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弹性(精选9篇)
价格弹性 篇1
摘要:商品的价格弹性是平衡商品供求关系的调节器,现实中无论是对企业的生产还是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都会有相当大的影响。探讨价格变化导致商品供求变化的规律,研究价格弹性的作用及其限度是本文力图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了价格弹性的含义及其价格弹性限度的意义,指出了商品的价格对商品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并不是没有限度的,超出一定限度其调节作用将失效;同时,我们也分析了价格弹性的两种形式和特征,就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不同组合类型给出了我们的应用建议。对几种超出价格弹性限度而失效的现实情况做出了分析。
关键词: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供给价格弹性,限度
在一定意义上说,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就是要自觉地运用价格调节机制,即运用价格杠杆调节供、求关系。为此,有必要深入研究价格变化导致商品供、求变化(即价格弹性及其限度)的基本规律,准确把握商品价格变化影响商品供、求变化的方式、程度,从而实现商品供、求平衡,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
一、价格弹性及其限度的含义
弹性(Elasticity)一词源于物理学,意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当外力撤消后能够恢复其原来大小和形状的性质。物体能否恢复原状与外力大小有关,当外力在一定限度内,撤销外力物体能够恢复原状,当外力超出一定限度,物体不能恢复原状,此时物体失去弹性。这个限度称为弹性限度。
英国近代经济学家阿尔弗莱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于1890 年将弹性这一概念引入经济学领域,意指一个变量相对于另一个变量发生的一定比例的改变的属性。这一概念几乎可以应用于经济领域中一切具有因果关系的变量之间。在经济学中,一般用弹性系数来表示弹性的大小,其公式为:
弹性系数= 因变量的变动百分比/ 自变量的变动百分比
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是经济学中最为常见的弹性概念,它是衡量由于价格变动所引起数量变动的敏感度指标,一般指一种商品销量发生变化的百分比与其价格变化百分比之间的比率。同样,当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销量变动趋于极小时,我们就认为达到了价格弹性限度,超出这一限度后,销量变动受价格变动的影响极小,或其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当然,价格弹性限度受到商品供求状况、宏观经济形势、技术进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价格弹性的形式与特征
价格弹性可以从商品的需求与供给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因而包括需求的价格弹性与供给的价格弹性两种形式。
需求的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简称需求弹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一般以商品价格变化1%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来表示。即:Ed=(△Qd/Qd)/(△P/P)。其中:Ed代表需求价格弹性系数,Qd表示需求量,△Qd表示需求量的变化量,P表示价格,△P表示价格的变化量。由于商品价格的变化与需求量的变化方向相反,Ed为负值,因而采用绝对值表示。当|Ed|>0时,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程度大于其价格变化程度,即需求价格弹性高。当|Ed|<1时,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程度小于其价格变化程度,即需求价格弹性低。
供给的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简称为供给弹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商品供给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与需求弹性类似,一般以商品价格变化1%所引起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确定,用Es表示。由于商品价格的变化与供给量的变化方向相同,Es为正值。当Es>1 时,商品供给量的变化程度大于其价格变化程度,即供给价格弹性高。当Es<1 时,商品供给量的变化程度小于其价格变化程度,即供给价格弹性低。
需求价格弹性反映的是商品价格变化对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影响,也就是说商品价格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动机,进而影响到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供给价格弹性反映的是商品的价格变化对生产者生产量的影响。也就是说商品的价格变化决定了生产者的生产动机,进而影响到商品的生产数量和供给数量。
一般来说,对于消费者来说,产品价格的升高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消费者的购买动机,进而带来消费需求数量的减少。继之,由于消费需求减少又可能导致生产企业降低价格促进消费,于是又会刺激需求量的增加。这就是价格需求弹性的一般特点。而对于生产企业来说,产品价格升高会激发起进一步扩大产量的动机,带来产品供给量的增加,当增加到供过于求、产品积压时,又需要降低价格以促进消费。这是供给弹性的一般特点。当然,由于商品的性质不同,其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也不尽相同。
三、价格弹性的组合类型与应用建议
依据商品的供、求价格弹性高、低不同,可以将商品分为A、B、C、D四类,其组合情况大致如表1 所示。
对于A类商品而言,表现为高供给弹性和高需求弹性。这类商品一般是指资源丰富、易于加工、生产能力可以迅速扩大、可替代的非生活必需品,如部分农副产品,这类商品的价格调节作用比较明显,价格提升会推动生产者加快生产,从而导致供给数量的增加;反之,价格降低时,由于生产者利润空间缩小,影响到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导致其商品的供给量的减少,量缩而又价升,又会增加生产。与此同时,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量会随着价格提高而减少,而随着价格降低而增加。所以,供需在一般情况下能够自觉实现供求平衡。
B类商品表现为高需求弹性和低供给弹性。这类商品一般是指存在资源限制、生产能力较低、可替代的非生活必需品。例如某品牌手机,当价格上涨时,由于市场上存在其他替代品,所以需求量会大幅减少,为了维持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降价往往成为必然选择。这时,价格下降又会带动需求量的增加;但是,由于企业限制于资源或生产能力,即使需求量再大,其供给量的增长是缺乏弹性的。对于此类产品,企业一般采用低价策略,以低价来赢得市场占有率,从而达到增加总收益的目的。同时,由于供给价格弹性相对较小,仅仅依靠低价策略也不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所以,还需重视企业技术创新,以独特、新异的产品吸引消费者,从而赢得市场占有率。与此同时,消费者对此类商品的需求量会受到价格因素的较大影响,大部分消费者往往会在在同类商品中选择价格低者。同时由于消费者的求新求异心理,对创新产品的需求也是不容忽视的。
C类商品表现为低需求弹性及高供给弹性。这类商品一般是指资源丰富、产能能够迅速提高的不可替代的生活必需品,比如食盐、食用油等。对于此类商品,消费者的需求量是比较稳定的,需求价格弹性小,此时,利用价格机制调节供需关系的作用是很小的,如果企业过度生产,就会造成产品的积压,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企业的亏损,所以,采用扩大生产、低价销售策略往往难以奏效,为此,企业可通过限制产能,提升品质、适当提价的策略,增加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对于需求者来说,对此类商品的需求量不会随价格变化而出现大幅变化,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商品的品质对消费数量的影响往往更大。对于此类商品,适当提价也不会对消费需求产生较大影响。
对于D类商品而言,表现为低供、求价格弹性。这类商品一般是指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或人们衣食住行不可或缺的商品,或生产领域广为使用又缺乏可替代物的能源与原材料。一般具有稳定的消费者需求、不可替代、生产能力小并受资源限制、生产周期较长等特点。对于此类商品,需求供给量的小幅变化就会引起价格的较大波动。此类商品往往由政府定价和通过税收等进行价格调节。对于生产该类商品的企业来说,按照国家计划进行生产、销售,稳定价格,稳定供给是必要的;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只要需求和供给的数量的相对稳定,商品的价格就会围绕价值而小幅变动。
三、价格弹性失效的几种现实情况
当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销量变动趋于极小时,我们就认为达到了价格弹性限度,超出这一限度后,价格的变动对销量变动的影响极小,或可以忽略不计。现实生活中,超出价格弹性限度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对于产能严重过剩、供远远过于求的商品,其价格往往很低。而过低的价格可能造成生产企业以至全行业亏损。对于生产企业而言,这种难以承受的低价即是弹性限度的下限价格。即使再降价,也不会过多刺激本已满足的需求;恰恰相反,当产品售价略有提高时,又会迅速刺激产品生产、增加产品供给,进一步加剧了供远远过于求的状况。近年来,我国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问题非常突出,去库存化速度缓慢,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国家应运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相应的宏观调控,积极调整产业政策,改善供需失衡的状况,减少资源浪费。
对于因技术领先、服务优良等倍受青睐、供不应求的商品而言,其价格往往很高,可能超过同类产品价格的一倍或更多,从而使得生产企业的毛利率也很高。在这种情况下,产品的销售价格往往是大多数购买者心理上能够接受的最高价格。只要能够保持供不应求的状况,就可以维持这一购买者心理上能够接受的最高价格,没有必要采取降价手段进一步刺激需求。近年来,苹果手机在我国的销售情况大致如此。
综上所述,商品的价格弹性是平衡商品供求关系的调节器,现实中无论是对企业的生产还是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都会有相当大的影响。但是,价格弹性发挥作用也是有条件的,商品的价格在合理区间的波动时有其内在规律性的,是围绕价值波动的。如果价格的波动超出了一定限度,其调节作用也会受到限制,甚至完全失去了调节功能。
价格弹性 篇2
性的估算方法
实验报告
汇报人:第六小组
一、引言:
中国高铁现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热点问题与话题,中国高铁不仅在国内有高速的发展与成长,而且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旅客运输量大幅度增长,运输需求结构也有很大变化,而客运需求增长势头强劲。因此票价的影响也越来越强大,对需求价格弹性的研究也越来越多。需求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函数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本文从构建高铁运输需求函数入手,通过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公式计算我国高速铁路客运中的运输需求价格弹性进行分析。
二、影响因素:
如何估算运输需求价格弹性一直是运输经济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影响运输需求价格弹性估算值大小的有客观因素,如运输对象、旅行目的旅行距离等;也有研究过程中的外部因素,如数据采集的方法、数据采集的时间跨度、所用的预测模型等。
1、运输对象、旅行目的旅行距离
(1)本文探讨的研究对象为高铁乘客;
(2)交通高峰时段与非高峰时段的价格弹性差异,实际上是因旅行目的的不同所引起的。高峰时段的出行者以上班族为主,对时间性要求高,非高峰时段的出行者中旅行和购物等人群所占比例相对高一些,时间性要求较低,价格弹性较大。
2、数据采集的时间跨度
考察时间的长短对弹性计算变动有很大的影响,且对于这种变化规律的认识意见还不一致。
3、所用的预测模型和数据采集的方法
采用不同的需求模型和数据的统计方法会影响所计算的弹性。只要用两种不同的函数对已有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回归分析即可证明。而在实际数据中使用合计数据时,如整条铁路的需求数据,那么得到的弹性往往高于针对个别旅行者的数据和个别选择模型计算出的弹性。
而对于运输需求的价格弹性与运输价格弹性的预测也息息相关。
三、计算方法
铁路运输的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铁路运输的客运量、货运量随票价、运价变化的程度大小, 通过计算需求弹性系数的方法加以定量化。需求弹性系数是运量变动比例与运价变动比例的比值, 即:
运输需求弹性系数=运量变动百分比/运价变动百分比
或Ed=dP/PdP Q(公式1)
Ed:需求弹性系数P:运价Q:运量 dQ/QdQP3.1 方法一理论计算
已知某两年的客运量、客运周转量以及运价变动幅度,直接运用公式(公式1)进行计算。
如下表所示:
3.2 方法二 参考航空运输需求 构建需求函数模型
在数据不足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估算一些变量从而达到计算价格需求弹性的目的。仿照航空需求模型,进行如下分析:
(1)变量的选取
参考影响价格需求弹性的因素(本文第二点),选取如下变量值。
因变量:
本研究选各个路段各种票价折扣下的客运周转量和人数分别作为需求量进行试分析。
数据要求:查阅相关资料,根据不同的旅行目的将高铁旅客分为办公旅客和休闲旅客,同时分路段、分时间点、分票价等级统计旅客运输人数和客运周转量,剔除免票数据,剔除取消改签及退票数据,形成国内高铁客运数据库。
自变量:
① 票价:
·使用各路段平均旅客票价作为该变量数据。
·数据要求:票价要考虑路段、票价等级等因素,同时针对某一路段都要在剔除免票、退票、改签旅客信息后计算该路段的实际平均票价。(主要从订座系统得出)。
② 旅客收入水平:
·即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数据要求:旅客本人的收入情况因无法统计,所以,要进行估算。可以使用路段两端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值作为本航路段旅客收入的样本数值。
③ 高铁运行时间(替代品变量):
·对于长途,高铁的主要替代品是航空;对于短途,高铁的主要替代品是公路。由于高铁及这些替代品主要的区别体现在运输时间上。因此本研究选择铁路运输时间作为替代品的主要影响因素。
·数据要求:直接查看列车时刻表即可得出两站间的运行时间。采用对应航段城市间直达列车运营时间作为样本数值。
④ 虚拟变量:
·由于考察的时间会对需求函数的结果造成影响,比如节假日和工作日的数据就极其不相同,因此采用虚拟变量分析不同时段对高铁客运运输需求的影响。设工作日虚拟变量=1,虚拟变量=0,分别进行模型回归分析。
(2)构建模型:
从国内外文献来看,运输需求函数主要考虑选取经典计量经济模型,即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常用的运输需求函数模有:线性需求函数模型、幂函数模型、指数函数模型。
线性需求函数模型Y=a0+a1P+a2GDP+a3T
幂函数模型Y = βpEpGDPErTEtD
指数函数模型Y= ea0+a1P+a2GDP+a3T
(式中:Y 为旅客运输量;P 票价;GDP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T 为铁路运输时间;D 为虚拟变量;Ep为价格弹性系数;Er为收入弹性系数;Et为交叉弹性系数)
分别将所得数据用以上三个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并进行拟合、检验,得出多元回归方程即为需求函数模型。
(3)计算需求价格弹性
运用相关软件,我们可以拟合出P-Q图像,根据图像或者公式1即可计算出需求价格弹性。
3.3 方法三 市场测试
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制定一个价格,通过几次价格的变动,根据该商品的需求变动计算需求价格弹性,以该商品在小范围内的需求价格弹性推算得出该商品在全国范围内的需求价格弹性。
应用在高铁客运中,即为使高铁票价进行一个较小的波动,调查需求量的变化,前提是剔除免票数据,剔除取消改签及退票数据。
四、结语
修建高速铁路关乎民生。随着发达经济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时间价值观的增值,旅客对旅行速度、舒适程度方面的要求逐步提高。修建高速铁路,可以在解决运能与运量矛盾的同时,改善客运条件,满足人们对客运的质量需求。高速铁路的建设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符合人们的利益,已在运行的高速铁路为城际间的交流与发展做出了贡献,例如运行了一年多的京津城际铁路,客运量大大增加,促进了天津旅游业等服务业一定程度的发展。基于我国人口多的国情,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富裕人群的扩大、城市化进程的继续、产业结构的升级等,为高速铁路客运需求打下了良好的市场基础,高速铁路的潜在客运需求是不断发展的。在发达经济区间建设四横四纵高速铁路具有可行性,存在着日益增长的客运需求。因此对高铁运输需求的分析也将会越来越多,通过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对其的分析也会变得越来越热门。
附录:
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经济学小组作业,我了解了一些求解需求价格弹性的方法,同时也懂得了运输需求价格弹性研究对于交通运输领域的重要性,它不仅反映了价格与需求的关系,同时对于交通客货运问题的相关优化及客货运价格的制定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并且,此作业为小组合作性质,充分考察了一个小组的团结和凝聚力,大家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长处,有的查阅资料,有的撰写报告,有的做ppt,分工明确、合理,让我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
——by XXX
这次这个作业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个挑战,身为小组的组长,我要面对的更多,也要学更多。对与这次的作业,我不仅要熟练的运用数据里的科技文件检索,还要对运输价格弹性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最重要的就是我不仅需要对这些理论上的知识有个理解,还需要对我们小组的任务进行分配,协调各个组员。因此对我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是我也学到了很多。
——by XXX
这学期第一次接触交通运输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时候,就觉得这门课程比较陌生,平时在这方面的认知也比较少,但这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本次的课题报告研究,加深了我们对需求价格弹性的理解,充分了解到了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影响因素,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对资料的研读,也让我们了解到了我国高速铁路客运的运营情况。
——by XXX 经过此次调查资料,我也了解到了一些其他国家高铁票价的定价机制及票价现状。不同于国内网民抱怨 “被高铁”,外国的订价机制灵活,以市场供求为前提,而票价结构多元化,丰富的价格体系,调整及时,国外像日本法国德国有着各种优惠种类多折扣大的营销策略,如“日本铁路周游券”、“预付费的交通优惠”、“订票越早票价越低”等策略,满足人们日常基本的交通出行需求。国外这些定价现状都是可以让我们作参考的,如果在这方面做好些可能也就不会有人说“被高铁”了。
——byXXX 通过本次合作完成小组作业,我深刻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再者我们互相了解了很多,也很默契。相信在今后的小组作业中会取得更好的成绩。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国内外求解需求价格弹性的方法大同小异,凸显国内外文化科技的同步交流。我们主要从构建高铁运输需求函数入手,通过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公式计算我国高速铁路客运中的运输需求价格弹性进行分析,取得良好的效果。
价格弹性 篇3
关键词:弹性价格货币模型;修正;人民币汇率
一、引言
在开放条件下,汇率是影响国民经济内外均衡的关键性变量,是调节国民经济内外均衡的杠杆,更是国际金融领域和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价值工具。因此,人民币汇率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从2005年7月21日汇改至今,人民币汇率一路攀升,对美元升值幅度高达22.22%。[1]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引发了中美两国新一轮的贸易摩擦,美国不断向中国施压逼迫人民币升值。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我国出口贸易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持续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吸引了大量游资进入我国,增加了国内金融风险。[2]因此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在国际上,货币主义模型已得到广泛应用,许多检验结果表明模型的适用性较好,如Frankel(1976)[3]运用弹性价格货币模型对20世纪20年代德国恶性通货膨胀期间德国马克—美元汇率的数据进行估计,结果表明,长期货币模型比短期模型的效果好;Bilson(1978) [4]检验了1972年1月到1976年4月期间德国马克—英镑汇率的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研究成果也支持了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然而弹性价格货币模型在中国却无法得到完全适用的论证,如陈嘉丽,黄良超(2008)[5],宋丽娜(2008)[6],钱乐乐(2010)[7],陆琦(2010)[8]分别利用不同的数据,基于弹性价格货币模型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均表明传统的弹性价格货币模型在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因此笔者基于以上结论,对弹性价格货币模型进行修正,在模型中考虑了通货膨胀率和贸易顺差两个因素,并利用新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希望能得到一个适用于中国的人民币汇率的模型。
二、模型的建立和变量选取
(一)修正汇率模型的建立
货币主义认为,汇率是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两国货币的供求关系是影响汇率的重要因素,而影响货币供求关系的因素也众多,通货膨胀是浮动汇率制条件下影响一国汇率的最直接因素,通货膨胀率越高,国内物价越高,进而以本币标价的国内商品出口减少、进口增加,从而导致贸易逆差以及对外币需求增加,本币供大于求,汇率上升(贬值)。[1]另外,考虑到我国汇率体制的特殊性,贸易顺差的增加通过结售汇制度导致人民币基础货币被动地增加,这在某种程度上激励了银行贷款供给的增加,从而导致实际贷款利率的下降,影响货币需求,这就是所谓的“货币供给创造货币需求”。[10]据此,本文在弹性价格货币模型中纳入通货膨胀率和贸易顺差两个因素。由于本文研究的是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因此相关数据也主要是利用中国和美国的实际数据,鉴于美国在与中国的贸易中,一直表现为贸易逆差,因此在模型设定中,货币需求函数中不需要考虑美国的贸易顺差。因此有:
(二)变量的选取和样本数据说明
由以上的分析,得汇率决定的修正方程为:
其中所涉及到的变量解释如下:
1.汇率:选取人民币对美元的双边名义汇率,以当月的汇率平均值作为该月的名义汇率,其表示方式为直接标价法,以美元为计价单位并用符号e表示。
2.利率:采用中国一年期存款利率,美国一年期联邦基金利率。中国的利率水平用i表示,美国的利率水平用i*表示。
3.通货币膨胀率:采用两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作为通货膨胀率指标,均折算成以上年同期为基期的数据。中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用CPI表示,美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用CPI*表示。
4.国民收入:使用两国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表示实际国民收入,由于两国所公布的数据均为季度数据,笔者采用算术平均法将季度数据折算成月度数据。中国的国民收入用y表示,美国的国民收入用y*表示。
5.贸易顺差:选取了中国对美国的进出口数据,并以此计算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额,用CA表示。
6.货币供应量:考虑到货币的流动性及其代表性,本文选取了中美两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作为货币供应量指标。中国的货币供应量用M表示,美国的货币供应量用M*表示。
三、模型检验与估计
(一)ADF单位根检验
弹性价格货币模型是建立在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基础上的,而实际的经济变量大多是非平稳的,因此本文采用Engle—Granger的基于ADF方法对所选的6个指标进行平衡性检验,并确定单整阶数。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注:(1)c表示包含常数项,t表示包含趋势项,n表示滞后阶数,0表示不包含常数项或趋势项;(2) Δ表示各变量对应的一阶差分,本文使用计量工具软件Eviews6.0来完成数据分析。
表1结果表明,变量自身是非平稳的,经过一阶差分处理以后在5%的显著性都是平稳的,所以,原变量序列是一阶单整的I(1)。
(二)协整检验
Johansen协整检验是由Johansen和Juselius提出的在VAR系统上用极大似然估计来检验多变量之间协整关系的方法。下面我们将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对Lne、I、Cpi、Lny、Lnca和Lnm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在上一小节中我们已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变量I(1),可以进行协整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的数据可以表明,变量Lne、I、CPI、Lny、Lnca和Lnm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三个协整关系,考虑存在协整关系假定下经过标准化的协整系数,提取第一个协整方程如表3所示(括号内的数值为标准差):
从表3中我们可以得到各经济变量与人民币汇率的长期均衡决定模型为:
Lnet=0.022386it—0.010229cpit—1.727742Lnyt+0.163802Lncat+1.367484Lnmt
(0.02286) (0.01501)(0.20768) (0.12762)(0.19778)(5)
(三)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脉冲响应分析
Engle和Granger将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结合起来,建立了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只要证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可以由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导出误差修正模型。前面JJ检验中,我们已经证明了各变量之间是存在三个协整关系,因此,我们将建立如下的误差修正模型:
协整方程虽然给出了各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但是它却无法说明各影响因素对人民币汇率短期的影响。从以上的误差修正方程来看,当短期汇率偏离长期均衡时,各变量之间的自我调整机制将以(—0.059)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下面将使用脉冲响应分析方法对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脉冲响应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以上第一个图反映了对中美利率差额的冲击引起的人民币汇率变化,由图中可见,当在本期给中美利率差额一个正冲击后,冲击在第10期达到最低点,接着稳步上升,在第30期又达到最高点,最后在第50期以后趋于稳定。第二个图反映了对中美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差额的冲击引起的人民币汇率变化,由图中可见,当在本期给中美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差额一个正的冲击后,冲击在第12期达到最低点,接着稳步上升,然后在第40期以后趋于稳定。第三个图反映了对中美国民收入的自然对数的差额的冲击引起的人民币汇率变化,由图中可见,当在本期给中美国民收入的自然对数的差额一个正冲击后,冲击在前5期小幅上下波动之后往下行,最后在第25期趋于稳定。第四个图反映了对中美贸易顺差的自然对数的冲击引起的人民币汇率变化,由图中可见,当在本期给中美贸易顺差的自然对数一个正的冲击后,冲击在前5期趋于平稳,第5期后上行,并在第25期达到最高点,25期以后趋于稳定。第五个图反映了对中美货币供应量的自然对数的差额的冲击引起的人民币汇率变化,由图中可见,当在本期给中美货币供应量的自然对数的差额一个正的冲击后,冲击在第15期达到最低点,之后趋于平稳。
四、结论
传统的汇率模型均建立在理性预期基础上,经济主体具有足够的知识通晓模型的真实分布,不仅知道模型的结构还知道模型中的参数。鉴于从2005年8月进行汇率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处理高通胀阶段,且对美国的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的局面。本文放松了对理性预期的假定,在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的基础上考虑了通货膨胀率和贸易顺差这两个因素,建立了一个基于弹性价格代币模型的汇率决定的分析框架,并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我国和美国的相关数据,对该模型加以检验,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后发现:通货膨胀率和贸易顺差因素对人民币汇率的冲击并不弱于国民收入、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因此在模型中考虑通货膨胀率和贸易顺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吴国平,王敏.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时代金融,2012(1):12.
[2]张华.基于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的人民币汇率失衡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0(5).
[3]Frenkel,J.A(1976),A Monetary Approach to the Exchange Rate:Doctrinal Aspects and Empirical Evidence,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78,200—224.
[4]Bilson,J.F.O.(1978),The Monetary Approach to the Exchange Rate:Some Empirical Evidence,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Staff Papers,25,48—75.
[5]陈嘉丽,黄良超.弹性价格货币模型在中国的实证检验[J].现代商贸工业,2008(3).
[6]宋丽娜.汇率的货币模型人民币适用性分析[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8(4).
[7]钱乐乐.基于弹性货币模型的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实证研究[J].知识经济,2011(2).
[8]陆琦.基于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的人民币汇率研究[J].当代经济,2010(8):86—87.
[9]韩虎.人民币汇率修正模型及实证分析[D].山东大学,2010(4).
[10]杨长江,姜波克.国际金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36—140.
[11]陈平,李凯.“适应性学习”下人民币汇率的货币模型[J].2010(3):48—56.
农产品目标价格试点政策有弹性 篇4
去年, 根据中央的部署, 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启动大豆目标价格试点, 新疆进行了棉花目标价格试点。韩俊介绍, 试点后, 对试点的评估、跟踪一直在进行, 现在试点中遇到的问题在设计方案时都想到了, 解决这些问题也有预案。比如棉花, 市场价为每吨1.3万元~1.4万元, 目标价格是每吨1.98万元, 相当于每吨棉花财政要补贴6000元左右。
“制定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的最大变化是棉花、大豆的价格向市场的均衡价格回归, 市场真正开始发挥价格形成的决定性作用。”韩俊分析, 目标价格试点有利于控制库存的过快增长, 避免产生巨额的潜亏。统计数据显示, 2013年我国棉花的库存已达到1148万吨, 占全球棉花库存量的60%, 财政负担非常重。
韩俊进而指出, 农产品价格的天花板并非钢板一块, 这个天花板是可以调控的, 可以降下来的, 现在棉花天花板是降下来了。
价格弹性 篇5
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的汇率决定模型为:
e= (ms-mundefined) -a (y-yf) +b (i-if)
对此加以修改, 考虑国内外货币供给, 国民收入和利率三个因素对汇率的影响, 得到计量模型:
e=α (ms-mundefined) +β (y-yf) +γ (i-if) +ε
除利率外都以自然对数表示, α、β、γ为估计参数, ε是随机扰动项。
2 模型的估计结果与分析
对模型进行线形回归, 样本区间:1986-2004年, 得到的结果如表一所示
注:其中C (1) 是ms-msf的系数, C (2) 是y-yf的系数, C (3) 是i-if的系数所得回归方程为:e=2.500059 (ms-msf) -3.521943 (y-yf) +0.046995 (i-if)
从表一我们可以看到R平方值达到0.645432, 调整R平方值为0.594779, 说明各自变量与名义变量还是有比较显著的相关关系, 另外所有参数都为0的联合检验undefined, 远大于临界值, 拒绝原假设, 所有参数都显著不为零, 因此模型总体拟合较好。再看各个系数的T检验, 对应的P值都很小, 在95%的置信度下都是通过的, 而且所有系数的符号和建模时所设定的符号是一致的, 说明各个变量对因变量人民币汇率的解释能力是比较强的。
从回归模型可看出, 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供给差的系数为正, 这表明, 当本国货币供给快于美国货币供给时, 汇率上升, 人民币贬值;本国国民收入与外国国民收入的差的系数为负, 表明, 当本国国民收入增长快于外国时, 汇率下降, 人民币相对升值;本国利率与外国利率的差为正, 这表明, 当本国利率高于外国时, 汇率上升, 本币贬值。这三点与弹性价格货币模型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
我们分时间段具体考察利率调整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在1986-1989, 1990-1995年这两个时间段, 人民币一年期名义利率大幅度提高, 远高于同期的美元利率, 而这两个时间段正好是国内通货膨胀严重的时期, 相应地汇率提高, 人民币不断贬值。1986年是一美元兑换3.4528元人民币, 而到1994年是一美元可兑换8.6187元人民币, 这与弹性货币模型的结论是一致的;从1995年开始, 国内利率开始下调, 正利差不断缩小, 汇率也跟模型所预测的一样开始下调, 但下调的幅度不大。1995年1美元兑换8.3510人民币, 1996年1美元兑换8.3142人民币1美元兑换8.2898人民币, 人民币略有升值。但从1998-2002年, 国内通货开始出现紧缩, 人民币利率开始低于美元利率, 理论上要求人民币升值, 但汇率基本不变。所以总体来看, 弹性价格货币模型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对人民币汇率还是有一定解释力的。
3 评价弹性价格货币模型在我国的表现
弹性价格货币模型能较好地解释我国在高通货膨胀时期利率和汇率的关系, 而在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时期不能解释。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顺周期的利率政策
顺周期的利率政策容易使人民银行对经济进行逆向操作, 但这种政策很容易让人们产生长期通货膨胀的预期, 而且这个预期正好与国内利率的调整的时滞同步, 我国一般利率调整滞后通货膨胀4到7个月, 开始调整利率时正是国内高通货膨胀时期, 高通货膨胀使得我国产品相对外国产品变得昂贵, 增加了进口需求和降低了国外居民对我国产品的需求, 这使得我们经常账户恶化, 从实际情况我们也能得到这样的答案, 我国在1985-1989年的高通货膨胀时期国际收支为逆差, 结果人民币自然会贬值。这种由通货膨胀引起的名义利率的上调, 本币进而贬值, 与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的结论正好相符。
(2) 人为的利率压制
顺周期的利率政策, 利率长期以来倾向于对适应通货膨水平进行补偿性调整, 但一般调整是不到位的, 同时这种政策使得人们产生长期通货膨胀的预期, 同样也使人与其们产生利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的预期, 但在现实中, 政府为了政策需要, 扩大总需求刺激经济发展, 人为地在较长的时期内维持较低的利率水平, 预期的利率和现实的利率存在较大的差距, 这就出现了利率压制。在利率压制下, 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外汇短缺的局面加剧, 人民币面临贬值的压力, 这又会加剧国内通货膨胀, 高通货膨胀又会加剧利率压制, 继续导致人民币贬值,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3)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实为固定汇率制
1994年我国实现汇率并轨, 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汇率基本不变, 但人民币有一定升值压力, 体现在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逐年增加:1997年增加了50亿美元, 1998年增加了98亿美元, 近年来增加更快, 2002年增加了870亿美元, 2003年增加了1113亿美元, 2004年增加了2079亿美元, 2005年增加了2216亿美元。这是人民银行频繁进入外汇市场, 干预人民币汇率, 从而减缓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反映, 以维持人民币汇率在政策水平上, 自动传导机制受到了非市场手段的影响, 从而无法发挥正常的作用。
综上所述, 弹性价格货币模型在我国高通胀时期对汇率有一定解释能力, 在于此模型考虑了通货膨胀对汇率的影响, 利率对汇率的影响是通过通货膨胀间接发挥作用的。在低通货膨胀时期和通货紧缩时期, 由于特定宏观经济背景下, 中央银行对汇率的干预, 弹性价格货币模型对汇率缺乏解释力, 但另一方面, 虽然由于人民银行的干预使得人民币汇率几乎维持在固定水平, 但弹性价格模型所说明的影响汇率的因素:国民收入, 利率以及物价水平, 还是发挥一定作用的, 它们通过间接的方式使外汇储备急剧增加来预示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参考文献
[1]易纲, 张磊.国际金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价格弹性 篇6
关于房价持续走高的原因, 国内外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了不同的观点。从房地产需求的角度看, 有的学者认为收入是影响房价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从房地产供给的角度看, 一部分学者认为地价过高是房价上涨过快的根本原因。还有部分学者从税收、租金、金融、人口特征、区位, 以及城市建设等诸多方面对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然而有一个被普遍忽略的问题更值得关注:任何一种导致房价上涨的因素都应该是有时效性的, 或者可以说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影响房价上涨的因素应该有一个动态的、阶段性的变化。因此, 本文认为, 在我国房地产市场步入市场化的初期发展阶段, 由于购买力水平的迅速提高, 而短期内难以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市场供给, 那么由于需求的拉动必然导致了房价的快速上升;但以“招、拍、挂”为主要特征的新土地制度取代传统的土地协议出让制度后, 致使土地价格急剧上涨, 这样就使得土地投放将取代收入成为导致房价上涨的主导因素;同时, 由于城市化水平的逐渐扩大, 其必然也是影响房价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我国房地产价格的演变特征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 全国平均房价从1999年的1843元/平方米上升到了2006年的3132元/平方米, 而且是逐年上升的。然而, 在2003年以前全国平均房价是以一种很平缓的态势在逐年增加, 年增长速度很小;但从2003年起全国的平均房价有一个陡然上升的趋势, 说明自2003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上升幅度之大。根据本文的计算, 1999年至2006年我国各地区平均房价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5490、0.4935、0.4902、0.4741、0.5116、0.5016、0.5352和0.5542, 从变异系数的结果看, 1999年至2003年全国各地区间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差异在逐渐地缩小, 而2003年至2006年全国各地区间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差异在逐渐地扩大。
二、房价演变特征的弹性分析
1. 房价的收入弹性
统计数据表明, 1999年~2003年房价的收入弹性总体上呈现一个向下的趋势, 说明房价的增长速度与收入的增长速度之比逐年递减, 表明收入的增加是支撑房价上涨的主要因素;而2003年至2006年的房价收入弹性总体上呈现一个向上的趋势, 说明房价的增长速度与收入的增长速度之比逐年递增, 这表明收入增加的幅度不足以支撑房价如此更大幅度的提高。上述的分析结果也表明了在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初期的1999年至2003年, 伴随着购买力水平的快速提高, 由于短期内难以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市场供给, 房价的上升也在情理之中;而自2003年以来, 随着相关土地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出台, 收入已不再是导致房价上升的唯一至关重要的因素。
2. 房价的土地供给弹性
1999年~2003年的土地供应弹性总体上呈现一个向上的趋势, 而2003年~2006年的土地供应弹性则总体上呈现一个向下的趋势。这一结果表明在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初期的1999年~2003年, 在土地协议出让的制度下, 土地投放并未受到限制, 土地供给的逐年增加抑制了房价的上升;而自2003年以来, 随着土地供给面积逐年的骤减, 说明土地供给的限制已成为导致房价巨幅上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3. 房价的城市化弹性
1999年~2003年的城市化水平弹性总体上呈现一个水平的趋势, 而2003年~2006年的城市化水平弹性则总体上呈现一个向上的趋势。这一结果表明在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初期的1999年~2003年, 房价的增长速度与城市化进程速度相匹配;而自2003年以来, 房价的增长速度则远远大于城市化水平的进程。
三、基本结论
本文以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演变规律为立足点, 以弹性分析为主要手段, 对1999年~2006年我国房价的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 得到的基本结论如下:在房地产市场化发展初期的1999年~2003年, 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渐提高是拉动房地产市场价格不断上涨的主要原因, 而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启动阶段的土地投放过快, 并没有引起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上涨, 甚至对房价产生了抑制的作用;在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2003年~2006年) , 随着城市化推进速度的减缓, 以及以“招、拍、挂”为主要特征的新制度和各种限制土地投放的相关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 土地投放的大量减少或者说地价的巨幅上涨是现阶段我国房价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而尽管收入水平的提高仍然可以提高房价, 但其作用却在慢慢减弱。
参考文献
[1]况伟大:房价与地价关系研究-模型及中国数据检验.财贸经济, 2005 (11)
[2]李爱华成思危李自然:城镇居民住房购买力研究.管理科学学报, 2006 (9)
价格弹性 篇7
在经典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关于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理论延伸出了依据商品弹性定价的相关理论。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化的百分比。通过将需求价格弹性值与1作比较,可以将产品分为富有弹性、单一弹性、缺乏弹性三种;且认为对于富有弹性的产品,降价可以增加商家的收入;而对于缺乏弹性的产品,提高价格可以增加商家收入;对于单一弹性的产品,保持原价是最好选择。
经典的弹性理论中,认为在点涨价和降价的弹性是相等的,即上涨或者下降1%,相应的使得下降或者上涨的百分比是相同的。根据弹性公式可知,和均是在和的基础上变动的,所以此处的相对量(百分比)的变动可以转化为绝对量的变动。也就是上涨或者下降1个单位,引起下降或者上涨的绝对量是一样的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针对某产品、在同一个时点,涨价1个单位引起的销量的下降的数量与降价1个单位引起的销量上升的数量通常是不一致的,因此,我们应该对涨价的弹性与降价的弹性进行细分。
通过比较、和1的关系,我们可以将产品分类为以下6种情况:
(1)即涨价和降价都将引起销量的比较大的变动,但是涨价引起的销量下降的量比降价引起的销量上涨的量小。
(2)即涨价和降价都将引起销量的比较大的变动,但是涨价引起的销量下降的量比降价引起的销量上升的量大。
(3)即涨价和降价都只引起销量的很小的变动,但是涨价引起的销量下降的量比降价引起的销量上涨的量小。
(4)即涨价和降价都只引起销量的很小的变动,但是涨价引起的销量下降的量比降价引起的销量上升的量大。
(5)即涨价引起的销量下降的量比较大,而降价引起的销量上升的量很小。
(6)即涨价引起的销量下降的量很小,但降价引起的销量上升的量比较大。
我们假定:
涨价时的销售收入为A,降价时的销售收入为B
通过比较A、B与的大小,可以得知在不同情况下,应该采取涨价或是降价策略。比较结果如下:
(1)(1)(2)均为,此时选择降价策略。
(2)(3)(4)均为,此时选择涨价策略。
(3)(5)为,此时选择保持现价策略。
(4)⑥为此时肯定要采取价格变动策略,具体由于的正负与x和y的取值相关,所以要视情况而定。
以往的经典理论,只针对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进行分类,将产品分类为正常品(又分为必需品和奢侈品)和劣等品;而对于产品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并未进行分类。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也可以依据产品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对产品进行分类,以制定不同的定价策略。
由此,我们可知,由于某产品在同一时点对于涨价和降价的需求弹性是不同的,商家应该依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以使得自己此时的收入最大化。
二、成本定价
在比较个别成本和社会平均成本在产品定价中的作用时,主流观点认为按照社会平均成本定价是价值规律的要求;作为产品价格制定的依据,一般只能是社会平均成本,而不可能是个别企业的产品成本。
社会平均成本是指部门内不同企业生产同种商品或提供同种服务的平均成本,是商品和服务的定价成本。但是,目前的文献中很少提及社会平均成本的产生条件,本文通过引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重新分析该定价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直到最终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一般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1. 引入期的特点:
新产品刚刚投入市场,顾客对产品还不了解,只有少数追求新奇的顾客可能购买,销售量很低。为了扩展销路,需要大量的促销费用,对产品进行宣传。在这一阶段,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产品不能大批量生产,因而成本高,销售额增长缓慢,企业不但得不到利润,反而可能亏损。产品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2. 成长期的特点:
顾客对产品已经熟悉,大量的新顾客开始购买,市场逐步扩大。产品大批量生产,生产成本相对降低,企业的销售额迅速上升,利润也迅速增长。竞争者看到有利可图,将纷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使同类产品供给量增加,价格随之下降,企业利润增长速度逐步减慢。
3. 成熟期的特点:
市场需求趋向饱和,潜在的顾客已经很少,销售额增长缓慢直至转而下降。在这一阶段,竞争逐渐加剧,产品售价降低,促销费用增加,企业利润下降。
4. 衰退期的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产品或新的代用品出现,将使顾客的消费习惯发生改变,转向其他产品,从而使原来产品的销售额和利润额迅速下降。
根据上述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我们可知:在产品的引入期和成长期,企业面对前期高昂的研发费用、相对狭窄的市场容量和不怎么激烈的竞争,首要的任务还是弥补前期的投入成本而非盈利,此时由于市场并不成熟,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平均成本并未形成,定价的依据主要是个别企业成本;而在产品的成熟期和衰退期,企业面对十分激烈的竞争,社会平均成本逐渐形成,并据此淘汰了那些低效的企业,此时的定价依据才真正是社会平均成本。
通过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个别成本、社会成本定价理论的结合,本文得出了在产品引入期和成长期依据企业个别成本定价、在产品成熟期和衰退期依据社会平均成本定价的结论。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张春红,于云霞.需求价格弹性分析及应用[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3]科特勒.《营销管理(第1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价格弹性 篇8
关键词:需求价格弹性,定价,利润
一、前言
在经济学中,通常用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反映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一般说来,在其它条件(例如消费者的偏好、收入等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是价格的函数,商品价格的变动必引起商品需求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厂商的销量及利润。因此,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是厂商需要采取的诸多重要策略之一。要制定恰当的价格区间,就必须要了解自己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若是商品富有价格弹性,可通过薄利多销能增加总收益;商品若是缺乏弹性则应当提高价格以达到企业经营的目的。但是在具体的定价过程中,基于该商品价格弹性的基础上,应该采取怎样的价格调动幅度才能够尽可能地取得最大的收益?这需要用数学模型来进行量化。
二、需求价格弹性在商品定价中的数理模型分析
弹性本是物理学的概念,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当外力撤消后能够恢复原来大小和形状的性质。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的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的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的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及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其价格变动作出反应的敏感程度,而其指标是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它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1. 模型分析
由经济学理论,可知当,时,调价只是销售总利润增加的必然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此时应当充分考虑价格调整的合理范围。在此,我们运用数学模型进行分析:
2. 小结
根据上述数学模型分析可知在不同的需求弹性下需按如下的价格调整策略来进行价格决策:
三、需求价格弹性在定价应用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确定价格调整的合理区域后,还必须考虑需求价格弹理论性在商品定价的实际应用中所受到的诸多因素的制约。
1. 商品自身特性的影响
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受到很多的因素的影响,包括商品本身的一些特点。例如:
(1)商品的可替代性。商品的可替代品越多,相近程度越高,则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往往就越大;相反,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就越小。此外,对一种商品所下的定义越明确越狭窄,这种商品的相近的替代品往往就越多,需求的价格弹性也就越大。例如:苹果涨价时消费者会选择相对便宜的梨、香蕉等水果。而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很难替代,因此涨价时,消费者为了治疗疾病仍然会购买。
(2)用途的广泛性。每一个商品都不止一种用途。如水有饮用、煮饭煲汤、沐浴、洗衣服、浇花等用途。水的价格很低时,消费者会将水用于其它的用途;而价格并非低廉时,在当前的价格下,消费者会优先满足"饮用"这一主要用途。再如,治疗癌症的药品,除了治疗癌症之外没有其他的用途。癌症患者不会因为其涨价而不去购买。而健康人不会因为其降价而去购买。因此,商品的用途越广泛,其需求就越有弹性。
(3)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非必需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大。如:蔬菜、大米、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消费者不会因为这些商品的价格的上涨而减少消费。化妆品、首饰品、汽车、钻石在生活中可有可无,涨价会促使消费者明显的减少对这些商品的购买。因此,对消费者生活越不重要的商品,其需求就越有弹性。
(4)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生活中常用的打火机,可以使用一个月左右,价格在1元左右。在消费者的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很小。价格上涨,即使上涨100%,到2元时,消费者也不会太在意,不会减少打火机的购买。由此可以判断出,商品的消费支出占消费者总支出的比重越大,这种商品的需求越有弹性。
(5)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需求量是在一定的时期内度量的,对价格的变动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做出反应。如果时间太短,需求量就来不及对价格的变动做出反应。从而可以判断出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较长,需求就越有弹性;而调节需求量的时间较短,需求的弹性就较弱。
总之,商品自身的诸多特性,会对需求价格弹性理论的实际应用造成一定的影响。
2. 相关商品的影响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的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交叉价格弹性为正,意味着商品y的价格上涨会使得商品x需求增加,表明两种商品时竞争或者替代关系。而交叉价格弹性为负时,意味着商品y的价格上涨会使得商品x的需求减少,表明两种商品存在互补的关系。以下对竞争商品和互补商品进行分析:
(1)竞争商品的影响。竞争商品对商品的需求弹性有很大的影响。在存在竞争商品的环境中,应该认真的考虑竞争商品的影响。像统一方便面价格上涨会导致自身的需求量下降,而使得康师傅方便面的需求量增加。因此,一种商品的价格和另外一种商品的需求同方向变动,两种商品的交叉价格弹性为正数。正的弹性系数越大,两种商品之间的可替代性就越强。竞争商品就是替代性极强的商品,几近等于1。
在市场中,竞争商品间的需求量和价格本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若某一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这种平衡的状态将被打破。若欲回到那种平衡的状态,需重新调整各个商品的价格。
(2)互补品的影响。在实际的生活中,与商品互补的商品也会对商品的价格造成影响。互补品是指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某种消费依存关系,即一种商品的消费必须与另一种商品的消费相配套。一般而言,某种商品互补品价格的上升,将会因为互补品需求量的下降而导致该商品需求量的下降。如汽油和汽车两种商品就是典型的互补品。若汽油的价格上涨,对于汽车的需求量便会减少。同样的,互补品也可以用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来分析。
互补商品中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系数表现出负号。因为,商品x价格和y商品的需求量呈同方向变动。而由于商品x价格和y商品的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互补品之间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系数呈负号。如果汽车的价格上涨10%,汽车的需求量减少5%。那么汽车对汽油的交叉价格弹性为-0.5。
互补商品之间,可以组成产品组合,也就是商品组合。这些商品组合满足同样的需求,互为补充并且可以一起使用。合理的利用商品组合,进行捆绑销售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可观的利润。
3. 其他因素的影响
商品自身特性及相关商品对需求价格弹性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中,其他的一些因素,如:经营季节、消费者的群体特征、政府的宏观调控及经济政策等也会对需求价格弹性造成影响。接下来,我对上述因素进行简单的分析。
(1)经营季节的影响。许多的商品或服务的经营都存在旺季和淡季的季节性,如上文提到的酒类产品,还有旅游产品。酒类在节庆日会迎来其销售的旺季。在旺季期间,即使调高价格也不会对其消费量造成多大的影响。即:旺季的需求弹性偏低,甚至小于1。但是在非节庆日,酒的消费量会大大的降低,降低价格对销售量的提升也有限。旅游产品在五一、十一及春节等旅游旺季的销售常常会异常火爆。旅行社纷纷提高价格,顾客依然纷纷加入旅行的队伍。因此,在旅游旺季,旅游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偏小。相反的,在旅游淡季,其需求价格弹性很大,变得非常富有弹性。
(2)消费者的群体特征。消费者的群体特征对需求价格弹性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时尚的商品往往会比较吸引年轻人的眼球。正是由于年轻人对时尚的商品的衷爱,商家即使提高价格,也不担心其商品的在销售量上的降低,更不会担心利润的下降。相反的,青年人对保健品不是很感兴趣。因此,保健品商不会对年轻人花多大心思,而是在中老年人群中下很大的功夫。中老年人为了身体的健康,在加强身体锻炼的同时,购买一些保健品。因此,保健品的价格提升在中老年群体中依然有很好的销量。
(3)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调控。在上文提到的生活必须品,如食用油、盐、大米等属于缺乏需求弹性的商品。理论上提高价格对其销售量不会造成多大的影响。但是,政府为了社会的稳定,限制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对违规涨价的商家进行处罚。如日本福岛地震之后,由于福岛核电站燃料泄漏,传言碘盐能够减少核辐射对人体的危害,食盐价格大幅上涨。很多商家销售商由于过多的提高食盐价格,受到工商管理局的严厉处罚。
除上述因素之外,还有很多的因素也会对需求价格弹性理论的应用造成影响。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中应该多加关注,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好尺度。并且,实际的经营活动中,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也是一个连续变化的函数。随着价格的变化,弹性系数也会做出相应的变化。因此,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以确定最佳的价格。
参考文献
[1]李仁君.微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7-38.
[2]阚玉峰.需求弹性在增加销售利润中的价格策略数学模型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2009(11):58-61.
[3]王玲,李姝.基于需求价格弹性的企业定价策略分析[J].经济与管理学报,2009(,12):56.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8-45.
[5]张新燕,需求价格弹性在经济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9(2):81.
价格弹性 篇9
收益的销售量弹性等于
下面试用价格弹性η与收益的销售量弹性、收益的价格弹性的关系分析总收益的变化.
1.用需求的价格弹性η与收益的价格弹性之间的关系分析总收益的变化
由上述收益的价格弹性与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关系为得:
(1) 当η>1时, 即收益对价格的函数是减函数, 所以当价格增加1%时, 总收益减少 (η-1) %;同样, 当价格减少1%时, 总收益增加 (η-1) %.
(2) 当0<η<1时, 即收益对价格的函数是增函数, 所以当价格增加1%时, 总收益增加 (1-η) %;同样, 当价格减少1%时, 总收益减少 (1-η) %.
(3) 当η=1时, 即收益对价格的函数是常函数, 所以当价格增加或减小与总收益无关, 即当η=1时此时总收益最大.
2.用需求的价格弹性η与收益的销售量弹性之间的关系分析总收益的变化
由上述收益的销售量弹性与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关系
(1) 当η>1时, 即总收益对销售量的函数是增函数, 又因为销售量对价格的函数是减函数, 所以总收益对价格的函数是减函数.由价格上涨1%时, 销售量减少η%, 而当销售量增加1%时, 总收益增加得, 当价格上涨1%时, 总收益减少同样, 当价格下降1%时, 总收益增加 (η-1) %.
(2) 当0<η<1时, 即总收益对销售量的函数是减函数, 又因为销售量对价格的函数是减函数, 所以总收益对价格的函数是增函数.由价格上涨1%时, 销售量减少η%, 而当销售量增加1%时, 总收益减少得, 当价格上涨1%时, 总收益增加同样, 当价格下降1%时, 总收益减少 (1-η) %.
(3) 当η=1时, 总收益对销量是常函数, 所以价格的改变与总收益无关.
例 (人大版《微积分》习题四A (57) )
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Q (P) =75-P2.
(1) 求P=4时, 若价格P上涨1%, 总收益将变化百分之几?
(2) 求P=6时, 若价格P上涨1%, 总收益将变化百分之几?
(3) 求P为何值时, 总收益最大?
分析下面用需求的价格弹性求解.因为
(1) η (4) ≈0.54时, 即0<η<1, 当价格增加1%时, 总收益增加 (1-η) %= (1-0.54) %=0.46%.
(2) 当价格增加1%时, 总收益减少 (η-1) %= (1.85-1) %=0.85%.
(3) 因为当η=1时总收益最大, 即解之得P=-5 (舍) 或P=5, 即当P=5时总收益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