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艺术

2024-10-21

社区艺术(共12篇)

社区艺术 篇1

近些年来, 在我国的一些城市社区陆续地开展了书画进社区活动。书画展览的举行, 气氛和谐而且给人一种温馨的艺术感染力, 为社区的居民创设了各种书画作品欣赏的机会。不但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而且陶冶了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通过社区开展先进文化活动, 让文化活动更为贴近居民的生活, 同时还将更为高雅的书画艺术引进社区, 以满足艺术审美层次不同的居民。另外, 这些社区还会聘请一些书画名家到社区进行书画表演、讲解, 或者是举行各种形式的书画培训班, 引导社区居民建立高压的审美情趣。

一、书画艺术进社区的社会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区的功能已经不再以解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为己任, 而是不断地向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提升。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将, 社区是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居民所形成的生活共同体。作为城市中的基层群体, 社区发展状况直接关乎到社会的稳定。国家正在倡导开展社区文化, 意即通过在社区开展各种文化生活, 将社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立起来。

为了丰富社区的文化建设, 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将书画艺术的平台建立起来。比如在一些社区以书博会的形式, 促进人民群众多读书、读好书;也可以开展书画展, 请一些专业人士对于书画艺术进行现场讲解。开展这种社区书画活动可以在艺术与基层群众之间建立起直接交流的平台, 不但能够强化书画艺术的现实性, 而且还促进了书画艺术在群众中的辐射功能。将书画艺术活动在社区中展开, 不但能够将社区的文化经济带动起来, 而且还能够带动文化价值在社区中展开, 并创造出更高的社会价值。

二、书画艺术对社区文化建设的作用

目前, 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一些文化活动是由群众自发组织的, 还有一些文化活动是由社区在政府部门的倡导下开展起来的。无论是采取何种形式, 社区的各种文化活动不断地引导着社区居民的精神意识, 使人们形成了乐于追求更高层次的艺术形式的取向, 从而也催生了社区建设更为高雅的书画艺术形式, 并得以有效展开。书画是美的, 需要具有更高审美境界的人们去欣赏, 这就需要人们具有更高的审美意识, 并不断地自我完善, 从而使这种审美境界形成一种情操, 不但可以从自己的主观意识角度去陶冶艺术境界, 而且还能够使书画艺术, 成为一种可以渲染的氛围, 让自己的道德得以提升。所以, 书画艺术不仅塑造了美的境界, 而且还会通过思想的感染力, 而使思想境界得以升华。

书画艺术是一种视觉效果的表达, 其艺术形式多样, 但是表现手法单一, 很容易被各个文化层次的人们所接受。传统的社区文化建设主要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场所为途径, 人们可以到这里来下棋、读报纸和杂志等等来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将各种艺术文化融入到社区文化建设当中, 可以使居民能够将传统文化寓于娱乐活动当中, 让这些赏心悦目的艺术活动来丰富人们的思想。

社区居民的文化层次相对庞杂, 文化修养层次不一, 知识结构也相对复杂, 如果艺术文化定位不准, 就很难吸引社区居民的注意力, 更无法使社区的文化生活有效展开, 从而难于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社区开展书画艺术活动, 能够使社区文化活动的范围扩展, 而且更具有持久性, 在提高了社区文化质量的同时, 也相应地提高了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程度, 将社区的文化建设推向更高的层次。

三、以书画为载体建设文明社区

在社区开展书画艺术活动, 可以以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为主体, 将属于社区的特色文化品牌建立起来。通过这种文化形式, 可以将社区居民之间凝聚力加以提升, 使居民之间进行密切地情感沟通, 融洽相处。那么, 很显然在社区开展书画活动是在社区中建立起居民相互交融的载体。社区可以在地方文联的支持下, 开展社区艺术交流活动。选择节假日展开, 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地点, 请社区的书画爱好者到现场创作表演, 同时请一些更高层次的艺术专业人士到场指导, 使书画艺术爱好者和专家之间可以正面交流, 不但促进了文化的和谐, 而且还将社区文化活动内涵更为深化。比如, 某社区开展“欢乐社区行”活动, 其中包括各种文艺演出, 书画巡展是整个活动中的亮点。展出的书画以社区书画爱好者的作品为主, 在“和谐社区专项基金”的支持下开展活动。活动的规则是要对所有的参展作品开展评比活动, 以书画艺术家为主要评委, 并请文化层次相对较高并具有一定艺术鉴赏力的社区居民参与品评, 将整个的书画活动的气氛带动起来。对于参赛获奖作品, 被专家所认可的则由社区统一负责装裱, 并且在有关单位的支持下编纂成册, 赠送给每一位参展作者。

通过举办书画活动, 可以将社区居民的书画特长充分地发挥出来。一些书画爱好者通过这一机会建立起了自信心, 对于喜爱书画作品但是并没有具体行动的居民, 也会在书画活动的带动下, 将自己对于书画创作的兴趣培养起来。在充实了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 还会带动周围更多的人参与到书画创作行列中来。通过艺术的研究、思想的交流, 居民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 并为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打下基础。

四、充分发挥书画专业爱好者的骨干带头作用

社会开展书画艺术活动, 是为了在社区塑造一个高层次的文化氛围。然而, 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中, 在提高居民的精神文化层次的同时, 也要将文化推向市场, 使文化活动按照市场的需求展开, 以实现其市场价值。那么对于文化艺术活动的展开, 就可以将一些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的居民作为社区书画艺术的指导, 还要聘请具有经营活动经验的居民来承担书画艺术活动的管理工作, 将文化与市场相结合, 以书画艺术作为先导, 将原本用于精神享受的书画艺术走向市场, 为书画创作者的作品带来创作价值, 并为社区品牌的建设提供了可利用的途径。

从社会历史文化的角度来分析, 书画艺术首先是在群众中展开的, 而且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书画艺术从群众中来, 原本是人们对于生活的体会, 通过书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当书画艺术渐渐地脱离生活之后, 就成为了精神层次的文化。在日常生活中, 书画艺术也是无处不在的, 它们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 让生活充满了艺术色彩。书画艺术创作也因此而提高了创作率, 群众对于书画艺术的鉴赏层次因此而逐渐提高。随着人民群众对于书画艺术的欣赏水平逐渐提升, 就需要将艺术上升到理论研究的高度, 此时, 书画艺术专业的骨干就要充分地发挥作用。在社区的组织下, 书画专业人士充分地发挥骨干力量, 将群众性的书画活动开展起来, 通过举办书画展吸引更多社区居民, 并根据居民的书画兴趣倾向开展书法学习班和绘画学习班。书画艺术培训班采用循环式的培训方式, 并定期开展书画展, 将学员们所创作的书画艺术作品展示出来供社区的居民群众观赏、品评。通过书画艺术在社区中以多样化的方式展开, 可以使群众性的书画活动成为了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从而将整个社区的文化氛围带动起来。

综上所述, 在社区开展多种多样的书画艺术活动, 不仅可以陶冶社区居民的文化情操, 而且还为书画爱好者对于艺术的交流与切磋搭建了平台, 并在此基础上, 使社会的书画艺术相多渠道延伸, 以实现其精神价值、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

摘要:为了促进社区的文化生活, 在一些社区开展了书画进社区活动, 使书画的创作活动成为了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并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审美。本文针对书画艺术走进社区进行探讨。

关键词:书画艺术,社区,社区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力争.浅谈美术专业干部在社区文化发展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 2009 (02) .

[2]杨国生.以书画为载体共建文明社区[J].冶金企业文化, 2006 (02)

[3]杨祖达, 王曦红.墨香文化润社区[J].中国统一战线, 2012 (09) .

社区艺术 篇2

2011年,艺术社区党委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在做好做细做实党务工作的同时,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开展“党员先锋工程”,强化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服务渠道多元化。各党支部先后都成立了服务中心、帮贫扶困居民,开展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服务内容网络化。在社区内开展“四点”建设,设立医疗保健点、家政服务点、家电维修点、文体活动点,用星罗棋布的服务网点方便群众。服务重点倾斜化。组织广大社区党员重点服务社区建设、服务群众需求、服务弱势群体。服务形式规范化。在各党小组统一设立了党员环境保洁岗、维护社会治安岗、文化体育服务岗、弱势群体帮扶岗等6个服务岗,要求每名党员根据自己的能力和专长从中选择1-2个岗位,充分发挥他们在社区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艺术街党支部还实行了党员示范岗活动,每个楼还设立了党员公示牌,公示该党小组长的照片、姓名、住址、服务项目,一目了然,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社区的在职党员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开办了义务诊室还为社区的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开设热线服务电话。艺术社区地处商业繁华地区,地形复杂,人流量大,原来治安状况差,小偷小盗

不断。在退休老党员周凤岐的带领下,有6名离退休老党员自发组建了治安巡逻队,昼夜分组巡逻,维护了社区治安,被群众誉为“社居民的保护神”。

三.艺术社区把党建工作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有效衔接起来,着力推进社区党建网络的“四个延伸”,即党的基层组织网络向非公有制企业延伸,向中介服务组织延伸,向个体业户和工商户延伸,向流动人口和楼栋延伸,加大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做到哪里有人群就把发展党员的工作做到哪里,哪里有党员就把党的基层组织延伸到哪里,确保党的工作及时有效地覆盖到社区每个角落。

四.社区还对企业分流的党员和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中党员实行“对接管理”及时把他们编进党支部,党小组里。关心他们的生活,进行职业培训,提供就业信息,寻找就业岗位,为他们实现再就业提供服务

社区群众文化艺术创作活动研究 篇3

关键词: 社区;群众文化;艺术创作;活动

一、群众性文艺创作活动的形式

群众性文艺创作活动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自发性的,这类创作活动往往是有其深远的地方传统原因和很多方面的现实社会原因,大多出于自娱自乐的目标,进而把文艺创作当成静以修身的高雅文化活动形式;二是外部力量发动起来的,它们往往是政治方面的原因,由于它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反响而备受瞩目,在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和文化部门的组织辅导下繁荣兴旺。有理想、有目标的文化工作者,则自然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积极投身于歌颂时代前进的文艺创作活动,深入企业、农村、社区、军营和校园生活的最前面,源源不断的创作出优秀作品,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需准确把握文化发展新趋势。

二、群众性文艺创作活动开展方式

群众性文艺创作活动属于群众文化的范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约的不断改善、对外开放的不断增大,文艺观念、文艺塑造方式、文化工作者队伍的形成都发生了巨大地变化,文艺的生产、服务、传播和消费形式日益剧增。群众性文艺创作活动的组织发展,要努力坚持“在普及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在有效提高的指导下普及”的方针,以作者的作品理论实践为活动基础,通过培训和辅导、组织演出、开展讨论来达到壮大文艺创作团队、提高作品的质量、增强专业素养、发挥社会功能的目的,引导和推进群众化文艺创作活动的健康发展。

(一) 培训辅导:要积极发挥出文化馆专业人员的优势,要配合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多方面地举办各类培训班,采用讲座、示范、辅导等方式,培养学员在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各种体验、激发和培养各种审美情感,逐步累积文艺创作源泉和精神毅力,练习文艺创作境界;引导他们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带着有感情地心去观察事物,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时刻留意着一点一滴可给文艺创作和触发情感的材料,启发他们借景抒情、以情创造,用艺术的心灵创作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二)组织展演:首先是在民间,举办各种形式的展演活动,为文化工作者提供展现自己发挥自己文艺作品的机会和平台,促进作者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其次是要以节假日为良好机会举行展演活动,使文艺作品有更多的机会与大众见面,不断增大活动的影响力,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另外,应对优秀文艺创作作品的获奖者给予一定的精神鼓励和适当的物质奖励,来增强作者的荣誉感和竞争意识,还有积极感,激发作者对文艺创作的热爱,然后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提高作品的艺术质量。

(三)开展交流:第一是成立团队模式,开展经常性的技术交流、文艺作品评论、资料分析等一系列的研讨活动;其二是组织文艺创作者前往外地参观各级演出、参加理论讨论会,以拓展视野、达到境界、吸收艺术创作的精华,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

三、文艺创作活动的社会本能

群众文化是一种复合性的意识形成和传承人类文明的传播,它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促进的影响。群众性文艺创作活动作为群众文化的一种艺术行为,其活动过程必然会产生各方面的社会本能:第一,娱乐审美功能,参加活动者本身就是以自娱自乐的方向和自由轻松的心态参加的,在业余时间消除疲劳、调节精神、得到快乐的享受;他们通过直接的生活感受和对美好的事物的追求而创作出美好的画面、群众喜闻而乐道、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文艺作品,通过演出的形式给人们带来最美的视觉享受,使文艺创作作品充分发挥出欣赏极佳审美价值观念。第二,宣传教育功能,能使群众把科学的思想和技术运用到生产生活实际中去,使群众对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技术方法有了新的认识,逐步地向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方向迈进,为推动科技进步、对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让全社会摒弃陋习、树立新风,共建科学文明健康的新生活.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它还是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因而,以德育人,把教育融入到德育之中,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成果。第三,文化交替功能,文艺创作人员在参加培训学习过程中,得到文艺辅导的传、帮、带或专业教师的耐心辅导,从而掌握技能并尝试文艺创作、参加文艺演出,从中出好的作品,出优秀的人才。正是群众广大的参与文艺创作活动,才使得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得以继承、发展和传播下来。

我们深信在党和政府提出的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开创新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指导下,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社区群众性创作活动必将更加蓬勃向上、精益求精,如虎添翼。

参考文献:

[1]李振华.如何更加深入的了解文化交流的涵义[J].艺术与投资,2010(02).

[2]王智鷖.中国风的文化成因探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03).

[3]张爱国.深入推进改革 促进文化发展[J].政策,2010(02).

浅析社区会所的造型艺术 篇4

社区会所是我国住宅商品化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为社区配套服务的建筑类型。是指位于该社区的, 为社区居民提供统一管理的综合服务的公共空间场所, 包括会所建筑本身及其所处的周边公共环境。社区会所是大众需求的反映, 其兴起和发展是必然和合理的。由于其亚文化属性, 从建筑类型上看不象其它建筑在技术效率和理性逻辑上受到较大限制, 反而在艺术性上表现得更鲜明而有特点, 在设计理念上更易于深入到它的精神本质。着重对社区会所的造型艺术进行研究。

1 会所造型设计原则

会所代表着社区的形象和精神, 具有聚合性和凝聚力, 是社区的地标, 因此, 必然对会所的建筑形象有着很高的要求。会所建筑艺术性当然表现在它的形式美上, 但它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从本质上讲, 它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会所建筑在提供给人们精神栖居方面较为优越, 它使会员产生认同感、归属感, 这种优越性使得会所娱乐成为一种生活的艺术, 也是栖居的艺术, 会所建筑代表这种“诗意的栖居”。会所造型设计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1 功能是会所造型的基础。

用于公众的建筑和设计必须是功能性的, 必须被大众接受, 并且具备满足基本需求的良好功能。会所的造型应反映当时居民文化生活与审美情趣, 尊重当地的文脉。但是其真正的社会价值体现在会所的实用程度上。只有既适用于会所的功能需要, 又表现出审美价值的建筑形象, 才能构成真正的、适合于时代特征的会所建筑艺术。所以会所建筑造型的构思和设计应以功能需求为基本出发点, 通过空间的合理组织, 并使与基地环境有机融合, 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 创造出既能适应现代功能需要, 又具有时代感和尊重当时历史文化氛围的有着自己个性的建筑形象。

1.2 环境是会所造型的客观依据。

建筑形式的创造应该是建筑师对其设计的对象及对象所处的外界环境认真分析的结果, 而不是先入为主或简单的模仿或照搬他人之作。形式是源于环境, 生于环境, 统一于环境, 服务于环境。所以会所建筑形象的创造首先是要分析环境, 分析建筑物所处的具体环境的特点, 包括基地的地形、地貌、建筑环境、人文环境、交通条件、基地方位形状等等, 并综合考虑建筑对象内在的基本要求及特殊要求, 从而找出矛盾, 并努力分析出主要矛盾之所在, 进而决定采取何种设计处理方法, 达到某种设想的建筑环境效果。

1.3 技术是会所造型的物质手段。

在建筑现代化的进程中, 建筑技术上升到重要的地位。它完全改变了过去把建筑物作为手工艺品的加工状态, 工业化建筑方法使建筑形式、功能、材料、设备和施工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复杂的外形和繁琐的装饰被逐渐淘汰, 建筑不仅表现它的功能及其内在空间关系, 而且也越来越多地注重表现建筑的物质手段———建筑技术, 即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及建筑施工方法等。

1.4 个性是会所造型的灵魂。

建筑物的类型很多, 功能各不相同, 不论采用何种材料、结构和构筑方法, 它的最终建筑形象都要能反映或表现它的个性, 即在建筑艺术处理上必然赋予每一幢建筑物恰如其分的形象。对于会所建筑来说, 它的建筑形象应体现它是一个公共“文化中心”、“活动中心”、“信息交流中心”这一特征。要恰如其分地表现建筑物的性格,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它又是可以被表现, 并为人们所认识的。会所建筑要体现小区居民的气质和文化, 其宗旨就是建筑艺术、功能要求和科学技术更高层次的统一。建筑形象个性化的创造关键在于设计者的创意或设计理念, 即你是怎样认识你的设计对象, 你在分析设计任务的基础上要把它设计成什么样的, 要表达你所追求的什么样的理念、创意或意境?此外, 从环境分析着手, 抓住环境的特性, 针对建筑环境所赋予的特殊矛盾, 用特殊的方法处理这一特殊矛盾, 这种设计也自然有了它的特点, 从而形成了它的个性。

2 会所造型设计要素

建筑形象是一个有序的知觉整体, 反映建筑内在的逻辑、力量、构成、美的感受和特性。会所建筑因其功能和空间构成的独特性, 在建筑形象上与其他类型的休闲娱乐建筑有所不同, 在立面上更注重轮廓优美和立面线条的流畅;平面和体型简洁更注重建筑细部的处理;体量上以稳重大方、端庄为主而不失轻灵、活泼;性格上大致表现为内敛而不保守, 朴素而不失典雅, 谦和又卓尔不群。整个外部空间气氛有助于人们对其场所和外部特征的认知, 对会员而言则使其心理状况和情感与之相吻合, 在对空间形态的把握上产生方向感和识别性进而产生安全感;在对场所特质的感知上产生认同感, 并通过把握和感知自己生存的文化而产生归属感。

2.1 空间与环境。

社区会所, 由于其功能复杂需要有良好的空间形态将各部分功能很好的组织起来。最常见的手法是采用中庭空间将各部分的空间组织起来, 自然光线可以从顶部或侧部投射进来, 而且充满了各种植物、水体、雕塑等, 气氛宁静收敛。另外庭院式布局可以将动静不同的部分合理分开, 同时有利于组织室外自然环境, 使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建筑总体的大环境与会所内、外庭院大小不等的各类空间互相连通、渗透。建筑群空灵、通透, 不仅能充分地引进自然, 并使自身有机地融汇于自然大环境中。

2.2 比例与尺度。

比例与尺度是经典美学的两个基本元素。一切的造型艺术, 都存在着比例关系是否和谐, 尺度是否恰当的问题。社区会所的设计应服从于社区的可居住性的要求, 在设计过程中, 首先应该处理好建筑物整体的比例关系, 也就是从体量组合入手来推敲各基本体量长、宽、高三者的比例关系, 各体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各部件的尺度问题, 尽量与人贴近, 创造出亲切感和归属感。

2.3 色彩与质感。

在社区会所造型设计中, 色彩可以说是运用最灵活、受限制最少、效果最明显的要素, 应充分加以运用。在设计中应考虑以下几点:a.色彩的运用应鲜明;b.反映地方特色并与社区整体的色调相呼应;c.色彩的处理应反映出社区的特点, 体现出温馨和谐的生活休闲气氛;d.利用色彩加强会所建筑的表现力;e.要把握好对比与协调的关系, 协调中要有差别与变化, 对比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协调。

另外, 质感表现的处理, 一方面要考虑材料天然情感, 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表现人工处理以及材料组合可能引起的感情效应。至于质感处理中的组合, 最常见的有两种, 调和组合与对比组合。前者自然真诚, 含蓄而刺激;后者则具强烈效果。两组合方式结合使用, 能收到多变的效果。不同材料会产生不同的质感, 例如光滑与粗糙、软与硬、冷与暖、光泽、机理等这些质感特征与形体和色彩一样传递着信息, 恰当的运用可以很好地对空间效果进行调节。

2.4 符号与细部。

符号是利用一种约定了的、可以通过联想得到暗示的一种建筑语汇。建筑符号表现为抽象的含义, 应根据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及类型等巧妙地吸取含有信息价值的符号, 高度概括和抽象, 并且巧妙地利用而不应虚假地、装饰地对待。

适当的装饰与符号的运用可以加强建筑的表现力。装饰的运用一般只限于某些重点部位, 并且力求和建筑物的功能与结构巧妙的结合。细部的处理也是同样的原则, 一些纹样、划分线、隆起、粗细程度、色彩、质感的选择等都要从全局出发, 是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 也需深入地考虑一些细部设计, 以使造型处理有一定的深度感。

结束语

社区会所建筑的造型正如前面所述, 应处理好造型与功能、环境、技术、个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通过可识别性, 具有载义性的各种要素传达建筑师的设计意图, 帮助会员形成预期之意象。只有这样, 会所才有永存的生命力。

摘要:从造型设计原则和设计要素等方面对社区会所进行探讨, 层层来解读社区会所独特的艺术性。

关键词:社区会所,造型,设计原则,设计要素

参考文献

[1]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聂梅生.新世纪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必由之路[J].建筑学报, 2001, 7.

[3]建筑世界编.李华东译.2001韩国建筑设计竞赛年鉴[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1.

[4]肖敦余, 肖泉, 于克俭.住区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22, 2003.

首届社区文化艺术节方案 篇5

为构建文明城市、和谐社会,丰富市民业余文化生活,提升市民生活品质,促进品牌消费意识,倡导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在XX公司独家赞助下,宣传部、街道办及文广电局牵头举办首届社区文化艺术节。活动以市民参与为平台,以文化比赛为主体,以企业文化和标准化小区推广为内容,共同满足不同年龄的市民在文化、娱乐、健身、家居、理财、商业等生活各方面的需求。

活动的宗旨:

站在城市的高度,挖掘文化,使城区居民真正感受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让2011年这个冬天不冷。

活动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一、活动内容具体分九大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现XX浓厚的文化底蕴。

第一篇章:文化——让民俗“传”起来

艺术节期间发动城区居民自编自演文化活动,把古老纯朴的民俗展现在艺术节上,提升街道社区的整体文化素质与和谐程度,建立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在XX提倡的新生活方式下,真正为城区打造样板式的生活社区。

1、社区文化艺术节开幕式。

2、电影季活动(开幕式当晚)。

3、舞蹈大赛。

4、书画、剪纸大赛。

5、摄影大赛。

6、万人参观博物馆活动。

7、篝火晚会。

第二篇章:社区——让我们“和”起来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钢筋水泥建筑的阻碍,邻里之间的关系不再那么其乐融融,彼此之间多了一份陌生,少了一份交流,在艺术节期间举办邻里节活动旨在建立一个健康、文明、快乐、和谐的大家庭氛围,拉近居民之间的距离,使彼此之间不再那么隔阂,见面多

一声问候,说话多一张笑脸,平时多一点交流,为创建文明和谐大家庭共同努力。

开展邻里节系列活动

第三篇章:教育——让花朵“壮”起来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花朵,让青少年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通过比赛活动淡化竞技、培养兴趣,强力展示我旗素质教育成果,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让花朵强壮起来。

1、未来之星评比活动

2、少儿绘画大赛

3、青少年歌舞展演。

第四篇章:体育——让身体“强”起来

为了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充分发挥社会体育协会等在引导开展社区体育的重要作用,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需求,社区文化艺术节将举办几项体育赛事活动,让社区居民的身体“强”起来。

1、网球比赛

2、篮球比赛

3、乒乓球邀请赛

第五篇章:服务——让物业“升”起来

为了配合政府着手打造一个文明、和谐、安全的全新社区模式,为此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加强小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准备修建中心花园,增加体育设施,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同时将聘请专业的物业管理顾问,提升亲情管家式的物业服务。“三重”安防系统打造智能化安全社区。

开展社区业主笑脸征集活动及XX品牌展览。

第六篇章:青年——让希望“动”起来

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重点,建设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青年文化,满足青年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开展一系列体现城市特色、时代风貌、青年特点的活动,帮助青年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高青年的综合素质,加强沟通联系,增进青年交流,展示青年风采。活动将立足社区,调动广大青年参与的积极性,形成活跃的群众性青年文化氛围,引导青年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

1、青年歌手大奖赛

2、狂欢圣诞节活动。

第七篇章:孝老——让夕阳“红”起来

“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自古就把孝道视为美德之首、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为把这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老人见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在社区文化艺术节时期,将举办系列活动,进一步增强弘扬尊老敬老的良好风气。

1、孝星评比活动。

2、老年咀胡比赛。

3、开展寿星会活动。

第八篇章:讲堂——让头脑“活”起来

市民大讲堂会挑选一些比较通俗、与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大家喜闻乐见的内容,既有创业致富、家庭教育、居住变迁,也有养生保健、励志教育、投资理财,同时还紧扣社会热点,满足市民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需求。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感动身边人,使群众能从身边的凡人小事中体会到不平凡的精神内涵。

开展系例讲堂活动(家庭教育、健康知识、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商铺管理、社会保障等)

第九篇章:爱心——让冬天“暖”起来

为了进一步帮助贫困居民家庭及贫困学生,体现对他们的关心、爱护,激励他们奋发学习、摆脱贫困,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将在艺术节期间对部分这样的家庭和学生进行资助。

1、资助贫困学生

2、扶助贫困家庭

3、慰问“三无”老人。

系列活动结束后,进行颁奖晚会暨社区文化节闭幕式。

二、活动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10月19日—28日)

主要由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街道办事处牵头开展宣传。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10月28日—12月31日)每项活动由各相关承办单位负责组织开展,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按时间安排提前交至宣传部讨论后确定。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1月1日—5日)

社区艺术 篇6

关键词:社区音乐艺术;音乐艺术活动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文理学院项目“达州市社区老年群体音乐艺术活动构架”2013R006Q成果之一。

从大教育的角度来看,社区音乐是一种包括各级各类音乐教育在内的, 集各种教育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主题和对象一体的全方位教育形式,是对人进行美的教育 ,同时也是一种群众性教育, 是为了迎合社区内群众的音乐教育需要而设立的, 经由社区广大民众参与, 面对广大民众的广泛音乐教育。是在一定区域内结合本土特色文化和区域特色文化为基础的, 意在提高社区成员音乐素养, 有利于居民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普及范围大的、传播渠道广的、本土化的、人性化的音乐教育活动。

音乐艺术活动是社区活动中的重要组成,同时更是广大居民较为喜闻乐见的形式。不管从群体参与度还是从广泛性来说,音乐艺术活动都不失为一种跨越年轻和文化阶层的社区活动。从目前我市社区音乐艺术活动的开展现状来看,虽然同样具备上述音乐艺术活动的特点,但是要想使社区音乐艺术活动形式取得良好健康发展,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不容小觑。

一、达州市社区音乐艺术活动现状分析

音乐艺术活动要想在社区中广泛的传播开来,离不开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和追捧。从我市社区音乐艺术活动目前的开展情况来看,整体情况比较乐观,但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一)“老龄化”趋势明显

音乐艺术活动虽然被广泛接受,但是从被调查的居民年轻分布情况来看,55岁以上的参与者占到了65%,成为音乐艺术活动参与的主力军。这表明:社区音乐艺术活动中参与者主要以老年人为主。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老人退休后,休闲空余时间开始增多,加上音乐艺术活动是一种较为容易上手和学习的模式,修身怡情,老人较愿意参与。老人们都投入到社区音乐艺术活动中固然是好事,在身体健康水平下降的时候,通过音乐艺术形式来陶冶情操,重视自身情绪的培养,不仅能够使老人心情愉悦,同时还能扩展他们的社交圈,保持健康、延缓衰老、扩大社会交往。但是如果在参与群体中年轻血液越来越少的,音乐艺术活动这一形式的精髓可能也会走上不断“老化”的道路,在社区中成为老人们特有的活动项目,不断丢失音乐艺术活动本应用的生命力和活力。

(二)缺乏系统的传播和教学

除老龄化趋势外,从社区居民参与音乐艺术活动的概率来看,较为随机,且大多数时候与三五好友相约,处于一种较为自发的无组织状态,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组织;从练习的时间上看,大部分是在傍晚、休息天和早晨(主要是老年人),这反映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特征。缺乏系统的传播和教学也是目前存在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音乐艺术活动是基于音乐文化之上的延伸,在传播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离不开相应艺术理论的支持和支撑,只有在这些艺术理论基础之上,音乐艺术活动才能在较长的时间里有效的传播开来。就目前我市社区音乐艺术活动来说,虽然参与人数较多,规模也比较客观,但是许多参与者都是“现学现卖”,并未接受正规的教学;从组织主体来说,也多是民间自发组织,缺乏专业的人士进行指导和教学。

(三)管理力度不足

除上述问题外,现阶段我市社区音乐文艺活动还存在管理力度不足的问题。作为社区活动的重要构成,音乐文艺不仅是丰富社区文化生活的重要措施和形式,同时也是社区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作为管理工作来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从活动的场所,人员的安排到最终活动效果的评估,都离不开具体管理工作的开展和组织。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已经对现阶段社区音乐文艺活动中的大部分问题有了基本认知,然而就这些问题来说,归根结底,与规范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完善的系统管理中,所有的角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用,势必能极大的促进社区音乐文艺活动的发展。

二、促进达州市社区音乐文艺活动开展的有效措施

社区音乐文艺活动的有效开展,能有效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扩大居民的社会生活圈子,丰富居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进而推动我国居民整体的综合素质,对于构建知识型、多元型社会来说,也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从我市音乐文艺活动的开展现状来看,虽然活动呼声不错,但是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改善。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从社区管理和丰富社区居民生活的角度出发,围绕推动社区音乐文艺活动开展的有效措施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加强骨干队伍建设

社区街道办事处对辖区活动具有领导与管理的职能。从我市音乐文艺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虽然民众的积极性较高,但是由于缺乏全面、系统的引导和管理,活动依然缺乏持久性和有序性。因此,要想全面调动辖区内各方面的积极性,首先应建立、健全相应社区组织和组织社区内成员的交流模式,有步骤、有计划的经常开展多种交流活动,从内部开始完善对音乐文艺活动的认知,奠定好坚实的内部基础;此外,相关行政部门与街道办事处要着力培养、选拔一些熟悉并热爱,甚至在音乐文化领域取得过成就的专业、专科人才,投入到社区音乐文艺活动的开展中来,充分发挥辖区内各单位干部以及热心音乐文化和有文艺专长离退休人员的作用,组织他们参与到社区体育的领导管理中来,奠定社区音乐文艺活动的专业基础,为后来活动的推广和铺开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丰富音乐文艺活动层次

针对活动“老龄化”趋势明显的问题,建议应逐步丰富音乐文艺活动形式,创新活动途径,多挖掘年轻居民群体在音乐文艺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开展真正广泛的、无年龄限制的社区活动。当然,此处的广泛指年龄层次的广泛,而“无年龄限制”并非指一定要将老人和年轻人“圈”在一起,可以是同系列主题下针对不同人群的活动细分,也可以是相应的专题活动,不必过于拘泥。在丰富音乐文艺活动层次的过程中,还应注意相应平台的搭建。为社区居民群众创造一个可以表演或是鉴定成果的平台,对于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及整体音乐文艺活动的水准来说,都能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三)加强社区人员文化素养

人员素养是关系到音乐文艺活动质量的关键因素。要想提升社区音乐文艺活动的组织水平,还应着力加强对人员的素养培养。都说高手在民间,社区里不乏精通音乐艺术的人,街道社区可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发动和组织培养优秀的文艺团体,扩展社区专职兼职工作人员队伍,形成社区音乐文艺活动的特色;另一方面,还望上级领导部门更多地给予街道社区相应的工作培训,提升社区街道的专业素质。曹家梁社区有一支交谊舞的队伍,经常参加各种演出活动,还获得过国家级的奖励。作为社区街道来说,还须做好活动效果的回馈和报告工作,让上级及时了解社区活动的现状,及时获取相应的支援和支持。

此外,社区音乐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其独有的文化功能、独有的运作方式对社区建设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工作,学习,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情绪浮躁的情况较为普遍,社区音乐文化的情感陪伴价值也需要大大普及。音乐艺术活动的环境和场地需要进一步开辟,合理利用,综合治理。

三、结论

音乐艺术活动是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表现,是丰富社区居民生活的重要措施,但是从我市社区音乐文艺活动的开展现状来看,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老龄化”趋势明显,活动内容创新性不足,系统管理缺乏一定的组织与团体等。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强骨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辖区内各单位干部以及热心音乐文化和有文艺专长离退休人员的作用,组织他们参与到社区艺术活动的领导管理中来,奠定社区音乐文艺活动的专业基础,为后来活动的推广和铺开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丰富音乐文艺活动层次,创新活动途径,多挖掘年轻居民群体在音乐文艺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开展真正广泛的、无年龄限制的社区活动;加强人员文化素养,提高活动层次,形成社区音乐文艺活动特色。

参考文献:

[1]龚娜. 音乐在构建社区文化中的多维度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

[2]周丹. 南京市社区音乐文化考察及对社区音乐建设的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11.

[3]李莉莉. 我国社区音乐教育的基本现状与发展思路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4]曾晓萌. 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生产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5]李小缨. 城市社区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6]包华颖. 艺术院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

作者简介:

音乐艺术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的推广 篇7

一、音乐艺术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的推广现状

音乐艺术在社区文化活动中推广的意义能否得到贯彻, 需要从当前推广的现状予以剖析, 笔者因此展开问卷调研工作, 从中获得了有价值的调研成果。

调研描述

调研对象:选择当地十家社区, 每个社区中随机选择十名参与者。

调研方式:以调研问卷为主, 辅之以社区访谈的方式。

调研内容:了解社区居民对音乐艺术推广的实际需求, 在现有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实现的推广方式, 居民需求与推广之间的需求差距等。

调研结果:此次调研共发放调研问卷100份, 有效回收100份, 有效回收率达100%, 符合研究需要。

在社区居民的需求保障方面, 笔者从音乐艺术在社区文化活动中推广的不同维度进行了调研, 包括深度、广度和频率。只有37%的社区居民认为现有的音乐艺术推广形式在深度上是符合自身要求的, 说明当前社区居民的音乐艺术素养上升显著, 单纯以上形式的文化活动与居民的深层次音乐艺术需求存在差距。61%的社区居民认为音乐艺术推广形式在广度上是符合自身要求的, 各种音乐艺术文化活动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 相应丰富了社区文化活动的内容。42%的社区居民认为现有的音乐艺术活动推广频率是较为理想的, 但仍然有超过半数的居民认为活动频率较低。

从调研反馈的结果可以看出, 音乐艺术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的推广虽然满足了相当比例的居民需求, 但仍然存在着两大主要问题。一方面, 音乐艺术在社区文化中的推广缺乏系统性。音乐艺术推广的意义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实际开展情况息息相关。系统的音乐艺术推广可以有效地增进社区文化活动的水平, 更加全面地服务社区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但是现有的音乐艺术活动一部分来自于社区管理者的策划实施, 如综合晚会。另一部分则更多的来自于社区居民的自发组织, 例如夜幕降临时社区内常有居民吹奏萨克斯, 整片社区内显现出一派舒缓宜人的音乐文化氛围。而这些社区文化活动大多比较随意, 缺少系统的推广计划, 活动的持久性和连续性往往因人而异。这就导致音乐艺术在社区文化活动中推广的意义难以受到足够的重视, 进而影响到纵深化发展。

二、音乐艺术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的科学推广方针

为了更好地推动音乐艺术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的推广, 改善当前存在的问题, 今后社区文化活动的策划应遵循以下科学方针:

第一, 注重音乐艺术推广的多元化发展。推广不是一种单一化的形式, 特别是对音乐艺术来说, 不同的社区居民音乐素养基础参差不齐, 雅俗共赏的推广方式也是不可避免, 关键在于社区管理者和居民能够共同开发策划多元化的音乐艺术推广形式, 带动社区文化活动走向丰富多彩、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传统的音乐艺术推广形式固然重要, 但并不意味着社区文化活动形式的一成不变, 能够不断推陈出新才是音乐艺术生命力的生动再现, 社区文化活动才能跨越到新的层次。

第二, 注重音乐艺术推广的持久化发展。不少被调研的社区居民表示各类音乐艺术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的推广频率不足, 尤其是一些新兴的高雅艺术, 不能在社区中持久发展。

第三, 注重音乐艺术推广的深入化发展。多元化决定着音乐艺术在社区文化活动中推广的广度, 持久化决定着推广的频率, 而深入化则决定着推广的深度。一项文化活动能否在社区中实现长久的良性循环发展最终还是需要通过深入化程度加以体现。越是深化发展, 才能为音乐艺术的推广形式提供多元化指导, 并且吸引社区内部持久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所以音乐艺术在社区内的推广要逐渐由浅入深, 激发音乐艺术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的生存和发展潜力, 更重要的是将内在的价值挖掘出来, 为社区居民的深层次文化需求创造实现的条件。

三、音乐艺术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的科学推广模式

在社区文化活动中按照科学的方针推广音乐艺术, 离不开科学的推广模式支持。社区虽然是推广的核心基地, 但音乐艺术的推广不应只拘泥于社区的地理范围内, 社区居民是音乐艺术的接收主体, 以居民为中心, 建立广义的社区音乐艺术文化活动推广模式成为值得尝试的策略。具体来说包括以下策略模式:

第一, 构建社区内的音乐艺术推广场所。社区服务管理部门可以为居民开辟固定的音乐艺术推广活动场所, 划分功能模块, 如日常练习区域、探讨交流区域、集体演出区域, 作为音乐艺术在社区文化活动中推广的核心基地。然后社区管理者制定年度、季度、月度的音乐艺术演出列表, 激发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意识。

第二, 建立社区内的音乐艺术社团。音乐艺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无论是演唱还是演奏, 抑或声乐舞蹈, 都是音乐艺术的不同再现方式。社区内共同的艺术推广场所不一定能够完全满足各类音乐艺术爱好者的深入推广需求, 但可以建立起以共同音乐艺术爱好为基础的社区艺术社团。

第三, 实现与音乐艺术中心的长期合作。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应从内部走向外部, 积极吸收社会范围内的艺术源泉, 拓宽音乐艺术在社区范围内推广的渠道。社区管理者要努力开发与各类音乐艺术中心的合作, 时刻关注推出的各类音乐演出活动, 通过双方合作的建立, 为社区居民提供优惠的艺术票价。

第四, 建立与专业音乐艺术教育机构的合作。音乐艺术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的推广既要包含实践模式, 也要包含理论模式, 尤其是长期深入的推广更需要建立在理论夯实的基础上。社区内有很多不同年龄的音乐爱好者存在理论学习的需求, 社区管理者应大力开拓与专业艺术教育机构的合作, 邀请专业的老师为社区文化活动进行理论指导。例如, 社区管理者可提供部分活动经费, 为各类音乐艺术的爱好者设立业余学习的课程, 使他们在社区以内就能享受优惠的价格, 接受高水准的音乐文化教育。这种音乐艺术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的推广模式与健身沙龙类似, 课程类型丰富, 适合人群广泛, 是社区内老少皆宜的学习推广模式。

音乐艺术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的推广不是一蹴而就的, 艺术的生命力和表现形式需要相应的构建基础作为载体。社区作为音乐艺术推广最佳场所之一, 拥有着广泛的爱好者支持, 从而为音乐艺术在社区文化事业中的蓬勃绽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相信在上述科学方针和模式的指引下, 音乐艺术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将会带给社区居民耳目一新的感受。

参考文献

[1]宋小朱.试论音乐艺术在文化中的地位[J].音乐天地, 2009 (04) .

社区艺术 篇8

关键词:高校,社区文化,艺术类专业

一、社区文化的概念

“社区文化”广义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内, 经过长期实践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行为方式以及人格理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甚至制约着当地经济、政治的发展;狭义是指社区文化现象的集成, 即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一定特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群体意识等文化现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 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 传统的单位管理转变为社会管理。人们以多种多样的身份从不同的社会空间进入社区, 也把不同的思想、需求和问题带到了社区, 使社区成为各种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比较集中的地方。他们对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 都期待在社区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 社区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而社区文化建设是整个社区建设的灵魂。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功能和作用

1.社区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

社区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 这里主要指的是要把社区文化建设真正作为社区内广大居民群众的一项事业来抓, 正确引导广大居民群众积极地参与社区的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广大社区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社区群众的主体性得以发挥。

2.社区文化建设的融合性

社区文化是一个综合体, 既包括传统文化, 又包括现代文化;既有精神文化的内容, 又有物质文化的涵义;既包括本社区文化的特点, 又吸纳外来文化的新内容。因此, 发展社区文化必须使各种文化达到有机结合, 协调发展, 做到“雅俗共赏”, 而不是偏废某一方面。这就要求我们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孤立进行, 它们与经济、政治是相辅相承的, 因此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坚持融合性原则。

三、高校艺术类专业带动社区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社区文化建设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掌握了这些规律, 会使高校在专业教学上有更明确的目标, 使高校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社区文化工作的需要。

1. 在社区文化活动中, 老人和儿童是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中青人群的精力围绕在工作、学习和交往上, 而老人和儿童有更多的时间在社区中活动, 对社区的文化活动也更关心, 需求更加迫切, 这是社区对象的特殊性。社区工作应该抓住老人与儿童两大群体, 带动青年参与社区文化建设。

2.大型的社区文化活动, 需要经过专业的策划组织, 参与者多, 影响面广。要胜任这些工作, 高校的教学除了要让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技能以外, 艺术策划和组织能力, 协调能力, 管理能力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 高校艺术类专业一方面要求学生学好专业知识, 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参与组织与策划那些大型的文娱活动, 以适应“大”与“小”不同的社区文化活动要求。

3.社区文化活动大多数都不带有明显的功利性, 活动也大都以强身健体, 陶冶情操为目的。因此, 活动的开展应该寓教于乐,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展, 不可急功近利。在活动中既能实现目的, 又能有一个愉悦的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高校艺术类的学生还应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 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在社区文化活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要有合理合适的教学目标, 要找到兴趣点较为集中的教学内容, 要实行轻松活泼的教学手段, 这都是对高校教学上提出的新要求。

4.社区文化活动中应当尊重社区成员的不同文化品味, 要同时能胜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多种风格的艺术活动任务。不可以自己的喜好来决定活动内容, 这样哪怕再高雅也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学生在学校就应该全面发展, 广泛接触实践各种艺术形式, 兼顾不同的文化品味。只有这样, 社区文化建设才既不会曲高和寡, 也不会俗不可耐。要通过雅俗结合的方式渐渐提高社区文化品味, 这才是高校专业教育在文化建设中应起到的正确作用。

5.社区文化建设不仅需要专职的社区工作人员, 还需要大批具有艺术专业知识的人员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探索。这需要政府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建立专门的文化工作站, 设立专门的岗位。这样不仅对社区文化建设中有正确的引导和良好的发展后劲, 又能为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的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 也为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数量众多的就业岗位, 真正实现高校与社区文化共建的双赢。

6.要整合共享高校丰富的文教资源和社区的实践机会, 要加强高校与社区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因此, 必须建立高校———社区资源共享组织协调机构, 根据社区文化的特点, 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 通过经常性的磋商与协调落实共建的长效机制, 可借鉴联席会议制度, 建立双方参加的组织机构, 领导和协调双方活动,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7.高校帮助研究各社区的不同特点, 引入本土音乐艺术走进社区文化建设中, 并不断强化社区文化的创新意识。具有本土音乐艺术元素的社区文化创新, 是社区文化能否在群众中生根、开花并具有持续生命力的关键。

总之, 高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高校在艺术类专业的建设过程中, 要有意识的去摆脱传统制度的约束, 勇于尝试新的发展模式。要以学生为本, 大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加强学生社会艺术实践的能力。高校艺术类专业与社区的音乐文化共建, 不仅仅适应了社区对音乐文化的需求, 也为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晓霞.城镇社区建设与社区人才培养[J].成都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2, (3) .

[2]李小梅, 蒋爱.试析高校与社区和谐共建的理论依据[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0) .

[3]王丽英.高校与社区互动的资源优势与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1) .

[4]郑彩莲.高校与社区共建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 (6) .

[5]郑海霞.美国高校与社区关系:冲突与合作[J].比较教育研究, 2009, (4) .

[6]叶云明.高校校园文化如何促进城市社区文化和谐发展.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06 (10) .

[7]范莉.浅谈校园文化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途径和作用.杭州教师教育网, 2006 (01) .

社区艺术 篇9

上篇农业地产我们谈到, 被日本的学者称为“第六产业”的“农业产业园区全景产业链”兴起, “农旅双链”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现代农业、旅游“一三联动”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的效应。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乡村旅游综合体”的概念, 我们也将这种概念引入到实操项目遂宁圣平岛详细规划中。

乡村旅游综合体, 指以乡村综合资源为基础, 以乡村旅游休闲为导向, 以城市游客为动力, 以乡村特色产业为支撑, 以乡村旅游地产为延伸, 以带动乡村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升级为目标, 充分关照三农问题, 统筹考虑区域旅游打造、区域产业发展及区域城镇化推进的综合开发模式。根据提炼遂宁圣平岛的几大特点。

旅游品牌:遂宁最有吸引力、影响力的知名旅游品牌。

观音文化:遂宁中国观音文化城旅游区的核心景区之一。

生态岛屿:具有观音文化内涵的生态岛屿。

旅游景区: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以文化景观和游乐休闲设施等经营项目为主。

我们认为, 圣平岛具有建设乡村旅游综合体的良好基础, 这个坐落在“中国观音文化之乡”遂宁市, 涪江中心两岛之一的圣平岛将成为我们在四川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的新样板。

而乡村旅游综合体集中体现在以旅游产业导向的新型农村社区的打造, 它以一定的乡村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为基础, 以乡村休闲度假功能为主导, 以农旅产业链打造为核心, 以乡村休闲业态为特色, 以乡村商业休闲地产为支撑, 以一流的配套设施为保证, 共同构建以旅游产业为导向的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模式。集中于圣平岛内赖家洲、米家洲、雷家洲和小河州四个居民点的两个行政村——岛北部的三洲村和南部的小河洲村, 约2400人的乡村人口将以此通过提升改造, 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 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

在这里, 我们必须提到, 乡村旅游作为以旅游为引导的多种产业融合、开发建设、整体运营, 需要两个核心条件:第一, 政府是整体项目的规划设计者、开发运营者、平台搭建者、控制操盘者;第二, 项目核心问题是通过系统操作提升本区域土地的综合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而遂宁圣平岛正是在遂宁市政府规划局的部署下, 搭建市场平台, 并引入强大的泛旅游产业的支撑, 将一个原本遭受交通阻隔、洪涝威胁、产业衰落、设施落后的江上渔村逐步向旅游产业导向的新型农村社区推进。

以旅游产业为导向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有三大方面问题亟需解决:

农旅产业链如何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挖掘和提升文化卖点, 创造核心竞争力?

如何营造田园乡居生活氛围, 同时兼具农民居住和旅游的功能共同体?

如何选择合适的商业运营模式, 扩大消费群体, 提供游客多种停留空间?

圣平岛在遂宁·自在生活艺术区的总体定位指导下, 从定位观音文化、村落尺度空间利用、城市发展驱动、休闲旅游互动以及类观音文化引入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设计, 采用打造旅游产业为导向的新型农村社区的“三心”手法, 同时解决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

(1) 核心吸引中心, 是主题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塑造的关键, 也是构筑项目核心吸引力的基石, 它主要包括本土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的创意挖掘, 田园观光, 互动体验和游乐体验等农旅产业链的打造方面。

(2) 休闲聚集中心, 是留住游客并扩大其消费的载体, 主要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休闲需要, 同时也是当地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主要包括旅游接待、民俗休闲、田园养生休闲、民俗主题休闲商街、文化主题演绎等。

(3) 居民居住中心, 兼具居民的居住功能和旅游功能, 其建筑风格、社区布局、社区风貌、社区设施等方面要凸显主题和氛围, 与整体大环境的风貌要相互协调。在游客眼中, 居住中心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针对于此, 圣平岛规划相应提出三大设计策略。

(1) 怡情湖岛, 理水相地营造总体格局, 升级构筑核心吸引中心。

规划中根据圣平岛的水位和地形特征进行地形整备、合理填挖、泥沙沉积等工程, 采取岛+湿地生态模式, 塑造浮于尘世的湖岛特色;同时实行安全水位分区管控, 改善防洪的安全格局;适地而生岸线处理, 增加用地的亲水活力;最重要的是通过动静结合观游串连, 引入水系增加核心游览要素, 在圣平岛岛头设立观音文化展示区, 保留原有大地肌理、充分场地文化表达, 以观音文化艺术馆为首打造整个岛屿的核心吸引中心。

(2) 水韵诗居, 巴蜀水乡元素提炼彰显地域特色, 协调建设居民居住中心。

为了保持文化的原真性, 塑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规划坚持保护村庄自然肌理, 留存乡村记忆和空间尺度, 提炼巴蜀文化要素, 打造观音故里的风土人情。从村落格局的延续、共享空间的提升以及建筑空间的处理等多个方面进行村庄改造;同时局部拓展适宜建设用地, 巧妙利用常水位以上坡地;引水成网蓄水成湖, 营造富有内涵的水乡肌理, 协调村庄与大环境的融合, 建设居民居住中心。

(3) 艺术禅村, 书画创作打造洲岛品牌, 主题演绎休闲聚集中心。

规划为了满足多种游客需要, 也是把乡村生活形态、观音文化意识形态, 如住宅、餐饮、酒店、艺术、禅修等进行产业化打造, 形成纵横产业链集群, 以艺术衍生产业引导, 提高聚集区艺术活力。最具代表的是圣平岛最南端的艺术感知区, 用地较窄, 隐私性比较好, 规划将原有村庄改造为艺术家村落来激发艺术大师的创作灵感, 同时布置艺术禅修酒店, 为来此度假的高端游人量身打造, 以艺术禅修为媒介渠道, 主题演绎聚集空间。

圣平岛通过三大策略的提升, 创意的引入完成以旅游产业为导向的新型农村社区的再生, 以文化为基础, 打造独特主题, 实现一村一品, 构建了别人无法复制的竞争优势。而农旅双链的发展得以使旅游产业以其独特的“消费搬运”功能、强大的产业集聚和消费聚集能力、良好的社会效应带动作用, 成为拥有良好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乡村实现新型农村社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社区艺术 篇10

1. 让人们的心灵得到放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精神方面的需求与日俱增, 所以社区经常会出现群众合唱活动。在活动过程中, 人们会欣赏到群众合唱参与者精心准备的歌曲, 听完社区群众合唱的曲目之后, 人们能体会到音乐的魅力, 从而让人们的心灵得到放松。对于社区群众合唱的参与者来说, 通过练习合唱的曲目, 可以帮助参与者获得更多的音乐素养, 并帮助参与者获得更多的审美能力。

2. 对人们的一些行为进行约束

在社区举行群众合唱活动, 一方面增加社区内的娱乐氛围, 另一方面, 还能够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进行约束。作为参与者, 在进行群众合唱排练的过程中, 合唱要对参与者实现音域、音调方面的统一, 所以参与者在排练的过程中, 必须控制自己, 以整个排练的团队为主, 积极配合, 团结协作, 共同完成群众合唱的排练工作。另外, 社区群众合唱艺术在人们的眼中是高雅大气的活动, 所以合唱的参与者在活动的过程中会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最终为人们提供完美的合唱表演。

3. 使人们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

在举办社区群众合唱活动之前, 社区群众合唱的参与者必须对合唱曲目有一个深刻并且清晰的认识, 在活动开始时, 为了给前来参观的人员提供一个有吸引力的合唱表演, 参与社区群众合唱的人员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唱功, 还要利用一切可行的方法去熟记合唱曲目的歌词, 在进行排练的过程中, 参与者还掌握了唱好合唱曲目歌曲的方法, 所以在社区群众合唱活动的过程中, 社区合唱活动的参与者在很多方面都获得了知识, 因此实现了人文素养的提高。

4. 使社会凝聚力得到加强

在进行社区群众合唱活动之前, 社区群众合唱的参与者在进行排练的时候, 要通过不同人员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来对排练曲目的唱功和唱法进行讨论与修改, 通过人员之间的交流, 人们的社交能力得到提高, 当每个参与者都拥有了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之后, 再通过社区群众合唱人员感染周围的亲朋好友, 慢慢地所有的人们都会理解别人的想法, 从而能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进而增强社会凝聚力。

二、社区群众合唱艺术在普及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在合唱活动中, 人们缺乏活力和动力, 使社区群众合唱艺术的普及受阻

有的地区的人民群众并不支持社区群众合唱活动, 所以当社区的一部分群众举行社区群众合唱活动的时候, 缺少对社区群众合唱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或者即便有的人被游说, 去参加了社区群众合唱活动, 但是参与者缺少利益的推动, 所以不能够竭尽全力地去为社区群众合唱活动做准备, 从而不能为社区群众合唱活动的观众带来听觉上的享受, 使得社区群众合唱艺术的普及受到阻碍。针对合唱活动的指挥者, 有的时候指挥者的死板、独断和缺乏幽默感也会影响合唱活动参与者的活动积极性。

2. 社区群众合唱时挑选的曲目过于老旧, 缺乏吸引力

在社区举行群众合唱活动的时候, 入耳的大多是一些老旧的红歌和革命歌曲, 并且合唱活动中的参与者缺少新鲜的血液, 都是一些老年人, 而且老旧的红歌和革命歌曲表演无法吸引众多的青年音乐爱好者, 另外, 举行社区群众合唱活动的参与者在演唱曲目时, 曲目的演唱次数多如牛毛, 参与者对演唱的曲目感到厌烦, 无法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进行歌曲的演唱, 导致社区群众合唱活动的表演不够精彩, 这些都影响了社区群众合唱艺术的推广。

3. 社区群众合唱的参与者缺乏一定的音乐素养

在社区内举办群众合唱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吸引社区内的人们对音乐产生一定的兴趣, 所以活动的参与者必须要有社区的人民群众, 但是由于社区群众的音乐素养参差不齐, 在挑选的过程中, 如果拥有较高音乐素养的人员并不乐于参加合唱活动, 那么参与活动的人员就会因为缺乏一定的音乐素养, 从而给社区群众合唱活动的排练过程带来很多麻烦, 最后群众合唱演出也会出现很多问题, 无法激发人们参与社区群众合唱活动的热情, 不利于社区群众合唱艺术的普及。

三、如何解决社区群众合唱艺术在普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为社区群众合唱活动做适当的宣传, 激发人们参与社区群众合唱活动的积极性

在举办社区群众合唱活动之前, 为了吸引足够的观众来参观社区群众的合唱演出, 举办方要适当地对合唱活动进行宣传, 这个宣传要突出显示出合唱的特点, 还要能够迎合大多数人的口味, 以此来避免社区群众合唱活动无人观演的现象的发生。另外, 还要提高人们对社区群众合唱活动的认识, 激发人们参与合唱活动的热情, 从而实现社区群众合唱艺术的普及。

2. 增添时下较为流行的曲目作为合唱歌曲

为了吸引足够的社区群众来参加、参观社区群众合唱活动, 我们的演唱曲目必须拥有新鲜的血液, 我们要增添时下较为流行的歌唱曲目作为合唱的歌曲。

3. 努力提高社区群众合唱参与者的音乐素养

在挑选社区群众合唱参与者的过程中, 我们要对社区群众的歌唱技能进行检验, 以此来提高演唱团体的总体音乐素养, 如果社区群众的音乐素养普遍偏低, 那么在进行社区群众合唱表演之前, 要对社区群众合唱参与者进行音乐训练, 从而为前来观演的观众带来听觉上的享受。

四、结语

随着人们对精神需求的提高, 我们要逐渐普及社区群众合唱艺术, 为了消除普及社区群众合唱艺术过程中的困难, 我们必须要增添能够为广大人民所接受的流行曲目来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社区群众合唱活动, 另外还要对社区群众合唱的参与者进行音乐方面的训练, 提高社区群众合唱艺术的质量, 促进社区群众合唱艺术的普及。

参考文献

[1]李强.社区合唱与构建和谐社会[J].考试周刊, 2011.12 (20) .

[2]周先智.群众合唱队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J].大众文艺, 2013 (28) .

社区艺术 篇11

为此,她与助手们特意提前一个月来广州布展,虽然第二天就开始发烧,她却仍然坚持工作,为观众呈现了最美好的艺术。哪怕这时她已经是享誉世界的艺术家了—她曾两度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并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个展,还曾被授予普瑞米欧杰出成就奖、胡安·米罗奖等。

9月14日展览《留涟》开幕当天,皮皮洛蒂很兴奋,她用红色唇膏在嘴角两边分别涂抹三道红色,像一只兔子,充满童趣。她说自己爱穿花裙不爱穿内裤,反对性器官受束缚。这种思想在她的作品Cape Cod Chandelier(鳕鱼角水晶灯)就能体现出来。迈入时代美术馆一楼大堂,一个用无数内裤组成的吊灯悬挂于上空,皮皮洛蒂特别创作的影像投影到吊灯上,给观众带来奇幻的感觉。这些内裤全部来自皮皮洛蒂的朋友和家人。“中国人习惯把内裤挂在阳台上,而在西方这却是禁忌。我利用这一点文化差异创作了这个作品。”皮皮洛蒂说。

展厅的另一翼,皮皮洛蒂用自己在广州期间收集来的鱼线、玻璃球、镜片等物体创作出一件优美的装置作品 《放松你的眼球》。一米高的白色案台上,摆放着各种大小的玻璃球,一条干枯的树枝横亘在半空中。透过玻璃球,你依稀能见到窗外的车水马龙以及远方的山和高楼,感受到中国城市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

除了内裤吊灯、玻璃球外,《留涟》中最引人注目的作品就是她为主展厅量身定做的大型视频装置作品《拈花》。13部投影组成的超大屏幕横跨百米长的展厅,影像中没有明确的叙事,皮皮洛蒂通过舌头亲吻水、手指抚摸花朵、叶子在微风中微微颤动几个镜头,模拟生命中的脉动和韵律,表现人类如何与更加细腻的大自然接触。结合红、蓝、紫、玫瑰红等色彩,视觉效果强烈,将整个展厅化身成一个梦幻的作品,表达出万物有灵的感觉。皮皮洛蒂特意没有在作品前安排椅子或沙发,她想让观众“在里面随意走动、跳动,在行进中欣赏这件作品”。艺术家的意图很明显,当人类生活在人挤人的空间,对身边的一切视而不见,能感知的东西越来越受限制,她希望借这件视频装置中细腻的触觉来感知艺术,和周围的人好好感受这个世界。

社区艺术 篇12

一、重塑社区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居民幸福感的方法

公众价值感知视角下社区公共文化艺术服务,居民幸福感研究,就是把社区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供给与社区居民的公众价值感知相结合,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 以居民的喜爱程度为原则相结合,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以居民的喜爱程度为原则,文化惠民工程和社区情感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提升居民的自我满意作为社区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最终归宿。重塑社区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居民幸福感,必须牢牢把握居民公众价值感知的理论视角,把居民对社区服务质量的感知、社区服务形象建设、社区情感建设和社区服务认同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方面。同时把握社区居民公众价值感知的中介效应,创造居民自我满意的社区服务模式,提升社区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有效性,发挥社区居民的参与性和社区建设的认同性,并最终实现社区居民幸福感的提升。

二、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供给优化策略

(一)完善协同模式

组织结构基础建立和完善,一个与协同模式相契合的组织结构是协同模式得以健康运行的基础。协同模式要求各组织间有合理、明确而不交叉的责权分配,以及顺畅的信息传递渠道。在必要的地区亦可考虑在当地文化局或广电新闻出版局增设专门公共文化艺术服务协同供给交流平台,调用或吸纳具有文化艺术专业知识且了解当地实际情况的专业人才。

(二)明确协同模式

在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组织结构的前提下, 更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明确的从中央政府到村镇文化站的协同模式整体运行制度与章程,鼓励有利于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供给协同模式健康运行的制度与章程的形成与培育。这不仅可以规范以往无矩可循的运行模式,更可树立职能部门具有公信性、权威性、规范性的运行模式。

(三)融合适当经济手段,采取激励措施

在公共文化艺术服务进行多元主体协同运作时,可以对社会文化艺术组织和个人的参与进行适当的经济激励,如项目合作资助补贴和奖金、税费减免等直接经济收益,和协作树立正面积极的广告形象等间接经济收益等。经济激励较其他手段具有更为直接的激励效果,亦可使社会文化艺术组织和个人感受到来自政府等上级部门对于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供给的鼓励、支持和认可。

“第一届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城市文化(群艺 ) 馆馆长联席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以“如何发挥文化馆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职能作用”为主题,围绕2014年文化(群艺)馆的工作任务以及新形势下文化(群艺)馆的创新发展,如何建立行业管理机制, 文化(群艺)馆的职能定位和促进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公共文化司司长张永新就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发挥文化馆在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作用作了重要讲话。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央要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重点是推进“四化”和“一机制”建设,即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和社会化,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协调机制。文化部将以“完善体系、提高效能、促进公平”为纲领,着眼于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 协同性,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完善顶层设计,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参与,创新管理方式。他强调要发挥好文化馆体系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并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建立文化馆行业自我建设、 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

公众价值感知视角下的感知对居民幸福感的中介作用,通过路径影响居民幸福感的达成。社区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社区居民的公众价值感知为基础,通过路径选择和区域资源的协同配置和组织职能创新,促进居民对需求满足、社会价值和自我实现价值的感知,促进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建设,把社区居民的主观评价和喜爱程度统一于社区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有效供给之中,实现社区居民幸福感的最终达成,提升居民的社区情感与归属感。

摘要:公众价值感知在社区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我国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受服务型政府绩效的影响。公众价值感是政府服务绩效在居民幸福感的中介变量。居民对社区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公众价值感知,阿包括公众需求满足程度、社会价值实现感受和自我实现价值达成的感受三个方面。社区居民在基层政府提供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公众价值感知影响着居民幸福感的达成。

上一篇:医药产品上的应用下一篇:微生物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