任由基于计算的信任转为基于认同的信任。
值得一提的是,完善基于交易制度的信任保障体系需要注意与现阶段的我国市场体系现状相结合。李涛等(2004)的实证研究表明,对于当前处于转型经济中的民营企业而言,他们更多地相信业务关系和关系网络能实际解决组织信任关系中产生的各种问题,而对于制度的代表——法院和政府的解决方式不予认同。因此。李涛等提出,司法体系的改革与完善会增强适度的市场竞争提高信任程度的作用,但是,它也会降低信息通过非正式渠道扩散对信任程度的贡献,由此看来,司法体系改革应当考虑到二者在维护企业间信任时的一个最优平衡。
参考文献:
1JohnB,Cul len,JeanL,Johnson,Tomoaki Sakano,Succes s through commitment and trust:The soft side 0f strategic a11lance management,Journal Of WorldBusiness,2000,35(3):223
2Lynne G,Zucker,ProductiOn 0fTrust: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Economic Structure,Research inOrganizational Behaviour,198 6,(1 8):53-55
3J,B,Barney&M,H,Hansen,Trustworthines s as aSourceof CompetniveAdvantage,StrategiesManagementJournal,1994:175-190
4J,D,Lewi s&Woigert;,Trust a s a social realny,Social forces,1985:967-985
5王咏丽,李乾文,组织模式演变的信任视角分析,生产力研究,2006,(2):214-216
6李涛,李红,双方关系、关系网络、法院与政府:中国非国有企业间信任的研究,经济研究,2004,(11):93-94
7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8甘曦之,现代企业组织模式的弊端及对策,北方经贸,2005,(4):100-101
基金项目:2007年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构”(07MLB003)。
作者简介:江德兴,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良斌,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吴荣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副教授。
社会性合作活动 篇12
一、精心组织, 创建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打破了过去那种全体学习面向黑板, 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的束缚, 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 面对面地合作交流、实践、操作。这种学习方式符合学生心理特点, 学生愿意接受, 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因此, 做好“组织”工作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
首先, 我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和个性特点划分小组, 一般是4人或5人为一小组, 组内进行分工, 有组长、记录、汇报、动手操作等。课堂每一小组进行评比, 表扬先进的小组, 这样强化了同学的协作意识, 加强了小组的竞争意识, 使小组协作变得更加有效。小组合作学习还体现出每个学习者的成功有赖于他人的成功。
其次, 小组内各位同学的职责要定时互换, 还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使学生全面发展。角色的互换还可以使小组获得更多的知识, 每一成员都希望自己的小组成为最好的小组, 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最终使全班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我所任教的三个班级的小组合作学习基本上能够顺利进行。
二、优选内容, 共享资源
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 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呢?我认为选择活动的内容和确定讨论的题目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并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 相互协作, 共同探索新课题
社会知识点多, 不可能一一介绍, 学生也一样不可能一一掌握, 而在小组协作的探索中, 他们印象更深刻。比如在学习七年级《社会与历史》中的[ 自由:在规则中拥有]时, 选择其中图7—26《欧洲交通故障的事件》为例, 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 得出结论: (1) 如果不按照规则行事, 人们的生活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甚至危及生命, 自由更无从谈起; (2) 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制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3) 学校规章制度是我们学习的保障; (4) 遵守班规, 是我们学习的保证。通过讨论使学生真正理解了“自由与规则”之间的关系, 效果比老师讲解要好得多。
(二) 集思广益, 激发创造力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是发展的灵魂。在教学中, 我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同时激发学生利用集体的力量来激发每个人的创造能力。例如, 在学习大众传媒的影响时, 选择起主导作用的传媒方式之一的是电视, 电视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是害处多还是好处多?问题一出小组就展开热烈讨论, 得到大致二种观点: (1) 正方观点:电视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是好处多; (2) 反方观点:电视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是害处多。看来观点难以统一, 干脆我们现场组织一个辩论赛, 可以推荐3~4位能说会道的同学为主辩手, 其他组员递建议条。正方说: (1) 电视才是现代人更迅速、更方便了解社会信息的重要渠道; (2) 每次政治考试时都有时事新闻; (3) 电视更具有形象、快速的特点, 它在与世界同步等等。反方说: (1) 电视容易造成同学近视, 很多同学戴眼镜就是最好的例子; (2) 电视对学生学习和生活影响大, 分散我们的学习精力; (3) 由于青少年心理和思想不成熟, 没有很强的自制力, 对不良的内容难以制止等等。双方拒理力争, 所谓“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表现不错。通过这样的学习, 他们不但愉快地了解和掌握了知识, 更学会了创新与探索。
三、明确要求, 自主学习
在每项小组活动之前, 教师必须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 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 并且要求学生认真听清楚要求之后才能开始活动, 不然就会造成有的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只听见了一部分, 或者根本什么都没听清楚就开始讨论, 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比如学习“消费者合法权益受侵害的事件”时, 先让学生自己读懂题目意思, 然后要求他们环绕“消费者合法权益受侵后, 采取哪些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进行讨论。让学生有目的地开展活动。
协作不仅是小组内, 更是全班, 教学中组织全班汇总研究结果, 共享小组的成果, 各小组既是竞争对手, 也是合作伙伴。各小组的答案五花八门, 但殊途同归, 都完成了任务, 体会到了全班协同的乐趣。
四、及时指导, 团结协作
在小组活动期间, 教师要认真重视, 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 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有的学生发言声音太大而影响到了其他组的同学;还有的学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和别人争吵。 教师就给以具体指导, 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你可以这样说, 我与你的观点不同, 我是这样想的…… ” 或者说:“我帮你补充一下……” 或者说:“我们共同分析一下……” 为了培养学生友好合作, 在活动中我有意安排一些针对性的训练, 如在写出消费者在被侵权后维权的途径时, 我给他们准备一小叠纸。操作时我注意观察每个人的表现, 发现有的小组在活动时不仅秩序乱而且任务完成得不好, 但也有几个组表现得很好, 任务也完成得非常出色。这时, 我就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并让表现好的小组说一说他们是怎样合作的, 从而培养学生与他人友好合作的精神。
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 由“教”变成“导”, 由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中心的主体者转变到如今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导者、启发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这时特别需要教师答疑、指明方向。学生是合作学习的主体, 教师在学习中处于主导地位, 指导学生的各项学习活动。教师交给学生的是知识钥匙, 让学生自己打开知识宝库, 在知识海洋中翱翔。
五、总结评价, 小组协作
每次小组活动之后, 教师及时对小组讨论的结果作一个简单归纳, 对于正确的加以肯定, 加深学生印象;对于错误的, 给予否认指正;对于疑问的, 可以拓展为全班交流, 使学生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同时, 对小组的活动情况及时进行评价, 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 全体是否友好, 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 目的是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还可以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 看一看哪个小组的活动表现得最好, 哪个小组的同学最积极主动、团结友好。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 常常被评为优秀小组和优秀者。
六、分析利弊, 合理利用
(一) 合作学习的优点
1.对学生。
A, 在合作学习的情景之下, 人际交往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B、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C、有利于克服学习不良情绪如焦虑、散漫等;D、有利于增强责任心、竞争意识和时间概念。
2.对小组。
创造与传统教学不同的学习气氛, 产生一种群体气氛, 充分发挥群体动力和集体合作的协同效应, 反映在不同小组有不同风格、讨论习惯等。
3.对教师。
对学生的向导作用更为灵活, 不局限于传统讲授的固定模式, 需要根据学生的进程情况, 灵活采用辅导策略和方式, 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4.对学生资源和环境。
学习资源被充分、高效利用, 包括教材、图书馆、网络资源、人际资源。小组成员间各自有寻找学习资料的圈子了, 大家分享这些学习资料, 扩大了每人的接触面。自己去找的时候发现只找到一部分资料, 但当大家的资料汇总在一起的时候, 就会发现各方面都比较齐全了。成员间分享的资料都是经过个人过滤和提炼的, 这就缩短了寻找资料的时间, 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 合作学习的缺点
1.对于学生。
在“同沉同浮”的合作学习过程中, 小组成员容易产生依赖思想, 过于依赖组长或其他人的想法、思路, “随大流”的现象时有存在, 不利于个性的形成。
2.对小组。
小组进程不易控制, 小组之间的竞争可能会影响小组正常速度, 为了赶进度而影响了最后讨论总结的质量。小组成员的共同时间不容易协调, 影响小组学习效率。
3.对教师。
由于关注小组学习的整体情况, 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协作学习情况未必都清楚, 不能给需要帮助的学生及时提供指导帮助, 教师对学生的反馈、评价不容易操作。
4.对学习资源和环境。
【社会性合作活动】推荐阅读:
社会性交往合作06-25
合作社会10-07
9大班合作社会-合作真快乐11-05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08-03
社会保障双边合作08-10
社会组织合作意向书10-29
社会实践团队合作心得体会08-27
社会性实践活动08-20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村级活动场所及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建议书09-2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调查报告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