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因素(通用12篇)
护理因素 篇1
护理安全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护理安全管理是指为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对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是护理管理的重点,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志[2]。临床是危重症患者集中的场所,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尤为重要。为了探索临床工作中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提高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防范危险的能力,本文做了以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74名临床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年龄为19~38岁,平均(27.3±6.1)岁;职称:护士45名,护师17名,主管护师10名,副主任护师2名,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两个主要内容:(1)一般资料,包括护士的年龄、职称、职务等;(2)临床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包括:组织管理,技术、仪器及药品使用;护理教学对护理安全的影响等内容。每题按1~5级评分,非常不重要为1分,比较不重要为2分,一般为3分,比较重要为4分,非常重要为5分。共发放问卷74份,回收74份,回收率为100%。
2 结果
74名临床护理人员对护理安全影响因素的评分结果显示,临床护理操作技能规程得分最高为(4.31±0.85)分,其次是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及急救能力(4.28±0.80)分,新护士岗前培训(4.22±0.75)分,协调及沟通(4.19±0.76)分,临床护理安全规章制度(3.88±0.78)分,护理安全教育及培训(3.78±0.55)分,安全法规意识(3.49±0.68)分,基础理论及护理操作技能(3.67±0.50)分,药品摆放及标记(3.21±0.55)分,护士排班模式(2.88±0.52)分,得分最低的为护士排班模式。
3 讨论
3.1 组织管理水平对临床护理安全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临床护理操作技能规程是护理安全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管理不够严格、临床科护理工作规章制度不健全、人力资源配置不当等,都是安全护理的隐患。健全和完善护理工作制度,加强基础控制、环节控制和终末控制,每个人都各负其责,才能防患未然。护理管理者要经常深入科室检查护理记录的书写和护理操作过程,从法律角度规范工作流程,对可能造成安全隐患的问题及时上报调整[3]。
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保持护理人员数量适宜,各层次护理人员职称比例适当[4]。在患者增多的情况下,及时调用备班护士。积极解决护士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解决临床护士的各种后顾之忧,使其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减少不安全隐患[5]。
3.2 仪器及药品使用对临床科护理安全的影响
急诊来的患者一般病情较严重,抢救患者争分夺秒,所以平时的急救药品、仪器要做到有备无患,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抢救时机[6]。护理管理者对药品、仪器应设专人负责,每天严格检查。护士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是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7]。
3.3 护理教学对临床科护理安全的影响
如果护士的业务基础知识缺乏,技术水平不熟练,容易在患者抢救时发生操作失误和操作错误[8,9]。因此,必须重视业务学习,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新技术、新药品的不断涌现,护士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对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鼓励护士提高自身学历,轮流选派护士参加临床护理上岗证培训班、临床知识理论学习班,获得急诊、急救方面的新知识、新动态,不断提高急救意识及急救能力[10,11]。
总之,护理安全是实现优质护理的关键,是减少医疗事故的重要环节之一[5]。在临床管理中,一定要将护理安全与护理质量联系在一起,着重培养护士的安全意识,从法律角度出发,在防范上下功夫,将护理安全贯穿在整个护理过程中,这样才能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护理因素 篇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生存质量关注度提高,就医过程中人们会更加关注护理的质量。
这样的社会发展趋势迫使我们临床护理工作中对人文关怀的理念有了更多的关注。
尤其是对儿科患者来说,体现人文关怀的临床护理尤为重要。
儿科临床护理中渗透人文关怀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产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儿科护理。
人文关怀
一、儿科护理工作特点
儿科护理的特点:生活中大家经常讲一些事情是“小儿科意思就是不足挂齿,很多人的概念中觉得儿科是一门简单的学科,对待儿科的认识比较片面。
儿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解剖生理特点:儿童生机勃勃发育迅速,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律。
但是相比成人其生理和心理发育都不成熟,这就要求儿科护士在熟悉掌握各阶段小儿发育特点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任务素质。
②疾病特点:儿童发育不够成熟,其对致病因素的反应和发病过程与成人相差甚大,加之儿童容易生病并且疾病病情变化快,这就要求儿科护士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应变能力。
③家属心理特点:如今儿科患者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患儿就医的同时陪同家属有父母爷
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众多人员,陪同就医家属往往十分担心患儿病情,心里焦虑不安,心理需求高,临床护士解释没做到位经常会发生护患纠纷。
这就要求儿科护士要具备良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二、儿科护理工作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1、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
通俗地说,人文关怀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
儿科临床工作中护士可以通过仪表形象、言行举止向患者传递情感信息。
2、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①家长对独生子女过分关注,护理工作中对患儿及其家属心理需求的忽略,护理过程中缺乏人文关怀是医院发生纠纷的主要原因。
临床实践表明在护理工作中实施人文关怀是减少儿科护患纠纷的重要途径。
②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在临床各医院护理工作质量考评中将护理服务满意度列为重点考核项目之一。
人文关怀的实施有助于减轻和消除患儿及其家属的焦虑恐惧心理,有助于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三、如何在儿科护理中实施人文关怀
1、营造人文关怀的环境
根据儿童喜好特点营造人性化环境、打造温馨充满童趣的儿科病房。
在儿童病房墙面刷上温馨的蓝色,病区走廊挂上卡通健康宣教挂画,在儿童病房透视窗上可张贴彩虹、绿树、熊大、熊二、米
奇等卡通图案,儿童病房病床采用卡通式的床单被套,在儿科病区设置专门的儿童游戏室。
让患儿对医院环境没有陌生感,使患儿感觉到舒心从而消除对住院的恐惧心理。
2、对儿科护士进行人文关怀的教育与培训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人文知识的培训和教育,灌输儿科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做到设身处地为患儿着想,不仅要满足患儿的生理需求,还要满足患儿心理需求。
3、护患沟通中的人文关怀
①患儿家属对病情的进展比较关切,往往患儿一有变化会急切的询问护士相关情况,临床儿科护士解释沟通没做到位经常会发生护患纠纷。
故儿科护士应该运用人文关怀根据患儿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教育和指导,以消除其紧张和焦虑。
②儿科护士在解释沟通过程中要做到诚恳、耐心地解答患儿及其家属的问题。
③儿科护士进行各项护理治疗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都要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解释,取得患儿及其家属的配合。
④每次护理治疗结束后,采用语言上口头表扬或奖励一些实物的方式对患儿进行鼓励,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以后的护理治疗操作打好基础。
4、出入院护理的人文关怀
①住院后,儿科护理人员应亲切、热情指导其办理入院相关事宜,办理完入院手续后热情细心地向患儿及其家属介绍住院病
区环境,带患儿及其家属到病房并介绍同病房的其他患儿互相认识,消除患儿的陌生感,使其尽快熟悉适应住院环境。
②出院时,儿科护理人员应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相关疾病出院后健康指导和护理指导,并亲切地将其及家属送离医院,让患儿及其家属出院时感受到医院的温暖。
临床儿科护理人员要“以人为本在儿科护理方方面面中融入人文关怀护理,提高人文关怀理念并将该理念贯穿到整个护理实践工作中,
用爱心、关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关爱每一位患儿,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提高临床患者及家属对儿科护
理工作的满意度,减少医院的护理纠纷事件,提高整体护理质量,促进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作者:周弯弯 庞苏红 单位: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刘玉馥.护理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的思路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76.
[2]修雪莲,程倩人文关怀护理在儿科病房护患沟通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3(16):2044一2045
[3]张大庆.制约我国医学人文学科发展原因的探索[J].医学与哲学,,22(08):10-13.
护理因素 篇3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人员;护理危险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423-01
手术室,是医院抢救及诊治患者的重要场所,其护理人员护理水平和手术室环境是拯救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的一部分[1]。为确保手术室护理人员护理水平的高效,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探讨手术室护理人员护理危险因素及对策十分必要,为此,我院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份~2014年8月份我院手术室护理人员40例,其年龄范围为(26~44)岁,平均年龄为(31±2.1)岁,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29例,平均工作年限为(3±1.1)年。本科学历19名,大专15名,中专6名。
1.2 方法
1.2.1 加强手术室管理
严格遵守物品、器械的消毒管理制度,避免交叉感染。器械务必定时保养,保证器械完好。加强手术室的一般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查对制度、安全防范制度交接班制度、标本管理制度等,从而使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高效的服务水平。
1.2.2 手术严格遵守清点制度
手术前后,护理人员包括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均应仔细清点纱布、手术器械、缝合针等相关用物并加以记录。
1.2.3 增强安全意识,提高综合素养
针对性地加大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力度,意识到手术室的各种风险存在,可根据科室实际情况安排“安全周”或“安全月”讲座计划,由资深人士或专业安全小组负责人發起,开展培训,尤其是年资低的护士。锐器损伤是护理人员一种常见的职业伤害,每位护理人员均应知晓针刺伤的应急措施以及防护措施。加强护理人员的各种专业操作能力,深刻无菌观念。除娴熟的操作技术外,还应掌握较好的理论知识,丰富学习经验,以提高应变能力。同时,护理文书规范化也很重要,培养护理人员的记录功底。另外,强化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及慎独精神,为高素养的护理人员目标奋斗。
1.3 观察指标
1.3.1 护理水平
主要以护理差错、纠纷和锐器损伤的发生率作为代表,根据手术室相关不良事件登记查阅得知手术室某理人员发生护理差错、纠纷或锐器损伤等例数及其占比。
1.3.2 满意度
根据手术室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包括专科护理能力、服务质量、责任心、沟通能力等内容,总分100分,≥90分评“优”,(80~89)分评“良”,(60~79)分评“中”,<60分评“差”,满意度为评“优”和“良”的患者总数占总例数的百分比。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室护理人员实施对策前后护理水平情况分析
实施对策后,手术室护理人员护理差错、纠纷和锐器损伤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护理水平提高,与实施前相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实施前后护理满意度分析比较情况
实施后手术室护理人员满意度显著优于实施前,相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3讨论
3.1 手术室护理人员护理危险因素分析
3.1.1 手术室环境因素
手术室的护理人员面对着众多仪器的搬运以及昏迷患者的翻身等大力度护理操作,使得护理人员身体疲乏,肌肉损伤等常常发生。某些特殊手术为确保手术的准确,需要X射线的辅助,这为手术室护理人员带来电离辐射的危害[2]。另外,噪声的危害在手术室较为普遍,输液泵、心电监护仪等各种仪器的报警声、电动吸痰器吸引时的声音等,长期的声音干扰可引起手术室护理人员植物神经紊乱和造成心理的不舒适。
3.1.2 锐器损伤危险
手术操作时,护理人员接触各种锐利器械,如手术刀、缝合针等,在传递器械过程中、术后清点器械以及拆卸刀片时均极易造成护理人员的锐器伤害,有相关研究表明,锐器损伤是护理人员发生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主要途径,须受关注[3-4]。
3.1.3 感染性危险
手术台上,护理人员与患者是一种零接触的方式,这是相当危险的,护理人员直接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极具传染性的组织,若稍有防护不当即可发生感染。
3.2 个人因素
手术室中护理人员存在部分安全防范意识薄弱,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救治理念,尤其是年资较低、临床经验不足的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服务意识淡薄;部分护理人员专业技术能力弱,应变能力不强,与手术医生的配合默契程度差,均属于护理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分析手术室护理人员护理危险因素,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的有效实施至关重要,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雪梅.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护理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2):368-369.
[2] 雷岩凤,周朝晖.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消毒防范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2(10):218-219.
[3] 吴慧.手术室护理人员护理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36):85-87.
护理教学影响因素探讨 篇4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护理服务正在从以疾病为主, 转向以促进健康为主;从以单个患者为主, 转向以人群为主。护理工作方式也从被动执行医嘱, 转向主动为患者提供全面整体的护理。这就要求护理教育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 以培养能满足护理对象身心需要、独立解决患者健康问题的新一代护理人才为目标。笔者结合临床护理教学谈几点体会。
1善于学习, 更新观念, 提高护理教学水平
1.1 自学
护理模式的转变, 对护理教学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它要求护理教学人员不仅要具有专业的护理学知识, 还要具有心理、人文、社会等多学科的知识, 以胜任临床教学需要。这些知识的获得单靠在课堂里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还应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得, 如通过阅读一些生活哲理性刊物来扩充知识, 增加理论知识内容, 使护理教学内容更加适应新形势。
1.2 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参与社会活动是扩充知识又一途径, 通过参加活动可以多接触人, 多了解人, 通过对各种人物的观察, 了解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人的心理活动, 增进人际沟通能力, 掌握人际沟通技巧, 为临床因人施教提供理论素材。因为同一种疾病的服务对象, 所要求的服务内容都不尽相同, 要根据不同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 选择不同的服务方法和手段, 才能达到服务者和服务对象双满意效果, 即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
1.3 积极参加专业学术活动
通过参加专业学术活动, 向同行和专家学习, 在面对面的交流中, 进一步了解护理业务技术发展动向, 启迪自己思维, 增加自身创新思路, 使护理教学内容不断更新, 形式更加新颖,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成课堂上下互动起来的新型教学方式。
2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参与动手能力
护理实践性教学是加强动手能力培养的沃土, 又是推动学生全面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学生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好与坏, 是衡量护理教学成败的关键。
2.1 增加实验性课时
应加大实验性课时的比例, 处理好实验课与理论课教学的关系, 根据学科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临床课以演示性试验和操作练习性试验为主;护理学基础技术和各科护理技术则强调练习, 在模仿的基础上达到熟练, 在熟练的基础上实现创造, 最终使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 实现融汇贯通, 灵活应用。
2.2 改革教学模式
应打破书本、课堂、教师三中心的教学模式, 早期让学生接触临床, 要做到综合安排, 灵活实效, 即在学生入学开始, 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进度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 早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卫生实践活动, 使他们对临床护理先有感性认识, 熟悉临床工作的特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今后努力学习的方向。
2.3 改革考试方法
应改革考试方法, 增加动手能力的考核。以往学生都重视理论的学习, 而且分数很高, 却忽视自身动手能力培养, 临床实践时显得能力很低。因此呼吁教学改革。
3提升护理教学魅力, 保证教学质量
3.1 护理教师的形象魅力是魅力教学的前提
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专业知识, 雄厚的实践经验, 而且还应具备良好的形象魅力来感召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都会成为学生今后模仿的对象和榜样。
3.2 护理教师的人格魅力是魅力教学的基础
教书育人是促进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方式, 教师的人格修养直接影响着一代人的成长。正如英国伟大的道德学家所说:“一个人的品格力量往往会激发别人的品格力量”。因此, 对承担培养护理人员教学工作的从事教师来讲, 教师的人格品德修养关系到护理专业发展方向。一个有良好人格修养的教师, 一定会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适应新的临床护理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
3.3 护理教师的学识魅力是魅力教学的关键
当今的科技日新月异, 一些新理论、新技术在临床护理的应用的快速发展, 要求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教师, 以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态度, 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 传播先进的理论, 渊博的知识, 以永不自满的良好学风, 带动学生学好知识, 创新护理教学。
3.4 个性化教学为教学插上魅力的翅膀
护理教学的成功与否与因人施教的个性化教学直接相关。教师的千篇一律、万章一教的机械授课, 效果可想而知。面对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 更是要结合时尚的进步, 把个性化、时代化、人性化的新信息有机地纳入枯躁的理论和临床教学当中, 在促进学生主动刻苦学习的过程里超越自我, 实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双赢。
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分析及措施 篇5
当今社会 经济 快速 发展 以及 科学 技术不断提高,患者的 法律 观念、经济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护理安全与医疗纠纷已成为当前密切关注的问题。医疗护理安全成为 医院 发展重中之重[1]。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患者维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护理人员稍不留意,就可引发病人不满和投诉,造成医疗纠纷。一旦引起纠纷,就可能对医院的发展带来困扰,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规范护理行为,满足病人被尊重的需求,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这样才能将护理缺陷消灭在萌芽状态,杜绝护理纠纷[2]。
【关键词】 护理管理;护理安全
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
1.1 多元角色行为因素
护士是一个多元化、多角色的个体,有着特定的职业内容、规范和行为标准。护理是一项繁重工作,重复性的夜班,多重角色负担,以及一些科室岗位设置不合理,超负荷工作,使少数护士身心疲惫,产生厌烦心理,有畏难情绪,轻视护士工作,希望脱离护理岗位,以逃避辛苦的夜班,因此,工作中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对患者态度粗暴,无端发脾气,导致发生护患纠纷,给患者身心带来不安全的结果或不安全感。
1.2 护理技术因素
护理技术管理是指对护理技术工作和建设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达到准确、及时、安全、有效,不断提高效益和技术水平的活动过程。护士业务知识缺乏,工作经验不足,技术水平低下或不熟练,与他人配合较差,不重视学习和业务技术培训,违反技术操作规程,将导致操作失误或操作错误而发生护理缺陷和事故。
1.3 环境因素
病人所处的医疗环境直接影响着病人的护理质量。护理设施数量不足、质量不好,都会影响护理技术的正常发挥,影响护理效果,形成护理不安全的因素。环境方面主要包括:(1)设施及布局:医院的基础设施,病区物品配备和布局不当也潜在着不安全的因素。如地面过滑导致跌伤;床旁无护栏造成坠床;热水瓶放置不当导致烫伤等。(2)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所致的不安全因素,常见于消毒隔离不严导致的院内交叉感染等。(3)危险品管理;医用危险品管理及使用不当,如氧气、煤气、蒸汽锅炉等潜在不安全因素。(4)病区治安:如防火、防盗、防止犯罪活动等。
1.4 患者行为因素
患者管理是指对那些在躯体上被确定患有疾病个体的管理,而个体因疾病原因而发生的身心变化,与对疾病的认知成正比。护理工作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活动,护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赖于患者的配合及支持,若患者心理承受力差,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就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烦意乱、忧心忡忡的心理现象,不信任医生,怀疑医生诊断有误,偏听偏信江湖游医,以及家庭经济原因,担心费用太高而拒绝服从 治疗,并出现不遵医行为,导致患者人为的护理不安全。
1.5 其他因素
由于护理工作属于服务性质的工作,在护理过程中有很多其他因素会在护理过程中给病人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危害。病人家属有时也会成为影响护理工作的一大因素,例如,有些病人家属对护士的工作不配合,这就给护士的护理工作带来麻烦。所以护理是项复杂的工作,它需要病人家属和护理人员之间良好的合作,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护理效果。
加强护理安全性的措施
2.1 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加强法律 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护理因素 篇6
【关键词】:产科;感染预防及护理;护理效果
随着医学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医院感染的控制、预防和管理的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妇产科感染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妇产科作为医院科室不可或缺的这一特殊科室,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及预防工作尤为重要。本次研究特就妇产科护理过程中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方法和效果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
选择100例于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间在我院妇产科进行治疗并发生感染的患者,年龄范围居于21至75周岁,年龄平均值为(28.7±3.4)岁,43例产科感染患者,57例妇科感染患者。
2感染因素分析
2.1手术感染:手术感染主要从医疗器械、手术技巧等因素造成的。有研究表明,手术口处感染原因之一为内源化污染; 其次在患者进行手术前对医疗器械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措施不到位; 最后由于医生技能不熟,导致患者创伤面长时间暴露,增加了与细菌的接触机会。同时在对患者进行术后的護理过程中要保持患者的切口处的干燥,避免患者汗湿。
2.2呼吸道感染:由于妇产科患者手术或分娩后,机体免疫力下降,体质虚弱,此时如受外界病原菌的侵袭,极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妇科患者老龄化,老年人组织器官老化,黏膜纤毛清除功能降低,细胞免疫力下降;再者,妇科大手术或疑难患者,麻醉方式以全身麻醉为主,需行气管插管,属于侵袭性操作,破坏会厌部的正常屏障,损伤呼吸道黏膜而诱发感染。
2.3泌尿系统感染:在对子宫切除的患者进行手术中和剖宫产手术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内置导尿管,手术后留置尿管极易造成尿道黏膜损伤;导尿管材料刺激尿道黏膜;插导尿管时无菌技术不严格;留置导尿后护理不当等;这些都是泌尿道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且留置尿管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
2.4年龄因素:从各年龄段感染率来看,60岁以上患者感染率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的身体机能也在逐步下降,新陈代谢能力和病情恢复能力均不如以前,免疫功能抵抗能力均处于逐步下降趋势,而且许多老年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哮喘等各种老年慢性基础疾病,从而导致体质进一步下降,因此当面对病菌时,老年患者就成为最易受感染的群体。
2.5化疗:化疗患者是妇科肿瘤患者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同样有杀伤作用。因此,化疗对机体的损害较大,使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广泛并长期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是感染的主要因素,而感染途径多为皮肤和黏膜。
3预防及护理方法
3.1心理护理
患者容易产生紧张、焦虑和恐惧情绪,护理人员需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以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有效排解,提高其配合度和治疗积极性。帮助患者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出现剧烈情绪波动以免对康复进程产生不良影响。
3.2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病情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并进行饮食指导,鼓励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喝咖啡、浓茶,不饮酒,不抽烟,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高热量的食物,多饮水,每天保证充足的液体摄入量。
3.3手术操作
若手术患者病情具有感染性,需要另行安置手术室,以避免对其他患者造成不良影响,若条件不具备,需要先对不具有感染性的患者进行手术,然后再对具有感染性的患者进行手术,手术过程中需要应该遵守隔离预防规定,完成手术后对手术室进行彻底的消毒。为了使手术室细菌的密集度得到有效降低,需要定时对手术室进行换气处理,每小时不得少于15次。手术进行过程中需要减少人员走动和流动,同时保证操作过程的无菌性,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为了降低感染发生率,手术进行过程中一旦发生物品或者手术器械受污染或者破损的情况需立即更换。不得直接用水冲洗开放性伤口,采用具有较好吸附能力的缝合材料进行切口缝合[1]。
3.4病情观察
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切口愈合情况进行密切观察,一旦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或者切口感染,需要立即告知临床医生并进行对症治疗。
3.6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加强卫生宣传的力度,鼓励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洗澡,勤换衣物,适量锻炼增强体质。罹患宫颈炎与外阴道炎等妇科炎症的患者要及时进行治疗,避免产后出血、产道受损、胎膜早破以及滞产现象的发生。对产妇的日常生活用品及时进行消毒和清洁,适量使用抗生素以降低产褥感染的发生率[2]。
3.5健康宣教
对患者进行妇产科感染知识的讲解,使患者对染的体征、症状有全面的掌握和了解,使患者明确感染预防和护理的意义和目的,同时告知患者在进行感染预防过程中的各种禁忌和注意事项,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同时帮助患者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以使感染发生率降到最低[3]。
2.结果
产科2例泌尿道感染患者,占4.65%,8例手术切口感染患者,占18.6%,14例胃肠道感染患者,占32.56%,18例呼吸道感染患者,占41.86%,1例其他感染患者,占2.33%。妇科5例宫腔感染患者,占8.77%,8例手术切口感染患者,占14.04%,11例胃肠道感染患者,占19.30%,13例消化道感染患者,占22.81%,19例呼吸道感染患者,占33.33%,1例其他感染患者,占1.75%。4例低于30岁患者,占4%,19例30-40岁患者,占19%,31例41至50岁患者,占31%,46例超过50岁患者,占46%,感染发生率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50岁以上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远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
3讨论
产科感染与护理工作有着密切关系,预防感染是保证产科护理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从事妇产科护理工作的医务人员,应重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通过长期工作经验的积累,分析出产妇易感染的主要因素,总结出如何避免出现各类危险状况,采取全面科学的护理措施才能降低感染率,这对妇产科护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妇产科护理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感染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泌尿道感染以及呼吸道感染,能够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本次研究中,呼吸道感染和泌尿道感染为主要的感染部位,感染发生率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50岁以上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远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以上统计数据表明,对妇产科感染危险因素进行了解和掌握,有助于为护理人员改善和优化护理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并进行预防,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使患者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和优化。
【参考文献】:
[1]魏艳.妇产科护理过程中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20):144-145.
[2]仇晶晶.60例妇产科护理过程中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分析[J].护理研究,2013,6(23):118-119.
儿科护理管理危险因素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4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患儿158例, 将其设置为研究组, 其中男92例, 女66例。年龄1岁~5岁;选择同期同类型患儿158例, 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88例, 女70例, 年龄0岁~5岁。2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和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儿科常规基础性护理;研究组则在常规基础护理管理上增加危险因素管理, 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如下: (1) 社会因素:医患关系一直是我们探讨的话题, 这种紧张的关系造成医疗行业的高风险性, 其中的复杂性被人们忽视, 公众自身又缺乏对基础疾病知识的了解, 而对医护工作要求却不断加深, 信任度有下降趋势。 (2) 药物因素:对患儿来说, 其用药的剂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需要按照体重来进行计算使用, 例如利尿药物的应用, 对确定剂量方面有一定难度, 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意外。且因为患儿天性好动, 加之床位这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 造成护士查对时, 容易出现差错而加大了用药的风险性。 (3) 护患关系因素:因患儿需要家属在旁照顾, 就出现了医护人员到家属再到患儿的三角关系;而在具体护理过程中, 对患儿的护理技术要求高, 工作压力大;且部分家属又存在对医学常识的不了解, 加之爱子心切, 就会对护士产生过多及苛刻的要求, 一旦超过护士所能承受的极限就会引发纠纷。 (4) 护士自身因素:护士年轻化, 部分护理人员缺乏吃苦和慎独精神, 加之年轻缺乏经验, 给护理工作埋下隐患。无法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且应急能力差, 对患儿缺乏足够的耐心从而影响治疗。 (5) 意外因素:鉴于婴幼儿发育处于未完善状态, 平衡能力差, 模仿能力强, 好奇心强, 但识别危险因素能力又十分差, 一旦跌倒容易出现骨折或者被利器所伤, 易出现诸多的危险事件。 (6) 法律意识淡薄:随着家属的维权以及法律意识不断加强, 加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 对护士法律意识的要求也随之升高。若不能详细了解相关法律, 在护理中就增加了纠纷的风险。防范措施: (1) 媒体要予以正面公平的引导, 给予医护人员更多的理解和鼓励。医疗卫生事业存在高压力、高风险性, 多沟通了解可以提高医疗质量。 (2) 提高防范意识, 加强预防风险因素的教育, 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风险管理流程, 并积极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 增加对风险事件的掌控能力。提高医务人员的个人能力, 包括:沟通、药物知识、专业知识等, 培养医护乐观积极的工作心态, 例如药物的三查七对、规范记录病历等。 (3) 健康指导, 对患儿的病情, 要多与患儿家属沟通, 加强宣教, 耐心向家属讲解疾病知识, 提高患儿依从性。可将一些注意事项制成宣传单发给患儿家属学习, 从而减少隐患的发生。 (4) 相关法规的学习培训, 要经常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法律法规, 技术操作中需谨慎, 尽量避免意外出现。 (5) 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 要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准入标准, 严格把关, 避免人员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再者对在职人员也要经常性培训考核, 掌握儿童营养学、心理学等, 从而更好地与患儿家属沟通, 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为96.2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54%;研究组未出现投诉事件, 危险事件发生率为0.63%,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70%, 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与护理安全息息相关, 更与患者的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 能够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且无缝隙的护理服务也是我们临床护理工作的目标[3,4]。儿科护理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因为患儿的认知能力以及依从性较差, 且病情发展迅速, 患儿对病情无法正常表达, 增加了风险;同时家属陪护较多, 也增加了护患纠纷的概率[5,6]。
在本文中, 对研究组细致地分析了危险因素, 并有针对性地实施防范。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较高, 且危险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实施危险因素管理, 可以显著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 为确保儿科护理质量奠定基础, 在减少风险的同时也促进了护患关系[7,8]。研究组通过加强危险因素的防范措施, 提高了护士的服务态度, 改善了护士对危险因素的理解, 个人能力提高, 防范意识加强, 打下扎实的护理基础, 操作技能更加娴熟;也因此能够取得患儿家属的信任和支持, 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医疗隐患及危险事件的发生率, 进一步降低了纠纷事件的发生率, 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投诉事件相应减少。
综上所述, 危险因素干预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与当前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相符合, 全面提高了医院的整体护理水平, 患儿依从性高, 家属及患儿护理满意度提升, 具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值得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相关危险因素, 总结应对措施, 为儿科护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患儿158例, 将其设置为研究组;同期选择同类型患儿158例作为对照组。对2组患儿的危险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6.20%, 对照组为83.54%;研究组患儿危险事件发生率为0.63%, 对照组为5.70%, 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儿科护理管理中, 分析危险因素并予以针对性干预措施, 可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 降低了危险事件的发生率, 提高护理安全。
关键词:儿科护理,危险因素,管理措施,分析
参考文献
[1]陆小琼, 郭亮, 谭素贞.人文关怀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5) :73.
[2]张群.浅析儿科护理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北方药学, 2011, 8 (11) :113.
[3]邱心.儿科护理的危险因素及防范[J].中国中医院, 2013, 11 (12) :108-109.
[4]何连英.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31) :70-71.
[5]韩春梅.儿科护理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研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4, 29 (2) :262.
[6]冯霞.探讨危险因素管理在小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2) :271-272.
[7]孙小莉.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 2013, 2 (9) :64-67.
自杀因素分析及心理护理 篇8
1 自杀问题涉及广泛
自杀问题涉及到多个学科, 如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一般认为自杀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现将其相关因素分析如下。
1.1 遗传学因素
家系调查和双生子研究表明自杀行为确有一定的遗传学基础, 但也有作者认为这种遗传学基础可能是附加于精神疾病的遗传所致[3]。此外自杀可能存在独立的遗传因素, 即独立于伴发自杀的常见精神疾病之外的传递, 可能存在冲动性的遗传因素, 其基础是中枢5-HT水平减低, 最后可能是存在遗传传递的心理反应和人格特征, 这些人格特征包括果断性和冲动性的联合, 或者他们不能应付和对抗不良环境, 或者有绝望和不适当的倾向。
1.2 神经生物学因素
研究发现自杀者脑脊液中的5-HT的代谢产物五羟吲哚乙酸 (5-HIAA) 降低已得到许多研究证实 (Asberg, 1976;Traskman等1981;Brown, 1982) , 即越是致死性企图, CSF中5-HIAA降低越明显, 作为一种跨越传统诊断类目似乎成为一种素质标志[4]。另有研究提示:尿中游离可的松升高;给予地塞米松后血浆可的松的分泌不抑制;灌注5-HIAA后出现过度的可的松反应;灌注促甲状腺激素 (TRH) 后血浆甲状腺素反应迟钝等指标与抑郁患者的自杀行为有关。
1.3 个体因素
1.3.1 认知功能
自杀者通常采取以偏概全思维模式来分析处理现实问题, 把问题归于命运安排, 相信痛苦是不能忍受的, 缺乏应对困难的技巧, 渴望即时满足, 行为具有冲动性和盲目性, 不记后果, 从思想和情感上把自己与社会隔离开来, 甚至逃避现实, 实现精神再生。
1.3.2 情感方面
自杀者通常有各种慢性的痛苦、焦虑、抑郁、愤怒、厌倦和内疚的情感体验及不稳定、不成熟的神经质倾向, 通过自杀达到自己道德上和人格上的完满。
1.3.3 人际关系方面
缺乏持久而广泛的人际交往, 难以获得较多的社会支持, 对新环境适应困难, 通过自杀来向外界寻求帮助和同情。
1.3.4 精神应激
重大的负性生活应激事件可能为自杀的直接原因或诱因。有研究发现自杀者在自杀行动前的半年和1个月内, 生活事件的发生频率明显多于常人。
1.3.5 社会文化因素
发达的社会无论城市或农村均以男性自杀风险高, 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相反, 年轻人 (15~25岁) 的自杀率接近成人;老年人自杀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 社会福利好的国家例外。教育水平与自杀形成负相关。年轻、独身者较已婚者自杀率高, 与他们易于遭受应激有关。自杀见于名种职业, 以医生、文艺家、作家自杀率较高。经济状况与自杀间关系复杂, 一般收入低者自杀率较高。
1.4 躯体疾病
躯体疾病作为一种应激因素常引起躯体及心理的各种不适, 随着疾病的发展导致的生活质量的下降及功能受限、难以耐受的慢性疼痛, 进而引起悲观、抑郁情绪, 通常躯体疾病患者自杀主要与伴发抑郁相关。
1.5 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是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的学者认为, 自杀可以视为一种精神症状, 精神疾病自杀占全部自杀者的30%~40%, WHO就大宗精神疾病自杀死亡病例的分析, 发现抑郁症所占的百分率不如以往报道的多。大量研究表明, 50%~90%的自杀死亡者可以诊断为精神疾病患者。与此相反, 在自杀未遂者中, 精神疾病的诊断却要低得多, 常常是精神健康的问题。
2 心理特征分析
基于以上特征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 针对不同心理状态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 制定相应的护理目标: (1) 消除自杀者自杀未遂的羞耻感, 使其悲观厌世情绪得到应有的宣泄; (2) 使自杀者能够理智地面对现实, 平静地接受治疗; (3) 重塑自杀者的健康人格。
(1) 尊重自杀者的人格、感情、志向, 不伤害其自尊心。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切忌动作粗鲁, 态度生硬, 增加患者的身心痛苦, 应与患者建立一种良好的、平等的合作关系, 细心观察其心理反应, 分析其心理状态, 制订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 使患者鼓起生活的勇气[5]。
(2) 排遣负性情绪, 尽力减少他们的顾虑, 不抱歧视态度。通常有自杀念头的病人在实施自杀行为之前, 往往会经历一个非常激烈的思想斗争过程。这个过程也正是护理人员实施护理计划, 做好心理护理, 打消病人自杀念头的关键时期。
(3) 心理表现失望、失落、悲观的消极沉闷者大多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自尊心较强。在护理操作中努力做到动作轻柔, 语言朴实给以温暖, 帮助病人解除心理负担, 并注意维护患者的自尊心, 避免产生不良影响或引起意外危险。
(4) 根据病人情绪外露、性格暴露的特点, 在护理上重视用耐心和忍让的态度感化病人, 既关心病人病情的发展及生活需求, 又不迁就病人, 在与病人交谈中, 不回避敏感问题。研究表明, 一个人自杀至少要让周围5个人的情绪和生活受到严重的、长期的影响。
(5) 护理人员除了应了解自杀者自杀的原因, 掌握其心理还要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 促进护患间情感的沟通, 增强对方的信任感, 采取适当的方式激发其求生的欲望, 以顺利渡过危机期。
(6)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确定人生理想和自我价值观, 避免盲目追求。正确认识生活的意义, 热爱生活, 即使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重重困难, 生活上遭受到种种挫折, 也会因感到自己的生活能有益于他人, 造福于人类而富有意义。
3 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 生活节奏的加快, 现代人来自各方面压力越来越大, 心理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问题, 是威胁人类心理健康的重要杀手。对自杀的原因进行分析, 有助于做好自杀患者的心理护理, 但这只能作为补救措施。人人心理健康才是我们的目的。在此呼吁人们对身边的人多一些关心, 特别是对感情受挫者, 健全心理社会的干预措施、成立预防自杀与干预中心以及校园范围内的干预措施都可能起到预防自杀的作用。
作为心理护理人员在与自杀患者的接触过种中非言语沟通的技巧在实践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包括身体姿态、肢体运动、目光接触、面部表情、皮肤接触、言语表情等, 通常在实践中非言语行为常伴随着言语内容一起进行。患者的非言语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其心理及其情感体验。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 阻抗是无意识的心理过程, 患者出现阻抗是有意义的, 正是触及了患者心理症结之所在, 因此在与自杀患者的接触过程中辨认并帮助患者克服阻抗, 释放压抑在潜意识当中的情感, 缓解其激越情绪, 减轻过度紧绷的神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鲁.社会医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95~196.
[2]姚树桥, 孙学礼.医学心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82.
[3]郝伟.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76~178.
[4]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610~611.
护理因素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5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抽取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在24-64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3.5±4.6)岁,另选取同期在我院实施手术治疗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76例作为参照对象,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在25-63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2.1±5.5)岁,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上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手术室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生活指导、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对手术室环境进行控制等。研究组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方式,具体方法为:1术前探视。在接到手术通知单后,手术室护理人员来到病房探视患者,了解患者的个人情况、经济条件、文化程度、家庭情况,将患者的病史、用药史、患病情况、手术方式等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与患者进行交流,为患者说明各项操作的意图,从而使患者了解手术,提高对手术的认识,缓解因不可知的治疗产生的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帮助患者树立手术顺利的意识反应。2术中护理。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要主动关怀患者,与患者轻声交流,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在核对无误后,主动为患者介绍手术室内的环境,引导患者在手术台上就位,协助患者摆好接受麻醉的体位,动作要轻柔,为避免患者暴露出不必要的身体部位,要为患者遮挡住隐私部位,使患者感受到人性化护理,为防止患者在手术中因为受凉发生应激反应,护理人员调解手术室温度。在患者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不要谈论患者的病情,要在患者身边巡视,发现患者麻醉苏醒,要与患者进行适当的交流,为患者说明手术的进展,调节患者的情绪,对患者提出的合理需求要及时满足。3术后护理。在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使用温水为患者擦拭皮肤上的血迹和消毒液,帮助患者串号衣裤,盖好被单,注意病人裸露肢体的保暖,用布单包裹病人外展的手臂,布单卷成围脖状护住病人的颈部,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送患者回到病房后,在移动患者时要注意患者手术切口的保护,若患者插有引流管,要注意引流管是否固定稳妥。如果患者情绪躁动,要进行适当的固定。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面色是否苍白,是否出冷汗,是否心烦意乱,如果存在,要立即报告给医生,由医生进行积极的处理和诊治。在患者手术结束1-3天期间,要及时进行回访,确认患者是否存在手术风险,确认患者是否发生手术后并发症,告知患者手术成功,使患者的心情愉悦,精神状态恢复,从而能够安心的休养。在回访时,要嘱咐患者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在患者出院前,为患者进行出院指导,给予患者真诚的祝福。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室危险因素的发生几率,手术室护理质量评分,以及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的评价,护理质量评分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满意度越高,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级别。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收集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4.0软件统计,研究中的计量资料用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技术资料用(%)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两组之间进行对比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室危险因素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手术室危险因素的发生率与参照组相比,低于参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对手术室护理质量评分
研究组患者对手术室护理质量评分与参照组相比,高于参照组,明显具有差异(P<0.05),具体见表2。
2.3 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与参照组相比,高于参照组,具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比较结果见表3。
3 讨论
人性化护理是随着护理学发展而发生改变的一种护理模式,是护理人员需要具备人性科学的认知,给予患者人性化的照护[4]。患者的生活环境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所患疾病类型也不同,这就使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也不同[5]。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身心健康在受到关注的同时,护理服务也受到了关注,传统的护理服务以疾病为中心的理念逐渐向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转变,护理人员不在被动、刻板地执行医嘱[6],而是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体贴患者,秉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工作理念,用心为患者服务[7]。手术室是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主要场所,如果患者产生心理恐惧等不良情绪,就会对生理功能造成影响,进而影响手术治疗的效果,导致手术室危险因素的发生,产生手术并发症的情况,因此,为了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从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实施手术的患者中抽取76例作为研究对象,实施人性化护理,另选取同期在我院实施手术的患者76例作为参照对象,实施常规护理,分析人性化护理手术室相关因素及护理,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手术室危险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手术室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患者,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分析原因,人性化护理方式消除了患者不良心理反应,使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手术,使手术能够顺利进行,保证了患者的手术安全,而且改善了护患之间的关系,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医疗差错和纠纷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手术室实施人性化护理方式,能够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使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何丽华,郑燕国.手术室相关院内感染多因素分析及人性化护理策略[J].现代实用医学,2014,26(8):1050-1051.
[2]张宏杰.探讨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2013,22(3):165-166.
[3]彭红,邓玉兰,雷丽敏.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中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4(7):288-289.
[4]李珊,陈雪贞,邓瑞婷,陈雪梨.手术室相关感染因素分析与护理干预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6):86-87.
[5]杨海玉.人性化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效果及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2,16(18):3864-3865.
[6]谢玉霞.手术室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1,31(28):168-169.
护理因素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500例产妇护理资料, 其住院日期在2008年1月~2009年1月期间, 产妇年龄为19~46岁, 年龄平均为32岁。
1.2 方法
将所有产妇的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针对产妇护理过程中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详细记录, 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预防对策。
1.3 不安全因素分类
1.3.1管理因素护理安全是对患者身心健康保证的基本需求, 也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2]。良好的医院管理体系能够创建和谐的医院氛围, 不合理的管理制度能够引发诸多问题。例如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护理人员的学历和职称构成, 护理人员的奖惩制度。因此管理制度是护理安全的关键因素, 如果管理制度不完善, 将对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滴产生严重影响。会直接影响到护理不安全问题的存在, 健全护理管理规章制度的不对护理人员的约束力也会出现松懈, 造成护理人员不足, 存在比例失调的现象, 对产妇的管理也会出现疏忽的情况, 导致临床护理中出现严重的后果。
1.3.2人为因素该不安全因素主要是指护理人员的素质问题, 在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的素质不高会引起医疗纠纷, 不能满足产妇以及家属的护理要求, 有些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没有做好护理工作, 不认真专心, 发现问题时没有及时通知医生, 例如在新生儿异常时没有及时发现, 对新生儿造成严重的后果。另外在护理中护理人员只是单纯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并没有考虑到产妇以及家属的心理问题, 都会造成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发生。人为因素可能成为暴力成因, 影响工作场所暴力的相关因素, 有受暴者个人因素、施暴者个人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3]。
1.3.3技术因素护理人员的临床操作技术水平低, 经验不足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尤其是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改善, 医疗水平也得到了稳定的发展, 在护理过程中已经引用了越来越多的高技术手段, 护理人员对护理知识的缺乏, 在临床操作中水平低下, 都会影响到护理失误以及错误的情况。
1.3.4医源性因素在临床护理中, 医护人员缺乏与患者交流的耐心, 言语或行为方面出现不恰当的表现, 会给患者以及家属造成不安全的感觉, 患者会出现不安全感, 会对医院失去信心, 造成医疗纠纷。
1.3.5其他因素护理人员对患者使用药物不恰当或者是用药方法不合适而造成患者严重的后果发生。另外产妇在临床中出现产后并发症以及抑郁的症状, 甚至有些产妇还会出现自杀的表现, 这些因素都属于不安全因素。
2 结果
50例产妇护理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中, 7例为管理因素、21例为人为因素、9例为技术因素、3例为医源性因素以及10例其他方面的不安全因素。
3 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干预对策
3.1 完善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医疗管理体系, 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 针对医院护理中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相应的预防对策, 并且合理分配护理人员的工作, 各司其职, 定期询问护理人员的情况, 针对护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处理, 并且定期考核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表现, 如果出现违纪违规的情况, 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处罚。管理者重视健康教育, 完善管理体系, 才能充分发挥护士履行健康教育职责的潜力[4]。
3.2 提高技术操作水平与护理人员素质
由于社会水平的不断进步, 医疗设施也得到完善, 所以医疗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仪器, 所以这要求护理人员学习相关知识, 多组织一些操作技能的培训课程, 定期举办护理知识讲座, 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操作手段。研究表明,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 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与管理, 不断提高护理水平, 加强护患沟通交流可减少不安全因素的发生[5]。
3.3 加强监督检查
在对产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要有预见的能力并且还要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解决能力, 有效地处理护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降低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同时也提高了医院的整体水平。
4 小结
在临床护理中, 会有很多原因引起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护理人员、医院管理以及患者自身原因都会引起不安全因素的产生, 所以在临床护理中为了保证护理安全, 要加强医院的管理体系, 分配护理人员的职责, 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与临床操作技术水平, 普及法律相关知识, 得到患者的信任, 提高医院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产科,护理,不安全因素,预防对策
参考文献
[1]邢齐宁, 史艳艳, 李欣欣.小儿外科护理安全干预机制构建与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 2011;17 (27) :87~88
[2]宋春利.骨科护理中的护理安全管理[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24 (12) :485~486
[3]李淑秀, 张忠勤.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可防性管理因素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 (下旬刊) , 2011;17 (2) :50~51
[4]李冰, 郭俊艳, 魏畅, 等.抗震救灾野战医院护理组织管理工作实践[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25 (13) :1~2
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 篇11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病人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
护理工作中存在着诸多不安全因素,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护理效果,影响患者康复,影响医院在患者和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给医院造成负面影响,加重患者及医院的经济负担。
1 质量监控管理因素
质量是医院的生命,护理质量是衡量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直接关系医院的荣誉,护理质量也是护理管理的核心,它取决于护理管理水平及管理方法。护理质量管理是指按照护理质量形成的过程和规律,对构成护理质量的各要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开展护理质量必须建立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护理质量才有保证。其次,要制定护理质量标准,有了标准,管理才有依据。按标准进行质量控制,才能达到满足服务对象需要的目的。制度不完善、不健全,质量监控不力,对患者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以及护理人员编制不足,医护比例失调等,都是造成护理不安全的重要因素。
2 护理人员素质及技术因素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不细致,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是发生护理法律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的护理人员不热爱护理工作,对患者缺乏热情,工作不负责任均会给患者身心带来不安全的后果。护理人员通过精湛的技术和高度的责任心,及时、准确、安全、有效的完成护理工作,使病人情绪稳定,积极配合医疗及护理,早日康复。但由于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或不熟练,不重视自身素质及专业素质的培训及学习,违反操作规程,将造成操作失误或错误而发生医疗纠纷和差错事故。
3 患者因素
护理工作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有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及支持,若患者心理压力大,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不愿与护士沟通、交流,易产生焦虑、恐惧、猜疑,并出现不遵医行为,导致患者人为的护理不安全。
4 法律知识缺乏,法制观念淡薄
有些护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另一方面,一些患者及家属不遵守就医规定,为达到个人目的,向护理人员提出无理要求,当前护理人员的法制观念明显低于患者,不按原则办事,简化工作程序,也是造成护理不安全因素的一个重要原因。
5 防范
5.1 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教育,增強法律意识,强化安全质量教育
护理人员一定要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认真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法律法规学习班培训,做到执证上岗,知法、守法、依法、护法,加强新护士的岗前培训,积极运用法律手段,去维护护患的合法权益,消除护理不安全因素是避免差错、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
5.2 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责任明确,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重视事前控制,做到三预、四抓、两超,即预查、预想、预防;抓易出差错的人、时间、环节、部门;超前教育、超前监督;使护理人员明确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5.3 加强理论学习和技术操作培训
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基础上,苦练基本功,认真钻研业务,娴熟的技能,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也是防范护理法律纠纷,防范护理不安全因素的根本。
5.4 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实行弹性排班制
护理因素 篇12
关键词:产科护理,不安全因素,护理对策
选取我院妇产科收治的产妇230例为观察对象, 分析所有产妇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并总结相关的护理防范对策,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妇科收治的产妇共230例, 年龄22~37 (28.95±6.54) 岁, 其中顺产产妇164例, 出现妊娠合并症32例, 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34例。将产妇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5例, 2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常规护理:对照组产妇采取常规的产科护理, 包括观察并监测孕妇产兆、胎心、胎动及血压, 每日两次, 遵医嘱指导孕妇饮食、卧位和休息, 给予产妇关心和体贴, 做好其心理护理工作[1]。
1.2.2优质护理: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优质护理服务。给予产妇安静舒适的修养环境, 控制好病房内的温度和湿度,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主动与产妇进行沟通交流, 告知其分娩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让产妇做好心理准备[2]。产后密切观察产妇的产后情况及生命体征, 做好护理观察记录, 尤其注意有无阴道流血, 给予产妇及时补充水分, 产后2~4h鼓励产妇自行下床排尿, 24h后鼓励其下床活动, 指导其进行产后保健操, 促进身体恢复。给予产妇良好的饮食护理, 严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 多食含有丰富蛋白质和维生素的事物, 多食水果、蔬菜, 若产妇在3d内无大便则应遵医嘱予以缓泻剂[3]。
1.3观察指标观察2组产妇在护理过程中的差错, 总结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差错情况产妇的护理差错出现50例, 观察组产妇的护理差错发生率为12.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3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不安全因素产妇的护理差错出现50例, 护理人员素质和技能是产科护理最主要的一项不安全因素, 占差错事件发生情况的44.0%, 其次是管理因素, 占26.0%, 除此之外, 医院设备与环境、产妇及其家属和其他因素也均是产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见表2。
3讨论
护理安全是指在医院对患者的临床护理全过程中, 在法律以及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内, 患者未发生心理、机体结构或是功能上的损害、缺陷或是死亡[4]。提高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的重视, 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做好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工作, 对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减少护患纠纷, 提高医院整体护理质量和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5]。产科护理是医院护理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 因其直接关系到孕妇和婴儿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并且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产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引起的医疗纠纷事故占所有医疗纠纷案的比重高达41%[6]。因此, 医院须对产科护理予以高度重视, 并加强对产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研究, 查找并排除产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 采取有效的护理防范措施, 降低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6]。
产科护理是临床护理中极为主要的一个课题, 在产科护理过程中, 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会产生严重后果, 导致产妇出现高危妊娠或是难产等不良后果, 对产妇及新生儿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7]。对产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加以研究和分析, 是临床产科护理工作中的重点, 在产科护理中采取有效的防范护理措施, 排除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的差错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可见采取针对性的优质护理服务能减少产科护理中差错事件发生率。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产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护理人员因素、管理因素、医院设备及环境因素、产妇及其家属因素和其他因素。针对这些不安全因素, 医院需要从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护理管理、提高护理整体质量, 确保保护性护医疗护理工作的执行;加强对产房及病区设备和环境的监管, 保护医疗设备和其他设施, 对其进行定期的检查与清洁;加强与产妇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 排除产妇产前存在的心理障碍;不断提高产科护理人员包括助产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增强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8]。从这些方面做起, 相信能有效降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率, 提高产科护理工作的质量, 减少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 为产妇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小梅, 吴莹珠, 汪荣姬, 等.产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调查与防范对策[J].河北医学, 2012, 22 (5) :686-688.
[2]武军芳, 王利成.产科护理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调查及防范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14 (4) :823.
[3]杨凡.产科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63 (13) :114-115.
[4]李斌.产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调查与防范对策探究[J].中外医疗, 2014, 15 (4) :150-151.
[5]叶丽芬.分析产科护理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与管理对策[J].吉林医学, 2013, 41 (26) :5500-5501.
[6]牛亚卫, 张艳蕊, 许丹丹.20例妇产科急危重症患者护理的规范急救流程[J].当代护士 (中旬刊) , 2015, 22 (10) :84-85.
[7]罗翠珍, 王利民, 林珏瑛.349例高危孕产妇转诊病种及母儿结局分析[J].广西医学, 2015, 17 (4) :563-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