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大山自然保护区

2024-05-31

十万大山自然保护区(精选3篇)

十万大山自然保护区 篇1

摘要:指出了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 原来那种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诉求。深度旅游与观光旅游相比, 注重的是旅游的内容, 意在调动游客的参与和体验的积极性。对处于旅游开发初级阶段的大山包旅游, 如何深度开发, 打造成为“精品”, 是昭通旅游发展的关键。在分析大山包旅游开发现状、深度旅游开发的必要性的基础上, 从经营养生旅游商品体验店、增设体验型旅游活动特色农家乐、完善观鸟设施、实现游客与鸟类近距离接触等方面对大山包深度旅游开发给予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山包,深度旅游,旅游开发

1 引言

如今, 走马观花式的大众旅游形式和旅游产品已经让众多的游客感到索然无味, 不能满足现代人求新鲜、求刺激、求新奇的心理诉求, 因此, 深度旅游成为了旅游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在西方, 人们把一次外出只选择一个地方、而不是在一个相对有限的时段内跑数个景点的旅游, 叫深度旅游。深度旅游不是简单的时间叠加问题, 而是强调对旅游景点的“细游慢品”。深度旅游与观光旅游相比, 它更强调的是旅游的内容和体验, 游客可以不用匆匆赶路, 而是细细品味旅游地的历史及风情, 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涉猎当地的风土人情与日常生活, 体验到当地的人文、生活习俗。旅游者在深度旅游中, 不仅能放松心情, 还有新的观察、新的体验、新的认识、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发展, 最后乃至达到潜能的发挥, 自我实现。深度旅游意在调动游客参与和体验的积极性, 游客能从容地进行生活体验式漫游。深度旅游要求旅游时间要充足、旅游的内容要丰富。

2 大山包保护区旅游开发现状

大山包国家级黑颈鹤自然保护区 (以下简称“大山包保护区”) 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大山包乡, 大山包保护区以体态优雅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雄奇险峻自然景观———鸡公山、原始古朴特色民居等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被列为昭通市6个重点建设的旅游“精品”点之一。目前, 大山包的景区建设工作, 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初见成效, 昭大公路 (昭通—大山包) 顺利竣工, 大山包旅游小集镇改造和集镇街道建设相继完工, 并投入使用。鸡公山一期游道建成并投入使用。已规划建设或正在进行建设的项目有:大山包旅游开发景前区建设、景区旅游亚区巡护道路面维修改造工程、跳墩湖高原湖泊观景平台、服务点、游览车换乘中心、厕所以及垃圾收集系统等项目。随着退耕还林和旅游小集镇建设等工作的开展, 在一定程度促进了大山包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总体水平的改善。

现在, 大山包景区的游路、栈道、鸡公山观景台以及黑颈鹤观景点等都已建好, 游客可以在不惊扰黑颈鹤的前提下, 就近观察到黑颈鹤, 拍摄到很多精美的黑颈鹤照片。经过初步的开发, 每年就有6万人到大山包旅游, 主营企业产生经济效益100多万元, 并带动当地群众增收。

大山包旅游还处在旅游开发的起步阶段, 到大山包旅游的游客主要是昭通当地人、少数自发前来的自助游客, 省外组织的为数不多的大型观鸟、摄影活动及相关的科考活动等, 规模都不大。吴银梅等人对2010~2012年大山包旅游景区的旅游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调查范围包括大山包4个旅游片区:跳墩河观鹤区、大海子湿地科考片区、鸡公山高原峡谷观光区、燕麦地生态农业观光区。据调查显示, 跳墩河观鹤区旅游人数为7404人, 其中以游玩和摄影爱好者人数最多;大海子湿地科考区旅游人数为7720人, 该区主要是黑颈鹤的栖息地和取食地, 主要是观鸟爱好者在此进行观鸟、摄影, 科考人员开展科学考察和科研活动;鸡公山高原峡谷观光区的旅游人数为6850人, 主要以游玩、探险、摄影及科考为主;燕麦地生态农业观光区是4个片区中, 旅游人数最低的, 仅为4928人。从中可以发现, 大山包不仅旅游产品少, 旅游人数也少。

3 大山包深度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3.1 昭通旅游营销的需要

昭通旅游资源主要以瀑布山水、历史遗迹、民俗风情、红色文化为主, 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但是, 在全省范围内, 各地州市均有较为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与昭通属同种类型且开发较早, 相对成熟, 市场知名度较高。在昭通旅游知名度不高的情况下, 作为昭通重点建设的“旅游精品”, 昭通旅游的名片———大山包, 如何深度开发出能够吸引游客的旅游产品, 打造出特色, 留住游客, 是大山包旅游面临的问题。目前到大山包旅游的游客主要来源于周边地区, 如贵州、四川、重庆等地, 如何让昭通旅游走出云南省, 走向中国, 大山包这张名片一定要起到关键的“旅游营销”作用。

3.2 发展大山包旅游经济的要求

“时间就是金钱”在旅游业发展中可以理解为在旅游目的地停留的时间越长, 旅游消费就越多, 旅游经济就越好。据统计, 除观鸟爱好者们为了捕捉黑颈鹤的靓影会在当地多停留些时间, 到大山包旅游的天数多数是1~2d。一方面是因为旅游活动内容不够丰富, 大山包的旅游产品现在仅有鸡公山高原峡谷、跳墩河黑颈鹤栖息地、大海子湿地、仙人田草场等, 旅游内容也仅限于观光, 还处于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 1d的时间足够把大山包景区的景点看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当地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缺乏, 在大山包游客虽然能真正地感受原生态、纯朴的民风、当地的土特产、地道的美味……但如果游客在当地过夜, 晚上就没什么旅游活动。“娱”要素的严重缺乏导致留不住游客, 不能让游客“细游慢品”, 延长在大山包停留的时间。因此为了发展大山包的旅游经济, 有必要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度开发, 延长游客在大山包的停留时间。

4 深度旅游开发的建议

大山包旅游景区作为昭通市6个重点建设的旅游“精品”点之一, 是昭通旅游发展重点打造的“名片”, 如何让这张名片熠熠生辉, 带动昭通旅游业的发展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此外, 如何深度开发大山包旅游, 让游客“想来、不想走”, 延长游客在大山包停留的时间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基于大山包旅游现状尝试性地提出一些建议, 希望能有助于大山包的旅游开发。

4.1 经营“前店后场”式养生旅游商品体验店

大山包的农作物主要以燕麦、苦荞为主, 而作为旅游商品的主要有燕麦炒面、苦荞茶、荞皮等绿色食品, 燕麦含有的钙、磷、铁、锌等矿物质有预防骨质疏松、促进伤口愈合、防止贫血的功效, 是补钙佳品, 它可以有效地降低人体中的胆固醇, 经常食用, 对中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病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并且经常食用燕麦对糖尿病患者也有非常好的降糖、减肥的功效, 尤其是高寒山区的燕麦, 不仅营养素含量高而且质量优, 是人们比较喜欢的健康食品。苦荞内含有非常丰富的矿物质和18种氨基酸, 其中粗蛋白、叶绿素、锌、镁、铬、钙、生物类黄酮、多种维生素等, 营养成分极高, 是集营养、保健、医疗为一体的天然绿色健康食品, 对糖尿病、心脑血管等疾病有特殊疗效。养生是现代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群所追求的一种健康方式, 大山包可以借助燕麦、苦荞等绿色食品建立一批养生旅游商品的体验店, 因为游客到一地旅游, 多喜欢去具有当地特色的店里观赏、购物, 而“前店后场”式 (前面是店面销售商品, 后面是工场现场制作) 的店面尤具魅力, 因为游客不但可以欣赏、购买琳琅满目的商品, 还可以亲自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特有商品。整个制作过程可以综合调动游客的多种感官去进行体验, 加深游客的记忆。

4.2 增设体验型旅游活动的特色农家乐

大山包除了发展农业, 还发展畜牧业, 因此到大山包旅游你可以看见成群的牛、羊、马, 可以看见披着羊毛毡的牧民在放牧。现在大山包的农民把骑马作为一种旅游项目在发展, 价格不贵, 几块钱就能骑上几分钟, 但给人的感觉是不过瘾。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人群来说, 很少能见到马, 更别说骑马了, 如果能让到此旅游的游客深刻地体验一下披着羊毛毡放牧、骑马的生活, 那就别有一番风味。因此大山包可以以农家乐的方式开展一些规范的、安全的旅游放牧活动, 让这种“亲历亲为”的放牧过程成为游客乐于参与和体验的趣味过程, 让游客过足“骑马”瘾, 体验牧民的放牧生活。

4.3 完善观鸟设施, 实现游客与鸟类近距离接触

黑颈鹤是吸引人们到大山包旅游的一大吸引力, 现在在大海子湿地建有一条观鹤通道, 可以在不影响黑颈鹤生活的前提下, 远远地一睹黑颈鹤的风姿。在观鹤通道中, 只有事先准备好专用工具 (如观鸟望远镜) 才能够近距离地观看黑颈鹤, 而这仅仅只有观鸟爱好者们能做到, 一般的游客如果没有做准备, 想要近距离地观看黑颈鹤是不太现实的。因此, 建议在大海子湿地的观鹤通道中增设一些观鸟望远镜, 让游客近距离地观看黑颈鹤, 不白来大海子走一遭。

参考文献

[1]吴银梅, 桑正林, 杨顺强, 等.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发展调研[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9) .

[2]莫延芬.生态旅游中的社区利益补偿机制研究——以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2) .

[3]刘燕.云南大山包湿地开发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1 (3) .

十万大山自然保护区 篇2

山的一切都是美的,白云环绕在山腰,雾气洒落于山脚,蜿蜒曲回的小河在山谷间流淌,漫步山间,任诗意在心中轻舞飞扬。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就是山峰,傲视群雄的山峰。对!就是这傲气,在山峰上完美地体现了出来。“欲与天公誓比高”,啊!山之颠,我站在上面,俯视山谷,就是长江黄河也不过是手指宽,山风呼啸,让人意气风发,山峰,有着一种傲气之美。

山腰,没有了山峰那股凌沥的傲气,却有着那一种让人心旷神怡的妩媚柔情。立于山腰间的一块青石上,看着白云环绕在山腰间,犹如一位美丽少女系着白丝带,美呵美,真是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山腰,有着一种柔情之美。

山脚,没有山峰的傲气,也没有山腰的妩媚,却别有着一种朴实无华,坐在地上,看着小草,大树,到处是生机,微风吹着,吹散了薄雾,初阳下,草上,树叶上的露珠熠熠生辉,山间的野花散出沁人心脾的芳香,令人心醉,山脚,有着一种朴实之美。

十万大山自然保护区 篇3

1 研究区自然环境概况

东大山自然保护站地处阿拉善台块的南缘、甘肃河西走廊中部的北山山地, 东径100°45′~100°51′、北纬39°00′~39°04′, 东属龙首山的延伸, 西望合黎山, 北临平山湖草原和阿拉善荒漠, 南隔河西走廊与祁连山相望, 南北宽约7km, 东西长约9km, 面积5200hm2, 海拔2150~3660m, 属龙首山的主峰。山体南坡陡峭、险峻, 北坡平缓, 山顶平坦。受周围大陆性荒漠气候的影响, 海拔2500m以下属干旱荒漠气候, 发育有猪毛菜、盐爪爪等荒漠植被以及灰漠土、灰钙土;海拔2500~3200m属半干旱森林草原气候, 发育有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高山柳灌丛、鬼箭锦鸡儿灌丛、金露梅灌丛和克氏针茅草原等森林草原植被以及山地栗钙土、山地森林灰褐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3200m以上属高寒草甸气候, 发育有紫花针茅草原等高寒草原植被以及亚高山草甸土。森林面积2133.3hm2, 活立木蓄积16.2万m3, 森林覆盖率39.8%[12]。林区年平均温度0℃, 极端最高温度38.6℃, 极端最低温度-28.7℃, ≥10 ℃积温2730℃, 年降水量212.0 mm[13]。

2 研究方法

2008年5月, 在对东大山保护站的烂柴河、道人地、阴帐、中林沟、黄羯子等6个资源管护站的护林员进行访问调查的基础上, 由保护站专业技术人员带领, 查找岩羊的繁殖地, 通过岩羊粪便、活动痕迹和护林员的描述, 确定繁殖地, 用GPS定位;在繁殖地中心设置4m×4m的样地进行植被调查和周围环境调查, 调查结果见表1。

对定性环境因子进行二元转换, 得到21个环境因子指标;为消除数据纲量的差异, 在进行聚类分析时用Pearson 距离对原始数据 (变量) 进行标准化, 在进行主成分分析时用环境因子指标的原始数据减去相应的环境因子指标的平均值进行中心化[14]。分析过程用Minitab 15软件在计算机上完成。

3 结果分析

3.1 繁殖地环境因子指标间的相关性

对6个样地21组环境因子指标的调查数据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在231个指标对 (不含自相关) 中, 有118对指标间无显著相关性 (t0.05=0.423, tt≥t0.05) , 占29.44%;负相关指标对中, 57对指标间有显著和极显著相关性, 占48.3%, 61对指标间无显著相关性占51.69%;正相关 (含零相关) 指标对中, 56对指标间有显著和极显著相关性, 占49.55%, 57对指标间无显著相关性占50.44%, 见标。说明一部分指标间有间接的联系, 一部分指标间有直接的联系, 部分指标间相互独立, 没有直接的联系, 反映出环境因子间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相互独立, 同时, 环境因子的独立性也为主成分分析奠定了前提。

3.2 影响岩羊繁殖地选择的主要环境因子

对22个观测环境因子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结果 (表3) 表明:前3个主成份的累积贡献率已达到80.3%, 能够反映岩羊选择繁殖地对环境的要求。第1主成份主要反映地形因子, 对它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是草本层盖度 (x20) , 其次是西坡 (x7) 、上坡位 (x9) 、中坡位 (x10) , 再次是坡度 (x4) ;第2主成份主要反映乔木林植被因子, 对它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是祁连圆柏林 (x13) 和南坡 (x6) , 其次是乔木层郁闭度 (x16) , 再次是林分蓄积量 (x17) 和裸岩 (x11) ;第3主成份主要反映植被因子, 对它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是草本层高度 (x21) , 其次是东坡 (x5) , 再次是海拔 (x3) 、北坡 (x8) 、植物种数 (x22) 。第1主成份的特征值为8.5796, 远大于第2主成份 (4.9644) 和第3主成份 (4.1222) , 因此, 第1主成份所包含的因子中, 草本层盖度 (x20) 、西坡 (x7) 、上坡位 (x9) 、中坡位 (x10) , 坡度 (x4) 、经度 (x1) 、灌木层高度 (x9) 、山地灌丛 (x14) 、青海云杉林 (x12) 、林分蓄积量 (x17) 、灌木层盖度 (x18) 、植物种数 (x22) 是影响岩羊繁殖地选择的主要因子, 可以概括为地形因子 (包括坡向、坡位、坡度、经度) 、植被因子 (包括草本层盖度、灌木层高度和盖度、林分蓄积量) 、生境类型 (包括山地灌丛、青海云杉林) 3方面12个环境因子。其中, 具有负面影响的因子有西坡、中坡、林分蓄积量、植物种类和草本层盖度5个环境因子。植物种类和草本层盖度反映食物丰富度, 西坡、中坡位反映温度, 林分蓄积量影响岩羊的对周围的观察和逃避选择。贺兰山岩羊冬季利用卧息地时, 具有选择坡度大、隐蔽程度高、风速低、保温性好、无雪覆盖和食物丰富度低的特征。

3.3 岩羊对繁殖地的选择

对样地聚类的结果表明 (图1) , 大黑沟垴 (S2) 与头道沟 (S3) 、道人地 (S4) 与中林沟 (S6) 样地的相似性最大, 首先聚为1类, S2与S3归为1类后又与S5 (柳树沟) 聚为1类, 即S5与S2、S3有较高的相似性;而S1 (烂柴河) 与其他5个样地最不相似。

对环境因子指标聚类的结果表明 (图2) , 海拔 (x3) 、林分蓄积量 (x17) 与其他环境因子最不相似, 其他环境因子间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访问调查结果, 东大山林区岩羊繁殖期多选择海拔2600~3200m、背风、向阳、温暖、坡度较大的南坡裸岩、灌丛、郁闭度不大的乔木林等便于隐蔽和逃避天敌的环境。

3.4 岩羊对升温的响应

由于东大山林区的植被特征大致与祁连山北坡海拔2000~3000m的植被一致[14], 因此, 我们采用祁连山林区的气象资料对岩羊繁殖地选择进行分析。祁连山林区年平均气温 (TH) 与海拔高度 (H) 之间存在着极密切的线性负相关, 回归方程为:TH=15.5-5.369×10-3H (R=-0.956) , 气温变率为0.65℃/100m[15];根据康尔泗、蓝永超对河西干旱区平均气温的可能变化估算值:2010年升温0.6℃, 2020年升温0.9℃, 2030年升温1.4℃, 2040年升温1.2℃推算[16,17], 东大山目前的植被带分别上移约100~250m, 或由于海拔高度的限制而变窄, 造成岩羊的繁殖地缩小, 而且繁殖环境发生变化。为适应气候变化造成的栖息地改变, 岩羊可能的响应方式是: (1) 增强适应气温升高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适应目前活动范围内的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 维持目前的种群数量; (2) 随植被带的变化减小种群密度, 以适应食物和隐蔽环境的改变, 特别是繁殖地的改变。

4 讨论

4.1 影响东大山岩羊繁殖地选择的主要环境因子

地形因子 (包括坡向、坡位、坡度、经度) 、植被因子 (包括草本层盖度、灌木层高度和盖度、林分蓄积量) 、生境类型 (包括山地灌丛、青海云杉林) 是影响东大山岩羊繁殖地选择的主要环境因子, 其中, 西坡、中坡位、林分蓄积量、草本层盖度、植物种数等影响食物丰富度、温度、对周围的观察和逃避选择的环境因子, 对岩羊繁殖地选择有负面影响。

4.2 东大山岩羊的活动范围

动物对资源 (如食物、水等) 的利用方式主要反映在它们的生境选择上, 不同动物有自己独特的资源利用方式[18]。在四川、青海和西藏, 岩羊活动在海拔4000m以上 (Schaller, 1977;Kaji等, 1993) , 在贺兰山它在海拔1500~3000m 之间的沟底、草坡、灌丛、树林及高山悬崖处活动。东大山为断块山, 海拔2150~3600m, 主峰3617m, 阳坡坡度多数大于45°, 阴坡坡度25°以上, 沟谷发育, 深度可达300~500m;3300m以上为山顶, 平缓, 坡度15°以下;岩羊活动范围在海拔2500~3500m之间, 跨森林草原和高寒草甸2个植被带, 夏季集中在海拔3200~3500m的高寒草甸带活动, 冬季迁徙到海拔2600~3200m的森林草原带, 选择背风、向阳、温暖、坡度较大的南坡裸岩、灌丛、郁闭度不大的乔木林等便于隐蔽和逃避天敌的环境进行繁殖, 贺兰山岩羊冬季对卧息地的选择也有相似的结论。东大山岩羊在春季产仔季节, 雌羊常在森林草原带单独活动。

4.3 东大山岩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

在河西平均气温升高1.2~1.4℃的环境背景下, 岩羊可能的响应方式是: (1) 增强适应气温升高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适应目前活动范围内的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 维持目前的种群数量; (2) 随植被带的变化减小种群密度, 以适应食物和隐蔽环境的改变, 特别是繁殖地的改变。

摘要:2008年5月, 通过访问调查和样地调查, 应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 对东大山保护区的影响岩羊繁殖地选择的环境因子和岩羊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方式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影响东大山岩羊繁殖地选择的主要环境因子有地形因子、植被因子、生境类型3方面12个环境因子, 其中5个环境因子有负面影响;繁殖期多选择海拔26003200m便于隐蔽和逃避天敌的环境;在河西平均气温升高1.21.4℃的环境背景下, 岩羊可能的响应方式是: (1) 增强适应气温升高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适应目前活动范围内的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 维持目前的种群数量; (2) 随植被带的变化减小种群密度, 以适应食物和隐蔽环境的改变, 特别是繁殖地的改变。

上一篇:佐治亚理工学院论文下一篇:蚕桑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