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

2024-12-05

农学专业(共12篇)

农学专业 篇1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一大批专科院校通过合并升格为本科高校院校。这类院校很多带有以往师范专科的办学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而要实现从专科向本科的实质性转型, 必须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以适应本科教学的需要。农学专业作为众多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之一, 面临诸如招生困难、课程设置不合理, 师资队伍老化等问题。如何改革地方高校传统的农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是众多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共同面临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农学专业目前发展中的现状和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以备兄弟院系借鉴。

目前地方本科院系农学专业存在的问题

1. 新建本科院系农学专业新生报到率低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 新建高校的不断增加, 高考考生可选择的专业范围也越来越宽, 甚至即便拿到一纸通知书对不满意的专业依然可以选择放弃。对这一问题, 在新升格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表现得更加突出, 而对于“冷门”专业新生报到率更低, 农学专业甚至到了难以开班的程度。从安康学院2006年—2009年四年的农学招生情况来看, 2006年和2008年招生人数均为30人, 而两届新生报到人数分别为16人和10人, 2007年和2009年停招。招生的困难造成了招生计划的浪费, 办学资源闲置, 学校办学声誉下降等负面影响, 于是学校综合考虑对农学专业实行隔年停招。

2. 传统农学专业特色优势不明显

新建本科院校中传统农学专业是由以往高职高专甚至中专农校升级而成的, 形成了固有的培养模式, 农学本科专业一般模仿其他院校本科的课程设置, 仅讲授大田作物的栽培、育种、病虫害防治等内容, 专业特色不明显, 与其他院校差距较大, 同时也存在与其他名牌高校农学专业同样的问题: (1) 课程体系设置单一, 主要是围绕农作物生产技术, 而对农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课程开设很少, 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 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 (2) 知识陈旧, 教学中照本宣科仍很严重, 没有把现代科研成果有效地融入教学中。 (3) 实践环节薄弱, 学生用于理论学习的时间偏多, 实际动手和操作较少, 参与实际生产的机会少, 进入社会后适应期长, 在工作中缺乏创造性。 (4) 教育方法死板, 以灌输式为主, 考核方式单一, 造成学生只注重理论的死记硬背, 轻视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而作为身处以第一产业为主要经济收入地区的地方高校, 农学专业还存在与当地农业生产脱离等问题, 未能有效发挥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3.投入不足, 实习实践条件难以满足本科教学要求

实习条件对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学生综合技能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安康学院为例, 2006年升本建院以来, 学校重点是在基础建设方面加大投入, 在实验室设备和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相对投入较少。在农学实验实习方面的投入平均每年约10万元, 远远无法满足本科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

4.学科建设缺乏后续人才

以安康学院为例, 从新建本科院校中农学专业的教师层次结构来看, 虽然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比例达60%以上, 但学历多为本科以下且多数为高职高级讲师转聘而来, 45岁以上教师占70%以上。学院作为新升本院校虽不断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 但从办学的综合效益出发, 对高层次农学人才引进相对较弱, 致使年青专业教师人员比例较少, 教师队伍人员缺乏后继人才, 已严重制约了专业的发展。搞好专业建设, 离不开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 能适应教学和科研需要的师资队伍。

地方院校农学专业改革的方向和实践

1.政策调整为传统专业带来发展契机

2003年—2012年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均涉及农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特别是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振兴发展农业教育, 要求办好一批涉农学科专业, 加强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 因地制宜实施“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等计划。同时陕西省制订的“振兴计划”已实施了3年, 为涉农专业的学生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政策的支撑为我校的农学专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院系召开多次研讨会, 认为利用好政策, 改造好专业, 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使专业开得好, 办得稳, 学生能学有所长, 稳定就业。

2.结合当地农业发展, 正确定位专业方向

安康市是秦巴山区以农业为重要财政收入的地级市, 近年来积极探索农业的发展方向, 提出了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主大力推进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思路, 通过这几年的实施成效显著。作为地方院校首要任务就是要为地方建设贡献力量, 再结合好的政策支撑正确定位专业方向, 改革专业, 才能使传统专业焕发新的活力。根据这一思路, 我们于2010年改革专业方向, 确定植物工厂化生产作为农学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2010年、2011年两年的招生为30人, 报到人数分别为26人和25人, 报到率均超过80%以上。招生的良好局面, 让我们更有信心办好专业, 2012年学校下达的农学专业招生人数提高到40人。结合当地农业发展, 培养出能适应当前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 这是我校农学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3. 改革培养模式, 突出实践训练

专业方向调整后, 我们同样意识到专业要有特色, 必须要有不同以往的培养模式。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实行“3.5+0.5”培养模式, 即7个学期校内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技能, 最后一学期学生到企事业单位从事农技实践和农业管理实习, 近一步提高对专业工作的认识。

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对学生专业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 我们在实践训练的课程设置方面作了大力的调整, 以模块化形式替代以往单一的课程实习。此模块化实践训练方式将相关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开设, 如植物快繁技术、工厂化育苗与无土栽培、设施栽培等理论和实验课程安排都在第6学期, 实习课程植物工厂化栽培管理实习模块开设3周, 使学生掌握从植物组培、育苗和栽培管理的整个技术环节, 改变了以往只针对某一项进行实习, 学生动手少, 效果不佳等缺点, 提高了实习的整体性。2010年在2008级农学专业进行了设施园艺、植物生产学的课程实习的模块化试点, 实习不仅进行了实地参观、还进行了蔬菜育苗嫁接技术的训练, 学生均反映提高了对专业的兴趣, 实习效果好。同时学院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先后与安康市农科所、汉阴县农业局、西安植物园等相关单位建立8处实习基地, 保证学生既能了解现代农业生产的方式又能亲自动手参与生产实际, 达到实习应有的效果。

4. 完善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专业方向确定后, 通过多次讨论和征求部分企事业单位专家意见, 形成了新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此方案旨在培养学生理解掌握植物工厂化生产的相关理论和应用技术, 并具有创新意识和现代理念, 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能在基层生产一线从事与设施农业产业有关的设施作物生产和管理、种苗规模化生产和管理、设施产品的开发和销售等相关领域的工作。在对实践课程进行模块化的改革后, 对理论课程也作了大的调整, 课程设置上力求精炼专业课程, 弱化深奥理论知识, 提高实际应用课程的课时比例, 如将遗传学和植物育种学两门课合并为植物遗传育种, 提高设施园艺、设施栽培等课程的课时量, 最终建立“专业课程精, 实际应用强”的课程体系。体系重点以植物工厂化栽培技术和农业园区规划管理两个方向进行课程设置, 同时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如开设农产品贮藏和加工等选修课, 要求学生既要懂技术又要懂一线生产的管理, 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农村, 了解农村现状, 为以后到农村从事“村官”、“技术员”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专业进行改革调整后, 招生报到率的不断增加和较高的就业率使传统农学逐渐走出停办的困境, 学院在人才引进、实验设备等方面也相应地增加投入给予扶持。专业改革是一系统工程, 既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的人才得到社会认可, 又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 才能真正使传统专业更好地服务地方, 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新华网, 2010-06-06.

[2]张来武.以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 2012, (4) :5-8.

[3]高贵临.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农科教育新模式[J].高等农业教育, 2002, (03) .

[4]叶取源.加强农学学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02, (07) :20-21.

农学专业 篇2

一、实习单位简介

集团是一家以名优产品为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综合经营的国有大型企业。而其领导下的农业研究所是一家集科研、生产为一体的专业研究所,创建于1956年,是我国一家研究所,集科研与生产经营于一体,为我国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有在职人员62人,其中科技干部6人,管理人员3人,试验辅助工10人,生产工43人;大专及本科学历6人、中专学历2人、高级工程师1名、助师6名、技术员1名。拥有耕地面积2567亩,其中试验基地和生产示范基地分别为240亩和2170亩,其它200亩。

科研主要从事选育种、高产栽培、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及生产专用机械的研究(研制)、创新、示范与应用推广。近年来每年承担国家农业部或省项目多个,并先后与多家高等院校院所合作攻关,如开展粉蚧虫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包括天敌、生物多样性等一系列防治技术)、滴灌(水肥药一体化)技术、选育种等项目的试验研究,特别是20xx年来在麻类体系及专家的支持和指导下,本所加大对产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攻关,已取得一定成效。

二、实习内容

(1)认识阶段

初来单位那几天,什么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工作环境也不是很好,大家都知道,像农业研究所这种单位一般都是在小地方的,而且还有点偏僻,呈现在眼前的一幕幕让我有些迷茫,没有了以往的激情。但经过几天与领导和同事们的谈话,我更好的认识了我实习的这个单位,原来它曾经有这么辉煌的时候,还是全国一家研究所。了解到这些之后,我又有了原来的干劲――要在这里好好做,学习一些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来单位的前两个星期,我都是以学习为主,跟着有经验的同事去基地调查与记录,慢慢的认识了这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称龙舌兰麻,属多年生单子叶、异花授粉植物。目前我国大规模种植的主要品种为H・11648,正常生产情况下,从大田种植到开花死亡,全生育周期为14~,即其采叶期平均为20xx年年均可采叶量为50片左右。一个月的学习之后,单位领导对我们进行了考核,主要通过试卷进行评分,一个月的学习确实让我学到了很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

(2)学习摸索阶段

通过一个月的学习,我掌握了不少知识,也熟悉了工作的内容,单位领导也放心交待一些事让我去做,但主要还是跟着其他同事学习。这个阶段我也慢慢开始摸索着去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遇到有些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的问题,我会试着去解决,确实不能自己解决的,我会虚心的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或者向学校的老师请教。在这个阶段,我慢慢学会了自己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掌握了一些独立解决事情的能力。

(3)独立解决问题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查,我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单位领导的肯定,他们也愿意把一些事情交给我去做,特别是与我所学专业相关的。在我实习这段时间,我们单位协助国营农场完成了20xx年测土配方施肥的工作,我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充分运用到工作中去,实际操作了如何采集植物样品和土壤样品。在工作期间,我还遇到了不少问题,例如“3414”肥料试验中的数据处理问题我不是很明白,致使此试验总结一度搁浅,但在我不懈努力,以及询问相关老师和通过网上学习后,我还是把这个问题弄明白了,最后还得到了领导的肯定。

此外,在实习期间,本研究所正式成为了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湛江试验站,在某种意义上说,研究所肩负的责任将更加艰巨。

三、实习总结与感想

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感触颇深。首先,我发现自己很多专业知识都不是很明白,以至于很多事情都很难开展。例如,在进行试验总结的时候会遇到很多数据处理问题,像用SAS、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时候我都有很多不明白,所以,在领导和同事面前都很不好意思。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我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我会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把该掌握的知识弄明白。其次,我学会了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遇到问题要勤思考,多动手。最后,这段时间与领导和同事们的相处中,我懂得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懂得了如何去处理与上级领导和基地工人的关系,工作积极负责,得到了多数人的肯定。

农学中的“高富帅”专业 篇3

茶学专业:淡淡青茗,悠悠我心 楼碧冰

很小的时候,小到上街时母亲还牵着我的手。那个晚上,我听见父亲对母亲说,今天节日,有一件礼物送你。我悄悄地看去,是一听茶叶。我不关心那茶叶,却急切地盼着那茶快快被母亲喝完,好将那漂亮的茶盒送我。可等我长大到了早已不稀罕那盒子的年龄,空了的茶盒却依旧藏在母亲身边,伴她度过了许多艰难的岁月。我感慨千万,一直想找个机缘真正品那茶的味道。

高考结束后填志愿时,我填报了云南农业大学的茶学专业。填完志愿回到家里,我没有许多同学那种等待中的焦虑和不安。我的心情有种莫名的温馨和恬淡。我的家在江南,四边茶树成林,朦胧的雾霭和微燃的朝霞中,那些新鲜的叶片被大颗大颗的露珠冲洗一新,你能想象那种景色有多美!

九月,我走进了位于昆明市黑龙潭的云南农业大学,开始了我人生真正意义上的“品茶”时光。茶学作为农学类专业的一个小分支,好像没什么学问。但是随着对茶学的逐步了解,我才发现很多知识都需要我去学习和探索。

一般高校开设与茶有关的专业主要是茶学和茶艺学两个,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个在种一个在品:前者培养的是“种茶小伙”和“采茶姑娘”,授予的大多是农学学士学位:后者培养的是能传播中国茶文化的茶艺师,授予的是文学学士学位,而我的茶学专业则是农学学位专业。

我们的课程几乎涵益了茶叶从种植到销售的所有环节。比如茶叶的育种、栽培、加工评审、营销与管理,还有茶艺,茶文化等。在学习农业生物科学、食品科学的同时,我主要学习茶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茶树栽培育种和茶叶生产、营销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我每天的时光欢乐而充实。

有一次,我随几位老师和同学去湖北黄石采风,和他们去了一次西塞山。一位博学的老师站在江边徐徐吟唱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意兴阑珊的他告诉我们,公元722年,大书法家颜真卿任湖洲刺史时,常邀陆羽、张志和等友人品茗吟诗。这首诗据说就是在他们品茗吟诗的时候写的。多么和平美丽的景象,仿佛弥散着清茶温润的水气和令人心醉的友情。

穷困潦倒的杜甫在乡间草堂“检书烧烛短,煎茗引杯长”,表达的是生活本来之乐:苏轼的“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人夜瓶”,写于流放海南,远离中原之时,却豪气不减。这都是心智何等健全之人!他们爱茶煎茶饮茶,不过是借茶明心净性,滋润精神。我常常想:我们之所以还能在茶的淡淡清香中感动不已,是因为它连接着土地的血脉,代表着清白高尚的生存状态,彰显着高贵无言的大地意愿,而我如此钟情茶文艺学,如诗歌、楹联、茶歌舞、茶迷、绘画、甚至塑像剪纸,大约也是这个原因罢。

院校推荐

茶学作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开设该专业的高等院校多在产茶大省,其茶区生态环境优美,自然风光怡人。目前开设茶学专业的本科高校有浙江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信阳师范学院、云南农业大学、长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

不同高校的茶学学科设置不同。在浙江大学,茶学属于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它是全国高等院校茶学学科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在西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属食品系;在湖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茶学专业作为园林类专业的一个方向划分出来;在安徽农业大学,它是茶与食品科学学院下设的专业,含茶学和机械制茶两个方向:华南农业大学的茶叶专业,属农学系。

烟草学:吸烟有害,烟草无价 朱丹

烟草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吸烟是亿万烟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国家和地方财税的重要经济来源。根据2012年的数据,烟草行业是为国家实现税收最多的行业之一,因此,“烟草”因为成熟的颜色和它巨大的经济价值被人们称为“金色”产业。

尽管每个人都知道烟草行业,但却未必了解“烟草专业”。我高中时代的同学一听到我就读“烟草专业”就大惑不解,问我烟草专业是学来干什么呢?还有人甚至问我“你们学吸烟么”“你们天天都在吸烟么”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事实上,我们烟草学专业的学生每天都在学习和“烟草”有关的知识,但不一定会吸烟,相反的,我们的同学和老师和吸烟比例比普通人低。

既然烟草危害大,那为什么不完全废止烟草呢?其实不是那么简单。我们烟草学的一个研究方向就是降低烟草的危害,在人类社会还不能完全消除吸烟习惯的情况下,用科技来降低烟草的坏处,是很有意义的。

在学习中我知道,烟草不仅仅有害,作用也非常广大。烟叶富含蛋白质,烟叶提取的蛋白可制作多种食品,有广泛用途,烟叶残余物仍可用作卷烟的原料。从烟叶中提取的烟碱制成医药可防治人们的病患。瑞典科学家将人体基因注入烟草植株,从收获的烟叶中提出血液蛋白质活化剂,可医治心脏病等。由此看出,烟草有益于健康的潜在作用也十分出色。此外,烟草还可制成农药用于防治农作物害虫,特别的,从烟叶中还能提取香精油,用作食品香料,其前景同样可观。

作为一所农业大学里的专业学科,烟草学的老师们除了要求我们掌握基础的农业生物科学知识之外,还要讲授烟草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对农业生产科学和工业生产科学的影响。老师们都是烟草行业的专家,听他们的课是一种享受:他们从来不会照本宣科,从来不机械照搬理论。我总是能听到他们将那些复杂高深的理论同形象可感的教学实例联系起来,用自己妙趣横生的语言将那些高深的理论阐释得通晓易懂,让我们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

烟草种植作为一门生产应用型学科,除了课堂中的学习,我们还要参加多次田间实习。老师会为我们选好课题,我们带着课题到达农村的烟草站,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我们参观烟叶合作社、烤房、烟水烟路的建设现场,了解烟草怎么耕地、播种、田间管理、何时收获等等。我们的实习期很长,通常都是好几个月,在几个月的实习中,我们要完成烟叶田间生长发育过程的观察与管理,从而对烟叶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烟叶的采收与烘烤工艺与流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巩固了所学的书本理论知识。

nlc202309031043

我们烟草学专业的学子的就业有自己的特点。因为大学四年仅针对于烟草这一作物进行研究,学习范围窄,相应的就业领域也偏窄。除各省、市、县的烟草商业系统和烟草工业系统录用烟草学专业的人才外,其他就业领域要求的专业能挂上钩的,只有农学专业。从我这届的毕业生来看,差不多40%应聘在烟草系统内,剩下40%攻读研究生:烟草学研究生的就业去向比较一致,基本上都可以进入烟草系统。

院校推荐

烟草学专业是农学专业的一类,农学专业分类庞杂,但是研究某特定作物的农学专业,除了茶学专业,就是烟草学专业了。在我国,具有烟草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屈指可数,其中,培养本科和硕士生的院校,按照创立专业的时间顺序,分别为河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和湖南农业大学;只培养硕士生的科研机构为郑州烟草研究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这5所院校,每年培养的烟草本科生仅300-400人,培养的研究生不足200人。烟草学属于农学的分支之一,不像农学的其他专业研究的作物种类多,涉及的领域范围大,而是仅针对烟草这一种作物进行相关研究,相比之下专一性强。

草学专业:小草大事业 赵凯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是人人都会背的诗句。但草学专业本身作为一门科学起步比较晚,真正第一本关于草的比较完整的著作发表在上世纪20到30年代:进入改革开放以后,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以立草为业”,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草业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全国陆陆续续也有30余所大学开设了草学相关专业。

草学属于大农学中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在教育部本科生教育体系中属于一级学科。这门学科在我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开设这门学科较早的大学是农业、林业、畜牧类的大学,还有综合类大学的植物、动物等相关学科也接触草业的知识。

随着科技进步与生存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人们开始注重绿地建设和环境保护,因而草业知识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宽泛。以草业为核心的产业也远远不是畜牧和饲料了,于是,这门大农学中的应用性学科随着社会的需求,不断地细化派生出新的专业。例如:草坪与花卉学、草地生态与环境学、草地资源与保护学、草产品加工学、草业经营与管理学等。目前,草业经济结构已形成三元化格局,草地畜牧、环境保护、草坪绿化。总之,草业学科的发展和应用非常快的。

草业科学的本科生课程除公共基础课外,专业课也必不可少。除了植物学的基本课程,草地管理学、牧草栽培学、牧草与草坪草育种学、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牧草与草坪草种子学等学科也需广泛涉猎。当然,草学专业和其他任何农业专业一样,野外实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草和其他作物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具有双重功能。草一方面可以作为家畜的粗饲料,同时它还具有生态作用。草的功能,比如城市的园林绿化、草坪建设,我们的生态屏障的建设,现在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也主要是以牧草覆盖地面。减少沙尘为主,当然它更主要的功能是作为畜牧业的物质基础,这就是“小草大事业”。

草学专业大有可为。中国草资源丰富,但问题也多,超采过牧,非法开垦等等,我们国家90%的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盐渍化,自然灾害日益增多,北方人感受最深的就是基本上每年都会来捣乱一次的沙尘暴。沙尘暴的沙产生的原因就是因为地面上没有覆盖植被。而草和树的区别是,草的覆盖是完全而不留空隙的,草的根系密集地分布在草原的浅表层,所以它能够巩固住沙子,不让它变成沙尘扬到空中。当草地植被覆盖到30%以上的时候。一定意义上沙尘就不有了,到60%基本上就不起扬尘了。

草业科学人才还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本学科的本科毕业生,有一部分读研、读博继续深造:有一部进入科研单位从事研究工作:有一部分被一些外资公司、草业集团、农产品企业、高薪聘请:许多毕业生到草原站、牧场、草业与农业技术推广单位从事草地与牧草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也有很大一部分到城市城建部门、园林部门及草坪公司从事草坪绿地的规划、建植、养护等工作。从整体上看,草业科学人才就业情况非常良好。

院校推荐

目前全国30多大学所开设了草学相关专业,像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等,这30余所大学在校本科、专科学生、研究生大概每年招生将近3000到4000人。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篇4

1 统筹安排, 积极引导

首先, 农学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目的不仅促使学生对专业技能知识进行掌握, 同时还要对学生热爱三农、服务三农等思想进行培养。农学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转入热门专业的想法, 农学专业的学生并不爱农。因此, 一些农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学校开展的生产实践课程兴趣不大, 在农学相关的实验、实习过程中不愿意动手, 只是站在旁边观看走过场;对于一些需要花费较多精力、体力及一些难度较大的实践课程, 有些学生不愿意参加[4]。长此以往, 对于这些学生来说, 农学的实践课程仅流于一种形式。因此, 任课教师要积极引导, 培养他们树立学农爱农的意识和从事农业、服务农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他们认识到农业是中国最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 从事农业也是一门前景比较乐观的工作领域。在生产实践过程中, 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地了解农村和农业的现状, 及时了解中国的涉农政策和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掌握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其次, 应该根据农学专业的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 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课教学大纲和实习内容, 再根据实践课的具体内容统筹安排实习时间及地点。在农学实践课程的开展过程中, 应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 对于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操作内容, 教师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亲自制定具体的措施并进行操作, 老师仅在旁边观看, 在学生遇到技术难题时适当地予以引导[5,6]。通过农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 不仅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 促进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更重要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遇到困难时能够面对, 养成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 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其综合素质,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严格要求, 认真对待

实习计划是生产实习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 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对学生的要求是必须积极参与到生产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参加到主要作物生产的全过程, 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 严格按照实习计划开展实践活动, 保证实习内容不减少, 并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做到课堂理论教学指导生产实践, 生产实践巩固和丰富理论教学,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活动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而学生又是实践活动的主体。为了充分体现实践课教学的客观科学性,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 改写实习总结为田间操作, 并分阶段对学生进行考核, 考核的内容主要有书面报告、现场提问或实地操作等, 不仅促进了学生学习自觉性的提高, 还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3 保障实习场地和实习经费充足

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最基本的条件之一, 因此应重视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开展, 首先应保证有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基地, 可以说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对教育质量的高低产生明显的影响。在扩招前, 一般高校的办学规模还相对较小, 实践教学基地大多位于校内, 实践教学开展起来较为方便。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校园内的用地也存在越来越紧张等问题, 农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在校内越来越小, 再加上近年来物价的不断上涨, 有限的实习经费的功能大大减少。因此, 能开展的实践教学越来越少。为了解决目前的困境, 农业高校亟需提高人均实践教学经费, 同时, 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 与当地有条件的企业展开合作, 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不仅可以解决学生的实践教学问题, 也可以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的研发水平, 从而实现产学研的稳定发展, 学校和企业双赢的大好局面。

4 结语

应以现代农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 以转变观念为先导, 实践教学改革为核心, 能力培养为重点, 条件改善为基础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从而提高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针对农业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革措施, 以期为实践教学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曹凑贵, 张献龙, 傅廷栋.改造传统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农业教育, 2004 (1) :21-23.

[2]周凤珏.农学专业教学计划的现状及改革思路[J].广西农业科学, 2008, 39 (6) :850-852.

[3]翟云龙, 文卿琳, 李新裕, 等.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 2010 (7) :12-13.

[4]胡大有, 王爱云.高职院校农学专业可持续发展策略[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15) :224-225.

[5]黎国喜, 唐湘如.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传统农学专业改革模式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2) :309-310.

农学专业就业前景 篇5

农学就业由“冷”变“热”

“农业院校喊渴,农业院校纷纷改名弃‘农’……三四年前,在相当多的地方,这样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

城里孩子自然压根儿不曾动过报农学的念头,就连农村考生,也畏“农”如虎。

可如今,当年不少并不情愿走进“农”门的大学生毕业了,他们的就业状况之充分,颇出乎我们意料,久居“冷宫”的农学真的开始“吃香”了!

1、疑问:农学就业真的“吃香”吗?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加速建设,使得农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逐步增大,近年来弄学专业就业比较平稳,而且在整体就业压力比较大的背景下,稳中有升。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除动物医学、园林专业就业形式较好以外,毕业后真正从事农学工作的学生比例并不高,因此还不能说“个个吃香”。

除了具体专业就业的差别外,农学毕业生就业与学校的地域性关系也很大,比如像北京、上海等地区农业研发企业少,用人单位需求相对持平。

据调查显示,上海交大届、届农学专业毕业生到农林牧渔业就业人数所占比例仅为10。

17%和12。78%。

据调查显示,目前学农学的仍以农村孩子居多,他们的就业渴望远比城里孩子要强烈得多,他们不能容忍自己一毕业就失业。

求职门坎较低,恐怕也是农学毕业生就业较为充分的重要原因。

解答一:农学就业率高源于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农业一直备受重视。

如今,耕地在减少,人口在增加,如何进一步

发展农业,成为国内外关注的重点。

为此,农业科学家们提出了发展我国农业的新思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21世纪所需的农业科技人才,不是几十万,而是成百万。

所需人才的专业门类,不仅包括传统的农、林、畜、牧专业,而且还需大量的生物工程、海洋养殖耕作等现代化的新型专业。

近两年来,人们的“绿色消费”意识在迅速增强,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为果树、种子、蔬菜、昆虫学、农学等专业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人们对“绿色环境”的要求提高了,从家庭绿色点缀到社会环境绿化,这都带动了社会对风景园林、观赏园艺、花卉等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

解答二:农学就业率高源于政策经济的调整近年来,国家不断进行宏观政策调整,加大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解决的力度,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人们对生存环境的重视,使得农村求贤若渴,让农学专业学生大有用武之地;其次全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特别是城市就业难度增加,

也使得一些学生选择面向更广阔的农村就业;而且多年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和社会舆论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此外,一些涉农岗位求职门槛相对较低,也促成一些就业愿望迫切的农学专业农村生源积极就业。

2、“村官”成为农学的新就业趋势

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篇6

关键词:农学专业人才培养 就业 专业改革

一、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学校农学专业概述

农学专业是华南农业大学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在近百年的办学过程中,专业实力不断提高,其中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和生态学科被列为学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该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2012年成为广东省的重点专业。

2.农学专业教学模式分析

2001年,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张桂权教授提出,要结合当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趋势,为农学专业设立更为细致的方向,在专业下设立了三个方向,即农业信息技术方向、农产品标准化与贸易方向、农业生物技术方向。每个方向的培养方案各具特色,同时实施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措施。

在各个专业方向课程的安排上,有五分之二的课程相同,涉及通识课及专业课,即农学专业要求每一位学生具有扎实的农学基础理论知识,专业上总体呈现大同小异的特点。

在技能方面,农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田间试验和统计分析、进行作物高产栽培、培育作物新品种、组织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农产品经营管理与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特色实践教学模式。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在课程体系中加大实践课比重,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建立特色实践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专业人才。

(2)导师制培养方式。华南农业大学教学相关文件规定,农学专业学生大二即启用导师制,导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试验及毕业论文,每位学生选择导师一般是先考虑本院系内老师,若是对其他院系老师的研究方向感兴趣,亦可跨系选择导师,甚至可以跨学院跨学校选择导师。

(3)设立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科技创新项目的开展对于培养大学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团队意识等都有着促进作用。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3年的项目审批情况来看,各类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已超过82项,参与人数约350人,结题率高达98%,投入金额约10万元。对比往年数据,每年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学生获得各类奖学金的人数都在递增,在专业学习、综合能力提升等各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提高。

二、农学专业毕业生近年就业情况分析

1.就业形势好转

《2008-2010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数据资料显示,农学专业就业形势逐年好转。据有关媒体报道,近两年广东省应届大学生就业率高达95%,农学类本科生就业率超过95%。

经统计,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就业率在2008年至2012年逐年提高,近两年排在同类专业的前列,2011年农学院三个不同方向的农学专业就业率达到100%。除此以外,2012年农学专业有5名本科毕业生因获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的资助而出国深造。

2.就业流向多样

调查显示,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生在2010-2013年的就业率依次为96%、97%、97%、99%。针对农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流向进行调研分析,进入国企相关机构的所占比例连续三年维持在的10%左右,进入私营企业的比例呈增长趋势。

升学深造占农学类总人数的比例依次为8%、12.2%、31.9%、23.4%,农学类专业本科生选择升学深造的人数越来越多。调查显示:超过一半学生考研的动机是为了职业发展,考研成为农学专业本科生重要的毕业去向。

3.就业对口率低

针对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毕业生就业流向进行调研分析,近四年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所占比例依次为45.8%、57.5%、37.9%、36.7%,比例逐年下降。跨专业就业的毕业生中,30%迫于家庭压力,28.3%对农业不感兴趣。

三、农学类人才培养与供需分析

1.人才供给分析

通过对2013年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问卷调查,发现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学生在培养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分析如下。

农学院2013届毕业生318人,约64%的人认为影响就业的最大因素是个人实际能力,有20%的人的认为是所学的专业,接着是计算机技能、英语能力、学校社会声誉、家庭背景等。因此,学好本专业知识和提高个人的实践能力,对农学毕业生来说是就业的重要筹码。

有64%的毕业生认为求职过程中遇到最主要的问题是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24%的毕业生认为是信息严重不足。因此,多方面发展自己,增加就业技能,重视拓展就业信息,重视自己的职业规划,应该是农学院毕业生必须考虑的。

2.人才需求分析

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现代农学和过去农学有许多不同。农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农学专业毕业生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高端测试设备和仪器,从而能在先进的实验室里学习知识和技能,在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技术平台上进行科学的探索和研究。

通过对吸收农学专业人才相关农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总结各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中考虑问题的星级指数,可看出,综合素质与学生专业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两个要素。所以,农学专业毕业生在农业领域就业的竞争力是最大的。

四、农学类本科人才培养建议

1.明确培养目标,开展特色培养

华南农业大学对农学专业进行整合改革后,构建了“四模块”的教学体系。因此具体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可依循通用型教育的思路,并密切结合市场实际人才需求开展特色培养,使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

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从本专业、本学校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毕业生反映的专业面太窄这一问题,研讨出具有广泛性、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把培养能力作为专业教学的重点,培养能在新形势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专业培养应该提供较多高质量的课程实践,使培养计划落到实处,使学生专业能力能够得到提高;同时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课程或学习平台,这样可以提高学生除专业技能外的其他综合能力。

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填鸭式”教学日趋严重,因此应对施教方法进行改革,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可通过设立论坛演讲答辩、讨论解析、师生自由辩论等多种形式,把学生放在教学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提高语言表达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

3.推动校企交流合作,增强人才培养实效性

从企业一线岗位的优秀人员中聘请、聘用一部分流动师资,这些优秀的工作人员相对于长时间待在学校“编制”内的教师有更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能传授给学生更贴近实际的管理、营销手段。两种师资相结合,既能保证课程理论体系的完整,又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学生将来更快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根据农学类人才的特点,利用本校本地区学科与教学优势,学校可以开展与动植物生产、电子商务及特色农产品开发等相关的特色创业培训。在国家农业创业政策、农业市场环境分析及生产技术环节上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让他们为未来做好准备。

五、对其他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建议

1.创新农学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社会对农学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华南农业大学调整了农学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在农学专业教育改革上多次进行创新,形成了较为成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把专业课程设置的横向拓宽与纵向深入统筹起来。

通过建立教学和就业实习基地,适度、适量地增设研究型课程与实践型课程,同时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并强化了社会实践环节,把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

同时,华南农业大学还聘请一线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走进课堂,讲授栽培、育种等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设计和人生规划。

2.优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企业及学校双方注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联合培养不仅限于毕业实习,部分课程实习亦可在企业完成。首先,整个农业行业的企业为学生提供机会和平台,学生可以学以致用,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企业也能提前发掘适合自身需要的人才,解决人才缺口问题。

3.加大科研支持力度

农学专业学生培养除了依靠专业知识教学外,科技创新项目申报也起着推动作用。一直以来,华南农业大学积极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同时鼓励学生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不仅能巩固农学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其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今后走上科研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向东,张桂权,苏雄武.基于现代农业的农学专业改革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2(9).

[2]李伟,刘春燕,王维.农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三年实践教学为例[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3]刘圆,陈霄.近两年广东应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5%[N].羊城晚报,2014-11-09.

[4]朱冬莲.地方农业院校农学类本科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

[5]刘向东,郭海滨.现代农学专业实验课整合改革研究——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3(5).

[6]李伟,吴丽姬,王维.关于农学专业本科生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为例[J].考试周刊, 2012(58).

谈职专农学专业实践性教学 篇7

一、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既要有专业理论教师,又要有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力求建立起一支既能胜任专业理论课教学,又能指导农学专业实习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想实践性教学取得好的效果,“双师型”教师是关键。同时,也可在科研单位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农学生产一线的生产能力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以强化农学专业课的实践性教学。

二、根据规划教材,编写校本实习教材,改革教学实习方法

专业教师应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和教学法改革,依照现行教材,根据农学生产季节、农时和教学实践需要,编写切实可行的分散实践性教学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要以学生形成系统农学知识和技能为主线,制定技能训练计划,设计技能实训台历和具体日程表,尽量使理论教学由教室移到田间,移到生产场所,使教师的口授、示范、学生模仿等教学环节紧密结合。

三、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增加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

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是培养农学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必备条件。农学专业要开辟一定面积的实验实习基地,满足开展林果、花卉、蔬菜、粮食等教学实习的需求。在建设管理上,尽可能与农学生产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的生产环境,建立起有利于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新模式。要注重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它有利于完善实习课题和实习项目,扩大实习品种范围。与生产单位对接,按照互惠互利原则,签订联合协议,让学生参加生产实践,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组织农学专业师生共同参加科研课题小组。学校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科研课题,还要结合本校和当地农学生产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急需解决的课题或者疑难问题,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柿树落花花果综合因素及保花保果措施”课题,师生对柿树品种、温度、光照、肥水、药物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原因及解决办法,有力地促进了农学生产,同时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在实验室开放方面

鼓励学生带课题到中心从事科技创新活动,职专学生可以无偿使用中心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而且通过公布“中心”的仪器和实验内容,积极为社会提供相关服务。职专农学专业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实践性教学,则是指培养学生具有基本实验和操作技能,应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实践活动。在实验室的开放方面加强实践性教学,是职业高中农学专业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六、要注重学生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

操作技能有多种层次:一是行为层次较简单的操作技能,这种技能的掌握主要靠动作的重复,反复的练习。如学习喷雾的使用方法时,要给学生一定的练习时间,让他们反复练习,从中寻找规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二是认知层次的操作技能,这也是教学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技能。培养这种技能,既要动手,又要动脑,手脑并用。如在实践农作物的栽培管理技术中时,要求学生不能单纯参考书本知识,将书本知识死搬硬套,要在实践中,发挥大脑的作用,以书本知识为依据,根据农作物的长势长相,作出判断,制定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

七、开发第二课堂,强化实践教学

开展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利用形势政策课、业余党校、邓小平理论读书会等方式,强化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利用心理健康研究会和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利用文学社、书画协会、艺术社等学生社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成立外语协会、计算机协会、演讲协会、营销兴趣小组等组织,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成立学生创新实践中心、配备创新指导教师,让学生自己设计科学研究计划、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利用学术报告会和请专家作报告等多种形式,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通过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使学生了解社会对专业素质的要求,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8

一、大力推行产、学、研一体的教学模式,为实践教学打好基础

(1)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特点。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一种重要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充分体现专业基础理论和生产实践劳动、社会相结合的职业技术教学特点。这一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转移到实践第一线,改变了教学情景,学生可以较快地适应本专业的实践环境,熟悉本专业生产第一线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操作、探索、体验,使他们的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并能及时得到教师及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实践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能及时发现、纠正。这有利于加深印象,达到真正掌握操作技能的目的。

(2)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途径。近年来,我校积极实施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区域经济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致富带头人。实施产学研教学模式,要重视如下几个环节:

①首先必须因地制宜地利用学校现有的农学实验室及相关实验室,验证和巩固理论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提高实验室内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做到每门学科、每节课有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为下一阶段的实习和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②充分利用好校内的实习基地及家庭基地,让学生全程参与生产过程。它既能培养学生专业意识和兴趣,也能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也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实施家庭致富工程,也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形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本地农业产业化特点和资源优势,制订家庭生产经营致富计划,明确具体的种、养、加、销方案。

③让学生以见习技术员的身份到校外实习基地、扶贫基地、农业技术推广站参加实践工作,其内容包括农业技术推广、科技扶贫、科技兴农、生产实习等方面。其操作程序由实习指导老师统一安排,采用实验——实训——实习——顶岗的方式。这种方式能深化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必要的实用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科研能力,完成综合性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锻炼,培养学生独立地组织管理生产过程的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毕业实习与学生就业的有机结合,并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思想上和业务上的准备。

二、树立全新理念,深化农学专业课程改革,为实践教学增添活力

目前,农学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缺乏实用性、课程思想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专业课程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改变过去以学科为导向设置职业教育课程的旧理念,根据社会人才市场,职业市场的需求,进行课程改革。

(1)调整专业结构,开置综合农学专业。农村职业教育要培养适用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专业设置是关键。但农类专业大都是沿袭大中专院校的模式,设置的专业过于狭窄,如农学专业、畜牧兽医专业、林果专业等,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生产项目的选择适应市场的需要。因此,农业类专业就需按职业群归类,设置科技含量高的现代种植技术、现代养殖技术和农村家庭经营三个综合性大类专业。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化程度和支柱产业来选择专业。即当地农业产业化程度高、支柱产业以种植业为主的,就选读现代种植技术专业;当地农业产业化程度高、支柱产业以养殖业为主的,就选读现代养殖技术专业;当地农业经济水平比较落后,农业经济以家庭庭院经济为主的,就选读农村家庭经营专业。

(2)增设与“三农”密切相关的课程。如《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业政策法规》《农村企业管理》等,主要传授农产品市场预测、信息分析、农产品营销策略、农村企业创建和经营管理以及农业、农村、农民的有关法规政策等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市场观念,培养其创业精神以及养成自觉守法、用法的习惯,让学生敢于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

农学专业英语教学的思索与探究 篇9

当前, 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阶段。21世纪, 更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阶段。在这一时期, 包括农业在内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然而, 对于这些成就的报道主要是以英语的形式, 更确切地说是用专业英语撰写的科技论著呈现给大家的。所以,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专业英语词汇及一些专业的表达手法, 才能阅读大量的外文文献, 并从中获取所需要的专业信息, 才能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 才能提高学生独立撰写英文科技文章的写作能力, 以及发表自己的创新思维成果与学术成果, 锻炼与国外科研工作者沟通交流的表达能力。因此, 农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对把学生培养成适应国家农业经济发展需求、提高国家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此, 笔者结合自己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实践经验, 谈一些心得体会, 仅供参考。

一农学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专业英语是继大学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学习之后开设的一门辅助课程, 是学生在学习了专业知识之后从英语的角度, 或者说是用另外一种表达手法去再一次诠释所学到的内容。专业英语是基础英语的拓展和延伸, 同时也是双语教学的准备和过渡。所以说, 大学英语、专业英语和双语教学, 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农学专业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熟练掌握专业词汇的基础上, 能够快速阅读并准确翻译该专业领域的英文原著或科技文献, 从中了解到相关信息, 以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 服务于国内农业经济等的快速发展;能够独立撰写英文学术论文, 以表达自己的创新思维, 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展现给他人;能够流畅地与国外同行沟通交流, 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最终做到听、说、读、写全面提高。就目前来说, 农学专业学生毕业之后有两种走向, 一是考取研究生, 继续深造;二是直接参加工作。对于考取研究生的学生来说, 农学专业英语更是查阅专业英文文献、了解专业学科前沿动态、撰写专业学术论文, 参加国际专业学术会议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一种工具。对于步入社会, 走向工作岗位的农学专业学生来说, 大多数人还是从事着与农学相关的工作, 所以必然会面临着接触大量的农学专业词汇的实际问题。因此, 掌握一定的专业词汇和英文表达手法, 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翻译专业资料的能力,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并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农学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1. 教材的选择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目前, 高等院校在进行农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时, 教材的选择也是多种多样:选择专门的农学专业英语教材进行授课, 如郭丽华主编的《农学英语》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或者是以某大学的农业学报作为讲授内容;或者就是任课教师不选用教材, 而是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编写讲义, 导致授课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使学生不能全面地了解农学专业的英语知识;或者是选用与农学相关的生物专业英语教材, 如蒋悟生主编的《生物专业英语》 (第3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安排生物专业学生和农学专业学生一起上课, 这就导致授课内容缺乏针对性。对于农学专业学生来说, 进行学科单独授课, 能够学到更有针对性的农学专业英语, 使自己适应未来农学专业领域发展的需求和满足毕业之后从事农学相关领域工作的需要是更为合适的教学模式。所以, 如果选用的教材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就会导致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严重脱节。

2. 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有待加大

在许多高等院校, 农学专业的英语教师队伍建设比较薄弱, 可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尤其是在一些地方院校, 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在某些地方院校生物学专业可能是老专业, 农学专业是新专业, 便会安排生物专业的英语老师来上农学专业英语课, 即便是学生再认真听课, 获取的农学专业英语知识的信息量也是有限的。还有就是, 虽然许多国内的农学专业英语教师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 但因英语水平不高, 所以在理解一些专业英语词汇和专业表达手法时, 还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严重影响了农学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 大大降低了农学专业英语的教学水平。因此, 必须高度重视农学专业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 加大建设力度, 积极引进国外专业人才, 或大力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 多多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从而达到提高农学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3. 考核方式有待改进, 考核力度有待加大

许多高等院校在制订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时, 将农学专业英语列为选修课, 考核方式为考查, 学分为1~2分。一般是以写一篇论文或随意下载一篇与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 并将其翻译成中文来作为最终成绩评定的依据。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 但由于平时对专业词汇的积累量不够, 以及对一些专业的表达手法不够熟悉, 导致学生在翻译专业的英文文献时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对一些概念、定义理解不够准确, 进行技术操作时经常会走弯路。原因之一是由于教师平时上课对学生要求不够严格, 以为是考查课就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标准;同时, 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总是认为考查课一般都能通过, 交一篇论文或翻译一篇英文文献, 只要不交白卷都不会出现挂科的现象。加上其他专业课的应试教育以及一些等级考试 (如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 对学生的影响, 大大降低了农学专业英语这门考查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的重视度不够。学生总是以这种心态去上课, 上课时不认真听讲, 使本应该掌握的专业词汇、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没有掌握, 造成听课效率不高。长此以往, 学生的专业词汇量就会大大降低, 严重影响了学生在阅读、翻译英文文献和用专业英语写作时的质和量。

三农学专业英语教学的思索与探究

1. 授课内容的专业性与广泛性

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是学生在学习了公共英语和部分专业课的基础上, 进一步用专业英语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 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英语词汇、学会用英语检索并能够快速阅读和翻译专业英文文献, 最终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和写作能力, 做到听懂国内外相关专家的英文报告和独立撰写英文文章。既然选择了开设农学专业英语, 那么就要遵循这一目的, 给学生讲授与农学相关的专业英语知识, 授课内容来源是多方面的, 可以是来自专门的农学专业英语教材, 也可以是来自某些高等院校的农学学报, 或者是来自比较权威的国内外农学期刊。最重要的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给学生讲授的内容一定要有针对性和应用性, 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才能使学生感兴趣, 才能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的可用性。

2. 授课方式的灵活性

教师在进行农学专业英语授课时, 授课方式不能死板, 要灵活多变。可选择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与传统讲授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如果只是单一的多媒体教学或讲授式教学, 都会降低教学效果。由于多媒体教学涵盖的信息量过大, PPT放映的速度较快, 学生就会盲目地做笔记, 对所讲内容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吸收, 导致课堂学习效率降低。这时就要求授课教师要适当地放慢速度, 采用讲授的方式重点讲解学生不易理解的部分, 可通过中英文对照的方式、回忆以前所讲的专业知识, 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专业英语表达语句的理解和掌握;而多媒体教学可以文字、图画、声音等辅助手段教学,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各所高等院校, 尤其是条件相对落后的地方院校更应该重视对英语的教育, 更确切地说是对专业英语的教育。目前,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通用语言, 学好了公共英语才能了解世界;学好了专业英语, 才能获得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前沿信息, 才能共享资源, 才能有所创新, 才能促进国内的农学专业发展。在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院校, 由于条件设备有限, 专业英语教师和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严重缺乏, 导致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与发达地区高校的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相差甚远。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各高校应大力引进海内外专业性人才, 带动英语学科的发展, 可以通过创造一种全英文的学习环境来感染学生,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翻译、表达和写作水平;或者大力培养本学校的英语专业教师或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 学校还应加大物力、财力的投入, 加强对教师的培养, 尤其要加大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力度, 通过岗前培训、进修、读博等多种方式, 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4. 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任何一门课程都要有一种考核方式来督促学生学习、检测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如果采取的考核方式不合理, 不但不能够促进学生学习, 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惰性, 导致学生学习效率降低。很多农业类高等院校对农学专业英语的考核方式设置为考查, 通过写一篇论文或者是翻译一篇简单的英文文章来进行考核, 这会使学生误认为农学专业英语的学习就是查查词典、翻译几段话就算完成任务了。其实不然, 对农学专业英语的考核应是建立在农学专业的基础上, 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全方位的考核, 以达到学生熟练掌握专业英语词汇、用英语检索并能够快速阅读和翻译专业英文文献, 最终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能够听懂国内外相关专家的英文报告和独立撰写英文文章的目的。因此, 对农学专业英语的考核应实施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不同院校可根据师资队伍水平和学生英语素质的实际情况划分考试与考查所占的比例。

四结束语

学生具备良好的农学专业英语技能, 可以在毕业之后, 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中找到立足之地, 迎接工作中更多的挑战。从社会长远发展和国家的建设考虑, 培养高素质的农学专业人才也是必须的。只有这样, 才能及时了解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 才能与世界接轨, 才能有所创新。因此, 如何做好农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 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思。

参考文献

[1]李新、崔学深、盛慧慧.高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电力教育, 2004 (4) [2]丁双红、张学辉.理工科专业英语教学特点及改革意见[J].理工高教研究, 2004 (2) :114~115

浅谈农学专业课的有效教学 篇10

一、实行分层教学

由于各班学生的基础水平、学习能力等参差不齐, 通过开展分层教学, 可有效避免两极分化的加重。实际上, 分层教学就是要求“因材施教”, 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率。分层教学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在教师备课时, 应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和课堂分层教学规划; (2) 在课堂中实行“分层教学”, 通过低起点、小台阶的方式, 帮助差生进步, 并通过各种信息的反馈, 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3) 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的分层, 以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 适当调整难以程度; (4) 考试内容分层, 每次考核的内容应注重难易结合, 确保不同水平的学生均能有所收获, 进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与信心。

二、奠定理论教学基础

基于学生在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应注重奠定理论教学基础, 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保障。在理论课教学中, 应注重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

1、科学性

科学性主要指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必须具备真实性、实践性, 而不是随意猜想或没有经过论证的理论, 如果是报纸或者杂志中提到的新技术, 必须经过试验推广后, 才能在课堂中应用, 否则照搬照抄, 将对学生造成误导。

2、系统性

系统性主要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注意应用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尤其是农业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文化课之间的联系。专业基础科应建立在文化课基础上, 专业课则建立在基础课的基础上, 沟通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因此, 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 应突出这一特点, 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必然规律, 帮助学生全面提高。

3、实用性

实用性主要指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 应明确各理论知识的实践意义;另一方面注重更新知识结构, 将新思路、新方法传授给学生, 以适应农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

三、注重培养学生兴趣

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 农学专业课的教学应具有较强实践性, 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在考卷中解决难题, 教师应注意汲取全新科技知识, 并在课堂广泛应用,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例如, 分析苹果树或梨树在一年一度的开花期间, 如何提高授粉率与坐果率, 可在每亩田使用10-2箱的蜜蜂, 通过采蜜动作将花药从雄花带到雌花柱头, 完成雌花与雄花的受精过程, 提高坐果率。同时, 由于在苹果树及梨树开花期间, 也会产生大量的花粉与花蜜, 这样蜜蜂从中采集蜂蜜、花粉或蜂王浆, 完成了果树与养蜂两项农业活动, 值得在农业生产中应用。这样, 提高了学生的好奇心, 主动探索农业的奥秘,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农学专业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 实践教学是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农学专业课教学中, 应紧紧围绕我国经济发展状况, 以及各地的产业结构等, 加强对各岗位的分析, 根据季节或作物的生长规律安排不同的技能模块, 合理安排课程, 开展教学计划。在课堂教学方面, 应打破专业基础科与专业技术课的界限, 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参照职业目标开展教学, 遵循“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教学观念。

另外, 现场实习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体现形式。实际上, 实践本来就是学生的必备技能。例如果树的环剥技术、嫁接技术、修剪技术以及蔬菜与水稻的播种技术、花卉的分球、分株繁殖技术等实践活动, 都可以安排在田间地头开展, 通过生产实习的方式, 教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 将抽象的教材内容具体化、生动化, 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内容与农时季节相符

农学专业课与其他课程不同, 其最大特点就是与农时季节密不可分。由于农作物的季节性较强, 因此在教学中, 应抓住这一特点, 结合“春种、夏管、秋收、冬闲”的农业规律, 合理安排各专业的教学内容。例如, 在春季, 可安排作物栽培课中有关播种的知识, 包括如何选种、实行种子发芽率实验、搅拌药剂、播种技术等;在夏季, 安排有关耕种管理方面的知识, 如灌溉、施肥, 如何使用除草剂以及中耕除草等技术问题;在秋季, 学习并参与实践, 包括作物收获、脱粒、晒种、运输、贮藏、秸秆还田等;在冬季, 由于处于农闲时期, 因此多安排基础理论教学即可。这样, 通过将教学内容与农时季节相结合, 极大调动学生积极性, 实现有效教学。

六、利用多媒体提升教学效果

多媒体与农学专业课教学相结合, 是提高农学专业课有效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多媒体, 调动学生的耳、眼、手共用,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可集中注意力, 提高教学效果。通过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 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思考问题的过程, 体验农学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感, 将农学中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极富实践操作性。另外, 还可应用多媒体在幻灯片中演示具体的过程, 让学生更直观地认知农业规律, 激发学习欲望。

摘要: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为了更好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农村经济, 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为农村输送一批专业化、高水平、富有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已成为当前学校农学专业教学的重要方向。本文将对在农学专业课中开展有效教学的具体方法进行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农学专业课,有效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邢春虹:《农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及教学效果的调查分析》, 《现代农业》, 2009 (5) 。

[2]韦彩红:《在农学专业课中融入任务型教学》, 《考试周刊》, 20121 (3) 。

[3]景金玉:《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成才之路》, 2009 (18) 。

[4]郑阳:《浅析农学类专业课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12) 。

浅议如何提高农学专业课教学质量 篇11

一、提高认识,转变传统观念

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在教育领域,我国的很多职业学校都开设有农学专业。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家长和学生都对农学专业敬而远之,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及其家长,对于选择农学专业并不情愿,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学专业的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应该正视现实,首先从认识上矫正学生及其家长的偏见。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现代化农业的研究成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农学相关专业;还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农业企业和现代农业示范区,让他们树立对所学专业的正确认识,看到未来的发展前景,从而培养和提高自己对所学专业的学习热情。

二、制订多层次培养方案

提高农学专业课教学质量,要根据学生的起点、发展方向和专业要求的不同,本着“立足够用、适当拓展”的原则,分别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兼顾大部分学生起点较低的现状。

1.制订多套教学计划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教师应按照学生基础与培养目标的不同制订个性化的培养计划。例如,对于那些升学层次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在其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基本理论教学。而针对就业层次的学生,教师则要着重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并相应增加专业技能的拓展。这样做不仅践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且满足了“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和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还从教与学的方式、行政管理职能、师资队伍建设到评价体系等方面,更新观念、转变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为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2.教学内容和进度要有所区别

在教学的内容和进度上,允许有弹性,鼓励学有余力、学有所长的学生超前发展,为他们打通进一步深造的渠道。同时,对于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上暂时存在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稳步前进,不必贪快,重在打好基础。这样,既能使学得快的学生更有目标,也能避免基础较差的学生自暴自弃,从而让所有学生都能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

3.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学生的核心能力,对于其以后的事业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应当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核心位置,并以此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设计。教师要培养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学习热情,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开发智力的习惯。要让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这不仅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更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三、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

在中职农学专业教学中,信息化教学已成为一大趋势。农学专业教学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不断将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引入到教学过程中。

1.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实践教学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农产品电商平台已逾3000家,农产品网上交易量增长迅速。部分农民、合作社、批发市场也开始尝试电子商务。中职农学专业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学生这一年轻群体经常接触网络的便利条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电子商务活动。一方面,将自己所学的农学知识广而告之;另一方面,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探索农产品与市场对接的新渠道。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自己完成从构想、策划到实施的各个环节,并解决每个环节中遇到的问题,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再来向教师请教,这样形成一个良性的倒逼机制,让学生渴望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专注。在创建网站和开设网店的过程中,学生们感到自己实现了社会价值,真正获得了满足感与成就感。学校利用信息化平台,能够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过程的良性循环。

2.依托大数据与云计算

农业云计算与大数据的集成和未来的挖掘应用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农业发展中,大数据不仅可以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各环节,而且能够运用到农学专业的教学中来。笔者认为,信息化教学在农学专业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学课件、模拟实验等教材范围内的信息化教学,包括教师在课堂上播放的教学课件和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等。第二,利用信息化平台,依托大数据与云计算将大量社会实例引入课堂进行分析。如某一年农作物产量的对比数据、各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量的变动趋势等,依托这些数据来分析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第三,将教学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导入计算机进行建模,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实验过程和结果。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利用信息化平台能够大大提升农学专业教学质量,不仅教师能够教得更轻松,学生也可以更多元化地接触到专业知识,对所学知识有全方位了解。

四、课堂外移实践

农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本专业的学习,不能仅限于课本,而应进行大量实践。实践探究既是科学的学习目标,又是科学的学习方式。

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强,对于实践课兴趣很高,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对实践的热情,多开展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到农科所参观,感受高新技术的发展给农业带来的变化,认识现代化农业的新仪器和设备,使他们逐步改变认识进而提高对农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不同地区的田间地头,观察记录农作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的差别,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对照实验来验证分析结果。在实践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此环节的积极性很高。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于实验中知识点掌握得比较透彻且印象深刻。可见,将课堂与实践结合起来是提高农学专业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此外,教师应通过合理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农学之美,收获对生命之美的感悟。

每种作物从种子到萌芽,从幼苗到成熟,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能够感受到生物蓬勃的生命力,惊叹于宇宙中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甚至能引发同学之间关于生命起源的大讨论。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观看科普纪录片,探索生命的奥秘。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农学的兴趣,也对中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多元化发展起到很大作用。

农学专业 篇12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改革

作物栽培学课程是中国农学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其教学与改革问题历来受到重视。作物栽培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域性、系统性和学科交叉性, 使各农业院校的作物栽培学课程在理论课与实践课设置、总论与各论的内容衔接、学时安排、开课时间安排以及相关课程的设置方面具有一些差异。同时, 作物栽培学本身也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而在教学内容、学时安排与教学方式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 本文试图在对国内同类院校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找出宜宾学院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课程设置的问题, 并对此进行改革, 切实提高作物栽培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农业院校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课程设置

通过调查我国普通农业院校以及开设有农学专业的综合性院校中发现在课程性质上, 作物栽培学、耕作学等课程多为必修课, 但各校在课程设置、学时分配与开课学期上有较大差别。一是在课程设置上, 多数学校栽培学与耕作学分置, 但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将两者合为一门课;二是在栽培学的开设上, 有的学校仅一门作物栽培学, 但多数学校例如华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广西大学在两门或两门以上。三是在学时分配上, 各校也存在较大差异, 耕作学学时在32~72之间, 其中最少的是华南农业大学, 最多的是贵州大学。四是在课程的开设学期上, 各校也存在较大差别:耕作学多在第5或第6学期, 但也有早的在第3学期, 迟的在第7学期;栽培学多在第5~7学期, 而华南农业大学整体较早, 其农学概论安排在第2学期。

二、农业院校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课程内容的比较分析

河北农业大学为适应教学改革和学分制的要求, 优化了作物栽培学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 开设了作物栽培学总论、作物栽培学各论 (一) 和作物栽培学各论 (二) 以及作物栽培学实验等相对独立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加强统筹, 总论, 讲述各种作物共同的生育规律和总体生产发展概况, 各论, 突出不同作物独特的生育规律和栽培技术;在所有作物中突出主要作物, 在栽培技术上突出高产和优质栽培技术。其中, 作物栽培学各论 (一) 介绍河北三大主栽作物 (小麦、玉米、棉花) 的栽培, 而其它作物的栽培归入作物栽培学各论 (二) 。

四川农业大学对作物栽培学的讲授内容进行了重大变更。课堂讲授紧紧围绕作物环境措施这个整体和高产、优质、高效目标进行, 讲授时紧密结合生产实际, 注重传授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技术, 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一般不详细讲授, 要求学生围绕讲授内容, 广泛查阅文献资料, 培养自学能力, 扩大知识面。概论:讲授共同理论和技术。各论:水稻讲授起源和分类、温光反应特性及应用、产量形成及其调节和水稻栽培的最新研究成果等四个专题;玉米讲授形态、生理及栽培特点、产量形成及其调节和玉米节水栽培技术等三个专题;小麦讲授起源及分类、阶段发育理论及应用、产量形成及其调控和抗逆生理与抗逆栽培等四个专题。

山东农业大学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出发点, 对作物栽培学进行了教学改革, 全面贯彻实行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与田间教学三结合的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中心, 有机结合实验室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田管理、田间现场诊断、农村基点考察和课程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方法上变灌输式为启发式,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独立观察、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的设计思想、开拓意识和创新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长江大学针对教学当中存在的片面强调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与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对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 总结归纳出了“1234”结构教学模式, 即1个教学目的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种科研 (教学研究和本学科前沿科研) 、3种教学形式 (理论课、实验课、实习课) 和4个教学阵地 (课堂、实验室、试验示范田、信息场) , 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学与自学、动手与动脑的有机融合, 达到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步提高的目的。

三、对宜宾学院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课程建设的启迪

在课程设置上, 把作物栽培学各论、总论和作物耕作学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 促进了农学专业栽培学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协调作物栽培学总论与各论、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学内容, 避免重复现象;在课程内容上, 体现地区性, 突出地区特色。即全面介绍全国情况, 深入论述共性理论 (作物形态、生态、生理特性、生长发育规律和产量形成机理) 与通用栽培技术 (土壤耕作、播种育苗、密度与株行配置、灌水与施肥、作物保护与化控、地膜覆盖、收获、灾后应变) , 在此基础上结合川南地区特点, 反映作物的最新生产经验和先进栽培技术和耕作制度。为了体现内容的先进性, 增加了我国农业发展需要的新技术, 如绿色、无公害及有机作物栽培技术规程, 小麦精量播种技术, 水稻轻简栽培技术, 水稻精确化栽培技术, 米、麦间、套、复种实现纯粮田技术等。

四、结语

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重要的主干专业课程, 在西南地区区域农业资源高效、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课程设置上, 把作物栽培学各论、总论和作物耕作学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 在课程内容上, 体现地区性, 突出地区特色。同时把以教师为主体的封闭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 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调查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增强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崔来成.国家重点学科点—沈阳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J].高等农业教育, 1993

[2] .马平.改革作物栽培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1987

[3] .刘艳侠.高职院校《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的模式创新[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7

[4] .李伶俐, 朱伟, 李文等.《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江西农业学报, 2010

[5] .李雁呜, 李存东, 崔彦宏等.《作物栽培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J].中国农业教育, 2007

上一篇:有线电视信号的安全下一篇:独立学院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