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营销的地位及意义

2024-10-06

网络营销的地位及意义(共8篇)

网络营销的地位及意义 篇1

论消息写作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意义及作用

陈霞

(永安市第三中学,永安,福建,366000)

摘要:当前初中作文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最突出的是学生兴趣缺乏以及内容的胡编乱造和脱离生活实际。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将消息写作贯穿于初中写作教学是改变这种状况的很好的途径,消息写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深入生活,并能有效观察生活,同时还能促进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力。关键词:消息写作,观察能力,创新能力

On the Role News Writing Plays in the Middle School’s Writing Course

Chen Xia(Yong’an NO.3 Middle School, Yong’an, Fujian, 366000)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lots of problems appeared in the Middle School’s writing course, and the most noticeable one is that the students are not fond of writing and the compositions they write are what they make up and not related to the real life.One way to change the current situation is writing news in the Middle School’s writing course.News writing can arouse students’ writing interest, improve their observation ability of life and thinking and innovation abilities.Key Words: news writing, observation ability, innovation ability 写作作为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的方式,可以说贯穿于人的生命之中,而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阶段的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体验、感受和思考;要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从这些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初中阶段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重要,而且要有在对生活观察基础上的独特的情感以及感受和表达的创新性。或者我们说要求学生要能善于观察生活,善于表达情感,善于发表认识。这些对教师的写作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以往的写作教学中,存在着随意和无序的问题,而中小学写作课长期遵循的“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讲评”的步骤在第一个环节就出现了问题,教师的命题往往是一些学生无话可说,无情可抒的题目,使学生不得不或胡编乱造或虚情假意。如一教师的题目是《春天,我喜爱的季节》,很多学生不喜欢春天,自然也体会不出春天有什么可爱之处,便也只好编写无病呻吟之词应付了事,久而久之,兴趣和激情便在僵硬的了无生趣的命题之中消磨殆尽,而写作课也成了学生最头痛甚至厌恶的课程。教师命题能力的缺失、写作教学创新能力低下和写作教育理论的缺乏使中学写作教学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这种写作教学状况虽亟待改变,但要根本改变却需要从提高教师写作水平和修养入手,这是一个长时间的进程,而从目前看,教师可以从写作出题方向和教学形式进行优化,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灵世界,从而改善写作教学现有的局面。

在笔者看来,在初中阶段有意识进行新闻写作的练习和指导,是提升学生兴趣,改变目前写作教学僵化状况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感受和议论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以消息写作有效观察生活

《韦氏百科全书》对新闻的定义是:一是消息,指最近发生的事儿,新知识和新信息。二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上发表的对新近乃至现时发生的事件的报道,在这里我们取第一个定义,消息写作指的是用简明扼要的方式报道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件。新课标指出学生在写作中要能多角度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的特征。而消息的写作能使学生首先能真正打开自己的五官,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热爱,发现熟悉生活的新鲜处,而又跳出教师命题的限制,真正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如教师能自己撰写学校或社会新闻,或退而求其次选择当地报纸或电视的生活新闻进行分析,而后每周让学生写作一则百字左右简短消息,内容不限,启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和情况。选择当地或学校生活中的新闻的意义在于让学生认识到不仅国家大事可以记录,生活小事对自己的人生或许更有意义。通过生活消息写作学生能真正有意识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和生活进行观察,并审视他们的内涵。平凡的生活在发现的目光下往往便具有有意义的、独特的内涵。从心理学上来说,带着写作的目的进入生活形成一种有意注意,而这才是真正的有效观察。

观察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观察的目的是为了抓住事和情的主要特点1。消息写作的价值在于消息报道的事物或情况的主要特征具有一定的新鲜性,对报道的精华部分要展示得具体充分,还要有细节的运用,通过细节表现特征,使消息有血有肉。消息写作可以通过对细节的运用和新鲜性的追问来把握事物和情况的特征,从而培养对事物的特殊的敏锐感觉,或者说是一种“新闻敏感性”这对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特征有很好的锻炼作用。

二、以消息写作激发兴趣,感知生活

义务教育阶段的作文基本上都是命题或者半命题作文,而且教师强调的是作文训练,在不断命题训练下,学生找到了套题的方法,没有了自己的真实生活,失去了真情实感,内容虚假的作文比比皆是,甚至通过背范文来应付考试。而“作文立其诚”的思想早也被一部分老师弃之脑后。这些种种现象对儿童的认识能力的形成以及真诚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甚至由于套题和套范文使学生丧失了自由的表达能力,也丧失了表达的创造性和创新力。长此以往,写作兴趣的丧失还是小事,更重要的是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无思想、无创造,自主表现力低下,情感水平低下。

新闻写作能将学生从被命题限定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通过消息写作,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对周围生活进行快速反应,消息的内容上可至国家大事,下可达生活小事,学生生活中的新鲜事、怪异事等等皆可入文,当然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周围生活为对象写作消息,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用新视角看生活中熟悉事,从而挖掘生活的内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生活即是活动,“人则把自己的生活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2 当学生没有把自己的生活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时,这种生活对写作是无意义的。消息写作可以让学生积极地用自己的情感和感知参与生活,在观察和写作中积极思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当进行记叙文或议论文写作时,消息写作的内容往往可以作为鲜活的材料,写作各种文体时也自有源头活水来了。

三、以消息写作促进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应当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

3界的奥妙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消息写作可以让学生汲取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有人认为,中学生写消息像记流水日记,只要记录下来当时所发生的事情稍加整理即可。4 这种说法其实忽视了在消息写作中如何突出细节,如何选取能表现事物和情况特征的内容,如何为自己的消息取个恰当的标题等等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而如果只是记生活的流水日记,消息也就失去了吸引人眼球的力量。

事实上,特征是否明显,表现特征的细节是否丰富是决定消息写作是否成功的关键。消息的写作过程也是一个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共同起作用的过程。在导语写作中,如何精炼提取最让人感兴趣的特征进行表现,在主体写作过程中,再造想象重现生活的情景,而创造想象则选取有意义的细节和情节作为材料,丰富导语的内容,让读者了解事物的特点和事件的来龙去脉,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主体和背景,都需要学生积极调动思维,发挥想象能力。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而标题的撰写更能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好的标题不但能让人了解新闻的内容,还能紧紧抓住人的眼球,吸引读者向下看新闻的内容。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在优秀新闻标题的撰写上,教师可以在这个方面积极引导,通过对同一则新闻不同标题的分析让学生感受优秀标题的魅力,鼓励学生撰写突出重点、强调新意、简洁明快的标题。而形象生动、独具匠心的标题正是学生在写作上的创新能力的表现。

消息写作教学能引导学生对社会热点积极关注,对社会热点的关注不仅可以增加作文素材,提高写作能力,还能开阔视野,提高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评判力。当学生对写作消息感兴趣后,往往可能对同一事件会寻求不同的报道阅读,而消息虽然不能夹杂议论,但是在叙述的过程中不同情感色彩的语言的运用往往能够反映出作者的倾向性,所以消息也并非“零度写作”,教师可以通过对一个事件不同态度的比较阅读增强学生思维的理性,改变过去作文训练单从一方面看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鉴别力和评判力。

当然,要能够将消息写作贯穿于初中写作教学中还需要教师有较好的媒体素养,具有一定的新闻理论知识,具备新闻的实践能力能够自己写出比较合格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时评等,同时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新闻敏感性,关注新闻、关注人生和社会,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进行生动有趣、有系统的消息写作教学,走出应试教育的屏障,为扩宽学生写作视野和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孙绍振.文学创作论[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年9月,63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页 3 王君.教育与幸福生活[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9,37页 4 姚攀.中学新闻教学之弱化与改进[D]首都师范大学,2012.5

网络营销的地位及意义 篇2

目前, 我国许多企业对于会展的重视程度不够, 企业参展的积极性不高, 而会展本身也存在着发展不成熟、定位不明确、规模较小、低水平的恶性竞争等诸多的不足之处。本文就会展在企业营销战略中的地位及企业参展的营销策略展开论述。

1 会展的营销战略地位

1.1 通过会展, 企业可以展示自己的品牌

通过会展渠道, 企业可以将自己的品牌产品加以推广, 会展所独具的网络信息宣传渠道, 是其他的营销宣传媒介所不具备的。因而, 企业通过会展途径, 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与顾客交流和沟通的目的, 而后将企业信息发送给具有特定需要的客户并及时地接收到来自客户的反馈信息。

1.2 会展是一个为分销商、生产商、批发商提供交流贸易的平台

一个具有较强专业性的会展, 在一定程度上是其行业发展高度的重要标志。企业通过会展平台, 可以实现与利益相关者维系的目的, 在市场竞争中, 建立起自己良好的企业形象。

1.3 会展能为企业未来制定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在会展活动期间, 企业可以收集对手、客户、分销商相关的信息, 进而, 达到准确而又详细地了解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最新技术研究与实际运用状况的目的, 从而为企业未来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制定, 提供较为准确和详实的依据。

1.4 会展营销具有成本低的优势

根据英国最新的展览业调查报告分析, 与广告、推销员推销、公关等传统的营销手段相比, 会展具有更为强大的竞争优势, 通过传统渠道所获得的客户资源, 往往会是通过营销手段所获得的客户资源的成本的数倍, 因而,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 会展是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竞争力的有效保障。

1.5 会展拥有其他传统宣传营销媒介所有的特质

会展可以被当做一种广告宣传工具, 通过举办展览会, 将消息发送给观众;会展也可以被当做一种促销工具, 用来对观众产生刺激, 以增加其购买的紧迫感;而作为一种直接营销的工具, 它可以直接地反馈来自于参展大众的反映, 进而为企业提供准确、真实的数据;而作为一种公共关系, 会展能够为企业的形象的树立, 提供一个很好的基础平台, 继而刺激企业提升其公共形象。

2 会展营销策略分析

会展业必须根据市场变化的形势, 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 时时进行营销策略的创新, 结合企业自身的市场运营策略和资源优势, 预见市场潜在资源客户, 改革某些营销经营理念或方式, 达到增加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知名度的目的。在21世纪, 会展企业的营销策略, 要仅仅围绕着目标市场、会展营销人才、营销手段和内容展开, 才能够达到增加市场占有率, 提高会展企业经营效益的目的。

2.1 创新营销理念

营销理念的创新, 是做好会展营销的关键性因素。只有不断地创新营销理念, 才能够促进会展业成长和进步。

2.1.1 服务理念的创新, 首先要实现从服务参展商到服务观众的理念转变

之所以要举办展览会, 是为了在参展商与专业观众之间搭建起一个沟通的桥梁, 因而, 能否为参展商和专业的买家之间提供好服务, 决定了一个展览会的档次和成败。然而, 长时间的展览会举办, 使得展览企业往往只将参展商的服务作为第一位的服务要素, 而对于专业观众的服务力度与水平, 则不到位。实际上, 参展商参加展览会的主要目的, 是将自己的产品推介给观众, 寻找到合适的买家或合作伙伴, 如果忽视了专业观众群体, 就会造成观众不满于服务质量而拒绝来展, 造成展览会只有参展商而没有专业观众的现象。

2.1.2 服务理念的创新, 要从国内营销转战到国际营销

当前, 国内所举办的展览会普遍存在着只注重国内买家的开发, 而忽视了国际市场的开拓, 不少的国内展览企业在参展的过程中, 往往会把国内观众的招揽, 作为重要的参展目标, 而忽略了国际专业买家的巨大空间, 因而, 国内企业必须树立起全球营销的理念, 将自己的品牌产品拿到世界级的专业观众面前, 开拓国际市场。

2.2 发展和开拓营销人才

2.2.1 注重对于营销人才的业务培训

对于会展营销人才的业务培训, 要在对于我国的会展营销人才需求特征分析的基础之上, 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培训计划。会展营销人才的需求, 多数为会展辅助型人才和会展支撑型人才, 会展经济并不需要高深而专业的理论知识, 因而, 会展人才的培养, 主要以高职和专科教育为主, 围绕会展举办的操作流程展开。

2.2.2 提高会展营销人才的学历层次

会展营销人才的培养, 要结合学历教育。会展业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会展核心人才必须掌握相应的理论基础知识, 因而, 在会展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要注重学历教育。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课程, 让会展工作人员掌握必要的会展相关课程知识, 用以满足现代会展业对于核心人才的需要。

要依托于高等教育, 加强对于会展业的核心理论研究, 为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提供教育与培训的机会。注重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有机结合, 构建具有会展业特点的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以达到综合型与专业型兼具的人才培养目标。

2.2.3 创新营销手段, 注重网络展览的应用

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展览的优势越发显现出来。较之于实物展示, 网络展览凸显出其所独具的特点:展示成本更低, 速度更快, 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大;由于是在网络平台上, 因而, 可以撇除中间商的盘剥, 买家可以直接与生产商洽谈购买事宜;为广大商家提供了更为平等的机会, 企业无论大小, 实力无论高低, 只要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就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找到合适的买家。

2.2.4 创新营销内容

对于营销内容进行创新, 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创新主题。主题的创新, 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展览业, 这是对于具体的展览会议而言的。由于我国展览业刚刚起步, 存在着较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 因而, 要注重会展营销主题的创新, 策划出具有鲜明主题的会展活动, 才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 提高营销的效果。

(2) 致力于服务品质的提升。无论是会议还是展览会, 想要获得参展企业的青睐, 必然有着周到、充满人性化的服务举措, 才能够在众多的会展企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会展营销一定要注重策略的制定, 而其中之一, 就是有特色的服务方案和服务举措, 它直接决定了专业观众和参展商对于展览会的整体印象, 是提高会展企业的知名度的重要竞争因素。例如, 可以搭建会展业的公共服务平台, 增强会展信息发布的实效性, 强化信息共享机制, 提高会展业的运营效率。

(3) 进行产品的创新。会展企业的重要竞争武器就是展览会或会议, 因而, 会展企业必须紧密结合市场需求, 进行展览会或会议的创新, 精心策划并推出符合市场要求的产品和服务, 获得市场竞争成功的基本保证。例如, 世博会之所以成功的举办了一个多世纪, 就是由于其经常进行展览会举办模式的创新。2010世博会, 所选用的主题是“城市与生活”, 所要表达的核心理念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各个参展国家, 都围绕着这一主题思想和核心理念, 设计出了代表该国特色的参展风格, 新加坡馆景观设计的两大元素是水与花园, 展馆还整合了多种设计元素:音乐喷泉、视听效果互动以及屋顶花园的特色花卉景观, 表达出城市交响曲的主题以及新加坡独有的韵律与节奏。

3 结语

总之, 会展对于企业的营销而言十分重要。通过会展能够很好地宣传企业整体形象、树立企业品牌、降低营销成本, 因而, 要注重会展价值和功能的充分应用, 创新营销理念和营销内容、发展和开拓市场营销人才、创新营销手段, 致力于网络营销的应用, 将会展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达到宣传企业文化形象、促进交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理顺参展思路别被展会迷乱了眼[J].现代营销 (经营版) , 2008 (02) .

[2]庞如春, 张晓明.浅谈会展营销[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06) .

[3]梁东.会展营销的功能分析[J].经济师, 2002 (09) .

网络营销的地位及意义 篇3

关键词:童话;小学语文教育;意义

童话是世界文学中一颗闪亮的明珠,是所有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藏,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童话越加散发着耀眼而又温暖的光芒,童话中充满了童真童趣,以诙谐幽默符合儿童思维方式的带有幻想色彩的方式讲述奇幻故事。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后,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阅读要求定义为“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并指明“浅显易懂的童话、寓言、故事”为指定阅读文类。童话受到了新的重视,甚至将许多篇目的童话列入了小学语文教材。

一、童话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童话是指符合儿童思想方式并富有幻想性的奇妙故事,童话一般传承于上古时代的神话或传说,经过人们后期的想象编制而成,也有很多是起源于民间并流传于民间的故事,还有一些是特别的人撰写的童话,像中国非常有名的郑渊洁,童话的来源渠道非常广泛,但具有很多相同的特点。童话一般都是运用一些充满童真童趣的视角,采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赋于幻想性,带有奇妙色彩,在故事的结尾处大多能总结一些浅显易懂的道理,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1.童话丰富了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是为了实现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整体教学目标,依照一定的内在结构将知识组合起来的知识体系,童话本身就是依照孩子的视角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童话的设计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童话的就是为了儿童服务的。由童话的内在属性决定了,童话更加的贴近儿童的心理,更容易满足儿童的需要,更受孩子的喜爱,所以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增添童话可以快速的吸引孩子的眼球,使学生的注意力完全的集中到书本上的内容上来,让孩子快速的融入课堂。

2.童话是小学语文课堂外的主要课外读本

小学生的感知能力比较低,基础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而语文的课外阅读作为小学语文课中的补充部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外的阅读,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提高感知能力,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实践证明,凡事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学生都是善于阅读的学生。因为童话比较生动,故事性强,深受儿童的喜爱,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阅读欲望,在小学阶段童话是重要的课外读物,三分之二的故事都是童话。

二、童话促使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童话是小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小学生的成长阶段起到引导作用。童话是小学生最形象生动的教科书。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会受到童话的洗礼,在学生洁白的情感世界中形成一些对世界模糊的感知。素质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根据新课标三个维度的要求,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就是促进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而将童话放入语文课本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建立是非常有好处的,十分的符合新课标的内在要求。

1.童话促使小学生自我感情的自我提升

儿童阶段对外界的感知度很模糊,但是通过童话小学生可以对社会对人生有一个最初步的感知,初步的认识社会是进一步适应社会基础,小学生在童话的阅读过程中可以模糊的感知许多人生的道理,例如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小学生通过童话的阅读,了解了很多人生中的道理,这些道理促使小学生自我情感的提升。

2.童话令小学生拥有健全的审美情操

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国度的人,对于音乐、艺术的追求都是相同的,因为大家所共同追寻的都是“美”的东西,这种美是不分国界的,正是因为这种“美”才能让音乐、艺术成为人人都喜爱的事物。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是儿童文学都应该是“美”的,童话中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美,例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故事里的阿里是勇敢、善良的,他忍辱负重,经历了种种考验,一直都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这种精神感动了许多读者,号召小学生向阿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教会了小学生什么是美,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向阿里学习,令小学生在阅读童话的形成了健全的审美情操。

3.童话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童话的世界大多都是天马行空的,在童话的世界里,有狡猾的狐狸,有温柔多情的花猫,有贪婪可恶的饿狼,有勤劳勇敢的小猪,不仅这些小动物都具有自己的思想,连一些花花草草都有自己的都成一片的天空,在童话的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一支笔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在你不知道的深夜笔可以和橡皮产生激烈的摩擦,在小学语文中添加童话故事,可以发展小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对已有的经验在头脑中留下的表象进行再加工的过程,它是创造力产生的基础。在低年级教学中,童话的存在鼓励了小学生积极的想象,引导他们由模仿到创造。童话尽量多地为儿童提供想象的情境和表达幻想的机会,并保护和扩展他们想象的空间,对于他们想象力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童话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

首先,童话让教师更加的了解学生。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长期的在社会中摸爬滚打,早已丢却了孩子般最纯真的心,在教材中添加童话,迫使教师不得不潜下心来仔细的阅读,通过对童话的研究,一方面教师可以更加彻底的了解现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另一方面通过对自己过去的回想更加了解现在孩子的心理。

再次,童话促使教师教学方法发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站在台上讲,学生坐在讲台下面听,童话在语文课中的存在则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童话内容,引导学生和文本慢慢靠近,让学生边读边切己省察,通过眼看、口诵、耳闻、心思多种感官联合加工,把故事中的人、事、景象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感受,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却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正是由于童话的介入才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升了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总之,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是祖国未来的脊梁,为了更好的培育多元化人才,我们要将童话和小学语文完美的结合起来,筛选适合小学生学习的童话,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实现童话在小学语文中存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萍.童话与小学语文教学[J]. 魅力中国. 2010(13).

[2]张学青.擦亮童话——对小学童话教材和童话教学的重新认识与思考[J]. 人民教育. 2011(Z1).

百色起义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 篇4

摘要

邓小平等同志领导的百色起义,是继“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后爆发的一次重要起义。百色起义,又叫右江暴动。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陈豪人、张云逸等同志在广西百色组织领导的武装起义,创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是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影响和鼓舞下,中国共产党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一次光辉实践。百色起义具有自己的实践特色地位,百色起义对我党以后的革命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百色起义的历史光环依然对百色这片土地起着不可代替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广西百色起义对中国土地革命影响的分析,来探讨百色起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关键字

百色起义

邓小平

广西

中国土地革命

历史意义

一、百色起义的背景

1929年6月,新桂系军阀在蒋桂战争中失败。广西左派军人俞作柏、李明瑞分别担任广西省政府主席和广西编遣特派员,掌握广西军政大权。他们要求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党中央便利用这一机会,派邓小平、陈豪人、张云逸、龚鹤村、李谦等一批共产党员到广西,以邓小平为中央代表,负责广西党的工作,陈豪人为广西军委负责人,具体负责起义的组织和领导工作。

同年9月,在南宁津头村召开中共广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农民,加强城市工人运动,准备武装暴动夺取政权。正当广西革命形势好转的时候,俞、李急于公开宣布反蒋,结果不战而败。在此风云突变之时,邓小平和陈豪人当机立断,决定把共产党掌握的武装斗争拉到左右江地区,与韦拔群、黄治峰等领导的农民运动结合,开展武装斗争。

二、百色起义的特点

百色起义的特点是与其他起义、特别是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相比较而言的。第一个特点是城市与农村相结合。南昌起义、广州起义都是城市起义,秋收起义是在农村发动,以攻打城市为目标。这三次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受苏联十月革命城市中心的影响。百色起义基本上摆脱了城市中心的影响,是城市与农村相结合的一次有自己特点的武装起义。邓小平和张云逸等人于1929年7月间到达广西后,首先在南宁进行兵运工作,开办训练初级军官的教导总队。邓小平等人在南宁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创造了起义的基本条件却不准备在南宁起义,而是把武装力量拉到农民运动有很大发展的百色地区,在百色进行起义。把中心城市的队伍拉到农村进行起义,是邓小平为代表的广西党组织的一大创新。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没有城市(南宁)的工作,就没有百色起义;没有农村(百色地区)的工作,也不可能有百色起义。城市和农村的结合,是百色起义的特点,同时也是主观认识的结果。

第二个特点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党关于武装起义的理论,到1929年时已经比较丰富。通过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井冈山斗争和江西革命根据地建立等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不同于苏联十月革命的新的武装起义思想。通过《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给林彪的信》《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信》这些纲领性文件,在政治上回答了和解决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等问题。认为中国当前的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并认为这是“中国革命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对于这些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经验的总结,当时作为党中央秘书长的邓小平是有深切理解的,并结合广西的实际指导百色起义。百色起义把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与土地革命、建设苏维埃政权结合起来,各个连队都建立党支部,实行官兵平等,建立士兵委员会,进行土地改革,把土地分给农民,这些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第三个特点是上层统战和基层发动相结合。邓小平、张云逸等人坚决贯彻“六大”关于“争取群众,准备武装起义”的精神。邓小平一到广西,就通过俞作豫做俞作柏、李明瑞的工作,指出问题所在。正是坚持上层的统战工作,才使广西的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得到扩大,才使广西的农运、兵运工作得到恢复和发展,才使百色起义成为可能。邓小平坚持上层统战工作与下层群众工作的结合,才能在地处边陲少数民族聚居的左右江地区发动武装起义,建立红七军、红八军。

三、百色起义取得的成果

百色起义创建了中国红军第七、第八军和左右江命根据地。百色起义把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与法帝国主义分子进行斗争,开展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建立了“立法行政合一”的工农民主政权,左右江革命根据地面积5 万多方公里、人口近150 万,红军人数发展到近万人,工农赤卫军八九千人,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风雷激荡的灿烂篇章。百色起义让广大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重新看到了希望,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百色起义精神,对今后百色甚至中国革命都有着至深的影响。

四、百色起义成功的原因

(一)客观方面的原因:

首先,百色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多山的喀斯特溶岩地貌,原始森林众多的丛林环境,大小河流纵流阻断了当时的交通发展。这样的地理环境为红军开展游击战争、农民运动和创建及发展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地理优势。其次,百色地处边境,当时交通极度不便利,国民党统治力量在这里又相对薄弱,让武装起义举行的阻力在这一地区相对较小。左右江地区的农民运动为将来的百色举行武装起义打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主观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共中央在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前明确指出和正确指导,指示党在广西的组织与广西国民党左派军人的合作。第二、邓小平、张云逸等制定了正确的计划和进行了周密的部署,让左右江地区的革命热潮更加的高涨。第三、领导人对革命时机进行了果断的判断和他们的正确领导。第四、革命战士的浴血奋战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最后,革命领导人的素质和正确的指挥。

综合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可以看出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的成功是必然的。

五、百色起义历史意义

邓小平同志领导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百色起义,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伟业,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百色起义精神不仅是红军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息息相通,已经化为一面旗帜、一种文化观念、一种象征,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第一、百色起义为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凡是历史形成的党的领导人,都能在历史上发挥持久的历史作用。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领导集体的核心,也是历史地形成的。百色起义历史意义之一,就是为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百色起义使邓小平在党内确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的历史地位。邓小平领导的百色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之后,比较著名一次武装起义,它创建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和红七军、红八军。这就使邓小平在党内获得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的历史地位。

百色起义使邓小平成为能够独挡一面的领导人。百色起义是以军事为主的政治、经济、军事、统战诸方面的综合斗争,是在远离中央相对独立的战略区举行的武装起义。到1929年7月被派往广西前,邓小平没有独立领导过政治军事工作。作为中央代表前往广西领导百色起义,是邓小平独立领导一个地区工作的起点,党内同志对百色起义的评价,表明了以周恩来等领导人对邓小平的认可。第二、百色起义为广西塑造了一张历史的新名片

地域因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而生辉。因为有百色起义、有邓小平领导的百色起义,而使广西获得了新的历史尊重。广西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两广大革命和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等历史人物。相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色起义,只能是广西历史的旧名片,是邓小平领导的百色起义为广西塑造了一张历史的新名片。

在这张历史的新名片上,还记载红七军、红八军的历史。红七军、红八军的战斗征程表明,广西是中国工农红军的诞生地之一,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肌体里流淌着广西儿女的血脉。

第三、百色起义精神中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摸索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先导意义百色起义的胜利和右江革命根据地创建,是邓小平领导右江人民勇于探索、实事求是奋斗的结果。同时百色起义精神中体现的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是革命的一面旗帜。百色起义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革命低潮时期发动的。百色起义爆发前后,主要领导人邓小平执着追求革命真理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以极大的革命勇气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奔波于左右江之间开展革命工作。为我们新时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供了光辉典范。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我们党和军队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艰苦奋斗是我们克服困难战胜强敌的传家宝。虽然我们今天生活富裕了,但复兴中华的历史重任仍未完成。仍然需要我们继续发扬辛勤劳动、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六、结语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篇5

历史意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的第一个理论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指导意义:

1、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的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途径,为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思想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奋斗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针指导者党不断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前进。

网络营销的地位及意义 篇6

笔者运用海德格尔生存论语言哲学思想,对日常语言分析哲学,特别是当前语用分析哲学中的一大焦点意义与语境的关系问题,做出了本体论性的解读.由此说明意义对语境的依赖、语境对意义的制限皆源于存在与语言、在的`意义与此在的生存境域的分环勾连,从而构成了语言意义的最为原初的语境条件.借以认清语言科学研究中知性思维的制限,深化意义与语境关系的理论研究中的人文关怀.

作 者:李海平郑溟 LI Hai-ping ZHENG Ming  作者单位:李海平,LI Hai-ping(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郑溟,ZHENG Ming(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刊 名: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5) 分类号:H030 关键词:生存论哲学   意义   语境   海德格尔  

网络营销的地位及意义 篇7

关键词:主体地位,高校英语,教学策略

众所周知,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有两个主体:教师与学生;有两项活动:教与学。但无论是教师的存在还是“教”这项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学生以及“学”。可见,学生才是英语学习的真正主体。因此,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英语是一种语言,同时又是一门颇具实践性的学科,听、说、读、写、译这五方面是每一名英语学习都应具备的能力。因此,作为一名高校英语教师,我认为在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其主体作用,促进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这五方面的能力。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因

1.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学生和社会更好地发展,根本特征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

培养当代学生必须坚持素质教育,这早已成为各级学校教育的目标。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学过程中,只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才能够全面的培养学生素质。即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是学生发挥自身潜能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保证。

1.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新时代高校英语教学的要求

过去,我国各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学多采用传统方式,即读写为主,听说为辅;老师为主,学生为辅;教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的教学模式,这已远远无法满足新时代的新要求。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发展需要专业知识的积累、职业技能的提升、意志品质的磨炼以及视野思路的拓展。所有这一切都要求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与配合,这是教师所不能取代的一个过程。在教师这位引路人的引导下, 只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达到教学的要求,才能够使学生的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

1.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教学质量的保证

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促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让学生起主体作用、扮演主要角色,这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避免出现过去的一言堂。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学习兴趣并充分地展示自我,教师在旁适时的指导、鼓励和表扬,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并且将书本所学实际的运用到实践当中,可以有效地检阅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教学效果。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方法

2.1培养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

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的养成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培养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要上好一堂课,课前准备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这里所谓的课前准备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备课,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备学生—备学生的心理,备学生的特点,备学生的水平,做到收放自如,因材施教。

教师还要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另外,教师也要善于称赞学生,使学生不断收获自信心,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变成我要学、愿意学,学生一旦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必然会积极参与课堂,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极大地热情投入学习当中。

2.2选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提高学生英语技能的重要因素,也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良好途径。

在英语课堂上,情境教学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运用情境教学引入课程的讲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力和积极性,让学生兴奋起来,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适当加强多媒体的教学辅助功能,做到图文并茂,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

主体确认也是重要的教学策略之一。学生只有认识到自己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主体部分,才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认真消化吸收教育信息,教学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2.3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奠定情感基础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共同进行并且相互协调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认真对待师生关系。因此,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都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保障。

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教师应加强师生间情感交流,促进师生合作。教师的关爱可以使学生树立自信,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教师的关爱是一种美德,只有让学生感受到爱,才会使他们充满信心、充满动力的去学习,才会增强学生在课堂环节中的主体地位。

三、结语

高校英语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过程,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了解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方法,探究优秀的、适合的教学策略,加强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从而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王一堂.新课程教学程序[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

[3]王金霞.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0.

网络营销的地位及意义 篇8

一、中国戏曲现实主义传统——

马可“新戏曲”的理论基础

1953年3月,马可调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音乐室主任,从此工作重心转向戏曲音乐,此后大量有关戏曲音乐的理论文章,包括对“新戏曲”的理论探索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新戏曲”这个具有鲜明时代意义的概念不是马可的发明。1950年代初期,为了区别于广泛吸收民族音乐精华,表现形式比较自由的“新歌剧”,有人将经过戏曲艺人和新参加戏曲改革工作的同志的努力发展起来的民族戏曲称为“新戏曲”。马可对这个新鲜事物非常关注,并对“新戏曲”这一民族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进行了不断丰富,使该理论对50年代以来的戏曲唱腔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新戏曲”也从此与马可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中国戏曲现实主义传统观”是马可在“新戏曲”实践上的理论提升,是在实现“新戏曲”的过程逐渐形成和丰富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有人提出中国传统戏曲因表现手法的“类型化”不适合表现现代生活的观点,马可结合自己长期的戏曲学习和创作实践,认为近千年的中国戏曲发展沉淀了丰富的现实主义的成分,并提出“新戏曲”作为新时期戏曲改革目标,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就在于“中国戏曲的现实主义传统”这一重要论断。马可认为现实主义需要高度的表现技巧,但要建立在生活真实性的基础上,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主要表现在如何揭露生活的“真实”和“深度”,而不在于采用什么手段和手法。在此理念上形成的“新戏曲”,则是继承近千年中国戏曲传统,借鉴创新传统戏曲语汇、表现形式和手法,表现现代生活和内容的戏曲改革。在《对中国戏曲音乐的现实主义传统的一点理解》一文中,马可首先发问:“在音乐的现实主义的范畴内,要求戏剧音乐表现人物性格——也就是说,要求表现人在各种事物和事变面前所抱的具体态度和所产生的情感,以及这种态度和情感的发展——这是十分公允的和应该的。那么中国戏曲音乐,按照其传统的表现方法,是否合乎这种要求呢。”并以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演出的《拷红》一剧为例,证明了常香玉的唱腔就是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出发,从人物对于各种事物、事象的具体态度来表现不同的语气和情绪,进而提出中国戏曲音乐这种能够表现人物性格的创作方法符合现实主义的基本精神{1}。

随着对中国戏曲的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可发现中国戏曲艺术家绝大多数来自劳动人民并和广大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总是按照群众的要求和美学观点来创造和发展戏曲,中国戏曲唱腔、表现手法和技法都以广大人民群众真实的生活为基础,这是构成了中国戏曲的现实主义传统的物质基础。他认为:“我们好多剧种的曲调,是从这个地区这个时代最富有典型性的民歌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这是音乐现实主义的一个方面。艺人和群众在运用这些曲调时,又是根据生活情绪、人物性格的变化来发展它、补充它、丰富它,这又是它现实主义的又一个方面。许多同志在发言中都以自己的工作经历证实了这一点。”{2}

二、马可“现实主义戏曲观念”的理论源头

马可的“现实主义戏曲观念”至少有三个重要来源。

一是来源于上世纪30年代的新音乐运动。30年代初期,黄自提出发展“民族文化的新音乐”{3},主张效法俄国建立中国自己的“民族乐派”。左翼运动兴起后,左翼文艺书刊文章中广泛使用“新兴音乐”以及后来称之为新音乐等提法,主要是指无产阶级的革命音乐。当时尚未提出正式的口号。1936年“左联”和各左翼文化团体自动解散后,为团结广大音乐界人士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吕骥等人提出了国防音乐的口号;同时吕骥又和周钢鸣等发表文章{4}正式提出了“新音乐运动”的口号,并对其性质、任务作了阐述:新音乐要成为人民大众民族解放斗争的武器,要采用新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要具有大众化的作风。1937年9月,19岁的马可与随救亡演剧队来到开封的冼星海相识,深受其影响并最终奔赴延安入鲁

艺,在“音工团”工作期间向冼星海等学习作曲,是在冼星海

等新音乐运动代表人物的影响下树立起现实主义音乐戏曲

观的。

二是来源于时代和人民的召唤。19岁的马可由一名立志“科学救国”的河南大学化学系学子转而投向抗日,参加“河南抗敌后援巡回演剧第三队”是为了救民族民众于危难,他参加革命后积极投身戏剧事业是为“坚持戏曲音乐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样的工作动力与目的,要在戏曲音乐中表现新时代的人物风貌,要以新时代的精神重新处理历史人物的音乐形象。所以,他提出戏曲的“主要方面是精华,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这就是说,它深刻动人地揭露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表达了人民的痛苦、欢乐和理想,发扬了优良的民族性格。贯彻了人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等进步的思想观点”{5}。地方戏曲音乐的人民性决定了戏曲表现的形式和方式的生动性和灵活性,这是人民性与现实主义契合的地方。马可坚持认为,尽管戏曲音乐有程式性等特点,但它象一切优秀的人类文化艺术遗产一样,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的。古往今来杰出的戏曲艺术家,正是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并且勤勤恳恳地观察生活,体会琢磨人物的思想感情状态,同时在进步的世界观作用下才创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来;他们的创造为后世树立了典范,但这典范的意义主要还是其现实主义精髓,而不是拿它代替后世的创造。

三是来源于他对中国戏曲规律的深刻把握。在他看来,戏曲音乐语言中的表现手段包括民族音乐语言中的音阶、调式、旋法、乐汇及曲式结构。这些表现手段是在长期的民族文化历史发展中缓慢形成的,其主要发展方式不是采取对旧有体系的否定,而是对新的成分的吸取。音乐语言的相对“不确定性”使戏曲中使用一个基本曲调有种种变化的可能,……音乐形象的任何一种成分(旋律、拍子、节奏、调性、音色等)的最细微的改变往往就会得到另外内容实质,就会得出只适于表现另一种情绪状态的色调。人民群众在他们的生活实践中,在他们过去的艺术传统基础上,也在改变着、发展着、创造着新的音乐形象。民间的创作,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对既有形象的“改革”来完成的。这些规律性的形成正是构成戏曲现实主义传统的理论源泉。

三、现实主义观对现代戏改革的推动

现代戏的改革实践为马可的戏曲观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阵地,马可的现实主义戏曲观也在现代戏曲改革中获得了丰富和发展。

一是强调戏曲唱腔传统的动态可变性来丰富中国戏曲的现实主义传统观的内涵。1956年,马可针对戏曲唱腔改革中出现了“脱离基础”的现象,对中国戏曲的现实主义传统作了进一步的阐发,明确提出了他对戏曲音乐改革中所要坚守的基础:首先是各个剧种优秀演员的创造;其次是剧种在发展过程中,在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长期形成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以及在音乐上的结构与进行规律。马可认为,戏曲唱腔改革一方面要尊重老腔中已经形成的格律,不能毫无目的地去破坏它;另一方面学习其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发扬前代艺人根据内容需要,勇于打破成规创造新风格、新格律的精神。

二是以新戏曲的创作实践来检验中国戏曲的现实主义观,从而消除人们对中国戏曲表现手段、手法“类型化”的疑惑。马可曾以豫剧现代戏《朝阳沟》《刘胡兰》为例,与持“类型化”观点的人继续进行讨论。他认为《刘胡兰》中“就义”与“大庙”两场戏里的唱腔基本上运用了豫剧的传统慢板、二八、飞板,《朝阳沟》中的“田边识字”一场则运用豫剧传统的流水板和一些花腔来准确刻画人物情感。当我们将两个唱腔放在一起对比时,发现《刘胡兰》中的“滚白”与传统曲调(如《秦香莲》)有不少相似处,但很难说这些就是“类型化的曲调”“陈旧的音乐形象”。《朝阳沟》与《白蛇传》中青儿对许仙唱的一段曲调在调式、调性以及基本“乐汇”运用上几乎没有什么新的东西,而只是在句法结构和节奏变化以及在演唱处理上作了些变化,但仔细听来,二者又各具特色。由此看来,那种认为“旧曲套用”只能产生“类型化”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马可进而提出,《刘胡兰》中刘胡兰就义前的“飞板”及其后的帮腔、合唱以及在和声复调上的处理丰富了原有曲调的表现力,创造性地展现了该剧应有的时代特征。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戏曲改革所涌现出的一大批现代戏,如:评剧《刘巧儿》《金沙江畔》,沪剧《芦荡火种》,吕剧《李二嫂改嫁》,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豫剧《朝阳沟》,湖南花鼓戏《补锅》《打铜锣》,眉户《梁秋燕》在遵循传统戏曲表现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地革新所取得的成就看,传统戏曲的表达方式能够很好地为表现现代生活,塑造新时代、新形象服务。

三是以多种形式推进“新戏曲”运动。马可并未满足于只在“新戏曲”理性层面的思考,作为一位艺术管理工作者,他常常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会、座谈会、研究班,主持创办专业性刊物《戏曲音乐》,建立教学研究阵地等,通过这些活动推动戏曲音乐专业创作的发展。1955年,中国戏曲研究院受文化部委托,举办第一届戏曲演员讲习会。参加这届学习的主要是北方各省的梆子、评剧等剧种的主要演员、琴师以及部分艺术创作人员。马可在这个讲习会作了题为《戏曲唱腔改革中的几个问题》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马可首先肯定了《刘巧儿》《小女婿》《罗汉钱》《志愿军的未婚妻》《刘胡兰》《春香传》等剧目和唱腔,在遵守既反映生活现实,又不离开原剧种音乐基础的做法,并就存在问题及一些不正确的倾向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一是“原封不动”,认为只有老的是最好,过去的板眼腔调是一点也不能变动的,只要一有点变动就说是“离格”了,“走味”了;二是“乱套乱用,越多越好”,对戏曲要勇于吸收其他剧种的优点理解的不正确,结果不是以本剧种的音乐为主去吸收融化外来的腔调,而是生硬地将其他剧种的音乐搬过来,形成“大杂烩,一锅粥”;三是盲目革新不适当地强调创作,甚至要艺人从头到尾唱专业作曲者写的曲子,在创作过程中又没有和艺人进行切实的合作,结果使得改革离开了原有的基础,离开了艺人和群众。针对这些问题,马可提出,首先澄清对戏曲音乐基础的认识,认为衡量戏曲唱腔改革是不是“脱离了基础”不仅仅是专家,更重要是演出实践在群众中的检验;其次就吸收其他唱腔提出自己的原则:“服从内容,从近到远,从少到多,一个基础,衔接消化。”{6}

四是深入戏曲改革一线,总结对“新戏曲”的新认识。1956年,马可观摩黑龙江省戏曲汇演,就评剧音乐改革中的吸收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戏曲音乐的创作是根据本剧种音乐中某些传统的体裁和格式(如板眼、节奏格式、音调与调式的构成及结束法、典型曲调的运用等等)经过不断地吸收而发展起来的。”{7}并认为,“吸收”是戏曲音乐创作中的一个主要方法,但也不是说所有的吸收都是符合现实主义的原则,这还要看所吸收的东西是不是以生活为根据,吸收进来以后是不是符合生活的真实性。对于如何吸收他提出三点意见:一是最基本的,也是效果最明显的吸收语言的音调;二是广泛吸收生活的音调,不只限于生活中已经提炼形成的、有着固定的音阶和节奏的标志的音调,而常常是更深刻的、内在的,有更大的感情上的概括性的音调,这类音调使听众同样感到它的生活的真实性,并且往往会得到感情上更为深切的感受;三是吸收其他剧种的音乐腔调。马可认为这次汇演中评剧改革之所以成功,主要是作者遵循这样三条准则:第一,从音乐语言本身所表现的风格来看,新的唱腔音乐与原有的评剧曲调风格很近;第二,新的曲调因素引进来以后很快地就转回到原有曲调上或并与原有曲调统一起来,这也说明了第一条法则的重要性;第三,曲调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旋律进行方面,而在节奏的特性、板眼节拍的运用上,仍然保持评剧音乐原有的格律。

四、马可“新戏曲”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

马可的“新戏曲”理论探索对中国戏曲现代化及现代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里以豫剧《朝阳沟》为例进行分析。《朝阳沟》诞生于1958年,成型于1963年,这正与马可“新戏曲”实践和理论探索时期基本重合。总结《朝阳沟》唱腔音乐改革,有如下几点:一是男女分腔。拴宝的唱腔借鉴豫剧豫西调唱腔,从而形成豫剧反调唱腔体系。二是在原有唱腔基础上变化而来。二八板唱腔《走一道岭来翻过一道山》的三起腔是豫剧演员司凤英在1930年代《刀劈杨藩》唱腔基础上{8}通过模进、加花添繁、变换节奏、抽眼减腔、变化重复、添繁加腔等手法变化而来的;《朝阳沟好地方》中“桃树李树苹果树”一句的

唱腔是在《好队长》选段《好像喝了口万金油》流水板唱腔(1964年演出)的基础上抽眼减腔变化而来的。三是大量采用吸收本剧种以外唱腔来丰富自身的唱腔。如《亲家母对唱》采用豫东调、豫西调、武安落子结合的方式;《朝阳沟》中二大娘唱的一段流水板唱腔《咱这里每年都是好收成》在豫剧流水板的基础上插入新元素——说唱垛子;《朝阳沟好地方》吸收了河南曲子(曲剧老唱法)中《剪剪花》曲牌,二夹弦《拴娃娃》唱段;拴保唱段《学锄地》吸收了河南太康道情的唱腔。四是创新曲式结构,创造新腔。唱段《人也留来地也留》是在二八板上下句结构思维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加帽插腰、豫东调与豫西调结合、单乐句与复乐句结合、独唱与合唱衔接、四句体中蕴含启承转合等手法,重新结构了这一部分曲调,产生了新的结构形式——“复合式二八板”乐段。五是运用新的作曲技法创新而来。《亲家母对唱》借助调高、调式对置对唱腔进行变奏式发展,通过主题音调的贯穿,较好地表现了银环作为青年一代充满朝气、健康乐观的精神面貌,这种主题音调的源头是豫西调拖腔与豫鲁地区流行的二夹弦天衣无缝的

融合。{9}

可见,《朝阳沟》的唱腔改革正好符合马可新戏曲的原则:“服从内容,从近到远,从少到多,一个基础,衔接消化。”从音乐语言本身所表现的风格来看,《朝阳沟》创新曲调与原有的豫剧曲调在风格上很近。新曲调的吸收全部集中在河南及周边地区的民间戏曲及曲艺的声腔上。曲调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旋律进行方面,而在节奏的特性和板眼节拍的运用上保持着豫剧原有的格律。新手法的运用都是紧密结合戏曲表达内容的需要,如银环唱腔的主题音调贯穿手法是为了集中塑造银环的鲜明形象。

戏曲理论家何为曾高度评价马可在“新戏曲”上的探索:“每个人都在一定的历史环境里活动,他的思想、他的实践以至他的思维表达方式,都不能不受这种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影响和制约是任何人都无法摆脱的,作为一个历史人物马可也是这样。他具有时代的敏感,充满着时代的激情,他所关注的是如何发扬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又要使传统艺术能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变革。因此,他所提出的种种论点,这些论点所反映的艺术思想,是走在这个时代前列的,是这个时代的先进思想。这些观点,直到今天我们看来还是站得住的,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的。”{10}中国新音乐运动一开始以继承民族音乐遗产、创造音乐的民族形式为主旨,以聂耳、冼星海为代表的音乐家的活动集中体现在解决表现新的现实生活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之间的矛盾,从而寻求音乐表达方式和内容上的突破,这些音乐活动始终贯彻着对待民族音乐遗产的态度。马可的“新戏曲”理论探索与实践正是对中国新音乐运动“用新的民族形式表现当代内容”这一主旨的继承和延续,是中国新音乐运动的重要组织部分。

马可“新戏曲”的理论探索对全球化语境中戏曲现代化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全球化的触角及经济、政治、文化、科技、艺术等领域,中国文化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一样,面临着与异质文化交往互动和竞争,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否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发展机会,首先要求中国戏曲创作者对当下现实生活认识的深度;其次要求对马可及老一辈理论工作者所提出的“中国戏曲现实主义传统”理论内涵的重新挖掘与认识,对于中国戏曲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重新认识;最后要求戏曲音乐工作者既要有传统文化素养又要具备全球化视野,这是当代戏曲工作者所面临的新挑战!

{1} 马可《对中国戏曲音乐的现实主义传统的一点理解》,《人民音乐》1955年第7期。

{2} 马可《提高认识,做好戏曲音乐工作》,《戏剧研究》1959年第1期。

{3} 黄自《怎样才可产生吾国民族音乐》,《晨报》1934年10月21日。

{4} 吕骥《中国新音乐的展望》《伟大而贫弱的歌声》,《光明》1卷5号、2卷2号;1936年8月、12月;周钢鸣《论聂耳和新音乐运动》《从“九一八”说到新音乐运动》,《生活知识》2卷5期、9期,1936年7月、9月。

{5} 马可《坚持戏曲音乐为社会主义服务》,《人民音乐》1963年第11期。

{6} 马可《戏曲唱腔改革的几个问题》,《人民音乐》1956年第3期。

{7} 马可《谈谈评剧音乐改革的几个问题》,《戏曲音乐工作讨论集》,音乐出版社1959年版。

{8} 谱载河南豫剧院艺术室编《豫剧传统唱腔选集》,1962年油印本,第44页。

{9} 陈文革《豫剧唱腔结构动态研究(1900—1960)》,2012年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10} 何为《马可与戏曲音乐》,《马可戏曲音乐文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版,第312页。

陈莉娜 郑州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上一篇:防汛准备情况汇报下一篇:s版语文五上孔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