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结对制论文

2024-10-26

师徒结对制论文(共10篇)

师徒结对制论文 篇1

一、现状简述

青年教师是未来教育的希望。如何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使他们尽快成为教育中坚力量, 是各所学校都重视的问题。一直以来, 师徒结对制被视为教育培养青年教师的有效手段而被大力推广。在很多普通高中尤其如此。不可否认, 这一做法有其实用性有效性, 但在推行过程中, 依然存在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般来说, 我们把工作未满五年的, 或没有经历过一个教学循环的教师称为青年教师。学校选取同学科中师德高尚、行为规范、业务能力强的老师担任“师傅”。对“师徒”的具体要求是:青年教师上新课之前, 必须先听师傅的课, 然后再备课、上课。师傅也要定期听徒弟的课, 并对课进行细致评议、指导, 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有些学校还要求青年教师每学期完成一定量的高考模拟题的编写, 教学论文、教学反思的撰写, 上公开课等。每学期期末学校相关部门对青年教师进行评价, 并根据评价等级, 给予一定奖惩。

应该说, 这样一对一的、手把手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尤其是在承受巨大升学压力的普通高中, 青年教师的培养关乎高考成绩、高考达线率。师徒结对使青年教师更快地适应高中教育教学的要求, 这对于提高团体的整体教学水准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所以, 师徒结对制更受青睐。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忽视这一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失衡问题。

二、失衡表现

1.重视业务能力的提升, 忽视道德素质的培养

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我们也常说,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应该有教师的精神、形象。作为教师, 应为人师表, 形象端庄, 人格高尚, 行为得体。有些青年教师随着潮流走, 穿着渔网袜、吊带衫、迷你裙进课堂, 还顶着一头金黄的头发, 佩戴着一大串叮叮当当的饰物……实在叫人不敢苟同。作为教师, 应该热爱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有的青年教师遇到工作拈轻怕重, 深怕吃亏;有的青年教师嫌贫爱富, 对城里学生、农村学生区别对待……这些问题的存在, 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

在师徒结对帮扶过程中, 师傅多侧重教学技术经验的分享交流, 而忽视对青年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指导。而教师的工作琐碎而辛苦、复杂而灵活, 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能够吃苦、懂得合作、甘于奉献才能找到工作的乐趣。所以, 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不容忽视。

2.重视课堂教学的指导, 忽视教学理论的研讨

一般来说, 师徒交流得最多的就是课堂教学, 这本无可非议, 因为听评课是对结对师徒的直接要求。师徒之间更多的是局限于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教学实践层面的交流, 而忽视对上阶段教学工作进行反思, 忽视教学理论的学习与探讨。青年教师本身也很少有这方面的自觉性, 很少去思考为什么制定这样的学习目标, 为什么安排这样的课堂内容, 制定这样的教学方案步骤的好处, 怎样指导学生把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等等。

所以, 很多青年教师就自然认为教学反思、教学理论在实际工作中不重要;也有青年教师会认为做师范生那会儿学的理论只是空谈, 难以甚至不能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重视课堂教学的指导, 忽视教学理论的研讨, 容易导致认识片面肤浅, 教学盲目无序。就像只顾“埋头拉车”可能跑错方向、多跑冤枉路一样, 只有“看好路”“看对路”才能“拉好车”。“抬头看路”比“埋头拉车”更为重要。

重视课堂教学实践的指导, 忽视教学理论的研讨, 使得师傅的指导单一随机, 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如缺乏教材整体的分析、学情分析、作业布置、提优补差、班级管理等方面的系统指导。

3.重视青年教师的考核, 忽视对师傅的评价

不少学校明确要求青年教师每学期要听满师傅多少节课, 而对师傅听“学徒”课的数量不作明确要求和规定。期末总结时, 检查的是做徒弟的听课笔记、教学反思等, 检查的是指导教师有没有签字。而对指导教师的听课记录等不作检查。种种量化考核评价仅指向青年教师, 忽视对师傅的考核激励, 不能显示公平公正:指导老师干多干少一个样, 容易挫伤其积极性, 有的指导教师索性采取“放养”做法, 对其徒弟鲜少过问。

对青年教师进行检查的同时, 大部分学校还会为其搭建展示平台激励其成长, 如组织各种教学竞赛, 如说课比赛、优质课评比等。这些比赛往往是选拔性质的, 受到鼓励激励的仅是青年教师中的极少部分。而且有些时候就变成了指导老师之间的竞争。谁的指导老师资历更老, 脾气更硬, 谁的“徒弟”更容易获得荣誉。这样良性竞争演变为恶性竞争, 挫伤了更多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很少听说有学校组织师傅技艺大比拼的, 而且指导教师业务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

很多时候, 青年教师未必就能在工作后的三五年内完成一个教学循环, 未必能与指导老师一直同处一个年级。于是学校根据岗位设置情况更换“师傅”, 对师傅的评价可能有始无终。

4.重视专业发展的要求, 忽视生活的人文关怀

随着社会的发展, 高校应届生择业时不再受地区空间的限制, 更加自由灵活。笔者曾先后在两所省级四星级高中任职, 两所学校都有大量外地籍贯的教师。而且, 每年仍不断从外地引进名校毕业生扩展教师队伍。对于这些从外地引进的青年教师, 学校更多的是像布置任务一样向他们提出种种工作要求, 而对他们的饮食起居、吃穿住行等不闻不问。

不仅仅学校相关部门关注不够, 平时接触多的师傅也未能给予做徒弟的一定的关怀。比如, 许多新教师工作第一年出现了不适。不适源于多方面因素, 主要是艰苦的工作环境与优越的成长环境、与美好的心理预期之间的落差。这时候, 如有老教师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倾注人文关怀, 相信青年教师会感受到心灵的温暖。

5.时间紧张易模仿照搬, 妨害青年教师的成长

众所周知, 普通高中教学任务重, 工作时间长。青年教师初到学校, 除了正常的教学之外, 还会接手很多工作, 如检查宿舍就寝纪律、中午静校纪律, 组织安排活动, 筹建社团等等。如果担任班主任, 那么工作量更大。这就挤占了青年教师大量的时间, 加上备课、上课、听课、批改作业, 开会、培训, 青年教师用来自主思考、学习钻研的时间就很少了。每次上新课之前都要听师傅的课, 不仅课时量翻倍, 而且这很可能干扰青年教师的独立思考。加上时间紧张, 青年教师的备课上课就容易成为其师傅设计思路、授课内容的模仿套用。

可以说, 初登讲台的前几年是青年教师成长的黄金期, 师傅的指导非常必要, 借鉴与模仿也是青年教师成长路途上不可或缺的, 但是如果把学习变成了模仿照搬, 把指导变成了同化, 青年教师会滋生出依赖心理、盲从心理, 很容易被师傅同化, 成为其师傅的翻版。同时还极有可能使得自身分析教材、解读教材的能力逐渐退化, 逐渐变得怯懦保守、丧失自信、毫无主见。就更别提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了。

三、解决之道

1.合理制定目标计划, 促进自主发展

目标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明确的、有价值的目标能诱发人的动机和行为的产生, 并指引人的活动方向。所以, 制定青年教师个人自主发展计划, 建立青年教师培养细则、成长档案, 不能搞一刀切。一方面, 结合各学科的特点, 参考各学科组长的意见;另一方面, 结合青年教师的个性特长, 参考青年教师自身的预期目标。

比如文理科教师成长周期不同, 语文教师成长周期相对长, 在制定计划时, 就要充分考虑时间的安排;有些青年教师擅长课堂教学, 有些青年教师喜欢写作论文, 那么在制定成长计划时, 可以有所侧重, 突出个性特长。成长档案可以从课堂教学、学生管理、教学设计、作业设计、理论学习等方面进行记录, 记录青年教师各阶段的成长过程。总之, 帮助各位青年教师制定阶段发展目标、长远发展目标, 帮助他们建立成长档案。这样可以帮助青年教师明确奋斗方向, 也可以激发他们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兴趣, 形成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和思想, 使得他们在教育教学、专业发展方面更加迅速地成长起来, 为成长为名师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 即使中途更换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也会很快熟悉自己的徒弟。

2.系统规划课程设置, 提高综合素质

在科技高度发展, 知识激增的今天, 教师更要有教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所以, 师徒结对制度中课程设置至少包括两方面:一方面针对青年教师, 另一方面针对指导教师。

高校师范专业课程的设置使得青年教师对学科课型教学认识了解比较模糊, 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较弱, 对教育改革的前沿理论和实践知之较少, 对班级管理缺乏系统的研究;复杂的社会环境使得大部分青年教师重视物质追求, 对教师职业缺乏热爱, 或者难以从教师岗位获得幸福感。所以, 在规划青年教师的成长课程时, 除侧重教育教学方面的内容外, 还必须兼顾到其他职业素养的培养。须知, 教师职业的特点是奉献, 工作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教师的主要工作目标应该是育人, 不能用物质利益进行刺激。可以制定计划陆续用身边的先进模范故事激励年轻的教师, 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境界和教书育人水平。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 组织青年教师外出学习、听课、参加会议, 开拓视野, 增长见识。

对指导老师来讲, 学校也应该安排专项培训, 组织他们及时学习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 “复习”相关的专业知识。

3.搭建多样展示平台, 丰富评价手段

除了制定目标、组织学习外, 还必须搭建丰富多样的平台, 为青年教师、指导教师提供展示才华与激情的机会, 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青年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实际自由选择展示方式———上观摩课还是组织讲座还是汇报心得等。学校应少一些选拔性的竞赛, 多一些展示性的平台, 例如:用“展演”的方式让青年教师集体亮相, 让指导教师作“示范巡演”;让青年教师作集体备课时的主要发言人;让青年教师给指导教师开讲座;让青年教师承担各种岗位的工作, 如部门干事、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岗位。总之, 让每一位青年教师都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 是被认同被欣赏的, 让青年教师能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不断提升职业幸福指数。

当然, 有条件的学校也应该设立专项基金, 结合青年教师、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成绩, 给予其相应的物质奖励, 进一步激发师徒的主动性、积极性。

4.开展校园文娱活动, 倾注人文关怀

学校的制度不妨更灵活更有弹性。建议学校安排青年教师只教一个班, 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钻研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建议学校不要安排工作未满的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 因为初上岗位的教师一般没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的经验、艺术, 对高中三年的教学内容、教材系统也不熟悉。如果做班主任势必在班级管理上消耗更多时间, 牵扯更多的精力, 可能最后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都不能得到各方面的认可。

学校领导既要指导青年教师的工作, 也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如利用节假日开联谊会, 与外单位联谊郊游, 与青年教师开茶话会等。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 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关爱和温暖。满足他们归属与爱的需求后, 他们才更有可能为满足更高级的自我实现需求而努力!

初中教学中师徒结对 篇2

关键词:高效课堂;小组合作;师徒结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142-01

高效课堂,不仅是达成高效率的课堂,更是教育教学形式的巨大变革。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在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高效收获、高效提高、高效进步。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倡导学生自主性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小组合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然而很多时候分组合作流于形式,起不到预想的效果,也不是任何一个知识点都可以采取分组合作去学习,相比较而言,“师徒结对”更具有实效性。

“师徒结对”是一位师傅带一个或两个徒弟。师傅一般是学习成绩较好、品行较好、觉悟较高,能遵守学校的各项制度、班规的同学,徒弟各方面相对师傅来说差一点。师徒关系一旦建立,师徒互相有责任监督辅导对方。当然,前提条件是班主任树立营造良好的班风,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友爱、有集体荣誉感。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和引导,师徒结对也是空谈,因此,师徒结对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经常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使师徒团结互助。

师傅和徒弟分配合适是师徒结对的基础,任课老师要对班里学生情况特别了解,了解学生学习水平、学习习惯、对校规班规遵守情况,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智商、认知水平以及态度也要了如指掌,要对影响学生的相关因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即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测试成绩、学习态度、学习目的、个性特点、能力水平、数学想象、数学思维等做出综合分析与评估。要尽可能以座位为基本单位。便于互相取长补短、相帮助、共同提高。

分配好师傅徒弟后,教师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在做作业过程中徒弟遇到不会的题,比如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每节数学课的教学内容,向师傅或老师多请教,师傅遇到不会的题多向老师请教,这样的话老师在上习题课讲解时候,一些简单的题就可以不讲了,直接讲中等及其以上难度的题型。在布置作业时按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布置,给师傅布置提高题,徒弟做一些相对基础、中等以下的题型,这样就会改善成绩优秀的同学“吃不饱”,成绩差的同学“吃不消”的局面。这种尝试能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不同的要求学习。同时,这样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成绩。

随着年级越来越高,好多学生碍于面子等等不愿意多问老师,师徒结对后,徒弟问师傅是理所当然的,对于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基础不会落下,不会因此掉队,学起来更有信心,学习自觉性提高了,比以前更喜欢学习了。有时学生不是不想学,而是学不会,而每天都有作业,如果每天都不会做,日积月累就干脆放弃。实行师徒结对,学生遇到不会的作业,会有人及时的帮忙。因此,作业就不像以前那样交不齐了。

师徒结对可以更好的促进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发展,师生关系应是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这是建立在互相尊重和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的,交往重在过程而不在结果上,让师生、生生之间既可以交流知识于技能,也可以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使老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后进生转化成果明显,一般后进生学习习惯和方法不好,有优秀生的帮助和监督,慢慢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优秀生提高显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也会得到加强。学习效率得到整体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教师要对师徒结对的效果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定期考核抽查,不断的促使师徒共同进步,

学习效果的测查。老师定期对师徒学习状况进行抽查,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习态度的测查。态度决定一切,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学习成功的前提。师徒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帮助,及时考虑自己的学习态度,共同解决学习障碍,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开展平等竞赛。有了竞争才能有提高,每月评选最优师徒搭档,适当颁发奖品,表示鼓励。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教育全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

[2] 《教育的智慧》林崇德开明出版社.

[3] 张斌.论合作学习及其对学生行为和态度的影响[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9(9):33-36.

师徒结对制论文 篇3

新教师缺乏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为其配备一位或几位具有一定教龄与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传帮带,促使其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这就叫“师徒结对”。这里的“师”,被称为师傅,是指具有一定教龄与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这里的“徒”,被称为徒弟,是师傅传帮带的对象———新教师。一旦某某学校新进了教师,学校一般都会举行全校教师参加的“师徒结对”大会,举行隆重的“师徒结对”仪式。

二、什么是“师傅”和“教师”

什么是师傅?师傅以传授技艺为根本任务,技艺是师傅换取财富的唯一资本。除了技艺,人的德行、情感、人格、社会性等不是师傅传授的内容,徒弟也不用学这些,比如裁缝师傅,只教会徒弟量体裁衣就行了,至于徒弟今后如何不讲职业道德,赚黑心钱、做缺德事等与师傅无关。可见,师傅的从业行为是促使徒弟畸形、片面发展的行为,其社会价值与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相比,相差天壤之别。

什么是教师?教师是以教书育人为天职的专业工作者。从教师的定义可以看出,教师不仅仅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还承担了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思维、人格、能力与社会性等方面的教育教学任务,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可见,教师的工作是为受教育者———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工作,是为受教育者———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工作。

由此可见,“师傅”与“教师”是两类不同性质的从业者。

三、“教师与师傅”“新教师与徒弟”的区别

(一) 教师与师傅的区别

1.教师与师傅传授技能的目的、方法以及传授技能的价值不同。

(1) 传授技能的目的不同。师傅传授技能的目的是“为自己发财致富”;而我国教师向受教育者传授技能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传授技能的方法不同。师傅传授技能的方法是灌输、死记硬背的;而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式的。

(3) 传授的技能的价值不同。由于教师与师傅传授技能的目的、方法不同,所以他们传授技能的价值也不同。师傅传授的技能是个人谋生的资本,往往不受职业道德的约束,有时与国家法规相悖,危及社会,如民间武功、民间医术等;而教师传授的技能具有促进国民素质提高、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价值,这是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教师职业道德所决定的。

2.教师与师傅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不同。

我国古代的师傅——教师(古代的教师) 培养出来的徒弟(弟子) 是面黄肌瘦、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麦子韭菜分不清的“人才”。今天的师傅培养出来的徒弟(弟子) 也大多是只知技艺,道德、情感、人格等残缺不全。而我国现代社会要求教育活动“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教师是完成党和国家交予的神圣任务的第一责任人。

3.师傅与教师的出处不同。

师傅的出处较为简单:有家族传承的,如江湖游医、江湖武师、江湖艺人等;有拜师(师傅) 学成的,如木匠师傅、裁缝师傅、算命师傅等;也有的是自学成才,通过自学掌握了某门或某几门技艺,如某些工人师傅等。而今天的教师诞生过程很复杂,很艰难。教师的专业素养不是家传能完成的,也不是通过简单的自学就能获得的,更不是师傅教出来的。它是经过专门的教师教育机构———师范院校的专门培养与训练而成的。凡是为师者,入职前都接受过系统的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理论科学、教育教学专业技能等内容的学习与训练,经严格考试考核合格才能成为教师,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因此,教师角色的含金量比师傅角色的含金量要高,要纯。

师傅与教师相比,师傅的内涵与外延窄得多、小得多,师傅与教师的从业性质与内容截然不同。把教师与师傅混为一谈,不但是教育思想观念的倒退,也会引发教师诸多错误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不利于学生全面而健康的成长。

(二) 新教师与徒弟的区别

什么是徒弟? 《现代汉语词典》 的解释是:“跟从师傅学习的人”,是学习者。可见,徒弟在学习技艺的过程中只与师傅发生关系。至于徒弟与师傅的关系,以及徒弟学习技艺的方式等,人们并不陌生。一是师傅一般是在家里或工棚中向徒弟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几个人的传授技艺活动;二是师傅只负责向徒弟传授简单的技艺,徒弟只学会师傅传授的简单技艺即可。所以,师徒之间的关系是简单的“传授”与“接受”的关系;三是师徒之间的关系是上下关系,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徒弟只能老老实实地接受师傅的“技艺”。

由于新教师也是教师,是教育工作者,他们的工作职责与使命跟一般教师没有半点区别,其教育对象是接受全面发展教育的学生,其天职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为祖国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教师每天面对的,除了学生和同事之外,还有家长和社会对教师的高标准要求的压力等。可见,新教师与徒弟也是两类不同性质的从业者,将其混为一谈是不科学的,是错误的,因为它会引发一系列的负面效应。

四、“师徒结对”之称谓有哪些危害

“师徒结对”是学校校本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师徒结对”本身没有错误,是合理合法的,也是极其重要、不可或缺的,因为它可以使新教师直接、快速地建构起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掌握科学的处理教材、制定教育教学计划、设计课堂教学方案以及有效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原则与方法等,减少新教师的工作失误,使新教师少走弯路,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尽早适应教育教学活动,成为称职的教育工作者,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多做贡献。笔者在本文中说“师徒结对”的错误,是指“师徒结对”的称谓错误,即不能将其称为“师徒结对”,也就是说,不能将具有一定教龄和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称为“师傅”,也不能将新教师称为“徒弟”。笔者认为,“师徒结对”之称谓会引发诸多不良后果,可能会阻碍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拉着新教师在专业道路上倒退,与“师徒结对”的初衷背道而驰。在当前这个十分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实行素质教育的时代里,在极力打造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的教师时代里,“师徒结对”之称谓与现代教育思想相矛盾,与当前教育改革的声音不和谐。

“师徒结对”之称谓,会误导新教师,动摇新教师在教师教育阶段(师范院校学习阶段) 建构的一些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使新教师形成错误的教育思想观念:教师是只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的师傅。持有这种教育思想观念的教师,他们心目中的教师角色定位是错误的,教师劳动的性质、特点与方法等被曲解,教师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缩水,教师的功能与价值被“窄化”和“小化”,教师劳动的内容被削减和简单化。因此,这类教师无法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因为教育思想观念决定教师的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态度的孕育与呈现、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等。

此外,如果那些作为“师傅”的教师心目中的教师角色也如师傅,那就更糟糕。因为他们受自己错误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也向徒弟———新教师灌输“教师角色就是师傅角色”的思想,或在师徒间的交流、切磋教育教学问题时隐含或透露这些思想意识,或者把新教师当作徒弟来训练,只单一地向新教师传授学科教学技巧,无视或忽视新教师的品德、职业道德,尤其是现代教育思想理念,如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教师观、学生观等方面内容的教导,因此很容易使新教师产生或形成“受教育者———学生只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人、教师只要向受教育者———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就行了”的教育思想观念,使新教师无法建构现代教育思想理念,形成错误抑或反动的教育思想观念,最终危害教育、耽误学生,阻碍国家科教事业的发展。

五、如何给“师徒结对”更名

综上所述,“师徒结对”之称谓有失科学与妥当,危害性不容小觑,值得深思与研究。为了消除由于“师徒结对”带来的一些负面、消极的影响,避免其对教育事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使“师徒结对”活动更加科学,发挥出其真正的价值,使校本培训工作有成效,给“师徒结对”更名很有必要。笔者认为,与其用“师徒结对”来称谓,还不如用诸如“手牵手活动”“大手牵小手活动”“新老教师结对活动”“传帮带活动”等来称谓更加贴切、科学。

摘要:在校本培训工作中,“师徒结对”活动的价值与意义毋庸置疑,它对促进新入职教师(以下简称“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把具有一定教龄和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称为师傅,把新教师称为徒弟,是不科学的,不利于新教师的专业成长。给“师徒结对”更名是有必要的。

师徒结对让英语教学更高效 篇4

【关键词】积分量化 小组 师徒结对 高效

随着全球化影响不断加深,英语已经融入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的形势下,我们不禁要想:我们的英语教育中学生怎样才能更好的掌握英语能力呢?

《礼记》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除了有足够的耐心和韧性外,还应利用量化管理,德育积分来辅助英语教学,用“师徒结对”的方式捆绑团队,进行英语听、说、读、写、语法等方面的锻炼,在班级做到“抓两头,促中间”,从而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英语掌握能力。

下面,笔者简要介绍一下在教学实践中“师徒结对”的做法。

一、成立师徒结对

通过一次单词默写或一次口语表达或一次测试为参考,让英语较弱的孩子,自主寻找英语成绩优秀的同学成为自己的师父,(不主动或找不到师父的同学可由老师委派),师徒确定为一对一关系,两对或三对师徒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确定名单后,宣读规则并派专人管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设计导学案需完成的题量,让师父带领徒弟自学自教,互学互改,共同进步。

具体的操作方法:

1.帮扶内容:所有师父为第一责任人,必须落实老师布置的每一次任务。老师根据本周的教学重点打印并张贴相应的辅导任务到班级,内容一般一天5个单词,3个短语,2个句子,反复出现的易错点,滚动复习,以便巩固落实。以七下Unit11单元第一课时的师徒任务为例:师徒任务:单词:(1)极好的 excellent (2)农民,农场主 farmer (3)任何东西anything短语:(1)挤牛奶 milk a cow (2)喂鸡 feed chickens (3)许多,相当多 quite a lot (4)骑马 ride a horse (5)去散步 go for a walk=take a walk 句子:(1)你上周的旅行怎么样?好极了 How was your trip last week? It was great. (2)你昨天去动物园了吗?没去. Did you go to the zoo yesterday? No, I didnt. 以此类推,形式相同,任务依据教学内容而定。

2.奖励:(1)师父在测试中达到95分以上,加10分;辅导学生考试进步5分或以上,师父加德育分10分;(2)每周的师徒任务自觉完成,无需相关课代表催促,师徒各加10分;(3)徒弟考试进步5分以上,加相应的德育分(如进步4分不加分,进步6分却可以加6分);(4)大型考试班级进步3名以上,师徒一起获得老师奖励。以上奖励制度,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我坚持,我加分,这是后进生的一条加分之路;另一类,我进步,我加分。对于师父,要做到德艺双馨,达到一定的目标方可为师,对于徒弟,不能让别人和自己的努力白费,要慢慢的成长,但凡进步,都能获得认可和加分。

3.处罚:(1)当天任务必须在每天的下午的6:40前完成,否则扣德育分10分;(2)抽查发现完成情况有假者,师徒一起抄写任务5遍,并扣德育10分。

4.责任人培训。班级必须有一名课代表专门负责“结对师徒”任务完成的检查和督促工作,每天定时查阅师父批阅的听写,并在第二天课前做好反馈;每周要公布师徒相应的德育积分。老师要时时肯定课代表的付出和取得的成绩,并在每月总结时颁发荣誉证书用于激励其斗志。

二、教师的跟踪和鼓舞

师父因为帮助他人既巩固了自身的成绩又收获了老师同学们的赞赏,徒弟因得到朋友的帮助而取得进步,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得以缓解,慢慢地学生有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氛围。此时教师抓住契机帮助他们列出学习计划,制定学习目标。并通过责任人和师父跟进这一目标时,一旦发现他们目标订得过高或过低,就逐一帮助他们修改,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师父的帮助能经常达到自己的目标,尝试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三、灵活结合教学内容,体现“师徒结对”作用

课后的知识巩固和迁移。如Unit4 Dont eat in class.谈论了学生日常生活作息及班规、校规两个话题。笔者让师徒扮演名人或名人的孩子,提前上网收集名人所在国家的上学制度、生活作息及校规班规。班上一女生徒弟扮演Kobe的大女儿娜塔莉亚,给大家介绍了“美国学生的一天”,内容不仅囊括了此单元的所有目标语言及重点短语,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兴趣、并拓展了视野。一男生徒弟扮演英国贝克汉姆,给大家介绍了英国学校的一些校规,同学们才明白英国国家的所谓校规很注重个人修养,讲到“Girl Students in the UK cant wear skirts now, but they could do that before”又引来女生的各种尖叫。在这样的课上,师徒真正的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可以说是十分高效的,也是真正的达到寓教于乐。

总之,笔者认为“师徒结对”的形式作为集体教育形式的一种补充,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既要放手让学生去做,也要做好任务的规划,过程的跟进,若能持之以恒的使用,定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师徒结对中的“普修”与“专修” 篇5

1.相互看课评课

新教师遇到的困难或问题,很多是在实际工作中随机生成和出现的,是他们在书本中没有遇到的操作层面的经验类问题,这就需要新教师通过实际上课或参与各种看课、研讨活动去发现和感悟。如,体育课结束后器材的回收方法,很多新教师的常规做法往往是安排几个学生帮忙课后回收器材,笔者要求他们根据某些课的特点在结束部分设计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协助教师完成器材的回收,如回收短绳时,教会学生打绳结,并以穿项链的小游戏(用一根绳子将绳结穿在一起)完成短绳的回收,并且可以避免下次课短绳使用分发时相互缠绕,有效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2.集中研讨交流

笔者会经常带着徒弟一起参与各级各类教研活动,尤其是与教学技能相关的研讨、培训,在这些活动中,年轻教师有机会接触到教材中涉及的各类常规内容。让他们对教材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作为师傅,会尽力引导他们由看和听过渡到问和做。尤其对于自己较为陌生或未曾尝试过的技术、技能,鼓励他们虚心地向其他教师“问”,敢于在很多教师面前“做”。让他们有机会“听百家之言,受百家之益”。

3.钻研教材教法

对于一名新教师或即将成为新教师的毕业生来说,写一份合格的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所以,笔者关注徒弟教案的设计和书写,在教案设计和书写方面,除了要求常规的内容缺一不可外,在每一份教案的各个主要教学环节中,要求他们必须写出自己的设计意图,新教师能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之后清晰列出自己的设计意图,就需要对教材、教学过程有所思考。针对教法、学法、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等需在教案书写中的常规内容进行通盘考虑,并对每个环节的设计、组织和实际操作有所思考,迫使他们养成钻研教材教法的好习惯。而且教案的质量在于设计意图是否新颖,这就需要他们多阅读和撰写教学案例,他们才能把同行的好的设想、创意、点子,通过阅读和思考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经验积累起来。

二、“专修”树特色

师徒结对优势互补发展创新 篇6

师徒结对所构建不只是一种仪式, 一个平台, 更是一个团队, 一种文化, 需要师徒共同去打造。我认为要想使师徒结对工作达到理想的效果, 师徒二人应在以下三方面达成共识。

一、听课评课、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在师徒结对活动中, 师徒二人之间的听课评课是提高新教师素质, 提升其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听课是一个学习过程, 一个反思过程, 还是一个教学理念建构过程。新教师经常听课, 有利于其转变教学思想, 更新教学观念, 提高教学水平, 提高教学质量。

新教师在听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 听课前要对师父讲的课程内容有所了解, 了解其教学目的是什么, 重点、难点是什么, 这样, 在听课的过程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带着问题去听。听课的时候, 应把自己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 而不是旁观者, 听课时要认真观察和记录。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 新教师要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去鉴别, 不能全信, 不能照搬, 应该创造性地吸收, 有选择地学习, 这是新教师听课要把握的原则。

所谓评课, 顾名思义, 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评课是对新教师的课堂教学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 是推进新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师父首先要明确的是评课的出发点是真心实意帮助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其次评课时师父不宜高谈阔论, 或是几只谈问题, 不提建议, 更不应求全责备。作为新教师, 由于各种因素, 在心理和思想等方面难免会有所拘泥, 甚至在如何与师傅交流方面都会有所顾虑。这时候师傅就得主动出击, 消除徒弟心中的顾虑, 带动“徒弟”放开手脚。可能很多新老师惧怕被听课, 怕被揭短。因此, 作为师傅, 对于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闪现的亮点应及时给予肯定与赞扬, 使其建立信心。同时, 对其所存在的不足也应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 这样更有利于他们的快速成长。

教师这一工作富于智慧与创造性, 是能力与艺术的结合。可以确切地说, 师傅与徒弟实际上既是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合作者, 也是教学经验的共享者, 应体现“教学相长”、“能者为师”。“彼之学可为我学, 彼之法可为我法”在此可演绎成“师之法可为我法, 徒之学可为我学”。新型师徒关系的这种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现实和深远的影响都是毫无疑义的。

二、师徒结对应强调新教师自主发展意识、敢于创新

新教师的成长必然要经过“学习、模仿、反思、调整、迁移、升华”的过程。“师徒结对”, 以老带新, 师徒二人互相听课评课主要针对的是第一、二个环节, 而“反思、调整、迁移、升华”却只能是自觉、自主、自发的行为。

徒弟在教学生涯的初期可能会拼命模仿师傅的教学风格, 抛弃本身所具有的各种优点。作为徒弟, 习惯与师傅的课堂教学进行比较, 拿师傅课堂教学的优势与自己的劣势进行比较, 自叹不足, 感叹“教无己法”。作为师父应使徒弟明白“教无定法”, 老教师应鼓励徒弟不断充电, 完善自我, 唤醒自我意识, 敢于创新。造血比输血更重要, 输血只是暂时的, 而造血才是永久的。徒弟应用师傅的经验固然重要, 但是师徒结对并不只是局限于此,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唤起青年教师自主发展意识。

师徒结对另一个重要的任务则是在传授经验的基础上, 激发青年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心渴望。作为师父应向青年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五年后, 十年后, 你将成为怎样的一位教师?师父应不断鼓励徒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形成各自独特的教学风格, 努力向名师队伍迈进, 让徒弟明白吸收他人经验是可取的, 超越他人经验更为可贵。以此激起青年教师自强自立的信心和精神, 促使其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地努力前进。

师徒结对让英语教学更高效 篇7

《礼记》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除了有足够的耐心和韧性外,还应利用量化管理,德育积分来辅助英语教学,用“师徒结对”的方式捆绑团队,进行英语听、说、读、写、语法等方面的锻炼,在班级做到“抓两头,促中间”,从而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英语掌握能力。

下面,笔者简要介绍一下在教学实践中“师徒结对”的做法。

一、成立师徒结对

通过一次单词默写或一次口语表达或一次测试为参考,让英语较弱的孩子,自主寻找英语成绩优秀的同学成为自己的师父,(不主动或找不到师父的同学可由老师委派),师徒确定为一对一关系,两对或三对师徒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确定名单后,宣读规则并派专人管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设计导学案需完成的题量,让师父带领徒弟自学自教,互学互改,共同进步。

具体的操作方法:

1. 帮扶内容

所有师父为第一责任人,必须落实老师布置的每一次任务。老师根据本周的教学重点打印并张贴相应的辅导任务到班级,内容一般一天5个单词,3个短语,2个句子,反复出现的易错点,滚动复习,以便巩固落实。以七下Unit11单元第一课时的师徒任务为例:师徒任务:单词:(1)极好的excellent(2)农民,农场主farmer(3)任何东西anything短语:(1)挤牛奶milk a cow(2)喂鸡feed chickens(3)许多,相当多quite a lot(4)骑马ride a horse(5)去散步go for a walk=take a walk句子:(1)你上周的旅行怎么样?好极了How was your trip last week?It was great.(2)你昨天去动物园了吗?没去.Did you go to the zoo yesterday?No,I didn’t.以此类推,形式相同,任务依据教学内容而定。

2. 奖励

(1)师父在测试中达到95分以上,加10分;辅导学生考试进步5分或以上,师父加德育分10分;(2)每周的师徒任务自觉完成,无需相关课代表催促,师徒各加10分;(3)徒弟考试进步5分以上,加相应的德育分(如进步4分不加分,进步6分却可以加6分);(4)大型考试班级进步3名以上,师徒一起获得老师奖励。以上奖励制度,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我坚持,我加分,这是后进生的一条加分之路;另一类,我进步,我加分。对于师父,要做到德艺双馨,达到一定的目标方可为师,对于徒弟,不能让别人和自己的努力白费,要慢慢的成长,但凡进步,都能获得认可和加分。

3. 处罚

(1)当天任务必须在每天的下午的6:40前完成,否则扣德育分10分;(2)抽查发现完成情况有假者,师徒一起抄写任务5遍,并扣德育10分。

4. 责任人培训

班级必须有一名课代表专门负责“结对师徒”任务完成的检查和督促工作,每天定时查阅师父批阅的听写,并在第二天课前做好反馈;每周要公布师徒相应的德育积分。老师要时时肯定课代表的付出和取得的成绩,并在每月总结时颁发荣誉证书用于激励其斗志。

二、教师的跟踪和鼓舞

师父因为帮助他人既巩固了自身的成绩又收获了老师同学们的赞赏,徒弟因得到朋友的帮助而取得进步,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得以缓解,慢慢地学生有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氛围。此时教师抓住契机帮助他们列出学习计划,制定学习目标。并通过责任人和师父跟进这一目标时,一旦发现他们目标订得过高或过低,就逐一帮助他们修改,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师父的帮助能经常达到自己的目标,尝试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三、灵活结合教学内容,体现“师徒结对”作用

课后的知识巩固和迁移。如Unit4 Don’t eat in class.谈论了学生日常生活作息及班规、校规两个话题。笔者让师徒扮演名人或名人的孩子,提前上网收集名人所在国家的上学制度、生活作息及校规班规。班上一女生徒弟扮演Kobe的大女儿娜塔莉亚,给大家介绍了“美国学生的一天”,内容不仅囊括了此单元的所有目标语言及重点短语,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兴趣、并拓展了视野。一男生徒弟扮演英国贝克汉姆,给大家介绍了英国学校的一些校规,同学们才明白英国国家的所谓校规很注重个人修养,讲到“Girl Students in the UK can’t wear skirts now,but they could do that before”又引来女生的各种尖叫。在这样的课上,师徒真正的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可以说是十分高效的,也是真正的达到寓教于乐。

总之,笔者认为“师徒结对”的形式作为集体教育形式的一种补充,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既要放手让学生去做,也要做好任务的规划,过程的跟进,若能持之以恒的使用,定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摘要:在当今的教学实践中,每个老师都会遇到怎么对待后进生的问题。后进生问题之所以令人伤脑筋,就是因为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这就要求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韧性来对付这个棘手的问题,但是光凭老师的爱心和课堂关注度,还远远不够。在量化管理制度下,学生都特别重视德育积分,因此我们可以用德育积分来辅助英语教学,而有效的“师徒结对”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用于英语教学的听、说、读、写、语法等方面,贯穿于整个英语学习,可很好的做到“抓两头,促中间”,达到课堂高效。

关键词:积分量化,小组,师徒结对,高效

参考文献

师徒结对制论文 篇8

一、“师徒结对带教”对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

有研究者发现, 如果新教师在入职初期只靠自己“单干”和独自摸索来熟悉职业过程, 或是通过“试误”的方式来增长专业经验, 有可能造成他们对教育教学的窄化认识和“畸形”理解, 更容易在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中表现出消极倾向。因此, “师徒结对带教”作为一种一对一和面对面互助的新教师培养方式, 可以由老教师帮助年轻教师在较短时间内适应教育环境和教师角色, 寻求职业发展中的准确定位与合理规划。

从职业适应上来看, “师徒结对带教”的培养模式消除了新教师初入教职后的心理不安和彷徨, 使他们获得一种对于教师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师徒结对”可以给新教师一种人际关系上的稳定感, 有利于他们迅速融入新的教师集体, 尽快适应教师职业的工作节奏与状态。师傅教师作为过来人, 可以参考自己入职初期的心理感受和实际体验对新教师进行指导, 避免新教师在职业初期因多种压力造成对职业的焦虑和恐慌。

从专业发展上来看, 在“师徒结对带教”中, 新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与有经验的同行进行教学交流, 获得有益的指导, 并在专业发展方面拥有更广泛的发展空间。通过老教师对新教师的课前指导、当堂听课以及课后的探讨、切磋, 为新教师提供较为系统的教育教学咨询和交流的机会, 促进了新教师教学能力的稳步提升。

二、“师徒结对带教”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许多学校管理者对“师徒结对带教”的内在机制认识不到位, 以及结对的师徒教师对各自的权责与身份认识不清晰, 导致了“师徒结对带教”低效甚至负效的结果。

1. 师徒教师的“错位结对”现象较为突出。

新教师入职后会被分到不同的年级组和学科组, 许多学校仅根据师徒教师的专业相似性, 就在本年级和本学科组内部选取老教师作为师傅教师来带教。从教师管理的角度看, 这种师徒结对失之轻率和随意。事实上, 师徒结对不仅仅是一种业务关系, 更是一种心理关系, 如果不考虑师徒教师在教育信仰、专业理念以及个人气质、性格方面的因素, 有可能造成他们在教学思想和专业态度上的冲突和对立, 这种师徒结对的破坏性显然会大于建设性。师徒间的“错位结对”必然引发一些业务与人际上的隔阂与冲突, 消解了师徒结对的实际功效。

2. 对师傅教师带教职责的界定不够清晰完整。

许多学校管理者在确定了师徒教师结对后, 只是笼统地要求师傅教师在业务上指导年轻教师, 但对具体带教的范围、方式和程度缺乏明确规定。这种师徒结对徒有其形式, 既无必要的沟通、交流, 更缺乏实质性的观摩、指导。另外, 徒弟教师不清楚哪些事务需要向师傅求教, 事事请教又担心师傅推托拒绝, 其结果是带教过程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更像是“城门救火”, 徒弟出现急难问题才不得不去请教。此外, 有的学校将“师徒结对带教”中的“教”仅狭隘地理解为“教学”, 师傅教师只是关注徒弟教学技能的培养, 带教过程多是围绕课前指导、当堂听课、课后点评的程序展开。这样, 就降低了其促进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功效。

3. 对师徒结对带教缺乏必要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学校管理者对师徒带教的职责权限界定不明确, 也会带来监督和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在师徒结对后, 许多学校将这种业务指导归结为两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而没有从教师教育和教师管理的视角去形成有效的监督与考评体系。由于对带教工作缺少常规性的督促检查, 造成一部分师傅教师的责任意识不强, 带教的积极性不高, 对于徒弟教师的请教常常虚于应付, 借故推托。此外, 当师徒教师间业务指导名不副实, 甚至出现冲突对立时, 学校管理者很难及时体察和有效化解。

三、优化和完善“师徒结对带教”的整体机制

1. 建立考察和协调机制, 实现师徒教师间的合理结对。

为保证“师徒结对带教”的后继效果, 学校管理者应该在开端就建立常规考察和遴选机制。如可以建立师傅教师的“人才系统”, 专门选择那些爱岗敬业, 甘于奉献又年富力强、教学能力突出的教师进入, 并将其作为一种荣誉身份。对于新入职的教师, 也有必要进行前期考察, 以了解他们各自的专业发展基础和个性禀赋。在对新老教师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由学校对他们进行师徒结对。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错位拜师”的结果。在师徒结对前, 需要综合考虑彼此的教育观念和气质、性格的差异。近来, 在教师培训精致化的思路下, 有学校提出“师徒结对带教”的不同层次, 如头一年为“适应性带教”, 二到四年为“发展性带教”, 五年及以上为“个性化带教”。按照这种运作思路, 学校管理者可以根据师傅教师的不同特色与优势划归入不同的带教层级, 对带教者在一定年限后适时更换, 使徒弟教师可以得到不同风格和特点的老教师的指导。当然, 也可以让一位教学经验丰富、善于带徒弟的老教师同时带几位新教师, 形成一个教学集体。无论是一师多徒, 还是一徒多师, 目的都是有效利用学校优秀的人才资源, 提升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2. 建立监督与考评机制, 强化师傅教师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按照叶澜“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新入职教师正处于“生存关注”阶段, 面临入职后的“骤变与适应”期, 他们有一种较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去探索职业生活, 渴望获得引领和指导。因此, 在“师徒结对带教”中, 师傅教师应该始终处于主导一方, 调动起师傅教师带教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是保证“师徒结对带教”获得成效的前提。师傅教师能否形成带教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一方面在于个人的事业心和职业素养, 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监督考评机制来激发。如有学校采取“捆绑式”的师徒带教制度, 将徒弟业务水平的提高和教学实绩与师傅挂钩, 并作为考核师傅教学业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此机制下, 结对的师徒休戚与共, 形成一个特殊的教学共同体, 当徒弟教师获得业绩和显著进步时, 师傅也可以得到相应的表彰和奖励。当然, 在鼓励师徒教师形成紧密、稳定的互助指导关系的同时, 也应将这种师徒带教纳入学校更广泛的教师共同体之中, 避免产生不良的内部竞争。无论是外在监督还是内在激发, 都需要师傅教师有热心扶植年轻人, 力求言传身教, 将自己的教学技艺、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年轻老师。在师徒结对中, 还应提倡学校的后喻文化, 也就是师傅向徒弟学习, 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互助氛围。现实中, 师傅教师贵在经验丰富, 但有时也可能因循守旧;徒弟教师虽然经验欠缺, 但其在职业发展初期的锐气和灵气应该珍视。

3. 建立激励和创新机制, 鼓励徒弟教师的个性化与可持续发展。

针对“师徒结对带教”中可能出现的新教师过度依赖和模仿老教师, 成为师傅的翻版, 以及师徒带教可能引发的近亲繁殖现象, 还需要建立必要的激励和创新机制, 以鼓励徒弟教师形成个性化和可持续性的专业发展态势。

在“师徒结对带教”中, 师傅对新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引领作用, 但也要尊重徒弟教师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给予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现代教师不再是传统的教书匠, 按照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确认,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这些新的角色内涵都决定了帮助新入职教师形成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特性极为重要。在带教过程中, 徒弟教师需要在虚心求教, 吸取师傅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有所鉴别, 防止过度依赖和模仿老教师的教学模式。

此外, 在结对带教过程中鼓励师徒教师都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也可以形成良性循环的带教关系, 为最终的个性化带教创造条件。新教师在职业生涯初期遇到的问题是他们专业成长的契机, 这些问题有可能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也可能是自己的带教老师指出的。在带教过程中, 新教师定期听师傅的课, 反过来让师傅听自己的课, 通过师徒共同探讨、互相切磋, 促进师徒的共同反思。借助有效的激励机制形成反思与创新的专业态度, 可以促使新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不断成熟, 成为真正的研究型教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http://media.open.com.cn/media_file/rm/dongshi2005/jiaoshizhuanyefazhan/kechengneirong/4/1.htm

[4]Veenman, S.Perceived problems of beginning teachers.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84, vol.54, no.2, pp.154-155.

师徒结对传帮带 企业发展添后劲 篇9

春秋时,金山区地处吴、越交会,从古至今出过很多文化名人,文字语言学家顾野王、高僧船子和尚、诗文家白牛居士陈舜俞、书法家杨维祯和沈度,近有国画大师程十发、漫画家丁聪、南社后期主任姚光等。漕泾镇位于金山区东部,始建于宋代,因镇旁有古代运送漕粮的漕溪河而得名。也许是受地域文化影响的原因吧,生长生活在金山漕泾的人好像都很好学。金山区工商联漕泾镇商会为促进非公企业的健康发展,专门制定了青年人才培养管理实施办法,在全镇部分非公企业中深入开展导师带徒活动,帮助青年提升综合素质,激发工作活力,提高创新能力。

让年轻人少走弯路

“导师带徒活动是为了充分发挥人才扩散效应,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保持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而确立的一项旨在发现青年人才、锻炼青年人才、培养青年人才、造就青年人才的工程。能够起到激活企业活力,帮助企业凸显良好精神面貌的作用。”商会领导蒋雅红自豪的说。

“我很幸运,我的导师是经验丰富的老书记,她帮助我更好地了解群众工作,掌握做好群众工作的诀窍。我可以随时随地找师傅请教,让我在工作中少走了许多弯路。”上海三泾达服装有限公司支部书记金红深有感触地说,“我从最初畏惧和不情愿接公司党支部书记这一工作岗位,到后来能够胜任这项工作,这一学习过程让我终生难忘。”“我能掌握党务工作,多亏了我的导师沈明芳书记。比如去年11月份一名预备党员转正的事宜,就是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我准备了资料并组织全体党员开会表决,顺利有序的完成了这项任务。”

漕泾镇商会开展导师带徒活动以来,首先选取了8家试点企业,14对师徒结对,三泾达服装有限公司的金红与生产顾问沈明芳就是这项活动中的一对师徒。活动开展以来,通过思想交流、工作帮带、换岗锻炼等形式,在不同单位都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探索出了“在实践中和一线岗位上发现人才,靠实践和对企业的贡献来评价人才”的新路子,逐步形成了“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的选人用人机制,在全镇推广后受到大家的一致欢迎。

在商会的指导帮助下,各企业充分考虑后备力量的培养,结合青年员工的特点,因人施教,因岗施教,积极探索和丰富青年员工成才成长的有效途径,对于即将成为业务骨干或者有可能走上关键岗位的“老”员工,会不拘一格地为其择名师,像对待新员工般为其传道授业解惑,传授业务知识,及时发现、解决员工成长中的问题,助推员工快速成长,有效促进了青年员工的业务提升和岗位成才,为非公企业改革发展增添了后劲。

拜好师傅学好艺

为确保导师带徒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漕泾镇商会帮助企业从签订导师带徒协议书开始,从形式到内容加以规范,明确师徒责任义务和计划目标,保证了活动的有效开展。

“我们有信心为员工搭建好的发展平台。”上海连通实业有限公司支部书记万辉华肯定地说,“不论多困难,公司都会不遗余力地做好此项工作,相信能够收获丰厚的成果。”连通实业主管领导都为这项活动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根据对公司员工的详细了解,亲自为学员指定导师,因人制宜,因材施教,既保证了活动的效果,又让学员深刻体会到公司领导的关怀和关爱,提高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面对初出茅庐、求知若渴的年轻人,导师们从业务、思想入手,精心传授实践经验。大专学历的黄燕峰,跟着“师傅”万辉华学习经验。在“师傅”的帮助下,黄燕峰顺利的入了党,考上了本科,无论在业务或者思想上都有所成长。万辉华还有意安排他多与甲方、工人打交道,潜移默化地培养他的综合素质。虽然天天奔波在工地上,可他没有一丝怨言。

“导师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无论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还是生活环境的适应当中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他们不仅教会了我们一些操作上的技能,还让我明白了不少人生的哲理,使我受益匪浅,正是在他们的教导下,我们懂得了如何充实自己。如何体现自身价值,如何让自己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徒弟黄燕峰充满感激地说。

有实践就会有创新。在导师带徒弟活动中,上海三泾达服装有限公司把传统意义上的师傅带徒弟活动延伸为老师傅带年轻师傅、业主带主管的群众性活动,并且制定了《导师带徒活动具体方案》。此举得到了职工的积极响应:拜师学艺的不仅局限于一般学员了,进厂十几年的技术骨干和普通的操作工也都当了徒弟,这样就出现了一种“一人既是师傅,又是徒弟”的可喜局面,技术科长姚梅娥和负责工艺测分的赵欢妹就是既为师傅又为徒弟的典型事例。导师带徒队伍的扩大,促进了操作人员、专业技能人员和管理人员三支队伍建设“并驾齐驱”,有力地保证企业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和今后生产的需要。

实现德艺双馨

在工作上为人师表,在生活中言传身教,思想上充分交流,导师们的细致工作让青年人感受到公司的关爱和领导的关怀。上海连通实业有限公司万辉华,不但教徒弟黄燕峰如何做好本职工作,而且关心他的思想和生活。黄燕峰这样说到:“我的导师是名好干部、好党员,年轻人都围着她转,她对我影响很大,在她身上我看到了责任和敬业,让我学到很多,”“导师不仅在工作上思想上指引我,生活上也对我关心备至,使我有了家的感觉,心里暖洋洋的,感谢导师,感谢公司。”这是他的肺腑之言。

几个月的实践证明,导师带徒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连通实业黄燕峰在导师的帮助下,认真学习,顺利拿到了土建、市政二级建造师证书,工作中能独当一面;三泾达服装有限公司支部书记金红在导师的帮助下,面对工人之间的纠纷与矛盾也能因人而异的去化解;三泾达工艺测分工人赵欢妹与技术科长姚美娥,你教我打样板,我教你电脑操作,教学相长……

通过导师带徒,青年力量不仅从导师的耐心指导中汲取养分,而且从导师的日常言行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方法;不仅从书本中吸取有益的知识,而且虚心向周围经验丰富的其他同志请教。通过学习,青年力量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能够从大局出发,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扎实肯干,与同事间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团结共进。

同时,导师带徒不同程度提升了师徒的工作能力。青年力量在师傅的指导与帮助下,认真学习、用心探索,逐步具备了应对复杂局面的工作能力,敢于扛事,能够扛事,遇事不慌张,能够依据当时情况需要,做出正确的处理。在帮助徒弟处理问题的同时,师傅也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能力。在帮中学,在学中带,师徒和谐共进。

通过师傅有力的传帮带,鼓励他们要敢想敢干,从最简单的做起,把最简单的先做好,循序渐进。青年力量逐步的掌握了技术要领,工作意识显著增强,变被动为主动,由原来的不会干、不敢干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干、抢着干,形成了浓郁的积极拼搏的工作氛围。

漕泾镇商会开展导师带徒活动至今,带教双方积极互动,举措落实到位,广大青年人才不断涌现并茁壮成长,非公企业健康发展,企业的竞争力自然增强,实现了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双丰收。

浅谈幼儿园师徒结对的负面影响 篇10

关键词:幼儿园,师徒结对,负面影响

美国学者布什认为:“一个教师头几年的教学实践对他今后能够成就的效能水平有重要影响,对支配他以后30多年的教学生涯的教学态度有重要影响,而且决定他能否在教学领域持续教下去。”可见,任职初期是一个教师职业生涯的关键期。如何才能抓住关键期,有效地促进幼儿园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呢?或许许多幼儿园会采用“师徒结对”的方式,通过园本学习与培训,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它为新教师的成长指明了道路,让其少走了弯路,但同时也显露出了不少负面影响。

一、师傅霸权,徒弟失去自我

师徒是一种特殊的“师生关系”。师徒间应该是“尊师爱徒”的和谐关系,然而现实中常出现以“尊师”为名义的“教学霸权”现象,变相剥夺徒弟发表意见的权力。它是一种强制认同,一种单向性的灌输,让新教师苦不堪言,因为如果师傅觉得某种教学方法比较合适的时候,徒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受到贬低,甚至指责,徒弟被迫屈从于师傅的观点。久而久之,新教师的个人意愿被“漠视”,他们的选择空间受到限制,教育思想也受到钳制,专业发展受到控制,处于被动的“专业化”状态,新教师的工作热情与激情逐渐降温,新教师的个性被扼杀,创新的火花渐渐熄灭。

“教学霸权”不仅体现在师徒专业的发言权上,同时体现在园内的地位上。因为师傅一般是园内的骨干教师,新教师的发展与师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领导往往通过师傅对徒弟的评价来获得大致情况,这种发言权的威力远远大于专业发言权,它决定的不是新教师的成长,而是生存。

二、师徒结对模式化

“师徒结对”有一定的模式,但在许多幼儿园,管理者心目中已经将这一形式模式化。他们认为的“师徒结对”就是在某一青年教师刚刚踏上工作之际,找一位较成熟的老教师担任师傅,签上一纸“青蓝合同”,师徒两人“捆绑”在一起,仿佛结对后就结成了“荣辱共同体”,至此便似乎大功告成了。无疑,将青年教师的成长全部押在了师傅身上,这样便泛化了“师徒结对”的作用。当徒弟进行各项比赛时,师傅们各显神通,亲历亲为,竭尽所能让自己的徒弟能崭露头角,大有“徒弟”比武等同于“师傅”竞技的味道。许多刚毕业的青年教师本来是才华横溢,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但在师傅的传帮带模式下,几年时间,反而变得泯然众矣。

三、会引起“拔苗助长”

师傅把自己多年的经验无私地教给了徒弟,使徒弟获益匪浅。但在传授经验的时候,却很少会把自己失败的经验传给徒弟,或许难以启口,或许没有这种意识。关于“渔王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渔王就是因为只传给三个儿子成功的经验,从不说自己失败的经历,结果三个儿子的捕鱼技术始终不如渔王。可以想象起初,三个儿子的捕鱼技术是得到了飞快的提高,因为他们有渔王宝贵的成功经验;后来却不再进步,因为他们没有失败的经验。失败的经验可能比成功的经验更为重要,因为人习惯铭记失败的教训,并深刻反思,在今后尽量避免。

徒弟一进幼儿园,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就接受了师傅成功的经验,短时间内,看上去是很快融入教师的角色。但对于长期的发展而言,有其不利的一面。一方面,它让新教师产生自我满足感,漠视教育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成长过程中缺少失败的经验,缺失教学过程中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四、评价功利化

在师徒结对工作的评价上,我们很多管理者都喜欢用获得多少张证书、发表多少篇文章、上了多少公开课作为一项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评价指标。也有的学校实行考试成绩和工作量相结合的考核办法,结果是师傅在带徒弟的时候往往还要留一手,否则,自己出了力,绩效考核不如徒弟,经济上吃了亏不算,面子上也挂不住,何况,带徒弟本身就是个费时费力的过程。在这种评价导向作用下,我们的“师徒结对”往往会滑入片面追逐功利的沼泽地。

上一篇:学习导向下一篇:网络营销的信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