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方面

2024-08-28

特色方面(精选3篇)

特色方面 篇1

摘要:豫剧与河南民歌均产生并盛行于河南, 二者在演唱风格、唱腔、艺术特征等方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笔者针对二者存在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豫剧,河南民歌

豫剧是中国几大剧种之一, 它与“河南民歌”有很大渊源。二者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过程, 不断地被筛选、加工、重塑, 随着时间的流逝, 成为历史长河中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80后, 90后的一代, 应该熟识前人留下的优秀的文化精华。豫剧和河南民歌, 作为地方特色文化的艺术形式, 需要我们年青的新一代来解读。

一、起源

(一) 豫剧

豫剧, 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河南讴”。流行于河南全省、长江以北和西北各省, 以及新疆、西藏、台湾等省区, 是当今中国最大的地方戏之一。其历史起源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豫剧可能是从明末流入河南的‘陇西梆子腔’与地方戏相结合而形成。”;一种说法是:“豫剧可能是从东路秦腔演变而来”早期常与清戏、罗戏等同台演出。在成长过程中, 先后受到青阳腔、昆曲、罗戏、同州梆子和湖北汉剧的影响。豫剧唱腔在流传过程中形成各种流派。以豫东调和豫西调为主, 其中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符调”, 又称“中路调”;豫东南沙河流域的唱法称“沙河调”;以商丘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唱法称“豫西调”。

(二) 河南民歌

民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与生活。是在人们的原始狩猎、祭祀、婚恋、放牧等活动中萌生并逐渐流传下来的。它是豫剧早期形成的关键因素。河南民歌分布的范围多在一些边远、偏僻的山区, 比如:洛阳的熊耳、崤山山区, 南阳的桐柏、伏牛山区, 信阳的大别山区等地。这些地区, 过去虽然存在相对落后的生产发展, 不便的交通, 闭塞的对外文化交流等诸多因素, 但产生了大量风格鲜明、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特色民歌。

二、豫剧与河南民歌在演唱方面的异同

(一) 二者的不同之处

1. 演唱风格不同

豫剧的演唱风格:

(1) 以唱功见长, 唱腔流畅, 吐字清晰、字正腔圆。

(2) 多表达气势磅礴的场面, 具有很强的情感表现力, 富有激情。

(3) 浓郁的地方特色, 质朴自然。

(4) 细腻的表演, 通俗易懂的语言, 真切感人, 深受观众喜爱。

(5) 鲜明的人物形象, 完整的故事情节, 尖锐的矛盾冲突, 强烈的节奏。

河南民歌的演唱风格:

(1) 豫西山区:比较有代表性的民歌是卢氏的劳号, 人们多在田间劳动时吆劳号, 声腔浑厚有力, 曲调朴实、粗狂,

(2) 伏牛山区和、南阳地区:浓郁的中州风味, 敦厚朴实的风格, 酣畅新颖。

(3) 大别山、桐柏山区:灯歌和小调的曲调活泼跳荡、轻盈明快;山歌和田歌曲调嘹亮、高亢。

(4) 平原地区:该地区的民歌旋律多采用五声音阶和小调, 平缓流畅、柔和优美。

2. 唱腔不同

豫剧, 是板腔体式, 属于梆子腔系统。根据豫剧唱腔的语言、句法组成、调式、板式结构等诸多因素, 主要分为豫东调和豫西调两个流派。传统的豫东调演唱方法多采用假声来演唱, 音乐具有明朗、豪放、激昂的特点, 唱腔的主音为“5”。

传统的豫西调演唱方法多采用真声来演唱, 音乐具有深沉、朴实, 浑厚、悲壮等特点, 唱腔的主音为“1”。

河南民歌多采用五声音阶, 还有一部分民歌采用六声音阶[即:1 2 3 4 (或#4) 5 6或1 2 3 5 6 7]和七声音阶 (即:1 23 4 5 6 7) 。其中, 七声音阶里的“4和7”两个音不稳定, 音高介于两音音之间即“#4”和“b7”的音位上, 游移在“4”和“#4”以及“7”和“b7”之间。

3. 艺术特征不同

豫剧的艺术特征:

(1) 内容多为叙事言情, 故事情节委婉曲折, 入情入理, 有时采用用方言表达情感。

(2) 揭露风俗习惯中粗俗丑陋的人或事, 从观众的审美角度出发, 雅俗共赏。

(3) 娱乐性较强, 表演真实, 舞台形象比较接近农民的生活, 适合劳动人民的口味。

(4) 通俗易懂, 地域性性强, 感情率直, 是表现河南人民的地方戏。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

(1) 历史悠久, 蕴藏丰厚。

(2) 体裁丰富, 风格多样。

(3) 创作手法简洁, 音乐语言精练。

4. 伴奏乐器不同

豫剧的伴奏乐器有文场和武场之分。板胡是豫剧的主弦, 建国之后, 加入了西洋乐器, 如大小提琴、铜管、木管等。文场的伴奏乐器, 早期有三弦、月琴等乐器, 后期加入了二胡、琵琶、板胡、横笛、唢呐、笙等乐器。武场的伴奏有鼓板 (板鼓、手板) 、大锣、铙钹 (即手钹) 、二锣、梆子、小钹 (即铜板) 、风锣、大阴鼓、木鱼、碰铃等打击乐器。

早期的河南的民歌没有伴奏乐器, 这些民歌大多是由人们即兴创作的, 后期的河南民歌多使用钢琴、古筝、扬琴、古琴、竖琴等乐器伴奏。

(二) 二者的相同之处

(1) 二者同属于声乐范畴, 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 不断被革新, 其表演艺术也日臻完善。

(2) 符合河南人的风俗习惯、乡土人情。

(3) 题材多来自人们的日常生活, 感染力强。唱词有时多采用方言表达, 通俗易懂。

三、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如今豫剧, 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方式, 通过各种传播途径 (如河南电视台的大型戏曲栏目《梨园春》) 渗入河南人民的文化生活, 例如:郑州市和河南全省各中小城市的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 常有随意设场, 采用两三件乐器伴奏, 自娱自乐的演唱者, 也有穿戴行头, 粉墨登场的表演者。也有些人专门到戏曲茶座, 出钱点唱自己喜欢的经典唱段, 丰富个人的业余文化生活。豫剧, 这个让河南人为之骄傲的剧种, 已经走过辉煌的时代, 在戏剧文化的百花园中, 这朵奇葩将会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河南民歌的题材丰富多样, 随着社会的发展, 经济水平的提

谈小提琴演奏中左手的五种运动方式及技巧掌握

冯欢 (安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摘要:通过阐述小提琴演奏中左手的五种主要的运动方式, 进一步分析其技巧的掌握。

关键词:小提琴;左手;运动方式;技巧掌握

在小提琴演奏中, 左手的主要作用是按音, 表现音高、节奏长短、以及音色的变化。左手的训练对于小提琴演奏者来说至关重要。在练习小提琴时需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所以对左手的运用进行分析必须放在演奏之前, 这样大脑指挥手, 行动之前脑子清晰必然能演奏准确、将音乐表现到位。

左手手指的运动方式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手指上下的起落动作;2.手指的平移动作;3.手指的收缩和扩张的动作;4.手指的揉弦动作;5.手指的换把动作。这五个大的方面基本涵盖了左手手指的基本动作。

一、手指的上下起落动作

手指的上下起落动作属于是空间纵向的动作, 是小提琴演奏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常用的左手动作。在演奏的时候, 手指的起落主要靠指根发力, 传递到指尖, 然后用肉垫去接触琴弦, 放松的落下去。早期的演奏方式常常用指尖按弦, 发出的声音有点尖锐, 随着技术的完善, 近代小提琴演奏家逐渐使用了肉垫按弦, 这样发出的声音会更结实、优美, 也更容易控制声音, 只有在演奏某些技巧性很强的乐句的时候才使用指尖, 以便使它发挥最大的效能。起落的时候手指离琴弦要近, 这样节省空间缩短时间, 落指的动作必然敏捷。也就是说手指即使不落在弦上也要把手型打开, 在指板上方时刻准备着。落指的音准在于首先内心要有预先听觉, 即还没有拉出来的时候必须在脑子里要有音高的概念, 其次落下去后耳朵要监听, 最后要熟能生巧逐渐记住该音的落指感觉以及与其他手指的关系。因此在练习的时候要先唱谱, 把音高唱准了, 再根据所唱的音高进行落指, 如果有差别, 耳朵也能听出来, 便于纠正, 最后要逐渐记住正确落指的感觉。学生从初学阶段就要养成必须每一个音都要拉准的习惯, 如果出现不准的音必须从前一个音开始重新来一遍, 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音是准的, 而且不会使耳朵受到污染, 不至于时间久了耳朵的敏感度下降。要训练出完美的音准除了训练耳朵之外, 按弦也要注意, 即按在一个音的正中心, 不能有丝毫的偏离, 所以除了依靠手的感觉以外, 还需要眼睛帮助, 尤其是在E弦高音区演奏的时候, 这种视觉上的帮助尤为重要。这样在练习音准的时候, 视觉、听觉、触觉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锻炼, 而“总指挥”——大脑则必

高, 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 也在不断追求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那么符合人民审美需求的河南民歌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如《戏比天大》《没有强大的祖国, 哪有幸福的家》等歌曲, 深受声乐爱好者的亲睐。它是豫剧和河南民歌的音乐织体、风格等特色相结合的产物, 不仅含有豫剧的戏曲韵味, 而且还含有河南民歌浓厚的地域特色, 是两种艺术形式结合的典范。

总之, 河南民歌为豫剧的形成做了铺垫, 豫剧又为河南民歌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者既有区别, 又相辅相成。在相互的衬托中, 绽放出绚丽的色彩, 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大花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80后、90后的新一代, 面对多元化发展趋势的世界文化, 有责任, 有义务为弘扬和传承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豫剧和河南民歌作为河南特色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 同样需要被我们年轻的新一代所熟知, 更需要我们新一代接过前人的“接力棒”, 继续践行“弘扬和传承”须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

在训练手指的上下起落动作的时候还需要同时注意让每个手指都能够独立行动。通常在训练学生做这个技巧的时候可以让其中一个手指做上下起落指, 而另外三个手指分别以不同的全半音组合关系放在不同的弦上保留, 只允许做起落指的手指上下起落, 且起落的距离不能超过离弦1厘米高, 这样能够很好的训练学生的手指独立性。必须注意的是这三个指头落在弦上时是轻微的压力, 而不需要太用力压, 且这种压力来自于肩膀, 通过胳膊这个“管道”传递到手上, 进而通过手指落在指板上, 若是用“死劲”去按则容易引起紧张和疲劳。这种训练对于演奏双音、颤音、复调的旋律以及拉奏的时候左手兼顾拨弦等等都非常有用, 使之演奏时能够把每个手指互相协调好, 不打架。

最后, 在音准的基础上就要提高手指的流畅按弦, 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练习三度模进音阶, 尤其是练习降号调, 这样就迫使自己不能用空弦, 而必须使用手指。提高起落指的速度就是练习tr, 演奏tr的时候手指落指要轻、快、低, 这样才能节省体力, 持续时间长, 并且可以做到平均。

练习左手上下起落指的基础练习曲有很多, 比如《施拉迪克手指练习》的1-3课, 《开塞练习曲36首》的第4课, 《马扎斯特殊练习曲》的第5课, 均是训练各种手型组合的上下起落指。在演奏这些练习曲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变换各种弓法、节奏、以及指法、使手指的起落指能结合着各种变化, 在任何情况下均能做到演奏准确、平均、音色美。

二、手指的平移动作

手指的平移动作其实也就是换弦。左手手指在换弦的时候同样也是遵循要离弦近的原则。五度平移的时候, 通常不是很准确的平移, 外弦适当要比里面弦高一点, 这是由于小提琴是根据五度相生律而定音的, 还因为角度的原因, 所以要把外弦的音演奏高一点。小提琴六度音阶通常面临的问题是同一个指头在前后两个音都要用到, 每个手指都要换弦, 也就是要做手指的平移动作, 所以右肘可以帮助扭一下, 能使该指更快的落到里弦或外弦上, 使六度双音听起来更整齐, 比如说在六度双音上行音阶的时候, 高音的手指需要不断的往里面的低音弦上挪动, 那么每次在挪动的时候右肘尽量帮忙向里转一下, 同时低音弦上的较低的那个手指保留住, 不至于出现空弦音。

三、手指的收缩和扩张动作

在小提琴上常用的是九个把位。在这些把位中, 每一个把位

民族文化这一光荣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马紫晨:《河南戏曲史论文集》[M], 中洲古籍出版社, 1989.

[2]常香玉、紫晨:《中国豫剧大辞典》[M], 中洲古籍出版社, 1998.

[3]陈国华:《二十世纪豫剧艺术研究》[M], 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5.

[4]张北方、周律:《豫剧在全国》[M], 河南:河南省文化厅志编辑室, 1989.

[5]李西安.军弛.《中国民族曲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5.

[6]肖常纬:《中国民族音乐概论》[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7]谭静波:《豫剧—中国国粹艺术读本》[M], 中国文艺出版社, 2008.

[8]冯步岭.《民族民间音乐》[M].河南.河南大学艺术学校出版社.1985.

特色方面 篇2

一,人物的塑造与地域文化

丹纳有一个很有名的论断是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和时代这三大因素。”这就是说,丹纳强调的是地域文化对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人正是文学艺术所关心的对象。这样一来,我们看作品的地域文化特色,实际上主要就是看地域文化对作品里的人物的影响了。电影《黄土地》把主要人物设置为四个:顾青、翠巧、翠巧的父亲和弟弟。张艺谋说:”我们能拍摄的内容很少:土地、窑洞、黄河和四个人物。然而,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片中的每一景物与人物都承担起了符号的作用。

影片中的翠巧最能代表封建制度下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她们像翠巧一样默默地承受着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压力。

影片中的父亲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顾青初到翠巧家,坐在炕上与翠巧爹聊天,一盏油灯在翠巧爹的身后放着微弱的光,翠巧爹如泥塑一样坐在黑暗中,及至他说自己四十七岁时,镜头推近了一些,我们才能看到他的半剪影一般的脸,脸上的沟壑不由让人想到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观众们被深深震撼。中年的年纪和沧桑的面容的强烈对比,自然让人想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承受的精神重负和未翻身的农民艰辛苦难的命运。

影片中放羊娃成为了翠巧的弟弟,沉默寡言,名叫憨憨,实则内心清明。恰就像是黄土地上两手袖着,表情木然,问什么只答一声“噢”的农人们,你以为他们愚钝,可当他们在场上欢快的打起腰鼓,你才能感受到生命的辉煌与热烈。憨憨就像是这群黄土地上的沉默的人们一样,在顾青刚刚开始接触他的时候几乎不说话,只是默默地观察着顾青,随即在共同的生活与劳作中被以顾青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感化着,直到最后逆着求雨的人流向顾青跑来,代表着群众当中那部分新生力量的觉醒。

影片中送别的场景,采用了民歌的形式,影片中,翠巧在送别顾青的时候说,“顾大哥,我兄弟把黄米糕给你了?尝尝看好吃不?路上找个伴,拉拉话就不累:要是渴,你喝长流水:赶天晚了,你就歇在咱穷人家。”这段话,只要是熟悉陕北民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是出自《走西口》,这是一支在河套地区广为流传的陕北民歌,表现的是女子对于将要出行的心上人的牵挂与叮咛。这几句话出现在翠巧送别顾青的场景中,表达了翠巧对顾青那种无法出口的朦胧的爱恋。在影片中一直没有明言的两人的关系,在这里似乎是给了一个模糊的交待。

二、画面色彩与地域文化

电影《黄土地》获国内外多项大奖,其中有多个为摄影奖项,这与影片的用色是有很大关系的。该片的摄影张艺谋说:“我们要求这部影片的画面色彩要出调子,出情绪,尤其要出情绪,做到饱和凝重,对比强烈。不学中国年画的设色鲜亮,而取它的单纯浓郁。在黄色的主调中,再配上黑、白、红三种颜色,即黑色的粗布棉袄,白色的羊肚毛巾,红色的嫁衣、盖头。至于其他的颜色,可用可不用的,就尽量不用。这种色彩处理不完全是写实的手法,而是经过了提炼和概括。”在《黄土地》中,影片主光调暗淡,画面中明暗反差很大,从视觉上给人以凝重、内敛的感觉。创作者满怀着对黄土地的深切热爱,对抗战时期的黄土文化进行观照、探究和思考,饱含温暖却并不张扬,充满积极、乐观也不乏沉稳。

这部影片以黄色为基调,黄色的土地,黄色的河。黄土地是块贫瘠的土地,但她却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一泻千里,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因此影片将它们处理成了暖色调,透着母亲般的温暖。红色是张艺谋偏爱的颜色,并在其日后的影片中大量出现。这部影片红色的运用非常有特色,在不同的场景出现,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在影片开始的时候是一场婚礼,红色反复出现,红嫁衣、红绣鞋、红花轿、马头上的红花、唢呐上的红绸等等。红色是一种热烈的颜色,衬托着婚礼的热闹,然而,镜头中出现的翠巧微微忧郁的表情以及片中的音乐使观众觉得这种热烈当中有一丝奇怪的东西。接下来翠巧出嫁的场景又再次重复了这种红色的场景。但这一次观众们再不会感受到喜庆的氛围,萦绕在人们心头的是对翠巧命运的深切同情。紧接着,镜头跳到腰鼓阵上,画面上又出现了大量的红色,红腰鼓、红腰带以及红色的标语等,再次用红色表现了场景的热烈奔放。

本片造型意识的最高体现在于几个极具代表性的构图。影片中两次出现婚礼的队伍,都是走下坡路的,隐喻着旧文明的走跌在拍摄婚礼的观众时,镜头有意在人的颈、腰、膝等关节处将画面中人物”斩断”,以此彰显封建旧思想对劳苦大众的迫害和束缚:顾青作为外来客出现在婚礼酒席上,农民们黑压压的积满画面的每个角落,只有顾青身着与他们截然不同的军装,带着与他们截然不同的眼神,显得格格不入,体现了黄土地的旧文明在面对新生文明时的保守、漠视和不接纳;片末,憨憨在急性的求雨人群中逆流奔驰,向着代表外来开放文明的顾青艰难前行,预示着这片土地上年轻的生命终将战胜旧的封建思想,终将战胜一切阻碍和束缚追求到新的文明。

三、音乐与地域文化

电影作为综合艺术,需要调动多种艺术元素结合成整体,这样能起到升华影片的主题的目的。电影《黄土地》将声音、画面、音乐等艺术元素融为一体,创造出了既优美又简洁的意境。在电影《黄土地》中对陕北民歌的运用,使黄土气息一下子扑面而来,细腻委婉,意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对于突出主题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有深远的意义。

音乐的恰当运用无疑是电影《黄土地》的一大特色。质朴悠远的陕北民歌信天游,作为重要的叙事元素,代表着黄土地上永不衰败的生命力,也是新旧文明之间不可或缺的纽带。陕北民歌这一艺术奇葩,是黄土地的母语和精神家园,更是黄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婚礼上的人唱信天游,因为他臣服于旧的文明;翠巧唱信天游,因为她对新文明充满好奇和希望;翠巧的爹在顾青临走前夜唱信天游,因为作为黄土地封建文明代表的他,即使不能理解、接纳新的文明,也愿意对其包容、不排斥,体现了深厚的黄土文化巨大的包容性。片末朝气蓬勃的腰鼓队伍活力十足、惊天动地、势不可挡的行进在古老的黄土高原上,有力的渲染出极、奋勇的-情绪,象征着新文明必将战胜旧文明的必然,令人欣慰。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无论中华民族有怎样的发展,黄土文化作为根源,其包容性永远是无可取代的,其质朴的民风、古文化仍旧存在,那婉转悠扬的信天游,至今依然回荡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民歌既可用来表现独特的黄土地风情,又可借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影片没有放弃这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表现方式。在影片当中,顾青到这片黄土地上来采风,在空旷的原野上,远远地传来了男人苍凉的歌声:揽工(那)人儿难(哎哟),揽工人儿难,正月里上工十月里才满„..顾青停下脚步,侧耳倾听,四面却只有凛汐风声。在旧社会,因地区不同,人们把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失地农民称为”揽工的“扛活的””“伙计”。揽工调是反映揽工人受苦受累受剥削的民歌,它是旧社会贫与富对比的写照,是广大劳苦人们血与泪的控诉。它以慢吟慢唱的方式,刻画了揽工人的痛楚心理。以这首民歌来衬托顾青的出场,恰恰说明以顾青为象征的共产党人给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受压迫的人们带来了春的希望。

顾青被邀参加当地的一场婚礼,婚礼上有一首敬酒歌:二锅头烧酒掏钱买,为待朋友拿出来,一样的烧酒一样的菜,一样的朋友一样的待。象牙筷儿来夹菜,银壶载酒金舀子来„„与席上的那道木鱼一样,表现了黄土地上的劳动人民的豪迈与浪漫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婚礼后,顾青来到了翠巧的家,夜里,翠巧想起自己的身世,唱起了《女儿歌》:”六月里黄河冰不化,扭着我成亲是我大。五谷里数不过豌豆圆,人里头数不过女儿可怜,女儿可怜,女儿哟。天上的沙鸽对对飞,不想我的亲娘再想谁。川里的葫芦山里的瓜,不想成亲我挨过打。”„„

影片通过运用民歌,在不同程度上刻画了人民的苦难,从而放射到整个民族的苦难。

四.结语

特色方面 篇3

一、单选题: 共10题,正确10题 党的十九大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分值:4.0/得分:0.0)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C.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之间的矛盾。(分值:4.0/得分:4.0)A.不平衡不协调的发展 B.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C.不协调不充分的发展 D.不均衡不充分的发展 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分值:4.0/得分:4.0)A.发展 B.改革 C.稳定 D.创新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分值:4.0/得分:4.0)A.坚持党的领导 B.依法治国

C.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 D.人民当家作主 党的十九大提出: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值:4.0/得分:4.0)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公平 B.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正义 C.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法治 D.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分值:4.0/得分:4.0)A.中国共产党领导 B.改革开放 C.无产阶级专政 D.改革创新 党的十九大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分值:4.0/得分:4.0)A.20年 B.30年 C.40年 D.50年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分值:4.0/得分:4.0)A.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B.效率优先、注重公平 C.质量第一、效益优先 D.质量第一、注重效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分:4.0)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基本实现现代化 D.建成现代化强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分:4.0)A.从现在到2018年 B.从现在到2019年 C.从现在到2020年 D.从现在到2021年

二、多选题: 共5题,正确5题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分值:4.0/得。(分值:4.0/得。(分值:6.0/得))分:6.0)A.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B.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D.解放全人类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必然结果。(分值:6.0/得分:6.0)A.辩证逻辑 B.历史逻辑 C.理论逻辑 D.实践逻辑 下列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说法正确的是()。(分值:6.0/得分:6.0)A.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B.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C.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D.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世界民主方式有三种,这三种民主方式是()。(分值:6.0/得分:6.0)A.竞争式民主 B.议会式民主 C.谈判式民主 D.协商式民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分值:6.0/得分:6.0)A.文化建设 B.社会建设 C.生态文明建设 D.法制建设

三、判断题: 共5题,正确5题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同该国特定的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分值:6.0/得分:6.0)否

上一篇:法律诉讼机制下一篇:德国职业教育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