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控因素(精选9篇)
主控因素 篇1
地下煤炭充填开采能否成功实施,取决于开采后采动造成的地表覆岩移动变形,然而在现场实践或矿井设计中,对充填开采造成的地表覆岩变形规律无法方便的获取,往往以工程技术人员的经验积累或者其他工作面开采得出的经验公式作为依据进行分析[1,2,3,4,5],但实用性较差。
为此,本文基于正交试验设计及数值模拟分析,探讨采深、采厚、采宽以及充填率对地表变形沉降的影响,并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参数敏感性研究,得出各个变形参量与采深、采厚、采宽以及充填率的关系。
1 正交设计及模拟计算
1.1 正交试验设计
对充填开采地表沉陷规律分析中,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了4个起主要作用的影响因素,即采深、煤厚、采宽及充填率,对每个影响因素取4个水平,如表1所示。
1.2 数值模拟计算
模拟计算中,采用FLAC3D数值分析软件,简化为平面应变模型,以山东省某矿的地质采矿条件为原型建立数值分析模型,模型两端的X方向的位移固定,即边界水平位移为零;模型底部边界水平、垂直位移为零;模型顶部为自由边界,根据实际情况施加上覆土层荷载。并确定模型尺寸大小为长×宽×高=850m×6m×373.4m,煤层顶板以上高度为340m,煤层取平均厚度3.4m,煤层底板以下厚度为30m。计算中采用理想弹塑性模型,Mohr-Coulomb破坏准则。
运用L16(44)正交表对上述选取的4因素4水平的试验进行方案设计,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组合情况下的正交试验进行地表岩移模拟分析,分别计算各组合下的地表变形量。
2 计算结果分析
2.1 参数敏感性分析
极差分析作为数据处理的种种方法中具有计算过程方便、表达效果直观、方便操作优点的一种常用方法。它能够在进行简短的数学运算及走势图形,清楚的对各个影响因素的影响水平的不同对数据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根据正交试验结果分析,以各个影响因素的影响水平为坐标横轴,以地表变形各个参量最大变形值的平均值作为坐标的纵轴,作出各个影响因素的影响水平与各个参量最大变形值的平均值的趋势如图1所示,以沉降值为例。
从图1所示的分析数据中,可以清晰的得到,对沉降值、水平移动值和水平变形值来说,随着煤层厚度及充填率的变化,上述三个参量变形值变化非常明显,说明沉降值、水平移动值和水平变形值对煤厚及充填率的变化是很敏感的,而采深、采宽的变化对上述三个参量的波动较小,说明其对此两个参数相对不敏感;各个影响因素对沉降值影响的主次秩序是:充填率、煤厚、采宽、采深;对水平移动值影响的主次秩序是:煤厚、充填率、采宽、采深;对水平变形值影响的主次秩序是:煤厚、充填率、采深、采宽。
对倾斜和曲率值来说,随着采深、煤厚和充填率的变化,上述两个参量变形值变化非常明显,说明倾斜和曲率值对采深、煤厚和充填率的变化是很敏感的,而采宽的变化对上述两个参量的波动较小,说明其对此参数相对不敏感;各个影响因素对倾斜值影响的主次秩序是:采深、充填率、煤厚、采宽;对曲率值影响的主次秩序是:煤厚、充填率、采宽、采深。
2.2 地表变形回归分析
对模拟计算所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不同变形参量与采深、煤厚、采宽及充填率的回归方程为(以下沉值为例):
下沉(单位:mm):
式中,H—采深,m;M—煤厚,m;L—采宽,m;η—充填率,%。
3 结论
(1)不同影响因素对其的影响程度不同,各个影响因素对沉降、倾斜、曲率、水平移动、水平变形影响程度的次序分别为:充填率—煤厚—采宽—采深、采深—煤厚—充填率—采宽、采深—煤厚—充填率—采宽、煤厚—充填率—采宽—采深、煤厚—充填率—采深—采宽。
(2)根据含交互作用的部分多元二次模型,通过MATLAB回归分析,得出了地表变形沉降参量与采深、煤厚、采宽及充填率的回归方程。
参考文献
[1]田书群.寺沟下覆煤层采动作用下公路桥基变形失稳机理数值模拟分析[J].公路工程,2007(06):118-122.
[2]谷拴成,洪兴.概率积分法在山区浅埋煤层地表移动预计中的应用[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2(01):45-50+69.
[3]乔乃琛,姜岩,赵琦,徐永梅.建筑物下压煤充填开采优化设计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2(11):19-23.
[4]瞿群迪,姚强岭,李学华,荣同义.充填开采控制地表沉陷的关键因素分析[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0(04):458-462.
[5]李叔磊,冯涛,李石林.条带膏体充填开采地表沉陷研究[J].采矿技术,2012(06):9-11+14.
主控因素 篇2
主控系统(Main Control System,简称为MCS)即综合监控系统,是地铁各专业自动化系统统一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平台。主控系统改变了原来地铁监控系统中各专业分立的多岛结构,将各专业的综合信息纳入同一数据库,大大提高了自动化系统对突发事件的综合应变能力,由于各专业由同一系统平台支持,使地铁的运营降低了运行和维护成本。
主控系统在国外城市轨道交通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西班牙马德里地铁和毕巴尔巴额地铁、法国巴黎地铁14号线、墨西哥城地铁B线、韩国的仁川地铁、汉城地铁7号线和8号线、新加坡东北线等。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将军澳线和新机场快线也采用了综合监控系统。
近年来,国内轨道交通已开始适度采用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上海明珠线最早将电力和环控两个专业集成在一个平台上。2002年,北京城市铁路13号线实施了“供电、环控和防灾报警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其东直门站为地下站,集成了3个机电主系统,构成了真正的综合监控系统。深圳地铁1号线的综合监控系统集成了机电设备监控系统(EMCS)、变电所自动化系统(PSCADA)、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AS)共3个专业,已于2004年年底开通。
广州地铁3、4号线主控系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集成系统最多的综合监控系统。其中3号线将于2006年6月开通,4号线大学城专线段将于2005年12月开通。项目概况 广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目前设计为分三段施工。大学城专线段工程属于中间一段,设置5座地下车站、1座车辆段、1座主变电站、1座4号线控制中心。近期将向北延伸至黄洲、向南延伸至黄阁,包括4座地面车站和2座地下车站。黄阁延伸段工程计划将于2006年12月建成并投入运营,黄洲延伸段工程计划将于2007年12月建成并投入运营。
目前实施的主控系统是基于以上车站规模设计的,并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继续延伸的软硬件扩展的方便性。
4号线主控系统集成的系统包括:PSCADA、FAS、EMCS、屏蔽门(PSD)、防淹门(FG)。
互联系统包括:广播系统(PA)、闭路电视监视系统(CCTV)、车载信息系统(TIS)、车站信息系统(SIS)、自动售检票系统(AFC)、信号系统(SIG)、时钟系统(CLK)。主控系统构成
3.1 系统构成原则
主控系统围绕行车和行车指挥、防灾和安全、乘客服务等展开设计,以进一步提高运营行车管理的水平。
主控系统面向的对象为控制中心的行调、电调、环调、维调和总调(值班主任)及车站的值班站长、值班员,系统满足这些岗位的功能要求。当出现异常情况由正常运行模式转为灾害运行模式时,主控系统能迅速转变为应急模式,为防灾、救援和事故处理的指挥提供方便。
主控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易于扩展。4号线主控系统不仅满足黄洲、黄阁段运营和管理的需求,还为今后向南、向北延伸以及其他线路的接入,与更高一级管理系统的连接预留一定的条件。
3.2 系统构成概述
广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主控系统是由设置于大石和新造控制中心的中央级主控系统(CMCS),设置于新造控制中心的软件测试平台(STP)、网络管理系统(NMS),设置于车站的主控系统(SMCS)、车辆段的主控系统(DMCS)和设置于车辆段的培训管理系统(TMS)等组成。主控系统采用两级管理三级控制的分层分布式结构。两级管理分别是中央级和车站级,三级控制分别是中央级、车站级和现场级。
中央级主控系统包括大石控制中心和新造4号线控制中心。
中央级主控系统通过全线的主干网络将各车站监控网的监控信息汇集到控制中心从而实现多系统的综合监控,这些信息包括PSCADA、FAS、EMCS、PSD、FG。为了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互通,中央级主控系统还与PA、CCTV、TIS、SIS、AFC、SIG、CLK等系统在中心实现互联。
车站级主控系统包括各车站、车辆段及独立的变电所、冷站。通过车站局域网络,将车站的各有关机电系统集成在一起,包括PSCADA、FAS、EMCS、PSD、FG等系统现场层的接入,与PA和CCTV等系统互联,使它们相互协调地工作。
现场级是由PSCADA、FAS、EMCS、PSD、FG、PA、CCTV、TIS、SIS、AFC、SIG等系统的现场层设备组成。这些系统与主控系统的车站级或中央级互联,起接口转换、信息采集、传送、汇聚、命令接受、执行和反馈作用,不属于主控系统。
3.3 系统结构
图1 系统结构图
(1)中央级主控系统
大石控制中心与新造4号线控制中心在构成层次上均属于中央级,整体构成上采用Client/Server的结构形式,即4号线控制中心设置服务器、磁盘阵列、路由器等设备,大石控制中心不设服务器,只设置远程调度员工作站,各种调度工作站以局域网的方式直接纳入新造4号线控制中心,共用4号线控制中心的服务器。从网络结构上大石控制中心的主控系统只是作为新造4号线控制中心网络的延展。
新造4号线控制中心配置2台带路由功能的中央交换机,通过交换机上冗余的1000Mbps网络端口,连接中央实时服务器和中央历史服务器,形成中央服务器的局域网络。通过冗余的100Mbps网络端口连接工作站、前端处理器(FEP)、软件测试平台(STP)、网络管理系统(NMS)和打印机等其它设备构成中央的应用计算机局域网络。再通过交换机上1000Mbps的以太网光纤接口与主干网、大石控制中心局域网相连,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中央主控系统网络结构。
CMCS在新造4号线控制中心配置冗余的实时服务器和历史服务器,用于完成对实时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及对历史数据的存储、记录和管理。
CMCS分别在新造4号线控制中心和大石控制中心配置2套电力调度员工作站、2套环境调度员工作站、2套行车调度员工作站、2套维修调度员工作站和1套总调度员工作站。大石控制中心还配置了两台信息编辑工作站。
新造中心配置一对冗余的FEP,负责接入子系统的通讯,在中心实现互联的AFC和SIG采用以太网TCP/IP通讯接入控制中心的FEP,其它CCTV、PA、TIS、CLK采用异步串行通讯方式通讯。
在新造和大石控制中心的主控设备房各配置1台30kVA在线式UPS,供控制中心的MCS设备使用。
(2)SMCS和DMCS
SMCS的主要的服务对象是车站值班站长和值班员。
SMCS在主控设备室内配置2台冗余的实时服务器用于完成各被控点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工作。
SMCS在主控设备室内配置2台以太网交换机,通过交换机上冗余的100Mbps网络端口,连接车站服务器、车站值班站长工作站、FEP和打印机等设备;再通过交换机上
1000Mbps以太网接口与MBN(主控系统骨干网)连接,构成一个完整的车站局域网络。
SMCS配置4台FEP,用于管理所有车站被集成和互联系统的接口,以实现各集成或互联系统的信息向SMCS的传输。同时MCS也通过FEP完成发往被集成和互联系统的数据和命令。
车站的主控设备房配置1台15kVA在线式UPS,供本站MCS设备使用。
为保证中央级监控系统或车站级监控系统在灾害及阻塞等特殊情况下出现瘫痪时,重要监控对象仍能被控制,并为乘客提供必要的逃生条件,在各车站控制室内设置综合性的紧急状态后备盘(IBP)。在出现特殊故障时,实现后备的手动操作与表示功能,保证车站控制室具有紧急后备装置,以免影响安全。
IBP为以下控制功能提供后备控制操作,它们包括:SIG的紧急停车、扣车和放行;环控通风排烟系统和消防联动控制以及阻塞模式下的控制;PSD紧急开门控制;AFC闸机释放控制;ACS的释放;FG控制;扶梯停止控制;同时还设置时钟显示、重要系统的报警音响指示以及指示灯测试等。
车辆段主控系统的功能与配置与车站主控系统类似,但没有IBP。DMCS的主要的服务对象是车辆段的值班人员。
(3)MBN
主控系统骨干网用于车站、车辆段等局域网与控制中心局域网之间的互联,它是由设在车站、车辆段、控制中心等地点的交换设备及交换设备之间的区间光缆构成。
各车站、车辆段和控制中心等均作为MBN的网络节点,每个节点均采用主备冗余的两套以太网交换机,所有车站、车辆段、控制中心的MCS设备都连接到交换机上进行数据通信,再通过千兆的出口与MBN相联,从而将CMCS、SMCS、DMCS等联接成为一个完整的监控系统。
本项目中选择德国HIRSCHMANN的MACH系列工业以太网交换机产品作为MCS骨干网的基础网络设备。
(4)TMS
在车辆段的主控系统培训室内设置TMS。设置TMS的目的是使学员处于模拟仿真的MCS操作环境,对学员进行各种MCS的培训操作,包括仿真单点的设置、遥控、组控、模式控制等功能。TMS系统是独立的系统,配置有独立的培训系统软件。
(5)STP
在新造4号线控制中心内设置STP,STP可对系统软件的功能进行仿真测试。STP系统主要用于在现场实际运行前,配置、测试和检验数据库和软件组件。
(6)NMS
NMS可对MCS的全部网络设备进行配置、监视和控制。这些管理的设备包括:MCS网络上的所有交换机、所有的服务器、工作站、FEP、磁盘阵列、磁带机、UPS、大屏幕系统等。
网络管理就是通过对上述的各种网络设备、网络设备的节点、服务器资源进行规划、配置、监视、分析、扩充和控制来保证计算机网络服务的有效实现。系统功能
4.1 通用功能 主控系统通用功能包括了以下功能,它们是:设备状态和报警显示;控制功能;计算事件;处理优先级;报警管理;指导/帮助;趋势;设备标签;脱离扫描;手动超驰;响应程序;时间表调度;屏幕拷贝;数据记录;报告生成;存档功能;系统联动;控制地点显示;操作员工作站的角色分配;系统安全;通用 MMI功能;I/O处理;打印管理;系统备份/恢复;决策支持(DSS)。
4.2 系统联动功能
联动功能即可以在系统之间自动激活执行,也可以作为一个控制序列由操作员手动执行。
对操作和时间有苛刻要求的联动直接在相关子系统之间完成,比如电力子系统内跳闸连锁。如果联动功能由MCS完成更经济(如可以减少接口)或更易于以后维护,则由MCS完成。
主控系统的联动模式从系统构成上可以分为三大类:中央级联动模式、车站级联动模式以及车辆段联动模式;从工作方式上可以分为但并不局限于以下几类:正常模式、灾害模式、故障模式等。结论
煤层气储存富集主控因素简述 篇3
1 煤系条件对煤层气储存富集的影响
煤层气是直接赋存在煤层中的一种特殊天然气,因此,含煤煤系对煤层气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并对其富集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煤系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煤层顶底板岩性及完整性、煤层的变质程度(煤阶)和煤层厚度[4]。
1.1 煤层顶底板岩性及完整性
(1)含煤岩系的岩性、岩相组成及其空间组合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煤层气的保存条件[5],尤以煤层顶底板的岩性影响最大。煤层气的不断生成,使得煤层内部的压力逐渐增大,当其压力大于阻力时,就会向外部运移扩散。阻止煤层气向外部运移扩散的重要阻力就是煤层顶底板的排替压力,只有当气体压力大于排替压力时,气体分子才能突破顶底板岩性的阻碍向外部流动。粗碎屑岩的粒间孔隙大,孔喉半径大,相应的排替压力就小,气体分子在较小的气体压力下就可通过孔隙通道向煤层外部运移扩散;细碎屑岩的粒间孔隙要小,孔喉半径也小,相应的排替压力就大,气体分子则需要更大的气体压力才能克服煤层顶底板岩性的排替压力,即细碎屑岩顶底板的封闭效应优于粗碎屑岩顶底板。同时,由于细碎屑岩的渗透性较弱,使得煤层水与外部水的相互渗流较弱,也对煤层气在煤层的富集起到了积极作用。勘探实践也证实,泥岩、膏盐岩、粉砂岩等细粒岩煤层顶底板对煤层气的封闭富集作用远优于砂岩等粗粒岩煤层顶底板。
(2)除煤层顶底板岩性外,顶底板的完整性也是影响煤层气富集的重要方面。由于受到后期构造运动、地下水活动等作用,煤层顶底板常常遭受了破坏,如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发育断层、裂隙,在地下水作用下发育溶蚀空洞等,均破坏了煤层顶底板的完整均一性,使得煤层顶底板对煤层气的封闭能力大为衰减,对煤层气的富集极为不利。由于细碎屑岩顶底板(如泥岩、粉砂岩)在应力作用下塑性应变能力更强,故其完整性要相对优于粗碎屑岩顶底板;可溶性岩顶底板(如灰岩、膏盐岩)除了遭受应力的影响外,还容易遭受地下水的溶蚀使其完整性受到破坏,形成溶蚀空洞,也对煤层气的保存富集不利[6]。
1.2 煤层变质程度
煤层的变质程度,即煤阶,是影响煤层气储集的重要因素。我国将煤炭划分为褐煤、烟煤和无烟煤三大类,它们的变质程度依次升高。随着煤炭变质程度的提高,不仅组分发生了变化,其结构、构造也发生了改变,其结果是煤炭的物性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煤层气的储存富集[7,8]。
(1)煤阶的变化改变了煤层的孔隙结构,影响煤层气的储集。
低阶煤炭(如褐煤)其结构比较疏松,均一性强,孔隙以大孔隙为主,故连通性也较好,孔隙度也比较高,内生裂隙(割理)不发育;随着变质程度的提高,煤阶升高,各向异性增强,大孔隙逐渐减少,中孔隙和小孔隙增多,内生裂隙增多;变质程度进一步提高,大孔隙基本演化消失,中孔隙也急剧减少,小孔隙和微孔隙大量发育,各向异性进一步增强,内生裂隙(割理)大量发育[9]。可见,低阶煤向高阶煤变质演化的过程中,总体变化趋势是大孔隙减少,小孔隙和微孔隙增多,各向异性不断增强,内生裂隙(割理)逐渐增多,但是孔隙度却在持续减小。煤炭变质程度的升高造成了其孔隙度的减小,高阶煤的渗透性能一般要差于低阶煤,从而限制了煤层气在煤层中的迁移富集[10]。
(2)煤阶的演化改变了孔隙表面的吸附势而影响煤层气的储集。
随着变质程度的提高,煤炭分子中的H和O不断地脱落,C比例增大,而且分子与分子间的间距减小,使得单位面积内的C原子密度增大,导致了在煤炭孔隙表面的吸附能增强,即单位面积内吸附煤层气分子的能力增强,从而吸附更多的煤层气分子。虽然高阶煤的孔隙度减小,但是研究发现煤层气的吸附量一般大于低阶煤,即高阶煤有更强的吸附能力[11,12]。
(3)变质作用改变了孔隙比表面积,导致吸附性能改变。
随着孔隙比表面积的增大,孔隙对气体的吸附能力显著增强。低阶煤(如褐煤)主要发育大孔隙,孔隙的比表面积较小,对煤层气分子的吸附能力较弱;高阶煤(如无烟煤)主要发育小孔隙和微孔隙,孔隙的比表面积要显著大于低阶煤,也致使高阶煤对煤层气分子的吸附能力大于低阶煤[11,13]。这表明,随着煤层变质程度的升高,煤中孔隙的比表面积逐渐增大,吸附能力增强,有利于煤层气的吸附—储存。
1.3 煤层厚度
以往人们主观认为煤层厚度大,则煤层的含气量也大。但是李贵红等[14]通过对晋城的煤层厚度和含气量的统计发现,它们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系。这可能存在一个误解,把煤层的含气量与煤层生气量相混淆了。煤层含气量是通过实验方法测得的,表征的是该煤层当今的含气能力,而后者则表征了该煤层的总产气潜能。所以,同等含气量时,煤层厚度越大,其总煤层气量越大。此外,由于煤层本身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因此,煤层厚度越大,煤层气向外部扩散运移所需要的距离就会增大,即向外扩散的难度增大,则有利于煤层气在煤层中的保存和富集[15]。
2 构造运动对煤层气储存富集的影响
早在1988年,英国学者Davdir就指出地质构造对煤层气赋存特征的影响起主导作用。目前一致认为,现今的煤层气的赋存状态是含煤地层经历历次构造运动后的结果。Bibler C J(1998)在研究众多瓦斯涌出现象时,指出构造运动不仅影响煤层气的生成,而且影响煤层气的保存。构造运动对煤层气富集影响的方式主要有盆地演化、构造形态和岩浆活动[16,17]。
2.1 盆地演化
含煤盆地在地质历史上往往经受了回返抬升阶段。现今埋深相同的煤层,其经历回返抬升的时代和持续时间不同,煤层气的储存富集也有差异。抬升回返持续时间短,煤层气散失的时间就短,气体逸散的概率就小,对煤层气的储集有利。长时间处于隆起剥蚀的区域,上覆地层压力减小、孔隙扩张反弹、温度降低、流体体积收缩,均导致煤储层压力降低。我国的大部分煤区,煤系经历了印支—燕山构造运动期的褶皱、抬升、剥蚀,煤层气大量散失;新生代地壳下降,接受了再次沉积,虽然埋深增加,但并没有完全补偿剥蚀的沉积厚度,此时生烃作用停止,后期的地下水冲刷作用的破坏作用相当强烈,含气饱和度低,因而造成储层压力偏低[18]。
构造抬升对煤层吸附性和渗透性也有重要影响。构造抬升使煤层的负荷压力降低,高阶煤层裂缝开启,渗透性能显著增强,但同时会造成大量气体逸散,对煤层气储集不利;低阶煤层物性受构造抬升的影响较小,上覆地层压力减小导致煤层气运移速率增大[19]。构造抬升过程中,若温度占主导控制地位,则煤的吸附量增加;若压力占主导控制地位,则吸附量减少,高阶煤吸附量的变化大于低阶煤吸附变量;抬升过程中会出现煤层气的吸附或解吸,当温度作用效果大于压力作用效果时,抬升易导致煤层含气欠饱和[20]。
2.2 构造形态
不同形态、发育部位、力学性质及封闭性的地质构造,对煤层气赋存或逸散的作用不同。封闭性地质构造有利于煤层气储集,开放性地质构造不利于煤层气的赋存,更利于煤层气的逸散[21]。
(1)褶皱。
在褶皱的不同位置,围岩的封闭能力有较大差别。在背斜枢纽部位,如果节理发育,则节理的性质以张性为主,围岩的封闭能力显著减弱;但如果背斜的枢纽部位节理不发育,闭合而完整且岩层的透气性差,煤层气会沿煤层内部运移通道向上流动,往往在煤层枢纽部位聚集,形成高压“气顶”,则背斜的枢纽部位为良好的煤层气储存和富集场所。在受到应力作用时,背斜枢纽部位节理是否发育除受到应力大小和性质的影响,还受岩层岩性的显著影响。在向斜枢纽部位,节理以压性或压扭性为主,围岩的封存能力较强,在枢纽部位也会形成高压圈闭。勘探实践也表明,褶皱的枢纽部位是煤层气富集有利场所[3]。
(2)断层。
断层对煤层气的储集能力随断层性质不同而显著差异。压性、压扭性断层因具有封闭性,且煤层结构致密,渗透性差,阻滞气体运移能力强,沿断层面和跨越断层面方向的煤层气运移困难,对煤层中煤层气的储集有利;张性断层则相反,断层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且煤层结构松散,渗透性好,气体很容易沿断层面和跨越断层面运移,易于造成煤层气逸散[22]。对于倾斜的断块,在上倾方向,如果断层是压性或压扭性的封闭断层,则煤层气易沿煤层向上运移,并在断块的上倾部位形成煤层气富集;如果断层是张性的开放断层,则煤层气沿煤层向上运移,在断块的上倾部位通过开放的断层向外逸散,不利于煤层气的储存和富集[23]。
2.3 岩浆活动
岩浆活动对煤层储气的影响是双向的。如果岩浆活动没能直接侵入煤层,则岩浆活动所带来的热量对处于热生气阶段的煤层而言,显然能够促进煤层的热生气。煤层气的吸附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因此,温度的升高能够促使吸附态的煤层气解吸运移。岩浆活动能够带来大量的热量,使得煤层温度升高,会加速吸附态的煤层气的解吸运移[24]。同时,由于岩浆活动带来热量烘烤煤层,加速了煤层的热变质作用。煤层变质程度的升高改变了煤层的物性特征,使孔隙孔径减小,孔隙度减小,割理发育密度增大,孔隙表面的吸附性能增强,这些均影响了煤层气的储集。如果岩浆活动直接侵入煤层,则岩浆的热量会侵蚀煤层,对煤层造成极大破坏,破坏了作为同时充当生气和储气角色的煤层,对煤层气的储集极为不利[25]。
岩浆侵入同时引发动力挤压,促使煤层产生外生裂隙与内生裂隙(割理)叠加,使煤层裂隙规模发生变化,裂隙度提高,渗透性增强。尤其是靠近侵入体的天然焦,节理密集发育,是煤层气的有利储存空间,大量的煤层气运移储集在接近侵入体的煤层裂隙中。但是,如果岩浆活动同时破坏了煤层顶底板的完整性和封闭性,则渗透率的增加只会促使煤层气的快速解吸—运移—逸散。
3 水文条件对煤层气储存富集的影响
水文条件也是影响煤层气储集的重要因素。在温度和压力条件改变的情况下,煤层气可以通过溶解态随地下水迁移和富集;同时,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对煤层气的储集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3.1 水动力场
水动力对煤层气储集的影响呈现出两面性,对煤层气的储集既有有利的作用,又有不利的影响。
(1)水力流动的逸散效应。
水力流动逸散作用常发生于构造裂隙、断层发育,渗透率大,导水性强的地区。地下水在流经煤层时,降低了游离态和溶解态煤层气的浓度,打破了原有3种状态气体的平衡,促使吸附态的煤层气不断解吸,向游离态和溶解态转化。在构造发育区,导水断层或裂隙连通煤层与含水层水文单元的补给—径流—排放系统,在地下水的流动过程中携带煤层中气体运移逸散,故常形成煤层气贫瘠区[26]。
(2)水力运移的封闭效应。
地下水受到径流补给时,会沿着岩层或煤层向下渗流,在流向的前方,会形成一定的水压。因此,即使倾斜向地表的煤层,上倾方向的上部已经遭受风氧化作用,但是由于地下水沿煤层向下渗流的水压会在下倾方向形成高压封闭,能够有效阻滞煤层气向地表的运移逸散。在地下水阻滞区域,如封闭性的断层附近向斜的枢纽附近,可能会形成含气高压带,是煤层气富集的有利位置[27]。
3.2 水化学场
地下水的水化学场的性质对煤层气的生成和富集均有重要影响,水化学场研究内容主要包含地下水的pH值、矿化度对煤层气的影响[28]。
(1)水的pH值对生物气的生成有重要影响。
现在的研究已经证实,生物气在煤层气总量中占有重要比例。在生物气生成过程中,甲烷生产菌的生长繁殖需要合适的地化环境,首先要具备足够强的还原条件,其次对pH值要求以接近中性为宜,最佳范围为7.2~7.6。甲烷生产菌生长繁殖适宜温度为0~75 ℃,最佳范围37~42 ℃。如果没有这些适宜的条件,甲烷生产菌就不能大量繁殖,也就不能形成大量生物甲烷气,不利于煤层气大量富集成藏。
(2)矿化度对不同的煤阶煤的影响存在差异。
研究表明,高矿化度地下水有利于中—高煤阶煤层气的富集成藏。在煤层气高压富集区,地层水矿化度相对周边较高,这一点生产实践已得到证实,高矿化度有利于中—高阶煤煤层气富集。对于低阶煤,根据刘洪林等[28]的研究显示,高矿化度造成低煤阶煤储层吸附能力的减弱,游离气和溶解气随着水力流动发生运移和散失,所以低矿化度地下水利于低阶煤层气的富集[29,30]。
4 结语
煤层气的储存和富集并非简单地由单一因素控制,往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富集成藏的前提条件是生成、赋存、圈闭、运移、聚集、保存6个环节的有利配置,缺一不可。煤储层顶底板岩性、煤层厚度、构造条件及与构造条件相伴的水文条件控制着煤层气储集层物性特征,并对煤层气富集成藏的封闭与保存条件起至关重要作用。煤系条件是煤层气生成和储集的内在基础,各种地质条件是运移—储存—富集的外在条件。
主控室管理制度 篇4
主控室管理制度
一,坚持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主控室的作用,培养教职工和学生掌握计算机的能力而制定本管理制度.二,网络主控室是全校计算机网络的心脏,地位与作用在学校校园网中居中心地位,因此除经网络中心负责的网络管理员的许可外,其他的人员(教师与学生)不得进入网络主控室.三,进入网络主控室的人员未经网管员的允许,不得使用与挪用主控室中的任何东西(包括微机与其它物品).否则由此出现的网络问题由其负一切负责.四,网络主控室如果出现问题要及时排除,尽可能地减少对学校工作教学方面的影响,一旦有网络管理员排除不了的问题时,要及时向校长及有关的负责领导汇报,争取早日解决问题.五,搞好计算机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辅助学校管理工作.六,加强主控室管理,注意安全,发现故障及时处理和报告,定期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完好无损,正常工作.七,严格执行电教器材管理方法,搞好防盗,防火,防雷电工作,不私自外借设备.八,遵守操作规程,认真负责网络安全,及时查杀计算机网络病毒,保证学校网络顺畅.
主控因素 篇5
1 顺和煤矿概况
顺和煤矿位于河南省永城市城关镇北20km, 属顺和镇管辖, 呈东西向的长条形, 面积34.3831km2, 设计生产能力0.6Mt/a, 服务年限38.7a, 采用走向长壁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
矿井为全掩盖区, 新生界地层厚度达359.41m~439.70m, 区内无基岩出露, 全部地层均隐伏于新生界地层之下。区内由老到新依次保留的地层层序为奥陶系老虎山组、石炭系本溪组和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 新生界的新近系和第四系。
地层总体走向为北东东、倾向北北西, 倾角6°~15°, 呈西陡东缓、北陡南缓之趋势。区内断裂构造较为发育, 主要有近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三组, 主要为高角度的正断层 (逆断层发育1条, 即F40逆断层) 。
2瓦斯赋存主控因素分析
煤层瓦斯赋存状态与井田煤层的埋深、煤厚及围岩等因素息息相关。不同的矿井之间, 瓦斯赋存的规律千差万别;即使在同一矿井, 同样因采区、开采条件和先后顺序等不同而产生较大的变化。其结果往往是因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但是各控制因素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2]。顺和煤矿瓦斯赋存整体呈现一种不均衡性, 在煤层走向方向西区整体瓦斯偏高, 东区瓦斯整体偏低;倾向方向东区21采区西翼存在条带瓦斯异常区 (宽缓向斜附近) 。
2.1埋深对赋存的影响
煤层埋深对其内部瓦斯的赋存至关重要, 地应力随煤层埋深加大而增大, 同时煤层对瓦斯的吸附能力大大加强[3];另一方面围岩透气性降低, 瓦斯逸散地表间的距离与阻力加大, 皆是有利于瓦斯赋存的必要条件。
顺和煤田位于淮河冲积平原北部, 地势比较平坦, 矿井为全掩盖区, 新生界地层厚度达359.41m~439.70m, 煤层埋藏深度及上覆基岩厚度对瓦斯赋存的影响符合上述特点。根据井田范围内瓦斯含量和埋深相对应的数据, 经数据多项式回归分析[4], 可得其回归趋势线及回归方程如图1所示。
从式中可看出, 瓦斯含量与埋深的六次多项式拟合优度达到0.6286, 相关性比较明显:750m以浅埋深与瓦斯含量无显著线性相关, 550m~750m埋深段瓦斯含量变化中心轴4.5m3/t, 波动范围2.6m3/t~6.4m3/t;750m~1150m埋深段瓦斯含量与埋深呈现整体的正相关。分析可知:煤层的埋深是影响和控煤层瓦斯赋存的主要因素之一。
2.2 煤厚对赋存的影响
煤层厚度对瓦斯含量有重要影响, 煤层可以按照厚度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其中作为瓦斯储存的富集带为中间部分, 瓦斯通过上、下两个方向逸散过程中, 自然会受到上、下两部分的阻隔作用。煤层厚度愈大, 瓦斯逸散过程的路线与阻力则愈大, 不利于其扩散[4];同样, 煤层厚度的不统一性及多变性, 会导致整个煤层瓦斯赋存的不平衡性。顺和煤矿井田区域煤厚等值线如图2所示。
如果要进一步研究煤厚与瓦斯赋存之间的关系, 需要收集相关数据, 根据井田范围内瓦斯含量和煤深相对应的数据, 经数据多项式线性拟合, 可得其回归趋势线及回归方程如图3所示。
由图2可知, 井田煤层厚度变化大, 促使瓦斯运动加大, 这便是造成瓦斯整体不平衡的重要因素。由图3可知, 伴着煤层厚度的增加, 内部储存的瓦斯含量逐渐递增, 并呈线性关系, 线性回归方程为y=0.364x+4.0002, 递增梯度为0.36m3/ (tm) 。
2.3 围岩对赋存的影响
煤层围岩包括直接顶、基本顶和规定厚度内的顶底板围岩岩层, 岩层的岩性与结构对煤层内部瓦斯的赋存状态影响千差万别。经过大量的理论及实验, 已经证明围岩隔气性好及透气性较差是瓦斯赋存的理想条件, 反之不利于其储存[5]。因此, 可选择顶底板围岩的厚度与岩石的岩性作为围岩对瓦斯赋存影响因素, 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和效果。
通过对顺和煤矿煤层顶、底板20m范围内累计泥岩厚度进行整理[6], 同时对其内部瓦斯含量一并记录 (规定煤层为起始点, 分别向上、下累计20m) 。分析瓦斯含量分别于顶、底板20 m范围内覆盖泥岩厚度进行数据多项式线性拟合, 可得其回归趋势线及回归方程如图4、5所示。
由图4可知, 瓦斯含量在顶板20m范围累计泥岩内, 随着远离煤层, 瓦斯含量逐渐递减, 且呈一定的线性关系, 梯度为0.17m3/ (tm) 。相反, 从图5可知, 在底板20m范围累计泥岩内, 瓦斯含量与其相关性并不明显。
2.4 灰色关联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 煤层埋藏深度、煤厚及围岩对矿井瓦斯赋存控制具有整体性, 因此, 三者皆是瓦斯赋存的控制因素。为进一步研究因素之间的重要度, 需要对其采用量化进行排序, 从而确定主控因素。而灰色关联度分析[7]对于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提供了量化的度量, 且根据因素之间发展态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衡量因素之间的关联度, 揭示动态关联的特征和程度。
选取井田范围内若干测点, 同时记录对应的数列, 分别为:埋深 (a) 、煤层厚度 (b) 、顶板20m范围泥岩厚度 (c) 、底板20m范围泥岩厚度 (d) ;选取分辨系数ρ=0.5, 利用MATLABR2009a软件编程计算其关联度如下:Ra=0.9982、Rb=0.9976、Rc=0.9953、Rd=0.6100。
对关联度进行排序:Ra>Rb>Rc>Rd, 且关联度数值反映前三者处于同一级别, 即0.99数量级, 而底板围岩关联度数值远小于前三者。因此。可以得出, 煤层埋深、煤厚及顶板围岩为顺和煤矿控制瓦斯赋存的主控因素, 另外, 三者的控制程度依次递减。
3 结论
(1) 通过收集相关数据, 结合多项式数据拟合, 分析回归趋势线图及回归方程得知, 影响顺和煤矿瓦斯赋存总体状态的控制因素有煤层埋深、煤储层厚度及围岩三类因素。
(2)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对因素进行量化, 比较关联度之间的大小得出, 其中埋深、煤厚及围岩中顶板20m范围泥岩厚度三者为影响瓦斯赋存的主控因素, 且控制程度依次递减, 因此为下一步瓦斯管理与防治提供理论指导。
摘要:针对矿井瓦斯突出管理, 利用数学软件对收集的瓦斯及地质数据进行多项式数据拟合, 得出瓦斯对应各元素的回归趋势线与方程, 分析可知控制顺和煤矿瓦斯赋存总体规律的为煤层埋深、煤厚及围岩三元素。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结合MATLAB软件计算因素关联度, 确定主控因素, 从而为瓦斯防治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瓦斯赋存,线性相关,灰色关联,主控
参考文献
[1]刘明举, 等.张集煤矿6煤层瓦斯赋存主控因素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 2013, S2:155-157+160.
[2]刘明举, 等.薛湖煤矿煤层瓦斯赋存的影响因素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 2014, 07:42-44+48.
[3]李青松, 等.福达煤矿瓦斯地质影响因素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 2011, 05:108-111.
[4]魏风清, 等.五凤井田6_中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及主控因素分析[J].煤矿安全, 2011, 06:131-134.
[5]李国强, 等.寺河煤矿西井区3~#煤层瓦斯赋存规律研究[J].中州煤炭, 2011, 08:12-14.
[6]刘具, 等.临涣煤矿7煤层瓦斯赋存主控因素分析[J].煤炭技术, 2012, 04:112-114.
主控因素 篇6
1 影响瓦斯赋存的主要因素
1.1 区域构造演化
常村煤矿含煤岩系形成于寒武纪中期的加里东隆起带风化带上, 成煤后历经印支、燕山运动及表层滑动构造等多期改造。构造演化阶段清晰, 形式多样, 由隆拗、剪切平移、伸展掀斜及表层滑脱多期变形叠加而成。偃龙矿区含煤地层经历了印支和燕山早、中期的构造运动, 区域构造应力场发生了多次改变[1]。印支期形成的北西—北西西向的主体逆冲推覆构造在燕山早中期受北北东—北东向构造的强烈挤压使煤田的构造煤普遍发育[2], 燕山期晚和喜山期, 由于华北板块向东蠕散, 使得断层反转为正断层, 不仅有利于瓦斯的释放, 而且断层两盘的围岩层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破坏了煤系地层的含水层, 有利于地下水的活动, 地下水的活动使得煤层瓦斯大量逸散。在喜山期的晚白垩世至古近纪, 北北东向的挤压应力反转为拉张应力, 出现了拉张裂陷活动, 引发了著名的豫西重力滑动构造[3]。在重力滑动的过程中, 煤层发生破碎、粉化、揉流等破坏作用, 使矿区二1煤层形成鳞片状构造煤, 且成层、全层发育。
1.2 煤厚
二1煤层厚度变化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影响二1煤层厚度的主要因素有3个[4]:煤层形成的原始沉积环境、后期河流冲刷作用和重力滑动构造作用。二1煤层属构造煤, 受挤压揉皱现象明显, 多以粉状、鳞片状产出, 层面中滑动镜面发育。滑动构造使常村煤矿煤层厚度变化较大 (0~14.6m) , 厚薄相间, 煤厚变异系数γ=0.87, 成为“鸡窝煤”, 可采指数Km=0.85。煤层厚度大的地方, 生成大量瓦斯, 这是造成瓦斯赋存不均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 煤层的透气性相对比围岩差些, 煤层厚的地方, 靠近煤层顶底板的煤层分层, 阻止了相对于中间分层的瓦斯逸散作用, 使得煤层中的瓦斯含量较高, 厚的煤层较容易形成瓦斯分层, 但是对于薄煤层来讲, 煤层没有外分层的阻挡, 瓦斯直接向围岩逸散, 使得全层瓦斯含量较低。
1.3 煤层埋深
煤层露头处的瓦斯与空气交换导致煤层中的瓦斯含量变小, 空气成分增加。随深度增加, 地应力增大, 围岩透气性降低, 瓦斯向地表运移的距离相应增大, 这些变化有利于封存瓦斯[5]。所以, 在瓦斯带内, 瓦斯含量、涌出量及瓦斯压力主要随煤层埋藏深度增加而变大。
常村井田二1煤层总体为近东西走向、向北倾斜的单斜构造, 煤层瓦斯变化情况符合随埋深增大而增加的特点, 通过对常村煤矿首采区瓦斯含量数据的收集, 整理出煤层瓦斯含量与煤层埋深关系的散点图, 经回归分析, 得到煤层瓦斯含量与煤层埋藏深度的线性关系 (图1) 。
从图1可以看出, 常村矿井煤层埋深与瓦斯含量的关系明显, 随埋深的增加瓦斯含量不断增高, 瓦斯涌出量也不断增大, 埋深显然是瓦斯含量的主控因素之一。
1.4 顶底板岩性及厚度
煤层顶底板的岩性影响着煤层瓦斯的运移条件, 孔隙率高、渗透率大的岩体, 有利于瓦斯逸散, 孔隙率低、渗透率小的岩体, 有利于瓦斯保存[6]。二1煤层顶底板受滑动构造及张性断层影响, 总体不利于瓦斯保存。用泥岩和砂岩厚度回归了顶底板与瓦斯含量的线性关系, 得到煤层顶底板内泥岩厚度与瓦斯含量的关系。从图2、图3中可以看出, 顶板泥岩和砂岩厚度与煤层瓦斯含量的相关性系数为0.796, 底板泥岩厚度和瓦斯含量的相关性系数为0.06, 相关性很差;瓦斯含量有随着顶板泥岩厚度增加而变大的趋势。
2 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主控因素
通过分析二1煤层构造演化、煤厚、埋深、顶底板泥岩厚度、水文地质条件等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可以确定煤层埋深和煤层厚度与瓦斯含量关系明显, 顶板泥岩厚度、底板泥岩厚度也对瓦斯含量分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所以, 埋深一定是二1煤层瓦斯含量的主控因素, 煤层厚度、顶底板泥岩厚度可能是主控因素, 也可能不是主控因素, 需要通过进一步分析来确定[7]。
2.1 建立预测模型
地质构造、上覆基岩厚度、埋深、底板标高、顶底板泥岩厚度、水文地质和煤厚等都对煤层瓦斯含量有影响, 某些条件的变化可能会造成瓦斯含量的急剧变化。例如在水流大的地方, 由于水的运移作用使瓦斯含量较低, 在断层处和煤层较厚的地方容易积聚瓦斯等, 考虑到单因素回归确定的相关性可能存在其他因素的干扰, 故将多个因素共同作为考察对象, 在此由于条件限制, 将埋深x1、顶板泥岩厚度x2、底板泥岩厚度x3和煤层厚度x4作为自变量, 瓦斯含量y作为因变量, 建立回归方程:
式中, b0为截距 (各因变量都为0时) ;b1, …, b4为偏回归系数 (自变量对应的回归系数) 。
通过对现有瓦斯数据对应的煤层埋深、顶底板厚度、煤层厚度的整理, 筛选出了11组数据。
2.2 数据统计分析及计算
用SPSS软件对整理的11组数据进行分析 (进入法) , 得到表1。
表1给出了回归系数、回归系数的标准差、标准化的回归系数值以及各个回归系数的显著性t检验, 偏回归系数用于不同模型的比较, 标准偏回归系数 (标准系数) 用于同一个模型的不同系数的检验, 其值越大表明对因变量的影响越大[8]。从表1中可以看出常数项和解释变量中的煤层埋深、煤层厚度, 其t统计量对应的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 说明它们通过了t检验。从标准系数可以看出, 与瓦斯含量关系最密切的是煤层埋深, 其余依次是煤层厚度、顶板厚度、底板厚度。
由表1得到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
3 结论
(1) 由单因素的定性定量分析得出:构造演化作用使常村煤矿构造煤层发育, 并破坏了煤系地层的含水层, 地下水的活动使得煤层瓦斯大量逸散, 煤层瓦斯含量较低;顶板和底板泥岩厚度对瓦斯含量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煤层埋深和煤层厚度对煤层瓦斯含量的影响较大。
(2) 根据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 煤层埋深是常村煤矿二1煤层瓦斯含量主控因素。
(3) 影响瓦斯含量分布的地质因素比较复杂, 分析单因素对瓦斯含量的影响大小并不能定量得到影响瓦斯赋存的主控因素, 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是分析影响瓦斯含量赋存主控因素的较好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河南省地质公司.河南晚古生代聚煤规律[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1.
[2]卫军光.夏店煤矿瓦斯地质规律研究与瓦斯预测[D].焦作:河南理工大学, 2011.
[3]张子敏.瓦斯地质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9.
[4]石铨曾, 尉向东, 李明立, 等.河南省东秦岭山脉北缘的推覆构造及伸展拆离构造[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4.
[5]郭达, 蔡康旭, 王晓东.煤层顶底板等效岩性的确定方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1 (5) :668-672.
[6]尹世才, 赵玉琳, 王海泉.影响煤层瓦斯赋存的岩体结构分析[J].中州煤炭, 2009 (3) :24-26.
[7]周霏, 胡文懿, 苗国强.多元线性回归法在预测煤层瓦斯含量中的应用[J].中州煤炭, 2013 (8) :107-109.
主控因素 篇7
我国煤炭开采受灾害事故影响严重,在煤矿各类灾害事故中,又以瓦斯事故最为严重,属当今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头号杀手[1]。这使得加强对矿井瓦斯地质规律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而煤层中瓦斯赋存规律的研究是矿井瓦斯研究中的重要一环[2]。瓦斯是煤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气体地质体[3],属地质成因。国内外生产实践及研究表明,煤层瓦斯赋存是不均衡的,具有分区分带性,且不同的煤田或井田影响瓦斯赋存的地质条件存在差异,瓦斯赋存的主控因素也不尽相同[4,5]。
笔者以桑树坪井田为研究对象,结合桑树坪井田的地质构造特征及瓦斯分布规律,分析了桑树坪井田3煤层瓦斯赋存的影响因素。桑树坪井田位于渭北煤田韩城矿区最北端,黄河西岸,距韩城市直距约35 km。井田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和石盒子组,其中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1 地质概况
桑树坪井田位于韩城矿区北区,井田构造总体简单,是以伸展构造为主的构造变形区,基本构造形态为一走向NNE,倾向NWW,沿走向与倾向有波状起伏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一般在8°。井田内主要构造为5条走向NWW的褶皱,在多期构造运动作用下多发育次级挠曲及层滑构造;井田内大型断裂构造不发育,但小断层发育,3煤层共揭露小断层63条,岩巷揭露断层31条。3煤层大量发育的小型构造是造成井田内构造复杂化、煤层厚度变化大的主要原因。
3煤层位于山西组中下部,煤厚1.08~19.17m,平均厚为6.46 m,为全区可采煤层。在走向上,3煤层厚度在矿区北部和南部相对较小,但变化幅度不大,煤厚比较稳定,矿区中部煤层厚度较大,变化也大;倾向上,特厚煤层主要分布在井田中部地区,浅部及深部煤层厚度又相对较薄,煤厚一般在7 m以下。直接顶多为砂质泥岩、泥岩或粉砂岩,基本顶为砂质泥岩或中细砂岩;底板岩性多为泥岩、砂质泥岩或粉砂岩。煤质属瘦煤。
2 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分析
桑树坪井田自投产以来,历年瓦斯等级鉴定结果均为高瓦斯矿井,可见桑树坪井田受瓦斯灾害影响严重,其中3煤层属于具有严重突出危险性煤层,建矿以来发生煤与瓦斯突出动力现象共122次[6,7],全部位于3煤层,所以研究桑树坪井田3煤层瓦斯赋存规律意义重大。笔者通过收集分析地勘以来所测瓦斯含量以及采掘期间实测瓦斯含量等方法,选取3煤层内分布均匀并且数据可靠的瓦斯含量控制点22个,得到3煤层瓦斯含量和瓦斯压力具有以下分布规律。
(1)3煤层瓦斯含量最小值1.08 m3/t,最大值12.83 m3/t,平均值6.87 m3/t,瓦斯含量优势区间主要集中在4~10 m3/t,其中低瓦斯点占22.3%,中瓦斯点占67.7%,富瓦斯点占10%。从瓦斯含量等值线(图1)看出,沿煤层倾斜方向,随着煤层埋藏深度由浅而深,瓦斯含量总体呈逐渐增高的规律;在走向方向上,中部临近下峪口井田边界区及井田西北地区瓦斯含量较高,而东北及东南煤层露头附近区域瓦斯含量较小。
(2)3煤层作为该矿主采煤层,受瓦斯灾害影响较大,出于防灾预测及瓦斯抽放试验需要,在井下进行过多处瓦斯压力实测(表1)。本文在井田范围内均匀选择8个瓦斯压力实测点对3煤层进行分析,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得出瓦斯压力与埋深关系式:P=0.002H-0.086(其中,P为煤层瓦斯压力;H为煤层埋深)。由公式可看出,随着煤层埋深增加,瓦斯压力呈正相关线性增长,压力梯度为0.2 MPa/hm。
3 瓦斯赋存的主要控制因素
(1)埋深对瓦斯赋存的影响。随着煤层赋存深度的增加,煤层变质作用更加强烈,同时伴随着地压的增大,瓦斯压力随之增加,瓦斯封闭条件变好,运移变得困难,煤层对瓦斯的吸附能力增强,瓦斯含量随之增加[8,9,10]。根据瓦斯钻孔数据,对3煤层瓦斯含量进行回归分析,同时生成3煤层瓦斯含量随埋深变化趋势图(图2),并得出瓦斯含量与埋深关系式:Y=0.010H+0.394(其中,Y为煤层瓦斯含量;H为煤层埋深)。
由趋势图可知,3煤层瓦斯含量与埋深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较强,埋深越大,瓦斯含量越高。可见,埋深对3煤层瓦斯赋存控制作用明显。
(2)地质构造对瓦斯赋存的影响。国内外生产实践及相关研究表明,瓦斯的赋存以及瓦斯突出与地质构造的发育关系密切,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起控制作用[11,12,13],对桑树坪井田3煤层而言,地质构造的影响以褶皱构造和层滑构造为主。
受韩城矿区构造影响,3煤层主要发育为NWW向平行相间排列的宽缓褶皱,从而控制着煤层沿NNE方向的厚度变化,由于煤厚变化会使煤层底板形态呈波状隆起,并且形成瓦斯高压应力区,从而为瓦斯富集和煤与瓦斯突出创建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受多期大地构造运动的影响,桑树坪井田内大量发育因褶皱挤压形成的次级褶皱和挠曲,次级褶皱和挠曲发育形成构造煤,使局部瓦斯含量和瓦斯压力升高,由图1可知,已开采区域所出现的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多发生于褶皱附近次级挠曲带上。桑树坪井田内煤层受多期构造应力影响,煤层厚度及硬度差异性大,造成井田内大量发育层滑构造。层滑构造主要有层滑褶皱和穿刺构造2种表现形式,层滑构造使煤层和煤岩的原生结构发生剧烈变化,破坏了煤层顶底板的稳定性,提高了煤层的煤化程度和灰分,并且多形成构造煤,提高了煤与瓦斯突出发生危险程度[14]。
(3)顶板岩性对瓦斯赋存的影响。煤层顶板的透气性能够控制煤层瓦斯的运移,煤层与围岩的透气性好,则有利于瓦斯的运移和排放,瓦斯含量就小;反之,煤与围岩的透气性差,则不利于瓦斯的运移和排放,使瓦斯保存下来,造成瓦斯含量升高[15]。为了更加直观地反映顶板岩性对桑树坪井田瓦斯赋存的影响程度,本文将顶板50 m内砂泥岩比当作考察对象。考察3煤层上覆砂泥岩比X与瓦斯含量Y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3所示。根据图3可知,各散点沿着拟合线均匀分布,相关系数较大,相关性显著。可知桑树坪井田顶板岩性对瓦斯赋存和运移起重要作用。
4 结论
(1)3煤层瓦斯赋存总体呈现中部临近下峪口井田边界区及井田西北地区瓦斯含量较高,而东北及东南煤层露头附近区域瓦斯含量较小,深部瓦斯含量高于浅部的分布规律。瓦斯压力随埋深呈正相关关系,符合关系式P=0.002H-0.086,瓦斯压力梯度为0.2 MPa/hm。
(2)煤层埋深、地质构造、顶板岩性是影响3煤层瓦斯赋存和突出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煤层埋深越大,瓦斯含量越高;地质构造的影响主要来自褶皱和层滑构造,挠曲和层滑构造形成的构造煤,是使局部瓦斯含量升高的主要影响因素;顶板岩性影响瓦斯的赋存和运移,顶板透气性越强,瓦斯含量越低。
摘要:为了研究韩城桑树坪井田3煤层的瓦斯赋存规律和主控因素,运用瓦斯地质学、构造地质学以及线性回归的方法,结合桑树坪井田地质勘探及现场实测瓦斯数据,分析总结了3煤层瓦斯赋存的规律。结果表明:桑树坪井田瓦斯含量北高南低,瓦斯压力受埋深控制明显,并得出煤层埋深、地质构造和顶板岩性是影响3煤层瓦斯赋存的主控因素。
主控因素 篇8
1 燃气供销差的层次分析法
1.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多层次、多目标、多方案的综合比较方法。它将复杂的决策系统层次化,通过对影响目标因素的逐层分析,两两比较,最终得到各个基本因素对目标影响强弱的一个排序。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是先对目标划分层次,然后在同层内逐个比较众多因素对上一层目标的影响,并考虑上层目标对总目标的影响权重,形成判断矩阵,从而确定它们在总目标中所占的权重[1]。
1.2 建立燃气供销差AHP结构模型
把燃气供销差作为层次分析的目标层,把计量因素、管理因素和设计因素作为准则层,把产生供销差的具体原因作为指标层,建立燃气供销差AHP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1.3 构造燃气供销差判断矩阵
建立燃气供销差AHP结构模型以后,下层之间元素的隶属关系就已确定,如果上层元素A对下元素B有被分解的关系,就可根据各类指标的作用程度以重要性不同,建立以B为判断准则的元素B1、B2、B3间两两判断矩阵。同样,可以构建以具体指标层C元素C1、C2、C3……C12相对于B层各指标的两两对比判断矩阵,详见表1~4。元素两两比较的重要性采用1~9标度法[2]。根据构造的判断矩阵,计算对上一层某因素而言,本层次与之有联系因素的重要性次序的数值,即层次单排序,它可以归结为求解判断矩阵的运算[3]。为了评价经所构造的判断矩阵求出的特征向量(权值)是否合理,需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随机检验[4],检验专家对各指标相对权重的判断上的逻辑是否顺畅。
根据文献[5]可以计算出(A-B)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为λmax=3.05,其对应的权值(特征向量)为w=(0.594,0.157,0.249)T,一致性指标为0.025,当n=3时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为RI=0.58,那么这时的一致性比率为说明此时判断矩阵有可以接受的一致性。
最后,计算C层对B层影响的权重,并按照其值大小进行排序,得到层次总排序表,详见表5,并对总排序权值进行一致性检验[6]。一致性检验合格后,从总排序表中找出燃气供销差控制的关键环节,便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降低燃气供销差。
对层次总排序权值进行一致性检验
2 燃气供销差的控制措施
从层次总排序表(表5)可知,燃气表的示值误差、计量的工况不同和流量计选型不当是影响燃气供销差的关键因素,其权值之和为0.593,占据总权值的一半多,因此,在燃气供销差控制中,应重点考虑这3个因素的影响,将燃气供销差降到最低。针对燃气供销差AHP分析的结论,提出以下措施以降低燃气的供销差。
(1)燃气计量表要选用性能优越且符合现行GB 6968-97标准要求的燃气表。对目前在用的燃气表(主要为GB 6968-86标准表)有计划地更换淘汰,逐步升级改用符合现行标准的燃气表,降低燃气表的示值造成的误差。以此提高城市燃气经营企业销售气的计量精度,降低燃气的供销差。
(2)对城市燃气经营企业的燃气销售量统一进行温度和压力修正。尤其对一些较大的工业用户和商业用户的供气必须进行温度和压力修正,同时在门站、储配站入口及出口安装城市燃气经营企业与上游输气公司用于贸易结算相同类型的流量计。经修正后的燃气供应量作为城市燃气经营企业统计及财务核算唯一的标准,将使公司的供应量与销售量的偏差合理地减少,更能反映实际情况,减少计量工况不同造成的误差,以此降低燃气的供销差。
(3)根据相关规范及燃气流量计技术发展状况结合燃气经营企业现状及远景规划,制定流量计选型思路和基本原则。工业和商业用户计量表的管理首先应从流量计的设计与选型入手:(1)要求用户在填写设计委托书时,所填数据必须详尽,尤其用气设备正常运行时对燃气温度、压力的相关要求和用气设备的使用周期、最小用气量、最大用气量必须与事实相符,否则造成的计量表与用气设备不统一由用户负责。(2)在设备中,原则上采用分表计量。(3)在设计中,严格按用户设计委托书所填数据进行设计选型。(4)安装通气点火工业、商业用户通气时,对其用气设备进行现场确认,如实际用气设备和设计委托书不同,确保在通气前更换合适的燃气表。居民用户用气计量方面,应选用执行文献[7]标准的计量误差≤1.5%的B级表。以此达到降低燃气供销差。
(4)城市燃气经营企业成立计量专职部门。成立计量部门,专门负责城市燃气计量的总体管理、监督和协调工作。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制定目标,分解指标;从分管经理到普通职工都有相应的职责和考核标准,真正做到降低燃气供销差人人有责。
3 结论
能否控制和管理好燃气供销差是直接衡量燃气经营企业经营质量的标准,燃气经营企业不仅要加强燃气表的选型、采购和使用,还要利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方法与先进的计量技术,建立有效的计量管理体系和实施相应的保障制度,将燃气供销差控制在合理水平。控制好燃气供销差才能真正做到开源节流,实现燃气经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了我国城市燃气的健康快速发展。
摘要: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起燃气供销差的AHP结构模型,通过判断矩阵求出影响供销差各个因素的权值,按照权值的大小对其进行了排序,识别出燃气表的示值误差、计量的工况不同和流量计选型不当是影响燃气供销差的关键因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4项控制措施来降低燃气的供销差。
关键词:城市燃气,层次分析法,判断矩阵,供销差,辨识分析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编写组.运筹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刘庆刚,沈士明.层次分析法在管桥失效后果评判中的应用[J].油气储运,2008,27(3):12-14.
[3]张华林,刘刚.层次分析法在石油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天然气工业,2006,26(4):135-137.
[4]陈建军,卞艺杰.层次分析法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水利经济,2007,25(1):13-15.
[5]黄贯虹,方刚.系统工程方法与应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6]蒋宏业,梁光川,于磊.层次分析法在管道穿越河流方案选择中的应用[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5,27(2):80-83.
主控因素 篇9
1 断-砂配置形成的油气藏类型及其特征
油气勘探的实践表明, 断裂和砂体配置要形成油气聚集的圈闭, 其条件应是断裂侧向上是封闭的, 才能成为油气运移的遮挡物, 封堵油气继续运移而形成油气藏;否则无法形成油气藏。断裂与砂体配置形成的油气藏类型有很多种, 但归纳起来主要有断块、断层遮挡 (包括断背斜、断鼻) 和断层-岩性3种 (表1) 。这3种类型的油气藏中前2类属于构造油气藏, 通常情况下这2类油气藏具有以下特征:一般具有统一的油 (气) -水界面, 油 (气) -水界面位置取决于断层侧向封闭能力的强弱, 断层侧向封闭能力越强, 油 (气) -水界面则越低;反之则越高;边水和底水发育;靠近断裂一侧油气井产量高, 而远离断裂一侧油气井产量低。而后一种则为隐蔽油气藏, 通常情况下这类油气藏也具有以下特征:一般无统一的油 (气) -水界面;岩性尖灭线控制着油气藏在平面上的分布;油 (气) 水分布横向变化快;这种类型的油气藏多分布在斜坡区。
2 断-砂配置油气聚集条件
油气勘探的实践表明, 断-砂配置能否成为油气聚集圈闭, 除了取决于二者之间的空间匹配关系外, 还取决油气本身的运移方向, 同一断-砂配置如果油气运移方向不同, 由于断裂对油气运移所起的作用不同, 造成断裂与砂体形成的配置对油气聚集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因此, 可按照油气运移方向不同来讨论断-砂配置油气聚集条件。
2.1 沿砂体侧向运移条件下断-砂配置油气聚集条件
如果油气沿砂体发生侧向运移的情况下, 断-砂配置要形成圈闭聚集油气, 那么遮挡油气运移的断裂在侧向上一定是封闭的, 才能封闭油气形成断-砂配置的聚集油气圈闭。如断层遮挡和断块圈闭, 应属于此典型例子, 如图1 (a) 所示。相反, 如果遮挡油气的断裂侧向上不封闭, 那么这种断-砂配置就无法形成油气聚集的圈闭, 也就无油气藏形成。由此看出, 此种情况下断-砂配置油气聚集条件应是断裂侧向上是封闭的, 断层在侧向上能否封闭取决于其断层岩与油气运移盘储层岩层岩石排替压力的相对大小, 如果断层岩排替压力大于储层岩石的排替压力, 断层侧向封闭;反之断层侧向不封闭[19]。这种在油气运移期对油气运移起封闭作用的断裂通常是早期不活动的断裂, 只有这类早期停止活动的断裂才能在各种地质因素作用下形成侧向封闭, 成为油气运移的遮挡断裂。如南堡凹陷东一段是该凹陷油气聚集的主要层位, 油层对比结果表明, 其油气主要来源于下伏沙三段或沙一段~东三段源岩, 沙三段或沙一段~东三段源岩生成的油气主要是通过油源断裂[20]向上覆东一段中运移。这种油源断裂主要是分布在东一段内的前期发育的断裂, 它们连接沙三段或沙一段~东三段源岩和东一段, 且在沙三段或沙一段~东三段源岩大量活动时期———东营组末期或明化镇组晚期活动的前期断裂, 如图2中Ⅴ、Ⅵ型断裂。它们在油气运移时期是活动开启的, 不易形成侧向封闭, 不是东一段油气成藏的遮挡断裂。只有那些在东营组沉积末期或明化镇组晚期之前形成, 且不活动的断裂才能成为东一段油气聚集的遮挡断裂, 如图2中Ⅱ、Ⅳ型断裂。
2.2 沿断裂垂向运移条件下断-砂配置油气聚集条件
如果油气沿断裂发生垂向运移的情况下, 表明此时断裂处于活动开启状态, 侧向上则不具封闭性, 故通常情况下其不会形成上述3种类型的断-砂配置的油气聚集圈闭。只有特殊情况下, 沿断裂垂向运移的油气才能形成上述3种类型的断-砂配置的油气聚集圈闭, 其条件应是油气沿断裂向上运移过程中受到上覆区域性盖层 (其断接厚度大于一定值[20]) 的阻挡, 使在区域性盖层之下正常情况下油气无法向其倒灌运移进入的断层遮挡、断层-岩性、断块圈闭 (正常情况下由于油气运移方向与浮力方向相反, 油气是不易向这些圈闭中运移的) 中聚集, 当断裂停止活动后, 在各种地质因素作用下断裂便形成了侧向封闭, 封堵了这些圈闭中的滞留油气的向外散失, 便可形成了上述3种类型油气藏, 如图1 (b) 所示。如南堡凹陷中浅层发育有东二段泥岩和馆三段火山岩二套区域性盖层, 它们虽然被油源断裂错断, 但在一定区域内断接厚度大仍可阻挡油气向上运移, 油气在二套区域性盖层之下断-砂配置形成的断层遮挡、断块和断层岩性圈闭中倒灌运移聚集成藏[20], 如图3所示。
3 断-砂配置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
通过断-砂配置形成的油气藏与其成藏条件之间空间配置关系研究发现, 断-砂配置油气富集主要受到以下3个因素的控制。
3.1 反向断裂有利于断-砂配置油气富集成藏
大量油气藏解剖结果表明, 反向断裂遮挡形成的断-砂配置圈闭油气聚集成藏明显优于顺向断裂遮挡构成的断-砂配置圈闭中油气聚集成藏。这可能是由于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决定的。大量的野外观察描述结果表明, 断裂两盘岩石并非以面接触, 而是以断裂带相隔, 断裂带通常由滑动破碎带和诱导裂缝带二个部分组成, 如图4所示, 其中滑动破碎带位于断裂的中心部位, 表现为复杂的、成组的、交叉排列的断层滑动面和相应的断层体的组合, 以发育断层岩和伴生裂缝为主要特征, 它消耗了断裂发育时释放的大部分能量, 集中了断裂带的大部分变形。诱导裂缝带主要分布在断裂滑动破碎带两侧有限区域或断裂末端应力释放区内, 以断裂伴生的低级别及高次序裂缝发育为特征, 岩石保留了原来母岩的基本特征, 仅被纵横交错的裂缝切割[21]。由此可知, 断裂带中滑动破碎带由于断层岩和断层泥发育, 其孔渗性明显低于围岩, 难以成为油气沿断裂向上运移的有效输导通道, 但可成为油气侧向运移的遮挡物。诱导裂缝带由于高次序裂缝发育, 孔渗性明显高于围岩, 可以成为油气沿断裂向上运移的有效输导通道, 但不能成为油气侧向运移的遮挡物。当断裂倾斜时, 断裂上盘诱导裂缝带发育, 而下盘诱导裂缝常不发育。如果是反向断裂遮挡砂体, 与砂体对接的是侧向封闭性相对较好的滑动破碎带, 断裂侧向封闭性好, 有利于油气在断-砂配置圈闭中聚集成藏。相反, 如果是顺向断裂遮挡砂体, 与砂体对接的是侧向封闭性相对较差的诱导裂缝带, 断裂侧向封闭性差, 不利于油气在断-砂配置圈闭中聚集成藏。
杏西地区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内, 大庆长垣杏树岗背斜北部, 北与萨尔图背斜毗邻, 西侧为齐家古龙凹陷, 东部为安达向斜和三肇凹陷, 面积330km2。扶余油层是该区的重要产油层位, 油源对比结果表明, 其扶余油层油主要来自西北和西南2个方向的古龙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倒灌”运移进入扶余油层中的油[22], 西南方向古龙凹陷扶余油层中的油在沿砂体向杏北地区侧向运移的过程中, 必然受到杏北地区北北西向展布断裂的遮挡, 由图5中可以看出, 杏北地区西南斜坡区扶余油层油主要分布于反向断裂的下盘, 而且反向断裂的下盘断距越大, 油富集程度越高, 如图6所示。这是因为反向断裂除了上述有利于油气侧向封闭成藏外, 反向断裂下盘砂体往往与下降的上盘青一段泥岩对接, 更易形成侧向封闭, 有利于油聚集成藏。而且有这种反向断裂断距越大, 上盘下降与下盘砂体对接的青一段泥岩厚度越大, 被上盘青一段泥岩所封闭的下盘砂层数越多, 使得在反向断裂下盘聚集的油层数越多, 油富集程度越高;而上盘则油聚集越少, 甚至无油聚集, 如图5所示。
3.2 交叉断裂有利于断-砂配置油气富集成藏
油气勘探的实践表明, 含油气盆地中单条断裂 (尤其是平直断裂) 附近油气的聚集程度明显要低于2条或2条以上交叉断裂 (一条弯曲断裂可能为2条不同方向断裂交叉形成的) 的油气聚集程度, 这除了是因为单条平直断裂只能与鼻状构造或上倾的河道砂体配合才能形成断层遮挡圈闭, 而2条或2条以上交叉断裂与不同倾向分布的砂体均可极易构成断块圈闭外, 可能还因为2条或2条以上交叉断裂附近砂体相对单条断裂附近发育, 因2条断裂的交叉处往往是河流入湖的通道之处, 故砂体相对发育。再有2条断裂交叉处往往构造应力集中, 裂缝相对发育[23—25], 也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等等这些原因造成交叉断裂控制形成的断-砂配置油气富集条件明显优于单条平直断裂控制形成的断-砂配置, 如南堡凹陷古近系不同层位油流井与其附近断裂条数及组合关系 (图7) 可以看出, 除了单条断裂与鼻状构造配合形成的断鼻圈闭构造外, 2条断裂带平行或交叉, 以及多条断裂相互交叉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断块圈闭, 如图7所示, 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条件, 通过统计南堡凹陷古近系不同类型断层组合中油藏个数可以得到, 2条交叉断裂控制形成的断-砂配置油气藏个数最多, 其次是多条断裂控制形成的断-砂配置, 最少是单条断裂控制形成的断-砂配置, 如图7所示。
3.3 断层侧向封闭性控制着断-砂配置油气富集程度
断-砂配置圈闭中所能封闭油气数量除了受到其断-砂配置所形成圈闭幅度和面积大小的影响外, 更重要的是受到断裂侧向封闭作用的影响, 断裂侧向封闭性越强, 断-砂配置形成的圈闭所能封闭住的油气数量越多, 反之则越少。断裂侧向封闭性强弱主要受到其断层岩排替压力大小的制约, 断层岩排替压力越大, 断层侧向封闭性越强;反之则越弱。断层岩排替压力大小又受到其压实成岩程度和泥质含量的影响[19], 断层压实成岩程度越高, 泥质含量越大, 断层岩排替压力越大;反之则越少。利用SGR法[26]首先确定出断层所能封闭的油水界面深度, 再由此确定出的断裂封闭程度 (断裂所能封闭的油气程度与断圈幅度的比值) , 结合其与油气聚集关系, 便可以研究断层侧向封闭性对断-砂配置油气聚集程度的控制作用。如渤海湾盆地BE28区块主要目的层为明化镇组上段油层油气聚集均为断-砂配置形成的圈闭, 其内油气聚集程度明显受到断层侧向封闭程度的控制, 由图9中可以看出, BZ28区块在1 000~2 000 m范围内, 反映控圈断层侧向封闭能力的特征评价参数———断裂带SGR值纵向分布与该区块明上段油水井纵向分布具较好的对应关系, 即断裂带的SGR值越大, 油井数越多;相反, SGR值越低, 水井数越多。这表明断层侧向封闭能力越强, 断-砂配置油气富集程度越高;反之越低。
由图10中可以看出, 渤海湾盆地BZ34区块断-砂配置圈闭的控藏断裂侧向封闭性 (SGR值高) 略好于BZ28区块断-砂配置圈闭的控藏断裂侧向封闭性 (SGR值低) , 从BZ34区块和BZ28区块已钻井含油气性对比 (图9) 来看, BZ34区块各小层含油井数明显多于BZ28区块各小层含油气井数, 这也表明断层侧向封闭性越强, 断-砂配置油气聚集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4 结论
(1) 断-砂配置形成的油气藏类型主要有断块、断层遮挡和断层-岩性3种。
(2) 油气运移条件不同, 断-砂配置油气聚集条件也不同, 油气沿砂体侧向运移条件下断-砂配置油气聚集条件是断层侧向封闭, 而油气沿断裂垂向运移条件下断-砂配置油气聚集条件是上覆存在区域性盖层阻挡。
(3) 断-砂配置油气富集主要受到3个因素的控制: (1) 反向断裂有利于断-砂配置油气富集成藏; (2) 交叉断裂有利于断-砂配置油气富集成藏; (3) 断层侧向封闭性控制着断-砂配置油气富集程度。
摘要:为了研究断-砂配置在油气藏形成与分布中的作用, 在断-砂配置所形成油气藏类型及特征研究的基础上, 采用断-砂配置与油气分布之间空间配置关系分析的方法, 对断-砂配置的油气聚集条件及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气运移条件不同, 断-砂配置油气聚集条件也不同。油气沿砂体侧向运移条件下断-砂配置油气聚集条件是断层侧向封闭, 而油气沿断裂垂向运移条件下断-砂配置油气聚集条件是上覆存在区域性盖层阻挡。断-砂配置油气富集主要受到3个因素的控制:1反向断裂有利于断-砂配置油气聚集成藏;2交叉断裂有利于断-砂配置油气聚集成藏;3断层侧向封闭性控制着断-砂配置油气富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