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营销的信用问题

2024-10-26

网络营销的信用问题(共12篇)

网络营销的信用问题 篇1

一、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金融信息化建设, 银行业

点, 期货价格为3, 500点, 不考虑持有成本。

需要出售国债期货的数量为:100000095.90×1000≈10, 购买股指期货数量为1000000/3500×300≈1, 在这里, 期货合约的份数都被近似为最接近的整数。

结果, 当期货到期时, 沪深300股指期货的价格为3, 740点, 股票现货的收益率为10%, 而债券市场的价格为94.86元, 相应的收益率为-2% ( (94.86-96.80) /96.80) 。下面, 我们分别计算消极管理、持有两种期货头寸和在现货市场上重新配置资产的三种不同组合3个月后的价值。

(1) 消极管理的组合价值:

股票:100万×1.10=110万元

债券市场:100万× (1-2%) =98万元

总计:110+98=208万元

(2) 持有股指期货多头和债券期货空头后组合的价值:

股票:100×1.10=110万元

债券市场:100× (1-2%) =98万元

一手股指期货多头:1×300× (3740-3500) =的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 由此带来网络银行的飞速发展。从1997年招商银行的“一卡通”开通了网上业务, 从此拉开了国内网上银行的序幕, 到目前已经有20多家银行的200多个分支机构拥有网址和主页, 其中开展实质性网上银行业务的分支机构达50余家, 客户数量达40万, 远远超过了电话银行和手机银行。但由于银行是个特殊的行业, 传统银行的信用是与生俱来的, 可是网络银行的信用度却远远低于传统银行, 所以有必要采取各种措施建立网络银行的信用机制, 有了完善的信用机制, 才能建立顾客对银行的忠诚度。本文在分析目前网络银行存在的信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网络银行

72000元=7.2万元

十手债券期货空头的价值:10×1000× (95.90-94.86) =1.040万元

总计:110+98+7.2+1.040=216.24万元

(3) 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重新配置后资产组合的价值:

股票:200×1.10=220万元

债券:0万元

总计:220万元

由于一手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价值为100多万元, 利用这样一个简单的策略您迅速地改变了资产配置, 增加了100多万元的股票头寸, 减少了100万元的债券头寸。由于预测正确, 您采用的市场策略使组合价值从208万元增加到216.24万元, 净增加额为8.24万元。在第 (3) 种情况中, 为了多购买100万元的股票, 我们只好出售全部债券, 将资金全部配置在股票上, 总收益为220万元。虽然收益很高, 但这是一种极端的资产组合配置, 投资者承受了巨大的风险, 并且这样做会有税收后果和相应的交易麻烦。用期货来实现您的目标能够避建立信用机制的策略。

二、网络银行信用问题原因分析

从表面上看, 网络银行的信用问题出现在银行自身和客户身上, 但问题的根源却在市场环境的不完善和法律框架的不健全, 市场环境的不完善使信息资源不能共享, 法律框架的不健全使得网上银行业务无法可依, 客户和银行的交易不是建立在法律框架内。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客户的不满意, 使顾客忠诚度降低。所以, 提高网络银行的信用是提升顾客忠诚度的关键所在。具体来讲, 我国网络银行的信用机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缺乏正规专门的监管机构和配套完整的法律规范。

目前, 我国对网络银

免上述麻烦, 却获得相似的收益。

上述股指期货的三种投资策略和方法是有本质区别的。第一种利用股指期货套期保值的本质是锁定收益, 通过卖出股指期货防范股票市场下跌的风险。第二种和第三种投资策略的本质是投机, 即预测股价将上涨, 通过股指期货变相增加在股票市场上的头寸而获利, 但如果预测不准也将面临较大的风险。投资者应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状况, 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和方法, 风险承受能力强的投资者可以利用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获取更高的收益。风险承受能力弱的投资者可以利用股指期货进行套期保值, 锁定股票现货市场上的收益。

(作者单位:1.河北大学图书馆;2.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期货业协会编.期货市场教程[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4.

[2]张亦春, 郑振龙主编.金融市场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行的监管工作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仅停留在审批环节, 监管部门大多是银行自身, 银行各自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 各银行自己出台了很多监管办法和措施, 在监管过程中存在许多漏洞, 银行往往承担监管责任, 不承担失职责任, 导致许多违法犯罪的活动都出现在网络银行中。因此, 有必要在完善现有监管法规的基础上, 制定网上银行业务的监管条例, 从而降低网上银行的经营风险和客户的交易风险。

(二) 缺乏支撑网上支付运行的信用机制和完善的市场环境。

我国的信用体系发育程度低, 许多企业不愿采取客户提出的信用结算交易方式, 而是向现金交易、以货易货等更原始的方式退化发展。首先, 互联网具有充分开放、管理松散和不设防护等特点, 网上交易、支付的双方互不见面, 交易的真实性不容易考察和验证, 对社会信用的高要求迫使我国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以支持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其次, 在网络经济中, 获取信息的速度和对信息的优化配置将成为银行信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 商业银行网上支付系统各自为政, 企业及个人客户资信零散不全, 有关信息资源不能共享, 其整体优势没有显现出来;第三, 海关、税务、交通等与电子支付相关部门的网络化水平未能与银行网络化配套, 制约了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

(三) 缺乏高效的支撑技术和管理水平。

由于网络具有交叉性、纵深性、迅速性等特点, 使得网络银行成为网络黑客经常光顾的对象, 虽然计算机专家在网络银行的安全问题上下足了功夫, 采取了多种措施, 然而, 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 黑客还是使专家们头疼不已。还有银行内部管理存在漏洞, 客户的资金存在安全隐患, 现有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很容易泄漏客户的信息, 使客户容易产生损失。现有银行的技术手段比较单一, 人员素质也跟不上网络银行的发展变化, 不少银行不了解网络银行的发展和现状, 对网上银行业务使用的硬件、软件产品, 认证、加密、安全传输技术、信息包格式、用户接口标准等都不高效, 使得网络银行的技术支撑处于发展中的阶段, 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三、网络银行信用问题应对策略

完善银行信用机制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 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网络银行发展现状, 应着力构建监督管理长效机制, 形成我国自己的网络银行管理模式, 当然也要根据我国网络银行的复杂局面, 对症下药, 解决当前的具体问题。

(一) 逐步建立功能监管型监管体制, 明确我国网上银行的监管框架。

随着网上银行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技术与金融制度的重新整合, 金融机构所创新的金融产品的界限日益模糊。因此, 从传统的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过渡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这就需要从制定管理条例、界定网上银行的概念和范围、交易行为的基本规范、一般的风险管理和站点管理、客户保护措施等方面来建设;及时发布指引公告, 加强网上银行业务的指导;及时进行风险警示, 对于监管部门认为有可能扩展的风险因素用警示的方式向网上银行传达必要的信息;促进监管手段现代化, 等等。

(二) 加快网上银行立法, 完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

完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 明确交易各方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200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 赋予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并明确了电子认证服务的市场准入制度。目前, 人民银行已经发布实施《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以此规范和引导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健康发展、防范银行业务经营风险、保护银行客户的合法权益。今后, 立法机关要密切关注网上银行的最新发展和科技创新以及其对金融业和监管造成的影响, 集中力量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比如数字签名法、加密法、电子证据法等。

(三) 培养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诚信消费习惯。

在现阶段进行电子商务活动时, 培养人们的诚实守信意识和成熟的诚信消费习惯成为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诚信消费也是在人们诚实守信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消费者和企业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习惯于使用电子信用支付手段, 如电子信用卡或电子汇款方式支付货款, 电子商务的进程会大大加速。然而, 由于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观念的差别, 中国大多数人还不会在短期内将使用电子信用支付手段购买商品的行为演变成习惯。因此, 需要积极稳妥地引导消费者采用先进的诚信消费手段。如果更多人接受了这种电子信用支付模式, 就会逐渐将这种消费行为演化为习惯, 而这种习惯会大大提高人们的诚信意识, 会推进电子商务诚信机制的日益完善。

四、结论

本文强调了信用在网络银行电子商务中的重要性, 以及有了信用的保障带来顾客的满意以产生顾客忠诚度。忠诚度在电子商务中亦是如此, 对于网络银行更是重中之重。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网上信用保证制度, 电子商务可能成为某些不法之徒手中的欺诈工具。正是网络这个虚拟世界缺乏诚信, 使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

根据经济理论的预见, 我们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第一, 一些足够稳定的制度基础 (主要在“机构保证”、“方便条件”和“情形常态”方面下功夫) ;第二, 积极地探索新的制度基础 (如网络社区、信誉市场和信用管理系统的建立) ;第三, 有效的交易设施和信息传递系统;第四, 规范的政府行为和更开放的竞争政策。

总之, 银行电子商务的信用问题是网络银行成功运行的基石, 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 人们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 特别是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建立还有许多理论、技术、政策等多方面问题等待解决, 还有许多实际工作要开展, 进而推动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怀玉, 杨凌云.银行业电子商务应用探讨[J].企业经济, 2005.5.

[2]瞿燕萍.电子商务诚信问题及其策略[J].企业文化, 2006.8.

[3]王莉.浅谈电子商务中的信用体系建设[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2.

[4]倪静, 严广乐.提升电子商务背景下客户忠诚度的对策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06.4.

网络营销的信用问题 篇2

发布时间:2011-6-26信息来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一、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金融信息化建设,银行业的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由此带来网络银行的飞速发展。从1997 年招商银行的“一卡通”开通了网上业务,从此拉开了国内网上银行的序幕,到目前已经有20多家银行的200多个分支机构拥有网址和主页,其中开展实质性网上银行业务的分支机构达50余家,客户数量达40万,远远超过了电话银行和手机银行。但由于银行是个特殊的行业,传统银行的信用是与生俱来的,可是网络银行的信用度却远远低于传统银行,所以有必要采取各种措施建立网络银行的信用机制,有了完善的信用机制,才能建立顾客对银行的忠诚度。本文在分析目前网络银行存在的信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银行建立信用机制的策略。

二、网络银行信用问题原因分析

从表面上看,网络银行的信用问题出现在银行自身和客户身上,但问题的根源却在市场环境的不完善和法律框架的不健全,市场环境的不完善使信息资源不能共享,法律框架的不健全使得网上银行业务无法可依,客户和银行的交易不是建立在法律框架内。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客户的不满意,使顾客忠诚度降低。所以,提高网络银行的信用是提升顾客忠诚度的关键所在。具体来讲,我国网络银行的信用机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正规专门的监管机构和配套完整的法律规范。目前,我国对网络银行的监管工作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仅停留在审批环节,监管部门大多是银行自身,银行各自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各银行自己出台了很多监管办法和措施,在监管过程中存在许多漏洞,银行往往承担监管责任,不承担失职责任,导致许多违法犯罪的活动都出现在网络银行中。因此,有必要在完善现有监管法规的基础上,制定网上银行业务的监管条例,从而降低网上银行的经营风险和客户的交易风险。

(二)缺乏支撑网上支付运行的信用机制和完善的市场环境。我国的信用体系发育程度低,许多企业不愿采取客户提出的信用结算交易方式,而是向现金交易、以货易货等更原始的方式退化发展。首先,互联网具有充分开放、管理松散和不设防护等特点,网上交易、支付的双方互不见面,交易的真实性不容易考察和验证,对社会信用的高要求迫使我国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以支持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其次,在网络经济中,获取信息的速度和对信息的优化配置将成为银行信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商业银行网上支付系统各自为政,企业及个人客户资信零散不全,有关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其整体优势没有显现出来;第三,海关、税务、交通等与电子支付相关部门的网络化水平未能与银行网络化配套,制约了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

(三)缺乏高效的支撑技术和管理水平。由于网络具有交叉性、纵深性、迅速性等特点,使得网络银行成为网络黑客经常光顾的对象,虽然计算机专家在网络银行的安全问题上下足了功夫,采取了多种措施,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黑客还是使专家们头疼不已。还有银行内部管理存在漏洞,客户的资金存在安全隐患,现有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很容易泄漏客户的信息,使客户容易产生损失。现有银行的技术手段比较单一,人员素质也跟不上网络银行的发展变化,不少银行不了解网络银行的发展和现状,对网上银行业务使用的硬件、软件产品,认证、加密、安全传输技术、信息包格式、用户接口标准等都不高效,使得网络银行的技术支撑处于发展中的阶段,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三、网络银行信用问题应对策略

完善银行信用机制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网络银行发展现状,应着力构建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形成我国自己的网络银行管理模式,当然也要根据我国网络银行的复杂局面,对症下药,解决当前的具体问题。

(一)逐步建立功能监管型监管体制,明确我国网上银行的监管框架。随着网上银行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技术与金融制度的重新整合,金融机构所创新的金融产品的界限日益模糊。因此,从传统的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过渡成为了必然的趋势,这就需要从制定管理条例、界定网上银行的概念和范围、交易行为的基本规范、一般的风险管理和站点管理、客户保护措施等方面来建设;及时发布指引公告,加强网上银行业务的指导;及时进行风险警示,对于监管部门认为有可能扩展的风险因素用警示的方式向网上银行传达必要的信息;促进监管手段现代化,等等。

(二)加快网上银行立法,完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完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明确交易各方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200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赋予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并明确了电子认证服务的市场准入制度。目前,人民银行已经发布实施《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此规范和引导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健康发展、防范银行业务经营风险、保护银行客户的合法权益。今后,立法机关要密切关注网上银行的最新发展和科技创新以及其对金融业和监管造成的影响,集中力量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比如数字签名法、加密法、电子证据法等。

(三)培养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诚信消费习惯。在现阶段进行电子商务活动时,培养人们的诚实守信意识和成熟的诚信消费习惯成为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诚信消费也是在人们诚实守信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消费者和企业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习惯于使用电子信用支付手段,如电子信用卡或电子汇款方式支付货款,电子商务的进程会大大加速。然而,由于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观念的差别,中国大多数人还不会在短期内将使用电子信用支付手段购买商品的行为演变成习惯。因此,需要积极稳妥地引导消费者采用先进的诚信消费手段。如果更多人接受了这种电子信用支付模式,就会逐渐将这种消费行为演化为习惯,而这种习惯会大大提高人们的诚信意识,会推进电子商务诚信机制的日益完善。

四、结论

本文强调了信用在网络银行电子商务中的重要性,以及有了信用的保障带来顾客的满意以产生顾客忠诚度。忠诚度在电子商务中亦是如此,对于网络银行更是重中之重。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网上信用保证制度,电子商务可能成为某些不法之徒手中的欺诈工具。正是网络这个虚拟世界缺乏诚信,使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

根据经济理论的预见,我们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第一,一些足够稳定的制度基础(主要在“机构保证”、“方便条件”和“情形常态”方面下功夫);第二,积极地探索新的制度基础(如网络社区、信誉市场和信用管理系统的建立);第三,有效的交易设施和信息传递系统;第四,规范的政府行为和更开放的竞争政策。

总之,银行电子商务的信用问题是网络银行成功运行的基石,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人们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特别是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建立还有许多理论、技术、政策等多方面问题

信用卡的营销迷途 篇3

自2003年的“信用卡元年”至今,国内银行的信用卡营销战已进入第5个年头。经历了混乱而粗糙的跑马圈地阶段,银行家们似乎厌倦了向媒体和公众频频发布漂亮的发卡数字。发卡成本的日益增加与盈利压力的不断加大,让他们开始把关注的目光转向现有的持卡人群。事实上,如何做好发卡之后的消费服务和深度营销,把更多“沉睡”在钱包夹层里的信用卡“唤醒”,正日渐成为各家银行的下一个营销重心。而随着银行信用卡营销战略的不断升级,有迹象表明,国内信用卡正在逐步进入营销时代。

无论是保守稳健的国有银行还是锐意革新的商业银行,都开始把“客户价值”“客户利益”之类的流行词汇挂在嘴边,并陆续启动了与之匹配的服务战略与系统。与此同时,它们也不敢轻易停下扩张的步伐,只是不再盲目陷身高端客户这个马蹄声疾的红海战场,各银行开始调整自己的产品线,并试图去吸引那些未曾发掘的潜力客户群。

它们可以做到吗?

信用卡的目标客户下沉到婴儿?

周一,暨南大学大三学生范琳琳收到了银行寄来的一张很可爱的“黑白猪”信用卡,同宿舍的同学纷纷围了上来,一些女生眼里流露出无法掩饰的羡慕之情。

今年年初,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银联联手推出了“快乐‘猪’福”系列主题牡丹信用卡,看得出工商银行在这张卡上用心良苦。今年刚好是越传越火的“金猪”年(实际上是火猪),工商银行首先在产品设计上完全迎合了大众的“爱猪”心理,设计了四个系列信用卡产品,分别是:“猪”联璧合(爱情版)、“猪”愿美好(友情版)、“猪”福一生(宝贝版)、“猪”事通达(成功版),其中每个系列有两款。

“黑白猪”信用卡推出的背后,有着深长的意味。工商银行牡丹信用卡一向给人老成持重的感觉,其目标客户也大多是成功的精英人士。这次工商银行肯放下身段,改走时尚和大众化路线,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招商银行等新锐商业银行的刺激。去年,招商银行推出的HELLO KITTY信用卡大受欢迎,就是因为借助了HELLOKITTY的品牌号召力从而俘虏了一大群年轻人的心。工商银行此举虽然多少显得有点跟风,但因为多了一个应景猪年的噱头,相信还是会有不少斩获。“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全国‘黑白猪’的发卡量已经超过了150万张。”工商银行宣称。

此外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是,工商银行此次发行的“黑白猪”信用卡分为正常额度卡和低额度卡。前者与别的信用卡没什么区别。而低额度卡并不是标准的信用卡,其信用额度很低,持卡人要消费要先往卡里存钱,比如你存进去100元,那么你的信用额度就是100元。但是当持卡人通过一段时间的正常用卡、还款后,工商银行会根据客户的消费情况逐步调高信用额度,使低额度卡慢慢变成标准的信用卡。

这表明了工商银行的野心。工商银行企图切入一个信用卡消费人群的蓝海领域。在市场日渐饱和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挖掘更低消费层次的客户就成了各家银行的下一个突破口。但是发卡对象的下沉伴随而来的是难以预料的金融风险,所以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工商银行当然知道此举的高风险,但它似乎找到了防范之道。“快乐‘猪’福卡的低额度卡目前针对的是一个无竞争对手的市场,我们把信用卡发给那些目前收入不是很高,但未来有发展潜力的客户。我们采用的是宽进、低额、多用、升级的全新发卡流程设计,这样可以培植持卡人与银行之间的信用关系。”工商银行广东分行信用卡中心副总经理许浓柏显然对此胸有成竹。

更为有趣的是,工商银行的“黑白猪”宝贝版直接瞄准了2007年出生的“猪”宝宝。工商银行的宣传资料上写着这样煽情的文字:猪宝宝的父母办理这套“‘猪’福一生”,将为自己的宝贝带来一生的祝福和幸运!

可是,低额度卡真的能打动低收入、低消费人群吗?先存钱再消费跟用普通的储蓄卡消费没有任何区别,在遍地都是可透支信用卡的大环境下,使用低额度卡会不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记者为此对一些低收入人群做了一个小范围调查,得到最多的答案是:“我宁愿等自己收入足够高了,去申请一张可以透支的普通信用卡,用这种卡我怕别人说我打肿脸充胖子,而且太麻烦。”大学生范琳琳也承认,自己没有去申请低额度卡,因为“身边的同学都有可以透支的信用卡”。

实际上,广东发展银行早些年就推出了低额度卡,因为当时信用卡还是身份的象征,普通人也很难申请得到,所以低额度卡还是赢得了一定的市场。而今,时过境迁,工商银行的擦边球未必打得漂亮。

至于“宝贝计划”,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听听一对即将在猪年荣升父母的年轻夫妻怎么说的:“给小宝宝办信用卡?太超前了吧。至少要等他长到16岁才能放心给他用,没这个必要。”

尽管创意并不惊艳,从“黑白猪”身上我们还是看到了以工商银行为代表的国有银行在信用卡营销思想和观念上的转型,因为来自招商、广发、中信等商业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的不断创新和攀高让它们倍感压力。而竞争手段的同质化与国有银行相对迟钝的反应又多少让它们有点力不从心。所以,如何在产品创新、细分市场、服务升级等方面有更大的作为,就成为了国有银行的集中发力点。

但是,如果我们把目光拉开,就会发现工商银行的“黑白猪”系列卡除了两只小猪显得比较可爱,在其他方面实在是乏善可陈。首先,这种人为地设定几个主题如友情卡、爱情卡、宝贝卡、商务卡的招数,早已被别的银行用滥。比如早年的广发真情卡,定位是“国内首张女性专用信用卡”,事实上就是女性主题卡。随后泛滥成灾的旅游卡、商务卡、大学生卡、运动卡等无不是跟风之作。其次,“黑白猪”在日本可能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流行卡通形象,但对于很多中国消费者来说它还是一个陌生名词,当一个卡通形象在国内无法像QQ那样成为流行和文化符号的时候,它对信用卡的销售拉力到底有多大就很值得我们怀疑。

这几个问题,可能连工商银行的高层管理者都没有明确的答案,因为记者把这些问题抛给他们时,得到的答复是“不方便回答”。其实,从《新营销》记者联系工商银行采访的过程便能看出他们在观念上的过分谨慎保守与行为上的自相矛盾。比如,他们非常希望《新营销》“帮‘黑白猪’宣传宣传”,却不接受面对面的采访。而在记者书面提交并不算尖锐的采访提纲后,得到的书面回复大部分是避实就虚的新闻通稿般的材料。看来,银行业的营销还有待“深入”。

网络营销的信用问题 篇4

目前部分农村信用社对客户信贷营销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 在推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与预计不一致的现象, 分析当前的实施情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信贷营销策略重点把握不准。目前, 许多信用社的经营管理者没有树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信贷营销观念, 他们往往只重视眼前收益和年度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 而轻视长远的利益和发展。把信贷营销的重点放在吸引和发展新客户和扩大市场份额、完成当期任务, 一方面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吸引一些不稳定的新客户群, 另一方面又轻易地让一些优质客户流失的现状。 (2) 服务种类和质量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很多企业业务中涉及全国范围的结算主要放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 而市内结算才考虑留在农信社。一部分贷款客户取得贷款后, 以农信社的结算渠道不畅等理由把资金转划至结算方便、票据业务发达的其他商业银行。 (3) 普遍不重视对客户的售后服务。客户投诉既是农信社客户信贷维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信社售后服务的一个重要环节。客户服务中心只能提供简单的自助服务, 人工坐席服务还没有开展。农信社实行多头对外接待客户的投诉, 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客户建议与投诉渠道, 客户经理对客户的投诉缺乏完善的记录。对客户的投诉意见和建议研究利用不足, 缺乏制度和督办处理程序。 (4) 缺乏一支高素质的客户经理队伍。客户信贷营销策略的成功实施有赖于经验丰富、知识渊博、技能娴熟的客户经理。客户经理的整体素质离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客户经理对宏观经济政策掌握少, 分析能力差, 业务技能单一。既精通金融业务又熟悉客户行业的复合型人才不足, 尤其缺乏能提供专家式理财服务的客户经理。 (5) 对客户以外的信贷方营销存在问题。在重视与客户信贷的同时, 未重视其他利益方对银行营销活动成败的影响。对顾客以外的利益方—竞争银行、政府机构、社会公众、内部员工的信贷缺乏相关的、全面的信贷促进策略。对这部分信贷缺乏准确分析和足够的重视与协调, 本质上还是传统交易营销观念的体现。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营销问题改进措施

1、改进产品与服务, 提升服务质量

(1) 要建立和完善产品创新机制。成立由公司业务处、个人业务处、财务会计处和科技处等部门联合组成的跨部门产品开发小组, 针对员工的反馈意见、建议以及客户的最新服务要求, 迅速开发各种产品和服务。 (2) 利用经营灵活的优势, 用特色服务吸引客户。信用社应该利用自己资金充裕, 长期服务于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地区, 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客户情况较为熟悉的地缘、亲缘优势, 设计出各种适合地区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农户、居民需要的特色产品和服务。例如:长期从事养殖业的中小型民营企业, 信用社就可以凭借对客户经营情况较为熟悉的地缘优势, 在控制好风险的前提下, 与业务上有密切联系的担保公司合作, 配套推出贷款担保业务, 为他们解决贷款难的问题。 (3) 缩减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加快运作效率。在经济发达、贸易往来频繁的街、镇, 针对客户对周转资金需求往往较急的状况, 要充分利用自己审批灵活、快捷的特点, 采取向这些街、镇派驻贷款现场审批小组的方式, 在保证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 加快审批速度, 及时满足客户的资金需求。

2、为客户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

(1) 在服务价格上体现差异。信用社应抓住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金融服务收费逐步放开的时机, 本着互利互惠的银企合作原则, 按照市场化的运作要求, 计算出保本点, 并通过参考客户使用农信社产品服务的数量、频率以及贡献度的大小等指标, 对筛选出来的优质客户在贷款利率浮动范围、业务手续费的折扣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做到客户有实惠, 信用社有利润, 实现双赢。 (2) 在服务品种上体现差异化和个性化。针对不同客户对服务有不同要求的特点, 信用社在服务过程中, 应突破现有产品框架的约束, 加强业务办理的灵活性和个性化。通过收集客户个性化的需求信息, 分析每个客户的具体要求。

3、合理设置营业网点, 密切与客户的接触和沟通

(1) 合理设置营业网点, 加强品牌和形象宣传。在目标客户集中的地方优化网点结构, 提供方便的服务渠道。信用社要重视和加强对品牌形象的建设, 在社会公众心日中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有效地吸引客户的日光, 赢得客户的信赖和认同。 (2) 建立客户经理制, 密切与客户的沟通和联系。农信社可参照其他同行在建立客户经理制方面的成功经验, 结合自己的经营特点, 建立起一支由高级客户经理、综合客户经理、客户经理助理和外聘客户经理4个等级所构成的客户经理队伍, 负责对客户的营销工作。 (3) 建立多层次的广泛接触, 增强沟通。与客户进行沟通和互动的日的, 就是要通过频繁、直接的接触交流, 使客户对信用社从不知晓到知晓, 再到理解、信任, 最后到建立一种紧密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会为信用社带来有价值的意见和需求信息, 而这些信息又会进一步促进和巩固双方之间的关系。

4、准确界定目标客户

目标客户是营销人员确定的将重点开发的客户, 是农村信用社能够满足其现实和潜在需求, 并从服务中获得盈利和发展的客户。农村信用合作社目标客户应具备的条件是:首先, 所选定的目标客户必须有未被满足的现实或潜在的金融需求, 能够接受信用社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能为信用社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其次, 农村信用社必须有足够的实力去满足目标客户所提出的需求。其三, 农村信用社必须有竞争优势。对这样的目标客户, 农村信用社要有足够的力量击败竞争对手, 或者营销的产品与其他金融机构营销的产品有差异性, 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其四, 农村信用社的公司类目标客户应该是有辐射力的涉农企业、中小企业, 属于国家重点支持或鼓励发展的行业;有良好的市场信誉, 信用等级较高, 产品销路广、现金回流快;财务结构合理、成长性好;与农村信用社的服务能力相匹配;目前的经营状况良好;地域条件具有发展性;拥有有力的供应商和客户群。

三、结语

面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重视客户的需求、有效地进行客户信贷营销已经成为各家银行营造差别化竞争优势的一条重要途径。实施客户关系营销是针对农村信用社现由市场定位和战略的一项具体策略。

摘要:中国加入WTO后, 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银行业的竞争不断激化, 逐步开始确立了“以客户为中心, 以市场为向导, 以经营效益为目标”的市场经营理念。客户的竞争成为信用社竞争的焦点之一, 鉴于此, 本文对农村信用社信贷营销问题所在与改进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用社,信贷,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增圭, 建设以客户关系管理为核心的新型商业银行, 中国金融电脑, 2003.7

信用卡催收业务的营销意义 篇5

□ 作者: 林愚1 何晓岚2 作者单位:

1、中国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

2、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财经视线 2005年 第18期 字号:【大 中 小】

内容摘要:本文从整体营销角度出发,认识到信用卡不良透支的电话催收;基于反馈信息,对不良透支类型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营销手段以增加电话催收的有效性。关键词:整体营销 不良透支 电话催收

从业务性质上看,信用卡恶意透支与公司机构信贷业务、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所产生的不良贷款均属于商业银行风险资产管理范畴。与公司、个人消费信贷所产生的不良贷款催收相比,信用卡不良透支催收业务金额小、户数多、持卡人区域分散,因此适合采用电话催收方式,催收人员往往要经过多轮手机、单位电话和住宅电话的提醒,方可成功催款,具有相当难度。

从整体营销的角度认识信用卡不良透支电话催收业务

商业银行对信用卡设立专业机构,开展专业化经营时,信用卡不良透支催收业务隶属于风险资产管理部门,而发卡和促销用卡等业务则归口市场拓展部门。虽然发卡行内部职能分工不同,但对于持卡人而言,基于一张信用卡介质,所得到的应是发卡行作为整体提供的一揽子便利、快捷、安全的金融服务,包括存取现、购物消费、转帐结算、汇兑、信用透支、促销奖励计划以及透支还款提醒等。在服务营销学中,对服务企业向消费者提供的种种服务称之为核心服务产品,将无形的服务产品有形化的介质称之为形式服务产品,它们二者构成了总的服务产品。因此从信用卡服务产品整体营销角度看,形式服务产品表现为持卡人籍以获取信用卡服务的有形权利凭证,即信用卡卡片;而不良透支催收业务属于核心服务产品,构成了信用卡整体营销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下图揭示了不良透支电话催收工作在信用卡市场拓展与风险管理两块业务中所起到的衔接作用。由图知不良透支电话催收业务从逻辑上、时间上看是市场拓展活动的有机延伸,需要从整体营销角度来认识电话催收业务。

不良透支电话催收信息反馈剖析

通常持卡人对不良透支电话催收的信息反馈有以下几种类型: 诚信健忘型

消费免息还款期过后不久便被列入第一次催收队列,而持卡人忽略了在免息还款期内归还透支欠款。针对诚信健忘型的持卡人,当电话催收人员通知其信用卡透支时间和金额时,持卡人对归还款项态度明确,对银行的及时提醒表示感谢,接电话后数日内即可履行承诺,还清欠款。色厉内荏型

该类型持卡人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讲求个人信用,超过免息还款期时间不长,在一至两月之内。但因为电话催收人员通过其私人手机与之联系上,使其觉得自己的隐私受到影响,在接到电话后颇为不悦,言辞比较激烈。针对该类持卡人,催收人员可和颜悦色地提醒其信用卡透支事宜,并将“信用卡代表个人信用”、“透支时间过长利息损失可观”等信息传递至持卡人,促其转变态度,配合银行收回不良透支。而持卡人虽然语气强硬,但事后出于个人信誉考虑,能将款项归还。敷衍拖沓型

该类型持卡人超过免息还款期时间较长,在两至三个月之间,甚至多名电话催收人员已经轮番与之联系,持卡人用“本周还款”、“月底还款”之类语言予以搪塞,对归还透支事宜敷衍拖沓,并无实际行动。电话催收人员可采用先礼后兵的方式与之周旋。在电话沟通的开始,催收人员应有礼貌地询问其是否有信用卡透支时间较长一事,如得到肯定答复,则正色告之其“如再不归还欠款,个人信用评级将受到严重影响,银行将采取比较严厉的措施”,对持卡人起到震慑作用,有利于督促还款。恶意透支型

该类型持卡人超过免息还款期时间很长,往往超过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电话催收三次以上。.电话催收人员根据以往催收记录以及不接电话的恶劣态度,可判断出单凭电话手段,无法达到收回不良透支的目标,应迅速、及时将催收业务转入上门环节,对持卡人采取较严厉的措施。

电话催收对提升信用卡整体营销效果的局限性

在各商业银行开展信用卡专业化经营的今天,随着信用卡透支规模上升,不良透支人数也呈现增加态势。与传统的上门催收、法律诉讼等方式相比较,依靠电话进行不良透支催收无疑可起到及时督促持卡人还款的作用,从而迅速恢复持卡人信用额度。但电话催收方式对提升信用卡整体营销效果的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具体表现在: 与持卡人信息不对称,沟通效果不佳

在对信用卡业务的认识程度上,电话催收人员受过标准化的信用卡专业知识培训,而多数持卡人对信用卡的了解仅限于银行发行的可用于透支消费、取现的卡片。因此一旦出现不良透支,电话催收人员往往是一边看着终端屏幕,一边在交流中频繁使用专业化的词汇,如“透支总额、超免息还款期、罚息、滞纳金”,而持卡人只想知道“究竟我欠了多少钱”。而电话沟通时间较短,双方信息上的不对称往往使沟通效果不佳。有的持卡人听了两句后无故挂断电话便是例证。电话催收方式无法真正洞悉持卡人心理状态

由于电话催收人员与持卡人并非面对面,只是凭借声音互相揣摩对方心理状态,难免使沟通大打折扣,从而使银行方面难以实现以最少的通话时间和次数使持卡人还款的理想催收目标。典型的例子是电话催收方式针对真正缺乏诚信意识,一再依靠谎言拖欠的持卡人显得无能为力。而上门面谈、督促还款则是对这种不良透支“钉子户”的一种更有效催收方式。电话催收业务与市场拓展业务的经营目标冲突

信用卡经营机构在对部门业绩考核上,“不良风险率”等“安全性”指标归口于电话催收业务部门,“发卡量、回佣收入”等“赢利性”指标落实在市场拓展业务部门。实务中,催收人员回答持卡人有关市场促销活动问题显得模棱两可,就反映出不同部门经营目标不能较好地协调,信用卡产品整体营销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信用卡不良透支电话催收中的有效营销手段

甄别优质客户人群,开展信用卡服务关系营销

信用卡服务关系营销是指发卡行为了建立和巩固与持卡人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而采取的一系列服务营销活动,目的是要建立并长期保持持卡人的品牌忠诚度。通过服务关系的营销,发卡行可获取长期利润。回顾各期的催收记录,可以发现有些客户用卡频繁,但免息还款期结束后总是忘记归还欠款,经电话提醒后很爽快地履行承诺。周而复始,该人群不仅为发卡行创造了交易回佣收入,也为发卡行带来了透支利息收入,对发卡行具有较大贡献度。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做好信用卡内部市场营销工作 信用卡内部市场营销是指发卡行针对由其内部员工所组成的内部市场进行的员工沟通、信息传播等一系列营销活动。

一般发卡行的电话催收业务由一个团队所组成,催收人员个体之间既相互竞争,但为了共同的组织目标又开展相互合作。同时电话催收业务也离不开客户服务、客户建档等其他相关作业岗位提供的信息支持。因此电话催收部门无论是在组织内部,还是与其他作业岗位,都应加强员工之间的相互沟通,达到交流信息,提高整体业务素质的目的。

中信信用卡的营销秘笈 篇6

对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来说,2010年4月28日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其历史累计发卡数量突破了1000万张,在国内58家发行信用卡的银行中,成为第二家信用卡业务达到千万量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更重要的是,中信银行信用卡7年的发展带来了真金白银的回报:2006年末实现盈亏平衡并成为国内最快进入盈利周期的信用卡中心之一, 2009年盈利已经超过了3亿元,2010年盈利翻番。而目前国内58家信用卡发卡行中,宣布实现盈利或者达到盈亏平衡的银行仅有10家左右。

在银行业内,信用卡是一个具有高度挑战性的行业。它直接面对最广泛意义上的客户,代表一家金融机构的品牌,横跨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等领域,需要数据仓库和BI数据分析等技术工具的强大支持,并要求掌握高超的市场营销手段,还必须根据客户体验和需求灵活调整不同功能的产品线。

与国际信用卡机构相比,国内信用卡的经营具有更高的难度及挑战。一般来说,信用卡收入主要有三大支柱,一是佣金收入:美国等西方国家银行的标准是2%~2.5%,国内银行平均5‰;二是年费收入:现阶段国内银行基本收不到。西方国家,包括在台湾这样竞争激烈的市场,都是信用卡引进这个市场10年以后才会出现年费大量减免的情况,而中国在前3年就已经开始了,基本上的普卡、金卡都不能收到年费,白金卡虽然收到了年费,但是因为增加了很多附加的增值服务,所以实际上在这一块盈利也很困难;三是利息收入:利息收入相对总收入占比在美国信用卡行业最高可以达到70%~80%,在亚洲很多国家也就是50%~60%。在国内从刚开始的时候10%多,现在能够达到30%~40%。

中信银行信用卡作为中国信用卡成功经营模式的典范,其背后有什么样的竞争定位和营销战略?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总裁助理张明最近为我们进行了详细解读。

服务与营销结合

5年盈亏平衡、8年收回投资,是信用卡行业的一个普遍共识。对银行来说,信用卡经营成本非常高。以中信信用卡为例,拥有1000多万张的卡片,一支遍布全国的销售团队,配备了庞大的信用卡呼叫中心,成本动辄过亿元。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如何才能控制成本,扩大规模,提高单位客户贡献度?

为此,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在国内首次采用了客户经理制度。而从简单的销售经理制到综合客户经理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集中体现,这其中包含了很多内部管理流程再造的过程。具体来说,包括后台业务系统的集中,前端以客户为中心经营模式的建立,各种分销渠道对客户经理的补充整合,客户关系管理,集约化经营等。向客户经理制度转变直接体现了中信信用卡的“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管理理念。

张明介绍说,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的制度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目前在全国58个城市有32个分中心和3500位客户经理。银行技术系统的逐步完善与强大,也使得其客户经理制度真正起到了快速扩张与盈利提升的双重任务。信用卡中心以前的技术构架,基本为财务分析和客户交易行为分析服务,很少能直接为一线销售人员提供数据资源。随着信用卡中心的数据仓库、BI架构和分析工具的逐渐完善,基于数据仓库的实时BI系统能快速得到精准的客户信息,实现将后台的分析,实时应用于销售过程中。,举例来说,当一个用户在4S店买车的时候,根据设定的逻辑,后台系统能立即“抓住”这个客户,并很快判断出这个人是可以进行汽车贷款的,之后直接发到客户经理手中。这样,未来的营销就可以更有针对性;而不是像以往的传统模式随机寻找客户。先进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已经延伸到全国各地区分中心客户的办公桌上,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甚至正在研究给客户经理配备类似IPAD的智能终端,其后台系统可以向这些终端实时传送分析数据,这样他们就能以7×24小时流媒体的形式向客户销售产品,并接受流媒体形式的培训。

为了进一步提升客户体验,中信信用卡中心还推出了信用卡营业网点发卡服务,实现了在短时间内完成客户申请、风险控制、资料审查等一系列复杂流程,为此中信信用卡中心为每一个客户经理配备了加密相机和身份证识别仪等先进设备。各处理环节严格把关,有效防控了业务风险:进件环节通过初审人员按照信贷政策严格把关,有效拦截资质较差的客户;审批环节设置了一套缜密的审批规则,并引进了多个验证客户身份及相关信息真实准确性的第三方系统进行综合评估与判断,快速作出是否批核的决定;制卡环节双人操作复核;发卡环节严格核查客户身份证,做到风险防控无死角。与同类项目相比,安全性更高,实现了速度和风险控制的完美结合。据悉,此项服务将在今年全面推广至全国各大城市。诚如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陈劲总裁所言,它不仅是对快速发卡流程的进一步优化与升华、对信用卡发卡速度的极致追求,更是在新的市场形势下,对信用卡新兴分散经营模式的最新探索与体现。现场快速发卡这项金融创新,是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全力提升信用卡“后规模时代”企业竞争力的最佳缩影。

瞬间营销的力量

在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客户服务中心”的英文翻译是“Customer Contact Center”。它不同与大多数同行理解的“Call Center”或是“Customer Service Center”,因为客服中心的使命不仅止于呼叫中心、客户服务中心这两个层面,它更重要的使命是对客户关系进行集中管理。

客服中心让服务从被动变为主动:2006年,在中信银行信用卡销卡量阶段性上升的时期,客服中心主动请缨,通过被动呼入与客服代表主动呼出相结合的销卡挽留方式,运用CRM的方法,对客户进行分类别、为不同类型的客户实施不同的挽留方案。此项措施既拓展了银行保险合作平台的作用与价值、探索和实践了客户挽留模式,又在稳固客户和提前客户盈利周期两个方面取得了成效,使有效卡片注销率得以迅速回落。

从2010年开始,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更进一步推出MOT管理(关键时刻管理)。中信信用卡把从IVR、核实身份、服务需求满足、即时营销到服务评价的一整套服务时间缩短为180秒,这种快速的服务在业内算是一种神话了。这种被称为“瞬间营销”的模式不同于平常的营销模式,特点在于精准市场定位和客户需求捕捉。每一个信用卡客户需求很多,但信用卡中心不满足所有的客户需求,而是基于客户压力,比如针对客户可能存在的还款压力、用款安全压力,有选择地提供相应服务。这套瞬间营销通过普通渠道和人工渠道相结合,实现了速度的变革。

具体来说,中信信用卡在选择客户之初就强调精准营销,经过自然属性和行为属性分析,得知每一个客户大概适合什么产品;接下来进行产品定位,决定用什么产品、定价提供给客户,讲究的是快速便捷的概念,引导客户瞬间实现感性消费;而后采取整合营销传播,争取最佳的营销效果。在整个营销过程当中,服务是最重要的,因为服务是根本,服务跟上才能实现效能营销,让客户产生依赖感、信赖感,从而让客户满意度迅速提升。服务转营销战略,另一方面,也是员工自我价值的驱动,并对成本也达到了合理控制。目前,这种营销模式在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带动了组织文化的变革,取得显著成效:员工满意度不断上升,流失率迅速降低,成本没有增加,而整体收益大幅度提高。“服务转营销”推动中信信用卡客服中心成为业内首家盈利的呼叫中心,开创了业内领先的运营模式,发挥了行业标杆作用,引发了中国信用卡行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由经济观察报、香港管理专业协会共同举办的“2009~2010年度中国杰出营销奖总决赛”上,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服务转营销”案例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金融类项目的唯一金奖,从而实现了品牌成长的又一次跨越。

张明总裁助理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瞬间营销引导消费的力量:一个客户走进一家商场刷卡消费,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的实时BI系统立即对其消费行为进行分析,随之发送一条短信提示在这里刷卡三次即可免费看一场电影。而该客户正好也有时间看电影,有消费的需求。中信信用卡的这种瞬间发送的短信提示,可以引导客户刷卡消费,满足免费看电影的条件。“传统BI系统无法做到这一点,等你收集到数据分析完数据,一个星期过去了,根本无法推动客户继续消费。”张明说,“这是数据仓库的应用行之有效,客户响应很好,也得到了非凡的营销效果。”

目前,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的有效卡/卡户比为1.1左右,处于行业最低水平。这说明发卡行对于信用卡发卡的质量有良好的管理与控制,并不追求跑马圈地式地一户多卡式发展,而是精耕市场,追求每一卡户的有效服务,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管理经营理念。

产品创新方向

从产品层面,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成立了一支精干的产品研发队伍,从中信白金信用卡到国航知音联名信用卡,从中信女性魔力信用卡到DIY信用卡……各种创新信用卡产品层出不穷;而国内首张真金订制的顶级信用卡——中信银行VISA无限信用卡、银联标准QQ秀DIY信用卡、中信中美大都会人寿联名信用卡、中信夏威夷旅行信用卡等产品的推出都非常成功。

产品创新不单纯局限于卡片本身功能的差异化,还体现在产品管理的理念上。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从发行中国最早的女性卡——中信魔力信用卡开始,就不断开展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直到今天,作为中国信用卡市场最早的女性信用卡,中信魔力卡仍牢牢占据了女性卡市场的领先地位。

网络营销的信用问题 篇7

1 网络营销与信用

网络营销就是通过对互联网技术的充分利用, 将企业与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以及其他商业和贸易所需的环节连接起来, 通过互联网系统, 为企业商品的宣传、销售以及服务等各种商务活动提供更加快速、方便的服务的一种营销手段和方式。通过互联网技术, 彻底改变了企业传统的营销方式, 克服了虚拟性、无形性、跨时空性等网络营销方式所具有的缺点。就目前网上购物或网上商务活动来看, 其呈不规则发展状态。这主要是由于网络营销的消费者环境还不成熟, 并不是消费者排斥网络营销, 而是网络营销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还需要不断加以完善, 信用问题就是其中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

从广义上来看, 信用就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而狭义的信用是指在经济活动中, 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人们所需要共同遵守的诚实无欺、言行一致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资金为纽带的市场参与者的相互信任是信用在市场经济中集中、具体的体现。商品交换就是进行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劳动产品交换, 其交换原则就是等价交换, 信用是交换双方的守约条件。如果有一方不遵守信用, 就会破坏等价交换关系, 从而引起市场秩序的混乱。信用是维系正常有序的市场秩序以及错综繁杂的市场交换关系的最重要保障。总之, 没有信用, 就不会有交换和市场;没有信用, 就无秩序可言。

2 网络营销中的信用缺失

网络营销信用缺失因网络的虚拟性、远程性以及记录的可更改性而普遍存在, 无论是卖方, 还是买方都存在信用缺失的现象。对于卖方而言, 其信用缺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信息问题。由于网络的虚拟性, 通过网络只能提供产品的文字和图片介绍, 买方无法看到实体, 加上网络营销具有记录的可更改性以及缺少必要有力的监督, 这就给那些不诚实的卖方提供了虚构产品信息的条件, 夸张的产品信息甚至提供实际没有的信息来吸引网民。此外, 在信息安全方面, 卖方通过网络营销可以掌握买方的一定信息, 一些不诚信的卖方为牟取利益, 就会违背诺言出卖买方, 或利用买方信息, 或由于技术防卫上的疏忽而导致信息丢失或被盗窃。 (2) 产品质量问题。由于通过网络, 消费者只能看到与产品相关的文字和图片介绍, 不能实际触摸到产品, 更不用说试用了, 而仅凭文字和图片所得信息并不是完整的, 在获取产品信息上消费者处于劣势地位。 (3) 网上支付问题。尽管网上支付手段得到了很大发展, 但依然存在支付的安全问题。因为网络营销通常都是先付款后发货的方式, 由于有效约束机制的匮乏, 收款不发货的网络欺诈现象很有可能会出现, 卖方身份可以通过电子签名而得以确认, 但对于卖方的信用状况却无法确定, 由于卖方的诚信问题而使得信用卡支付始终存在安全隐患, 尽管第三方支付一定程度上使得卖方信用缺失所带来的问题有所缓解, 但第三方的信用问题又如何保障?又由谁去监督呢? (4) 配送问题。一是配送不及时, 消费者所订购的商品不能在承诺的时间内收到, 二是配送商品不完整, 出现破损等问题, 而使得消费者蒙受损失。

3 企业信用缺失的危害

信用是当今网络市场经济活动的核心, 是经济主体间进行经济活动的关键, 经济主体的信用缺失, 势必会造成整个市场经济的恶性发展。首先, 不便于宏观政策调整。由于企业信用的缺失, 在市场中就会出现大量的假冒伪劣商品。这样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投资主体不敢轻易投资, 消费主体更不敢随便消费, 从而难以发挥出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所应有的效果。由于网络营销只是起着连接的作用, 并不是提供终端服务, 企业失信, 网络营销就不能够很好地作用于生产者和消费者, 只会导致经济的恶性循环。其次, 削弱了支付功能。由于信用缺失, 企业的生产成本就会大幅度提高, 同时企业投资风险也随之加大, 投资预期的不确定性更加明显, 这样就会导致企业的投资活动只会更加谨慎, 并趋于收缩。此外, 尽管网络交易因电子支付方式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然而, 因信用的缺失, 企业又不得不重新依靠传统的支付方式, 而这就更加不利于企业快速开展网络营销。最后, 相关利益不对称。由于信用缺失, 部分企业可能会借助网络营销活动的优势, 进行欺诈交易来谋取利益, 而使得交易的另一方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最终企业与合作伙伴或消费者就失去了长久合作的机会, 从而导致双方受损, 企业网络营销更难以持续长期发展。

4 网络营销的特点决定了建设信用体系的必要性

4.1 网络营销的跨时空性迫切需要建立信用体系

互联网是网络营销的载体, 其所具有的跨时空性, 使得交易一方无法充分了解到另一方的信用情况。社会信用体系是交易双方了解对方信用情况的唯一对策, 当这种信用体系不能让交易一方信服时, 就不会有交易的发生。为此, 基于国内及国际网络营销交易的迫切需要必须要尽快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国际认可的社会信用体系。

4.2 网络营销的虚拟性、无形化增大了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

由于网络营销的虚拟性和无形化, 在交易过程中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如交易主体难以确认、资信程度难以确保、欺诈行为难以防范以及交易物品质量难以确保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就会使得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大。这样不仅会造成交易难度的增加, 同时还会因为交易各方不太信任市场信息而使得很多交易无法完成, 市场交易效率就会大大降低, 最终就导致“信用”的恶性循环。在互联网技术下的网络营销, 有着大量真假莫辨的信息。由于网络介入程度低, 随便一个个体都可以在网上进行推广和宣传, 一个不诚信的企业可以毫不费力地在互联网夸张成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在近些年来, 在世界范围内经常可以见到网络诈骗案件, 消费者对网络营销的热情与信心为此而受到了极大地挫伤。甚者, 正如经济学中的“劣币逐良币”现象一样, 随着劣质信息在网络上不断增多, 最终就有可能致使网络营销环境的全面恶化。为此, 网络营销的虚拟性和无形化, 更需要信用体系的有力支撑。

4.3 维持企业网络营销更加高效、智能、快捷的有力保证就是要拥有健全的信用体系

在互联网技术下, 网络营销信息通过卫星、光缆等先进传输手段, 以接近光速的速度, 将信息传输给对方。在网络营销过程中, 贸易文件得以标准化后, 信息的传递与处理可在世界各地瞬间完成, 交易时间被极大地缩短, 整个交易变得快捷。这就要求网络营销的交易双方要掌握对方的信用情况, 如果缺乏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 这是无法实现的。

5 企业提高网络营销信用的对策

5.1 树立“信用第一”的经营理念

企业实行网络营销, 首先就要在企业中树立起“信用第一”的经营理念。因为交易达成的关键是消费者得到了满意的产品, 而要实现这一交易的前提就是要相互信任。网络营销改变了传统的营销手段, 但并未改变必须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实质。如果企业不能确保消费者的核心利益, 那么企业的网络营销就不能很好地展开, 无法健康地发展。在当前, 企业网络营销观念的变革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 而并不只是管理上的创新。

5.2 提高企业品牌声誉

尽管早已颁布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加上人们法制观念的淡漠以及企业良莠不齐, 对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无法做到绝对安全的程度。为此, 企业只有不断提高其品牌声誉度, 这样才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同时要不断提高企业网络服务的功能, 与顾客进行勾通和互动, 并对每一笔的信用评价要加以注意, 对于商品质量问题要及时加以处理, 这样才能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感, 从而形成稳定的客户群体。

5.3 提高技术与管理水平

一方面, 要尽快建立起与网络特点相符的管理系统,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要多站在消费者立场想问题, 不断完善现有的操作流程和规章制度。另一方面, 要获得消费者认可的权威认证。企业要从顾客风险的角度出发, 选择权威认证中心的认证。

5.4 提供信用保证

企业要想推广网络营销, 就要处处为消费者着想。要考虑到消费者看到网络中推出的商品文字和图片宣传资料可能会产生的想象效果, 向消费者保证并做到“不满意就退货”;消费者支付过程中出现风险时, 企业要承担保密措施不到位的责任。尽量不要将安全隐患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推卸给消费者, 否则, 只会给消费者带来不良的影响;不要让消费者因为选择了网络营销, 而整天担心自己的隐私是否会被人偷窥;不要把消费者当成防范网络黑客的专家。总之, 让消费者感到网络营销的安全与可靠。只有这样, 网络营销才能够快速健康持续地发展。

5.5 保护消费者利益

仅依靠企业的自我承诺并不能提高网络营销的信用, 还需要更多的实际行动, 只有这样, 消费者才会买得放心, 用得放心。为此, 要加快立法工作, 给予电子证据、数字证书、数字签名、电子合同相应的法律效力, 分清双方责任。一是因企业自身网络系统所造成的问题而给消费者带来的损失, 则由企业承担全部的民事责任;二是因消费者错误的操作而造成的损失, 要根据过错原则, 企业承担部分赔偿责任;三是因安全认证系统出现故障所造成的损失, 企业与提供认证服务的一方共同承担民事责任;四是如果是因为黑客、病毒的侵袭而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失时, 商家要分担消费者的部分损失;五是企业在计算机系统的日常维护管理上, 为做好消费者商业资料的保密义务所造成损失的, 其要承担全部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朱迪.施特劳斯.网络营销 (第三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黄敏学.网络营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3]袁凌.企业信用缺失的成因与治理[J].湖南大学学报, 2003 (3) .

[4]彭瑶.我国网络营销的物流管理问题[J].商业研究, 2002 (6) .

网络交易信用风险的防范分析 篇8

1 网络交易信用风险及其表现

与传统交易模式相比, 网络交易改变了商品交易过程中的物流和金流的渠道, 也改变了合同模式, 物流与金流不同步进行, 这势必会增加交易的风险。网络市场中的商品质量良莠不齐, 鱼龙混杂是不争的事实。网络交易中商品以网页形式展现给客户识别, 商品本身的一些基本信息有可能会丢失, 以致客户不能从网站的图片和文字描述中得到产品全面、准确的资料。这些图片有些是商品实物的照片, 有些则是经过精心加工处理的图片。买方购物大多根据广告文字和图像进行判断做出决定, 假冒产品往往不能辨别。图片的诱惑, 加上店主信誓旦旦的保证, 低价的吸引, 人们的分辨能力往往下降, 出现纠纷也是常见的事情。当买家与卖家达成交易意向并支付货款以后, 卖家能否按时按要求发出交易货物?买家在支付货款之后能否得到合乎卖家质量描述的商品?如果出现的质量纠纷问题如何进行认定和解决等一直困扰买方。恶意竞争对手通过不正当的手段, 获取客户资料, 影响卖家营销方案的实施和拉走客户;被他人假冒而损害卖家的信誉;恶意买家提交订单后不付款, 或恶意退货等也困扰卖家。

2 网络交易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2.1 我国有关网络交易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虽然我国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电子支付指引 (第一号) 》, 这些法律和法规促进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正规化和法律化, 但还没有形成针对网上交易主体管理的全国性的统一法律。为加强网上交易主体的管理, 一些电子商务发展较快的省市纷纷制定规范性文件加强对电子商务企业, 尤其是网上店铺的管理。然而, 这些行政规范性文件仅从宏观层面对网上的经营者进行宏观的约束与限制, 没有法律强制力。另外, 对于交易纠纷的认定和处理、网络诈骗犯罪等, 还没有明确具体的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

2.2 网络社会监督乏力

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监督机制, 如法律制裁、行政处罚、经济惩罚、舆论监督、道德谴责等, 都能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和调节, 有利于良好伦理秩序的形成。但现有的用以消除商业失范现象、维护商业伦理秩序的管理、监督、约束和制裁机制, 在网络交易中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致使网络伦理秩序混乱。

一方面, 网络社会的特殊环境使得网络成员缺乏道德自律。在网络虚拟环境中, 人们的行为很少有人干预、过问、管理和控制, 这就要求网民具有较高的自律性, 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维护网络伦理秩序。但是由于网络中的大部分行为具有匿名性, 网民自我角色意识淡化, 良心机制的自我监督作用薄弱, 网络行为变得漂浮不定, 不道德行为更容易发生。

另一方面, 网络社会的管理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外部监督机制乏力。传统社会组织中, 人们总是处于某一组织之中, 即总处于某一种权力的控制之下, 总有一定的标准去规范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但是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世界, 它既没有中心, 也没有明确的国界或地区界限。作为一个自发的信息网络, 它没有所有者, 不从属于任何人、任何机构, 甚至任何国家。况且网络连接面广泛, 传输速度快, 搜集、处理信息效率高, 人们的活动受时间空间的约束大大缩小, 因而现实社会中那种分地域或靠组织设卡的控制管理方式不起作用。这也是网络世界中人的行为失控的原因之一。

2.3 诚信体系建设不完善

我国尚未建立健全规范的诚信管理体系, 与诚信有关的立法、执法力度不够, 同时缺少对整个行业行使统一管理的行政管理部门, 缺少对于失信违规行为的监督及惩罚的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在中国社会中关于某个企业、某个人的信用信息是封闭的, 没有办法查询别人的信用信息, 各个部门都把这些当作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加以保护, 使得网络交易者在不了解对方信用的情况下进行交易, 大大增加了网络交易的风险。

3 解决网络交易信用风险措施

3.1 加快网络市场内外的法律法规建设

3.1.1 推动网络交易法律法规建设

抓紧研究电子交易、信用管理、安全认证、在线支付、市场准入、隐私权保护、信息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问题, 根据网络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要求, 加快制订在网上交易的管理办法;推动网络仲裁、网络公证等法律服务与保障体系建设;打击网络交易领域的非法经营以及危害国家安全、损害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 保障网络市场的正常秩序。

3.1.2 网络交易平台应尽快建立健全其规章制度

包括:交易规则、交易安全保障与备份制度、信息披露与审核制度、隐私权与商业秘密保护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不良信息举报处理机制等。

3.1.3 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协会, 加强行业自律

凭借协会组织经营者、沟通政府、联络专家的有利地位, 根据电子签名法、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证法、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结合我国电子商务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趋势, 制定网络交易行业规范。

3.1.4 建立网络市场准入制度

具有合法经营资质的实体组织必须到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进行电子备案, 并由工商部门为其办理互联网上经营主体备案证书, 并发放电子版营业执照。利用网络技术公示其登记基本情况, 并用认证的方式允许交易人点击它的认证标记或者电子版的执照, 使现实中的交易主体与网上交易主体相挂勾, 以尽可能确保交易主体的真实性, 并将网上交易主体从事的交易行为的后果归属于现实中的交易主体, 以尽可能维护网上交易的信用。严格执行电子商务经营者的市场准入制度和退出制度, 限制非法经营者随意进出市场并约束其市场内的经营行为。

3.1.5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 加大对电子商务执法力度

必须加强对执法队伍的培训, 加强软件、硬件的建设, 使经营者、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能作到进行网上监督、网上投诉、网上裁决、网上索赔和网上处罚。要加大执法力度, 抓住电子商务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严厉查处, 如对虚假广告、假冒伪劣、恶意欺诈行为一有发现严加处理。另外, 电子商务的全球性, 还需要全国工商系统打破地域管辖权限, 统一协调、互相配合, 共同执法。

3.2 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管理体制

我国信用基础较薄弱, 无论是企业或个人均缺乏资信管理的意识。为了提高网络交易主体的积极性, 加速电子商务信用问题的解决, 加强和拓展信用披露制度和方式, 增强全社会的守信观念, 为网络交易的当事人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

3..2.1 建立信用评价与监管体系

建立起以政府为背景跨部门的, 包括银行、工商管理、公安、税务等部门协同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价与监管体系, 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对从事网络销售的经营者以往通过评选诚信网站的方式进行监督和管理, 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些经营者起到了肯定和鼓励的作用, 成为强化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的有机成分, 但还不够的, 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 建立和完善对电子商务的评级制度。建立经营者信用信息数据库。从经营、监管和奖惩等方面采集信用信息。应将经营者的违章违法行为, 以及历次的警告、警示、处罚和消费者投诉、举报等动态内容, 及时准确地录入到数据库中。建立并完善信用评价体系。整合经营者信用信息, 建立并完善考核评价机构, 制定出公平的考核标准, 对经营者的信用状况做出权威性评价,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信用好的经营行为或经营者的不良行为通过网络和其他媒体进行公示, 唤起社会广泛的监督。

3.2.2 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个人信用征信系统

培养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诚信消费习惯是解决电子商务信用问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我国信用评价和监管机制不健全的环境下, 人们在交易过程中诚实守信的意识还很淡薄, 因为人们的失信成本很低, 或者说有时还不存在失信成本。这使得部分人越来越不诚实、不守信。电子商务相对于传统商务模式更需要人们诚实守信, 没有全社会各方面的诚信支持, 电子商务就是在沙滩上建大厦, 信用机制也会是水中浮萍。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个人信用征信系统, 建立个人信用档案, 为社会提供征信服务。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加大网络信用数据的采集力度, 建立全国个人信用数据库中心, 实现各相关部门信用数据共享, 逐步完善电子商务个人信用征信制度。

3.3 建立信用奖惩机制

建立完善的诚信机制, 需要有信用奖惩机制做支撑。奖惩机制应包含以下方面:赋予相关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实施奖惩的权力, 对信誉良好的经营者给予优惠政策, 采取免于检查、信用升级等方式予以奖励;对失信经营者和个人, 使其受到应有的行政、司法或经济处罚, 并对其进行重点监管, 同时将失信经营者或个人的不良行为记录并进行广泛传播, 让失信者难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生存。

3.4 提高网络交易者风险防范意识

目前在互联网上有很多消费者广为参与的虚拟社区, 消费者群体可以利用虚拟社区来传递经营者和产品的信息, 共享经验, 降低信用风险。还可以利用网上认证中心查询交易者的资质、信用记录等, 以规避信用风险。加强信息搜索的能力。与传统市场中的搜寻相比, 网络市场搜寻的成本要低得多。网络用户可以利用智能代理、搜索引擎、信息中介等工具对产品信息进行搜索, 提高信息搜寻的效率, 改变自己的信息劣势地位。

摘要:网络交易不受时空限制、交易成本低、传送快捷, 因此, 网上购物逐渐成为人们购物方式。但由于网络空间的广泛性和虚拟性, 交易双方无法确认对方身份的真实性及其信用, 使交易双方产生信任危机, 阻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分析网络交易信用风险表现及原因, 提出解决网络交易信用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网络交易,信用风险,原因,措施

参考文献

[1]徐琳.网络购物欺诈行为的博弈分析[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2) .

[2]肖开锋, 王明明.B2C电子商务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J].商业时代, 2007, (22) .

我国网络购物的信用风险研究 篇9

一、我国网络购物的发展现状

2010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延续了用户规模与交易规模的双增长态势。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 2010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的交易规模接近5000亿, 高达4980亿元, 较2009年增长89.4%, 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2009年的2.1%增至2010年的3.2%, 预计2012年这一比重将超过5%。而截至2010年底, 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1.48亿, 较2009年增加了3900万, 在网民中的渗透率达30.8%, 其中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年增长48.6%, 达到1.61亿。

然而, 网购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 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暴露, 其中网络交易不诚信、网络欺诈等现象频频发生。与传统的购物方式相比, 网购虽然方便快捷, 但网络空间的广泛性和虚拟性, 使交易双方无法确认对方身份的真实性及其信用, 所以这只是一种远距离的交易消费方式, 只能以网店卖家挂出的图片作为参考, 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使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很难得到保证, 更难以确保交易的安全。网上银行是信息时代的必然的产物, 也是将来金融业的一个发展趋势。然而信用风险已成为制约网络购物等网上银行业务深入发展的瓶颈。

二、网络购物存在的信用风险及其相关表现

(一) 信用风险的含义

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在到期日不完全履行其义务所带来的风险。网络购物与传统的购物模式不同, 网络购物是在虚拟的世界中进行, 直到交易结束交易双方都没有见过面, 这使得交易双方的身份难以确认, 信用风险增加。一旦出现违约事件, 买家进行投诉获得违约赔偿的途径也比传统的购物方式艰难复杂得多。

(二) 网络购物过程中信用风险的相关表现

1、网页图片展现的商品信息不全面不准确, 产品质量无法保证。

网络交易过程中的商品良莠不齐, 而交易商品是卖家以网页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客户, 卖家对商品的基本信息描述很可能不详实精确让客户自行了解商品相关信息以及识别图片的真假。如果网页展示的图片都是实物拍摄也就罢了, 恰恰相反的是这些图片有的是商品实物拍摄, 而有些却是商家经过特殊处理的, 更有盗取的图片, 从实体店拍好后挂到网上或是从其他网店店主的网页上复制。买家购买商品时大多从广告信息与图片来挑选商品, 进行真伪辨别, 进而做出购买与否的决定。这样一来客户就很难从网站的图片和产品介绍中获得全面准确的信息, 因此会购买到假冒伪劣的产品。

2、卖家发货不及时。

很多卖家在与客户交流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商品吹嘘的很好, 声称自己卖的是正品, 价廉物美, 并信誓旦旦的保证拍下后及时发货, 就算现在手头没有货也不会如实告知买家, 仍然承诺拍下后最迟第二天发货。然而大量事实表明买家在拍下并支付货款后, 卖家不能及时发货, 一拖就是好几天, 更有甚者买家要多次提醒发货才能回应。而买家又能否得到如卖家描述的合乎质量的产品?这是有待考证的。

3、客户的投诉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

先不说收到的产品是不是正品的问题, 当快递公司送货到买家手中时, 买家必须先签字确认收货后才能拆开快递验货。如果卖家发货正确且完好无损也就罢了, 但经常存在卖家发错货或者货物已经损坏的情况, 但这时买家已经签收, 出现的质量纠纷怎样判定与解决是很困扰的事情。如果是信誉好的卖家会积极热情的退换, 但要是碰上不守承诺态度恶劣的卖家就会增加很多麻烦, 解决是需要耗费时间的, 就算买家不确认收货, 在买家签收快递后规定的期限内系统会自动将货款打到卖家账户, 而此时买家钱物两空, 快递公司的做法和自动付款的规定无疑增加了买家在网络购物中的风险。

4、买家或恶意竞争对手的信用风险。

一些恶意的买家在下了订单后不付款或恶意退货的行为同样也给卖家带去了诸多困扰与损失。恶意竞争对手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客户资料, 影响卖家营销方案的实施和拉走客户;假冒他人而损害卖家的信誉。

三、网络购物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 信用意识严重缺乏以及违约成本低

很多人对信用认识不完善, 非从事信用方面的人员对信用的概念很模糊, 只是对信用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我国对信用知识的普及教育很有限, 只有从事与信用管理相关的专业人员才会接受信用方面的知识教育, 其他人只是凭自己的感知与生活中的耳濡目染。尽管知道信用的重要性, 但到了具体的实践中, 尤其是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时, 信用就要退后让位于利益。网络购物是发生在虚拟的世界中, 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 发生违约行为后, 虽然会对卖家违约行为进行披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信誉, 但对卖家的经济利益不构成实际的损失。即使买家对他的信用评价是差评, 卖家也是有恃无恐的样子, 甚至投诉买家, 认为不该给差评, 在旁人看来是很不可理喻的。

(二) 我国关于网络交易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电子支付指引 (第一号) 》, 《网络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2005年5月19日, 银监会针对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和监管的客观需要和风险特性, 制定了《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 (征求意见稿) 》, 并将两征求意见稿上网公开征求意见。但是对于一些重大问题的规定仍然不够深入具体或尚未触及, 此外条文过于抽象空洞, 可操作性较差, 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2011年4月12日, 商务部发布《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服务规范》, 对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提出一整套交易纠纷机制。不少网购消费者属于冲动性购买, 往往下单不久后就后悔, 为此, 《规范》建议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设立一个“冷静期”, 允许消费者在冷静期内无理由取消订单。另外还建议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应建异地备份制度, 建立灾难恢复体系和应急预案;平台改网站“规矩”要提前30日公示;网上介绍不能与实物不符;卖家保证金供先行赔付。“冷静期”的设置是必要的, 但在时间的设置要更加合理, 并且在执行力度上不手软。因为“多少网购的好规定都雨打风吹去”, 笼统而难以执行, 譬如冷静期无条件取消订单, 该如何规范、如何负担成本、冷静期到底多长等诸多问题需要细化。

(三) 我国信用风险管理人才缺乏致使监管体系不完善

网络购物业务的综合性对监管人员的要求更高。信用管理在我国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尚未形成独立完善的体系, 信用管理人员对知识的要求非常高, 是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 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当前, 国内信用管理工作的认识还只停留在“信用管理就是收收账“的层面上, 信用管理工作未受到重视, 目前尚未形成一支专业的信用管理专业人才队伍。网络购物等网上银行业务的监管主体监管部门尚不明确, 监管采取何种模式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解决网络购物等网络交易信用风险的相关对策

(一) 提高网络交易者的风险防范意识, 倡导信用消费意识, 守信用意识

网上有很多虚拟的社区论坛, 消费者可在此可以传递自己对相关产品及卖家的信息和意见评价, 分享交易经验, 以供其他消费者参考。在网购前可以查询大家对该产品及店家的评价, 降低网络购物过程中的信用风险。用网上认证中心查询店家的信用纪律, 查询以往订单的价格及评价, 以规避信用风险。

(二) 建立和健全网络交易法律法规, 逐步规范信用管理秩序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加大对网络购物等网络银行业务的立法力度, 明晰各相关主体得权利义务。首先, 要对现有法律不适应网络购物等网络交易实践的部分进行修订补充;其次, 要对网络购物未来的发展情况进行预测, 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 进行先立法保护;再次要结合网络购物业务的特点, 完善现行金融监管办法。逐步形成有法律保障和法律约束的良好制度环境。

(三) 推进信用管理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

目前社会信用管理人才缺口很大, 必须加快推进信用管理专业性人才的培养, 着眼于未来, 思考人才的培养渠道、培养方式, 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要具备将信用管理知识灵活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以建立信用管理的人才储备体系, 为我国以网络购物为代表的网络银行的发展和监管不断积蓄力量, 强化信用风险监管体系的人力资源基础。

(四) 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与监管体系

对网上商店的信誉评价是怎样进行的, 我们不是很清楚, 目前也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信用评价体系。很多网店雇佣了大量“网络水军”灌水, 通过买虚拟货币交易和购买超低价商品的方法成为交易成功者, 欺骗平台, 取得留言身份, 而此类留言通常为一味叫好, 没有具体的购物感受。消费者获取的店家信誉也是从已购买过的客户评价或是网页上呈现的信息来判断。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消费者明晰其信用评价过程, 网店的信用评价相对来说是客观公正的, 消费者也有了一个判断标准。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 多方共同监管的体系, 包括银行、工商部门、税务部门等跨行业协同合作的信用监管体系。

摘要:网上银行的出现, 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水泥银行”的印象, 网络购物更是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使传统的购物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文章分析了我国网络购物的发展现状以及信用风险相关表现, 网络购物的信用风险的降低需要交易者较强的信用意识, 要靠完善的法律法规, 更需具备信用管理专业人才, 最后形成完备的社会信用评价体系, 多方共同努力营造健康的网络购物环境。

关键词:网上银行,网络购物,信用风险

参考文献

[1]、杨力.网络银行风险管理[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2]、郑磊.商业银行信用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3]、北尾吉孝.电子金融的挑战[M].商务印书馆, 2000.

[4]、王远均.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建设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07.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共生营销 篇10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基本已经撤离农村市场,农村信用基金会也因为种种原因予以解散,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为农村金融的主要力量,这给农信社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它仍然面临邮政储蓄、民间信贷、小额信贷公司等金融机构、组织的激烈竞争。同时农信社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营销意识淡薄,市场定位不明确,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产品单一,设施落后,等等。随着新农村的建设,随着市场化的进程,农村信用合作社要想健康稳定的发展,一方面要完善内部的管理,提高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借力社会资源,共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为客户的价值实现提供平台,同时实现自我的价值。共生营销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模式。

美国学者阿德勒在1966年从资源共享的角度提出了共生营销的概念,认为共生营销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组织为了提高各自的营销潜能而在资源或项目上建立的联盟。

P.Rajan在1986年进一步明确了共生营销的性质。他从时间结构、接近度、数量、层次、焦点和营销职能等多个维度阐释了共生营销的特性和范围。提出企业间可以按各自的提供物进行(产品与产品、产品与服务、服务与产品、服务与服务)四种营销规划等。

共生营销的理念能让企业从顾客需求和经营资源的维度上,产品和企业的基本层面上,进一步满足顾客生活需要,营造良好的经营生态环境,提高企业经营业绩。

美国的百事可乐和肯德基的合作就是共生营销的范例。百事公司的主要产品是百事可乐。肯德基的主要产品是炸鸡、汉堡、薯条等西式快餐食品。虽然它们经营的范围不同,但它们的共同点就是能快速的满足顾客的餐饮需求。所以它们能共享它们的店面资源,共同满足顾客的需求,实现了双赢。

中国的家居行业推出了“异业联盟”的模式也是共生营销的范例。2009年欧派橱柜、东鹏陶瓷、大自然地板、雷士照明、红苹果家具和美的中央空调六大品牌,作为各个行业的金牌企业,结成企业联盟,共同宣传,共同促销。消费者在任何一家品牌店面都能了解到其它5家的企业的产品信息,购买其它产品都能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这样顾客就不仅节省了货币成本,也节省了时间成本,节省了体力成本,顾客的价值得到了提高。所以它们的异业联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农村信用合作社有一些经营优势。比如它的渠道在农村是最多的,有渠道优势。农信社不仅有县联社,也有省联社,是一个经营整体。作为分散的个体,农信社很难和社会的一些组织达成合作意向,但利用整体优势,较容易与这些组织达成合作意向。很多农民是农信社的股东,农信社与农民有自然的亲近感,所以它的农村客户众多,而农户资源就是农信社最宝贵的财富。所以农信社必须充分利用这些农户资源,围绕着农户的需求,研究如何联合社会资源来满足需求。以前农信社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如何拉存款上,如何和邮政储蓄争夺农户存款上。但农信社的主要收入是贷款收入,所以它的核心工作应该是如何经营贷款上,如何帮助贷款的农户实现项目的成功,一方面培养客户忠诚度,另一方面保证贷款的收回和效益的实现。围绕着如何帮助贷款农户实现项目的成功,农信社要转换自己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信贷授予者,而且是一个资源整合者。

首先农信社要做好产品组合营销(内部共生营销)。

目前农信社的金融品种集中于简单的资产负债业务,基本是存款和贷款业务,而且贷款投放也比较被动保守。这和商业银行丰富的金融产品无法相比。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金融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不仅要存贷款,也要方便的购买基金,购买债券,等等。农信社可以和基金公司合作开办基金购买代办业务,可以和保险公司合作开办保险购买代办业务,可以开通网上银行,方便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办理银行业务。农信社要认真研究农民的金融需求,不断创新适合农村、农业、农民的金融产品,开办各种适合农村、农业、农民的金融服务项目。

其次农信社要做好多企业联盟营销(外部共生营销)。

农民是生活人,需要多种生活消费来实现他的生活价值。农信社应当结合自己的资源,研究可以满足农民部分生活价值的需求,以实现农信社的经营价值。现在各商业银行纷纷联合相关企业开展中间业务,农信社也应借鉴这种思路,与相关企业联合开展中间业务。比如与车行联合满足农民的购买的需求,与技术单位联合满足项目贷款农民的技术咨询的需求,和保险公司联合满足农民的保险的需求,等等。

针对农民的购车需求,农信社可以与车行进行共生营销。因为中国农村幅员广阔,购买力又相对较弱,所以各汽车公司在农村的4S店比较少。农信社可以与车行联合起来,一起为有购车需求的农民提供车贷、办理购车手续的一条龙服务。农信社可以为购车意向农民提供购车信息,可以代表农民洽谈购车优惠政策。第一时间让农民了解车辆的价位和性能,第一时间让相关车行给用户做营销指导,第一时间办理车贷手续。第一时间办理购车手续。这样不仅为农民节省了时间,节约了资金,提高项目运作效率,同时为车行带来了客户,带来了效益,同时农信社也实现了中间业务的增值。

针对项目贷款农民的技术咨询需求,农信社可以联合学校、科研单位进行共生营销。科技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能显示它的价值,所以各国都提倡产学研的结合。大学院校、科研单位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项目,如果这些项目都是在实验室,对科技的价值,对社会的价值都意义不大。而如果科研项目与急需技术支持的农民结合起来,使得研究更有针对性,更有实践性,更有社会性,这些科研项目的价值不言而喻。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而技术支持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必要的条件。如农信社能够牵头,为急需技术支持的农民找到科研机构,大学院校,也为科研机构、大学院校找到对口的农业项目,不仅满足了农民的需求,帮助他更容易、更有效的实现价值,同时为技术单位找准了研究方向,实现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而且为自己的价值实现创造了机会。

农业生产的周期长,而且受自然因素影响大,所以农业项目的风险性比较大。气候适宜,可能农业生产情况就好,收益就好。赶上天灾,可能颗粒无收。有的农业项目今年很好,供不应求,农民加大了投入,又赶上时风调雨顺,农收很好,但又供大于需,市场行情惨淡,导致亏本,“谷贱伤农”。所以很多国家很重视农业保险的建设,通过一定程度的政府干预,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了农业保险的长足发展,促进了农业的生产,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中国的楼市发展非常迅速,中国的住房贷款发展也非常的迅速。住房贷款不仅是购房者和银行之间的事情,还和保险公司相关,因为每位购房者都必须购买住房保险。实际上贷款的银行和相关保险公司构成了共生营销,它们都满足了购房者的购房需求,银行给购房者提供了购房的资金,保险公司为购房者提供了还款的保证。虽然购房者的住房保险属于“被迫的”,虽然购房者购买的保险是贷款银行受益。

农村信用合作社可以借鉴房贷的思路,和农业保险公司,农业政策部门构成共生营销体系。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农业保险公司提供客户,让农民购买农保。农业保险公司为农民提供还款保障,实现农信社资产的保值。农业政策部门为农业保险公司、农民提供政策,保障民生,为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构建和谐农村。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共生营销模式,是农信社、相关企业、产品、和农户的共生,农信社和相关企业围绕着农户的生活价值来开发金融产品,农户在使用这些产品后会得到生活价值的实现和提高,农信社和相关企业也会从农户那里得到忠诚度和效益。

摘要:共生营销是一种资源共享的营销概念,能让企业从顾客需求和经营资源的维度上,产品和企业的基本层面上,进一步满足顾客的生活需要,营造良好的经营生态环境,提高企业经营业绩。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应当运用这种先进的营销理念,做好产品的组合营销和企业联盟营销,通过农信社、相关企业、产品、和农户的共生,来更好的满足农户生活价值的实现,从而实现企业的价值和提高经营业绩。

关键词:农村信用合作社,价值,共生营销

参考文献

[1]、Lee Adler.Symbiotic Marketing[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66,44(9-10).

[2]、P.“Rajan”&Daniel Rajaratnam.Symbiotic Marketing Revisited[J].Journal of Marketing,1986,(1).

[3]、崔迅、袁小霞.顾客价值链探析[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05,(12).

[4]、马连福、张慧敏顾客价值营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5]、高辉新形势下农信社市场营销问题探讨吉林金融研究,2007年第5期

招商银行信用卡的快乐营销 篇11

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有对快乐的渴求,这种渴求因为现实生活的挤压而愈发迫切。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成年后回想童年嘴角总是挂上微笑。童年的回忆很多时候就是我们快乐的一个来源。而有时,一个小玩具,一个儿时的伙伴,一本书都会成为童年记忆的载体。而作为伴随着电视成长起来的一代,曾经的动画片也一样能带我们找到童年的快乐。

在众多的银行中,招商银行绝对称得上一个异类,创新服务的理念使他们成为市场认可度颇高的商业银行。但是众所周知,目前的信用卡市场同质化现象严重,消费者很难保持对银行的忠诚度。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人手里拿着三四张不同发卡银行的卡。昔日荣誉与尊贵象征的信用卡被戏称为与大白菜处于同一类别。作为一个一直不断创新,敢想敢为的金融企业,招行准确地找到了与消费者的沟通秘诀。

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以创新服务著称的招商银行一向重视年轻族群的经营。因为,目前的信用卡市场的主体正是20世纪80年代左右成长起来的,而同时,他们在今后的很长时间内仍然会是信用卡市场的主体。因此,怎样满足这一部分的手中关系着不仅是眼前的市场,还有今后的市场。通过将年轻人追求时尚的生活形态融合在信用卡包装中,以金融产品为平台汇聚相似生活观念和爱好的各类族群,进行情感营销和精准营销,是招商银行最重要的信用卡产品经营策略之一。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从推出第一张HELLO KITTY卡,到哆啦A梦卡、Tom&Jerry卡,一直到2008年底发行的铁臂阿童木卡,再到2009年年初发行的蜡笔小新和樱桃小丸子的粉丝信用卡,这些可爱的卡通形象与信用卡的完美结合,除了满足粉丝卡持卡人对童心的追逐,也给招商银行带来巨大的收益,这其中也有不可预知的品牌忠诚度。招行信用卡中心的负责人介绍,截至2009年3月底,招行的粉丝类信用卡发卡量已经达到其发卡总量的15%左右。

为了真正做到贴近消费群体,招商银行在产品上,还与国际级品牌,如MTV、NBA等加强异业合作,同时也不断开发出具有区域特色的信用卡。目前,招行的城市卡系列产品目前已覆盖了成都、重庆、北京、南昌、天津、乌鲁木齐、南京、郑州和青岛等16座城市,卡片多以各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独特文化产物乃至少数民族文字为设计元素。

从营销上,区分不同客户的消费特性,引人国际著名专业调研公司定期开展品牌、客户满意度调查,对千万持卡人的刷卡贡献度与区域消费形态进行科学分析,不断尝试新的营销方式,如2007年推出的信用卡“车购易”、“家装易”等中国特色的分期付款业务。

网络营销的信用问题 篇12

关键词:Web2.0,口碑营销,信用危机

1 Web2.0时代口碑营销的概念与特色

口碑营销是通过一定的营销技术和方法, 以满足顾客需求、赢得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获得正向口碑、与顾客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以及提高企业和品牌形象等为目标[1], 对产品和企业的口碑进行引导、管理的过程。

在传统经济时代, 口碑营销受到沟通的局限, 传播速度缓慢, 传播规模小, 厂商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的状况下。依托传统的营销模式, 尽力创造良好的口碑。

而在web2.0时代, 其特点是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 用户即是网站内容的消费者 (浏览者) , 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2]。用户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以及在网上看到他人的意见, 由于网络打破了企业与消费者, 消费者之间的区隔, 使口碑营销又有了新的发展。

Web2.0时代产品信息的传播主要依靠朋友之间的推荐, 无纸化无中间商的传播方式也使网络口碑营销相对于传统的营销方式成本更加低廉;在信息时代, 口碑传播速度非常快。可信度高、成本低和速度快是web2.0时代口碑营销的重要特点。

2 Web2.0背景下口碑营销的运作模式及缺陷

web2.0时代下, 口碑营销的运作主要有以下三种典型的商业模式[3]:

(1) 提供网络口碑咨询服务的调研咨询公司, 通过剖析消费者在网络 (例如博客、网络论坛及其它口碑平台) 上的文化表现以及对产品的评价, 总结网络传播现象, 帮助企业理解网络口碑, 发掘营销机会, 并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 向客户提出有针对性的洞察和建议。例如上海CIC公司开发了“听-识-融模型”和“文本挖掘及语义分析系统”可以快速科学的对网络信息进行搜集和处理, 帮助企业融入网络文化, 实施口碑营销

(2) 搭建的社区口碑营销平台的营销机构, 主要实现吸引网民关注, 诱导网民讨论, 引导更多的意见领袖到社区之中, 最终影响用户的购买行为, 帮助企业客户从网络口碑当中获益。

(3) 提供或搭建口碑传播的平台的网络媒体, 这类媒体并不是为了口碑营销而专门设置的, 仅仅是口碑营销借以存在的平台。所有的网络媒体, 包括门户网站、论坛、社区、博客等, 都是企业和口碑营销公司可以利用的平台。

由于web2.0突破了传统的直线沟通和身份标识, 使得消费者无法识别网上信息的散布者和信息真伪。众多的中介和企业可以利用这一特征制造口碑营销的捷径, 将口碑营销发展入一个灰色地带。此时, 口碑营销并不采用上述的引导、鼓励和检测方式开展, 而是营销公司或企业主通过扮演消费者 (网络专用语:马甲) , 到各大论坛发贴或者写博客宣传“自己使用产品”的正面信息, 或者发布对其它产品的负面信息, 来起到宣传产品, 制造口碑的目的。缺乏经验的网民很容易受到此类信息的舞蹈, 对产品形成正面的感知。

例如, 淘宝网上商家的信誉度由每次交易后的顾客好评积累而成。信誉度就相当于他们的“口碑”, 随着信誉度对商家市场份额影响越来越大, 商家对信誉度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于是一条制造信誉度的灰色产业链也已形成[4]。“信用工作室、专业刷好评小组”通过大量虚假交易和好评为客户炮制信誉并通过信誉点收取费用。

在“口碑营销”中承担了重要“病毒作用”的、有影响力的第三方博客, 通过博客营销来宣传某个公司或者某个产品的方式, 也越来越受到博客浏览者的质疑, “枪稿”、“软文”已经让人生厌[5]。

web2.0给了口碑营销巨大的发展契机。菲利普.科特勒曾经指出, 现代企业正从传统营销向口碑营销转变。在发展过程中, 不道德的行为对口碑营销的影响不可小觑。究竟消费者对网络口碑是否信任?网络口碑营销是否陷入了信用危机?

3 网民对网络口碑信用度调查分析

此次调查采用HTML的方式发放问卷, 一共有144人参与了调查, 共回收有效问卷135份。参与调查的用户中, 年龄分布在15~55岁, 男女比例为13:12, 大学及以上学历占92.6%。说明此次问卷的年龄结构和男女结构较具有代表性, 而学历结构集中在大学及以上学历, 也是网络的主要用户群体。

(1) 在接受调查的135份问卷中, 23人认为网站口碑对自身购买行为的影响力在1年当中有所下降, 占总人数的17.0%;

(2) 21人认为网络口碑的真实性在1年当中有所下降, 占总人数的15.5%。

(3) 有近24.4%的人对网络口碑的信任在1年内有了程度不同的下降。

(4) 有112人不否认网络上产品的评论是被企业监控的, 占总人数的82.9%。

(5) 有39人有过购买网上口碑很好的商品, 但是实际效果却不佳的经历, 占28.9%, 其中, 对相信网络口碑持怀疑态度的的占87.2%。

(6) 在33名对网络口碑信用下降的受访者中, 25名有过购买网络口碑好但实际效果不佳的产品的经历, 占75.6%。

调查结果显示, 网络口碑的信誉度确实在部分网民中间有所下降, 而大多数的网民已经认识到网络口碑被企业监控的现实。遭遇过口碑陷阱的网民, 大部分会对网络口碑的信用产生怀疑。

4 信用危机形成因素

网络的特点为造假提供了便利。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 消费者

电子商务时代企业统计的发展方向

青海大学财经学院代戈资

摘要:电子商务的出现, 对现代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从多个方面影响着现代企业的发展。其中即有机遇也有挑战。文章将从企业统计面临的理论、职能、组织等方面的困境, 阐述电子商务的影响。

关键词:电子商务企业统计

中图分类号:F71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00 (2009) 10 (b) -088-02电子商务是利用互联网上的网络环境进行高效的商务活动,

并在网上完成企业的供、产、销的全部过程, 主要包括:企业间电子商务 (B2B) 、企业与消费者间电子商务 (B2C) 消费者与消费者间电子商务 (C2C) 、政府与企业间电子商务 (G2B) 、政府与消费者间电子商务 (G2C) 等模式。最主要的模式是企业间电子商务和企业与消费者间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为企业提供了机会和出路建立电子商务, 企业将能够更好地在竞争浪潮中掌握自己的方向。避免盲目行动。加速经济活动的进程, 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电子商务已成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直接动力。

电子商务以全新的商业理念和运作方式对传统企业营销管理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企业统计作为企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受到电子商务的强有力冲击。

1企业统计工作面临时代困境

1.1企业统计理论困境

任何企业统计理论总是建立在一定的企业统计环境与实务基础上的。电子商务对企业统计理论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企业统计的基本假设上。现行企业统计企业统计是建立在企业统计主体、持续经营、企业统计分期、货币计量四项假设之一的。随着电子商务的到

作者简介:代戈资, 副教授, 研究方向:经济统计。

不知道散播消息的人究竟是谁, 这就方便了企业假装消费者散播口碑信息。

(1) 产品质量与宣传的不匹配是最根本原因。同所有的宣传手段 (例如广告) 一样, 当产品质量低于宣传效果, 即低于消费者预期时, 会造成消费者对产品、企业的不信任, 进而产生对传播渠道的不信任。

(2) 网民通过学习, 了解到口碑营销的手段。由于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具有无限复制和无时间限制的特性, 网民可以容易得到有利于自己的信息, 由少数网民发现的口碑营销的手段, 发布到网络, 快速地被众多网民学习, 极大地影响了口碑营销的信用度。

5 对减轻信用危机的几点建议

口碑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可信程度高。如果它丧失了公信力, 也就失去营销中的意义。保证口碑信用, 是所有企业的责任。本文为维护网络口碑的信用度, 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1) 前提保证产品或服务。不论是何种营销方式, 都必须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不低于宣传的效果。牺牲信誉带来的短暂的营销成功, 并不会给产品带来强大的生命力, 企业最终会被消费者淘汰。

(2) 主动建立公信力。网络及企业的领袖应当带头维护口碑营销的信任, 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维护网络的多极化, 让公众和企业处于平等和公平的地位;反对媒体操纵, 让网络平台公开化, 透来。原有的企业统计所依据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电子商务时代, 企业统计主体已不是可以人为假定的核算单位, 企业主体的界定越来越难。一些网络公司和虚拟公司为完成一个目标。会在短时间内结合。形成一个新的主体。企业统计主体的概念越来越模糊:由于企业统计主体变化频繁, 虚拟主体经营活动的短暂性。打破了持续经营假设的适应范围, 持续经营假设将不再适用。由于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网络上的一笔交易可在瞬间完成。网络公司可能在交易完成之后立即解散, 经营期限具有很大的弹性, 信息需求者通过网络可随时得到企业的动态的企业统计信息、企业统计报告。企业统计期限已不那么重要了。

1.2企业统计职能困境

企业统计是为经济管理服务的。它具有核算和监督两大基本职能, 企业统计核算是企业统计监督的基础。只能进行正确的企业统计核算。企业统计监督才有真实可靠的依据。电子商务时代, 要求企业统计信息是实时的自动处理。企业统计核算是基于网络化的, 在获得网站流量企业统计基本数据的前提下, 对有关数据进行企业统计、分析, 从中发现用户访问网站的规律, 并将这些规律与网络营销策略等相结合, 从而发现目前网络营销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并为进一步修正或重新制定网络营销策略提供依据。企业统计监督主要是监督自动处理系统的过程和结果。以监督国家财经法纪和企业统计制度的执行情况。监督的形式需要发生变化。在这明化;以行业协会的身份配合政府, 驱逐损害网络口碑信誉的企业。

(3) 让消费者决定口碑。严格遵循厂商只提供产品试用和产品相关信息的原则。对消费者的口碑意见, 做到引导而非操纵, 影响而非假冒。建立灵活、完善、高效的双向沟通渠道, 搭建企业和消费者的口碑沟通平台。

参考文献

[1]祁定江.口碑营销——用别人的嘴树自己的品牌[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62.

[2]什么是web2.0.http://www.marketingman.net/FAQ/0051.htm.

[3]李世凡.网络口碑营销的商业应用探索[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8, (3) .

[4]网络“口碑”遭遇信任危机[EB/OL].http://press.idoican.com.cn/detail/articles/20081020069A11/.

上一篇:师徒结对制论文下一篇: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