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自然保护区

2024-07-26

林业自然保护区(共9篇)

林业自然保护区 篇1

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 使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明显。自然保护区是保持物种的生存、保护生态系统、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地方。同时也是促进周边农民的本土文化发展, 以保障经济运行, 从而成为一个旅游地。因此, 自然保护区建设及管理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 四川林业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

据统计, 全省的林地面积为2280万hm2, 占省国土面积的47%, 居全国第三位;其中森林面积1466.67万hm2, 居全国第四;森林覆盖率达31.3%, 全省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山高原区、川西南山区、盆地周围山区和盆中丘陵区。全省森林面积中, 天然森林占到67%且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及川南山区。

四川生物种类繁多, 现已发现陆生野生动物1031种, 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大熊猫、白唇鹿等30种, 占全国的30.9%;植被种类多样, 有被称为“活化石”的水杉、银杉、红杉等珍稀树种, 其种类占全国的20%以上。全省高等植物万余种, 约占全国总数的33%, 其中维管植物9250多种, 居全国第二位, 松杉植物种类居全国之首;天然中药材达4500余种, 是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

全省目前共有123个自然保护区, 其中有1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9个省级自然保护区, 其余为地市级及县级自然保护区。

2 采取有效措施, 保护自然保护区

2.1 设置独立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

目前的《保护条例》中规定, 主管环境保护的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为“综合管理”, 而“综合管理”的法律性质界定不明确, 责任划分不清楚。因此, 新规定主管环境保护的行政主管部门的责任定位由“综合管理”变更为“统一监督管理。”环保部门不直接针对自然保护区管理, 环保部门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是相互独立的, 这样可以避免各有关方面利益关系的影响, 从而可以更客观、更公正地处理问题。这样规定, 改变了过去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既是立法机构, 也是执法机构的弊端, 进一步明确了自然保护区的主管机关, 体现了执法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为今后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 这一规定, 事实上是确立了一个统一的自然保护区监督协调机构, 明确了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目前国内的自然保护区的情况是, 大多缺乏统一的监督和协调, 导致管理混乱。而新规定有助于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 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

2.2 明确管理职责, 有利于主管机关实施直接管理

自然保护区的法律应当明确管理责任, 包括筹资机制, 提交收养程序和计划, 监测和控制机制, 信息共享等等方面。要明确有关职能部门和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责任, 避免长期的混乱治理的现象, 明确各部门和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的管理范围。

2.3 明确责任, 树立行政权威

一个良好且全面的管理系统是自然保护区得以发展的保证, 一个高效运作的管理系统是自然保护区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个责、权、利统一, 人、才、自然保护区协调发展是自然保护区发展的重要方面。

摘要: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是保护区数量攀升之后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采取保护区自身管理的措施来提高保护区管理的有效性及改进保护区法律体系是建立有效管理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管理,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汪松, 保护中国的生物多样性[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 1999.

[2]朱建国、王曦, 中国湿地保护立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3]郑易生, 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4]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 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编写指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林业自然保护区 篇2

丽江玉龙县林业局作为政府林业职能部门在保护和管理老君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包括: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切实有效的开展退耕还林、森林防火、天然林保护、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各项工作,积极帮助自然遗产地农户发展替代生计等。

丽江老君山(黎明.格拉丹)片区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地质地貌多样性,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区域的核心区域。该区域位于丽江玉龙县境内,与之相对应的地方林业职能部门是丽江玉龙县林业局。

一、玉龙县林业局管理体制分析

玉龙县林业局除了主体行政机关外,下辖12个事业单位。除拉市海和玉龙雪山保护管理局外,其余10个单位对老君山世界遗产地管理保护工作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管理体制很好的体现出了细化和专业化的特点。这样的结构有利于各职能单位之间明确分工,发挥所长,并且避免相互推诿工作职责的现象。专业化的下辖单位之间又能通过林业局总体协调统筹,合作工作,能共同在老君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玉龙县林业局在老君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管理中的作用

(一)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保障。

首先,玉龙县林业局监督实施国家、省、市级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其中包括35部国家和省级的法律法规。其次,玉龙县林业局于2013年专门拟定并通过了《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林业管理条例》,其中第二十二条就特别强调对老君山世界自然遗产等自然保护区加强管理。第三,玉龙县林业局根据遗产地实际情况协同老管局制定了《集体林共管协议》等乡规民约。最后,玉龙县林业局还不定期的对社区居民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

(二)切实有效的开展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生态治理等工作,为老君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1、退耕还林政策。玉龙县林业局在老君山地区严格执行国家的退耕还林(草)政策,同时加大退耕农户的科技培训力度。如2013年在黎明等乡镇进行了退耕还林及巩固成果等方面科技培训,并发放7000多份相关培训材料,培训人次达2000余人,全面提升退耕户的科技素质。退耕还林14年,黎明、格拉丹片区的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共完成退耕还林(还草)4730亩,退耕还林地已成林面积为4020亩,占全部退耕面积的85%。目前,老君山区域内的森林覆盖率达到91.7%。

2、天然林保护。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如加强天保工程森林管护基础设施的建设,在黎明等地开展国家森林抚育补贴项目,森林抚育作业区项目等。

3、森林防火工作。玉龙县林业局先后组建了三支东西中部林区专业扑火队,人员达到120人,切实提高了老君山自然遗产地森林火灾应急处理能力和森林防火综合防控水平。此外,重点加强节假日防火宣传活动。如玉龙县林业局在2014年春节前夕印发了《森林火灾的危害》、《森林防火宣传单》等宣传材料50000份,并到各个乡镇进行了防火督查。2013年,玉龙县林业局加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和林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并因此获得了“2013云南省平安林区创建活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4、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玉龙县林业局建设有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并积极与多方科研机构合作,寻求各类有效防止森林病虫害的途径。如2014年2月,玉龙县森防站与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合作开展不同海拔松墨天牛的引诱试验,4月,邀请省林检局防治科专家到玉龙县指导小蠹虫治理工作。

5、生态治理工程。2013年,玉龙县林业局在黎明等7个乡(镇)17个村委会正式启动了陡坡地生态治理工程,对这些地区存在水土流失等生态退化现象陡坡进行了综合治理,有利于加快生态修复,治理水土流失,培植特色产业,并增加农民收入。

三、积极帮助自然遗产地农户发展替代生计,降低农户生活对林木产品的依赖,保护森林的同时增加农户收入。

对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黎明和格拉丹社区居民家庭生活抽样调查表明:经济林收入分别占黎明和格拉丹社区居民总收入的2.67%和2.48%,老君山社区居民生产生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还很大。因此,玉龙县林业局除了在老君山地区严格贯彻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等各项政策以外,还大力协助农户发展替代生计:中草药种植,核桃、油橄榄为主的木本油料种植等林产业,和生态旅游等各项产业,以降低社区居民生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从而达到在保护森林和生态系统的同时也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的目的。首先,发展各类经济林产业。玉龙县林业局在老君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各乡、镇、村推动以核桃、油橄榄为主的木本油料种植产业。核桃和油橄榄在玉龙县的种植面积分别达到了59.6和1.5万亩。其次,发展各类中草药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业。老君山自然遗产地有越来越多的农户在种植天麻、玛咖、滇重楼等中草药。林业局不定期组织科技人员开展各项培训活动。最后,发展生态旅游业。如玉龙县林业局建议将发源于老君山的冲江河打造成“小九寨沟”生态旅游景区。

林业自然保护区 篇3

从表面看,这条新闻并不新奇,一些城市、部分区域不都在陆续公布其自然资源资产吗?细究发现,内蒙古此举却有不同,其选择的领域为国有林场,而且有了一个新概念——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这实为一个事件的冰山一角,掀开盖头会发现,一个事关评价生态政绩和发展成果的重要探索或将破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新要求,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项目总负责人、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江泽慧表示,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有利于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倒逼机制,破除和扭转唯GDP的发展模式,对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具有战略意义。

中央号令一出,各地纷纷行动。许多省级政府都将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列入重要改革事项加以推进。但由于难点重重,始终破局不易。

难点何在?自然资源资产包括土地、矿产、森林等,是众多自然资源资产的总和,涉及多个行业。林业可谓难点中的难点,因为林业资产除有形资产外,还包括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等许多看不到也摸不着的无形资产,其动态的价值核算一直被认为是世界性

难题。

可喜的是,内蒙古先行先试,林业部门知难而上,不仅突破了实物量转换价值量的种种难关,而且探索出一整套森林资源资产核算的科学路径。

勇挑重担走在前

内蒙古为什么能在全国先行先试,并取得初步成果?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托,让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挑起了重担。

2014年初,习近平在内蒙古调研时肯定了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他着重强调了要将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意义,要求内蒙古先行先试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探索建立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这是最符合内蒙古生态建设的实际路径。内蒙古经济实力不够强大,但制度可以激发人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干劲,成为打造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保障亮丽风景线的目标顺利实现的动力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高度重视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工作,多次在会议上重申其重要意义,强调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保障;自治区主席巴特尔指出,编制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全区实际情况,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要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是内蒙古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牵头部门。局长胡敏谦说,这项工作涉及林业、国土、农业、水利等多个部门,从某种程度上说,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就是这些部门统计数据的总和,需要各个行业创新突破,而林业涉及面广,其资源价值核算难度最大,因此,林业的突破尤其重要,到目前也最为成功,具有示范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先行先试,率先开展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厅长呼群说,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这项工作对推动林业建设意义更为突出。林业厅积极配合自治区的部署,迅速成立了由呼群直接负责的项目领导小组,组长由厅财务审计处处长东淑华担任。

东淑华介绍,这项工作的试点选择最关键,经排查,试点落到了李克强总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赤峰市翁牛特旗,她认为这里的领导干部思想境界高,配合效果会好。具体选址时,翁牛特旗各相关单位跃跃欲试,都希望接受检验。最终,项目领导小组将任务落在了高家梁、桥头和亿合公3个林场。相比较,这3个林场的类型最具典型性。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究竟是怎样一张“表”呢?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副巡视员夏荣华解释,这张“表”就是用资产核算账户的形式,对全区或一个市、县的主要自然资源进行分类核算,统计期初、期末存量及期间变化量,既可以显示某一时点自然资源的家底,也可以反映领导干部任期内自然资源的消耗或增长。

长期以来,基于我国现金制为基础的财政总预算,资产和负债的核算较为简化,尤其是货币性资产负债、非流动资产、非流动负债一直未纳入政府总会计核算范围。因此,只有将所有类型的资产和负债都纳入统计中,所反映的自然资源状况和生态文明建设质量的统计才是最真实的。

但由于目前国内外尚无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成熟思路和方法,内蒙古只能自寻突破,摸着石头过河。对东淑华而言,压力尤其大,不单单是林业资产的核算难,更难的是,目前许多自然资源的权属不清,一些资源的权属正在变更和登记之中,归属有待明确;在计价方面,自然资源的资产和负债计价方式有4种,分别是按照市场交易价格、历史成本、未来收益的折现价值和重置修复成本计价,不同计价方法得出的价值量差异又非

常大。

既不同于传统的统计方法,又面临着亟待突破的科技难题,全面价值计量还需要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交易制度的重大突破,以及自然资源估值体系的健全与完善。显然,这并非一日之功。怎么办?

组团走出去学习,把专家请进来讲授,国家统计局、国家林业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和区林业厅派员分头行动,然后开会、讨论、商议、汇总,有时为彻底弄明白一个概念,他们要到北京跑几家单位,拜访数位学者。

东淑华感慨,在财务体系中,资产负债表就是财务状况表,可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既要采用国家资产负债表的方法,将所有森林资源资产分类加总,又得利用会计学中的资产负债表工具,全面反映责任主体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或保护状况。因此,一旦方法学错误,一切全得重来。

对于“方法学”的重要性,呼群说:“这不是一项研究,而是要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所以,必须运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取得新突破、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进而形成示范引导,让更多人理解为什么编制负债表,明白怎样编制,编制成什么样,实现可适用、可推广、动起来、用起来的目的。”

经过近一年的艰苦攻关,内蒙古3个试点林场的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出炉了!这份饱含着务林人心血的报表,完全符合我国《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的要求,成果得到了业界公认。

呼群表示,3个林场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成功编制的最重要意义,是形成了一整套科学路径,这让全局突破指日可待;胡敏谦表示,这意味着对领导干部实行离任审计,审计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政绩得失成为可能。

内蒙古自治区常务副主席符太增对这项工作的阶段性成果给予高度赞誉。他在自治区统计局和林业厅的汇报中批示:“这项工作推进情况很好,目前中央已经将这方面的改革列入日程,要加强与国家主管部门的沟通汇报,争取上级

支持。”

按照内蒙古的改革时间表,2015年编制3个试点林场上年度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目前已完成;2018年将编制出赤峰全市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2020年形成成熟的方法学,完成全区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改革任务。

努力找准方法学

成功背后的艰辛,往往只有努力者自己知道。

内蒙古突破试点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难关,受到了业界专家高度肯定,他们认为最值得称赞的是形成了一整套的科学路径,让全局突破变得不再遥远。

作为崭新的课题,编制过程中的困境突破又有谁知晓呢?呼群厅长感慨,如果没有明确的原则,如果调查数据有误,如果价值量核算得不到国际认可,所有的努力都将化为泡沫。因此,科学的方法尤为重要。

方法学,就是科学地对所使用的方法加以整合,揭示其内在规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学术创新。只有方法科学,路径才会正确,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才能为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信息支撑和决策支持。

党中央提出,要以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等重大制度为突破口,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其中,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建设。

既然时代的命题标注了改革方位,那么,内蒙古如何确保编制方案的科学性,进而真实地反映区域森林资源资产实况呢?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东淑华介绍,项目小组首先确定了三大原则——依法原则、制度性原则和标准原则。然后,再将三大原则细分为6个原则,即依法依规、客观性、科学性、持续经营、重要性、与国民经济统计相衔接。

东淑华说,前3个原则强调了负债表的可适用性和可推广性,后3个原则强调了森林资源的价值所在,尤其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作用。

由于这一项目涉及生态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所以,需要相关行业的专家与专业技术人员协同攻关,而各行业涉及的法律法规又不同,故所有环节必须在法规的框架内进行;因要通过核算森林资源资产的存量及变动情况,以评估当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必须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可验证性;特别是在森林资源资产价值量估算过程中,应根据特定的目的,科学制订方案并选择适用的价值类型,使评估结果科学合理。

同时,为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观和发展观,编制负债表时必须充分考虑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并通过宣传引导,加深人们对森林尤其是森林服务功能的认识,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奠定群众基础,进而提升林业增值和绿色GDP增幅。

原则确定后,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迅速部署“兵力”,由林业厅财务审计处负责编制方案,区第二林业监测规划院负责森林资源资产的实物量调查、林地和林木价值量评估、森林资源资产实物量和价值量更新技术指导、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翁牛特旗林业局和试点林场负责各种信息的初始数据登记。特别邀请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负责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

呼群说:“只有以法律和事实为依据,才能客观评价一个地区的森林价值,才能为建设生态文明注入强劲动力。”

除科学的制度外,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在国新办召开的发布会上表示,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最主要的3项措施中,还包括基础资料和数据质量。

许宪春说,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基础资料,按照自然资源核算的概念、分类标准、核算口径、核算方法,科学评估和正确使用基础数据,确保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数据真实可靠。

然而,森林资源的基础数据却并不容易取得。

我国森林资源调查分两类,其一是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以掌握宏观森林资源现状与动态为目的、以省为单位进行调查,每5年复查一次;其二是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以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等森林经营单位或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进行调查,每10年复查一次,但数据更准确。

“编制负债表,需要精准的数据,而10年前的数据根本没法再用。”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林业监测规划院总工程师秦建明说。

怎么办?只能实地调查。“林业人的特点就是埋头苦干、精益求精。”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副巡视员夏荣华的案头放着3个试点单位的森林资源数据,包括有林地、疏林地、未成林等各种地类的面积和这些土地上林木的蓄积量,更详细的数据还有立地等级、优势树种、郁闭度等因子。他说:“这是夜以继日两个月完成的,而它只占全区林地总面积的1‰。”

“掌握了精准的数据,才能进行实物量的价值评估。”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林业监测规划院评估中心主任王占利主要负责林地、林木的价值评估。他说:“有了初期评估结果,以后每年再根据林业生产经营情况和自然生长状况,更新实物量,依据相关模块换算价值量,进而形成森林资源资产的期末数。”

也就是说,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不同于传统的以“价值计量为主”的统计方式,它并不是一张单项报表,而是一套动静结合的自然资源管理报表体系。考虑到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科学性,王占利提醒,审计并非单纯对比期初数和期末数,还必须考虑因自然灾害、牲畜危害等原因造成的林地破坏情况。

呼群表示,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目的不是为了审计,而是推动地方政府更多地关注生态增长和经济增长的质量,帮助领导干部树立新的政绩观。

统计林地和林木价值其实并不难,只要有准确的实物量,根据市场价值换算即可。而林业所包含的内容却远不止这些,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大气……这可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价值,怎么核算呢?核算的数据能得到国际认可吗?一招走错,极可能导致满盘皆输。怎么办?

东淑华说,其实对林业行业而言,核算林业的无形价值也不难,而且核算方法也是国际认可的。

东淑华的自信来自于我国森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首席科学家王兵。王兵介绍,早在2004年,国家林业局和国家统计局就联合组织开展中国森林资源核算并将其纳入绿色GDP研究,提出森林资源核算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基于森林的国民经济核算框架,并依据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和全国生态定位站网络观测数据,核算了全国森林生态服务的物质量与价值量。

2013年,国家林业局和国家统计局再次联合启动“中国森林资源核算及绿色经济评价体系研究”,在原有研究基础上,充分吸收参考国际最新研究成果,改进和完善了核算的理论框架与方法。

2014年,国家林业局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公布,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年价值量为12.68万亿元,数据和算法经得起国际检验。

对内蒙古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核算,王兵心里有数。他介绍,此次评估数据以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林业监测规划院调查的数据为基础,辅以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多年连续观测的数据和国家权威部门发布的公共数据,再采用森林生态连清体系划分评估单元进行评估。

此次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森林防护、生物多样性保育和提供林产品8项功能,涉及13类指标。

当3个试点林场高达11.2亿元的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出炉时,翁牛特旗林业局局长刘军直呼“没想到”。因为,3个试点林场林地和林木的总价值仅为3.4亿元,不足其生态服务功能的1/3。

胡敏谦感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通过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尤其是领导干部们的认识,使他们自觉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中,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蓝天、净土。

巧设账户让森林资源资产动起来

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究竟该用实物量计量,还是价值量计量,业内专家一直争论不休。有专家认为,并不是进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资源都能实现价值量化,在量化不能统一到价值时,数据的平衡关系就不存在。所以,支持以实物量形式管理。

但许多专家并不赞同这一观点,认为自然资源资产无法统一到价值量时,实物之间无法参照对等,负债表就失去了客观性和设置的原意,对领导干部的离任审计就难以进行,所以必须以价值量形式管理。

东淑华持后一种观点。她认为,这是对林业价值的最好体现。举例说,如果砍10亩油松,再种10亩杨树,这片森林的价值是否有变化?外行看起来没变,但内行很清楚,实际变化很大,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等方面,老杨树林的价值高于新植的油松林;但论木材价值,松木明显高于杨木。两者不统一到货币层面,可能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那么,如何将自然资源资产统一到货币层面后,让其动起来呢?很明显,其要点是账户如何设置。

内蒙古为客观反映森林资源资产的变化,编制负债表时创新性地设立了3个账户,即一般资产账户、森林资源资产账户和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账户,还创新了财务管理系统管理森林资源,使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恒等关系一目了然。

在我国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只是将自然资源进行实物量统计,没有对其价值量进行量化,且对实物量的统计也十分粗略。

这种资源无价的观念,使得那些不能为人类带来直接经济收益的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产品往往被排除在传统的资产负债表之外,在经济行为决策中也不被考虑,导致人们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东淑华认为,突破传统资产的概念,给自然资源以资产属性,并将自然资源资产量化、价值化,是内蒙古追求创新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目标。

为此,需要对现有的财务、统计制度进行改革,充分发挥资产评估的价值计量功能,将权责发生制引入到财务会计系统中,才能真正将自然资源管起来。

内蒙古在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时特别设置了3个账户,就是想突破价值计量反映资源变化情况的难关,力求做到全面计量、动态管理。

东淑华介绍,一般资产账户,用于核算一个林场或旗(县)乃至省(区、市)的正常财务收支情况;森林资源资产账户,用于核算其森林资源资产的林木资产、林地资产、湿地资产、非培育资产;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账户,用来核算其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等。

如何实现3个账户管理的动态化和量化以及综合计算?显然又一难题显现,这就必须创新森林资源资产账户的软件开发管理系统。

承担此项任务的是赤峰金财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它也是用友软件在赤峰的授权服务中心,编程工程师杨志刚对财务管理系统烂熟于心。他介绍,新开发的系统是在用友T3财务软件的基础上升级完成的,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财务管理系统的财务报表模块,除预设了多行业和新会计准则报表模板外,用户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再修改设计。财务报表与总账之间有完善的接口,可以完成从总账中进行日常发生财务数据的取数操作,报表中包含丰富的函数公式,只需把所需数据的科目编码编入到报表中,查看时一键自动表重算,不用再手动计算编制,使数据更准确,更可根据需求生成各种管理所需的统计报表。

以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桥头林场为例,通过财务报表模块,这3套账册既可以分别生成各账户的资产负债表反映林场正常的财务状况,也可以将3张报表汇总成一张综合的资产负债表,来反映整个林场的森林资源资产财务状况。将来,如果将核算的范围扩大到旗(县)乃至盟(市)后,就能实现各地的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汇总,即可生成一张整个自治区森林资源资产情况的报表。

杨志刚说,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财务管理系统,突破了单一财务部门应用的局限,实现了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多部门应用模式。

管起来的目标,是为了动起来。呼群说,只有将森林资源真正地管起来,才能使全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进而让更多人积极投入到生态建设中,促进生态资源保值、增值。

然而,从内蒙古试点林场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3个账户得知,一般资产账户占林场资产总额的比重不到10%,森林资源资产账户和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资产账户占比超过90%。而在后两者中,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是林地、林木总价值的3.3倍。

也就是说,这3个账户中,无形资产占据绝对优势,统计稍有差错,就会对自然资源以及领导干部离任审计造成严重后果。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王兵表示,项目设置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资产账户时,已充分考虑了资源消耗核算、环境污染损失核算和生态效益核算,确保了数据的有效性。

以环境污染损失核算为例,如果一片林地遭到了水污染,那么就必须用市场的价值对污染造成的损失进行核算;同时,还要核算治理这片林地的水污染花费了多少资金。这两者相加,就是这片林地的环境污染损失,在统计森林资源资产时,这片林地产生的总价值减去环境污染损失,就是其实际价值。

当然,这只是假定已发生的情况。如果污染没有发生,那么,为避免环境污染而支付的成本,也需要合理估算,在统计林地价值时予以扣除。资源消耗核算、生态效益核算与此同理,付出则减去,得到则增加。如果发生自然灾害,还需要把损失减扣,这样才能反映林地价值的真实状况。

这时,新的问题又产生了。不管是核算还是估算,运算量必然大得惊人,怎么才能做到既省时又省力呢?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监测规划院工程师李国梁介绍,他带领的团队研发出了新的资源管理系统和统计模块,只要初次统计正确,以后逐年根据计算机设定的模块输入的基础变动数据就可自动运算和更新,不用担心数据有误。

这套系统的设计还有一个更大的优势,就是它建立在内蒙古原有的一套森林资源监测管理系统上,系统目前仍与原系统的资源管理变动情况相衔接,基础数据和变动情况依然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管理系统的数据更新资料。因此,只要这套系统正常运行,各年度森林资源资产实物量与价值量变化就可以自动更新。

桥头林场场长李赟举例说,2014年,桥头林场森林资源资产账户总额为1.35亿元,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资产账户为3.62亿元;如果2015年由于森林火灾导致林木减少,进而引发水土流失等,那么,在统计2015年的账户资产时,除了要核算资源消耗的价值,也要估算为治理水土流失花费的成本,反之亦然。至2016年,甚至2020年,逐年再依据相应模块更新数据即可。

由此可见,内蒙古已建立的森林资源资产管理账户,不仅可以实现实物量与价值量的自动运算,还能很好地反映自然资源的存量和消耗量,为客观反映某一地区自然资源状况打下了坚实基础。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作为一项新的核算制度,自然资源资产不仅存在着与传统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不接轨、统计数据收集分析困难等问题,而且推行起来也比较困难。因此,呼群表示,内蒙古通过试点,率先试行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检验总体编制框架和方法的可行性,对于在全区乃至全国推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具有现实意义。

深化改革再起航

内蒙古创新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成果是显著且可贵的。最明显的特征在于接地气,可操作性强,能全面、真实地评价林业的实际价值;最可贵的是实现了路径突破,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创新探路。然而,小荷才露尖尖角,离更大范围的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和运用还有一段不短的路程要走。

东淑华介绍,当前内蒙古在自治区层面的负债表编制正和全国改革步骤接轨。中央批准列出的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中,内蒙古呼伦贝尔名列其中。为此,近两年内蒙古做的另外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把前期在赤峰探索的经验于2015年开始运用到呼伦贝尔试点中,预计针对更多林业类型的成果将于2017年出炉。显然,这一成果将有更突出的推广价值,毕竟它是全国经验中的林业经验探索,必将伴随着全国试点经验的总结而得以推广。

而在内蒙古自治区层面,这项改革是分步骤完成的。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副局长夏荣华说,目前内蒙古已按国家要求完成了自治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并上报,但本次上报的是以实物量为基础的,未来还是要走到价值量计量的关键一步,而林业率先实现了实物量到价值量的转换突破,是全区将要推广的重要经验,以带动全区其他相关各业计量核算的实质性的更大一步。

按照内蒙古的部署,2015年,内蒙古林业厅率先编制出了3个试点林场的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

东淑华表示,内蒙古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确有战略意义。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是森林资源大省、荒漠化大省和生态建设大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生态区位,决定了内蒙古在全国生态建设保护大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未来,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内蒙古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

东淑华呼吁,既然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事关生态文明机制构建的重大事情,国家应安排配套相关政策、相关资金使之运转。她特别强调,内蒙古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突破,一直得到国家林业局的高度重视,在项目运作及专家指导协调等方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她希望内蒙古的这一项目也列入国家林业局的重点工作,希望国家林业局也能给予政策和资金的安排和指导。

内蒙古形成的经验已具有一定程度的典型价值,谈及这一经验的推广,东淑华表示,就目前来看,她认为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试点中一定要安排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的编制,在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未来不断的核算中,要有机制不断提高林业价值,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的编制就是这样的制度安排,这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林业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其二,编制负债表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审计领导干部,而是为了提高更多人的生态意识,进而使领导干部自觉投入生态建设,提升生态政绩。因此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是新型政绩观的重塑,政府的政绩与生态环境质量挂钩后,地方干部竞争的政治锦标赛便冲破了经济锦标赛的樊笼,更注重改变生态之貌,增强民生福祉将成为公仆们的主要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林业自然保护区 篇4

1 评价因素与方法

根据《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价技术规范》 (LY/T1726-2008) , 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包括规划设计、权属、管理体系、管理队伍、管理制度、保护管理设施、资源保护工作、科研与检监测工作、生态旅游管理、监督与评价等因素。

评价方法是按照自然保护区评价内容分规划设计评价、权属、管理体系评价、管理队伍评价、管理制度评价、保护管理设施评价、资源保护工作评价、科研与监测工作评价、经费管理评价、社区协调性评价、生态旅游管理10大项, 34个小项, 每项赋予一定分值进行综合计算, 综合分值100分, 85~100分为优, 60~84分为良, 59分以下为差。

2 评估结论

根据评价因素与方法, 河南省有效管理质量评价为优的有河南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4个。有效管理质量评价为良的有河南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21个。

3 主要成效与经验

3.1 主要成效

3.1.1 管理体系

河南省各自然保护区基本上都按照规划要求进行了管理局、管理分局、管理站、保护点的建设, 检查站、检查哨卡的设置符合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 形成了局—站—点3级管理体系。太行山、伏牛山、黄河湿地3个跨行政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行局—分局—站—点4级管理体系。

3.1.2 管理措施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各自然保护区严格按照总体规划要求, 经地方编委批准建立了独立的、规格相符的管理机构, 且机构内部设置合理。

二是优化人才结构。绝大多数自然保护区都有一批高素质、年轻化的工作人员, 中等以上学历或持有专业资格证书的专业技术人员占人员总数的比例均在20%以上, 有些自然保护区能达到50%以上, 近年来, 有不少本科毕业生充实到自然保护区队伍中来;同时各自然保护区每年都组织职工参加各种培训, 不断提高人员专业化水平。

三是完善制度建设。各自然保护区均编制了各自的制度汇编, 涵盖野外巡护、森林防火、工程建设、财务管理、人事劳动等一系列制度, 做到人手一册、制度上墙, 并按照各项制度抓好落实, 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四是抓好区域控制。各自然保护区都能够积极开展巡护工作, 严禁外来人员进入核心区和缓冲区, 并有效防止火灾和偷猎盗伐现象的发生。

3.1.3 管理成效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多数都根据建设规划要求完成了一期工程项目投资, 建设了办公用房、保护站、保护点、界桩界碑、宣传标牌等基础设施, 购置了一批保护管理工作常用和必备的设施设备, 如巡护车辆、电脑、照相机、GPS、望远镜、防火器材等。国家示范保护区内乡宝天曼、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经完成了3期建设。省级自然保护区在经费紧缺的前提下也积极筹措资金, 进行了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生态系统与关键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恢复, 提高了自然保护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湿地生态系统明显好转, 鸟类数量逐年增加, 郑州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连续3年监测到大鸨在此越冬, 曾一次监测到96只的大群, 越冬灰鹤数量明显增多, 曾一次监测到1 200多只的大群, 野生动植物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种群资源得以不断恢复和扩大, 种群的数量及生存质量均有了长足的进展。

3.2 管理经验

3.2.1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提高全民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意识

郑州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连续3年累计印制湿地知识台历9 000份、宣传画册2000份、宣传单10 000份、宣传折页3 000份、制作宣传展板40块, 举办观鸟活动7次、进行媒体宣传3次, 每年以“世界湿地日”、“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活动为契机多形式宣传湿地保护, 并采取走进学校, 走进社区的形式进行宣传, 在自然保护区沿线的中小学校开展湿地保护知识讲座。特别是在人代会期间, 将湿地保护宣传展板放置在人大代表住宿地进行宣传, 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濮阳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截至目前已在“湿地中国”发表信息600余篇, “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大河网”等先后转载相关新闻报道20余篇。利用舆论平台提升了社会各界对自然保护区工作的重视程度。

3.2.2 广泛开展国内外交流协作, 搞好科研与监测工作

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中国林业科学院森林生态与环境研究所联合建立了宝天曼过渡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修建了碳通量观测塔、水文水质监测站、自动气象站、坡面径流观测场、固定观测样地等观测设施, 购置了一系列专业仪器设备。并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院、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通过持续的科研工作, 及时监测自然保护区内的物种资源演替变化, 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服务功能。同时该自然保护区还与加拿大人与生物圈委员会、美国哈佛大学、日本静冈大学进行广泛的交流, 通过对外合作交流提高自然保护区在林业生态专业领域乃至社会上的知名度。

3.2.3 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 扎实推进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

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4 027hm2, 其中水域面积36 695 hm2, 野生动物保护和环境监测是日常重点工作, 该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为副处级单位, 县政府党组成员任管理处主任, 有利于与渔政、环保、林业等有关部门的协调, 建立了每月一次联席交流机制, 及时通报有关情况, 对破坏湿地资源的苗头和案事件及时通报, 共同打击, 始终对破坏湿地资源行为保持高压态势。

3.2.4 积极开展生态旅游, 为自然保护区工作提供支持

河南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审时度势, 顺应旅游业发展的大潮流, 结合自身有利条件,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保护区抓住今年省委批准建立鸡公山文化旅游综合开发试验区的机遇, 积极推进鸡公山文化旅游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 投入数百万元资金加强旅游景区基础建设, 扩建道路, 维修景区设施, 完善基础条件, 升级电力及通讯设施。在巩固完善原有登山古道、灵化寺生态景区的基础上, 先后投资近千万元又开发建设了长生谷、波尔登两个生态旅游景区。2009年旅游门票收入达到200余万元, 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 目前旅游收入已经成为保护区的主要经济来源, 近年来保护区从旅游收入中拿出大部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员工福利发放, 提高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促使自然保护区事业与生态旅游相互促进, 相互发展。

4 主要问题和建议

4.1 管理体制不顺, 机构规格偏低

一是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没有管理局机构, 目前由河南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代管;二是河南伏牛山、太行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总站挂靠河南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 管理职能不强;三是河南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 其中7个为处级单位, 还有2个为正科级单位, 规格偏低;四是市县级保护区管理部门规格不一, 职能偏弱。建议设立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 赋予一定职能, 统一全省自然保护区机构级别。

4.2 经费不足, 制约保护区发展

河南省自然保护区普遍存在职工工资没有保障、事业费少、缺乏科研监测经费的问题。有些自然保护区实行差供或定补, 财政拨付的经费很难满足人员工资和事业费, 保护区职工待遇偏低, 难以吸引高层次技术人才, 基础设施和科研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严重影响了保护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建议将自然保护区列为全供事业单位, 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并加大对科研监测经费的投入。

4.3 技术人员专业水平不高, 科研与监测工作进展缓慢

全省自然保护区从业人员中取得中级以上职称的只有253人, 其中高级职称仅36人, 占从业人员的0.94%。科研方面除了8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合作开展了科研项目外, 其它自然保护区的科研工作仍是空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的监测工作处在对主要保护对象不定时监测阶段, 不能满足保护区科研工作的需要。建议引进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 对现有技术人员加强培训和交流, 增强科研力量, 积极开展科研与监测工作。

4.4 法制建设薄弱, 行政执法不力

全省只有郑州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经由郑州市政府制定颁布了《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其他自然保护区都没有针对本保护区的管理办法。绝大多数保护区管理局没有行政执法权, 影响了保护区内执法管理。建议加强保护区法制建设, 落实“一区一法”。赋予保护区行政执法权力, 并进一步明确自然保护区的执法权限, 加大对破坏保护区资源的打击力度。

4.5 湿地权属不统一, 管理难度大

林业自然保护区 篇5

自然保护区主要由政府承担投资、建设和管理,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 其管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原因一方面是政府对保护区的支出有限, 另一方面是缺乏行业竞争, 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必须紧跟社会经济的变革做出改变。

1 治理现状

1.1 硬件投入方面

2010-2015 年, 广东省财政累计安排自然保护区建设专项资金1.33 亿元, 其中林业自然保护区1.07亿元。随着资金的持续投入,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的办公设施和设备等硬件条件进一步改善, 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中, 8 个自然保护区建设了数字化监测与管护平台, 半数以上开展了以宣教中心和生态教育径 (园) 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宣教体系建设。

广东省初步构建了以省自然保护区监测中心平台为核心、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支点的信息化体系主干网络, 建立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视频监测、资源管护、信息管理多功能为一体的平台系统, 使之成为自然保护区信息化应用的载体, 初步实现了自然保护区统一监管、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等预期目标。

1.2 制度管理方面

“十二五”期间, 广东省林业厅制定印发了《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数据库建设规范》、《自然保护区管理基础数据采集规范》, 编制了《广东自然保护区数据采集标准》, 按点、线、面不同空间尺度对88 项基础数据因子制定了采集标准, 并完成了第一轮收集、整理、入库工作。2015 年, 广东省林业厅以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为契机, 组织制定了《广东省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出台了《广东省林业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价办法 (试行) 》、《广东省林业自然保护区建设专项资金项目验收办法 (试行) 》和《广东省林业自然保护区科普宣教系统建设导则 (试行) 》。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对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活动进行核查, 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开展生态监测, 启动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资源数据库建设, 利用新技术提升自然资源的管护水平。

1.3 人才队伍方面

“十二五”期间, 通过公开招聘, 全省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共录用工作人员63 名。截至目前, 全省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实有在编人员556 名, 其中管理人员309 名、专业技术人员166 名, 具有博士学历2 人、硕士 (研究生) 以上学历27 人, 占总人数的5.2%;本科以上学历248 人, 占44.6%;大专以上学历210 人, 占33.8%。专业技术人员比例逐年加大, 自然保护区管护队伍素质不断提升。

1.4 监测、科研方面

在生态监测方面, 象头山自然保护区以无人机作为空中平台, 以机载遥感设备对山地、森林植被和湿地生态开展了监测, 南岭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摄像技术对野生动物开展了监测, 并拍摄到赤鹿、野猪、豹猫等多种野生动物。在科研成果方面, 历时近4 年野外调查的“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综合调查研究”项目, 共采集植物标本8 000 多号, 其中经鉴定共发现了7 个新种, 发表了16 篇论文, 出版了《南岭植物物种多样性编目》《南岭珍稀植物》《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与植被》3 部专著, 收录了自然保护区内高等植物3 760 种, 其中有783 种为该区的新增种类。

2 存在的问题

2.1 治理体系不顺, 专业人才缺口庞大

当前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治理体系仍停留在政府主导模式, 市场和第三方参与体系尚未建立, 传统林业管理体系仍没有理顺内部关系, 没有明确省、市、县三级的具体管理权限, 管护责任主体与行政执法主体不一, 人事管理和行政管理与地方相互脱节, 从而导致自然保护区治理功能碎片化。尽管当前在有效管理评价、科普宣教、数据库建设及管理等多个方面已逐步完善了规章制度建设, 但自然保护区治理体系尚未健全, 部分工作仍然缺乏标准化的行动指引, 地域差异依然明显, 使得林业治理体系效能发挥大打折扣。

不少自然保护区管理仍停留在较低层次圈地式、巡护式管理, 利用信息化、数字化等新技术开展资源管护的程度还较低。部分自然保护区没有学术带头人和专职的科研监测人员, 监测样地、样带和样线不健全, 没有建立健全科研监测档案, 无法准确掌握主要保护对象和重点保护物种的数量及动态信息。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 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和生态监测, 需要大量高层次林业信息化人才以及基层林业信息化人才作为支撑, 而当前相关专业人才匿乏, 特别是现有的技术人才体系暂时还无法满足并支撑广东林业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步伐。

2.2 监管工作不足, 违规活动时有发生

2015 年, 国家林业局利用卫星遥感对全国林业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专项监督检查。广东省林业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发现多处开发建设活动点, 包括电站设施、工矿用地、旅游设施和道路、码头、养殖场等, 省厅依法进行了严肃查处, 并责令限期整改。另外, 周边社区居民未经允许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开矿、开垦、挖沙、采石, 不法商人在核心区和缓冲区内违法开展水 (风) 电开发、房地产、旅游开发等活动时有发生, 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对涉及自然保护区的违法、违规建设活动监管不严, 对于实验区内未批先建、批建不符的项目, 责令整改工作落实不到位, 致使自然保护区内自然资源遭受破坏。

2.3 信息交互不够, 外部合作范围局限

由于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的复杂性和专业性, 加上广东省林业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 林业信息孤岛问题严重, 特别是基层林业治理。按照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大数据、云服务、“互联网+”思维在社会各界的不断深入,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信息化建设需要目前从单一的特定平台向统一、开放、多元的共享平台发展。

投入不足是制约自然保护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主要因素, 各个自然保护区的投入力度不均, 进一步拉开地区差异, 不利于社会和谐。当前自然保护区的融资模式单一, 部分自然保护甚至没有社会资金的投入, 尚未建立有效吸纳社会资本的金融支持制度和税收扶持制度, 无法满足生态建设的需求。另外, 在无法自行配备齐全的科研人员和科研器材的情况下, 自然保护区需要借助林业科研单位和企业的优势, 进一步完善本底资源调查, 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 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2.4 硬件投入薄弱, 宣教工作效果欠佳

宣教工作对提高人们对自然保护区重要性的认识和公众参与度, 特别是当地群众的认可度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地群众靠山吃山的陈旧观念, 常常会导致有意无意的自然资源破坏行为, 只有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和深入的合作机制, 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破坏因素。目前部分自然保护区标识系统、标桩标牌、工装设计不够规范, 保护站、宣教中心、生态教育径的设计与建设标准不高, 解说系统还不完善, 宣传出版物较少, 宣教活动不多, 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和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2.5 林地补偿不足, 社区认可度有待提升

广东省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中, 尚有3 万多hm2自然保护区林地尚未纳入生态公益林管理, 纳入生态公益林的, 其补偿标准低, 与周边林地租金相差太大, 使得偷伐现象依然猖獗。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群众存在基本合法的生产生活行为, 因而难以完全禁止其对自然保护区内资源的利用, 自然保护区注重的是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而周边社区群众的生产活动则遵循着兑现最易和成本最低原则, 对于难以监管或产权不清的自然资源, 存在着明显的廉价滥用倾向, 尽管大部分自然保护区设定了社区共管机制, 但社区群众的政治参与度不强, 使得社区认可度无法进一步提高。

3 建议与意见

3.1 强化法治意识, 树立依法行政理念

法治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集中体现。强化干部队伍法治意识, 需要以“责任本位”理念取代“权力本位”理念, 以强化管理者的责任为基础, 以保证被管理者的利益为依归, 管理自然保护区内事务。通过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轮训的形式, 加强其对法律知识的学习, 实行定期考核制度, 将考核结果与薪酬待遇、职位晋升挂钩, 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使干部队伍以自然保护区的工作职责为价值取向, 以群众利益为主要目标, 以法治、民主为重要工作准则, 牢固树立法治观念, 为自然保护区治理工作做出贡献。

3.2 重塑林业制度, 构建林业治理体系

“加快建立健全生态资源产权制度、生态资源监管制度、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制度、生态修复制度、生态监测评价制度、森林经营制度、生态资源市场配置和调控制度、生态补偿制度、财税金融扶持制度”, 是国家林业局为实现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的要求, 也为自然保护区构建治理体系提供了方向。自然保护区在重塑林业制度时, 对已有却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的制度, 要及时完善;对存在缺失的制度, 要根据广东省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的现实情况, 制定符合省情、区情的方针政策, 在不断总结中逐步健全。

3.3 加强队伍建设, 提升林业治理能力

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林业全球化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要注重发挥目标引领的作用, 培养班子的担当精神和标杆意识, 要坚持民主决策, 营造“干实事、实干事”的内部氛围, 提升班子的向心力。要对全年工作任务实施量化管理, 注重制度规范的落实, 做到以制度管人。要加强业务能力的提高, 加强依法行政和自然保护区管护水平。要健全人才流动机制, 多渠道引进高水平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为林所用。加大外部合作, 增强生态产品效能

积极引进市场机制, 使社会资本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积极作用。以国有林场为基础建立的自然保护区, 在经营森林公园时, 可把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 建立旅游开发公司, 按照现代企业要求, 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旅游开发。设立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规范的机构和有效的制度, 聘请专业经理人, 并通过选派职工代表参与自然保护区决策的共同制定, 使决策公开民主, 既有利于对自然保护区治理工作的监督, 也有利于职工对决策的参与和理解, 减少误解和冲突。

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 建立健全监测样地、样带和样线, 并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 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和生态监测, 尽快摸清自然保护区资源本底, 掌握野生动植物动态变化情况。同时, 完善科研监测档案, 逐步建立野生动植物基因库及资源数据库, 为科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3.4 创新宣教途径, 提高群众认可度

自然保护区治理工作重点在基层, 关键靠群众。创新宣传教育途径, 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群众组织、社会组织的优势, 凝聚多方力量, 化解矛盾和纠纷。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善于依靠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 提高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和水平[6]。要健全以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 扩大有序参与、加强议事协商、推进信息公开、强化权力监督, 加强群众法律意识, 提高其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 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树丛.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林业制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思想[J].林业资源管理, 2014 (06) :1-6.

[2]广东南岭自然保护区发现七个植物新种[J].生物学教学, 2014 (10) :77.

[3]苏杨.中国西部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协调发展的研究与实践[J].林业与社会, 2005 (01) :27-34.

[4]陈国权, 王勤.责任政府:以公共责任为本位[J].行政论坛, 2009 (06) :15-19.

林业自然保护区 篇6

1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

我国野生动物的保管与管理始于20世纪50年代, 而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的稳步发展阶段, 则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成果具体如下:

1.1 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

法律法规体系中, 《野生动物保护法》为核心, 在其前后还分别颁布了《森林法》、《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 在中央颁布的行政法规的基础上, 各省、各市也相应出台了一些带有地方性的法律法规。以《野生动物保护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在我国初具规模[2]。

1.2 自然保护区建设体系的完善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的实施, 在解决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巨大效用, 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以及生态脆弱区动植物的保护都纳入了该工程的保护范围内[3]。

1.3 野生动物拯救工程获得了一定的成效

野生动物的拯救工程集中体现在我国对濒危野生动物的“七大拯救工程”, 分别是大熊猫拯救工程、扬子鳄拯救工程、海南坡鹿拯救工程、高鼻羚羊拯救工程、野马拯救工程以及麋鹿拯救工程。林业部于2008年制定并出台的《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 将完善我国对现有的13个大熊猫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同时也将拟14个新的大熊猫保护区, 总面积高达4242km2, 大熊猫栖息地2479km2。同时建立17条大熊猫种群间走廊带, 32处大熊猫栖息地管理站, 强化对大熊猫的保护。而朱鹮保护工程中, 林业部业也制定了相关的计划, 计划中提到将要家里13个朱鹮保护地, 总面积高达4130hm2, 在保护朱鹮生活环境方面也出台了一些政策, 控制朱鹮保护地区的人口增加, 恢复湿地, 改善朱鹮的觅食环境, 同时, 结合人工饲养繁殖种群, 保护野生动物。

2 野生动物资源统计工作初见成效

1949年后, 我国对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方面加大了调查的力度, 曾多次进行全国范围内的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和区域内的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积累了大量的野生动物资源, 奠定了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基础。而在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中明确对我国野生动物资调查进行了规定, 即“组织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建立资源档案”, 突出强调了野生动资源调查工作的重要, 同时也影响了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工作的进展[4]。

3 野生动物保护的国际影响越来越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改革开放的浪潮下, 我国也相应的加入了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组织, 如《并未野生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 在6项双边保护协定的签订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先后与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签订, 同时在国家交流、合作方面也有一定的发展, 开展了与世界银行的交流合作, 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交流合作等[5]。

4 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的全面启动

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的全面启动, 是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条件, 在提高全民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也是保证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持续、稳步发展的重要手段。2002年, 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全面启动, 预计在50年的时间内实现对野生动植物的全面保护以及建立基本的自然保护区。

5 结语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在我国的设置, 是保护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的重要内容, 在对自然资源保护的基础上, 将科研、旅游、教育、生产活动有机协调统一, 展示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控制, 是实现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价值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优化我国生态资源环境的最终需求。

摘要:详细介绍了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 所取得的成就, 凸显了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战略工程实施在我国动植物保护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志强, 黄跃清.谈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的管理[J].科技创业家, 2012 (4)

[2] 方怀龙, 玉宝, 张东, 方皑妍.林业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矛盾起因及对策[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2 (4)

[3] 李万里.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的综合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2005 (1)

[4] 刘泽英.自然保护事业在探索中前行——2012年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交流会启示[J].中国林业, 2012 (20)

林业自然保护区 篇7

1 大明山自然条件以及资源情况

1.1 自然条件

大明山位于广西中部, 主山脉全长约68 km, 最宽处达23 km。平均海拔约为1 200 m, 主峰位于上林与武鸣两县交界的位置, 高为1 760.4 m, 为广西南部最高的山峰, 为中山地形。保护区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在大明山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 致使该区域表现出山地气候特点;同时, 还伴有海洋性气候及季风性气候等特点[1]。大明山的年平均气温为15.2℃, 其中平均气温最高的月份为7月, 温度可达21.8℃, 平均气温最低的月份为1月, 温度为5.9℃, 年最高气温可达28.6℃, 最低气温为-5.9℃。大明山总体气温成垂直变化, 在西南坡气温会以每100 m递减0.59℃的速度进行, 东北坡以100 m垂直递减0.51℃的速度下降。

1.2 林业资源情况

1.2.1 土壤资源

因为大明山坐落在北回归线之上, 且具有较好的水热条件。并在气候、海拔以及植被中众多因素一同作用下, 致使山地垂直土壤快速形成。通过研究发现, 保护区之内的土壤类型有:山地黄壤性型、山地赤红壤型、山地表潜黄壤型和恢化黄壤型等。总体特征为在海拔不断升高的过程中, 土层厚度逐渐变薄, 有机含量越来越多。

1.2.2 野生动物资源

据我国《动物地理》之中的确切划分, 大明山属于华南区, 东洋界;动物群落以农田动物和常绿阔叶林为主。

因为大明山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较为复杂, 使野生动物可以获得到充足的食物, 进而快速繁殖。据考察发现, 大明山保护区内共有294种野生脊椎动物, 其中有60种哺乳动物、151种鸟类、2种爬行类、22种鱼类、19种两栖类。

1.2.3 植物与植被资源

据考察发现, 大明山有2 023种维管束植物、250种蕨类植物、18种裸子植物、1531种双子叶植物、224种单子叶植物, 为广西省植物较为丰富的一个地区。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为29种, 其中有3种为一级保护植物, 如格木、桫椤和钟萼木, 二级保护植物有16种, 如黑桫椤、观光木、大叶黑桫椤、紫荆木和福建柏等, 三级保护植物共9种, 如有长苞铁杉、长叶竹柏和青钩栲等[2]。

2 存在于自然保护区中的问题

其一, 虽然从表面上观看, 大明山的植物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覆盖面积, 但是植物品种依旧不够多样, 再加上现在砍伐现象严重, 人工又未能种植众多的植物, 因此, 我们正面临着植物大量流失的威胁。同时, 众多野生动物在其中生活, 可是有一部分动物却对生物造成了影响, 致使部分动物的稳定状态遭到了破坏。大明山作为我国重点保护区域, 因此其会有众多生活垃圾和游客影响保护区的环境。

其二, 针对大明上的管理而言, 协调性还远远不够。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在管理林业资源方面还有众多不足之处。例如:不仅没有充足的林业管理者, 而且所拥有管理者还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在管理时经常是应付了事, 很多植物生长区域没有专人管理, 而有的区域又委派众多人一同管理, 这便使该自然保护区管理机制出现不健全的现象。

其三, 保护区内未引进先进的科研手段。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 林业保护区必须紧跟时代脚步, 积极应用众多先进技术检测林业资源, 因为, 合理的应用新技术可以有效避免检测错误的发生。此外, 大明山保护区周围的环境协调性不够[3]。大多数人都认为, 在对保护区进行保护时, 可以不关注周围的环境问题。其实此种做法是不正确的, 如果保护区周围的环境不协调, 那么势必会影响到保护区之内的林业资源, 所以, 在保护区内林业资源时, 还需要对保护区周围的环境进行保护。

3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对林业资源进行分类管理

如果现在还应用笼统的方式对林业资源进行管理, 那么就会出现有区域无人管理, 或有区域管理人数众多的情况, 致使林业资源的实际管理不够协调, 使众多资源大量流失。想要将此种局面彻底改变, 大明山保护区应该制定专区由专人管理的制度, 将自然保护区分为众多区, 并在各区内都有专人负责管理;同时, 要将责任制有效落实。这样林业管理就会变得更加的协调, 进而促进林业持续发展。

3.2 对周围环境进行保护

自然保护区之内植物的实际生长环境只为小环境, 不管应用何种方式都不能阻止其对大环境造成的影响[4]。假如保护区周围的环境非常差, 那么保护区之内的环境也不会很好。所以, 必须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方式, 不但要对保护区之内的环境进行保护, 还要对周围环境进行治理, 这是既理想又科学的生态互补方式。通过改变周围的环境来对保护区之内存在的不足进行弥补;同时, 要控制周围社区所排放的废弃物量, 使保护区内的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3.3 对林政资源进行管理

在游客不断增多的过程中, 保护区内很可能被污染。因此想要预防此情况发生, 必须制定合理的预防措施。其一, 做好宣传工作。不但要向所有的游客进行宣传, 还要对周围居民做好宣传, 还要对媒体加以有效利用, 重点宣传保护大明山保护区环境的相关知识, 告诉他们不应该随意的乱扔生活废料, 需要把垃圾放到指定位置, 统一进行处理。其二, 对林业资源进行管理。保护站应该将保护区分成众多小区, 然后分区进行管理, 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管理人员身上。同时, 要增加环卫工人数量, 增设火险报警点, 做好各方面的预防工作, 以使林业资源得到保护。

4 结语

在上文中, 对大明山自然条件以及资源情况做了详细介绍, 然后探究了存在于自然保护区之中的问题, 最后从分类管理林业资源、保护周围环境和管理林政资源等方面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 望大明山保护区环境得到合理利用的同时, 能够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中地方性知识的作用及转型——以嘉绒藏区林业资源保护为例[J].云南社会科学, 2015 (2) :102-107.

[2]黄继成, 刘鹏, 邹长煦, 等.针对护林防火技术在当代林业资源保护工作中的运用分析[J].农业与技术, 2015, 35 (20) :86.

[3]石丽, 石静, 王霞等.护林防火技术在当代林业资源保护工作中的运用分析[J].现代园艺, 2015 (18) :228-228.

林业自然保护区 篇8

1 保护区概况

九龙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浙江省遂昌县西南部, 浙、闽、赣三省交界处, 全区面积5 525 hm2, 属武夷山系仙霞岭山脉的一个分支, 主峰海拔高度1 724.4 m, 是浙江省境内的第4高峰。九龙山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日照充足, 雨量充沛, 相对湿度大。九龙山的土壤为中亚热带山地红黄壤, 成土时间长, 人为影响较少, 土层深厚, 有机质及氮、钾等元素含量丰富[1]。九龙山垂直地带的明显变化和复杂的地形地貌造成了多种完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小气候区域, 区内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植被发育良好, 核心区域的森林植被基本处于天然状态。据考察资料统计, 已知有维管束植物244科869属1 994种, 其中有18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

2 调查方法与结果

2.1 调查方法

依据九龙山自然保护区林相图以及植被分布状况, 结合以前的调查资料确定踏查路线;按确定的路线, 边行走、边查看、边记录、边采集标本。在采集有害植物标本的同时, 对林分乔木层、灌木层、杂木层、地被植物的种类及土壤和周边环境进行调查记录, 并严格按照标本的制作方法和技术操作规程进行制作:压制、干燥、装盒和上标签, 并请有关专家鉴定[3]。

2.2 调查结果

2.2.1 林业有害植物的数量与分类。

调查了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采集到林业有害植物标本18个, 结合原有的植物普查资料统计结果, 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共有林业有害植物23种, 隶属于9个科, 属于国家公布名单种类的9种。其中禾本科8种, 菊科5种, 桑寄生科3种, 苋科2种, 藜科、豆科、蓼科、唇形科、雨久花科各1种。

2.2.2 九龙山保护区林业有害植物名录。

(1) 桑寄生科:★椆树桑寄生 (Loranthus delavayi) ;★槲寄生[Viscum coloatum (Kom.) ];★棱枝槲寄生 (Viscum diospyrosicolum) 。 (2) 蓼科:杠板归 (Polygonum perfoliatum) 。 (3) 藜科:★藜 (Chenopodium album) ;红心藜 (Ch.album var.centrorubrum) 。 (4) 苋科:★空心莲子草 (A.philoxeroides) 。 (5) 豆科:野葛 (Pueraria lobata) 。 (6) 唇形科:★薄荷 (Mentha haplocalyx) 。 (7) 菊科:一年蓬 (Erigeron annuus) ;下田菊 (Adenostemma lavenia) ;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毛梗豨莶 (Siegesbeckia glabrescens) ;★苍耳 (Xanthium sibiricum) 。 (8) 禾本科:牛筋草 (Eleusine indica) ;五节芒 (Miscanthus floridulus) ;狼尾草 (Pennisetum alopecuroides) ;大狗尾草 (Setaria faberi) ;金色狗尾草 (S.glauca) ;棕叶狗尾草 (S.palmifolia) ;皱叶狗尾草 (S.plicata) ;★狗尾草 (S viridis) 。 (9) 雨久花科:★凤眼莲 (Eichhornia crassipes) 。带★属于国家公布名单中的种类。

3 防控措施

九龙山中的林业有害植物多为一至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及少量的寄生、外来物种、藤本植物。虽然有许多物种对林业生产的危害较大, 但也是保护区完整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总的原则是保护其原有的自然生态, 不多加人为干预。还应采取适当的措施, 以便更好地保护一些珍稀的目的树种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1) 坚决杜绝外来物种入山, 对一些已经进入的, 加强观察, 加以控制[4]。对“加拿大一枝黄花”这种会造成极大危害的植物, 在保护区周边要严加控制, 不能让其繁衍入区, 确保生态安全。

(2) 对于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部分寄生、藤本植物, 在其严重影响一些珍稀植物生长时, 加以人为干预, 进行清除。

(3) 许多林业有害植物都能加以有效利用, 变害为宝。有的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如槲寄生有祛风湿、强筋骨、补肝肾、降血压等多种功效[5]。野葛藤能加工造纸, 根能制葛根粉;苍耳子油是一种高级香料的原料, 并可作油漆、油墨及肥皂原料。

摘要:对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业有害植物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内共有林业有害植物23种, 隶属于9个科。针对保护区的实际, 提出了林业有害植物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林业有害植物,种类调查,防控,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参考文献

[1]潘金贵.浙江九龙山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6.

[2]王景祥.浙江植物志:第2卷[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3]赵仁友, 王明月, 徐真旺, 等.丽水山区林业有害植物种类调查及防控对策[J].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6, 23 (6) :625-628.

[4]虞依娜, 叶有华, 彭少麟, 等.西樵山国家森林公园有害植物控制策略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 (3) :1194-1196.

林业自然保护区 篇9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及优化升级进程的不断加快, 我国对于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大, 发展生态经济已成为我国未来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林业领域作为我国实施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 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国家认识的误区, 加之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使得其在发展模式上存在较大的缺陷, 以往我国在发展林业经济时, 通常采用掠夺式开放的方式, 对林业经济的开发也只是单纯使用其木材资源, 而缺乏对林业资源的充分利用, 这使得我国在过去的数十年中, 林业生态环境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带来极大的阻碍。因此加大对林业生态领域的发展模式的研究, 有着积极意义。近自然林业理论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 该理论是一种以生态为导向的林业发展经营模式, 其对于林业领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1 近自然林业理论概述

1.1内涵与核心

近自然林业, 顾名思义其就是要是林业的发展与自然相适应, 保障林业发展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林业领域, 在生态效益, 及经济效益2 方面的效益最大化。而要想实现近自然林业, 仅仅依靠相关人员的理解及认知是不够的, 其还需要相关工作人员采取实质性的措施, 在发展近自然林业的过程中, 要具备足够的耐心, 并实时予以观察及斋戒, 近自然林业是一个长期发展的事业, 其成效也难以在短期内实现, 因而其更强调林业从业人员的耐心, 在长时间内对每个林分进行观察和悉心呵护, 就像对爱新生的婴儿一样。近自然林业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成效, 其关键在于其认识到要对森林进行缓和及细心的调控, 而这种森林抚育, 其实质上是建立在天然植物群体的基础上的, 究其原因, 天然植物群体, 其实际上就是近自然的主体[1]。

1.2目标与要求

在近自然林业理论中, 关于其目标及要求, 在上世纪中叶ANW就予以了提出, 具体来说, 其主要包括混交、结构、适应立地的树种、优化林木的高蓄积、经济性考虑, 以及择伐等几个方面。而其中的经济性目标, 又是该理论体系中最为核心的目标要求之一, 近自然林业不仅要追求最大化的生态效益, 还要追求最高的经济效益, 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协调统一, 该目标要求对于林业领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有着重要意义。

2 近自然林业理论在我国的应用空间分析

近自然林业理论虽然在国外得到了快速发展, 并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应用, 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其进入我国的时间却尚短, 但是该理论体系在我国却引起了各界的广泛重视, 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在我国的很多林业发展问题方面, 都有着该理论应用的印迹, 诸如其在恢复退化森林生态系统, 以及人工林的改造方面的广泛应用, 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该理论体系在水土保持方面, 也越来越多的得到了应用。然而该理论体系当前依旧主要是在学术研究领域, 及较小规模的林业领域予以实验, 对于较大规模的造林实践, 却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2]。

具体来说, 其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制约:经济因素。在我国当前的林业领域, 国家对其的经费支持力度还不够, 尤其是对于近自然林业这种发展模式, 其需要的经费更多, 加之该模式下的林业发展具有长期性的特点, 其成本很难在短时间内收回, 因此更多的林业单位更注重短期的经济利益, 而缺乏对近自然林业这种发展模式的耐心。当前我国林业领域也更关注其经济效益, 而对其生态效益的重视程度却较为缺乏, 以上各种因素归结起来, 就是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社会因素。当前我国的林业发展模式主要为人工林模式, 由于该种林业发展模式, 其成本较低, 收益较快, 产量也较高, 因此当前其受到了社会的极大青睐, 而近自然林业发展模式, 其虽然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但其发展成本较高, 效益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显现, 大部分很难接受这种发展模式, 因而社会因素也制约近自然林业模式在我国的广泛应用;文化及教育等因素, 也是制约近自然林业发展模式在我国广泛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3]。

3 结语

近自然林业发展模式, 对于提升林业的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 及促进林业领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加大对近自然林业理论及其应用空间的相关研究, 有着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孟锐.“近自然”林业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空间[J].四川林业科技, 2012 (03) :53-58.

[2]蔡年辉, 李根前.近自然林业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概述[J].山西农业科学, 2013 (12) :108-110.

上一篇:小时了了下一篇:复合阵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