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反恐怖主义研究

2024-11-30

国际反恐怖主义研究(精选5篇)

国际反恐怖主义研究 篇1

摘要:反恐怖斗争是当前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的中心工作,反恐怖防范标准化有利于提高反恐怖防范的有序化程度,也可以为反恐怖防范提供可靠的技术和管理决策支撑。本文结合我国反恐怖防范及其标准化现状,分析了标准化在反恐怖防范工作中的作用,确立了反恐怖防范标准化对象,构建了反恐怖防范标准体系。

关键词:反恐怖防范,标准化,标准体系

1 引言

中国首部国家安全蓝皮书《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报告(2014)》[1]指出,在众多国家安全威胁中,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突出问题,反恐怖斗争成为当前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的中心工作,是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反恐怖防范涉及面广,具有高度的综合性,需要法律规章的保障,也需要各种新技术作为支持,而标准化是新技术推广和优化管理的重要方式,也是法律法规的重要补充。制定和实施反恐怖防范相关标准,有利于提高反恐怖防范的有序化程度,可以为反恐怖防范提供可靠的技术和管理决策支撑。

2 我国反恐怖防范的现状

2.1 机构建设

为了应对暴力恐怖袭击,加快反恐体制建设,2001年我国成立了反恐怖协调小组,2002年公安部成立了反恐怖局,2013年国家成立反恐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在公安部反恐局[2]。各省市也陆续成立了地方领导小组并启动相应工作。

2.2 立法

我国2016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以下简称《反恐怖主义法》)[3],标志着我国反恐怖工作正式纳入法治轨道。

2.3 全民防恐与反恐体系

恐怖分子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往往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反恐在以公安机关为主要力量的同时,还需要全民参与,建立全民防恐与反恐体系[3]。2014年,国家反恐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出版了《公民防范恐怖袭击手册》[4],并免费向群众发放。各省市地区也在开展《反恐怖主义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民应对暴恐的防范意识。全社会反恐、防恐常态化工作机制逐步建立。

2.4 涉恐信息收集

情报信息是反恐工作的关键环节。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单纯依靠传统侦查模式开展涉恐信息收集工作显然不能有效防范恐怖主义活动,必须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情报收集工作[5]。2014年11月,国家反恐怖情报信息平台联合坐席制启动。情报信息平台自运行以来,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大力加强涉恐情报信息整合共享和综合研判,及时发现预警性情报信息,坚持情报与行动高效联动,将大部分暴恐活动遏制在萌芽状态,为维护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关键作用。

3 我国反恐怖防范标准化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国尚没有在国家层面开展反恐怖防范标准化工作。行业标准化工作中,公安部2007年发布了反恐怖信息管理数据及代码相关标准,交通运输部于2015年发布了《交通运输行业反恐怖防范基本要求》,规定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反恐怖防范的基本要求。地方标准化工作中,目前已有天津市、上海市、安徽省、杭州市发布实施重点领域反恐怖防范地方标准,内蒙古也已将反恐怖防范标准化工作纳入2016年标准制定计划,将在党政机关、化学行业、生物行业、通信行业等19个领域研制反恐怖防范标准。

4 标准化在反恐怖防范工作中的作用

4.1 保障反恐怖防范工作更合理

通过制定反恐怖防范管理、技术方面的标准或规范,能够有效保证反恐怖防范工作方向明确、要求科学、配置合理,真正起到引领和约束作用。

4.2 提高反恐怖防范管理水平

通过制定反恐怖防范规范,明确重点目标、重点部位的人力防范、技术防范、实物防范要求,提高反恐怖防范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保障国家安全。例如:DB31/765.1-2013《重点行业保障城市供水安全系统管理规范第1部分:公共供水》中规定了公共供水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反恐怖防范管理目标、方针和原则、管理体系、检查、监督和监管的要求。

4.3 提升反恐怖防范工作质量

DB31/765.1-2013《重点行业保障城市供水安全系统管理规范第1部分:公共供水》中规定人防、技防和物防管理措施、主体和职责、责任人员要求和工作质量要求,为开展反恐怖防范工作提供了非常明确和具体工作要求。

5 反恐怖防范标准化对象

反恐怖防范标准化是围绕反恐怖防范标准化对象开展的,包括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化研究、标准制修订、标准宣贯实施、标准化试点等一系列标准化活动。反恐怖防范标准体系依据各地经济、社会、地理位置等基础条件和反恐怖防范形式、反恐怖防范环节建立,反恐怖防范内容和标准化对象广泛,要素丰富,涵盖人力防范、技术防范、物理防范、情报信息、戒备状态防范、紧急状态防范等方面(见表1),具体标准化对象主要包括但并限于表1中的内容。

6 反恐怖防范标准体系构建

6.1 本标准体系的内涵和编制原则

标准体系是标准化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的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是促进一定范围内的标准向科学化、合理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7]。标准体系具有目的性、整体性、结构性的特征。按照标准体系的上述含义及其特征,反恐怖防范体系的内涵可确立为:

(1)由保障反恐怖防范技术系统、管理系统正常高效运转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标准和规范组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它包括确保反恐怖防范管理相关的现有的、正在制定的和应制定的各种标准;

(2)由多个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分体系构成,并用体系表的形式表达。

本标准和规范体系的编制必须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下进行。基本原则包括:

(1)科学性。科学性是标准化的最基本原则,是采用所述标准的有关应用系统和技术系统安全、可靠、稳定运行的根本保障。

(2)系统性。系统性是标准体系中各个标准之间内部联系和区别的体现。在编制标准体系框架过程中,在内容和层次上要充分体现系统性,按照标准体系的编制要求和组成原则,恰当地将具体类目的标准安排在相应的位置上,做到层次合理、分明,标准类目之间体现出互相依赖、衔接的配套关系。

(3)完整性。充分地将反恐怖防范管理所需的各类标准分门别类地纳入相应的位置,并使其协调一致,互相配套,构成一个完整、全面的整体,做到有的放矢,减少盲目。

(4)兼容性。充分体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并保持一致性和兼容性。

(5)开放性。开放性又称前瞻性或可扩充性,它要求既要考虑到目前的需要和技术水平,也要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所预见,使之能够根据科学技术和标准的发展,以及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进行扩充和完善。

6.2 标准体系结构要素及体系框架

根据以上对我国反恐怖防范工作和标准化对象的分析,遵循编制原则,构建覆盖反恐怖防范形式、防范环节和标准类型等方面的反恐怖防范标准体系结构要素(如图1所示)。根据体系结构要素,构建了反恐怖防范标准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

(1)防范形式要素

应包括常态防范、应急防范和其他3个标准子体系。

(2)防范环节要素

应包括反恐怖过程中重点目标和重要部位2个标准子体系。

(3)标准类型要素

应包括基础通用标准、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3个标准子体系。

7 结语

研究和构建反恐怖防范标准体系,是反恐怖防范工作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既是管理创新,也包含技术创新。随着反恐怖防范工作深入发展,反恐怖防范标准体系所处的环境不断变化,对反恐怖防范工作的要求也将更高。因此,反恐怖防范标准体系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要不断地进行扩展和升级。

参考文献

[1]刘慧,赵晓春.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乔顺利.我国恐怖袭击的特点及其应对策略研究[J].新疆警察学院学报,2015,35(3):16-20.

[3]汪凯.从《反恐怖主义法》解读全民反恐[J].法治博览,2016,5:149-150.

[4]郝英兵,靳高风.公众反恐防暴被害预防对策体系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8.

[5]皮勇.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我国网络恐怖活动及其犯罪立法研究[J].政法论丛,2015,1:68-79.

[6]江洲,陈玉忠,咸奎桐,王志强.构建国家标准体系的关键问题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2,2:40-44.

国际反恐怖主义研究 篇2

关键词:反绩效主意 知识型员工 管理方法

消费者需求多样化与个性化使得产品的技术更新加速,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使得国际化竞争加剧,外部环境的威胁和机会变得模糊不清,难以界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基础便聚焦在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知识型员工作为企业技术创新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一方面是为企业贡献长期价值的源泉,另一方面却又加剧了企业管理的难度。

1 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特征

“知识型员工”最早是由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的,是指“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早期,知识型员工特指部门主管或高层管理者,今天,这一称谓内涵更加的丰富,大多数的专业型岗位员工都可以称为广义上的知识型员工,狭义的来说,特指那些技术研发人员。知识型员工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典型特征使得这一群体的管理工作更为特殊。

1.1 个人特质

知识型员工的个人成长经历具有一些典型性特征,如,一般都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不仅有较高的学历和理论水平,部分人员还因为实践实习机会,掌握了基本的工作技能和专业素养。同时,知识型员工因为自身素养较高,学习能力较强,进取心和求知欲都较普通人更加强烈,使得他们更加追求新的目标,新的知识;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实现。在工作和管理情景中,更加容易形成独特的个人魅力,对下属,同事,上级产生正面和积极的影响;但也因为才智出众,个性突出,传统的管理观念和组织结构对其约束力和控制力较弱。

1.2 价值观念

知识型员工因为其专业型和高素养,一般都具有自己的工作价值观;强调自我实现,渴望获得尊重,因此,一般性的工作内容很难满足他们的需要。工作内容的挑战性,创造性,独特性更容易激发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精神方面的目标和激励作用超出物质的满足,自身价值的实现甚至高于组织绩效的考核,他人的尊重,主管的认可,社会的评价优于组织的奖励和职位的晋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工作成就获得的愉悦感成为知识型员工主要追求的工作绩效。

1.3 工作方式

知识型员工是在易变和不确定环境中从事创造性的知识工作,其工作过程往往没有固定的流程和步骤,而呈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支配性,甚至工作场所也与传统的固定生产车间、办公室环境迥然不同,灵感和创意可能发生在任意的工作外时间和场合。因此,对知识型员工的工作过程很难实施监控,传统的操作规程对他们也没有意义。

同时,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成果常常以某种思想、创意、技术发明、管理创新的形式出现,因而往往不具有立竿见影、可以直接测量的经济形态。

由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许多知识创新和科研性成果的形成通常非一人所能为,而需要团队的协同合作,共同努力。

由上述特点决定,对知识型员工特别是个人的工作成果,经常无法采用一般的经济效益指标加以衡量。这一特点为企业正确评价知识型员工的个人价值和给予合理的薪酬带来一定困难。

传统的管理心智认为“绩效主义”可以让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简单化,因为,绩效主义所倡导的目标导向和量化管理能够将所有的组织目标和员工绩效都如“1+1=2”般清晰和准确,容易进行评估和管理。

2 绩效主义的天然缺陷

绩效主义的关键假设前提是:所有的工作绩效都能够得到清晰的量化评估,将绩效考核结果和奖惩紧密对接,继而激励员工按照组织期望向前迈进。问题是:绩效主义的基础假设是完美的吗?

首先,实际经营管理中所有工作绩效不可能做到量化和简单识别,更不可能进行准确的衡量。比如,管理实践告诉我们,满意度和忠诚度高的员工更能产生持续的高绩效;但是“满意度和忠诚度”本身就难于衡量。除此以外,企业实施量化管理和绩效评估着重关注于企业纵向层次的目标分解与认同,但部门之间,团队之间,个体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所推动的工作绩效确是组织目标达成的关键,因此,绩效考核往往最终的结果是个人或部门完成了考核指标,但组织绩效却不是最优。

其次,企业绩效考评中那些关键绩效指标针对的多是企业当前的工作内容或短期工作任务。在相当长的时间维度上考虑,那些“非关键性绩效指标”及其累积性所产生的效应往往是影响深远的,最显著的表现在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生产改进领域,特别是基础研发领域,这些工作需要时间的延续性和资源投入的积累,阶段性的绩效考核意义不大,颠覆性的技术创新会给企业带来难以估量的利益回报。

再次,工作的本体是员工。个体之间的差异首先会使得每个人对组织目标和考核指标理解出现偏差;更重要的是绩效主义只能以那些能够量化的外在因素作为激励员工的动力,比如货币。与传统企业员工或非知识型员工对于机器、设备、流水线等的依赖和被动不同,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有着最大的自主性,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到自我管理,知识型员工更多的激励动力来自个人内部对于工作本身的认知,即工作的挑战性、工作的成就感、工作的丰富化等等,管理专家玛汉·坦姆朴对知识员工激励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的有效激励因素依次是个体成长(33.74%)、工作自主(30.51%)、业务成就(28.69%),金钱财富的重要性排在最后(7.07%)。这些是绩效主义的管理工具无法量化的。

不可否认,绩效主义可以使得企业从创立走向成长,从混乱变得规范甚至优秀,但是,绩效主义不能让企业从优秀走向卓越。

3 反绩效主义的管理创新

所谓“反绩效主义”,即反对以目标分解作为知识型员工的工作导向,反对以量化指标作为知识型员工的绩效评估标准,主张以企业价值观认同作为工作基础,强调工作特征和人性发展作为激励动力,坚持信任与授权,充分发挥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endprint

3.1 企业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结合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决策者对企业性质,目标,经营方式的取向做出的选择,究其根本,企业价值观实际上首先是由企业的创始人确立的,企业每一代的传承者或高层管理者集体又将自己的价值观融入进企业价值观体系中,是长期积淀的产物。所以企业价值观本身就是个人价值观的结合,这也使得企业价值观具有动态变化性。知识型员工相比传统员工,在个人价值观体系方面更为稳定,也更难塑造和改变,因此,传统的企业文化塑造强调通过有效手段塑造员工的价值观,以使得他们和企业价值观保持一致,这种思维在知识型员工身上我们可以换位思考:知识型员工个人价值观所支持的成就实现和工作行为本身是符合企业愿景的,也能为组织带来丰厚的利益回报。我们应该将知识型员工的这部分价值观纳入到企业价值观中来,使得他们不仅是“身”在企业,更是“神”在企业,增强知识型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3.2 管理制度与人性发展的结合

知识型员工作为企业的一部分,同样必须遵守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但是以制度来管理并不能发挥知识型员工的真正作用,其主管应该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这些人力资本,弹性的工作时间,一定自由度的工作空间,不仅是管理手段的创新,更是符合知识型员工人性发展的需求。

3.3 员工成长与组织绩效的结合

没有员工的成长就没有员工绩效的提升,没有员工的成长也就没有组织绩效的最终提升。管理工作是管理者同员工一起完成的,并且最好以共同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因为它对员工、经理和组织都有益。主管如果能以身作则,深入思考和践行培训辅导、绩效沟通、生涯规划等员工成长工程,共同努力,最终帮助员工达到工作目标,改善绩效状况,进而使企业的绩效得到改善。

在现今的竞争环境下,卓越的企业是拥有长效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的组织。这一些都有赖于稳定扎实的创新基础和持之以恒的创新激情,“工作的报酬是工作本身”,“反绩效主义”将使得知识型员工的工作动机回归到工作本身,工作的追求融入人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天外伺朗.绩效主义毁了索尼[J].商界,2007.03.

[2]反思“富士康”绩效主义[J].管理人,2010.06.

[3]胡泳,郝亚洲.破局绩效主义[J].IT经理世界,2014.01.

基金项目:

湖南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管理学原理”(湘教通[2012]403号)。

作者简介:

国际反恐怖主义研究 篇3

(一) 国际避税地

国际避税地, 顾名思义, 它是必然和跨国公司以及避税有关国, 实际上它也确实是跨国纳税人进行国际避税的前提条件。国际上对国际避税地并没有完全统一的一个标准, 但是总体来说国际避税地是指, 完全没有直接税的国家或与其他国家签订各类税收协定或者设置各类税收优惠以及税负非常低的地区都可以认为是避税地。通常一个国家之所会成为避税地, 主要是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弥补国内市场流通资金不足的缺陷, 或者是为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提高整个地区的技术水平, 提高人口密度, 这些国家一般都是港口城市、岛屿或其他沿海地区, 具有方便的交通, 因此避税地又称为避税港。

(二) 反避税

反避税即国家政府对国内税收工作采取积极严格的态度, 利用税收政策以及强化税收征管等措施对抗国际避税, 可以理解为反避税就是对于避税行为的严格管理, 和弥补国家税法的漏洞。

二、国际避税地鉴别

(一) 国际避税地的类型

1. 不征收任何所得税。

目前国际上的税收类别主要是流转税类、所得税类和财产税类, 有的国家或地区不仅不征收所得税, 甚至对于财产税也完全不征收, 这样的国家或地区被认为是“纯避税地”或者可以说是“典型的避税地”。这类型的避税地以巴哈马为典型。

2. 征收所得税但是税率较低。

该类型的避税地征收所得税, 但是所用税率极低, 纳税人的税负比较轻。这种避税地的典型代表是瑞士。

3. 征收所得税仅实行地域管辖权。

地域管辖权以纳税人的收入来源为判定依据, 跨国纳税人一切来自本国境内的收入或在本国境内从事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收入, 不论本国人还是外国人, 都要向本国政府缴税, 反之, 对于跨国纳税人来源于境外的收入, 不论是否是本国人都不向本国政府缴税。不仅如此一般实行地域管辖权的地区所用所得税税率也会比较低, 从而为跨国公司避税创造一定的条件。我国的香港地区就属于这类避税地。

4. 对特定公司实行税收优惠。

这种类型的避税地一般对本地区内的一般公司征收税款时适用一般税率, 对于一些特定公司或者特定公司的特定服务提供税收优惠服务。

5. 与其他国家签订大量税收协定。

税收协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的主权国家通过签订一些列有效的且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协议或条约, 缔约国双方都要为对方国家的居民提供税收优惠, 这样的税收协定在很多国家之间都存在, 是否成为避税地, 则取决于协定数量、内容和实际效果。

(二) 国际避税地的特征

1. 低税率。

避税地的作用就在于避税, 所以低税率是所有避税地的一个基本特征。低税率虽然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 但是对于避税企业来说, 可以减轻税收负担, 而税负是很多跨国企业为公司选址的考虑要点之一。对于政府来说, 低税率也就意味政府财政收入只能在中低水平, 但是所吸引却的不仅有国外资金, 还有技术和人才, 这就要求该国要具有没有沉重财政负担, 以及国民人数少的特点

2. 稳定的政治环境, 健全的法律体系。

避税地的政治环境是一个影响投资者是否投资的重要因素。避税地一般都具有稳定的政治环境, 严格的银行保密和商业保密的法律制度, 且政府对于商业活动少有干预, 因此对于跨国企业来说, 这样的避税地既可以减少企业税负, 又不用担心泄露商业机密, 以及其他国家的管制。

3. 便捷的交通, 发达的通讯网络。

因为避税地主要目的是吸引外商, 所以便捷的交通就显得尤为重要。通常避税地都是港口, 或者岛屿, 并且国际航空业都发展良好, 主要就是考虑到有便捷的交通, 货物运输方便。现在这个时代是信息时代, 谁握有第一手资源, 谁就掌握了先机, 跨国企业更是如此, 各大国际企业竞争更加激烈, 信息更新速度更快, 对于通讯网络的要求也就越高。

4. 稳定的货币体系和兑换制度。

避税地并非针对某一个国家的企业可以避税, 世界各地的跨国企业汇聚在一个避税地, 稳定的货币体系和兑换制度对于跨国企业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稳定的货币体系, 可以使跨国企业的财富存量保值, 而便捷的兑换制度可以为跨国企业快速扎根当地市场提供便利。

三、我国反避税现状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 各类跨国企业入驻我国, 经济危机之后, 我国对于反避税工作越来越重视, 现今已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我国在反避税立法方面, 越来越完善, 越来越严格。1991年我国最初颁布了《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 里面首次提出了转让定价制。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正式颁布《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 (试行) 》。从1991年到现在, 期间国家多次通过立法或颁布暂行条例等方式, 完善和强化反避税法制体系, 对反避税工作的展开和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我国政府反避税力度在不断加强的同时, 税收查补收入不断增加, 2005年国家税务总局特别设立了税务稽查案件监控管理系统, 指导全国各地执行税务稽查, 对于同类案件, 关联案件能过及时对比和查处。税务稽查案件监控管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 约束了各地政府对当地企业的税收庇护, 加强了各地政府反避税工作力度。2014年江苏省国税局成立“反避税调查专职机构”, 可以预见我国在发避税工作上将越来越严格和系统化。

虽然我国在反避税工作上, 一直在不断努力,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国际避税方式也在不断地变换, 这对我国的反避税工作带了很大的阻力。首先, 国内外价格水平不一, 转让定价在避税手段中屡见不鲜, 了解产品材料价格, 问题就可引刃而解, 但是到国外考察材料价格, 长期下来, 人工成本高, 显然是治标不治本的。其次, 我国的电子商务正在以不可比拟的优势迅猛发展, 商品流通范围更大, 税源更广, 对税收征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 任何发避税工作都需要人员经办, 因此税务人员的素质则至关重要。我国反避税工作起步与其他国家相比太晚, 避税手段在不断地跟新换代, 而反避税工作在我国还只能算是起步阶段, 相关政策法律虽然在不断完善和调整, 但是由于发展时间短, 反避税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

四、反避税地避税政策建议

(一) 细化反避税地避税措施

只有在法律上细化了各类措施, 才能减少税法漏洞, 从根本上增加避税难度, 提高反避税的有效性。我国反避税工作起步晚, 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 这样既可以加速发避税工作进度, 还能对比分析各国反避税政策, 从中选择最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 最终建立完整的反避税地避税体系。例如我们可以细化纳税人居民身份规定, 跨国企业利用避税地避税程度不一, 反避税时可以区别各避税程度的跨国企业, 集中应对避税程度高的跨国企业。

(二) 提高税务人员素质

仅仅有完善的反避税法律规定, 税务人员素质低, 也会严重影响反避税工作的效率。任何规定都是需要人员操作的, 此时操作是否严谨和税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以及职业道德是有很大关系的。建立一支有专业素质、业务水平高、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强的反避税队伍, 对我国的反避税工作必然是有极大帮助。

然而我国现在有很多税务干部素质不高, 反避税方面的工作经验不够, 针对这样的状况, 我们可以高薪聘请外国专家为我国训练一直专业的反避税队伍, 队伍中应具有精通外语同时有税务和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 专门负责跨国纳税人税收管理和审计等人员, 并且这支队伍中的工作人员应该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反避税经验, 以及培训其他人员, 使我国反避税队伍有充足的后备军。

(三) 明确避税地确定标准

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在法律中明确规定了国际避税地的个数和地点, 日本、英国和巴西采用利用税率来判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为避税地, 法国则采用与本国税率相比较的方式来确定避税地, 我国也应该研究一个标准确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确定为避税地, 这样可以集中资源搜集避税地的信息, 建立避税地和与避税地有关联的跨国企业的信息库, 在有限的资源中发挥最大的力量和以最高的效率进行反避税工作。

(四) 明确避税行为的加息处罚

1. 严惩纳税人避税行为。

以美国为例, 美国政府规定, 当纳税人避税额高达500万时, 不仅要追缴回避税金额, 还应收缴20%到40%的处罚金。我国可以借鉴此项政策, 制定合适的避税处罚政策, 高额的罚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威慑纳税人, 使纳税人缺少避税动力, 减少避税行为。

2. 吸引纳税人回流资金。

在德国, 转移资金至国外的逃税者只要补缴25%的利息税, 就可以在一定将款项转移回国并且不承受任何惩罚。这类型政策的有利方面在于, 宽容对待纳税人的避税行为, 并且吸引纳税人的资金回流, 即能减少纳税人避税行为, 还可以增强国内市场的活力。

(五) 加强与其他国家反避税地避税合作

反避税地避税, 涉及各国信息, 加强国际间的情报交流, 弥补各国税收信息空白, 建立反避税信息网, 可以减少反避税成本。通过签订税收条约, 各国相互交换信息, 强化各国的合作关系, 共同打击国际避税行为。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贸易方式的增加, 避税方式越来越多变, 避税行为也越来越隐蔽, 反避税工作出现新的难点。我国一直在反避税工作上比较严格, 但是由于反避税工作起步晚, 使得我国的反避税政策措施现在还不够完善。因此, 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经验, 完善我国的反避税政策措施。

关键词:避税,反避税,反避税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1] .周玉.我国反国际避税地避税措施的博弈分析及其完善[N].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09.2

[2] .宋兴义, 朱青.国际避税地:不再安全的税收庇护所[J].中国税务, 2009.5

国际反恐怖主义研究 篇4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 (1917) , 资本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很快新政权就受到列强国家的干预, 使得新政权是内外交困。但是苏俄革命的信条和激进的革命纲领、摧枯拉朽的革命风暴, 鼓舞了一大批知识分子, 他们希望能够协助、参与布尔什维克的革命, 为建立一个平等到、富强的新国空而作自己的贡献。受到时代潮流的影响, 当时的苏俄一片昂然向上的情绪。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 这批知识分子开始探索代表新政权的设计, 出现了构成主义设计运动。构成主义的目的是改变旧的社会意识, 提倡用新的观念去理解艺术品工作和艺术品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提出设计为社会性、为人民服务的目的。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已形成了以收入丰厚的中产阶级为核心的社会, 现代主义服务的对象由欧洲的平民转向富裕起来的人群, 本来具有强烈社会主义和民主色彩的设计思想在美国没有了立足的土壤。而现代主义的设计形式却大受美国欢迎。再就是由于国际交往, 国际贸易的急剧增加, 国际对话也与日俱增, 这样的发展, 促进了国际视觉语言的形成, 使国际主义设计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现代主义的核心“形式追随功能”在美国演变成“形式追随市场”形式成为设计追求的目标, 原来的民主内涵被单纯的商业目的所取代。

苏俄构成主义和国际主义都是在打破前人的设计理念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们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构成主义的设计有着明确的社会观点和社会目的, 具体说就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而国际主义注重形式追求的是商业目的, 它的肥沃营养来自资本主义的土壤。

二、艺术特征

构成主义在艺术上具有极大的突破, 并对世界艺术和设计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构成主义提倡艺术品具有强烈的政治动机。它们反对为艺术品而艺术, 主张艺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因此, 反对单纯的绘画, 主张艺术品家放弃绘画, 从事设计, 直接为社会服务。构成主义为人们揭示了一个普遍规律:视觉艺术的某一要素, 如线条、色彩、形式、都具有其自身的表现力, 从而独立于世界表象的任何关系之外, 所以艺术家们把最新奇的抽象艺术带入构成主义体系中来。构成主义雕塑的几何造型和构成形式, 对二维艺术设计和建筑空间设计有很大参考价值。构成主义的艺术家希望通过对造型艺术的词汇和构成手法的再定义, 为未来的人们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是力图通过简单的网络结构和近乎标准化的版面公式达到设计上的统一性。这种风格采用方格网为设计基础, 在方格网上的各种平面因素的排版方式基本是采用非对称的, 无论字体, 还是插图, 照片, 标志等等, 都规范地安排在这个框架中。排版公式化, 标准化和规范化, 使得作品自然具有简明而准确的视觉特点。这有利于在很短的时间内普及, 对于国际化的传达目的来说是非常有利的。直到现在国际主义风格依然在世界各地平面设计中比比皆是。它们的相同点都是对当时的艺术设计形式的革新, 都是重要的现代设计风格, 影响深远, 甚至持续至今。

它们的不同点是构成主义把抽象艺术带入设计中来, 创造了以几何形为主要原素的设计形式。并且政治倾向明确, 形式为内容服务。国际主义使用网格框架, 力图排版公式化, 标准化和规范化。注重形式, 形式让位于市场。

三、发展过程

构成主义早期的发展得益于列宁采取的自由、宽容的政策, 1924年列宁逝世以后, 构成主义受到斯大林政府的怀疑, 不断受到批判, 最终被封杀。这些艺术家的探索虽然带有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和良好的意愿, 但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最终只能落得一个痛苦的结局。但是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政府鼓励国内知识分子与西方联系, 苏俄的构成主义开始为西方所知晓。一批构成主义的探索者为摆脱政府的政治干预而离开苏俄, 前往西方, 其中包括康定斯基、马列维奇、李斯基等人, 他们和荷兰风格派一道促进了构成主义进入偏重形式的新阶段。1922年, 包豪斯举办了苏俄构成主义和达达主义大会, 李西斯基带来了纯粹形式的看法和观点, 构成主义的观念也不断深化。1923年, 杜赛尔多夫的国际构成主义研讨大会和析林的苏俄新设计展览, 促进了构成主义的传播和发展。构成主义主义认为设计背后具有明确的社会观点和社会目的性, 令西方精英知识分了耳目一新。其中一些人企图从现代主义和为无产阶级服务的社会含义找出分离, 着手探索自己的理想主义---利用现代设计来为大众创造美好生活, 避免社会革命。他们的思想主要从技术层面强调设计为大众服务的社会责任感。这是苏俄构在主义离开苏俄之后, 失掉了宝贵的政治民主内涵、仅剰下技术民主内涵的重要表现, 这也是国际主义风格在美国乃至世界兴起的一大切入口.还有一些构成主义的成员从苏俄来到了德国, 直接投入到包豪斯的大熔炉里, 为西欧现代主义艺术设计运动推波助澜。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平面设计经历了一段时间不长的停滞。由于大战对于欧洲和亚洲各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创伤, 除了美国之外, 国际的平面设计在风格上没有什么创新。经济的逐渐恢复和发展, 促使了设计在二战后的发展, 而市场的日趋国际化又对于设计的国际化面貌和特点提出了新的要求。到20世纪50年代期间, 一种崭新的平面设计风格终于在联邦德国与瑞士形成, 被称为“瑞士平面设计风格”。由于这种风格简单明确, 传达功能准确, 因此很快流行全世界, 成为二战后影响最大、国际最流行的设计风格, 因此又被称为“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由于这些先驱的努力, 瑞士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从对于国际主义的这种发展结果, 批评界是具有相当的争议的。部分人认为这是现代主义发展的新高度, 这是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米斯的减少主义设计, 代表了20世纪设计的高度发展;另外一些人则认为:这是从现代主义的倒退, 因为新的设计违背了功能第一的基本现代主义设计原则, 是用功能主义的形式外衣包裹的非功能主义、形式主义内容的伎俩, 因此是不应该提倡的。但是, 无论理论界如何争论, 国际主义设计风格却实实在在的征服了世界, 成为战后世界设计的主导风格。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 世界的大都会几乎变得一模一样, 设计探索多元化的努力消失了, 被追求单一化的国际主义设计取代。所有的商业中心都是玻璃幕墙、立体主义和减少主义的高楼大厦、简单而单调的平面设计、缺乏人情味道的家具和工业用品, 原来变化多端、多种多样的各国设计风格被单一的国际主义风格取而代之。不但设计使用者的心理功能需求被漠视, 就连简单的功能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这种状况造成社会中的青年一代开始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逐渐产生不满情绪, 这种广泛的不满倾向, 是国际主义设计逐渐式微的主要原因。

它们的相同点:1、都是由少数精英们发起, 然后在美国得到发展, 并对设计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苏俄构成主义在前, 国际主义在后, 但他们又有着扯不断的联系。构成主义影响了包豪斯, 包豪斯又在美国发展出了国际主义。可以说他们都是现代主义设计将军麾下的猛将, 为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它们的不同点为在不同的地主起源所以带有不同的意识形态, 构成主义为平民做设计, 而国际主义是为富裕起来的中产阶级做设计, 所以接受者或者说适应的人群也不相同。

摘要:苏俄构成主义和国际主义风格都是平面设计史上非常重要的风格流派, 它们给现代设计以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它们的社会背景、艺术特征、以及发展过程论述了两种风格的异同, 试从论述中找寻艺术本源。

关键词:构成主义,国际主义,比较

参考文献

[1]陶云.西方艺术设计流派和设计思想[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2]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

国际反恐怖主义研究 篇5

现代国际刑法起源19 世纪末期国际社会对打击海盗犯罪行为的需求, 美国的菲尔德、德国的李斯特等都曾倡议起草统一的国际刑法典, 但由于与实际情况不符而作罢。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社会认识到侵略战争等严重国家暴力行为应当受到惩罚, 1918 年欧洲各国签订的《凡尔赛合约》第一次以国际公约的模式对战争犯罪做出规定, 开国际刑事法律规范之先河。国际刑法在二战后得到蓬勃发展, 纽伦堡军事法庭及远东军事法庭先后设立, 审判了众多在二战中犯下滔天罪行的战犯, 如德国的戈林、日本的东条英机等。此后, 国际社会虽再无世界性大战爆发, 但是局部动乱时有发生, 特别是中东、非洲等地因政权更迭频繁、宗教矛盾充斥、地缘政治角逐等原因导致局部冲突从未间断。同时一些新型国际犯罪开始进入国际社会的视野, 例如恐怖主义罪、反人类罪、贩卖毒品罪等, 使得国际刑法获得了全新的发展。1998 年7 月17 日联合国通过了《国际刑事法院规约》, 这是一部包含刑事实体规范及程序规范的国际刑事公约, 旨在通过设立国际刑事法院, 对违反国际刑事法律规范、犯下国际刑事罪行的罪犯进行审判。

二、ISIS恐怖组织及国际刑法的适用

ISIS ( 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 , 前身为卡扎维领导的国际圣战组织, 2003 年成立并对当时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宣誓效忠。2006 年卡扎维被美军击毙后国际圣战组织陷入混乱, 直至2009 年阿布·贝克尔·巴格达迪接手ISIS。巴格达迪利用叙利亚发生内战混乱, 壮大ISIS的力量, 目前控制了伊拉克西北部和叙利亚东北部等大片区域。ISIS等恐怖组织的诞生与发展与阿拉伯世界宗教派系斗争关系深切, 伊斯兰世界存在逊尼和什叶派两大教派, 两大派内部又分为众多细小派系, 如逊尼派中有罕百勒、哈乃斐、沙斐仪、马立克等派系。各宗教派系政教不合、加上欧美大国地缘政治力量角逐导致阿拉伯世界持续动荡, 从而为ISIS等恐怖组织发展、壮大提供了温床。

国际刑法的适用范围是一个不断扩展的过程。从最初主要对国际海盗犯罪的制裁到对二战战犯的审判, 发展至今既包括战争罪、种族灭绝罪、反人类罪等传统罪名, 也有劫机、贩卖毒品、经济犯罪等新型罪名。21 世纪后全球局势稳定, 恐怖主义开始成为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 以基地组织、东突恐怖分子、ISIS等为代表的恐怖组织先后活跃于世界舞台, 主导并制造了众多骇人听闻的恐怖袭击事件, 包括美国9·11 事件, 我国昆明暴恐事件以及巴黎恐怖袭击事件等等。国际恐怖主义的肆虐急需强硬有力的规则去惩罚, 因此国际刑法将此类极端反人类的恐怖行为纳入了制裁的范围, 也为各国开展反恐行动提供法律上支持, 使得反恐军事行动更为合法有效。

三、反恐军事行动的国际刑事司法模式探索

目前国际上常设的国际刑事司法组织有两个, 一是总部设在法国里昂的国际刑警组织, 另一个是依《罗马规约》建立的国际刑事法院。但固有缺陷使得这些国际刑法机构缺乏有效运行机制, 特别是在应对国际恐怖主义方面。国际刑警组织由于其政治中立立场极少介入有关宗教、军事、国家争端的案件, 目前实际主要处理毒品贩卖、走私军火、偷运人蛇、贪污腐败案等犯罪, 虽恐怖犯罪也属国际刑警查处范围, 但由于缺少一支强力警察部队使得其对ISIS等拥有强大武装力量的恐怖组织束手无策。国际刑事法院是一个专门审判机构, 其是否具有强制管辖权国际社会尚无定论, 且因缺少强制执行能力, 国际刑事法院对ISIS等恐怖组织威慑力有限。

新型恐怖组织大多具有强大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 强大者如ISIS等是可以和当地政府军相抗衡的武装力量。为了有效打击国际恐怖主义, 国际社会有必要组建由国际刑警组织组协调的反恐军事部队, 而后由安理会激活《联合国宪章》第七条效力, 赋予反恐部队开展军事行动打击恐怖组织、捉拿罪犯权力, 在罪犯归案后则由国际刑事法院进行判决。在糅合了《联合国宪章》第七条, 国际刑事法院、国际刑警组织力量后, 不仅可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国际刑法运作机制, 又可为目前各国开展反恐军事行动赋予合法性, 结束各自为战的混乱现状, 必定能够对国际恐怖犯罪产生严厉制裁。

参考文献

[1]朱文奇.国际刑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朱文奇.国际刑事法院的成立和国际刑法的发展[J].政治与法律, 2003.

上一篇:班级总体水平下一篇:物理考试与家用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