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变异理论

2024-10-25

语言变异理论(共8篇)

语言变异理论 篇1

1 语言变异和语言变体研究

社会语言学是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门涉及范围广泛的边缘交叉学科, 它主要把语言放到社会中考察, 探讨语言与社会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此来研究语言及其应用规律。简单说来, 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人们的言语活动, 即语言是如何随着社会阶层、性别、年龄、地域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 因此以拉波夫为首的社会语言学家形成了“变异学派”, 他关于纽约英语的变异研究开拓了变异研究的新领域, 使得语言向动态研究方向发展。变异学派不仅研究语言的变异, 还调查言语社区, 搜集语言素材, 并把得出的结论进行定量分析。目前变异研究不再局限为对语言方面的调查研究, 更多学者开始从言语分析方面来研究语言。郝得森 (Hudson, 2000) 提出了一套很有用的概念系统来描写语言的变异性特点。其核心概念就是“变体” (variety) 。语言变体是指语言的不同表现形式, 是“一组具有相同社会分布的语言形式”。语言的变异, 有的跟地域有关, 有的跟说话人的社会身份有关 (包括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等等) , 有的跟使用语言的场合有关。可以把第一种语言变体称为地域变体, 第二种称为社会变体, 第三种称为功能变体。现实生活中三种变体往往互有联系。 (徐大明等, 1997)

2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高级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 是中国大陆现存的一种高等学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8年颁布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 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 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 近几年来独立学院的英语教学发展迅速, 但是高级英语这门课教学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级阶段的必修课程, 其重要性不可忽略。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高级英语课程做出了如下描述:高级英语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的课程。课程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 包括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名家作品, 扩大学生知识面, 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 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因此它需要学生在更高层次上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尤其是对语篇的分析鉴赏能力。但具体说来, 独立学院高级英语教学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第一, 学生英语基础总体比较薄弱。独立学院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一般, 在经过了大一和大二阶段的综合技能的培养和学习后, 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够达到教学大纲对大三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 大部分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和背景上有很大困难;第二, 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大。传统的高级英语教学模式通常都是以教师为中心, 一般采用翻译和释义的教学方法对课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讲解, 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会过多依赖老师, 很少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预习课文时, 通常会更注重查阅单词, 没有把单词与其使用的语境结合, 对课文所涉及到的背景知识也是了解甚少, 对于篇章中涉及到的语言差异现象也不具有一定的敏感性;第三, 现行教材难度偏高。以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为例, 目前该学院的高级英语教学使用的教材是由梅仁毅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精读五、六两册, 教材难度相当大, 题材具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 因此会有更大的挑战, 很多学生在学习这套教材时普遍感觉到力不从心。教材的难度和学生水平之间的差距使得许多学生对高级英语的学习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 极大影响了学习积极性。

3 语言变体在高级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变异研究不仅是社会语言学的核心内容, 更是对外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国璋 (1978) 通过分析英语中普遍存在的第二人称代词Tu和Vous之间的不同功能, 指出英语教学要对言语的得体性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随着研究的深入, 语言变体理论已经不再仅仅侧重英语教学中的交际能力, 书本上教的语言体系与语言在社会中的使用应该紧密联系在一起。

(1) 社会变体

社会阶层、性别、年龄、民族等是与语言变异最明显相关的社会因素, 不同社会阶层、性别的人, 在语言的使用上也会有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会形成语言的社会变体。例如《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册第五课Love is a Fallacy (爱情是个谬误) 是一篇介绍逻辑学的经典短篇小说, 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几大逻辑谬误上, 但仔细分析主人公的语言特征不难发现, 男孩Dobie Gillis与女孩Polly Espy的语言存在着性别差异。从词汇上来看女孩喜欢用一些感叹词 (wow-dow) 和形容词 (terric, wonderful) , 语法上女孩不仅会在陈述句后面加上附加疑问句和反语, 还会出现像“I guess”之类的模棱话 (hedges) , 在谈话方式上也多附和对方。这种性别不同造成的语言差异不仅能让作者塑造的两种不同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更能让读者产生共鸣。

除此之外, 从习得者的角度来看,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女生普遍比男生要多, 学习高级英语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有意思的差别:女生的发音更为准确, 语言更为规范, 接近标准英语。性别差异之所以会出现, 与女性语体的特征是分不开的, 女性语体特征的形成是与社会历史因素、文化观念因素等密不可分的, 是与女性的社会地位息息相关的。 (李素琼, 2003) 因此性别等社会变体会影响学习过程, 这与男女性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观念等因素是不可分割的。

(2) 地域变体

拉波夫的纽约市百货公司调查、纽约下东区调查、费城街区调查等都表明了地域因素在语言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册第二课Two Kinds (两类人) 节选自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 在学习文章时老师和学生都会花大量的时间来研究文章的背景, 研究四个女性在特定的年代从中国到美国的一系列曲折人生。可是如果仔细观察几位母亲的语言, 可以发现语言中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抱着美国梦的她们来到了美国, 语言从中文变成英语, 但是她们的英语又是不符合语法规范的;在跟女儿有着明显的文化冲突时, 会突然变成中文。小说中母亲的英汉语码转换对于了解小说的背景以及人物性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功能变体

社会语言学的功能变体涉及到语域和语体。韩礼德 (1964) 区分出语域的三个不同层面:范围、方式、对象。“范围”就是你想说的是什么, 为什么说;“方式”指用什么方法去传递信息, 是书面还是口头。“对象”是指对什么人说, 即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如何。根据不同交际环境的需要, 要使用不同的语体。《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册和第六册节选的文章题材多样, 从小说到说明文到议论文, 每篇文章的语言都有精彩之处, 如果只停留在学习文章的词汇和语法, 就很难体会到其中的文化。在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我们去往何处) 这篇演讲稿里, 分析了马丁路德金为什么说、对谁说、如何说等问题, 有利于抓住语篇的文体特征、理解黑人民主运动这一大背景, 他在演说中用了大量的排比、暗喻等修辞推动了文章向前发展, 最后更是对着听众发起号召“We shall overcome.”因此了解语篇的语域和语体能让习得者学会根据不同语境调整自己的语言。

4 语言变体研究对独立学院高级英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必须是一种社会实践, 研究一系列语言变体对于高级英语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 教师要意识到社会语言学变体理论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如果高级英语这门课仅仅教会学生单词的辨析, 要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词汇, 这种学习是比较肤浅的, 学生无法深刻理解学到的英美文化以及语言特点。作为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独立学院外语学习者, 他们更需要了解文章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及其交际方式。在授课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说话人的语境化暗示与其地位、年龄、职业、性别、受教育程度等社会因素的关系, 领会这些非言语行为的表意及社会交际功能, 从而把握说话人的观点和态度, 进一步为他们创造语言运用的文化氛围。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注意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因性别、地域等因素的不同, 他们的学习过程会有所不同, 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加以引导, 也将会提高课堂交际的效果。

第二, 对独立学院高级英语的教学内容做相应调整。语言变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表明掌握一定的语言变体以及语码转换是有必要的, 不同英语变体的存在有利于英语语言的健康发展。在高级英语的背景知识导入环节, 教师向学生讲授课文背景的同时应该补充有关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以加强学生对中国英语的理解。如在“Two Kinds”这篇文章里,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同对作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课程设计方面应当适当考虑学生的母语对学习的帮助, 并增加中国文化以及中国英语变体的内容, 这种中国英语变体的学习对独立学院高级英语教学本身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 重视社会观念的变化, 鼓励新的语言表达形式。高级英语的教和学都应该重视语言的发展变化, 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社会语言学中语言变体的研究, 很多网络新词、流行语以及英汉语码混合的语言流行在校园中, 必将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 所以对于课文词汇中的新词、委婉语、禁忌语, 教师应当向学生介绍它们发展变化的过程;还应让学生意识到不同性别的学生在课堂用语以及英语学习方法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让他们注意到英语中存在的性别偏见现象。对于在独立学院教授高级英语的老师来说, 更应该规范自己的语言, 把一些新的语言现象传授给学生的同时, 提醒学生在语言的新发展趋势中所采取的不同的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Hudson.R.A.Socio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Labov, W.Sociolinguistic Patterns[M].Oxford:Basil Blackwell, 1972.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李素琼.英语中女性语体特征与社会环境的关系[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 (1) .

[5]史耕山.重视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A].大学英语教学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6]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当代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7]许国璋:社会语言学及其应用[J].外国语教学, 1978 (3) .

语言变异理论 篇2

网络语言的变异现象

网络语言随着人们使用网络媒介交流的数量增加而发生很大变化.它区别于传统的汉语,脱离语言常规的语言形式,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语体,具有幽默、简捷、形象、生动等特征;但也同时出现了随意生编滥造的.现象,使汉语的规范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论述了网络语言的含义,网络语言类型及特点,最后提出了我们对待网络语言应有的态度.

作 者:郭建 GUO Jian 作者单位:中科院研究生院,外语系,北京,100049刊 名:语文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年,卷(期):2008“”(6)分类号:H313关键词:网络语言 变异 态度

网络语言中的语言变异研究 篇3

网络语言被看作是虚拟空间的社会方言, 是网民公开的交际工具。网络语言这种社会方言包括有行业语和习惯语。网络语言中的很多专业术语跟网络技术密切相关, 是特定的行业语;网民之间聊天交流的语言有些是跟使用者的喜好、习惯有关的习惯语, 是在网络虚拟空间“生存”的特定居民的习惯语。

网络语言的特殊之处主要体现在词汇方面, 而从英语中借用词汇是网络语言的突出特点。网络语言中英语借词的特点是受网络语言、网络交际方式以及借词自身的构成方式等因素所决定的其特点鲜明, 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 简洁性

由于网络交际需要通过敲打键盘进行字符输入和从屏幕上阅读字符来实现, 所以很难做到思维和交流的同步, 往往造成对话的延迟和脱节[1]。

(二) 新奇性

我国的网民多数是年轻人, 年轻人喜欢与众不同, 标新立异, 因此, 他们喜欢用新奇有趣的语言来张扬个性, 引人注意。

(三) 浓厚的专业技术色彩

网络语言中大量的借词是信息技术专业术语, 具有鲜明的专业技术色彩。

二、网络语言的语音变异

网络语言的在语音方面的变异形式主要归纳为谐音、缩略等几种形式。

(一) 谐音

综观我们搜集的网络流行语语料, 以谐音为主要特点的网络流行语其谐音方式主要有下面几种。

1数字谐音

利用数字的汉语读音与相近读音的外来词或汉语词语谐音。例如, “88”在网络流行语中不表示数量概念“八十八”, 也不读“bāshíbā”, 而是把“88”看成由两个数字符号组成的数字串, 读作“bābā” (变读

成báibái) , 与外来词“拜拜 (bye-bye) ”音近。这样的数字谐音式流行语在网上较常见,

2语码混合谐音

这类流行语的谐音方式较复杂, 随意性较大。在网络聊天中,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字符串“3ks”“B4”等等。如果是初次接触这些字符串, 还真难品出其中三味。字符串“3ks”是由数字“3”的汉语读音和字母“ks”相加合成英语单词“thanks”的谐音。“B4”是由“B”的字母读音和数字“4”的英文“four”的读音相加合与英语单词“before”谐音。通过这种方式谐音, 词语的形制缩短了, 电脑输入更简便些, 同时, 也显得新颖, 给人以另类的感觉。

3汉字谐音

利用汉字的音同或音近来谐音是汉语最常用的谐音方式。流行的网语中有不少属于汉字词的谐音。网络流行语的汉字谐音又有不同的方式:

(1) 无意义的谐音。这类谐音词指的是谐音词是几个与被谐音词音同或音近的字符的组合。这类组合纯粹表音, 从字面上无法理解其意义, 如“你才 (你猜) 、打雪丈 (打雪仗) 、密马 (密码) ”等。

(2) 有意义的谐音。网络流行语中的汉字谐音词多数是有意义的。我们根据谐音词与被谐音词间的关系, 把网络流行语中的有意义的汉字谐音又分为下面几种情况:

A.创造新词。“妹妹”是比较正式的普通词语, 而通过谐音变调创造出“美眉”, 则是在非正式场合对年轻女子的流行称谓语。

B.借用旧词。“斑竹”作为一种竹类的名称是普通词语, 而在网络作为“版主”的谐音则是流行语。“斑竹”与“版主”本来在意义和构词上都毫无瓜葛, 两词能通过谐音联系在一起, 是与计算机“智能ABC输入法”有关。“版主”是个新词, 该词在“智能ABC输入法”中没有现存的词条, 当输入汉语拼音“banzhu”, 首先出现的是“智能ABC输入法”中存有的“斑竹”, 为方便快捷, 输入者将错就错, 于是在网络上约定俗成, 普通词语“斑竹”也就逐渐成为网络流行语。

三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

网络语言正在逐步走进大众媒体并渗透到年轻人的日常生活用语之中, 这将会对越来越多的人的交流方式产生影响。人们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各有不同。申小龙持肯定态度, 认为“网络语言的出现是一种进步, 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发展趋势, 是汉语有生命力的表现”[3]。有人持否定态度, 认为“网络语言破坏汉语的纯洁”[4]。网络语言的随意性和另类书写方式必然会导致人们对语言文字规范的思考。有人主张对待网络语言应采取宽容态度, 用适当的方式去规范, 如王先霈则认为“不要强调纯洁, 而要强调规范—————动态的、有弹性的规范”[5]。应该看到, 网络语言确实存在诸如音译混乱、随意缩略、英文缩略语同汉语拼音缩略语形近易混、词形不固定以及读音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对网络语言我们应当持一种开放性和建设性的态度, 一方面要承认它们存在的合理性, 另一方面要进行必要的干预, 采取一定的规划措施。

参考文献

[1]江南, 庄园.网络语言规范与建设构想[J].扬州大学学报, 2004, (2) :52.

[2]武丽梅.网络语言中的字母词构词特点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 2003, (1) :40-41.

[3]仲伟丽.网络新语文运动——专访申小龙:革命来了[J].e时代周刊, 2003, (3) :56.

[4]闪雄.网络语言破坏汉语的纯洁[J].语文建设, 2000, (10) :15.

网络会话语言变异的因素 篇4

Verschueren顺应理论的导入

语言运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它是交际双方为了能够使信息正常传达而选择合适的语言、使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并让对方明白自己意图的过程, 语言交流遵循实用性原则, 语言选择和表达方式会随着对象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语用学家Verschueren在他的《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提出语言综观说和顺应理论, 从语言交际相互顺应的角度系统而全面地阐释了语言运用的动态过程。他认为语言使用过程是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 这种选择可能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

Verschueren同时认为说话人选择的不只是语言形式, 还有交际策略。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作出种种恰当的选择, 是因为语言具有三种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地或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作出的, 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指“语言能够让其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做灵活的变通, 从而满足语境的需要”, 这三种特性互为关联, 但以顺应性为主要特征。根据Verschueren的顺应论, 网络会话语言的选择可被看做是一种在高度的意识状态下, 为达到交际目的而在语言使用的各个方面作出选择的动态过程。

网络会话语言的变异分析

网络会话语言的变异性主要指网络会话语言可供选择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和选择空间的大小同会话者之间的协商与约定密切相关, 同会话者表达创新性密切相关, 也同会话者之间的顺应性密切相关。网络会话者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上创造性地使用网络会话语言, 创造出适合交流沟通的多种语境, 这种语言变异可以得到其他会话者和媒体的认同、响应和追捧, 进而进一步刺激了网络会话语言的变异。

网络会话语言变异的主体。单纯从概念性的使用主体分析已经不能科学地涵盖网上使用主体的特性, 从社会统计特征方面分析, 有助于我们对整个网络会话语言使用群体的把握, 也有利于进一步分析网络会话语言的变异问题。

1. 网络会话语言使用频率与语言变异。

不同的网络使用者具有不同的网络语言使用频率, 从社会统计特征方面看, 城市人口使用网络会话语言的频率远远高于农村人口;35岁以下的青年群体使用网络会话语言的频率远远高于35岁以上的群体;本专科水平以上的群体使用网络会话语言的频率远远高于高中以下人群;知识型职业使用网络会话语言的频率远远高于劳动型职业的使用频率。从性别和收入状况看, 网络会话语言使用主体性别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网络会话语言的使用与经济收入正相关关系不明显。因此, 网络会话语言使用高频群体为35岁以下、受教育程度较高、知识型职业的城市男女;网络会话语言低频使用群体为35岁以上、受教育程度较低、劳动型职业的农村男女;介于这两个群体之间的群体为普通使用群体。由于网络会话语言的使用群体覆盖范围极大, 不同会话者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和个体喜好, 这为网络会话语言的变异提供了基础。

2. 网络会话语言创新与语言变异。

网络会话语言创新贡献率主要指某一群体对网络会话语言发明或引领贡献程度。从分析来看, 网络会话语言的贡献率与网络会话语言的使用频率存在正相关关系, 高频使用群体对网络会话语言的使用具有领导性地位, 其他群体则表现出对网络会话语言变异的顺应。

3. 网络会话语言的适应态度与语言变异性。

网络会话语言的适应态度主要指网络使用群体对现存网络会话语言的使用和适应态度。中老年人对网络会话语言的使用和适应是一种被动的态度, 而青年男女对网络会话语言的使用态度则是积极主动的;白领职业对网络会话语言的态度是积极引领的, 而蓝领职业对网络会话语言的使用则是被动适应。这一社会统计分析表明, 大部分网络会话语言首先在白领青年群体中出现或者受到他们的强力推动而成为普遍性的网络语言。如“MM”“大虾”“杯具”等网络词汇被创造并被高频使用, 逐步推广成为网络世界的通用词汇, 其他群体无异议地接受并使用这些词汇或表达方式。

网络会话语言变异的动力。网络会话语言作为即时性会话语言, 需要会话者双方或多方处在同一环境并能相互理解对方的意思, 会话者之间必须处在动态的语言状态。因此, 网络会话语言是会话者之间建立协商和顺应的结果, 也是引起网络会话语言变异的动力。

1. 跨文化交流是网络会话语言产生变异的直接动力。

网络会话是在超越空间的网络世界中进行的, 会话者之间不存在空间距离的问题, 但存在因空间距离造成的地域文化差异, 即会话主体的现实世界文化背景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文化价值体系。为了能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会话者之间消除文化障碍正常交流, 就需要在本民族文化、地域方言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的模式, 建立通行网络会话的基础或模式。网络会话语言的变异就是在跨文化交流的推动下, 通过多种可能性的选择而最终建立起一套变异性极强的网络会话通用语言。不同地域的人们通过网络交流, 新词语、新概念、表达方式的不断出现, 极大地丰富了网络会话语言系统, 助推了网络会话语言的变异。例如, “我是出来打酱油的”标识对某些话题不愿表态, 多喻指网络上不谈政治, 不谈敏感话题;“我又被和谐了”, 意指“我的帖子又被删除了”。

2. 顺应性是网络会话语言变异的主要动力。

顺应性指语言能够让其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做灵活的变通, 从而满足语境的需要。“同样的事态可以用非常不同的句法结构来描写。”在网络会话语言交际过程中, 使用者选择哪种句式则取决于语言的顺应性。网络会话语言的顺应性极大地满足了使用者的变通灵活性, 只要交流者之间有预先的约定或者潜在的预定, 他们的网络会话完全可能变成符号表意形式。如网络会话中的“火星文”是由符号、繁体字、日文、韩文、生僻字或汉字分拆部分等非正规化文字符号组合而成的一种表达方式, “==我”其意为“等等我”;“莓兲想埝祢巳宬儰1种漝惯”其意为“每天想念你已成为一种习惯”;“偶口以跟你做朋友吗?”“酱很好啊!”其意为“我可以和你做朋友吗?”“这样很好呀!”;“1切斗4幻j, ↓b倒挖d”其意为“一切都是幻觉, 吓不倒我的”。

3. 媒体是网络会话语言的助推力。

媒体对网络会话语言的变异具有强化和放大的作用, 一方面, 媒体作为主流文化的代表, 其影响力和影响范围要远远大于即时会话语言等亚文化的影响力, 网络会话语言一经被媒体采用就会放大会话语言原有的影响力, 如“美眉”“很女人”“被幸福”等被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接受, 就可能成为主流社会文化的使用语言。另一方面, 媒体语言在积极地吸收着来自网络会话语言的创造性语言成分, 使网络会话语言成为主流媒体语言的重要来源之一, 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部分肯定, 进一步刺激了网络会话语言的发展, 刺激了网络语言使用者在张扬语言个性、促使语言变异的欲望。

结语

总之, 正如陈原在语言社会学中讲到的, 在某种特殊情境不能使用或不满足于使用语言 (有声语言或书面语言) 作为交际工具, 常常求助于能直接打动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种符号代替语言, 以便更直接、更有效、更迅速地做出反应。网络会话语言是在网络世界即时会话中的顺应变异, 这种顺应变异集中体现了会话语言的动态过程, 也进一步印证了Verschueren从语言交际相互顺应的角度阐释语言运用的动态过程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年版, 第55~61页。

[2].傅福英、卢松琳:《论网络语言的进化及特色——以模因论为视角》, 《南昌大学学报》, 2010 (7) 。

[3].李淑华:《语言顺应的哲学思考》, 《学习与探索》, 2006 (5) 。

[4].吕明臣、李伟大、曹佳:《网络语言研究》, 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第25~30页。

英汉网络语言变异的动因探讨 篇5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网络以惊人的发展速度进入到人们的各个生活领域, 其信息交流形式表现为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形式。在网络环境强有力的冲击和普及下, 以文字为主体的汉语和英语语言在词汇、语法、语义方面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演变。一般人们在进行交际时总要遵守一定的语言“常规” (norm) , 即人们所公认的语言交际标准, 比如, 英语中的“I”, 不论位于句首、句中或句尾永远都要大写, 通常情况下动词只能作谓语, 而不能作主语和宾语。然而, 在特定的场合或语言环境下, 语言使用者故意偏离常规, 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造成语言的变化及其表达的突兀感, 实现最精妙而干练的语义表达。这种偏离语言常规的形式就被称之为语言变异 (Language deviation) 。语言变异是指语言因各种社会因素影响而产生的种种差异, 它既包括某个特定语言项目在共时分布上的差异, 也包括该语言项目在历时流程中的变化。网络语言是人类交流方式在发生变化的条件下产生的一种非主流的语言现象, 是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的变异, 而网络是促成这种变异的催生剂, 是这种变异了的语言存在的空间。笔者常听现代人感叹赶不上网络语言的更新速度, 特别是不常泡网的人对一大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中英文网语云里雾里, 如RPWT (人品问题的缩写, 来自猫扑论坛。一般来说, 只要某上遇上了不可解之事, 统统可归结为其有RPWT) ;M$ULKeCraZ (Miss you like crazy) ;IOWAN2BWU (I only want to be withyou) ;兄贵 (全身肌肉的强壮男子) ;姐贵 (全身肌肉的大姐姐) ;鬼畜 (来自日语, 原意指像魔鬼畜生一样残酷无情, 指受残忍虐待的身体或精神) 。既然语言是在一定社会中产生和发展的, 那么我们在研究英汉网络语言这个系统时就不能不考虑它同社会现实的联系:一方面, 语言既是一个科学系统又是一项社会活动, 通过语言人们与他人进行交流, 成为社会的一员, 另一方面, 许多社会因素如性别、年龄、角色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着语言的变异。因此使用语言必须考虑到话语环境、话语对象及话语方式。本文从话语环境、对象、方式这三个方面浅析语言在网络中变异的三种动因:文化语境中的后现代性文化、主体的模因性及符号学的审美心理。

2. 影响网络语言变异的后现代文化

法国语言学家房德里耶斯在《语言论》中明确提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语言是结合社会的最强有力的纽带, 它的发展依赖于社会集团的存在。”拉法格也曾经指出:“一种语言不能跟它的社会环境隔离, 正如一种植物不能离开它的气象环境。”这里我们要着重重视的“气象环境”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由于有关后现代的学说融合了多种流派, 并且还处在发展期, 因此对于“后现代”没有人能一言以蔽之。但总的来说, “尽管后现代主义内部众态纷呈, 但它势必存在某些共同的东西, 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对现代性的否定———对现代主义的一元论、基础、惟一视角、惟一正确方法的否定”。所有后现代哲学思潮所共有的特征是“一种专事摧毁的否定性思维”, 是“在思维方式上坚持一种流浪者的思维”。作为新一代的传播媒介, 网络传媒可以说是最具后现代特征的传媒手段。不论是网络的“去中化”的构成方式, 网络传播中“边缘化”声音的浮出水面, “复制+粘贴”的书写方式, 还是真实与虚拟世界的“模糊化”等, 都将后现代大师们所描述的后现代生存状态体现得淋漓尽致。难怪后现代主义的大祭师鲍德里亚尔认为:“从特定的意义上讲, 电脑———互联网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典范。”而网络语言作为网络传播和网络文化的主要载体, 必然受到后现代文化的影响。

2.1 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刻意曲解。

人们在进行交际时总要遵守一定的语言“常规” (norm) , 即人们所公认的语言交际标准。然而, 在特定的场合或语言环境下, 语言使用者可能故意偏离常规, 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造成语言的变化及其表达上的突兀感, 实现最精妙而干练的语义表达, 这种通过反传统、反常规 (但又合乎逻辑的) 的曲解, 造出与原有经典意大相径庭的新意, 产生幽默、讽刺揶揄、戏谑等效果。如:打酱油:这是一种在“天涯社区”十分流行的对现实无奈的术语, 道义上强烈关注某事, 行为上明哲保身, 其网络意义与我们现实中的买酱油大相径庭;腊鸭:表示垃圾 (来自《麦唛》系列) ;挂腊鸭:在粤语俗语中指吊颈自杀;Kuso:日语“粪”的发音, 起先是教游戏玩家如何把“烂Game认真玩”的意思, 后来经台湾传入大陆, 渐渐演化成“恶搞”之意;红客:具有民族主义倾向的中国网络技术爱好者, 与黑客相对;火星帖:很久以前已经被无数人看过转过的旧帖, 转火星帖的人被称为火星人;三毛抄四:该当红青春作家写过一本书, 和三毛作品同名, 由此衍生而来的新成语, 意指盲信某种理论、某个人物而完全不管真相, 本末倒置、颠倒黑白的一种狂热精神状态;LOLI:罗莉, 幼女的意思, 出自“Lolita”中的洛丽塔, 本意指12岁以下的小女孩, 泛指天真可爱的小女生。

2.2 违反常规语法的构形形态。

1) 重叠

例一:SpOoNWaRp:call m~CCCC

George and PFunk:yep weU no one cares

BaByBheFiRe2738:hhehee

George and PFunk:see ya

GOtpOOsie:18/f with blonde hair.Click here to see my pitures.

:一)

SpOoNWaRp:callllll me (WFC SayHi chatroom, 2005.01.16.)

这是一段英语聊天室的对话, SpOoNWaRp连用了“call meeeeeee”和“calllllllll me”两个重叠结构, 将其急切希望与其他网友联系的心情表露无疑。同样, 在汉语聊天室中, 网民们也发明了汉字的重叠结构来表示强词。例如:“想一下下”是“想一下”的强词重读形式, 不仅增加了网络语言的音乐感和形象性, 而且转写了口语中的亲昵、俏皮、词侃等语气。

2) 字母与数字混用

P911:A guide to teens’online shorthand

(Tuesday, July 18, 2006 by Peter Leo, Pittsburgh PostGazette http://www.post-gazette.com/pg/06199/706553-294.stm)

这里P是Parent的缩写, 911是众所周知的美国9月11日恐怖分子袭击世贸双塔事件, 网络作者通过字母与数字的混合P911形象表述一种提醒, 相当与英语中Paren Alert的意思, teen是teenager的缩写。

3. 影响网络语言变异的主体模因能力

模因论 (memetics) 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模因论中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 (meme) 。该术语是由新达尔文主义 (Neo-Darwinism) 倡导者Richard Dawkins在其1976年所著的《自私的基因》 (The Selfish Gene) 中首次提到。它是基于基因 (gene) 一词仿造而来。meme源自希腊语, 意为“被模仿的东西”。我们将meme译成“模因”, 是有意让人们联想它是一些模仿现象, 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基因是通过遗传而繁衍的, 但模因却通过模仿而传播, 是文化的基本单位。

网民的主体是具备高学历、高智商、有较高认识能力和行为能力的青年, 语言运用上除了母语汉语外, 大都有一定语言基础, 电脑知识比较丰富, 喜欢标新立异, 追求特立独行, 有的甚至只在自己的网络群体中生活, 创造自己的语言体系, 通过润色、增添、删减后被他人模仿、更新, 这种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与不同的语境相结合, 出现新的集合, 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 这种网络语言的传播和演变也正是语言模因适应信息时代语言交流的结果。国内外许多模因论研究者何自然, 郭菁, Hull, Wilkins, Dawkins, Csikszentmihalyi, Brodie都已经在研究过程中洞察到人的主体意识对模因选择和进化的干预作用。他们认为, 人是有意识、有目的、有思想的动物, 他们需要实现各自的目标。模因的选择过程充满着人以目的为导向的选择行为。模因主体的目的和意识能对模因复制和传播产生很大的控制作用。互联网上的主体网民们具备相当的模因能力并在创造千奇百态、五花八门的网语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成功复制传播的网络语言模因中, 表现最突出的当属模因基因型的相同信息异形传播和模因表现型的同构异义传播。模因基因型的相同信息异形传播是一种以复制信息内容为主的模因, 它以纵向递进的方式传播, 尽管在复制过程中出现信息变异, 但复制出的仍然是复制前的内容。 (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语言科学, 2005, (6) :54、60) 以缩略语为例的有NALOPKT (Not A Lot Of PeopleKnow That) , LOL (Laughing out loud or Lots of Laughs) , OMG (Overhead Mounted Gun or Oh My God) , cos or coz (because) , MORF (Male or Female) , SOHO (Small Office Home Officer) , S’up? (what’s up) , BTW (By The Way) , BRB (Be right back) , TTYL (Talk to you later) 。还有一种情况是属于引用原文, 如:有意者电联, 非诚勿扰 (2009贺岁片《非诚勿扰》经典台词) ;我是出来打酱油的 (某市民对记者采访如何看待艳照门的回答) ;出来混, 迟早要还的 (《无间道》经典台词) 。模因表现型的同构异义传播指的是语言形式结构没有变化, 但内容意义发生变化。譬如借用派生词:2008最热门的“艳照门”和近期出现的多美滋“结石门”, “××门” (××gate) 这一结构最早出现于前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水门事件”中, 后来“门” (-gate) 失去了原有意义, 成为后缀, 经常与“丑闻”或“不光彩的事”联系在一起, 人们把跟政治丑闻尤其是与重大政治事件有关的事件均称为“××门 (××gate) 。然而近年来, 在中国网络语言中的一些所谓的“门”事件逐渐失去了“门”与政治丑闻相关的含义, 多数是一些与社会生活有关的小风波、小纠纷。例如“婚礼门” (发生于2005年的与日本车质量有关的事件) 、“馒头门” (指胡戈对电影《无极》的恶搞事件) 、“电话门” (指意大利足球丑闻) 等, 这些“门”事件的构成形式没有变, 但已失去了原有的含义, 属于模因表现型的同构异义传播。另外在网络官方网站中也存在仿拟, 如:Liberty is true mother of invention. (www.China Daily.com) 。作者套用了“Necessity is the mother of invention.”这一名言, 强调自由对发明的重要性。Not all cars are created equal. (http://www.mitsubishi-motors.com./) , 这是日本“三菱”汽车网上的英文广告, 它仿用了《美国独立宣言》中的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所有人生来都是平等的) 表示该汽车质量非凡。这些英语广告在新的语境中有了新的创意, 起到了“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的修辞效果, 也属于模因表现型的同构异义传播。

4. 影响网络语言变异的审美心理

俄国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著名的语言美学命题“陌生化”, 他指出:“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 使形式变得困难, 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 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 必须设法延长。”艺术的魅力在于语言形式的变化, 同时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审美快感。对于无数的网民来说, 网络语言就是他们的入门必修课。随意的口语、新奇的词汇、变异的语法和混杂的符号时时处处给人带来审美惊奇。在这里我们着重从符号学角度来解析网络符号所达到的求新求奇审美效果。符号是人类交际的重要手段, 没有符号就没有交际。德国哲学家卡西尔 (Cassirer) 指出:“人类是符号的动物。”符号学家皮尔士对符号下了确切的定义:符号是在某些方面或某种能力上相对于某人而代表某物的东西。其中网络符号应属于皮尔士中的拟像符, 它们与现实中的物体、表情构成意象形态上的像似, 这些键盘图形符号更直观、快捷地进入人的视觉经验与认知活动, 还原了语言的图像性, 使人们即使相隔万里也能感觉到对方的表情、心情。网民们还充分利用键盘上的符号, 象形创制了许多极为生动形象且风趣幽默的表情和动作的图形, 用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来模拟现实交际。通常可见的有表形色彩的:“:-) ”是最普通的一张笑脸, 通常加在文章结束的地方;“:-D”表示非常高兴地张开嘴大笑;“:->”是一张嬉戏的笑脸;“;-) ”是抛媚眼的笑;“+:-) ”是提醒别人, 意为“神父可正向你微笑呢, 还不正经一些”。有些网民还用“:-<”表示难过, 以“:-”表示“不屑一顾”。更多的还有^ (oo) ^ (猪头) , ^..^ (可爱的蝙蝠) , =^.^= (猫咪) , @%$%& (骂人的话) , (^o^) (举手欢呼) , p (^o^) q (双手握拳) , >>@ () @ (鱼儿水中游) , (:^ ( (鼻子被打歪了) , :-媚眼, 又撇嘴角;表意色彩的则有P.M.S (Permanent Male Syndrome) ;IRL (In Real Life) ;YW (You’re Welcome) TIA (Thanks in advance) ;TMI (too much information) ;2MORO (Tomorrow) ;B4N (Bye For Now) ;POV (Ponit of View) ;DBEYR (Don’t Believe Everything You Read) ;OT (Off Topic) ;OIC (Oh, I See) ;LYLAS (Love You Like A Sister) 。

5. 结语

即兴演讲语言的变异修辞探微 篇6

演讲又叫讲演、演说。“演讲”这一概念最早见诸荷马史诗。相传双目失明的行吟诗人荷马, 常年云游各地, 演讲关于特洛伊战争的英雄事迹。在我国, “演说”一词较早出现在《北史·熊安生传》:“公正于是有所疑, 安生皆为一一演说, 咸究其根本。”《说文》:“演, 长流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言之讲, 引也, 故为长远之流。”转义于语言, 就是语流之意。《说文》称:“说, 释也, 从言, 兑声。一曰谈说。”段注云:“说释者, 开解之意。”可见“演说”就是通过语流进行铺陈解释发挥。对于“讲”, 《说文》解释为“和解”。段注云:“不合者调和之, 纷纠者解释之, 是曰讲。”这说明“讲”者有剖析矛盾、解释分歧之意。现在, 在人们的语感中, “演讲”一词与“演说”同义, 就是专指人们“就某个问题对听众说明事理, 发表见解”。[1]

现在所谓的演讲, 是指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 以有声语言和相应的体态语言为手段, 公开向听众传递信息, 表述见解, 阐明事理, 抒发感情, 以期达到感召听众的目的。它是一种直接的带有艺术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演讲按不同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 在这之中, 即兴演讲尤其值得注意。即兴演讲是演讲中的快餐, 也是演讲中的精品, 是演讲者在某种特定景物或人物、气氛的诱发下 (或被要求、邀请) 而作的一种临时性演讲。我认为:在各种类型的演讲中, 即兴演讲使用率较高, 应用范围最广。因为,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现代社会信息传递加快, 人们的交往日益频繁, 人们的交际领域不断拓宽, 即兴演讲也出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婚礼祝辞、迎送致辞、丧失悼念、聚会、演说、讨论、访问等, 都需要人们临时做即兴演讲, 或助兴, 或助威, 或联谊, 或缅怀, 等等, 它成为人际交往中深受欢迎的形式。有研究表明, 即兴演讲已成为未来演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但是即兴演讲具有动因的触发性、准备的临时性、时间的短暂性等特点, 要求演讲者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展开思维, 找到话题, 形成完整的腹稿, 立即从容地表达出来, 因此有一定难度, 最见语言功底, 一般人难以把握, 可以说如果能把即兴演讲发挥得恰到好处, 必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令人刮目相看。那么即兴演讲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呢?我认为这与恰到好处用地运用修辞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尤其是即兴演讲中的变异修辞, 更值得我们推敲、探究。

二、变异修辞的形成

“变异” (deviation) 这一概念, 最早由结构主义语言学派提出, 最初指共时意义上语言的不同变化形式。西欧的布拉格学派将其运用于诗的创作, 形成“语言变异”理论, 其代表人物让·麦卡罗夫斯基在《标准语和诗歌语言》一文中指出:“只有违反标准语常规, 并且只有系统地进行违反, 人们才有可能利用语言写出诗来。”[2]此观点说明了变异在语言运用中的重要性。另外, 变异 (variation) 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术语, 指的是因各种原因而产生的一种语言偏离常规运用的现象。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共变, 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语言的变异问题。社会语言学着重从宏观角度, 从外部功能上研究语言变异, 而变异修辞则从微观角度, 从语言结构入手, 研究共时的言语变异。变异修辞是相对规范性修辞而言的。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形式方面的字义、字音、字形的利用, 同那内容方面的体验性、具体性相结合, 把语辞运用的可能性发扬张大了, 往往可以造成超脱寻常文字、寻常文法以至寻常逻辑的新形式, 而使语辞呈现出一种动人的魅力。”[3]正式提出“规范修辞”和“变异修辞”的则是郑远汉先生, 他明确定义:“严格遵守汉语语音规范、词汇 (包括语义) 规范、语法规范及语体规范, 在这个基础上的修辞活动就是规范性修辞, 有意‘违背’上述规范的, 为的是获得特殊的表达效果。这样的修辞活动就是变异性修辞。”[3]给规范修辞和变异修辞作了定性分析。

三、变异修辞在即兴演讲中的运用

(一) 利用语音因素的常规变异

语音因素的常规变异中最常用的就是谐音双关:利用语音因素产生的变异主要体现在谐音修辞上。谐音是通过读音的相似性而人为地赋于其新词义的一种方法, 谐音双关是借谐音让一个词语同时关涉两种以上的意义, 相互映衬而生情趣, 内涵丰富。

例如:“是95年一天深夜里, 我们家的电话急速响起, 我拿起电话一听, 那端是我非常熟悉的声音, 就是我们班最落后的同学, 俞敏洪的声音, 因为他的声音刚才你们听了, 很有特点, 散发着强大的‘雌性’, 雌雄的‘雌’, 而我的是磁铁的‘磁’。” (俞敏洪、王强在琴岛学院演讲视频, 例子中的“我”指王强)

又如:一位同学在某高校学生会竞聘时有这样一段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我是2号选手, 我的名字叫‘洪双喜’, 却不是香烟‘红双喜’, 请大家支持我。”上两例都巧妙运用了语音双关, 使语言诙谐幽默,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 利用词汇因素的常规变异

词汇因素的常规变异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词形变异。词形变异是指在该词原有固定用法的基础上, 为了特殊的需要临时拆分运用。比如在即兴演讲中为了达到幽默的效果会有这样的说法:形容一个女孩, 会说“小巧但不玲珑”, 形容一对情侣会说“郎才但不女貌”, 等等, 充分体现了即兴演讲的随意性、创造性。

2.抽换语素。抽换语素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抽换现成语素中的某些语素, 仿拟构成一个临时性的“新词”或“新句子”。例如:……老俞说:“回去, 回去咱们一起做新东方。”我说:“新东方是个什么东西啊!”老俞说:“新东方不是东西, 它是我辛辛苦苦拉扯大的一个学校。”我大吃一惊, 说:“你还拉扯大一个学校?”我说:“老俞, 你眼睛看着我, 坦率告诉我你学校的规模到底有多小。”按常理来说, 和规模搭配的字是“大”, 这里把本该用的词语“大”换成“小”,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俞敏洪、王强在琴岛学院演讲视频, 例子中的”我“指王强)

3.曲解词义。刻意用偏离常规的方式造成词语的语义转移, 让人听来荒诞离奇, 令人喷饭;稍加品味, 则觉得语妙智睿、发人深思。

例如:新东方副校长王强的演讲:“……当时俞敏洪是我们班的第一个留学生———留在校外读书的学生。”当时因为俞敏洪身染肺结核病, 不得不休学一年, 所以王强这样说。还有就是:“……俞敏洪是一个没有抽象能力的人, 当然了, 也不能说他完全没有抽象能力, 他拿着鞭子抽打大象的能力还是有的。”另有:老俞说:“回去, 回去咱们一起做新东方。”我说:“新东方是个什么东西啊!”老俞说:“新东方不是东西, 它是我辛辛苦苦拉扯大的一个学校。”我大吃一惊, 说:“你还拉扯大一个学校?”紧接着说:“老俞, 你眼睛看着我, 坦率告诉我你学校的规模到底有多小。”为什么呢?因为十几年来在我心目中他哪能办学啊, 他一直是学校办理的对象啊。在这里王强老师巧妙地有意对“办学”进行曲解, 说成“学校办理的对象”不仅幽默诙谐, 而且显出了王强老师博学多才, 机制幽默。

又如:某单位举行演讲大会, 一位演讲者伴着掌声走上讲台, 不慎被话筒线绊倒了。台下的听众顿时发出了一片唏嘘声和倒掌声, 气氛降到了零点。然而, 她从容不迫地爬起来, 走到话筒前, 微笑着对听众说:“同志们, 我确实为大家的热情倾倒了……谢谢!”接着就开始了自己的演讲。顷刻间, 全场响起一片欢呼声、叫好声。这位演讲者临场应变, 根据当时的情景, 赋予了“倾倒”这个词一个新的意义, 不仅化解了当时的尴尬局面, 而且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4.色彩变异。色彩变异是指由于语境的变化将褒义词贬用或贬义词褒用, 以达到深化语意的作用。这类修辞和常规修辞中的讽刺、反语有点相似。比如想形容那个人形象不好会说其“长得谦虚”, “谦虚”本身是个褒义词, 但在这里褒义贬用, 此种用法在小品、网络词语中经常用到, 但现在, 词用法已渐渐被用到即兴演讲中, 体现了即兴演讲的灵活性、创新性。

(三) 利用语法因素的常规变异

词性变异指突破语法规则的限制, 根据需要, 在不同词性的词语之间互相运用。在即兴演讲中, 为了表达的需要, 演讲者会变换一些词的词性, 以求达到预期效果, 比如说:“怎么说呢?这个女人已不能简简单单地用漂亮、大方、聪慧这些大众的词来形容了, 我只能说一句话, 她真的很女人。”“女人”本身的词性是名词, 在这个例子中的“女人”活用为形容词。这样的例子在即兴演讲中也颇为多见。除词性变异之外, 语法因素常规变异中还有词语搭配变异、结构成分的位序变化、语法成分配置的变异等几种常用的形式。

即兴演讲不仅需要演讲者有很厚的语言功底, 而且需要演讲者有很强的表达能力, 况且其演讲的场合又是多种多样的, 有时会随着当时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此时若用上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 必将给你的演讲添彩, 更重要的是能为你的魅力加分, 而变异修辞的表达修饰能力极强, 恰好能帮你做到这一点,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即兴演讲和变异修辞相得益彰。

摘要:如何在演讲中, 特别是即兴演讲中抓住听众的耳朵, 吸引他们的眼球是极为重要的。演讲者需要合理恰当地运用一些技巧和手段来点缀他们的言辞, 而变异修辞的运用尤为值得关注。

关键词:即兴演讲,变异修辞,运用

参考文献

[1]李元授, 李军华.演讲与口才[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336-337.

[2]曾立英等.规范修辞和变异修辞论述评[J].湖北三峡学报, 1999.6.

语言变异理论 篇7

广告犹如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影响着人们的生存和生活。现代社会的全部经济活动以及其他文明的、文化的、艺术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广告,广告已成为信息的主要来源,成为反映一家企业综合实力的精神名片,广告已被公认为人类文明的第八艺术。

在声音广告、实物广告、标志广告、色彩广告、语言广告(包括文字广告)等众多的广告手段中,语言广告至关重要,因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的信息最清楚,它所体现出来的广告意图最明确。

语言广告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艺术作品,它必须对语言进行艺术加工,语言运用得好,可以增强广告的艺术魅力。广告语言艺术,是要利用推销原理创新出雅俗共赏、生动有趣的语言。它必须考虑受众的接受心理,要具有特殊的感化力,能在瞬间引起读者注意,刺激其心理需求,使消费者保持记忆,最终目的是促成顾客购买行为的实现。

在广告语言中,最具有表现力、最精炼、最简明、含义最深刻并最能雅俗共赏的是成语,而成语用多了也就不新鲜、不刺激了,因此,当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广告语言创意人实现了广告语言的突破,对成语本身进行了创新,他打破了成语的固有特征——结构的凝固性和意义的整体性,好像约好了似的,一窝蜂地将广告用语与变异成语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广告语言的特色和潮流,并且今天也时而能看到这种广告语言的特色。这种特色就是本文所讲的广告变异成语。

所谓广告变异成语,是指在广告语境中,为了突出广告意图——突现商品名称、商标、商品功能、商品特征等,而有意变换成语的固定结构和整体意义,或者保留成语的原貌,有意变换成语约定俗成的使用意义。从语言使用和修辞的角度看,广告变异成语大致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广告音仿成语。广告音仿成语是指在广告用语中,借助成语的固定结构,利用同音或近音字直接替换成语中的某个字,以强调这个字与所要宣传的产品之间的关系,从而突出产品的特色。它所使用的是综合修辞手法,主要是飞白、谐音双关和别解等。譬如:

“琴”有独钟(钢琴广告)。“琴”有独钟,就是借助成语“情有独钟”的固定结构,利用近音字“琴”替换成语中的“情”,以此强调广告产品——钢琴。故意用错字——“琴”,是飞白的修辞手法;用近音字“琴”,是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整体意义与原成语意义不一样,是别解的修辞手法。

广告义仿成语。广告义仿成语是指在广告用语中,借助成语的固定结构,利用反义或类义语素来替换成语中的某个字,以此强调这个字与所要宣传的产品之间的关系,从而突出产品的特色。它所使用的是综合修辞手法,主要是飞白、仿词和别解等。譬如:

对“痘”下药(青春痘药广告)。对“痘”下药,就是借助成语“对症下药”,故意利用类义语素“痘”来替换“症”,是飞白和仿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对症下药”是指医生针对病症处方用药,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问题,制定具体的解决办法。而“对‘痘’下药”则生动而又风趣地体现了广告意图:我厂生产的治疗青春痘的药能针对实际,解决问题,突现了“青春痘药”,与原成语意义交叠,产生了别解。是别解修辞手法的运用。

广告转义成语。广告转义成语是指在广告画面、图像、音响等语境中,成语的固定结构和固定的语音形式没有改变,但成语的字面意义和约定俗成的使用意义却改变了,临时产生了引申意义或临时字面意义。广告转义成语主要运用了别解、移就、易色、双关、比喻等修辞手法。它的转义有三种表现形式:

一是临时新生字面意义。譬如:

臭名远扬(臭豆腐广告)。“臭名远扬”,本义是指坏名声传得很远。广告用来说明臭豆腐的名声传得很远,证明臭豆腐非常好吃,这就是运用别解修辞手法产生了临时字面意义。感情色彩由贬为褒,描写对象由人移为物。一则广告成语综合运用了别解、移就、易色的修辞手法。

二是临时回归字面意义。譬如:

高枕无忧(药枕广告)。“高枕无忧”,原意是指枕头垫得高高的安心睡觉,无所顾虑,实际使用意义是比喻思想上解除武装,放松警惕。现用做药枕的广告用语,却用字面义,感情色彩由贬义改为褒义,成语回归字面意义。

三是临时产生比喻意义。譬如:

一夫当关(上海鱼牌挂锁广告)。“一夫当关”,本义是一个人把着关,一万个人也攻不开。形容地势险要,便于防守。广告用来说明鱼牌锁坚固实用安全,像人一样“把着关”。启人联想,把锁的作用之大、功能之强表现得生动形象。成语临时产生了比喻意义。

广告语言创意人将成语创新为广告变异成语,其广告意图、修辞效果和广告效果是非常突出而深刻的:

1.广告变异成语别具一格,新颖独特,出人意料,有“猎奇”的作用,能够吸引顾客眼球。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过:“人们喜欢被不平常的东西所打动。”广告变异成语就是将熟悉的东西陌生化,创造出一种“不平常的东西”,用不同凡响、别具一格的形式或解释,产生一种陌生美、顿悟美,去“打动”人心,激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并把这种不寻常的感受引向预测中的最佳境界。

2.广告变异成语幽默风趣、雅俗共赏、易懂好记,有很强的心理穿透力,印象深刻,且回味无穷。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该产品的印象,达到了广告宣传的效果。

广告变异成语风靡了近20年。改革开放、商品经济大发展的创新时代蕴育了广告变异成语这一特殊的广告文化修辞现象,这一特殊的现象属于特有的时代。正如近代大学者王国维在其《宋元戏曲史》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广告变异成语乃一代之广告语言,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现在,广告变异成语在广告语言中渐渐少了,可能不久的将来会自然消亡,因为成语这片树木是有限的,活用也是有限的;另外,广告语言最忌雷同,物极必反,用得多了,自然没有广告人再会使用。但是,这种变异成语的修辞方法定会经久不衰。尤其是广告变异成语所蕴涵的广告意图、修辞效果和广告效果是非常突出而深刻的,它能开启人的智慧、展示人的聪明才智,因此,荟萃广告变异成语对广告语言创意人、对广告语言史、对人们的修辞和写作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广告变异成语荟萃

广告音仿成语

1.突现商品名称:有口皆“杯”(磁化杯)有“杯”无患(磁化杯)一见钟“琴”(钢琴)“衣衣”不舍(衣服)无可替“带”(透明胶带)默默无“蚊”(蚊香)“灯”峰造极(灯具)步步“糕”升(蛋糕)以“帽”取人(帽子)好色之“涂”(涂料)有“痔”无恐(痔疮药)随“寓”而安(新公寓)“礼”所当然(礼品店)

2.突现商标:一“箭”钟情(箭牌口香糖)“丰”华正茂(丰华牌圆珠笔)一“箭”倾心(塞北箭汽车)非我莫“鼠”(滑鼠牌电脑)

3.突现商品功能:排“油”解难(清洁剂)“肠”治久安(治肠药)“咳”不容缓(止咳药)无“胃”不至(胃药)百“衣”百顺(电熨斗)“闲”妻良母(洗衣机)一“汽”呵成(蒸汽熨衣机)

4.突现人们的感受(商品特征):“骑”乐无穷(摩托车)乐在“骑”中(赛马)随心所“浴”(热水器)“钱”途无量(股市)一“戴”“添”“娇”(项链)“吃”心不改(食品厂)

广告义仿成语:饮“乳”思源(牛奶)一“股”万利(股市)良药“甜”口(营养饮料)一举两“失”(蚊虫、污垢齐消失)(电蚊香)

广告转义成语:望眼欲穿(衣服)当之无愧(当铺)计高一筹(计高计算机)自讨苦吃(中药)无所不包(饺子)一见钟情(时钟)

摘要:本文明确指出了广告变异成语现象是广告语言的一次突破,它属于特有的时代;系统而简明地分析了广告变异成语的三种表现形式(广告音仿成语、广告义仿成语和广告转义成语)及其广告修辞效果;收集整理了能开启心智的部分广告变异成语。

从模因论视角解读网络语言变异 篇8

20世纪末,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得到了飞速发展。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网络已完全主流化, 成了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 并且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互联网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它对人们的工作、生活等方面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理念。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通过网络信息的传播, 人们相互传送知识与经验, 发表意见和见解。网络在不断改进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同时, 网络语言也在迅速发展。

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 网络语言近年来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秦秀白认为, 网络语言由三种成分构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专业术语;与网络文化现象相关的术语;CMC交际 (BBS、网络聊天等) 使用的特殊用语。戴庆厦将其分成两类:计算机行业的行业用语和计算机专业用语;流通在网民中间, 在上网聊天过程中创造和使用的一些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或信息符号形式 (这一类即被称为“网络语言”) 。于根元将其分为三类: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网民在聊天室和论坛上的常用词语。本文所讨论的网络语言指的是网络交际中人们所使用的特殊用语, 亦即狭义的网络语言。

二语言模因论

模因 (Meme) 一词是由牛津大学著名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理查德·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 在其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 (The Selfish Gene) 一书中首创的, 被用来说明文化进化的规律并倡导对社会文化作进化研究, 他认为, “模因是文化传递的单位, 或者说是模仿的单位”。他的学生苏珊·布莱克摩尔 (Susan Blackmore) 继承并发扬了这一学说, 认为任何能够通过“模仿”而被“复制”并得以传播的东西都可以称为模因。模因作为文化传播单位, 表现形式繁多, 如“音乐曲调、思想观念、谚语、服装样式、陶罐制作方式、房屋建筑样式”等都是不同形式的模因。在模因论的基础上, 何自然教授提出了语言模因论, 他认为语言本身就是模因, 任何字、词、短语、段落乃至篇章, 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 都有可能成为模因。

三网络语言和语言变异

语言总是不断地发展变化并在发展过程中分化形成不同的变体, 语言变异普遍存在于语言交际之中。作为一种模因的存在形式, 语言通过传播才能表现出其生命力。模因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在具体的社会语境下不断发生变化的, 模因传递也不可能以完全相同的方式进行拷贝, 在传递过程中首先要产生变异, 从而在不同个体间产生差异。语言模因之所以得以成功传播, 是因为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语言模因不断变异并且与不同的语境相结合产生各种各样的变体, 从而形成新的模因集合体, 因此可以说变异是模因得以延续并发展的重要方式, 同时也是环境对模因进行选择的结果。维索伦尔 (Verschueren Jef) 在1999年出版的《语用学新解》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一书中指出, 语言的使用具有三个特性: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 因此, 人们对于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 而模因要想得到进化只有通过变异。何自然教授认为, 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基因型, 即模因在复制传播过程中形式可能发生改变但内容始终不变;另一种为表现型, 即模因在复制传播过程中形式不变但内容会出现变化。

网络语言可以说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技进步而产生的一种语言变体, 是在标准语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新的社会方言。网络语言由于所处的网络环境, 其模因的复制、传播比之自然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则更为快捷、精准及广泛。网络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其丰富的变异性。在虚拟的世界中, 由于全球化的态势, 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决定了网民们交流时所使用语言的实用性和多样性, 因此网民们对于语言的变异创新达到了一个巅峰状态, 网络语言作为语言模因的一个分支, 在不断模仿、复制、变异、传播中, 迅速发展形成不同的变体。

四网络语言的模因变异

Geoffrey Leech认为语言变异的表现形式有:词汇变异、语音变异、语法变异、书法变异、语义变异、方言变异、语域变异和历史时代的变异。网络语言本身就是语言的一种变体, 而由于网络语言使用场合的特殊性, 网络语言的各种变异就更加屡见不鲜。本文对网络语言模因在语音、词汇、句法、篇章四个方面的变异加以讨论。

1. 网络语言模因的语音变异

尽管网络语言的实现是通过计算机的交流进行, 整个过程以文字的形式呈现, 但是网络语言仍然具有语音特征。在交流过程中, 交际者不断地模仿和改造储存在大脑里的各种信息并创造出新的模因变体, 以适应具体的语境和交际意图。而对于网络语言模因语音来说, 这就主要体现在谐音表达上, 有谐普通话的, 谐方言的, 有谐数字的, 如“有木有”表示“有没有”, “流口水”表示“羡慕”, “有料”表示“有本事”, “养眼”表示“好看”, “有形”代替“有派头”, “正太”代替“小男孩”, “萝莉”代替“小女孩”。如“1573”谐音“是一往情深”, “74539”谐音“其实不想走”, “562059487”谐音“我若爱你我就是白痴”, “987”谐音“就不去”, “54”谐音“无视”, “4242”谐音“是啊是啊”等;还有外语的, 如“E-mail”写作“伊妹儿”, “Internet”写作“因特网”, “hacker”写作“黑客”等。

2. 网络语言模因词汇变异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 也是语言中最敏感、最活跃、最直观的部分。词汇变异是语言变异中变化最快、最多的部分。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赋予词汇不断变化的有利条件, 其变化主要表现在新词不断产生, 旧词逐渐消亡。网络语言词汇在形式上打破了汉语书面语以汉字为主的格局, 字母、数字、汉语拼音、符号等的组合成了网络词汇的成员。一是拼音字母缩略。例如, “唧唧歪歪”缩写为“JJWW”, “花痴”缩写为“HC”;“腐败”缩写为“FB”;“纯洁”缩写为“CJ”;“沙发”缩写为“SF”;等。二是英文词语缩略。例如, “BF”是“boyfriend”的缩写;“DIY”是“do it yourself”的缩写;“CU”是“see you”的缩写, “FT”是“faint”的缩写等。三是旧词新意。语言的魅力在于它的博大精深, 一个词语往往有很多的含义, 这些含义丰富的词语是构成语言的关键因素。由于语言发展的原因, 一个词的词义会有发展和变化, 从最开始的一词单义, 到后来的一词多义, 词语的含义越来越丰富。而网络语言的流行又给语言现有意义增加更多的新意。例如, “晕”表示“看不懂”;“拍砖”表示“提意见”;“顶”表示“支持”;“不错”表示“长成这样不是你的错”;“神童”表示“有神经病的儿童”;“特困生”表示“特别爱犯困的学生”;“研究生”表示“烟酒不离身的学生”;“时髦”表示“十分小气、一毛不拔”;“大喜之日”表示“要洗很多衣服的日子”;“早恋”表示“早晨锻炼”等。四是符号。例如, 网民们利用键盘上的各种符号加以排列组合, 造出了许多全新的象形表达方式, 用符号来代替词语是网络词汇与普通词汇最大的差别, 由字母、标点符号和键盘上的特殊符号组成来表达人们不同的表情和情绪, 或以形会意, 或象形隐喻, 喜怒哀乐应有尽有, 其表意效果常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

3. 网络语言模因句法变异

句法是人类思维长期抽象化的结果, 是语言中最具有稳定性的部分。但是近年来, 句法模因的变异也成为语言变异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此种变异通常保留原来的句法形式和结构, 用新的词汇替换原有内容。这些句式一旦被公众接受, 就得到了大量复制与传播的机会而成为基本模因, 从而衍生出许多内容各异的新模因复合体。比如2011年流行的网络语言“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室友, 不知隔壁帅哥, 可有女朋友?”仿造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

而2011百度搜索风云榜列出的十大网络流行体之一的淘宝体, 则是仿照淘宝网卖家与买家的交流中常用字眼“亲 (亲爱的简称) ……哦……”而在网络上迅速蹿红的一种网络语言变体。例如, 2011年7月南京理工大学向学生发送的“淘宝体”录取短信为:

“亲, 祝贺你哦!你被我们学校录取了哦!亲, 9月2号报到哦!录取通知书明天‘发货’哦!亲, 全5分哦!给好评哦!”

4. 网络语言模因篇章变异

这类变异是指根据已知段落或篇章, 把原来语篇的语言、结构、内容、构思立意、写作技巧等替换成合乎某一特定生活情境的新内容而形成新的篇章, 这样仿造出来的篇章往往带来风趣幽默甚至令人捧腹的效果。例如, 2010年底火了电影《非诚勿扰II》, 也火了其中的一首诗:

你见, 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你念, 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你爱, 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你跟, 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 欢喜。

接着网络上出现了大量对于此诗的各种版本的仿写, 有考试版的, 有加薪版的, 有IT版的, 有加班版的, 有拆迁版的, 有堵车版的等各式各样, 下面这首便是跳槽版的:

你进, 或不进四大, 围城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你出, 或不出差, 疲惫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你加, 或不加班, 工资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你跳, 或不跳槽, 公司就在这里, 不舍不弃/来人人的怀里, 或者, 让KPI住进你的心里/漠然, 淡定/寂寞, 欢喜。

五结论

因为语言模因的作用, 网络语言的变异现象十分普遍。网络交际不同于人们日常面对面的交际活动, 具有虚拟化、思维化的特点。网民是通过互联网和计算机实现交际的, 由于少了许多束缚, 所以比之日常面对面的交际, 网络语言更具奇思妙想并且更加生动活泼;但另一方面网络语言交际的速度远低于日常面对面的交际, 因此要想吸引人的注意, 就必须提高输入的快捷性和趣味性。正是由于网络的便捷和限制, 网民们充分利用计算机键盘的有限资源, 对现有汉语的表达形式进行了创造性的变异:创造出了大量的由数字、字母、谐音、符号等构成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模因被不断复制、变异、传播, 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并且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

摘要:网络语言是网民们在网络社区使用的一种语言变体。语言模因在网络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的变异是语言模因得以成功传播的原因。网络语言变异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句法和篇章四个方面。

关键词:网络语言,模因,语言变异

参考文献

[1]秦秀白.网语和网话[J].外语电化教学, 2003 (6)

[2]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刷馆, 2004

[3]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Z].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4]Dawkins, Richard.The Selfish Ge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5]Blackmore, Susan.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6]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 2005 (6)

[7]Verschueren, 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Arnold.1999

[8]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莫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9]Leech, Geoffrey,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1983

[10]吴燕琼.网络语言变异的模因解读[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9 (3)

上一篇:CAD/CAE集成下一篇:能量提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