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

2024-07-16

自然保护区(共12篇)

自然保护区 篇1

摘要:介绍了红河州自然保护区的概况, 分析了当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提出了相关化解对策。

关键词:红河州自然保护区,管理,矛盾化解,对策

1红河州自然保护区概况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中国云南省东南部, 是个边疆州、山区州、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州, 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 国境线长达848km, 北回归线横贯东西。红河州国土面积3.293 万km2, 山区占总面积的88.5%。土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堪称“天然动植物王国”, 被誉为“滇南生物基因库”。目前, 红河州有6 个自然保护区, 其中,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 个 (云南金平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面积:42026.60hm2;云南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面积:61860.00hm2;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面积:43993hm2) ;省级自然保护区2 个 (元阳观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面积:16359.1hm2;红河阿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面积:17211.9hm2) ;县级自然保护区1 个:个旧蕫棕林面积:160.00hm2。重点保护各类国家I级和II级动植物物种和各类珍贵自然、人文、资源景观。

2当前红河州自然保护区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2.1 自然保护区存在山林权属争议问题自然保护区面积大, 周边居民点多, 涉及农户多, 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多为贫困户, 主要经济来源:一是靠传统的种植业 (主要是玉米、水稻、草果) ;其次, 是靠村寨中年轻人外出打工。农户人均纯收入仅1000 元/ 月左右, 只能维持在温饱线上。农户必须通过采集保护区里的竹笋、药材、菌类和种植板栗、核桃、鲁沙梨等作为村民重要食品来源, 同时也是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另外, 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当地民族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 几乎家家户户都使用“火塘”、“老虎灶”, 特别是居住在高寒山区的村民, 家中“火塘”长期不熄, 薪材消耗量非常大。还有传统居住文化的影响, 建筑用材消耗量较大。为此, 农户要求林地还农地, 与保护区的生态保护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山林权属争议涉及的少数民族人员多、复杂, 加之, 封建迷信思想严重, 法制意识淡薄, 处事易冲动, 矛盾易激化, 容易导向群体性事件。

2.2保护区与争地社会性矛盾较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口的增长, 农户对土地的需求量加大, 开荒种地时有发生, 每年发生矛盾冲突和上访的事例很多。

2.3涉及滥砍滥伐的案件逐年不断增加自然保护区林地、林权争议较大, 自然保护区内农户种植的人工商品林成林却不能砍伐, 怨气大, 林农自己的资源变现不了资产, 导致矛盾十分尖锐, 强烈要求给予砍伐人工林, 进而盗伐、滥伐自然保护区的林木。

2.4 林权证与林地流转之间问题自然保护区的居民强烈要求把自己种植的人工林给予办理林权证, 便于参与林地流转、贷款等。保护区建立后, 周边社区群众对自然资源的各种利用行为受到严格限制, 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当地群众的困难, 影响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的发展。

2.5 林地界限不明导致的问题自然保护区原来调查的四至界限不准确, 农户的实际面积与证上面积不相符出入大, 经不起农户质疑。

3促进自然保护区矛盾化解的对策

3.1 改变土地属性因自然保护区管辖范围内土地权属多为集体, 建议国家拿出专项资金, 把所涉及保护区范围内的土地征用变更为国有, 以利于加强自然保护区今后的管理。

3.2 加强土地流转力度由于自然保护区存在农户的部分承包土地, 不利于保护区管理, 随着农户对土地的需求量加大, 导致各种矛盾不断激化。建议国家相关部门组织力量把保护区内农户承包土地调整出来。

3.3 搬迁村寨以得保护最好对自然保护区周边村寨进行移民搬迁, 以便更好地保护、管理自然保护区的各种生态资源。

3.4合理砍伐人工商品林由于历史原因, 林农祖辈种植在自然保护区的人工商品林已成林, 建议在自然保护区除核心区外的实验区、缓冲区给予按一定比例的砍伐, 或者间伐人工商品林, 以增加林农的收入。

3.5加强保护区居民教育自然保护区周边群众由于落后的经济和生产生活条件影响, 受教育状况长期处于较低水平。目前保护区周边社区仍有70%以上的人未受过初等教育。建议重视和加强自然保护区周边群众的教育状况, 逐步增加财政投入, 建立教育经费长效保障的新机制。

自然保护区 篇2

目录基本信息简介景点资源环境收缩展开基本信息

雅称:动植物的王国、生物多样性的殿堂和基因库、可贵的净土 地理位置: 板桥自然保护区位于安徽省宁国市内,是省级自然保护区。 成立时间: 省级板桥自然保护区设立于1995年 面积: 63平方公里

简介

板桥自然保护区目前保存着五万多亩郁郁葱葱的天然甜槠林,它是亚热带东北部边缘保存最好、林相最完整的唯一一片原始森林,内有国家级保护植物10多种及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近三十种,省级保护动物近千种,拥有堪称中华一绝的成片甜槠林、多种珍稀植物及云豹、麋鹿、金钱豹、娃娃鱼、环颈雉等珍稀动物,专家称之为“动植物的王国、生物多样性的殿堂和基因库、可贵的净土”。区内景观丰富,以高峰十景为代表,集峰、水、石、洞、花、树、鸟、兽为一体。 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景色怡人,非常适合生态旅游、观光、度假。板桥自然保护区区内主峰海拔1153米,有保存较好的原始森林,负氧离子浓度极高,维管束植物千余种。 板桥自然保护区有一座大溶洞――西山溶洞。一入洞口,便是一个能容纳百来人的大厅,厅上方有一小方洞,厅内光线充足,成群的蝙蝠不停地来回飞动。向前爬过一个一米高的洞壁,又是一个更大的厅,巨大的钟乳石参差不齐地悬吊着,好象是客厅里悬挂的水晶灯。湿漉漉的深渊里,发出湿柔清脆的溅声,使人难以形容。洞中有一小溪,溪水清澈见底,有时无时。这座洞究竟有多深,至今没有一个人能准确地回答。 人称绿色宝库。全区森林覆盖面积为96%。

景点资源

据专家初步考证的资料表明,板桥自然保护区有483种植物,其中有196 种属国家内特有;有10种已明确定为国家级保护植物。安徽板桥自然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23科,43种(包括变种,亚种),本文分析了该区蕨类植物的区系组成,区系性质和区系特点,并分析了其生态学特征,通过与中国8个山地蕨类植物区系的比较,该区与九华山,黄山,西天目山,牯牛降等地的区系成分较为相近,应属于同一自然区,而与共它山地区的区系关系则较为疏远。 板桥自然保护区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在珍稀动物中,鸟类就有65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23种;兽类有40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9种。寻常可见的就有白颈长头尾雉、红翅风头鹃、赤腹鹰、斑头鸺和云豹、黑麂、麋鹿、豹猫等。

环境

《中国自然保护区探秘》后记 篇3

——编者

我无法准确地描述我此时此刻的心情。

这部书开始写作的时候,我正好中年,46岁;到最后完成,已是66岁的老者。这部书整整花去了20年的时光。

它的出版,正好赶上新中国诞生50周年大庆,我把它献给我的祖国。同时,正好宋庆龄基金会野生生物保护基金管理委员会宣告成立,我同时把这部书作为献给她的礼物。

回忆1979—1998年这20年的漫长的路程,我的心头升起了一股强烈的感激之情,首先是感谢帮助我完成这部著作的上千位同志,包括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林业部门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几百位自然保护区的工作者,还有许多的司机师傅;包括许多位我国知名的生物学家、生态学家、植物学家、动物学家和更多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包括在这部书出版过程中出了力的一些同志。请原谅我无法一一列出他们的名字。应该准确地说,这部书是一部集体创作;我个人当然是尽了最大力量的,但如果只有我一个人的力量,那肯定是完不成的。

人们(包括我的孩子)常常提出疑问:这个老头子,为什么花这样长时间爬到大山上去搜集材料,去写书?!吃不愁,穿不愁,为啥去受这份罪?!

我要说,如果只是受苦、受累、受罪,我是不会去的。我不比谁傻。自然保护区在哪里?就它的主要部分来说,绝大多数在人迹罕见的深山密林中,保护区内有的地方至今还没有人到达过。这些保护区,有的地方有车道、人行道,有的地方连人行道都没有。要爬很高很陡的山,要走很长很长的路。一天之内,大汗小汗流了一身又一身,无法说得清有多少身。所以,要带上足够的水,不停的喝。顶风冒雨是常事,全部衣裳淋湿不止一次。在山上摔交至少在几十次以上,有一两次伤势不轻。那么,我为什么还要拼老命往山上跑?

这首先不是我有多么高的认识,而是大自然的那种不可抗拒的神奇力量,把我牢牢地吸引住了。那是一个我过去一点儿也不知道的神奇的世界。那里的山,山上的森林,山间的溪流,那里的珍贵稀有的动物、植物,都有着无比神奇的魅力。那是一个还没有遭到破坏,仍旧基本上保持大自然原始状态的神话般的世界。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同时又有许多年的战争史。战火常常燃烧着这块古老的大地;加上人们发展生产要砍树,修路建房也要砍树,甚至做饭取暖也砍树。所以,到目前,只有在那些自然保护区,才能够看到基本上没有遭到人为破坏的大自然的本来面貌,那是非常迷人、让你没办法不兴奋不陶醉的地方。

它们的神奇还在于,每个自然保护区都各有独特之处,使得我看完一处还想再看一处,每看一处都增加许多新的知识。这种对于新的景物和新的知识的不断追求,也让我不能停下脚步。

当然,我并不是没有目的。面对着这大自然瑰宝,我唯一的想法就是,应该动员一切力量,努力把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办好,把那美丽如画的大自然好好的保护下来,把那些非常可爱的珍贵稀有的动物植物保护下来,让它们在中国的大地上世世代代地繁衍下去。这是中国对世界的一份厚礼,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我想,我这部书是写给全中国同胞的,目的是唤醒全国上下提高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保护珍贵稀有物种的自觉性,特别是要提高各级手中有权的负责人员的自觉性。我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告诉我的同胞们,大自然究竟可爱在哪里,珍稀物种究竟可爱在哪里,如果我们不好好的保护,一旦灭绝,那就将是无法恢复的。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失去很多,不能再继续失去了。

那些珍贵稀有的动植物,是和人类生活在一起的;如果许多许多的动植物都不能生存下去,那么,人类生存也将受到致命的威胁。

我诚恳地期待着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

自然保护区 篇4

1998年建立的拉市海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云南省第一个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主要管理目标而命名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并于2004年12月7日被列入《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拉市海湿地保护区的全称是云南丽江拉市海高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包括拉市海在内的四个片区组成,这四个片区是:拉市海,文海,吉子水库,文笔水库。

拉市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对维持迁徙候鸟种群的生命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拉市海湿地同时也是周边社区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还承担着处理和降解城镇生活污水和废水的重要功能,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保持水土,蓄洪防旱,均化长江中下游水量的生态功能极为重要,保护价值尤其突出,其环境的保护与维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有着重要意义,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最典型区域可持续发展。

拉市海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位于拉市海保护区的村民们在观念与生产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拉市海农户的生计发展模式经历了冲突-整合-重建的过程并且表现出多样化的途径:可替代能源的使用、生态旅游的发展、传统渔业资源的恢复和生态农业的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必须要以不牺牲环境为代价,而环境实际上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保护好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保护区的多种功能,探索保护区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利用的途径,发挥保护区多种功能效益,并积极鼓励社区参与,增强保护区自给能力的同时帮助农民增收,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实现保护区与社区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

在云南各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史中,人及其文化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无疑也是存在的。近年来,由于丽江迅猛发展的旅游业带来的经济冲击,使拉市海湿地保护和资源利用的矛盾较为尖锐,人为活动干扰的不断加剧,导致拉市海湿地功能下降。随着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特别是丽江旅游业迅猛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压力,包括筑坝扩容、无序旅游,以及各类经营活动的不断扩大,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凸现,大大增加了保护和管理的难度,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加剧。如何解决生态保护与周边社区生计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成为一个最为敏感且最为难点的问题。湿地保护与利用中能否形成协调的利益关系格局,已成为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拉市海自然保护区面临以下问题:

(一)鸟类和鱼类资源受到威胁

随着通海隧道工程和拉市海泄洪闸工程的建设,以及已经实施的第二次大坝加高工程,水域面积将扩大并受到控制。一方面由于扩容后蓄水量的增加,保证了下游丽江市古城的景观用水,以及湖周和下游居民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缓解了经济发展对水分需求的矛盾;另一方面,扩容带来的变化可能彻底改变目前季节性变化所形成的湖滨大片浅水沼泽的状况,使部分农地淹没,面积减少,尤其是每年雨季农田受淹面积较大,不仅加剧社区农地矛盾,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水位上升,目前水生植被分布格局将发生改变,而影响由此构成的食物链。现有的大片浅水沼泽的消失,将使大量越冬涉禽鸟类失去觅食场所和栖息环境,同时,浅水湖滩环境的改变和水位升高引起的水温下降,可能会使部分鱼类失去产卵场所,虽然可能形成另一些新的浅水环境,但在对新形成的浅水环境适应之前,将影响到鱼类的繁殖,改变由此构成的生物链结构,近而威胁到鸟类多样性和依赖鱼类资源的社区居民的生活。

(二)湿地生态系统面临威胁

湿地观鸟、休闲娱乐逐步受到人们喜爱。随着大量度假村的建设,水鸟被迫迁离;划船游湖等项目的开展,部分游客高声吼叫,惊吓水鸟,给水禽鸟类保护带来影响,目前日益增多的骑马观光体验,不仅直接干扰惊吓浅水区域的鸟类,而且粪便等排泄物污染水质,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缺乏科学管理的无序旅游方式,对湿地湖滨带践踏严重,削弱了湖滨带对泥沙阻滞和降解入湖养分的屏障作用,增加了土壤养分的释放分解,使湿地从营养的“汇”转为“源”,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另一方面,破坏了湖滨地表植被,使鸟类觅食和栖息环境丧失,对湿地生态系统和鸟类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构成严重威胁。

(三)面源污染加剧

拉市海湿地周边具有大片农田,为增加产量不断施用的化肥和农药,随地表径流流入拉市海水体,从而对拉市海水质产生影响。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游客带来的旅游垃圾,马匹排泄物的污染,尤其是村镇不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拉市海水体,对拉市海水环境构成极大威胁,这些区域湖水水体的总氮、氨氮、总磷以及DO指标较高,水质变劣,溶解氧降低,生化需氧量大大增加。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的话,一旦超过拉市海自身的环境容量,拉市海湿地将由于富营养化污染而丧失其应有的功能。

(四)放牧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每年冬春,周围村社村民仍然将饲养的猪、牛、羊、马赶到拉市海湖边放养,对湖泊水域和滩涂草地造成极大破坏,猪在沼泽地觅食螺、贝类动物,排泄物污染湖水,畜鸟争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构成威胁。

三、自然保护区发展模式研究

拉市海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形成的地质成因复杂,经历地史年代久远,属于老龄化和正在加快陆地化进程的湿地类型,生态十分脆弱。而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旅游开发包括筑坝扩容所产生的对拉市海湿地的影响,正在使拉市海湿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经过十几年的探索,通过不断的尝试与努力,当地老百姓走出了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发展之路,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替代能源的推广使当地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保护区建立以后,与大自然保护协会、美国乐施会等国际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从2001年开始,大自然保护协会在拉市海替代能源建设共投入60多万元,建设替代能源设施1000余个,其中太阳能300台,沼气池300个,节能灶300个,节能火塘100个,并建设替代能源示范点5个。全乡3000多户群众中,已经建设和使用沼气的农户达2000多户。社区居民大力应用、推广节柴灶和沼气池,减少了对薪柴的需求,减轻了对面山森林资源的依赖,水土流失得到明显遏制。除此之外,全乡通过实施环拉市海绿化美化工程,依法取缔非法禁用渔具、实施拉市海土著鱼增殖放流项目等,努力保护拉市海渔业资源和生态资源,通过在南尧大沙河等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带实施了27个551立方米的拦沙坝及300多米的拦土墙建设,保证了拉市海上游的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整治,并通过从外地引进柳树苗及柏树苗,近三年就在拉市海周边种植树木达15万株,进一步做好了对拉市海湿地保护。

(二)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为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进一步大做强全乡农产业发展,近年来,全乡以特色林果、生态养殖、无公害蔬菜为重点,不断探寻市场预期回报前景好的产业,以提高科技含量、作好科技服务为基点,在追求农产品的绿色、健康方面严格把关,确保质量,努力实施品牌战略,大力推进拉市乡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从而带动农民增收,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最大化。通过几年的努力,拉市的“丽江雪桃”以其果大、味甜、肉质鲜嫩而远近闻名,成为果中上品、馈赠佳品,雪桃产业也已逐步成为拉市乡又一特色优势产业,据统计,目前全乡已有1000余农户从事雪桃种植,全乡雪桃种植面积达3264.1亩,2009年全乡雪桃总收入800余万元,雪桃种植户均收入8000元。

(三)生态旅游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生态旅游是一种欣赏、探索和认识自然的高层次旅游活动。它所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使人们领略大自然的野趣,感受大自然的恩施,真正认识到大自然是生命的源泉和人类发展的基础,从而教育人们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在拉市海开展生态旅游对周边社区是一个经济拉动,不仅能够解决湿地保护造成的对当地人的利益损失的补偿问题,而且也能够解决湿地破坏后的生态恢复的资金和湿地建设的启动经费问题。

拉市海自然保护区探索出了“企业+协会+合作社+旅游从业人员”的一条符合拉市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整合路子,并得到广大参与旅游群众的广泛认可,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全乡共有自发组织旅游马队15个,920多户,1620多人、2080匹马匹、780多艘船参与乡村生态旅游经营,旅游从业人员达1000余人。2009年接待游客突破40万人次,参与旅游农户月收入达到2860元左右,旅游经济综合收入近3000万元,实现了拉市海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老百姓从中得到了实惠,增加了收入,认识到只有保护好湿地资源才会有经济的发展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道理,从鸟类啄食农作物而抵触对鸟类的保护,到主动栽培农作物吸引鸟类取食,缓解了人鸟矛盾,减轻了保护区保护的压力。

(四)渔业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丽江城市经济的发展(主要市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丽江古城的水资源出现危机。为保证丽江古城的经济社会发展当时的丽江县委、县政府做出决定,在丽江上游——拉市海筑坝蓄水,以保证古城的景观用水。水坝的建立不仅破坏了原有的湿地生态系统,使渔业资源大量减少,而且还导致大量农田被淹。农业的生产模式也开始发生变化,从以前的70%的种植业加30%的渔业,到了现在的30%的种植业加70%的渔业,渔船和渔网的数量比筑坝前增加了3-5倍,这更加剧了渔业资源的衰退。到了2003年,拉市海几乎无鱼可打。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海菜花也消失地无影无踪

为了恢复拉市海的渔业资源,促进拉市海地区“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实现拉市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渔民代表、政府渔业管理单位、NGO等各相关利益群体组成了渔业协会,2004年3月在玉龙县民政局正式注册。旨在通过渔业协会为广大渔民服务,增强社区群众与政府,其他利益集团的沟通力量,并通过可持续的流域管理,来扭转湿地生态系统的恶化趋势,恢复拉市海的渔业资源。渔业协会与拉市乡政府合作一起取缔了拉市海中非法网具,并开展了拉市海增殖放流鱼苗活动,当地渔民也开始认识到拉市海保护的重要性,拉市海的渔业资源也进入了恢复的新时期。目前拉市鲫鱼的价格已经到了30-40元/斤,比市场上鱼的价格高出近10倍,恢复渔业资源将是对当地老百姓解决生计问题具有很大帮助。

四、结论和建议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自然保护区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这样才能符合保护的要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体现出自然保护区的职能。实践证明,开展合作管理,公平分享所得利益,才能真正实现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针对拉市海发展状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进一步促进湿地保护

建立拉市海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资源的有效措施之一,要充分利用拉市海湿地的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利用和挖掘拉市海湿地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进一步促进湿地保护。认真制订旅游开发规划,建立湿地生态旅游管理服务体系和湿地公园示范区,确保对湿地环境保护的投入。同时还要重视群众参与湿地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强人才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促进湿地生态旅游事业和湿地保护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产业

在保护区内群众仍靠消耗资源来发展经济,造成资源的很大破坏,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生态型产业,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资源的保护,也有利于社区群众的经济发展。针对各村的不同情况,发展优势产业,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引导村民发展名特优产品,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逐步形成规模经营,提高生态型产业的经济效益,促进社区群众脱贫致富,创建群众参与式的社区共管发展模式。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保护文化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分类 篇5

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三个类别和森林生态系统、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地质遗迹、古生物遗迹等九个类型。

自然保护区的类型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分类:

①根据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进行分类:具有代表不同自然地带典型的自然综合体及其生态系统或遭破坏急待恢复和更新的同类地区;具有本国特产的或世界性珍贵稀有物种,或具有重要经济意义而濒于灭绝的生物种的地方;具有其他特殊意义的地区,如水源涵养地、岛屿(鸟岛、珊瑚礁)、地质剖面、冰川遗迹等自然遗产所在地,或具有科学教育和文化上有必要保护的地方;具有自然历史遗迹、名胜风景或革命历史圣地等所在地外围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景观的地区。

②按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和任务进行分类: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或恢复自然综合体和自然资源整体为主的地区,在其所划定的范围内,严禁生产经营性的活动,也称永久保护区;国家公园、自然公园,是属于保护或恢复自然综合体的一种保护区,同时又具有园林性的经营管理,可做为旅游场所,也可包括一定的自然风景区,以及名胜古迹;禁猎区:包括禁猎区、禁伐区、禁渔区、储备地、动物生卵场保护区等,在一定时期内,规定保护和恢复某些特定的自然资源;原野地,一般指较偏的荒漠原野,很少有人为活动的影响,为长远考虑而划为保护区。

③按自然保护区管理系统进行分类:国家级,指由国家中央管理的保护区,如我国的四川卧龙、陕西佛坪及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地方级,指由省(区)、市、县管辖的保护区。

游“丹顶鹤自然保护区” 篇6

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它位于盐城市区正东方向约45公里,东临黄海,我们驱车前往。一下车,一座具有特色的建筑物映入我眼帘。走近一看,这建筑物犹如一只丹顶鹤舒展翅膀,准备飞翔。继续往前走,我们才发现这是丹顶鹤的展厅。我一路狂奔,在售票处才停下了脚步。隔河相望,展厅的台阶上摆满了盆栽,仔细一瞧,这些盆栽刚好摆成了“丹顶鹤”三个大字,它们以这种方式欢迎游客的到来。我们进了主展厅,我抬头一看,哇!几只丹顶鹤模型在空中展翅高飞,很有气势,眼睛朝下看,像是在寻找猎物,令我目瞪口呆。

從展厅的东门出来,只见大大小小的水潭展现在我面前,一丛丛芦苇在秋风的梳理下,翩翩起舞。观光车带着我们驶向停靠点,我看见长长的队伍朝放鹤台走去,我随着人流继续往前走,那里已是座无虚席。我感到非常幸运,可以一睹丹顶鹤的庐山真面目了。它们在饲养员的带领下,挥舞着翅膀,展翅高飞,在空中打着旋儿,朝游客们飞来,嘴里不时发出它们特有的叫声,好像在跟游客打招呼:“你好,你好,欢迎你们的到来!”游客用他们手中的相机不停地记录丹顶鹤的英姿。

在回去的路上,《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的旋律在我耳边回荡:“有一个女孩,她曾经来过……”丹顶鹤在黄海之滨的滩涂幸福地生活着,这里有一群热爱自然的人精心照料着它们,徐秀娟就是杰出的代表。让我们加入到热爱自然、热爱环保的行列吧!

指导老师:沈 颖

自然保护区 篇7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特点、功能

(一) 生态旅游的概念及特点

自然保护区实施生态旅游, 它首先是以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为旅游路线的主题, 在可持续发展观方针的指导和引领下,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旅游业, 以自然保护区的优美风景为前提, 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开展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同时获得身心的健康体验和发展的一种旅游方式。

(二) 生态旅游的社会功能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活动其主要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为游客提供最原始最质朴的大自然景象, 可以让游客更加贴大自然。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淳朴和愉悦。

2、为保护区管理筹措资金, 提高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能力。

3、促进了保护区内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发展社区经济。

4、对社区居民及旅游者进行生态保护教育。

二、开发建设的原则

(一) 保护第一的原则

在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 应首先遵循保护好原自然保护区景观特色为基本原则, 例如要求外来旅游人员保护好自然保护区植被的原始性和完整性, 不可随意踩踏植被, 游客的饮水瓶和卫生纸塑料袋等一些垃圾不应随意丢弃, 更不能污染水源。

(二) 规划和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的旅游业发展要严格遵守规划和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即在发展旅游业之前, 先对该区的自然资源进行调查和研究, 所谓的自然资源不光是可见的旅游资源还包括保护区的无形自然资源。同时要建立详细的评定制度, 对开设的旅游项目以及旅游活动进行有关环境影响的评价。防止旅游产业开发中保护区的环境资源遭到损失和破坏。

(三) 坚持突出重点为原则

在旅游产业开发中森林景观旅游资源的主体, 有目的地选择几条自然保护区的重点路线注重发展该区的森林旅游资源, 重点对这些路线进行开发和建设, 开展一些旅游项目。在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内, 所有的娱乐活动均围绕观景展开, 例如天平山风景区、车湾百瀑峡景区以及其他动物观赏区等等, 这些观赏区, 都在自然保护区内根据其独特的植被生长以及动物分布而建成, 只对其进行适当的标记而不大范围的进行工程性的改造。

(四) 坚持生态学基本原则

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发展中要坚持生态学原则为发展的基本原则。例如在自然保护区的野生植物可以用来绿化以及建设一些人工林道。对旅游路线、旅游设施、旅游场进行合理科学的生态管理, 利用生态旅游的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建立相应的生态管理制度。

(五) 坚持逐渐递进、循序发展为原则

在自然保护区开设一些旅游项目时, 要遵循循序发展的原则, 不可盲目求进, 只顾追求一些经济利益而忽略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可采用一蹴而就的发展做法。对景区造成伤害, 并且还可以将前期旅游收入的大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 解决前期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 后续基金也能得到保障。这是值得我国任何一个景区规划的实际的原则。

三、湖南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建议

(一) 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原则

在发展八大公山旅游产业的第一步是要制定一套合理的、科学的、整体的和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有些景区, 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 后期的建设乍一看也非常美丽, 然而, 在开发过程中的过度行为, 却导致了许多动植物的栖息地被破坏, 紧接着后期游客的介入, 直接导致被破坏的区域不能及时的进行自我修复。自然保护区不再保护自然, 这不是我们该得到的困境。

(二) 提高旅游业开发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高素质的旅游业管理人员是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发展旅游业所必需的, 因此开设一些相关管理人员的培训课程是当务之急。政府在这一方面应该加大投入, 从整体提高旅游业相关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在以往许多的案例中, 总有一些景区, 有着优秀的自然条件, 却往往在一些景区人员素质上给景区大打折扣。不仅在从业人员方面, 一些人性化的设施, 例如公厕, 例如垃圾桶等等, 合理的安排他们的间距,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督促游人保护环境, 提升旅游的满意程度。

(三) 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吸引外资

当地政府部门的资金资源毕竟是有限的, 因此凭借自身的力量发展既合理又科学的生态旅游, 对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来说是一项及其艰巨的任务, 正因如此当地政府部门和八大公山自然风景保护区才更应该紧密结合自身实际能力, 制定一些相关的优惠政策, 吸引外来的资金, 统一分配和管理, 只有这样才能创造积极繁荣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林春芳.唐立君.大兴安岭呼中自然保护生态旅游发展初探[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2;2

[2]孙根年.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J].旅游经济

《中国自然保护区·石阡宣言》 篇8

2015年11月21至27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中国国家委员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主办、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工商业联合会、贵州省林业厅联合发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林业大学MBA教育中心、北京金台艺术馆共同支持的“美丽中国生态科考”探秘佛顶山大型跨界生态公益活动圆满落幕。“美丽中国生态科考”第一站选择了坚持绿色发展的石阡,探秘生态保护完好的佛顶山,目的正是通过跨界整合,聚集全社会力量,提升自然保护区建设水平,并积极探索自然保护区在推动生态城市建设、打造生态旅游名片、助推生态产业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努力实现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商业生态、人文生态等多位一体的大生态系统和谐共建,从而达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今天,我们,“美丽中国生态科考”首站探秘佛顶山科考队成员聚集在贵州石阡,在美丽的佛顶山脚下,我们深切地认识到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对提高人类福祉至关重要,我们将致力于通过跨界科考活动,推动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我们认识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智能性,以及生态系统自然恢复效益远大于人工恢复效益,因此,我们愿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在自然保护区推行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并强调以自然恢复为主。

2.我们知道,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需要付出漫长的时间、巨大的代价才有可能恢复,因此,我们将致力于在自然保护区所在地推行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城市建设理念,努力避免城市建设与扩张给生态系统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城市真正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居所。

3.我们认识到,保护生态与消除贫困不应是一对矛盾,我们将致力于通过整合跨界资源,帮助保护地发展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促进当地人就地就业,消除贫困,走向富裕,减轻农村空心化带来的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回报那些曾经为自然保护付出发展代价的地区人民。

庐山自然保护区古树调查 篇9

1 自然概况

庐山位于江西省的北部九江的南面,西临长江,东南滨临鄱阳湖,位于N29°28′~29°45′,E115°50′~116°10′。 其主峰(汉阳峰)海拔高1 474m,比平原四周高1 140m。庐山风景区总面积302km2,山体面积282km2。庐山的山势,东南、西北方位的山体陡峻,悬崖壁立,而东北、西南方位的山势相对平缓[2]。庐山属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度16.7℃,极端最高温41℃,极端最低温-16.8℃,年降水量约1 300mm,降水日130余天。雾日3.5d,结冰日29d,大风日35d,无霜期250d左右。而海拔1 000m的牯岭,明显地反映出夏凉冬寒、多雨多雾的特殊现象:年均温度11.9℃,极端最高温30.7℃,极端最低温-16.8℃,年降水量约1 939mm,降水日175d。云雾日184d,结冰日可达80d,大风日163d,无霜期135d。地带性土壤类型为红壤或黄壤,偏酸性,地势起伏剧烈,地貌类型多样,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3]。

2 调查方法

调查范围为自然保护区内树龄为100a以上的植物,调查时间为2008-2012年,记录每株古树的分布地点及株高(估算),胸围(干围、兜围或冠幅)以地面高至1.2m处计算,且同步拍照,初步掌握庐山自然保护区古树资源的种类及其分布信息。

3 结果与分析

3.1 野生草本植物种类组成丰富

通过野外初步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5,7,8],统计出庐山有野生木本植物88种(含变种),隶属于43科73属。其中,裸子植物6科11属15种,分别占总种数的13.95%、15.07%和17.05%。被子植物37 科62 属73 种,分别占总种数的86.05%、84.93%和82.95%。由此得出,被子植物占优势。

3.2 古树现状调查分析

经统计整理,庐山88种(含变种)古树分布范围广,有的分布地点较多,有的株数较多,对不同的种在相同的地方也有出现,故选择代表性的地点(对于分布较多或历史相隔久远的选取两处)统计(见表1)。 就古树的生活型而言,如粗榧Cephalotaxus sinensis、湖北算盘子Glochidion wilsonii、华木槿Hibiscus sinosyriacus、云锦杜鹃Rhododendron fortunei、木樨Osmanthus fra-grans为小乔或灌木,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为小乔木,雪柳Fontanesia phillyreoides subsp.fortunei为灌木及女贞Ligustrum lucidum为乔木或小乔木除外,其它的古树均为乔木;落叶类有62种,常绿类有26种,可见落叶种占优势。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在仙人洞园门处悬崖处不易测量。短柄枹栎Quercus serrata位于河西路“五一”疗养院,高8m处四杆。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在东谷庐疗桥头,兜围7.1 m,高1m处萌分6 侧。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在观口付家弯,高2.0m处分杈为3大侧枝。重阳木Bischofia polycarpa,张家山社庙,高2.0m处分杈5侧枝。湖北算盘子Glochidion wilsonii,分布在植物园中心区,高1.8m处分杈2侧枝。紫茎Stewartia sinensis位于含鄱口牌坊前,高2.0m处分杈2侧枝。蓝果树Nyssa sinensis在威家龙泉寺水塘边,高3.0m处分杈,为残存树。小叶白辛树Pterostyrax corymbosus在植物园接待室前石坎边,胸径为3.85m,分杈并立3杆。雪柳Fontane-sia phillyreoides subsp.fortunei位于芦林饭店古庐林庵,为残存树。女贞位于观音桥下方,树干倾斜,空朽残缺枝体。白花泡桐Paulownia fortunei位于庐山铁佛寺毛竹林中残存2 株,其中胸围为3.3m的主干高7m处分杈。

4 古树促使庐山旅游业的发展

古树在庐山旅游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著名景点“三宝树”。三宝树一棵为银杏、另外两棵为柳杉,均为裸子植物。银杏又名白果树,因其生长迟缓,祖辈栽种,孙辈才能得果,故又名“公孙树”,为第四纪冰川的孑遗植物。这株银杏古老葱郁,树龄约1 600a,高约40m,主干胸围5.46m,主干生支干,支干生枝,枝叶茂盛,树冠覆盖约667m2,需4人合抱,所以称之为古树名木。两株柳杉原名娑罗,高耸挺拔,传为晋代僧人昙诜自西域引种而来。近旁岩石上即镌有“婆罗宝树晋僧昙诜手植”八个大字。类似的风景区还有白鹿洞书院、庐山植物园、仙人洞等。正是因为旅游业的发展,使古树的文化内涵得以充分体现,源远流长。

5 结论与讨论

通过野外初步调查庐山自然保护区有古树88种(含变种),隶属于43 科73 属。其中,裸子植物6 科11 属15 种,被子植物37 科62 属73种,由此得出,被子植物占优势。

庐山88种(含变种)古树分布范围广,有的分布地点较多,就古树的生活型而言,如粗榧、湖北算盘子和华木槿等为小乔或灌木,白檀为小乔木,雪柳为灌木及女贞为乔木或小乔木除外,其它的古树均为乔木;落叶类有62种,常绿类有26种,可见落叶种占优势。有些古树如蓝果树在威家龙泉寺水塘边,高3 m处分杈,为残存树。雪柳位于芦林饭店古庐林庵,为残存树。女贞位于观音桥下方,树干倾斜,空朽残缺枝体。白花泡桐位于庐山铁佛寺毛竹林中残存2 株。庐山为世界名山,是旅游胜地,因此,对残缺的古树要加以科学合理地保护,对于进一步推动庐山旅游资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摘要:为有效保护和利用庐山古树,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初步统计出庐山自然保护区现有古树43科、73属、88种,其中,裸子植物6科11属15种,被子植物37科62属73种。庐山古树种类组成较丰富,阐述了古树的分布地点、株高、胸径、树龄等特点。

关键词:古树,调查,自然保护区,庐山

参考文献

[1]罗盛金,胡少昌.庐山古树[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2]黄义雄.庐山植物区系地理的初步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9,5(3):96-102.

自然保护区 篇10

以往的研究多单纯地从社会学或生态学的角度来分析自然系统或社会系统,得到的结论易存在偏见。本文利用人类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将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以下简称 “蛇岛老铁山保护区”) 作为一个本地范围的人类生态系统, 分析其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了解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管理建议来调整不合理的状况,使该人类生态系统达成可持续的发展。

1人类生态系统理论

1.1人类生态系统的定义

人类生态系统理论是为管理生态系统而提出的。 在现阶段生态系统的管理中,人作为一种因素或资源或多或少地参与其中,于是,与传统的自然生态系统概念不同的是,人类生态系统的概念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加入了人的社会作用和影响。

Machlis等[7]将人类生态系统定义为可长期调整与可持续的包括生物物理学和社会因素的闭合系统。 不同范围的人类生态系统由决定性资源、社会系统以及在不同人类系统中运动的资源流组成。决定性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资源流是指个体、信息、能量、物质、营养和资金在人类生态系统各组分间的流动,或从一个人类生态系统流向另一个人类生态系统。社会系统规定着资源流和决定性资源的利用,包括社会制度、社会循环和社会秩序。 人类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图如图1所示。

1.2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分

1.2.1决定性资源

本文主要分析几种与研究内容相关并在长期内有显著变化的组分:

( 1) 自然资源中土地所有权影响着很多社会制度。动植物资源的改变可以导致营养供给、法律、 食物及自然界社会准则的变化。

( 2) 社会经济资源中的人口增长是影响大部分人类生态与社会系统长期和暂时的城市、国家及区域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资本的变化及其混合输出会改变社会机构和财富的等级制度、等级身份以及其他人类社会系统的特征。

( 3) 文化资源中的组织提供了创造和维持人类社会系统结构的弹性。信仰对人类生态系统功能提供了一系列的社会事实,对社会制度可以产生很大的影响。

1.2.2社会系统

( 1) 在社会机构中,法律的变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自然资源的利用、资本的发展及其它人类生态系统的组分。政府在很多范围内控制着关键的自然资源,因此,政府行为和过程的变化对人类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农业和粮食资源管理主要控制着决定性资源和必要的社会系统供给,生产的有效性或分配的变化影响着整个人类生态系统。

( 2) 社会循环包括生理循环、个体循环、制度循环和环境循环。每种类型的循环在不同范围中干扰和影响着人的生理、个体、社会制度和环境的变化和发展。

( 3) 在社会秩序中,身份的多种形式变化常通过社会规范的改变影响社会系统。社会规范中非正式的规范由社区或社会组织实现,正式规范比较严肃和制度化。

2蛇岛老铁山保护区人类生态系统组分的冲突分析

2.1保护区概况

蛇岛老铁山保护区始建于1980年,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西部。保护区由蛇岛和老铁山两部分组成,现总面积90. 72 km2。蛇岛是2万多条蛇岛蝮蛇 ( Gloysius Shedaoensis) 在世界上唯一的生存地[8]。老铁山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东北亚候鸟迁徙通道中重要的停歇站,已发现的每年经由蛇岛老铁山保护区的候鸟有307种,数量超过百万只[9]。除此之外,该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还孕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森林覆盖率在35% 以上。

2.2主要组分的冲突分析

2.2.1决定性资源

( 1) 保护区功能区和总面积的调整。在该保护区成立之时,我国在自然保护区的理论方面仅限于概念和分类的研究[10,11],直至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理论和政策上才有了比较详细的解释和规定。1999年,该保护区进行功能区规划,当时总面积为170. 73 km2; 2003年,由于建设国家重点项目烟大火车轮渡,保护区调整了部分缓冲区和核心区,总面积不变; 2005年,旅顺口区根据大连市政府拟建设临港石化工业园区的需要, 第二次调整了部分核心区和缓冲区,总面积减少; 2010年,为进一步缓解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保护区进行了第三次调整,缓冲区和实验区面积均减少。蛇岛老铁山保护区各年份各功能区的面积如表1所示。

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中,各功能区所发挥的功能和政策规定都不相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规定自然保护区内的核心区需要严格的保护和管理,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 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实验区内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等活动[12]。纵观几次的规划调整, 一方面,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面积逐渐减少且各斑块变得孤立,并且由于经济的发展导致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另一方面,功能区的调整致使在不同年份的功能区管理方面所采用的方法和对策也有所不同,所得到的结果和状况也不同,于是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就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 2) 土地利用的变化。以上几次保护区面积和功能区规划调整的主要原因,是该保护区内部及周边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根据旅顺口区环保局的资料,2000年该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用地约为5. 71 km2,至2007年上升到25. 90 km2,约增加了5倍,已经渗透到了保护区的缓冲区和实验区。周边社区社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占用了保护区的土地,给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的负荷,而且,建设用地中工矿企业的占地改变了保护区的土地使用权,给保护区的管理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于是保护区的土地利用类型沿着土地可预测的轨迹变化,林地变成了农业用地,最终变成城市用地,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原有功能。

( 3) 动植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根据我国研究人员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9次对蛇岛蝮蛇种群数量的估算进行作图,得到蛇岛蝮蛇近50年来种群的变化趋势[9,13,14,15,16],如图2所示。由于1932年、 1933年以及保护区建立的1980年测量的蛇岛蝮蛇种群数量在当时认为估算过高,因此没有在图中呈现出来。除此之外,1957年的测量数据5 000条也认为是估计过高,可以解释没有落在种群变化趋势线上的原因。在保护区建立以后,蛇岛蝮蛇的种群数量开始逐渐上升,说明了蛇岛老铁山保护区的管理对蛇岛蝮蛇的保护和种群增长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这一增长的趋势并不能体现经济社会发展对自然保护区物种的影响,因为对蝮蛇种群本底值的调查不是每年进行的,在保护区的面积和功能区调整的年份中并没有进行蝮蛇种群数量的估算,而由于外界影响所导致一个物种种群的变化可能是灾难性的、快速的,也可能是缓慢进行的。

迁徙候鸟种群数量的本底值较难获得,不过根据蛇岛蝮蛇捕食鸟类的概率可以粗略地估算每年在保护区停歇的迁徙鸟类数量。如按2005年蛇岛蝮蛇种群数量2万条计算,根据观察,1条蛇岛蝮蛇每年吃掉8 ~ 10只小鸟,每年约有16 ~ 20万只鸟葬身蛇腹,而蛇岛蝮蛇的捕食概率为10% ,于是每年至少有200万只的鸟儿飞落蛇岛[17]。而蛇岛蝮蛇各年龄组成所能吞食的鸟类大小主要受鸟类直径的限制, 小型鸟类才是蛇岛蝮蛇的食物[17]。考虑到蛇岛蝮蛇不捕食的鸟类及未落在蛇岛上的鸟类,每年途经蛇岛老铁山保护区的迁徙鸟类数量要远超过这一数值。

据剖检统计,食鸟的蛇岛蝮蛇占其种群数量的90%[17]。虽然蛇岛是一座独立的小岛,保护区的规划调整没有减少蛇岛的面积,或给蛇岛带来直接的影响,但是蛇岛周围附近陆地环境的变迁给迁徙候鸟的停歇地造成了难以恢复的变化,候鸟种群数量的变化也将间接导致主要以候鸟为食的蛇岛蝮蛇种群数量的变化,从而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

( 4) 社会经济资源的变化。近年来,蛇岛老铁山保护区的缓冲区、实验区及其周边村镇的经济发展迅速,根据2008年的统计显示,该保护区内共有企业465家,其中核心区3家,缓冲区96家,实验区366家; 2010年规划调整后,保护区的面积减少,原有企业也随之划出了保护区的范围,于是核心区的企业为5家,缓冲区18家,实验区57家。从经济方面来看, 仅在2006年,该保护区辖内的老铁山地区所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为88. 34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占总产值的32. 9% ; 在人口增长方面,到2006年底,该保护区的核心区人口数为46人,缓冲区9 174人,实验区34 458人。2002—2006年该保护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如图3所示。2010年重新规划后,保护区划出了部分土地,人口数量也相应地减少,至2011年5月,保护区内的人口总数为5 065人。

人口是人类生态系统很多重要组分的供应源, 也可以作为生态系统的施压者。随着旅顺口区的经济发展,人口不断地涌入为经济发展提供着技术支持和劳动力,同时也迫切地需要更多的资源配置, 社区、工厂和商店等也随之增加。一方面,增加的建筑物的灯光照亮了黑夜,误导了候鸟飞行的方向, 甚至使它们直接撞到墙上导致死亡[18]; 另一方面, 企业数量的增多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以牺牲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是生态环境的恶化。

( 5) 文化资源的变化。在保护区成立前,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基本是靠山吃山,捕鸟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传统,也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保护区成立之前,老铁山鸟市上每天售卖的候鸟数量最高可以超过万只[19],于是在最初一些年里,当地居民对于禁捕的抵触情绪也比较强烈。近几年来,由于保护区的宣传和管理力度加大,人们逐渐转变了对待候鸟的态度,虽然每年仍有少数违规捕鸟的现象存在,但是越来越多人们开始将这种生存方式转向不依赖于野生鸟类猎取的其他行业。从保护区管理的执法状况来看, 每年违法违规的现象大幅度减少。

2.2.2社会系统

( 1) 农业生产的影响。由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蛇岛老铁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土地被其他不同类型的土地占用,适宜候鸟生存的林地、草地、滩涂等正向中央缩减,适宜鸟类生存的生境面积越来越小。根据考察数据,截止到2011年上半年,核心区的农业用地面积为0. 69km2,缓冲区1. 93km2,实验区7. 11km2。在最新一次的保护区调整后,保护区内还有3个街道包括18个行政村部分或全部地在保护区内,而这些行政村的存在是先于保护区建立的, 在保护区成立的30多年里,当地居民的农业生产方式也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而改变,农药化肥、地膜、 塑料大棚的应用、农田和村庄的建设、海产养殖饲料的使用等已经使传统的农田和海岸生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生了更多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当候鸟在田间或河流、海岸停歇觅食时,这些污染物也威胁着候鸟的健康,因此农业生产对候鸟的停歇觅食有着更复杂及深远的影响。

( 2) 法律意识的缺乏。在远离城市的乡村,法律知识的宣传也存在着一些漏洞。保护区管理局在禁捕以后的很多年里,执法权有限,而最近一次的规划调整使保护区管理局获得了更多的权力。2010年,保护区内村民非法捕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20只被判有期徒刑10年,处罚人民币2万元。虽然禁捕了很多年,但是对于老铁山历代以捕鸟为生的百姓们,仍有人认为捕鸟是可投机的活动。在人类生态系统理论中有一种解释,在当地居民中形成的非正式规范在与正式规范相冲突时,被称作 “民间犯罪”,当然这些活动是与法律背道而驰的。对这一盗猎事件的刑罚不仅为更多的盗猎者敲响了警钟, 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居民的法律意识。

( 3) 身份和等级制度的差异。在蛇岛老铁山保护区范围内的人类生态系统中,相互作用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有自然资源、当地居民、当地企业、当地政府和该保护区管理局,他们之间的关系为自然资源,是保护区管理局生态保护的根本内容,而当地政府的政策指导并支持着当地居民和企业的生产生活活动对自然资源不同程度地利用,他们之间不同利益的博弈和相互作用对蛇岛老铁山保护区人类生态系统的现状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该保护区内的主要矛盾来源于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之间的竞争,因此,决策者应该根据我国国情, 充分发挥和扩大当地居民和企业在该人类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使之协调发展,保护区管理局和当地政府加大合作,通过为前者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来缓解该保护区中的冲突问题。

3对蛇岛老铁山保护区管理的建议

根据以上对老铁山保护区人类生态系统的分析, 本文对该保护区及我国具有相似背景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提出以下4个方面的建议,希望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参考:

( 1)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的支持,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土地归属和面积变化主要由国家级管理部门决定,而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和面积的变化给保护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因此,保持自然保护区规划的一致性、面积和功能区在时间上的连贯性,首要依赖于国家级管理部门对保护区的重视和责任,其次也应有效地采纳学者对于保护区规划的科学方法,以及来自保护区当地工作人员的经验知识,使保护区的功能发挥至最优水平。

( 2) 蛇岛老铁山保护区人类生态系统中自然资源的本底值,包括在物种、社会变化及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没有形成系统且长期的考察和研究文献,因此,对于研究该保护区人类生态系统中各组分及其相互关系和影响无法形成有力的依据,本底值的缺乏也体现了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数量、监测技术水平和经济投入的不足,因此,对蛇岛老铁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社会、经济的本底值监测应该是今后保护区管理工作中的一个主要内容。

( 3) 充分发挥保护区的优势和特点,吸引更多的利益群体了解并关注该保护区,使有兴趣致力于生态保护的个人和团体参与到保护区的合作中来。 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不同的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对该保护区的关注越多,对该保护区的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就越有利和有效,同时也会提高决策部门的重视程度。

多维度的自然保护区研究 篇11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多维度

Doris等人对阿尔卑斯山国家公园旅游业对于自然生态保护的双重影响(正面、负面)做了分析,建立了阿尔卑斯山国家公园生态系统中游客与数量巨大的未知生物之间的互动模型框架。指出把生物保护与游客管理相结合的国家公园管理决策、政策能够在确保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为国家公园保证稳定的资金收入。并证明了通过生态旅游业,自然保护区依靠自生获取较为可靠、稳定的保护经费是可行的。他们的研究的新颖之处在于,关注到了保护区的未知生物的保护问题。此外,他们还提出了最优动态控制模型,进一步对生态旅游业与自然保护区的关系进行了论证。也强调了过度关注商业收入的生态旅游可能会对生态环境带来破坏性影响。Paul和Merlin则研究了自然保护区与地方发展之间关系的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之类问题。他们的研究表明,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自然保护和地方社会经济可以共同发展,但是这两者之间确实存在对立的关系。在地区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与保护区的生态保护的过程中,两者之间有着此消彼长的关系。

公共池塘理论在公共管理学界已近不在是陌生的学理概念了,该理论针对公共池塘资源排他性弱、易被过度开发,市场与政府都难以治理的难点,进行了新的探索,以制度分析的方法力图通过各种外在环境因子构架出合理制度环境,优化这类资源的管理。这一理论对于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同样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十分有趣的是,与中国同样有长期计划经济史的俄罗斯今天面临的情况与中国十分相似,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公共池塘资源管理:基于社区组织模式管理自然资源的新型国家公园创建》一文当中,Takesi Murota和Irina Glazyrina运用公共池塘资源理论对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自然保护区Alkhanay国家公园建设的外在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这些外在环境因子与我国的情况十分相近:自然保护区多属于国家所有,并由国家投资建设、管理;保护区所处的西伯利亚地区社会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地方发展压力大,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在政府政策制定中,短期经济目标常常凌驾于生态保护之上等等。由于上述原因,Takesi Murota和Irina Glazyrin认为,俄国的自然保护区最终需要多种治理机构,尤其是自主组织(社区组织)的参与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但是在建设、管理的初期离不开政府的扶持。这一文献通过案例研究展示了公共池塘资源理论在俄罗斯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的运用,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斯特罗姆提出,人们可以通过一种被称为“自组织”的形式来对公共池塘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无需过多的政府干预,也避免了资源的过度开采。她在《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中指出“激励是规则的结果,这些规则用于奖励和约束各种活动的收益与成本”。可见,在一定的规则体系,行动者通过成本-收益分析,决定做一名保护区的积极管理者,或者蓄意的破坏者。这一规则体系就是保护区制度激励的重要来源之一。

可以说欧洲当前的相关研究主要从公民社会的角度出发,对自然保护区发展的各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一下几个特点:第一,强调了保护区周边居民利益对于保护区管理的重要性;第二,公民参与对于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积极影响成为一种共识;第三,将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多个维度的发展目标相结合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进行分析;第四,公共池塘理论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的被引入到自然保护区的研究当中。可以看出,自然保护区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环境建设问题,其涉及的地区发展、公民权益等问题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学术关注,因此保护区多维度的系统性研究正成为自然保护区研究的一个趋势。

参考文献

[1]吕忠梅.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陈慈阳.环境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3]Ostrom E.,Gardner R.,Walker J Rules.games,and common-pool

resources.1994

[4]Doris A.Behrens,Birgit Bednar-Friedl,Michael Getzner.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an alpine national park[J].Central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s Research.2009:17(3)

[5]Paul J.Ferraro,Merlin M.Hanauer.Protecting Ecosystems and Alleviat

-ing Poverty with Parks and Reserves[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自然保护区管理若干问题浅析 篇12

1.1 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经济的发展相矛盾

在自然保护区所属区域生活的居民的耕作方式是相对落后的, 他们对自然资源是有很强的依赖性的, 并且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也机会都是靠这些自然资源的。当国家的相关部门将这些自然资源划入到自然保护区中时, 居民的生产来源以及生活来源就都被切断了, 而自然保护区的居民就会认为保护区就是造成生活来源被切断的原因, 社区的矛盾与保护区的矛盾就越演越烈了。

1.2 自然保护区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矛盾

我国有很多地方政府往往为了提高知名度和做出一定的成绩, 就不考虑客观因素了, 不能够实事求是, 对于建立自然保护区只是片面的追求宣传的效果, 主要是想要建立一个国家级的品牌, 这样地方政府单位就能够名利双收。而往往自然保护区建成后却大失所望, 保护区的管理工作是很难做的, 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也就变得矛盾起来了, 慢慢的就形成了自然保护区阻碍地方经济发展的误区, 而地方政府的管理自然保护的工作也就出现了消极的情绪。

1.3 自然保护区的工作运转十分困难

困难主要表现在发展的途径较少, 资金缺口又很大, 管理的措施也就比较匮乏了, 并且对自然保护区的科研力度和宣传力度也是很有限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人员不得不应付日常事务和寻找支出资金, 因此他们的管理职责就难以履行了,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就不能够很好的统一了。

1.4 过分的追求自然保护区的面积

在一些创建指标中, 如生态示范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市县镇等, 在它们的环保责任书中, 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占国家土壤总面积的比例, 这个指标在要求一定标准的同时, 还需要随时间不断增长。这种做法是极不符合生态要求的。为了完成这项指标, 有很多自然保护就将没有保护价值的地方也作为自然保护区来保护, 这种管理行为是很不严肃的。

2 自然保护区存在管理问题的原因

2.1 自然保护区的投入是很少的

大部分的自然保护区都没有足够的投入, 都达不到每公顷30元的管理维护费用, 就更不用说每公顷150元的补偿费用了, 这些费用与生态恶化造成的损失以及治理已被损坏的生态环境相比, 都是微不足道的。

2.2 自然保护区的立法需要进一步完善

我们国家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立法主要是为了做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 但是因为我国基础设施都是比较薄弱的, 同时经费也是不足的, 体制也是不够完善的, 因此虽然我国自然保护区是在快速发展的, 自然保护区的立法工作却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一些法律规范也是不适用于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的。

2.3 管理体制也不能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发展

当前社会我国主流的管理体制就是业务都是有上级主管部门直接管理的, 而行政一般都是由县级以上的地方政府负责的, 我国实行的也是这种管理体制, 这种管理体制是有着明显的缺点的, 如权力不明, 职业不清的问题, 而现实情况是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对与带动地方经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保护区的工作也没能得到足够的支持和重视。同时, 在管理自然保护区时,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人员与当地的行政管理机构在执行工作也经常发生摩擦, 当地政府往往是重视经济发展的, 而保护区是更重视保护工作的, 而最终的结果就是保护区的管理人员放弃原则承担监管不力的后果。

2.4 自然保护区的科研宣传力量十分薄弱

目前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还都不是很健全, 同时管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也都不高, 并且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管理手段也不丰富。另外由于自然保护区经济来源十分的不固定, 生活的条件又差, 社会地位也不高, 因此从事这项工作管理领导就没有足够的信心做好工作, 又鉴于科研经费的不足, 科研工作根本无法正常开展, 基层工作人员在很恶劣条件下工作生活, 工作时自然就缺乏足够的积极性。

3 自然保护区管理问题的改善对策

3.1 完善自然保护区的立法工作

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的环境必须是紧密的结合起来的, 保护区与周围的城镇和居民也必须和谐的共存发展, 而禁止一切的人为的活动, 做到对自然保护区的绝对封闭, 这种管理手段也并不好。我国现在还处于经济结构的调整阶段, 因此协调好自然保护区周围城镇和居民的发展工作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 也是立法的难点工作。要想做好这一工作就要遵循以下原则:科学发展观是指导, 同时还必须建立管理和完善管理工作的制度, 这样才能使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3.2 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经费投入

保护区正常运行的财力保证就是持续、有效的经费投入, 这也是保护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公益项目, 它是需要各级政府提供支持的, 所以保护区的经费投入也应纳入到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中, 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工作列为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这样才能保证保护区的生存和发展。

3.3 制定自然保护地分类体系

要想制定完善的自然保护地分类体系, 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当然还要结合我国的社会经济的特点, 并且依据自然保护的多属性多目标的特点, 清晰的认识到各类保护地的功能和性质, 这样才能制定出正确的管理措施和保护政策。自然保护区为区别于其他类型的保护地, 应突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不能存在"一片林子两个区域"的管理模式。要清楚的认识到自然保护区与其它保护地性质上的不同, 一个自然保护区多个属性的做法是严格禁止的, 再结合保护区的总体规划, 对自然保护区进行重新的调整和定位。

3.4 建立自然保护区地生态补偿机制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的最终目的是要改善了生态环境的, 但是并没能增加保护区居民的平均收入, 所以才会造成保护区的保护工作与社区经济发展的矛盾冲突。居民为了能够维持生计, 就不得不开发和利用保护区的生态资源, 这对保护区的生态多样性就是很不利的了。所以必须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机制, 并且需通过政府的主导和市场的作用来共同实现, 而支付手段就是公共支付的手段, 这也是行之有效管理途径。要想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 包括了补偿手段及原则、补偿主体和客体以及补偿的实现机制。同时还应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并制定合理补偿机制,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的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与国家的平均水平以及所在城市的生活水平是同步提高的。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 我们对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自然保护区存在管理问题的原因以及自然保护区管理问题的改善对策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面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管理工作者必须认识到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善对策, 只有这样, 才能做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 自然保护区才能继续的发展壮大。

摘要:所谓的自然保护区不仅仅是自然保护的孤岛, 自然保护区与周围的社区应该是紧密相连的, 而要想做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 就应当加快自然保护区的立法, 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另外还应增加对自然保护区的经费投入, 做好生态监察工作。本文便对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自然保护区存在管理问题的原因以及自然保护区管理问题的改善对策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从而详细的论述了如何做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管理问题,原因分析,改善对策

参考文献

[1]陈晓鹏.浅谈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几个问题[J].水产科技, 2009.[1]陈晓鹏.浅谈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几个问题[J].水产科技, 2009.

[2]陈.浅谈自然保护区的立法[J].资质文摘管理版, 2009.[2]陈.浅谈自然保护区的立法[J].资质文摘管理版, 2009.

[3]王少华.浅谈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管理信息, 2008.[3]王少华.浅谈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管理信息, 2008.

[4]贾亚娟.浅析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林业调查设计, 2009.[4]贾亚娟.浅析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林业调查设计, 2009.

上一篇:排水系统优化下一篇:高速公路移动通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