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空间

2024-10-03

学院空间(精选10篇)

学院空间 篇1

项目名称:外交学院新校区

建设地点:北京昌平高教园区

业主:外交学院

设计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用地面积:17.8 hm2

建筑面积:11万m2

容积率:0.62

建筑密度:19.74%

绿地率:45.18%

方案设计:刘淼, 费曦强, 陈光, 翟昊, 吴瀚, 王超, 高博, 喻晓, 刘辉, 赵晨, 黄莹, 孙静

设计时间:2006年

建成时间:2012年

图纸版权: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摄影:傅兴

被“控规”的形态

外交学院新校区作为北京昌平区沙河大学城中的一员, 具有明显的大学城时代烙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是以土地划拨、功能分区、交通组织、指标平衡等为基础, 但在此时还无法确定用地的明确归属的前提下, 均匀性、功能性成为该阶段规划的重点。如同很多近现代城市设计一样, 棋盘般规整的街区型布局成为许多大学城的基本设计手法。几纵几横的城市主次道路均匀而简单地解决了土地划分、交通组织等城市问题, 再叠加、嵌入人为的景观图案, 造就出典型的“控规”形态。

外交学院新校区被划拨了街区型“控规”中的两块用地, 形态方正、地势平坦, 充分体现出街区型“控规”的特征, 在这里诸如特别的外部环境景观元素、特殊的用地边界在街区型“控规”中被弱化甚至消失。当最能够成为校园规划启发点的特色场地条件消失后, 建筑师必须寻找新的元素作为规划构思的支撑点。

我们的设计策略是:在匀质的街区型城市形态中, 提取人的“行为路径”为设计重点, 通过“路径”的蔓延, 衍生与之共生的空间形态。这里的“路径”非简单的人流组织, 而是人心灵的通路, 首先体现出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尊重, 进而创造出富有情感的空间场所, 令漫步其中的人感知到“习惯”, 更能体会到“新鲜”。

在高教园区的5所校园中, 外交学院的用地规模最小, 长约600 m宽约300 m的用地尺度仅相当于周边院校的一个组团。场地尺度归根结底是需要用脚步丈量的, 以用地中心为起始点, 5分钟步行半径便能够覆盖整个校园。因此不能将外交学院新校区夸大为城市尺度, “小”正是用地的特点。只有认识到用地之小, 才能使设计小中见大, 路径长度就是这把放大镜。不同于步行半径, 路径长度不仅仅是步行距离, 还涉及视觉距离和心理距离。关于步行距离, 通过折、曲、环等方法可增加通行路径的实际长度;关于视觉距离, 在行进中多点视觉目标较之明确的视觉目标的路径感会有所增长;关于心理距离, 不同形态、不同表情的空间可以改变行进节奏, 多层次的空间可以增加心理想象距离。

通过延长路径长度, 将有效地延展空间。

中国传统的造园术关于“小”与“大”的辩证观给予了本案启示。本案以中心大围合为基础, 借鉴中国传统造园手法, 通过延长行为路径的长度, 创造出多轴线、多层次、多形态的院落体系, 在有限的用地中延展出无限的空间体验。“小中见大”成为该项目规划设计目标。

路径与规划框架

校园根据城市交通路径设置南向和东向两个主入口。南入口作为对外礼仪入口, 接待来自西南方向高速公路的机动车流, 东侧主入口作为对内主入口, 接待轻轨交通带来的步行人流。

大学城的环形绿化带纵穿校园, 将600 m长的用地分为东、西两区, 形成一条充满景观元素且与外部环境结合度最高的城市路径。外交学院新校区在其中开辟了南向礼仪主入口, 形成了校园南北轴线。

南入口面对的不是传统布局中的中心建筑, 而是一望无际、向北延展数公里的绿色走廊——整个大学城的景观被外交学院巧妙借用。置身南入口, 300 m的校园纵深恍然间被延伸, 开放共融的精神在进入校园的一瞬间得以体现。入口两侧的行政办公楼与教学楼面南分置, 展现给城市更为宽广的500 m校园主立面。主入口朝南, 所有建筑遵循轴线同样坐北朝南, 主要建筑的东、西向房间被有效避免。

顺应东侧步行人流方向, 多路径就此衍生, 自东向西展开多彩的校园生活。大礼堂成为东入口的主角, 绕过礼堂设置两条进入校园的路径。人流进入后, 首先感受到的是600 m长的校园景观, 南侧的教学信息区和北侧的宿舍区环抱着百米中心绿带, 图书馆以及其后的操场看台成为校园轴线的对景。

在校园主轴线的一南一北, 又分别延展了两条路径。南路靠近大学城外缘, 为以动为主的教学轴, 从东侧的教学区一直延伸至西侧的办公区, 学习活动与教学活动都在这条街道上展开。北路靠近用地北侧大学城内核, 为以静为主的生活轴, 校际林荫道和邻近的购物中心为生活带来便利。在两排居住建筑之间形成了一条与教学轴氛围迥异的街道, 餐饮中心与运动中心坐落其间, 学生的居住生活在这条街道上展开。

路径与功能布局

用地西侧为京藏高速路, 东侧为城市轻轨, 两条城市交通路径决定了校园的功能布局。

教学区和宿舍区位于用地东侧, 缩短与轻轨站的步行距离;行政办公区和教学区位于用地南侧, 便于机动车的到达。如同方程式, 以上两个路径条件可以将三个主要分区定位。

南三院为教学、办公区, 沿教学轴依次排列。院系办公楼和教学楼功能规整而居外;图书馆和信息楼功能生动而居内。教学和信息楼在用地东侧集中围合成两个院落, 用地西侧的办公楼脱离教学区, 避免办公人流、外来人流与校内人流的互扰, 同时由于步行距离仅为3分钟, 办公与教学的关系并不松散。

北三院为生活区, 沿生活轴依次排列。西院为留学生宿舍、接待中心与餐饮中心区, 东院为学生宿舍区。

会堂和图书馆作为校园的主角和灵魂, 居于校园东西主轴的两个端点, 几乎能够在校园各个重要位置被感知。餐饮中心位于北三院中, 既考虑了办公、教学区就餐的距离, 又方便了厨房供给线, 避免干扰校园内部环境。运动区位于校园的最西端, 风雨操场为抵御冬季的北风, 设置在西北角。各类小球场或集中或分散, 散布在运动区和居住区之中。各个主要功能区之间3~5分钟的步行距离尺度适宜。

本校园因规模较小, 易于采用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体系。配合周边式建筑布局, 沿校园外侧设置7 m宽双向环形机动车道, 内部路网仅为步行路、消防车道或临时机动车道路。设计中将纵穿基地的城市道路进行铺装美化, 作为中心绿地的一部分, 在日后封闭管理时, 可作为步行路或休闲广场使用, 杜绝机动车穿越。

地下车库与院系办公楼结合在一起, 其出入口紧临外环道路。地面停车场可结合外环道路采用路边停车的方式, 灵活且不干扰校园内部的生活。自行车系统在校园中也需要重点考虑, 由于从宿舍步行至教学楼较近, 故结合宿舍区设置自行车停放处即可。

路径与空间层次

在投标方案中, 曾出现“高度集约化”和“简单大围合”两种思路。对于中小规模校园, 这两类思路均值得研究。

高度集约化——将教学区、行政区高度集约设于场地东地块, 将规划关系演变为一栋建筑综合体, 以便获得更经济的建筑密度, 创造更多的室外场地。然而高度集约会导致建筑体量加大, 形成对室外空间的压迫感, 同时外部路径更多地改变为建筑内部路径, 室外空间和视觉体验将缺乏层次, 达不到以小见大的设计目标。

简单大围合——外交学院的校园在尺度上相当于其他院校的一个分区, 在面积并不大的场地上, 用建筑单体围合出几个大院落, 功能分区明确, 与场地的尺度关系适宜。然而, 简单的大院落同样会导致校园空间缺乏层次, 仅仅是满足了校园功能的需要, 忽视了人行其间的心理感受, 小中见大的设计目标也难于实现。

本规划充分吸取了这两种布局的优点, 提出相对集约的多轴体系, 目的是延长路径长度, 创造丰富的空间序列和层次。受到传统造园的启发, 充分运用对景、借景、框景的造园手法, 同时将里侧建筑适当降低高度、减弱体量。置身中心绿地, 能充分感受到各个建筑和空间的存在;置身某个场所, 又能够感受到其他空间的引导和召唤。

本方案结合院落体系, 创造出4个层次的校园环境空间。第一层次是南北中央生态带, 与整个大学城的绿廊浑然一体;第二层次是南三院和北三院之间的百米中心绿地, 将连绵的西山景色拉入镜框;第三层次是教学区与生活区内两条生机勃勃的内街和内院;第四层次是建筑单体内部入口空间和共享空间。四个层次的环境空间相互渗透, 从而延展了空间长度。

路径与场所精神

院落文化以其包容、含蓄、静谧、可生长之美, 极富东方建筑美学色彩, 同时也能够与西方建筑美学相融合。

如果将人的行为路径看作枝干, 那么院落空间就是叶, 光合作用将在叶上完成。本规划整体为一个大的院落, 各建筑体共同围合出一个中心庭院。在大的院落之中, 嵌套了北三院、南三院6座小院落。院落之间各自独立, 又互相渗透, 并衍生出两条贯穿院落的街道空间, 共同编织出一种既统一又富变化的具有中国书院气质的院落肌理。

各个院落由路径串联, 由于每座院落空间形态、界面各不相同, 如宿舍院围合感强, 教学院为半围合, 办公院点线围合, 餐饮院弱围合, 从而反映出不同比例的静止和流动关系, 人的步行距离、视觉距离与心理距离也因此发生变化。

设计这些形态不同的院落空间, 目的是为学子们创造更多的交流场所, 寓教其中。优秀的规划、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塑造一个混凝土的躯壳, 其蕴含的建筑文化同样具有教育意义。

中心广场位于礼堂的西侧, 万余平方米的空间可以满足几千人的集会、庆典活动。其他特色公共活动领域包括南北绿色走廊、院落内部、院落之间, 尤其是两条校园街道。同时, 在规划中结合建筑有意识地设置更小的集体领域和个人领域空间, 创造出不同层次、不同气氛的交流场所。在多层次的交流场所中, 还适当点缀了外交学院独特的历史、文化素材, 为每一个场所赋予励志的主题。墙面细节、铺地方式及雕塑小品都将成为艺术家创作的舞台, 从而展现出外交学院不同于其他院校的独特气质。

以上因人的“行为路径”所引导出的规划框架、功能布局、空间层次及场所精神等方面的设计结果, 充满了对人的理解、关怀、激发和启迪。渗透着中国学府气息的院落肌理, 城市、校园、教学和生活的四轴关系以及理性的功能布局, 构成了外交学院的整体形态;开放的绿色走廊、生机勃勃的校园街道、带有中国学府气质的灰砖饰面、节约成本但不失品质的建筑形象和建筑空间, 构成了外交学院的校园特色。这一切都将成为校园记忆的一部分。

学院空间 篇2

4月30号,熬着夜,电脑手机不停的刷新,当看到中国国际动漫节更新的获奖名单里有嘉兴学院无限空间动漫社这几个字,忐忑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大家相互转告着这一好消息――我们真的得奖了!兴奋而不意外,这说不意外并不是我们自负,而是基于我们三十多人四个多月的认真付出,这是我们应得的!

博物志团是从上学期12月开始组起的,经过两次的严格选拔,身高体型性格,都是考察要点。我们每个人都要求无比熟悉人物情节了,特别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更要求仔细揣摩人物心理和感情变化,对每个人物细节的专注,使得我们团的服装不能说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符合原著的,期间我们设法联系到《博物志》的原著风君,风君对于我们的舞台剧编排以及人物细节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前期工作一直很顺利。接下来就是服装道具了,找裁缝的,二手买卖的,还有自己动手做的,期间我们很多人都对繁琐的细节很头疼,但是都在寒假后解决了。而我们真正的难题却也刚刚开始――排练。我们的舞台剧应比赛要求有只有16分钟,在这16分钟里要讲清楚一个故事的同时要追求美感的极致。就是观众评委们匆匆几瞥,但我们排练花了三个多月,观众看到的是舞台上华丽的故事,看不到我们舞台下心酸苦楚。特别是排练问题重重,首先时间就是个大问题,团员们有大一的也有大二大三的,有越秀的也有梁林的,我们只能在大一晚自习结束后,也就是晚上9点种,一直到将近11点,寝室关门。嘉兴的风大,众所周知,尤其是夜里。连续几周的露天排练,寒风肆虐,有一些女coser受不了了,身体或多或少都有些吃不消,甚至还有几个在比赛前几周因为身体状况而退团,那时我们团是一片混乱的,甚至私下里有说会不会散团,但是,我们挺了过来,为了社团的荣誉,为了自己内心对cosplay舞台的向往,更为了向困难证明我们的强大。

就如雨过天晴,或者说是凤凰涅磐!

我们一大队人马带着信心和社团的期待去了杭州,即使比赛的那几天每天都通宵排练和组装道具,每天睡觉只有一两个小时,但是我们之中没有抱怨声、没有丝毫的退缩,有的是团员间的互相鼓励和打气。

我们去参加这个比赛是比什么?比服装道具的华丽?比剧本编排的新颖?比配乐配音的巧妙?比舞蹈技术的高超?还是比演技精湛?都是或者都不是!我们不仅比的是一个舞台剧,更是一个比赛团团乃至一个社团的团结一心,更是整个每个人对动漫的热爱和对cosplay的理解与追求。不管别人做的怎样,只和自己比,当我们自己觉得尽力做到能力范围内最好时,便获得了胜利吧!

嘉兴学院无限空间动漫社,在全国范围内,在一大群出名的cosplay团队里,是那样平凡却又扎眼,何其荣耀!这次,我们只是获得国漫的优胜奖,但是这将不会是终点,正如我们舞台剧中问天最后一句台词:“至于未来的故事嘛,才刚刚开始噢!”

2013.5.5

学院空间 篇3

关键词:街道空间;学院路街区;尺度失当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5-0000-00

人由道而行,地由道而成,街道是城市的基本骨架[2]。在我国,由于道路级配及相应交通组织不清晰,车与人争路的矛盾在交通繁忙的大城市格外突出。

本文通过对北京学院路街区空间的研究和对城市街道空间尺度失当的分析来寻求街道人性化设计的有效方法,以期促进人性化街道空间的基本框架的形成,切实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1北京学院路空间分析

1.1学院路历史

学院路位于北京西北部海淀区,被北四环中路分为南北两段(图1),属于学院路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域管辖范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的形势下,中央有关部门选定在北京西北郊建设“学院区”,集中建立了第一批(八所)高等学府,“八大学院”之名就此产生,并于1952年暑期正式招生开学。随着八大学院的兴建,学院区从南到北修建了一条主干路,命名为学院路,这就是学院路的由来。

学院路于1954年底建成通车。当时道路两侧除了学院用地就是绿油油的庄稼地,通过学院路的公交车为31路汽车,该车路线是西安门至颐和园。如今,438路等多辆公交车来回奔波在学院路上。

如今的学院路科研院所林立,高等院校密集,机关众多,拥有首都政治、科技、教育和人才优势以及文化、自然地理优势等明显的区位功能优势和资源优势。

1.2学院路概况

学院路长约2 700 m,被北四环路分为1 560 m和1 140 m的南北两段,北四环路以北路段由于有中央绿带,而南部仅以栏杆划分,故北端街道比南端街道宽,分别约为50 m和42 m(图5)。

作为典型的四板五带式,三条分隔带把硬质道路分成四板(图3),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带内,攀爬的藤本月季争艳。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植有国槐。街道设有宽度不一的沿街绿带(图4),良好的绿化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街道空间的界限。

1.3学院路侧重交通功能

“八大学院”分布在学院路两侧(图2),西侧由南到北依次是: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中国矿业大学今划部分地给北京语言学院建校,即今北京语言大学,而北京语言大学不属“八大学院”)、北京林学院(今北京林业大学);东侧由南到北依次是: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校址今包含海淀区走读大学,即今北京城市学院,但北京城市学院不属“八大学院”)、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石油学院(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今中国农业大学)。

街道边界主要由各大院的围墙或栏杆形成(图6)。各大院内部独立建设,建筑样式及位置不一(图5)。这样虽然凸显了各单位的特征,具有较强的识别性,但也导致了整条街道空间高宽比模糊、围和感单薄,这也是目前倚重交通的街道空间的通病。

2学院路街区空间存在问题分析

通过研究图5、6学院路示意图,可知城市街道尺度失当的常见问题。

2.1过度扩宽街道

随着社会发展,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快速增长,政府采取的加宽道路、增加环路的单一方式使得市民不能随意穿越马路和有效使用两旁的公共设施。

为保证驾驶者和行人的安全,交通性街道基本都装上了隔离栏;除了极个别人流集中的商业步行区域,跨度越来越大的天桥和地下人行通道基本没有电梯或自动步梯,这些现状客观拒绝了弱势群体的出行[3]

2.2大院林立、支路贫乏

学院路东西两侧各有四所高校,各高校大院不许外界交通穿行。虽然这样保证了各单位内部的安静安全,但客观上切断了街道的“毛细血管”,使干道交通压力巨大,上下班高峰期堵车现象严重。

大院林立的现象在交通性街道和生活性街道区域尤为突出。在当代中国,大院已不仅是与街道并列的行政单位,也不仅是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而是发展成一种特殊的大院文化,一种以单位为纽带,建立在共同的经济利益和生活环境基础上的城市文化,这在首都北京体现得尤为突出。

值得一提的是单位大院的空间构成与中国传统的城市院落布局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也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化对现代的深刻影响。

2.3街道边界围墙化

学院路侧重交通功能,街道边界主要由各大院的围墙或栏杆形成(图7、8),其高度相对于街道40~50 m的宽度显得极其单薄。

大院思想导致街道边界围墙化。墙是分隔大院与城市街道的界面,是围合街道空间的主要元素,因此墙是大院空间对街道空间产生作用的直接形式;建国以后北京城虽然拆掉了城墙,却又建起了无数院墙。

芦原义信在其著作中着重分析了由于墙这一内外空间分界在欧洲和亚洲的文化中的地位极不相同而产生的完全不同的街道景象和设计的手法。西欧住宅的基本思想认为墙是城市或街道等公共的外部秩序的一部分;相对的,中国住宅的基本思想认为它是家庭私用的内部秩序[4]。

于是,把墙作为“内部秩序’围护者的国人,对墙以外的街道漠不关心。两墙限定的街道事实上凸显了其交通功能,减少了路网密度,忽略了商业休闲等公共空间功能,同时也导致街道空间和景观的单调乏味。

nlc202309032040

2.4建筑大退后

建筑与街道的相互关联性对街道的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学院路两侧各大院内部建设独立,建筑样式及位置不一,导致整条街道的空间界限模糊。

很多优秀的街道都是与两侧的建筑保持着和谐的关系。然而,如今建筑与街道却常常缺少必要的关联性。

街道空间宽度由以下几个因素界定:道路红线、建筑红线和建筑退后红线距离。道路红线是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是道路功能的最集中体现;建筑红线即城市道路两侧建筑物或构筑物靠临街面的界线,是对建筑用地的控制。

在大部分规划中,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不会重合,往往建筑红线后退道路红线一定距离,目前不少城市采用多层退后3~5 m、高层退后8~12 m的模糊控制[5],操作起来弹性很大,往往只规定最小退后距离,对于更大的退后距离则没有相应的限制要求。

由此可见,在现行规划要求条件下,建筑师完全有理由使建筑远离街道。政策法规的不完善影响了街道空间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3成因探究

3.1传统思想基础

我国传统具有与西方不同的社会文化心理。我国的传统不太重视公共生活,或者说公共生活受到压制[6]。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树立内外观念。内外不仅是空间概念,更是社会学与心理学上的概念。“内”常指亲近,受重视;“外”常指疏远,易忽略。

同样,在中国传统建筑与城市设计中,一般认为内部空间比外部空间重要得多。内部空间是为己所用的,因而应尽可能舒适、精巧;外部空间是“我”以外的部分,通常被人漠视。这一思想延续下来,造成现在的城市规划建设仍然缺乏对公共空间创造的理解和关注,多采用设置广场的方法,或以轴线将广场串联,形成所谓的虚轴或实轴,而缺少对整体街道空间的关注与考虑,从而导致上述街道空间问题的出现。

3.2规划思想之争

20世纪20~30年代,现代建筑运动先锋们对19世纪的传统街道、街区争议颇多。柯布西埃认为原有的规划是过时的,并提出理想城市是由充分享有阳光和绿地的大间隔的高楼群组成的,这种城市形态后来被称作“公园中的高楼”。这种全新城市形态理论一出现,就立刻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规划设计方法[7]。

按照该理论,只有建筑在公园式的开敞空间中才是最理想的城市形态,于是很多城市鼓励建筑物向远离街道的方向后退,以形成开敞的绿色空间和广场。然而,在这个机动车大量发展的时代,柯布理想中的阳光和绿地往往不能成为现实,许多高层建筑聚集在一起,仅有的绿化也往往被机动车所占据,成为无人停留的停车场。

4人性化街道空间的特点

4.1合理的街道空间尺度

人性化的街道应具有良好的空间尺度。虽然由于汽车时代来到,街道空间急剧增大,但不能以牺牲人的需求为代价。建议生活及商业街道的高宽比不超过1~1.5[8],较大的高宽比能强化街道空间围和感,使交流空间亲切安全。

4.2连续的街道空间形态

街道空间通过一幢幢沿街建筑连续排列而形成,街道两侧连续的建筑带来了街道的延续。人性化的街道周边密集的实体明确限定街道空间,形成完整、统一、连贯的城市街道空间形态。

4.3改变围墙式街道

中国的城市是围墙很多的城市。比前述的“墙”更加单调、更有限制性含义的是,围墙常常作为街道的垂直界面,其形象可能造成街道的不美观;另一方面,其背后的某种文化心理却是使街道难以成为美好空间的更深刻原因。

在街道设计中,不应再将围墙视为分割内外秩序的东西,它既用来保护内部空间,同时也必须为外部空间——街道服务。方法有很多种,或将围墙本身设计得有美感,将其纳入街道景观;或增加围墙两侧空间的视觉连通,把墙体两侧的实物也联系起来考虑。增添隔断的积极意义在于使围墙两侧的树林、建(构)筑物互为借景。

有意识改善空间形态,多少可以触动隐藏其后的文化观念,美好街道形象以及相对应的生活观念的形成就成为可能。

4.4相应的场所感

场所感是人性化街道空间的重要属性。城市源于公共开放空间和街道,街道的公共性和参与性是城市的独特魅力所在。但是现在的街道却趋向于运动通道,缺乏安全感,使市民不愿停留驻足,街道日益脱离与它共存的街区,造成市民“只有路,而没有街道”的疏离感。

街道空间人性化设计的最终目标是为城市街道上具有不同需求的人流和车流创造合适的场所,有各自的空间,使街道在实现基本的交通功能外,具有强烈的场所感和归属感。

5结语

本文尝试将街道空间人性化设计理论应用到街道和城市特色塑造的实践中去,认为这样有助于正确认识北京乃至中国街道空间破碎、特色泯灭、尺度庞大等问题,希望以后的规划及街道空间建设能充分重视市民各方面的需求,逐步改善居民的生存环境,创造良好的街道整体形象和提升空间环境品质,最终保持城市的特色,达到自然景观、人工环境和历史人文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阿兰·B·雅各布斯.伟大的街道[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65-311.

[2]克利夫·芒福汀.街道与广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刘滨谊.城市街道景观规划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4]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含续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湖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22-66.

[5]沈磊,孙洪刚.效率与活力——现代城市街道结构[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07-116.

[6]杨鹏.大院和交通的战争[M].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2008:12-14.

[7]土木学会(日本)编,章俊华,陆伟,雷芸译.道路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8]唐健.特质街道的空间尺度分析[D].浙江:浙江大学,2007:52-61.

学院空间 篇4

我们这里要说的是, 独立学院的高层、决策者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他们的办学理念是什么, 对独立学院的现状和未来前景是如何认识的, 在学院的发展上是否选择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制定了正确的发展目标, 这些问题直接决定了独立学院的办学水平能否提高, 教学质量能否超越公办高校的关键。

独立学院决策者指独立学院的投资者、大股东, 对独立学院的重大事项有着决定权的学院最高管理者。他们对我国高等教育现状的科学分析, 对独立学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正确把握, 对办学使命、责任和目标的明晰程度, 对学院愿景的规划, 决定了独立学院未来发展的速度和高度。

一决策者的正确办学理念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前提

独立学院是为弥补我国教育资源不足而引进民间资本的一种办学形式, 但独立学院的发展应突破这种状况, 探索适合中国现阶段社会环境的私立高校办学模式, 在遵循教书育人规律的前提下, 利用独立学院灵活的体制机制, 提高办学水平, 把独立学院发展为我国未来高等教育的主体。

目前独立学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源质量较差, 师资队伍年轻, 教学管理传统化等, 学院高层在面对这些问题时, 通常期望通过引进学科带头人和管理人才、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学时、添加教学设施和严格管理等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可以看到, 十年来这些措施的实施实质上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作用甚微, 而造成的结果是, 学生日常学习任务过重, 厌学、弃学现象没有减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还要处理日常的教学管理琐事, 造成教师队伍的流动性居高不下。

独立学院教学水平的高低, 取决于学院决策者对办学理念的定位, 是以教书育人为办学使命还是以办学经营为目的。

1 用经营理念指导办学难以提高独立学院办学水平

如果在独立学院管理上把经营置于首位, 则无论学院采用哪种管理模式, 教职员工从各方面都会感悟到, 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将表现为被动地完成任务, 无法激发他们为教育事业献身的潜力。如果依靠提高工资待遇吸引人, 则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人对金钱的欲望是无止境的, 一旦收入少增、不增或减少, 产生的负面效应将是巨大的, 教职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的消极情绪将迅速上升。

如果通过倡导正确的办学理念的形式, 号召教职员工献身教育事业, 而实际管理采用经营管理模式, 这种做法也将难以成功, 因为言行不一的做法, 会被时间识破。

独立学院能否模仿业绩卓著的成功企业那样管理高校?办好学的可能性非常小, 因为大学是教书育人的地方, 通常投入大, 短期收益小, 远期收益也是无形的社会收益。目前, 世界一流大学每年办学经费中有相当一部分资金也是来源于社会捐赠。由此可见, 独立学院在将来即便办成了一流大学, 其经济收益也不会像优秀企业那样丰厚, 其教职员工的收入也难以大幅提高。

因此, 以经营为主导的管理模式是不适合高校管理的, 因为在这种管理模式下, 人们注重的是付出与回报, 而教育事业需要参与者具备甘于清贫, 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 因此, 经营管理办学模式将难以提高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2正确的办学理念必须肇始于独立学院的决策者

独立学院的决策者持有是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决定学院形成什么样的大学文化, 决定了学院未来发展的高度和速度。独立学院, 尽管目前自主经营, 但教书育人的本质没有变, 因此, 独立学院在建设和发展中, 学院决策者应清晰地认识到, 办大学应首先明确办学使命, 在使命的指引下, 制定富有特色的办学宗旨, 为学院准确定位, 明确办学方向、办学目的, 形成大学精神等[1]。这些理念看似抽象, 但实质上是指导学院各项工作朝着正确方向有序推进的动力和准则。

独立学院决策者的正确办学理念必须发自内心。有着高尚办学志向和抱负的学院决策者才能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 才能用他的个人魅力来感染人、吸引人, 把有志于奉献教育事业的志同道合者聚集在一起, 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决策者的正确理念能在学院内倡导务实的办学作风, 使每个人把责任与服务意识体现在各自的工作中, 避免公办高校目前存在的形式化管理、机械式管理、权本位管理等低效率管理现象。决策者的正确理念将促进独立学院积极的、富有特色的大学文化形成, 把独立学院事业推向前进。

由于独立学院是民间资本投资创办的, 学院的决策者是学院的出资者和法人代表, 如果他没有正确的办学理念, 其他任何人的努力都将徒劳, 所以, 要使独立学院走上快速发展轨道, 学院的决策者必须确立正确的办学理念。

二正确的办学理念能促进独立学院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独立学院决策者对办学理念的准确定位对学院各项工作开展和学院发展都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1正确的办学理念是独立学院事业发展的基础

有着正确办学理念的学院决策者, 可以向全体教职员工展现他的办学理想, 提出切合实际、具有前瞻性、可行性的独立学院未来构想——愿景, 用他坚定的办学意志和学院美好的愿景吸引全体员工, 激励他们的工作激情[2]。正确的办学理念将倡导一种学院信念, 形成学院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这种信念和价值观具有感染力和凝聚力, 对外吸引社会优秀人才, 对内统一全体员工的意识, 促进每一位教职员工锐意进取, 自我完善, 形成推动学院发展的合力。正确的办学理念将使独立学院履行使命, 把教书育人, 向社会输送人才, 服务社会的责任置于首位, 每个人在履行各自职责时以责任为重, 追求高效、卓越。正确的办学理念使独立学院明确办学宗旨, 根据生源特点和社会现状, 制定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标准, 探索适合独立学院的教学模式, 这将推动学院的办学质量稳步提高。正确的办学理念将形成独立学院大学精神, 营造学院文化、培养学院风格、形成学院特色。

2 正确的办学理念能吸引奉献教育事业的志同道合者

独立学院发展首先需要高层决策者的高尚的志向和清晰的办学理念, 还需要一批志愿奉献教育事业的志同道合者的加入, 他们是学院发展的核心力量, 是学院理念的忠实的执行者和传播者。正确的办学理念和与之相符的学院现状将吸引他们到学院来, 并能留住他们, 为学院的发展持续奉献自己的才能。

学院的发展需要这样有着共同价值观、愿为实现学院共同目标奋斗的同志。他们是学院文化传播的种子, 是积极的学院教风、学风的推动者, 是学院教学特色的探索者, 是学院发展壮大的合作者。对于他们, 学院应给予关心和尊重:尊重他们的个性, 用卓越、高效、完美和超越等时代理念, 引导、激励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依靠他们:把对新教师的辅导、引领重任和提高学院教学质量、推动学院发展的重任赋予他们;给他们职务和权利, 使他们有使命感、责任感, 承担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风建设、教学管理重任, 在工作中使他们不断自我完善, 使他们的成就感转变为他们的归宿感。

对于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职员工应公开公正地、实事求是地予以表彰;对于工作有欠缺、不足的教职员工应及时跟他们指出, 从培养角度出发, 分析原因, 提出正确的方式方法, 耐心地帮助他们, 完善他们的人品和能力。

3 正确的办学理念能促成积极的文化氛围

符合学院办学理念的大学文化对推动学院积极的学风、教风、学术风气的形成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独立学院的大学文化是学院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信念、传统和办学风格的积淀, 对传播学院的大学精神和学院理念发挥主要作用, 对优良学风形成、引导年轻教师自律自强和积极进取、促进学院各项工作协调高效进行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积极的大学文化是一种无形力量, 它能在每个员工的意识中逐步形成学院倡导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统一他们的信念, 凝聚员工的力量, 推动学院各项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引领学院不断发展。有着积极的大学文化的独立学院, 无论学院在发展中遇到顺境还是遇到暂时的困难, 全体成员都会齐心协力地与之共命运。在这样的学院文化中, 全体员工工作时目标清晰、积极主动, 对学院的各项事件都热心关注, 对学院的点滴进步都会感到自豪和骄傲。但在消极的学院文化影响下, 学院的管理会变得机械官僚, 做事不求最好但求无过, 对学院的事情漠不关心, 关注最多的是自己的工资待遇变化。因此倡导积极的学院文化对学院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 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普遍较年轻, 由于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缺乏, 教学艺术欠缺, 影响了学院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如果有了积极的大学文化, 对新入职的教师, 在有着教学经验和责任感的教师指导下, 在大学文化的熏陶下, 他们的教书育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会不断得以提高, 竞争、务实、卓越的时代理念将引导他们自觉进取,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积极的大学文化将使每个教职员工认真做事, 从点滴做起, 切实推动学院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大学文化对新加盟的学者、专家、学科带头人也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些专家学者有着一定的社会阅历, 有着各自的处世哲学。要影响他们, 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院的教学和科研事业中来, 只有大学文化能做到。通过无形的学院传统、风格和风气, 把学院倡导的理念传递给他们, 通过共同价值观和共同目标的建立, 提升他们的意识境界, 激发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事业心, 使他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融入到发展独立学院的事业中去。

对于无法认同学院文化, 无法接受学院价值观的人, 学院不应留用。

4 正确的办学理念能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目前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模式基本沿用公办高校的管理模式。作为按新机制、新模式办学的独立学院, 应利用新机制优势, 按照学院的办学理念, 探索出适合自己特点、适合育人规律、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一套办学模式, 这不仅是生源素质差异、办学条件不同的需要, 也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提高的需要。

在教学计划制定方面, 目前独立学院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 通常采用增加一些课程的课时, 配合部分实践课程和日常严格管理的方法。这种做法有其合理性,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自觉性不足, 通过细化教学内容, 帮助他们理解, 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这样做是远不够的。当正确的办学理念形成后, 学院将以务实的态度分析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现状, 自然会发现人文素质教育目前在高等教育中欠缺严重的问题。尽管国家教委规定了部分人文素质类课程作为必修课,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 而这也是独立学院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 独立学院在进行教学计划管理时, 可按照学院的办学理念, 把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作为重点, 用有效的教学方式真正发挥被边缘化了的近代史、思修、职业规划、心理学等一批与学生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的课程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责任心, 启发学习的主动性, 唤醒学习的自信心, 督促学习的自觉性, 用成功———通过努力学习获得好成绩的方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素质教育可以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 提高他们的人品素质, 结合专业课的教学方式方法探索和人性化地管理, 独立学院完全有可能向社会输送人品素质得到提高了的人才, 这就是学院教学水平的一个实质性提升。

在教学运行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方面, 独立学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教师教学任务重, 教师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同时还要完成一些管理琐事, 教师自觉进取意识不足, 学院对教师及其教学效果评价是否客观全面等。教学任务重是独立学院的普遍现象, 从笔者所在院与加拿大SHERIDAN大学的合作交流往来中了解到, 加拿大教师有的也身兼数职, 既教学, 又负责部分行政事务工作, 有的还要承担其他大学的教学任务。由此可见, 独立学院的教师教学任务重也只是相对的。如果在一个有着良好大学文化的独立学院, 每个教师的教书育人的事业心会得到不断提升, 在教学中追求卓越, 对专业和教学艺术会自觉钻研, 这种自觉进取精神会克服因教学任务重而造成的不利影响。认为教学任务重的人大部分是与公办院校做了横向比较后从付出与回报的角度得出认识的。因此, 独立学院在制定教师工作绩效评价体系时, 应根据独立学院特点, 从多角度、多方面制定评价标准, 突出事业心、责任心、进取性、创新性权重, 评价方式务实、细致、多样, 坚决避免形式主义, 目的是把工作绩效优秀的教师评选出来, 激励全体教师在教学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 朝着学院倡导的办学方向发展。

为提高独立学院日常管理效率和水平, 学院应充分发挥计算机和网络的功能优势, 简化管理程序, 务实推进办公现代化。通过学院的高效机制, 以务实创新为原则, 推行教学和办公电子化, 既可以减少教师在应对管理上多付出的精力、提高管理效率, 又能实现环保节约, 同时要在技术上多采用先进的防护安全技术, 以便在任何场合下, 包括上级部门对独立学院的教学检查、评估时, 都能证明学院的管理是科学的, 真实有效的, 方法是先进可信的。

5 正确的办学理念是独立学院有效自主经营的保障

正确的办学理念统一了全体员工的认识, 指明了工作方向, 明确了工作目标和要求, 使每个人自觉自愿地积极努力地工作, 提高了学院各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降低了学院的管理成本。宁波诺丁汉大学已有十年办学历史, 2014年该校只有两辆办公用车, 其中一辆是英国校长专用车[3]。可见, 在高校管理中, 很多费用是可以大幅削减的。在学院决策者的正确领导下, 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得以不断提升, 办学水平将得到社会的认可, 今后生源的质量将不断提高, 学院的经营管理成本也将得到合理的控制, 办学水平将越来越好。

独立学院决策者持有的不同办学理念将产生完全不同的大学文化, 教职员工的意识和态度将因学院倡导的办学理念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作为按新机制、新模式建立起来的独立学院, 要克服生源质量差、师资队伍年轻化等不利因素, 提高学院教学水平, 学院决策者只有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 用正确的理念和积极的大学文化吸引志同道合者, 依靠他们, 才能有可能把独立学院建设为我国未来高等教育的主体。

参考文献

[1]戚万学.高等教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8:81-83.

[2]黄旭.战略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45-51.

[3]王承友.不出国门去留学[DB/OL].http://search.cctv.

[4]季诚均, 何菊芳, 方文彬.独立学院办学现状困境与对策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9 (22) :25-29.

[5]栾兰, 王续琨, 常东旭.独立学院的现状分析和发展战略构想[J].教育科学, 2010 (26) :62-67.

学院空间 篇5

一、研究方向与定位

建筑空间设计工作室侧重于齐鲁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运用研究,以基于中国原生态建筑文化遗产研究的室内创新设计来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将传统的室内设计教学科研置于当前社会背景下,以一种跨学科、综合的眼光对空间设计领域有较为全面的、动态的把握。从教学与课题实践中积聚经验,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与学术思想,重视地域文化资源与室内设计的联系,努力将齐鲁地方建筑传统文化不断地引入到学科体系里来。

工作室在教学与研究上强调设计的原创性、艺术性与民族性,将通过进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室内设计理论研究和室内设计项目实践,强调对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文化的学习研究,结合世界范围学术发展动向,将学术研究和室内设计实践结合起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努力在传统气息与现代氛围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寻找结合点,致力于挖掘展示地方文化传统。不断推出教学成果和专业成果,探索一条创新设计的道路。

二、建设思路与特色

(一)建设思路

1、支撑一线课程教学

室内设计工作室的建设初衷首先服务于一线教育教学,以促进教学实践,并以辅以学科难题公关为主要任务,通过和课程教学的融合,将实践教学与工作室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学科难题攻关包括实践教学手段研究,学术观点探讨,设计创新研究等纵向研究。

2、针对专业设计竞赛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

通过对学生进行特殊的专业辅导,并积极鼓励组织学生参加设计竞赛,让学生体验创作的乐趣,不仅是一种很好的练兵的途径,也能够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

3、定期申报研究项目完成科研课题 室内设计工作室将把培养和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作为工作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结合工作室的研究方向进行申报和完成科研课题,增强对专业学科难点以及新技术新工艺的等实际问题的研究,促进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同时发挥名师示范、指导辐射作用,并为要求进步的优秀中青年教师搭建平台,促其迅速成长,打造知名中青年教学名师。

4、承接实际项目

通过实际项目的实践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能为工作室实现创收,形成良性运作。在实战中,师生干中学,学中干,熟悉市场和企业的运行机制。在无项目的情况下,通过模拟项目的形成锻炼学生,按照实际项目的要求和过程锻炼学生,为将来的实际项目打好基础。

(二)教学特色

1、开放式教学,淡化“教室”的概念。工作室教学以项目为主导,由教师带领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将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变为面向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的开放式教学,课堂的涵义得以延伸。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既成的结论与事实,而是可以通过自己主动的探索,分析、归纳选择自己所需的东西。加强了教学与现实的联系,缩短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的距离。

2、项目式教学,淡化“课程”的概念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采用的是项目式教学,是以项目为主要内容的,其特点在于针对性强、实践性强、教学互动强,而且项目涉及的专业面较广,突破了单一课程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开放性的,不依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呈现跨界和系统设计的特征。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有较强的综合性,不同课程不同学科互相交叉、互相渗透,锻炼了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3、增强教学互动,通过示范性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实践教学方面,使学生能够有次序、有目的和比较系统地学习,即把基础内容和动态内容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另外很多青年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工作室的项目对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很多教师在实践的同时不断地充实自己,专业综合能力得到较快的提高。

4、注重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缩短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适应期。在完成工作室项目时,学生通过市场调研、组织素材、与企业交流等直接参与的生产实践活动,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够面对企业和市场,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使学生在校期间更加明确学习目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认识真理、领悟人生,并在此基础上改造与构建自我,因此,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学生能力提高和素养养成的过程,学生的社会能力得到磨练,学生毕业时能够很快地融入企业,从而缩短了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适应期,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5、产学发展与企业合作的新模式。

工作室建立起教学与市场的桥梁,是产学与企业合作的纽带,是校企合作的细节化,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合作。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参与项目的勤工俭学,起到助学的效果。

三、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

(一)人才培养目标

工作室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在艺术审美、设计理论、学术思想、专业知识、技术和应变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强调艺术思维与设计课题实践的创新能力的系统性提高。

以项目实战、解决项目实际问题为主导,努力建立学生和导师学习交流和工作的新平台,“工作室”亦将系统地编选、研究课题,进行实战项目/虚拟项目的综合演练,培养具有以下素质的室内设计专业所需的各类优良人才:①前瞻性的室内设计专业理念和专业化的技能素养;②优秀的设计表现能力;③有效的专业实战经验和专业的市场服务意识;④有效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专业沟通能力。

(二)人才培养方案

基于本专业特点和工作室的研究方向与定位,工作室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行需求导向、专业引领、项目驱动。分三个阶段按学期逐步实施。第一阶段:以中国原生态建筑文化遗产研究的室内创新设计来作为教学重点,创新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主题,解决专业本体的设计问题。专业教学从基础实践向专业实践过渡。锻炼构想、设计、讲演等应用能力,强调专业知识学习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传统民居与现代室内设计》 2.5学分,54学时,第五学期 课程阐述:以横向类比传统民居与当代建筑、室内设计创作为课程核心内容,以教师与学生互动讨论的教学组织形式,从空间形态,环境、材料、结构、技术与审美等8个方面对传统民居的演变与当代建筑、室内创作案例一一类比,思考、反思传统空间形态在当代的演变与转化,为工作室后续课程的展开建立理论基础。

课程由导师带队进行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及分析讨论,精心制作成果在课堂进行汇报。

课程作业:从乡土语言的转化与运用,适应环境的设计与生物气候设计,传统低技术与适应技术、高技术,原生材料到新旧材料的融合,传统结构与新结构,建筑空间形态与传统生活方式的传达,朴素的设计方法与现代的设计方法,从乡土审美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8个议题分组讨论传统空间形态在当代的演变与转化,制作PPT文件汇报。

《主题空间设计》3.5学分,72学时,第五学期

课程阐述:结合前一课程的学习,在山东省内特定城市文化区域的研究课题中,展开和完成一组具体功能性的室内设计。全面、合理、成熟地完成设计项目是在教学环节中首要完成的教学目标。

导师在课程中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设计方法,设计逻辑对设计过程的展开过程进行监控,根据项目操作的现实作为评价标准的参考,引导学生进行室内设计“中而新”,“鲁而新”的学术观点探讨,设计创新研究。

教学组织形式以基础理论讲授,实地调研、专家讲座讨论,设计实践、结题答辩,汇报展出等环节组成。

课程作业:工作室导师引入实际设计项目,具体要求详见甲方提供的设计任务书。要求完成整体概念设计,包括平面布置、建筑造型、内部空间,设计成果包含专业图纸及分析模型。

第二阶段:致力于工作室内的课题研究,侧重于齐鲁地域建筑文化遗产认知与运用。研究教学从专业实践向综合实践、实训过渡。充分利用校内外实验室、设计中心、实习实训基地等平台,由专兼教师共同参与,组织严密、计划周到、目标明确、灵活多元地开展创新能力训练。《山东省域历史文化建筑认知》 3.5学分,72学时,第六学期

课程阐述:前期导师将结合ppt进行理论讲授、经典案例解析讲座,进行综合性调研分析能力训练。然后通过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学生就预设专题开展互动交流,研讨调研方法、确定调研任务,结合具体城市案例进行实地测绘,组织学生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及分析讨论,精心制作成果在课堂进行汇报。

课程作业1:导师指定调研项目(1):图纸部分

总体布置图(1:100-1:500),以实测建筑物为中心,要求把四周毗连的建筑,山川,河流,道路,桥梁乃至地形地貌都交代清楚。

建筑单元各平,立,剖面(1:100—1:500)。

反映各建筑主要特征的立面,剖面,架梁,装饰,雕刻,绘画等细部大样,数量及比例不限,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决定,以清晰准确表达所测建筑为准。

至少应有主视角度上的透视图或剖析图。以上各图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配套完成。正图全部用工具墨线或计算机。(2).文字部分

同时要求完成所测建筑的考察,并完成测绘日志。包括所测建筑物的名称位置、创建目的、历史价值、发展演变、使用状况以及建筑本身设计布局、艺术价值、结构、材料、施工技术及环境处理上的特征的评价,记录集体测绘的过程等。

课程作业2:山东省“乡村记忆”工程试点调研项目,作业内容要求同上。

《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空间再生设计》 3.5学分,72学时,第六学期

课程阐述:旨在锻炼并鼓励学生在多元化社会背景下,敏捷地从交叉学科条件中地汲取有价值的设计因素的一种必要能力。关注城市快速发展和更新中历史建筑保护与再生话题,与我校所处的齐鲁地域城市发展背景、社会背景紧密联系。选择历史价值深厚或有突破性利用的老建筑作为课题对象,项目规模适中,考虑到调研可达性及教学经费开支,原则上以本地项目为主。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项目设计的基本运作,对传统优秀建筑的保护原则,现行政策法规以及老建筑修缮和空间改造设计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技术,树立对建筑乃至城市可持续价值观,有利于今后参与同类项目的实践。

课程作业:山东省“乡村记忆”工程试点项目,具体要求详见甲方提供的设计任务书。要求完成整体概念设计,包括平面布置、建筑造型、内部空间,设计成果包含专业图纸及分析模型。

第三阶段:主要开展设计竞赛及职业能力的培养,在专业发展的同时加强项目管理等能力地培养,加强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广泛性。

《室内快题与竞赛》 2.5学分,54学时 第七学期,课程阐述:课题设置针对国内高水平的设计专业大赛和即将进入设计单位以及研究生深造入学考试的必要准备。课题进度将分为调研与分析和快速设计前后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锻炼快速敏锐的条件领会与问题处理能力;第二部分锻炼快速设计能力。

作业1:小型室内专题的概念设计(课程老师提供设计任务书)作业2:国内面向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竞赛,具体要求详见参赛文案。

《毕业设计》 第七、八学期。

工作室作为本专业方向毕业设计的教学站点,学生可在“工作室”完成毕业设计。

四、本工作计划

1、针对工作室教学、科研、实践特点,建立完善的教学计划(结合本科教学计划),突出特色,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2、建立、完善工作室各项管理制度。

3、工作室负责人主持全体会议,明确工作室工作思路、方向,及每位成员的责任分工。

4、组织大三学生进行报名,统一组织考核挑选,平时成绩、综合表现、考试成绩相互结合进行选择。

5、健全工作室的空间配备及保障正常教学的仪器设备。

6、组织教师集体备课,邀请校内外专家结合课程讲座。

7、完善作业成果汇报展出,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课程研讨,评估教学成果。

8、指定专人组织全院学生参加重要的设计赛事一次,并进行专业辅导。

9、工作室核心成员外出高质量学术交流,学习其他院校工作室教学经验。

10、教学科研相结合,结合名校建设工程及国家大型课题项目进行展开教学科研,师生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申报科研课题项目,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五、师资队伍介绍

建筑空间设计工作室由室内设计专业教师张震教授主持,结合工作室的研究方向与定位,教学团队由教学、工程实践、科研三类成员构成,其中核心成员4名,课程配套教师5人,外请联合导师5人。

核心成员简介:

张震

工作室负责人

1957年生,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艺术设计专业。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建筑室内设计师协会会员,ICIAD国际室内设计师会员。主要从事室内设计研究及教学工作。设计作品入选“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山东省美术作品展览”获一等奖。2010年上海世博会山东馆总体设计与施工任工程师,并被山东省政府记一等功。主持及参与完成山东财经大学图书馆大厅环境锻铜笔画《惠风盛德》、济南泉城广场《泉乐颂》、章丘朱家峪“闯关东体验馆”建筑与景观设计、浪潮办公园景观设计等横向课题10余项。

黎明 核心成员

1977年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讲师,室内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室内设计及相关理论研究。编著教材《家具设计与生产工艺》,发表《满族乡村民居调研》等学术论文多篇,发表家具设计作品多福,设计作品“禁”入选“山东省美术作品展览”,完成山东宁津蟋蟀文博馆等多项社会实践项目。

王健 核心成员

1979年生、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讲师,室内教研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室内设计及相关理论研究。参与完成山东省教育厅立项课题一项,设计作品先后入选全国第十届、第一届美展。参加“山东雪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设计”,“济南市园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设计”,“济南市西客站片区色彩规划控制”、“山东大厦室内改造设计”等多项横向课题研究及设计工作。

李文华 核心成员

1970年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科研、社会实践。出版学术专著多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多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得良好社会与经济效益。

课程配套教师简介:

马庆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实践及理论研究。梅剑平主要研究方向:家具与环境设计实践及理论研究。

王棋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实践及理论研究,理论及专业基础讲授。朱明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实践及理论研究,理论及专业基础讲授。胡英盛 主要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实践及理论研究,理论及专业基础讲授。

外请联合导师:

周浩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艺系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学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实践及理论研究。

卢正鹏 广东集美设计工程有限公司M组,主要负责实践社会项目设计指导与工程实践。

崔友光 JCD崔友光设计事务所,主要负责实践社会项目设计指导与工程实践。王凯 山东省永康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实践社会项目设计指导与工程实践。

王军 中建八局第二建筑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实践社会项目设计指导与工程实践。

六、关联企业简介

山东省永隆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省永隆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创立于1993年,原称为山东省永隆实业总公司,经1998年改制为山东省永隆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是经国家建设部批准的建筑装饰施工壹级、建筑幕墙施工壹级、建筑装饰设计甲级、建筑幕墙设计甲级、建筑智能化施工贰级,钢结构施工叁级、机电设备安装叁级,特种作业加固叁级等综合性企业。

广东省集美设计工程有限公司M组;

广东省集美组隶属广州美术学院,是全国艺术高等院校最早成立的设计及施工企业,具有国家建筑装饰工程设计甲级、建筑装修装饰工程承包壹级资质、国家展览工程企业一级资质,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职业健康安全与管理体系认证,是全国诚信建设优秀施工企业,连续多年被评为广东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凯安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公司始建于2008年,前身是德国KAN建筑设计事务所。公司主要开展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等业务,承接过国内外各类工程项目的设计及规划。

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装饰公司;

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装饰公司是一家集设计、装饰装修、幕墙设计与施工于一体的大型装饰公司,隶属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公司设计部具备建筑装饰专项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建筑幕墙工程设计壹级资质,是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理事单位。

公司坚持实施精品战略,曾八获鲁班奖,两捧国优杯,两摘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获省市级以上优质工程28项,省级工法3项。2012年被中国建筑业协会授予“创建鲁班奖工程突出贡献奖(参建单位)” 公司设计部拥有优秀设计师25人,有较强的设计能力、技术能力和丰富的从业经验,能够完成机场、会展中心、文体场馆、综合办公、文教卫生、星级酒店等系列高端产品的室内外装饰设计。JCD崔友光设计事务所;

JCD崔友光设计事务所是一家专业致力于星级酒店及连锁餐饮空间设计研究的机构、HBA的深化设计合作伙伴、从业多年来设计团队精心设计了众多知名的酒店及餐饮项目,在各项设计大赛屡次斩获奖项,在山东设计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其他:

山东省永康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清华康利城市照明研究设计院; 新思域设计有限公司; 山东家具协会;

建筑与景观设计研究院 ;

七、招生人数与范围

工作室面向全校吸引品学兼优的设计人才,共20人。其中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12级本科学生15人,双学位学生5人。

八、学生录取标准

录取采用双向选择、择优录取的模式。

2014年10月30日前,有意进入工作室学习的同学提交以下材料至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办公室尚慧老师,联系方式89626327.1、学生需列出前修课程名称、单项成绩和各学期平均学分绩点,在申请单相应位置加盖学院审核公章。

2、整理提交个人个人优秀手绘及设计作业3-5幅(标明班级、姓名、联系方式),供导师进行综合评估。

3、如有课外项目实践和发表论文及设计竞赛参赛证明,也一并提交供导师进行综合评估。

学院空间 篇6

丽水学院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 地处浙江绿谷、瓯江之畔、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丽水市。校园占地面积65hm2, 校舍建筑面积32万m2。建有各类实验 (实训) 室 (中心) 22个。

2 西校区主要休闲运动区域

2.1 运动场

丽水学院西校区运动场位于校园西南角, 按高校正规运动场规模所建, 其中设有足球场, 两侧设有看台, 其旁设有羽毛球场和跆拳道馆, 学院运动会在此进行, 且每当有重大事需召集全校师生时, 如开学、离校、校庆等皆是在此举行。

2.2 球类运动场

西区球类运动作为能和运动场相媲美的少数几处活动空间之一, 自有其特色。该球类运动场 (之后统称为球场) 依运动场东侧而建, 空间比之运动场较小, 是广大师生酷爱之地, 大有人气远超运动场之势。

2.3 乒乓球场

乒乓球场设置地点比较特别, 位于图书馆正下方的地下。地下室主要当作停车场, 但很少得到充分利用, 应师生要求, 用于师生乒乓球娱乐活动。

2.4 台球室

严格意义来说, 台球室并不属于学校, 而是私人承办, 位于西区超市正上方2楼, 作为一项全国普及且容易上手的休闲运动, 台球很受欢迎, 每天于此人流不断。

2.5 中心广场

中心广场位于西区图书馆前, 其占地空间或许并不宽广, 但是景观配置与植物绿化处理的较好, 广场中心和四周皆设有石凳供师生休息, 因建于图书馆前, 使得中心广场有很良好的学习氛围, 每天皆可看到师生于此览书诵读。

2.6 情人坡

情人坡位于艺术学院正南方, 是一块以草坪为主要景观的休闲场所, 其中设有假山石景, 点缀以石凳石椅, 整体表现出宁静祥和的氛围。

2.7 蘑菇亭等小型公共空间

在校园中, 除了那些大型宽阔空间外, 还有许多小型公共空间点缀。这些空间分散布置于校内各个景点, 如食堂前的蘑菇亭, 约20m2大小, 可同时容纳10人左右坐下, 四周以柳杉、麻栎等高大常绿乔木环绕, 使得阳光照射时被阻挡在外, 整体色彩偏暗。道路设置为鹅卵石铺地, 只够单人行走, 成为师生寻求安宁休闲场所的理想之地。

3 大学生对于休闲空间的理论分析及实际情况分析

3.1 大学生对于休闲空间的理论分析

大学生的休闲活动主要是为了放松身心, 减缓压力与调剂生活。学生更为喜欢的是有助于放松和调剂生活的环境和缓解压力的运动。较适合的地方为专共休闲的情人坡、类似蘑菇亭的小型空间和校内举办各项活动的中心广场, 其次为运动类场地。

3.2 大学生对于休闲空间的实际情况分析

学生接触最多的地方是图书馆前的中心广场, 其次是各种球类运动场地, 最后是人迹较少的休闲空间。

4 对于校园休闲区域处理建议

学生喜欢在草坪上学习交往, 尤其是具有微地形的草坪更能激起学生的好感。在进行校园空间景观设计时, 草坪应该被作为一种积极元素加以利用。宽阔的草坪可以包容多种形式的交往活动, 符合大学生的行为特点。

休闲区的绿化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应以“面”为主, 结合功能分区做不同的、有明显层次感的安排, 同时合理地配置景观小品, 体现艺术美、自然美和意境美;在植物种类配置方面要多样化, 四季美观, 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 并体现出“春华秋实”的校园精神。此外, 应善于利用绿化围合空间, 为晨起朗读和背外语营造一个独自的领域空间。

由于休闲景区上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小型聚会、交流、学习、休憩等。这类活动的发生和休憩设施分不开。所以铺装场地上最主要的因素是户外桌椅的设置, 桌椅不仅指实实在在的桌椅, 还包括能充当桌椅功能的设施, 如小径旁的叠石、台阶、花架等。

高校广场不仅是作为被观赏的对象, 还是一个使用空间, 既能满足作为交通枢纽的功能需求, 又能满足人们进行交往和休闲活动的需求。在广场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这些需求, 发挥广场的多样功能, 提高使用率, 也符合经济性原则。

针对实际调查情况, 学生普遍反应校内的休闲运动设施太少, 在校内可以多增加一些公共娱乐空间, 如溜冰场、ktv、游泳池等, 扩大学生在校内的休闲活动圈, 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促进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玉莲, 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学院空间 篇7

1“天使之城”学习空间建设的思路

“天使之城”学习空间是一种能让学习者开放获取、自由参与、互动交流的网络虚拟学习空间。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福建省级示范校信息化校园建设项目为基础, 建设“天使之城”学习空间和专业教学资源库, 形成一个集成各项教学、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和服务系统的校园信息化环境。利用“天使之城”学习空间, 在日常教学中引入信息化教学和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库, 在教学管理中引入信息化管理, 提高专业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促进教学资源更好地为实际教学系统服务, 并通过众多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传播, 使得课堂教学得到有效延伸,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2“天使之城”学习空间建设的实施

2.1“天使之城”学习空间门户系统的总体结构

2.1.1 综合信息门户

将分散、异构的应用和信息资源进行聚合, 利用统一身份认证技术, 通过统一的访问入口, 实现各种应用系统的无缝接入和集成, 提供一个支持信息访问、传递以及协作的集成化环境, 实现个性化业务应用的高效开发、集成、部署与管理。

2.1.2 教学行政管理平台

教学科研管理部门和各教学部门建设教学行政管理平台, 展示专业发展、教学科研、内涵建设和质量工程建设等方面的最新成果。

2.1.3 校企互动信息化平台

包括行业企业信息发布咨询模块、校企互动课程开发模块、校企合作科技服务模块和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管理模块等, 实现校企多方信息的交互和传递, 满足校企师生在线交流、业务指导、师生互动信息统计、校企合作工作站在线信息交流、教师考核与评价等需求, 为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考核评价及信息反馈提供依据。

2.1.4 教师个人空间和课程学习空间

校内教师和企业 (医院) 一线兼职教师建立教师个人空间和课程学习空间, 依托空间技术准备和实施网络空间教学及实景教学, 进行作业布置、批阅和课程考核, 并共享个人最新教学资源和教学建设成果。

2.1.5 学生个人空间

学生建立个人空间, 依托空间技术进入教师个人空间开展自主学习和跟帖作业, 在各自空间提交课程作业, 分享学习成果,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记录专业学习过程。

2.2“天使之城”学习空间门户系统的管理构架

2.2.1 系统管理模块

提供给系统管理员进行结构的创建和维护, 基础数据的准备, 资源的上传、下载、审核、编辑和删除各级权限功能。

2.2.2 用户管理模块

提供了数字化教学资源上传、下载、维护等功能, 包括对资源的审核、编辑、发布以及删除功能。

2.2.3 学习管理模块

提供给教师在课程辅助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用到的功能。

2.2.4 作业管理模块

提供给教师作业布置、学生作业提交和教师作业批阅等功能。

2.2.5 问题管理模块

提供给学生在线提问和教师回答学生学习过程中各种疑问的相关功能。

2.2.6 测试管理模块

提供题库维护和自我测试功能。

2.2.7 在线帮助模块

提供帮助教师、学生等使用者熟练解决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问题的功能。

2.3“天使之城”学习空间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建设

2.3.1 课程素材资源建设

以课程作为专业教学的基础单元, 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教学标准、教学设计、教学项目 (任务) 、教学案例、实习实训项目、考试大纲、试题库、辅助性教学资料等系统地转化为数字化教学资源, 形成优质课程教学素材, 实现共享, 配合在线考试系统, 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2.3.2 特色专题资源建设

广泛收集和整理相关专业行业的发展动态、工作报告、人才需求情况、对应的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相关领域名人和名家的成长感悟、同类院校专业建设情况等, 形成一个完整的特色专题资源体系, 为专业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素材资源。

2.3.3 优质视频资源建设

以传授专业理论为主题, 录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项目负责人和各级教学名师的专业教学现场视频;以传授专业技能为主题, 录制医药卫生行业专家和技能能手的现场操作视频;以传播先进理念为主题, 录制高等职教研究和医药卫生行业管理专家的讲座视频。

2.3.4 虚拟实训室和仿真教学软件建设

践行“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通过模拟真实的职业现场, 以虚拟仿真职业活动为主线, 利用仿真教学系统再现实际的生产情景和工作过程。学生在虚拟实训室按照实际工作过程, 自主操作虚拟设备, 边工作边学习, 让学习成为一种虚拟仿真情境的体验, 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 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课堂教学、虚拟仿真、实际操作三位一体, 实现了学习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虚拟仿真与职业活动的有效衔接。

3“天使之城”学习空间建设的成效与思考

3.1“天使之城”学习空间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

3.1.1 促进学院教育教学及管理水平提高

在“天使之城”学习空间建设过程中, 学院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管理、服务等领域, 为学院教学、管理、服务等提供技术支撑, 特别是实现专业优质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 切实提高了护理、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等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并带动了医药卫生类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 实现相关专业优质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 提升了学院社会服务能力。目前在“天使之城”学习空间已建有精品资源共享课96门, 并逐步实现了全院专业课程、重点课程网络化;建成护理、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4个共享专业资源库, 使数字化教学资源得到了共享, 实现了网上交互式教学和远程教学,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课后复习和自主学习,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性和能力, 增强了教学效果。“天使之城”学习空间建设提高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在2012年和2013年的“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 学院的3位参赛教师分别荣获高职组“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项目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1项。

3.1.2 促进学院社会服务及培训能力提升

多所职业院校到我院参观交流信息化校园建设项目, 同时在行业系统中也产生了辐射作用, 实现了与省内各医院、医药企业的信息共享。护理专业和药学专业还参与了教育部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效。学院发挥数字化教学资源在乡村医生在岗培训、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在岗培训、行业岗位培训、行业资格考试考前培训等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中的作用, 开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教学资源库, 并在“天使之城”学习空间开设相关培训课程, 通过“天使之城”学习空间开展远程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目前“天使之城”学习空间注册用户超过1万人, 总点击次数达200万次以上。学院还利用“天使之城”学习空间举办过多次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前培训、乡村医生在岗培训、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培训等社会培训服务。

3.2“天使之城”学习空间建设的探索思考

信息技术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高峰期, Web2.0的特性不断延伸辐射, 云计算、移动互联、社交网络等新技术的涌现和成熟, 使信息系统的开放共享正在成为常态。随着Web2.0的应用日趋成熟广泛, 社会信息系统和校园信息系统正走向融合, 个人媒体中心 (如博客、微博等) 、个人社交网络 (如人人网、开心网等) 、个人资源中心 (如i Cloud、Cloud Driver等) 、个人知识库 (如幕课、微课) 将成为未来信息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将所有服务放到公共云, 使所有服务社会化是一个理想的目标[1]。学院可以逐步发展“天使之城”学习空间, 以私有云的方式为学院各部门、系部及师生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 同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 将一些优质的、成熟的资源以云的方式提供给社会和其他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 并逐步实现“天使之城”学习空间服务的社会化。

“天使之城”学习空间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阶梯式发展的系统工程, 建设之前要先进行顶层设计, 减少重复建设, 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具体建设过程中, 不仅要重视项目的实施, 还要重视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和其使用需要, 探索和创新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师培训方案[2], 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而推动信息化校园建设向更高的目标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构建信息化校园成为高等院校建设的必然趋势, 以高性能、全覆盖的校园网为基础, 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资源的全面整合是高等院校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学院还应进一步加大投入, 推进应用, 努力将信息化校园向智慧校园推进, 为师生创造一个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的智慧校园环境。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信息化校园建设项目为基础, 建设“天使之城”学习空间和专业教学资源库, 发挥信息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巩固规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校企合作和服务社会中的支撑作用, 形成一个集成各项教学、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和服务系统的校园信息化环境。

关键词:“天使之城”,学习空间,信息化校园

参考文献

[1]沈立强.云时代的校园数据中心[J].中国教育网络, 2012 (6) :42-44.

学院空间 篇8

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受到空间品质高低、活力大小的影响, 这一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校园空间结构的研究将有利于人们对校园空间环境的认识, 有助于营造校园特有文化氛围, 满足大学生日益增加的文化需求, 对改建、扩建、新建和谐校园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校园空间可以分为以建筑物和绿化植被为主的“实”的要素和由建筑物跟绿化植物围合组成的“虚”的要素两部分[1]。建筑物包括教学楼、学生公寓楼、图书馆、食堂等, 是校园空间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大学生进行文化教育、身心发展、能力提高不可缺少的场所。大学校园的绿化空间环境是校园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体现大学的风格和品位, 反映校园的风貌特色, 还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2 学院基本概貌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坐落在千里赣江第一城——江西省赣州市, 地处风景秀丽的章江之滨。校园占地面积58.39万m2, 绿化面积达17万m2, 已完成校舍建筑面积达24万m2。其中, 主教大楼的建筑面积为53000m2, 两栋教学附楼的建筑面积为26000m2, 实验楼面积23200m2, 图书馆面积18200m2, 拥有全新多媒体教室64间, 教室座位数20314个 (其中多媒体教室座位数11198个) 。整个校园环境优美, 布局和谐, 校园建筑风格典雅, 渗透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主要由食堂和商业中心、教学楼、学生公寓等实体要素部分以及绿色空间等虚体要素构成。现状布局详见 (图1) 。

3 存在的问题

3.1 学校食堂分布不均, 商业点小且种类少

应用科学学院校区有学生宿舍17栋 (近万人住校) 分布于校园左侧, 而食堂位于12~17栋学生宿舍附近, 分布不均衡, 过于集中, 对于偏离食堂的学生宿舍, 就餐路途远且费时, 特别是冬天或阴雨天气, 给学生就餐带来不便 (图2) ;校内超市主要消费群体是在校大学生, 学校有两个商业点, 分别是位于食堂的通达超市和3栋宿舍楼下的阳光便利商店, 类型皆以小型超市为主, 商品种类不全且量少, 不能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很多学生为了满足生活需求, 需要前往市区商场购物。

3.2 车辆停车随意性大

在应用科学学院校园里, 很多外来车辆频繁进出校园, 有些教师也在经济条件提高的情况下购买私家汽车, 校园内机动车的数量迅速增加。大部分车主为了方便, 随意选择地点停车。据调查, 校园停车聚集地多集中于:第一、二教学楼间, 逸夫楼, 图书馆, 食堂等场所, 甚至有些车辆直接就位于路边停车, 这样虽然方便, 但在上下课高峰时期, 对原本较窄的道路通行影响很大。

3.3 休憩场所缺乏和校园绿化空间不足

休憩空间是校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舒适合理的休憩空间能够给旅憩者良好的感受和长久的回味, 而且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及健康状况等旅憩群体的需要。一般来说, 老人和小孩倾向选择小区空间和社区空间, 应用科学学院校区有教职员工近600人, 大部分的家庭都有老人和小孩, 但整个校园树木少, 绿化面积小, 没有专供老人和小孩休息、游玩、娱乐的场所及设施。

4 今后校园空间优化布局及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培养人才战略的转移, 和谐的校园空间环境的建设越发显得重要。因此, 大学校园的商业、食堂, 休憩场所的选址以及绿色空间规划时不仅要布局合理、绿化达标, 更要满足整个校园的功能需要和师生的心理及精神需求。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由于是新建校区, 其教学楼、学生宿舍、活动区等还有许多需要优化的地方, 现提出笔者的拙见, 可以部分借鉴兄弟院校的布局模式, 努力把学院建成广大学子求知学习的理想殿堂。

4.1 实体要素布局原则

建筑物是校园空间实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的建筑物应该能够突出校园特点, 并且反映学生心理与环境行为, 校园的建筑风格要能够给人一种强烈的第一印象, 比如清华大学的清华门、北大的未名湖, 能够让人过目不忘, 在学子心中留下永久的回忆。

4.2 虚体要素组成原则

根据城市设计的理论, 开敞空间是比建筑实体更具有生活意义的场所[3]。植被绿化是优化校园空间的重要因素, 校园的花、草、树、木皆是形成校园文化和优雅环境的重要内容, 绿树成林能够保证空间的舒适度和围合感, 营造安静舒适的自然环境气氛, 参天大树是校园成长发展的历史见证, 有着特别的意义, 绿树中掩映的建筑更能体现和谐校园的本身特色。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应以块状绿色开敞空间为主的设计手法, 使道路婉转有趣, 绿色植物错落有致, 线状的道路、绿树、建筑、空间连接块状草地, 构成合理的空间体系。

4.3 应用科学学院校园空间优化布局对策

4.3.1 食堂、商业点按照生活区的服务范围来选址

学校食堂的功能是为了很好地满足全校师生就餐的需求, 食堂距离近, 菜品多, 味道好, 价格实惠, 是大学生就餐的理想去处。学院学生宿舍共17栋, 而第1、2、3、4食堂集中于12~17栋宿舍的区域范围。规划布局时, 可以在1~11栋学生宿舍的区域范围内选择一个适合的位置再重建食堂, 可以把第3、4食堂搬迁在此区域, 把食堂分布均匀, 这样就解决了校内学生就餐的问题, 即第1、2食堂为12~17栋学生的就餐范围, 而第3、4食堂为1~11栋学生的就餐范围。如南昌大学前湖校区, 占地面积大, 且学生人数多, 学校食堂分散于学生宿舍各处和教学区附近, 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全校师生的就餐需求。

大学校园商业空间是校园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空间形式, 对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校园商业点是学校师生日常生活的需要, 距离近, 商品全, 价格实惠, 是师生购物的第一选择。商业中心的选址可以借鉴附近中心的商业规划理论, 比较集中、规模大的商业设施在规划选址时, 应尽量布置在学生生活区或教工住宅区内。这样的布置方式可以方便教工、学生的日常购物。当学生宿舍区和教工住宅区的规模大时, 为了使用上的方便, 这两个区域的商业中心最好分开设置[5], 比如在1、2食堂和3、4两处楼上各建一个大超市, 要求商品齐全, 以便于经营、使用。当学生公寓区和教工住宅区规模较大, 超出商业点服务半径的位置, 可在校园的适当位置布置其他小型商业点, 这将使购物越加便捷 (图3) 。

4.3.2 加强校园交通管理

停车场也称“静态交通”, 是城市道路交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6]。学校停车场也是校园整体规划中不可缺少的, 它的修建满足了学校车辆日益增长的需求。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停车场分为集中的停场所和分散的停车场所, 学校集中停车场位于主教学楼前方广场, 主要面向到达校园的长时停放的车辆, 达到截流效应, 有助于校园内机动车流量的控制;分散的停车场所主要分布在第1、2教堂楼旁, 有助于教职工群体和临时停车使用, 具有良好的可达性。随着车辆的增多, 停车场远远满足不了停车需求, 尤其是在大型活动以及新生入学期间, 乱停乱放的车辆随处可见, 这不仅占据学校道路空间, 有碍校园整体风貌, 也严重影响道路通行能力。这就需要根据学校交通容量采取一定措施来解决车辆多而导致乱停乱放的现象。

(1) 有效控制通行证的发放数量。

学校通行证发放对象为该校教职员工和部分与学校有往来的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对于驾车进入校园的本校教职员工和部分往来的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一律凭学校通行证进入校园。

(2) 减少外来机动车数量。

为了保持校园良好的环境, 抑制机动车辆的过度使用, 学校分散的停车场所车位数量要有所限制。对于外来车辆进入校园可进行收费, 其收费按照赣州市机动车的收费标准, 有效地控制车辆随意进入校园。如四川大学在2008年1月开始收费, 标准为小汽车4元/4h, 4h后每2小时加收1元;大汽车4元/4h, 4h后每1小时加收1元;13m货车8元/4h, 4h后每1小时加收1元。

(3) 限制学生使用机动车。

随着经济的发展, 生活条件的富裕, 少数学生 (大学生, 研究生) 都拥有自己的车辆, 尤其在研究生公寓楼下, 经常可见一些机动车车辆停放路边, 这样也使校内车辆增多, 乱停的现象严重。原则上, 北美大学不鼓励学生使用机动车, 所以大学设立条纹性的章程来限制学生使用机动车, 也有设置一定条件来控制学生群体的机动车使用[7]。

(4) 设置禁止停车、停车场方向导示牌。

由于停车场位于主教楼前, 很多外来车辆不清楚停车具体方向, 选择随意停车路边, 因此保卫处工作人员可以在教学区、生活区学生常出入的地方, 或者影响交通通行、经常乱停车辆的地方设置禁止停车的警告标志, 同时设置校园停车场去向导示牌, 这不仅使驶进校园的车辆容易找到停车场所, 也能解决学校校园内车辆乱停乱放的现象。

通过以上几点对机动车停车通行的管理, 可合理解决车主随意停车、路边停车的现象, 减少车辆在校园的穿越, 同时也可减少机动车对教学区和学生的生活区的影响, 保证师生出行的畅通性和绿色化。

4.3.3 规划休憩场所要合理配置资源, 利用资源

休憩场所即休息场所, 休憩场所布局要考虑可达性和生态环境等因素, 可达性是指到达游憩空间的难易程度,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反映游憩空间布局是否合理[8];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能提高校园空间品质, 而且也是一种十分宝贵的资源。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来选择休憩区域位置, 各类休憩场所都是为民服务的, 从交通条件着想, 其位置应选在被服务居民能方便到达的地段。每天上班的工作人员, 如能够在其服务区域内有个良好的休息场所, 坐在林中的石凳上, 听着鸟的叫声, 静静地感受大自然, 一天的辛苦、工作的压力也会全然消失。作为新建校区, 没有绿树成荫的林子, 没有宁静公园, 没有设施宜人的自然环境, 但学校可以利用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资源, 如学校后山公园, 其公园里布局有林荫小道、休息凉亭、石凳、石桌等, 不仅方便到达, 而且生态环境好, 是学校老人、小孩以及师生散步、游玩、嬉戏的最佳场所。规划时, 可以在后山方向修建一扇后门和宽广的台阶道, 这样便于老人、孩子安全出入公园。校园林荫带位于校门左右侧, 规划时可以使林荫面积增大, 集合校园环境要素, 修建校园休憩空间, 同时多种高大树木、植被, 其内布置小道、石凳、石桌等小型休憩设施, 培植与校园空间环境协调的树种和花卉, 营造独特的具有大自然的空间环境。

4.3.4 突出生态校园理念

生态校园指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 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遵循人与自然协调的原则, 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和建设实施, 形成体现校园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校园生态系统。如果将校园比作一个生态系统, 由于有了人的活动的存在, 因此就有一个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的关系.同时作为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它必然与区域生态系统乃至全球生态系统发生联系, 二者必须和谐一致[9]。校园绿化是生态校园的一部分, 校园空间绿化要整合人工要素与自然要素, 但要求人工要素必须适应自然要素, 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 再进行人工要素的建造, 同时在空间绿化中, 为了突显一些主题, 有必要改造自然要素以适应人工要素。如赣南师院黄金校区, 地处黄金开发区, 自然环境良好, 校园建造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的山、水、植物以及生态格局, 营造适合校园自然环境的人工环境, 把山地、河流等自然要素与校园的严谨氛围有机地融合起来,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因此校园布局不仅要尊重和保护自然, 把校园环境与自然环境普遍联系起来, 还要注重校园内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共存和融合。

4.3.5 合理设计校园绿色空间

校园绿化泛指天然植被以外, 为改善校园环境而进行的树木花草的栽植, 就广义而言, 校园绿化也可以归入园林景观的范畴。校园绿化的目标是为师生校园提供一个具有良好生态环境、优美的、可供学习交流的、可供休憩娱乐放松身心的场所[10]。应将校园绿化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 校园绿化要根据环境主题、地形地貌条件, 以及不同树种的形态、色彩特点相互配合布置来求得校园环境总体的协调[11]。应用科学学院空间绿化可以仿照江西师大的绿化模式, 校前区、学生生活区、教学楼区、道路两边等有茂密高大的树木, 并结合雕塑、草坪、湖等构建出师大和谐、优雅的校园环境, 设计出轻松惬意而又充满活力的生活化的绿化空间。在绿化时, 可以结合应用科学学院校区自身特点, 多种些高大树木并适当结合雕塑。当然, 还要考虑自己的办学特色、校园模式, 发扬自己的风格和特性, 努力做到采众家所长, 又能突出自己的风格, 从而形成特有的校园空间特色。

5 结语

学院空间 篇9

2015年1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常务会议, 确定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的政策, 为创业创新搭建新的平台。在本次会议上, 李克强指出应该顺应网络时代潮流, 大力开创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局面, 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而“众创空间”概念的提出对于激发亿万群众的创造活力, 尤其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青年创新人才和创业团队的创业热情有积极意义。简单来说, “众创空间”指的就是创业服务平台, 而大力发展“众创空间”要依靠社会的力量, 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区、高校和科研院所发挥政策的集成效应, 从而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孵化与投资相结合, 在此基础上, 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而高校也成为搭建“众创空间”的排头兵, 本文旨在对高职院校搭建“众创空间”过程当中所出现的问题加以系统分析, 并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切实分析已经取得的一些成绩, 并对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以正确思考。

二、高职院校在搭建“众创空间”平台过程中的现状分析

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普遍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 难就业、就业质量低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所担忧的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就业也成为高职院校领导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国务院相关政策的扶持下, 各高职院校也在纷纷出台一些政策, 切实采取了一些措施推进“众创空间”平台的构建, 本文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来具体分析一下目前在搭建“众创空间”平台的摸索中所取得的一些成绩。

(一) 相关政策的出台

为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创业人才,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活动,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于2014年6月出台了《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园管理办法》, 在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内为大学生创业专门开辟了创业园, 准许本校的在校生及毕业两年内 (含两年) 的大学生在学校内利用学校的场地进行创业, 同时学院专门成立了学院创业园管理委员会, 对学生的创业项目给予可行性分析, 对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和创业实践进行相关的指导, 并对进入创业园的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相应的跟踪管理, 并且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还制定了学生创业资助资金实施办法, 对于一些在科技含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市场前景方面比较突出的创业项目给予无偿资助。项目无偿资助分为四个等级:0.3万元、0.5万元、0.8万元, 1万元。这些政策的出台无疑为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解决了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所担心的创业场地和创业资金的问题。而也正是相关政策的出台, 对于搭建“众创空间”平台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二) 创业课程和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

为了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正确地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了创业模拟实训课程, 对有创业意识的同学加强政策的解读和创业实践的指导, 并给予大学生学分奖励, 让更多的大学生去了解创业, 去体验创业, 去实践创业。在创业模拟实训班中除了让本校有资质的专职老师担任课程讲授工作以外, 学院还从外部聘请专业的创业培训讲师到校任教, 不是让创业教育仅仅停留在教科书上, 而是让创业教育能汲取更多的创业实践和创业指导。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创业模拟实训与苏州市人社局合作, 拿到培训证书的同学在以后的创业过程中可以得到苏州市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至今为止, 学院已经开办了54期创业模拟实训班, 共计培训人数达到2300多人, 合格率高达95%。

(三) 逐鹿创业大赛, 让梦想照进现实

创业大赛是提高学生创业技能和创业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也是检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平台。为了帮助大学生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我校就创业中心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业创新大赛。近两年来, 我校积极组织、承办、协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 在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上、创新创业的氛围营造上获得了一定的成效。

2015年5月, 独立影像创业团队在国际教育园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同时, 半湖电子商务工作室获得了二等奖的成绩, 青春派电影工作室获得了三等奖的成绩。

2015年8月, 我校当红电子商务工作室, 参加全国互联网+大赛, 获得了江苏省赛区三等奖的成绩。

2016年9月, 我校独立影像创业团队获得了江苏省第二届互联网+大赛一等奖的好成绩, 同时, 该团队还获得了商务部创业大赛一等奖和团中央举办的挑战杯大赛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

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 对于大学生创业团队来说是一次磨练, 也是一次能力的锻炼, 在参赛过程当中, 让大学生的创业思维得以拓展, 创业实践得以检验, 是有效搭建“众创空间”平台的有效途径。

三、有效搭建“众创空间”平台, 开创高职院校创业新局面

高职院校在搭建“众创空间”平台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 然而对于切实有效地构建“众创空间”平台, 在做法和政策扶持方面还停留在浅层次, 需要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 让有创业意识和创业兴趣的大学生能有效地开展创业实践。

(一) 在创业孵化模式上, 按照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要求, 推进“众创空间”的搭建

创业项目要以市场为导向, 遵循价值规律的引导, 提高市场收益是硬道理。因此在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时, 要让学生走出象牙塔, 走向社会, 在市场浪潮去发现创业机会。

以学科建设为平台, 以专业教师为引路人, 提高创业实践的科技含量和学术价值, 切实推进以学致用。

顺应网络时代潮流, 利用互联网推进创业实践, 让大学生创业依托互联网资源实现资源整合。

(二) 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

在大学生进行创业过程当中为其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引导他们完成企业的注册手续, 简化登记手续, 为创业企业工商注册提供便利。同时在学院内部继续加大对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场地方面的支持。对于未能进入创业园的大学生创业团队, 各二级学院应该开辟专门的场地进行创业团队的孵化工作, 形成上下一心, 自下而上共同为大学生创业团队服务的局面。

(三) 在创业资金方面完善创业投融资机制

目前学院对于大学生创业团队的资金支持, 主要来源于学校的专项拨款, 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更多资金的筹集需要依靠大学生自身的力量, 这也制约了创业团队规模的扩大, 难以深化创业实践, 因此应该开辟多渠道、多途径的创业投融资机制, 利用学校的校友资源和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创业筹集更多的资金支持, 甚至可以培育发展天使投资。

(四) 开创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环境

继续加大对大学生的创业模拟实训, 切实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 在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定期举办创业训练营, 让大学生在创业训练营中进行切磋, 进行成长。

学院空间 篇10

信息共享空间简称IC, 它把丰富的数字数字信息资源、计算机及多媒体设备、专业馆员、计算机专家以及舒适的馆舍空间集合在一起, 使图书馆融入教学和科研的全过程, 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信息服务。这种新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一经推出后, 在北美特别是美国的大学图书馆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IC在国外建设的成功实践, 近年我国高校的图书馆学术界对其越来越关注, 一些专家和学者积极投身到图书馆IC服务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当中。

二、国内图书馆 IC 建设状况分析

我国大学图书馆构建IC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在新馆上建立IC, 一种是在原有图书馆上改建成IC。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的IC是在闵行校区的新馆上建立的, 上海复旦大学的信息共享区是在上海市视觉艺术文献中心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 其他如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也都在积极的尝试和实践。综合来看, 我国高校图书馆在一定程度上采用或者模拟了国外的模式, 简单完成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 初步实现的了空间、服务、资源的有机整合, 为用户提供了一站式的信息资源服务。

三、高职院校 IC 研究现状

高职院校由于历史定位及现实条件的局限, 虽然IC建设更是困难重重, 但是理论研究已经有不少学者先行进行了探索, 据笔者在CNKI数据库进行文献搜索, 共有11篇研究高职院校IC的论文, 有的对高职院校如何结合本校实际建设IC进行了探讨, 有的另辟蹊径, 从校企合作方面研究了建设IC的可能性。

四、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建设 IC 研究

4.1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建设IC可行性

2009年,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在江门市政府的支持下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 建成近2万平方米面积的馆舍。截至目前, 馆内藏书128.5万册, 其中纸质图书65万册, 电子图书63.5万册。其中约85% 是结合学院相关专业和学科及学生素质教育方面的图书, 文学图书占15% 左右。学术期刊占期刊总数80% 以上。

我校已经建成了基于WEB2.0技术的图书馆网站, 包括电子图书、期刊, 以及我馆自建数据库, 已购买数字图书馆有中国知网、书生电子图书、Oalib英文资源、汉斯中文学术期刊, 可用电子资源包括中华数字书苑、维普考试资源系统、实训教学视频库等十几种电子资源, 师生均可在校园网上查阅, 电子资源实现24小时全天候开通。

基于我院图书馆这些年设备、信息技术不断发展, 使建设IC为读者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4.2 江门职院发展 IC 的必要性

4.2.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要

近年来, 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对一线应用性技术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滞后, 难以满足企业对高素质应用性技术人才的需求。IC的作用可以使图书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促进学生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 进而满足我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4.2.2我院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普及, 使传统的校园图书馆逐渐失去了信息资源中心的位置, 而IC能够提供强大的学习和科研支持, 它借助于各种技术的支持, 整合一个资源极为丰富的空间, 为用户提供帮助和指导, 将自己重新定位为用户所不可缺少的工具, 让用户享受信息资源, 提高信息素养, 进而提高图书馆在我院各部门中的核心竞争力。

4.3建设方向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立足江门, 辐射珠三角, 是广东省中小企业培训示范基地、广东省唯一的染整技术中小企业培训基地、江门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等。基于学院的定位, 我校图书馆的IC建设应定位在:一是科学设置物理空间, 为用户提供个人学习、分组研讨、培训教育、论文写作、学术科研、休闲娱乐等功能的场所。二是完善虚拟空间, 建设资源较为丰富的电子资源, 包括电子图书、期刊, 使IC的资源建设融入到我院各学科教学与科研的整个过程中 , 促进教、学、研究。三是成立专门的IC工作团队, 应该包括图书馆员、IT专家、学科馆员、兼职馆员等。四是运用现代化自动化集成系统使图书借阅、工具书及过刊阅览、中文报刊阅览、参考咨询服务、电子阅览、馆藏检索等实现智能化自助服务。

4.4构建思路

根据国内外图书馆IC研究和建设成果, 借鉴我国一些本科院校构建IC的经验, 结合我院图书馆的实际情况, 我校的IC建设可建立在在原有场馆改建的基础上, 通过整合现有的基础设施、物理空间、信息资源、技术人员, 在服务上融入IC理念, 从而实现IC的功能, 是比较合适的。

4.4.1物理空间布局

(1) 综合服务台

位于我校图书馆入口一楼大厅, 向用户提供有关IC内容的服务项目、资源和功能的基本信息, 引导用户到相关区域获得所需信息或文献, 服务区还提供其他支持以保证IC的正常运行, 例如, 负责计算机、复印机等设备的故障维修。

(2) 计算机服务

位于四层, 共设置计算机50台, 安装有办公软件、图形图像处理工具、科学数值计算工具、数据库客户端软件、文献处理软件、科学绘图和分析软件、平面设计软件等, 支持网络浏览、文献检索、数据处理、论文写作等工作。

(3) 纸质资源

位于二三层, 收藏理工类、人文社科类、法治类、艺术类、工具书类图书一万余种, 每年更新千余种。

(4) 报刊阅览

位于一层, 现有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末等期刊200多种。

(5) 个人学习区

位于一二三四层, 相对安静的开放空间, 配备桌椅、提供有线和无线网络接口, 支持利用电脑和手持设备学生查阅文献、处理数据、撰写论文等任务。

(6) 小组研讨区

位于一、四层, 独立空间, 用玻璃墙隔断, 可供6—10人群体学习与研讨, 配备桌椅、白板、网络端口、电源接口等, 预约提供投影设备, 需要预约。

(7) 数码工作室。

配置电脑、扫描仪、刻录机、复印机、数码照相机等数字输入输出设备以及不同版的编辑软件。为各种类型媒体提供制作、打印、刻录等服务。

(8) 多媒体会议厅

位于四层, 配有计算机、多媒体投影机等先进的视听设备以及其他可遥控设备 ( 如电动屏幕、电动窗帘、灯光等 ) , 适用于进行多媒体教学、专题演讲、报告会、学术交流会、演示及娱乐等。与校园计算机和互联网相连, 可以共享校园网和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

(9) 休闲区

位于四层, 配置舒适的沙发、休闲期刊和报纸、液晶电视、咖啡饮料自动售卖机, 使读者学习之余休息。

4.4.2虚拟空间建设

(1) 数字图书馆

把图书馆现有的数据库、电子图书、搜索引擎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建立索引库。结合我院的专业特色, 搜集、组织网络信息资源, 建立资源导航库。

(2) WEB环境

把IC服务介绍、图书馆IC分布图、在线课程管理系统、各类WEB门户站点、搜索引擎、读者在线服务、电子邮件等融入到图书馆IC主页的设计中。

(3) APP服务

充分利用移动通信技术, 把图书馆IC相关服务与当前热门的及时通讯软件微信和微博连接起来, 构建公共服务主页链接, 实现图书馆、图书馆馆员、读者之间实时的信息推送服务。

4.4.3人员配置

江门职院图书馆的所有馆员都要直接或间接参与到IC的建设和管理中来, 构建一支以IC为核心的管理团队, 确保在图书馆的建设中融入IC的理念。包括:总负责及管理人员、参考资源馆员、IT技术人员、学科馆员、在线咨询和信息人员、组织和协调人员、普通图书馆员、兼职图书馆员。

五、几点思考

截至目前, 国内大学图书馆建立IC服务的越来越多, 投入到IC研究中的学者也不断增加, 站在前者的肩膀上, 笔者以自己图书馆的实例简要分析了本校图书馆的建设IC的可能性, 但是IC建设毕竟是一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工程, 牵涉到一个学校发展大计, 所以IC建设一定要理性, 要充分考虑自己学校的校情、馆情。关于我院图书馆IC建设, 笔者认为, 还应做好以下几点:

(1) 充分争取地方政府和学院领导支持。有了地方政府支持, 在IC建设上可以获取相应的资金支持, 而学校领导的支持, 在IC建设和管理上获得更多的决策权, 如资金调配、人事安排、资源配置、绩效考核等, 使图书馆在与院系合作上取得更多的主动。

(2) 要做好IC建设的前期规划。充分调研、分析用户需求, 明确IC构建的使命、目标和预期结果等, 制定出合理的IC建设方案, 使图书馆结合自身实际, 以较低的投入获得较好服务效果。

(3) 加强与我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合作。, 图书馆可主动寻求他们的技术支持与合作, 请他们提供相关的学习软件和应用支持, 制作有关的软件开发、网络应用、课件制作、多媒体制作等方面的课件及进行现场指导, 并定期进行IC的网络维护和软硬件升级、检修等工作

(4) 加强与各院系的合作, 图书馆应充分利用他们的教学资源和专业优势, 让他们参与到学科资源建设中来, 通过邀请教师到IC讲座和授课, 以及聘请各学科的专家参与在线问题咨询、学科定位导航和现场学习科研指导等工作, 以推动IC服务和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共同发展

(5) 加强对我院在校学生用户的宣传引导工作, 引导他们积极使用IC服务, 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利用IC中资源, 承担IC中的综合服务职能, 如有关图书馆资源和服务以及方向性问题等一般性咨询和信息技术指导工作, 以此来提高IC服务的受众面和人气指数。

(6) 制定图书馆IC管理规定, 明确IC服务规则、工作人员职责、各服务区使用细则、规章制度和服务质量跟踪体系等。

参考文献

[1]任树怀, 孙桂春.信息共享空间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与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6 (3) :24-27

[2]王芙蓉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研究[J]图书馆界, 2011 (2) :72-75

[3]李铁梅高校图书馆构建信息共享空间实证分析[J]新世纪图书馆, 2010 (1) :66-68, 93

上一篇:门诊信息化管理下一篇:工业设计产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