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变异

2024-06-02

传承与变异(共5篇)

传承与变异 篇1

一、继承“批判封建礼制”传统

20世纪, 中国文化正经历一场巨变。新文化运动的发起, 现代性开始融入文学, 而“批判封建礼制”几乎成了共有的主题。1918年, 担当新文化运动核心的鲁迅发表了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书中描写一个“狂人”, 不断疑心周围的人要迫害他, 揭示封建礼教和家族“吃人”的本质。他指出, 封建礼教对人的残害一方面来自“打抱不平”的家族之外的人, “……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 似乎想害我……”, 原因是“我”冒犯了“陈年流水簿子”——封建主义统治的长久历史。这类人虽是受害者, 然而他们更怕他们之中出现“异端”, 在痛苦的清醒和幸灾乐祸的混沌之间, 他们宁愿做封建旧制的拥趸, 冷酷地嘲讽境况更差的同伴。书中有段描写:

“……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 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 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 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 全没有昨天这么怕, 也没有这么凶……”

另一方面, 家族内部的血情之间也不存在半点人性的关照。“……他们的眼色, 也全同别人一样。进了书房, 便反扣上门, 宛然是关了一只鸡鸭”, “合伙吃我的人, 便是我的哥哥。”

可以看出, 鲁迅的家族小说中, 一个家族的构建是由外部人对其的观感以及它自身两部分组成的。鲁迅对于传统家族中的封建礼制的批判是对以上两方面同时展开的。鲁迅通过狂人的嘴, 揭开封建虚伪的“遮羞布”——

“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 仔细看了半夜, 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1932年, 巴金发表《激流》三部曲第一部长篇小说《家》, 讲述了幻想“四世同堂”的高老太爷高压专制下的大家族封建腐朽, 最终走向瓦解的过程。作者通过列举由包办婚姻造成的梅小姐、觉新等人的悲剧, 仆隶无人权造成的鸣凤等人的悲剧, 强烈控诉封建家族权威对青年人的迫害。巴金的控诉并不止于具体的家族权威, 而是直指制度本身。书中设计了一出丫头鸣凤跳湖后, 三少爷觉慧做的一场梦。梦中, 鸣凤变成有钱人家的小姐, 两人却并不就此获得幸福——鸣凤的父亲为了晋升, 威逼鸣凤嫁给高官, 最终两人在逃跑中坠海。由此可见, 导致觉慧两人爱情悲剧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两人身份的差异, 而是无所不在的封建礼制对所有青年人的自由和权利无情的摧残, 是制度“吃人”的血腥的本性。

愤怒地斥责封建礼制的鲁迅和巴金最终都下定了一个结论, 即封建礼制必将消亡。《狂人日记》中狂人对其哥哥规劝:

“你们可以改了, 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 活在世上。你们要不改, 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得多, 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 同猎人打完狼子一样!——同虫子一样!”

巴金写高老太爷临终前终于意识到在自己独断的统治下的家族的未来:

“事实已经十分明显:这个家庭如今走着下坡的路了。最后的结局是可以预料的。他自己虽然不愿意, 然而他赤手空拳, 也无法拦阻。”

虽然, 鲁迅和巴金均利用反叛者或专权者, 揭示封建家族的消亡是大势所趋, 然而对于家族构成的认识、家族反叛者的理解、家族为何会灭亡的思考等方面, 两人仍存在较大差异。下面, 让我们来做更具体的分析。

二、家族主题的书写差异

1、对家族的认识

家族是有家族成员组成, 因此, 在探究鲁迅和巴金对家族认识的差异时, 以具体人物描写为切入点更易。

“兄长”是两部作品中同时出现的典型人物形象。长兄如父, “哥哥”其实象征着封建礼制中父权, 代表着权威。《狂人日记》中, 父权的兽性表现地更为露骨, 亲情、同情心荡然无存。哥哥虽然知道社会人吃人, 最终也会吃自己的本质, 然而无论对“佃户”还是“妹妹”都是照“吃”不误。而《家》中, 人之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长子觉新虽然软弱, 渐渐沦陷于旧社会中, 但最终对同胞弟弟的爱, 让他帮助觉慧逃离家族。这样看来, 巴金较之鲁迅, 对于“犯罪者”或“未生成的犯罪者”有着一定程度的原谅。

家族中其他人物的描写上, 两者存在较大差异。《狂人日记》采用抽象化的方法, 文中除了哥哥、赵贵翁、大夫之外, 其他人通常用“他们”来替代, 而到文章的后面, 哥哥也被看出了和“他们”一样的吃人本性, 可以说, 除了狂人之外的所有人仿佛融成一团模糊的黑影。全文的重点在于指出一个事实, 这团黑影接近社会的真实本质——它既食人又自食。而《家》, 除了主角觉新一房三兄弟外, 还有陈姨太、继母周氏、三房、四房、五房众人及仆人。巴金曾在《关于<家> (十版本代序) ——给我底一个表哥》中写到:

“我写觉新, 觉民, 觉慧三兄弟, 代表三种不同的性格, 由这不同的性格而得到不同的结局……在女子方面我也写了梅、琴、鸣凤, 也代表三种不用的性格, 也有个不同的结局……我所写的人物并不一定是我们家里有的。我们家里没有, 不要紧, 中国社会里有!”

巴金布置家族时, 利用三兄弟为经线, 三女子为纬线, 缀以其他成员, 织成了一张大网。他通过向读者列举一个又一个具体成员的人生走势的例子, 传递自己的想法——幼稚的反叛者可以逃出黑暗, 无抵抗主义者将永远沦陷, 无知者、无力者将遭受悲剧。继承了《狂人日记》的主题, 但涉及的情感更复杂, 带给读者的观感更具象。而这抽象和具象的不同写法, 带来的效果大有不同。简单地说, 《狂人日记》更具先锋性, 而《家》更具大众性。《狂人日记》重点在于揭露封建礼制对人的摧残, 在这部小说前, 这种意识实质上还并未被大部分人发掘, 它的思想是超前的、先锋的。因此, 鲁迅的功力发挥在于呼唤国人的觉醒, 引导新文学的发展。巴金非常爱读《新青年》等新文学刊物, 他创作《家》时, 思想很大程度受到新文学影响。他明确地划分“新旧”, 有力地张扬新思想, 排比式地例举悲剧, 确实带给读者一种激情和冲动, 获得反抗家族的巨大的鼓励和引导。虽然许多批评者认为, 巴金指出了反抗封建礼制, 但“出走”后未来前进的道路究竟在何方却没有交代。因而, 《家》的功绩在于传播。

2、对反叛者的理解和家族消亡原因的思考

从1918到1932年, 新文学运动发展经历了十余年的时间, 许多青年人获得了到新式学校学习的机会, 思想的解放也近在时日, 哪怕是守旧的权威, 不情愿中也无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表现在现实家族中, 许多人开始懂得放抗, 而家族对待反叛者的态度也由讥讽变成畏惧。

《狂人日记》中, 狂人是一个脱离“正常”家族的反叛者。他看清了社会吃人的本质, 规劝哥哥减轻佃户的租税、不要遵从愚昧的孝子之说, 然而却被认为是患“迫害症”, 像鸡鸭一样关在房间里。周围的人讥笑他, 仇恨他甚于压迫他们的制度而不自知。《狂人日记》中, 反叛者好比规劝一群井底之蛙离开一口枯井, 没有人听从他的规劝, 反而将他视为异类。在鲁迅看来, 觉醒的反叛者面对势力强大的黑暗, 固然愤懑, 但力量终究是弱小的。

《家》中, 最典型的反叛者即为三少爷觉慧。觉慧以他的幼稚, 睥睨家族的封建礼制, 他常觉得自己的想法高于家里的道德。书中写到, 觉慧面临高老太爷“不认他是高家子弟”的威胁, 他并不害怕。痛斥家里人迷信招来巫师一段, 更是畅快淋漓, 辩得大家无法反驳;遭到长辈指责, 众人附和, 他说:“就是大家公开附和, 我也不怕, 且看他们怎样对付我!”觉慧固然物质上并没有反抗家族的能力, 然而精神上已经脱离家族, 立足不败之地。他身上有着一股勃发的力量:他向鸣凤许诺, 让绝望的少女有了精神的寄托;他支持觉民抗婚, 无论是谁向他套问觉民的藏身下落, 一概不理, 最终取得“胜利”;他参与办报, 宣传新思想, 带动身边一批朋友;他决定逃离家族, 成为不服从的叛徒, 为觉新出一口气。他就如黑暗中的一线亮光, 吸引人们汲取希望。

从狂人到觉慧, 从怯弱到坚强, 从意识到行动, 作品反映出青年人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反抗的思想已经形成一定气候, 他们虽受着打压, 然而精神羽翼渐丰。他们不是异端, 也不怕成为异端。这正是新文化发展, 思想解放取得的实绩。新思想已经从先锋的理念, 逐渐淬炼成他们的武器。有了思想的武器保护, 青年人的自信得到极大的提高。反抗封建礼教、反抗家族的手段, 不仅仅停留在等待外界政治经济的变化, 他们从内部开始自我反抗, 而且连成战线。高家的兄弟觉民与觉慧共同反抗大家长的摆布, 情侣觉民与琴与包办婚姻斗争, 女生许倩如们联合起来追求女性平等, 社员黄存仁等办报宣传新思想……

从1918年到1932年, 《狂人日记》和《家》的不同, 一方面反映了家庭小说的继承与变异, 另一方面描摹下了新文化运动在死水般的社会中掀起的狂狼。从生活环境的变化角度研究创作, 我们已经做得够多。然而, 研究多部作品书写共同主题时的历时差异, 从创作的角度研究生活环境的变化, 或将带给我们新的感受。

摘要:在新文学家庭小说历时发展的过程中, 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代表人物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以及后期继承者巴金的作品《家》, 表现出新文学家庭书写的传承与变异, 尤其体现在对家族主题的描写上。两者均继承了新文学传统对家族的封建礼制的批判及其终将消亡的预言。但在对家族的认识、家族反叛者的理解、家族消亡原因的思考等方面, 出现分歧。前者, 家族成员表现为同一副“吃人”的罪恶嘴脸;家族的反叛者饱受鄙视和非议, 无力施展放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的外部力量造成家族最终的灭亡。后者, 家族成员“个性不同, 结局不同”;家族的反叛者主动感到“隔阂”, 权威无法“吃”他, 甚至他还会取得“胜利”;而家族的消亡在于反抗势力“里应外合”。这些家庭小说中的差异,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新文化运动深入开展带给家族的巨大影响, 致使作者的认识发生转变, 反映出接受新思想的青年正逐步获得反抗的能力和平等的地位。

关键词:《狂人日记》,《家》,家庭小说,家族

参考文献

[1]李存光.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现代卷·巴金研究资料[G].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315-340, 1268-1286.

[2]巴金.家[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1-398.

[3]陈思和.从鲁迅到巴金:新文学传统在先锋与大众之间——试论巴金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J].文学评论, 2006 (1) :6-14.

[4]杨义.二十世纪华人家庭小说的模式与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 1990 (1) :165-182.

传承与变异 篇2

1、生物的遗传现象 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

•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三个孩子及其父母所具有的相似点; •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型特征进行比较,并作合理解释; •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会查阅和收集有关植物的遗传资料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如头发、双眼皮、肤色等;

•知道动植物的很多特征也是可以遗传的;

•了解遗传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情感态度:

•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感受遗传的神奇和美妙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什么是遗传现象

难点: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位学生的全家福照片作成多媒体课件,动植物图片,查找有关遗传的谚语 学生准备:带只有父母的照片 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教学效果

一、导入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克隆技术,克隆出来的动物和本身是一模一样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生物的遗传现象。(板书课题)

2、我们先来看看书上P42,大家帮这三位同学找找他们的父母是谁

3、学生讨论后回答

4、为什么他们是他的父母呢?你从哪知道的?(让学生找找这几位父母与孩子的相似特征)

二、学习新课

1、人类的遗传现象

(1)刚才我们已经发现孩子和父母之间多少都有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科学上称为“遗传”。

(2)你有没有被妈妈或者爸爸的同事说过很像你妈妈或者爸爸?

(3)我这里在课前请几位同学带来了他们的全家福,我们就来找找他们的父母。(4)不少同学也带来了父母的照片,那小组间混合一下,看能不能为同学找到他的家人

2、动物间的遗传现象

(1)观察P43图片,说说这些动物家庭的成员间有哪些相似的特征(2)小组讨论回答

3、植物间的遗传现象

(1)观察P44图片,说说这些动物家庭的成员间有哪些相似的特征(2)小组讨论回答

4、总结 不仅人类每代间有遗传现象,动植物也存在同样的遗传现象

你还知道哪些描述遗传现象的谚语吗? 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三、遗传现象的推测

1、观察图片中每只小猫的颜色和花纹,推测一下小猫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2、小组讨论后汇报

三、拓展作业

(1)今天我们观察到的遗传现象主要是外形特征,除了外形特征可以被遗传外,还有哪些可以被遗传?回家问问父母,了解一下性格、脾气、习惯等方面也会遗传吗?

板书设计

生物的遗传现象

肤色、眼睛、脸形、遗传:亲代与子代之间或多或少的 花纹、手指形状 在相似的特征 鼻子、嘴形……

2、生物的变异现象 教学目标

5、探究过程和方法:

•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动植物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 •能对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会查阅和收集有关生物的变异资料 知识与技能:

•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情感态度:

•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感受生物变异的神奇和美妙。教学重难点

重点:什么是变异现象

难点:了解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张有关玉米、康乃馨和金鱼的图片作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变异的谚语 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教学效果

一、导入

1、如果说克隆技术体现了生物的遗传现象,那是不是子代和父母都一模一样呢?

2、你跟父母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再说说差别。

3、相同的地方是生物的遗传现象,那这些不同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生物的变异现象。

四、学习新课

1、了解同学间的差异(1)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2)比较P45页一张全家福的子代与父代之间的不同。

6、班级差异大调查

(1)选定几个特征作为调查项目,例如“有无耳垂”、“单双眼皮”、“舌头能否卷曲”、“大拇指能否后翘”等。

(2)由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解释清楚每个标准的定义。

(3)我们调查出来的这些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如果有些差异是因为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那这种差异就会遗传下去。

7、动植物间的变异现象

(1)观察P46图片,说说你的想法,为什么会这样?(2)小组讨论回答

8、总结

你还知道哪些描述变异现象的谚语吗? 例如:“一猪生九仔,连母是个样”等

五、变异现象的拓展

1、出示三叶草的图片,说一说“幸运的四叶草”传说

有条件可以到校园中找找“幸运的四叶草”

2、了解变异的两种形式

我调查一下,有没有同学的父母都是带近视眼镜的?

近视这个现象是变异吗?

3、你来设计一种有关四叶草的纪念品

板书设计

生物的变异现象

变异:亲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 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特征1人数特征2人数 1有耳垂无耳垂 2直 发 卷 发 3单眼皮双眼皮

4舌头能卷舌头不能卷

5大拇指能弯曲大拇指不能弯曲

3.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密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查阅和收集有关遗传和变异的图片和资料,并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能引用资料编制科学小报。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类利用遗传学知识,改善了人类生活并促进了生产; ●知道生活中很多的农作物也是变异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供自己获得的资料,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快乐; ●感受科技的神奇和美妙;

●知道科学家为了研究遗传和变异,进行了艰苦不懈的探索。教学重难点

5、重点: 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探索过程

6、难点: 采用人工进行变异的好与坏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材料,孟德尔的故事,袁隆平的故事,学生准备小报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效果分析

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习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后代长的既像父母,又稍有不同呢?我们一起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秘密吧!(板书课题)

二、了解孟德尔的故事

1.你知道现在遗传学之父是谁吗?

2.学生讲故事。

3.你听了孟德尔的故事有什么想法呢?试着对实验结果作出你的解释 4.学生小组交流后再全班讨论。

5.但是后来的研究者又发现,用孟德尔的研究理论不能解释另一些现象,究竟是什么现象呢?请一个同学继续讲故事。6.你对这个现象有什么解释?

7.教师小结:孟德尔的研究理论只解释了生物间的遗传现象,并没有提到生物自己也可能会产生变异的现象。

三、了解袁隆平的故事

1.我们国家有一位水稻专家,他解决了世界农业科研难题,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

2.谁知道袁隆平的故事?请同学给大家说说。

3.袁隆平在他的实验中求的是遗传还是变异?为什么说他解决了世界农业科研的难题? 4.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或者阅读教材49页的资料——这些食物跟我们平时吃的有什么不同?

5.学生回答

6.这些都是经过改良的品种,你还了解哪些农作物的新品种?

四、小课堂大辩论

1.讲解要求:本次的辩论会辩题是食用人工变异的食物是否合理,正方观点是合理,反方观点是不合理。辩论双方各3人,准备时间是5分钟,观点陈述为1分钟,自由辩论时间是10分钟,最后陈述时间为1分钟。下面所有的学生都是评委,要投票选出获胜方。有理不在声高,要以理服人。2.分组辩论赛

3.总结:这次的小课堂大辩论的获胜方是*方。在现实生活中,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五、编辑有关遗传与变异的小报

1、要求:小组为单位,分工合理,时间为一星期,在全班评出最优秀奖给予表扬。并且利用墙报进行展示。

板书设计:

3.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密

现代遗传学之父 孟德尔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本次辩论题:

传承与变异 篇3

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其中必定会有变异性的存在, 它是舞蹈传承中必然的产物, “民间舞作为舞蹈创作之母”[1], 它的传承也同样是的具有此变异性的。也因舞蹈是口传身授的传承, 变异性必然会在这种特殊的传承方式中存在。

1. 中国民间舞传承变异性的产生是由表演者个体因素所决定的

舞蹈是需要表演者通过形态、神态来传情达意的, 在双人舞、三人舞或群舞当中所有的表演者看似一个整体, 但其实他们各自又是相对的个体, 在舞蹈中都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于是乎在舞蹈中表演者是作为一种个体因素存在着, 并且在舞蹈传承中这种个体因素带来了一定的变异性。罗雄岩老师在《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中就提出了“舞蹈因表演者文化素质, 艺术修养之不同, 而有明显的差异”。所以, 舞蹈有时是会因表演者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之不同而有明显不同, 同时还包括技术技能的差异。自身条件的不同等因素, 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同一舞蹈在两个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底蕴、不同的艺术功底演绎下呈现出不同, 这是舞蹈的一种特征, 中国民族民间舞就是这样循环反复, 不断传承, 延续至今的。

2. 中国民间舞传承中的变异性的产生是由它的自身所具的即兴性特征所决定的

民间舞具有即兴性这一重要特征, 即兴性说明了民间舞蹈在表演时有它相对稳定的形式和固定的动作, 但也会因环境不同, 情绪不同, 而带动表演者即兴发挥。即兴性实际是一种舞者不经事先酝酿, 排练或预习, 根据音乐来舞蹈, 会因客观环境和舞者主观情感思想的变化, 而不尽相同, 它说明即兴给予舞者自由发挥和创造的机会, 这种即兴的发挥空间会被带入民间舞传承中, 它给予了民间舞传承者和被传承者发挥的空间于是变异性就在无形中产生了。

3. 中国民间舞传承中的变异性的产生是由它特殊的传承方式所决定的

在人类语言还未形成时便决定了用“身授法”作为舞蹈教育手段, 随着人类语言的产生, 这时“口传身授”的教学方法也逐渐形成了。[2]

由于中国民间舞蹈这种口传身授的传承方式, 不是1+1=2这种刻板的传承方式。于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传承的变异性就逐渐产生了。这种变异性在一定的程度上, 推动着民间舞蹈发展, 不同的时代随着审美观的发展变化舞者们把现实生活中的感情融于表演中, 摒弃一些已不适应的动作并有所创新, 从而使历经千百年的民间舞蹈形式得到新的生命, 也正是因为这些变异性才使民间舞不断适应时代, 不断发展着。所以民间艺人不仅是民间舞的继承者、传播者, 也是民间舞的创造者、发展者。

二、课堂民间舞传承变异产生的原因

民间舞的传承由原始性传承到不自觉传承, 发展成课堂传承到自觉传承

1. 中国民间舞教材原素的提炼和扬弃使传承产生了变异

我们从民间收集整理素材的时候是以某个民族民间舞蹈动作是否“好看”、“漂亮”, 动作是否具有独特的“个性”及“风格”, 要符合预先设定的标准才进行选取的, 同时还要求某个民族, 地域的民间舞要具有我们认为的“代表性”、“训练性”和“系统性”原则, 只有具有了这些才将之列入教材。[3]而且还要经过严格的论证程序, 去粗取精, 提炼加工, 整理出具有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典型性、风格性、导向性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形态和民俗民风元素, “重构”出具有现代感、时代化, 既能尊重传统文化, 体现民族风貌, 又符合中华民族时代审美情趣的民间舞蹈, 它已不是民俗民风的再现, 而是整合后体现民族魂魄、民族气质、民族精神的舞蹈, 它打破雅俗的界线, 直接关照人心, 创造一种贴近时代精神, 吻合思维方式, 体现生命意蕴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我们看如今我们课堂上的民间舞与民间传统的舞蹈之间必定是存在着差异的, 而这种差异在于它的升华。举个例子:我们去安徽当地看艺人们跳安徽花鼓灯时, 会发现舞蹈中的三点头和我们现今课堂中学习的三点头是有差异的, 在民间做三点头时是快而急速的, 而课堂中会因音乐的快慢、情景的安排, 而把握三点头的节奏, 而且课堂中的三点头注意强调眼神, 使得动作给予演员更大的表演与发挥空间。不单训练到学生的身体, 还训练到了学生的眼神和表演能力, 也刚好符合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2.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飞速的发展作用下审美价值发生了变化, 从而推动了传承的变异

从改革开放到如今, 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城市和乡镇不断崛起。长期以来民间舞蹈往往与农事、农家庙会、迎神赛会相联系。而今则与众多城市的“某某节”、“某某大赛”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从与农村单纯的习俗, 节庆相关, 发展至今与一个地域经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城市形象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它的审美价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4]在这种审美价值变化的基础上必定会带动着民间舞蹈传承的变异, 因为它需要适应这种发展趋势, 迎合这种审美需要。

3. 传承者的艺术修养以及对动作的认识深浅, 是变异产生的又一因素

“老师您要求的与以前老师要求的不太一样”, 为什么会不一样呢?为什么我们在教授同样内容的时候会有差异的存在呢?我认为这是对动作认识的深浅所决定的, 如果我们不能百分百认识动作、分解动作、演绎动作, 那当我们教授给学生时也是打着折扣传授出去的, 于是变异性就产生了。我曾听说一位大学生, 刚走上工作岗位, 走进课堂, 教授“海阳秧歌”, 却把海阳的“阳”说成海洋的“洋”, 很明显他连海阳秧歌名称的由来都没弄清, 只因海阳秧歌中有“滚浪”等动作就以为是跟海洋有关, 专业知识的缺乏会影响正确传授, 从而使传承变异产生。

三、变异性对民间舞课堂教学的影响

㈠利

1. 民间舞传承的变异使民间舞从民间走向课堂, 从课堂走向舞台。

传承的变异推动了民间舞的发展, 使民间舞有了质的飞跃, 它从广场艺术升华至课堂, 再升华至舞台, 民间舞慢慢从自娱变成了娱人, 我们开始用有效的方法去培养专业的民间舞蹈人才, 我们开始用姿体去记录民族文化, 我们开始用智慧去创新发展民间舞蹈, 我们开始用舞台来展现我们丰厚的硕果。

这些都是传承变异带来的利处, 那些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变异使民间舞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2)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 也是因为有变异性的存在, 才能使之与民间不同, 使之更具系统性;规整性;训练性;审美性;功能性。

中国民族民间舞大系教材之所以被那么多专家、教授认可, 是因为它本身所具的价值性, 是因为它即保留了民族文化, 又发展了它的精髓, 同时, 也是因为在这样的专业培养下才能有一代代优秀的舞蹈家、舞蹈演员的诞生。

(3) 教材变异性提炼, 丰富了教材, 同时也丰富了一个民族的舞蹈

在原生态的舞蹈中根本就不存在“碎抖肩”与“马步”以及一些模仿挤奶等舞蹈动作, 但我们教材中却出现了, 那是因为舞蹈工作者的加工整理与创造, 这些动作不仅外形与内涵符合蒙古族民族文化自身的特征, 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训练价值和观赏性, 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教材, 同时它还成了蒙古族传统舞蹈语汇的典范。

(4) 传承变异性使舞蹈语汇丰富了, 素材增加了, 出现了大批高质量的课堂组合和剧目。

放眼看我们现在的课堂组合, 经过一代代的更新, 一代代的发展, 所含价值越来越高, 训练价值越来越强, 并且还创造出像“桃李杯”这样的高质量的竞技组合, 在比赛场上大展光芒, 硕果累累。

我们再看看, 那些保持了原素材又加工发展了的好节目如《黄土黄》、《俺从黄河来》, 最近几年的《红珊瑚》、《掀起你的盖头来》等。

还有《乡舞乡情》、《献给俺爹娘》、《我们一同走过》、《泱泱大歌》, 这些晚会。在晚会中有许多优秀剧目至今保留, 而且深入观众的心。

这一切的一切, 无不都在说明传承变异对课堂教学, 对民间舞事业发展的利处吗?

2. 弊

(1) 错误的传承使课堂组合背后的文化流失。

在大学期间, 我们学习了传统组合课, 当接触到《牧民新歌》时我发现了一个问题, 一组双肩斜线的动作原来应该是先钻后倾的但后来经过一批批教员的传承不知怎么的就把这个动作给忽略了, 其实这个动作是编导们从生活中的进出帐篷提炼出来的, 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真实的生活情景, 如不清楚这点拿背后的文化往往会被给抹杀了。

(2) 不合理的传承变异抹杀民间舞的本质风貌。

在民间舞传承中有许多元素运用的问题出现, 我们对元素的选择、重构、运用都应该是严谨的, 如不从民族文化的本体出发, 不恰当的运用元素, 会无形的抹杀民间舞本质风貌, 使民间舞改变它原有的外形, 导致不合理变异的产生。

四、如何抑制变异性的弊端

1. 发展舞蹈语言文字性——抑制课堂教学传承的变异性之弊端

现今要想知道最初舞蹈刚在历史上出现时的形态好像已很难了, 这就是非语言性文化给舞蹈造成的局限性。

也就是因这种非语言性才会使课堂教学中很多组合都因传授者的专业能力, 艺术修养、个人兴趣之不同, 而使同一舞蹈、同一组合各具风貌。

所以发展舞蹈语言文字性就尤为重要了。记录每个组合的动作、顺序、节奏、方位给教学提供了参照依据。

2. 利用多媒体——抑制民族原生态舞蹈文化流失

我们都知道现今高科技, 全球文化经济一体化, 对民间舞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但同时它也给我们提供了发展借鉴的原素, 我们更可以利用现今的高科技技术手段来记录保存我们的文化根源。

我们在采风时可以利用上摄影、录音等技术, 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

这样一方面避免了以前专家采风时主观册选意识强烈, 使部分认为不好看的东西 (其实不然) 流失。

另一方面, 对它们本民族舞蹈的保留也有很大的帮助, 在民间一些舞蹈形式、动作, 已慢慢失传, 以至消失, 这对于民间舞, 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来说都是一种遗憾, 它的消失就等于一笔文化遗产的消失, 令人痛心, 而摄影和录音能帮助我们将之保存。

再者, 有了这些采风资料, 当我们进行课堂创作时有了对照、有了依据, 不仅解决了元素动作少的难题。而且还可以时刻提醒我们不要走得太远, 使我们编创出来的课堂组合或剧目依然保留着本民族的文化根源, 依然具有本民族的意蕴、特色。

3. 提高传承者自身修养——使课堂教学中传承变异的弊端减至最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作为一名传承者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 其能力和素质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因素。

教师在传承的过程中首先要求有良好的专业技术技能的能力。果戈里说过:“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写农妇穿的无袖长衫, 而在于民族思想本身。”在舞蹈里这种民族思想突出反映在动作韵律之中。因此, 教师在示范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严肃。[5]如果教师示范因自身原因而不到位的话, 学生在学习时因模仿也会学到不准确的动作, 将来再教给自己的学生, 那将恶性循环着。

所以教师要从自身出发, 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姿体表现技能, 深入研究教材, 纠正自身毛病, 做到能准确把握民族风格、动律、动作, 避免变异的产生。

教师在传承的过程中要注意口传的能力。在教学中讲解是配合示范同时进行的, 起到辅助的作用, 所以也要求教师在讲解时简明扼要、准确无误。如果教师讲解不当会使学生对动作概念不清晰, 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不得要领, 变异就此产生。

教师在传承的过程中要丰富自己对民间舞背后的民族文化的认识。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的能力离不开文化因素, 它是作为一名教师, 作为一名民间舞传承者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 它要求教师对民间舞本土文化不断深入的探究, 以把握整个民族的心态、动律、风格与规律。

在中国各民族的舞蹈中, 都不同程度地积淀着本民族的民族心理, 审美情趣, 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 我们要了解这些文化现象, 研究、发掘它们, 并在传承中使它延续下去。

也用这种文化因素, 约束不合理的传承变异, 使得变异在不超出此民族文化风格的范围内发展。

正确认识民间舞传承中的变异性, 看清变异性对民间舞课堂教学的影响, 利用好民间舞传承变异的利, 抑制民间舞传承的弊, 发展民间舞教学中薄弱环节, 弥补民间舞传承的空缺发展民间舞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使民间舞蓬勃发展。

摘要:中国民间舞在原始传承和课堂传承中都有变异性的存在, 变异性的产生有着各自多方面的原因, 变异性对中国民间舞的发展造成了利、弊两方面的影响, 我们要运用有效的方式、方法, 发展民间舞教学中薄弱环节, 使传承变异的弊端对课堂教学的负面影响减至最小。

关键词:民间舞,变异性,课堂教学,影响,抑制方法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年.

[2]梁欣.《浅谈高校民间舞教学的方法与途径》.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

[3]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年.

[4]潘庭干.《民间舞蹈在传承发展中的变异》.群众文化, 2003年第1期.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篇4

角度 (一) 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的变异类型

(1) 根据亲代基因型判定:

①如果亲代基因型为BB或bb, 则引起B与b不同的原因是基因突变。

②如果亲代基因型为Bb, 则引起B与b不同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2) 根据细胞分裂方式判定:

(3) 根据染色体图示判定:

①如果是有丝分裂后期, 图中两条子染色体上的两基因不同, 则为基因突变的结果。

②如果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图中两条子染色体 (颜色一致) 上的两基因不同, 则为基因突变的结果。

③如果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图中两条子染色体 (颜色不一致) 上的两基因不同, 则为交叉互换 (基因重组) 的结果。

例1 右图所示是基因型为aaBbCC的某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中, 错误的是 ( )

A.图中染色体上具有C和c的原因是发生了基因突变

B.图中染色体上具有B和b的原因可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或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C.若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或次级精母细胞, 则该细胞完成分裂后会形成两种精子或卵细胞

D.该动物的体细胞中具有6条染色体

【解析】由于该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CC, 因此其中一条染色体上具有C和c的原因只能是基因突变, 但另外一条染色体上具有B和b的原因既可能是基因突变, 也可能是一个四分体上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A、B两项正确;该细胞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完成分裂后形成的两个细胞具有两种基因组成, 但形成的卵细胞只有一个, C项错误;该图没有同源染色体, 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 因此可以判定该动物的体细胞中具有6条染色体, D项正确。

【答案】C

角度 (二) 交叉互换与染色体易位

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与基因重组中的交叉互换很容易混淆, 两者的区别有:

(1) 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它发生在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叉互换并未改变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及基因数目, 所以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而属于基因重组, 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 它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2) 交叉互换是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等位基因的互换;易位是一对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片段互换, 交换的是非等位基因。

(3) 易位能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交叉互换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中。

例2 下图表示某种生物的部分染色体上发生的两种变异的示意图, 图中①和②, ③和④互为同源染色体, 则图a、图b所示的变异 ( )

A.均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B.均使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C.均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

D.均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解析】由图可知, 图a为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属于基因重组, 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未发生改变, 生物的性状可能没有发生改变;图b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均发生改变, 生物的性状也随之改变;二者均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答案】D

角度 (三) 单体与单倍体、三体与三倍体的区别

单倍体是指由配子发育而来, 其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单体是指一对同源染色体中少了一条染色体的个体, 表示为2 N-1。三体是指一对同源染色体中多了一条染色体的个体, 表示为2 N+1;三倍体是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例3 某些类型的染色体变异, 可通过对细胞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时期的图像来识别, 而基因突变在显微镜下是观察不到的。A、B、C、D图像中发生的变异类型依次是 ( )

A.三倍体、三倍体、基因突变、基因突变

B.三倍体、三体、基因重组、基因突变

C.三体、三倍体、染色体片段缺失、基因重组

D.三体、三体、染色体片段增加、基因重组

【解析】A图中多了一条染色体, 属于三体;B图中有三个染色体组, 属于三倍体;C图属于染色体片段缺失;D图由于发生了交叉互换, 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了重新组合, 属于基因重组。

【答案】C

角度 (四) 变异中的“缺失”或“增加”问题

DNA分子中若干基因的缺失或增加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DNA分子中若干碱基对的缺失或增加属于基因突变。

例4 下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变异类型, 其中图③中的基因2由基因1变异而来。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①②都表示易位, 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

B.图③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变异

C.图④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增加变异

D.图中4 种变异能够遗传的是图 ① 和图③

【解析】图①表示基因重组, 图②表示某染色体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A项错误;图 ③ 表示碱基对的缺失, 属于基因突变, B项错误;图④表示染色体片段的缺失或增加, C项正确;4种变异都使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均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D项错误。

【答案】C

角度 (五) “环形圈”和“十字形结构”现象与染色体结构变异

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增加会导致部分区段无法配对, 出现“环形圈”现象。易位的非同源染色体由于存在同源区段, 在联会时会出现“十字形结构”现象。

例5 生物的某些变异可通过细胞分裂某一时期染色体的行为来识别。甲、乙两模式图分别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的 “环形圈”和“十字形结构”现象, 图中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乙两种变异类型分别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重组

B.图甲是由于个别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 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发生改变

C.图乙是由于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D.甲、乙两图常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 染色体数与DNA数之比为1∶2

【解析】图甲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或增添现象, 图乙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现象, A项错误;个别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描述的是基因突变, 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发生改变, B项错误;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而图乙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现象, 只能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 C项错误;甲、乙两图所处过程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联会过程, 此时染色体数与DNA数之比为1∶2, D项正确。

【答案】D

热点二、变异类型的实验探究

角度 (一) 变异来源——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片段缺失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片段缺失会导致变异个体的基因型发生改变, 因此可从基因型角度进行思考。

例6 果蝇的灰体 (E) 对黑檀体 (e) 为显性, 灰体纯合果蝇与黑檀体果蝇杂交, 在后代群体中出现了一只黑檀体果蝇。出现该黑檀体果蝇的原因可能是亲本果蝇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片段缺失。现有基因型为EE、Ee和ee的果蝇可供选择, 请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及结果预测, 以探究其原因。 (注:一对同源染色体都缺失相同片段时胚胎致死;各型配子活力相同)

(1) 实验步骤:①用该黑檀体果蝇与基因型为______的果蝇杂交, 获得F1;②F1自由交配, 观察并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

(2) 结果预测:①如果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 则为基因突变;②如果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 则为染色体片段缺失。

【解析】分析题中信息可推知后代群体中这只黑檀体果蝇的基因型为ee (基因突变) 或_e (染色体片段缺失) 。由于选择隐性个体ee进行杂交实验, 后代无性状分离, 无法判断出该个体的基因型, 故应选择基因型为EE或Ee的个体与变异个体进行杂交, 而选择Ee的个体进行杂交, 后代配子种类多, 计算烦琐, 故最好选择基因型为EE的个体与变异个体进行杂交。

方法一:选择基因型为EE的个体与变异个体进行杂交, 过程如下:

1.若为基因突变, 则:

2.若为染色体片段缺失, 则:

方法二:选择基因型为Ee的个体与变异个体进行杂交, 过程如下:

1.若为基因突变, 则:

2.若为染色体片段缺失, 则:

【答案】答案一: (1) ①EE (2) ①灰体∶黑檀体=3∶1 ②灰体∶黑檀体=4∶1 答案二: (1) ①Ee (2) ①灰体∶黑檀体=7∶9 ②灰体∶黑檀体=7∶8

角度 (二) 变异来源——环境改变、基因突变或减数分裂异常

本类型题目可从判断基因型角度进行思考。

例7 几种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育性等情况如下图所示:

用红眼雌果蝇 (XRXR) 与白眼雄果蝇 (XrY) 为亲本进行杂交, 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 (记为“M”) 。M果蝇出现的原因可能有三种:第一种是环境改变引起表现型发生变化, 但基因型未变;第二种是亲本果蝇发生基因突变;第三种是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未分离。请设计简便的杂交实验, 确定M果蝇的出现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

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 (1) 若______, 则是环境改变;

(2) 若______, 则是基因突变;

(3) 若______, 则是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未分离。

【解析】本题涉及运用遗传与变异的相关知识, 综合考查判断和推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以及实验设计能力。 题干中 “用红眼雌果蝇 (XRXR) 与白眼雄果蝇 (XrY) 为亲本进行杂交, 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为情境考查实验设计能力。通过分析可知, 本题的关键是通过设计方案, 区别基因型为XRY、XrY、XrO (雄性不育, 由信息分析可知) 的个体, 故可运用测交 (XrXr) 的方案, 先假设为某一种情况, 然后分析不同情况并得出不同结果。

【答案】实验步骤:M果蝇与正常白眼雌果蝇杂交, 分析子代的表现型 (1) 子代出现红眼 (雌) 果蝇 (2) 子代表现型全部为白眼 (3) 无子代产生

角度 (三) 变异来源——基因突变或隐性基因携带者

本类型题目可从判断基因型角度进行思考。

例8 一对毛色正常鼠进行交配, 产下多只鼠, 其中一只雄鼠的毛色异常。分析认为, 鼠毛色出现异常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 (控制毛色的基因显隐性未知, 突变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 ;二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进行交配的结果 (只涉及亲本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假定这只雄鼠能正常生长发育, 并具有生殖能力且后代可成活。为探究该鼠毛色异常的原因, 用上述毛色异常的雄鼠分别与其同一窝的多只雌鼠进行交配, 得到多窝子代。请预测结果并作出分析:

(1) 如果每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均为______, 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______性基因突变为______性基因的直接结果,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2) 如果不同窝子代出现两种情况, 一种是同一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比例是______, 另一种是同一窝子代全部表现为______鼠, 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进行交配的结果。

【解析】该题以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为出发点, 结合基因突变, 考查对遗传规律和生物变异的分析应用能力。假设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 (1) 若为基因突变, 且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 若要表现出毛色异常, 则该突变只能为显性突变, 即由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 突变体的基因型为Aa, 正常雌鼠的基因型为aa, 故后代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均为1∶1; (2) 若为亲本中隐性基因的携带者, 则此毛色异常雄鼠 (基因型为aa) 与同一窝的多只雌鼠 (基因型为AA或Aa) 进行交配后, 不同窝的子代表现型不同。若雌鼠的基因型为AA, 则后代全部为毛色正常鼠;若雌鼠的基因型为Aa, 则后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为1∶1。

【答案】 (1) 1∶1 隐显只有两个隐性纯合亲本中一个亲本的一个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时, 才能得到每窝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均为1∶1的结果 (2) 1∶1 毛色正常

角度 (四) 变异来源——基因突变或环境影响

探究生物变异是基因突变还是环境影响:可以用自交或杂交的方法确定变异的来源, 或者将变异个体和正常个体培养在相同的条件下, 若两者没有出现明显差异, 则原来的变异性状是由环境影响引起的。

例9 在一块高秆 (纯合体) 小麦田中, 发现了一株矮秆小麦。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该矮秆性状出现的可能原因。 (简要写出所用方法、结果和结论)

【答案】 (1) 将矮秆小麦与高秆小麦杂交。 (2) 如果子一代全为高秆, 子二代中高秆∶矮秆=3∶1 (或出现性状分离) , 则矮秆性状是基因突变引起的;否则, 矮秆性状是环境影响引起的。或将矮秆小麦与高秆小麦种植在相同环境下, 如果两者未出现明显差异, 则矮秆性状是环境影响引起的;否则, 矮秆性状是基因突变引起的。

角度 (五) 变异来源——显性突变或隐性突变

选择突变体与其他已知的未突变体进行杂交, 通过观察后代变异性状的比例来判断基因突变的类型;对于雌雄同株植物还可以通过突变体自交, 观察后代有无性状分离来进行显性突变或隐性突变的判断。

例10 石刀板是一种名贵的蔬菜, 为XY型性别决定的雌雄异株植物。野生型石刀板叶窄, 产量低。在某野生种群中, 发现生长着少数几株阔叶石刀板 (突变型) 且雌雄株均有, 雄株的产量高于雌株。若已证实阔叶为基因突变所致且有两种可能性, 一种是显性突变, 一种是隐性突变。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加以判定。 (要求写出杂交组合、杂交结果和实验结论)

【解析】题目中“石刀板为XY型性别决定的雌雄异株植物”这一信息可以理解为干扰信息。依据上述规律可知, 应选择多株阔叶石刀板 (突变型) 雌雄植株杂交, 观察子代植株的性状。若子代只有阔叶 (突变型) , 则为隐性突变;若子代出现了窄叶 (野生型) , 则为显性突变。

【答案】选用多株阔叶石刀板 (突变型) 的雌雄植株杂交, 若杂交后代只有阔叶 (突变型) , 则为隐性突变;若杂交后代出现窄叶 (野生型) , 则为显性突变。

热点三、利用变异生物进行基因定位

角度 (一) 利用单体生物进行基因定位

生物体中缺失一条染色体的个体称为单体 (2n-l) 。利用缺失染色体的个体与正常个体杂交, 依据子代的性状特点进行判断。如把新发现的隐性突变型的纯合体与缺失不同染色体的野生型个体逐一杂交, 如果后代中具有新发现的隐性突变型个体, 而且这种突变型个体与野生型个体的比例为1∶1, 则说明这个新发现的隐性基因正好位于缺失的这条染色体上。

例11 利用种皮白色水稻甲 (核型2n) 进行原生质体的培养获得再生植株, 通过再生植株连续自交, 分离得到种皮黑色性状稳定的后代乙 (核型2n) 。甲与乙杂交得到丙, 丙全部为种皮浅色 (黑色变浅) 。设种皮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 且基因a控制种皮黑色。请回答:

(1) 甲的基因型是______。上述显性现象的表现形式是______。

(2) 请用遗传图解表示丙为亲本自交得到子一代的过程。

(3) 将乙与缺少1条第7号染色体的水稻植株 (核型2n-1, 种皮白色) 杂交获得子一代, 若子一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 则可将种皮黑色基因定位于第7号染色体上。

【解析】 (1) 由于甲与乙杂交后代均为浅色, 说明甲与乙都是纯合子, 所以甲的基因型为AA, 且Aa为不完全显性, 表现为浅色。 (2) 遗传图解中的要素包括:亲代的表现型和基因型、配子类型、子代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及其比例。 (3) 乙的基因型为aa, 如果黑色基因位于第7号染色体上, 则缺失1条第7号染色体的白色水稻植株的基因型为AO, 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可知, 子代的基因型为Aa (浅色) 和aO (黑色) , 且比例为1∶1。

【答案】 (1) AA 不完全显性 (2) 见下图

(3) 浅色∶黑色=1∶1

角度 (二) 利用三体生物进行基因定位

利用三体生物与正常个体杂交, 依据后代性状特点进行基因定位。

例12 某种动物的性别决定为XY型。研究发现, 该种动物产生的多1条染色体的雌配子可育, 而多1 条染色体的雄配子不可育。该种动物的尾形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R、r控制, 正常尾对卷曲尾为显性。有人在一个种群中偶然发现了一只卷曲尾的雌性个体, 其第10号常染色体多出1 条, 其余染色体均正常。 (注:“三体”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 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任意一极)

(1) 该雌性“三体”形成的原因是参与受精作用的______配子异常, 这种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欲判断基因R、r是否位于第10号常染色体上, 可让这只卷曲尾的雌性“三体”与纯合的正常尾雄性个体杂交得F1, 再让F1的雌雄个体自由交配得F2。若F2中正常尾个体与卷曲尾个体的比例为______, 则基因R、r位于第10号常染色体上;若F2中正常尾个体与卷曲尾个体的比例为______, 则基因R、r位于其他常染色体上。

【解析】 (1) 因为多一条染色体的雄配子是不可育的, 所以该雌性个体中多余的一条染色体应来自雌性个体产生的卵细胞, 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2) 用假说—演绎法解决。假设基因R、r位于第10号常染色体上, 则亲本为rrr×RR, F1为1/2Rrr和1/2Rr, 雌性Rrr产生的雌配子为1/2 (1/6R+1/6rr+1/6Rr+1/6r+ 1/6Rr + 1/6r) , 即1/12R、1/12rr、2/12Rr、2/12r;雌性Rr产生的雌配子为1/2 (1/2R+1/2r) , 即1/4R、1/4r, 故F1雌性个体产生的4 种卵细胞分别为4/12R、5/12r、2/12Rr、1/12rr, 同理F1雄性个体产生的4 种精子分别为4/12R、5/12r、2/12Rr、1/12rr, 但是多1条染色体的雄配子不可育, 故2/12Rr和1/12rr不可育, F1雄性个体实际产生的2种精子分别为4/9R、5/9r。让F1雌雄个体自由交配得F2, 则F2中卷曲尾rrr的比例为1/12×5/9=5/108, 卷曲尾rr的比例为5/12×5/9=25/108, 故F2中卷曲尾的比例为5/108+25/108=5/18, 那么F2中正常尾的比例为1-5/18=13/18, 故F2中正常尾个体与卷曲尾个体的比例为13∶5。假设基因R、r位于其他常染色体上, 则亲本为rr×RR, F1为Rr, F1雌雄个体自由交配得F2, F2中正常尾 (R_) ∶卷曲尾 (rr) =3∶1。

【答案 】 (1) 雌 染色体 (数目) 变异 (2) 13∶5 3∶1

角度 (三) 利用染色体缺失生物进行基因定位

人工方法造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发生断裂, 形成各种缺失类型。该缺失类型的个体分别与待定位的染色体上的某隐性基因个体杂交, 后代呈现杂合体, 如果隐性基因得以表达, 则证明该隐性基因位于缺失的染色体区域上。

例13 染色体结构变异在遗传学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比如利用缺失的染色体进行基因定位。请分析有关易位在家蚕育种中的应用并回答下列问题:

(1) 雄性家蚕的身体较壮, 食桑量少, 吐丝率高, 故养蚕业中以饲养雄蚕为好。雄蚕的性染色体的组成为______。

(2) 染色体易位是指一条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______上, 从而引起变异的现象, 这与基因重组中的交叉互换不同。

(3) 控制家蚕卵壳颜色的基因位于第10号染色体上, 显性基因B决定黑卵壳, 隐性基因b决定白卵壳。用X射线处理雌蚕, 将带有B基因的第10号染色体片段易位到______ (填性染色体) 染色体上, 获得可以鉴别雌雄性别的品系 (第10号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为bb) 。该品系与白卵雄蚕的杂交后代中, 黑卵孵出的个体全为______, 白卵孵出的个体全为______, 其中黑卵的基因组成为______。

【解析】 (1) 蚕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 雄蚕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 (2) 染色体易位是发生在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 (3) 控制家蚕卵壳颜色的基因位于第10号染色体上, 显性基因B决定黑卵壳, 隐性基因b决定白卵壳。用X射线处理雌蚕, 将带有B基因的第10号染色体片段易位到W或Z染色体上。若易位到W染色体上, 该品系与白卵雄蚕的杂交后代中, 黑卵孵出的个体肯定含有WB, 因此全为雌蚕, 白卵孵出的个体不含有WB, 应该全为雄蚕, 其中黑卵的基因组成为ZWBbb;若易位到Z染色体上, 该品系与白卵雄蚕的杂交后代中, 黑卵孵出的个体肯定含有ZB, 因此全为雄蚕, 白卵孵出的个体不含有ZB, 应该全为雌蚕, 其中黑卵的基因组成为ZBZbb。

【答案】 (1) ZZ (2) 非同源染色体 (3) W 雌蚕雄蚕 ZWBbb (或Z 雄蚕 雌蚕 ZBZbb)

热点四、变异原理在育种中的应用

例14 下图为普通小麦的培育过程。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普通小麦的单倍体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共7条染色体

B.将配子直接培养成单倍体的过程称为单倍体育种

C.二粒小麦和普通小麦均能通过自交产生可育种子

D.染色体加倍只能通过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实现

【解析】普通小麦是六倍体, 其单倍体内含有21条染色体, 每个染色体组中含有7 条形状、大小均不相同的染色体;将配子直接培养成单倍体的过程只是单倍体育种的一个环节;二粒小麦和普通小麦细胞内均含有同源染色体, 故均能通过自交产生可育种子;使染色体加倍除可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外, 还可对其进行低温处理。

【答案】C

热点五、基因 (或基因型) 频率的计算

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可表示种群的遗传组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近年来常围绕基因 (或基因型) 频率的计算出题, 其计算方法有:

(2) 基因位置法:

(3) 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

若已知AA、Aa、aa的频率, 求A (a) 的基因频率, 则。

(4) 运用哈代—温伯格平衡定律, 由基因频率计算基因型频率:

①内容: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 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 (Aa) 时, 设p代表A基因的频率, q代表a基因的频率, 则: (p+q) 2=p2+2pq+q2=1。其中p2是AA (纯合子) 的基因型频率, 2pq是Aa (杂合子) 的基因型频率, q2是aa (纯合子) 的基因型频率。

②适用条件: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 在符合以下五个条件的情况下, 各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代的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 或者说是保持着动态平衡的。这五个条件是:种群足够大;种群中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没有突变的发生;种群之间不存在个体的迁移或基因交流;没有自然选择。

例15 将某生物种群分成两组, 分别迁移到相差悬殊的两个区域A和B中, 若干年后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A区域中基因型频率分别为SS=80%, Ss=18%, ss=2%;B区域中基因型频率分别为SS=2%, Ss=8%, ss=90%。下列基因频率结果错误的是 ( )

A.A地S基因的频率为89%

B.A地s基因的频率为11%

C.B地S基因的频率为6%

D.B地s基因的频率为89%

【解析】由题中数据可知A区域内S基因的频率= (80×2+18) ÷ (100×2) ×100% =89%, s基因的频率=1-89% =11%;B区域内S基因的频率= (2×2+8) ÷ (100×2) ×100%=6%, s基因的频率=1-6%=94%。

【答案】D

【同步训练】

1.下图所示为某哺乳动物某个DNA分子中控制毛色的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 其中Ⅰ、Ⅱ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c基因中碱基对的缺失, 属于染色体变异

B.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 可发生在a、b之间

C.Ⅰ、Ⅱ 中发生的碱基对的替换, 属于基因突变

D.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2.家蝇对某类杀虫剂产生抗性, 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某一亮氨酸被另一氨基酸替换。下图是对甲、乙、丙三个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中碱基对替换的结果

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12%

C.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

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右图为某高等生物细胞不同分裂时期的模式图, Ⅰ、Ⅱ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图甲细胞处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此时不进行核DNA的复制

B.由图可以看出分裂过程中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互叉换

C.图甲所示细胞若继续分裂可能会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

D.若两图来源于同一个精原细胞, 则图乙是图甲细胞分裂形成的

4.某种高秆植株经理化因素处理, 在其后代中发现个别矮秆植株, 请设计实验鉴定与矮秆性状出现的相关问题: (只需写出实验步骤)

(1) 是基因突变, 还是环境影响:______。

(2) 若是基因突变, 是显性突变, 还是隐性突变:______。

5.番茄是二倍体植物 (染色体2 N=24) 。有一种三体, 其6号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有三条 (比正常的番茄多了一条6号染色体) 。 三体在减数分裂联会时, 形成一个二价体和一个单价体;3条同源染色体中的任意2条随意配对联会, 另1条同源染色体不能配对, 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组成二价体的同源染色体正常分离, 组成单价体的1条染色体随机地移向细胞的任何一极, 而其他如5号染色体正常配对、分离 (如上图所示) 。

(1) 设三体番茄的基因型为AABBb, 则花粉的基因型及其比例是______。则根尖分生区连续分裂两次所得到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为______。

(2) 以马铃薯叶型 (dd) 的二倍体番茄为父本, 以正常叶型 (DDD) 的三体番茄为母本 (纯合体) 进行杂交。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假设D (或d) 基因不在第6 号染色体上, 使F1的三体植株正常叶型与二倍体马铃薯叶型杂交, 杂交子代叶型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

②假设D (或d) 基因在第6 号染色体上, 使F1的三体植株正常叶型与二倍体马铃薯叶型杂交, 杂交子代叶型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

6.玉米的高秆易倒伏 (H) 对矮秆抗倒伏 (h) 为显性, 抗病 (R) 对易感病 (r) 为显性, 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下图表示利用品种甲 (HHRR) 和乙 (hhrr) 通过三种育种方法 (Ⅰ~Ⅲ) 培育优良品种 (hhRR) 的过程。

(1) 利用方法Ⅰ培育优良品种时, 获得hR植株的常用方法为______, 这种植株由于______, 须经诱导染色体加倍后才能用于生产实践。图中所示的三种方法 (Ⅰ~Ⅲ) 中, 最难获得优良品种 (hhRR) 的是方法______,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用方法Ⅱ培育优良品种时, 先将基因型为HhRr的植株自交获得子代 (F2) , F2植株中自交会发生性状分离的基因型共有______种, 这些植株在全部F2中所占的比例为______。若将F2中的全部高秆抗病植株去除雄蕊, 用F2中矮秆抗病植株的花粉随机授粉, 则杂交所得子代中纯合矮秆抗病植株占______。

(3) 为了快速培育耐盐的紧凑型玉米植株, 育种工作者通过如下过程进行育种:

用γ射线照射属于人工诱变方法中的______。在高浓度NaCl培养基中仅有个别胚状体能顺利发育成幼苗, 说明这部分幼苗的细胞核中出现了______。获得的幼苗还需经过______的处理, 才能得到稳定遗传的植株。

7.某二倍体植物 (2n=14) 开两性花, 可自花传粉。研究者发现有雄性不育植株 (即雄蕊发育异常不能产生有功能的花粉, 但雌蕊发育正常能接受正常花粉而受精结实) , 欲选育并用于杂交育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 雄性不育与可育是一对相对性状。将雄性不育植株与可育植株杂交, F1均可育, F1自交得F2, 统计其性状, 结果如上表, 说明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遗传遵循______定律。

(2) 在杂交育种中, 雄性不育植株只能作为亲本中的______ (填“父本”或“母本”) , 其应用优势是不必进行______操作。

(3) 为在开花前即可区分雄性不育植株和可育植株, 育种工作者培育出一个三体新品种, 其体细胞中增加一条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相应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如上图所示 (基因M控制可育, 基因m控制雄性不育;基因R控制种子为茶褐色, 基因r控制种子为黄色) 。

①三体新品种的培育利用了______原理。

②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不能参与联会, 因而该三体新品种的细胞在减数分裂时可形成______个正常的四分体;______ (填时期) , 联会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 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而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随机移向一极。故理论上, 含有8条染色体的雄配子占全部雄配子的比例为______, 经研究发现这样的雄配子不能与雌配子结合。

③此品种植株自交, 所结的黄色种子占70%且发育成的植株均为雄性不育, 其余种子为茶褐色, 发育成的植株可育。该结果说明三体植株产生的含有8条染色体和含有7条染色体的可育雌配子的比例为______, 这可能与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的丢失有关。

④若欲利用此品种植株自交后代作为杂交育种的材料, 可选择______色的种子留种;若欲继续获得新一代的雄性不育植株, 可选择______色的种子种植后进行自交。

8.玉米籽粒黄色基因T与白色基因t是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已知无正常9 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现有基因型为Tt的黄色籽粒植株A, 其细胞中9号染色体如上图所示:

为了确定植株A的T基因位于正常染色体还是异常染色体上, 让其进行自交观察F1的表现型。

(1) 若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 则说明T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

(2) 若F1的表现型______, 则说明T基因位于正常染色体上。

9.一株基因型为AaBb的桃树 (2 N=16) 在某个侧芽的分化过程中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形成了一枝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变异枝条 (能开花结果) , 其他枝条正常。桃树的高干基因 (A) 对矮干基因 (a) 是显性, 植株开花数多基因 (B) 对开花数少基因 (b) 是显性, 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第6号和第9号染色体上。当用X射线照射亲本中高干多花的花粉并授于高干少花的个体上, 发现在F1代734株植株中有2株为矮干。经细胞学的检查表明, 这是由于第6号染色体载有高干基因 (A) 区段缺失导致的。已知第6号染色体区段缺失的雌、雄配子可育, 而缺失纯合体 (两条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相同片段) 致死。

(1) 据题干信息推导出亲本高干少花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

(2) 请在下图中选择恰当的基因位点标出F1代矮干植株的基因组成。

(3) 在做细胞学的检査之前, 有人认为F1代出现矮干的原因是:经X射线照射的少数花粉中高干基因 (A) 突变为矮干基因 (a) , 导致F1代有矮干植株。某同学设计了以下杂交实验, 以探究X射线照射花粉产生的变异类型。

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F1代矮干植株与亲本中的高干多花植株杂交, 得到种子 (F2代) 。

第二步:F2代植株自交, 得到种子 (F3代) 。

第三步:观察并记录F3代植株茎的高度及比例。

结果预测及结论:

若F3代植株的高干∶矮干为______, 则说明花粉中高干基因 (A) 突变为矮干基因 (a) , 没有发生第6号染色体载有高干基因 (A) 的区段缺失。

若F3代植株的高干∶矮干为______, 则说明花粉中第6号染色体载有高干基因 (A) 的区段缺失。

【参考答案】

1.D 2.C 3.D

4. (1) 将矮秆植株连同原始亲本一起种植, 保持土壤和栽培条件等尽量一致, 观察比较两者的表现型 (2) 第一年将矮秆植株和原始亲本杂交得F1, 第二年种植F1种子, 观察其表现型

5. (1) ABB∶ABb∶AB∶Ab=1∶2∶2∶1AABBb (2) ①正常叶型∶马铃薯叶型=1∶1②正常叶型∶马铃薯叶型=5∶1

6. (1) 花药离体培养 长势弱小而且高度不育 Ⅲ 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而且是不定向的 (2) 5 3/4 4/27 (3) 辐射诱变 耐盐基因 秋水仙素

7. (1) 基因的分离 (2) 母本 去雄 (3) ①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 ②7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50% ③3∶7④黄 茶褐

8. (1) 黄色籽粒∶白色籽粒=1∶1 (2) 全为黄色籽粒

9. (1) Aabb (2) F1代矮干植株的基因组成中只有一个a基因, 另一个A基因缺失 (见下图)

住宅的变异与创新 篇5

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从不成熟走向成熟, 从不规范走向规范, 从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 楼盘从炒地点概念、环境到售后服务, 到价值时代, 神农架的房地产业亦按这个规律发展着, 但神农架人口基数小, 房地产规模也小, 发展阶段与大城市相比没那么明显, 从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单位福利分房, 到90年代中期到2005年单位自建房与房产开发商品房同时发展, 直至现在清一色房地产开发商的商品房, 住宅的布局理念亦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90年代中期以前住宅布局仅满足基本使用功能要求, 随着生活经济环境的提升, 人们对居住环境亦随之提高, 但就要求我们建筑师们深入研究人们的居住行为模式和居住行为习惯, 根据本地区社会发展水平, 针对地域气候特征和文化传统, 以及不同的服务对象和消费群体创造出市场能够接受的舒适的居住环境。

随着房地产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产品的设计对于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和经营效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建筑师——住宅产品的设计者, 一定要认真研究市场, 精心设计, 不断提高产品的实用内涵, 使产品成为市场适销对路的畅销商品, 要深入研究旅居者的居住行为和文化精神需要, 创造满足旅居者需求的住宅设计, 从90年代末起, 神农架以保护为主, 经济主打旅游牌, 到2010年后三个主要城镇有两个城镇房地产消费群体以旅居为主, 避暑养老住宅作为人们主要居住生活空间, 其内部空间结构的构成和使用功能必须随着人们的生活习惯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有着不同的要求。

既然现时阶段住宅产品主要消费群体为旅居者, 那么我们建筑师就应该深入研究旅居者的行为和文化精神需要, 作为旅居者, 他们只是在我们神农架春夏秋气候舒适的时候来居住, 而到了严冬又离去, 他们对居住的要求不同于住宾馆招待所的出差人, 也异于短时旅游者, 旅居者主群体对象为退休人群及享受长假的人群, 在外地高温时节, 他们带着放了暑假的孙子们, 甚至是带着亲戚的孙子们, 他们不仅对一日三餐有着要求, 同时又不同于长住人群, 亦异于短时间旅游人群, 旅行者住宾馆招待所的标准和长住人群住宅布局都不符合他们的消费行为。

一、设计旅居住宅时的注意事项

旅居住宅不能像公寓那么简陋, 亦不能像宾馆那么豪华, 因此旅居住宅的设计应注意:

(一) 住宅的套型结构, 既要有符合独行旅居的套型结构, 也要有两人旅居要求的套型结构, 还要有符合三代之家的套型结构, 为房产商对不同旅居者提供不同套型平面, 为旅居者实现个性化的旅居环境提供可能。

(二) 合理的空间尺度, 符合住宅设计要建立合理的空间尺度, 使各种使用功能的用房大小满足基本需要, 并根据套型为面积的标准, 合理分配好各个不同功能的房间面积, 使得各个房间达到旅居者最合理最经济而相对舒适的尺度。

(三) 明确功能分区, 旅居人群相对经济条件都比较好, 相对常住人口对饮食起居, 沐浴寝睡等方面的使用要求, 舒适和基本需要二者兼顾, 功能分区要随一人一户和二人一户和多人住户不同而变化。

(四) 重视室内的空间组织和室内外景观组织的渗透, 在普通住宅中, 把室内的空间组织和室外优美的环境组织到室内来也越来越流行, 而且在城市中也是卖点之重, 作为旅居住宅, 必须把室内从空间组织和室外景观的互相渗透作为重中之重, 优先考虑的因素之一, 旅居者本身就是对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向往的落实者, 他就是来享受自然优美的神农架风景而来的, 主房间、客厅、卧室朝向优美的自然风景是首选, 同时室外的活动和绿化空间也一定要和自然景观相结合, 体现出神农架皆处是风景的独特风格, 为神农架旅居者提供优美的居住环境, 为房产商增加新卖点。

(五) 细部设计和构造措施要精细合理。细部设计和构造措施在高档住宅中, 建筑师们都考虑得比较周到, 而在普通住宅中, 就以基本需要为主, 旅居住宅虽不能像高档住宅般豪华, 但细部和构造措施一定要让居住者使用顺手顺心, 舒适度要达到高标准, 所以在采光 (风景) , 通风、隔离、防水、防盗、保温隔热等细节上要采用环保、舒适、先进的设备材料、来满足旅居者身心的要求。

二、创造“融入自然”舒适便利的旅居环境

结合神农架独特的自然风景, 在旅居小区规划和旅居住宅中应用科学合理的绿色生态技术, 通过运用适合神农架气候特征和文化传统的规划设计手法, 创造出神农架独有的与自然环境协调的旅居生活区, 优美神农架的旅居环境。

三、向控制成本要效益

严格控制产品成本, 降低建筑造价, 适当降低控制旅居成本, 提高旅居住宅的市场竞争力。

房地产市场从暴利时代转变为低回报、高风险时代是大势所趋, 市场的竞争首先体现为价格的竞争, 当今大城市高房价, 高垫付拥挤的城市环境和居高不下的日常生活成本, 才导致产生了大量的旅居者, 为此, 旅居住宅要提高设计质量, 而且还要强化成本控制, 采取一切有效适用的技术措施和手段, 严格控制工程成本, 降低建筑造价, 使旅居产品质优价廉, 成为房地产市场中吸引旅居者适销对路的畅销商品。

上一篇:萃取剂选择下一篇:高中英语中的情感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