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分析仪

2024-06-11

工业分析仪(精选12篇)

工业分析仪 篇1

1 前言

工业管道设计主要包括装置设备的布置、管道布置、管道材料设计和管道应力分析四项工作, 其中工业管道应力分析是工业管道设计安全、经济和合理的保障和重要方式。

当管道在外力作用下不能产生位移时, 管道的几何形状和尺寸将发生变化, 这种形变称之为应变。管道变形的基本形式可分为拉伸 (压缩) 、剪切、扭转和弯曲四种, 受多种荷载作用的管道变形都可视为这四种基本变形的组合。管道的基本变形形式是解决复杂应力状态问题的基础。本文主要针对工业管道应力分析作简要说明。

2 应力概念及特点

管道及其元件能够承受的最大荷载除与材料本身的物理性能 (如材料的刚度和强度) 有关外, 还与其规格尺寸、壁厚、结构形状、空间布置等有关。管道及其元件的破坏实质上反映了材料物理性能的破坏, 即受力超出了材料性能指标。将管道元件的受力与材料物理性能指标挂钩, 消除管道元件的规格尺寸、壁厚、结构形状等因素的影响而直接以材料的性能指标作为设计判据。

应力一般随外力的增加而增长, 但对任一管道材料, 当应力超过管道材料能承受的限度时, 材料就会破坏, 此时这个极限称为该材料的极限应力。极限应力通过材料的力学实验来测定。将测定的极限应力作适当的降低, 规定出材料能安全工作的应力最大值, 这就是许用应力。材料若要安全使用, 则在使用时其内应力应低于其极限应力, 否则在使用时材料会发生破坏。

材料在工作时, 其内部的应力可分为静应力、交变应力和应力集中三种。材料在交变应力作用下发生的破坏称为疲劳破坏, 材料所能承受的交变应力远低于其静载下的强度极限。另外, 材料由于截面形状的改变而引起应力局部增大, 这种现象称为应力集中。对于组织均匀的脆性材料, 应力集中将大大降低构件的强度, 设计时应特别注意。

3 管道应力分类

管道在压力荷载、机械荷载及热负荷等作用下, 在整个管道或某些局部区域产生不同性质的应力。

3.1 按应力方向

按管道应力方向分为:环向应力、轴向应力、径向应力、剪切应力。

3.1.1 管道环向应力

管道环向应力又称为切向应力、周向应力, 简写为SP。管道环向应力是由管道内压或外压产生的。

3.1.2 管道轴向应力

管道轴向应力又称为纵向应力, 简写SL。管道轴向应力主要包括:内压或外压所产生的轴向应力、活动支架的摩擦力所产生的轴向应力、管道自重和热膨胀所产生的力和力矩作用在管道上的轴向应力以及其他力和力矩作用在管道上的轴向应力。

现重点讨论管道运行和安装时因温度不同而产生的轴向应力。常温下安装的管道, 当运行时, 管道内温度与环境温度不一致时, 管道会发生热胀冷缩。根据胡克定律, 当构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未超过材料屈服极限时, 应力与应变成正比, 即SL=E×ε, 其中E为材料的弹性模量, 表示材料抵抗变形的能力, E越大则抵抗变形的能力越强。ε为管道轴向长度相对变化率, 即, 其中△L为管道因运行时与环境的温差引起的膨胀量, △L=α·△t·L, 其中α为管材的线膨胀系数。

经上述推导后, 因温度引起的轴向应力计算公式为:SL=E·α·△t。

3.1.3 管道径向应力

管道径向应力简写为Sr, 是由管道的内压或者外压产生, 当管道承受内压时, 内壁的径向应力最大, 外壁的径向应力为零。与管道环向或轴向应力相比, 管道的径向应力较小, 可忽略不计, 但管道外径与内径的比值大于1.1的高压管道除外。

管道径向应力计算公式为:, 其中p为管道内压, D为管道内径, t为管道壁厚。

3.1.4 管道剪切应力

管道剪切应力, 简写为τ, 主要由管系的热胀、自重作用于管道的扭矩和剪力所产生。

3.2 按应力对管道的破坏作用

按应力对管道的破坏作用, 将应力分为一次应力、二次应力、峰值应力。

3.2.1 一次应力

一次应力是指外加荷载, 如压力、重力等作用产生的力。一次应力随外加荷载的增加而增加, 且无自限性, 当其值超过材料的屈服极限时, 管道将产生塑性变形而破坏。因此在管系的应力分析中首先应使一次应力满足许用应力值。

3.2.2 二次应力

二次应力是指由于管道变形受到约束而产生的正应力或剪应力, 它本身不直接与外力相平衡, 二次应力主要特征有:

(1) 管道内的二次应力通常是由位移荷载引起的, 如热膨胀、附加位移、安装误差、振动荷载。

(2) 二次应力有自限性, 当局部屈服和产生少量塑性变形时, 能通过变形协调使应力降下来。

(3) 二次应力是周期性的 (除去安装引起的二次应力) 。

(4) 二次应力的许用极限是基于周期性和疲劳断裂模式, 不取决于一个时期的应力水平, 而是取决于交变的应力范围和交变的循环次数。

3.2.3 峰值应力

峰值应力是由于荷载、结构形状的局部突变而引起的局部应力集中的应力最高值。峰值应力的特征是整个结构不产生任何显著的变形, 它是疲劳破坏和脆性断裂的可能根源, 如管道中的转弯半径处、焊缝咬边处等处的应力。对峰值应力的评定, 在工程上一般采用应力集中系数进行简化求解。

4 工业管道应力分析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4.1 工业管道应力分析主要目的

管道应力分析主要解决管道的强度、刚度、振动等问题, 为管道的布置、安装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1 保证装置运行的安全性

管道布置不合理, 将会使整个装置运行存在隐患, 如管道因热应力而导致管架被推倒、设备管口撕裂或顶坏、弯头和三通等焊缝处裂缝、法兰泄露等;若管道或管系的固有频率与振源频率相同则还会产生共振。这些现象都属于应力分析范畴, 通过对管道或管系进行应力分析, 可保证其具有较好的柔性, 避免共振产生, 保证装置稳定安全运行。

4.1.2 保证管道系统设计安全的要求

管道安全性能的总体要求包括耐压强度、密封性和耐腐蚀性。

4.1.3 保证管道的柔性

管道的柔性反映管道变形难易程度。在操作工况下, 因热胀冷缩、端点附加位移、支承位置设置不当等原因而使管道产生应力过大、变形、泄露或破坏, 影响管道的正常运行。管道的柔性指管道通过自身变形吸收因温度变化引起的位移, 降低管道的应力, 保证管道上的应力在材料的许用应力范围内。

4.1.4 减少工程投资

通过应力分析可合理的布置管架, 准确计算管架的个数及承重, 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土建投资。另外通过应力分析可获得弹簧、管件、补偿器等元件的准确设计参数, 从而使投资更加合理化。

4.2 工业管道应力分析主要内容

管道应力分析最主要内容就是对工业管道进行载荷、应力、变形等各类力学分析, 并以此最大程度上避免工业管道出现变形、位移以及破坏等问题, 管道应力分析分为静力分析与动力分析两类[3]。

4.2.1 静力分析

静力分析指在静力荷载的作用下对管道进行力学分析, 并进行相应的安全评定, 使之满足标准规范要求, 见表1。

4.2.2 动力分析

动力分析指往复压缩机和往复泵管道的振动分析、地震分析、水锤和冲击荷载下管道的振动分析, 其目的是使地震和振动的影响得到有效控制, 见表2。

5 管道柔性计算的范围和方法规定

管道是否需要进行详细的应力分析, 一般与管径、温度和所连接的设备有关, 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公司、不同工程经常互相参考和借鉴。实际设计中, 并非所有的管道都需进行详细的应力计算, 也并非所有的计算都必须通过计算软件进行。

一般管道应力分析方法有:目测法、简单计算法、计算软件分析法。

5.1 目测法

目测法适用范围:

(1) 与运行良好的管道柔性相同或没有重要变动的管道

(2) 和已分析的管道比较, 确认有足够柔性的管道

(3) 分析人员具有一定的相关经验。

5.2 简单计算法

简单计算法适用于具有同一直径、同一壁厚、无支管、两端固定、无中间约束的非剧毒或非高度危害的介质管道。

其柔性计算经验公式为:

式中:D0为管道的外径, L为管道的伸展长度, U为管道两端的连线长度, δ为管道总热位移量,

由于上述公式为简化计算, 有其局限性, 不适用于下列管道:

(1) 在剧烈循环条件下运行、有疲劳危险的管道;

(2) 大直径薄壁管道 (管件应力增强系数i≥5) ;

(3) 与端点连线不在同一个方向的端点附加位移量占总位移量大部分的管道;

(4) L/U>2.5的不等腿U型弯管道, 或近似直线的锯齿状管道。

管道的柔性计算方法除上式外, 还有Grinnell法、Tube Turns法、M.W.Kellogg Co.法等。这些方法一般是利用数据表或线图来计算两端固定的简单管道柔性, 包括作用力和应力范围, 其计算结果有一些差异。

5.3 计算软件分析法

当目测法和简单计算法都不能判定管道的柔性, 或者规范要求必须进行详细应力分析的管道, 则需采用计算软件来进行详细的应力分析。

目前适用较多的管道应力分析软件有:CaesarⅡ、Atuo Pipe、Triflex等。其中CARSARⅡ适用较为普遍, 该程序是进行管道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的专用程序, 功能比较齐全, 可考虑管道的非线性约束, 如管道与支架之间的摩擦力、限位支架的间隙等, 通过计算可得出设备管口受力、管架受力、管道的一二次应力、法兰受力、弹簧规格、各节点位移和管道振动频率等。

6 应力分析流程

对于需要进行详细应力分析的管道, 需要利用应力计算程序进行分析, 使用计算机软件3D模型做管道布置设计的详细应力分析流程见图1。

使用应力计算软件分析管道应力的流程见图2。

7 结论

管道应力分析是管道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管道应力计算为管道布置、安装提供了科学依据, 可保证管道及装置的安全运行, 同时也为优化管道布置和节约项目投资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梁军.工业管道设计中的应力分析[J].山西化工, 2005, 04:78~80.

[2]万波, 赵浩.管道设计中的应力分析[J].广东化工, 2013, 05:161~162.

[3]王洛春.管道应力分析软件在石化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化学工程与装备, 2009, 05:121~122.

[4]袁立方.热力管道设计中的应力分析[J].广西轻工业, 2009, 07:57~58.

[5]吴震, 德泊亭.工业管道设计中管道柔性分析的研究[J].化工管理, 2014, 05:120~121.

工业分析仪 篇2

今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的企稳回升,各地工业企业纷纷复工投产,企业订单增多,用工需求也随之急剧扩大,用工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企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一、我镇工业企业用工现状。一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难。在对全镇41家企业的调查中发现,多数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用工短缺现象。被调查的41家企业共存在500多名用工缺口,尤以汽配、电子、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为甚。为缓解用工难的问题,部分镇采取了“一个财政供养人员帮助企业招引一名工人”的措施,为部分企业解了燃眉之急。二是部分企业招技术工种难。从对企业反馈的技能人才需求情况调查表可以看出,我镇企业急需的是操作工、维修工、缝纫工等技术工种,被抽样的15家企业共缺少上述工种人员达300余人。三是部分行业员工流失严重。很多企业坦言,企业也并非是招不到人,只是员工流动性太大。很多劳动力不愿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要留住熟练工人很难。某饮料食品加工企业春节后的员工流失量达三成左右,而在电子、汽配等行业中,每月用工流失3%-5%是很正常的现象。

二、当前企业用工难现象原因分析。一是工资待遇偏低,权益保障不到位。主要表现在:薪水薪资缺乏竞争力,我镇工业企业给一线工人开出的月工资大多数在1200元左右,而劳动力输出大省四川、云南等地,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已经达到1000多元左右;企业缺乏向心力,个别企业劳动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对员工的合法权益保护不够重视;环境缺乏吸引力,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缺乏凝聚人心的企业文化,导致员工对企业认同感、归属感不强。二是劳动力供求错位,结构性矛盾突出。这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在性别、年龄、素质等方面的错位,由于部分企业在招工信息中,指定招用具有一定技术和技能的熟练工人,但相当一部分求职者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偏好不符合劳动力市场要求,而各类技工和专业技术人员、熟练技术工人的缺口也加剧了供需矛盾。三是劳动用工信息不对称,用工渠道不畅通。不少企业在缺工时往往习惯在企业门口或人口集聚区张贴招工海报、发动企业内部职工招来工人等方法招工;部分企业因规模发展,招用工时没能通过正规的就业市场发布用工信息,难以取得劳动者信任感;有的企业供求信息传递手段落后,渠道不畅,“招工难”和“就业难”矛盾较为突出。

中国工业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篇3

关键词:工业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一、与中国工业化推进相伴生的环境问题综述

2010年,中国GDP总量将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在国人为中国的GDP总量在2010年度首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倍感优越的时候,中国的工业环境问题却已经逐步演化为不容大众忽视的重要角色。当山西的煤老板在北京一掷千金,购买豪宅时,山西的百姓却只能享有灰色的天空和呼吸着富含颗粒物的空气。当石化雙雄驰骋世界石油行业,所向披靡的时候,油田开发地区的人们却对石油污染事故隐患心有余悸。与此类似的还有中国的钢铁行业、造纸业、核电工业、有色金属行业等等。而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的稀土行业。

对于稀土开发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环境问题,国内外的很多专家学者都有深入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胡江云认为,国内稀土企业间恶性竞争,互相压价,是造成稀土低价出口,给国家和环境造成巨大损失的原因。要想获得定价权就必须建立完备的稀土储备制度。成都商报评论员付克友也认为应当加强对国家战略资源的监管力度。英国《金融时报》认为中国应该建立稀土OPEC,应该对稀有金属战略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和全面的评估。

二、中国稀土工业环境现状

仅以包头为例,中国80%的稀土资源集中在这里,素有“稀土之都”的称号。1990年,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这里成立,1992年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并成为了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高新区现有注册企业1500多家,有来自美国、英国等11个国家投资的三资企业39家,上市公司投资企业18家,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22家,占包头市的93.9%,占自治区的45.6%。近年来,高新区经济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8年,工业总产值完成784亿元,技工贸总收入完成76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38亿元,实现财政收入30.3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亿元,出口创汇5.5亿美元。

很显然,这是由一组组的完美数据拼接而成的一个经济报告。对于很多发达国家而言,这样的经济增长简直如同一个奇迹。因此,也就不奇怪为何有如此众多的人看好“稀土”这一比黄金和钻石更有魅力的稀缺资源。但是,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北郊,一个新建的居民小区,孤零零地矗立在110国道北侧,而要入住这里的村民无不是因为同一个原因而搬迁至此——环境污染。包钢集团公司的白云鄂博矿,铁矿石和大量稀土共生。包钢在采选铁矿石后,含有稀土的副产品暂时无法利用,就随废液通过管道输送到尾矿坝堆积,日积月累,已形成了目前容量达1.7亿吨的“稀土湖”。而“稀土湖”带来的不只是溃坝的危险。在大坝周围,陆续发生过绵羊长獠牙、村民患癌症、庄稼减产等事件。

中国稀土工业不仅仅污染严重,而且,稀土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产业经营仍然以粗放式为主,缺少核心科技,没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中国的稀土工业只能以稀土粗加工为主,然后,粗加工的产品再低价出口到日本和美国等稀土进口大国,这些国家拥有绝大部分的稀土开发技术专利,他们在自己国家不开采稀土,而是对进口的稀土实施储备和深加工,通过深加工的稀土产品,品质好,应用性强, 高价返销到中国,从中牟取暴利,而把环境污染等稀土开发遗留问题,留给了稀土开采的国家。锡士认为,中国稀土的烂采贱卖,以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还有外国公司绕开中国相关法规,获取中国稀土资源等等无一不影响到中国的稀土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三、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

要想扭转中国稀土行业的不利局面,使得稀土产业得到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合理的行业发展规划体系有针对性的处理环境与产业发展的协调问题。柳正认为,应当强化稀土行业管理措施,通过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加强出口管理和总量控制以及加快技术进步来推进产业升级改造。刘余九认为,中国在向稀土强国转变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建立行业自律规则,采用先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产品单耗、消除污染、综合利用所有资源并建立起循环经济模式。

中国要想彻底摆脱资源开发与环境污染的困局,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有计划的建立战略资源的储备体系网。这个体系网除了有中国已经开始建立的石油资源储备体系,正在建立的粮食安全体系,以及稀土资源保护体系等,还应该拥有环境资源保护体系,为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把生态环境作为一种战略资源保护起来。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蓝天,留下一片净土。

第二,要逐步放松对一些关乎民生的行业的垄断,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行业优化。

第三,政府应当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到绿色产业中来,特别是科技环保新型类产业,政府要在扶持力度上有所加大。稀土等行业产品升级换代有赖于资金和技术,只有加速科技进步,加速环保技术的推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困局。

第四,建立各个行业的民间保护组织,例如行业协会之类的,有利于控制行业产品价格,便于同国际竞争者谈判。戴劲松 、何丰伦、郭立就从稀土行业的角度分析,认为中国要建立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组建专门的稀土进出口公司来控制稀土出口价格,重拾定价权。推而广之,中国的石油行业,煤炭行业也可以成立相应的行业协会,来增强中国的行业话语权。

参考文献:

[1]锡士.中国稀土的滥采贱卖[J].上海经济,2010.

[2]柳正.强化稀土行业管理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J].西部资源,2006.

工业电气节能措施分析 篇4

1 工业电气能源消耗现状

工业电气的能源消耗主要是电能消耗。电能一般损耗在机泵设备、输电线路、变压器上, 另外照明和办公检修也会带来电能的损耗。工业生产的动力主要由机泵设备提供, 因此消耗的电能超过工业电气对电能消耗的一半。因此, 在机泵设备的运行中减少能量的损耗是促进工业电气节能的关键所在。在电能的生产到使用中, 要经过输电线路、变压器、变配电所。由于输电线路存在电阻和电抗, 因此会消耗一部分电压, 同时使电线发热, 造成能源的浪费。变压器由于自身结构和工作原理, 在电压的转换中不能100%传输能量, 部分电能以磁能的方式流失。照明是工业生产必不可少的环节, 同时办公中计算机、打印机等设备的运行也离不开电能。

2 工业电气节能现状

我国自1998年才颁布和节能有关的法律文件。对比欧美等发达国家, 晚了二三十年。目前, 节能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然而在工业生产中,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工业电气中由于节能设备投入的资金较多, 且回收周期长, 很多企业不愿意把资金使用在节能的探索中。并且当前工业电气方面技术多种多样, 对资源的消耗程度也无法衡量, 为政府的管理带来诸多不便。然而从长远来看, 实行节能措施, 引进节能设备, 采取节能工艺, 不仅降低了工业的生产成本, 还减少了企业废水废气的处理费用, 势必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前很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这点, 节能在工业电气生产中还有待进一步的推广。

3 工业电气节能技术分析

3.1 变配电节能技术。

在电能的传输中, 提高电压可以降低电能的损耗, 目前我国电能的远距离传输一般采用高压输电, 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电能。而在电能从发电厂输送到工厂的过程中, 减少中间环节也会大大降低电能的损耗。为此电力部门要引进先进的配电设备, 减少电能在变配电设备中的损耗。变电所一般是将线路上的高压变为低压供工业设备使用, 在转换的过程中, 增加相关装置, 分段处理可以缩短线路的输送距离, 节约电能。

3.2 功率补偿技术。

在工业电气生产中, 所用的设备一般都是消耗无功功率, 增加了电网压力。而电动机等设备, 可以向电网输送无功功率, 缓解电网压力。因此在工业电气生产中, 要合理选用生产设备, 平衡无功功率的消耗和补偿。工业电气生产中, 很多企业将变电器低压补偿取消而在高压侧进行功率补偿, 这是不科学的。电能的负荷量决定了只能在低压侧补偿才能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 减少浪费, 提高变电器的工作效率。

4 工业电气节能措施

4.1 输电线路节能措施。

输电线路上电能的损耗是电能从发电厂传输到工业电气生产的主要损耗。因此在电的传输中, 要对变配电所科学布局, 合理选择变电站的位置, 缩短输电传输距离, 降低输电线路上的损耗。在输电导体的选择上, 要结合当前对不同材料的电阻等数据分析, 采取导电性能好的材料。合理确定电缆的横截面积, 协调好输电性能和生产成本的关系。分析输电线路上的发热效应, 和在雨雪等天气的输电性能, 保证电力传输的稳定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相关研究部门工作的支持, 加快新技术的开发过程。同时, 输电线路的铺设要避开危险区域, 如落石、火灾等高发区, 保证电能传输的安全。

4.2 变配电设施节能措施。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变压器的更新换代速度也明显提高。因此, 相关企业要及时更换老旧设备, 减少电能的浪费。在变压器的选择中, 不仅要考虑变压器的规格和实际工作的需求, 还要考虑变压器的材料、转换效率、工作环境等信息, 选择合适的变压器。在实际应用中, 要避免变压器长时间过载工作, 这样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还会损害变压器。因此在选择变压器的时候, 要结合实际的需要, 选择比实际应用时承载力稍高的电压器, 提高变压器的应用效率, 延长其使用寿命。材料的不同, 变压器的铁损和漏磁也不同, 当前已经发现很多新型节能材料适合在工业电气中使用, 因此要加快相关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提高工业电气的生产效率。

4.3 机泵设备节能措施。

机泵设备为工业电气生产直接提供动力, 是工业电气生产最大的能源消耗环节。在机泵设备中科学节能, 是推动工业电气节能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电泵设备能源利用率与国外相应设备相比稍低, 因此要加快我国科研步伐, 设计新设备中节能理念的运用。一方面要对原有的机泵设备进行优化与改造。采用辅助设备, 降低能量损耗, 加快设备散热, 减少能源消耗。提高研究人员的创新意识, 拓宽思路, 勇于实践, 研发新型机泵设备。

4.4 照明节能措施。

据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用于照明的电能中, 超过70%的电能用于工业照明。由此可见, 在工业电气生产中减少照明能耗对节约电能消耗具有重要意义。

降低照明能耗, 首先要充分利用自然光。在建筑的规划中, 要重视建筑的采光情况。自然光不仅可以减低能耗, 对人们还没有危害, 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精神状态和工作学习效率。在建筑物上的照明设备选择上, 要因地制宜。高大的建筑物采用大功率的照明灯, 在小型建筑上就可以采用日光灯。在照明要求高的地方, 照明灯要科学布局, 在提高照明效果的同时减少能量损耗。照明要求低的地方, 可以混合使用大小型照明灯。

其次要提高照明设备的电能转换率。最开始的钨丝, 对能量的使用率连30%都不到, 是对能源的严重浪费。伴随科技的发展, 各种节能灯被广泛使用。采用气体放电光源, 既可以提高电能的利用率, 还能提高照明效果, 而且气体放电灯的使用寿命被大大延长, 是照明设备的首选。在灯控上, 声光控制是最普遍采用的方式, 另外还有定时控制、分组控制等。

5 结论

在工业电气节能中, 除了降低变配电装置、输送线路、电泵设备、照明设备的电能损耗外, 还可以降低办公、检修的能量损耗。用电企业要在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融入节能的理念, 采取节能措施并长期坚持下去, 为我国工业的良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 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也越来越高。工业生产作为我国支柱产业之一, 消耗着大量的资源。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提高了工业生产力, 另一方面也浪费了大量能源。本文就工业电气能源的消耗情况和相关节能技术的分析, 总结出几点工业电气节能的措施。

关键词:工业电气,节能,措施,能耗

参考文献

[1]秦良成.工业电气节能问题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4, (15) :834-834.

[2]王春香, 胡广宇.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措施[J].科技与企业, 2013, (11) :146.

农村工业企业调查分析 篇5

中国统计信息网2004.01.05 08:35:0

3苏州的农村工业经济在80年代异军突起,成为“苏南模式”的杰出代表,引起了全国的关注。至2002年末,全市有农村工业企业及个体户90855户,200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24亿元,分别占全部工业的96.7%和58.8%,其中,农村工业企业3万家左右,占农村工业的1/3,产值占比接近九成,地位举足轻重。90年代末,农村工业企业开始了产权制度改革,一大批新生代企业应运而生,逐步发展。那么目前农村工业发展现状到底如何?体制创新是否到位?存在什么困难?带着这些问题,市企业调查队抽取了100户农村工业企业开展了专项调查。此次调查共涉及改制企业53户,非改制企业47户;300人以下企业72户,300到2000人27户,2000人以上1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问卷调查显示,农村工业经济正在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带动着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基本状况

一、资本构成:个人及法人资本已经取代国家和集体资本,成为农村工业经济的投资主体。其中个人及法人资本占企业资本金的比例超过八成(分别为45.3%和39.0%),集体资本占11.9%,国有、外商及港澳台资本占3.8%,农村工业已呈现私营个体为主体,国有、集体及外资为辅的多元化投资格局。从资本金规模看,33%的企业资本金超过500万元,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19%。

二、人员素质:企业管理者素质较高,人才意识增强。农村工业企业厂长经理年富力强,年龄30岁到50岁占74%;男性居多,占92%;从文化程度来看:大专及以上达40%,高中和中专占37%,初中占23%。而且人才的甄选和培养开始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超过八成的企业由“有才能者”担纲关键岗位(人事财务、营销等部门),仅有6%的企业在此类岗位上仍任用亲友;在企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上,“在实践中提高”的占74%,“送出去学习”的占19%;有43%的企业认为很有必要在乡镇范围内建一个经理人市场以供企业选聘;在对企业一把手接班人的问题上,“以实际能力为准选”的占86%,仅有13%“从家族成员中选”;10%的企业聘请专家学者为独立董事参与企业决策。农村工业企业开始摆脱传统乡镇企业人才体制的窠臼,真正从经营管理好企业的角度选人、用人。

三、决策机制:较为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正在形成。66%的企业有股东参股,55%的企业设立了董事会,并且有31%的企业聘有独立董事。近六成企业的重大决策通过较为科学合理的途径决断,其中,董事会决定占42%,经理班子商量占17%,股东会决定占10%,八成的企业在做出重大决策前都做较充分的调查论证,超过一半的企业按股东票数或股份多少实施民主决策。46%的企业认为一把手持股比例应在51%及以上。

四、产品研发:科研投入得到重视,产品水平不低。55%的企业自己研制产品或拥有产品专利。从企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来看,43%的企业超过5%,29%的企业在1%-5%之间;企业的科研投入也得到重视,有R&D投入的企业占52%,其中,19户企业的R&D强度(R&D与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5%以上,超过2002年大中型工业企业4.9%的水平,R&D强度在1%-5%之间的有20户,13户在1%以下;在调查的100户企业中,43%的企业主要产品已通过ISO9000系列认证,有24%企业表示打算搞此类认证。从企业主要产品的等级水平看,有62%的企业自认为产品已处于国内水平;12%的企业认为产品达到了国际水平。

五、创业环境:农村工业企业的外部配套环境相对完善。从调查来看,企业位置在工业小区的占19%,在镇上的占46%,交通运输相对便捷;在对本地基础设施(硬件)条件的总体评价中,21%的企业评价“完备”,64%的企业评价“较完备”;在原材料采购可获取的便利程度上,71%的企业认为“很方便”或“较方便”;51%的企业附近的关联企业较多。外部配套环境的完善与区域性产业的聚集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机制。目前,我市农村工业形成了“一乡一品”的经济特色,如常熟碧溪的服装加工,吴江菀坪的缝纫机制造,太仓璜泾的加弹丝生产等,他们通过千家万户的联合和竞争成为高效率的“企业集团”,形成产业集群,大大增强了整体竞争力。

六、责任意识:农村工业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服务社会意识也在同步提升。55%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企业富裕后“应为村、镇办实事”,40%的企业认为“应该帮助尚贫困的乡邻和企业共同富裕”,但尚有5%的企业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责任由法律规定,企业只要管好自己就行”。

呈现问题

总体来看,自90年代末改制以来,经过市场经济的锤炼,我市农村工业企业无论在观念、意识,还是机制、体制等方面,都在逐步走出传统的乡镇企业模式,整体素质日渐提高。但在此次调查中企业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也值得引起注意,主要表现在:

一、体制创新亟需关注

调查显示,因改制而完全实现体制创新的企业还不到二成。在回答企业自身制度是否完善时,尽管四成的企业认为“比较完善”,但近六成的企业还是认为“不太完善”,部分农村工业企业还在受到体制性障碍的困扰,47%的企业认为由于管理方式不尽完善和股份制还不规范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在回答“目前企业急需的创新”时,急需从管理层面创新的占73%,40%的企业认为应从“体制层面”着手。而且六成企业的领导和员工对“体制创新”内涵不甚理解或只能大体知道一些意思,从而影响和阻碍了农村工业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步伐,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

二、融资困难,渠道单一

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对农村工业而言,更为突出。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我市农村工业产值占比达58.8%,而同年全市金融机构对乡镇企业贷款仅占贷款总额的11.9%。调查显示:六成的被调查企业目前最缺乏流

动资金及设备资金。在融资渠道的选择上,以“银行贷款”为第一途径的占68%,以“企业内部筹资”为第二途径的占25%。另外,从企业资本的扩张途径来看,仅有不到二成的企业通过“企业外部融资”实施资本扩张。

三、市场开拓能力有待加强

在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农村工业企业在开拓市场、参与竞争方面表现乏力。调查中我们发现,83%的企业感到市场开拓存在较大难度,市场竞争已成为影响农村工业企业的最大因素,有43%的企业认为目前最缺市场,近七成的企业希望政府帮助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四、信用风险不容忽视

强化信用意识、加强企业信用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信用管理也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46%的调查企业认为近几年在经营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信用状况是较好的,但调查中也有51%的企业认为近几年的社会信用“有改善,但不甚理想”。值得注意的是,10%的企业靠“占用其他企业资金”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资金,长此以往,将会增加企业间帐款的相互拖欠,最终影响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局的数据也显示,1998到2002年我市农村工业企业应收帐款净额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分别达11.1%、12.2%、13.2%、12.7%和13.5%,呈递增之势,信用风险的防范不容忽视。

五、企业期盼

在苏州国际化进程加速推进的过程中,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对政府也提出了新的期望。在问及“政府该为企业做些什么时”,回答比例最高的是“公平税负、降低税费”,达79%,68%的企业希望政府“提供信息和服务帮助企业参与竞争”,46%的企业对“规范政府职能”提出了要求,另有43%的企业希望政府能提供有关国际经济贸易的知识。

对策建议

近年来,我市农村工业经济发展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在今后的发展中,农村工业企业如何迎接挑战、加速升级、加快发展是值得研究谋划的一大课题。为此,我们建议:

一、加快体制创新,克服发展短板

农村工业要全面加强企业管理,走出重生产、轻管理的误区,加快体制创新,摆脱传统乡镇企业的体制性束缚,改变“家族制”管理模式,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逐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提高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益。企业经营主体要由主要依靠“能人”,向培养、引进高素质企业家和经营管理人才的方向转移。政府应扶持和规范各类人才中介和管理咨询机构,通过各种优惠措施更好地吸引外来人才,为我市农村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

源环境。

二、建立健全信用制度,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至2002末,我市9万多户农村工业中,规模以上农村工业企业仅占3.3%,中小工业企业构成了我市农村工业经济的主体,资金链紧张长期困扰着这些企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制度,跟踪分析企业信用风险,继续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拓展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品种,积极对那些信用好的企业开展信贷服务,同时应通过引导企业上市、引入风险投资、实施战略重组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三、确定发展重点,给予政策支持

5月工业经济形势分析 篇6

一、2014年5月份工业运行情况

2014年5月份工业经济缓中趋稳,比4月份上升0.1个百分点。分产业来看,高加工度产业仍然增长较快,但产业增速略有分化。分地区来看,近期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增速低位徘徊,说明我国企业工业依然在保增长与调结构之间寻找新的平衡。受制于成本及资金压力,工业企业盈利水平略有下降。

(一)工业经济增长缓中趋稳

2014年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比4月份上升0.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从趋势上来看,5月份工业经济增速与前几个月基本持平,逐步呈现出缓中趋稳的态势。从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由降转升,比4月份分别上升0.3和0.6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增速有所回落,比4月份下降1.0个百分点,但依然比去年同期加快1.7个百分点。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的小幅回升主要得益于基建投资的明显加速。在房地产销售偏弱和工业品价格低迷的情况下,房地产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再创新低,工业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偏弱。

(二)金属制品、有色金属冶炼加工、汽车、医药等产业增长较快,采矿、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增长较慢

2014年1—5月份,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七个行业增速达到了12%以上,相比之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其他制造业,开采辅助活动四个行业增速低于3%。工业增加值增速提高幅度较大的行业是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烟草制品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相比之下,前期增长较快的高加工度产业增速继续下滑,但幅度有所不同。其中,汽车制造业持平,通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的下滑幅度分别收窄至0.3和0.5个百分点,专用设备制造业的下滑幅度则继续扩大至1.4个百分点。

(三)东部地区增速小幅回升,一定程度反映政府“微刺激”政策开始发挥作用

2014年5月份,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分别同比增长8.3%、8.7%和10.8%,相比于2014年4月份提高0.2、-0.1和-0.2个百分点。近期东部地区工业增速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内需疲弱的背景下,企业在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中正经历阵痛。5月份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速小幅回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近期政府密集出台的定向降准、再贷款支持棚户区改造以及放松存贷比等一系列“微刺激”政策开始发挥作用。目前,中国工业正在保增长与调结构之间寻找新的平衡,工业领域产能过剩矛盾的彻底化解尚需时日。

(四)工业企业总体盈利水平略有下降

2014年1—4月份,受制于工业增速小幅下滑、成本压力上升以及资金压力加大等因素,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工业企业主营业务利润总额增速相比于1—3月份分别下降0.1、0.3个百分点,主营业务利润率与上月持平。分行业来看,由于前期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下跌速度大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游原材料行业如煤炭、有色金属、黑色金属、能源等企业利润下降幅度较大。相比之下,中下游行业企业盈利状况则明显好于上游,其中汽车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均达24%以上。

二、国外工业经济形势

当前全球工业正步入逐步回升的通道,发达国家形势总体上好于发展中国家,但发达国家内部出现分化趋势,美国工业表现较为乐观,日本和欧盟制造业回升势头有所放缓。美国工业生产指数自去年8月份以来持续维持在100以上,制造业PMI呈现快速扩张态势,失业率处于2008年9月以来的新低;欧元区4月份制造业PMI创2011年5月以来最高,5月份有回落态势;日本制造业PMI连续两个月处于荣枯线下。其他金砖国家除印度外,PMI均在荣枯线下,表明经济增长乏力。此外,新兴市场国家仍面临较大通胀压力,南非、巴西和俄罗斯PPI处于7%以上的高位;印度也处于5%以上的水平。

(一)美国制造业持续扩张

(1)生产环比下降。4月份工业生产指数102.74,环比下降0.6%;产能利用率为78.63%,较3月份下降0.65个百分点。(2)制造业连续第12个月扩张。5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从上月的54.9升至55.4。截止5月份,制造业已经连续第12个月扩张,且扩张步伐加快,经济复苏显现回升势头。(3)就业市场持续改善。5月份非农部门新增就业岗位21.7万个,这是非农部门新增就业岗位连续第4个月保持在20万个以上,失业率维持在6.3%,与上月持平,显示就业市场持续改善。(4)PPI增幅回落。5月份 PPI同比上升2.5%,环比下降0.2%,扭转4月份大幅增长的趋势。(5)贸易逆差扩大。4月份贸易逆差为472亿美元,比上月上升3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上升68亿美元。

(二)欧元区制造业回升趋势有所放缓

(1)工业生产回升。4月份工业生产环比上涨0.8%,而3月份环比下跌0.3%。二季度产能利用率为79.5%,比一季度提高了0.3个百分点。(2)PMI走低。5月份PMI的终值为52.2,连续11个月高于荣枯线。但低于4月份的53.4。(3)失业率小幅下降。4月份失业率为11.7%,略低于3月份的11.8%。(4)PPI跌势有所放缓。4月份 PPI同比下降1.2%,跌幅较上月收窄0.4个百分点。(5)贸易顺差持续走高。4月份贸易顺差微幅扩大至157亿欧元,贸易顺差升至五个月高位,且连续四个月走高。

(三)日本PMI回升,但仍低于荣枯线,出口遭遇15个月来首次下滑

(1)工业生产回落。4月份工业生产指数由3月份102.2回落至99.3;产能利用率指数103,环比下降2.18个百分点。(2)PMI回升但仍低于荣枯线。5月份PMI回升至49.9,高于4月份的49.4,但仍处于荣枯线下。(3)失业率与上月持平。4月份失业率为3.6%,与前月持平。(4)PPI小幅上升。5月份 PPI同比增长4.43%,较3月份小幅提升0.28个百分点。(5)5月份出口同比下滑2.7%,遭遇15个月来首次下滑。

(四)巴西PMI回落,但贸易顺差扩大

(1)工业生产回落。4月份工业生产指数为100.4,环比下降0.3%,同比下降2.24%。(2)PMI进一步回落。5月份 PMI由4月份的49.3降至48.8,连续2个月位于荣枯线下。(3)失业率小幅降低。4月份六大城市失业率同比增加4.9%,较3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4)PPI仍处于高位。4月份 PPI同比增长7.14%,较3月份回落0.84个百分点。(5)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5月份实现贸易顺差7.1亿美元,较4月份增加2亿美元。

(五)南非工业经济增长乏力,出口大幅回落

(1)制造业生产回升。4月份工业生产指数由3月的104.1升至108.3,结束了联系两个月走低的态势。(2)PMI大幅回落。5月份 PMI较4月的 47.4大幅回落至44.3,连续2个月处于荣枯线下。(3)PPI呈上升趋势。4月份 PPI同比增速为8.8%,持续5个月上涨。(4)贸易增幅回落。4月份出口增长16.59%,较3月下降8.6个百分点。

(六)印度工业增长放缓,但仍好于其他新兴经济体

(1)工业生产大幅下滑。4月份工业生产指数为172.1,环比回落10.92个百分点。(2)PMI略有回升。5月份 PMI为51.4,较上月略有回升,连续7个月处于荣枯线上。(3)PPI增速下降。4月份PPI同比增长5.2%,增速较3月份下降0.5个百分点。(4)贸易逆差扩大。

(七)俄罗斯工业低迷中开始恢复

(1)工业生产恢复增长。4月份工业生产指数为105.4,环比增长0.8%,连续3个月小幅上升。(2)PMI依旧位于荣枯线下。5月份制造业PMI为48.9,连续7个月位于荣枯线下。(3)PPI位于高位。4月份 PPI同比增长7.2%,增速较3月份上升2.2个百分点。(4)失业率小幅下降。4月份失业率降至5.3%,增速较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5)贸易顺差创2012年2月以来新高。4月份实现贸易顺差198亿美元,创2012年2月以来新高。

三、当前我国工业经济景气判断和趋势分析

课题组采用IIE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信号图和IIE景气指数判断工业经济的景气程度。IIE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信号图主要用于对工业经济运行进行监测预警;IIE景气指数主要用于预测分析工业经济月度同比增速变化和工业经济实际形势的变化。

(一)5月份工业经济景气度处于较低水平

从IIE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信号图来看,2014年5月份工业经济处于降低水平,景气度相比于4月份出现了明显下降,具体主要体现在货运量、进出口货运量、一般贸易进口额三个指标增速的下降,反映了当月经济活动活跃度的降低。

(二)6月份工业经济继续面临下行压力

IIE景气指数先行指数继续下行,表明2014年6月份工业经济同比增速可能继续走低。从不同类别先行指标来看,5个产量类指标中有三个小幅下降,两个小幅上升;2个固定资产投资类指标均出现较大幅度上升;3个金融类指标中,有一个上升,一个下降;2个房地产类指标均出现下降,尤其是商品房本年施工面积出现了较大幅度下滑;2个国外市场指标中,一个上升,一个下滑。

当前工业经济主要受到两方面积极因素的支撑。一是政府保增长的力量,主要体现为基建投资的增长。2014年1—5月份,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同比增长25%,比1—4月份提高2.2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大幅下滑,同时进一步带动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与之相关的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和仪器仪表业的快速增长。二是外需不断恢复。虽然5月份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速较4月份有所回落,但依旧高于去年同期1.7个百分点,说明外部经济的改善通过拉动出口而对国内工业产生带动作用。

工业增长面临的下滑风险同样值得警惕。一是房地产市场对工业生产的下行压力。2014年5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再创新低。另外,从房地产销售、房屋新开工面积、土地购置面积等指标的再回落来看,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仍在继续,房地产开发投资存在进一步回落的可能,这将对工业生产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二是制造业投资再创投资新低,反映企业对未来信心不足,在短期内难以出现明显改善。三是消费未见反弹,内需依然疲弱。2014年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5%,较上月提升0.6个百分点,但实际增速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

综合来看,上述两个支撑力量有望在短期内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支持工业增长维持平稳运行,但尚难出现实质性的增长:一方面,近期政府保增长的态度较为明确,前期密集出台的定向刺激措施有望在未来几个月加大落实力度。但从近来财政支出的快速上升和财政收入的下降来看,这一支撑力量无法在长期内持续。另一方面,国际市场趋暖:美国近期公布的制造业PMI、非农就业以及信贷数据均表现积极,显示经济增长延续3月份以来的恢复趋势;欧央行的一揽子货币宽松政策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其实体经济的增长。但考虑到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工业经济要想实现真正的回升必须依赖内生动力的改善。

(执笔人:张其仔、原磊、陈凤仙、张航燕、王秀丽)

(三)日本PMI回升,但仍低于荣枯线,出口遭遇15个月来首次下滑

(1)工业生产回落。4月份工业生产指数由3月份102.2回落至99.3;产能利用率指数103,环比下降2.18个百分点。(2)PMI回升但仍低于荣枯线。5月份PMI回升至49.9,高于4月份的49.4,但仍处于荣枯线下。(3)失业率与上月持平。4月份失业率为3.6%,与前月持平。(4)PPI小幅上升。5月份 PPI同比增长4.43%,较3月份小幅提升0.28个百分点。(5)5月份出口同比下滑2.7%,遭遇15个月来首次下滑。

(四)巴西PMI回落,但贸易顺差扩大

(1)工业生产回落。4月份工业生产指数为100.4,环比下降0.3%,同比下降2.24%。(2)PMI进一步回落。5月份 PMI由4月份的49.3降至48.8,连续2个月位于荣枯线下。(3)失业率小幅降低。4月份六大城市失业率同比增加4.9%,较3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4)PPI仍处于高位。4月份 PPI同比增长7.14%,较3月份回落0.84个百分点。(5)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5月份实现贸易顺差7.1亿美元,较4月份增加2亿美元。

(五)南非工业经济增长乏力,出口大幅回落

(1)制造业生产回升。4月份工业生产指数由3月的104.1升至108.3,结束了联系两个月走低的态势。(2)PMI大幅回落。5月份 PMI较4月的 47.4大幅回落至44.3,连续2个月处于荣枯线下。(3)PPI呈上升趋势。4月份 PPI同比增速为8.8%,持续5个月上涨。(4)贸易增幅回落。4月份出口增长16.59%,较3月下降8.6个百分点。

(六)印度工业增长放缓,但仍好于其他新兴经济体

(1)工业生产大幅下滑。4月份工业生产指数为172.1,环比回落10.92个百分点。(2)PMI略有回升。5月份 PMI为51.4,较上月略有回升,连续7个月处于荣枯线上。(3)PPI增速下降。4月份PPI同比增长5.2%,增速较3月份下降0.5个百分点。(4)贸易逆差扩大。

(七)俄罗斯工业低迷中开始恢复

(1)工业生产恢复增长。4月份工业生产指数为105.4,环比增长0.8%,连续3个月小幅上升。(2)PMI依旧位于荣枯线下。5月份制造业PMI为48.9,连续7个月位于荣枯线下。(3)PPI位于高位。4月份 PPI同比增长7.2%,增速较3月份上升2.2个百分点。(4)失业率小幅下降。4月份失业率降至5.3%,增速较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5)贸易顺差创2012年2月以来新高。4月份实现贸易顺差198亿美元,创2012年2月以来新高。

三、当前我国工业经济景气判断和趋势分析

课题组采用IIE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信号图和IIE景气指数判断工业经济的景气程度。IIE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信号图主要用于对工业经济运行进行监测预警;IIE景气指数主要用于预测分析工业经济月度同比增速变化和工业经济实际形势的变化。

(一)5月份工业经济景气度处于较低水平

从IIE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信号图来看,2014年5月份工业经济处于降低水平,景气度相比于4月份出现了明显下降,具体主要体现在货运量、进出口货运量、一般贸易进口额三个指标增速的下降,反映了当月经济活动活跃度的降低。

(二)6月份工业经济继续面临下行压力

IIE景气指数先行指数继续下行,表明2014年6月份工业经济同比增速可能继续走低。从不同类别先行指标来看,5个产量类指标中有三个小幅下降,两个小幅上升;2个固定资产投资类指标均出现较大幅度上升;3个金融类指标中,有一个上升,一个下降;2个房地产类指标均出现下降,尤其是商品房本年施工面积出现了较大幅度下滑;2个国外市场指标中,一个上升,一个下滑。

当前工业经济主要受到两方面积极因素的支撑。一是政府保增长的力量,主要体现为基建投资的增长。2014年1—5月份,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同比增长25%,比1—4月份提高2.2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大幅下滑,同时进一步带动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与之相关的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和仪器仪表业的快速增长。二是外需不断恢复。虽然5月份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速较4月份有所回落,但依旧高于去年同期1.7个百分点,说明外部经济的改善通过拉动出口而对国内工业产生带动作用。

工业增长面临的下滑风险同样值得警惕。一是房地产市场对工业生产的下行压力。2014年5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再创新低。另外,从房地产销售、房屋新开工面积、土地购置面积等指标的再回落来看,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仍在继续,房地产开发投资存在进一步回落的可能,这将对工业生产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二是制造业投资再创投资新低,反映企业对未来信心不足,在短期内难以出现明显改善。三是消费未见反弹,内需依然疲弱。2014年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5%,较上月提升0.6个百分点,但实际增速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

综合来看,上述两个支撑力量有望在短期内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支持工业增长维持平稳运行,但尚难出现实质性的增长:一方面,近期政府保增长的态度较为明确,前期密集出台的定向刺激措施有望在未来几个月加大落实力度。但从近来财政支出的快速上升和财政收入的下降来看,这一支撑力量无法在长期内持续。另一方面,国际市场趋暖:美国近期公布的制造业PMI、非农就业以及信贷数据均表现积极,显示经济增长延续3月份以来的恢复趋势;欧央行的一揽子货币宽松政策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其实体经济的增长。但考虑到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工业经济要想实现真正的回升必须依赖内生动力的改善。

(执笔人:张其仔、原磊、陈凤仙、张航燕、王秀丽)

(三)日本PMI回升,但仍低于荣枯线,出口遭遇15个月来首次下滑

(1)工业生产回落。4月份工业生产指数由3月份102.2回落至99.3;产能利用率指数103,环比下降2.18个百分点。(2)PMI回升但仍低于荣枯线。5月份PMI回升至49.9,高于4月份的49.4,但仍处于荣枯线下。(3)失业率与上月持平。4月份失业率为3.6%,与前月持平。(4)PPI小幅上升。5月份 PPI同比增长4.43%,较3月份小幅提升0.28个百分点。(5)5月份出口同比下滑2.7%,遭遇15个月来首次下滑。

(四)巴西PMI回落,但贸易顺差扩大

(1)工业生产回落。4月份工业生产指数为100.4,环比下降0.3%,同比下降2.24%。(2)PMI进一步回落。5月份 PMI由4月份的49.3降至48.8,连续2个月位于荣枯线下。(3)失业率小幅降低。4月份六大城市失业率同比增加4.9%,较3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4)PPI仍处于高位。4月份 PPI同比增长7.14%,较3月份回落0.84个百分点。(5)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5月份实现贸易顺差7.1亿美元,较4月份增加2亿美元。

(五)南非工业经济增长乏力,出口大幅回落

(1)制造业生产回升。4月份工业生产指数由3月的104.1升至108.3,结束了联系两个月走低的态势。(2)PMI大幅回落。5月份 PMI较4月的 47.4大幅回落至44.3,连续2个月处于荣枯线下。(3)PPI呈上升趋势。4月份 PPI同比增速为8.8%,持续5个月上涨。(4)贸易增幅回落。4月份出口增长16.59%,较3月下降8.6个百分点。

(六)印度工业增长放缓,但仍好于其他新兴经济体

(1)工业生产大幅下滑。4月份工业生产指数为172.1,环比回落10.92个百分点。(2)PMI略有回升。5月份 PMI为51.4,较上月略有回升,连续7个月处于荣枯线上。(3)PPI增速下降。4月份PPI同比增长5.2%,增速较3月份下降0.5个百分点。(4)贸易逆差扩大。

(七)俄罗斯工业低迷中开始恢复

(1)工业生产恢复增长。4月份工业生产指数为105.4,环比增长0.8%,连续3个月小幅上升。(2)PMI依旧位于荣枯线下。5月份制造业PMI为48.9,连续7个月位于荣枯线下。(3)PPI位于高位。4月份 PPI同比增长7.2%,增速较3月份上升2.2个百分点。(4)失业率小幅下降。4月份失业率降至5.3%,增速较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5)贸易顺差创2012年2月以来新高。4月份实现贸易顺差198亿美元,创2012年2月以来新高。

三、当前我国工业经济景气判断和趋势分析

课题组采用IIE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信号图和IIE景气指数判断工业经济的景气程度。IIE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信号图主要用于对工业经济运行进行监测预警;IIE景气指数主要用于预测分析工业经济月度同比增速变化和工业经济实际形势的变化。

(一)5月份工业经济景气度处于较低水平

从IIE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信号图来看,2014年5月份工业经济处于降低水平,景气度相比于4月份出现了明显下降,具体主要体现在货运量、进出口货运量、一般贸易进口额三个指标增速的下降,反映了当月经济活动活跃度的降低。

(二)6月份工业经济继续面临下行压力

IIE景气指数先行指数继续下行,表明2014年6月份工业经济同比增速可能继续走低。从不同类别先行指标来看,5个产量类指标中有三个小幅下降,两个小幅上升;2个固定资产投资类指标均出现较大幅度上升;3个金融类指标中,有一个上升,一个下降;2个房地产类指标均出现下降,尤其是商品房本年施工面积出现了较大幅度下滑;2个国外市场指标中,一个上升,一个下滑。

当前工业经济主要受到两方面积极因素的支撑。一是政府保增长的力量,主要体现为基建投资的增长。2014年1—5月份,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同比增长25%,比1—4月份提高2.2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大幅下滑,同时进一步带动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与之相关的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和仪器仪表业的快速增长。二是外需不断恢复。虽然5月份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速较4月份有所回落,但依旧高于去年同期1.7个百分点,说明外部经济的改善通过拉动出口而对国内工业产生带动作用。

工业增长面临的下滑风险同样值得警惕。一是房地产市场对工业生产的下行压力。2014年5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再创新低。另外,从房地产销售、房屋新开工面积、土地购置面积等指标的再回落来看,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仍在继续,房地产开发投资存在进一步回落的可能,这将对工业生产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二是制造业投资再创投资新低,反映企业对未来信心不足,在短期内难以出现明显改善。三是消费未见反弹,内需依然疲弱。2014年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5%,较上月提升0.6个百分点,但实际增速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

综合来看,上述两个支撑力量有望在短期内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支持工业增长维持平稳运行,但尚难出现实质性的增长:一方面,近期政府保增长的态度较为明确,前期密集出台的定向刺激措施有望在未来几个月加大落实力度。但从近来财政支出的快速上升和财政收入的下降来看,这一支撑力量无法在长期内持续。另一方面,国际市场趋暖:美国近期公布的制造业PMI、非农就业以及信贷数据均表现积极,显示经济增长延续3月份以来的恢复趋势;欧央行的一揽子货币宽松政策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其实体经济的增长。但考虑到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工业经济要想实现真正的回升必须依赖内生动力的改善。

工业分析仪 篇7

工业4.0是21世纪德国版的再工业化战略[2]。此概念于2011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首次提出,旨在以信息物理系统(CPS,Cyber Physical System)为基础,实现传统制造业向现代智能制造的转变[3]。截至2025年,工业4.0预计将给德国带来约780亿欧元的新增产值[4],其现已上升为德国的国家战略,并在欧洲乃至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认同和极大关注,被誉为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在此浪潮的推动下,世界各主要制造强国大国也都先后提出了自己的工业发展战略。美国于2012年启动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并由通用、IBM、思科和英特尔等公司联合组建工业互联网联盟(IIC,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希望借助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技术重塑制造业格局,提升工业整体创造能力。我国也于2015年颁布了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此纲领致力于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的质量和水平,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研究工业革命发展的内在规律,分析其未来趋势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首先,工业科技革命是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技术保障。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1.955万亿美元,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从质量和结构等方面来看,大而不强已成为中国制造业急需突破的发展瓶颈,主要表现为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强,行业发展不平衡且分工大多处于价值链的中下游[5]。这使得推动新一轮工业科技革命,提升中国制造业科技水平,加快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成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效途径。其次,工业革命呈现生命周期逐渐缩短,技术复杂度不断提高的趋势。近代历史上的前三次工业革命,分别持续了约一百年、六七十年和四十年的时间,其生命周期的时间跨度逐次递减。各国目前正在推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虽然在计划起止时间上有所差异,但预估将在更短时间内先后完成。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制造水平的提升却使得工业革命的技术复杂度不断提高。因此,研究国际智能制造领域的前沿理念和技术,分析探讨其内在规律及发展趋势,抢占新一轮国际工业科技革命的制高点,对我国制造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1 工业革命发展的内在规律及趋势分析

工业革命的实质是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其发展与进步的过程即为利用机器将人类从繁重复杂劳动中逐步解放出来,最终实现机器代替甚至超越人类劳动的目标。因此,将几次工业革命中的机器演进与人类具备的各项机能进行关联分析,有助于理解工业科技革命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助于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1.1 工业革命发展与类人比较

在几次工业革命中,科技进步催生出的机器演进与人类相关机能的增长具有一定联系(图1)具体分析如下:

1)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蒸汽革命,蒸汽机的出现解决了工业发展当中的动力问题,机器类似于人具备了一定体力。如手工织布机和人力畜力车分别被蒸汽纺织机和蒸汽动力机车所取代,实现了手摇脚踏和肩推人牵到机器动力的变革。此类动力机器的出现将人类首次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但只能满足简单机械化劳动的需求。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为电力革命,电动机、发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带动了加工流水线的出现,机器类似于人演进出四肢的机能。如Cincinnati屠宰场的第一条电动流水线,多机器依次动作,共同代替人的四肢完成各项加工流程。此类加工机器的出现使得规模化生产加工成为可能,但单个机器仍然只具备单一机械化动作能力。

3)第三次工业革命为数字化革命[6],是以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等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机器类似于人演进出大脑的逻辑控制机能。如第一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Modicon 084的出现,使得机器能够依照某种特定的控制逻辑自主进行连续动作。在此类程控机器的控制下,单个机器具备了完成多个既定机械化动作的能力,但各机器之间尚缺乏沟通与协作。

4)第四次工业革命以网络革命的形式开启,物联网(Io T,Internet of Things)和务联网(Io S,Internet of Service)技术打开了此次变革的大门[7],机器类似于人演进出眼睛和耳嘴的机能。如信息物理系统概念的提出,实现了工程系统的实时感知、动态控制和信息服务一体化设计。此类网络化机器拥有相互沟通协调能力,工业生产自此进入群机器网络协同时代。

通过工业革命发展的类人比较发现:每次工业革命都是以机器演进出人类的某种器官机能为标志,以实现机器代替甚至超越人类劳动为最终目标。此规律很可能适用于未来工业5.0发展趋势的分析与预测。

1.2 工业5.0发展趋势分析与研究热点预测

根据工业革命发展的内在规律,得益于机器视觉、网络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的长足发展,未来第五次工业革命很可能以视觉机器和深度学习为主要演进内容。此两项演进类似于人将继续深化眼认知以及智能学习机能,机器可以在自主获取和处理视觉信息的过程当中优化自身参数,并将学习到的新知识反馈到网络专业知识库中,以提升其它相关机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机器有望代替甚至超越人类完成某一复杂的系统性工作。

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视觉机器很可能成为工业5.0的研究热点之一。人类从外界获得的各类信息中,80%以上来自于视觉[8]。在机器的类人化演进过程中,视觉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处理同样至关重要,其在第四次和未来第五次工业革命中均有涉及。视觉机器是具有视觉学习能力的机器。深度学习是一种模拟人脑进行分析学习的多隐层神经网络[9]。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视觉机器,能够在自主分析处理大量视觉信息的过程当中获取新的知识,从而优化自身以及其它相关视觉机器,使其能更好的适用于未来复杂高端的工业生产环境。

2 新世纪工业革命的研究与实践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第三次工业革命已接近尾声,国内外现已展开对工业4.0的实践和工业5.0的探索性研究工作。在工业4.0的发源地德国,西门子和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FKI,German Research Center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联合约20个工业研究合作伙伴,在Kaiserslautern建立起了一座智能工厂,用R FID标记皂液瓶,完成对皂液瓶的无线协同分类加工,呈现了CPS在实际应用中的运转方式[10]。与德国偏重于生产制造不同,美国版的工业4.0更重视上游系统数据的网络化分析。通用推出了工业云平台Predix,通过对航空发动机实时状态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实现发动机的故障预测与超前维护[11]。此外,丹麦创新工业机器人制造商Universal Robots,提出模拟人类触觉的机器人将成为未来工业5.0的研究内容之一。国内一些企业高校也都先后展开了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美的集团在合肥打造出了中央空调数字化无人车间,其生产工艺自动数据采集率高达90%以上,成为中国工业4.0实践先锋的典型代表之一。西安交通大学韩九强教授通过对工业4.0群机器协同智造系统的研究,开发出集机器人供料、加工、装配、检验和卸料为一体的无人值守智造工厂模拟系统装置(图2a),通过对未来工业5.0视觉机器的探索,研制出可能取代现有示教机械手的新一代视觉机械手原型(图2b)。

综上所述,工业革命是以机器演进出人类的某种器官机能为标志,以实现机器代替甚至超越人类劳动为最终目标。通过推进我国工业4.0的实践和工业5.0的探索性研究工作,对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的质量和水平,抢占新一轮国际工业科技革命的制高点,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曙.工业4.0和智能制造[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4,43:1-5.

[2]丁纯,李君扬.德国“工业4.0:内容、动因与前景及其启示[J].德国研究,2014,49-66.

[3]Kagermann H,Lukas W-D,Wah lster W.Industrie 4.0:Mit dem internet der dinge auf dem weg zur 4.Industriellen revolution[J].VDI nachrichten,2011,13:2011.

[4]Bauer W,Schlund S,Marrenbach D,et al.Ind ustrie 4.0–volkswirtschaftliches potenzial für deutschland[J].Controlling,2015,27(8-9):515-517.

[5]杨森.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12,42-43.

[6]Markillie P.A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J].The economist,2012,21.

[7]Group IW.Recommendations for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ic initiative industrie 4.0[J].Final report,April 2013.

[8]Budhiraja GD.The natural way of healthy aging[M].A scientific Guide to Control the Process of Aging,June 2011.

[9]Schmidhuber J.Deep learning in neural networks:An overview[J].Neural Networks,2015,61:85-117.

[10]Gontar B,Gontar Z.A cross-border innovation cluster assessment methodology[J].Social Sciences,2013,81:7-14.

工业分析仪 篇8

2016年前3季度, GDP同比实际增速为6.7%, 而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速为6%, 一改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工业增加值增速大于GDP增速的态势 (见图1) 。与工业经济增长落后于总体经济增长相对应的是工业经济对总体经济的贡献率的下降, 2016年前3季度, 第三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高达52.81%, 而工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仅为33.42%。这一方面彰显了自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的现实, 另一方面也暗示着当前我国工业经济正遭遇着较大的困难。

作为制造业大国和贸易大国, 稳定发展的工业经济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当前工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持续下降, 然而工业经济对总体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很大, 如果工业经济未能保持稳定运行而是持续下滑, 将会经由产业链传导影响其他产业的发展, 进而影响总体经济的稳定。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 全球工业生产都面临较为严峻的转型压力, 我国工业行业的顺利转型升级不仅是目前“稳增长”的关键, 也是确保我国在未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处于有利地位的关键。

当前我国工业经济总体面临较大的压力, 从数据来看, 自2012年以来,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当月同比实际增速从两位数跌至个位数, 呈现持续下滑态势, 但是, 从近期数据表现来看, 工业增加值增速自2015年起至今维持在6%左右的底部稳定地波动运行。从大类行业分类来看, 2016年前3季度, 工业的3个大类子行业——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实际增速分别为-0.4%、6.9%和4.3%。除采矿业外, 其他两个子行业的增加值增速都在2016年呈现前低后高的总体态势。采矿业增加值增速在2016年持续下滑, 2016年下半年更是出现负增长, 这一状况与当前我国经济总体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补短板”的进程密切相关[1], 也是“去产能、去库存”进程在工业行业进展的直接体现。事实上, 近年来, 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一直是我国政府主导的工作重点, 国务院在2013年10月15日制定《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 其中指出, 要“积极有效地化解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在2016年年初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简称发改委) 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发布会上, 更是明确指出, 要“以煤炭、钢铁等行业为重点”, “在化解产能过剩方面取得突破”。

在国家各项政策的积极推动下, 根据国家发改委2016年10月25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的说明, 截至9月底, 我国钢铁、煤炭两个行业退出产能均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量的80%以上, 部分地区和中央企业已经提前完成全年任务, 按照目前的工作进度, 2016年全国钢铁煤炭过剩产能退出任务有望提前完成。这也解释了为何我国采矿业增加值在2016年会出现持续下降的态势。由此可见, 工业行业的“去产能、去库存”状况直接影响了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 而工业经济的稳定运行是我国总体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基石。为此, 本文基于细分工业行业的数据, 从“去产能”和“去库存”两个方面详细剖析当前我国工业行业化解产能过剩的进展, 及其与我国工业经济增长的关联, 力图为准确判断当前我国工业运行态势、有效出台工业经济调控政策提供科学支撑。

二、当前我国工业行业去产能进程

“产能过剩”是一个相对概念。所谓产能的“过剩”, 指的是潜在供应能力相对于有效需求而言的过剩, 或者说有效需求相对于潜在的供应能力而言的不足。一段时间以来, 我国工业行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根据司尔亚司数据信息有限公司数据库中显示的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工业产品产能数据和产量数据计算得到, 2014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能利用率及其动态变化如图2和表1所示, 2014年这些主要工业产品平均产能利用率75.56%, 比2011年的78.74%下降3.18个百分点。而根据2013年《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 2012年底, 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2%、73.7%、71.9%、73.1%和75%, 比我们利用统计局数据计算的结果还要低***。

由于产能过剩反映的是供给和需求失衡, 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就需要从供应和需求两个方面共同下手来解决:一方面降低潜在供应能力, 另一方面增加有效需求。由于产能和产能利用率可获得的公开数据较少, 因此较难从相关数据近期的动态变化直接来看当前我国工业行业去产能的进程。但是, 由于经济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关系, 行业去产能进程间接体现在行业的产成品、价格和利润等重要指标中, 为此, 我们对工业行业特别是国家关注的重点产能过剩行业, 通过其行业经济指标变动来分析其去产能进程,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工业行业产成品持续下降, 产能过剩的重点行业产成品大幅下降

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数据有着较长的历史记录, 如图3所示, 自1996年以来经历了几轮周期性的变动, 最近的这一轮变动始于2008年金融危机。2008年8月, 我国工业产成品期末同比增速高达28.54%, 随后, 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开始大幅快速下跌至2009年8月的-0.76%。此后, 受到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 工业产成品恢复了增长并于2011年10月达到24.17%的较高增速。当经济刺激政策的短期冲击逐步减弱, 经济系统又恢复了其自身缓慢趋于平衡的结构调整进度, 产成品增速逐步下降至2013年8月的5.73%, 随后又在经济政策的作用下逐步回升至2014年8月的15.58%。此后开始了持续下跌, 自2016年4月开始, 产成品增速转为负增长。这是自1996年以来, 除了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导致2009年8月产成品负增长外, 首次持续的负增长, 截至2016年8月, 工业产成品期末同比增速已持续24个月下跌。自2016年开始, 产成品期末值均已明显低于上年同期值 (见图4) 。

从产成品期末值占比最高的前10个工业行业来看, 如图5所示, 其产成品变动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均呈现持续下滑的态势, 跌幅较大的行业包括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2016年以来, 多数行业产成品增速出现企稳甚至回升, 例如2016年8月, 汽车制造业产成品期末值同比增速2.3%、通用设备制造业为1.5%。但是, 受到化解产能过剩政策推进的影响, 部分产能过剩重点行业的产成品增速持续大幅下跌, 例如2016年8月,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产成品期末值同比增速为-13.1%, 而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的产成品期末值同比增速分别为-10.7%、-12.5%、-8.6%、-14.6%和-9.9%。因此, 不论是从总体而言, 还是从产成品期末值占比高的行业来看, 产成品同比增速都是负增长, 而且产成品期末值占比高的行业负增长速度更高, 这显示出从供给的角度来看, 去产能效应正在显现。

2.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触底回升, 主要工业品价格回暖

价格信号是市场经济环境下重要的表征指标, 其变动可以看出市场上相对供需关系的变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 (Producer Price Index, 简称PPI) 主要用于衡量工业的产出品价格, 可以作为衡量去产能进程的指标。随着去产能的逐步推进, 供给相对需求过剩的局面将得到缓解, 工业行业的产出品价格将有所回升。从数据来看, 如图6所示, PPI当月同比数据自2012年3月开始负增长以来至2016年9月首次转正为100.1, 累计54个月负增长。2016年以来, PPI同比跌幅收窄开始回升, 而从PPI环比数据来看, 2016年3—5月和7—9月, PPI环比均呈现正增长, 这充分说明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已经出现止跌回升的态势, 意味着从需要的角度来看, 对工业行业的产能需求在提高, 同样显示出去产能取得初步成效。

从细分工业行业的工业PPI来看, 自总体工业PPI2012年3月转为负值至2016年9月首次转正的54个月的负PPI的时间里, 如图7所示, 下跌幅度最大的包括石油工业、煤炭及炼焦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纺织工业等, 进入2016年以来, 随着工业行业去产能、去库存进程的深化, 这些工业行业的PPI都不同程度地回升, 甚至转负为正。工业细分行业PPI的这一变化进一步说明了工业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已取得了一定进展。

3. 工业盈利状况好转, 收入、利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 亏损面下降

另一个能够间接衡量工业行业去产能进展的指标是工业行业的财务数据所反映的经营状况。随着工业行业去产能的推进, 工业行业特别是产能过剩重点行业的盈利状况将有所改善, 这主要是由于去产能后改善了行业产品的供需关系, 因此能够更好地实现行业的正常经营。数据表明, 如图8所示, 当前仍处于去产能进程中的工业行业 (行业产成品期末值同比增速负增长速度较大) 的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同比增速在2016年均实现不同程度的改善, 例如, 2016年1—8月,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与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5.3%和3.3%, 均实现正增长。从这些行业的利润来看 (见图9) , 处于产业链上游的采掘业相比下游的加工制造业而言, 2016年利润状况仍然持续下滑, 但此前产能过剩严重的下游加工制造业在2016年均实现明显的利润增长, 这一方面是因为产业链的传导效应, 另一方面也说明上游采掘业的去产能任务依然艰巨。从亏损面数据 (亏损企业个数/总企业个数) 来看, 2016年8月, 除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外, 其他5个行业均实现亏损面的同比下降。这些数据都反映出工业行业盈利状况随着去产能进程的深化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

三、当前我国工业行业去库存进程

对于“去库存”, 存货反映了工业企业的库存状况, 存货指标的变动直接体现了企业去库存的状况。除此之外, 工业购进价格指数也可以反映企业对原材料方面库存的需求。当前我国工业行业去库存体现为以下3个方面的特征:

1. 工业总体去库存暂告一段落, 库存增速触底回升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存货资金占用期末数据中可以看到 (见图10) , 存货期末同比增速自2010年11月份到达高点30.9%之后, 呈现持续下滑的态势, 受此影响, 存货资金占用期末值增长放缓。存货期末同比增速在2015年12月首次转正为负, 表明工业行业在微观企业层面去库存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而2016年8月, 存货期末同比增速转负为正, 为0.1%, 这说明工业行业总体的去库存进程已经基本结束。如图11所示, 即使在考虑存货增速变动的季节性效应后, 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 存货增速也已经出现触底回升的态势。

2. 行业库存变化分化显著, 产能过剩行业库存明显下降

从细分工业行业的存货数据来看, 国家统计局发布了41个工业行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存货期末数据, 如表2所示, 相比于2012年2月而言, 当前存货占总工业行业存货比重最高的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从2012年2月占比7.21%提高至9.08%, 而与“去产能、去库存”关系密切的行业, 特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存货占比从2012年2月的10.13%大幅下降至2016年8月的6.44%。

从具体行业存货期末数据来看, 大部分行业都表现为库存增速下降甚至库存负增长, 如图12所示, 2016年1—8月库存平均增速降幅最大的行业为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平均库存增速为-16.91%, 其次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平均库存增速为-13.81%, 这充分体现了钢铁行业“去产能、去库存”的进展。但是, 在总体工业行业“去库存”的大环境下, 也有部分工业行业表现出“增库存”, 最典型的行业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该行业当前库存占比最高, 2016年1—8月平均库存增速为2.74%, 其库存变动如图13所示, 可以看到, 尽管该行业自2011年以来经历了去库存过程, 但是目前该进程已基本结束。

3.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触底回升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用于衡量工业的投入品价格, 其变动可以反映出企业备料的意愿, 也可以间接反映企业去库存的进程。从图14可以看出, 2016年以来,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尽管仍然保持负增长, 但已呈现明显的触底回升态势, 2016年9月为99.4, 相比2015年底提高6.2个百分点。从分类别指标来看, 2016年9月, 黑色金属材料类、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农副产品类和纺织原料类均已摆脱负增长, 分别为101.8、100.3、100和100.1, 相比2015年底分别提高15.4、12.3、2.8和1.7个百分点, 而其他类别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 例如, 燃料、动力类购进价格指数在2016年9月比2015年底提高9.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的提高说明企业的备料意愿提升, 也间接说明工业企业去库存已基本结束。

四、从“去产能、去库存”看工业经济增长及政策建议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影响资源配置的重要信号是市场价格, 市场价格的变化一方面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 另一方面也是资源配置的结果。因此, 价格指标的变动与工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去产能、去库存”的效果一方面通过价格指标得到体现, 另一方面也通过价格作用于工业经济增长。

鉴于统计数据发布规则的调整, 目前我国工业产品相关价格仅有工业PPI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 前者主要用于衡量工业的产出品价格, 后者用于衡量工业的投入品价格。从历史数据来看 (见图15) , 这两者之间呈现密切的相关关系, 而这两者的相对变化与工业经济增长也呈现密切的相关关系。如图16所示, 当工业增长放缓时,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相对于PPI也会下降, 反之亦然, 且购进价格指数相对于PPI而言有着更大的波动;当购进价格指数变动到高于PPI时, 也即图16中相对价格上穿0线时, 往往意味着工业增加值增速将出现峰顶;当购进价格指数变动到低于PPI时, 即图16中相对价格下穿0线时, 往往意味着工业增加值增速出现谷底。从目前价格指数的走势来看, 2016年均呈现触底回升的态势, 但购进价格指数仍然低于PPI, 且相对价格变动较小, 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当前工业经济增长将持续在目前的低位徘徊。

从细分类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来看, 如图17所示, 越接近产业链起点的产品出厂价格波动越大, 生产资料中的采掘品价格的波动性明显高于其他, 而越接近产业链终端的产品出厂价格波动越小, 特别是生活资料中的耐用消费品, 波动性明显较低。但总体看来, 不同类别的工业PPI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领先-滞后关系, 和工业增加值之间也表现为较为一致的变动。从历史数据来看, 当工业PPI出现明显的止跌回升态势时, 特别是产业链起点的采掘品、原材料出厂价格指数的回升, 往往表明工业行业“去产能、去库存”进程取得较大的进展, 而这也意味着工业经济的触底回升。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相对价格的变动与工业产出之间的关系来看, 如图18所示, 当生产资料的工业PPI变动到高于生活资料时 (即上穿0线) , 就意味着工业生产的复苏。

综上可知, 随着我国化解产能过剩和工业行业“去产能、去库存”进程的推进, 我国工业行业价格触底回升, 工业行业经营状况得到改善, 工业增加值增速出现触底企稳的态势。展望未来, 考虑到当前工业行业去库存周期已经转为增库存周期, 因此, 未来工业增加值增速继续下降的空间有限, 工业增加值增速将保持基本稳定或者小幅回升。但是, 目前我国工业企业仍然存在较多问题, 在政策调控时需要全盘把握, 具体的政策建议如下:

1.要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阶段

从数据分析来看, 我国工业产能过剩行业“去产能、去库存”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 工业行业价格已经出现触底回升, 特别是与工业经济增速密切相关的工业行业相对价格指标已经出现明显好转, 这说明我国工业经济已经基本见底企稳。但是,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下, 外需依然不振, 我国工业经济转型任务依然艰巨, 工业经济增长很难出现明显反弹, 将持续在低位波动调整。

2. 工业经济的政策调控需要具有全局观和大局观

短视和片面的经济政策将会成为诱发经济系统不稳定的导火索,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通过经济主体的行为反馈, 进一步放大经济政策的影响, 导致经济出现剧烈波动。事实上, 经济系统是一个有着自发的内在平衡机制的系统, 政府政策需要尊重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贵在不扰, 尽量从源头而非末端枝节着力解决问题。

3. 积极推进“去杠杆、补短板”任务

伴随工业行业化解产能过剩进程的深入, 我国工业行业的“去产能、去库存”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是,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 尽管工业经济已经触底并出现一定程度回暖, 但筑底回升的动力尚不足, 工业经济增长持续在底部波动的可能性较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 恰恰是“去杠杆、补短板”这两大任务积极推进的最好时机。当前我国工业行业总体杠杆率仍然较高, 表现在财务负担特别是利息负担较重, 这影响了工业企业利润再投资的积极性, 也对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构成压力。

参考文献

工业企业节约用电措施分析 篇9

1 降低线损

电能在电力网络输送、变电、配电等各个环节中, 有一部分损耗, 主要表现在电网元件如导线、变压器、开关设备、用电设备发热, 电能变成热能散发在周围空气中。另外, 还有管理方面因素造成的电能流失等。

线损是电能在电力网络传送、分配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物理现象。电能在传输过程中产生线损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 电阻作用:线路的导线、变压器、电动机的绕组, 都是铜或者铝材料的导体。电能在电力网络传输中, 必须克服导体的电阻, 从而产生了电能损耗, 这一损耗见之于导体发热。由于这种损耗是由导体的电阻引起的, 所以称为电阻损耗, 它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变压器、电动机等绕组中的损耗, 又称之为铜损。 (2) 磁场作用:变压器需要建立并维持交变磁场, 才能升压或降压。电动机需要建立并维持旋转磁场, 才能运转而带动生产机械做功。电流在电气设备中建立磁场的过程, 也就是电磁转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由于交变磁场的作用, 在电气设备的铁芯中产生了磁滞和涡流, 使铁芯发热, 从而产生了电能损耗。由于这种损耗是在电磁转换过程中产生的, 所以称之为励磁损耗, 它造成铁芯发热, 通常又称之为铁损。 (3) 管理方面的原因:由于供用电管理部门和有关人员管理不够严格, 出现漏洞, 造成用户违章用电和窃电, 电网元件漏电, 电能计量装置误差以及抄表人员漏抄、错抄等而引起的电能损失。由于这种损耗无一定规律, 又不易测算, 故称为不明损耗。不明损耗是供电企业营业过程中产生的, 所以又称为营业损耗。

电力网络的损耗由2部分组成, 一部分与负荷大小无关, 称为不变损耗, 主要是系统中变压器的空载损耗;另一部分与负荷的平方成正比, 称为可变损耗, 主要是系统中变压器和线路阻抗的损耗。

降低线损是节约用电的主要措施。应该通过对现有系统的线损分析, 研究出降低可变电能损失的方法, 提高企业的电能利用率, 以达到节约用电、合理利用能源的目的。

2 提高功率因数

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对大部分工业企业都很适用, 而且简单易行, 是降低设备功率损耗最直接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措施。

在供配电系统中有很多感性用电设备, 例如变压器、电动机、电抗器等, 它们的功率因数都小于1, 会产生滞后的无功电流。若功率因数降低, 则有功功率也相对降低, 从而使设备容量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比如配电变压器, 既要通过有功功率, 又要通过无功功率。如果通过的无功越多, 那么有功功率就越少, 这样要想满足有功负荷的需要, 就得扩大配电变压器的容量。无功功率既影响供配电网络的电能质量, 也限制了变配电系统的供电容量, 更增加了供配电网络的线损。而用电设备功率因数降低, 使得线路输送有功功率给用电设备时, 同样也输送了大量的无功功率, 这样线路中就会流过更大的电流, 有功功率损耗也因此增加。功率因数的降低, 还会增加供电线路的电压损失, 降低末端电压, 严重影响电动机及其他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行。特别是在用电高峰时, 功率因数降低, 会出现大面积的电压偏低, 从而给企业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供电公司规定要求, 企业用电的功率因数应在0.85以上。对供配电网络实行无功优化, 提高功率因数, 既可改善电能质量, 提高供电能力, 更能节电降耗。

提高功率因数的主要方法有2种, 一是降低负载的无功消耗, 二是无功功率补偿。提高功率因数是国内普遍提倡的做法, 这种措施不仅简单方便, 而且经济有效。大部分工业企业在设计初期都会选用无功补偿装置来提高功率因数, 却忽视了设备的无功消耗。而在实际运行中, 通过合理选用电动机、变压器的容量, 既保证了设备的经济运行, 也是提高功率因数的重要手段。

3 变压器的合理选择与经济运行

因为变压器的投资较大, 使用年限较长, 无法随意进行更换。所以设计初期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 合理选择经济节能的变压器。企业生产运行期间, 要通过采用不同运行方式、调整负载系数、保证三相负载平衡等措施使变压器处于经济运行状态, 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损耗, 还能延长变压器的使用寿命。

变压器的选择主要是型号及容量的选择。选择型号时, 尽量选择新型的节能变压器。因为新型节能变压器自身的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相比老式变压器要小很多, 可以大大提高电能的利用效率。工矿企业由于耗能高, 更应该推广使用节能型变压器。而容量的选择则主要与负载率合理匹配, 使变压器负载率处于经济负载的范围 (一般为75%左右) 。

使变压器处于经济运行状态的措施有很多, 包括单台与并列运行方式切换, 调整负载率和负荷曲线、平衡三相负载等。采用某项措施之前, 必须先分析变压器的负载、损耗、负荷曲线等情况, 综合考虑再采取经济合理的措施。

4 用电设备的更换及改造

对于国家明令淘汰的低效率高耗能设备, 要及时更换, 采用节能的设备。对于能耗较高的设备, 可以进行节电技术改造, 如风机、水泵进行变频调速改造等。

电动机的节电技术主要包括正确选择合适电动机、采用先进的控制方式和控制设备、加强运行管理和维修等。电动机空载运行时, 输出机械功率虽为零, 但仍有铁芯损耗和机械损耗以及少量铜损。因此, 在设计生产工艺以及操作机械时, 应尽量减少电动机空载运行时间。电动机在额定电压运行时效率最高, 当电压过高或过低时, 须采取调压措施, 如调节供电变压器的电压分接头等, 使电动机一直处于经济运行状态。电源电压三相不平衡, 也会增加电动机的电能消耗, 如发现这种情况, 应检查原因, 排除故障。用户对电动机的运行情况需定时巡视, 如发现电动机有问题, 应及时维修, 否则将会造成功率损耗增加, 甚至损坏电动机。

风机和水泵都属于电动机, 所以原理基本是相同的, 但也存在一定的区别。目前风机和水泵的使用能效普遍较低, 电力浪费严重, 因此需要对机泵进行节电技术改造。风机的节电技术包括变速调节、叶型改造、风机串、并联运行等;水泵的节电技术包括变频调速节电、水泵叶轮改造、减少管道阻力和选择合理扬程、更换水泵或电动机、串、并联运行等。

5 照明节电

(1) 在保证照明质量的前提下, 选用高效电光源和灯具, 提高照明设备的效率, 降低照明用电量。 (2) 照明时间应根据需要掌握, 随用随开, 合理控制照明时间, 这是节约用电的一项有效措施。 (3) 充分利用太阳光是实现照明节电的重要部分。

6 节电管理

节电管理的措施主要是通过加强用电管理和考核工作, 来挖掘潜力, 减少电能消耗。

基层工业统计能力创新分析 篇10

1统计数据处理能力创新

二十年前, 县级工业统计还是“一支笔、一个计算器、一张报表”的手工汇总时代, 工作效率低, 误差大。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 这一现象已不复存在。计算机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最大限度减少再生误差。其强大的数据库功能和现代化的网络传输手段为工业统计由逐级汇总到超级汇总, 以至于联网直报和最近开展的“企业一套表”制度的建立推广提供了硬件保障。

2统计制度创新

在一九九八年以前, 工业统计调查实行是全面统计。隶属关系乡及乡以上工业全面上报报表, 村及村以下工业不报表, 仅在汇总表中体现。随着民营经济异军突起, 原制度弊端逐步显现, 一方面, 规模较小的乡办企业统计机制不健全, 难以完成报表任务;另一方面, 一些大的民营企业游离于制度之外, 其生产活动不能纳入国家统计调查。统计制度大胆创新, 实行规模以上工业全面统计和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式。有效整合现有统计资源, 提高工业统计调查能力。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 其特有的数据库和网络功能, 使得各级统计部门都可以掌握到各名录企业数据。这在“手工汇总, 电话报表”时代是难以想象的。强大的网络功能大大提高了数据传输速度和准确性。联网直报和“企业一套表”制度的实施推广突破了层级报送的弊端, 使各级统计部门和直报企业在同一平台上见面。计算机技术提高了统计信息化能力, 开创了统计资源共享的可能。

3统计人员素质创新

新制度的建立,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对统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业统计人员要适应这一变化, 就要解放思想, 不能因循守旧。要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业务学习与工作实践并重, 不断加强统计业务能力建设。只有业务能力提高了, 才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4统计执法工作能力创新

在新报表制度实行初期, 部分乡办企业和民营企业难以适应这种变化, 甚至抵触新统计制度。针对这种情况, 统计部门提出“一要数量, 二要质量”的执法新思路。首先解决报表回收难问题, 针对拒报和屡次迟报企业, 专业人员配合执法检查, 加大查处力度。对正常报表的企业在提高数据质量上狠下功夫。经常性执法检查使报表回收率达100%, 并大大提高数据质量。创造性开展的统计执法检查工作, 提高了统计执法工作能力和工业统计数据质量, 提升了统计部门形象。

5统计分析能力创新

在笔者所在的山西省临猗县, 近几年, 县域经济长足发展, 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时期。工业经济总量年增幅均在二成以上。经济越发展, 统计越重要, 统计工作对经济工作的指导作用不断深化, 不但要求描述经济社会现状, 更要解释经济现象形成的原因, 还要回答应对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针对以上情况, 政府和社会都要求统计部门给出客观合理的有说服力的回答。但由于我们工业统计工作者掌握的知识不够多, 不能得心应手, 拥有的信息太少, 不能信手拈来, 提供的数据量不够多, 无法运用自如。工业专业统计工作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常常力不从心,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显得尤为迫切。笔者近几年写了不少统计分析报告, 但大都是数字文字化, 侧重理论研究, 可操作性较差。

工业统计人员必须解放思想, 提高驾驭统计数据的能力, 提升分析经济形势的高度和深度。近几年, 上级统计部门提出了“精品”工程建设, 笔者有几篇统计分析报告得到统计界同行的认可, 被评为优秀统计分析报告。在县政府提出的“抓经济、办实事、强管理”活动中, 笔者对山西青山化工有限公司生产、销售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改进建议, 得到该企业的好评。这说明, 只有下大力气提高统计分析能力, 延伸统计分析链条, 拓宽统计分析领域, 才能进一步创造性地开展工业统计工作。

6统计服务能力创新

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统计月报是统计成果的载体, 是统计工作向社会服务的窗口。除此之外, 工业统计服务主要是应对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咨询。以上几种形式使统计服务工作局限于统计部门内部。如何提升工业统计服务能力, 就要开创新的服务领域和服务模式, 统计部门要与其他部门合作, 不仅要会“独唱”, 还要参与“合唱”。要善于组织协调、善于交际联络;要能请进来, 也要能走出去;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妥善处理各种关系, 形成统计的合力。2003年, 统计部门与民营企业管理部门合作开展的民营企业统计调查, 就是一个生动的先例。多年来与经济和信息化部门合作开展的工业企业数据共享, 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互通有无活动, 创新了综合统计与涉工部门统计的合作。

现代工业会计管理趋势分析 篇11

【关键词】工业会计;管理工作;电算化

在我国现代企业中,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一部分,它为企业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方便,促进他们做出正确的经营决定,然而随着企业的发展太快,以致于很多原有的会计方法不能满足管理者的需要,造成会计信息的滞后性,因此,为了满足管理者的需求,就要不断的发展会计电算化,使企业的管理工作简单,准确,从而提高会计者的工作效率,解决企业管理中所遇到的难题。以下针对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做出了详细的分析。

1.会计电算化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一套完备的企业财务管理系统

在现代社会中,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形成一套完备的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我们都知道,电算化并不是只与计算机相连接而已,在今天会计电算化已影响着企业的电子通信,市场及管理很多方面。电算化并不只是纯粹的财务工作,它还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管理系统,可以说它是企业未来的经济大动脉。运用电算化进行管理工作,就要建立以财务为核心的企业管理系统,经过各部门计算机的相连接,形成企业的管理信息网,另外,为了使信息正确化,在企业工作量大的部门中就要单独设置管理信息网[1]。

2.发展会计管理工作,就要不断提高会计电算化管理水平

在会计电算化的使用过程中,财务软件是电算化实施的基础,在今天,会计电算化中的财务软件有两种,分为国外研发和国内研发两种,我们都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国外所开发的财务软件是根据国外的国情研发的,所以说国外所研发的财务软件只适用于国外并不适用于我国。我们国内所研发的财务软件它适应我国的企业,但是由于它是企业自主研发的,所以说在产权上面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它的造价也就比较高。这种国内软件有优点也有缺点,首先来说说它的缺点吧,这种国内财务软件在后续的软件维护上很难,并且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它的优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它是由专业的专家所研发出来的,技术力量雄厚,非常的有原则性,在性能使用上功能完备,很适应国内的企业。第二,这种财务软件具有简单的操作方法,当一个企业没有专业的软件开发团队时,运用这种软件也是非常划算的。在提高会计电算化的管理技术中,还有很多的方法,例如,企业还可以不断的培养软件开发人员,提高他们的电算化技术,进而开发出适应自己企业的财务软件,这就为企业减低了财务成本,并且自己开发的财务软件也可以在后续工作中实行方便的管理。在财务软件开发过程中,要使计算机与财务相结合,在企业中选出优秀的电脑人员,建立专门的电算化组别,经过不停的研究,建立专门的财务软件,并且传达给企业的每个财务部门,使之形成开发与使用为一体的目的,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做出大贡献[2]。

在企业电算化软件的开发过程中,要有高瞻远瞩的理念,要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考虑,把那些只能保存财务报表的软件淘汰掉,研发那些可以运算及储存大系统的财务软件,提高电算化软件的级别。要改正以前的单独机体,形成有结构的财务网络体系,在计算机结构中,要充分的利用计算机的资源,使计算机在财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会计电算化的管理水平,首先可以为企业管理者帶来正确及时的财务信息,为他们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提供了很大的基础;其次是它能阻止企业在发展中严重浪费资源,并且能使资金得到有效的周转,降低成本降低浪费,为企业创造丰厚的利益。因此,在企业财务软件的开发中,要以创建自己的研发队伍为中心,创建有专门信息化的财务软件,创建适合自己企业的电算化软件,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财务软件最优化,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目的[3]。

3.提高企业的管理工作,需要企业中的人员共同协作而完成

3.1需提高会计人员的电脑操作技术

要想提高企业的管理工作,光做好会计电算化工作还不够,还需要我们企业中的每个人员共同努力完成。因此,在企业内部就要进行大规模的整顿,即提高管理工作需要会计人员与计算机人员相互协作而完成,那么这种特点就要求我们的相关的会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知识,使得他们在电脑上能顺利的对财务软件进行正确地操作,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2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需要各部门共同配合

电算化是运用电脑进行记账,而不是以前的手工做账,它是通过网络技术操作完成,相对于手工做账,它减少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他们的工作速度。同时运用电脑做账,经过各部门的联网,可以实现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使会计资源得到充分的运用,即各部门通过电脑上的财务数据,可以了解自己部门的财务状况,即了解自己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数据,分析问题的原因,从而进行改正,因此实现会计工作的最优化,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协作。

3.3在企业会计工作管理中,会计管理人员是关键

在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中,会计管理人员是相当的重要的,他们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支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如果让财务管理以外的人员对电算化进行操作的话,那么他们只了解企业财务的表面现象,而不能从本质上对企业的财务进行了解。所以在电算化的操作过程中,要以财务管理人员为主力军,使专业的会计人员与专业的计算机人员相互协作,为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持。

4.促进会计管理发展的举措

第一,对于财务人员来说,企业需选择一部分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计算机培训,使他们可以参与财务软件的开发,提高财务软件的实用性及其质量。

第二,对于计算机人员来说,企业则需要对他们进行会计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在会计的基础上,研发出更加贴近企业内部财务的电算化软件。

第三,在引进别的财务软件的同时,不要一层不变的就拿来使用在企业财务上,在进行使用之前,需要我们的企业研发人员,对引进来的财务软件进行一部分的改进,把它变成适应我们自己企业的电算化软件,通过这种改正的方法,可以降低企业开发资源的成本,减少研发支出,并且降低财务软件的开发周期,为企业提供方便[4]。

5.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工业会计管理水平还需全体企业人员共同努力,尤其是财务管理人员与计算机人员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为企业经营者提供正确有效的财务信息,使得他们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很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尹佳欣.现代工业会计管理趋势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0:247.

[2]徐晶.现代工业会计管理趋势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07,05:94.

[3]亓同进,李海绒,姜学武,黄晓琴,常缨征.我国现代企业的会计文化研究[A].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方省市自治区会计学会第二十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9:44.

[4]于玉林.从会计学总体层面探讨会计学的发展[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75-80.

机械工业贸易逆差综合分析 篇12

加工贸易是发展进出口的重要贸易方式, 对我国扩大出口、增加就业、利用外资、吸纳境外机械制造业转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 我国十分重视加工贸易的发展, 制定了多项鼓励加工贸易发展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近几年, 我国机械行业总体发展迅猛, 这集中体现在其进出口规模的显著增长。较稳定的出口增速不仅改变了我国机械行业不利的逆差地位, 同时也看到了新的发展前景。但是, 我国机械行业出口高速增长的背后还隐藏着一系列问题, 比如机械行业总体贸易顺差, 但部分核心行业仍然逆差;整体机械制造业技术落后;研发能力不强等等。本文针对机械行业各子行业的进出口数据, 试图找出某些子行业的逆差原因, 并分析各子行业所存在的问题, 为我国机械工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二、产生贸易逆差的基本产业类型

1、长期逆差的产品

根据机械行业各子行业的分析, 首先总结各行业的进出口状况 (见表1) 。

(单位:亿美元)

从表1中可以看出, 机床、交通运输设备 (2005年和2006年实现顺差) 和冶金专用设备属于长期逆差产品;工程机械虽然近几年实现顺差, 但其中的关键设备仍然是逆差。

2、技术相对落后的产品

技术落后包括整体技术落后和核心技术落后, 核心技术落后的行业表现为整体行业贸易顺差, 其竞争力体现为价格优势, 但产品附加值低, 贸易条件恶化趋势明显, 其产品的核心部件仍然以进口为主。纵观各机械子行业, 它们或多或少隐藏着技术落后的问题。我们把技术水平分为9个等级, 分别由1、2……8、9表示, 数字越大, 代表的综合技术水平越高。其中, 9、8、7代表整体技术水平较高, 6、5、4代表核心技术相对较低, 但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3、2、1代表整体技术相对较低。由各子行业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它们的技术水平 (见表2) 。

(数据来源:经作者自行整理得出。)

3、国内有涉及但自主研发能力差的产品

各子行业自主研发能力的强弱体现在它们的人力资源素质以及研发成果上, 自主研发能力是决定机械产品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自主研发能力的缺失将导致机械产品的创新力不足以及低附加值, 在抵御外来竞争时过多地依赖政府, 更有可能遭受西方贸易保护主义的责难。纵观我国机械行业, 其整体自主研发能力偏弱, 很多行业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不得不依靠进口, 不利于机械行业结构优化调整。我们把各子行业自主研发能力分为9个等级, 分别由1、2……8、9表示, 数字越大, 代表的自主研发能力越强。其中, 9、8、7代表自主研发能力较高, 6、5、4代表自主研发能力中等, 3、2、1代表自主研发能力较低 (见表3) 。

(数据来源:经作者自行整理得出。)

4、竞争力差的产品

竞争力是一个较为综合的评价指标, 影响竞争力的因素有很多, 比如生产技术、成本控制、价格优势、售后服务等等诸多复杂因素。纵观机械行业各子行业, 有些行业是比较有竞争力的, 这源于中国的低人力成本和国际价格优势, 更是因为近几年机械行业企业注重技术提升和加大研发投入。根据子行业分析, 我们把其综合竞争力水平分为9个等级, 分别由1、2……8、9表示, 数字越大, 代表的综合竞争力越强。其中, 9、8、7代表具有相当的国际竞争力, 6、5、4代表以前竞争力弱, 但现在竞争力有很大提升, 3、2、1代表其竞争力较弱 (见表4) 。我们把评分为1的产品视为竞争力差的产品, 分别为机床和冶金专用设备。

综上, 我们可以列出一个产品清单, 分别为长期逆差产品、技术相对落后的产品、国内有涉及但自主研发能力差的产品和竞争力差的产品 (见表5) 。

(数据来源:经作者自行整理得出。)

(数据来源:经作者自行整理得出。)

由表5得到四类产品的清单, 长期逆差产品包括机床、交通运输设备和冶金专用设备。技术相对落后产品包括机床和冶金专用设备。国内有涉及但自主研发能力差的产品包括本文所涉及的所有子行业。竞争力差的产品包括机床和冶金专用设备。

三、贸易逆差因素综合分析

1、生产要素因素的影响

从形成产业竞争优势的贡献度看, 以基本生产要素为基础形成的产业竞争优势最易被模仿, 竞争力难以持久;以专业生产要素为基础而形成的竞争优势存在很高的专业壁垒和成长成本, 所以往往是形成产业竞争持续优势的最关键要素。

我国劳动力成本远低于国际水平, 且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劳动力体现为“价廉”, 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占国际竞争优势, 从纺织、食品加工、服装业等产业中我国占据国际市场巨大份额、行业长期处于顺差状态就可以看出。但机械行业的自身特性却不利于我国仅仅依靠劳动力优势获取国际竞争力。因为机械制造行业是一类对门类、品种、规格及创新能力要求都十分严格并且流程制造相对复杂的制造行业, 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对技术、人才、资金、专业制度法规体系等高素质生产要素的混合性依赖, 这些要素都属于我国产业特性中的相对“短处”。

中国机械行业虽然规模很大, 国内供需额度也很大, 但只能算是机械制造大国, 国际竞争能力有限, 在未来一定时期内, 机械产业发展很大一部分仍将依赖国内市场需求。所以, 即便整体上中国机械市场持续快速发展, 但是相对于国内行业规模的扩张速度来说, 国际市场份额的增长速度还相对落后, 机械行业的长期贸易逆差状况有所好转, 但是短期内仍然难以改变产业结构特性造成的国际弱势地位 (见图1) 。

2、需求条件的影响

国内需求方面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本地客户的本质, 特别是内行而挑剔的客户。在这点上我国消费者对机械产品生产质量、售后服务、安全性能的要求远不及欧美日等国消费者挑剔, 尤其是对环保等社会成本更是如此。本国相关企业就容易缺乏社会责任方面的强烈意识, 在走出国门面向国际时, 产生的缺陷往往会大幅削弱其国际竞争力。二是预期性需求。我国机械产品的购买群仍旧集中在追随性需求的行列, 同时表现出强烈的国别歧视性。对产品的功能性创新较少提出意见, 更不愿以高成本或是其它风险为代价自我创造需求市场。我国机械市场发展快、容量大, 但是在某些细分行业特别是一些价格高昂且需求弹性很小的高端产品上, 市场的需求几乎全部集中于外国产品, 这种需求的“歧视性”是由我国高端机械产品领域的竞争能力不足造成的, 而它的长期延续又反过来进一步打压机械产业的竞争空间。

(数据来源:WIPO统计数据库。)

3、相关及辅助产业的影响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而机械行业的发展与相关材料产业的发展关系密切, 这使得我国机械行业在这一要素上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优势。然而国产机械零部件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国机械行业的发展。国产零部件的主要问题一是可靠性差, 与国外先进水平相距甚远;二是技术含量低, 鲜有技术创新, 导致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严重, 低技术含量产品大量过剩, 形成恶性竞争, 使利润下降。国产零部件的低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产整机的稳定性, 而采用进口零部件又势必会抬高整机成本, 国产零部件的劣势成为了制约中国机械行业发展的严重瓶颈之一。从相关辅助产业存在的问题中也可以看到机械行业长期贸易逆差的部分原因。

4、企业经营战略的影响

从企业战略来说, 近几年我国机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相对国际先进水平还十分低下。因而企业经营战略的中心还在低附加环节, 整个机械行业的品牌建设还相对落后, 没有形成一批受到国际订单认同的优质机械代表型企业, 这很大程度的影响了中国机械产品走向世界的步伐。

5、贸易壁垒缩减外贸成长空间

在机械产品的出口方面, 由于早前我国出口地大多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其经济发展相比落后, 专利法制尚不健全, 对产品品质的要求也不是很高, 尚没有大批量遇到“专利门槛”的阻碍。但自中国加入WTO以来, 国内机械产品大量进入全球市场, 参与国际竞争。贸易摩擦也日益频繁, 尤其是知识产权, 某些进口国还利用知识产权来设置进入门槛。

专利门槛的设立无疑是摆在机械行业面前的一道鸿沟, 在进行技术圈地的同时极大的打击了国内出口企业的技术引进热情和出口的积极性, 成为我国机械行业技术进步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6、跨国公司对华实施技术限制

跨国公司采取出口、合资、独资等多种方式全方位进入我国, 建立地区总部、制造中心、研发中心、营销服务中心四位一体的市场体系, 使以往倚重产品价格的国内企业竞争优势不再明显, 也给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增加了一些不确定性。强大的海外军团, 比如卡特彼勒、沃尔沃、日本的小松等, 通过贸易、绿地投资、兼并收购等手段占领我国市场。由于我国机械装备行业创新能力远不够, 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的关系一直处理不好, 不少技术仅仅停留在仿制的低层次阶段, 原创性技术和产品较少, 使得核心技术装备依赖他国, 国外利用这点达到了抢占并维持消费市场的目的。

7、企业规模制约技术引进成本的降低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我国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差距主要表现在产品使用的可靠性、整机寿命、外观质量及信息化技术水平上。另外, 通过引进先进设备来加快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速度, 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同时, 在企业规模还未达到一定水平时容易成为成本累赘。国外的技术装备价格昂贵, 短期内生产规模即便扩张也不足以降低平均技术成本, 进而降低了企业的价格优势, 也不利于我国机械行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不利于发展自己的知识产权以及培育自己的专业设计人员。

8、恶性竞争带来低价劣质

我国多个机械子行业存在生产能力过剩, 而高端产品的生产能力又相对不足。外资进入挤压国内市场空间, 竞争愈发激烈, 竞争能力不强的国内企业以压缩质量来降低成本, 大打价格战。在机械制造业中, 这种恶性竞争屡屡发生,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品同质化严重, 缺乏互补性, 并且都集中在低端领域, 很难占领高端市场。

9、研发技术人员的匮乏

对于机械行业发展尤为重要的研发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研发技术人员匮乏。一方面, 我国专业的机械研发技术人员比较缺乏, 现有研发中心中, 高级科技人才也比较匮乏。另一方面, 目前国内综合性大学的机械类通用专业太多, 没有特色, 未能为产业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蓄水池, 以满足企业的需要。研发能力不足必然会导致我国机械行业很难生产自主的、有竞争能力的产品。

1 0、政策的支持力度还有待提高

国家支持机械工业竞争政策利用与支持还不够充分, 同时对支持发展装备制造业政策出台较晚, 对以产顶进, 代替进口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对国内采购首台, 首套机械工业产品政策力度不够, 影响了我国同端机械产品以产顶进, 代替进口的步伐, 影响了国内机械工业对外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汪洪、张薇、陈仲常:中国贸易收支的结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5 (1) .

[2]程颖慧:论我国对外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方向[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5 (3) .

[3]郑国伟:机械工业加工贸易现状与发展[J].进出口经理人, 2006 (7) .

上一篇:品牌化构建下一篇:经济业务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