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状态(共10篇)
社会状态 篇1
和谐社会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理想社会。社会的和谐发展, 也是人类社会所追求的基本价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我国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紧急状态法制的建立健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和谐社会必然是法制社会, 而完整意义上的法制应当是常态社会法制和非常态法制的结合。因此, 必须坚持用宪法精神和健全完善的法制引领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以宪法进步和公法发展为标志的中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从《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复议法》《立法法》《行政许可法》等一系列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特别是1999年宪法修正案确立的“依法治国, 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法制原则, 2004年宪法修正案又明确规定尊重人权和保障人权来看, 中国法制化进程越来越体现出渐进和规范的基本态势, 法制的观念已经逐步深入人心, 整个社会心理从原来对政府机构改革的关注逐步转化为对法治政府的关注和期待。但是人们对法治政府的前景充满信心的同时, 也非常担忧SARS、禽流感和现在的甲型流感等类似的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因为危机事件的发生不仅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更影响了民主法制的进程。从世界范围看, 虽然和平发展是时代主题, 但世界并不太平, 多种矛盾错综复杂, 局部冲突、恐怖袭击、金融动荡、能源危机、公共卫生事件, 各种天灾人祸等危机事件呈现出频率高、传播速度快、损失巨大, 影响深远的趋势。而我国从历史上来看就是一个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发生较多的国家, 目前又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是人口、资源、环境、公平、效率等社会矛盾容易激化的时期, 而这些社会矛盾会成为导致公共危机的诱因。根据世界发展进程的一般规律,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处于1 000—3 000美元的发展阶段, 社会就进入“非稳定状态”, 即处于危机频发期, 而2003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1 000美元, 这标志着我国已进入快速建设和发展时期, 同时也迈入“非稳定状态”的危机频发期。因此繁荣与危机共存, 积极地应对转型期的公共危机, 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 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才能确保社会的和谐发展。
紧急状态需要法制, 一个直接的意义在于以法治的手段来应对危机更为有序和有效。以SARS危机为例, 政治号召与行政动员显现出传统应对措施的混乱和乏力。在SARS期间, 一些类似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如行政隔离和行政征用等应急措施, 虽然短时间里起到了尽快恢复社会秩序的作用, 但背后的合法性却不容忽视。这里最关键的问题是缺乏一个统一、有效的法律制度的支撑。传统的应对措施愈来愈力不从心, 而反过来说法制化的处理手段则更为有效, 紧急状态法制不仅为处理危机提供了程序化的手段, 同时它也为处理危机的手段提供了合法性, 从而增强了有效性和人们的认同感。
非常状态更需要法制, 其意义也在于它是避免法制危机的必需。紧急状态不仅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它更可能造成对法治的严重冲击。紧急状态中政府职能部门的权力极度扩张可能会使之偏离法制的轨道, 成为专制滋生的温床;紧急状态中民众权利的过度被压缩会导致其偏离人权的底线, 成为催生暴政的源头。以公共卫生事件为例, 它不仅是医学意义上的危机, 也成为了一个影响法制化进程的法学意义上的危机, 是对十多年来在民主、法制和人权等价值观念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治理模式的冲击。常态社会法制不能应对社会的危机状态, 而非常态社会又没有法制预备, 所使用的应对措施除了依靠政策和传统模式外, 又几乎没有其他选择。比如《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非常态的法制仓促上阵, 除了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缺陷外, 与其他相关法律的协调也存在问题。另外, 国内立法上紧急状态概念的不完整, 从而导致制度建设上的粗疏零散, 这种过于粗疏零散的紧急状态法律和制度不足以避免在紧急状态时可能出现的法治危机。
随着社会的发展, 国家调控社会的能力不断加强和完善, 目前我国已制定了《防洪法》《减震防灾法》《环境保护法》《国防法》《戒严法》《战争法》等一系列法律以应对突发的危及公共安全的事件, 但这还很不够, 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紧急状态法制不统一, 每一个单行法律规范调整范围单一、行业色彩浓厚, 而且只能适用一种紧急状态, 一旦紧急状态的情况复杂、涉及面广、发展多变, 国家机关就难以在紧急状态下形成一个统一的指挥机制;二是现有有关紧急状态系列法律规范对政府可采取的紧急措施规定得不够清晰, 特别是缺乏必要的行政程序, 很容易导致行政紧急权力的随意扩大, 造成法律上的漏洞;三是对公民在紧急状态时期的基本权利保障没有底线, 致使公民的基本权利容易在紧急状态下遭受到多方面的侵害而无法得到法律上的有效救助。
综上所述, 紧急状态的立法工作势在必行。《紧急状态法》是国家处于紧急状态的基本法, 是国家在紧急状态时期实现法治的基础。有了基本法的法律和法规, 即使出现了没有预料到的危机, 政府也可以依据法定程序及时宣布紧急状态, 进而实现紧急状态下的法治, 行使政府的行政紧急权力, 才能做到处变不惊, 将危机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二、制定和完善紧急状态的法制体系,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 尽快制定出台《国家紧急状态法》
《紧急状态法》不仅是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时期的基本法, 也可以说是保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法。在制度上它要协调国家在正常状态和非正常状态的管理和应对能力, 它是调整政府应急职能的基本法, 同时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法律制度, 当国家面临紧急危险或危害时, 需要国家行使应急职权, 确保国家、社会和个人安全。生存安全是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第一需要和首要利益, 因此紧急状态应当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来处理。《紧急状态法》的制定和出台, 将填补我国法律体系中基本法的空白, 把在紧急状态下的政府行为纳入法治轨道,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二) 抓紧制定相关的应急系列法律
制定《国防动员法》《恐怖事件应急法》《台风防治法》《沙尘暴防治法》《灾害救助法》和《救灾捐助法》等, 进一步完善我国应急法律体系。还要从完善权力救济的角度尽快制定《行政征用法》《行政补偿法》等法律。既要赋予突发事件管理机构必要的行政紧急权力以保证应急效率, 又要规范行政紧急权力, 完善法律规范体系, 保证紧急状态下同样能够依法行政。
(三) 对现有应急法律进行系统的清理和规范
重新修改法律条款、进行法律解释、废止某些法律条款等等, 比如尽快修订《国家赔偿法》, 消除立法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克服相关应急法律法规缺乏协调统一的弊端, 破除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的局限性, 实现应急法律规范体系的协调统一。
(四) 在全社会大力广泛开展公共危机法制宣传教育
针对我国目前紧急状态法制建设亟待完善、公民缺乏危机意识的实际状况, 一方面要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逐步提高全民的危机防范意识和应急能力。让民众充分认识危机事件防范应对的重大意义, 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克服麻痹大意, 过于自信和侥幸等有害思想, 从而减少公共危机所造成的损失。
1.对政府职能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危机意识教育。树立事前决策的观念, 建立有针对性的机构和制度, 在情报收集、信息预测、资源利用等方面早作准备。提高危机决策人员的素质, 对其进行必要的危机决策知识教育, 危机的基本技能培训。
2.通过社会宣传和学校教育等方式对民众进行危机应对教育, 使之了解各种灾害发生的科学知识, 掌握一定自我保护、自我救助的方法, 并对我国现有危机事件应急法的相关内容有基本了解。对国民进行警示宣传教育, 如纪念危机事件发生日, 建立危机事件纪念馆等。另外, 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都是宣传和教育危机应对的良好渠道。还要充分重视危机事件中公众心理行为的预测、疏导和控制, 通过科学的心理辅导和正确的舆论引导, 及时帮助社会公众梳理各种复杂信息, 预防克服危机中的恐慌心理, 保持适度的张力。
摘要:和谐社会必然是法制社会, 而完整意义上的法制社会应当包括常态社会的法制和非常态社会的法制的结合。非常态社会的法制应以国家的《紧急状态法》为基本法, 并在不同领域制定相应的应急法律, 从而建立和健全非常态社会法制, 把政府在非常态社会下的行为纳入法治轨道,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和谐社会,危机管理,紧急状态法制
参考文献
[1]肖金明, 张宇飞.另一类法制:紧急状态法制[J].山东大学学报, 2004 (3) :134~135.
[2]刘宪权, 朱德才.和谐社会视野下突发危机应对机制的建立[J].现代法学, 2007 (11) :62-68.
[3]韩大元, 莫于川.应急法制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319-320.
社会状态 篇2
后悔的状态改变-状态继续效应:一个概念框架
回顾了假设思维及后悔研究中的实验研究和现场研究的结果及相互之间的矛盾,总结先前研究对“做/不做”这对概念的.界定.在探讨“做/不做”这对概念的不足后,作者用“状态改变/状态继续”来替代“做/不做”.在“状态改变-状态继续”框架基础上将事件分为“整体事件”和“分段事件”.研究证实“做/不做”只适合于“整体事件”而不适合“分段事件”.“状态改变-状态继续”效应的提出改变了先前研究思路,并扩大了标准理论的解释能力,将“做-不做”效应和“特例-常规”效应整合成“状态改变-状态继续”效应.同时,该框架部分地解释了长期存在于实验研究与现场研究中的假设思维所表现出的差异.
作 者:张结海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上海,20刊 名:心理学报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ACTA PSYCHOLOGICA SINICA年,卷(期):35(5)分类号:B849:C91关键词:状态改变/状态继续 做/不做 整体事件/分段事件 假设思维
社会状态 篇3
关键词:《金瓶梅》;男权;情爱;罪恶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006-02
一、引言
两千多年来的中国封建女性一直遭受着男性的压迫。解放女性,追求自由和平等是一个千百年来都呼吁的话题。产生于明代中叶的《金瓶梅》不但描述了中国封建妇女的遭遇,更反应出在明代这个封建体制逐步瓦解,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新旧交替的时代,女性在男权压制下更为悲惨的命运。本文通过对这一社会呈现出的一系列畸形现象进行分析,进而对封建社会的男权进行批判,揭示出男权社会必然灭亡的原因。
明朝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发展,封建社会稳定的秩序已开始出现混乱。封建礼教所施加于人身上的种种清规戒律和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严重的挑战,人的各种欲望和要求以及形形色色的社会心态都得以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展现。妇女由于经济、政治、法律等条件的限制,社会地位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这一文化裂变造成社会许多畸形现象。郑振铎说:“这是一部很伟大的写实小说,赤裸裸的毫无忌惮的表现着中国社会的病态,表现着‘世纪末’的最荒唐的一个堕落的社会景象。”①
封建社会里,统治者把妇女的贞操看得与帝国的命运攸关,贞操观念是历史的产物,这是阶级社会里对妇女进行占有并作为财富保存下来的特权方式,它只是对妇女而言的,它强调男子尤其是统治者对妇女的压迫占有,它使妇女丧失了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观念。到明代中叶,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社会道德也发生了变化。在《金瓶梅》中,看似传统道德强加给中国妇女的贞操桎梏遭到毁坏,男女性爱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其实不然。恰恰在这种传统道德遭受冲击的时期,在女性毫无社会地位和权利的情况下,这种遭受破坏的传统道德给妇女带来更大的不幸,男人的责任感已下降,对妇女的任意践踏、蹂躏也成为社会所承认的畸形现象②。
首先,妇女改嫁已不再被认为这是失节之事,这些妇女不以为一再改嫁为不道德,所以接受这种改嫁妇女的男方也不认为这是什么道德和名誉有关的问题,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所以,《金瓶梅》中的男人,才一娶再娶,不管什么样的女人都可要,而妇女在没有社会权利与地位的情况下,被命运安排一嫁再嫁,一次一次被推进火炉。其次,《金瓶梅》中对通奸关系津津乐道的加以描绘,反映当时淫靡的社会风气,反映剥削阶级的荒淫糜烂、厚颜无耻,这种通奸关系的公开化,看似对女性自主意识的增强,其实恰恰相反,这给予剥削阶级、统治阶级的男人们更荒淫、更无耻的霸占女人的一种舆论支持,女性毫无尊严的被占有。正是这种社会所允许的改嫁与通奸,在女性毫无生存能力的情况下,赋予男性更大的权利。权利、人格的失衡,使得女人命运更加悲惨,她们一些为了生活,一些为了生存,扭曲着自己的内心情感,无奈的改嫁、通奸或者放纵自己所爱的人去通奸。
二、女人的命运
在这种男权中心与性意识开放的社会中,女人的命运几乎大同小异,没有一个女人能有幸福的生活,成为这个社会特有的和畸形的现象。
我们来看看西门庆府中这上上下下女人的命运吧!潘金莲这样一个被看作是淫妇的女人,她经历了平常人所没经历的三次被卖,完成了由王家婢——张家婢——张大户外宠和武大郎妻——西门庆情妇、妾——陈经济情妇、王潮儿玩物的生命历程。李瓶儿的一生是不幸的,她由梁家婢妾——花太监家奴——花子虚妻——蒋竹山妻——西门庆妾的一生。李娇儿原是“娼门女”,后为西门庆第二房妾,西门庆死后又归丽院,二度为娼,结局是张二官“使了三百两银子,娶到家中,做了二房娘子”。她一生为娼——妾——娼——妾,其命运之坎坷。孟玉楼在《金瓶梅》中算是一个命运不错的人物了,她一生也为妻——为妾——为继室,却是作者笔下仅有的“威命兼全财禄有”的女人,也先后嫁了三个汉子,一再成为男人的性工具、生育机器!孙雪娥一生没有过一天舒心日子,走完了为婢、为妾、为仆人姘妇、为仆、为娼的道路。
《金瓶梅》中大多妇女名声都不好,有的甚至是臭名昭著,遗臭数百年,成了“淫妇”的代名词,可她们坎坷的遭遇、悲惨的命运,不值得人们洒泪同情吗?她们的婚姻,或说是性关系,明白的告诉人们:她们只是某些达官贵人贾图延嗣、求愉悦的工具!那个社会的男人,眼中无爱,心中无情,其真正的罪恶在这个畸形的社会与这个社会之中的男人!
三、女人扭曲的内心情感
在这种男人支配社会中的女人,只有任男人践踏,任男人蹂躏,满足男人的要求,才能得以生存!所以无数女人头顶骂名,千方讨好男人,巴结男人,其实是其命运的悲哀,是其人生的无奈,这是男人的罪恶,更是社会的罪恶!
明代中叶,传统的封建体制已逐步瓦解。家庭中对长幼尊卑界限的划分已不再那么明显。女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很多时候来自于男人的宠爱程度。这时,男权作用已大于传统宗法制的约束。这是导致女人更加依附男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西门庆这个小家庭就足以看出社会的变化。吴月娘虽是千户出身,并为西门庆的正妻,但在“贤女畏夫”的道德支配下,为坐稳自己的正头娘子,也得显示自己的贤德,让西门庆“耸七八个在屋里”。在这个家中,西门庆主宰一切,她的很多意见却因西门庆和潘金莲的不同意而不能实现。一妻五妾虽有名分排列,但所受西门庆宠爱的实际地位与此并不相应。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妻尊妾卑之分是有明显的规定的,但西门庆家已出现“乱尊卑”的情况,西门庆对妻妾的程度主要由两方面来决定,即利益的获得和性欲的满足,在这两点上谁给予他的多,谁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就高。李瓶儿既有钱又有姿色,颇受宠爱,潘金莲虽无财却有令西门庆神魂颠倒的好风月,“迎欢买俏”胜过娼妓,平日被西门庆宠得狂了,所以潘金莲在家“恃宠生娇,颠寒作热,镇日夜不得个宁静”。又无钱又无风月的李娇儿和孙雪娥的地位最为低下。
nlc202309031154
正因为男人的这种权利,它可以决定一个女人生活的好坏,甚至决定女人的命运,所以导致女人为生存不得不依附于男人。为了生存,女人不得不用各种本领来讨好男人,痛苦的扭曲着自己的情感。
女人只好隐藏自己纯真的情感,去趋附男人丑恶的内心!潘金莲为讨好西门庆主动腾出地方让西门庆收用了房里的丫头春梅,还容忍西门庆与花子虚之妻李瓶儿私通,甚至为西门庆与宋惠莲的苟合提供场所。这难道是潘金莲所情愿的吗?任何女人都希望得到丈夫忠贞而专一的爱,但在那个时代,这种要求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潘金莲为的是不在西门庆面前失宠,所以投其所好,做出一付“大度、宽容”的“贤女”形象,虽然脸上挂着笑,却眼中流着泪,内心流着血,只有这一切才能保住她在西门庆那一丝的情,潘金莲也只有忍着痛去迎合这种屈辱,这实为女人的悲哀呀!但在男权社会下的女人又能反抗到怎样呢?
《金瓶梅》中宋惠莲这个家奴长得也漂亮俊俏,但她的美貌也是她送命的根源。身为家奴的宋惠莲被主子西门庆看上了,西门庆已早对她打下主意,难道宋惠莲不能逃出它的掌心吗?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宋惠莲如不从,是否会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呢?宋惠莲在从了西门庆后,在生活上还得到了一点“补贴”,然而西门庆为了更加放肆的占有宋惠莲,陷害了宋惠莲的丈夫来旺,使其夫妻离散。宋惠莲也算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女子,她在丈夫被发配后,并未安心接受西门庆的“宠爱”,而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最后也落得一个家破人亡的结局。由此可见,剥削阶级、统治阶级的力量是强大的,一个女子根本无法与命运抗争。
如意儿本是西门官哥的奶娘,李瓶儿死后,西门庆也想将其占有,如意儿身为一个弱女子,为了生存,为求“不出爹(西门府)家门”,能在西门府中混口饭吃。也只有“献身”于主子。
在封建社会中,女人只能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员在某种范畴内意识到自己,个性和欲望受到扼杀,自我实现的权利受到否定。传统封建礼教在男权社会中受到严重挑战,但它的崩溃、瓦解给予了男性更多的权利和自由。男权的过度开放,实质上更加桎梏着女性,就连传统宗法制度中稍微对女性的一点保护也荡然无存了。女性在这种社会中因为生活,依附于男人,任男人蹂躏,其本身完全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这种看似个性解放、自我意识觉醒的现象,实质上是社会道德的沦丧。男权的罪恶,社会的恶作剧,却让那个时代的女性背上了千古骂名,实为认识的偏差,社会的不公呀③!
四、结语
小说以众多人物的死亡为结局,小说人物是在这种新的文化因素与旧有的文化体系发生矛盾和冲突中死亡的。小说中的女性是在男权的压制下死的,小说中的男性是在男权庇护下死的。无论男女,在这种男权扩张的社会中,都短命而死!这就是作品向读者预示的:男权社会中人物的最后归宿——死亡;浑浑噩噩的男权社会不可避免的结局——沦亡!当然,如何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使社会文化发育正常完美,更是我们需要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郑振铎 谈《金瓶梅词话》 金瓶梅古今研究集成 吉林 延边大学出版社 1999.
[2]吴红 胡邦炜 金瓶梅的思想和艺术 巴蜀书社 1987.
[3]田秉锷 金瓶梅与中国文化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2.
社会状态 篇4
一、目标指向
当今社会, 伴随着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我国, 各种意识形态之间发生冲突与互渗, 这种冲突与互渗在打破一元价值体系、使得人们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 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阵地, 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 不仅使高校青年教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决拥护者和传播者, 更重要的是完成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领, 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意志坚定、品行优良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同时将价值观培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完成高校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
(一) 首要目标 — —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
“如果没有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教师, 不仅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成功, 而且不可能开展任何有效的教学和学习活动”3。 由此可见,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其自1999年, 我国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 教师数量不断增加, 青年教师的社会影响和作用更明显。 青年教师由于在年龄上与学生更接近, 因此其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行为模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对青年教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 使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诉求, 通过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转化为培养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活动。 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功底教育学生, 更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榜样, 以人格、道德上的魅力感染广大学生, 使其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而教师在培育青年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同时, 完成核心价值观的外化实践活动。 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的学习、 生活状况紧密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使学生在与老师互动过程中逐渐接受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 根本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思想体系转化为自觉的意识形态。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它回答的是思想旗帜、发展道路、精神风貌、理想目标等问题, 它解决的是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前进的问题”4。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各种意识形态涌入我国, 并逐渐形成多元文化并存的思想格局。 思想文化领域的快速发展迅速解构了我国传统社会文化价值, 并迫不及待地接收了没有文化衔接, 也没有伦理准备的西方“先进的后现代”观念, 摒弃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先进价值理念。 多元价值观念的冲突与激荡在打破意识形态霸权的同时, 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造成威胁。 高校青年教师作为我国青年人才中的佼佼者, 是社会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对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 青年教师这一群体思维活跃、接受新观点、新事物能力强的特点决定了对这一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能够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民化, 并将核心价值观由思想体系转化为意识形态, 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主导作用。
二、现实状态
(一) 全球化带来的“价值紊乱”。
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全球化带来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融合互渗的同时, 西方模式与价值观的侵蚀与渗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一些西方大国恐惧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因此加快对我国文化理念、价值观念的强力渗透。这种渗透由于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尤其对于青年教师这一群体, 他们思维活跃、精力旺盛、富于创新意识, 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点, 倾向务实, 但一些人崇尚物质, 追求个人主义而忽视社会的精神财富, 因此, 一些青年教师在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时期, 思想意识很容易产生 “价值紊乱”。 当前, 某些青年教师陷入所谓的 “多元价值”泥淖之中, 疏远我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的优秀品质, 尤其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 存在对价值观重要性认识不足, 没有做到真学、真信、真用, 在引导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存在照抄照搬等现象。 高校青年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象, 还是培养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实施者, 如果教师自身就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就很难想象如何做到“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二) 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物质崇拜。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生活得到极大丰富与提高。 社会急剧变革为社会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 问题相伴而生。 物质生活的膨胀、精神世界的萎靡等不尽如人意的弊端影响一些人的思想观念, 甚至出现价值观的裂变。 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后的高校青年教师, 自身被打上时代烙印。 青年教师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本身具有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创新意识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等特征, 但某些人同时具有崇尚物质、以自我为中心等特点。 体现在工作中表现出更重视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科研成果而忽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为获取经济效益而忽视本职工作, 寻求“第二职业”等, 这些消极现象如果得不到遏制, 势必阻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推进。
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必推动现代科学技术与信息化的迅速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 而且促进了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 但不容忽视的是, 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一些人更崇拜物质的力量而忽视精神追求。 尤其互联网的迅速普及, 使人们毫无阻碍地畅游在信息的海洋里, 但同时增加了人们辨别是非的复杂性。 对于青年教师而言, 利用科学技术增长知识、拓宽视野的同时, 更需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在多样化的价值体系中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实现路径
(一) 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
在我国处于社会转型与重构的关键时期,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打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根基具有重要作用。 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 需要具备深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土壤, 才能达到“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的效果。 从学校角度而言,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训, 紧紧围绕“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 开展贴近生活、贴近工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 引导广大青年教师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利用校园内各种宣传载体, 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学校各部门紧密配合,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教师教学、科研、生活有机结合, 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立德树人为主题的教育教学活动。 从政府角度而言, 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 尤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政府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宣传方式, 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宣传, 利用网络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递给受众, 同时, 加强网络监督与管理, 打击网络中消极的、反动的价值观念, 净化网络环境, 从源头遏制消极价值观念的产生。
(二) 加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流传至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思想经过历史的冲刷依然闪烁着熠熠夺目的光芒。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家园, 是一个国家能否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证。 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 国家实力的竞争不仅以经济指标作为衡量标准, 文化实力已然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 我国在经济发展、民族振兴的同时, 越来越意识到发展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 就是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取向, 吸收外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作为我国先进文化传播载体的高校青年教师, 更应该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修身立命的根本, 充分吸收中国道德文化的精髓, 塑造个人良好的道德品格。 只有树立崇高的价值理想, 才能肩负起“立德树人, 品行以范”的历史使命。
(三) 注重实践, 在实践中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主席说:“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远及近, 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行为准则, 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 ”5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仅是被动学习的过程, 而是需要受众主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并把它“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诉求, 以此指导自身实践活动的过程,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培育过程本身就是动态、辩证的发展过程。 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 不是将这种价值观念强塞给他, 而是变成自身的价值诉求, 有需求才能从根本上认同这种价值观念。 只有真信、真懂, 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融入教学活动中, 以真情实意传递给学生, 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品行以范。 而向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 同时是青年教师将核心价值观念外化的过程, 这种强化的过程更坚定了青年教师的社会主义信仰, 从更深层面完成了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培育。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我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精神上的指引。自高校扩招以来, 伴随高校教师人数的显著增加, 高校青年教师群体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尤其基于高校青年教师自身具有的时代性特征, 如何对这一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已成为重要课题。受全球化及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 多元文化价值体系逐步形成, 高校青年教师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价值体系中去伪存真,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本文关注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指向,现实状态,实现路径
注释
1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DB/OL].http://www.moe.gov.cn/.http://cpc.people.com.cn/18/n/2012/1109/c350821-19529916.html.
33[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变革中的学术职业:比较的视角[C].北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6:1.
44袁贵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N].人民日报, 2008-04-21.
社会状态 篇5
1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篮球成为现代篮球主旋律
(1)竞技篮球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随着全球商业大流通的形成,民族间的堡垒被打破,社会的生产和消费国际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体育也超越了国界,形成了各种形式的篮球交流,特别是二十世纪国际篮球组织、美国NBA的产生和发展,成为现代篮球国际化的重要标志。现代篮球的国际化主要表现在全球范围内运动全方位展开的客观现象。
f2)竞技篮球的科学化和高水平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科学技术进入跃进时期,新技术革命进程在加速,多学科革命呈现连锁效应,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腾飞,也加速了现代篮球的科学化。
(3)竞技篮球的商业化和职业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充分利用商业手段运作大型篮球竞赛,成为现代篮球的一个重要特征,比如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就是很好的例子。正是因为篮球竞赛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可以吸引广大篮球爱好者直接或间接地观看篮球竞赛,所以为商业运作提供了各种机会。
随着篮球运动职业化程度的深入发展,篮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进入商品化,这就必然促使篮球竞赛走上商业化的轨道,运动员和运动队的技能水平等都将成为商品。篮球的职业化是指运动员从事篮球运动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职业联赛的组织者和运动员通过提供高水平的比赛,在满足人们观赏性需求的同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
2扩大篮球人口成为现代篮球的发展趋势之一
(1)篮球运动的大众化和普及化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改变了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减少了人们的体力劳动强度,导致人类的生物结构和机能退化;伙食结构的改善、活动量的减少,致使人体内的脂肪积累增加;激烈的竞争和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承受着沉重的心理压力。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上述原因导致“文明疾病”广泛蔓延,人类面临着生存危机。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各国积极采取措施,通过体育运动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我国自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以来,参加篮球运动的人数不断增加,篮球正朝着大众化、普及化的方向发展。
(2)篮球运动的多样化和生活化
篮球运动是人与人社会交往、感情交流的重要场合,它以扩展生活空间的形式调节人们的生理和生活,除了正式的篮球比赛以外,各种形式的篮球比赛也不断涌现,例如现在风靡全球的街头篮球赛。
二、新世纪篮球运动的社会学发展趋向
1以人为本是21世纪篮球发展的基本理念
以人为本,即“把人置于发展的中心”,其实质是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建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的社会环境。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篮球运动对人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正积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新世纪的篮球运动将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更加尊重生命,重视健康,保护环境,提升篮球运动的文化素质和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2篮球运动追求健康的价值将得到弘扬
健康不仅是身体强健,还应包括使得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人的健康不仅需要良好的生活习惯,还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体育锻炼。经常参加篮球运动可以提高人体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活性等身体素质,还可以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意识,加强人们相互间的合作与竞争。
3篮球产业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增长,带动了第三产业快速跟进,成本低、投资回收快、产业性强的体育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从职业篮球和娱乐篮球两个方面同步推进以全面提升篮球产业的产值,同时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全世界篮球产业运作者的共识和奋斗目标。随着人们对篮球运动需求的增加,篮球产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继电保护状态评估及状态检修分析 篇6
目前, 电力系统的一次设备, 如电力变压器、断路器以及无功补偿装置等都已开展了状态检修的应用与实践工作, 为了与一次设备的状态检修体系相协调, 同时做到继电保护检修停运时间的减少和可用性与可靠性的提高, 应积极开展继电保护状态检修的研究与实施工作。
1 继电保护实行状态检修的可行性及难点分析
1.1 可行性分析
微机型继电保护具有以下功能:
(1) 自检功能。微机型继电保护具有自检功能, 能够对处理器、前端输入输出回路以及一些外围电路进行自动检测, 同时微机保护的关键部件还能进行功能的自我验证。
(2) 测量和故障记录功能。微机型继电保护能对电压值、电流值以及断路器的开合状态等状态量进行连续测量, 还能对区内或区外故障的响应情况进行记录。
(3) 数据通信功能。微机型继电保护所具有的通信端口使得检测、记录以及测量等保护信息上传至远端成为可能。
上述功能使得微机型保护的状态信息能够不通过侵入的方式被获取和上传, 从而为继电保护运行状况的判别以及状态检修策略的制定提供前提条件。
1.2 存在的难点
继电保护状态检修存在的难点如下:
(1) 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监测问题。继电保护的二次回路比较复杂, 其通过二次电缆与众多电气设备相连。由于节点太多而且很分散, 要想完整实现对二次回路的运行状况以及接线正确性的实时监测难度较大。
(2) 电磁干扰问题。继电保护的工作环境存在较为严重的电磁干扰, 电磁干扰导致的保护误动、拒动等所造成的事故是无法被常规试验方法发现的, 所以必须加强微机保护的抗干扰能力。
(3) 同一次设备检修的配合问题。对继电保护进行检修要先将一次设备停电, 所以一般情况下, 继电保护的检修要在一次设备停电检修时方可进行。
2 继电保护状态评估及故障诊断技术
2.1 状态评估
继电保护状态评估就是指对继保装置的运行状况和健康状况进行技术评估。状态评估要结合继保装置的运行工况、负荷数据、各种状态量数据、家族缺陷信息、故障和事故记录以及以往的检修记录等多方面信息, 按照相关规范的要求、同类型设备的运行经验以及生产厂家推荐的性能指标等判据来对继电保护进行综合性评估。状态评估要对继电保护的运行状况和健康状况予以量化, 并对其打分, 从而使评估结果更具说服力。继电保护的状态评估结果可以分为四类:
(1) A类—正常状态。评估结果为A类则表示该继电保护装置处于正常状态, 各种设备资料完整, 运行数据和各项试验结果都正常, 即使有极少数数据存在一定偏差, 但变化趋势稳定, 未发现任何运行安全隐患。
(2) B类—可疑状态。评估结果为B类则表明该继电保护装置存在一些原因尚不明确的缺陷, 或保护的试验结果表明其可能存在异常, 但由于掌握信息较少, 难以对保护的状态作出最终判断, 需要进一步停电试验。
(3) C类—可靠性下降状态。评估结果为C类表明该继电保护装置存在有比较严重的缺陷, 或保护的试验结果表明其某些部位存在问题, 同时存在问题的部位及原因可以基本确定, 但短期内该缺陷及问题不会进一步发展至事故。
(4) D类—危险状态。评估结果为D类表明该继电保护装置存在非常严重的缺陷, 或保护的试验结果表明其随时都有产生事故的可能。
2.2 故障诊断
继电保护故障诊断就是由继保装置在运行或检修时出现的异常情况, 来对保护异常的原因及程度进行判断。故障诊断的常用方法有综合法和比较法, 其主要内容包括:
(1) 将其与保护装置以往历次试验结果进行对比, 如果运行或试验数据有比较明显的变化, 则说明保护有存在缺陷的可能。
(2) 将其与同一厂家同一类型保护装置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 如果在相似运行条件下试验数据有比较大的差异, 则说明保护存在缺陷的可能性很大。
(3) 将同一保护装置不同相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 如果某一相的试验数据相比于另外两相差异悬殊, 则该相极有可能存在缺陷。
(4) 将其与相关规范所要求的允许偏差范围进行对比, 若试验数据超出范围较多, 就要结合保护装置运行环境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细致分析, 查找具体原因, 或进行进一步试验来查找缺陷。
(5) 综合考虑不同试验项目的试验结果, 对继电保护进行多方位、多参数的判断, 从而获得更为全面、更为准确的结论。
继电保护故障诊断的难点在于保护装置的各种异常表现与实际故障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这就为继电保护的故障诊断设置了不小的障碍, 同时也注定了故障诊断是一个不断探索、反复试验的过程。由于各种继电保护试验技术具有各自的优缺点, 若只采取一种试验方法进行诊断, 难以得到全面而准确的结论, 所以要将多种试验方法结合起来对继电保护进行综合诊断, 以得到全面而准确的试验结果, 这是继电保护故障诊断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3 继电保护实行状态检修的实用化措施
3.1 要全面获取继电保护装置的有效状态信息
微机型保护自身已经具备了强大的自检功能, 能够发现大部分硬件故障, 不过为了更为全面地反映保护装置的实际健康状况, 科学开展的状态检修工作, 还需要实现更多监测功能。
(1) 对开关电源的温度进行监测。通过对开关电源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 并将监测数据上传至远端监测中心, 就能绘制出开关电源自投运起的温度曲线, 再结合开关电源累计工作时间, 就能对其剩余使用寿命进行推算。
(2) 继电保护状态采集量上传。目前电压、电流等状态量都是由测控装置来上传的, 而保护装置处理器所采集的状态量并未上传。为了远端监测中心能够对同一回路的测量值与保护值进行对比, 应对保护程序作相应修改, 使处理器所采集的状态量也可以通过通信接口上传至远端监测中心, 实现对保护装置状态量采集回路的在线监测。
(3) 统计LCD显示屏背光亮起时间并上传。继电保护的LCD显示屏是故障的多发地带, 其故障大多与投运时间有关, 所以要统计LCD显示屏的背光亮起时间, 并将统计数据上传至远端监测中心, 以此来推算LCD显示屏的剩余使用寿命。
3.2 利用远动操作对继电保护二次回路进行试验
若继电保护在检修周期内没有动作信息, 又难以验证保护的出口回路是否正常, 此时可以利用远动操作来对继电保护的二次回路进行试验。
(1) 将短时间停电通知提前下发给电力用户, 尽可能选择用电低谷时间来进行远动试验。
(2) 在远端监测中心发送一次远动指令至保护装置, 在接收到指令后, 保护装置按照指令执行一次跳闸—重合闸操作。
(3) 整个试验过程的停电时间仅需要1到2秒, 对电力用户不会产生很大影响。
(4) 远动试验不仅可以对保护装置的出口回路接线以及开入回路的正确性进行验证, 还能检验断路器是否可以正确动作。
3.3 广泛收集继电保护的家族性缺陷信息
通过收集同一厂家、同一类型、同一批次继电保护的家族性缺陷信息, 可以为运行中的保护提供检修指导, 为保护的状态评估与故障诊断提供依据。值得注意的是, 家族性缺陷所需要收集的样本库一定要足够多、足够大, 单纯依靠地区电力公司的力量稍显不足, 应由省一级电力公司为主导, 联合各地区电力公司以及保护装置的生产厂家, 广泛收集继电保护的各种运行、故障及试验信息和数据, 以汇总分析得出家族性缺陷信息, 作为继电保护状态检修的科学依据。
4 结论
继电保护状态检修的实施能够有效减少设备的停电次数和停电时间, 大大提高继电保护装置的可用时间, 使保护的检修计划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增强了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可靠性, 同时还能降低电网运行和管理的成本,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参考文献
[1]叶远波, 孙月琴, 黄太贵.继电保护状态检修在现代电网中的应用研究[J].华东电力, 2011, 8:1275-1278.
[2]刘路.继电保护状态检修问题探讨[J].云南电力技术, 2010, 6:43-45.
[3]高翔, 刘韶俊.继电保护状态检修及实施探讨[J].继电器, 2005, 20:23-27.
衰减湮灭的状态方程及状态控制 篇7
系统的状态过程既有生成也有湮灭, 在一定条件下, 系统可以通过输入-输出生成, 另一方面, 在某些条件下, 系统的状态则会发生变化, 出现衰减湮灭。状态变化是自然界中普遍的现象, 状态变化是系统原有稳定性的破坏, 在稳定性研究方面, 李雅普诺夫[1]的稳定性理论侧重从数学分析角度的运动稳定性, 衡敛系统[2,3,4]的稳定性理论是基于系统状态的物理稳定性[5], 充分的衡敛系统具有输入-输出平衡的稳定性。用衡敛方程可表达衡敛系统的物理生成, 反之, 用衡敛状态方程也可以分析状态的物理衰减湮灭。耗散结构理论[6]表明开放系统对外进行着物理散失, 衡敛系统是基于系统衰减而构成的收敛系统, 系统的衰减即是系统对外的物理散失。系统的输入及边界条件影响系统的衰减性及状态输出, 因此, 文中根据衡敛系统状态方程进行分析, 得出系统在输入或边界条件变化情况下, 物理状态的衰减湮灭的状态方程, 并进一步分析了物理状态衰减湮灭方程进行应用。
1 方法
采用数学物理的方法, 引用衡敛状态方程, 建立单一因素的系统输入、边界条件变化引起物理状态衰减的湮灭方程, 在方程基础上研究衰灭系统的控制及恢复。
1.1 衡敛状态方程
引用开放系统的收敛表达式, 在一定边界条件下, 一般的基本态衡敛方程:
式 (1) 中:
St——状态值 (量) , 系统状态经过t时后未衰减的状态值 (量) ;
t——系统状态的衰减时间;
M0+——单位时间输入系统的成分中难衰减的值 (量) ;
O——系统的状态衡敛值;
α——衡敛系数, 衡敛系统中可衰减值与衡敛值的比值, 1≥α≥0;
一定条件下在系统的基本态, 当系统由充分衰减的可衰减物质构成时, 衡敛状态方程为:St=α·O (2)
在系统完全衡敛时, α=1, 系统状态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 状态方程为:St=O (3)
1.2 有关概念
物理状态的衰减湮灭是指由于输入或边界条件的变化, 使系统的物理状态值的减少或完全衰减为零的过程, 衰减湮灭可简称为衰灭;衰灭初状态是指开始系统的输入减少或边界条件变化引起系统状态衰减湮灭的起始状态, 衰灭初值用S0表示;衰灭终状态是指系统的状态经过衰减湮灭后表现的新状态, 衰灭终值用S′表示;衰灭时间是指系统状态由S0衰减湮灭到S′所用的时间, 用T表示。
2 系统衰减湮灭状态方程
2.1 衡敛状态的输入-输出平衡方程
当系统的衡敛系数α=1, 系统的衡敛值为常数值O, 此时, 系统中可衰减成分处于输入-输出平衡的状态, 系统在单位时间的输出值是系统中可衰减成分在单位时间的衰减量, 系统可衰减成分的输入-输出平衡就是单位时间输入系统的可衰减量等于系统中可衰减成分在单位时间的衰减量。
设单位时间输入系统的可衰减量为M0-, 单位时间系统中可衰减成分的衰减速率为v, 那么系统中可衰减成分输入-输出的平衡方程为:
2.2 系统状态变化的影响因素
系统输入量的改变和边界条件的变化能够引起系统状态的变化。
根据衡敛状态的平衡方程式 (4) , 在一定条件下, 系统的衰减速率v不变, 当系统的单位时间输入量减小, 系统单位时间输入的可衰减成分M0-减小, 单位时间系统衰减量O·v减小, 系统状态衡敛值O减小, 系统的状态衰减。
当系统单位时间输入量减小至零, M0-=0, 则:O·v=0,
因此, 当系统输入的停止则表现为系统的状态湮灭。
边界条件变化的干扰指在一定输入条件下, 边界条件的量变对物理状态的影响。当系统的边界条件发生变化, 系统的衰减速率v改变。
由式 (4) , M0-=O·v, 在系统单位时间的输入量M0-不变的情况下, 当系统的衰减速率v增大, 则系统衡敛值O减小, 当系统的衰减速率v减小, 则系统衡敛值O增大。
当系统边界条件变化, 系统的衰减速率v增大时, 系统的衡敛值O减小, 系统的状态值减小, 系统发生衰减。
由此得出, 当系统单位时间的输入量减小或停止, 则系统状态值减小, 系统状态发生衰减湮灭;当边界条件变化, 系统衰减速率增大, 则系统衡敛值减小, 系统状态发生衰减。
2.3 系统状态衰灭方程和状态平衡方程
2.3.1 物理状态的衰灭初值
开始发生物理状态衰减湮灭的时间点, 一种时间是发生在系统衡敛值形成的过程中, 一种时间是发生在衡敛值已经形成的稳定衡敛值时期。
无论系统物理状态衰灭的时间发生在哪个阶段, 衰灭初值S0都等于该时间点状态值St, 也就是系统物理状态开始衰灭的初始输入值, 那么, 物理衰灭初始输入相当于系统进行单批次输入情况下的状态模式, 物理衰灭就是单批次系统输入情况下的系统衰减。
把式 (1) 代入式 (5) 中, 则系统状态的物理衰灭初值S0:
设衰减初值时的衡敛值为O0, 即衰减初值时O0=α·O
2.3.2 系统输入减小或停止情况下的状态衰灭方程
系统中可衰减成分在单位时间的衰减速率为v, 在n个单位时间中, 可衰减成分衰减速率的和表示可衰减成分的衰减程度, 设可衰减成分在n单位时间的衰减程度为Svn, 则:
系统状态物理衰灭终值S′是经过S0衰减后保持的系统状态, 则在输入停止情况下:
在持续输入但单位时间系统输入值减小的情况下, 最初的单位时间系统输入为M0, 单位时间减少输入M1, 减小单位时间输入之后单位时间输入值为M2。即:M0=M1+M2
对系统分解, 将系统St分解为由减小输入M1构成的子系统S1和由减少输入M2构成的子系统S2, M1+是单位时间输入S1子系统的难衰减成分, O1是子系统S1对应的衡敛值, a1是O1的衡敛系数, 此时, O0=α1·O1;M2+是单位时间输入子系统S2的难衰减成分, O2是子系统S2对应的衡敛值, a2是O2的衡敛系数。则:
因M0+=M1++M2+, 则:
在一定边界条件, 系统输入减小的情况下, 发生衰灭的子系统S1的衰减终值S1′:
那么, 在系统状态物理衰灭n时的衰灭终值Sn′为:
因M0+=M1++M2+, 则:
2.4 边界条件变化的初态-终态衰灭平衡方程
在一定输入条件下, 不考虑边界条件变化对难衰减成分的影响, 只考虑边界条件变化对系统衡敛值的影响。边界条件量变干扰对系统状态的影响, 可能增大系统的衡敛状态值, 也可能减小衡敛状态值, 甚至使衡敛值湮灭。因此, 在边界条件干扰的情况下, 系统状态的物理衰灭终值S′是一个可以小于也可以大于系统物理衰灭初值S0的状态值。
在一定的输入条件下, 当系统边界条件变化, 系统的物理状态发生衰减湮灭, 系统物理状态的衰灭初值是S0, 此时的衡敛值是O, 单位时间系统中可衰减成分的衰减速率为v, 系统的物理衰灭终值是S′, 衡敛值是O′, 单位时间系统中可衰减成分的衰减速率为v′。
系统的单位时间输入量M0恒定, 则单位时间的可衰减量M0-恒定, 当系统处于输入-输出的平衡状态时, 系统单位时间的物理衰减量等于系统单位时间输入的可衰减成分M0-。
把式 (4) 代入式 (16) , 则衰灭初状态与衰灭终状态的状态平衡方程:
3 结果
在一定边界条件下, 当系统的输入停止, 则系统物理衰灭终值的状态方程为:
在一定边界条件下, 当单位时间系统输入减小, 则系统物理衰灭终值的状态方程为:
在单位时间系统输入恒定, 难衰减成分不受边界条件变化影响的情况下, 边界条件变化对系统衡敛值产生干扰, 单位时间系统衰减初值与衰减终值的衰减量都等于单位时间输入系统的可衰减成分量。状态平衡方程为:O·v=O′·v′
4 讨论
4.1 完全衡敛系统的衰灭方程
在一定边界条件, 系统输入停止的情况下, 当系统的输入成分都是可衰减成分, 则M0+为零, 把M0+代入式 (9) , 则在停止输入的情况下, 物理衰灭终值的状态方程为:
在一定边界条件下, 减小单位时间的系统输入, 当系统的输入成分都是可衰减成分, M1+、M2+均为零, 代入式 (15) , 则在单位时间系统输入减小的连续输入情况下, 物理衰灭终值的状态方程为:
4.2 状态时滞及时滞时间
在系统输入减小、停止或边界条件变化时, 系统由初状态S0衰灭到终状态S′所经历的时间是系统的衰灭时间T, 衰灭终状态S′滞后于状态的初始变化, 因此, 将这种系统物理衰灭终状态滞后于系统初始变化的过程称为状态时滞, 衰灭时间T即是时滞时间。
状态时滞及时滞时间也适用于系统输入增加的情况, 在非连续情况下, 系统的增量输入相当于单次输入, 增量输入的停止是增量系统衰灭的过程, 终状态滞后于增量输入的时间, 也属于状态时滞, 衰灭经历的时间T是时滞时间。
4.3 物理状态的控制及恢复
4.3.1 物理状态恢复的形式
当系统发生物理衰灭, 改变系统输入或边界条件能够实现对系统状态的恢复。
在一定边界条件, 对于因系统单位时间输入量减少而产生的系统衰减, 可增大系统单位时间输入量, 提高系统的衡敛值, 则系统状态可恢复到原有状态。
在一定输入条件下, 当系统的边界条件变化, 系统状态的衰减速率变化, 若没有产生对系统结构的破坏, 可采取改变边界条件的措施, 调节衰减速率, 使系统恢复原有状态值。
系统有不同的边界条件, 分别对系统的衰减速率产生影响, 若边界条件引起系统衰减速率变化, 恢复原有的边界条件或者改变其他边界条件, 都可改变系统状态的衰减速率, 恢复系统的状态值。通过改变其他边界条件的方式, 系统状态值虽然不变, 但构成条件变化。
当系统输入或边界条件发生持续性的改变, 则系统的状态发生相应改变, 并维持新的状态。
在系统发生衰灭时, 对系统输入或边界条件的间断性改变, 产生系统修复作用;对系统输入或边界条件进行持续性改变, 对于系统则产生系统调整或系统改变的结果。
4.3.2 调节输入量的状态控制
在一定条件下, 当系统输入变化引起系统状态变化, 可以通过调节单位时间输入量的方式, 调节系统状态, 使系统恢复原有状态。
一定条件下, 单位时间的系统输入量为M0, 系统状态值S0, 当系统单位时间的输入量由M0减小M1至M2, 则系统的状态值相应衰减为衰灭终值S′。
设定系统状态范围在S′至S0之间。
当系统单位时间输入量减小, 系统状态由S0衰减至S′或者尚未到S′的设定状态时, 通过信息反馈, 增大系统的单位时间输入量, 提高系统的状态值。
在稳定控制的情况下, 系统单位时间的输入量由M2增大M1恢复到M0, 使系统状态恢复到S0, 当系统状态达到S0, 通过信息反馈, 减小单位时间系统的输入量, 使系统状态再次进入衰减的过程。通过反复控制, 系统状态则维持在设定状态范围。
若系统出现单位时间输入量大于M0的情况, 通过数据计算分析, 采取停止输入或者减少单位时间输入量的方式, 使系统恢复到设定衰灭初值S0。
在系统出现衰减, 需要增大单位时间系统输入量恢复系统状态时, 单位时间输入量可以等于M0也大于M0, 若单位时间输入量大于M0, 则需要通过计算, 控制系统衰减时间、反馈信息等内容, 使系统状态处于设定范围内。
4.3.3 初态-终态衰灭平衡方程的分析
当单位时间输入量恒定, 系统的边界条件变化, 对系统状态产生影响, 系统衰灭初状态与衰灭终状态有平衡关系, 即:
系统输入恒定时, 系统原有状态满足M0-=O·v, 在边界条件变化的情况下, 若终状态不能满足M0-=O′·v′则式 (20) 不成立, 那么, 系统衰灭终状态有两个演变的趋势。
若单位时间的系统输入恒定为M0-, 则系统的边界条件进一步调整, 衡敛值O′与单位时间的衰减速率v′调整, 由于系统由不同的边界条件, 系统衡敛值的单位时间衰减速率由多个因素影响, 因此对边界条件的调整包括了单一边界条件改变或者多边界条件改变的情况。边界条件调整的结果直至系统衰灭终值的衡敛值O′与单位时间的衰减速率v′变化调整为满足M0-=O′·v′, 此时状态演变是通过改变边界条件来完成。
在边界条件变化的情况下, 若终状态不能满足M0-=O′·v′, 则系统输入与系统边界条件相互作用, 系统衰灭终值的衡敛值、衰减速率及系统的单位时间输入相互作用的结果, 促使系统单位时间的输入值M0-变化, 调整为输入量Mz-, 并直至满足Mz-=O′·v′, 此时的状态演变是通过改变系统输入量来完成。
当系统衰灭初值与衰灭终值之间不能满足方程:O·v=O′·v′=M0-, 且系统系统的衰灭初状态与衰灭终状态之间存在:O′·v′
4.3.4 改变边界条件的状态控制
在系统单位时间输入恒定, 单一边界条件的量化改变引起系统状态衰灭, 通过边界条件量化恢复来实现系统状态的恢复。
设系统的状态范围在S′至S0之间, 系统在状态衰灭初值S0时的某一边界条件量化值为F0, 当系统边界条件F0量化改变为F′, 系统状态发生衰灭, 系统状态衰灭终值S′。若要使系统工作在S′至S0之间, 当系统状态由S0衰减至S′或者尚未未到S′的设定状态时, 通过信息反馈, 改变边界条件F′为F0, 则系统状态逐步恢复至S0, 若系统状态需要保持在S′至S0之间的某一状态, 则边界条件改变为F′与F0之间的某一量化边界条件值, 系统即工作在对应系统状态。
以有机物降解为例, 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 有机物降解的速率不同, 有机物的状态值不同。
4.3.5 边界条件引发的系统湮灭
系统的生成和维持是在一定边界条件的基础上, 当系统的某一基础边界条件缺失或破坏, 则系统状态成立的条件受到破坏, 系统状态湮灭。若在系统湮灭中系统的结构受到破坏, 则系统成立的综合边界条件受到影响, 即使恢复缺失的边界条件, 也不一定能完全恢复原有的系统状态和系统结构。
4.4 关于衰灭状态恢复的示例
衰减与衰灭恢复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以饮食为例, 动物在摄取食物后获得能量, 食物中能量的释放是一个能量衰灭的过程, 当达到一定的衰减程度, 则进行状态反馈, 补充输入食物, 恢复系统状态。
当系统状态需要维持在一定范围时, 若系统输入高于要求状态范围时, 通过状态反馈作用, 停止系统的输入或增量输入, 经过衰灭过程, 恢复到要求的状态范围。若系统的状态值低于要求的状态范围, 通过状态反馈作用, 增大系统的输入量, 提高叠加系统的状态值, 使系统状态恢复到要求的状态范围, 如:汽车的动力输入。
5 结论
文中通过衡敛系统的状态方程, 对系统状态的物理衰减湮灭进行建模和分析, 得出:
1.在一定边界条件下, 系统的输入停止, 系统发生状态衰灭, 系统物理衰灭终值的状态方程为:
在一定边界条件下, 当单位时间系统输入量减小, 则系统状态衰减, 系统的物理衰灭终值的状态方程为:
一定条件下, 持续性改变系统单位时间输入, 则系统状态改变且维持新的系统状态。
2.衡敛系统中的初态-终态衰灭平衡方程:
系统的单位时间输入值和边界条件是影响系统状态值及状态平衡的因素, 系统单位时间输入量、系统状态衡敛值、系统衰减速率之间相互作用。
3.系统的状态时滞是指系统输入或边界条件的变化引起系统状态变化, 系统的终状态相对滞后。系统状态的时滞时间即是系统状态衰灭时间。
4.在系统状态发生衰减湮灭变化时, 状态控制的方法是针对状态变化方向采取反向操作来改变单位时间系统输入或系统边界条件。
参考文献
[1]秦元勋.运动稳定性的一般问题讲义[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8.
[2]赵峰.开放系统状态的收敛表达式[J].软件.2011, 32 (4) :79-83.
[3]赵峰.衡敛系统的性质及其推导[J].软件.2011, 32 (3) :69-72.
[4]赵峰.系统多衰减模式的状态方程[OL].[2011-8-1].http://www.paper.edu.cn/index.php/default/releasepaper/325content/201108-10
[5]赵峰.物理稳定性的状态模式[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2011, 4 (15) :1376-1381.
变压器状态信息的采集与状态检修 篇8
一、状态信息的采集手段
变压器状态信息分为静态数据、动态数据两类。
变压器的静态数据是指运行前数据, 它与设计、材料、制造工艺、施工安装等因素有关, 主要由厂家和运输、安装等质量决定。动态数据来源于变压器运行和检修等各环节的信息, 该数据是判断变压器状态和检修决策的直接依据。动态数据一般包括缺陷、故障、事故、检修、更新改造、巡视检查等方面的信息, 以及用各种方法所获得的变压器状态检测数据。还包括同类变压器的运行、检修试验、缺陷和故障等相关信息。对于变压器动态数据的采集手段或者说是状态检测方法可分为停电和不停电两种, 其中状态信息的不停电采集对开展变压器状态检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对运行条件下的状态量采集作一介绍。
1、部分不停电试验项目
目前我们常规预防性检修试验中可以买施或者经过改造后可以实施不停电信息采集的状态量有:变压器油色谱、微水含量、油化学、油介损等试验。它们作为变压器最重要的诊断手段, 可早期反映变压器可能发生的固体或金属性过热、放电, 变压器受潮、油质劣化以及绝缘老化等相关问题。
2、巡视检查
电力变压器巡视检查是在每天进行的外观表象的巡视检查, 这可以看出电力变压器异常的体外表, 若定期检发现变压器具有些方面有缺陷就需要加强巡视检查。
3、在线监测
在线监测是典型的不停电采集分析手段, 充分利用实时在线监测信息、, 使其融合到变电变压器状态综合分析体系之中, 对于指导状态检修的深入开展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根据本单位状态检修应用实践, 目前我们对主变压器油色谱, 油温等加装了在线监测装置, 对部分主变加装专门的故障录波器, 对发生的主变故障进行记录。
二、在线监测系统的结构
变压器的在线监测与诊断系统有面向对象的分布式和集控式等原理方案,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和技术经济比较看, 集成分布式系统是发展的主流。系统中通常包含信息、检测及传输、数据处理、状态识别、预报决策等多个单元。
1、信息检测及传输。
按不同的检测对象和诊断目的, 选择相应的传感器检测出反映变压器运行状态的特征量信息。对于集中在控制室监测或需具有远程诊断功能的在线监测系统, 需要将采集信息通过信号电缆或光纤等信息传输单元传送到数据处理单元。
2、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包括前台机预处理和后台机综合处理及分析, 最终提取能真实反映变压器故障的特征量。
3、状态识别 (即诊断) 。
对经数据处理单元的有效数据与规程 (导则) 、历史数据、运行经验及专家知识等进行分析比较, 对变压器故障分类、故障部位定位、严重程度判定等。
4、预报决策 (或在线评估) 。
对状态识别诊断出的故障, 由决策支持系统根据预置的阂值进行报警或由预测分析软件对故障的发展趋势和变压器绝缘安全运行时间 (或称剩余寿命) 等进行评估推测, 为状态维修决策提供依据。
三、在线监测与状态检修
状态检修是以分析变压器状态信息, 掌握变压器状态为基础的, 而在线监测采集的信息是变压器状态信息中的重要组成, 因而在在线监测技术水平发展至高可靠性和高智能化时, 将大大推动状态检修的发展。状态检修其实是主动掌握变压器动态, 观察增量趋势, 重视历史资料, 防止变压器发生故障的重要手段。变压器的最典型的监测装置是实时保护装置, 自身具备进行数据的监测与分析能力, 如微机型变压器继电保护装置。此外许多离线监测的数据、试验数据等均可用于分析。我们可以把开展状态检修基本上归纳为两个层次的工作, 一个是变压器基础管理工作, 另一个是监测技术。基于上述认识, 我们认为在当前应当在变压器状态检修基础上, 注重对状态检管理, 在现有条件下进一步提高监测技术, 慎重选用成熟在线监测系统, 积极推广带电检测工作, 加强基础数据管理与综合分析, 实施中可以采用以状态检修为主, 融修正性检修、周期检修、状态检修三种检修方式为一体的优化检修模式。
参考文献
[1]白建青、张仲秋:《供电设备从定期维修制向状态维修制过渡》[J]青海电力, 1998, (04) .[1]白建青、张仲秋:《供电设备从定期维修制向状态维修制过渡》[J]青海电力, 1998, (04) .
社会状态 篇9
关键词:矿山事故,状态,控制,预警
对矿山事故的预警状态进行控制, 可以很好地掌控矿山的具体状况, 对一些安全隐患和事故提前作出预判, 进而更好地预防矿山事故, 避免矿山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 矿山事故状态控制和状态预警模式
1.1 对矿山开发的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 矿山开发影响着许多方面, 比如矿山开发可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经济利益, 可以开发旅游资源, 打造旅游市场等。但是, 在矿山开发的过程中, 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需要利用状态控制预警系统进行判断和预估, 以有效地规避矿山的安全隐患, 进而减少矿山事故发生的概率。
1.2 有效防范灾害事故的发生
利用状态控制预警模式对矿山的整体情况进行监控, 可以更好地预防灾害事故的出现。其中, 控制预警模式包括对矿山周边环境的监测、矿山内部环境和运动的监测等。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 对矿山进行开发或进行矿山作业, 有效地防范灾害事故的发生。
2 矿山事故中出现的问题和现状分析
2.1 技术手段和安全监管手段落后
当前我国参与矿山开发和选矿的企业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和其他企业。而乡镇企业在矿山事故中出现的比例竟然高达55%.这一现象反映出我国的矿山开发技术、手段和安全监管手段相对比较落后, 科技水平较低, 进而导致安全事故频发, 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2 较大的矿山事故所占比例最高
根据矿山事故的等级来划分, 据数据分析, 我国的大多数矿山事故都出现在较大的事故中, 而一般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别重大的事故所占比例要相对低一些。这就说明, 我国的许多矿山事故都是由于一些技术疏漏或是对状态控制预警不够重视造成的, 没有明确判断孕灾系统所处的状态, 从而引发矿山事故出现。
2.3 人员伤亡比例有所下降
根据数据显示, 近些年来, 我国矿山事故造成的人员死亡数量比2000年前后有所下降。在2005年, 我国矿山事故的死亡人数已经到达了高峰, 之后便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也说明, 近些年来, 我国开始逐渐重视对矿山事故的防范, 加强了对孕灾系统的完善, 并建立了矿山事故状态控制预警模式。
3 矿山事故状态控制预警模式分析
3.1 状态预警
所谓“状态预警”, 就是对孕灾系统所处的状态进行定性判断。它主要是针对矿山存在的安全隐患预判, 以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状态预警是矿山事故中状态控制预警模式中最重要的环节, 因为这个环节可以准确控制灾难的发生, 尽可能减少或杜绝事故的出现。对孕灾系统的状态进行预警和判断, 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同时, 可以及时消除一些安全隐患, 规避安全事故, 从而安全地生产和开发, 尽可能不发生任何矿山事故。
3.2 状态控制
状态控制就是指在状态识别的基础上, 对一些重大的矿山事故进行控制, 以减少特大矿山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提高安全质量。一般情况下, 状态控制模式分为以下几部分。
3.2.1 扰动强度的控制
扰动强度的控制主要是依据系统所处的状态, 根据不同的情况调整扰动的强弱, 从而控制重大事故的发生。当有重大矿山事故出现或有隐患存在时, 扰动强度就会增强, 这也为相关部门和责任人员提供一定的安全预警。要在事故发生之前做足安全措施, 降低矿山事故发生的概率。
3.2.2 状态调整
状态控制实际上就是对状态进行调整, 将靠近临界状态调整为远离临界状态。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矿山开发的稳定性, 确保矿山开发可以安全进行, 有效降低矿山事故发生的概率。
3.2.3 切断连锁反应的链条
任何风险和事故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 也是有连锁反应的。因此, 切断连锁反应的链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从而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一般而言, 矿山事故中的连锁反应包括许多方面, 例如周围环境对矿山状况的影响, 或是天气状况对矿山的影响。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天气或者自然原因引发矿山事故, 无论是山体塌陷还是矿难爆发, 自然原因都占据最主要的部分。
3.2.4 提高对工作人员的安全监测
除了一些自然原因造成的矿山事故外, 施工人员自身的安全操作也严重影响了矿山施工的安全, 很多矿山事故都是由于不得当的操作或者违规施工引起的。因此, 矿山事故中的状态控制和预警模式也应该包括对施工人员安全施工状态的监测, 从而避免因为操作不当而引发的安全事故。
4 结束语
建立矿山事故中的状态控制和状态预警模式, 是防范矿山事故最基础的方法之一。因此, 要不断完善和加强对其的状态控制, 及时切断所有的连锁反应, 规避产生的风险, 提高矿山施工的安全性, 降低矿山事故出现的可能。矿山事故的状态控制和预警模式的建立实际上是对矿山安全基础理论知识的完善, 所以, 要不断对此进行充实, 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矿山施工的安全性, 降低其中存在的风险, 避免矿山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栗继祖.矿山安全行为控制集成技术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 2010.
[2]丁宝成.煤矿安全预警模型及应用研究[D].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0.
社会状态 篇10
中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城市的现代社会转型, 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出现了一群为中国的城市化作出巨大贡献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工。如今, 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广大农村联系城市的纽带, 他们把农民勤劳淳朴的作风带进了城市, 为城市的建设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们又把在城市里学会的新思想、新的生活方式带回农村, 加速了农村的现代化发展。但农民工也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他们把子女留在农村, 或由爷爷奶奶看管, 或寄宿在亲戚家里, 这种儿童就是“留守儿童”。近些年来,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见到的最为广泛的是老人与孩子。“留守儿童”在教育、生活、心理状态上都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关于留守儿童抑郁、犯罪、甚至被害的报道触动人心, 令人扼腕叹惜。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一大弱势群体, 需要社会给予高度关注。
二、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
目前父母外出打工时, 将子女交与其他人进行监护, 通常可分为以下几个监护类型。 (1) 单亲监护。即有父母中的一方留在家中照看孩子, 母亲是最佳人选, 这是最为普遍的一种监护类型。 (2) 祖辈监护即一般由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照顾着, 这种监护方式也是较为普遍一种。 (3) 同辈监护。一般由父母的同辈人即亲戚朋友看管。 (4) 自我监护。即儿童自己管理自己, 通常情况下, 大多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留守儿童, 他们之间互相照顾。儿童在以上四种监护类型下, 吃穿住的水平相差不大。孩子们在物质水平上一般都能得到较好的满足。
在以上四种监护类型下, 留守儿童的闲暇活动和社会交往也有着一定的差异。由于父母或父亲外出务工, 家中没有充足的劳动力, 一部分留守儿童在闲暇时间就要分担一些劳动负担。农村生产具有时节性, 在农忙时期, 父母大都会回家, 再加上现在大多是机械化操作, 儿童就会做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分担劳动负担。农村儿童的娱乐活动比较单一, 看电视和与伙伴闲玩是儿童闲暇活动的主要方式。但由于父母外出务工, 家庭条件的改善以及网络的普及, 一些十几岁留守儿童, 一般是男孩容易出现沉迷于上网、打游戏等不良行为。在社会交往方面, 由于要承担一定的劳动负担, 留守儿童的闲暇时间就相对较少, 与小伙伴的交流也受到了限制。在心理方面, 留守儿童更乐于与那些和自己一样的小朋友交往, 这也限制了留守儿童于外界的沟通交流, 其社会交往呈现封闭性的特征。但值得庆幸的是, 由于父母在外务工, 孩子也有了更多接触城市的机会。很多留守儿童都有在假期和父母一起生活在城市的经历。在城市的生活给留守儿童留下了许多感性、直观的认识和印象, 这会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留守儿童的教育状态
行为动机理论认为, 一个人的动机是影响人们行为的内部因素, 因此学习态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留守儿童深知父母外出务工的主要目的是为其子女当前或未来的教育积攒费用, 从而使他们的下一代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过上比自己更好的生活, 所以他们的学习态度比较端正的。在留守儿童的学习目的中, “考大学”是他们学习的主要目的, 也是他们思考着怎样去改变家庭的现状, 怎样改变自己命运的“最佳”途径。这也是很多外出务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寄托。由于父母外出以及祖辈监护人的年龄相对较大, 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 致使他们不能给予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辅导。心理状况也成为影响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一个因素。留守儿童常常思念在外务工的父母, 尤其是年幼的留守儿童, 这种深深的思念无疑会分散儿童在学习上的注意力, 从而影响其学习成绩。因此, 在大多数留守儿童中, 他们的成绩处在中等水平。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时期, 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必要条件。但在家庭教育方面,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 而无法给予留守儿童很好的家庭家庭教育。祖辈监护人由于受教育水平有限, 以及对孙辈的溺爱, 而无法满足孩子成长的教育, 忽视了儿童的身心健康, 造成了儿童道德教育的缺失。在广大的农村学校教育方面, 大多数教师还没有意意识到留守儿童的教育缺失状况, 从而无法弥补孩子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
四、留守儿童的内心情感
在父母外出之后家庭结构上的不完整、亲子沟通的不连续都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心理和内心情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童年时期是儿童心理情感和社会化基础形成的关键期, 儿童不断地从身边的照顾者中获得最重要的生理和心理支持。正常的儿童会通过与成人的适度依恋关系和情感交流, 形成对社会的基本安全感和信任感。而留守儿童由于这方面的缺失, 很多孩子会变得情感淡漠、自我封闭、缺乏信心和安全感等。很多孩子外出父母普遍回家频率低, 在家停留时间短, 日常电话联系是儿童与父母情感维系的主要途径。在电话中, 父母也只是简单的问候, 太缺乏与孩子的沟通儿童和父母情感上的交流沟通极为匮乏。由于父母长期在外, 留守儿童对外出父母的深深思念和牵挂是他们主要的内心情感, 儿童丰富的内心情感正在逐渐成为他们的心理压力。长时间以来, 这种压力对留守儿童在性格和心理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留守儿童自闭性较强, 对沟通冷漠。由于父母的远离, 大部分儿童表现出更强烈的孤独感, 从而引起了抑郁症、强迫症等一系列心理疾病。
五、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改进政策
要解决好对留守儿童的关怀问题, 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配合的机制。在学校教育方面, 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 老师要认真负责, 有条件的学校最好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人员, 学校要让留守儿童真真切切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要让学生感觉到学校对他们的重视, 以消除他们的“被遗弃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 是儿童社会化的场合,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堂课, 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要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 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父母还应该主动与孩子的老师保持联系, 以便了解孩子的学习和思想状况。为了使孩子能更好的发展, 我们必须还要争取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政府要为维护儿童权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努力地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 使儿童能够享有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只有经过社会、学校、家庭的配合和不懈努力, 我们才能更好的解决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 才能更好的促进祖国下一代的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敬忠, 潘璐.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001.[1]叶敬忠, 潘璐.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001.
[2]刘正奎, 高文斌, 王婷.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7, (2) :177-182.[2]刘正奎, 高文斌, 王婷.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7, (2) :17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