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银行

2024-08-23

物流银行(共8篇)

物流银行 篇1

1 物流银行概述

1.1 物流银行的概念

“物流银行”全称是:物流银行质押贷款业务, 这项质押贷款业务是指银行以市场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而且符合要求的物流产品抵押作为授信条件, 运用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将银行的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进行结合, 向企业提供融资、结算等银行服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该业务主要是针对中小型企业缺乏固定可抵押资产的状况而设计的物流银行综合服务。物流银行在供应链条里是作为资金的提供者、金融产品的供给者, 它提供了一条完整的金融服务供应链, 物流银行的资金和服务, 随同物流或商品流周而复始地循环。物流银行的服务正是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针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需求而设计出的一系列融资方案和金融服务。具体业务流程如图1:

1.2 物流银行的运作模式

目前, 我国应用最广泛的两个基本物流银行的运作模式有保兑仓融资模式和仓单质押融资模式, 物流银行开展物流金融服务可以结合自身的条件进一步创新, 选择适合本企业和服务企业的金融业务方式。

1.2.1 保兑仓融资模式

对于处于供应链下游的资金流转有困难的中小企业来说, 为了向上游处于供应链核心地位的大企业预付账款。就可以运用保兑仓业务来实现其某笔专门的预付账款进行融资, 进而可以获得物流银行短期的信贷支持。保兑仓业务具体是指在处于供应链核心地位的大企业的承诺回购的前提下, 由融资企业向物流银行提出申请并以卖方在物流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而获得物流银行贷款额度, 并以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前提的融资服务。

保兑仓业务除了需要物流银行、处于供应链中上游的生产制造企业和处于供应链下游的需要融资的企业参与外, 还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即仓储的监管方的参与, 作为仓储监管方的物流企业主要负责就是要对质押品进行评估和监管。具体业务流程如下图所示:首先, 由物流银行、生产制造企业、需要融资的企业和物流企业四方签订“保兑仓”业务合作协议书, 需要融资的企业根据与处于供应链中上游的生产制造企业签订的购销合同向物流银行交纳一定比率的保证金, 并申请开立物流银行承兑汇票, 该项资金专项用于向卖方货款的支付保证和到期支付;物流企业提供承兑担保, 融资企业以货物对物流企业进行反担保。物流企业根据所掌控货物的库存情况和货物的销售情况按一定的比例决定承保金额, 并按一定比例收取监管费用;物流银行则根据融资企业存入的保证金签发等额的提货通知单, 物流企业根据物流银行签发的提货通知单向融资企业发货, 融资企业将货物销售后向物流银行续存保证金, 物流银行则再签发提货通知单, 生产制造企业再凭物流银行签发的提货通知单向融资企业发货, 如此循环操作, 直至保证金账户余额达到物流银行承兑汇票金额。票据到期, 物流银行保证兑付的融资方式。

1.2.2 仓单质押融资模式

融资是由融资企业、物流银行和物流企业达成三方协议, 融资企业把质物寄存在物流企业的仓库中, 然后凭借物流企业开具的仓单向物流银行申请贷款融资。物流银行根据质物的价值和其他相关因素向其提供一定比例的贷款。质押的货品并不一定要由融资企业提供, 可以是供应商或物流企业。

2 基于供应链的物流银行面临的风险

物流银行虽然能解决部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也拓展了物流企业的业务领域, 但由于物流银行业务中所涉及到的主体较多, 例如: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的物流银行、作为监管方的物流企业等多方主体。并且物流银行业务流程较为复杂多变。因此, 物流银行在供应链合作中除给多方带来了效益共赢的同时也面临了供应链各个环节所带来的负面风险。

2.1 选择融资企业面临的风险

供应链的运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其中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从而导致业务开展时出现风险, 作为供应链一个主要环节的我国中小企业则是物流银行面对的主要客户。因此, 正确的选择融资企业对于物流银行是致关重要的。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与那些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这也为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制造了许多阻碍, 在选择上也产生了风险, 具体表现在:

(1) 中小企业抵押品或担保品不足。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一般较小并且资产负债率一般都较高, 这导致了中小企业很难提供满足银行贷款所要求的抵押物或担保机构要求的反担保物。另外, 中小企业通常情况下的大部分财产都已抵押, 这也会导致申请新贷款抵押物不足。在这里我们还要注意质押中小企业货物面临的风险如:质押货物的合法性。在物流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货物质押时, 银行要严格考核该批货物的合法性;质押货物的市场销售风险。

(2) 中小企业资信不高。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 并且大多采用家族式的管理模式, 经营者素质相对较差, 企业管理水平较低。反映在与融资有直接关系的就是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 企业信息透明度差, 导致其资信不高。通过调查, 我国中小型企业50%以上的财务管理不规范, 很多中小型企业的财务报表缺乏真实性和良好的连续经营记录。

2.2 选择物流企业面临的风险

选择作为监管方的物流企业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首先是监管风险。物流银行业务要求与其合作的物流企业要能够对货物进行全天候的监控, 并且要严格按照物流银行的指令进行运作, 同时还要对货物的保管全面负责, 无论是在质押物的质量、数量等方面都不能出问题, 否则既要对物流银行承担责任也要对企业承担责任。

2.3 物流银行自身面临的风险

2.3.1 物流银行服务存在风险

物流银行服务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例如, 质押物处置风险。质押物处置风险是指当融资企业不能按时归还贷款, 或因其他违约行为而需要物流银行处置质押仓单时, 物流银行可能面临的无法将质押物顺利变现以足额收回贷款的风险;提单风险。目前, 提货单大多是由物流银行和货物的所有者开具的, 它与仓单存在功能的交叉重复, 再加上一些物流企业缺乏鉴别提货单的意识, 这往往会造成错误提货的风险, 影响各方的合作信誉和态度, 使供应链断裂。

2.3.2 物流银行的指标管理存在风险

随着物流银行业务的不断开展, 由于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及各主体角色的再定位, 尤其是物流银行将部分的审贷职能转嫁给物流企业以后, 导致原有的为了更有效地开展贷款业务而实施的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所采用的七大贷款风险评级的量化指标 (宏观经济、市场、行业情况, 融资企业经营及资信情况, 融资企业项目进展情况及项目能力, 融资企业财务状况, 物流银行贷款管理情况, 融资企业还款保证情况, 保障还款的法律责任) 很有可能失灵。

3 实施有效的风险防范对策

3.1 选择融资企业的风险防范措施

3.1.1 对融资对象进行严格审查

要严格审查融资对象。物流企业在选择客户时要重点考察企业的信用资质和经营能力。良好的信用资质是企业按期还付贷款本息的必要条件, 应主要从三个方面考察:首先, 应调查融资企业以往是否存在不良的贷款记录;其次, 分析融资企业在以往的借贷中所表现的履约能力;最后, 应调查融资企业履约的主动性。

3.1.2 严格考察质押的企业产品

首先要考察质押货物来源的合法性。物流企业在进行货权验收时, 一定要确认货物的所有权是不是申贷企业, 相关证明、文件、手续是否齐全;同时, 物流企业还要加强了解客户的行用情况, 确保质押货物的合法性。物流企业一定要重视货权验收, 这是自身利益的关键一步。其次选取市场风险小的质押物品, 在质押物的选取过程中, 要选取那些市场需求量大, 流动性好, 变现性较好, 质量稳定, 容易储藏保管而且价值稳定的大众化物品作为质押物。

3.2 选择物流企业的风险防范措施

选择管理水平较高的物流企业进行合作, 是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首先, 要选择具有一定资产的物流企业作为合作对象, 要求其具有所有权的仓储设备、专业的管理设备和技术, 这有利于降低物流银行的合作风险。再有, 物流企业要具有保管特定动产的合法主体资格、同意与物流银行签订监管协议并行使保管的权利与义务。第三, 要求物流企业具有合理的组织结构, 合理的组织结构有利于物流企业更好地完成其业务也有利于完善的其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第四, 要求物流企业具有合理的业务流程 (例如放货程序、仓单管理程序等) 以保证货物监管期间物流企业既能对物流银行负责也能做到对货主负责。

3.3 防范物流银行业务的风险对策措施

3.3.1 针对物流银行服务产品的对策

能否科学地评估质押物的市值直接关系到能否足额收回贷款。为此, 物流银行在发放贷款前, 要参照该品种的现货和期货价格来核定标准仓单市值, 并将质押率的上限定为80%。这样, 既能有效利用了期货市场及时发现质押物价格的变化, 又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期货价格有时会较大偏离现货价格的风险。

3.3.2 物流银行指标管理失控对策

首先, 物流银行要对供应链上物流企业所提供数据真实性的进行科学地评估。这就要求物流银行要经常与物流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一方面, 物流银行可以派专门的部门和专业人士 (同时熟悉财务管理和物流管理的人) 对物流企业进行不定期抽查。另一方面, 物流银行也要经常为物流企业提供金融和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帮助。

其次, 物流银行应充分了解融资环境和市场情况。物流银行要对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有所了解;要对质押物的市场需求量大小的变化、产品更新速度及质押物价值稳定性的变化有所掌握;对融资企业的运营状况必须作充分的了解和监控, 尤其要把握住能够影响企业还款能力的因素和事件。

4 结语

供应链合作风险防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存在多种安全风险, 其防范不是仅靠上述几条措施就能取得显著成效的, 有效的供应链合作风险管理必须从供应链和合作企业还有注入资金的物流银行三个方面入手, 物流银行更是供应链中风险传递的中枢环节, 因此在供应链合作关系中必须考虑如何合理地分配风险传递和分担的比例, 有效地抑制和缓解风险传递与分担对成员使用的冲击。

参考文献

[1]徐欣.解读供应链融资双重模式[J].物流技术, 2007, (7) .

[2]王传松.物流金融研究综述[J].物流科技, 2008, (11) .

物流银行 篇2

1.中小物流企业的艰难处境

物流银行业务中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并不是指所有的物流企业,中小企业所选择的物流公司必须拥有雄厚的实力、规范化的管理、先进的信息系统,银行才会与其合作开展物流银行服务。而中小物流企业的数量和在行业内承担的业务量已分别占到总量的80%和三分之二以上。可以说,中小企业已成为物流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在实践中,与银行进行合作的物流企业往往是中外运、中储、中远等大型物流企业。虽然中小企业数量及发展潜力巨大,但总体利润率不高,大部分中小物流企业都反映企业贷款特别困难,其中遭遇拒贷率高达80%以上。与此同时,银行放贷更倾向于国有大型物流企业,如中储、中远等,他们从银行取得贷款就不会有任何的障碍。这也是实践中银行对中小物流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放贷的条件要比对国有大型企业苛刻得多的原因。目前短期内银行还是不会轻易进入专门为中小物流企业提供的信贷业务,也不会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

2.大多数中小企业并不能运用物流银行融资

物流银行业务一经推出,就受到中小企业及银行界人士的热捧。理论上完全具有必要性及可行性,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并不是所有中小企业都能利用的工具。能利用物流银行业务融资的中小企业仍然有限。这是因为一方面银行要求申请物流银行业务的中小企业必须满足一些硬性条件,这些硬性条件包括:产品销售稳定、业务发展迅速,而且拥有比较成熟的分销网络等。比如广发行在审贷时,一般选取行业市场占有率位于前3位,而且产品畅销、价格稳定、流通性好的生产商合作,同时也考虑企业的财务状况、实力、品牌知名度等方面,目的是为控制好信贷风险。物流银行刚刚面世不久,虽然效果显著,但还需要各方面配套设施的完善才能有效地控制业务风险。比如,多数商业银行仍然未能建立起全面、完善的中小企业信息库,还没有制定出有效、合理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企业融资准入标准,还不完全具备市场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能力。因此一些不能满足条件的中小企业会被排斥在外。

3.物流银行业务融资成本相对高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消息获取能力较差,导致其在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而在银行信贷的支持下,物流企业常常凭借其经营的垄断地位来充分利用其垄断经营和信息不对称的优势。物流企业一旦采用垄断高价的短期定价策略就会大大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一部分企业就会因此而退出该业务;另一部分企业会不惜以高成本融资,然后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一旦投资失败企业也将遭到致命打击。这些都是中小企业在物流银行业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三、给中小企业的建议

1.保证资金供应的情况下努力降低成本

中小企业在运用物流银行业务中主要应考虑自身的还贷能力和资金的使用问题,保证一个稳定的现金流,以防出现资金链的断裂。此外,物流银行融资的单笔业务量通常较小,但是其频率却比较高。因此,要将物流银行业务系统化,业务操作规范化、程序化,才能有效地降低每笔业务的成本。具体来讲,就是在开展物流银行业务之前,银行、生产方、经销商、物流企业四方要认真进行协商、谈判、沟通,确定业务的具体运作方式,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的承担等条款,然后签订合作协议,并将物流银行业务各环节的分工与协作规范化、程序化、可操作化。在这些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对各业务环节进行实时的跟踪、处理、协调与监控。这样才能在保证物流银行融资安全的情况下,降低业务成本。

2.借物流银行运作之机提升自身业务与管理水平

抓住机会,建立自己的信用品牌。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既是银行的委托方,又是中小企业的物流业务伙伴,因此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中小企业和银行将建立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从而使双方利益关系也由短期、临时转向长期、固定。在这种利益关系下,中小企业的信用机制将会大大加强.因为中小企业的信用缺失不但会影响银行对企业今后的贷款,而且也将影响到自己的物流业务,从而使自身的经营受到影响,在长期利益关系下,中小企业的“信用缺失成本”将会很高。

借机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中小企业若能够借此机会不断苦练内功,从供、产、销以及技术、组织市场等各个方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只要这样,中小企业才有可能迈进物流银行的“门槛”,与商业银行一起为实现双方的利益目标而建立战略合作的投融资关系,从而让物流银行能够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同时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合作也能使中小企业改造升级自身的物流体系。中小企业要改变传统的物流思想,要善于借助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改造升级物流体系。这样可以减少中小企业的物流成本和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唐少艺:《物流金融——中小企业发展的助推器》.《江苏商论》,第12期

[2]李碧珍:《融通仓: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思路》.《商业经济文荟》,20第3期12

[3]张俭:《“物流银行”之生产商贸企业篇突破融资瓶颈》,《中国物流与采购》,第9期

[4]赵双:《“物流银行”之银行篇物流金融市场发展的助推器》.《中国物流与采购》20第9期,第28-29页

物流银行 篇3

关键词:物流银行;现代激励理论;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3-0132-02

1 概 述

物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与金融行业呈现出不断融合的趋势,在物流与资金流的相互作用下,物流银行应运而生。所谓物流银行,即指商业银行以物流产品质押作为授信条件,借助物流企业物流信息管理系统,面向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和物流服务等综合服务的一种业务。

物流银行为银行与中小企业间搭建桥梁,不仅有利于银行降低风险成本,还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机会。但物流企业与银行间存在利益博弈,不乏物流企业背叛银行,与中小企业联盟,进而损害银行利益等问题存在。因此,研究物流银行的激励机制问题,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促进物流企业与银行长久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文献回顾

随着物流业与银行业的融合联动发展,物流银行激励监督等问题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

例如,徐鹏,王勇和杨金(2008)[1]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从激励和监督两角度研究融通仓模式下银行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关系,并提出最优激励系数、最优努力水平等的确定方法;

于萍和徐渝(2010)[2]基于三方契约背景,从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角度分别建立激励模型,提出两种情况下的最优激励合同;

王燕和蒋露(2012)[3]引入银行、物流企业和融资企业三个博弈主体,分析银行选择监管决策的条件;

韦燕,孙朝苑和帅斌(2012)[4]应用委托代理理论,构建激励模型和设计激励契约,研究存货质押贷款业务过程中,银行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激励问题;

周雪敏,徐鹏和邓哲锋(2015)[5]考虑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构建模型研究不同监管力度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影响。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物流银行的激励监督研究大多集中于确定银行的最优激励系数,物流企业的努力水平等。

基于此,本文试图基于现代激励理论,遵循博弈的指导思想,构建物流银行的激励机制模型,为促进物流银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 现代激励理论与博弈

激励理论最早起源于二十世纪初,以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为代表。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激励理论也不断丰富,诞生了新行为主义强化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激励理论等。

而在二十世纪70年代以后,伴随经济学、博弈论的兴起,激励理论有了突破性进展,发展为现代激励理论。现代激励理论分为显性激励理论和隐性激励理论两大类,信息不对称是其研究的一个重要背景,主要包括激励合约设计、信誉和文化激励等内容。

现代激励理论的发展与博弈论有一定关联,现代激励理论更侧重内在激励因素研究,企业激励不再简单是委托方控制代理方行为的一种手段,而应该是双方达成共同利益联盟的一种合作方式。因此,现代激励理论更强调合作联盟。

4 物流银行激励机制模型

4.1 物流银行激励机理

现代激励理论将人类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大类,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从显性和隐性两个激励层次,分析物流银行的激励机理。

4.1.1 显性激励层次

物流银行的显性激励层次主要借助于物质手段进行激励,旨在满足物流企业的基本需求,巩固物流企业和银行的合作关系,主要包括报酬激励、增值利益激励、成本补偿激励和资金风险控制激励等内容,以激励合约的形式约束。

其中,报酬激励是指银行为物流企业监督中小企业的行为支付的劳动报酬;增值利益激励是当物流企业与银行合作,银行不会独自吞享合作收益,反而愿意分配一定比例的增值收益激励物流企业的行为,以维持后续合作;成本补偿激励是当物流企业监管中小企业成本过大时,影响甚至损害物流企业自身利益时,银行会给予适当的补偿;资金风险控制激励是在物流企业面临资金问题时发挥作用的激励手段,银行鉴于和物流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当物流企业内部出现资金流断裂等严重问题时,银行可适当给予物流企业融资优先条件,以降低物流企业资金风险。

4.1.2 隐性激励层次

物流银行的隐性激励层次借助虚拟的潜在的激励手段,旨在提升物流企业和银行的长久合作关系,主要包括信誉激励、责任激励和目标激励等内容。

其中,信誉激励是指银行会定期对物流企业进行信用综合评价,如果在合作过程中,物流企业自始至终都遵守合作条约,没有勾结中小企业,银行将提高对物流企业的信用评价,而较高的信誉等级又为物流企业自身的融资减少了门槛和阻碍;责任激励即银行明确物流银行中物流企业应承担的责任,为促进物流银行系统正常、健康运行,物流企业必须积极履行监督中小企业的职责;目标激励是银行给予物流企业制定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只要物流企业有效完成银行的期望目标,银行便会给予适当奖励。

4.2 物流银行激励机制

融合物流银行激励机理,顺应现代激励理论联盟合作的趋势,在合作博弈思路的指导下构建物流银行的激励机制循环系统。

银行和物流企业作为物流银行激励系统的两个主要参与者,银行是激励主体,物流企业是被激励对象。银行为防止物流企业与中小企业合谋骗取其贷款,损害银行利益,银行必须对物流企业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主要分为物质激励和信誉激励,只要物流企业积极配合银行,充分发挥对中小企业的监督作用,银行分配一定比例的增值利益奖励物流企业的合作行为,同时会视物流企业的诚信行为给予信誉奖励,提升物流企业信用评级,更利于物流企业日后的融资活动;物流企业一旦满意银行的激励措施,便会激发其合作的积极性,认真履行自己的监督职责,并适时向银行反映中小企业质押物资的情况;通过银行与物流的激励合作,双方的利益必然增加,一方面银行的信贷风险大大降低,另一方面,物流企业的信誉提升;鉴于双方理性人的特征,均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银行看到激励措施取得成效将有意愿继续激励,而物流企业从自身利益角度考虑也会选择继续合作,如此循环,形成物流银行良性激励机制,也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5 对策建议

结合现代激励理论和合作博弈基本思想,从物流银行中的银行一方考虑,提出激励对策建议,以期推动物流银行健康、可持续发展。

5.1 丰富显性激励手段

从显性激励角度来讲,为巩固基础层面的物流银行内部合作关系,刺激物流企业合作行为,银行必须丰富物质激励手段,适当创新物质激励机制,实现多样化的激励渠道,除支付合理的报酬以肯定物流企业的行为以外,可在物流企业资金管理方面提供帮助等,且银行需注意考虑物质激励的额度不能小于物流企业的监管成本,否则,物流企业出于企业利益考虑,缺乏合作意愿和动机,势必放弃合作。

5.2 提升隐性激励层次

从隐性激励角度来讲, 为进一步提升物流银行内部合作关系,充分调动物流企业的合作积极性,银行必须对隐性激励引起足够重视,在信誉激励等方面下足功夫。拓宽隐性激励渠道,在更高层次水平上激励物流企业合作行为。

5.3 确定合理激励强度

银行要想通过与物流企业合作,通过物流企业监督中小企业的质押物等情况,来降低银行自身的金融风险,必须给予物流企业一定的激励,充分调动物流企业的积极性。

但银行的激励强度必须合理,激励强度不够,物流企业极有可能与中小企业合谋,共同骗取银行信贷,给银行造成损失;但激励过度,物流企业可能拿钱不干事。所以银行必须与物流企业达成一个最佳激励强度。

5.4 延长激励持续性

银行激励持续性的影响除了物质激励,更多侧重的是信誉激励。对于积极合作的物流企业,银行会将物流企业信誉评级与其日后自身的融资活动直接挂钩,延长激励持续性,从融资角度某种程度上制约物流企业的不诚信行为。

但同时银行也必须加强信誉监督,及时监控物流企业的信用情况,防止物流企业勾结中小企业,损害自身利益。

5.5 完善惩戒机制

物流银行必须完善和规范内部惩戒机制,银行结合激励和监督两种手段,一旦发现物流企业与中小企业合谋骗取信贷时,银行会给予物流企业高额罚款或降低物流企业信誉等级、限制其日后的融资额度,甚至列入融资黑名单等。

通过加大惩戒力度,达到降低物流企业叛变可能性的目的,从而降低银行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 徐鹏,王勇,杨金.基于委托模式融通仓的银行对第三方物流激励和监 督[J].管理科学,2008,21(1):108-114.

[2] 于萍,徐渝.存货质押三方契约中银行对物流企业的激励[J].运筹与管 理,2010,19(3):94-99.

[3] 王燕,蒋露.物流金融中基于博弈的银行监管决策分析[J].物流技术,

2012(23):13-14.

[4] 韦燕,孙朝苑,帅斌.存货质押业务中银行对第三方物流的激励契约设 计[J].物流技术,2010(12):73-77.

[5] 周雪敏,徐鹏,邓哲锋.信息不对称下委托模式融通仓银行对第三方物 流的激励和监督[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0(5):

中小企业运用物流银行融资的思考 篇4

1. 中小企业融资特点及现状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 各个国家无论其金融市场与金融体系发展如何, 这一难题都会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我国, 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是首先我国中小企业成份多种多样, 有乡镇企业、科技企业、国有工商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其次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单一, 自筹资金在资本结构中所占比得较大, 银行存款所占比重明显偏小, 有价证券微乎其微。再次融资市场方面, 金融市场体系发育不健全, 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票据市场都还存在很多空白, 同时相关的法制还不健全, 道德风险普遍存在。中小企业融资实践中最突出的问题则表现为企业“想贷贷不着”、银行“想贷不敢贷”。

2. 物流银行业务应运而出

中小企业作为一个整体, 在一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十分突出。但经济成份的复杂性总会使得作为个体存在一些自身的内在“缺陷”, 比如信息不透明, 发展不确定, 交易不经济等。而这些所谓的“缺陷”正是中小企业与生俱来的特点, 如果没有这些“缺陷”, 也就没有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的经营优势和特点。因此, 问题的关键不是中小企业自身要改变什么, 而是我们的金融环境, 包括制度、机制和产品, 要努力去适应中小企业的这些特点。

以动产质押为主体的物流银行业务则是能很好地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从广义的角度讲, 物流企业资金运营及银行为其提供的金融服务都可称为物流银行;而从狭义的角度, “物流银行”则是专指物流质押银行贷款业务, 它是指企业以市场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而且符合要求的产品抵押作为银行授信条件, 运用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将银行的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进行信息整合, 由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融资、结算服务等一体化的银行综合业务服务。近几年, 物流银行在我国异军突起, 被“2004中国物流创新大会”列为“十大物流创新模式”之首。物流银行的引入, 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中小型企业的资金问题, 银行也可通过物流公司的信息平台把资金流、信息流和货流统一起来, 达到一个银行、生产方、经销商、物流企业的四方共赢局面。

二、中小企业实践物流银行融资中的问题

1. 中小物流企业的艰难处境

物流银行业务中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并不是指所有的物流企业, 中小企业所选择的物流公司必须拥有雄厚的实力、规范化的管理、先进的信息系统, 银行才会与其合作开展物流银行服务。而中小物流企业的数量和在行业内承担的业务量已分别占到总量的80%和三分之二以上。可以说, 中小企业已成为物流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在实践中, 与银行进行合作的物流企业往往是中外运、中储、中远等大型物流企业。虽然中小企业数量及发展潜力巨大, 但总体利润率不高, 大部分中小物流企业都反映企业贷款特别困难, 其中遭遇拒贷率高达8 0%以上。与此同时, 银行放贷更倾向于国有大型物流企业, 如中储、中远等, 他们从银行取得贷款就不会有任何的障碍。这也是实践中银行对中小物流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放贷的条件要比对国有大型企业苛刻得多的原因。目前短期内银行还是不会轻易进入专门为中小物流企业提供的信贷业务, 也不会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

2. 大多数中小企业并不能运用物流银行融资

物流银行业务一经推出, 就受到中小企业及银行界人士的热捧。理论上完全具有必要性及可行性, 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并不是所有中小企业都能利用的工具。能利用物流银行业务融资的中小企业仍然有限。这是因为一方面银行要求申请物流银行业务的中小企业必须满足一些硬性条件, 这些硬性条件包括:产品销售稳定、业务发展迅速, 而且拥有比较成熟的分销网络等。比如广发行在审贷时, 一般选取行业市场占有率位于前3位, 而且产品畅销、价格稳定、流通性好的生产商合作, 同时也考虑企业的财务状况、实力、品牌知名度等方面, 目的是为控制好信贷风险。物流银行刚刚面世不久, 虽然效果显著, 但还需要各方面配套设施的完善才能有效地控制业务风险。比如, 多数商业银行仍然未能建立起全面、完善的中小企业信息库, 还没有制定出有效、合理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企业融资准入标准, 还不完全具备市场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能力。因此一些不能满足条件的中小企业会被排斥在外。

3. 物流银行业务融资成本相对高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消息获取能力较差, 导致其在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而在银行信贷的支持下, 物流企业常常凭借其经营的垄断地位来充分利用其垄断经营和信息不对称的优势。物流企业一旦采用垄断高价的短期定价策略就会大大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一部分企业就会因此而退出该业务;另一部分企业会不惜以高成本融资, 然后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 一旦投资失败企业也将遭到致命打击。这些都是中小企业在物流银行业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三、给中小企业的建议

1. 保证资金供应的情况下努力降低成本

中小企业在运用物流银行业务中主要应考虑自身的还贷能力和资金的使用问题, 保证一个稳定的现金流, 以防出现资金链的断裂。此外, 物流银行融资的单笔业务量通常较小, 但是其频率却比较高。因此, 要将物流银行业务系统化, 业务操作规范化、程序化, 才能有效地降低每笔业务的成本。具体来讲, 就是在开展物流银行业务之前, 银行、生产方、经销商、物流企业四方要认真进行协商、谈判、沟通, 确定业务的具体运作方式, 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的承担等条款, 然后签订合作协议, 并将物流银行业务各环节的分工与协作规范化、程序化、可操作化。在这些前期工作的基础上, 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对各业务环节进行实时的跟踪、处理、协调与监控。这样才能在保证物流银行融资安全的情况下, 降低业务成本。

2. 借物流银行运作之机提升自身业务与管理水平

抓住机会, 建立自己的信用品牌。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既是银行的委托方, 又是中小企业的物流业务伙伴, 因此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 中小企业和银行将建立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 从而使双方利益关系也由短期、临时转向长期、固定。在这种利益关系下, 中小企业的信用机制将会大大加强.因为中小企业的信用缺失不但会影响银行对企业今后的贷款, 而且也将影响到自己的物流业务, 从而使自身的经营受到影响, 在长期利益关系下, 中小企业的“信用缺失成本”将会很高。

借机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中小企业若能够借此机会不断苦练内功, 从供、产、销以及技术、组织市场等各个方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只要这样, 中小企业才有可能迈进物流银行的“门槛”, 与商业银行一起为实现双方的利益目标而建立战略合作的投融资关系, 从而让物流银行能够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同时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合作也能使中小企业改造升级自身的物流体系。中小企业要改变传统的物流思想, 要善于借助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改造升级物流体系。这样可以减少中小企业的物流成本和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唐少艺:《物流金融——中小企业发展的助推器》.《江苏商论》, 2005年第12期

[2]李碧珍:《融通仓: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思路》.《商业经济文荟》, 2005年第3期12

[3]张俭:《“物流银行”之生产商贸企业篇突破融资瓶颈》,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6年第9期

[4]赵双:《“物流银行”之银行篇物流金融市场发展的助推器》.《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年第9期, 第28-29页

物流银行 篇5

一、我国银行物流金融发展的现状

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 物流金融已成为物流企业新的利润来源, 也成为我国银行拓宽贷款规模、降低信贷风险的新途径。现在我国银行物流金融的情况可以细分以下几方面描述:

1. 运营模式。

我国银行开展的物流金融主要有三种模式:代理模式、担保模式、自营模式。代理模式下多用于物流不发达地区, 风险主要由银行承担, 从中银行也获得了高收益;担保模式则多用于物流较发达地区, 相对于代理模式, 风险由物流企业较大承担, 银行相应风险较低, 收益也较低;而物流企业的自营模式是在物流企业拥有自己完整成熟的管理模式、管理经验情况下产生的, 物流企业更有能力承担风险, 银行在其中的风险和收益是三种模式下相对最低的。

2. 业务类型。

现在我国银行的业务有资产和资本等, 资产包括替代采购、信用证担保等, 资本包括一些仓单和结算等。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物流金融高级模式还没有, 现有多是传统的质押监管等业务, 虽然在原有的贸易融资以及代收垫付等基础上不断推出一些新的物流金融产品, 还是在层次上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

3. 业务管理。

我国银行起步较晚, 在管理上, 不够规范, 没有在标准化、统一化上达到要求, 与发达国家银行物流金融的管理有着很大的差距。未来要注重充分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模式, 合理运用在我国银行自身的物流金融管理上。

二、我国银行物流金融出现的问题

通过了解我国银行物流金融发展的现状, 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物流企业的发展落后。

物流企业的发展滞后, 严重影响了我国银行物流金融的发展。由于整个物流行业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 物流企业的整体规模和经营管理赶不上现在经济发展的需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在商业、物资储运、运输等方面出现了物流服务行业, 但仍未在工商企业中彻底普及, 物流企业提供的数量和质量也都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现在国内的物流企业有规模小, 服务单一, 缺乏专业的物流人才, 企业管理不够, 现代化程度不够等等问题。

2. 缺乏专业的人才。

一个行业的蓬勃发展, 依托于大批的专业人才。我国银行和发达国家相比, 在精通物流和金融, 以及法律和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储备上差距很大。不仅是缺少精通物流金融的人才, 就是懂金融知识的高级专业人才都很少。未来拥有大量熟悉精通金融和物流的人才将是我国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关键。

3. 体制不健全。

除了物流企业的落后、人才的匮乏, 我国银行业开展物流金融的体制也存在问题。我国银行由于开展物流金融服务的时间尚短, 还没有相对科学的规范, 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依据。银行没有专门的物流金融操作规范, 也难以与物流企业在信息化上进行沟通, 在监管跟踪上也存在问题, 难以保证业务实施中的风险处理。除了银行方面的体制不足, 我国银行外部环境也不足以保证银行实施物流金融的利益, 大体表现在我国相关法律依据构建不足。我国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还不适合物流金融的开展, 而且在处理业务纠纷的过程中执行效率低, 成本高, 不能保证银行的应得收益。

三、物流金融发展趋势和相应对策

我国银行的物流金融业务仍是初步的开展, 今后的趋势分以下几点:流程上由静态质押向动态质押监管过渡;客户也从目前的流通型贸易商向生产型的客户发展;参与者增加, 从第三方现货质押向第四方买房信贷发展, 形成银行、监管方、贸易商、供应商的合作模式;实施中从原来的单一环节向供应链全过程监管发展。针对我国银行物流金融当前的状况和出现的问题, 结合物流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 除了政府完善法律法规和物流企业资源整合的外部因素, 对我国银行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1. 培养物流金融的专业人才。

对银行从事物流金融服务的人员, 不仅要加强金融知识培训, 更要注重传授先进的物流知识和管理经验。在银行内部多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普及国内外最新最先进的物流金融知识和管理经验, 为我国银行物流金融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 加强银行物流金融管理。

加强银行物流金融方面的管理, 有助于顺利开展物流金融服务, 减少银行面临的风险, 保证银行的收益。可以通过开展统一授信来提高银行对质押贷款的监控能力, 优化环节降低风险提高效率, 以及减少银行内部人员的失误并严防作弊行为, 保证服务过程的准确等方面加强银行的物流金融管理。

3. 注重风险的防范。

银行开展物流金融服务, 风险来源于服务产品的风险和物流企业带来的风险。必须通过银行科学的管理程序在质押品的来源和品质以及质押品的种类上加以谨慎, 在仓单和提货单的管理上加以注意。一些中小的物流企业由于自身实力不足, 管理不够也容易给合作中带来额外的风险, 另外也要尽量避免同行业间的恶性竞争带来的风险。

四、总结

我们可以看到我国银行物流金融服务目前所取得的成就和进步, 未来我国银行应该注重服务内容的细化、业务模式的多元化以及完善信用体系, 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 更好地开展物流金融服务, 规避风险创造更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张墨晗.我国企业物流金融研究[J].财经研究, 2010, (2) .

[2]张蕊, 洪国彬.我国物流金融运作模式浅析[J].经济论从, 2011, (5) .

浅谈物流企业银行保函业务管理 篇6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规模化日趋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流,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经营范围横跨多个相关业务领域、所属公司数目众多、地理位置分散、经营状况良莠不齐的物流企业集团大批涌现,集团总部及其所属少数成员企业凭借自身规模较大、资信状况良好,且与当地银行具有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等优势,纷纷通过与银行办理零保证金、低费率的银行授信的方式,在很好地满足业务高速发展需要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了企业资金占压、降低了资金成本,更好地维护了自身权益。但多数公司规模较小、资产负债率偏高、自有资金与经营所需资金严重不匹配,且盈利水平较低、资信状况一般,难以争取到银行信用授信,零保证金及低费率的优惠银行授信更是无从谈起。为获得业务机会,这些企业不得已采取了向客户缴纳全额保证金或向银行缴存足额保证金开立银行保函的方式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使自身本来已经非常紧张的资金状况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困难。如何在此情况下确保业务的顺利开展,并解决所属成员企业由于缴纳保证金而造成的日常生产经营资金更为紧张的局面,已成为物流企业集团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以下笔者将结合物流企业集团实际工作经验,分别从银行保函概述、银行保函管理、物流企业集团整体银行授信方案及相关风险防控三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1银行保函概述

1.1 银行保函定义

银行保函是指担保人应委托人的要求,向受益人作出的书面付款保证承诺,对担保人来说是一种或有负债。银行将凭受益人提交的与保函条款相符合的书面索赔履行担保支付或赔偿责任,并根据委托书、反担保合同或代位求偿权而形成的追偿权向委托人进行追偿,主要涉及委托人、受益人和担保人三方主要当事人并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契约关系。

1.2 银行保函分类

根据担保银行承担风险的不同及管理的需要,银行保函可分为融资类保函和非融资类保函两大类,融资类保函又分为借款保函、授信额度保函、融资租赁保函和延期付款保函等;非融资类保函又分为投标保函、履约保函、预付款保函、关税保函、即期付款保函和经营租赁保函。物流企业经常使用的银行保函类型是非融资保函类型中的投标保函、履约保函和预付款保函,本文主要围绕这三种类型保函展开讨论。

1.2.1 投标保函

投标保函是指担保银行接受投标人的委托,为招标人出具的保证投标人正当投标活动的书面保证。投标保函的金额一般是物流项目标的金额的1%~5%,有效期一般自保函开立日始至开标日止,未中标者的投标保函招标人须及时退还投标人。

1.2.2 履约保函

履约保函是指担保银行接受承包商的委托,为发包方出具的保证承包商全面履行合同义务的书面保证。履约保函的金额一般是物流项目合同金额的5%~10%,有效期在保函中明确规定,一般会要求在物流项目合同签订之后的特定期限内开出,终止日一般为物流业务完工验收日,或视具体情况而定。

1.2.3 预付款保函

预付款保函是指担保银行接受承包商的委托,为发包方出具的保证承包商在收到预付款而不履行合同时能够及时收回预付款及其利息的书面保证。预付款保函的金额一般是物流项目合同金额的10%~15%。

2银行保函管理

银行保函从本质上讲,是物流项目投标方或承包商交付给招标方或发包方的、在特定条件下可向担保银行兑换为货币资金的保证金,是由担保银行为受益人提供的、书面承诺的货币担保。银行保函一经开出,有效期内投标人和承包商均不得撤销,加强银行保函管理,规避银行保函风险对物流企业来讲至关重要。

2.1 规范银行保函业务流程

由于银行保函业务涉及物流企业多个职能部门和相关人员,业务办理和审批流程相对复杂,且时效性要求较高,因此,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保函业务流程,实行业务、商务、财务联签制度,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划清协作业务边界,指导企业的银行保函工作。

业务部门:

①根据物流业务需要,填写银行保函开立申请,经由所在部门有权签字人审核确认,若保函金额超过一定限额还须经公司主管领导、总会计师、总经理审核确认后提交财务部门;

②根据银行要求,提交物流投标邀请函、投标通知书、投标许可证、物流业务合同等相关文件资料以及客户要求的特殊格式银行保函样式;

③核对银行保函格式、条款、受益人信息及保函有效期;

④与受益人协商银行保函的争议处理问题并达成一致;

⑤向受益人递交银行保函;

⑥向受益人及时收回到期保函正本,交由担保银行进行注销,终止担保责任。

法律及商务部门:

①审核招标邀请函、投标通知书、投标许可证、物流业务合同等相关文件资料的合理合法性,避免企业利益遭受损害;

②审核客户要求的特殊银行保函格式具体内容,避免企业开出风险较大的银行保函;

③敦促并协助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加强银行保函的风险防范,识别可能发生的欺诈行为;

④在企业发生银行保函纠纷时,积极协调、搜集相关证据和法律依据,沉着应对妥善解决。

财务部门:

①办理银行保函反担保手续,如使用银行授信额度或划转保证金等;

②接洽担保银行做好银行保函的开立、修改和延期等工作;办理银行保函保证金、手续费等的划转工作并做好相关账务处理;做好银行保函的存档和注销等后续工作;

③协调担保银行与其他职能部门和具体经办人员间的信息传递和沟通;

④协调公司法律及商务部门对客户要求的特殊银行保函格式进行法律审核,协助业务部门相关人员更透彻的理解保函条款,尽量规避银行保函风险;

⑤随时监控银行保函有效期情况,敦促业务部门及时交回到期银行保函,并凭此在担保银行办理银行保函注销手续,解除企业担保责任,及时释放银行授信额度。

2.2 降低银行保函资金成本

2.2.1 银行保函保证金

一般情况下,担保银行会要求物流企业按照银行保函金额的一定比例缴存保证金,并规定在保函的有效期内不得动用,但会对优质客户适当放宽标准和要求,很多资质良好、信用状况佳的物流企业因此获得了低保证金甚至免担保的纯信用银行授信,对企业保持生产经营资金的良好运转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2.2.2 银行保函手续费

担保银行会向委托人按银行保函金额的一定比例收取保函手续费,将增加物流企业的资金成本,物流企业应积极与担保银行协商,尽可能争取最为优惠的手续费率。

2.3 防范银行保函业务风险

2.3.1 尽量使用银行标准格式

由于标准的银行保函格式对委托人和担保银行都具有较好的保护,因此委托人开具银行保函时应尽量使用担保银行提供的标准格式。

2.3.2 关注银行保函起止期限

①原则上仅开具闭口保函。

银行保函根据有无固定到期日可分为闭口保函和开口保函,闭口保函是国内银行推荐使用的标准保函格式,而开口保函因其到期日不可预知,放大了物流企业风险;

②尽量压缩银行保函有效期。

物流企业应关注银行保函有效期的界定,在满足物流业务需要的同时,尽量缩短保证期限,减少企业索赔风险,降低资金成本支出;

③明确预付款保函的起始期限。

物流企业应明确规定预付款保函自本企业收到发包方预付款之日起生效。

2.3.3 建立银行保函业务管理台账和清查制度

物流企业应建立银行保函业务管理台账,随时更新信息、动态管理;同时,还应建立清查制度,定期核对保证金余额,跟踪已开出银行保函的有效期情况,及时收回到期银行保函办理注销手续,减少企业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2.3.4 尽量选择有附加条件的保函类型

物流企业在开具银行保函之前,应尽量选择有附件条件的银行保函形式,为日后可能发生的银行保函索赔风险争取宝贵的时间。

2.3.5 明确规定索赔条款

物流企业在开具银行保函时应明确规定索赔条款,以避免出现受益人在无任何合理依据和理由的情况下直接向担保银行索赔的情形,以保护企业利益不受损害。

2.3.6 关注法律适用性规定

在法律适用上,国际惯例有利于保护委托人利益,而受益人当地的法律则更偏向于维护其自身利益。业务部门应尽量协调银行保函适用国际惯例。

2.3.7 关注银行保函币种选择

在不损害企业利益的前提下,除本位币外,银行保函币种应尽量选择可自由兑换的国际硬通货币,以利于外汇结算,降低汇率风险。

3物流企业集团整体银行授信模式初探

3.1 整体银行授信方案概述

物流企业集团与银行总行签署框架合作协议,集团总部对拟申请整体银行授信业务的所属成员企业进行全额连带责任担保,同时,为加强整体银行授信业务管理,减轻由于集团企业股权结构复杂、总部管理链条过长等因素可能带来的管理弱化与困难,由集团各直属二级企业再对其所属成员企业进行双重全额连带责任担保;银行各地分支机构为集团所属成员企业提供整体银行授信;集团通过与银行积极协商,获得零保证金、低费率的优惠整体银行授信。物流企业集团实行“银行整体授信”方案,可显著提高其所属成员企业获得物流业务机会的可能性,并减少其由于缴纳保证金而造成的长期资金占压,缓解资金紧张的局面;银行授信额度在使用时才开始计费,且其费率低廉,将大大降低所属成员企业的资金成本;可促使所属成员企业有限的资金得到更加优化的配置和利用,并可更好地维护其自身权益。

3.2 整体银行授信业务风险特征

3.2.1 整体银行授信业务风险具有层次性

物流企业集团整体银行授信业务风险具有两个层次,即集团系统性的整体银行授信业务风险和所属成员企业单体的业务风险,这两个层次风险是相伴相生的。物流企业集团由多个独立法人企业组成,集团总部和所属成员企业都与银行开展授信业务,企业集团的授信业务主体是多元化的。因此,企业集团不仅要对集团系统性的整体银行授信业务进行管理,还要加强对所属成员企业的银行授信业务风险的管理。

3.2.2 整体银行授信业务风险具有连锁性

物流企业集团总部与所属成员企业的授信业务风险往往互相关联,当一家成员企业出现授信业务风险时,其他企业也可能受到牵连;同时,在受益人的合理要求下,担保银行须无条件对受益人进行履约支付或赔付,并将根据委托书、反担保合同或代位求偿权而形成的追偿权向集团成员企业进行追偿,若该企业无力偿付,担保银行有权直接向集团总部进行追索,集团总部将面临较大信用风险。

3.3 加强整体银行授信业务风险管理

3.3.1 统筹管理整体银行授信额度

统筹管理物流企业集团整体银行授信额度,将其控制在企业集团所能承受的风险范围内,是防范整体银行授信业务风险的根本所在。同时,物流企业集团应明确整体银行授信业务的主管部门,并根据集团业务特点和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编定集团年度整体银行授信额度使用计划,并根据所属各成员企业的经营状况、资产负债及现金流量等情况对其实施管理和控制。

3.3.2 建立健全整体银行授信审批流程

①集团所属成员企业内部审批。

物流企业集团所属成员企业在整体银行授信框架下办理银行保函业务,必须执行业务、商务、财务联签制度,超过一定限额的,必须由公司主管领导、总会计师及总经理进行审批方可办理。

②集团内部逐级审批。

物流企业集团所属成员企业在整体银行授信框架下办理银行保函业务,拟开具的银行保函金额超过集团总部确定的较低限额时,必须上报上级公司审批后方可办理;金额超过较高限额的,必须逐级上报至集团总部,总部审批后方可办理。集团总部及具有审批权限的子公司在履行审批手续时也执行业务、商务、财务联签制度,超过一定限额的,必须由公司主管领导、总会计师及总经理进行审批方可进行批复。

3.3.3 实行二级企业负责制度

为便于控制集团整体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物流企业集团整体银行授信业务实行集团二级企业负责制度,即二级公司全权负责其所属成员企业在整体银行授信框架下的银行保函业务的监控和管理。一旦出现问题,二级企业要承担首要责任,并负责尽快解决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损失。

3.3.4 实行整体银行授信业务全过程管理

物流企业集团总部对整体银行授信业务的管理不能仅限于将授信额度控制在规定的限额以内,而应对整体银行授信业务的授权、审批、执行等情况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加强风险预警,并及时组织整体银行授信业务的后续跟踪和检查落实,防范潜在风险。

摘要:加强银行授信业务的控制和管理、防范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是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集团型整体银行授信模式为企业集团解决所属公司难以取得银行授信问题提供了可行方案。文中分别从银行保函概述、物流企业银行保函管理、集团型整体银行授信方案及相关风险防控三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关键词:物流企业,银行保函,风险管理,整体银行授信

参考文献

[1]陈铨亚,潘志刚著.商业银行授信管理教程(第一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庞子文,王晓刚,朱礼迎.物流行业授信风险及防范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10,(6).

[3]王雪云.集团客户授信管理策略思考[J].银行家,2010,(2).

物流银行 篇7

一、物流金融的现状分析

1、物流金融的发展背景。

物流金融是物流与金融相结合的产品, 其不仅能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 经营利润, 而且可以协助企业拓展融资渠道, 降低融资成本, 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物流金融服务将开国内物流业界之先河, 是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一次革命。

物流金融对于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 可以提高企业一体化服务水平, 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提高企业的业务规模, 增加高附加值的服务功能, 扩大企业的经营利润。对于供应链企业而言, 物流金融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可以降低企业原材料、半成品和产品的资本占用率, 提高企业资本利用率, 实现资本优化配置;可以降低采购成本或扩大销售规模, 提高企业的销售利润。对于金融机构而言, 物流金融服务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扩大贷款规模, 降低信贷风险, 甚至可以协助金融机构处置部分不良资产, 从而实现供应链“共赢”目标。

物流金融产生是诚信的需要, 在一个完全诚信的社会里, 不一定需要物流金融。在国内, 由于中小型企业存在着信用体系不健全的问题, 所以融资渠道贫乏, 生产运营的发展资金压力大。金融物流服务的提出, 可以有效支持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活动。另外, 物流金融可以盘活企业暂时闲置的原材料和产成品的资金占用, 优化企业资源。同时当金融机构创新意识也不断增强, 当前金融机构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为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金融机构, 比如银行, 不断地进行业务创新, 这就促使了物流金融的诞生。物流金融可以帮助银行吸引和稳定客户, 扩大银行的经营规模, 增强银行的竞争能力;可以协助银行解决质押贷款业务中银行面临的“物流瓶颈”———质押物仓储与监管;可以协助银行解决质押贷款业务中银行面临的质押物评估、资产处理等服务。

2、物流金融的发展历程。

国际上, 最全面的金融物流规范体系在北美 (美国和加拿大) 以及菲律宾等地。以美国为例, 其金融物流的主要业务模式之一是面向农产品的仓单质押。仓单既可以作为向银行贷款的抵押, 也可以在贸易中作为支付手段进行流通。美国的金融物流体系是以政府为基础的。早在1916年, 美国就颁布了美国仓库存贮法案 (US Warehousing Act of1916) , 并以此建立起一整套关于仓单质押的系统规则。这一体系的诞生, 不仅成为家庭式农场融资的主要手段之一, 同时也提高了整个农业营销系统的效率, 降低了运作成本。相对于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物流业务开始的较晚, 业务制度也不够完善。非洲贸易的自由化很早就吸引了众多外国企业作为审查公司进入当地。这些公司以银行、借款人和质押经理为主体, 设立三方质押管理协议 (CMA) , 审查公司往往作为仓储运营商兼任质押经理的职位。通过该协议, 存货人, 即借款人在银行方面获得一定信用而得到融资机会。此类仓单直接开具给提供资金的银行而非借款人, 并且这种仓单不能流通转移。

3、物流金融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近年来, 供应链金融服务在中国有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 它加速了供应链贸易流转, 促进了物流增长;另一方面, 有效的金融安排大大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 疏通了资金循环, 完善了资金链, 消除了资金流通中的瓶颈现象。物流公司在货运代理与货物监管方面的优势为银行融资建立了强有力的防火墙, 达到了客户、物流企业与银行的共赢。在中国物流金融服务的推动者则主要是第三方物流公司, 物流金融作为一种较新的金融及物流创新服务产品, 目前市场处于加速上升状态, 也成为国内银行业务发展的一种趋势。但是中国物流金融业务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主要是从事单一货物质押, 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向更深入的供应链物流金融服务发展。当前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种趋势:第一, 从静态质押监管向动态质押监管发展。所谓静态质押监管是这批货质押后不再变动, 一直到质押期结束才放货。事实上这种静态的情况是很少见的, 因为很多企业都要不断地进行生产、不断采购原材料、不断出货、生产, 这就是不断提货的过程。这就是一种动态的变化。所以目前我们执行的项目中大部分都是动态的。第二, 从流通型客户向生产型客户发展。最初客户主要是流通型的贸易商, 现在有一些中型或者中型以上的企业需要大量的生产型资金发展业务, 所以我们的生产型客户逐渐增加。第三, 从现货质押向买方信贷发展。这个发展的趋势实际上就是从第三方发展到第四方, 也就是过去的融通商、保兑商的形式。贸易商、供应商、监管方、银行四方合作的业务模式, 同时, 向更多参与者发展的趋势很明显。第四, 从单一环节向供应链全过程发展。由于有了供货者的参与, 就有可能从供货方出厂门那一刻起, 把货物监管到交给客户手上, 全过程的监管发展也比较迅速。

二、物流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落后。

第三方物流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 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 中国第三方物流起步较晚, 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改革开放以前, 涉及物流的各个环节, 包括运输、仓储、配送环节等都是通过计划手段按行政部门、行政区划管理的。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体制逐步转型, 整个生产、流通和消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国内从商业、物资储运企业改造、运输与货运代理延伸等, 出现了不同形式的物流服务企业, 但是物流的观念尚未在工商企业中得到普及, 物流服务企业提供服务的质量不高, 数量有限。同时中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偏小, 管理水平不高, 利用现代技术程度低, 服务功能单一, 缺乏管理人才等导致第三方物流企业难以发展。

2、物流金融服务不规范, 效率不高。

由于物流金融服务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时间不长, 还没有制定相对科学、合理、统一的作业规范, 物流企业和银行没有统一标准可以参照。银行没有专门针对物流金融信贷业务的操作规范, 还是运用一般信贷操作流程规则来办理物流金融信贷业务, 致使物流金融信贷业务手续异常繁琐, 效率低下。同时, 由于物流企业银行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没有办法在实施物流金融业务时实现协同信息化, 及时进行信息的沟通和共享, 以及银行对业务的监管和客户对服务过程的跟踪, 影响了物流金融业务实施过程中对风险的反应和处理效率, 客户的服务质量不高。

3、物流金融人才严重匮乏。

西方国家物流业和物流金融业务蓬勃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拥有大批的精通物流、金融、法律, 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人士。而我国, 由于现代物流发展的历史只有20多年的历史, 人才匾乏的问题相当突出。懂物流管理和经营的人才缺乏, 而懂物流金融的人那就更寥寥无几了。因此, 在金融领域, 熟悉国内外金融知识而懂得物流业务开展工作的双专业人才将是市场的抢手人才。

4、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我国目前只有《合同法》和《担保法》中的某些条款才能够作为法律上的依据来判定相关业务纠纷的法律属性, 以及2007年10月1日执行的《物权法》虽然扩大了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 但有些条款还不适合物流金融实际业务的开展。而且处理业务纠纷时多采用的是法律程序, 这样不仅执行过程低效, 成本高, 更为严重的是存在着许多不可预见的因素, 使债务人违约时使债权人损失很大。我国还处于物流金融业务的初级阶段, 相应的担保文件如仓单, 不标准且缺少流通性;参与物流金融业务的物流仓储企业鱼龙混杂, 缺乏相应的行业规范, 甚至出现了借款人与物流企业联合欺诈银行的现象。

三、商业银行发展物流金融的SWOT分析

中国银行业二十年的改革发展, 不仅增进了中国银行业的经营效率, 而且较好地适应了宏观经济体制改革, 满足了国家经济发展对银行业的要求, 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随着当前物流业的蓬勃发展, 商业银行为了提高竞争力, 促进经济的发展, 商业银行可以发展物流金融业务, 但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 商业银行发展物流金融也有优势劣势, 也存在机遇和挑战。

1、商业银行发展物流金融的优势分析。

随着当前经济飞速发展, 商业银行可以利用本身的优势, 继续扩大服务面, 发展物流金融, 可以为商业银行开发新客户, 尤其是培育了优质客户。同时利用简便快捷的收付款服务优势, 为物流客户解决付款信息和销售资金速到账等问题, 具体包括票据托收、代收缴费、代发工资服务等, 例如建设银行为戴尔计算机销售网络建立的资金归集网络, 这其中包括两个管理重点:一是资金流, 即销售货款的快速回流;二是信息流, 即付款信息的快速到达。商业银行作为资金流动的枢纽, 在同物流企业建立长期稳定业务关系的同时, 还可以提供延伸服务, 拓展与物流企业相联系的上下游优质企业, 使得生产企业、物流企业、零售商或最终消费者的资金流在银行体系内部实现良性循环, 得到较好的投资收益。

2、商业银行发展物流金融的劣势分析。

在当前经济水平, 商业银行可发挥特有的优势为客户服务, 物流金融能将商业银行创造存款倾向的能力与及时掌握信息的优势结合起来, 在提高物流企业运作效率的同时, 为企业提供理想的融资方案, 形成高效的资金管理机制, 实现互利共赢目的。现代物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一些物流操作不够规范, 物流存在一定的风险, 商业银行可根据现代物流业资金流量大、布点多元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等特点, 可以为其提供多方位的资金结算服务。例如中国诚通集团 (CCT) 所属成员企业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 在中国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最早、规模最大, 其仓库网络遍布国内各主要城市, 商业银行为其提供多方位的资金结算服务, 良好的市场品牌、规范的管理经验, 便捷的金融服务, 是其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

3、商业银行发展物流金融的机遇分析。

改革开放以后, 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当宽松的大环境, 各企业之间优化结构、增强竞争力, 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而且对国家一些基础设施的信贷投放基本处于敞口状态, 尤其是作为物流业命门的交通运输行业, 一直是商业银行重点支持的对象, 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竞相争夺的优质客户。机遇促进了物流金融的发展, 而物流金融的发展为商业银行完善现代结算支付工具, 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创造了机会。由于物流与金融的结合, 产生了许多跨行业的服务产品, 相应地也就出现了对许多新金融衍生品的需求, 同时物流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稳定的现金流, 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特有的创造存款货币优势, 为物流企业提供高效的理财服务, 从而获得相关收入。例如深圳发展银行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了三大类共30多项产品、服务, 任何一个供应链节点的企业, 都可以选择自己合适的产品, 数百家中小企业分享到了融资便利与物流增值, 深圳发展银行也获得了新的客户与利润增长。

4、商业银行发展物流金融的挑战分析。

物流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企业生产与人民生活相连接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供应和保障链不能缺少的行业。物流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生存, 现代物流是现代人类社会全部经济活动的连接纽带和服务平台。但是目前物流业供需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粗放经营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观, 大多数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仍然不高;同时, 物流行业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经营中不规范操作的现象仍很严重, 许多物流业管理者思想观念陈旧, 专业知识匮乏等问题也严重制约了物流行业的发展, 而金融机构本身的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风险, 金融衍生工具发展迟缓等也阻碍了物流金融的发展。在这样的条件下, 发展物流金融可以将物流企业与银行、生产商、经销商等外部企业的资源整合起来, 使得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物流金融构建起来网络结构中得到充分的流动和整合, 实现社会物流系统总成本最低。

四、商业银行发展物流金融的基本思路

经过对商业银行发展物流金融的SWOT分析, 针对商业银行本身的优势, 以及外界的机会, 商业银行应该抓住机遇, 积极迎接挑战, 充分发挥本身的优势, 弥补劣势, 促进中国物流金融的稳定健康发展。为此, 提出了一条商业银行发展物流金融的基本思路。

1、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资源整合。

运用资本营销手段, 以资产重组、投资参股、资产并购、产权置换、发起或借壳上市等多种方式迅速扩大自身的规模, 快速增强实力和扩大市场份额;发挥集团优势, 开展多元化经营。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连接产需, 必须延伸出去获得能量, 紧紧联系生产一端, 争取直接掌握甚至控制一批关键性的、在市场上知名度高的产品, 取得市场竞争主动权。同时, 第三方物流企业要走工、商、贸相结合的道路。只有如此, 企业才会有长足的发展后劲,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开展统一授信的方式提高物流金融的效率。

统一授信就是银行把贷款额度直接授权给物流企业, 再由物流企业根据客户的需求和条件进行质押贷款和最终结算。物流企业向银行按企业信用担保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提供信用担保, 并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相关企业提供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 银行基本不参与质押贷款项目的具体运作。这有利于企业更加便捷地获得融资, 减少原先质押贷款中一些繁琐的环节, 也有利于银行提高对质押贷款全过程的监控能力, 更加灵活的开展质押贷款服务, 优化其质押贷款的业务流程和工作环节, 降低贷款的风险, 从而提高物流金融服务效率。

3、加强物流金融人才的培养。

针对中国物流人才紧缺的现状, 应加大人才培养。一方面应积极进行先进的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知识、电子商务、金融、贸易经济、信息管理等知识的培训。对物流从业人员, 可通过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 学校培养与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 加强物流企业与科研院的合作, 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形成较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系统。在大学和学院设置物流管理、金融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 形成一定规模的研究生教育系统。通过多个层面的教育与培训, 可以为中国培养出大量的各层次、各方面的物流专业人才。

4、政府要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 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完善法律法规, 规范物流金融业务。在法律约束的同时应该建立由中央银行和物流管理委员会牵头的宏观管理机构, 对业务实行规范管理, 并制定合理的惩罚程序和措施。建立完善的企业风险评级体系和信息系统。首先, 银行和物流公司应该建立统一并且规范的信息系统, 将客户资料、信用情况、产品信息等一系列信息指标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 形成联网操作。其次, 在信息体系之上建立风险评级体系, 针对指标和数据以及专业部门的实地考察、业务监管进行信用评级, 并且事后备案, 以减少风险。政府要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 为发展物流金融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五、结论

物流银行 篇8

关键词:物流银行,供应链合作,结算,信贷,金融创新

当前, 阻碍物流业发展的原因是近年来中国物流业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 但融资难、资金紧张仍是困扰物流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尤其是中小企业贷款难、银行放款难的市场现状非常突出。虽然合理的库存可以满足顾客的需求, 但是库存就意味着存在相应的资金成本。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流动资金不足, 而存货占用的大量资金使得企业可能处于流动资金不足的困境。因此需要一种金融创新来为物流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搭建融资平台, 这就是物流银行。

一、物流银行存在的意义

物流银行能产生和发展将得益于资源在不同地域、行业和部门的相互配给以及不同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紧密合作 (见图1) 。

1、物流商为提升竞争力获得更多利润急需金融服务

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新兴服务部门, 正代表着一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国际上, 物流业已被认为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动脉, 其发展程度已被视为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 我国政府已将物流业列入国家的重点发展产业。而当前国内的物流商服务模式仅相当于美国的上个世纪80-90年代, 物流的主要内容还处在仓储、配送、电子网络阶段, 然而, 跨国物流业巨头们却在这个时候开始瞄准供应链的另一个关键环节———资金流。对一般物流服务而言, 激烈的竞争使利润率下降到平均只有2%左右, 再以简单的商品物理性位移来进一步提高物流服务的利润, 其可能性已相当小了。以制造业为例, 从原材料到产成品, 到商品, 再到货款收回, 整个过程都代表了资金的不同形态, 资金不同形态的周期长短又代表了企业流动性的好坏。作为新兴的服务部门, 物流产业能否很好地利用金融合理配置资源的特性, 有效缩短制造周期和销售周期, 是物流商和生产企业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和获得利润的关键。

2、商业银行为获得利润增长点而进行金融创新

金融业从其诞生之日起就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的主力军, 在适应并且推动经济的发展, 解决商品交换的资金需缺方面, 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目前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普遍存在着过分依赖老客户和大客户、贷款授信额度过于集中的情况, 这种信贷授信集中的情形同时也会给商业银行带来信贷风险集中的问题。再加上目前贷款的抵押物多为不动产抵押, 商业银行在出现信贷风险需要将抵押物变现时通常会遇到变现周期长、手续繁琐和变相成本高等诸多问题。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避免商业银行授信对象过分集中, 积极拓展小额信贷的政策导向, 商业银行在扩展信贷市场时, 针对改变现行贷款结构选择了中小企业。中国目前的中小企业占据全国企业总数的85%以上, 其资金需求总量不亚于国有大型企业。其中一些从事贸易的中小企业, 由于其经营的商品处于正常的贸易流转状态, 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小并且容易变现, 以这种商品为抵押担保向银行申请短期小额融资, 一旦出现风险, 银行也便于迅速变现。在考虑分散资金风险的基础上, 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在拓展其信贷业务和改变信贷结构时, 把目光集中到小企业身上。

3、中小物流企业融资困难成为贸易流通的瓶颈

资金短缺是中小企业, 尤其是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的障碍。保持足够的现金流动性能使企业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反之, 资金短缺却会极大地影响企业的成长。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 中小企业数量迅速膨胀。在目前的融资状况下, 由于融资渠道单一, 商业银行贷款仍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首选。但是, 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属于经营初期, 可抵押固定资产少, 加之银行对企业信用级别的考察又相对较长的时间周期, 因此信用级别也就不高。在这种资金供需矛盾中, 中小企业要获得商业银行的融资服务是非常困难的。

银行如要对中小企业的授信进行亲自考察则需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但是如果通过供应链平台和与专营物流商 (即第三方物流) 合作, 则可以很容易得到相关资信信息。也就是说, 通过将银行和专营物流商的利益进行捆绑, 实现物流贸易融资。同时也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打开贸易流通瓶颈。

物流银行犹如一个生态平衡保鲜剂, 解决了物流贸易活动中资金供需的矛盾, 使银行和物流企业的业务创新和效率提高成为可能, 维护着物流商业的生态平衡。

二、物流银行形式

随着生产和贸易的发展, 无论是属于集团公司内部的物流部门或是专营物流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来说, 其效率的高低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产企业的现金流和产品生产周期。如何提高物流效率?这个问题已经不得不从除了更新物流硬件设备、提高物流工作人员素质等之外的因素来考虑了。分析当前阻碍物流业发展的原因来看, 尽管近年来中国物流业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 但是融资难、资金紧张仍是近年来困扰物流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尤其是中小企业贷款难、银行放款难的市场矛盾非常突出。

物流银行业务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缺乏固定可抵押资产的状况而设计的银行综合服务。银行以市场畅销且价格波动小的物流产品质押为授信条件, 并运用较强实力的物流公司的信息管理系统, 将银行资金流和企业物流有机结合后向中小企业客户提供多项银行综合服务业务。这将有效缓解长期以来存在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并可以有效控制银行贷款的风险。

目前, 物流银行的组织形式有两种:一是综合性商业银行的贸易物流结算及信贷部门, 比如, 综合性商业银行的贸易结算部门和贸易信贷部门。二是专门的贸易物流银行, 比如我国政策性银行中的中国进出口银行。除了上述两种物流银行组织形式外, 企业内部的物流金融部门也是物流银行的重要补充形式。

1、综合性商业银行的贸易物流结算及信贷业务

(1) 贸易物流结算业务是综合性商业银行结算的基础, 贸易物流结算适应商品流通所引起的货币收付行为。物流结算工具、结算方式、物流结算中所使用的单据以及支付体系构成了物流结算的内容。

(2) 贸易物流信贷是以经营贸易物流业务的工商企业为主要贷款对象的信贷业务。随着社会化生产和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 从事贸易物流的外向型企业日益增多, 以贸易和物流为主的贸易信贷业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现今, 各银行的贸易结算和信贷业务也有所交叉, 尤其是原来的国有专业银行改革为商业银行后, 银行在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方面均有较大变动, 业务竞争也相当激烈, 再加之由原来中国银行独揽的外贸信贷业务局面被打破以后, 为贸易物流企业的结算融资环境提供了相当便利的平台。现在各家金融机构都可以办理外汇结算和信贷业务, 贸易和物流企业在外向型经济中的地位也日益显著。

(3) 金融创新对物流供应链生态平衡的贡献。近年来随着国内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和国内贸易的蓬勃发展, 企业对信用保险项下融资业务的整体市场需求日益增加, 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银行能够对其在信用保险项下的应收帐款提供融资, 以达到加速资金周转、优化财务报表以及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又有许多企业一方面因为缺乏有效的抵质押担保而无法获得银行的授信支持, 另一方面, 尽管手头有合格应收账款, 但出于对控制财务成本的考虑, 又不希望通过叙做贸易融资、缴纳全额保证金的方式在银行办理开证或押汇业务;为满足广大进口企业在防范化解汇率风险, 有效控制财务成本等方面对银行贸易服务提出的迫切需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除了传统的国内物流信贷业务外, 更多的有助于物流融资的金融创新产品还将出现, 并且, 我国物流和金融的发展必将进一步与国际融合, 跨国物流金融在GDP中的比重会逐渐增大。

2、专门的贸易物流银行

无论是我国政府, 还是外国政府都十分重视贸易物流融资。基本都采取了政府成立政策性银行来支持本国产品和劳务的对外贸易。并且各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在业务支持方面都各有侧重。比如, 中国进出口银行, 于1994年成立了中国进出口银行, 直属国务院领导、政府全资拥有的国家政策性银行, 是我国外经贸支持体系的主要力量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10多年的发展, 已成为我国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对外承包工程及各类境外投资的政策性融资主渠道, 外国政府贷款的主要转贷行和中国政府对外优惠贷款的承贷行。美国进出口银行 (Export-Import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 是美国官方的出口信贷机构, 其任务是对美国向国际市场提供商品和劳务进行融资援助。美国进出口银行不参与私人商业银行的竞争, 但为弥补贸易融资缺口而提供融资性服务。该行承担私人商业银行不能或者不愿意承担的信贷和国家信用风险。

3、物流企业内部金融部门

随着物流行业独立性的加强, 作为融资中介的银行来说, 无论是在结算或是信贷方面不得不有针对性地服务于它。然而, 银行对物流的服务因其金融业务的广泛性和人力资源的限制而不能及时满足物流企业的需求。因此, 物流企业就将眼光直接投向了金融性企业, 通过购买股权而直接控股银行或金融性公司, 以此在结算和信贷业务上专门服务于控股的物流企业。

现代物流的主要利润来源已经转向各种增值服务, 如:物流方案设计、包装分装、多式联运, 近年来物流金融服务日益成为物流服务的一个主要利润来源。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世界上最大的快递物流公司UPS和世界上最大的船运公司马士基。以上两家公司的业务收入, 第一位的利润来源已经是物流金融服务。此类跨国公司依托良好的信誉和强大的金融实力, 结合自己对物流过程中货物实际监控, 在为发货方和货主提供物流服务的同时, 也提供金融性的服务, 如:开具信用证、仓单质押、票据担保、结算融资等, 这样不仅吸引了更多客户, 而且在物流金融活动中还创造了可观的利润。

就我国现行经济体制以及法律体系来说, 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不可能被物流公司收购;再者非金融机构不能提供金融服务, 物流金融服务当然也不允许。物流金融在我国有着很大的操作空间, 鉴于法律未作许可及市场准入的限制, 目前我国仅有中远、中海等大型物流企业以物流银行的形式与各大商业银行合作开展这种业务。

总之, 物流银行为供应链中的企业所提供的服务, 不仅可以减少客户交易成本, 对金融机构而言则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 成为客户与金融机构的“粘结剂”, 从而创新性的缔造了整个供应链的物流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储雪俭.物流金融[J].上海:上海物流网, 2005年2月.

[2]、王香.物流银行初探[J].《中国储运》, 2006年12.

[3]、沈明其.国际结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年8月.

[4]、周祥生.国际贸易结算[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3年12月.

[5]、周祥生.外汇银行信贷实务[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1993年10月.

[6]、国际商会第500号出版物 (ICC500)

[7]、国际商会第600号出版物 (ICC600)

上一篇:污染防治环境法下一篇:教育的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