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能力(精选7篇)
外文能力 篇1
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出现了迅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研究广度不断拓展, 研究深度不断增加。不过, “离成熟兴旺的境界还有一定的距离”。[1]80要缩短之间的距离, 需做的重要工作便是提升外文掌握水平。随着研究条件的改善, 史料资源获得渠道增多, 史料占有问题不再突出, 但史料解读能力问题却随之而来, 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对象国的历史与文化, 需要深谙对象国使用的主要语言。研究希腊史需要有深厚的希腊语功底, 研究俄罗斯需要有深厚的俄语功底, 研究美国史则需要有深厚的英语功底。这是近乎常识的认识, 但真正做起来却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
扎实的外文基础是世界史研究依仗的重要条件。游刃有余的外文解读能力是一部具有原创性观点的世界史 (主要指外国史) 作品诞生的有力保障。国内研究教会法的奠基性著作《教会法研究:历史与理论》便是很好的例子。研究教会法无法回避的是拉丁文语言能力。彭小瑜教授的这部专著充分利用和解析了拉丁文原始文献, 除《天主教法典拉丁文中文本》外, 其余的全为拉丁文文献。[2]436-438面对繁琐和庞杂的拉丁文资料, 倘若没有高超的拉丁文分析能力, 研究者也只能“望料兴叹”, 得出原创性观点的可能性亦会大大降低。夏洞奇的《尘世的权威:奥古斯丁的社会政治思想》[3]也是一部以拉丁文文献为主要史料写成的著作。在该专著问世之前, 有关奥古斯丁的论著无论在外国还是在国内都比较多, 但依托大量拉丁文原始史料的论著并不多见。以拉丁文文献为基础是该书一大特色和亮点, 它弥补了国内很多论著没有使用拉丁文原始史料之不足, 更符合历史研究的一个核心要求—以原始材料为最基本的史料。再以国内的美国史研究为例, 目前在该领域具有较高研究水准的论著都展示了不错的外文驾驭能力, 如《美国的奠基时代 (1585-1775) 》一书。作为国内美国早期史领域一部重要著作, 该书所列的英文原始材料有63个之多, 而英文论著则多达232部。[4]参考书目该书涉及英文整段文字翻译成中文时, 行文流畅, 无硬性翻译的痕迹。
驾驭外文 (如英语) 意味着有较深厚的翻译能力。翻译水平高低在很多程度上决定了史料解读的优劣 (史料解读的优劣还取决于诸如历史语义解析等方面的功底) 。有学者认为, 从某种意义上说, 世界史学者必须首先是一个造诣高深的翻译家;倘若翻译水平不够, 其论著的质量就要大打折扣。[1]80国内世界史研究者常出现的问题是翻译水平还不高, 行文时常欧化, 出现诸如“美国的社会改革家在20世纪20年代保守主义的政治气候里已经失去了进步主义改革的大刀阔斧的锐意进取的精神”;“作为抵制英国征税措施的一个有影响的团体, 被士顿的‘忠心丸人帮’为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的群众性反英活动提供了很大的推动”[5]436这类晦涩难懂的文字。此情况在涉及整段翻译文字时尤为明显 (如需完整翻译某人的讲话与观点时) 。
在新一代的世界史研究者中, 多数都有较长时间的外文 (尤其是英文) 学习经历, 但这样的学习还不够精深和专业化, 仍不足以应对专业性较强的史料解读任务, 还需进一步锤炼翻译能力。就英文翻译而言, 试着研读一些介绍英汉翻译技巧的经典书籍是提升英文体悟能力与翻译水平的一有效方法和“必修课”。世界史研究者也很有必要通过翻译一些经典的外文著作来进一步提升和锤炼外文水平。选择翻译的作品可以是和研究课题相关的或者是外围课题。国内有不少年轻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如有一研究奥古斯丁的青年学者, 借助对奥古斯丁的社会政治思想研究, 翻译了沃尔特·厄尔曼的《中世纪政治思想史》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The Middle Age) 。[6]系统的翻译工作无疑会增强外文史料的解读能力, 为深入研究相关问题创造更有利的条件。研究美国史的学者 (特别是青年学者) 可在研究之余, 投入一些精力系统翻译相关方向的若干经典书籍, 既可开拓视野, 深化研究, 又可锤炼英文能力, 可谓“一举两得”, 受益匪浅。
世界史研究要走向更高层次, 需夯实研究者的外文基础, 加强研究者的外文翻译能力。我们现在不能奢望自己精深于多种外语 (掌握外文种类越多, 可驾驭的史料资源就越丰富, 论著的视野越开阔) , 比较现实的是把所研究的对象国的语言掌握透彻 (这里所说的透彻, 不仅指理解词的外在意思, 而且指理解其语境义) 。一旦研究者的外文驾驭能力及相应的解读能力提升到一定高度, 再加上原有的多方积累, 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则会出现更加欣喜的态势。
参考文献
[1]李剑鸣:《学术规范建设与世界史研究》, 《史学集刊》, 2004年7月第3期。
[2]彭小瑜:《教会法研究:历史与理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
[3]夏洞奇:《尘世的权威:奥古斯丁的社会政治思想》,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7年版。
[4]李剑鸣:《美国的奠基时代 (1585-1775) 》,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版。
[5]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与技艺》,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7年版。
[6][英国]沃尔特·厄尔曼著, 夏洞奇译:《中世纪政治思想史》,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1年版。
外文能力 篇2
目前, 各类高校的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或多或少地将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利用外文历史文献的各类课程纳入其教学体系之中。在高校历史学实际教学过程中, 构建历史学专业学生外文文献综合利用能力培育模式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该模式运行的基本思路的两大抓手便是加强文献综合使用能力的常规培育以及在教学体系中转变教学方法与思路。
第一, 合理使用外文历史文献。探求历史真相是历史研究的基本任务。要弄清已发生过的事情, 还原其全貌则必须具备借助于历史文献资料。同样, 在外文文献综合利用能力培育模式中选用合适的教材或者教学参考资料也至关重要。在推广该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借助搜集整理到的外文历史文献和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开展教学。“英文史料的来源最好是档案资料、历史文献、时人的笔记、实物图片等。教师要根据不同内容有侧重地使用不同类型的史料”。结合地方高师院校实际, 与该模式教学活动相关的史料基本实际分为文字史料与图片史料两类。两类史料均对于该模式的实际推广具有极大的助推作用。
第二, 改进教学方法。在常规的专业教学模式中, 教学氛围沉闷单调自然实质效果有限。在此模式下, 教师和学生往往定格为灌输知识方和接受知识方。因而只有切实改变教学方法,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能够充分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是唯一可行的思路。要认识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显而易见, 外文文献综合利用能力培育模式与历史学专业发展方向息息相关。
随着社会需求多元化, 历史学科的发展需要注重横向与纵向的双线发展。在横向发展方面, 诸多高校已开始注重除专业教育以外的拓展训练。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合理突破专业界限, 并且在确保专业知识未受到削弱的前提下实现与历史学科横向联系的一些学科共同发展。历史学专业因此和政治、文学、地理等专业之间建立起了较为密切的联系。外文文献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领域。对各类外文文献的综合利用能力培育模式的推广显然可以发挥打破专业壁垒, 丰富学科内涵、整合教学资源的作用。在纵向发展方面, 可以将历史专业知识和能力向“深”、“尖”拓展。如在课程设置上加深学生专业知识, 进一步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外文文献综合利用能力培育模式在历史学科的纵向发展方面大有可为。实际上, 在世界史课程教学中使用双语教学模式无疑成为对学生外文文献综合利用能力的锻炼的最佳平台。同时在双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专业能力相应的也得到了深度拓展。学生如能熟练并自如的展现出搜集整理、翻译并且能在科研成果中使用外文历史文献的能力自然是其专业能力向深度拓展的体现。历史学双语教学作为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一大亮点成为各高校竞相推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实施历史学双语教学的目标之一恰恰与历史学专业学生外文文献综合利用能力培育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处。
第三, 创新课程设置。在具体的课程体系中可以根据教学单位的教学实际状况灵活设置与本文探讨模式相关的课程。对此类文献资料的综合利用可涉及多门课程或专题教学形式。总体而言, 通史课程和一些专题性课程 (如双语教学、历史学专业英语等) 均可引入该模式教学。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重要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或特定教学内容时适量引入外文历史文献。可以在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外文表达、翻译文献。教师给予充分的鼓励与耐心并且对学生的回答及疑惑加以引导或解答。
对于师资力量较为充沛的教学单位而言, 以该模式为切入点实施通史课程与专题性课程改革的操作空间极为有利。其一, 在历史学人才培养方案中, 通史课程体系性和连贯性极强且内容涵盖领域丰富多样。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课程均可引入外文文献或双语教学。世界史课程中进行双语教学、外文文献介绍与选读等教学模式可以有充沛的发挥空间。因为该类课程本身以外国以研究视点, 以外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的历史事实作为研究对象可以借助就地取材的便利条件, 其教学效果自然可见一斑。其二, 在专题性课程中, 挖掘学生使用外文文献的能力的空间更为广泛。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多重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加深学生的印象、拓展学生对于外文文献的应对与处置能力。因而在此类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切实可行。
虽然该模式的推广必然面临着一些较为突出的挑战与障碍, 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观念的创新与转变历史学专业教学中的各类问题将会得到完善和改进, 历史学专业学生外文文献综合利用能力培育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最终将展现出其难以替代的功能和价值。
摘要:历史学是人文学科领域中对专业人才的专业性和综合性水平要求较高的学科之一。在高校历史学专业的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 针对学生对外文历史文献的综合利用能力的培养是历史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因而构建旨在提升本专业学生外文文献综合利用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于本专业学生专业技能与素养息息相关。
关键词:外文文献,综合利用,模式
注释
1[1]吴庆宏.谈英文史料的翻译.[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 2002 (3) .
2[2]亓佩成.普通高校世界历史课程双语教学初探.[J].滨州学院学报, 2012 (2) .
影印版外文图书出版规范探讨 篇3
一、影印版外文图书
影印版外文图书是指国内出版社取得原国外出版机构的授权, 单独或与其合作在国内重印出版发行的图书。[1]其本质特征有三个:一是影印版外文图书的正文内容全部用外文书写, 尽管少数加了中文译注, 少数对原文略作修改删减, 但影印版外文图书从本质上属于外文书;二是影印版外文图书的封面、题名页、版权页等上会出现中文出版信息, 这是不同于原版进口图书的主要特征, 而且影印版外文图书与原版进口图书的纸张、开本也不同;三是有些影印版外文图书会在正文中添加中文注解以便读者理解, 但这不同于译著的通篇翻译。
二、影印版外文图书出版不规范表现
1. 重复引进。
同一种书被不同出版社或同一出版社在不同时间重复引进, 由于翻译后的题名不同, 被图书馆或书店误当成不同的书重复采购, 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对读者的极不负责。
2. 出版格式欠科学。
影印版外文图书的封面、题名页的出版格式不能很好地体现其外文书的特征, 容易被人误解成中文图书。以封面为例, 有三种情况:一是中译题名的字号大于原外文题名字号, 且置于封面最显著的位置;二是中译题名置于原外文题名之前;三是责任者的中译名在先, 原外文名在后。
3. 在版编目未遵循国家标准。
如关于主书名的规定, ISBD规定:“在书名页上与正文文字相同的题名作为主书名, 其他书名作为并列书名”, 《普通图书著录规则》也有同样的规定。影印版外文图书的正文文字是英文, 在书名页上也有原书书名, 但制作的在版编目却把原书名作为并列书名, 以中译名作为主书名, 显然未遵循国家标准。[3]
三、影印版外文图书出版不规范的影响
1. 对图书馆采购工作的影响。
影印版图书以中文书目形式报导, 造成该类书的订购不明确:一般来讲, 图书馆分别设立中文采访和外文采访, 外文征订书目和中文征订书目来源于不同的发行渠道。影印版外文图书在国内出版, 书目征订报导出自国内出版社, 而且影印版外文图书是按中文译名编制征订书目, 与中文图书一起进行报导, 随中文图书采购。在这种情况下, 会发生两种情况, 一是外文采访人员无法采访到在中文书目中报导的影印版外文图书, 而中文采访部门由于中文征订数目较大, 认为外文图书不是自己的范围而放弃订购, 造成该类图书的漏订, 二是中文采访往往忽略书目中影印版字样, 误当中文图书一起订购, 造成重订。
2. 对图书馆编目工作的影响。
首先, 导致影印版外文图书著录混乱:影印版图书将中文书名以较大的字号放在书名页显著位置, 许多编目数据是以中文翻译书名作为主书名, 结果在版编目也按中文图书格式著录, 书名、作者与主题以中文文字体现, 这与外文图书长期以来以外文文字揭示图书的格式格格不入, 形成了不同的编目结果, 使外文图书的著录不统一, 数据库中外文文字混排, 显得杂乱无章。其次, 加大了同种书识别的难度:查重是采编工作中常处理的技术内容, 图书编目要给出一个准确的索书号, 必须经过书名、著者以及ISBN等条件查重, 同一种外文书, 在我国影印出版时, 给出了不同的中文译名, 使编目者很难根据编目数据判断该书是否同一种书, 如果确认该书, 则必须到书库查出做比较, 无形中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如果两本中译名不同的书给出了同样的索书号, 管理人员或读者会产生疑惑, 影响工作人员的管理, 影响读者的借阅心理。
3. 对图书馆流通阅览管理的影响。
从管理的角度看, 图书馆都是按文种分别管理, 影印版外文图书的正文文字是外文, 根据管理方式自然将其放在外文书架上, 但这类书以突出中文文字形式树立在外文图书书架上, 给人的视觉则是中外文图书混放, 杂乱无章;从管理员的工作看, 图书馆每天对大量读者归还的图书进行分类上架, 按传统习惯, 对各文种以文字识别, 很快分门别类处理好, 而影印版外文图书突出中文文字, 工作人员不得不翻看书中的正文文字来确定是中文书还是外文书, 大大影响了工作效率。
四、规范影印版外文图书出版的对策
1. 影印版图书的出版应以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为样本。
由于影印版外文图书未形成统一的出版标准, 出版情况五花八门, 有的书名页仅有中文译名, 有的根本不标示影印版, 有的目录全部翻译为中文, 正文前的出版说明和内容简介根本分不清是原书的还是自拟的。出版者应该认识到, 阅读外文书的都是懂外文的, 希望能了解到原书的出版信息, 读到原汁原味的外文图书。在所有出版影印版图书的出版社中唯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影印版图书正规, 它既符合国家标准, 又保持了图书的原貌, 即使增加了中文文字说明, 也是按国家标准处理, 它的出版形式很顺应图书馆原有的工作模式, 更不会给图书馆工作造成任何影响, 希望出版界统一出版格式, 改变影印版图书五花八门的状况。
2. 为影印版外文图书的引进建立专门管理机制, 以解决重复引进问题。
由于出版一本新书的赢利远低于重印一本书, 不同出版社纷纷引进版权重印外文图书, 加上出版社之间各自为政和出版管理机构缺乏监管, 所以重复引进的现象时有发生。为解决重复引进, 首先要建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 对各个出版社引进的影印版外文图书进行汇总收集反馈;其次要建立一个动态的引进数据共享系统, 各个出版社都能方便查询到其他出版社的引进情况, 然后决定自己的引进计划;最后如果发现有重复引进, 就应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3. 制定出版格式标准, 以解决格式欠科学问题。
为影印版外文图书制定出版格式标准是规范格式、提高出版质量的重要途径。图书质量包括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和印装质量等, 出版格式属于印装范畴。影印版外文图书出版格式标准的制定将使封面、题名页的格式统一化, 更好地体现外文图书的属性, 使读者和工作人员能一目了然地将中文图书和外文图书区别开来;影印版外文图书出版格式标准的制定将提高出版质量、保证出版物产、供、销良性循环、使出版产业获得最佳效益。影印版外文图书出版格式标准制定的出发点是要解决这样一些具体的问题:外文题名、中译题名、著者及其中文翻译名、版本及其中文翻译、原出版社及其中文翻译等信息是否都要在封面和题名页上体现, 若体现, 其先后次序是什么。标准的具体内容是:为明确揭示外文图书的特征, 外文题名、原外文著者、原外文出版社、原外文版本都要在封面上体现, 若要体现它们对应的中文名称, 顺序是先外文后中文, 且外文字体要大于中文字体。中译题名必须体现, 以区别于进口原版书, 其他不是必须体现的项目;题名页照原版体现, 不体现中文。
4. 在版编目要遵循国家标准。
我国实行图书在版编目的主要技术依据是有关的国家标准, 即在版编目数据的书目著录、书目检索和主题检索部分的方法均依据GB3792的规定, 而制订GB3792系列标准时, 是本着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原则, 其内容和格式与国际文献著录标准ISBD保持一致。[4]对图书进行著录时, 无论采用国际标准还是采用我国的《普通图书著录规则》, 其著录结果应该统一。影印版外文图书的主书名应选取外文书名 (即200字段a子字段) , 并列书名选取中译名 (即200字段d子字段) 。
总之, 为保证图书馆工作的高效顺利运行, 除了让图书馆工作人员具备认真负责的态度外, 更重要的是要从源头上规范影印版外文图书的出版, 这样既提高了出版质量, 也有益于图书馆工作。
参考文献
[1]崔淑萍.影印版西文图书著录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 2004 (6) :47.
[2]张泉泉, 于茁路.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出版规范[J].科技与出版, 2010 (10) :28.
[3]侯胜君.影印版西文图书的题名著录问题探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0 (9) :21.
外文电影融入外语教学初探 篇4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和发展趋势
国外的许多学者曾做了许多相关研究, 其中Arthur (1999) 就曾指出:可视媒体可给学生提供现实的模式来进行声音模仿或角色扮演。通过正确、得体的教学方法, 能提高学生对其他文化的鉴赏能力和视听语言感知能力, 能扩大师生间的互动及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同时, 还能帮助学生利用最新的科技促进语言学习的效果。2000年, Canning-Wilson在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生中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影视录像学习英语, 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些国外学者都充分肯定了可视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价值, 并提倡在课堂上进行广泛的运用。
在我国, 随着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许多教师尝试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教学探索, 其中英文电影就受到青睐。其实, 看英文电影学英语的方法在我国由来已久。在我国老一辈的作家和学者中, 大部分都有过看电影、学英语的经历。我国蜚声寰宇的语言大师林语堂、严复、夏济安都一致认为学习英语的办法是多看原版英文电影, 从中吸取养份, 提高听力, 自然就能把英语说得地地道道。英文电影对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等技能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帮助。王守元、苗兴伟在“英语听力教学的理论与方法” (2003) 一文中谈到, 充分利用现代化电教设备放些电影、电视片对英语听力教学有促进作用:“在听力教学中使用视听材料可使声音和图像相结合、视觉和听觉相结合、语言和情景相结合, 对视觉型、听觉型、感受型等各类学习风格的学生都是有益的”。其他学者也从英文电影的教学现状、作用、设计来探讨听力教学, 从理论及教学实践中分析了电影听力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及英文电影教学模式。如蒋瑜秀的“英语电影听力教学初探” (2006) 分析了大学英语听力课现状及电影英语的作用, 阐述了电影英语听力教学的重要性与具体操作方法。
以上所谈及的论文均表明, 英文电影已逐渐受到英语教学界的重视, 并步入英语教学的具体学科。
二、外文电影融入外语教学的可行性
外文经典影片反映了西方社会的文明与文化生活, 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外语学习资源。首先, 它创造了一种与实际生活贴近的外语语言环境, 因此, 学生能接触到大量形象生动、标准地道的生活用语和社会交际语言。一部好的外文电影能涵盖语言学习中语音、语调、节奏、用词、思维、感情等几大要素, 尤其是帮助学生积累生活词汇。学生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 能得到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 加之对人物表情、姿态、手势语的观察, 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影片的主题意义、历史背景、社会内涵、主流价值观、情节设置、风俗人情、自然和人文环境等包罗万象的知识。
其次, 外文经典电影可以让学生以形象、直观的形式了解外语国家的文化, 提高文化认知, 弥补文化缺失。外文经典电影作为外语国家文化的传播介质, 生动地反映了外语国家的社会风俗、交际方式、政治体制、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艺术传统等文化内容。在这个意义上, 外文原版电影无异于向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外语国家的窗口。学生欣赏电影的过程就是了解和思考西方文化的过程, 从而进一步体会到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的差异。
再有, 将外文电影欣赏融入外语教学能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电影以其直观的表现手法、丰富的内容和艺术感染力, 刺激着学生的感官, 使他们在学习中保持高度的兴趣和注意力。电影在提供给学生真实的语言环境的同时, 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往往使学生全身心沉浸在原汁原味的外语语言环境中, 迅速培养外语语感, 提高外语水平。
还有, 外文电影教学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同风格、不同类型、不同年代的经典外文电影, 影片的主题、背景、人物、情节、矛盾冲突、表演艺术、获奖情况等都值得语言学习者进行详细的解析和赏鉴。在资料搜集、整理、归纳、总结、陈述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思辩活动使学生由听讲者变成自觉的学习者和研究者, 他们的学习热情、思考潜质、创造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最大限度地得以激发, 充分培养其运用语言的组织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探讨外文电影融入外语多门学科进行教学的可操作性
在外语语言教学中融入外文经典电影是一种理想的学习外语的途径。教师可以以英语课堂教学为轴心, 以国内外先进的英语教学模式 (例如交互式教学) 和探索先例为理论支撑, 尝试在英语视听说, 跨文化交际, 英语听力, 英美文学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中融入英文经典电影作为辅助教学手段, 同时结合各门课程自身的特点, 逐步摸索出相应的有效教学方法和策略, 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英文分析、理解、鉴赏和审美的能力。理论上, 在视听说、听力、口语、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学课中都可适当地导入外文经典电影作为辅助教学材料。国内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听力和视听说两门课上。如何将外文电影引入口语、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学课甚至是写作、翻译课上, 还有待于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进一步深入研究, 从而从理论及教学实践中分析电影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及英文电影教学模式, 探索出一套将英文电影融入语言教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四、结束语
电影教学打破了传统外语教学的局限性, 在培养学生外语各项能力的过程中突出了它特有的优势。学生通过欣赏外文电影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 学到了地道的外语, 而且还进一步了解了异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环境、自然地理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情况, 增强了语言和文化的感知力, 丰富了学习生活, 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培养方向, 在“交流——互动”模式下, 创造最佳学习氛围, 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参考文献
[1]葛秀华, 姜雯.看电影提高英语听力的理论与实践[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1) .
[2]蒋瑜秀.英语电影听力教学初探[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3]李桂媛.关于英美电影赏析课的思考[J].电影评介, 2008, (02) .
[4]刘苹苹.英文原版电影与英美文学教学[J].电影评介, 2008, (05) .
[5]刘素艳, 王建军.英文电影应用于英语教学初探[J].时代文学 (双月版) , 2007, (01) .
[6]龙千红.电影与英语听说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 2003, (03) .
[7]齐新, 李晓红.多媒体环境下的沉浸式英文电影教学[J].电影评介, 2008, (02) .
[8]叶小芳.视、听、说结合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效果之设想[J].温州大学学报, 2004, (05) .
[9]张臻.英语听力教学中影视应用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 2008.
外文期刊用作ESP教材的补充 篇5
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 ESP教学担负着促使学生完成从基础阶段到应用阶段转变的任务, 它既不是单纯教授英语, 也不是单纯传授专业知识, 而是要把语言应用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 使学生学会专业领域有意义的英语交流, 努力实现从语言学习到信息交流的升华, 成为“专业精、外语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但经过ESP课程学习后, 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仍差强人意, 其中现行ESP教材的一些缺陷不容忽视: (1) ESP教材虽是以专业知识为主, 但由于所选材料远离时代和学生的现实生活, 内容陈旧更新慢, 语言形式没有时代性、鲜活性, 缺乏吸引力, 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个体都有自己的学习要求和期望, 一本教材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而且固定的教学理念, 很难适用于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不同、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各异的学生; (3) 教材既定的授课结构、顺序, 限制了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发挥, 缺乏激情、没有新意地照本宣科, 导致学生的厌倦和缺乏学习动力。
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即利用外文专业期刊作为ESP教学的补充。
二外文期刊的优势
据有关资料统计, 目前全世界出版的期刊有40余万种, 其文献量约占世界文献总量的四分之三, 有效信息量占信息总量的70%以上, 位居十大情报之首。期刊以时效强、内容新、来源广、传播快等特点, 使期刊文献资源具备了前瞻性、新颖性和实效性的特质。汇集会议文献、科技报告、学位论文、专利文献等内容, 快速反应各方面发展动态及最新成果, 使其具有传播科技信息、推动学科发展、增进学术交流、发现培养新型人才等无可替代的优势, 从而成为高校师生及科研人员获取新知识的主要渠道和了解本研究领域前沿状态与最新科研成果的主要窗口。
1.科研上的贡献
外文期刊及时反映国外科技、教育、经济、军事与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 具有内容新颖、时效性强、信息量大、利用价值高、出版速度快的特点。刊登反映论文作者原创性研究工作的原始论文, 提供包括研究思想、方法、意义、成果等的翔实资料, 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注重情报信息传递、学术思想交流, 为开展高水平学术研究提供丰富的重要信息。在中国, 科研立项查新咨询的主要参照信息大约80%来源于外文期刊。因此, 外文期刊一直被高校师生视为了解国外科技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 把握学科领域发展动向、研究进展及其成果的一条重要渠道, 是借鉴他人研究成果、开拓自己视野、解决自己研究工作中困难的首选参考工具。
2.教学上的意义
原版外文期刊刊发的都是最新、最前沿的知识资讯, 囊括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新动态, 许多反映相关学科的新内容和新提法都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期刊上。在知识更新加速的今天, 期刊又最先反映相关学科的最新词汇。所以, 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语言知识, 期刊比任何教材更具优势和可读性。对高校来说, 它意味着一种优质的教学资源, 在所有教学资源中占有重要一席。对教员来说,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 它对了解国际教育和学术动态、搞好教学和科研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来说, 这些原汁原味的英语教材, 可以创造一个“不是学英语而是用英语学”的好环境, 在用中激发学生英语的学习兴趣。
三外文期刊在教学中的应用
1.充分发挥“教材库”的作用
由于期刊内容紧跟时代脉搏, 能快速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 并能根据学科发展和需要随时改变编辑内容、及时反映学科发展动态;语言具有时代特征, 新鲜的语言现象和专业词汇层出不穷。为了改善教材内容陈旧、语言枯燥、分类庞杂等状况, 弥补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英语词汇、词组以及习惯用法不熟悉, 在接触专业外语资料时感到陌生等不足, 加强学生阅读外文专业期刊、把握其中信息的能力, 教师可将一些外文期刊的文章进行合理删改, 作为ESP教学内容的有力补充, 在课堂上进行限时阅读;也可以由教师从原版外刊中选取某些经典篇章, 复印给学生, 进行课堂精讲;或有针对性地配合专业课学习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要求学生做出书面文摘或概要。这样, 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 也对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外文期刊起到引导作用。
2.鼓励团队作战, 共同进步
把学生以专业为单位组合成若干个外文期刊学习小组, 参照ESP教学进程, 不定期地给出一个任务话题, 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限内认真查阅相关期刊, 在学习小组中, 各个成员要简要讲授自己的查阅情况, 通过交流讨论, 共同理解掌握内容实质, 集思广益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 最后对期刊的内容进行翻译和学习。学习小组的成立也是对组员学习行为的约束之举, 督促学习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在学习小组无形的压力下被动地学习, 随着时间的推移, 最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有效利用外刊, 提高查阅技能
为了使学生有效利用外刊, 教师要简要给学生介绍文献检索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首先, 对低年级学生说明如何使用外刊文献、检索外文期刊, 检索类刊物和图书馆藏目录使用方法。并向他们推荐一些易懂的普通外刊读物和语言学习方面的刊物;配合外语教学进程, 协助学生查找一些适合并有助于提高外语水平的外文期刊, 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外语水平。其次, 对高年级学生则着重培养他们利用外文资料的实际技能, 举办针对专业进行检索本专业外刊资料的专题讲座, 介绍刊物的特点、结构、编排、检索程序及使用方法。根据毕业生撰写论文的需要, 介绍有关专题文献、查找途径、外文检索期刊、索取原文的方法以及英文专业论文的书写规范、基本格式和各种要求, 减少盲目性, 提高论文的质量。
4.拓展视野, 夯实文化底蕴
为了使学生成为业务精湛、知识渊博的高素质人才, 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外, 还要广泛地涉猎专业以外的知识。可读性强、语言词汇丰富的语言教学原版英文期刊, 可作为扩充视野, 提高素质的文化语言补充。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后借阅诸如Time, Newsweek, Reader’s Digest等英语原版期刊, 让学生接触到丰富的、原汁原味的、最新的英语词汇、语言, 通过阅读外刊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社会、文化、教育、历史、地理等知识概况, 开阔视野。通过大量阅读来消化、巩固、充实、加深、拓宽课堂所学的知识、并不断吸收新单词、新词汇和新的表达方式, 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这样既消化了所学知识,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拓延和充实, 又提高了文化素养, 使以后的工作得心应手。
高校图书馆外文书库建设探讨 篇6
外文书库在高校图书馆的藏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它反映了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 是及时了解国际重要科研成果和科研动向的窗口, 为科研人员研究新课题、推出新成果提供了重要的情报来源。同时, 外文图书具有语种多、时效性强、信息量大、内容新颖等特点, 对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学生的外语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入, 高校教师对国外科学、管理、教育等学习的需求日益增加, 使得高校图书馆外文书库的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高校图书馆外文图书利用现状
目前, 高校图书馆外文书库建设现状不容乐观, 外文图书利用率普遍较低, 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同时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高校外文图书的有效利用。
(一) 读者外语水平有限。读者的外语水平和研究能力较低直接影响了对外文图书的利用。虽然很多外文图书对科研学习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但读者的外语能力有限, 查阅外文图书比较吃力, 没有查阅中文文献资源省时省力, 导致外文图书利用率普遍偏低。高校图书馆面对的读者群体主要为教师、学生, 而老师和科研人员, 虽然外语水平相对较高, 对外文图书的需求相对较大, 但是平时经常忙于教学, 时间紧而无法或极少到图书馆使用外文图书;学生虽学习能力较高, 但外语能力普遍较低, 绝大部分读者对于外语学习都放在四、六级的考试上, 对外文图书总是望而却步、敬而远之。
(二) 缺乏专业人才。外文书库的管理和建设需要既精通外语又熟悉图书馆业务的专业文献管理人员。高校图书馆馆员真正毕业于图书馆学、情报学等图书专业的人才相对较少, 馆员的整体水平参差不齐, 特别是图书馆学专业知识比较缺乏、外语水平有限, 而且不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网络, 对馆藏外文文献资源了解不够全面, 造成外文图书不能深层次开发利用, 难以根据读者需求提供有针对性地服务, 更不能出色地为读者提供优质的导读服务, 这都严重影响了外文图书利用。
(三) 图书馆宣传力度不够。图书馆宣传力度不够, 导读服务工作也不尽如人意, 导致部分读者根本不了解图书馆外文图书的馆藏和使用情况, 很多读者直到毕业也没有借过外文图书和使用过外文数据库, 更有读者根本不知道图书馆有外文书库。另外, 图书馆缺少有效的主动服务, 仍然滞留在传统借还服务层次上, 没有主动辅导读者检索外文文献的基本方法, 使读者对外文图书产生陌生感、距离感。
(四) 馆藏结构不合理因素。近年来, 图书价格大幅上涨, 学校用于图书馆建设的经费有限, 再加上原版的外文图书和期刊资源价格比较昂贵, 从而造成外文文献订购量大幅度下降。图书采访重“采”轻“访”, 重“量”轻“质”, 大多没有深入到读者群中了解读者对外文图书的需求, 在图书采购时更倾向于中文图书, 使得外文图书藏书量严重不足。另外, 高校图书馆对外文图书很少剔旧;由于缺乏资金, 外文图书更新非常缓慢, 这就导致外文图书内容陈旧、品种不全、专业不对口, 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 读者通过外文图书查不到自己所需资料, 很难满足学校学科发展的需求, 自然无法引起读者的借阅兴趣,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外文图书的有效利用。
三、提高高校外文图书利用率的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 高校图书馆越来越重视外文书库的建设和管理,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图书馆外文图书利用率:
(一) 构建高质、高效的外文图书资源馆藏体系。根据高校有限的经费, 合理的配置馆藏资源。针对目前外文书库资料闲置和文献需求断档的供需矛盾现象, 图书馆应基于学科建设和科研建设的实际需求, 最大限度地开展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外文文献采购工作。图书馆要做到全面服务、主动服务, 图书采购馆员要深入到院系部, 开展调研活动, 掌握读者的外文资源需求, 甚至让专业老师进行现场采购。另外, 要征询外文书库馆员的意见, 因为他们处在读者服务的第一线, 比较了解读者的实际情况及需求。综合以上的信息情况进行分析确定资源的采购计划, 减、免利用率低以及馆藏价值低的文献资源, 争取做到合理配置, 优化资源结构。在注重馆藏文献的同时, 积极利用开发互联网上的外文信息资源, 从而满足读者对外文文献资源的需求。
(二) 增强外文文献宣传力度。高校图书馆传统的“重藏轻用”的管理模式而忽视资源的利用, 使图书馆漠视了读者对外文文献资源的充分利用。图书馆应该加强外文文献的宣传力度, 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首先, 要积极主动为读者导读, 做好每年新生入学教育时就开展如何利用馆藏外文资源、外文数据库的工作;其次, 编制馆藏目录, 发给学院、部门, 并通过网上发布信息与学院学科带头人联系, 向他们推介馆内收藏外文文献的情况;最后, 通过图书馆网页, 以题录、文摘、简介的形式介绍宣传外文文献, 让读者对馆藏资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提高读者阅读兴趣。只有大力宣传外文文献, 才能提升外文文献的利用率。
(三) 激发读者学习兴趣, 克服语言障碍。读者应大力提高外文阅读能力, 努力克服语言障碍, 除了多鼓励读者提高英语水平之外, 图书馆还应主动采取相应措施消除读者语言障碍的心理因素, 比如在外文书库或者阅览室配备外文词典等常用工具, 外文管理员和广大读者多交流、做朋友, 以微笑、热情、周到、全方位的服务方式来影响和吸引读者, 为读者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 激发读者的学习热情、兴趣并使读者能够顺利地来阅读外文文献。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多, 高校毕业生经常在工作中遇到外文文献翻译、学术写作等问题, 因此图书馆要加强与外语教学等部门合作, 将外文文献引入外语教学中, 从而提高学生读、听、写、译等综合能力。
(四) 增强读者的信息意识, 提高读者的检索能力。图书馆应该从读者的角度出发, 努力提高广大师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并在新生入馆教育时一方面推荐图书馆, 另一方面应该重点培养读者信息检索意识, 强调信息检索技术的重要性。也可以每周对读者讲授一节信息检索课, 以读者需求为切入点, 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等的特点, 选择讲课主题、组织授课内容, 让读者亲近外文文献, 并能轻松自如地运用信息检索, 从而达到增强读者信息意识、提高文献检索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读者网络信息意识的目的。还应专门针对研究生、教师举办外文文献检索培训班, 使没有学习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的这部分读者也能掌握这方面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以免由于不懂分类, 不会查目录, 而影响读者选择利用外文文献的积极性。
(五) 加强馆员综合技能, 提高服务水平。图书馆馆员的素质决定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 为了跟上时代的潮流, 图书馆馆员既要注意知识的更新, 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知识水平, 做到与时俱进、服务创新, 还应学习一些计算机硬件知识、多媒体知识、数据库知识等, 并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对信息检索、分析、组织和管理, 努力做好文献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作为外文图书馆员, 不仅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精通计算机的应用, 还必须提高外语阅读能力、翻译能力以及外语应用能力, 并能够积极参与教学和科研, 清楚地了解学科专业和读者应用的特点, 掌握读者对外文文献的需求情况, 以便调整馆藏外文资源, 提高外文文献利用率。
外文图书利用率的提高, 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更对新时代高校图书馆提出了更多要求, 如何激发读者阅读外文文献的兴趣, 如何改变传统管理模式, 需要读者和图书馆工作人员共同不懈的努力。只有这样外文图书资源才能被充分利用起来, 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进而才能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做出贡献。总之, 在新形势下外文文献资源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资源价值的体现通过读者的利用才能得到实现。为此, 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实际情况, 应采取相应的一系列措施, 加强对外文文献的开发、管理、利用, 大力提高外文文献的利用率, 让有限的外文文献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从而推动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图书馆外文书库只有不断完善管理模式, 不断审视自身的各项业务和服务工作, 发现外文书库管理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科学可行的对策, 通过建设合理的外文藏书结构, 以适应读者需求;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真正发挥“高校图书馆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的服务功能。
摘要:目前高校图书馆的外文书库管理和利用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分析高校图书馆外文书库现状, 对外文书库的构建和提高外文书库利用率提出对策。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外文书库,外文文献
参考文献
[1]欧阳翠梅, 于民.浅谈高校图书馆外文书库图书馆员的能力创新要求与对策[J].黑河学刊, 2007.4.
[2]孟红英.地方高校图书馆外文书库的困境与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18.19.
[3]董梅香.高校图书馆外文书库的尴尬现状及发展出路[J].情报探索, 2009.3.
[4]梁艳玲.完善高校图书馆外文书库管理的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21.18.
论母语对学外文的助力 篇7
关键词:母语,外语,阻力,助力
1 引言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余年,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外语的教学条件比以前好的不得了, 洋专家、洋教材、洋设备﹙如mp4, 3G手机, 多媒体, 学英语网站﹚可谓应有尽有。然而, 中国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水平反远远不如从前。这个问题不能不令人深思。且不说学生刻苦程度不够, 学习方法欠妥, 单论老师教学也存在很多弊端。传统的语法式外语教学很不灵验, 但英语教师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善教”外文者往往盲目地认为“离开母语越远越好”, 顽固地坚持“母语干扰外语”﹙Negative Transfer﹚的观点, 视母语为洪水猛兽, 习惯一味地挑剔学生学习英语中出现的中国式英语﹙Chinglish﹚, 但自己又拿不出好的处方来。在选择外语教材时, 又一味地追求西方文化背景的“原汁原味”, 而忽略直接反映中国文化的地道的外语材料的选编。原汁原味教材作为阅读材料勉强尚可, 但用作听力训练, 则有过分难为中国学生之嫌。甭说听懂, 就是看着原稿都不知所云。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学生一旦对听力有了畏难情绪, 就会对学外语因噎废食、望而生畏、“谈听色变”。如此这般脱离了学生实际, 过分地强调用外语思维, 企图以此避开母语的“干扰”, 认定母语是学外文的巨大阻力。果真如此吗?非也!诚如根治洪水, “堵”不如“疏”;学习外语, 与其防范母语防不胜防, 不如利用母语!
2 分析
以笔者愚见, 母语对于学习外文的助力基于以下四方面:
2.1 理论可能性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耐达认为, 有效的翻译和交流是完全可能的, 原因有三:⑴人类语言共相的存在;⑵文化相似性的存在;⑶人类有足够的感知和领悟能力。 (邵志红, 2003:3) “﹙英汉语言的共象﹚一般说来, 一个人在学习第二语言时都会受到其母语的影响。当母语与第二语言的特点有相同或相似之处时, 母语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会起促进作用, 即所谓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宋天锡, 2003:54) 众所周知, 第二语言初学者先接触以母语文化为背景的语言材料反而更易于消化吸收, 这样做也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尽管母语和外文分属不同的语音系统, 但是语言文字学家有理由、有条件、也完全有可能把所谓的“母语负迁移”转化为“正迁移”, 变“阻力”为“助力”!英语教育家H G戈里斯科娃有句名言“外语教学需要考虑学生的本族语”;加拿大原中文专业留学生“大山”汉语之好家喻户晓﹙他曾在春节晚会上与马季说过相声﹚, 他学习外文﹙汉语﹚拿自己的母语当阶梯, 而不是当“绊脚石”;阿瑟威烈翻译的《论语》、《三字经》也很值得年轻的英语学子认真阅读, 从而将本民族传统智慧与英语思维融为一体, 兼收并蓄。
2.2 文化可通性
中西方文化的契合也是借母语学外文的有力的理论根据。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与英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可谓东西方的人文耦合;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与苏格拉底的“‘Question-and-answer’teaching method”大同小异;凯撒的Cross/Pass the Rubicon﹙渡过卢比肯河﹚与项羽的“破釜沉舟”﹙burn one’s boat﹚跨越时空各自演义“背水一战”;出自圣经《旧约传道书》中的All the rivers run into the sea;yet sea is not full.和汉语《淮南子泛论训》“百川归海, 而海不盈”如出一辙。如此“映射”, 不一而足。是偶然亦是必然。中英两种语言在字面意义和涵义上颇有相同或相似的例证俯拾皆是, 尤其是英汉习语的异语同理、不谋而合, 令人领略异曲同工之妙, 给人以无独有偶、天作之合、贯通中西之感。
2.2.1 短语习语
dark horse黑马;sour grapes酸葡萄;Golden age黄金时代;go west归西;chain reaction连锁反应;ostrich policy鸵鸟政策/掩耳盗铃;the cold war冷战;armed to teeth武装到牙齿;the forbidden fruit禁果;castles in the air空中楼阁;as light as feather轻如鸿毛;praise to the skies捧上天去;to lose/save one’s face丢/保面子;fi sh in troubled water浑水摸鱼;turn over a new leaf揭开新的一页;fi ght to the last man战斗到最后一个人;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
2.2.2 句子习语
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
Look before you leap.三思而后行。
Easy come, easy go.来得容易去得快。
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上梁不正下梁歪。
Spare the rod and spoil the child.孩子不打不成器。/孩子是虫, 不打不中。
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谁笑到最后, 谁就笑得最好。
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Everybody’s business is nobody’s business.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
Time is money.[异化]时间就是金钱。[归化]一寸光阴一寸金。
Wher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心若在, 梦就在。)
Nothing is too diffi cult if you put your heart into it.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The grass is alway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hill.这山望着那山高。
When shepherds quarrel, the wolf has a winning game.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What one loses on the swings one gets back on the roundabouts.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The onlooker sees most of the game/Lookers-on see more than players/The spectator is in a better position to judge than those who are taking a part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One man may steal a horse while another may not look over the hedge.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to list only a few篇幅所限, 挂一漏万
这些“形似意合”的东西方习语意象鲜明, 含义深刻, 朗朗上口, 易于传诵;互为知音, 相映成趣, 情感共鸣, 道理相通;思维不同, 表达各异, 不谋而合, 异曲同工。这样的外语, 好比一层窗户纸, 一点即破, 一看就懂, 一学就会, 一用就灵, 岂能学而不精?母语如此“甘劳”, 我们为何因怕“干扰”而不领情?
2.3 语言可融性
即使是中国式英语, 也不完全就是坏事。原因很多:
(1)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中式英语也不例外。
(2) 国语尚有方言,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说英语、想英语带上地方色彩、个人风格本身很正常。试问天下莘莘学子, 有谁敢说他的英语语音纯正语调优美, 百分之百英语思维?
(3) 学习非母语的英语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弱化汉语思维的自然而然的过程。一个人的外语水平实际上就是看其处于interlanguage (中介语言) 的哪个阶段 (stage) 。
(4) 对于绝大多数外语学子而言, 在没有一点母语思维的纯英语思维环境中“泡大”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
(5) 随着经济全球化, 地球村庄化, 不同语言之间相互“干扰”势在必行。
四书 (Four Books) 五经 (Five Classics) 等中国特色词汇都是英语民族过去和现在没有的, 当然没有现成的译法。这些东西毕竟是“中国特产”, 要完全去掉中国味恐怕不可能。事实上, 我国一些原本看来中文味很浓的译文, 都被英美人士接受并收入了他们的词典, 如纸老虎paper tiger, Political power grows out of the barrel of a gun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洋泾浜英语“Long time no see”也已经取得了标准英语的合法地位。值得一提的是, 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日益增强, 近年来美国一些主流媒体纷纷增加了对中国的报道。海外媒体的记者撰写有关中国报道的文章时, 对负载丰富中国政治文化信息的词汇, 采取了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 非但没有给西方读者理解带来困难, 反而满足了他们的猎奇感, 顺便也丰富了他们的词汇。相反, 国际新闻中常说的Camp David译为“戴维营”, 不就是一种“美国特色中译”吗?有谁曾向这个译文提出过质疑, 坚持要译成“美国总统度假村”呢?又如“信息高速公路”何尝不是来自information superhighway或info highway的字面翻译呢?“信息”真的可以在“公路”上行走吗?其他译例如“鳄鱼的眼泪 (crocodile tears) ”、绿卡 (green card) 、“鸵鸟政策 (ostrich policy”等词语, 不都带有些洋味吗?那又怎样?它们的出现, 不正是丰富了中文的表达力吗? (孟庆升, 2009:132)
(6) 对于文化, 我们不但要“引进来”, 还要“走出去!”。英美国家在中国各大高校推行英语教学实验基地, 我们在国外也要加大力度推广孔子学院。据推测, 在不久的将来, 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说英语, 三分之一的人说汉语;在遥远的未来, 二者融合也并非不可能。 (以上六点只作抛砖引玉)
2.4 实践可行性
坚持“以我为主”的思路, 不断地以“我”要说的话或要写的内容为线索去寻求英语的表达方式, 而不是泛泛地到英语原文的大海里先游泳后捞针。因为我们多数人不可能在事实上做到“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学英语要讲究时效。按部就班, 以传统方法学好英语至少需要20年!人生有几个20年, 况且如此“大投入, 小产出”又是多么浪费青春啊!而李阳、钟道隆等学外语效率之高又是多么地令人羡慕啊!因此, 适合中国人学外语的教材不能也不应该没有“中国味”﹙即:中国文化内涵﹚, 一切从“洋”并非上策﹙人们往往错以为口语课由不懂汉语的老外执教自然是“你办事, 我放心”﹚, 为了故意营造外语环境, 压根不让学生说中文﹙如国内的“昏天黑地魔鬼训练法”﹚似乎很“捷径”, 实则华而不实, 欲速则不达。对于中国学生的天生的汉式英语, 老外尚且不见怪, 中国的英语教师却对学生求全责备, 企图一步到位, 这有违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事实上, Idiomatic English﹙地道的英语﹚对于non-native English speaker﹙母语不是英语的人﹚就像数学上的极限, 只可能无限接近而永远不可能真正到达。说英语、写英语“犯错误”在所难免, 只有不说也不写才不至于“违法或不合乎习惯”, 而不应用英语恰恰是学英语最基本的错误。
以趣味性、可读性、地道性为原则, 精编面向中国学生的英语书刊已成为大势所趋和必由之路。诸如中国十二生肖、文房四宝、唐诗宋词、四大名著、民间传说等的英译本必须是真正地道的英语, 而不是“洋泾浜”, 更不是中国式英语。强调要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英语教材主要目的在于减少学生学习外语中的困难——先拿本民族文化垫底, 再向“中西合璧”乃至“以西为主”的洋教材过渡, 给中国学生学习外语巧设知识台阶, 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文化背景知识陌生就是英语听力的一大障碍, 学生能听清却听不懂﹚。然而, 这种理想的适合中国学生的外语教材的编写又是谈何容易!仅靠极少数的英语专家也只是杯水车薪, 需要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协同努力:什么题材学生喜欢, 学子本人最有发言权;什么形式赢得读者, 一线的教师最清楚;什么书刊让孩子爱不释手, 学生家长最明白;什么文章最地道, 外教专家最知晓;什么图书出成绩, 学校领导最关心;什么辅导最垃圾, 社会政府最摸底。学生之所以学不好外语, 就是因为所谓的参考书泛滥成灾, 而适合他们的好书又迟迟不来!笔者呼吁, 让我们群策群力争取早日领略极品英文读物的风采!
3 结语
四股力量的源泉融汇为一个巨大的推动力, 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母语对学外文的这种助力, 还给母语应有的地位, 从而又好又快地提高外语水平。
参考文献
[1]贾冠杰.应用语言学高级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孟庆升.新编实用汉英翻译教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9.
[3]邵志红.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4]宋天锡.翻译新概念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3.
[5]物理学习正迁移促进论[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4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