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本

2024-06-29

教育之本(通用12篇)

教育之本 篇1

近20年的教学生涯, 让我明白对学生投入自己的“爱”, 是我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老师的态度决定着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师生之间的情感在宽容的交往中不断交融。

故事一:让学生在老师的关爱中成长

初二下学期的第一次学月考试, 我班的蔡涛同学考试时, 数学少写了一个小数点, 被老师扣了分, 试卷发下来后, 他偷偷地添上了这一点, 然后来找我要分。我虽然从墨迹中看出了问题, 但并没有挑明, 满足了他补分的要求。不过, 我没有当面让他难堪, 我在那个小数点上重重地画上了一个红圈, 他领会了我的意思, 他的心震撼了。在他后来给我的知心话里写到“老师, 谢谢你!我当时也是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找你的, 生怕你看出破绽。从今以后, 我一定下决心用功学习, 做一个诚实的人。”他的成绩提升很快。后来, 我了解到他和班上的另一个同学在周末经常上游戏厅打游戏, 还和社会上不良青年有所来往, 而那个不良青年曾是他小学时的同学, 是要好的朋友, 我担心他们误入歧途。于是在一个周五下午放学后, 我对他们两个说:“希望你们好好珍惜周末好时光, 做有意义的事, 以前的好朋友是否现在还志同道和?”后来, 他再没和那个朋友来往了。对于我的宽容, 理解和尊重, 他给我的回报是成绩提高。生活和学习上有了自信, 进步很快。

因为老师的爱, 保护了学生敏感的自尊。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老师只是关心人的尊严, 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教育, 教育的核心从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是的, 学生渴望得到尊重, 学生需要尊重。当他们犯错误时, 他们的自尊心非常敏感脆弱, 老师的言行稍有不慎, 就会刺伤他们的自尊, 只能使学生受伤的心灵“雪上加霜”。学生不能无错, 学生也无大错, 多数情况下, 学生都能知错改错。

故事二:在倾听中培养孩子的情感

一天, 苏霍姆林斯基像往常一样巡视校园, 突然, 他看到一个五岁左右的女孩从容地走进花房, 伸手摘下一朵玫瑰花, 拿着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没有命令女孩站住, 更没有疾言厉色训斥, 而是慢慢地府下身来, 和颜悦色地问道:“孩子, 可不可以告诉我, 你摘下这朵玫瑰花是送给谁的?”“先生, 我奶奶病得很重, 躺在床上, 我告诉她学校花房里的玫瑰开得很好看, 想使她高兴, 可是奶奶不信, 我只好摘下一朵来, 让她亲眼看一看, 开开心。”女孩保证说:“奶奶看完了, 我一定把它送回花房。”

苏霍姆林斯基听完, 被小女孩的爱心所感动。她牵着小女孩的手回到花房, 又摘下两朵玫瑰, “孩子, 这一朵是奖给你的, 因为你小小年纪就知道关爱别人。另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 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一个懂事的孩子。”

当学生犯了错误时, 我们习惯说:“我不相信你的理由, 我只看重你的行动。”“我不需要任何理由, 我只要结果。”实际上, 很多时候, 学生也许是“好心犯了错”或是“意外犯错”。这时老师不问青红皂白地严厉批评, 只能坐失教育的良机。教育需要耐心地倾听学生出错的理由, 需要善良地寻找学生犯错的原因。这也是理解、尊重学生的具体表现。有时, 知道了学生行为的理由, 我们不仅会谅解、宽容学生, 甚至还会为学生的理由而感叹、感动。老师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寻找理由, 就能找到学生错误中的闪光点, 从而把错误变成进步的生长点。

故事三:在宽容中培养孩子的自信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 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 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 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给你的, 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陶出一颗糖, 说:“这也是给你的, 我不让你打同学, 你立即住手了, 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 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 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 说明你很有正义感, 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 男孩感动得哭了, 说:“校长, 我错了, 同学再不对, 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 “你已认错了, 我再奖励你一颗。我的糖发完了, 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 特别需要老师的宽容与鼓励。曾经有一次上课, 我刚走到教室门口, 只听一阵大笑声从教室传出, 一看是淘气的吴杰, 他戴着不知那来的“鬼脸画”, 逗得全班同学大笑。我悄悄走到他身后, 拿过他手里的“鬼脸画”高高地举在手上一看, 上面画的是调皮、可爱的孙悟空, 栩栩如生。便问同学们“画得好吗?”全班同学都说“画得好!”我也说“画得确实很好。”吴杰惊呆了, 立刻站了起来说:“老师, 对不起, 我破坏了班上的纪律。”我说:“没什么, 以后应该注意时间和场合。”之后, 全班同学愉快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中。如果此时, 我对他暴跳如雷, 大加斥责, 不仅有损健康, 有损师道尊严, 有损老师的人格魅力, 更有损学生的人格。还会影响到此时上课的心境。因此, 我们应该尊重学生, 宽容地接纳他们, 热忱地教育他们。事后, 我专门安排他为班上的板报出谋划策, 每次班上的板报都获得学校评比一等奖, 进一步提高了他的学习兴趣。所以老师应学会宽容, 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阶段, 是非观念尚未成熟, 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或错误的做法是难免的。老师应对孩子多一些体谅, 少一些责备。多一些激励, 少一些批评, 多一些宽容, 少一些苛求, 多一些关爱, 少一些谟视。

故事四:在博爱中培养孩子的情感

我班学生冯雪, 初一年级时, 学习成绩优异, 表现极好, 每次学校、班上举行任何活动, 她都是积极分子。在学校举行的体操队列比赛中, 她是我班的领操员, 我班还获得了一等奖。然而在进入初二时, 我发现她上课迟到, 有时早退, 作业不按时完成, 整天情绪低落, 闷闷不乐, 周末时还进游戏厅, 甚至于有几天不来上课了。慢慢地我了解到:她的亲生妈妈去世多年, 她的弟弟是后母所生。后母不喜欢她, 经常打骂她, 不给她饭吃, 只把她当作家里的仆人, 所有的家务她都得干。买东西只给弟弟买, 不给她买, 去动物园玩只带弟弟去, 不带她去。重男轻女的父亲长年在外打工, 后母挑拔父亲与她的关系。引得父亲也同样讨厌她。使她对父母因失望而生恨, 她恨父亲的冷漠偏信, 恨继母偏心自私。这恨激起了她对父母强烈的反抗。

于是我找她谈话:“即使爸爸不爱你, 继母不爱你, 但是他们还是送你上学读初中, 没让你辍学在家干活, 你要抓住这难得的读书机会, 为自己争气, 成为自强的人。况且, 你还有老师, 还有那么多同学就象你的亲人一样爱你。”谈话之后, 我又找了几个热心的同学, 让他们在生活上, 学习上帮助她, 让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我也时常找她谈心, 学习上经常鼓励她, 衣食方面尽力帮助她, 希望能用师爱来弥补她欠缺的母爱, 抚慰她受伤的心灵。

慢慢地, 冯雪的脸上有了笑容。但不久我又感受到了她的更大变化。她家里“战争”不断, 我找到家里和后母交流。后母说:“家里穷, 她爸爸以前都不顾家, 现在连工作都没有了, 我也没办法, 一个家就让我一个人挑, 我的心情也不好。我也没有办法。”就这样, 在反反复复中, 学生反映说:“冯雪对同学的热情, 老师的谈心有些不耐烦了。”有同学看见她周末在外面与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交往, 还认了干哥干姐。甚至有一天我发现她上课都在写“情书”。

我失望了, 认为她不自尊自爱, 我的热情顿减。同事们也说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根据她的家庭, 她本人的情况, 挽救她, 老师也无能为力。果然, 半学期一过, 她就自动退学了。当时, 我的心里顿升出一种解脱感。然而, 事过两天后, 我在教育网上看到了一篇“开花的佛桌”文中说:曾经有一个小和尚, 极得方丈的宠爱。方丈将毕生所学悉数教了给他。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佛门弟子。没想到他在一夜之间动了凡心, 偷偷下了山, 五光十色的城市迷住了他的眼睛, 从此花街柳巷, 他只管放浪形骸。

20年后的一个深夜, 窗外月色如霜, 澄明清澈地洒在他的掌心。他忽然忏悔了, 披衣而起, 快马加鞭赶往寺里请求师父原谅。方丈深深厌恶他的放荡, 不愿再收他为弟子, 说:“你罪孽深重, 必堕阿鼻地狱, 要想佛祖饶恕, 除非石桌开花”, 浪子失望地离开了。

第二天, 方丈踏进佛堂时, 看到佛桌上开满了大簇大簇的花朵。方丈瞬间大彻大悟, 连忙下山寻找弟子, 却为时已晚, 心灰意冷的浪子重又堕入荒唐的生活, 而佛桌上的那些花朵只开放了短短的一天。是夜, 方丈圆寂, 临终遗言:“这世上, 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 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

看了这篇短文, 我的心颤抖了。我扪心自问, 教了18年书, 当了14年的班主任的我, 对于冯雪, 我真的已经尽力了吗?又听同学说, 冯雪回家后成天和不良青年在一起玩, 连家都不回了, 甚至还进过派出所。眼瞅着她一步一步走向人生的沼泽地。回想她以前美好的一切。我的心为什么那么痛呢?我回家把这事和爱人说 (他是搞民政工作的) , 恰好此时在开展“春蕾行动”。正好有社会人士来我镇资助贫困女孩, 我为她挣得了一个名额。每学期800元的资助费。然后我和班上另两个与她要好的学生一起去她家, 把好心人资助的情况告诉她后母和父亲, 问她愿不愿意回校学习。她说:“还是读书好!”然后, 她抱着我, 大声哭泣。“谢谢你, 老师, 我一定认真读书, 再不和社会上的人一起混了。”在场的同学、父母和我都为之动容。就这样, 冯雪和我们一道回到了学校。

冯雪真的能变好吗?对于她的学习, 我不担心, 可是对于她的家庭, 我还是很担心。我多次和她父母联系、调解。后母表示愿意和解。可是对于她的社会朋友呢?我还是很担心。我也多次与她谈心, 希望她与不良社会青年断绝来往。有一天她高兴地对我说:“我妈妈对我好了。她说她会像亲生妈妈一样爱我, 希望我原谅她, 爸爸又找到了工作, 也很顾家了。”我问她:“你怎么说的?”“我说, 我原谅你, 妈妈!妈妈哭了, 我也哭了。”慢慢地, 那个成绩优异、聪明、乖巧的冯雪又回来了。脸上的笑容如春天的阳光般灿烂。

教育是艺术, 赏识、表扬学生需要艺术;当学生犯了错误, 有了缺陷时, 如何将错误变为教育资源, 让缺陷也美丽。则更需要教育艺术。很多时候, 老师大可不必揪住学生的错误不放, 而是要尊重学生, 信任学生。多一些宽容。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 才有风和日丽;辽阔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 才有浩淼无垠;苍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强食一时的规律, 才有郁郁葱葱;泰山不辞土, 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 方能成其大。宽容是壁之千仞的泰山, 是容纳百川的江河、湖海。作为一个老师, 一生中会遇到多少个不同性格的学生, 多少个形形色色的家庭。胸怀宽广, 富有爱心。有容纳百川的海量, 有深邃天空的包容, 在工作中才觉得生活是美的, 工作是乐的, 让自己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日渐美好、高大起来。身教胜于言教, 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教育之本 篇2

德育教育立人之本

在德育教育中,新城镇中心小学引领学生从“明德”做起,使学生懂得“明人伦、守道德、遵法纪”,特别是从“父子有亲,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基本“人理伦序”出发,以爱自己、爱亲人、爱大家、爱祖国、爱人类为轴心,以亲子、朋友、他人为坐标,进而拓展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远境界,最终,养成一身浩然正气,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所建树的人。此外,学校还充分利用“三个”平台,即网络平台、短信平台和班级记事,让家长了解教育、理解教育、学会教育,努力营造出社会、家庭、学校共振的育人氛围,使德育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淡泊人生 养生之本 篇3

阔别三十年,个个都交了模样:有的头顶已经光了,有的眼睛小得睁不开了,有的说话已口不关风了。可那年我倒还没生白发,学生们都说我还是当年那副老样子。于是他们好奇地向我请教养生之道。

讲什么呢?讲营养吧,对五大营养要素毫无研究,天天粗茶淡饭,不要说山珍海味。就是鸡鸭鱼肉也很少进门:讲锻炼吧,家务已忙得不可开交,哪还有时间去做气功、跳迪斯科?讲进补吧,除了子女孝敬的不得不勉强下肚外,自己从不购买,可以说我与朴品基本无缘。想来想去,觉得淡泊,人生这一点。倒值得跟他们讲一讲。

我自知算不上什么人才,所以一不想做官,二不想发财,只求干一般的工作,过平淡的生活。1981年创办某杂志时。局领导三次找我谈话。要求出来挑担子。都被我婉言谢绝。1984年局领导要我负责另一本杂志,实在无法推辞,我才勉强接受。红尘扰扰,矛盾重重,我只想以一颗淡泊之心面对世界。为此。我立了三个“不为”:不为名利所累而苟且钻营;不为财物所困而勾心斗角;不为私心所扰而失去自我。

虚名、浮利对人犹如无形的“杀手”,稍生贪欲,就会贻害自身。所以,一个人要健康长寿。须得看淡物欲。物宽不如心宽。即使遇到很不合理的事,向组织、领导反映后仍不能解决,也只需自我解嘲。一笑了之。

退休以后。我又给自己立了个座右铭:“两耳不闻窗外事(对国家大事还是很关心的)。一心只看地方志”。什么出国观光,升官发财,晋级升职,乔迁之喜。一概不关心,也不眼红。天天看看稿、读读书。写点短文,心地平静如水,无忧无烦,无困无伤;一日三餐淡茶饭。一觉睡到大天亮。要说养身之道,这大概也算得上一条;对我来说,甚至是根本性的一条呢。要补充一句:还做得很不够。尚须不断努力。

危害严重

谈及艾滋病的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李教授深感忧虑地说:“艾滋病是没有国界的。目前病人日益增多,除非大家都行动起来积极预防,否则不易控制。”

情况的确如此。1981年,当艾滋病刚开始流行时,全球大约只有10万名感染者,但10年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达1290万人,其中发生艾滋病的有260万人,已经死亡的有250万人。

世界卫生组织1994年7月1日宣布:全世界艾滋病患者在过去一年中增长了百分之六十,现有带毒人数为1700万,到本世纪末将达4000万,亚洲将成为新的“重灾区”。

然而。美国哈佛大学的国际艾滋病中心的预测要比世界卫生组织的结论更残酷,哈佛中心根据世界各地40位专家集体作出的预测认为,到2000年,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将上升到1亿2千万,个别专家甚至说将达1亿5千万。真是个惊人的数字。

我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有关资料说,到1993年11月,我国查实染有艾滋病病毒的人数为1159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9例,19例中已死14例。值得注意的是。这1159例感染者仅仅是从230万人次中查出的。卫生官员估计。我国现有至少5000~10000例带毒者,有的专家估计达5万人。切勿以为这些数字微不足道,若不严加防范,后果不堪设想。以泰国为例,该国1984年才发现第1例艾滋病人。由于未加重视,如今的带毒者已超过60万。为全国总人口的1%,对周边国家形成了严重威胁。也迫使本国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对付它。我们没有理由忘记这“前车之鉴”。

艾滋病的终身感染和无药可医,对家庭和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非洲,有6个国家中的五分之一人口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今后10年内,非洲将有900万人死于艾滋病;乌干达的危害更甚,农村已出现有地无人耕的局面。

目前虽无良药治疗艾滋病,但又不能不给病人以可能的治疗。何况“发作”本是个渐进过程。所以,医疗费用相当庞大。美国第一批1万名艾滋病人支出的医疗费用高达15亿美元,即人均15万美元;因病人过早死亡给国家带来的损失达47亿美元。我国专家这样估计:中国一个艾滋病人的医疗费用和间接损失为6.4-8.6万元,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2.9~3.9倍。据世界银行估计。艾滋病将耗费非洲国家22%的国民生产总值。高昂的费用,对于穷国穷人来说,实在是承受不了的负担。有些国家的总统也只能坦率地表示:治不起。

重视中药

迄今为止,据说有少数几种西药可用来对付艾滋病。但它们的作用也只是延缓发病或只能延长病人若干个月的生命。因此,专家们把眼光转向中草药。因为中医的整体观念和激活体内抵抗力的思想值得重视。而中医治疗艾滋病的优点还有简便和价廉这两条。

李洪教授的见解也是:“艾滋病主要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受损害有关,完全可以用中药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以达到防治艾滋病的目的。”他不仅这样想,而且早就开始探索了。他告诉我,他已经用中药配制出一种“抗艾滋饮料”。据他说,这种饮料就有“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抵御艾滋病病毒危害的作用。”他还特地让我品尝了一小杯在两年前配制的“抗艾滋饮料”,并强调:“这是纯中药制剂,不含防腐剂而能长期保存。”我觉得这饮料的口感相当好,强于市售的许多口服液。要是果真能预防艾滋病,必有极好的商业开发价值。李教授还兴致勃勃地向我述说,他不久前曾去泰国、新加坡等地考察,泰国有关部门对“抗艾滋饮料”甚感兴趣,现正积极商讨合作事宜。对此,我真诚地祝愿他的科研成果能尽快投产,祝愿中泰双方的合作一切顺利。

预防为上

1994年8月,在日本举行的第10届国际艾滋病大会上,鉴于尚无特效药和疫苗上的真正进展,认为健康教育仍是预防艾滋病的最有效措施。

李洪教授比较注意艾滋病的普及教育,他自己就曾创办一张由姬鹏飞题写报名的《性艾与健康》小报。为普及性病、艾滋病的防治知识而尽责尽力。最近,他又编写了一本预防艾滋病的通俗小册子,我们预祝此书早日问世。

李教授的敬业精神极其可贵,在了解他走过的曲折道路之后,这种感觉尤其深刻。就艾滋病而言,我能概括他意见的就是这两句话:

注意预防是当前的唯一办法:

高尚品德是素质教育之本 篇4

周其凤的话说出了一个道理:素质教育德为先。如今, 我们常常看到, 素质教育汇报成了学生吹拉弹唱表演;对学生素质的考核, 成了各项体育、文艺特长的测评;而是否吃苦耐劳、知道感恩却鲜见考查。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一直是教育的热门话题, 尽管城乡差距在一天天缩小, 但一个客观的现实是, 农村学校的发展还远比不上城市学校, 农村的孩子还缺乏音乐教师、舞蹈教师, 也缺乏音乐教室、舞蹈教室, 缺乏培育所谓特长的体育锻炼设施。和城里孩子比起来, 农村孩子中的大部分人可能在能歌善舞上处于劣势, 在升学背后的种种特长加分中处于劣势, 在还不完善的综合测评中处于劣势。

即使是城里孩子, 也有不少不会吹拉弹唱但品德高尚的, 那么, 这样的孩子算不算好孩子?是不是就没有素质?吹拉弹唱是素质, 但一旦它们和考试成绩一样成了素质的最大内涵, 再多的技能, 也只能称之为雕虫小技, 因为它忽视了教育的根本。

人格的健全、品德的高尚, 这才是素质教育首先应该追求的目标, 但我们常常在教育中忘记了这个根本。“我们跑得太快, 以至于忘记了奔跑的目的。”在教育快速发展中, 如果我们只注重那些为了升学应试、为了加分而培养起来的技能, 那样与我们期待的素质教育只能是越来越远。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爱是育人之本 篇5

很不幸,我发现我像个警察一样,我的工作也不像是在育人,而更像是一一“打地鼠”,谁冒出头就“回击”谁。呜呼哀哉!怎样包容这些孩子,让他们浸润在环境中慢慢改变呢?这需要一个怎样的环境?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目前我的答案是一个充满爱的环境。

班里有一个需要老师经常关注的孩子,会常与其他孩子产生肢体碰撞。比如,别人在洗手的时候他在后面排队会撞到别人(有时候看起来像是故意晃到人家身边撞人);跑的时候容易摔倒而撞人;别的小朋友“批评”他,他说不过可能会动手推人、掐人;排队的时候一定要站第一名;发饭的时候一定要当小值日生;睡觉的时候也总要老师陪在身边……老师没有关注到,或者他没有当上第一名,或者被批评的时候一定会大哭大闹起来……看似有很多行为问题,真的很让人头疼。

如果教育就像巴普洛夫训练那只狗一样,仅仅是“刺激一一反应”这样简单,那每次这个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老师就条件反射一样“打地鼠”就好了。但是事实证明,“小地鼠”们在行为表现上会“越挫越勇”,形成老师越来越头疼、孩子越来越淘气的恶性循环,甚至萌芽“习得性自弃”的行为表现。而在心理方面,一次次的“回击”一定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与自我价值感,容易使他在面对很多任务情境时变得胆怯。

虽然我不能像医生一样给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表现“对症下药”,但从孩子最明显的表现来看,他显然没有和老师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需要老师时时给予、时时“填充”。用《游戏力》的作者劳伦斯的观点来看,代表孩子自我的那个杯子明显是不满的,“对孩子打骂、严加处罚或者不予理睬,只会使他们的杯子空得更快。孩子本指望我们来加满杯子,现在杯子反而被我们打翻在地”。因此,我决心先用爱填充孩子的杯子,让孩子感受到,你在这里很安全,老师会接纳全部的你,你并不需要做特别的事引起老师的关注,你可以试试和其他小朋友一样享受游戏、学习、人际交往的美好,享受融入集体后老师的肯定、同伴的接纳以及自我的价值感。在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减少无意义的指责、批评,直接告知正确的行为方式,少说“你怎么能……”“不许……”,多说“你应该……”,多给孩子正面的引导和鼓励,而在孩子的行为哪怕出现微小的改变时,马上给予及时的、非物质的奖励,让孩子意识到是他的行为本身受到赞扬,多激发他的内部动机,鼓励他自我价值感的发展。

另外,孩子身体运动、肢体碰撞方面的行为表现,体现出身体协调能力、控制能力的不足。而从儿童的生理发展来看,触觉、前庭平衡觉与本体觉等身体感觉负责协调身体双侧、计划动作、集中精力与稳定情绪,因此发展孩子前庭平衡觉与本体觉的相关活动或训练应该会对这个孩子有所促进。这个孩子很喜欢抱老师,也喜欢和小朋友有肢体接触(有时候是不适宜的接触方式),考虑到他可能是在寻求促进自我发展的触觉刺激,因此我会尽可能满足孩子拥抱老师、和老师亲近的需求,同时引导他用适宜的方式与别的小朋友产生身体接触。

教育是科学还是艺术?这个辩题恐怕难分胜负,但不管它是什么,不管以科学之术还是艺术之道来育人,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认为爱应该是起点,没有爱就没有关注、没有思考、没有教育。想到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思贝尔斯的一句话“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不管是摇动、推动还是唤醒,爱是这一切的出发点,需要我们时时用一颗饱含爱意之心去保护、守护、呵护一个生命,一个有独立意志的人的成长。爱是育人之本。

崇尚道德 做人之本 篇6

孜孜以求铸辉煌

姜晓勇的过去很辉煌,他的名声在上海乃至全国的教育界内耳熟能详。他1985年开始从事校长工作,曾先后担任了上海建平中学西校和建平实验学校校长,此间,他致力于学校的教育改革,以科学的治校理念和超前的教育教学理论,使名不见经传的学校一跃成为上海颇有影响的学校。由于业绩卓著,他两次被浦东新区政府记大功,被誉为管理经验丰富,风格独特、注重实干、脚踏实地、勇于开拓的校长。他还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并获得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姜晓勇善于借鉴、融合、创新、反思,很少回顾过去的辉煌,却经常反思过去的教训。为了推行新形势下新的办学理念、新的模式、全方位地实施素质教育,使教育适度的超前发展,以人为本,凸现育人功能,同时,抬高起点,追求品位,实现教育价值,探索民办学校可持续发展之路,他立志要在中国民办教育领域构建一个拥有自己品牌的学校,书写中国教育灿烂的明天。

2002年,他毅然放弃了曾经有过的一切,出任了上海尚德教育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尚德实验学校校长。从此,他把自己的命运同尚德牢牢的系在了一起,同中国教育事业的未来牢牢系在了一起。

落笔不留寻常品

2003年9月1日,一座投资3.9亿元,占地216亩,建筑面积达13.6万平方米,27栋风姿各异的建筑,如神来之笔,赫然屹立在康桥半岛的秀沿路上,组成了一道气势如虹的尚德雄风。阳光下,由著名学者费孝通题写校名的嵌金大字,笔墨酣畅,遒劲有力,平添了民办学校庄重和浓郁的学苑气息。

走进尚德,仿佛走进了一座中西合璧的现代化建筑殿堂,一件件艺术作品尽展纯美极致;一组组宏伟建筑彰显文化内涵,将尚德独有的文化精神——爱与希望、求索与诚信融进了校园的一花一木、一情一景。流连其间,总能勾起你心灵的回应,足以激起你心灵的震撼。

图书馆水晶宫般全透明图书馆,营造了尚德浓郁的文化氛围,“尚德文字演变牌”用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等字体书写“尚德”二字,涵盖了华夏文明五千年文字的演变。

文化街穿过流光溢彩的彩虹桥便来到“文化街”。代表着海派文化的雕塑矗立两侧。漫步其间,缅怀历史,穿越今天,聆听尚德未来的声音。

历史长河迂回曲折的“历史长河”暗合了人类历史的不断传延。九根中西合璧的浮雕砂岩石柱屹立河畔,无声见证着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卷帙。

放眼看世界两条弧形彩砖描绘出一只巨大的眼睛,中间的“眼球”组成一个亭顶,亭中蜗牛状石阶是休息的好场所,小憩其间,用这只巨目透过尚德的天空,开拓视野,链接世界。

我看名人徜徉在世界名人雕塑群之间,似听到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千古绝唱。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呐喊,似看到牛顿钻研科学时的全神贯注,达·芬奇对艺术追求的热情,留下了蒙娜丽莎《永恒的微笑》。

校园大道尚德大道丹桂飘香,棕榈大道灯光流烁,香樟大道浓荫掩映,水果大道果香沁心,四条各具特色的大道纵横交织,铺就了尚德人务实创新,同舟共济的辉煌之路。

喷泉广场美仑美奂的广场四周环绕着代表中国十二生肖的汉白玉石雕,惟妙惟肖;中心汉白玉大圆球上雕镌的鲤鱼化龙,令人浮想联翩。华灯初上,千万条银色水柱与灯火交相辉映,蔚为壮观。

文化墙4000多幅名人字画丰富了学校墙壁的文化内涵,梅兰竹菊,君子之风;夏花春草,相映成趣;各类书画,古风犹在;名言警句,催人奋进。《清明上河图》沙雕,创意独特,新颖别致;《道德经》书法长廊古朴典雅,陶冶情燥,生态鱼缸生命律动,鲜活动人。

推开尚德的任何一扇门都是愉悦的。在尚德,你尽可感受包容兼收、关注人性的人文气息,发现最初和最后的梦,洞悉生命最真的价值和意义。

崇尚道德本为先

英国人留传了一句名言:“滑铁卢战役是在伊顿公学的操场上打赢的。”意思是由于英国有伊顿公学这样的名校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人才,才会取得战争的胜利。这说明基础教育不仅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命运,还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所以培养学生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品德,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造力、爱国心。

姜晓勇把学校定名为“尚德”,校训为“尚德·启智”,可谓寓意深刻。尚德就是要以崇尚道德为先,以学生的品德培养为重点,使学生成为聪明有智慧的人。他认为,尚德重义是做人之本,聪明智慧是发展之本,社会信誉是强校之本。他谆谆告诫:尚德人要做顶天立地的人,要成为牵引历史车轮向前滚动的人,要成为影响世界的人,要有远大的理想,有高远的目标,有执着的信念和坚定的方向,有高昂的激情和奋进的情怀;要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不怕挫折和失败;要学会“负责”,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人生负责、对未来负责。在他心中,尚德追求的是成功的教育,追求适度超前的教育,让每个学生拥有创新的品质,让每个学生都学会经营自己幸福的人生。

姜晓勇倡导的是在管理上“尊重合作,情满校园”,教学上“精中求新,实中求活”,学习上“脚踏实地,异想天开”。高起点、高难度、严要求,用超前的办学理念来建造学校,用先进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来打造教师队伍,形成一支有共同价值观念的队伍;一支同心同德、凝聚力极强的队伍;一支乐于反思,善于反思的队伍;一支具有永恒爱心和服务意识的队伍;一支学而不厌,乐此不彼的队伍。

尚德精彩每一天

尚德全面实施新课程教材的改革实践与教育科研一体化,让教育研究从书斋走进课堂,促进教师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学者型”,从教育科研的角度切入,实施“名师培养”和“青年教师培养”两项工程,在较短的时间里形成一支由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明星璀璨的具有创新活力的优质教师群体。目前,尚德的中、高级教师占70%以上,有80%以上教师获得过国家级、市级教研或教学成果奖。教师平均年龄32.6岁,队伍的合理化显而易见。姜晓勇自豪地说,我献给尚德学生最好的礼物,就是这支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

姜晓勇围绕打造尚德团队和创建尚德品牌,多次举办教师培训班,并邀请了专家教授讲课,其中有著名心理学专家朱明教授,全国优秀班主任黄静华老师、宏观经济研究员凌国平教授、上海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卢家楣教授、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王厥轩教授、著名教育家于漪、学习型组织研究专家张声雄教授等,学校还特聘了上海市著名教学专家语、数、外、理、化五门学科名师潘鸿新、顾鸿达、陈锡麟、张主方、施其康组成专家小组,对尚德教师传带提携。教师们聆听专家的声音,与专家面对面,近距离感受超前的教育教学理念、科学的管理思想、研讨新时期的教学和教改,使教师们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理解了尚德的教育教学精髓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姜晓勇每一次师训会上都不厌其烦的讲:“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要让学生的每堂课都精彩”。这肺腑之言激起了教师极大的工作热情,教师们说:“在尚德工作人虽辛苦,但专业成长快,收获大,还是蛮开心的。”

与此同时,姜晓勇积极实施独具特色的尚德教育理念,用教师的智慧启迪学生智慧的“智慧教育”和“智慧学习”的模式来教学。尚德预备(8)班倪静文同学的一篇作文《语文的天堂》,以真实的感受掀开了尚德“智慧教育”的一角:

“在短短的40分钟里,张老师带着我们浏览了语文的天堂。

首先,张老师给我们放了一段MTV,没想到里面的歌手竟然是我们的张老师。老师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还挺帅的。可惜歌唱得实在难听,大家都笑了,笑得那么开心,但并没有嘲讽的意思。大家清脆的笑声,顿时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接着老师就问语文是一门怎样的学科?等大家七嘴八舌说过之后,老师就将先前我们书面写过的‘答案’投影到了大屏幕上。没想到老师这么细心!把我们自己说过的话一字一字地输入了电脑。看到自己的话变成了“名人名言”,很自豪。最后,老师拿出了他做学生时的十来本日记和发表过的若干篇文章供我们欣赏……”

从中,不难看出尚德提供的教育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寓教于乐,活泼生动。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形成立体交叉良性循环的教学态势,更好的满足每一位学生发展需要。

尚德的课程设置理念为:共性和个性结合,现实和未来结合;一切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一切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抓住学生发展的最佳期,实施最有效的教育,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希望,成为崇尚道德、善学求进、身强心健、个性发展的人。为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学生求知在尚德、收获在尚德、快乐在尚德、立人在尚德、成功在尚德。

按照这一理念,学校在加强基础型课程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选择性课程,如:学科提高、拓展课(奥数、科学兴趣实验等);艺术、体育类课(钢琴、管乐、古筝、合唱、球类、健美操、围棋、体育舞蹈、书法、绘画等);还有韩语、法语、日语启蒙,节目主持、表演、心理科普等。这些课程的推出,受到了学生的极大欢迎。这是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提供选择、开发潜能教育观念的体现。

学校还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设计专门的课程,力求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最佳发展这种“共性+个性”、“现实+未来”的选择性课程模式被《文汇报》大幅报道。

这既是时代的需要,又是未来的需要,充分体现了尚德“进行于现在,服务于未来”的教育特点,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公正、合作、负责精神。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张扬其鲜活个性,使尚德每天精彩,学生一生精彩。

教育之本 篇7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的科学论断清晰地反映出教师在教育事业中的根本作用, 准确界定了教师在教育中的主体身份, 深刻诠释了教师的专业地位和业务素养, 全面肯定了教师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基本力量。正如胡锦涛所指出的那样:“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 充分信任、紧密依靠广大教师。”在这种背景下, 教师的地位与尊严将会受到社会的充分尊重, 教师的品质精神与专业活力将会得到有效提升。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的科学论断完整地显示了教师质量决定教育质量的思维逻辑。好的教育、好的学校、好的学生从何而来?理想信念、价值判断、人格品质、科学知识、思维方法等如何高效地传授给学生……回答这些问题, 教师首先要保证自身品格过关、专业过硬、本领过人。“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正是胡锦涛主席对教师专业质量持续提升的殷切希望。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的科学论断明确地体现了国家对教师生存条件需求的满足与关注。视教师为教育之本就要尊重教师的地位、提升教师的品质, 关注教师的政治待遇、专业权益、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心理需求。所以, “维护教师权益, 改善教师待遇, 加强教师培训, 关心教师身心健康, 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 也是胡锦涛主席在讲话中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国将兴, 必贵师而重傅。”在教师的主体价值、专业地位和社会作用得到充分彰显的同时,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身上担当的职责和使命。

一是读书育己。每一名教师都应当牢固树立这样的职业意识:讲台上教书不止, 讲台下读书不已;只有自己先把科学之书、经典之书、专业之书中的思想与智慧化为内在的品格, 才能在课堂上自如地将学生领进知识的百花园。教师喜爱读书, 可以不断更新知识、丰富内涵、改进方法、提升品格, 对学生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和良好的示范。教师只有不断领略、品鉴、感受仁者的博爱、智者的理性、勇者的豪气, 才能渐渐成为有思想、有学养、有品位、有追求的人, 才能为教书育人奠定文化基础。

二是教书育人。有了读书育己的必然前提, 教师才能学养浑厚、气象雅致地进入教书育人的“程序”。首先要教好“价值之书”。一名学生能否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首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丰富的灵魂内涵、正确的价值取向、独立的人格意识、健康的情感系统、良好的文明修养。教师一定要利用一切教育资源、社会资源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开展灵活多样、丰富有效的价值教育, 引导和鼓励学生自觉自为、生机勃勃地走向光明美好的境地, 使他们成为品格高尚、灵魂高贵的现代公民。其次要教好“知识之书”。“知识之书”不仅包括学校开设的各类课程, 而且包括学生智力的培育、学习习惯的养成、思维方法的训练、实践技能的掌握、探索精神的启蒙等。最后要教好“艺术之书”。现代社会, 人们除生活、工作、学习之外, 还有精神享受的需求。因此, 教师不仅要高度重视学校音乐、美术、手工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而且还应利用一切资源坚持对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艺术审美教育, 把学生培养成情趣高雅的现代公民。上述三种教育是不分先后、不分主次、水乳交融、无法分割的, 是所有教师的共同职责。

三是写书育世。教师应当自觉担当起对社会发展、社会风气、社会环境的关注、研究和引领的职责。作为先进文化的拥有者、传递者和创造者, 教师 (尤其是高校教师) 理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引领社会进步、端正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的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的体现不仅需要教师在行为方面严以自律、率先垂范, 而且需要教师洞察问题症结、彰显思想光芒, 著书立说、著文言说以弘扬倡导公正、善良与美好, 抵制抨击偏私、邪恶与丑陋, 以教师的社会良知与文化优势来影响社会、涵养人心。

教育之本 篇8

一、为什么一定要把人文关怀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本来抓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本质与核心内容, 在马克思教育学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包括人的各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各种能力得到全面提高、社会关系的丰富、自由个性的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等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人类一直以来不懈追求的目标, 既是当今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 也是我国教育的终极目标, 因此, 我们必须把人文关怀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本来抓。

第一, 以人文关怀为本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人自身和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和理想, 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和最终归宿, 要始终把满足人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而社会的发展包括教育的发展, 要始终围绕人的生存状态和发展需要来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产品及社会服务。人既是发展的目的, 又是发展的根本, 人是一切发展的最终价值取向。要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 离开人的生存需要, 离开人民的利益, 发展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意义。因而, 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上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就是要以大学生为本, 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人文关怀, 引导和促进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及和谐的发展、自由的发展, 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第二, 以人文关怀为本是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现实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 各国之间的经济及各方面的联系日益加深, 从生产布局、投资走向、金融往来、科技发展、人才培养乃至文化交流都跨越了国界。这种全球化趋势对大学也产生了巨大的的冲击, 各种外来的社会思潮在大学校园碰撞、激荡、传递和积淀。尤其是我国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经济体制深刻改革,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利益分配格局深刻调整, 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必然地影响到校园。由于各种文化思潮良莠不齐、泥沙聚下, 极易造成大学生思想混乱, 特别是由于一些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 道德观念的评判标准出现偏差。在这一新的形势下,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实需要, 我们必须紧跟上时代的变化, 既要一如既往地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 又要以被教育者为中心, 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只有要着重解决涉及人们自身利益的问题, 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深入人心, 才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必须体现出世界的、开放的眼光, 以海纳百川的胸襟, 善于把握时代潮流, 与时俱进地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关怀到大学生每个个体, 解答学生在现实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并给学生指明方向, 真正焕发出人文关怀的魅力。

第三, 以人文关怀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既定目标的必然选择。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在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 切实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要着重解决人的思想观念问题, 实现人的价值观念的升华, 从而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和塑造人的精神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工作对象是人, 以培养人、教育人, 发展人和完善人为工作内容,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促进人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 这就决定了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必须把人文关怀作为根本来抓, 只有从“人”这个基点出发, 从受教育者独特的身心规律出发, 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 着重解决受教育者最关心、需求最迫切、反应最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 才能使大学生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怎样才能把人文关怀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本来抓好

将人文关怀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本,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 是个全新的课题。近年来,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此有诸多探索, 要认真总结那些好的经验、好的做法, 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上升为理性认识, 来进一步指导我们的实践。

第一, 以人文关怀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换位思考的原则。所谓换位思考, 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根据教育对象的知识水平和对知识的需要以及他们自身的特点、实际思想状况来制定实施恰当的教学方案, 就是说教育者要以被教育者为本, 站在被教育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因为, 只有换位思考, 才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深入到学生内心, 真正知道他们的疑惑是什么, 迷失在哪里, 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只有换位思考, 才能了解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及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节奏、力度。只有换位思考, 才能知道学生的迫切需求, 找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 为达到良好效果创造前提条件。

第二, 以人文关怀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情入理的原则。“情”是沟通心灵之间的桥梁, 是打开心扉的钥匙,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入情感性, 通过情感架起一座桥梁, 则教育的内容就会更好地为教育对象所接受。要调整师生之间的距离, 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 增强教育的可接受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是教师, 更应当如被教育者的父母和长兄、长姐一样, 一片爱心在学生身上。教师展示为人师表的道德人格, 对学生起着榜样示范的作用。教师旺盛的精力、饱满的热情也会感染学生, 使其精神愉悦。教师充满情感的教育方法, 运用情感进行熏陶与感染、运用情感加以渗透、运用情感进行陶冶会使学生有身历其境之感, 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育, 激发学生受教育的自觉性。“感人先者, 莫先乎情”, 要把大学生看做是一群有血肉、有激情、有渴望的的“人”, 从情感入手去关注受教育者心灵深处的内心体验和微妙的精神世界, 尊重他们的情感需求, 承认他们情感需求的特殊性、合理性与客观性, 加大情感投入力度, 以情来入理,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情理结合, 情通而理达。在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中实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 以人文关怀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崇尚共性培养, 忽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教育者往往不问对象、不分层次、不考虑学生个性的差异, 居高临下地灌输一气, 而受教育者只是一概地被动地聆听、接受, 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 无法深入人心, 收不到预期的效果。通俗点说, 就是不管有什么病, 都吃一样的药。事实上, 共性和个性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没有个性的充分丰富和发展, 共性也将无法完善与升华。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 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 承认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气质和能力、知识结构、道德水平、家庭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性, 只有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才能科学地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还学生以学习、创造的主动权, 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空间, 促进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形成。教育者要充分关注每个学生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 注重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 关注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等方面的价值取向, 发现和调动其内在的积极因素, 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第四, 以人文关怀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形式合理的原则。形式为内容服务, 形式是达到目的的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必须服从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我们不能一概地否定灌输、说教的方式, 一些基本的“大道理”还是要讲, 要灌输、说教。但是, 必须从青年人的实际出发, 切实防止枯燥, 以免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所以, 我们更应当提倡“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视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目的, 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 尽可能地灵活, 体现学生也是教育的主体。寓教于乐, 寓教于无形中, 这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境界。

三、把人文关怀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本来抓好的重要前提

学生是大学的根本和基础, 没有学生就没有大学。现在, 关于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可以说已经成为普遍共识, 对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探索和研究不少。但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优秀的教育者、良好的内外环境也是达到教育效果的至关重要的前提。要形成多角度、宽视野、全方位的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第一, 必须按以人文关怀为本的要求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要看到,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实施者, 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我们把人文关怀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本来抓, 就要求教育者在思想理念、知识积累和业务能力上适应这一要求。每位教育者都应具有人文的精神和追求, 真正把学生放在心中的最重要位置, 从关怀人的角度去开展教育, 从人文的立场去尊重、理解学生, 赋予被教育者以人本身的尊严和价值。每位教育者自身都应具有即宽泛又精专的知识结构, 即在普通知识上涉猎广泛, 能够应对被教育者的各种问题, 而在人文教育上独到精专, 熟知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 特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每位教育者自身应注意总结、调整,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水平, 以发现问题和着力解决问题作为研究基点, 善于运用多角度、全方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 努力探索全面的人文关怀实践途径, 并把诸多的鲜活经验提升到理论层面来认识, 不断提高人文关怀的科学性。做到这些, 当然要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断加强修养、自我提高, 同时, 必须进行有组织的、系统的、全面的培养和训练。

第二, 必须按以人文关怀为本的要求切实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人文关怀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出发点不是在政治上按教育者的一厢情愿去塑造学生, 而在于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所以必须切实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做到与时俱进、立意深远、符合实际。与时俱进, 就是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符合时代要求, 在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始终坚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根本指针的基础上, 及时更新与社会发展不相符合的教育内容, 不断充实反应时代特征、时代要求的人文教育内容。特别是面对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知识多元化的背景下, 各种新思想、新思路、新观念层出不穷的新情况, 力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现出世界的、开放的眼光, 善于把握时代潮流, 顺应时代要求, 体现时代精神, 解答时代课题, 敢于吸纳社会思潮中的有益元素, 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鲜明的时代风格和时代特色, 使之更加符合当今时代青年人的政治关切。立意深远, 就是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适应未来要求, 必须跳出在校期间使学生听话、当好学生的习惯性思维, 以培养将来能适应社会需求、应对环境变化, 在道德和人格、性格上完全健全的人为终极目标, 让学生掌握掌握科学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 打好自我拓宽思维、陶冶情操、丰富精神世界的基础, 使之走上人的全面发展的轨道。符合实际, 就是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贴近生活, 切实避免“假”“大”“空”的虚无主义, 将思想政治教育植根于人的现实生活之中, 从关注人的实际生活入手, 在现实的生活中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以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为目的, 发挥实际生活情境的教育性, 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生活世界回归, 达到教育内容为被教育者所想、所需、所急, 让受教育者在认识的基础上真正体验、接受和实践需要达到的标准。

第三, 必须按以人为本的要求努力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所谓的以人为本的“人”就是学生。而学生不是独立存在的, 他们不仅接受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而且受着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比正规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能左右人的思想。所以,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人的客观存在出发, 把校园、家庭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与校园教育结合, 就是要创造具有强烈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按照这一要求, 在建筑物、自然景观、辅助设施等物质文化的建设上, 在校风、校纪、教风、学风等精神文化建设上, 在教学管理制度、校园管理制度、宿舍管理制度、勤工俭学制度、大学生奖惩制度、社团活动制度等制度文化建设上, 都应该体现以人文关怀为本的要求, 建设一个融生态美、艺术美、科学美和社会内容美于一体的优美的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让每一位身处其中的师生和访客, 均不同程度地感受到其肃穆优雅的人文情怀, 逐渐形成一种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 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与加强家庭教育结合, 就是要把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重要补充。要看到, 对每一个人的成长来说, 家庭是他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他的第一任教师, 父母在思想、政治、道德、文化等方面的素质, 都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重大影响。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身体发育、获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品德、形成个性方面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切实加强与被教育者家庭的联系, 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 比如经济条件、父母素质、父母婚姻状况等等一切可能影响学生思想的重要因素, 与家长配合地进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 并注重引导家长。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师德理想信念, 培育良好的思想品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 塑造美好的心灵, 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要采取现代的教育理念、民主的管理方式,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氛围, 理解子女的真正需要, 尊重他们的选择, 重视与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 并根据子女的生理、心理及情感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启发式、引导式的教育对孩子理解而不溺爱, 民主管理而不放任自流, 疏导而不压制。与社会教育结合, 就是要组织动员全社会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 大力组织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公益活动, 选择有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 组织其参加社会实践。大力引进各类先进人物到校园作报告、作演讲, 用良好的人文风貌感染学生。大力发展学生组织与军队、警察及大企业、科研机构和农村的互帮互助结对子关系, 在相互交往中使学生受到有益的熏陶, 从而把整个社会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

摘要:目前,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 有关人文关怀的提法很多, 虽然都体现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的重大进步, 但认识程度远远不够, 还远远不能准确体现十七大报告对人文关怀的本质要求。必须把人文关怀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本, 即根本出发点与最终落脚点, 进一步深刻理性认识, 创新方式方法, 营造良好条件, 提高实际效果。

关键词:人文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教育之本 篇9

定义

“因性施教”主要指教育要针对两性心理发展所存在的客观差异及其产生原因, 按照教育的目标要求和理想的健康人格标准, 主动去塑造和发展每一个个体健康的性别心理特征, 并完善和提高不同个体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试水

2010年, 国内第一所专门为男孩量身定制的学校在江苏无锡进入筹建阶段。这所“男校”由无锡外国语学校和无锡市洛社新开河实验学校携手打造, 计划用3到5年时间, 建设成为一所面向国际的男子精英学校。

2010年5月, 广东“珠海女子中学”称将推行“因性施教”“差异化”发展战略, 其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知性、平和、关怀、美丽”特质的知书达理、秀外慧中的现代女子人才。

2010年,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汝河路小学试行“因性施教”, 每周安排一节课, 男女生分别学不同的内容——男生, 在操场上“疯”, 打球、玩障碍跑;女生, 坐在教室里, 学礼仪及针线活儿。

2011年,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青园小学就小学生性别培养教育进行探索和尝试, 将每年五月的第三、第四个周五分别设定为“女孩节”和“男孩节”, 组建专家团队尝试设计分性别的课程, 从小学生性别发展的方向进行课题研究, 完善和改进现有对学生不合理的评价机制。

2012年3月,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在“两会”中针对现今学校中出现的男孩缺乏阳刚之气的现象提出议案:“如今中小学男生越来越缺乏阳刚之气。同龄男孩生理和心理发育都落后于女孩, 但整齐划一的教育方式使男生过早被边缘化, 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和男生个人的发展。因此不仅要‘因材施教’, 还应确立‘因性施教’的教育平等观。”

……

一、性别差异背后的重重“危机”

近两年, “因性施教”逐渐成为教育界的新兴话题, 一些中小学也已开始将这一元素加入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学上的“男女有别”引起了大众的关注, 喝彩声、抨击声此起彼伏, 部分网友甚至认为“因性施教”的提出完全是大男子主义的表现, 因而否定“因性施教”的可行性。然而, 我们必须站在中国国情和教育全局的角度上来分析问题。“因性施教”的提出的确是因为日渐凸显的“男孩危机”, 但这并不代表无视了同样存在的“女孩危机”, 女孩同样值得引起重视, 只是现今社会, 男性人口的比例日益膨胀, “男孩危机”成为性别危机的主要表现也是情理之中。我们必须看到的是, 不管是“男孩危机”还是“女孩危机”, 教育在性别这把天平上已经逐渐失衡。为了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教育的均衡发展, 追本溯源应是首要之选。

1. 学业危机:与生俱来的“特点”变“缺点”

男女有别, 本来就是天性使然, 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生理差异。男孩体内的血清素和杏仁核含量都远远少于女孩, 而这两者恰好是帮助人类控制冲动、调节情绪的生理因素, 因此, 男孩会显得比较好动、控制力较差。性别差异使得女生在语言能力、情感表达力以及记忆力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 这恰好成为了女生进入“优生”行列的金钥匙, 而男生好动的天性却被当今的教育模式看作是“缺点”, 是“不听话”的表现。自身的天性受到压抑, 他们自然会产生一种对学习的排斥心理。可以说, 性别差异使逆反期的男生更容易引起成年人的反感和忽视, 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遭遇更多挫折。正因如此, 中小学阶段的男生易出现学业危机。

2. 心理危机:学校师资性别失衡, 家庭教育榜样缺失, 男孩终身“缺钙”

幼儿时期的教育对于人性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时的孩子基本上是通过对榜样的学习形成性格。但是, 不管是在学校, 还是在家庭中, 孩子们都是在女人堆里成长, 这已成为男孩缺乏阳刚之气的重要原因。

据了解, 我国幼儿园教职工总人数在100万人左右, 其中男性63034名, 但真正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男教师不到10000人, 比例仅为1%;而日本幼教的男教师比例约7%, 美国的比例最高, 约10%。一方面, 在长期女性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下, 男孩通常缺乏阳刚之气, 不仅言行举止会出现女性化倾向, 就连想法也少了一份男性应有的刚毅。另一方面, 由于幼儿园女老师的性别心理的偏见阻碍了学生的多方面发展。老师通常会用诸如“听话”“乖巧”之类的标准来衡量小朋友的表现, 这对于幼儿阶段好动的男生来说, 显然是不公平的。而男教师通常会对男孩的调皮、好动抱以宽容的态度, 也能对运动、科技、理性思维等方面的优势加以引导。

现在, 很多家庭都是由妈妈、奶奶或保姆带孩子, “父教”的缺席让男孩的女性气质越来越明显。父亲是男孩子第一个男性榜样, 是不可替代的。父亲在帮助男孩控制情感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父亲不严自威, 父亲代表一种规则、威严。然而, 在很多家庭中, 父亲由于工作、应酬、生计等原因在教育中缺席, 孩子自然少了向男性榜样学习的机会, 加上母亲通常比较溺爱孩子, 这势必令多数男孩子终身“缺钙”, 少了阳刚气, 多了“娘娘腔”。儿童心理学博士李文道在《拯救男孩》中阐述:男孩子要从榜样身上学习宽广和包容, 学会坚强和果断, 感受男子汉的气质, 学习成为一个男人。因此, 缺少正确的男性榜样, 将会给男孩子的成长带来灾难性的打击。

3. 教育危机:应试体制终成“凶手”

有数据显示, 我国有2亿多的中小学生, 按照现行的评价标准, 其中5000万属于“差生”, “差生”中80%是男生。可见, 男生正面临着严重的学业危机。

实际上, 性别差异的存在使得男生和女生在不同的领域中各有优势, 比如男孩子视觉空间能力、数学能力很强, 女孩子语言能力、情感表达力和敏感性强。然而, 女生在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上的优势恰好符合当前教育体制的考核标准。因为现行的中小学教育体制还是以应试为主, 女生的记忆力好, 能静下心学习, 所以考试成绩就比较好, 而大学考试仍沿用了应试体制, 所以女生在大学也有一定优势。但长期沿用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学习中的性别差异由一种现象演变成了一种危机。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压制了男孩的优点而放大了其缺点。男孩爱奔跑、爱运动, 从生理学角度来说, 男孩一天至少需要4次较为充足的课外活动, 但现在有些学校出于安全考虑, 常常禁止学生课间奔跑, 甚至拆掉单杠、双杠等运动器械, 男孩本能的运动需求没有机会在校园里得到释放, 他们喜欢竞争和冒险的特质得不到重视。好动的男孩成了违反纪律的“问题儿童”, 被老师看不起、被同学看不起, 因而深感挫败。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唯成绩论”等单一评价方式使男孩在学习上不占优势, 特长得不到发挥。学生在学校长期得不到正面反馈, 这势必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 男孩的学业危机在某种程度上是应试教育在其身上的反映。

4. 舆论危机:性别观念模糊, 大众媒体推波助澜

媒体作为社会舆论向导, 它所表达的性别观念对受众有着潜在而强烈的暗示作用。自2005年“超级女声”李宇春一夜走红, 选秀节目日益泛滥, 加上近年来日韩唯美主义的电视风格的影响, 全国立刻掀起了一股追捧中性化的热潮。中小学生作为电视节目的主要受众群体, 媒体中极力渲染的性别模糊的观念对其性格养成所造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他们开始追捧“中性美”, 女生留短发, 男生戴耳钉, “帅女”“花美男”“伪娘”等新兴词语层出不穷。人们在适应和接纳这种中性化审美观的同时, 也开始为未成年的中小学生群体的性取向问题而担忧。可以说, 电视娱乐传媒中出现的这种两性模糊化现象颠覆了传统的社会意识形态。

二、寻找“因性施教”之密码

在对性别危机的缘由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而客观的认识之后,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怎样让教育中的性别天平恢复平衡, 以保证孩子的个性发展?关于教育人人都有发言权, 于是, 在微博上, 人们针对“因性施教”以及如何“施教”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中国狼爸:狼爸一直认为家教不分男女。至于学校教育我不太懂, 但凭我四个孩子及我亲手调教过的几十个孩子的表现, 我认为不必要因性施教。原因很简单, 男孩子出问题的原因不在学校教育, 而在家长, 品格、性格的磨炼在家庭!父教缺失, 父亲不真正爱母亲才是男孩失阳刚之气的真正原因。把“奶嘴男”交给“狼爸”吧!

慕容-飞-雪:两会代表提出“因性施教”, 这样男孩才能找回阳刚之气吗?教育应分性别, 但不是简单地将男性定位成阳刚, 女性定位成温柔。一个幸福的人, 应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特质并相互融合。一个教育体制的好坏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 使男孩、女孩的生命状态都最大限度地舒展。

心理学老师魏广东:男人过多男性化, 女人过度女性化, 都不是好的。有调查表明, 偏中性的人在婚姻中更容易幸福。事实也是如此, 男人必然也有女性细腻的一面, 女人也有男人豪迈的一面, 没有绝对的、纯的。过度强调男人的男性化, 会压抑其内心的女性韧性的一面, 过度刚强, 反而易断, 脆弱。

段琦老师:错不在男女, 而在家庭, 在学校, 孩子从小到大陪伴他们的有几个男人?错不在男女一起, 而在于是不是在乎人的发展。错不在统一标准, 而在于拿着标准的人是用心看孩子, 还是用标准看孩子。

(以上观点均来自新浪微博)

尽管在“因性施教”这个问题上,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出这之中存在着共性, 那就是要寻找性别危机的密码, 实现教育在性别上的和而不同, 既要保护孩子的天性, 又要保证教育的平衡发展。

1. 家庭校园两手抓, 保护孩子个性发展

(1) 填补父教空白, 实现家庭教育的平衡。父亲是男孩最宝贵的教育资源, 再忙碌的爸爸都有可能做一个好爸爸, 父教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男孩教育, 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他的责任感, 要有理想、远大的志向。父亲一定要为孩子输入这个观念。父亲可以带孩子多接触大自然, 让孩子不自觉地发挥自己的天性;注重培养与孩子共同的兴趣点,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亲可以和孩子交心, 在家中民主地讨论问题等。研究发现, 良好的男性榜样有利于培养男孩的坚强、独立、责任感等阳刚气质, 而女孩子会因此变得更加有理想、有理性的追求。当然, 我们不能忽视母亲这一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要中和父母的教育, 母教能发展孩子的亲密性, 父教能发展孩子的独立性, 两者缺一不可。

(2) 适当扩大男教师比例, 实现师资平衡。相关部门要积极解决教师队伍“红色娘子军”的现象, 国家政策要鼓励男教师多进入幼儿园和小学, 平衡教师性别比例。社会各界要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改变闭塞的传统观念, 给予男教师支持。学校可为男教师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 安排有经验的女教师与男教师搭班, 做到男女互补, 形成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

2. 教育教学多元化, 培养学生性格养成

(1) 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需尊重孩子的性别差异, 研究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学校一方面要尊重男孩喜欢竞争、对抗、刺激和实验等的兴趣差异, 设置一些适合男生教育的策略, 开设诸如男子拳术、中国象棋、男子电声乐团等课程, 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顽强的意志;另一方面又要在教学上注重发挥女生的语言优势, 让她们多接触一些文学类、语言类的课程, 文学、语言的熏陶对提升女生智力、丰富其情感大有好处。

(2) 评价标准差别化。教育必须实现男女平等, 但教学要求一样并不意味着公平, 在尊重个性差异的基础上, 设置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区别对待学生的表现才是实现公平的明智之选。学校应该探索新的教育评价机制, 让男、女学生的优势在学习中均得到认可。因此, 学校应认识到男女学生的独特之处, 差别化对待男孩与女孩, 学会接纳并欣赏他们之间的性别差异。

(3) 教学环境和谐化。“因性施教”并不意味着将男生和女生完全隔绝开来进行教学, 而是要在尊重他们之间的性别差异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采用“闭关锁国”的策略来实行“因性施教”是不可取的, 这必然导致学生的性格扭曲。因此, 教师还必须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 让男生和女生能较好地沟通交流。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 都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基础上, 注意向异性学习, 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 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3. 督促大众媒体, 把握舆论导向

大众文化之所以“大众”, 是因为它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娱乐时代不仅对社会公民个人提出了信仰上的要求, 更对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提出了信仰上的严格要求。电视媒体在获得利益的同时, 必须履行其职责和义务, 发挥“意见领袖”这一重要作用。

随着媒体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电视节目不得不靠迎合大众口味来提高收视率。但是当大众审美观过于娱乐化而导致群体行为失范时, 电视媒体必须以一种成熟的姿态引领社会思潮, 把握舆论导向。大众审美追捧“中性美”是审美兼容并蓄的表现, 但是媒体不能因此而将其夸张化甚至低俗化, 必须以合理的方式为舆论走向把关, 在客观反映事实真相的同时, 传播正确的价值取向, 推进社会文明, 促成社会和谐发展。

三、百花齐放, 和而不同

有网友说:“因材施教都没有完全落实, 还谈什么因性施教?”的确, 每一个新事物的出现都必然伴随着争论。面对这一现今教育中日益凸显的性格危机, 我们应对其产生的社会缘由进行全面而深层次的分析, 形成一个客观而正确的认识, 而不只是停留在偏激或盲目的认识层面。

教育之本 篇10

一、更新理念, 明确目标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学校明确认识到师范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师范教育事业的发展, 必然要对传统的师范教育中不合理、不科学的部分进行改革, 必须用改革的精神推进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需要。

初等教育学院 (原海拉尔蒙古族师范学校) 在继承学校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于1993年重新确立办学“示范性、有特色”的改革目标。在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指引下, 重新认识师范教育直接服务于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师范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要想提高办学质量, 就要瞄准大方向, 并主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培养21世纪的新型小学师资。

在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策略过程中, 必须突出自身优势, 才能抓住地域和民族特色, 才能培养综合素质高、有专业特长、深受社会欢迎的小学师资。在“示范性、有特色”改革目标的指导下, 必须坚持德育首位、突出师范性 (为人师表, 一专多能) , 注重正确处理教书与育人 (品学兼优) 、知识与能力 (知能并重) 、教师与学生 (教学相长) 、课内与课外 (内外结合) 、理论与实践 (学用一致) 、教学与科研 (教研共进) 六个关系,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和管理改革, 创建市内有地位、区内有影响的一所师范学校。

狠抓专业训练, 提高专业能力是小学教育的客观要求, 是师范教育的永恒主题。在深入调查研究, 取得事实依据的基础上, 注重抓好以培养师范生专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要以现代的师范性教学思想为指导。现代师范性教学思想主要包括:师范教育性思想, 即要求教师规范教学行为,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都应体现师德和专业思想的教育性;主体性思想, 即要求教师率先提高自身素质, 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等主体特性;发展性思想, 即要求教师在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发展特长;启发性思想, 即要求教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知识的内在联系,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主动思考、探索、求知、练能;结构、过程和活动教学思想, 即教师的教学应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使他们在积极的心理活动与协调的多种感官操作和思维活动中学习、发展。

二、狠抓落实, 追求实效

确定师范生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及训练标准。通过认真调研, 提出师范生专业能力结构的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小学教师基本能力, 主要指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等;第二层次是一般教育教学能力, 包括备课、上课、辅导、批改、测评能力及班队工作能力等;第三层次是学科教育教学能力, 指小学教师要一专多能, 至少要有一科教学专长及相应的多种能力;第四层次是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 包括一般的教研能力, 一定的成果推广和经验总结能力, 初步的专题研究能力等。从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四个方面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 实施以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和课外活动为基本载体, 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演练、活动方式、考试和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多学科、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改革。

增设专业技能训练的必修课和以教育学科为主的选修课。开设口语课、书法课、舞蹈课等专业技能必修课, 增设“语文、数学教学法专题研究”等选修课, 加强专业技能训练, 拓宽教育理论知识, 引导学生运用现代教学理论探究小学语文、数学等教学问题。

改进课堂教学。各科教师围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改革单一、封闭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改革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单向教学方式, 采用“教师传知与授法相结合”的师生合作教学形式, 运用重点讲授、问题讨论、案例分析、启发阅读、自学辅导、实验操作、角色演练等综合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觉演练、自动探索。如数学课开展多层次自学能力系列训练, 指导学生进行“选题、编题、解题、说题”四步曲的系列练习, 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教学能力。语文课组织多渠道说话能力训练、作文能力系列训练等。

指导课外活动和各种竞赛。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组织各种类型、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和评比竞赛, 为学生发展个性和特长提供有效的“时间”和“空间”。实行开架阅览图书制度;开辟文化长廊, 传递科技信息, 展览书法、美术、作文、摄影等学习成果;举办各种讲座;支持参加校外各种竞赛等, 为学生养成各种专业能力提供条件、机会和舞台。

三、立足现实, 彰显特色

学院从1989年开始设置美术选修班, 当时的课程计划按传统的教学模式开课, 专业课占总课时的20%~25%, 分散到每一天, 教学效果不够理想。针对这一情况, 结合学校发展“示范性、有特色”的改革目标, 从1993年开始对美术专业的几个主要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采取大胆的探索, 通过三个阶段有序进行。

1993年至1994年是教改的试验阶段。以首届美术选修班做教改试验, 把分散的美术课教学改为集中教学, 压缩与美术班教改关系不大的课程, 突出专业性强、教学效果好的课程, 由原来的占总课时的20%~25%增加到45%左右, 速描、色彩等基础课集中在每周两天连续上。

1994年至2000年是试验完善阶段。每学年选择最佳的时间段, 进“外师造化课”, 时间安排在色彩变化丰富的季节里, 具体地点选择在学生最熟悉的牧区、林区和农区, 学生作品绝大多数能够反映农牧民心声, 歌颂自己美丽家园, 洋溢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目前我们已收藏了近100幅书画作品。就此一项改革, 大大提升了办学知名度, 吸引了许多西部学生到学院进修深造。

2000年至今为完善和调整阶段。并入呼伦贝尔学院后开始招收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方向的学生, 学制发生了变化, 从原来的三年制变为五年制, 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时间更加充足。根据这一情况, 进一步完善了内蒙古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方向的“课程计划”, 突出了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方向的专业特点。无论原四年制、三年制选修班, 还是五年制大专班, 我们都严格按国颁教学方案制订学校教学计划, 制定《五年制小教大专生培养目标及其规格要求》和《各科能力训练标准》, 还制定了《教师工作常规》、《教研组工作规程》、《学生学习与作业要求的规定》、《师范生见习实习条例》、《考试过程科学化规程》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并严格组织实施。加强专业课的同时, 更加注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取得了明显的改革效果, 彰显了学院的办学特色。

1.首届美术选修班毕业生创作作品展, 受到呼伦贝尔市 (盟) 美术界名人的高度关注。时任呼伦贝尔市 (盟) 美协主席叶立夫组织前来参观的社会各界人士进行点评, 对学生的创作给予肯定, 确定四位学生的四幅作品代表呼伦贝尔市 (盟) 入选中俄文化交流作品展, 1994年初在俄罗斯展出。

2.第二届美术选修班学生成绩更为显著。苏热、冯耀宗等教师指导的学生版画作品刊登在《师范生周刊》第334期上, 特设专栏“闪光台”并配有当地专家点评, 为学院争得了荣誉。

3.第三届学生在校期间的作品, 如李世宇同学创作的水彩画作品《门》于1998年7月27日在《中国教育报》上刊登后, 在学生中引起极大的反响, 同学们受到极大的鼓舞, 纷纷给《中国教育报》投稿, 受到《中国教育报》编辑的高度重视。1999年1月29日《中国教育报》以通栏校名的形式, 单独刊登我院学生作品, 突显了创作课 (艺术实践课) 的效果, 学生的创作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提高。1999年6月学院首届三少民族汉语授课美术班学生毕业作品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毕业生作品进行联展, 受到有关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4.在生源质量逐年下降的情况下, 学院坚持“特色办学”理念, 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 有许多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名牌大学。还有许多学生的作品刊发在国内知名报刊上。

习惯,实验操作之本 篇11

一、培养学生明确目的再操作的习惯

如果实验目的不明确,就没有探究方向,就不能激活学生探究操作的内驱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目的,通过激疑引思,为学生的实验操作提供方向。同时,还要让学生养成明确目的再操作的习惯,只有让学生在实验之前明确实验目的,才能调动起他们的知识经验,借助判断和推理,充分地想、充分地说、充分地做。如,在做“冷和热的变化是岩石变化的一个原因实验”时,一教师讲解了实验的要求和操作步骤,学生按教师的提示,高兴地动起手来,把岩石加热后放入水中,重复操作了几次。实验结束后,教师问:“同学们都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一个学生说:“水温度升高,变热了。”又一个学生举手说:“水变浑了。”教师这时有点急了,追问:“你们有没有注意观察岩石的变化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才注意到:原来的岩石裂开了,水中的小颗粒正是从岩石上掉下来的。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回答,是因为学生探究的目的不明确,偏离了探究的主题。如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养成明确目的再操作的习惯,那这个实验操作效率将事半功倍。

二、培养学生有序操作的习惯

学生在参与实验操作活动时,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才能使科学素养得以提升。可是,由于儿童天生好奇、好玩、好动,再加上观察、实验、验证、讨论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的难度大、干扰因素多,往往会出现“乱”的现象,很多操作活动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探究低效。因而,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各种类型操作活动的步骤,培养学生良好的有序操作习惯。如进行一般的实验操作活动,有以下五个步骤:1. 发现问题。2. 作出猜测。3. 设计实验。4. 实验验证。5. 分析归纳并阐述。又如进行对比实验,一般需要经历这几个步骤:1. 明确实验目的。2. 确定实验变量和不变量。3. 实验分组。4. 对各组进行实验变量处理。5. 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如,在教学水变成水蒸气实验时,教师先让学生观察窗台上提前准备的几块玻璃片上的水滴,让学生产生“玻璃片上的水哪里去了”的疑问,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提出了不同设想:升高溫度,增大物体表面的面积,用风吹。接着,让学生设计对比实验方案。而后提供实验器具:电吹风、电熨斗、电风扇、取暖器、手帕等,让学生自主合作,进行实验验证。最后形成结论,为自己的猜想提供证据。

三、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操作习惯

实事求是是科学的精髓。科学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事实和经验的高度尊重,让学生懂得尊重事实是最起码的科学态度。科学教师尤其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细枝末节,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贯彻到底。如,在做“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时,有的组学生没有观察到试管上的气球因试管加热而鼓起来,又因试管受冷而瘪下去的现象,在汇报实验结果时,人云亦云,“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气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这时,教师应不只是满足这个实验结论,而应对细节追问到底:“试管在热水里泡多久气球才鼓起来的?试管一碰到凉水气球就瘪下去了吗?”这时,该组学生红着脸说:“我们实验时,不管加热多久,气球都没有变化。”“还有哪些小组出现这种情况?是不是空气根本就不存在热胀冷缩的现象?”教师对结论提出质疑,引发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反思。经过进一步讨论,其他组学生帮助那个小组找到了实验失败的原因:气球口太松,没有套紧试管口,出现了漏气。当他们换个气球以后,实验成功了。教师没有把结论直接交给学生,而是尊重事实,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研究点,查找原因,让学生动手、动脑,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就更加牢固了。同时,学生也明白了一个道理:科学实验往往要经过数次,甚至几十次的实验才能获得成功,对待科学必须具备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态度。

四、培养学生“做思”结合的操作习惯

如果学生始终停留在实际操作层面,而未能在头脑中实现必要的认知结构的重组,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而,教师要培养学生“做思”结合的习惯,不仅强调动手实践,更要强调操作过程的内化。要求学生在实验完毕后,运用逻辑思维加工得出科学的结论,实现操作过程与科学结论的统一。如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时,我出示皮筋、钢尺,让学生想办法让皮筋、钢尺发出声音,学生想到了用弹、敲等办法引起振动发出声音。教师问:“这些发声的物体都有哪些共同特点呢?”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发现了这些物体发出声音时都会出现振动。教师接着再出示音叉让学生说一说怎么让音叉发出声音,学生都懂得要用敲。教师再反问:“那敲音叉时,有振动吗?”学生的意见不一样。教师追问:“那些认为有振动的同学说一说,你能想个办法证明音叉有振动吗?”学生想到了很多办法,“把音叉放进水里,水的波纹会扩散说明有振动”“把它放在显微镜下看是否振动”“把拴着绳子的乒乓球靠近音叉,如有振动,乒乓球会弹开”。接下来,我就让学生进行验证,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验证了音叉发出声音也有振动现象。

曼恩说:“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总之,教师在引导学生实验操作时,要让学生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由扶到放、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习惯,为以后的实验探究奠定扎实的基础,让实验操作习惯成为终生受用的法宝。

诚信,公关之本 篇12

危机发生后,企业的态度非常重要。美国学者罗森豪尔特认为,危机公关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公关中不管企业所做出的是什么关键决策,其最核心和本质的东西应当是诚信。真诚二字看似简单,但要把它准确传达给公众,并取得信任,却是一门难度很大的学问。出现危机时,该承担责任就必须承担,只有以诚相待,才能取信于民。那些寻找借口,推卸责任,顾左右而言它的做法,那些依靠权力企图摆平别人并掩盖真相的做法,只能让危机变成危险,最终失去宝贵的机会。

网络公关及危机公关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修复企业受损的公众形象,但危机的发生不管怎样补救都会对企业造成损失,所以,企业要建立公关预警机制,防范危机的发生。日常公关就是要公开信息,让顾客监督。就像幼儿园给家长打开摄像头,让家长看到孩子的情况获取信任一样。企业要打造品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归根到底还是得靠自己的诚信经营,要让公众知晓并监督。例如,某家具卖场认为消费者购买家具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了解家具知识,见证家具品质的过程,因此提出“卖场媒体化”公关新概念,通过网络直播,让所有进场的消费者可以看到工厂实时的生产状况,充分展示一个诚信负责的做事态度。世界知名企业杜邦公司也通过工厂“开放日”让消费者知道所用产品原来是这样做出来的,可以放心使用。

上一篇:乔布斯演讲下一篇:机床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