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设计

2024-05-11

弹性设计(共12篇)

弹性设计 篇1

一、室内设计中的弹性设计的含义

弹性是一个力学上的概念,它是物体本身的一种特性。“物体受外力作用而发生形变,当去除外力后能使形变完全消失、恢复原状的性质。”[]。将弹性这一概念引入室内设计,是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手法之一。提到室内设计中的弹性设计,很多人往往把它单纯地理解为使用弹性隔断来分隔空间。其实,它应该具有更广泛的含义。

(一)从空间与时间上看:

1、空间上的弹性设计

所谓空间上的弹性设计首先是指室内空间的划分和界定具有灵活性。例如使用可移动的隔断、家具、幕帘来分隔空间,这样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划分就变得模糊而混沌,空间的使用功能也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变的。日本传统民居正是采用了这样的弹性分隔,房间与房间之间的分隔均采用移门,房间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产生多样的空间组合。

其次,室内设计是在六面体的建筑内部作装饰,除了平面的弹性划分之外,其余界面也可使用弹性设计。例如,墙面装饰可灵活布置,根据使用者的心情和需要作改变。因此,设计者应该在设计之初为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预留伏笔。

2、时间上的弹性设计

在西方古典建筑中,空间与空间的划分清晰而明确,室内设计仅限于在室内空间各个界面上作装饰,而现代室内设计把传统的三维空间扩展到四维空间,将时间的概念引入室内设计,时间上的弹性设计正是基于这一理论而来。它是指在设计中把未来不确定的因素考虑进去,为以后环境的变化留有余地,而不是一次性的定位和装饰。在设计中使空间和形式满足人在不同时间段内的需要,从而成为多样的、可变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室内设计。

(二)从形式与功能上看:

1、形式上的弹性设计

形式上的弹性设计是指界面表面的装饰富有弹性,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满足人们多变的要求。

2、功能上的弹性设计

功能上的弹性设计是指在设计时考虑多种功能的需要,例如日本的和室,白天可以会客、饮茶,晚上则作为卧室使用。又可指某一设计可以起到多样的功能,例如中国古代的博古架,既有收纳、藏书的功能,又可以作为分隔空间的隔断。

二、室内设计中的弹性设计的意义

(一)满足人们对多种功能的需要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使用功能的要求越来越多。以住宅室内设计为例,休息、娱乐、工作、厨卫、餐饮等功能性要求缺一不可,但可使用的空间并没有增加,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满足人们日益增多的生活需要,是室内设计师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而弹性设计恰恰是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之一,弹性设计可以在一个空间内包容多种使用功能,通过空间的不同组合释放不同的使用功能。香港设计师张智强的《家》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弹性空间设计案例之一,他以自己30平方米的公寓为样本,在狭小空间内创造出强大的生活功能。在这个空间中,几乎所有的家具都是可移动的,甚至连电视背景墙也是可动的。白天,“家”是一个工作室;夜晚,放下布帘和隐藏在柜子中的床,空间变成了安静的卧室。

(二)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设计以人为本,这是室内设计师必须遵循的准则。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居住空间为例,随着家庭结构日趋多样化,室内设计的对象不仅仅是传统的三口之家,还有丁克家庭、SOHO、老年家庭、复合家庭、单亲家庭等。随着人口的增减,家庭结构往往会发生变化。对设计师的要求可能不仅局限于满足当前的设计要求,而且要为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预留伏笔。弹性设计理念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将未来可能发生的状况纳入当下的设计,实现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节奏日益加快,随着新的设计理念、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出现,室内设计的使用年限也日益缩短。二次装修产生了极大的浪费,同时也对环境产生很大影响。弹性设计可以在原有装修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或替换室内构件,达到改造室内装饰的目的,从而减少二次装修的几率,或者减轻二次装修的成本。

三、室内设计中弹性设计的方法

(一)从可活动的结构入手,完成空间的兼容性

室内设计是建筑内部的装饰,必然要考虑建筑结构的影响。在设计时有些结构是必须固定的,而其他部分则可以自由发挥。如张智强的《家》设计中,考虑到管道的问题,厨卫的位置是固定的,床、桌子、柜子、视听系统都是活动的,通过活动家具,将大部分的功能收纳进一个空间内,白天的工作功能与夜晚的休息和娱乐功能产生了重叠和交叉。因此,在室内设计中运用弹性设计时,应该保留建筑上的不可活动的结构,如厨卫管道、承重结构等,选择那些可活动的结构入手,使各种使用功能在空间内产生重叠和交叉,从而使室内空间具有更大的包容性。

(二)使用各种设计手法,灵活划分空间

使用弹性构件分隔空间是最直接的弹性设计手法,具体的做法有:

1、各式活动隔断

包括拼装式隔断、升降式隔断、折叠式隔断等。上海的《凹凸家具库》运用了可以自由转动的屏门,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要开启或关闭,空间随之分、合,呈现多样的空间组合。

2、垂帘

主要有各种布帘、珠帘等,不同长度、不同材质的垂帘对空间的围合感不同,不透明的布帘,拉上时空间围合感较强。若使用透明纱帘或线帘,则可以形成通透的视觉效果,使空间隔而不分。

3、绿化

大型公共空间如酒店大堂等,常使用可移动的盆景作为分隔空间的“道具”,既能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又能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

4、活动家具

在弹性设计中活动家具既可以作为分隔空间的隔断,也可以用家具的活动性形成包容的空间形式。如中国古代家居中使用的博古架既有收纳作用,又起分隔空间的作用。在张智强的《家》中,床、厨房、衣柜等家具都隐藏在活动的柜子里。通过移动柜子,打开不同的家具,释放出不同的使用功能,从而形成不同功能的空间。

5、灯光

灯光的变化也可以形成不同的空间划分。例如,可以尝试在地面或者顶面用不同颜色的灯光围合不同的空间,根据使用者的要求,打开不同颜色的灯光,就可以形成不同的空间组合。

(三)为设计预留伏笔

弹性设计将时间纳入设计的范畴,在设计之初尽可能地将今后可能发生的变化考虑在内。一种方法是可以借用“新陈代谢”理论,将一些装饰构件进行模块化设计,外部的装饰不同,但连接方式是相同的,使用者可以随意替换、搭配这些装饰构件,从而形成不同的室内装饰形式。但此种方法要注意避免构件的形式相似,否则容易形成室内装饰效果趋于单一。

另一种方式可以采用使用寿命短的廉价的装饰品作为室内装饰的材料,例如一些非常规的装饰材料,使用寿命结束后立即更换新的材料。但这样的方法有可能会造成材料的浪费,所以可以使用在一些使用期限较短的设计中,例如会展设计等。

(四)运用多种手段实现丰富的视觉效果

现代室内设计早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装饰手法,而是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许多设计师尝试将声、光、电、媒体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技术运用于室内设计。因此,室内弹性设计的实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综合使用这些设计手法,可以形成丰富多样的视觉艺术和空间感受。

四、结语

同其他的设计理念一样,室内设计中弹性设计理念也受到技术的制约,需要建筑、水电、产品设计、电子技术等各方面的配合,因此完全意义上的弹性空间设计目前尚处在实验阶段。室内设计的手法并不是单一的,更多的时候是各种设计手法的综合运用。室内设计中的弹性设计理念作为室内设计创新的思路之一,不能将它凌驾于其他设计手法之上,而是应该将它与室内设计的其他手法一起综合运用,才能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设计空间。

参考文献

[1]张绮曼,郑曙旸.室内设计资料集[M].

[2]李渔.闲情偶寄[M]

[3]赵晨露.弹性空间设计探究[J].艺术与设计,2001,(04):81-82

[4]徐丽萍.弹性设计理念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特质表现[J].工程与建设,2009,23(5): 634-634

[5]张霁.将动态的观念引入住宅设计[J].住宅科技,1997,(12):5-7

[6]刘照国.论弹性空间的人性化设计[J].科技信息,2009,(26):265

[7]贾偲萌.平淡中的魅力体现——对室内可变设计的探讨[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

[8]丁鹏.未来小户型住宅室内设计中的弹性设想[J].华中建筑,2009,27(09):34-35

[9]陈哲.住宅平面弹性设计初探.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10]刘樯,张颀弹性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初探[J].新建筑,2005,(04)

弹性设计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弹性的基本特性,体验弹性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2、大胆、完整地表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心理准备、知识经验准备)

1、第一次操作材料:弹簧、橡皮筋、定型棉一组一份

2、第二次操作材料:弹簧秤、拉力器、靠垫、圆珠笔、鞋套、裤子、化妆瓶、毛绒玩具、发带、袖套、弹力球、夹子、发夹

活动过程:

一、出示材料

(价值分析:—激发探索弹性的兴趣)

1、重点提问:请你们一起来看看黑板上有什么?(出示定型棉、弹簧、橡皮筋)

2、任务1——玩玩看看:

重点提问:每样材料都去玩一玩,看看它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二、第一次操作

(价值分析:初步感知弹性的基本特征)

1、分别玩玩三种不同的材料,观察它们外形的变化。

2、集体交流,重点提问:你玩的是什么?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

3、教师小结:无论是定型棉、弹簧还是橡皮筋,用手去压压它摁摁它拉拉它,它都会变形,当我们的手松掉后又变回原来的样子,它们都具有弹性。

三、第二次操作

(价值分析:大胆参与交流,感知弹性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1、任务2——玩玩找找:

重点提问:玩一玩、用一用,找一找这些有弹性的东***在哪里?弹性有什么用?

2、幼儿交流,重点提问:你玩的是什么,弹性在哪里?它有什么用?

3、教师小结:这些东西里都藏有弹性的东西,有了弹性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更快乐!

4、找身上的弹性:在身上你找到了什么有弹性的东西?

四、延伸

(价值分析:变一变——对弹性有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1、重点提问:有什么办法让原来没有弹性的东西变得有弹性,让它更有用呢?

2、交流方法。

弹性势能表达式的实验设计探究 篇3

关键词:设计;探究;弹性势能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的实验基础、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它们在学生智能的发展中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当今的基础教学改革,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更重要的体现在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上。物理课程是基础科学教学中的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它也是一门具有哲理性的学科,其科学探究的实验方法,对培养具有科学探究能力的人才,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重视实验教学、开发探究性实验,这是落实《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一个具体的措施。探究性实验是指学生在学习好课本知识之后,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具体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对知识更进一步地领会和掌握,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探究性实验的实验观察和实验手段,使学生认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过程,从而更有效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生产技能和现代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弹性势能表达式的探究实验,是物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2)实验三的探究性实验,由于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克服弹力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其他形式的能转化弹性势能。此实验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一、使重力势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2.实验数据的处理

比如上面做的弹簧的压缩求出k的实验,我们就可以用来做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的实验,因为重力势能比较容易测量,所以,我们把钩码放在弹簧上,用钩码下落的高度和弹簧的形变量来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二、利用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测量弹性势能

1.实验仪器的结构

具体的做法是,在平抛运动仪器的水平轨道上打一个孔,把弹簧固定在轨道上。将白纸和复写纸叠放在一起,用夹子固定在面板上。同时,把白纸按实验仪器示教板的大小叠起来,让纸的边缘与示教板上框线的边缘线对齐,并把小球离开轨道的水平末端的这点标出,作为h高度,s水平坐标的原点,用现有仪器上的夹子进行夹白纸和复写纸会夹不牢,经常造成白纸和复写纸滑动离开原来的位置,造成实验打出的点误差增大。

用天平测量钢球的质量m,让钢球每次压缩弹簧一段距离,用刻度尺测量出长度x,并记录形变量Δx,由静止释放钢球,使钢球沿水平轨道方向射出,钢球在空中飞行落在接球槽,复写纸在白纸上留下钢球的位置,改变弹簧的形变量x,重复实验3次,注意在做实验时一定选弹簧与钢球匹配。

2.实验数据的处理

从以上两种方法,能够进行弹性势能表达式的探究实验,但是第一种方法能够在做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实验的同时把弹簧的k值求出。而第二种方法中弹簧的k值,要另外做实验得出。所以第一种方法比较方便。

以上探究实验,可以充分利用物理实验室的现有器材,在新教材实验中把一些废旧不用的器材,重新组合再利用,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物理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实验的目的主要在于给学生学习物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认识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方法,从而能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和发展能力,促进学生科学品质和世界观的形成。同时,通过学生实验,使学生掌握實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在实验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陶洪.物理实验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2]安忠,刘炳昇.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3]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李士营.物理2(必修)实验探究报告册[R].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设计弹性预案,促进动态生成 篇4

下面是《认识钟表》的两个教学片段, 由于受新旧理念的引导, 设计预案的风格不一, 课堂教学的生成价值也截然不同.

片段A

1. 多媒体出示一个钟面.

师:观察这个钟面, 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钟面上有一根长针, 一根短针.

师:长针还有个名字叫分针, 短针也叫做时针. (板书:分针、时针) 生2:我发现钟面上有1~12个数字. (多媒体闪烁演示)

生3:我发现这个钟面是5点.

师 (有些不自然地) :是吗, 你真聪明!

师:现在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钟面, 在钟面上找一找时针、分针, 同桌说一说.

2. 出示两个钟面 (2时, 9时) .师:你会看吗?

生4:2时, 9时.

师:你是怎么看的?

生5 (指着2时的那个钟面) :分针指着12, 时针指向2, 就是2时师:真了不起, 已经学会看钟面了.那这个为什么是9时呢?生6:分针指着12, 时针指着9, 就是9时.

3.请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6时.同桌说说时针指向几?分针指向几?从6时到7时, 要经过几小时?7时的时候, 时针指向几, 分针指向几?请拨出12时, 你发现了什么?

4.刚才我们认识的都是整时, 这些整时的钟面有什么共同特点, 应该怎样来读呢? (小组讨论)

得出:读整时时, 分针都指着12, 时针指着几, 就是几时.片段B

1.展示美丽的钟表世界.

师:从这些钟面上, 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钟面上都有一根长针和一根短针.

师:那根长针的另一个名字叫分针, 短针也叫时针.生2:我发现钟面上都有12个数字.

生3:我还知道那个小狗钟面上是5点.

师 (略显兴奋地)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能告诉大家吗?

生3:因为那个小狗钟面上的分针指着12, 时针在5的地方, 所以是5点.

师:大家认为他的说法对吗? (很多人都表示赞同)

师:看来很多小朋友已经有了看时间的经验了, 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来学习今天的知识了.现在请你们小组合作, 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共同制作一个钟表.

2.小组活动.

(教师给每组准备了一个钟面 (没有数字) 、两根长针、两根短针、一个图钉、一块橡皮)

要求: (1) 四人合作, 用材料制作一个钟面; (2) 拨出一个你们认识的时刻.

3. 展示各组学生的作品: (有整时的也有半时的) .师:这些钟面你认为有不太合理的吗?

生4:我认为7号钟面不太合理, 它的两根针一样长.

生5:4号钟面上的格子有大有小.钟面上的每个格子应该是一样大的.

师:钟面上的格子应该是一样大的.如果我们把从12到1看做是一大格的话, 钟面上一共有几大格呢? (师生一起数出12大格)

生6:10号钟面只写了4个数字.

师:小朋友见过这样的钟面吗?

生:见过.

师:这组小朋友还把钟面上的其他数字给藏起来了, 只写了3, 6, 9, 12, 小朋友认为对吗?

生:对.

4. 认读整时.

师 (指着1号钟面) :这个钟面是几点? (9点) 9点也叫9时, 刚好是整时.哪些钟面上刚好也是整时呢?

(生指10时、7时、6时、11时)

师:你怎么那么快就看出是几时了?你用什么办法看的?

生7:它们的分针都指着12.

生8:我先看分针指着12, 就不去管它了, 再看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了.

师:看整时时, 分针指着12, 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反思

从以上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 片段A精心预设了一条让学生尽快接受知识的“绿色通道”, 并按此设计忠实地加以实施, 课堂教学成了教案的精致翻版.这样的教学, 只能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 缺乏生气和乐趣, 使学生变得越来越本分, 越来越循规蹈矩.这样的课堂有的只是人云亦云, 失去的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精彩!

在片段B中, 对于“发现钟面上是5点”这同一个问题, 教师没有巧妙地规避, 而是略带兴奋地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能告诉大家吗?”这既是对学生发现的肯定, 也更好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接着让学生合作制作钟面, 继续学习的材料由他们自己提供, 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态度, 也为探究活动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在反馈中出现的各种小小的错误, 生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资源, 他们在相互探讨、相互启发中建构起整时的认读方法.

“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具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 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尽可能与计划一致, 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够使教师教学中采取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 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借以为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作出贡献———即使是有限的贡献.” (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语) 因此, 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 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 应“着眼于整体, 立足于个体, 致力于主体”, 设计弹性方案, 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 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在设定教学目标时, 不仅要有知识目标, 更重要的是还要预设学生在这节课可能达到的目标;其次在实施过程的设计上要“大气”, 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 它可以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相应的学生活动、组织活动的形式、活动期望效果的假设、师生互动方式及产生的预想目标.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

企业如何设计高弹性的绩效工资? 篇5

绩效工资设计的基本原则是通过激励个人提高绩效促进组织的绩效。即是通过绩效工资传达企业绩效预期的信息,刺激企业中所有的员工来达到它的目的;使企业更关注结果或独具特色的文化与价值观;能促进高绩效员工获得高期望薪酬;保证薪酬因员工绩效而不同。

在设计任何绩效工资时都必须做出的关键决策是――绩效认可,即薪酬在多大程度上建立在绩效基础上,绩效工资的关注对象,决定绩效工资的多少与怎样等。在此基础上,企业还应建立绩效管理体系,以使绩效与薪酬有效连接,而且必须达到以下要求:员工的工作绩效是可以度量的;员工之间的绩效差别是可以区分的;可以体会到绩效差别和薪酬差别之间的关系;业绩薪酬增长的前景将激励提高绩效行为的改变;个人和组织绩效之间存在可以建立的联系。

在绩效工资的设计过程,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绩效工资的比例配置

绩效工资在不同部门或不同层次岗位有不同的配置标准,由于绩效工资种类很多,这里,我们以其中一种――业绩工资进行说明,业绩工资的配置标准与各个岗位的工资等级和对应的外部薪酬水平相关;其与个人或团队的业绩联动,使得员工或团队可以通过对业绩的贡献来调节总体工资水平。具体配置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切分法,先依据岗位评价和外部薪酬水平确定不同岗位的总体薪酬水平,再对各个岗位的总体薪酬水平进行切分,如某岗位总体薪酬水平(100%)=基本固定工资(50%)+业绩工资(50%);第二种是配比法,先依据岗位评价和外部薪酬水平确定各个岗位的基本固定工资水平,这时应考虑薪酬水平市场定位,这种情况下,一般基本工资水平应定位于市场薪酬水平的相对低位,再在各个岗位基本工资的基础上上浮一定比例,使各个岗位薪酬的总体水平处于市场薪酬水平的中高水平,如某岗位的薪酬总体水平=基本固定工资+业绩工资(业绩工资为基本工资的40%),

这样在员工没有达到或低于预期业绩标准时,其总薪酬水平低于市场水平;而达到或高于业绩标准时,其总薪酬水平就会持平或高于市场薪酬水平,从而达到员工依业绩控制自己薪酬而激励绩效的目的。

2、绩效等级和绩效分布

绩效等级是依据绩效评估后对员工绩效考核结果划分的等级层次,它一方面与具体的绩效指标和标准有关,也与企业考核的评价主体和方式有关;在做到公正、客观对员工绩效进行评价基础上,绩效等级的多少和等级之间的差距将会对员工绩效工资分配产生很大影响。在设计绩效等级时还要考虑绩效工资对员工的激励程度,等级过多造成差距过小将会影响对员工的激励力度;等级过少造成差距过大将会影响员工对绩效工资的预期,以至使员工丧失向上的动力。

在确定了企业绩效等级以后,还应明确不同等级内员工绩效考核结果的分布情况,即每一等级内应有多少名员工或有百分之几的员工;通常来讲企业决定员工绩效分布时基本符合正太分布现象,即优秀的10~20%,中间的60~70%,而差的10%左右。严格的绩效分布一方面有利于对员工的绩效进行区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消除绩效评价各方模糊业绩,使得被评价对象的评价结果趋中。

3、绩效工资分配方式

绩效工资分配方式是指绩效工资如何在个人或团队中进行分配,常见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绩效工资直接与个人业绩工资标准对应进行分配;一种是绩效工资先在团队间进行分配,然后再依据个人绩效进行分配,这中间又包含两种形式――完全分配和不完全分配,完全分配是将企业计提的绩效工资总额在团队与员工中进行彻底划分,一分不剩;而不完全分配是在控制绩效工资总量的情况下,在团队与员工之间依考核等级进行层次分配,绩效工资总量存在一定剩余。

弹性设计 篇6

【关键词】 语文教学;设计弹性;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1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经过几年的发展,语文课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固定化“剧本”:新课导入——整体感知——精读、品读——拓展延伸——作业布置。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虽有感知,答案却是唯一;虽有品读,教师却代而品之;虽有拓展,却不着边际;虽有作业,很多学生却敬而远之,毫无趣味可言。教学预案的弹性设置,就是要避免这种新的僵化模式的产生,真正做到“教无定法”“学无定规”。这就强调教学预案的过程设计必须更加灵活,要在服从大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灵活开展各种富有“弹性”教学活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设计弹性的板块式预案

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往往可设计成若干教学板块。这里的“教学板块”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地接触、探究文本,对某个问题情境进行学习研究、感悟体验的过程,是比较集中而相对独立的具体教学环节。这些板块在预设时要有相当的灵动性,要充分考虑到课堂生成时师生活动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复杂性,能根据教学过程的实际进展及时反馈、调整教学设计,学生体验到哪儿就先学哪儿,学生最喜欢学哪儿就学哪儿,以保障主体地位的更好落实,促进教学过程的现场生成。所以在预设时不但要考虑到若干板块在课堂中有序生成的可能,更要考虑到它们无序生成的可能,要具有根据学情适时变化的灵动的预设弹性。

如教学《孤独之旅》,文章的环境描写非常典型,可以说环境就是杜小康成长的催化剂。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做这样的设计:

师:文中有哪些环境描写,分别起什么作用?

A:鸭群是杜小康的伙伴,可以说是暗示了杜小康的成长。(板书:鸭群)

学生交流(鸭子变化的过程:无家的飘游者——长成真正的鸭,对杜小康的孤独起烘托作用,鸭子的成长也寓意着杜小康的成长)。

B:芦苇荡是杜小康的生活环境。(板书:芦苇荡)

学生交流(芦苇荡:压抑——开阔,芦苇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C:暴风雨是杜小康成长的转折点。(板书:暴风雨)

学生交流(暴风雨成了杜小康成长的催生力量。面对芦苇荡中极其可怕的暴风雨,杜小康在暴风雨中搏斗,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

上述设计就是一种板块式预案。它以一个关键问题导入,分成“鸭群”“芦苇荡”“暴风雨”三个板块展开学习,而学生学习的先后顺序可以根据课堂的实际生成情况进行调控。“板块”是可移动的,板块式教学方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进程中也是可以调整的。如果学生课前已经对课文比较熟悉,“整体感知”这个环节就可以去掉,如在新课展开之后,发现学生对课文还不够熟悉,可以再读。“感悟体验这一环节”可以在上新课之前安排,也可以在巩固练习之后完成,还可以在课中进行。

二、设计富有弹性的教学问题

(一)设计体现探究学习的问题

由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转变为探究的学习方式,无疑是一场极为深刻的变革。所谓“探究”的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索研究方式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探究必须形成问题情境,所以教师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和合作者,应当在尊重学生质疑、求疑的基础上,组织、帮助学生抓住主要问题,放手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自主感受语言文字,在文本中去探寻答案。

(二)设计体现自主交流的问题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交流活动中,教师以只言片语,或点击要旨,或启发补充,或拨疑解难,能使师生之间的对话成为心灵交流。然而这也是教学设计难以企及的细节,教师只能以“假设”来猜度学生可能交流的要点,而如何对话、引导则全凭临场的灵活应变。

例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里说道,罗布泊的悲剧还在全国的其他地方上演,为了有效制止一个个生态灾难,请你给总理提个建议。

《谈生命》中冰心说: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像一棵小树。你觉得生命像什么呢?

上述几个设计全凭学生各自的感受来进行交流。这样的预设从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出发,为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多元的发展空间,精彩是可想而知的。新课程中的语文课堂,应该完全摒弃那种“对不对”“美不美”的唯一答案的问题设计。“弹性”问题设计,应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文章语言和思想内容,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

三、多运用富有弹性的教学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里所说的语文实践也就是语文活动,而语文活动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平台,是培养思维能力,获得终身发展能力的场所,是课堂师生情感互动的桥梁。

朗读、复述、背诵、讨论等教学活动就是语文课堂最基本的活动,也是最富有弹性的活动。例如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阅读教学而言,无论什么文章,朗读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活动。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朗读手段:范读、自由读、齐读、指名读、默读、诵读……指导学生在读中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在读中进行语感训练,在读中领会作家的感情,在读中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

如《记承天寺夜游》,教师用“读”贯穿了整堂课的教学。开始学生自读,对着文章的注解初步理解课文,教师对关键词做出补充,帮助学生理解。第二步,教师范读,通过对每个句子的朗读把握,讨论作者的情感流动。第三步,自由朗读,教师对苏轼写作背景的补充介绍,讨论苏轼的人生观。第四步,读背课文,延伸到苏轼的三首诗: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比好湖山;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由此,学生对苏轼的人生态度理解得更为深刻:逆境的时候不要消沉,要笑对人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气氛活跃,既陶醉于承天寺庭院的淡淡的月色之中,也折服于苏轼的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可以说是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王荣生.从“三个维度”把握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J].上海教育科研,2003(11).

[2]陈斌,何世英.试论当代语文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

弹性单排桩的设计计算 篇7

1)单排桩基础的初步设计方案拟定

根据上部结构的类型、荷载标准、水文地质资料、施工技术条件等情况综合分析考虑,初步拟定桩柱直径、材料、根数及排列布置、柱顶和桩顶标高等。

2)单桩所受外荷载的分配

要注意单桩轴向容许承载力验算(确定桩长)时所受轴向力Pi与进行桩身内力和变位计算时的Mi、Hi分配不是同一种作用布置组合。

3)单桩轴向容许承载力的验算

根据地质条件桩长可确定时,直接进行单桩容许承载力验算;当根据地质条件桩长不可确定时,可按单桩轴向容许承载力公式反算桩长。

4)参数计算

计算确定m、b1、EI,然后计算土中基础变形系数α,并判断是刚性桩还是弹性桩。

5)桩身内力计算

按绘制MZ-Z图的顺序进行内力计算(包括确定最大弯矩截面相对应的轴向力)。

6)桩柱底最大压应力验算

7)桩柱顶水平位移验算

8)桩身强度验算与配筋设计

2 单排桩基础算例

2.1 基本设计资料

河床标高20.7m,桩顶与河床平齐,一般冲刷线标高为19.12m,局部冲刷线标高为17.6m。

地基土为可塑黏土,地基土比例系数m=8000kN/m4;地基土摩阻力标准值qik=60kPa;桩端处土的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0]=360kPa,内摩擦角φ=20°,土的密度r2=10.0kN/m3(已考虑浮力),混凝土密度r1=15.0kN/m3(已考虑浮力)。

2.2 墩柱及桩的尺寸

采用双柱式桥墩[1](见图1)。墩帽盖梁顶标高为27.10m;墩柱顶标高为25.70m;桩顶标高为20.7m。墩柱直径1.30m;桩的直径1.50m。桩身用C25混凝土;其受压弹性模量Ec=2.8×107kPa。

2.3 荷载计算

上部结构为30m预应力钢筋混凝土T梁,桥面净宽9m+0.75m×2,设计汽车荷载为公路-Ⅰ级,人群荷载标准值为3.0kN/m2。以顺桥向计算为例,计算至盖梁顶的各作用值见表1。

注:单孔汽车荷载计算时,考虑了冲击系数的影响。

根据表1,经计算求得作用一根桩顶荷载为:

双跨结构重力P1=1468.00kN

盖梁自重反力P2=264.60kN

一根墩柱自重P3=165.92kN

系梁自重反力P4=67.5kN

每一延米桩重q=26.51kN/m(已考虑浮力)

两跨双列汽车荷载反力P5=1184.84kN(考虑横桥向偏心影响,计算桩长用,取大值)

两跨人群荷载反力P6=67.49kN

单跨双列汽车荷载反力P7=281.10kN(考虑横桥向偏心影响,计算内力用,取小值)

单跨人群荷载反力P8=32.81kN

单跨双列汽车荷载弯矩M1=118.06kN·m

单跨人群荷载弯矩M2=13.78kN·m

水平制动力H1=82.5kN,制动力弯矩M3=528kN·m

风力水平力H2=10.70kN,风力弯矩M4=44.24kN·m

2.4 桩长计算

由于地基土土层单一,根据地质情况桩长不可确定,按单桩轴向容许承载力公式反算桩长。采用基本组合,除考虑永久作用外,还考虑汽车效应和人群荷载效应。

假设该桩埋入最大冲刷线以下深度为h,一般冲刷线以下深度为h1,则

式中,P为一根桩所受全部外荷载,桩身自重与置换图重的差值作为荷载考虑,即

计算[P]时各参数取值如下:

桩的设计直径为1.50m,冲抓锥成孔直径为1.6m,桩周长U=5.03m,A=1.77m2,λ=0.7,m0=0.8,K2=3,[fa0]=360kPa,qik=60kPa,γ=10.0kN/m3,则

则有3300.53+8.48h=175.68h+320.16

取h=18.0m,桩底标高为-0.4m。

2.5 桩身内力及变位计算

2.5.1 最大冲刷线处P0、H0、M0计算

汽车按一跨荷载考虑,由于内力是按承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基本组合的效应组合计算,除汽车荷载效应外还考虑人群荷载、汽车制动力、风荷载的可变效应,即

式中,γGi=1.2,γQ1=1.4,组合中除汽车荷载外,还包括人群、制动力、风荷载三项可变作用,ψc=0.6,γQ j=1.4(但风荷载γQj=1.1),P0计算时汽车荷载取用横桥向非偏心方向竖向力。

2.5.2 桩的各参数确定及α计算

确定桩的计算宽度b1=Kf(d+1)=0.9×(1.5+1)=2.25m

地基土比例系数m=8000kN/m4

桩身截面二次惯性矩I=0.049×1.54=0.248(m4)

αh=0.329×18.0=5.93>2.5,为弹性桩。

2.5.3 单位“力”作用在局部冲刷线处,桩柱在该处产生变位计算

2.5.4 局部冲刷线处桩柱变位计算

0.032×10-4=0.396×10-2=3.96mm<6mm(符合m法计算要求)

2.5.5 局部冲刷线以下深度Z处桩身截面内力计算

桩身截面配筋只需弯矩,不会发生剪力破坏,在此只计弯矩。

A3、B3、C3、D3可从《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3](JTGD63-2007)表P.0.8中按αZ查取,其计算列于表2,绘制的桩身弯矩图见图2。

从表2中可知,最大弯矩设计值Mz=972.77kN·m,Z=1.82m,其轴向力设计值

则可根据Mz和Nd按偏心受压构件进行配筋设计。具体配筋计算略。

2.5.6 桩柱顶水平位移验算

3 结语

桩基础实际上是一个空间受力状态,计算时总是将所受的荷载最后换算到承台(或盖梁)中心处的P、M、H三种力,将P、M、H分配给单桩,然后计算最不利的基桩内力、位移。

摘要:介绍了弹性单排桩设计计算程序;通过具体算例,详细列出了单排桩基础设计计算过程。

关键词:弹性单排桩,桩长计算,桩身内力,变位计算

参考文献

[1]盛洪飞.桥梁墩台与基础工程[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弹性设计 篇8

怎样通过弹性问题设计, 使课堂变得鲜活、生动, 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充满激情呢?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提高教师备课中的预设能力

第一, 教师引导学生多元解读文本。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 “应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应以课堂教学为阵地, 以文本为例子, 利用文本后的阅读研讨题、学生质疑题和教师设计的一些具有开放性, 可以促进多元解读的问题, 开启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多角度、全方面地看待问题, 生成更多的文本资源和学生信息资源。

第二, 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作出充分预设。传统做法是教师本着自己对教材的理解, 从教的角度出发, 进行问题设计。而优质课堂要求教师备课时则必须将学生放在首位, 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必须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去思考:哪些是注释中没有或解释得不清楚的?哪些是容易引起怀疑的?哪些是容易激发联想从而产生较高层次的问题的……在问题设计中对学生的提问准备得越充分, 上课就越从容, 而问题都能当场得到解决, 反过来又促进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形成良性循环。

二增强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第一, 发挥教师的理性引导作用。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没有深入的理解, 感悟、讨论、交流就容易流于浅表, 失于粗疏。他们非常需要成年人的帮助和引导。此时, 就需要教师参与到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教学内容的交流讨论中来, 而且教师的发言, 要更具有启发性、深刻性、独创性, 这样才能实现调控课堂, 将教学引向深入。

第二, 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参与空间。包括讨论的空间、活动的空间、质疑的空间等。如在学习《背影》一课时, 有学生对“父亲”的形象提出了质疑, 认为父亲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通常应该是严肃、爱在内心, 说话不会“再三嘱咐”, 步履也不会很“蹒跚”, 爬月台也不应该很“艰难”。于是我就给出时间让大家思考、开展讨论和争辩。最后经过讨论, 同学们认为文章是借父亲的背影表达两代人之间的爱。这样, 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就有了保证, 同时也为新的教学目标的生成创造了条件。

第三, 教师要巧妙捕捉课堂动态, 善于生成。这就考验到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筛选能力、相机点评能力等。要根据课堂动态生成的具体情况及生成资源的价值, 或放大动态生成的瞬间, 或扩展动态生成的亮点, 多法并举, 善于生成, 让全班同学分享之、共研之。我总结出一些课堂生成策略:如“放大法”, 即挖掘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 抓住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以此为新的学习生长点, 发现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 拓展其他学生的思维。“缩小法”, 即对课堂上那些不利于正常教学的消极信息, 使之或大化小, 小化无;或大化小, 再适当利用其合理的部分;或给它来个“转折”, 取其积极的因素, 巧妙利用。“变序法”, 即根据课堂动态生成的具体情况及生成资源的价值, 及时、适度地调整预设问题, 或临时增加问题, 或临时删去预设的问题设计, 或临时调换问题出现的顺序。

三通过课后反思、听评课等方法, 提高教师的素质, 转变教师教学设计理念, 完善对问题的弹性化设计

第一, 通过课后反思, 促进教师个人成长。教师应针对课堂上弹性问题的设计、生成等进行反思: (1) 反思成功之处。如教学中能引起师生共鸣的弹性问题设计;课堂上一些精彩的师生对答等。 (2) 反思失误。侧重于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失误, 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习的自主学习;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等, 写出改进的策略和“二度问题设计”的新方案。 (3) 反思学生见解。课堂上学生的独特见解、精彩回答以及学生的问题和建议等均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对世界的独特感受, 教师要认真反思回顾, 从而了解学生的知识心理, 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合理引导。

第二, 通过听评课促进课题组共同进步。在听评课时注重从弹性问题的设计、课堂生成、给学生的弹性思考空间等方面进行教学评价, 从而互相促进。

一种弹性托料装置的设计 篇9

在机械零件的加工制造过程中, 提高加工效率是永恒的主题。在机加工领域要想提高效率就要压缩生产节拍, 即缩短加工时间、上下料时间、机床调整维护等辅助时间。在现代化工厂中, 能自动完成将工件向加工或装配机械供给并上料的自动上料装置已越来越多地替代了工人来完成上下料等工作。自动上料装置应用于生产实践, 其精度和效率十分明显。但对于某些特定行业和企业, 由于产品为长轴 (管) 类零件, 而且产品尺寸大、批量大, 需要在大规格的机床上加工, 这时自动上料装置优点无法体现而且成本很高, 这时需要既经济又方便适用的方法。为了缩短上下料时间, 同时为了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 在一些较大规格的机床上辅助托料机构是通常采用的一种辅助装置。工人只需要将零件吊放到托料架上, 后续定位、夹紧、加工等工作由机床自动完成。传统的辅助托料机构一般对工件是刚性支撑, 这种刚性辅助托料机构虽然结构简单, 但只能适用于毛坯类工件或工件表面要求不高的场合, 对于有些要保证加工工件的表面质量和精度并需要辅助支撑的场合, 必须对工件实行弹性托料来满足加工的要求。

1工作原理及结构组成

1.1工作原理

支撑块压在弹性部件上, 使弹性部件产生压缩变形, 但不得使弹性部件处于向下移动的极限位置, 这样由于弹性部件的存在, 支撑块能够实现一定范围内的上下移动, 这样支撑块由刚性支撑转换为弹性支撑。所述弹性部件优选为碟形弹簧, 在端盖和碟形弹簧之间设置有垫片, 通过垫片可以调节碟形弹簧的预紧力大小。通过调节螺杆相对于通孔上下的位置, 可以调节支撑块的位置, 当支撑块的位置调节合适后, 通过螺母固定螺杆的位置。在通孔的两端都使用螺母, 可以使螺杆更可靠地固定在压块上。

1.2结构组成

图1 为一种弹性托料装置的结构图。包括支撑块2、碟形弹簧3、调节支撑装置和支架10 (支架10 上固定有压块9, 在压块9 上设有通孔) 。调节支撑装置包括螺杆7 和螺母8, 调节支撑装置固定在支架10 上, 支撑块2 通过弹性部件3 放置在调节支撑装置的上端。螺杆7 通过螺母8 固定在压块9 上, 在螺杆7 的上端设有端盖6, 在端盖6 的上方依次放置垫片4、碟形弹簧3 和支撑块2;在支撑块2 下端的两侧设有2 个调整块5, 支撑块2 在进行上下移动时通过2 个调整块5 形成的导轨限制其移动方向;同时调整块5 也用来限制支撑块2 向下移动的极限位置, 在支撑块2 没有承载工件11 时, 调节支撑块2 与调整块5 之间的间隙小于碟形弹簧的极限行程。支撑块2 的支撑面设有凹槽, 通过凹槽可以增加支撑面与工件11 的接触面积, 当工件11 仅通过凹槽无法平稳托料时, 可以在支撑块2 的两个侧面固定挡块1, 再次增加工件11 与支撑面的接触面积, 使托料平稳。当支架10 固定在床身底座上时, 整套弹性托料装置相对于机床是固定的, 只能通过支架10 的腰孔微调或者在床身底座上设计几组螺孔可供有选择的安装。当支架10 固定在中心架支座上时, 整套弹性托料装置相对于机床是可移动的, 通过中心架在床身导轨上的移动来满足长短不一的工件的弹性托料。该弹性托料装置为机械加工的辅助托料装置, 通过卡盘的三爪自定心夹紧及尾架顶尖顶紧工件后随主轴作旋转运动进行工件的加工切削, 由于支撑块2 和挡块1 是静止的、不能作旋转运动, 所以在工件切削时工件和支撑块及挡块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间隙。

1—挡块2—支撑块3—弹性部件 (碟形弹簧) 4—定位螺钉5—调整块6—端盖7—螺杆8—螺母9—压块10—支架11—工件

2 结语

本装置将弹性托料装置作为机械零件加工的辅助装置, 降低了大规格机床的设计和制造成本, 并且该装置结构简单、装拆调整方便, 操作容易、可换性好, 具有良好的实际使用功效, 能够减轻劳动者的劳动强度, 可以提高产品的加工质量和精度, 尤其涉及批量工件的生产。

摘要:文章介绍了一种弹性托料装置。该装置通过将支撑块压在弹性部件上, 使弹性部件产生压缩变形, 使得支撑块能够实现一定范围内的上下移动, 由刚性支撑转换为弹性支撑;通过调节螺杆相对于通孔上下的位置, 可以调节支撑块的位置, 当支撑块的位置调节合适后, 通过螺母固定螺杆的位置。该装置结构简单, 装拆调整方便, 能够减轻劳动者的劳动强度, 同时可以提高产品的加工质量和精度。

关键词:劳动强度,碟形弹簧,弹性托料装置

参考文献

[1]闻邦椿.机械设计手册 (第1卷) [M].5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弹性设计 篇10

最初采用一般加工方法, 工艺过程如下:

a.粗车外圆Φ20h7、Φ12h7处留精加工量0.2-0.3, 其它处到尺寸。

b.外圆精加工Φ20h7、Φ12h7处到图纸尺寸。

c.夹外圆Φ12处加工Φ10H7孔道精度要求。

采用这种方式加工, Φ10H7孔对Φ20h7轴心的同轴度很难保证, 而且效率低。

分析不能保证精度的原因:工作孔的加工时以外圆的定位基准, 用卡盘装卡, 积累误差较大, 定心精度低, 达不到工件的要求。因此必须采用以外圆为基准定心精度高的夹具, 该夹具必须结构简单 (积累误差小) 操作简便 (提高工效) 。

我设计了弹性夹紧机构, 经过几次使用改进后, 这种机构在CA6140车床上装夹工件加工内孔后, 该孔的精度要求完全达到了, 而且效率提高十几倍。

1 设计原则

尽量减少机构的零部件, 提高各组成件的精度, 从而降低夹紧工件时反映到工件上的积累误差。

2 结构形式

该机构采用弹性定心, 外锥弹性元件轴向移动式, 定心与夹紧同时实现。导向则是用工件的Φ12处, 如图2。

3 设计要求

3.1 夹具体的设计

夹具体的机床主轴锥孔直接配合, 以减少积累误差。将夹具体锥柄与机床主轴孔配合安装后, 再加工夹具体的其他部位。内锥孔对孔Φ12的跳动不大于0.005mm, Φ12H7孔与工件Φ12h7处均为间隙配合H7/h7。

3.2 弹性元件的设计

3.2.1 弹性元件采用外锥形式, 其外锥面必须与夹具体内锥孔锥度相同。

加工时可拨一次刀台角度分别加工外锥体及内锥孔, 从而保证其配合精度。

弹性元件采用两端各开三个均布的轴向长口, 此长口长度为弹性元件长度的三分之二, 两端长口角度错开60度。内孔与工件Φ12h7处为滑动配合H7/h7。夹紧时或松开时, 弹性体的变形量很小, 一般弹性体的外锥体的外锥角大于夹具体的内锥角, 夹紧时, 弹性体外锥面与夹具体内锥孔只是圆环线接触或很窄的圆环面接触, 这种弹性体则与夹具体和与工件的接触均为大面积接触, 因此这种卡头的定心精度就优于其他形式的定心精度。

3.2.2 弹性元件几何形状及热处理决定了夹具的性能及使用寿命

前后交叉开口及开口均布使得弹性元件涨缩均匀。槽口不宜过多、不宜过长, 否则会使其刚性降低, 影响使用寿命。但也不宜过少、过浅, 否则会降低弹性, 增加弹性元件的长度, 有利于夹具的工作条件, 有利于夹具与工件的基准面获得更紧密的接触, 使夹紧面更均匀的分布在工件的基础面上。

取L=2.5d (基准轴) 左右, 弹性体外径D (大端) =2d (基础轴) 左右。锥度不可过小, 否则影响松开紧定螺帽时弹性体的迅速涨开, 取12°以上为宜, 但不能过大, 否则夹紧力小。

材料采用含碳量较高的碳素钢, 如T8、T10或65Mn钢, 调质处理, 提高其综合机械性能, 特别是弹性耐磨性及硬度。

紧定螺帽螺纹应与夹具体螺纹有较好的配合, 同时螺纹孔中心线应与推紧端面有较高的垂直度。由于弹性元件孔与工件基准面间隙很小, 因此其推移量也很少。

4 工作过程及使用方法

夹具机构各零件安装好后, 可将工作基准部件插入弹性元件内孔及夹具体内孔。旋转紧定螺母, 此时弹性元件即以工件基础面为导向做轴向移动, 同时弹性体与夹具体、弹性体与工件逐渐夹紧, 达到定心、夹紧的目的其精度可用百分表测量, 方法如下:

把表触头放在工件表面上, 手动旋转主轴, 表读数误差一般在0.01左右, 若发现误差达到0.02时可将紧定螺帽做微小松开, 把工件相对于夹具体做一角度旋转, 然后重新压紧、打表。一般可连续加工几个工件以后作一次误差检测。

5 弹性定心夹紧机构的分析

弹性定心夹紧机构具有定心精度高, 结构简单, 操作方便的特点, 其工作效率高, 适于精度高, 大批量的小型工件的精加工。有些难于装卡的工件也可以胜任, 因此它在卡具一类中有独特的功效。

5.1 分类:弹性定心夹紧机构按用途可分为两类:a.内夹式b.外涨式

内夹式主要用于以外圆为定位基准的工件定位夹紧, 外涨式主要用于以内孔为定位基准的工件定位夹紧。

按用途分:这两种结构型又分为轴向定位和径向定位两种。

5.2 影响弹性夹具的精度因素

5.2.1 夹具体内锥孔对导向孔轴心的跳动及弹性体外锥面对内

孔中心的径向跳动, 这一因素是夹具体本身对加工件造成加工误差。

5.2.2 导向孔本身的尺寸误差也是影响装夹定心的一项重要因素。

5.2.3 对于轴向定位来说, 工件直径大小的变化将是影响工件轴向定位的一项重要因素。

摘要:结合实际, 重点阐述了弹性定心夹紧机构的设计与精度。

增强心理弹性 篇11

而人的心理发展过程却未完全如此。一位体弱古稀的老人,其心理承受能力也许可以超过一个身强力壮的青年人:在意外不幸面前,有的青年可能一蹶不振,甚至失去生活勇气而走上绝路;而有的老年人却可做到老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诚然,这绝不是说,老年人的心理强性、韧性一定优于青年。恰恰相反,老年人由于其精力和工作生活能力的逐渐衰退,心理承受能力一般地说是逐渐减弱的。耳聋了,眼花了,力不从心了,亲人朋友先后辞世了,和后代缺乏必要的沟通与理解,都会对老年人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但是,老年人却可以加强修养,达观处世,使心理弹性和韧性得以增强,从而增强对不幸与打击的承受能力,这里的关键是增强自己的涵养。关于增强涵养的方法,许多人都提出过有益的行之有效的主张,笔者就此也提出几条与老年朋友共勉。

1. 登高望远:古有九九重阳登高之俗,登高确实可以使人心旷神怡,豁然开朗。这里的“登高”,自然不单是指“登高”之类, 主要是讲老年人应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超脱些,达观些。人的立足点高了,境界高了,一些生活中的区区琐事也就不化而解。如果整天只看到身边琐事、烦事,那自然有无限烦恼在心头。风物长宜放眼量,处世从容日月长。

2. 有为常乐:老有所为,这里不一定指仍在工作岗位上贡献余热,也未必说一定要著书立说或有发明创造之类。凡能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国家对家庭有所贡献的,都应视为“有为”。有的老年人自嘲道:“老家伙,老家伙,越老越加活。”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未必是坏事。只要是力所能及,多干一点心理上就能多一分充实,少一分苦闷。不能干重的,可以干轻的,总比精神无所寄托要强得多。当然,子女强迫老人多干活,则另当别论。

3.变失为得:有些文章中谈到,老年人虽然不可避免地要逐渐丧失精力与能力,但可以变失为得,变苦为乐。具体地说,失去一些,还要设法得到一些,一边丢掉一些本事,一边则要学得一些本事,做到日有所乐,月有所得,年有所长。日有所乐,就是每日都要做一件乐事,有值得欢庆的喜事固然好,没有,即使听了一段有趣的相声、笑话也可作为一乐,借此保持乐观情绪。月有所得,就是每月要力争学会一件新本事。这本事无论大小,哪怕是学会炒一个风味菜,或学会一种新的毛衣花样也好,积少成多,一年就添了十几样新本事,这不是越活越充实吗?年有所长,就是要长涵养,处变不惊,临危不乱,这样,心理弹性就会逐渐增加,人也会越活越有意思。

4. 以柔克刚:生活中蛮不讲理的人不难见到,不顺心的事也在所难免。老年人对不合理的现象每有不平之感,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处置。正面冲突,每每事与愿违,自己还惹一肚子火。一般地说,姿态高些,以曲为直,以柔克刚,方是上策。原则还要讲,策略上可灵活些,小事不斤斤计较,创造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自然,人的处境各不相同,有人处顺境,有人处逆境,不可一概而论。但纵使处境不佳的老年人,也以姿态高些为好。

一种磁力弹性台球训练杆的设计 篇12

台球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想要打好台球,必须具备击球准度和控制母球走位的基本功,而影响这些的原因在于握杆的手和臂以及击球力度不稳定。因此,只有保持握杆的手和臂以及击球力度的稳定性,才能保证击球的准确性和母球走位的可控制性。但是,运用常规的训练器械很难达到其训练效果。

此种磁力弹性台球训练杆短时间内可达到体态姿势,握杆的手和臂以及击球力度稳定的效果;且克服了橡胶管工艺复杂等问题,寿命也长。

2 台球训练杆的组成,示意图及实施方式

2.1 组成

一种磁力弹性台球训练杆,如图1,2,3。包括手架杆1、连接杆4和手握杆7,所述连接杆4上设有压力感应器,压力感应器上设有显示窗口5和归零按钮12,连接杆4细径端上有手架杆连接丝杆3,连接杆4粗径端上有手握杆连接丝杆6,手架杆连接丝杆3和手握杆连接丝杆6分别与手架杆1粗径端和手握杆7细径端螺纹配合,手架杆1细径端固定有杆头2,所述杆头2包括杆头体24,杆头体24内设有导管26,导管26内插入有滑动导杆21,滑动导杆21后端固定有定位挡块23,所述导管26的内壁上还固定有止动块22,在导管26底部和定位挡块23上固定了两个异性相对的永久磁体25;所述手架杆1粗径端中有沉孔,沉孔内径有螺纹,所述手握杆7细径端中有沉孔,沉孔内径有螺纹;所述手握杆7粗径端设有握把8,握把8表面设有环形的凹槽11,凹槽11内通过粘结层94嵌设有弹性材料层9,弹性材料层9的构造是由位于表层的PU材料层92和底层的无纺布层93结合在一起,PU材料层92覆设在无纺布层93上。然后将无纺布层93涂上粘接剂形成粘接材料层94粘接在凹槽11内。所述弹性材料层9包括多个弹性材料拼块91。所述凹槽11开设于一个可收缩的弹性体材料套管10上,套管10套设在手握杆7上。所述定位挡块23和止动块22接触处包裹了海绵,可防止损害,永久磁体25采用钕铁硼磁体。

2.2示意图(见图1,2,3)

2.3 实施方式

击球时滑动导杆沿导管移动,两磁体距离减少,排斥力增加,连接杆上的压力感应器显示窗口显示击球力度;握把在本体或套管的凹槽部分用以PU材料作为表层的弹性材料层粘接上去,人手出汗后不容易滑动脱杆,不易造成球手疲劳。

3 创新特色

(1)本台球训练杆有击球力度显示窗口,在短时间内可达到体态姿势,击球力度稳定的效果;

(2)在击球时两磁体距离减少,排斥力增加,从而增加台球杆与球的接触时间,增加击球的平稳性;

(3)握把在本体或套管的凹槽部分可用以PU材料作为表层的弹性材料层粘接上去,手感更好且不易打滑,寿命也长。

4总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品设计应最大程度的使用户舒适便捷的操作;同时要适应市场的需求,由于本设计可使训练者在短时间内舒适的掌握台球这项运动。所以,其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谢里阳,孙红春,林贵瑜.机械工程测试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鲍泽富,吴春燕,康晓清.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上一篇:项目利用下一篇:面孔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