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结余(共9篇)
医院结余 篇1
一、关注医院结余的重要性
虽然医院财务制度明确指出医院是公益性事业单位, 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同时也要求医院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事业的方针;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正确处理国家、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然而归根结底, 评判医院最终经营成果的好坏、是否节约勤俭很大程度上还是体现在医院的经营结余上。另一层面,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医院需要面向市场, 应对竞争, 用有限的资源办更多的事。通过充分利用资源, 有效经营, 才可以扩大医院提供服务的范围。医院有了结余才可以为医院增加资金积累, 进而补充设备、增加人力资源、用于基本建设和重点学科发展, 为医院可持续良性发展提供保障, 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为人民提供医疗服务。如果医院经营不善, 同时政府补贴又不能及时满足医院资金缺口, 那么将直接影响一些公立医院的正常运行。
因此, 医院需要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和监督, 弄清医院结余的影响因素, 规范医院财务行为,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勤俭节约, 强化医院结余管理。
二、新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对医院结余的影响
1、坏账准备计提基数的变化
旧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坏账准备计提基数为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和应收医疗款的期末余额。新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 对应收医疗款和其他应收款进行全面检查, 分析其可收回性, 对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确认坏账损失并计入当期管理费用”, 新制度规定医院对应收医疗款和其他应收款提取坏账准备, 对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不再计提坏账准备。
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核算医院因提供医疗服务而应向住院病人收取的医疗款, 病人出院结算后转入应收医疗款等科目。新医院会计制度考虑其尚未与病人结算的经济实质, 未对其计提坏账准备, 而增加对其他应收款计提坏账准备,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对于大多数医院来讲, 作为医院主营业务产生的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余额要大于其他应收款的余额, 因此坏账准备这一计提基数的变化, 使医院少确认了管理费用, 最终使医院结余增加。
2、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改变
新医院财务制度明确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在1000元及以上 (其中: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及以上) , 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 (不含一年) , 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固定资产确认标准高于旧医院财务制度的标准 (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 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及以上) 。这使得一些在旧制度情况下要确认固定资产的物品, 在新制度要求下要直接列支。这些物品从长期来看只是计入支出的时间不同, 但从短期来看这些物品直接列支无疑会使医院当期结余减少。
此外, 新制度还明确了固定资产维修费的资本化与费用化。新制度规定“为增加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或延长其使用寿命而发生的改建、扩建或大型修缮等后续支出, 应当记入固定资产及其他相关资产;为维护固定资产的正常使用而发生的修理费等后续支出, 应当计入当期支出”。旧制度对固定资产维修费的资本化与费用化规定不太规范, 医院进行直接列支的居多。按新制度规定, 原先可以直接列支的维修费, 现在在会计处理上要进行资本化, 在以后的时间里分期计入支出。由于计入支出的时间延后, 这会使医院当期结余增加。
3、药品加成的取消, 收取药事服务费
新制度要求取消药品加成, 收取药事服务费。据卫生部的新医改方案, 所谓药事服务费, 是指患者享受医生诊断和药品调剂等服务所交的费用。虽然明确了要增收药事服务费, 却没有制订收费标准, 该怎么收取, 按什么标准收取, 还都不甚明了。设立药事服务费, 体现医务工作者的劳动价值, 取消药品加成, 降低患者负担, 这个大方向是好的。但是, 药品加成取消之后, 势必造成医院结余的减少。
4、科研配套经费的列支
新制度规定, 医院开展科研、教学项目使用自筹配套资金发生的支出, 以及医院开展的不与新制度规定的“特定财政和科研项目”相关的医疗辅助科研、教学活动发生的相关人员经费、专用材料费、资产折旧 (摊销) 费等费用, 在医疗业务支出核算。旧制度中科研配套经费通过专用基金进行会计处理, 新制度对科研配套经费直接列支医疗业务支出, 会使医院结余减少。
5、待冲基金科目的设立
新制度规定待冲基金是指核算医院使用财政补助、科教项目收入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购买药品、卫生材料等物资所形成的, 留待计提资产折旧、摊销或领用发出库存物资时予以冲减的基金。待冲基金的设立, 意味着使用财政补助、科教项目收入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购买药品、卫生材料等物资的开支, 无需直接或分期计入医院支出, 而是计入待冲基金, 这会使医院结余增加。
6、医疗风险基金的计提
新制度规定, 医疗风险基金是指从医疗支出中计提、专门用于支付医院购买医疗风险保险发生的支出或实际发生的医疗事故赔偿的资金。计提的医疗风险基金, 按照计提金额, 借记“医疗业务成本”, 贷记“专用基金—医疗风险基金”科目。医院要预提医疗风险基金, 预估医疗风险符合谨慎性原则, 但当计提的医疗风险基金大于医院实际发生的医疗赔偿时, 医院的结余会减少。
三、加强医院结余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1、认真学习新《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
认真学习新《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的实质和内涵, 掌握政策和制度精髓, 学懂、学深、学透。学习新制度对加强医院收支结余管理的举措。依法组织收入, 努力节约支出;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经济管理, 真实反映医院财务状况;实施绩效考评,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国有资产, 维护国有资产权益;加强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 防范财务风险, 提高医院结余管理水平。
2、加强预算约束,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医院所有收支应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科学合理编制预算, 规范医院财务行为, 促进医院结余管理。医院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医院要加强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和考核, 并将预算执行结果、成本控制目标实现情况和业务工作效率等一并作为内部业务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逐步建立与年终评比、内部收入分配挂钩机制, 使医院全员参与到预算中, 进而促进医院的结余管理。
3、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 加大政府投入
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加大政府投入, 实现由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补偿, 完善医疗保障支付制度。取消药品加成后, 采取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等措施, 要通过医疗保障基金支付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予以补偿。目前增设药事服务费, 还不能完全补偿取消药品加成后的医院缺口, 如果政府补贴不能及时到位, 将直接影响一些公立医院的运行。因此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 加大政府投入势在必行。
4、加强医院成本核算, 强化成本控制, 挖掘内部结余潜力
成本管理的目的是全面、真实、准确反映医院成本信息, 强化成本意识, 降低医疗成本, 提高医院绩效。医院的支出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 医院应严格控制人员经费和管理费用。医院应建立健全定额管理制度、费用审核制度等, 采取有效措施纠正、限制不必要的成本费用支出差异, 控制成本费用支出。从内部挖掘潜力, 提高医院结余水平。
5、清理往来款项, 做到各项收支及时入账
实际工作中, 有些单位对已收到的应作为医院收入的款项, 不作收入处理, 而挂在应收账款或应付账款中, 有些单位对已付现金的费用不作为费用支出进行账务处理, 而挂在其他应收款中等等。按照规定应当转作各项收入或各项支出的往来款项不能挂在往来款上, 凡属本年的各项收支都应及时入账, 列入当年收支。实际工作中, 有的单位年终核算时制作会计凭证不是将收入和支出结转“结余”科目, 而是将收入和支出相对转, 结余或透支挂往来款项, 从而使做出来的财务报表虽然收支平衡, 但实际上财务报表不能正确、完整地反映核算单位收支及结余的真实情况。
6、按照规定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提取结余, 做到收支配比
医院应当按照规定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内容, 对全年的收支活动进行全面的清查、核对、整理和结算。凡属本年的各项收入, 都要及时入账;凡属本年的各项支出, 都要按规定的支出渠道列报, 正确计算、如实反映医院全年收支结余情况。需要强调的是, 各项收入要与支出对应, 互相间不能混淆, 以正确反映收支结余, 做到收支配比。
摘要:结余是医院经营成果的重要体现, 也是增加医院事业基金的资金来源。新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对一些会计事项的新标准、新规定, 对医院结余有一定的影响, 医院应明确影响因素并积极应对。
关键词:新制度,结余,影响,建议
参考文献
[1]王振宇、樊俊芝、刘辉: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详解与实务操作[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1.
[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医院会计制度讲解[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3]袁小勇:新医院会计制度:新旧比较与转换操作实务[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4]苏琦、颜维华、刘杰等:对新《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执行过程中相关问题的建议[J].中国医院, 2010, 15 (6) .
[5]王静成、毛向阳:公立医院履行公益性的做法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 2010 (3) .
医院结余 篇2
一、目的
为了进一步加强医院的经营管理,规范分配行为,完善分配制度,保障职工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发挥奖金的激励机制作用,充分调动全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全员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成本意识,实现优质、高效、低耗的管理目标,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促进医院良性发展。同时为了规范奖励基金发放的管理及财务管理的要求,合理核算奖励基金发放的数额。根据“武胜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金计提办法等相关文件精神,并经院委会多次会议研究,在职工大会上、职工代表中反复征求意见,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二、组织领导
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院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组员的奖励基金分配领导小组。
三、奖励基金发放原则及范围
(一)、分配原则:“不劳不得,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的原则。
(二)、分配范围:全体在职在编员工、临时聘用编外人员(包括本年度新考聘、新临聘、退休等情况),奖励基金总量核定,按月计发。
四、奖励基金核算及分配构成(一)、奖励基金总额核算
年终收支结余的30%提计奖励基金;发放标准:人均奖励8000.00元/年。
(二)、月奖励基金核算:
奖励基金总额与本年度职工的工作月份数之总和比,即640.00元/月。见附件1《2014年度职工工作月份数统计表》。
(三)、基金分配构成
1、个人奖励基金:个人在医院工作月份数x640.00元/月;
2、在编在岗奖励:200.00元/年.人;
3、中层干部奖励:200.00元/年.人;
4、院班子成员奖励:400.00元/年.人;
5、业绩突出奖励:100.00-400.00元/年不等。
(四)、个人奖励基金计算工式
个人年奖励基金=个人奖励基金+(在编在岗奖励、中层干部奖励、院班子成员奖励、业绩突出奖励,其中一种或几种)。
五、业绩突出人员推选办法
根据不同岗位的责任大小、技术含量高低、承担的风险程度、工作量的大小等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分配档次,把工作业绩、服务质量紧密挂钩,向业绩优、贡献大、效率高、高风险的岗位倾斜,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真正发挥奖励基金的激励机制作用。业绩突出者人员名单,采取院领导点,科室推,职工反映等多形式产生。具体人员名单见附件2《2014年度业绩表现突出人员名单》
六、工作要求
1、加强对方案实施的监督管理,且符合财经纪律要求。
2、提名业绩突出者,公开透明、公正,广泛征求职工代表的意见。
3、财会人员按规定统计工作人员信息,保证信息真实、准确、全面。
4、院委会加强对方案执行情况的指导和管理。
七、本方案解释权归院委会。
附件
1、《2014年度职工工作月份数统计表》
附件2:《2014年度业绩表现突出人员名单》
XXXXXXXX
“结余资金”正解 篇3
面对代表和各路记者的“逼问”,显然这位局长被这种“不专业”的提问蒙住了。之所以会有财政结余的问题,原因很复杂,这位财政局长似乎用一两句话解释不清。
另外,2013年审计署发布了一组数据,《中央部门单位2012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公开了外交部、发改委、教育部等57个中央部门单位2012年度预算执行相关情况。公告显示,2012年度审计署实际财政支出11.06亿元人民币,较预算结余1.16亿元,中央各部门单位均不同程度存在结余问题。
人们确实不禁疑惑,一方面,政府喊穷,支出压力大;另一方面,政府钱多用不出去,年终结余巨大,为何出现这种会现象呢?
解开误区
财政资金结余真的是“钱多了花不出去”吗?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金融研究室副主任马洪范告诉记者,从理论上讲,财政结余资金是在财政年度内,国家预算执行结果收入大于支出的余额。在财务处理上属结余资金,表现为国库或商业银行的财政性存款结存。适度的财政结余是保障财政平衡的重要因素,而运用财政结余则是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之一。这是理解财政结余资金的第一视角,是站在一个国家或一级政府全局的角度对其年度内财政收支运行结果的总体判断。从微观视角分析,财政结余资金可能出现在部分单位或部分项目。这是理解财政结余资金的第二个视角,是从一级政府或一家单位或一个项目的角度对其年度内财政收支运行结果的具体评判。“我认为,我国当前出现的财政结余资金的问题,需要基于第二个视角进行分析。”马洪范说道。
如果认为是钱多了花不出去,那就忽视了全局态势。财政赤字是我国收支运行的常态,而财政结余资金仅仅是出现在局部地区,个别部门,或者是某个项目上面,属于预算管理层面上的一个问题。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泽彩给记者分析,其实那些具有二次分配权限的部门才是产生结余资金的主要原因,在财政部把资金的大盘子切分到具有分配权限的部门之后,这些部门往往没能把资金落实到项目预算管理上去。因为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预可研论证,由于预可研论证的时间比较长,导致项目资金在当年无法及时划拨,于是形成了项目结余。换句话讲,这是具有二次分配权限的预算部门和单位形成的结余;另外,在预算的执行环节,如政府采购当中,虽然有预算单位启动了采购项目的程序,经过招拍挂等过程,但是到了下半年又由于种种原因停止了,因此导致了政府采购资金的结余;另外还有一些单位为了弥补当年预算执行的一些资金缺口,从其他暂存科目里面调入一些资金,使得账面好看,结果在年末的时候还没有支出去,于是就产生了调入资金的结余。
综上所述,出现财政资金结余的情况,各个预算管理部门具有很大的责任。去年财政部连续发文,要求进一步加强地方财政结余结转资金管理,提出了各级财政部门每年要定期组织清理本级财政结余结转资金,摸清底数、分类处理,切实压缩结余结转资金规模。2013年和2014年底,财政结余结转资金要在上年的基础上分别压缩15%以上,2015年底各地公共财政预算结余结转资金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均不得超过9%。据记者了解,近年来,财政部一直在国家本级和各省结余资金的管理中做出努力,明确规定每年的执行需要提高几个点,结余要减少几个点。从效果中看,预算部门和单位正在逐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结余”的类型
但是,对于结余资金的的诟病并非能在短时期内化解,也许要经历几年或几十年,那么这种财政结余资金为何久拖难解?究其原因,要从结余资金的形成途径来理解。
第一个类型是政策性的,政府根据宏观调控需要,将预算批复的某些资金延缓支出或结转到下年使用,这是形成结余资金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财政超收收入的具体数额要到年底才能较为准确的预计,且其使用严格按程序审批,因此一般要到11月份才做出增加支出的安排,并且主要在12月份支付,当项目无法执行时,只能结转下年使用。
第二种类型是主观意识性的,而且涉及到了预算编制过程。马洪范说:“由于编报不实,支出部门与预算单位多头申报资金,或过多考虑自身利益,不考虑国家财力负担情况,编制过于理想化的部门预算,最后在预算执行环节形成资金结余。”确实如此,一些单位多年以来都形成固性思维,按照惯例要多报预算,钱剩下了总比不够花好一些。并且预算项目不够细化,因为预算做得越粗,单位领导的自由裁量权就越大,可操作的空间就越大。另外由于一个部门只对应一个财政业务处室,那么各业务处室也会站在自身角度考虑,为分管部门争资金,争项目,从而变成各部门的利益博弈的工具。
第三种是制度性的结余,这种结余往往是第二种类型的客观结果。比如,由于部门预算不够细化,尤其是项目支出没有细化预算,使得国库集中支付时依据不充分,不能顺利完成支付,从而导致一部分财政资金沉淀在国库里面。
如何解决
上文提到审计署发布的关于预算执行结果的公告中可以看出,对于预算执行中的几大问题每年都会提及。从中反映出我国在预算管理的理念及制度方面的一些漏洞,每一次的改进都很艰难。
“因此,这就需要运用智慧来进行财政管理理念的改革。”马洪范说,“首先要明确结余资金的归属。对于政策性结余和节约性结余资金,应该继续留归部门或预算单位下年使用。对于编报性结转,制度性结转与体制性结转资金,应该归财政所有并进行重新分配或相应扣减下年度预算资金额度。并且可以细化到具体条文,一方面严格财政管理与预算约束,一方面发挥部门单位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能够做到有奖有罚。”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府预决算报告提到,财政部将推动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即根据国家发展规划和宏观调控需要,编制三年财政规划。据记者了解,编制中期财政规划(三年财政预算)在地方早有试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地方没有落实下去。现在将编制三年滚动预算列入改革事项,有望逐步推进,这也能为解决财政资金结余问题打开一条出路。王泽彩认为,三年滚动预算是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推行的预算管理模式和预算编制方式。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这是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因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是5年一个规划,经济波动也是5年一周期,那么财政政策应该和这5年的经济政策要相匹配。其核心就是跨年度,如果把某一项资金全部累计到某一年,这样对经济周期的波动是不利的,任何一项制度的实施,要有一个路径依赖。中期滚动预算让资金的平衡周期延长了。这是赋予了项目单位更多的自主权,能够更好的提高财政资金利用率。”王泽彩解释道。
医院结余 篇4
一、新旧制度下收支结余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新旧制度下医院收入核算范围的差异
新制度规定:收入包括医疗收入、财政补助收入、科教项目收入和其他收入。可见, 与旧财务制度相比, 新制度对收入进行了重新分类, 去除了药品收入, 将药品收入并入医疗收入核算, 并在医疗收入中新增药事服务费收入。将科教项目收入单列, 旧医院财务制度和旧医院会计制度 (以下简称“旧制度”) 中则将科教资金在医院的专用基金中核算。此外, 新制度对其他收入进行了重新定义:即医院开展医疗业务、科教项目之外的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对其核算内容也进行了修改, 如, 救护车收入不再在其他收入中核算, 而是反映在在医疗收入中。
(二) 新旧制度下医院支出核算范围的差异
新制度对支出进行了重分类, 明确支出包括医疗支出、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科教项目支出、管理费用和其他支出。旧制度中的管理费用不是报表项目, 在期末处理时, 管理费用根据一定比例 (一般根据医务人员和药剂人员比例) 计入药品支出和医疗支出。与旧制度相比, 新制度将管理费用单独列示, 有效保证了医院的医疗收入与支出配比的科学性和真实性。新制度将财政项目支出、科教项目支出单列, 一方面体现了预算管理的理念, 另一方面也与收入中的财政补助收入、科教项目收入相配比。新制度对其他支出的核算内容不再包括医疗赔偿支出, 这是由于新制度新增了医疗风险基金, 医疗赔偿支出从该基金中列支。
(三) 新旧制度下影响支出的具体项目
除了收入、支出的核算范围发生变化之外, 新制度较旧制度在支出相关的会计科目上也发生了诸多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应收款项的坏账准备计提的变化、医疗风险基金的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新增、待冲基金的新增等。
首先是坏账准备计提的变化。体现为计提基数和计提方法的变化。旧制度则规定坏账准备计提的计提基数为年末应收医疗款和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 计提方法为余额百分比法。新制度规定坏账准备的计提基数为应收医疗款和其他应收款。计提方法有了更多的选择, 可以采用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个别认定法等。由此可见, 新制度不再对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提坏账准备, 而是将其他应收款列入计提范围。对于大部分医院而言, 年末应收医疗款大于其他应收款, 在计提方法不变的前提下, 这一变化会使管理费用少确认, 从而增加收支结余。
其次是医疗风险基金的计提。医疗风险基金是新制度新增的内容, 是指按医疗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专门用于支付医院购买医疗风险保险支出或实际发生的医疗事故的赔偿的资金。一方面, 新制度下医疗风险基金的计提会增加医疗业务成本, 从而减少收支结余。但另一方面, 新制度下医疗保险支出及医疗赔偿均从医疗风险基金中列支, 而旧制度下, 这两部分支出均直接增加支出。因此, 计提医疗风险基金对收支结余的影响取决于医院计提的医疗风险基金与实际发生的医疗保险及医疗赔偿支出的比较, 若前者大于后者, 会减少结余, 反之则会增加。
再者是固定资产折旧的新增。新制度规定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新增“累计折旧”科目, 取消了原先的修购基金。对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也发生了改变。固定资产单价提高500元, 其中专用设备单价提高700元。这使一些原先可以确认为固定资产的物品在新制度下直接列支, 从而引起结余减少。此外, 新制度规定, 为维护固定资产正常使用而发生的修理费记入当期支出。旧制度下, 医院对部分维修费往往从修购基金中列支。因此这一改变, 也会引起收支结余的变化。
最后是待冲基金的新增。待冲基金是财政补助收入和科教项目收入形成的资本性支出净值。这一科目的设立, 医院使用财政补助、科教项目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购买其他物资的支出, 计入待冲基金, 而不是在旧制度下计入医院支出, 会引起医院结余的变化。
二、新旧制度下收支结余对比的实例分析
根据以上对收支结余产生影响的因素, 利用某三乙医院的2012年与2011年财务数据, 进行收支结余的比较分析。
新制度下, 收支结余由业务收支结余、财政项目补助收支结转 (余) 、科教项目收支结转 (余) 构成。旧制度下, 收支结余由业务收支结余及财政专项补助结余构成, 其中, 财政补助在业务收支结余中反映。
在本例分析中, 考虑到财政补助、科教补助主要受政策性因素影响, 不属于医院经营可控范围, 且在不同年度间缺乏可比性。因此, 在将2012年与2011年收支结余比较时, 我们根据新制度下业务收支结余的口径, 对比业务收支结余中扣除财政基本支出补助部分。根据该院的实际账务情况以及剔除补助因素, 分析差异, 发现需要调整2012年与2011年差异有三项, 即固定资产折旧、医疗风险基金、坏账准备。
(一) 固定资产折旧
调整方法:根据2012年年初各类固定资产期初余额及2012年各月固定资产增减金额, 按照2011年修购基金的计提比率, 计算2012年应计提的修购基金, 得到数值A, 进而与2012年实际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费B与发生的按2011年旧制度标准从修购基金列支的维修费C比较, 得到因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产生的综合差异D。
计算结果:2012年应计提的修购基金A, 如表1所示。
2012年计提的累计折旧B为3341.42万元, 按2011年旧制度标准从修购基金列支的维修费C为440.9万元。因此, 综合差异为:A-B-C=749.58万元, 即以旧制度的标准, 2012年结余将减少749.58万元。
(二) 医疗风险基金
调整方法:旧制度不计提医疗风险基金, 医疗风险保险及医疗纠纷赔款直接列支。将新制度下计提的医疗风险基金与2012年医疗风险保险支出与医疗纠纷赔款作差, 得到该部分引起的差异E。
计算结果:2012年医疗风险基金计提数230万元, 医疗风险保险支出122万元, 医疗纠纷赔款净支出43.06万元。差异E为:230-122-43.06=64.94万元, 可见在旧制度下, 2012年结余增加64.94万元。
(三) 坏账准备
调整方法:2011年末, 该院以年末应收医疗款和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余额的5%计提坏账准备, 2012年, 以应收医疗款和其他应收款的4%计提坏账准备。
计算结果:12年年末应收医疗款和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余额662.55万元, 按5%计提坏账准备为33.13万元。2012年计提的坏账准备为112.78万元。差异F为:112.78-33.13=79.65万元, 旧制度下, 12年结余增加79.65万元。
综合三方面的差异, 以旧制度为标准, 2012年结余将减少:749.58-64.94-79.65=604.99万元。计算分析结果有利于管理层更加清晰的认识到2012年结余中有近605万是由于会计政策变更引起, 避免了盲目乐观。
三、执行新制度下的收支结余调整需要注意的问题
如前文所述, 新旧制度在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 因此实际工作中, 对收支结余进行调整分析时, 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 提升财会人员业务素质
单位财务人员应当加强新制度的业务学习, 提高业务能力, 系统学习新旧制度的差异点, 正确理解新制度下会计核算的内容, 尤其是对新增的会计科目, 更应正确理解其含义, 确保调整分析时, 对各个差异点核算准确。
(二) 注重分析资料的完整与真实
在进行新旧制度下的收支结余对比时, 应该密切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认真分析影响差异的各个因素, 进而查询并计算与之相关的财务数据, 必要时应当追溯至以前年度, 做到分析资料的完整、真实。
(三) 利用收支结余分析, 提高财务分析水平
通过寻找差异, 计算收支结余在新旧制度下的差异后, 应当同时结合医院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以及其他社会效益指标等, 客观分析医院收支结余的变化, 不断医院的提高财务分析水平, 充分发挥财务的决策支持作用。
四、结论
本文对新旧会计制度下影响收支结余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并利用某医院的财务数据对该院2012年与2011年的收支结余进行调整比较。我们发现, 就本文分析的单位而言, 由于新制度的实施, 业务收支结余较2011年有所增加, 通过调整后的结余对比有利于医院管理层为主的会计信息决策使用者更加清晰地了解医院真实的收支情况。
建议进一步分析可以更加将比较项目更加细化, 如将收入根据收入项目分类别分别列示, 并与相应的支出或者成本进行对比, 以更加有针对性的辨别收支结余各个部分的差异。
参考文献
[1]狄海涛.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对医院结余影响分析[]].当代经济, 2012;8:134-135
[2]莫次峰.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如何撰写财务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 2012;6:91-93
结余资金管理办法 篇5
第十九条 部门机动经费在批复当年未动用的部分作为结余资金管理。
第二十条 年度预算执行结束后,中央部门应在45日内完成对结余资金的清理,将清理情况区分国库集中支付结余资金和非国库集中支付结余资金报财政部。清理后的结余资金,中央部门不得继续动用。
第二十一条 财政部收到中央部门报送的结余清理情况后,应及时发文收回结余资金。
第二十二条 年初财政部发文收回的结余资金数与部门决算批复数据不一致的,以部门决算数据为准,并根据部门决算批复情况对收回资金数进行调整。
第二十三条 年初收回的结余资金数如需调整,中央部门应在8月31日前提出调整申请报财政部。财政部收到中央部门申请后,应及时发文予以调整。
第二十四条 年度预算执行中,因项目目标完成、项目提前终止或实施计划调整,不需要继续支出的预算资金,中央部门应及时清理为结余资金并报财政部,由财政部发文收回。
第二十五条 基本建设项目结余资金的管理,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结余资金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按照《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11号)精神,中央财政科研项目结余资金中符合相关条件的,报财政部确认后,可在一定期限内由项目单位统筹安排用于科研活动的直接支出。具体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五章 控制结转资金规模
第二十七条 中央部门应努力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合理安排分年支出计划,根据实际支出需求编制相关年度支出预算。
第二十八条 预算执行中,中央部门应及时跟踪预算资金使用情况,按照财政部要求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统计,分析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加快执行进度的意见和建议报财政部,并采取措施合理加快执行进度。
第二十九条 对当年批复的部门预算支出中,预计年底将形成结转资金的部分,除基本建设项目外,中央部门报经财政部批准,可调减当年预算或调剂用于其他急需资金的支出。
第三十条 对结转资金中预计年底前难以支出的部分,除基本建设项目外,中央部门报经财政部批准,可调剂用于其他急需资金的支出。
第三十一条 中央部门申请调减预算或对支出用途进行调剂的,原则上应在8月31日前报财政部批准。财政部收到中央部门申请后,应及时办理。
第三十二条 中央部门调减预算或对支出用途进行调剂后,相关支出如在以后年度出现经费缺口,应在部门三年支出规划确定的对应年度支出规模内统筹解决,财政部不再单独安排。
第三十三条 中央部门结转资金规模较大、占年度支出比重较高的,财政部可收回部分结转资金。
第三十四条 财政部对中央部门控制、消化结转资金情况进行考核和通报。对考核排名靠前的部门,通过适当方式予以奖励。对排名靠后的部门,适当压缩以后年度支出规模。
第三十五条 中央部门应对所属单位结转资金规模控制情况进行考核,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第六章 国库集中支付结余资金管理
第三十六条 年度预算执行结束后,中央部门与财政部就预算指标、资金支出情况进行核对。根据核对情况,财政部于1月31日前将国库集中支付结余数据发给中央部门。
第三十七条 中央部门收到国库集中支付结余数据后,应在15日内将国库集中支付结余资金申报核批表报财政部。财政部收到核批表后,应及时发文批复。
第三十八条 年初中央部门申报和财政部批复国库集中支付结余资金时,不得调整支出功能分类科目。如确需调整,在预算执行中另行办理。
第七章 结转结余资金的收回
第三十九条 中央部门应按照财政部收回结转结余资金的文件,及时将资金交回国库。
第四十条 中央部门交回国库集中支付结余资金时,中央部门应及时调整用款计划,财政部应相应调整国库集中支付结余指标。
第四十一条 中央部门交回非国库集中支付结余资金,应在财政部发文规定的时限内将资金交回国库,并将缴款单据印送财政部备查。
第四十二条 收回结转结余资金时,财政部应按照《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财库〔〕192号)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第四十三条 基本建设项目结余资金收回,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结余财政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四条 中央部门在结转结余资金管理中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财政部应责成其进行纠正。对未及时纠正的,财政部可将有关资金收回。
第四十五条 中央部门可以依据本办法规定,结合部门实际情况,制定本部门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的具体办法。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参照本办法的原则,另行制定管理规定。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医院结余 篇6
一、事业单位结转结余的内容
结转和结余是指事业单位年度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它包括:财政补助结转结余, 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和经营结余。
(一) 财政补助结转结余
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是指事业单位各项财政补助收入与其相关支出相抵后剩余滚存的、须按规定管理和使用的结转和结余资金。财政补助结转是从同级财政拨入的当年预算已执行但未完成, 或者因故未执行, 下一年度需要按照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财政补助结余是从同级财政拨入当年预算工作目标已完成, 或者因故终止, 当年剩余的资金。
计算公式为:
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支出 (财政补助支出/基本支出) -事业支出 (财政补助支出/项目支出)
财政补助结余即上式中已完项目当年剩余的资金。
(二) 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
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是指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项收入与各项支出相抵后的余额。其中, 非财政补助结转是指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专项资金收入与其相关支出相抵后剩余滚存的、须按规定用途使用的结转资金;非财政补助结余是指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非专项资金收入与各非专项资金支出相抵后的余额。
计算公式为:
非财政补助结转=∑ (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 本期发生额中的专项资金收入-∑ (事业支出+其他支出) 本期发生额中的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
非财政补助结余=∑ (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 本期发生额中的非专项资金收入-∑ (事业支出+其他支出) 本期发生额中的非财政、非专项资金支出-∑ (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 本期发生额
(三) 经营结余
经营结余是事业单位一定期间各项经营收支相抵后余额弥补以前年度经营亏损后的余额。经营结余是对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结果所作的计量。经营支出应当与经营收入配比。
计算公式为:经营结余=经营收入-经营支出
二、事业单位结转结余的会计核算
事业单位在进行结转结余核算以前, 必须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清理往来款项。即在单位年度结账前, 清理结算各往来款项, 凡属于本年的各项收支都应及时入账;二是全额上缴应缴款项。将应缴未缴款项全额上缴财政;三是与财政核对。即与财政核对年度一般预算收支和财政专户各项缴拨款项;四是与上级主管部门核对。即核对上级补助收入;五是准确计算各项结转结余。
(一) “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的核算
1.“财政补助结转”的核算
“财政补助结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滚存的财政补助结转资金, 包括基本支出结转和项目支出结转。本科目平时一般不核算, 只在期末 (一般在年末) 转账时, 将财政补助收入本期发生额转入本科目贷方, 将“事业支出 (财政补助支出) ”本期发生额转入本科目借方。
年末, 应当对财政补助各明细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分析, 按有关规定将符合财政补助结余性质的项目余额, 转入“财政补助结余”科目。
按规定上缴财政补助结转资金或注销财政补助结转额度的, 按照实际上缴资金数额或注销的资金额度数额, 编制分录:
取得主管部门归集调入财政补助结转资金或额度, 编制相反会计分录。单位发生需要调整以前年度财政补助结转的事项, 通过本科目核算。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 反映事业单位财政补助结转资金数额。
2.“财政补助结余”的核算
“财政补助结余”科目核算事业单位滚存财政补助项目支出结余资金。
年末, 按有关规定将符合财政补助结余性质的项目余额, 转入本科目, 借记“财政补助结转 (项目支出结转) ”科目, 贷记“财政补助结余”科目。
按规定上缴财政补助结余资金或注销财政补助结余额度的, 按照实际上缴的资金数额或注销的资金额度数额, 编制分录:
取得主管部门归集调入财政补助结余资金或额度, 编制相反会计分录。单位发生需要调整以前年度财政补助结余的事项, 通过本科目核算。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 反映事业单位财政补助结余资金数额。
单位在年度预算执行结束后形成的项目支出结余资金, 应全部统筹用于编制以后年度部门预算, 按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 用于本部门相关支出。
(二) “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的核算
1.“非财政补助结转”的核算
“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项专项资金收入与其相关支出相抵后剩余滚存的、须按规定用途使用的结转资金。本科目平时一般不核算, 只在期末 (一般在年末) 转账时, 将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及其他收入本期发生额中的专项资金收入转入本科目贷方, 将事业支出、其他支出本期发生额中的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转入本科目借方。
年末, 应当对非财政补助专项结转资金各项目情况进行分析, 将已完成项目的项目剩余资金区分以下情况处理:缴回原专项资金拨入单位的, 借记本科目 (××项目) ,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留归本单位使用的, 转入事业基金, 不得用于结余分配, 借记本科目 (××项目) , 贷记“事业基金”科目。
单位发生需要调整以前年度非财政补助结转的事项, 通过本科目核算。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 反映单位非财政补助专项结转资金数额。
2.“非财政补助结余”的核算
事业单位设置“事业结余”、“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核算非财政补助结余资金的归集、分配情况。
“事业结余”科目核算单位一定期间除财政补助收支、非财政专项资金收支和经营收支以外各项收支相抵后的余额, 它不含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本科目平时一般不核算, 只在期末 (一般在年末) 转账时, 将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及其他收入本期发生额中的非专项资金收入转入本科目贷方, 将事业支出、其他支出本期发生额中的非财政、非专项资金支出, 以及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的本期发生额转入本科目借方。
同时, 将“事业结余”科目的余额转入“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事业结余”科目期末余额在贷方时:借记“事业结余”科目, 贷记“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事业结余”科目期末余额在借方时, 编制相反的分录。
期末, “事业结余”科目如为贷方余额, 反映单位自年初至报告期末累计实现的事业结余;如为借方余额, 反映单位自年初至报告期末累计发生的事业亏损。年末结转后, 本科目应无余额。
(三) “经营结余”的核算
“经营结余”科目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期间各项经营收支相抵后余额弥补以前年度经营亏损后的余额。本科目平时一般不核算, 只在期末 (一般在年末) 转账时, 将经营收入本期发生额结转入本科目贷方, 借记“经营收入”科目, 贷记“经营结余”科目;将经营支出本期发生额结转入本科目借方, 借记“经营结余”科目, 贷记“经营支出”科目。
期末, 对“经营结余”余额进行进行分析, 如为贷方余额, 反映事业单位自年初至报告期末累计实现的经营结余弥补以前年度经营亏损后的经营结余, 将本科目余额结转入“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贷方, 借记“经营结余”科目, 贷记“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如为借方余额, 则为反映事业单位截止报告期末累计发生的经营亏损, 不予结转。
年末结转后, 本科目一般无余额。如为借方余额, 反映单位累计发生的经营亏损。
事业单位应用会计电算化后, 在编制月度资产负债表时可采用“表结法”核算各结转结余类项目。
三、事业单位结余分配的会计核算
单位实现的结余应按规定对其进行分配, 结余的分配涉及国家、单位、个人等各方面的利益, 必须按国家的法规、制度规定办理。单位非财政拨款结余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 剩余部分可作为事业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单位收支差额。
(一) 交纳所得税
根据税法规定, 事业单位应对经营结余应税所得, 按规定的税率计算缴纳所得税。计提时:
(二) 提取职工福利基金
按规定, 单位可以将事业结余和税后经营结余总额为基数, 按不超过40%的比例提取职工福利基金。计提时:
(三) 转作事业基金
在单位的资金运动过程中, 事业基金可以起到“蓄水池”作用, 用来调节年度之间的收支平衡。如果收入大于支出, 则转增事业基金;如果收入小于支出, 则用以前年度的事业基金弥补其差额。在确定年初预算时, 如支出安排出现缺口, 也可以直接安排一部分事业基金用于弥补差额, 但支出不得超出基金规模, 事业基金不得出现红字。结转分录如下:
参考文献
[1]岑美娣.浅谈事业单位结余及其分配的会计核算[J].财务与会计导刊, 2006 (03) .
[2]王留根.关于事业单位结余分配核算的探讨[J].财会月刊, 2008 (09) .
财政专项资金结余管理的思考 篇7
一、财政专项资金结余的形成及管理状况
(一) 财政专项资金的定义
财政专项资金 (以下简称专项资金) , 是指上级人民政府拨付本行政区域和本级人民政府安排的用于社会管理、公共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经济建设以及政策补贴等方面具有指定用途的资金。这种资金都会要求进行单独核算, 专款专用, 不能挪作他用。
从支出性质分类, 专项资金包括个人部分 (如:专项补贴、专项奖励等) 和公用部分 (如:专项购置、专项修缮等) ;从支出用途分类, 可以将专项资金分为基本建设支出、专项业务费、专项支出购置、专项修缮和其他专项等。
(二) 财政专项资金结余的形成原因
1. 预算编制方面的原因。
在编制每年的部门预算时有的部门单位没有按规定将上年的专项结余编入下一年的预算, 财政预算安排也未考虑部门上年的专项结余, 导致专项结余不仅没有重新安排或收回, 反而逐渐增大。
2. 预算执行方面的原因。
一是项目前期工作做得不够, 缺乏科学论证, 项目不能正常实施, 导致资金长期沉淀;二是由于各种原因, 项目未按批复的计划如期完工, 为了迎接项目验收检查, 将未完工项目挂暂存科目, 又因后续工作缺乏监管, 导致资金长期闲置, 三是项目在执行之前没有经过必要的可行性论证或者因为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考虑不当.导致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而中断最终形成结余资金。
3. 管理方面的原因。
项目按计划实施完成后, 由于加强项目管理、优化设计等原因减少了项目支出而形成的正常财政专项资金结余。部门领导和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认为只要做到了专款专用、不挤占挪用就可, 没有考虑如何按规定处理结余, 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从而导致财政专项资金长期结余。
4. 制度方面的原因。
凡是争取上级对地方重点项目的扶持, 大多数都需要地方资金配套, 这种形式虽然能带动地方投资的积极性, 但是, 多数贫困地区都由于地方财力拮据, 配套资金不能全部到位。由于地方财力方面的原因, 专项资金地方配套不足导致资金不能拨出形成暂时结余。特别是涉及一些社会公益事业和民生工程类的保障性专项, 都涉及到地方配套的资金, 而且配套的比例都较大, 由于地方财力有限, 只能靠借贷款来解决, 导致一些项目的配套资金难以落到实处。配套资金跟不上, 项目就不能及时开工, 上级安排的资金也不能及时拨付, 形成了暂时的结余。
综上, 财政专项资金结余可能结余在项目单位, 也可能结余在财政部门。结余在财政部门的专项资金存在财政专户, 结余在单位的专项资金存在单位账户。
(三) 财政专户的管理状况
财政专户 (或称财政资金专户) 是各级财政部门为核算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 在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开设的资金账户。财政专项资金均存入财政专户, 通过财政专户进行管理。财政专项资金结余留存于财政专户, 以保证专款专用。
随着国家逐步加大对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三农、环保、保障等民生项目的投入, 上级安排的专项资金越来越多, 名目繁多、金额很大。为保证专款专用, 上级财政部门或业务主管部门以文件或制度形式制定了各类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办法, 一般都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和项目单位设立专项资金账户进行核算。项目完工后, 专项资金结余存在专用账户, 每年结转, 长年积累导致出现以下问题。
财政专项资金一般都要求按项目进度和实际需要进行拨付。但在实际拨付到项目单位前, 国库资金采取“以拨作支”方式调入财政专户的情况仍然存在, 不仅虚增预算执行进度, 而且使资金全部沉淀在各个专户, 分散在各个商业银行。一方面导致财政专户积存了大量的闲散财政资金, 另一方面又使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促发展等等所需资金因国库财政资金紧缺而得不到及时满足。
近年来, 财政专项沉淀资金规模日益扩大, 虽然做到了专款专用, 不挤占挪用, 由于没有及时处理财政专项资金结余, 财政专户的数量也超出了当初的预想, 开户银行分散、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现象日益加剧, 严重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由此引发的其他弊端也逐渐浮现并引起重视。
二、对财政专项资金结余管理的建议
(一) 加强对专项资金结余的分类处理
财政等相关部门应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单位进行全面清理, 主要是围绕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安全性、合法性和绩效性开展清理检查工作。掌握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结余情况, 并根据不同情况对专项结余资金做出上交结余款、调整项目或变更使用等具体操作规定, 确保资金的有效规范使用, 使沉淀的财政资金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为了提高专项资金清理的效益, 清理的形式主要通过自查自纠和重点督查结合的方式进行。
(二) 严格预算管理, 提高专项资金安排的科学性
一是在编制预算时, 部门应将上年的专项结余纳入下一年部门预算管理, 以从源头上控制预算;二是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 将绩效评价的结果作为改进预算管理和安排以后年度预算的重要依据, 对绩效评价不达标的项目, 取消项目实施部门下一年度同类财政专项资金的申报资格。
财政和主管部门要认真审查项目立项的相关资料, 实地察看项目前期准备情况, 借以确定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同时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及时拨付资金, 尽可能减少资金拨付环节和资金拨付时间, 避免资金闲置、截留。
第一, 为了提高项目执行效率, 财政部门在分析项目执行情况的基础上, 对执行进度慢、效率不高的项目提出预算调减意见, 调减的预算指标由财政部门批准报备后在同单位不同项目下适当调用, 以减少财政资金支出压力。
第二, 项目支出专项结余, 经财政部门审核确认后, 由各单位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但不得自行改变资金用途。对于跨年度项目, 当年预算已经做了安排的情况下, 财政部门可以适当调减该项目当年预算, 避免项目产生新的年度结余;在安排下一年度预算时, 要认真核实该项目规模及实施情况, 对虚报项目规模、套取财政资金的项目要坚决核减该项目支出预算, 直至取消。完善部门预算管理制度。在认真分析结余资金状况的基础上, 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结余资金管理办法, 从制度上、源头上规范结余资金的管理, 减少结余资金的沉淀, 优化财政资源配置, 对结余资金管理要分类型管理, 统筹安排, 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三) 对专项资金结余实行备案管理
各部门在项目实施完后, 应将本项目专项结余资金情况报财政部门备案, 备案后再根据《行政单位财务准则》关于“已完成项目的专项经费结余, 报经主管预算单位或者财政部门批准后, 方可使用”的规定, 按要求对专项结余资金上缴财政或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按照支出性质的不同, 将结余资金分为三类, 即基本支出净结余、项目支出净结余和项目支出专项结余, 本文探讨的是项目支出净结余和项目支出专项结余。对项目支出专项结余采取财政审核备案管理。财政审批管理, 指各部门使用结余资金时, 要向财政部门提出使用申请, 经财政部门审批后方可动用;财政审核备案管理, 指财政部门在每年年初对部门结余资金进行确认时, 对上一年度的专项结余项目及资金数额进行确认、备案, 各部门按照既定的项目用途结转使用。
(四) 合理安排地方配套资金
中央下达地方资金, 多数要求地方配套, 以使地方更好地履行相应的审核职能, 将政策落实到位。地方财政在履行相应的职责时, 面临着财力不足的困境与接受监督检查时配套不到位的风险。若本级配套资金不到位, 项目不能进行, 上级拨入的专项资金用不出去而形成结余。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各地的财力不均, 在此, 建议考虑各地区的实际情况, 合理安排配套资金分配比例。
对于经济实力较弱的地区, 应合理降低地方配套的比例。由于这些地区财力有限, 仅能保证吃饭及办公经费开支的情况下, 要实现专项资金配套非常困难。在上级专项资金有限的情况下, 为进一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应改变多人有份、利益均沾的“撒胡椒面”式的资金分配模式, 提高资助资金的集中度。
其次, 应提高欠发达地区项目总投资中省级补助资金的比重。从经济欠发达地方财力薄弱、落实配套资金存在困难的现状出发,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项目的上级补助力度, 降低地方财政自筹资金比率, 保证关系民生的环保、计生、社会保障等项目能够及时顺利开展, 以使省级专项资金能够发挥良好效益, 为民造福。
如此, 才能及时将上级财政拨入的专项资金及时拨付到相关项目, 减少专项资金结余在财政部门, 统筹安排资金,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 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管
财政等相关部门要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 对结余资金管理中有违规行为的可以实行问责追究制度, 并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和相关法律制度规定予以处理、处罚。
除了社会监督, 财政部门应联合审计、纪检监察部门进行不定期的联合专项检查, 对历年各单位往来款项、各种不同类型的结余资余进行摸底排查, 找到原因, 提出解决办法, 在分清性质、分清责任基础上统一清理, 彻底解决各种历史遗留问题。对检查中发现的一些违规违纪行为进行通报批评, 真正使单位树立起合理、合法、合规、有效的财政资金使用意识。
摘要:近年来, 财政专项资金结余管理不规范的现象频繁出现, 结余资金长期挂在单位的暂存款科目中, 有的单位和公用经费混用, 改变专项资金用途;有的长期挂在账上未作处理, 导致专项资金沉淀。这种做法违反了我国相关财经法律法规, 影响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各级财政部门应该从加强对专项资金结余的分类处理、严格预算管理, 提高专项资金安排的科学性、对专项资金结余实行备案管理、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管等方面入手, 全面做好财政专项资金结余的管理。
关键词:财政专项资金,结余管理,现状,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冯斌.浅议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的管理[J].事业财会, 2008 (1)
[2].张岚.加强财政专户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J].财政税务, 2006 (7) 下:72-73
[3].李晓菊, 孟威.加强结余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J].会计之友, 2007 (1) :11-12
[4].颜蕾.海南省财政结余资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海南金融2009 (1) :40-42
[5].财政部.2008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M].北京:中央财经济出版社, 2007
[6].魏俊维.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结余管理的建议[J].现代审计, 2012 (2) :29
[7].王耀鹏.加强财政拨款项目支出结余资金管理的对策[J].中国财政, 2009 (14) :73—74
医院结余 篇8
一、全面客观分析预算单位结余资金形成的原因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体制问题, 使结余资金的形成原因十分复杂。客观地说该问题的形成既有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上的因素, 也有预算编制和执行方面的原因。是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比较普遍、长期存在的问题。
(一) 管理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 有些部门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堵塞财务漏洞, 严格界定各项业务的开支范围, 形成一部分结余;另一方面, 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一系列的财政改革措施的实施, 对支出运行的监管力度加大, 从制度上解决了财政资金被截留、挤占、挪用、浪费等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财政资金结余的规模。
(二) 制度方面的原因
现行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均明确规定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制度, 也是形成部门结余资金的原因。
(三) 预算编制、调整方面的原因
一些部门项目预算申报规模大、项目粗且排序不规范, 造成了年初预算编制不细、安排不准确, 与实际支出需求不相称;部门年初预算到位率低, 部分项目预算计划要到年中甚至年底才能下达, 来不及执行, 形成结余;中央专款指标下达较晚, 进而导致地方各级财政部门预算不能及早下达, 预算单位不能尽快执行, 形成结余资金。
(四) 其他方面的原因
一些预算单位在年终结算前未能按照现行财务会计制度有关规定认真清理预算往来款项, 而是采取挂账形式, 虚增结余资金;一些预算单位未能按照项目执行进度, 及时拨付财政资金, 而将资金滞留于本单位内部;还有一些预算单位项目组织执行进度慢, 未能按照预定的项目计划高效实施。大量结余资金的存在, 不仅不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造成公共财政资源的浪费, 也不利于深化部门预算改革。
二、预算单位结余资金管理措施
(一) 完善部门预算管理制度, 为加强单位结余资金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通过建立健全结余资金管理制度, 加强对预算单位结余资金的监管, 才能实现控制结余、减少结余和消化结余的目标。
1.要建立预算编制与结余资金管理的挂钩机制, 加强对预算单位当年财政性资金结余情况的分析, 将结余情况尽快反馈到预算编制环节, 从而增强新年度预算编制的准确性。财政部门要出台具体操作办法, 包括预算调减, 决算调整和调账等具体处理方法, 便于预算单位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就将结余资金编入支出预算, 便于将已完成项目结余资金收回国库。
2.制定项目资金预算安排与执行进度挂钩。对跨年度实施的预算项目, 如果预算执行进度明显迟缓, 财政和主管部门要认真查明原因, 必要时应核减以后年度项目预算, 并对形成的结余资金报请同级政府同意后由财政部门统一调剂使用。
3.改变以往年终单位结余资金自动结转的传统方式, 实行单位上报, 财政审批的结余资金管理办法。从制度上规范结余资金的管理, 减少结余资金的沉淀, 优化财政资源配置, 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二) 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健全动态监控机制, 全面掌握单位资金结余情况
1.要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建立和完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 逐步将监控范围扩大到所有财政资金和全部预算单位, 对财政性资金运作进行全程监督, 做到事前、事中有效控制, 事后跟踪问效, 提升资金透明度和使用效益。
2.认真落实《财政部关于将按预算外管理的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的规定, 将原预算外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范围。细化预算编制, 建立综合预算, 统筹预算内外资金, 控制结余的增加。
3.严格禁止零余额账户向单位实用账户转款, 核实事业结余分配基数, 控制财政性资金结余规模。
(三) 统筹安排单位结余资金,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1.各部门在安排部门预算时, 将当年预算与以前年度结余资金加以统筹考虑, 在预算执行中, 需要追加预算支出的优先考虑用结余资金予以安排。 (1) 预算编制阶段:各部门在编制本部门预算时将结余资金与其他财政性资金予以统筹考虑, 在此基础上编制下一年度部门预算。财政部门在审核部门预算时, 对部门上报的结余资金统筹安排, 并在“二下”时, 将包括结余资金在内的部门预算统一批复。 (2) 预算执行阶段:部门在当年预算之外需要增加项目支出的, 应优先考虑用净结余资金予以安排, 财政部门在考虑追加部门项目预算时, 原则上优先安排部门净结余资金。
2.为了提高项目执行效率, 财政部门在分析项目执行情况的基础上, 对执行进度慢、效率不高的项目提出预算调减意见, 调减的预算指标由财政部门统筹安排使用。
3.项目支出专项结余, 经财政部门审核确认后, 由各部门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但不得自行改变资金用途。对于跨年度项目, 当年预算已经做了安排的情况下, 财政部门可以适当调减该项目当年预算, 避免项目产生新的年度结余;在安排下一年度预算时, 要认真核实该项目规模及实施情况, 对虚报项目规模、套取财政资金的项目要坚决核减该项目预算, 直至取消。
(四) 规范年终单位预算结余资金的核算
1.财政直接支付年终结余资金的账务处理。行政事业单位年终依据本年度财政直接支付预算指标数与当年财政直接支付实际支出数的差额, 进行相应账务处理:借记“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直接支付”科目, 贷记“拨入经费”或“财政补助收入”科目。
下年度恢复财政直接支付额度后, 行政事业单位在使用预算结余资金时, 借记有关支出类科目, 贷记“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直接支付”科目。
2.财政授权支付年终结余资金的账务处理。年度终了, 行政事业单位依据代理银行提供的对账单注销额度时, 借记“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科目, 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如果单位本年度财政授权支付预算指标数大于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下达数, 根据两者的差额, 借记“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科目, 贷记“拨入经费”或“财政补助收入”科目。
下年初恢复额度时, 行政事业单位依据代理银行提供的额度恢复到账通知书, 借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 贷记“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科目。如果下年度收到财政部门批复的上年末下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借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 贷记“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科目。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结余资金的财政监管
(一) 财政主管部门要强化对预算审批的监管, 加大审核力度
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审核。随着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 相关部门要增强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 应与财政部门所制定的规章制度相结合。强化下属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拨款和资金结余的监督管理, 细化审核、确认工作, 使结余资金得到更合理的使用。
(二) 建立预算执行情况按时上报制度, 多方面进行预算监管
对于预算的执行情况, 应区分行政、事业单位的不同性质, 实行统一的上报制度。设立专门的部门或管理小组, 对于其管辖范围内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统一、按时监督管理, 并按期形成书面报告, 及时核对预算执行进度和预算执行情况, 分析预算可能产生的结余, 协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人员调整预算执行情况, 给予合理的建议, 汇总各单位预算执行情况。
(三) 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结余要合理安排, 加大监管力度
对于有关单位结余的资金, 要优先安排、合理安排。同时加大综合统筹力度, 结合各单位特点, 切实将结余资金实用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应把整个区域或系统的结余资金进行综合, 把分散开的结余资金汇总在一起, 由财政部门统一安排运用, 对政策性和多渠道取得并长期闲置的结余, 制定过渡性管理原则, 纳入部门预算。
摘要:文章从预算单位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的形成原因入手, 对预算单位结余资金的管理进行简要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管理措施,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关键词:预算单位,结余资金,管理
参考文献
高等学校结余资金计量方法研究 篇9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今年3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中, 部署盘活和统筹使用沉淀的存量财政资金,强调:“重点推进科技、教育、农业、节能环保、医疗卫生等重点科目资金的统筹,既要统筹安排当年预算资金,也要加快消化历年结转结余资金”, 有效支持经济增长;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的通知》(国办发 〔2014〕70号),将资金范围扩大、严格实行分类处理、合理调整资金使用方向,合理安排资金使用时间,切实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新的 《预算法》和财政部《关于推进地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有关事项的通知》(财预〔2015〕15号)规定,“连续两年未使用、或者连续三年仍未使用完形成的剩余资金,视同结余资金管理,由同级财政收回统筹使用。”同时,为了适应财政预算改革和高等学校业务发展需要,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财政部、教育部及相关部门修订了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对强化高校资金的科学化管理、促进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通知》对每项政府性基金结转规模超过当年收入30%的部分,调入一般公共预算;严格实行分类处理财政资金,对本级财政可在同一类级科目用途下调整用于其他项目,提升高校会计信息质量和财务管理水平;及时清理项目,积极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完善结转结余资金与预算编制衔接,贯穿资金使用的头尾,高等学校资金筹集、使用和分配是高等学校预算管理绩效水平的体现。最后,在高等学校财务报告的主体框架中,正确列报结转结余资金项目是保证高等学校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
二、高校结余资金的内涵及形成意义
(一)高校结余资金的内涵及特点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预〔2010〕7号),财政拨款结转资金是指当年支出预算已执行但尚未完成,或因故未执行,下年需按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财政拨款资金。财政补助结转包括基本支出结转和项目支出结转,财政补助结余是财政补助项目支出结余资金。结转结余资金既包括专项资金执行结余又包括非专项资金执行结余,但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不参与结余分配。在广州市高校结转结余资金清理过程中,把连续两年未使用或3年仍未使用完毕的剩余财政资金统一视为财政补助结余资金。
1.高校结余资金的特点。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将原制度中的“结余”分拆为“结转和结余”,并细化了高校财政资金与非财政资金的核算,可以更好地反映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清晰地反映出财政基本支出资金和项目支出资金的使用和结转结余情况。对财政拨款、非财政拨款、事业收支、科研收支、经营收支等不同性质的资金结转结余进行分类管理,分别正确计算,以规范的会计核算真实反映学校全年各项收入的收支结转结余情况。
2.高等学校结余资金分类表。
(二)结余资金形成的原因
高等学校结转和结余是指在收入、支出相关分类的基础上, 于会计期末将高校支出转入财政补助结转的借方,将高校收入转入财政结转的贷方,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年末,按符合财政补助结余性质的项目余额转入财政补助结余。高等学校的结转结余资金实质上不仅仅是部门预算和资金管理问题,而是各种因素综合反映的结果,是高等学校相关收入、支出不同分类和层级匹配计算的结果。
1.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在高等学校的收入支出表中,财政补助结转结余资金是指高等学校本期财政补助收入与财政补助支出部分相抵后的滚存的财政补助项目结余资金,具有严格的匹配性。用公式表示如下:本期财政补助结转结余= 财政补助收入- 事业支出
2.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
一是非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转资金是指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项资金收入与其相关支出相抵后剩余滚存的、须按规定用途使用的结转资金,设置“非财政补助结转” 科目满足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的管理要求。即:本期非财政补助结转= 非财政专项资金收入- 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
二是事业结余。事业结余是高校在会计期间除财政补助收支、非财政专项资金收支和经营收支以外各项收支相抵后的余额。即:本期事业结余= 非财政非专项资金收入- 非财政非专项资金支出
经营结余。经营结余是高等学校在会计期间各项经营收支相抵后余额弥补以前年度经营亏损后的余额。高等学校的经营收入必须与经营支出相匹配,需单独计算其结余或亏损状况。年末,将经营收入结转入经营余额贷方,将经营支出结转入经营余额科目借方,结转余额为经营结余(亏损不予结转)。即:本期经营结余= 经营收入- 经营支出
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新制度下,非财政补助结转用于核算出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专项资金的收入与支出相抵后剩余滚存的结转资金,强调专项资金。非财政补助结余反映高等学校自年初至报告期末累计实现的非财政补助结余弥补以前年度经营亏损后的余额。其金额是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的余额合计。即: 非财政补助结余= 事业结余+ 经营结余。结转结余表现为事业结转结余和经营结余之和,也可以表达为非财政补助结转与非财政补助结余之和。即: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 非财政补助结转+ 事业结余+ 经营结余。在依法缴纳所得税、计提职工福利基金之后,其余额结转入事业基金。
3.研究结余资金计量的意义。首先,对于高校的长远目标来说,把资金优先用于有利于内涵式发展和提高办学质量的方面, 突出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优先用于所紧缺的急需支撑性项目, 对高校建设发展补充性支持;对于高校阶段性目标来说,将资金聚焦规划期内重大改革、重要政策和重点项目,特别是学科、人才队伍、实验室建设、科技平台等软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其次,教育部将开展2017年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评审工作,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资金优先重点支持以下几个方面:修缮存在安全隐患的教室、学生宿舍、食堂、图书馆、体育馆等房屋建筑物;改造完善地下管网综合设施;校园艺术演出场地修缮及相关设备购置;标志性建筑、古旧建筑抢救性维修;电力增容及供暖锅炉改造;校园信息化建设等综合性、系统性项目; 完善安防、消防、防雷设施;适当兼顾学校教学实验室改造、教学实验室设备购置等教学条件提升项目。
因此,研究结余资金的计量方法意义在于明确学校发展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对资金规划有导向作用,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稳增长、调结构的效用,更好地监督和管理财政资金的结转结余;充分聚焦规划期内重大改革、重要政策和重点项目可以提高财政拨款资金的使用效率,更清晰地反映出政府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的基本支出资金和项目支出资金的使用和结转结余情况;把资金优先用于内涵式发展和提高办学质量的方面,对向科学化、精细化方向看齐将起到重要作用;科学论证资金需求,实事求是、厉行节约的高校财务管理,为政府预算管理与监督服务。
三、结余资金的计量方法研究
资金的计量一方面找出高校在预算管理体制上存在的弊病,如预算部门在利益博弈中,对财政资金的切割和无效支配的问题,如何才能加强事业基金的分类管理,对结转资金区分结转年限和资金来源,分别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或收回统筹,充分发挥事业基金平衡预算和弥补收支差额的功能,真正起到支持高校事业发展的后备军作用;另一方面规范了经济功能分类的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新制度要求高校要遵循收支平衡的原则,事业基金支出不得超出基金规模,事业基金的管理使用必须是以收定支、收支平衡。
(一)高校结余资金的计量方法
1.历史成本计量,统一口径入账。财政结余计量有两种口径, 一种是包含了债务收入和支出,一种是如实反映财政资金的运行状况,根据经济原理的合理性,基本选择后者。高校将新制度与自身情况结合,按政策口径划分,对学校年末结转结余资金按预算单位、项目代码、资金类型、资金所属年度、是否为国库集中支付、结转结余原因等进行梳理,对全年的收支活动进行全面的清查、核对、整理和结算,全面剖析表“内”数据填报口径,准确发现未在表“内”反映的表“外”存量资金。属于本年的收入都要及时入账,学校各二级单位找准拖慢项目支出的问题,对症下药, 拟定计划,及时行动,积极协调,针对存量资金执行率再做一次专项回查。高校将每季度财政存量资金情况与上一季财政存量资金进行比较、分析增减变化及差异原因,杜绝各类虚假列支, 严格控制新增财政存量资金。
2.根据新制度经济分类管理,明确分级负责、分类处理、分别计算各项资金结转结余。高校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对财政拨款、非财政拨款、事业收支、科研收支、经营收支等不同性质、不同结存期限的资金结转结余进行分类管理,分别计算,避免互相混淆。对于高校的会计核算工作来说,就是要做到正确计算,真实反映学校全年各项收入的收支结转结余情况。
3.不违背高校财务制度下,合理结合各类别具体财务制度计算资金的结转结余。将经常性结余和专项结余分类核算分类结转,避免专项资金被挤占,对每一资金项目的收入、支出和结余都设置明细账户核算。高校要按照同级财政部门的规定,对基本建设、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发展长效机制、奖助学金、捐赠配比、本科教学工程、基本科研业务、高新技术研究等项目进行管理;非财政拨款结余要严格遵守财务制度的要求按原规定用途继续结转使用,践行“三严三实”,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基金的支出不得超出基金规模。
(二)高校结余资金的计量方法比较
另外,《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第三章第十二条指出:基本建设项目支出结余资金的确认按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有关规定执行。基建结余是按照全责发生制原则计量。因基建决算包含未部完工的尾工工程,还包括应收和未付款,结余资金不等于货币资金。
基建结余资金= 基建拨款+ 项目资本+ 项目资本公积金+ 基建投资借款+ 代冲基建支出- 基本建设支出- 筹资借款
对于权益性资金的合并,基建拨款结转结余应该是基建拨款减去实际已投资额,具体计算上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做法:第一种是用基建拨款余额减去在建工程的增加额,对于资金已垫付但未下达指标的“据实清算”,能够避免支出进度缓慢,遵循了结算工程实际成本。第二种是用基建拨款余额减去在建工程增加额,再加上应付工程款和应付账款的增加额,实际已投资额中剔除了尚未支付的工程款,即尚未支付的款项不作为支出。基建拨款结转结余按照收付实现制方法来计算更科学。
(三)高校结转结余的财务定位的角色
首先,科学编制预算不偏离实际执行,评价预算编制合理性;其次,高效合规使用科研经费,为科研管理部门提供关于财务信息与财务绩效的参考来合理安排结余经费;最后保证资金使用合法有效,杜绝违法、违纪、违规现象,借助事先招标、经费决算审计减少暂借款、基建、大型设备等结余的虚增。
四、基于对结余资金计量方法采纳的糅合
(一)方法的实用性
提高了预算执行的时效性和均衡性。及时批复预算,加快转移支付预算下达进度;硬化预算约束,严格执行人大审议通过的预算;对不需按原用途使用的财政资金,按规定及时调整用于其他急需或有条件实施的项目。建立动态监控制度,密切关注各项支出及可能形成结转结余的情况,积极压减结余结转资金。每月进行计量支出比例比较,规定已经结题的科研项目经费占全部项目经费比例,建立预算编制与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相衔接的制度,提高了财政支出效益。
(二)方法的采纳及实操性
1.收。对按原规定用途无法支出的结转资金、各部门结余资金和结转两年以上的项目资金,一律收回学校统筹安排,部分项目指标被省财厅全额收回,学校财务处对该类指标予以注销,部分项目指标被省财厅部分收缴,核减使用金额,从源头上避免结余资金产生。
2.调。对按原规定用途难以落实的结转资金,从完善预算编制、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改进专项资金分配等方面入手,按程序调整项目使用方向,用于部门必需的支出。
3.减。实施分类限时管理,对重点项目支出严格按照实施进度和合同约定拨款,实行限时办理。对支出进度慢,但确需按规定用途继续使用的结转资金,对该项目预算和该部门同类项目预算,不再增加数额,并逐步压减。
4.控。对部门单位基本支出严格按照用款计划拨款,实现均衡拨付,对政策要求据实结算、以收定支等特殊项目,推行先预拨、后清算办法,切实加快资金拨付。对实行结余结转资金支出预算单独审批的相关项目,如实、明细反映结余结转情况,然后合理安排结余结转资金,切实控制结转规模。
五、结语
加强高校结转结余资金的计量不仅仅是学校财务部门的工作,还需要各单位的结合实际,提早谋划,促进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的沟通。财务部门应结合资金的结转结余情况,缩短资金到位周期及减少资金滞留时间、拟定执行计划表详细说明项目实施的内容和计划投资额、建立项目进度定期通报机制、建立评估和资金回收机制、建立学校结转结余资金有效管理的节约奖励与执行不力调减的激励机制,从而能够落实主体责任并发挥各部门消化结余资金的积极性。
在新预算法和以盘活资金为主基调的前提下,如何科学测算各类收入、如何科学做好项目规划、规范资金的拨付金额和使用范围、如何避免专款不专用的风险、如何根据项目更改来统筹比例资金、如何均衡结余资金大量存在和现有任务资金缺口较大的不平衡、如何避免结余资金被收回,在季度、中期、年底突击花钱、如何尽快找准拖慢项目支出的问题,对症下药,及时行动, 都是博弈的焦点,这将是后续研究的一个参考方向。
摘要:高等学校的结存资金的数额较大,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盘活存量资金是国务院部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创新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具有重要意义。为响应政府部署盘活和统筹使用沉淀的存量财政资金,有效支持经济增长,切实提高学校资金使用效益,也为了促进财政预算改革和高校业务发展,文章针对高校结余资金计量方法进行研究。首先,文章系统地阐述了资金形成的原因、意义,以及分析高校资金结余的特点、普遍性及存在的资金结余问题;其次,根据高等学校新的财务制度、新的经济功能分类,剖析高校结转结余资金的特点,以及高等学校的收入、支出不同分类和层级匹配计算的结果;最后,对结余资金计量方法采纳糅合,举例基建结转结余的计量方法分析比较,得出选择机制进行博弈,系统归纳研究的结果,为将来如何定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的后续研究的提供一个参考方向。
关键词:结余资金,计量,选择机制
参考文献
[1]邓晶晶.高校结转结余资金分类及形成原因探究[J].新会计,2014(8)
[2]广东省财政厅.广东完善制度机制,扎实推进盘活存量资金工作,2015(5)
[3]常华清.盘活财政存量资金要统筹“四个关系”[J].财政监督,2013(28)
【医院结余】推荐阅读:
结余管理05-14
结转结余资金情况说明07-04
恒生银行结余证明样本06-07
结余资金管理办法07-12
的通知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关于2010年国库集中支付年终结余结转工作10-22
综合医院护士医院感染09-09
医院换药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07-26
【医院整改方案】 关于医院整改方案09-21
“医院护理规划”医院工作计划10-21
城固县医院平安医院汇报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