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因素护理行为论文(精选7篇)
多因素护理行为论文 篇1
甲亢性心脏病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是甲亢病人住院及死亡的主要原因[1], 及时有效的控制甲亢是治疗甲亢性心脏病的关键, 131I治疗可作为甲亢性心脏病的治疗首选[2]。在治疗过程中严密的病情监测及科学、合理的健康知识宣教等有效的护理措施, 可防止心力衰竭或甲亢危象等并发症的发生, 以保证治疗的有效进行从而缓解心脏毒性症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3]。 现将我院2012年8月—2013年7月收治的69例甲亢性心脏病病人行放射性131I治疗的护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69例病人, 男31例, 女38例; 年龄28岁~ 72岁, 平均56. 8岁;病程2年~ 19年;其中心律失常23例, 心力衰竭25例, 心脏扩大38例。 全部病例经甲亢性心脏病的诊断依据确诊为甲亢性心脏病, 所有病人均先纠正心力衰竭或 β 受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等治疗, 在病人知情同意选择的基础上, 给予放射性131I治疗。
1. 2 方法 采用一次性的131I口服液。131I治疗前2周~3周禁食含碘的食物、药物, 根据甲状腺显像并结合病人的年龄、病程、病情、甲状腺吸碘率等具体情况确定131I剂量, 一次性空腹口服给药。
2护理
2. 1心理护理 甲亢性心脏病病人多表现为情绪易激动、多言好动、失眠、焦躁易怒、紧张不安, 在治疗前对131I治疗存在一种恐惧和顾虑心理[4], 因此应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 多关心病人, 鼓励病人表达内心感受, 理解和同情病人, 建立互信关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向病人及其家属讲解131I治疗的基本原理、适应证、禁忌证、给药剂量和方法, 以及疗效观察、放射防护等, 提高病人对疾病及131I治疗的认知水平。介绍治疗成功病例, 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 使病人以平静的心态接受治疗和护理[5]。
2. 2症状与体征的观察 1甲亢性心脏病是甲亢发展到一定阶段造成的心脏损害。由于受甲状腺激素的直接作用以及醛固酮系统激活和交感肾上腺激素系统的间接作用, 病人会长时间处于高代谢的循环状态, 以致出现心律失常乃至心力衰竭的情况, 因此对病人心率、心律的监测非常重要[6]。如病人出现咳嗽、胸闷、 心慌不适、心悸、气促、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等症状时, 提示有心力衰竭的可能, 应及时报告医生, 立即给予吸氧, 协助病人半卧位 (头和躯干抬高到45°, 双下肢下垂) , 并遵医嘱给予洋地黄类强心剂等正性肌力药物或利尿剂以减轻心脏负荷。在用药期间, 一定要观察病人的心率、心律及心电图变化, 当心率小于60 /min或节律不规则应暂停服药并报告医生, 以及有无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黄视、绿视等洋地黄中毒症状。2当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较高时, 由于受感染、手术、创伤、精神刺激等诱因影响病人可出现甲亢危象[7]。如病人出现高热 (体温> 39 ℃) 、大汗、心动过速 (140 /min以上) 、烦躁、焦虑不安、谵妄、恶心、呕吐、 腹泻等症状时提示有甲亢危象的可能, 应及时报告医生, 立即吸氧, 呼吸困难取半卧位,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及时准确按医嘱使用丙硫氧嘧啶、复方碘溶液等药物,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 3出入液量的观察 每日准确记录24 h出入液量, 维持24 h出入液体的平衡, 防止心力衰竭的发生。 谨慎输液, 严格控制输液速度、液体量及含盐液体, 输液时输液速度一般控制在20 gtt/min ~ 30 gtt/min为宜, 以免过快过多的补液量增加心脏负担, 诱发心力衰竭。同时甲亢性心脏病病人常表现多脏器血液灌注不足, 表现出有少尿、下肢水肿等症状, 利尿剂可增加心力衰竭病人的尿量排出, 减轻液体潴留体征, 减轻心脏负担, 按医嘱使用利尿剂时准确记录尿量。
2. 4血钾和外周血白细胞的观察 由于甲亢的高代谢状态下, 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 使细胞膜上钠-钾泵ATP酶活性增高, 钾离子由细胞外液转移至细胞内液, 加之病人往往食欲欠佳, 钾摄入不足, 容易出现低钾血症、周期性麻痹等症状[8]。甲状腺心脏病使用袢利尿剂和噻嗪类利尿剂时也容易出现低钾血症, 低血钾的状态下易诱发心律失常或洋地黄中毒、心力衰竭等情况以及甲亢性心脏病病人大便次数增加, 容易造成脱水、电解质紊乱, 因此应严密监测电解质和血钾及有无乏力、腹胀、肠鸣音减弱等低钾血症的表现。此外, 部分病人经抗甲状腺药物 (如他巴唑等) 治疗后出现白细胞降低, 继发感染, 可诱发甲亢危象, 因此, 外周血白细胞的检验结果非常重要。外周血白细胞在3 × 109/ L或中性粒细胞1. 5 × 109/ L以下者, 经升白细胞、抗感染等治疗后方可行131I治疗。
2. 5健康教育
2. 5. 1131I治疗注意事项 服131I后2 h内不进食、不吐痰, 以保证131I被完全吸收。晕车病人不乘车, 防止呕吐影响131I效果。服药当天多饮水, 以利于除甲状腺以外其他组织吸收的131I排出体外, 并多次冲洗卫生间。服131I后7 d ~ 10 d可出现颈部胀痛、压迫感等放射性甲状腺炎症状, 这属治疗后正常反应, 可自行缓解。服碘后切勿挤压甲状腺, 防止甲状腺激素大量进入血液引起甲亢危象或喉头水肿等并发症。由于131I是放射性物质, 服后避免对他人不必要的辐射, 1个月内避免与儿童亲密接触, 条件允许最好单独居住, 指定卫生间大小便。服131I后注意休息, 避免劳累, 预防感冒, 保证充足睡眠, 情绪稳定, 1年内避孕。病人治疗出院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返院复诊, 确认治愈后每年复查1次。
2. 5. 2 用药指导和病情自我观察 按医嘱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抗甲状腺药物时不可自行减量、停药或擅自改用其他药物。教会病人自测脉搏的方法以利于自我病情监测, 服用地高辛前自测脉搏, 当脉搏在60 / min以下时暂停服药到医院就诊。应用抗凝药物华法林时应严格按医嘱执行, 治疗期间需定期测定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 在未达到治疗浓度 (2. 0 ~ 3. 0) 时需每天测定, 达到治疗水平时每周测2次或3次, 以后延长到每周1次或更长。如有异常应汇报医生及时处理, 并根据INR或凝血酶原时间 (PT) 调节华法林的剂量, 并观察有无皮肤淤斑、淤点以及口腔、鼻腔、消化道等有无出血不良反应, 定时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的检测和心电图检查。
2. 5. 3 饮食指导 禁烟、禁酒、禁咖啡和浓茶, 禁碘饮食, 膳食中的碘盐可放在阳光下暴晒或通风地方让碘自然挥发后使用, 或在炒菜时用热油炸一下, 让碘挥发再炒菜[9]。严格限制食盐摄入量, 每日摄盐量不超过5 g, 保持清淡饮食。另外甲亢性心脏病病人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 能量消耗大, 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及矿物质丰富的食物, 如奶类、蛋类、瘦肉等优质蛋白质, 多摄取新鲜蔬菜和水果。指导病人适量多摄入含钾丰富的食物, 如橘子、香蕉、枣、葡萄干等, 预防低血钾的发生。饮食上要做到定时定量或少量多餐, 以避免过度饱食, 同时注意保持大便通畅, 切勿用力排便, 必要时口服缓泻剂。
2. 5. 4 生活指导 呼吸道感染可加重心脏负担, 寒冷季节要注意御寒保暖, 不去人多拥挤、空气流通不畅的公共场所。注意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节奏, 做到劳逸结合, 防止过度劳累, 参加劳动时要量力而为, 避免任何强度大的体力劳动。保持良好的睡姿, 尽量采取右侧卧位、头部略高的睡姿以避免心脏受压而加重心脏负荷, 心力衰竭时半卧位以减轻肺淤血, 降低心脏负荷。 重视精神与心理调节, 病人要学会控制情绪, 消除不愉快的心理刺激, 做到心胸开阔, 遇事冷静, 拥有平和的心态, 保持心情愉快和情绪稳定。
3结果
本组104例甲亢性心脏病病人均顺利接受131I治疗, 无急性心力衰竭及甲亢危象等并发症的发生。经24个月左右的随访, 52例病人痊愈, 甲亢的临床症状、 体征及心脏异常全部消失, 甲状腺功能正常或稍低下, 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恢复正常;11例病人缓解, 甲亢的临床症状、体征部分缓解, 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有好转。 总有效率91. 3% , 获得良好的效果。
4讨论
综上所述, 在甲亢性心脏病病人行131I治疗过程中, 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疾病知识并向病人提供有针对性的综合性护理措施, 还要加强病人的健康知识教育等多因素的护理行为, 使病人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并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 充分发挥病人在疾病中的自我管理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林江.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的临床治疗体会[J].中外医疗, 2012, 31 (4) :82.
[2]何建华, 黄昌成, 白雪, 等.放射性131碘治疗甲亢性心脏病的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 2014, 7 (7) :35-36.
[3]李敏.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114例临床特点观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5 (6) :117-118.
[4]Ding Y, Xing J, Fang Y, et al.131I therapy for 345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severe hyperthyroidism:without antithyroid drug pretreatment[J].Exp Biol Med (Maywood) , 2016, 241 (3) :290-292.
[5]周琴丽.甲亢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干预临床对预后的影响分析[J].护理研究, 2013, 27 (1B) :119-120.
[6]Jolobe OM.Thyroid heart disease should include the coincidental association of hypothyroidism and atrial fibrillation[J].Am J Med, 2015, 128 (3) :9.
[7]Xing J, Zhang Y, Liu G.Long-term results following131I treatment of thyrotoxic heart disease:a report of 68 cases[J].Zhonghua Nei Ke Za Zhi, 1995, 34 (9) :591-594.
[8]Chang KY, Lee SH, Park HS, et al.Severe hypokalemia and thyrotoxic paralysis from painless thyroiditis complicated by life-threatening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and rhabdomyolysis[J].Intern Med, 2014, 53 (16) :1805-1808.
[9]魏文华.海岛甲状腺机能亢进病人饮食情况调查与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5) :445-446.
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多因素分析 篇2
1 自我伤害行为的界定与分类
1.1 界定
对于自我伤害行为,随研究范畴不同而有不同的定义,这使得自我伤害的界定颇为广泛。一般看来,这些界定主要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自我伤害指以自杀、企图自杀,以及任何方式伤害自己身心健康的行为;狭义的自我伤害指以不太极端激烈的方式伤害自己的身心健康,主要指标为个体并无结束自己生命的明显意愿。关于自伤行为的诸多用语中,较常使用的有3种:自我伤害(self-injurious, SI)、自我损伤(self-harm, SH)和自我毁坏(Self-mutilative behavior, SMB)。其中,SH的外延最宽泛,它可以理解为任何直接或间接伤害自己的行为,既包括不被社会所赞许的行为,也包括不同文化传统中人们认可甚至鼓励的行为,如在身体上打洞、纹身、攀岩等,甚至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忽视也在其范围之内。SI被理解为个体有意识对自己身体的伤害,它以改变或伤害自己的身体组织为特征,从有意擦伤皮肤到完全的自杀行为,都属于这一范畴,但不包括间接的SH行为。SMB含义为刻意造成对自己身体伤害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目的不是要造成自己死亡的结果,且这类行为包含于广义的SI之内。本文所讨论的即为SI行为。
1.2 分类
如同对SI的界定,SI行为也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例如,我国台湾地区的《校园自我伤害防治处理手册》所定义的狭义SI行为包括扯头发、以头撞墙、咬伤自己及割伤自己。Ross和Mckay将SI分为直接与间接两类,直接SI行为指以身体撞击硬物、打咬自己、割烫伤自己、挖眼睛、扯头发;间接SI行为指酗酒、药物滥用等。
目前,Favazza和Sinemon[1]的扩展分类系统将SI行为分成4类,见表1。
2 自我伤害与自杀行为的比较
前已述及广义的SI行为是将自伤与自杀都包含在内,没有明显的区分。研究中自杀比SI问题受到更多的关注[2],而且SI常与自杀相联系,但实际上两者有差异。综合相关文献,我们从心理过程的知、情、行角度对二者进行比较,见表2。Favazza[1]也从知、情、行的心理过程对二者进行比较,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此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自杀与SI都是攻击、死亡本能的表现。Menninger[3]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做了修正,他将SI视为一种自我治疗,象征着一种胜利,生之本能战胜了死之本能(即SI者认为SI是将身体上坏的部分消灭,而好的部分获得重生)。
3 自我伤害行为多因素分析
大多数SI者在行动之前都经历过相似的心理体验,即紧张、愤怒、焦虑、烦躁、悲伤或者人格解体感的加剧,这些体验使其既不能逃脱也不能控制。另有研究表明,SI行为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但有相同之处,即情境中都充满压力,且存在拒绝或放弃,这种情境特征既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仅仅是个体的知觉。因此,我们从个体与情境两个层面来分析影响SI行为的因素。
3.1 个体因素
3.1.1 性别差异:
一般认为,女性更多做出SI行为。国外研究发现,SI行为以女性居多,且有日渐增加的趋势。英国精神健康基金会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过去20年里,年轻女性的SI频率较男性高,是男性的7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男性青少年SI频率上升了2倍,亚洲女性的SI是其他地区的6倍[4]。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得出不同结论,这可能是因为在以往的研究中,许多样本都来自边缘人格障碍(BPD)患者,而BPD患者以女性居多。现在的研究结果显示,不论是精神病人样本,还是非临床样本,SI行为发生率男女相当。但是,在得出确切的结论前,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3.1.2 风险行为(酗酒、药物滥用、攻击行为等):
(1) SI倾向或行为从心理卫生的角度来看,背后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求助的信息,希望透过这些行为,使其心声得到回应,而这种求助方法常被青少年所采用。不良青少年(或称问题少年)对自己的未来持悲观态度时,常出现自伤行为,甚至以极端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所以是自杀的高危人群[5]。综观个人偏差行为与SI的相关研究,Bren等[6]认为,攻击行为、成瘾行为和偏差行为问题,都可以解释预测男女的SI行为。(2)挫折-攻击性的宣泄,挫折-侵犯学说认为,青少年遭遇到挫折的时候,如果没有及时疏导,经常会使用一些不良的适应方法来保护和防卫自己,对抗挫折、失控的情绪。如果青少年挫败情绪积蓄过久,其性格就会变得烦躁、易怒,打架动粗的行为就会出现,甚至发生伤害自己的向内攻击行为。
3.1.3 性别认同:
研究发现有些男性SI者希望自己是女性、排斥自己的阴茎、喜欢女装打扮、发生同性性行为,也可能童年时曾被父母视为女孩子来养育,或因尿床、手淫而被威胁阉割生殖器的经历;有些女性SI者厌恶月经与性行为。而不论男女对性都存有罪恶感,通常在处理性关系与承担性别角色中,出现困难,此外,有些则在童年期或青少年期有滥交行为[1]。
3.1.4 童年创伤经历:
在SI者身上常可以发现成长过程中的失败经验、童年遭遇的身体虐待,甚至是性虐待[7]。SI行为就像早期受到虐待的经验一样,SI者模仿施虐者伤害自己的行为,同时也由SI让自己从本来无助受害的角色转变成为主动加害自己的角色。早期的创伤经历,对于认知发展有明显的影响,与一般儿童相比,受虐儿童不太会表达自己内在的情绪状态,而这样的缺陷可能造成情绪冲动控制不良[8],产生SI行为。人们通常认为SI者是没有办法判断自己情绪的人,他们缺乏足够的语言能力来有效表达自己的内在状态,并且向他人寻求协助,认知能力的缺陷容易让SI者认为自己是没有情绪的。而和其主要照顾者长期分离的个体,不记得自己在幼时曾经有谁对他特别好或特别喜欢他,有这种感觉的个体,是最不善于利用人际资源来控制自己情绪的人。Favazza和Conterio[9]针对女性习惯性SI的研究发现,54%的SI者形容自己童年是痛苦、不幸、悲凄的,只有8%的SI者形容自己童年是快乐的。
3.2 环境因素
3.2.1 家庭:
从家庭系统观点来看,个体的行为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家庭是培养个体情绪、态度及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家庭结构、家庭功能以及家庭成员互动关系不良所造成的压力,与青少年的情绪和行为密切相关。影响SI行为发生的家庭因素:(1)亲子关系、亲子间的沟通问题[10]以及缺少支持系统是发生SI行为的重要因素,此外,父母的不当管教,尤其以惩罚为主的教育方式,也常造成负面影响。(2)当以家庭系统的观点来看青少年问题时,除了亲子关系外,父母的婚姻关系对青少年的行为也产生重要影响。当青少年在充满冲突、家庭气氛不佳的环境,青少年会有寂寞感,觉得自己是不被喜爱或是可被抛弃的,遇到问题时较容易产生SI行为。(3)家庭暴力、受虐、被忽略的经历,尤其是遭受家庭暴力的青少年,有不少会选择离家出走来避免进一步的侵害,也因此被贴上离家出走的偏差标签。
Lipschitz等[11]发现,有些青少年以自杀的方式来作为永远逃离被虐情境的解决方法,认为自己是家庭中可被抛弃的一员,即使死去也不会有人感到惋惜。值得注意的是Lipschitz进一步指出,精神上的刻意疏忽,对青少年SI行为产生的影响,可能比身体上的伤害更大。Lipschitz等针对71名青少年因急性精神疾病而入院的患者调查中,发现有36名曾试图自杀、28名有过自残行为,而这64位有过SI经历的青少年中,有43.7%表示曾经被家人施虐、61.0%有过被精神虐待和被疏忽的体验。由这些研究结果或许可以解释为何目睹家庭暴力也会成为青少年的危险因素,目睹家庭暴力的孩子也许不会马上呈现出所谓的问题,但随时间的流逝可呈现出各种极端的自毁行为,如离家出走、药物滥用、自杀或杀人念头。
3.2.2 学校:
学校是青少年时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及同伴的影响往往取代了家庭,所以,影响青少年SI行为的学校因素同样值得关注。(1)同伴关系,青少年多以学校为主要的社交场所,因此同伴关系的建立也多以同学关系为基础。大多数青少年认为能够从同伴身上获得尊重及情绪上的支持,当他们有心事时,也倾向于对同伴诉说,也就是说,同伴团体具有提供情绪支持与鼓励的功能。此外,有SI经验的青少年,同伴关系通常比较差,面对问题的时候,无法从同伴身上获得情感支持,易采取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2)学习压力、父母过高的期望,往往也成为一个压力源,特别是学习成绩与期望有落差的时候。家庭望子成龙的迫切愿望,使其背负着沉重的学习负担,他们往往要在各种补习班中渡过乏味的寒暑假。此外,在期末考试或重大考试(中考、高考)的时候,会担心未能达到父母和教师的期望,影响前途命运,而导致负面情绪继而发生SI行为。(3)师生关系,许多学习成绩不好的青少年无法从教师身上得到情绪支持和鼓励,为保持自尊,这些学生会以偏差或退缩的行为来面对[12]。学校、教师在青少年有需要的时候,若能实时提供情绪支持或给予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将有助于避免青少年选择以SI行为缓解压力。(4)就业压力,多年的高校扩招造成了职场供需的巨大矛盾,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十年苦读,一朝失业”的巨大心理落差,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行为障碍率占16%~25.4%,并且有上升趋势,这种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归因方式,使得青少年更多的采用SI来面对就业等诸多人生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自我伤害,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1]Favazza AR.Bodies under siege:self-mutilation and body modifi-cation in culture and psychiatry[M].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6.
[2]Favazza AR.The coming of age of self-mutilation[J].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s, 1998, 186:259-268.
[3]Menninger KA.Psychoanalytic study of the ignificance of self-muti-lation[J].Psychoanalytic Quarteril, 1935 (4) :408-466.
[4]Richardson C.自我伤害:了解原因和治疗观点[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5, 2 (6) :284-285.
[5]Cairns RB, Peterson G, Neckerman HJ.Suicidal behavior in ag-gressive adolescents[J].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1988, 17:298-309.
[6]Brent DA.Risk factors for adolescent suicide:A comparison of adolescent suicide victims with suicidal inpatients[J].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1988, 45:581-588.
[7]Leibenluft E.The inner experience of the borderline self-mutilator[J].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1987 (1) :317-324.
[8]Vander, Kolk BA.Childhood abuse and neglect and loss of self-regulation[J].Bulletin Menninger Clinical, 1994, 58:145-168.
[9]Favazza AR.Why patients mutilate themselves[J].Hospital Com-munity Psychiatry, 1989, 40:137-145.
[10]Adams DM.Perceived family functioning and adolescent suicidal behavior[J].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1999, 33:498-507.
[11]Lipschitz DS.Perceived abuse and neglect as risk for suicidal be-havior in adolescent inpatients[J].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1999, 187 (1) :32-39.
多因素护理行为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3月—2010年2月在我院治疗并接受完整调查的痛风患者47例, 其中男40例, 女7例;年龄28~78岁, 平均 (51.9±14.7) 岁;所有患者的诊断均与痛风诊断标准[2]相符。
1.2 方法
自制问卷进行调查, 问卷内容均采用选择性问答为主, 在问卷未列及的情况下采用补充性描述为辅。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 包括个人和家庭;影响遵医行为的具体因素。征得患者同意后向患者发放问卷并作相应解释, 问卷要求患者亲自填写并当场收回。特殊情况下才可由护士代填, 但应就每一问题进行详细解读后按照患者意愿填写。
1.3 遵医行为评定
遵医行为主要包括:相关检查的按时完成、各治疗措施的按时完成、生活方式规律 (如适当的运动、规律的作息等) 、合理的饮食、身体不适及时就诊或咨询、定期复诊等6项。患者行为完全遵医:6项行为完全遵循并坚持良好;部分遵医:只有3至5项行为坚持良好;不遵医:遵循并坚持良好的行为未超出2项。
1.4 方法
利用ECXEL软件对调查问卷中的遵医行为、患者情况进行统计汇总。
2 结果
本组47例痛风患者中行为完全遵医的仅有5例, 占10.64%;部分遵医28例, 占59.57%;不遵医14例, 占29.79%。患者行为未完全遵医共有42例, 占所有患者的89.36%, 遵医行为较差 (见表1) 。
3 讨论
所谓遵医行为是指患者在就医后, 在疾病治疗和控制、预防的行为活动方面遵循医生的嘱咐。痛风在急性期多会在午夜或凌晨发作, 起病急、局部出现剧烈疼痛, 即使在缓解期间或作为慢性患者, 生活和工作也会受其影响, 所以痛风患者应该在治疗中更加积极配合医生, 以求达到较好的疗效, 但作为一种终身反复发作且无法根治的代谢性疾病, 患者难免会产生灰心, 再加上因为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医院宣传不到位而导致患者及其家人在治疗中的积极性更加降低, 遵医行为差。因此, 在日常护理中应特别注意对这些因素的消除。
3.1 获取患者信任, 增加患者治疗信心
当患者来医院住院治疗时, 护士应该热情接待并进行妥善的安置, 对其同房病人、主管医生、护士及医院设施、环境进行详细介绍, 使患者尽快融入住院环境, 消除入院的陌生、焦虑感。同时护理中加强对患者关心、体贴、交流, 消除患者孤独无助和焦躁感, 进而获取患者的好感和信任, 使患者在治疗中信心增加, 更加容易接受医嘱并在行为动作上积极配合。
3.2 加强疾病知识宣传
护理过程中通过健康教育宣传向患者讲解痛风的发病机制、因素、并发症等相关知识, 以及科学饮食、规律用药和卧床休息、适量运动的重要性, 同时对治疗中相关检查的目的和作用, 指导患者在治疗中配合医嘱、合理安排作息, 远离潮湿、避免劳累过度并定期到门诊进行复查。同时也向患者家属或陪护人员认真讲解患者病情、形成机制、注意事项、复发诱因, 加强患者及家属对痛风的认知, 使其自觉遵守医嘱, 减少复发次数和并发症产生[3]。
3.3 提升患者自控能力
由于痛风病程贯穿病发后的一生, 时间较长, 患者的意志力相对会减弱, 难以将遵医行为坚持到底。因此护理中除了加强其对自身疾病的认知, 端正治疗态度, 还要对患者认真讲解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不适及其后果, 消除患者的疑虑, 使其做好心理准备, 积极主动的参与治疗, 并坚持到底。
3.4 加强家庭的参与、支持
痛风的治疗与护理只有很短的时间是在医院, 大部分都是在家里进行, 因此家庭的支持在患者的遵医行为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建立医务人员与患者家属的有效沟通, 鼓励患者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治理和护理, 使其了解到痛风发作的有效控制和并发症的减少不仅与医生有关, 患者和家属的配合也非常重要, 进而加大患者家庭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刘清, 侯亚玲.58例痛风患者的护理[J].当代医学, 2010, 16 (21) :124-125.
[2]万崇华, 高丽, 李晓梅, 等.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共性模块研制方法 (一) 一条目筛选及共性模块的形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 19 (11) :723-726.
多因素护理行为论文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卫生分院护理专业二 ~三年级3个年级均 ( 每个年级11个班级) 随机抽取7个班级共计1 022名女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课堂发放问卷由学生独立填写, 现场收回, 获得回答完整问卷980份, 有效应答率为95.9%。筛选体质量指数 ( BMI) 正常及消瘦女生共计890名。年龄分布在16 ~19岁之间, 平均 ( 17.6±1.43) 岁。
1. 2方法
节食程度问卷及相关影响因素问卷参考节食状况测查表与进食障碍问卷 ( EDI) [6]部分项目和陆晓花编制的异常进食行为问卷[7], 根据本地职业学校学生实际情况自行修订, 经预调查、反复讨论修改, 结构效度良好, 信度较高 ( α =0.892) 可作为筛查工具使用。在研究中, 将有时节食与曾经节食定义为轻度节食, 将经常节食与一直节食定义为严重节食, 两者均视为有节食行为。
根据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肥胖工作组2003年颁布的关于中国学生BMI的筛选标准[8], BMI <18. 5kg /m2为消瘦, 18.5 kg/m2≤BMI <24 kg/m2为正常体型, 24 kg/m2≤BMI <28 kg/m2为超重, BMI≥28 kg/m2为肥胖。现场测定身高体重。
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症状, 采用常用焦虑自评量表 ( SAS) 和Zung抑郁自评量表 ( SDS) 进行测定[9], 粗分乘以1.25得标准分, 按中国常模, SAS分界值为50分, SDS分界值为53分。
1. 3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 3. 1进行数据录入, 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所用统计学方法包括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 1节食行为在不同体型学生中的分布
在 980 名学生中, 消瘦225名, 正常体型665名, 超重和肥胖90名。有节食行为女生共计278名, 其中39名消瘦, 正常体型199名, 超重和肥胖40名。17.3%的低体重学生和29.9%的正常体重学生采取了不健康的节食行为, 40. 0% 的超重和肥胖学生通过饮食控制以降低体重。
2. 2 体型正常及消瘦女生节食行为单因素分析
2. 2. 1节食的年级差异一 ~ 三年级学生节食发生率分别为17.0% ( 41/241) , 30. 4% ( 94/309) , 29. 4% ( 103/34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186. 153, P =0. 000) 。
2. 2. 2不同体重体型态度对节食的影响表1显示, 体重正常及消瘦女生中仍有42.8%感觉自己比较胖;在感觉自己比较胖的女生中, 37. 3%有节食行为, 高于感觉适中及比较瘦的学生。对自己体重体型不满意、比同龄人更担心体重体型以及担心体型会影响他人对自己评价的女生节食率均较高 ( P值均 <0.01) 。
注: ( ) 内数字为节食率/%。
2. 2. 3家庭因素对节食的影响人均月收入在2 000元以上的家庭子女节食发生率高于低收入家庭; 父母对家庭的满意度对子女节食率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母亲有节食行为的女生节食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 ( ) 内数字为节食率/%。
2. 2. 4同伴及传媒对节食的影响同伴节食以及喜欢经常阅读时尚杂志的女孩节食率较高; 认为同伴对体重的态度对自己有影响的女生节食率为34.2%, 明显较高。见表3。
注: ( ) 内数字为报告率/%。
2. 2. 5心理因素与节食在BMI正常及消瘦的890名女生中, 存在焦虑症状的女生有127人, 阳性率为14. 3% ; 有焦虑症状女生节食率为31. 5% , 无症状者为26.0%。存在抑郁症状的女生有223人, 阳性率为25. 1% ; 有抑郁症状女生的节食率为29. 1% , 无症状者为25.9%。有焦虑或抑郁症状女生节食率高于无症状者,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χ2值分别为1. 709和0. 880, P值均 > 0. 05) 。
2. 3节食行为相关因素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
以有无节食行为为因变量, 以学生的家庭人均收入 ( 1 000元以下 =1, 1 000 ~2 000元 =2, 2 000元以上= 3) 、父母对家庭满意度 ( 满意 = 1, 一般 = 2, 不满意= 3) 、母亲是否节食 ( 是 = 1, 否 = 2) 、对体重体型是否满意 ( 是 =1, 否 =2) 、是否比同龄人更担心体型 ( 是 =1, 否 = 2) 、体型如何会影响他人对我的评价 ( 是 = 1, 否 =2) 、同伴节食 ( 是 =1, 否 =2) 、同伴对体重的态度对自己影响 ( 是 =1, 否 =2) 、是否经常阅读时尚杂志 ( 经常 =1, 有时 =2, 偶尔 =3, 从不阅读 =4) 、年级 ( 一年级 =1, 二年级 =2, 三年级 =3) 、SDS抑郁症状 ( 有= 1, 无 = 2) 、SAS焦虑症状 ( 有 = 1, 无 = 2) 共12个因素为自变量, 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年龄/年级、家庭收入、同伴节食、自我对体重的感觉与比同龄人更担心体重体型5个因素与节食行为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3 讨论
来自波士顿儿童医院与哈佛医学院的联合研究显示, 通过节食控制体重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 实际上还有可能促进体重增加[10]。对于肥胖青少年,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饮食控制是管理体重的有效策略, 但对于BMI正常甚至消瘦的学生, 盲目节食是严重危害健康的危险行为。因此, 应特别关注BMI正常与消瘦学生的节食行为。
有研究显示, 部分大学生对自己肥胖与否缺乏正确判断[11]。南京地区高职护理专业体质量指数正常及消瘦女生中有42. 8%认为自己的体重高于正常水平, 且这部分人群有37.3%的学生有节食行为。与北京地区的调查结果较为一致[12]。2011年安维维等[13]对全国7个省市的大学生不良饮食行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在体重正常或过轻的应答者中, 仍有24.1%自我评价体重偏重, 其中女生为31.8%。提供平衡膳食和培养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是改善学生营养的关键[14], 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教育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体重体型, 建立健康的饮食行为。
付丹丹等[12]2005年对北京地区女大学生调查显示, BMI正常的学生中有47%认为自己的体重高于正常水平[13]。本研究结果显示, 高年级学生节食发生率高于低年级学生, 高年级女生对自己体型、体重的负性态度比低年级严重; 低年级学生由于需要熟悉新的学习环境与同学关系, 对自己身体的关注度会有所迁移。
有调查发现, 同伴节食、对于同伴的模仿、同伴之间的竞争[15]是导致学生发生节食行为的重要动力, 影响学生对自身体型的正确评价, 很容易将相互比较转化为自身的行为态度, 与国外的研究结果相同[16]。
多因素护理行为论文 篇5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0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观察病例, 符合中国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Ⅲ (CCMD-3) 有关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 男55例, 女51例;年龄31岁~76岁, 平均年龄 (57.43±12.98) 岁;精神分裂症病程2年~22年, 平均 (8.94±3.23) 年。
1.2 药物治疗遵医行为[3]
主动按医嘱或说明服药为遵医行为好;拒绝按医嘱服药, 或症状加重时才用药, 症状减轻即擅自停药或换药或减量等为遵医行为差。
1.3 方法
随访时间2012年1月—2013年l2月, 采用查阅住院记录、门诊记录、家访、电话联系等形式,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逐项记录, 比较药物治疗遵医行为好及遵医行为差患者的年龄、性别、精神分裂症疾病知识、家庭社会支持、药物副作用等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0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遵医行为好65例 (61.32%, 65/106) , 遵医行为差41例 (38.68%, 41/106) 。遵医行为差组缺少精神分裂症疾病及药物治疗知识、缺少家庭社会支持、担心药物副作用高于遵医行为好组的 (P<0.05) ;遵医行为差组年龄 (64.13±12.98) 岁大于遵医行为好组的 (55.52±14.03) 岁 (u=3.56, P<0.05) , 是影响药物治疗遵医行为的相关因素;2组性别比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例 (%)
3 讨论
3.1 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遵医行为的相关因素
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遵医行为差临床上常见, 也是复发的重要原因[2]。本组药物治疗遵医行为好61.32%、遵医行为差38.68%, 进一步研究显示影响遵医行为因素: (1) 年龄大。本文遵医行为差组年龄 (64.13±12.98) 岁, 大于遵医行为好组的 (55.52±14.03) 岁 (P<0.05) 。年龄大的患者记忆力减退及认知分辨力差;患有多种老年病, 服用多种药物;家属对其关心不够, 不能及时督促按时用药[4]。 (2) 缺少精神分裂症疾病及药物治疗知识。认为病情好转无需进行服药治疗, 对疾病周期不了解, 导致无规律服药、擅自减药、频繁换药[5]。 (3) 缺少家庭社会支持。遵医行为差组46.34%, 高于遵医行为好组的18.46% (P<0.05) , 精神分裂症患者病程长, 易复发, 给家庭和单位造成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久而久之家庭社会支持就会削弱或丧失, 交际范围越来越小, 自卑消沉, 对治疗失望继而不配合甚至拒绝治疗[6]。 (4) 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嗜睡、体重增加等副作用, 直接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而自行减量或停药[7]。本文遵医行为差组患者担心药物副作用56.10%, 高于遵医行为好组的24.62% (P<0.05) 。
3.2 提高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遵医行为的护理对策
(1) 对于老年人则应给予更多关注[8], 有针对性地随时进行教育, 让家属参与到治疗和监测中, 以提高遵医行为[9]。 (2) 开展精神分裂症健康教育。宣传有关精神病的基本知识, 加强患者对精神病治疗的正确认识, 提高精神病患者的自我康复与护理知识, 调整心态, 使患者正确对待疾病, 主动配合用药[10]。 (3) 家庭、医院、社会之间应联络畅通, 以利于患者在任何环境都能得到照顾及安慰, 使患者感受到应有的支持、尊重和承认, 保持愉快心情, 以最佳的心身状态接受治疗。 (4) 用药指导:指导患者了解抗精神病药物的名称、作用、剂量、用法及注意事项, 教会其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用药前估计可能发生的副作用, 提前给予预防措施 (适当调整药物剂量、应用相应拮抗剂等) 。
参考文献
[1]赵靖平.精神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248-249.
[2]夏忠虎.护理干预对住院精神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效果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l7 (23) :3101-3102.
[3]陈汝兰, 钟皓, 梁润娣.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依从性调查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6, 12 (7) :1257.
[4]张王娥, 杨淑芬.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36) :114-115.
[5]张敏, 江志萍.健康教育路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上海精神医学, 2010, 22 (3) :151-152.
[6]马灵亚, 吴桂红, 陈利军.家庭支持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院外遵医行为影响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与康复, 2009, 8 (9) :734-735.
[7]刁艳云, 张晓芹, 车秀美.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病人遵医行为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6, 20 (8) :2000-2002.
[8]李春芳, 李珏, 刘松柏, 等.家庭干预治疗降低精神分裂症复发率的临床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5) :413.
[9]王淑蕊.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的选择[J].基层医学论坛, 2008, 12 (8) :728-729.
多因素护理行为论文 篇6
关键词:腹膜透析,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护理
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治疗主要依靠替代疗法, 即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 而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 (CAPD) 由于具有设备简单、易于操作、安全有效、治疗费用较低以及可以在患者家中自行操作等优点, 已经成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重要替代治疗方法之一。有研究报道2010年我国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数量会超过100万人[1]。腹膜透析的技术在不断的改进, 透析方案也在不断完善, 患者的生存时间也随之逐渐延长, 老年患者越来越多, 老年患者抵抗力差, 易并发呼吸道感染。本研究通过分析腹膜透析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 并有针对性的给予相应的护理对策,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方法
根据患者是否合并呼吸道感染, 将所有住院患者分为感染组45例 (52例/次) 和非感染组 (137例) 。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检查, 包括血常规、24h尿蛋白定量、肝肾功能、血脂等。记录患者出现发热、咳嗽、胸疼或气促等呼吸系统症状时间, 查血常规、痰培养、胸片, 必要时进行血培养。
1.2 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制定的“医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感染诊断标准”, 和Dilwoth[2]关于腹部手术后肺部感染的积分式诊断标准: (1) 口腔内温度>38℃, 并持续24h以上; (2) 术后发生咳嗽或原有咳嗽次数增多; (3) 脓痰增多; (4) 肺部闻及湿性啰音; (5) 胸片有新的侵润性改变; (6) 血白细胞>11×109/L。以上除3条为3分外, 其余各条均为1分, 累计≥4分则肺部感染诊断成立。如患者有下述症状或体征3项以上则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发热、鼻炎、咽喉痛、耳痛、眼部充血、鼻窦压痛和扁桃体肥大[3]。
1.3 统计学方法
对全部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用SPSS17.0软件包, 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对研究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189例腹膜透析患者中, 符合呼吸道感染标准的患者45例 (52例/次) , 有患者多次发生呼吸道感染, 患者年龄31~82岁, 平均67.24岁, 其中男性23例/次, 女性12例/次, 合并糖尿病患者13例。
2.2 病原菌检查结果
在189例我院腹膜透析并发呼吸道感染患者中, 细菌培养及鉴定病原学阳性标本35例, 其中排在前两位的是大肠杆菌 (12例) 和肺炎克雷伯菌 (7例) , 其次是鲍曼不动杆菌 (4例) , 铜绿假单胞杆菌 (3例) , 变形杆菌 (2例) , 其他细菌感染 (7例) , 见表1。
2.3 我院腹膜透析患者呼吸道感染多因素分析结果
我院腹膜透析患者呼吸道感染多因素分析见表2, 分析结果表明患者蛋白尿程度、血浆白蛋白水平及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均为透析患者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 (P<0.05) , 其中血浆白蛋白水平是腹膜透析患者呼吸道感染的高危因素。
3 讨论
3.1 相关结果分析
本组189例腹膜透析患者中合并呼吸道感染52例/次, 感染发生率为27.51%, 其中, 细菌培养及鉴定病原学阳性标本35例, 排在前两位的是大肠杆菌 (12例) 和肺炎克雷伯菌 (7例) 。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 患者蛋白尿程度越高, 血浆白蛋白程度越低, 合并糖尿病为腹膜透析患者并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腹膜透析患者大量蛋白尿时尿中丢失大量免疫球蛋白、B因子以及锌和转铁蛋白等, 导致机体特异性免疫功能减退;腹膜透析患者长期大量蛋白尿, 可出现营养不良, 导致患者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力减弱, 极易发生呼吸道感。本研究表明腹膜透析患者合并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呼吸道感染, 对于中老年糖尿病患者, 血糖控制不理想时, 长期的高血糖环境, 使人体组织蛋白质过度非酶性糖化, 产生糖化终末产物, 使免疫球蛋白生物活性降低, 机体的免疫和防御功能减弱, 最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 (P<0.05) , 严重者可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3.2 护理策略
3.2.1 加强个人卫生指导
对于具有呼吸道感染的高危患者, 应加强对患者的个人卫生指导。做好口腔护理, 预防与减少口腔内细菌滋生。对于老年体弱或长期使用激素者需每天观察患者口腔情况, 以早期发现口腔真菌感染。对于发生口腔真菌感染者, 可使用2.5%碳酸氢钠进行口腔护理。患者应根据气候变化情况随时增减衣服, 避免受凉感冒。对于具有呼吸道感染的高危患者, 佩戴口罩有助于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3.2.2 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室内通风、清洁、干燥, 室温18~20℃, 病室定时开窗通风每日2次, 每次不小于1h, 在阳光充足时进行。用空气消毒机消毒, 每日一次, 每次半小时, 定期用消毒液擦拭 (物品表面、桌面及地面。加强探视陪护人员管理, 减少病室陪护人员, 保证洗手质量, 尽力减少交叉感染。
3.2.3 适当补充蛋白质及维生素
腹膜透析过程会丢失一定量的蛋白质, 因此营养不良在腹膜透析患者中很常见, 由于腹膜透析液中每天有不少的蛋白及氨基酸丢失, 目前K/DOQI推荐蛋白摄入量为1.2 g/ (kg·d) 以保持患者氮平衡及营养状况的平稳[4], 应限制动物内脏、肥肉、某些海产品等富含胆固醇及脂肪的食物摄入。每天进适量含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丰富的蔬菜、水果、杂粮、海产品等。尿量减少、水肿严重者应记24h出入水量, 减少钠盐和水的摄入, 避免患者水肿进一步加重。
3.2.4 加强健康教育, 做好心理辅导
腹膜透析患者大多数年纪较大, 维持性腹膜透析多年, 在长期透析的过程中, 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失去治疗的信心, 认为自己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逐渐不愿和人沟通, 产生抑郁心理。因此管床护士要让患者对自身疾病有正确的认识, 提高患者的参与意识, 对于抑郁患者, 需进行心理安慰, 同时利用社会支持保障机制, 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消除自卑感, 保持良好稳定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苏春燕, 郑修霞.宫玉花.腹膜透析患者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2) :160-162.
[2]Dilworth JP.Postoperative chest infection after upper abdominal surgery:an important for smokers[J].Respir Med, 1992, 86 (3) :205-210.
[3]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577-583.
多因素护理行为论文 篇7
关键词:急性外伤性,吸毒行为,心理因素,护理
吸毒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社会安定,目前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吸毒者由于情绪、人格的改变,导致车祸、打架、刀砍、跳楼等意外在临床上日益增多,造成急性外伤性病患者中有吸毒行为人员比例有明显增高趋势的现象。因此,我们开展本项目的研究,对临床上不同原因造成的急性外伤性患者进行有关吸毒行为的调查,了解该群体患者中有吸毒行为者其吸毒的行为习惯及急性创伤后的心理状况,评估其吸毒行为及心理因素对临床护理和康复的影响,从而为临床上制订有效的护理计划及治疗用药方案提供有力的依据,以促进该群体患者的身心康复,并为完善我国创伤心理学和护理心理学理论提供临床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7年6月~2009年4月在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沙湾人民医院及大岗人民医院住院及门诊治疗的不同原因造成的急性外伤性患者为调查对象,调查人数共500例。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1.2.1. 1 调查的原则
遵循保密、自愿的原则,由调查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调查的目的和意义,通过详细询问结合表格记录的方式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承诺对调查资料保密。调查人员均经过严格的培训,掌握有关毒品知识及与吸毒患者沟通的技巧。
1.2.1. 2 调查内容及方法
(1) 急性外伤性患者一般情况及吸毒行为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急性创伤后的心理状况、是否有吸毒行为;有吸毒行为者的年龄、文化程度、所吸食毒品的种类、吸毒方式、吸毒史、第1次吸毒主要原因等。对创伤较轻、意识清楚的急性外伤性患者,在经过相关的急救措施处理后即可进行相关的调查。对于特别危重的或合并有颅脑部外伤而伴有昏迷、意识不清等症状的患者,等患者度过了危险期后生命体征基本稳定时对患者或患者亲属进行调查。患者创伤后的心理状况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1],使受试者在同一指导语下进行测试。 (2) 有吸毒行为的急性外伤性患者的戒断症状调查。住院患者在伤口愈合出院时、门诊治疗的患者在伤口愈合拆线时由调查人员发放调查表对其治疗期间有否出现戒断症状进行调查。 (3) 急性外伤性患者康复效果调查。住院患者在伤口愈合出院时、门诊治疗的患者在伤口愈合拆线时由调查人员发放调查表对其伤口感染情况及伤口愈合时间进行调查。
1.2.2 对比方法
将调查中显示有吸毒行为的所有患者作为吸毒组,与调查显示没有吸毒行为的患者中随机抽取的相同人数的患者作为非吸毒组,对两组的SCL-90各因子分、伤口感染发生率及伤口愈合时间进行比较。
1.2.3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录入所得数据,对有吸毒行为的急性外伤性患者的吸毒情况进行统计描述,对吸毒组与非吸毒组的SCL-90各因子分、伤口愈合时间比较进行t检验,对这两组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伤口感染发生率比较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急性外伤性患者的吸毒行为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500例急性外伤性患者中有吸毒行为的患者有46人,所占比例为9.2%。
2.2 有吸毒行为的46例急性外伤性患者的调查结果
2.2.1 年龄
吸毒年龄15~45岁,平均 (22.0±3.8) 岁,其中15~25岁的青少年41人(89.1%)。
2.2.2 文化程度
初中文化33人(71.7%),小学文化8人(17.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5人(10.9%)。
2.2.3 吸毒史
最短1.5个月,最长6年,平均 (10.0±2.3) 个月。
2.2.4 吸食毒品的种类
海洛因占55.1%,新型毒品(摇头丸、冰毒等)占16.8%,吸食毒品为2种以上的占24.6%,其他毒品占3.5%。
2.2.5 吸毒方式
以唆吸/鼻吸为主占50.1%,口服为主的占24.3%,静脉注射为主的占22.1%,其他方式占3.5%。
2.2.6 第1次吸毒主要原因
好奇20例(43.5%),心情不好9例(19.6%),被他人引诱8例(17.4%),寻求快感7例 (15.2%) ,其他2例 (4.3%) 等。
2.2.7 戒断症状
有吸毒行为的46例急性外伤性患者治疗期间出现戒断症状的30例,占65.2%。
2.3 吸毒组与非吸毒组的比较结果
2.3.1 吸毒组与非吸毒组SCL-90各因子分比较
由表1可见,除恐怖及精神病性因子分吸毒组与非吸毒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 (P>0.05) ,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因子分这7个因子分吸毒组患者均>2分且均明显高于非吸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说明吸毒组患者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非吸毒组且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
2.3.2 吸毒组与非吸毒组的康复效果比较
由表2可见,吸毒组的伤口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吸毒组,吸毒组的伤口愈合时间明显长于非吸毒组,这说明吸毒组的康复效果比非吸毒组差。
3 讨论
有吸毒行为的急性外伤性患者其吸毒行为及心理因素对临床护理的影响:
3.1 该类患者的心理护理难度大
从调查结果我们分析,吸毒组患者存在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在于: (1) 吸毒组大部分为青少年,发育上正处于生理的断乳期,好奇心强,易受引诱,自控能力差,情绪波动大。 (2) 吸毒者多有反社会行为,其行为为社会、亲友、家庭所不容,导致吸毒患者缺乏人际心理支持,外伤后所受到的社会及家庭的关心和照顾大大少于非吸毒的外伤患者,因此其敌对因子及人际关系因子明显高于非吸毒的外伤患者。 (3) 由于吸毒行为所造成的生理及心理毒瘾的影响,使吸毒外伤患者内心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抑郁及焦虑情绪。 (4) 吸毒外伤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和人际交往能力低下还会影响到患者面对医护人员时会出现自卑、羞愧感等的心理,表现沉默寡言、表情淡漠、不愿与医护人员沟通等。上述4个因素使有吸毒行为的急性外伤性患者临床的心理问题大大多于非吸毒的急性外伤患者,使护士对其进行心理护理的难度大大增加。
3.2 该类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高
从调查结果可见吸毒组的伤口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吸毒组,且伤口愈合时间明显延长,我们分析主要原因在于: (1) 吸毒者血中的IgD、IgM、IgG的含量下降,导致全身抵抗能力下降,外伤后容易出现并发症[2]。 (2) 由于毒品对人身心的严重损害,导致吸毒外伤患者出现比较多的躯体化问题,大多表现为身体虚弱、胃肠不适、睡眠障碍等症状,影响了伤口的愈合。 (3) 吸毒患者卧床时间多,活动少,加上营养不良,影响了伤口的愈合[3]。以上因素使吸毒组患者发生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可能大大增加,影响了伤口的愈合,因此,要增强康复效果,护理的关键就在于预防并发症。
3.3 该类患者的临床护理风险增高
调查结果显示,吸毒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戒断症状的占65.2%,由此可见,有吸毒行为的急性外伤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戒断症状的比例相当高。戒断症状的出现不仅可能导致患者难以忍受而复吸毒,而且可能导致患者发生自伤、自残甚至自杀等危险行为,大大增高了临床护理的风险。
4 护理对策
4.1 加强心理护理
对有吸毒行为的急性外伤患者,护士应给予更多的关注,经常与患者谈心、沟通、询问病情,耐心听其倾诉,密切注意他们的心理变化,了解患者思想、生活上亟需解决的问题,在给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避免各种不良刺激,为患者保密,使其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亲切感和信任感,改善其敌对、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使其从消极的状态转为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帮助患者减轻各种心理压力,增强患者的自我心理减压能力,逐步恢复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向其家属及亲朋好友详细解释家庭及社会的支持对其身心康复的重要性,鼓励家人及朋友对该群体患者给予理解、关心和呵护,避免漠视、责骂、争吵等行为发生,让患者感到家庭及社会的支持和温暖,促进其早日康复。
4.2 严防并发症
由于吸毒组患者抵抗能力明显下降,外伤后容易出现并发症,因此,每天要密切观察伤口的情况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尽量将该类患者置于单人病房,保持通风及清洁。适当增加该类患者的营养,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活动,帮助患者消除睡眠障碍,以促进伤口的愈合。除常规观察及护理项目外,还应根据伤口的不同情况及并发症的先兆为该类患者设定重点观察及护理项目,严防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4.3 防范护理风险的发生
对有吸毒行为的急性外伤患者,护士应增强护理风险意识,加强安全防护[4,5]。勤巡视,密切观察其治疗期间有否出现戒断症状,对出现戒断症状者必要时用约束带固定,留陪人,严重者按医嘱使用药物替代疗法,防止患者意外损伤、加重伤情。加强病房中注射器、麻醉药品的管理。备好各种抢救物品,随时做好抢救准备,及时处理各种紧急情况。
4.4 健康教育
吸毒组以涉世未深、文化程度较低的青少年为主,该类患者对毒品的危害性缺乏深刻的认识而致吸毒及成瘾,因此,向该类患者讲述毒品的危害性,教授戒毒的方法,启蒙自救意识,矫治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以帮助患者重建健康生活的信心,这是护理人员的重要职责。
综上所述,急性外伤性患者中有吸毒行为的患者的比例较高(9.2%),有吸毒行为的急性外伤性患者其吸毒行为及心理因素使临床护理问题增多、护理难度增大、护理风险增加,不利于该群体患者的康复,护理人员应针对该类患者的吸毒行为及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提高临床治疗护理效果,促进该群体患者的身心康复,使其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J].上海精神医学, 1984, 2 (2) :68-70.
[2]崔敏, 苏田, 曾社生.浅谈吸毒患者术后护理[J].西南国防医药, 1999, 9 (6) :350-351.
[3]李桂梅, 李幺琴, 张肇梅.吸毒致外伤性骨折患者的心身状态分析及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 2001, 8 (1) :36-37.
[4]刘波.院前急救护理不安全因素探讨及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 2008, 15 (6)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