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质量论文

2024-09-29

程序质量论文(共12篇)

程序质量论文 篇1

为加大耕地保护力度, 规范耕地质量评定程序和方法, 进一步强化耕地质量监管, 着力推进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的验收, 根据《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加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和《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管理与验收试点方案〉的通知》, 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和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制定了《辽宁省耕地质量评定暂行办法》。为了方便各地执行, 将该办法规定的耕地质量评定程序介绍如下。

1. 申请

凡是进行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 或进行耕地质量建设使耕地质量提高, 或耕地质量遭到破坏等均需要进行耕地质量评定。由被评定耕地所在地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耕地质量评定申请, 并提交下列材料: (1) 耕地质量评定申请表。 (2) 有关耕地质量建设批准文件。 (3) 耕地质量建设前地块现状图等资料。

2. 受理

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负责全省的耕地质量评定管理工作, 其所属的辽宁省土壤肥料总站负责评定的日常工作;市、县 (市、区)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土壤肥料技术推广部门, 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评定的具体工作, 并自受理申请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完成实地核查和初审, 在耕地质量评定申请表上填写初审意见。初审不合格的, 应当及时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初审合格且新开垦耕地面积 (以项目为单元) 在1000亩以下 (含1000亩) 或涉及耕地质量建设项目面积 (以项目为单元) 在2000亩以下 (含2000亩) 的, 由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评定;新开垦耕地面积 (以项目为单元) 在1000亩以上或涉及耕地质量建设项目面积 (以项目为单元) 在2000亩以上的, 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将申请表和有关材料报送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 由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组织评定或者授权市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评定。

3. 采样勘察

评定组织单位组织人员按照《辽宁省耕地质量评定技术规范》到现场采集土壤样品, 填写《耕地质量评定现场勘察表》和《耕地质量评定土壤样品采集记录单》, 必要时可邀请评定专家组专家进行现场勘察与指导。

4. 检测

评定组织单位应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土壤样品采集并送具有资质的土壤肥料质量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检测项目按照《辽宁省耕地质量评定技术规范》中土壤肥力指标中规定的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及pH值等五项必测, 其他检测项目可根据评定具体要求和实际情况自行设定。检测机构应当自收到送检样品起20个工作日内出具检验报告。

5. 评定

具体评定工作实行专家负责制。评定组织单位从“辽宁省耕地质量评定专家库”中抽取专家, 组成评定专家组, 专家组不少于5人。专家组根据申请单位提供的申请材料、《耕地质量评定现场勘察表》和土壤样品检验报告, 按照《辽宁省耕地质量评定技术规范》逐项评议, 形成评定意见。评定专家应当在《耕地质量评定意见》上签名。评定专家有不同意见的, 应当予以注明。

经耕地质量评定专家组评定后, 由组织耕地质量评定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 并签发耕地质量评定意见。签发耕地质量评定意见后1个月内报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备案。自耕地质量建设单位向被评定耕地所在地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耕地质量评定申请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 如无合理原因, 未能出具质量评定意见的, 视为质量评定合格。

6. 异议处理

申请单位对评定结果有异议的, 应当自收到评定意见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向组织耕地质量评定的上一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复查申请。上一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申请单位的要求在7个工作日内组织专家予以复查, 及时做出复查结论。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中止现场评定或延期进行: (1) 申请单位或者申请单位授权的代表不到场的。 (2) 提供的资料与实际情况不符的。 (3) 由于不可抗力因素或者人为干扰导致评定工作无法进行的。 (4) 评定专家组认为需要中止或延期评定的。

程序质量论文 篇2

为创造卓越的企业品牌形象,打造一流的企业和一流的产品,本着“顾客至上“的精神,以“品质零容忍”为原则,特承诺如下:

一、质量体系

公司严格遵守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并按照国际先进的标准进行产 品的设计开发、制造、测试。产品的质量控制从原材料到产品售后,全方面覆盖。从合同的评审,到原材料采购,到产品出厂测试,层层把关,层层有记录,记录具备可追溯性。坚持“品质零容忍”,不让不合格品进入下一道工序,保证产品出厂百分百测试,百分百合格。

二、原材料控制

原材料质量是产品质量的基础。每一批原材料进厂,都按照标准进行测试,对于核心元器件,采取“零缺陷”抽样方案,零收一退。公司建立科学的供方管理体系,以高要求的质量标准进行考核,不断加大一流供应商的导入力度,确保原材料的高质量水平。

三、产品检验

产品生产的每一道环节,都有专职的检验人员进行测试。每一道环节均采取了“零缺陷“的管理方案,不合格半成品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针对异常情况,迅速响应,由专业的质量工程师组织开展纠正预防。

四、客户投诉

客户投诉和客户需求,公司确保: 客户投诉处理及时率:100%; 客户投诉完成率:100%; 客户需求转化率:100%。

针对客户投诉,公司将及时反应,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深入研究,制定科学 合理的纠正措施。针对客户需求,将百分百转化为公司的产品特性。

五、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最基本特征之一。公司定期研讨最新的技术 标准,最新的产品模式,先进的质量控制方法,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改进设计和工艺,改进质量管理,最终持续改进产品质量水平和服务水平。

公证的核心要素是程序和质量 篇3

关键词:公证;公证程序;公证质量

中图分类号:D9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083-0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步伐的不断加快,公证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然而我国公证制度还处于发展中,保障公证行业生存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等都很不完善,导致公证实践中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公证程序还有进一步完善、公证质量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公证行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是程序和质量,国家、社会对公证行业的期望很高,公证同仁也在不断探索研究,努力克服、解决公证程序与公证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保证公证工作充分发挥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作用。

一、对公证程序与公证质量

(一)公证是公证机构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其中法定程序就是我们所说的公证程序。公证程序是《公证法》、《公证程序规则》的核心内容,是公证机构和公证员进行公证活动的法律依据和必须遵循的规则。只有严格遵守法律程序,才能确保公证机构和公证员正确执行国家法律,依法行使公证职权,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才能把公证业建设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公民负责任的行业,才能保证公证的证明力和公信力。

(二)公证质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证质量是指公证管理部门管理活动、公证处管理工作和公证业务活动的优劣性质和程度。它不仅包括公证管理部门的管理活动,也包括公证处的公证活动。狭义的公证质量仅指公证人员办理的具体公证文书及其所必需的法定证据材料和程序是否具备合法性和真实性,其程度即法定的证据材料是否达到法律、法规和规章要求的标准。通常,我们所说的公证质量是指狭义的公证质量。公证质量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有无错证和假证,所以提高公证质量就是减少错证和假证的发生。公证质量是公证效力的可靠保证,是预防纠纷,保障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核心,是公证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公证质量直接关系到公证业的形象和声誉,关系到公证的社会公信力,关系到公证行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提高公证质量是不断推进公证体制改革的前提条件。

二、我国公证程序与公证质量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公證程序与公证质量的现状。我国第一部公证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于2005年8月28日诞生,确定了我国公证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公证制度建设和公证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公证法》是公证工作的基本法,它为广大公证人员依法从事公证执业活动提供了具体的法律支持,也为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管理职责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2006年司法部发布的《公证程序规则》引入了新的制度机制,完善了新的公证原则,进一步健全了公证法律制度,规范了公证执业行为。《公证法》、《公证程序规则》的颁布实施,明确了我国公证制度的法律地位和公证执业活动基本原则,对公证机构、公证员、公证程序、公证效力和公证法律责任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然而十多年过去,中国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新的公证业务与公证现象不断出现,旧的公证法律法规已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变化,这就对完善公证程序、提高公证质量有了更高要求。

(二)我国公证程序与公证质量存在的问题。(1)公证立法滞后。公证法律法规及配套制度建设的严重滞后是影响公证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除《公证法》和《公证程序规则》外,公证行业在实务操作中所依据的办证规则,大多是早些年制定的,近几年虽然行业协会制定或修订了部分公证业务办理的指导意见,可也远远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和公证实践的需求。(2)公正程序流于形式,漏洞较多。实践中,调查事实、核实证据方面仍有不到位之处。按照办证规则对有关证明材料或事项应当核实的,有的未进行核实,有的核实程序也只是停留在形式上;有些证据是需要公证人员实地调查的,可是很多时候只根据当事人提供的电话号码问一下,或是直接让当事人自己找个证明人来做个笔录。在履行告知义务方面,告知形式简单,有些告知书内容缺乏针对性;告知有时就是走走过场,多数使用告知书的方式,没有将告知的内容记录存档,当事人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告知的内容。笔录制作方面,在谈话笔录上,一些公证员格式化问题严重,笔录内容几乎一模一样,而且简单,缺乏重点,没有具体针对个案进行提问。在质量把关方面,自质量检查、审批制度实行以来,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虽三令五申,但有些公证处还是将质量检查、审批程序视为形式,甚至个别公证处只有审批而没有质量检查的环节,导致质量检查与审批脱节,错证丛生。(3)部分公证人员综合素质欠缺,造成程序不规范、质量没保证。虽然《公证法》对公证员的条件和要求做出了明确规定,但从现状看,一些公证员的思想观念、法律知识、业务能力、职业道德等仍不尽如人意,表现在:基础知识薄弱,文字功底不扎实,所出具的公证书表述不准确,常出现错字别字;对新的法律学习掌握不够,专业知识退化;擅自降低收费,片面逐利,损害公证形象;不依法依程序办证,由辅助人员包办,违背公证人员亲自办证原则。(4)不正当竞争严重影响公证质量。公证法明确列为禁止行为,司法行政部门和公证行业协会也采取了很多措施进行约束,但在公证机构之间,不正当竞争仍然存在,给回扣、擅自降低收费标准等现象屡有发生。公证行业是以公益性、非营利性为立法本意的,不应当引入经济学意义上的、以营利为目的、追逐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竞争。不正当的行业内竞争不仅严重地损害了公证机构的形象,也直接影响公证质量。

三、对完善公证程序和提高公证质量的建议

(一)加强公证机构、性质、队伍、保障等方面的立法。借鉴大陆法系国家公证制度的设计理念,赋予公证制度代表国家对经济活动与公民的社会生活进行适度干预的独特职能,预防经济纠纷和社会矛盾,维护经济秩序、交易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立法明确公证机构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质,明确公证机构真正享有人、财、物自主权和独立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事业法人地位,并在公证收费和税收两方面充分体现公证机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要求。提高对公证员任职资格条件,在区域和层级上对公证机构进行合理布局,从体制上消除因争夺经济利益而导致的公证机构不正当竞争。

(二)创新工作方式,完善办证程序。(1)建立全覆盖的有效的证据核查制度。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材料,执行核对、审查制度。首先,要逐个审查材料的内容,重点审查材料与公证事项的联系程度,确定该材料是否必要。其次,健全材料分析制度,要对全部材料进行系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审查它们是否相真实可靠。最后,健全信息数字化制度,采取综合审查方式和手段,提高审核鉴别能力。利用先进的证件识别技术设备(如身份证识别仪等),对公证过程进行拍照、录音、录像,提高鉴别真假证书技能;借助互连网查询有关部门公开的信息、数据,运用技巧询问、与询问笔录对照分析等方法和手段,对公证证据进行查证核实,以发现和排除虚假证据。(2)建立严格履行法定告知义务的制度。按照《公证法》和《公证程序规则》规定应当告知的内容和告知义务,不论是在法律意义、权利义务、办证程序等程序性告知内容方面,还是在不同公证事项的法律规定、具体法律后果、法律责任等实体性告知内容方面;不论是采用告知书、询问笔录形式告知,还是因特殊情况通过信函、电子邮件等其它方式告知,都要建立完善的制度规范。(3)完善办证流程,彻底落实质检制度。公证质量检验是保证公证质量的重要环节,必须恒久坚持。公证机构要依照《公证法》和《公证程序细则》等规定,完善和细化办证流程,明确公证书流转目的要求、环节岗位职责、衔接方式、操作标准、责任追究等,各个环节互相监督、互相制约、合理运作。健全公证质量检验制度,落实监督机制,控制错证和假证的发生。

(三)完善证据收集、证据核查、审批、责任等制度,健全公证质量保证体系。(1)规范证据收集制度。明确受理各类公证时当事人应提供的基本证据范围。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不同的公证员在承办公证业务时,有可能在要求当事人提供材料方面会有所差别,但其结果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即证明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合法性。而有了具体的证据收集制度,公证员取证就有了统一的依据。这就要求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既要调动公证员取证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又要约束公证员取证的不规范行为。(2)规范审批制度。审批主要包括全面审查、审批意见。规范的审批是指要明确审批人必须履行全面审查之责。审批人不仅要审查承办人提供的材料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充分,还要根据报送材料确定是否需要补充材料、补充调查;不仅要审查材料内容是否真实合法,证明对象是否真实、合法并符合社会公共利益,还要审查承办人的办证程序是否合法,文书上签字、印鉴是否齐全等。审批是公证办证程序中重要的监督环节,负责公证业务审批的公证员,如果不履行全面审查之责,公证办证程序就缺失了内部监督机制。因此,审批人的审批意见应当具体明确,使审批不流于形式,为公证质量提供进一步的保障。(3)规范公证责任制度。公证行业的信用,是需要很长时间积累的。任何时候,公证事业的发展都不能以牺牲公证质量和行业信誉为代价。要根据公证行业的特点,建立和完善公证责任制度,加强对公证人员和公证机构的考核和监督,坚决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严厉查处违法、违纪人员,对那些不顾公证职责,不讲职业道德,严重损害公证质量和信誉的公证处和公证人员,要追究其相应的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触犯刑律者,更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四)建立学习制度,坚持不懈提高公证队伍素质。(1)探索完善学习管理模式。建立全员学习型公证处是历史发展对公证工作的必然要求,应在公证处牢固树立“人人学习,终生学习”的现代理念,使学习成为公证处人员特别是公证员的习惯。要强化学习管理模式,将学习与公证业务实绩考核结合起来,与奖惩结合起来,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细致完善、操作性强的激励机制,通过学习激发公证人员的主动性、创造性。(2)运用组合方式提高队伍素质。业务素质是公证质量的关键,没有较强的业务素质,要保证公证的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要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不断提高公证队伍素质。一是建立健全加强法律知识学习的制度和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新的问题不断出现,与之相适应,国家调整新的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也不断出台,这就要求公证人员要不断学习,及时更新知识。为了保证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要建立专门机构管理组织公证机构的学习。要鼓励公证人员自学,组织他们走出去交流,请专家学者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内人士开展讲座,筹措经费送公证员到高校进修。管理者、执业者都要适时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二是建立疑难公证事项集体讨论制度。公證事项也越来越复杂,疑难公证事项经常出现,对此,必须坚持集体研究讨论办理原则。让公证员各抒己见,查资料,找依据,最终形成统一的意见,求得问题的解决。通过这种方法,还能使公证人员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三是实行新老人员配合办证制度。老公证员相对来说工作经验比较丰富,而年轻的公证人员思维比较敏捷,接受新知识快,二者进行搭配组合,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相得益彰。

公证质量事关公证业的兴衰成败,是公证公信力的决定性因素,而公证程序又是公证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不断完善公证程序,提高公证质量是依法治国进程中全社会特别是公证业界应当共同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远.论衡定公证质量的/标准[J].中国公证,2004,(05).

〔2〕江晓亮.公证员入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内部审计程序与审计质量控制 篇4

关键词:审计程序,审计质量,质量控制

一、审计程序的涵义

程序是指事物发展所要经历的过程和顺序。内部审计程序从审计实践层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审计过程的阶段与步骤或称审计项目所要经过的环节, 如准备、实施、报告及后续审计的过程。广义的内部审计程序, 除狭义的内涵外, 还应包括审计活动必须具有的手续和要点, 如对资产审查所有权、真实性、合规性;对负债审查全面性、合规性、真实性;而在审查负债全面性时, 需要查明主要环境风险事项、评估损失数量, 披露其现有的潜在的负债数额等。本文所指审计程序是狭义的概念, 即从时间角度把某一项目审计所要经历的过程予以分解, 分成若干阶段。

结合内部审计工作实际, 一般的审计项目程序主要包括:审前调查、审计方案、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及后续审计。考虑到审计计划的重要性及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本文也将审计计划也纳入审计程序讨论。

二、内部审计质量

对内部审计质量内涵的探讨并不多见, 普遍的观点认为内审质量是指内审工作及其结果的优劣程度。这种解释并没有错, 问题是它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 并没有从本质上把握内部审计质量。内部审计是基于委托代理关系而产生的, 因此实际上内部审计提供的仍然是一种服务, 只是这种服务存在于企业内部, 是受董事会委托而对其提供的内部服务。作为一种服务, 我们讨论其质量, 应该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客户满意度, 其二是符合服务规范标准。美国《内部审计原理与技术》有这样的定义:内部审计质量是指内审工作的规范程度和审计作用的发挥水平, 是审计工作水平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这一定义已接近这两个质量标准, 对审计作用发挥水平完全可以理解成客户满意度。在这里探讨审计质量的内涵, 其意义并不纯粹为理论而理论, 我们在审计实务中, 因为存在类型不同的审计项目, 而这些项目的目标是不尽相同的, 计划这些项目时完全出于公司管理层加强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管理需要动机, 这些项目的目标是否能实现则直接涉及到审计质量问题。因此, 从这个角度来看, 引入管理层需要对审计质量内涵进行充实也是必要的。综上我们可以将内部审计质量概括为:按照内部审计准则或规范要求实施的内部审计行为及其结果满足管理层需要的程度。

从客户满意度这个角度看, 我们将以上程序扩展到审计计划也是必要的, 因为计划的制定直接关系到年度审计工作能否为决策层提供有用信息, 满足决策层管理需要。

三、审计程序与关键控制点

(一) 审计程序流程图

如前所述, 我们将含审计计划在内的审计项目所要经过的环节称为审计程序, 为直观理解, 我们在这里将所有环节用流程图列示 (见下图) , 也便于确定关键控制点:

(二) 关键控制点的确定

根据流程图并结合审计实践经验, 我们分析得出以下重点控制环节:一是年度经营风险分析;二是组建审计组;三是审前调查;四是非现场审计分析;五是审前培训;六是审计讨论会;七是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八是审计报告。

四、质量控制措施

(一) 主要控制措施

审计质量控制措施是指为实现审计目标, 规范审计行为而建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相应的技术方法等, 它是对审计实施过程的一种行为控制。采用的一般方法主要是事中控制, 即在作业过程中随时检查发现问题, 及时采取措施制止和纠正, 在事中控制的同时也结合采用一些事后检查和事前计划等方法。由于审计质量控制的系统性, 也需要考虑控制主体的作用, 因此也结合了对审计人员素质的控制等。结合以上流程图所划分的阶段来分别阐述控制方法:

1. 年度经营风险评估分析

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最大的区别在于内部审计的审计对象相对固定, 因此内部审计可以在年初对全年的审计进行计划, 社会审计作为委托审计显然不可能进行年度项目计划, 必须有委托才能有项目。只因为内部审计的特殊性, 以及内部审计对管理层决策的重要性, 而这些需要通过审计项目才能体现, 因此年度项目审计计划对内部审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开始。制定年度项目审计计划不是凭空想象, 按照“客户满意度”理论, 计划制定必须要有科学根据, 依据《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公告》第2010-1:“制定年度审计计划时, 应考虑……风险和控制过程效果的评价”, 显然风险评估是科学制定年度审计计划的重要环节。

具体到方法, 在风险评估和风险暴露优先次序的基础上安排审计工作。年度审计计划制定时首先从风险评估模型出发, 通过评估风险因素来确定审计工作重点。

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模型中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是年度审计计划制定时主要考虑的风险因素, 细化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因素, 根据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高低, 结合审计资源情况, 进一步确定年度审计的重点领域、重要环节和重大方面。

2. 组建审计组

审计项目质量与审计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密切相关, 项目组长和主审在抽选人员时应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人员专业方向。专业是审计分工的首要因素, 必须专业对口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二是过去参加项目评价, 根据其在以前项目中的表现出的水平和特长, 在分工时给予充分考虑。在审计资料库和审计专家库建立完善后, 这些资料就很容易取得。

3. 审前调查

审前调查是制定审计方案的主要参考因素, 审计组在审前调查中应将需调查了解的内容编制成电子表格, 要求被审计单位填制。审计组应对被审计单位主要经济业务实施分析性复核, 重点关注各项指标的异常波动和指标之间的关联水平的变化, 并形成审计记录, 在现场审计实施时进一步调查落实。审前调查通常重点关注:一是被审计单位相关年度的基本情况, 包括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概况, 机构设置, 人员编制情况;二是相关的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 判断内部控制制度可信赖程度, 确定审计重点;三是重大决策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被审计期间发生的主要投资、担保、对外借款、委托理财和企业改制等方面的重大经营决策事项;四是检查重要会议纪录等文件, 进一步核实重大决策事项的民主决策情况;五是相关年度各种内、外部审计、检查的报告及决定落实情况。

4. 非现场分析

由于内部审计对象的相对固定性特征, 因此现场审计调查的时间和范围通常较小, 有很多工作可以通过非现场分析进行, 可以说就内部审计来讲, 非现场分析是审前调查的重要补充, 甚至必不可少。非现场分析通常分析以下资料:一是被审计单位以前内部审计报告或意见书, 着重了解曾经存在的问题和内控薄弱环节;二是审前调查时采集的电子财务等数据 (或由被审计单位自行采集并发回的数据) ;三是通过相关管理部室取得被审计单位上报的如财务、营销、工程等指标数据、计划数据, 并可通过相关部室了解被审计单位在对口业务管理上的薄弱环节。

5. 审前培训

审计项目进点前, 为使审计组全体成员熟悉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主要情况、掌握审计方案主要内容、准确把握审计重点, 组织审计组全体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是重要的途径。审前培训应由项目主审主持, 主审负责将审前调查了解的情况作全面深入讲解, 让审计人员在进点前对被审计单位有一个全面、总体的印象;同时主审应围绕审计方案内容进行逐一讲解分析, 方案应尽可能让每一位审计组成员明白自己应该做那些工作、工作的程序如何、审计线索如何确定、审计方向怎样等等。我们认为通过审前培训能达到使所有成员在进点后能迅速进入角色, 并可以准确确定审计方向。

6. 审计讨论会

审计讨论会通常是由主审召集、由审计组全体人员参加、旨在讨论各小组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研究下一阶段审计程序安排的专业会议。现场审计工作中, 讨论会是不可缺少的, 由于审计人员专业的差异性和审计水平的局限性, 不能要求每一位审计人员对所有方面问题都能作出准确判断, 但就整个审计组来说, 应基本具备审查所审对象的全部内容并进行准确判断和定性的能力。由于审计分工不同, 不同的专业的审计人员律属于不同审计小组, 但本着“分工不分家”的原则, 所有审计人员虽然主要工作在于本小组, 但对于审计范围内的事项原则上都有义务参与。审计讨论会正是在这一前提下产生, 作为一种集体研究问题的方式, 讨论会主要目的在于集合全组力量解决审计中遇到的难题。讨论会应安排专人记录, 以作为主审安排下一阶段工作时的参考依据。

7. 审计底稿复核

审计底稿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形成的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资料。底稿是形成审计报告的基本支撑, 因此, 底稿是否记录详细、判断准确直接关系到审计质量的高低。审计人员编制底稿以后应由其他人员 (如:小组长、主审或组长) 进行复核, 按照通行做法, 一般实施三级复核以确保审计质量。对审计底稿进行复核有三个作用:减少或消除人为的审计误差, 以降低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质量;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保证审计计划顺利执行, 并能够不断的协调审计进度、节约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便于主审对审计人员进行审计质量控制和工作业绩评价。

复核人员主要对以下方面进行复核:一是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是否实施审计;二是审计方案确定的具体审计目标是否实现, 审计步骤和方法是否执行;三是事实是否清楚;四是审计证据是否充分;五是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准确;六是审计结论是否恰当;七是其他有关重要事项。

8. 审计分报告

项目审计根据分工不同, 往往将审计人员分成若干小组, 由主审根据审计方案内容将任务分解给各个审计小组。为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 要求各审计小组在审计项目结束前, 由各小组根据本组审计情况撰写审计分报告, 审计分报告的内容基本包括审计基本范围、基本情况、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情况、审计发现及问题、审计意见及建议。小组撰写审计分报告的作用主要有:一是重新审视本组审计方案任务是否全部完成;二是梳理本组审计工作底稿, 检查是否有可合并的内容或事项;三是培养将底稿内容提炼成报告的能力;四是便于主审汇总形成总报告, 提高工作效率。

(二) 控制方法

审计质量的控制归根到底是对审计人员的“控制”, 也就是将审计人员安排到合适的位置分配其适当的任务并在审计过程中予以适时督促指导。这时里我们不妨借用审计的基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来指导审计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项目本来是受公司管理层委托对所属单位或平级部门进行的审计, 从这个角度讲, 审计部门显然是受托者。受托的责任要全面解除就必须按照要求圆满完成审计项目, 审计项目则由审计组实施, 审计组则依靠所有审计人员共同努力。如此看来, 受托的责任实际上就是要在审计组内进行层层分解, 这种分解我们仍然可以理解为“受托”。根据受托责任理论, 责任分解是按照正金字塔状由上向下进行, 那么责任的解除显然是由下向上进行。由于审计组内层次分成:组长——主审——小组长——审计人员,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成组长将审计项目任务交给主审, 主审进行分工后交给小组, 小组长再按照分工将任务交给审计人员。按照层层负责制, 审计人员应对其小组长负责, 各小组长对主审负责, 主审对组长负责。

根据以上原理, 我们将审计项目任务按照“受托责任”原理在组内进行层层分解, 并记录于“审计业务受托责任书”上, 主审负责填小组长的“审计业务受托责任书”, 小组长负责填列小组成员的“审计业务受托责任书”。在“审计业务受托责任书”中按照审计方案和其他要求设定重点控制项, 将所有审计重点及重点环节列入责任务内, 小组长和审计人员均有责任卡, 对照卡片, 实时掌握审计进度, 控制重要程序实施状况。受托责任卡及基本原理如上图:

参考文献

[1]邓春梅.论内审质量控制在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内部审计, 2005 (7)

[2]王侨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初探[J].中国内部审计, 2008 (12)

[3]肖军华.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九个环节[J].中国内部审计, 2009 (2)

工艺质量管理程序 篇5

一、原材料管理

1、原材料进厂检查

供应公司采购的原材料:由供应公司向质检中心提检,质检中心出具检验报告。

生产公司自购原材料:由生产公司报告供应公司,由供应公司向质检中心提检,质检中心出具检验报告。

质检中心不能检验的项目:由质检中心委托生产公司检验,质检中心出具检验报告。

2、原材料代用

由供应公司或生产公司提出,生产公司工艺人员签署代用意见,生产公司主管技术的副经理签字,生产公司不能决定的,交品管部决定,品管部不能决定的,交主管副总工程师或主管副总经理决定。

原材料代用必须有可行的技术保障措施,以保证一旦出现异常可以追回。

3、原材料例外放行

当生产来不及时,原材料允许例外放行,但必须有技术保障措施,以保障异常时能追回。一般不采用。

4、原材料供方评定

对每一个原材料供方,在供货前均必须进行供方质量保证能力评定。评定根据该原材料对产品质量影响的程度,采用不同的评定方法。可以采用现场调查、信函调查、根据其供货历史等方法。也可以采用比照评定的方法。

要建立原材料供方合格名录。

每年要对合格供方进行一次评价,主要评价其供货质量、供货时间保证、价格。

5、原材料不合格的处置

对于不合格原材料,经代用仍不能使用的,要书面向供方提出处置要求,包括退货、索赔等方法。

6、原材料技术标准

包括原材料技术条件、试验方法、验收方法等。

原材料技术标准的编制应该结合公司生产的要求来编制,不能一味按照国标、部标、行标来编制,以满足产品的基本要求来编制,降低原材料成本。

二、制造过程的控制

1、制造过程的准备

人员:符合持证上岗要求。材料:符合基本要求。设备:正常无误。工具:齐全。

文件:完整、准确、有效。

环境:符合工艺要求,5S管理。

2、特殊过程的确定

应确定产品制造的特殊过程,就是对产品质量影响最为关键的过程。应编制特殊过程质量控制措施表。包括过程名称、过程考核的指标、容易出现的质量异常、采取的对策、检查的频次、责任人等内容。

3、首件生产

当原材料发生重大变化、工艺发生变化(超出原工艺)、设备发生变化、此产品很长时间未生产等情况时,必须进行首件试验,在首件试验结果未出来之前,必得进行继续生产。

首件申请向品管部提出,首件生产的批量由品管部确定。首件的质量责任不考核。

3、工艺变动

当在原工艺范围内收效工艺范围时,由工艺人员根据工艺要求下达A类临时技术通知单,由生产公司主管技术副经理、品管部主管工艺员审批。

当超出原工艺范围时,由工艺人员根据工艺要求下达B类临时技术通知单,由生产公司主管技术副经理、品管部主管工艺员审核,品管部部长审定,主管工艺副总工程师或主管技术副总经理审批。

当工艺调整,涉及时间很长,但又不在工艺修订时间安排之内,由工艺人员按照原文件的审批程序进行审批。

4、工艺卡片

当在同一工艺规程内,生产不同规格时,可以由工艺人员下达工艺卡片,单位主管技术副经理审批即可。

5、质量跟踪卡

在产品生产时,必须按照工序填写质量跟踪卡,从原材料开始,直到检查出厂,每一个工序的操作人员都应认真填写质量跟踪卡,对你做的每一项工作进行确认。

质量跟踪卡由质检人员收集、保存,品管部进行检查。

6、异常质量信息

生产中发现异常质量信息时,有关人员必须在8小时之内以书面形式报告品管部。逾期不报的按照公司内部质量信息处理办法进行处理。

7、操作记录

在工艺规程里写明工艺参数的记录要求,包括时间间隔、记录数据的有效小数点等。

8、工艺纪律

包括工艺、劳动、安全。

生产公司进行巡查,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工艺纪律检查,并有记录。公司每月至少检查一次。

9、最终质量检验

产品生产完毕,由生产班组向检查站提检,检查站按照产品技术标准进行检查,合格放行,不合格按照不合格品处置程序进行处置。

不合格品的处置:返工、返修、降等、让步接收、报废等。返工:返工后能够达到质量要求的。

返修:返修后不能达到质量要求,但不影响使用的。降等:降低档次使用。让步接收:用户同意降低标准,承诺接收的。报废:没有使用价值的。

当用户急需,而检验来不及完成时,允许紧急放行。但必须一旦发生质量异常时能够追回的措施。

当用户急需,而检验来不及完成时,允许紧急放行。但必须一旦发生质量异常时能够追回的措施。

型式试验每三个月必须进行一次,一般安排在每季的第一批进行。

检查站每月底要出具本月的质量检验报表,报品管部。报表包括初检合格率、综合合格率、不合格品数量、原因等。

检查员每天要填写质量巡查记录。

三、合同评审

合同分为一般合同、特殊合同、技术合同。一般合同由合同员进行评审,签字确认。

特殊合同指的是用户在价格、交货、包装等方面有特殊要求的合同。由主管销售的领导进行评审。

技术合同指的是在技术指标上有特殊要求,超出原技术标准的,由品管部组织评审。评审通过的,交工艺人员下达临时技术通知单,将用户要求转化为技术控制要求。评审不能通过的,由主管工艺副总工程师、主管技术副总经理签字,由销售人员与用户协商。

协议作为技术合同的附件。协议签订必须对等。

合同修改:当用户或者我们对合同内容有异议,应对合同进行修改。

四、用户投诉及服务

当有用户投诉时,不管是销售人员、技术人员,还是其他人员,都必须按照公司质量信息处理办法进行处理。首先要将信息在8小时内传递至品管部,由品管部下达质量信息处理单,确定处理意见。需要现场服务的,省内在24小时内出发,省外在3天内出发,出发前到品管部领取用户技术服务表。现场处理时,必须由双方人员在场对质量状况进行确认。处理结果必须有双方签字确认,形成书面结论。退货时,必须征得品管部同意,必须保证退回产品的质量。

五、质量记录

必须保证质量记录的完整性、准确性。

当记录有误时,可以对质量记录进行修改,用一横线将原记录划掉,在旁边填写正确的记录,必须保证原记录能够分辩。

质量记录的保存按照质量体系程序文件的要求进行保存。

六、文件的编写、发放、保存及回收、销毁

技术文件包括:原材料技术条件、试验方法、验收方法,产品、半成品技术标准、工艺规程、材料消耗定额、工艺卡片、临时技术通知、技术文件修改通知等。

编写:文件(包括试制、试行、正式文件)第一稿必须是手写稿,用公司同意的技术文件稿签。经过各级审核、标准化、会签、审定、批准。然后由品管部同意打印。发放:有记录、签字、时间、数量。发放记录按照质量记录保存时间进行保存。

保存:生产什么产品,现场发放该产品的工艺规程,用后收回。回收:发新文件的同时收回旧文件。

销毁:旧文件收回后,由品管部统一销毁。

七、新产品管理

输入评审 阶段评审 输出评审 输出确认

八、纠正预防措施

纠正:纠正错误。

纠正措施:防止同样问题重复发生。预防措施:防止质量问题的产生。

纠正预防措施必须具体、量化、可操作性强,易于考核。每项质量问题都必须有纠正预防措施

九、统计技术

老七种工具:

检查表— —收集、整理资料; 排列图— —确定主导因素;

散布图— —展示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因果图— —寻找引发结果的原因; 分层法— —从不同角度层面发现问题; 直方图— —展示过程的分布情况; 控制图— —识别波动的来源; 新七种工具:

关联图——理清复杂因素间的关系; 系统图——系统地寻求实现目标的手段; 亲和图——从杂乱的语言资料中汲取信息; 矩阵图——多角度考察存在的问题,变量关系; PDPC法——预测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障碍和结果; 箭条图——合理制定进度计划;

矩阵数据解析法—多变量转化少变量数据分析

十、培训

各类人员培训。特种作业人员、设备操作人员、质量检验人员等经过培训持证上岗。

十一、标识

程序质量论文 篇6

作者简介:李洁(1972-),女,广西桂林人,主管护师,本科,从事外科护理研究。

护理程序是护理实践中的完整的工作过程,是一种有计划、系统地实施护理程序包括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五个步骤。夜间护理具有独立性、应急性、隐蔽性的特点,应用护理程序是提高夜间护理质量,确保护理成功的重要手段。护士掌握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可以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杂乱性、无目的性等问题。

1 评估——得到事实

1.1 收集资料

1.1.1 严格执行床头交接班制度,掌握病人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掌握病人病情的直接方法。一个病区有三、四十余病人,十几个病种,手术病人也多,只有通过床头交接班,从上一班护士那里了解病人的病情,才能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观察护理。特别是危重病人抢救、护理完成情况及有无压疮。重点交接手术病人、急诊、新入院、特殊检查病人等。对外科手术后的病人,可以直接了解病人的精神状态,伤口渗血情况,各种引流管是否通畅和引流液的颜色性质等,做到心中有数,随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护理措施。

1.1.2 仔细阅读交班报告和有关医疗、护理记录、手术记录,可了解并预测病人病情变化,使夜间护理工作松紧有序,不打乱仗。夜间护理的重点是危重、复杂的大手术后病人,兼顾小手术和其它恢复期的病人。

1.1.3由于生理节律的变化,夜间机体的各种应急能力普遍降低,因此夜间病情观察应具有一定的观察技巧,运用耐心倾听、询问、对比等观察技巧,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防出走、跌伤等。

1.1.4 护士应熟练掌握夜间护理观察的特点及规律

(1)独立性:国内各医院的排班情况是夜间护士大多为单独值班,夜间发生的许多临床问题以及一些特殊情况均需由值班者单独解决。对夜间所观察到病人的症状应予以判断,选择正确的处理方式。

(2)应急性:外科夜间入院的病人大多为急诊。其中多为外伤、车祸、急性腹痛等。这些病人一入院即应受到严密的观察护理、及时的抢救、手术或对症治疗等紧急处置。

(3)隐蔽性:夜间护理观察与白天明显不同之处在于被观察者处于睡眠抑制状态,而且在宁静的黑暗之中,这就要求夜班护士必须具备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同时又熟练掌握夜间的护理观察技巧。

1.2 分析整理

1.2.1 上一班留下的治疗及护理

1.2.2 本班需重点护理的病人:如床头重点交待的病人。尤其是重症病人,术前、术后、需特殊检查的病人。

1.2.3 本人不熟悉的病人:新入院病人。

2 提出问题(诊断)——什么问题?

2.1 上班工作是否做到位,还有什么需要马上做。

2.2 本班需解决的问题,不熟悉的病人存在哪些问题。

2.3 本班是否存在某些安全隐患,有否纠纷隐患的病人。

3 计划阶段——如何去做?

3.1 除按各科室各班工作职责及各时间段工作内容完成外还应注意特殊因素。如:急诊、抢救。

3.2 制定时间段目标。统筹安排,善于利用时间观察,根据分级护理及所需的时数计算表对当班护士需完成的各项护理操作任务大概所需时间进行评估[1]。

3.3 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3.3.1 把敏锐的观察力渗透于护理的每一项操作中。夜班护理工作是整个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在每日24h的护理工作中,夜班占1/2的时间,且又是一名护士值班,要负责全病区30~50名病人的一切治疗、护理和抢救工作,并随时要准备接收新病人,还要为手术病人做晨晚洗肠、置管等准备工作。此外,夜班工作是连续7h不间断的、护理任务繁重,护士既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巡视病房,又要把敏锐的观察力渗透于治疗和护理的一切操作中去,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如在为病人输液、测体温时,就可统观病人的面部表情,手术后伤口渗液、渗血情况,各种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的量和性质的变化。

3.3.2 保证充足的睡眠,夜间才能精力充沛。绝大多数护士是家庭的主妇,白天要料理家务、教育子女。如果不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即会影响夜班的工作质量,又损害自身的健康,易发生差错,因此,夜班护士在白天要保证休息。

3.3.3 需要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熟悉不同疾病所出现的症状,体征,运用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做好护理工作。

4 执行计划

4.1 积极、主动 按计划地执行护理措施, 24h内护理程序的执行是连续的,必须交班,以交流护理活动。

4.2 掌握各种病人夜间护理观察要点,善于观察、估计、分析病人的症状

4.2.1 对失眠病人的观察护理:外科住院病人因疾病、疼痛、焦虑、及手术紧张引起失眠。护士应把对睡眠的护理做为夜间工作重点之一。对失眠病人具体分析、找出各自不同的原因(如疼痛、体位舒适),给予对症处理,适当应用止痛、镇静剂。多与病人沟通,把对病人睡眠的干扰降到最低点。

4.2.2 睡眠有时会掩盖症状,因此,不能忽视对安睡病人的观察,应注意观察病人呼吸起伏,面色等。

4.2.3 手术后病人大多有疼痛,应主动询问,必要时止痛,并观察伤口及引流管情况。

4.3 强化管理体制,护士长在排班上,要根据危重患者数目尽量实行弹性排班制,新老护士合理搭配。日间护理能够完成的工作不能留给夜班护士,日间尽量为夜间护士做好准备。认真做好交接班,指导患者家属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病情观察防范意外发生。加强夜间护理文书书写与保管的重视程度[2]。

4.4 要求计划全部完成。

5 评价——效果如何?

护理程序的最后一步,对护理目标已经达到的程度和护理工作已取得的效果作出客观的判断。本班工作计划是否完成,目标是否实现,制度是否执行?如不能完成的情况下,继续收集资料,不断发现新的护理问题,重新评估护理对象,制定新的计划和措施。为了病人的安全和常规的完成,防止差错发生,外科病区应针对手术情况弹性排班,夜班在晚6~10点,早5~8点应有2位护士同时工作。这也有于夜间抢救和对重病人的照顾,是夜间护理质量的保证,或排二线班,实行主管护师夜查房制度。

护理程序要求每位护士做任何一步工作,如护士在解决病人问题,实施护理操作过程时都应该带着评判性思维来考虑为什么要做这一步工作,帮助自己正确判断,以达到工作的有效性[3]。

6 体会

从运用护理程序路径在外科夜间护理质量管理实践来看,护理程序行之有效,效果比较理想。让患者真正享受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夜间护理质量管理工作需要不断探索,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加强夜间护理工作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杨英华,李继坪.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2-45

[2] 张化英,王秀英.加强夜间管理.防范护理纠纷.中国民康医学,2008.20(8):853

[3] 包家明,霍杰.整体护理临床问答[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45-46

供电安装工程质量检查程序与要求 篇7

关键词:供电,安装,工程,质量,监测,运行,要求

安装用电规定, 所有用户电气工程的施工安装, 都应按供电局审核同意后的设计图纸和有关施工标准施工。为保证工程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同时为了减少与避免不必要的返工, 及时发现和纠正不符合设计和施工工艺要求的问题。用电检查人员应对工程质量进行中间检查和竣工检查。施工过程中, 不允许施工单位或施工单位和用户协议单方面修改设计;用电监察人员进行检查时, 也不得擅自同意修改设计和工艺要求。

1 中间检查

中间检查指对一些施工完毕后无法再直观检查的工程, 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检查。

主要检查的项目有:

1) 审核主要电气设备型号规格, 制造厂家是否与设计相符, 设备特性试验是否合格;

2) 断路器解体检查;3) 主变压器吊芯检查;

4) 电缆线路施工检查。包括电缆沟、隧道、电缆直埋敷设工程, 电缆头制作等;

5) 接地检查。包括接地体、接地线材质、截面、规格、间距埋深等, 检查接地体周围土壤无垃圾、石块和强烈的腐蚀性物质, 检查接地体和接地线焊接质量和工艺。施工完毕应测量装置接地电阻, 如达不到设计要求, 应采取补救措施, 如增加接地体根数等;

6) 变配电站土建工程检查。按图纸检查建筑面积和高度及施工工艺, 设备和母线架构等的预留, 预埋件是否与设计相符。

中间检查可按施工进度分若干次进行。

2 竣工检查

竣工检查是在用户电气装置安装、调试完毕后, 接电之前进行的一次全面工程的工程质量检查。检查重点是与系统电气连接的受电设备。

2.1 竣工报告

用户要求进行竣工检查时, 应向供电局提出竣工报告。竣工报告的内容包括:

1) 工程竣工说明;

2) 电气试验及保护整定校验记录;3) 安全用具试验报告;

4) 隐蔽工程的施工和实验记录;5) 运行管理的有关规定和制度;6) 值班人员名单及资格等。

2.2 竣工检查步骤和主要内容

供电局接到用户的电气工程竣工报告及检验申请后, 应及时组织检验, 根据竣工报告所列各项逐项进行, 竣工检查的内容有:

1) 用户一次受电设备:竣工检查应查阅用户主要设备技术资料、调试安装记录;根据设计文件和《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逐台检查设备状况和安装工艺, 查看电气设备试验报告, 检查试验项目有无遗漏, 试验方法, 测试数据和结论正确, 确认设备状态良好。

2) 继电保护装置:保护整定值与系统保护配合合理, 整定校验和联动试验合格。

3) 安全距离:室内外变配电装置各部分安全净距和操作通道, 维护通道符合规程标准。

4) 房屋建筑:变配电站房屋建筑满足:“四防”“一通”要求。

5) 运行前的准备工作:变配电所投入运行前, 应建立必要的现场规章制度, 配电合格的运行值班人员和完成其他各项运行准备工作。

a.现场规章制度应视设备复杂程度和实际需要, 全部或部分建立下列规程和制度, 安全工作规程, 电气运行操作规程, 电气设备运行维护规程, 电气安装监察规程, 电气设备检修规程, 电气事故处理规程及地区电力调度规程, 现场制度至少应包括“两票”“三制”工作票制度, 交接班制度。设备巡视检查制度, 设备定期试验与轮换制度, 还应制定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

b.值班室应备有下列图表资料:一次设备主接线图与现场设备一致的模拟图版, 二次回路原理图, 展开图安装图, 继电保护定值表, 设备档案资料, 值班室还应备有运行日志, 操作记录, 设备缺陷记录等各种记录簿。

c.值班人配备, 事变配电所容量。电压和重要性而定, 一般电压在35KV及以上或电压在35KV一下, 容量在500KVA及以上的变配电所, 又不具备远方监视和控制条件的应设专人值班, 两路及以上的电源供电的用户应设专人值班, 10KV及以下, 容量小于315KVA的用户可酌情指定维修电工兼任值班工作。

单人值班工作的电工, 应经过专业培训, 考核合格并持有“电工安全技术合格证”的人员担任, 值班人员必须熟悉电气设备性能和有关规程制度, 能熟练的进行操作和运行维护。

d.变配电所应有完整的内部通讯设施与系统调度的通讯设施。

此外, 变配电所应备有合格的电工安全用具及消防器材。

竣工检查检验不合格的, 供电局应书面一次性通知用户改正, 改正后方予以再次检验, 直至合格。检验合格后的十天内, 供电局应派员装表接电。

3 接电运行

完成电能计量装置的安装校验和接线工程验收后, 可确定接线日期, 用电监察人员应到现场参加送电试运行工作。

电源电压正常后, 主变压器应全压冲击合闸3~5次, 检查设备绝缘对操作过电压的承受能力, 检查变压器合闸激礠浪涌对设备和继电保护的影响, 检查开关操作机构的灵活性和动作的可靠性。

住进开关合闸和变压器冲击合闸过程中应严密监视配电装置各指示仪表, 观察运行参数正常, 变压器每次冲击合闸后应停留3~10min, 对配电装置, 开关设备和变压器本体巡视一次, 检查有无异常。

主试运行成功后, 设备原始资料退加用户保管, 其他资料整理成册, 有供电局用电监察部门建立该户用电档案。

总之, 对于电力用户的安装施工工作一定要按照电力主管部门的规定去严格按照图纸施工, 对于易发问题的环节要加大检查力度, 防止用电安全隐患的发生, 检查完毕后要进行设备的试运营, 在此过程中要认真监测, 对一些问题要提前排除, 为电力系统今后的高效平稳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梅山.电力安装工程质量控制技术分析[J].华电科技, 2011.

我国农业环境质量评价程序与方法 篇8

1 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程序

第一,资料收集和系统监测。收集、整理、分析现有的、长期的以及系统的资料是环境质量评价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主要环境监测因子,从而对污染源、农业环境污染与破坏等进行调查和监测。第二,确定本底值,找出污染起始值。以划分污染与非污染的界限,用等级法或指数法等区分污染破坏的程度和质量等级。第三,对区域农业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选择若干个主要的环境要素,以及主要污染物作为参数,并对各参数给予合理的加权,计算质量综合指数,反映区域环境综合质量状况,预测各个环境要素的状况。第四,提出区域农业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综合预防和治理对策。按评价结果和区域环境目标,制订出区域农业环境污染与破坏的综合防治对策和策略。第五,编写农业环境质量报告书。

2 农业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目前,我国使用的农业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比较多,一般可以分为经验判断与分析方法、定量化方法和系统分析方法。每一类方法又分成若干不同的方法。具体而言,经验判断与分析方法是定性描述为主、辅以部分定量信息的一种方法。它是按野外实地调查与收集的资料通过加工处理,提取主导因素或采用多因子叠加,综合判断,从而做出农业环境质量的区域分异及等级差别。定量化方法是一种数学方法,它用指数系统来评价农业环境质量,用数学模型尤其是用指数系统进行研究,能够使农业环境质量建立在非常精确的定量数据基础之上。

系统分析方法是运用系统来揭示区域农业环境要素质量特征对于区域农业环境总体质量特征的贡献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各环境单要素之间的关系。目前,在环境质量评价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定量化的数学方法。我国的农业环境质量评价中所采用的数学方法主要是指数法。指数一般指污染指数,主要用来分析现有污染程度、划分污染等级、确定污染类型。

3农业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按时间可分为历史评价、现状评价和影响评环境质量评价按时间可分为历史评价、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历史评价是按一个地区或某个特定范围内历年积累的环境历史资料进行分析评价,以回顾这个地区环境质量发展和演变状况。现状评价是按近三年的监测和调查资料,对该地区环境进行质量分析,了解该地区的环境质量状况。影响评价是按该地区经济建设和发展规划,预测该地区未来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

农业环境影响评价在农业环境质量评价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农业环境影响评价可以避免经济建设和开发活动对农业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促使人们从建设和开发活动开始,就注意保护农业环境,进行合理布局,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对策,把人类活动对农业环境的不良影响解决在建设之前和建设过程之中,将其限制在最小程度,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农业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起步较晚,现在正在建立一个完整的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必须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规范,结合农业环境的特点进行评价。农业环境是以农业生物为主体,包括围绕主体的一切客观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所以,农业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应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农业环境产生影响的基本建设项目。主要是农业区域内新建的工矿企业、乡镇企业以及农田基本建设项目等。二是农业区域开发规划项目,如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开荒造田、围湖养鱼等。三是实施新的农业政策和某些农业开发利用措施,如施用农药、化肥、污水灌溉等。

农业环境影响评价是通过评价,找准存在的环境影响因素及问题,提出环保对策和有针对性地减缓影响的措施,各种不同的评价项目,最终出现的环境影响也各不相同,所以避免和减缓影响的措施也多种多样,一般可供选用的环保对策有以下几种:第一,改革工艺,节能减排。第二,更换原料或燃料品种。第三,控制排放时间。按水文、气象条件和农作物生长情况,控制排放时间。对数量少而浓度高的污水,要经测算之后,旱季贮存,丰水期排放。在农作物受害敏感期,减少或禁止排放污染物。第四,统筹协调排放源,使排放方案最优化。对污染源要进行科学合理布局,加强管理,使污染源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第五,替代方案和补充方案。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要尽量提出几种替代方案和补充方案,把几个设计方案进行比较,最终确定最佳方案。

参考文献

[1]史永纯.环境监测[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王敬国.资源与环境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程序质量论文 篇9

我院是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平均年手术量24000多台,其中需要使用外来器械完成手术的有3300多台。消毒供应中心自2011年以来遵照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对这些厂家或供应商提供的外来器械进行集中管理。经过4年的持续改进在接受处理外来器械管理中仍存在问题,为了确保外来使用外来手术器械的安全使用,本研究通过改善加强外来器械清洗方法来观察两种方法对器械清洗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5年1月~2015年6月共1778份外来手术手术器械采用单盲一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两组,A组46182件;B组48108件。A组外来手术器械按原来的方法;接收器械清点分类后手工清洗+机器清洗消毒。B组外来手术器械按;接收器械清点分类后手工清洗+5min超声清洗+机器清洗消毒。所有器械清洗均采用目测法进行查检,由指定的两人负责查检。每月由感控科对10把器械进行ATP抽查。

1.2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外来手术器械的清洗质量达标情况。

1.3 统计学方:

应用SPSS16 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手术器械包B组合格率情况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1。

3 讨论

手术器械的污染程度、结构、清洗程序等与清洗处理的效果有密切关系。而器械消毒灭菌的效果与器械清洗的清洁度、包装物品密度、灭菌程序等有密切关系[3]。为了保证外来手术器械的使用安全还需要规范器械的包内物品摆放,根据还需要根据生产厂家提供的灭菌参数进行灭菌程序的验证。一份合格的无菌器械包能使用到病人身上还需要注意与无菌包有关各个环节。

3.1 外来器械管理:

根据手术由手术医师联系相应器械商,器械商在术前一日16:00将器械送达消毒供应中心,消毒供应中心人员根据器械的结构、材质及污染程度进行分类,因外来器械结构复杂,许多器械关节与内部结构无法直接与水接触,增加5min超声清洗在经过机器清洗可使器械的清洗质量提高。

3.2 加强人员培训: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消毒供应中心行业标准,医院分管院长联合教学部、感控科组织供应中心人员、手术护士、手术医生按照WS 310.2-2009的管理规范对外来器械进行统一培训。重点培训外来器械的用途、拆卸、清洗难点,规范人员操作流程,制定单件器械图谱及拆卸标准。通过人员培训使清洗标准化确保手工清洗及器械摆放一致。

3.3 清洗工具的准备:

每天工作结束前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刷洗工具30min,再冲洗进干燥箱干燥备用。每日由去污区组长在使用刷洗工具前检查,将不合格的工具及时更换。通过改进保障器械清洗工具,减少因工具问题造成清洗质量不合格的因素。

4 小结

外来器械规范化管理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是提高护理品质、保证手术患者使用安全的管理过程,是降低医疗安全隐患的重要环节。管理好器械的清洗质量是确保物品灭菌合格的关键,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手段。全国各地区共同关注外来器械的每个环节,实现器械包的全过程管理包括接收、清洗、包装、灭菌、发放、存放和使用以及使用后再处理的所有环节,并有可追溯性,可使外来手术器械质量管理工作社会化、科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黄克英.骨科术中外来器械与手术室器械污染监测对比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3):69-70.

[2]兰燕.手术室外来器械清洗灭菌效果监测管理[J].护理研究,2010,24(15):1386-1388.

谈公路桥梁的施工程序与质量控制 篇10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控制工程质量是保证工程施工进度的关键,公路与桥梁建设施工中,施工前工程技术员首先应对路基中线、高程、转角、水准点、桥梁桩位、台位等进行复核,对混凝土所用碎石、砂料场进行选定,并取岩石进行母材抗压强度试验,对于C30以上混凝土必须进行碎石的压碎指标、针片状、视比重等试验,对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用碎石进行相应的试验,并且对原材料进行检验。

2 路基施工

1)基础施工。

工程技术员应根据设计图进行放样并复核无误后对挡墙、涵洞等基坑的开挖完工后,质检员除应对基坑的几何尺寸复核外,还应对基底承载力进行试验检测,如基底应力达不到设计要求,则需进行基底处理,基底达到设计要求后,则可进入下道工序———基础施工。基础施工时工程技术人员要按照设计图放样,浇筑混凝土或砌筑片块石基础。根据试验室提供配合比进行拌制混凝土或砂浆,并取样进行抗压强度试验。

2)墙身施工。

墙身施工首先根据设计图放样,预留襟边。浇筑混凝土或砌筑墙身时,要保证沉降缝和基础一致,泄水孔不能做成反坡、检查墙身几何尺寸及坡比,检查砌体工程的施工工艺,砌石要错缝、嵌缝密实、砂浆饱满。并且每工班至少取一组混凝土或砂浆试样进行抗压强度试验,无论基础或墙身砌体石料的母材其抗压强度都必须大于25 MPa。

3)路基填方。

路基填方分为填土路基和填石路基:a.填土路堤:在工程开工前试验员首先要对填方的土进行取样试验,测其液塑限和颗粒分析,并做击实试验,测出该类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路基填土时,对原基底进行压实处理达到设计要求后方能填铺。路基填土松铺厚度不能大于30 cm,并且必须分层填筑压实。当第一层压实度达到要求后才能进行第二层填土,路基接头处每层预留成台阶,以便第二段填筑。b.填石路堤:由于填石路堤检测压实度比较困难,所以路基填石应先作填石路段试验,试验路段一般选在100 m~300 m之间,先将原地表杂物清除后进行原地表压实整平,用经纬仪或全站仪布置控制点,用水准仪测出各点的高程,然后填石铺平。压路机静压一遍后,用压路机振动压实一遍,测各点的高程,再振动压实一遍,测各点高程,反复碾压、测量直至路基填石无下沉为止。以此类推,一直填到第十层至十五层,最后总结该试验路段的填石碾压情况,找出最佳碾压遍数作为指导某合同段或某段路基的填石路堤标准。

3 桥梁施工

桥梁施工主要分为基础、下部构造、上部构造施工。

1)基础施工:

桥梁或桥台基坑开挖完工后,要由质检人员先进行基底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基底检查不合格不准进入基础施工。当基底检测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后(附图片或录像记录),可进入基础部分施工。a.混凝土基础施工,根据试验室提供的混凝土配合比,进行混凝土拌制,当混凝土不能一次性浇筑完必须分两层或多层浇筑时,应将施工缝表层的水泥浆和松弱层凿除、凿毛,也可以在施工缝处插入锚固钢筋或石榫。b.砌石基础,砌石基础一般多用于中小桥桥台基础施工,其石料应符合规范要求,根据试验室提供的配合比进行拌制,并且取样作砂浆强度抗压试验。

2)下部结构施工,桥梁的下部结构主要指桥墩、桥台、立柱、横系梁、盖梁等。

本节以立柱和桥台论述其施工要点。a.桥梁立柱施工:在已完工的基础上按施工设计图放样,然后安装钢筋,钢筋焊接时,质检员应根据钢筋的焊接工艺取样做焊接试验。钢筋笼安装完工后,质检员要检查其钢筋间距,钢筋直径,保护层垫块安放,中轴线位置等。各项指标合格后方可安装模板。模板安装主要检查模板的中线及中心点位置要和钢筋笼一致,钢筋保护层厚度、模板安装完工后的几何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模板的加固情况等。当模板安装完工并检查合格后,可进入混凝土浇筑施工。在混凝土浇筑时,应按试验室提供的混凝土施工配合比进行拌制混凝土,并取样做混凝土强度抗压试验。b.桥台施工,为了保证桥台的整体美观,色泽一致和施工进度,桥台施工多采用混凝土预制块镶面,内侧安装模板,然后浇筑混凝土或片石混凝土,为保证桥台的结构一致,镶面预制块强度不能低于桥台混凝土的强度,砌筑预制块时应一丁一顺,砂浆强度不能低于M10,砌缝不能大于2 cm。镶面预制块一般先砌筑1 m高左右,然后浇筑混凝土镶面石,再砌镶面石,浇筑混凝土。

3)桥梁上部构造施工,桥梁上部构造包括T形梁、I形梁、连续梁、箱形梁、悬臂梁、空心板、连续板、悬臂板、桥面板铺装层、防护栏等。

a.现以T形梁为例说明其施工要点和质量控制;T梁施工有现浇和预制安装两种方法,这里只介绍预制T梁施工,根据预制场设置T梁基底,在基座上制作安装T梁钢筋,波纹管或抽拨管,穿预应力钢筋,安装T梁模板,浇筑T梁混凝土,预应力张拉,封锚,吊装,当每一跨T梁吊装完工后,要及时焊接T梁之间横隔板与湿接缝钢筋,浇筑横隔板与湿接缝混凝土。安装护栏钢筋和模板,浇筑护栏混凝土。最后安装桥面钢筋,浇筑桥面混凝土。在T梁施工过程中质检员应随时检查钢筋的几何尺寸,焊接是否符合规范;模板安装是否稳定牢固,是否有漏浆情况;几何尺寸及T梁翼板钢筋的间距,保护层厚度等。T梁模板拆除后,要及时检查T梁混凝土是否有漏浆、漏振现象,漏浆、漏振严重的作报废处理,严禁不合格T梁用于桥梁工程中,当T梁进行预应力张拉时,必须做混凝土强度抗压试验,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不准张拉。b.桥梁工程防护栏及桥面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混凝土用料及钢筋水泥等原材料和T梁一样要进行严格检测试验。质检员要随时检查防护栏钢筋制作,焊接质量,模板安装,高程、泄水孔及护栏的直顺度等。

4 结语

质量控制管理在工程施工中是非常重要的,每个工地或每座桥梁在施工中都应有1名~2名有经验的质检员,大型桥梁应多配置几名质检员,保证工程的施工进度质量。

参考文献

程序质量论文 篇11

关键词:施工程序;质量控制;工程管理

近期的中图,在利益的趋使下,市场竞争的影响下导致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的问题上。很多工程为了降低工程成本,降低项嗣投资的数额而出现豆渣工程。这说明我们对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视度不够。只有严格控制建设施工的质量,严格监控工程施工的过程,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才能尽量减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使工民施工顺利进行。那么我们将如何监控工程施工的质量呢?又如何对是施上程序的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呢?我个人认为这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监控。

一、施工质量

施工质量是制约上程的合格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决定着开发商或建筑施工方的获利。当然施工质量也是受着很多因素的影响,以下将具体列举说明。

l.严格挡制施工工艺规程。施工工艺规程就是工程如何进行的一个规划,一个工程质量进度直接受到工艺规程的影响。工艺规程制定后,在不影响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现场施工人员应尽量按照规定制作的工艺操作规程进行施工。

2.控制影响工程质量的基本因素。工程材料是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施工过程中随时监控材料是否达标。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条件下,为了降低工程的成本费用,出现了工程材料质量下降,工程材料不符台建筑施工工艺的要求,直接影响到施工的正常进行,导致施工的质量要求不够。不严重的也会耽误施工的工期,严重的造成人身事故等。其次是工程设备和方法等,在科技发展的前提下,施工过程会采取最新的工艺、新技术方面。

3.技术参数的要求。工程施工过程中,会用到许多工程材料,而每一种工程材料的参数都是不相同的,在何种条件下选择哪种材料最适合施丁条件件很重要,同时还要考虑符合参数的条件下,所选择的材料是否符合现在施工工程,(比如施工现场的环境是否符合工程材料的使用)不能因为参数符合而盲目使用某些工程材料,导致材料的性能和要求不合理,而给施工带来不必要的影响。如技术参数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在材料的强度、抗冻性上都是影响。

4.工程操作的顺序。操作工序的顺序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如冷拉钢筋和焊接这两个程序中的顺序,如果先将钢筋进行冷拉,可能会影响钢筋的强度,冷拉后再对钢筋进行焊接,很可能导致在焊接结束后留下的接头断开,虽然可重新对钢筋进行焊接,但是会延迟工程的进度。

5.现场勘察。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工程的质量检测人员和费用控制人员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不定期的到施工现场,观察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的情况,有无违规操作,了解施工现场出现的动态,控制施工现场的突发事件发生,观察施工过程发生的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调节。在施工薄弱环节给予技术支持。

6.工程工序完成后对工程质量的检测。在工程完戍后,对工程的质量进行检测和排查,及时发现在施工过程中留下的隐患,以及有无产品出现问题,真正落实到真正的实物上,做到人人部是高标准,人人都有高要求。要求越高在交付施工工程后出现的问题机率越小。如果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严重的会导致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不必要的损失。

二、工程管理的控制

建筑施工的过程是比较繁琐的,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为了使工程顺利进行,只有提高我们的管理制度,工程管理的控制对建筑施工起到一个直接影晌的作用,必须加强施工管理的控制。如何才能加强管理制渡从以下几个方新开始探究。

1.工程施工前的准备。工程审批合格后,施工单位要根据施工的工程的要求条件等方面做一个合理的施工计划,计划中考虑到材料质骚、材料成本、机械使用的控制、人力财力的控制。

2.工程施工的质量。工程质量是工程施工的命脉,影响到公民的人身财产和施工商的信誉度问题。施工质量影响整个工程,而工程材料影响着建筑物的质最,在重点的工程环节上,要对施工进行严格管理,挑选优质材料,选择材料要看材料的质最,再进行价格上的比较,选择价格合理质量达标的材料。

3.工程施工的安全可靠性。安全是第一生产力,对于施工现场的安全性管理是施工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存施工较大的工程时,难免会在施工现场存放建筑材料、建筑机械、临时的建筑设施等,首先应建立一个完整的安全保障机制,对起重机械和高空作业进行监控,在操作重型机械过程中,按照工程程序进行操作,对在脚手架上工作的工人进行监护,以免意外施工的发生。每一道操作都要按照章程操作,不做违规操作。

4.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点。放工工程的每一道程序部是相互制约的,控制点主要设置住重要环节上,对于影想质量和安全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操作工程每一道工序进行监控。

4.1施工材料的监控。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材料的选择,存放等方面进行全程监控。施工现场很有可能出现工程材料随意存放,应根据材料的不同形态,不同储存方式归类统一管理,易燃易爆的材料尽量避免与火源接触,容易腐蚀的材料避免和水资源接触,保证材料的正常使用和使用安全性。

4.2人力控制方面。在繁琐的工程施工项目中,人力是完成项目的预粱柱,建筑施工工除了使用机器以外就是人力的使用,首先选择的是一个有职业操守有管理能力的人,来对其他人力进行有规划的管理,对于有德有才的人才应培养使用,有才无德的人限制使用。充分发挥管理层的作用,对于使用操作的其他工件人员进行管理,对于工程建设过程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解决。对施工工人进行全方面的考核,及时对技术不过硬的操作员进行不定期的培训,培养他们的的技术和自身素质。

浅析成品油收存发质量管理程序 篇12

近年来, 我国对成品油的质量管理以及炼油工业对原油处理的工艺控制, 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成品油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质量问题, 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

1.1 油品生产环节影响成品油的质量

成品油生产过程中, 个别炼油厂为牟取私利, 在原油处理过程中不注意正规操作, 或偷工减料。未使用原油精馏, 而是非法采用其他原料与较高标准的成品油进行勾兑, 或者使用溶剂油与工业废油调和, 做出以假充真的次品劣质油, 其中所含的某些重金属元素和有机物含量可能严重超标, 导致这些非法调和油品质量无法保证, 在使用中造成严重后果。例如汽油的辛烷值若不合格, 会损坏汽车的汽缸, 还会导致闪点过低, 造成火灾等危害;如果车辆用油硫、苯含量超标, 其燃烧稳定性会变差, 所排放的尾气对大气污染严重, 对发动机的安全和人体健康均会造成威胁。

1.2 成品油储运过程中质量发生变化, 表现为

(1) 存储或运输中的油料会不断蒸发其中所含的轻质油成分, 造成数量缓慢减少以及质量的微妙变化。

(2) 储存的油料一般不会真空封装, 而是与大气长期接触, 空气中的氧气会与油料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

(3) 油品中的烃类物质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汽, 有时还会混入外界的雨雪污染。

(4) 除了空气, 储运的油料还要与设备、管线、收发装置反复接触, 过程中可能会混入各种机械杂质。

(5) 混油污染也是油品常见的变质原因, 多由管理不善或操作失误引起, 由于油品的性质各异且用途各不相同, 一旦发生混油将会使油品性能发生变化。

2 成品油质量管理现状认知

2.1 成品油质量检测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成品油需求大国, 但检测模式与监督管理方法的陈旧, 从而导致成品油质量检测中存在许多问题:

(1) 检测模式落后成品油质量检测设备落后, 导致检测模式与方法落后, 主要是因为人员配置不完善, 在质量监管与检测的人员数量上投入不足, 人员专业水平达不到标准;技术人员在企业中占有很小的比例, 但是由于成品油的产量是巨大的, 与检测人员的人数根本不成比例, 因此容易让检测人员疏忽质量的检测, 且无法形成统一的检验规范和标准。

(2) 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投入不足是造成设备落后的主要原因。许多石油企业把公司的资金投入到成品油的开发与推广过程中, 对于重要环节的质量检测并没有重视起来, 因此对于质量检测的硬件设施的投入更是不加以重视, 导致检测的硬件设备陈旧, 没有达到与科技发展水平相挂钩。3.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我国成品油的质量检测技术缺乏自我研发的能力, 一直依赖于外国的技术, 自我创新能力欠缺。

2.2 市场流通中成品油的问题

根据成品油质量抽样调查研究发现, 成品油市场同样存在很多问题:

(1) 轻质油质量问题较多。表现为汽油产品的辛烷值问题严重;轻柴油闪点不合格问题较为突出;因混油而导致的煤油质量问题亦较严重。

(2) 润滑油假冒情况严重。表现为以次充好, 如以低档油冒充高档油;以基础油冒充成品油;以小厂油冒充大厂油;以再生油冒充调和油;以国产油冒充进口油;以散装油冒充整装油等。

(3) 假冒伪劣制动液充斥市场。汽车制度液是使骑车有效制动的最主要介质, 其质量不合格会对社会和过敏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负面影响。

3 成品油质量控制和管理程序

3.1 成品油质量有效控制程序

成品油的质量控制就是在油品储运过程中, 根据各种油料的性质及其在储存中的质量变化规律, 通过采取正确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 改善其储存条件, 延缓油料质量变化, 从而延长油料储存期, 保证供应用户质量良好的油料。具体应做到:

(1) 防止蒸发和氧化变质。包括:降低温度, 减少温差;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减少油品蒸发;尽量装满至安全容量, 减少气体空间;减少与空气接触, 尽量密封储存;容器壁涂防护材料, 减少燃料与金属的接触;定期清洗油罐, 排除水分杂质。

(2) 防止水分、物体颗粒及其他杂质的混入, 保持油罐和其他储油容器及抽注工具的清洁。存储容器要密封, 恶劣天气启罐时要注意防护, 定期检查油料洁净性。容器壁涂防护材料, 减少燃料与金属的接触, 定期清洗油罐, 排除水分杂质。

(3) 防止多种油料混油。包括:应尽可能做到专油专用容器、管线及抽灌器材;收发时坚持简要化验;严格执行阀门操纵挂牌制度, 防止错开或忘关阀门;执行放空制度;正确使用和维护阀门, 确保严密性。

3.2 成品油质量有效管理程序

通过对成品油质量管理现状和市场质量的现状分析, 表明要加强对成品油系统的监督, 不仅需要生产、物流、监管、仓储、销售等各个单位在内的多方努力, 还需要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通过近几年的观察和调查, 从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制定出一些应对措施:

(1) 质量检测部门必须严格规范质量监管工作, 构建质量监督的良性运行机制, 提升质量检测人员自身的专业水平。针对企业的实际油品生产过程, 制定系统化的、统一的操作规范;在进行人员选拔的时候, 要重点培养尖子人员, 把技术好的人员放在工作第一线。

(2) 对于资金和技术设备的投入要加大力度。资金投入到位才能保证硬件设施的强大, 才能对质量检测有强有力的保证。因为石油产品的质量检测是需要借助高精设备的, 而作为石油产品成品前的最后一道工序, 检测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因次加大投入检测设备的投入是进入市场成败的关键。而且必须要多了解外国先进检测设备的准确信息, 与外国相关企业进行阶段性的跨国交流, 把好质量关。

(3) 要定期召开质量检测与分析的会议, 处理典型质量问题, 建立质量信誉档案。企业要充分建立质量监督制度, 完善质量检测的行为规范, 全面参与油维地面工程和井下作业的质量监督。对于油维地面工程质量监督和无损检测工作要加大力度。对于质量事故不能推卸责任, 要将责任准确到个人, 按照“谁负责, 谁源头”的标准, 实行对技术人员的“动态考核、优胜劣汰”, 实行责任权限制。

4 结论

成品油的成品油的生产、储运、销售、流通等各个环节都关系到社会、企业和消费者等的利益, 因此加大对成品油质量的管理力度是我国现阶段和未来一定时期内需要持续进行的工作, 应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重要启示, 保证成品油各环节有条理、高质量地完成。

参考文献

[1]王兴华.浅析油品变质的原因及预防[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 2006, (08) [1]王兴华.浅析油品变质的原因及预防[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 2006, (08)

[2]顾洁, 徐定富.保证管道输送油品质量的几项措施[J].石油库与加油站, 2008, (05) [2]顾洁, 徐定富.保证管道输送油品质量的几项措施[J].石油库与加油站, 2008, (05)

上一篇:轧制设备的安装与监理下一篇:快乐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