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教学设计

2024-10-05

《老人与海》教学设计(共12篇)

《老人与海》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8个生字, 正确读写并理解“塑料”“饼干”“节奏”“乐谱”“吉祥”“企盼”“急速”“抑扬顿挫”“相依相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理解课文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 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

3.把握课文的重点词句, 体会句子蕴含的意思, 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具体化的。

教学重点

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 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揣摩作者对老人与海鸥之间感情的真实、具体的诠释, 升华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之心。

教学设计理念

文质兼美的课文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涵,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让学生在阅读中情不自禁地感受文中的喜怒哀乐, 体味文中所表达的真切情感, 解读文中所体现的人文内涵。本课《老人与海鸥》的教学, 正是基于人文教育的目的, 充分彰显人性而设计的。

1.从课文的“经典”语句中, 感悟人文意蕴

教学本课时, 教师在学生认真阅读的基础上, 抓住“海鸥们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 连声鸣叫, 不忍离去。”这一句让学生感悟整个句子的人文意蕴。“海鸥纷纷落地, 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 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十多年了, “老人每天必来”。老人视海鸥为儿女, 对海鸥一片深情。久而久之, 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当老人去世后, 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 连声鸣叫, 后又肃立不动, 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 催人泪下。

2.从课文的关键字眼里, 感受人性关怀。

在本课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敬仰的情感反复阅读课文, 文中“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的“扑”字表明了海鸥非常“恐惧”, 害怕老人离他们而去, 真是伤心欲绝。“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的“脱”字意味着海鸥此时已经“发怒了”, 已经接近失去理智, 拼命要保护老人, 不舍老人离去。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揭示课题

(首先给学生出示昆明电视台台标)

师:看看它的形状像什么?

生:海鸥。

师:知道这是哪个电视台的台标吗?

学生摇头。

师:昆明电视台。一只飞翔的海鸥作为昆明电视台的图标, 可见海鸥在昆明人心目中的位置。在昆明的翠湖边, 有一尊雕像, 和同学们熟悉的许许多多雕像不同的是, 这尊雕像是昆明市全体市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捐款, 为一个普通人, 一个真实的、普普通通的、昆明市的一位退休老人树立的雕像。这位老人与他身边的海鸥, 给翠湖、给昆明、给我们留下的会是一个怎样的感人故事呢?

二、读通读顺句子, 整体感知全文

课文都预习了吗?咱们高年级的学生, 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自己读懂课文, 现在老师就再给同学们少许时间, 由同学们自己自由地再次读一读这篇课文, 课文中的生字旁注有拼音, 大家要留意多练习读一读, 边读课文还要边思考, 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课文读完了吗?课文中的生字都能够读正确了吗?哪位同学来试试?

课件出示:

褪色塑料乐谱滇池 歇落吉祥露营扇动

还有几个词语, 谁愿意来读?

课件出示:

撮嘴呼唤翻飞盘旋

抑扬顿挫扇动翅膀

亲昵交谈肃立不动

啧啧称赞白色旋涡

强调:撮扇啧旋

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词, 你眼前分别出现了哪两幅画面? (“老人与海鸥”, “海鸥与老人”

谁能将两个场景概括起来, 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说了一个什么故事?

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同学读课文都读得特别起劲, 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个自测题, 帮助同学们检查一下, 通过自己的努力, 你的读书到了一个什么台阶?

课件出示:

自测:正确———流利———有感情

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几个句子, 同学们互相评价一下, 他读得怎么样? (课件出示海鸥留恋老人的三段文字。)

虽然海鸥只是小动物, 即便它们不能言语、不能哭泣, 但是我们仍然能从它们与平时大不一样的叫声、大不一样的姿势中看出海鸥对老人———

留恋依依不舍悲痛欲绝

每年冬天, 昆明都会迎来成千上万的海鸥, 成千上万的游客, 而那天, 海鸥送别老人这样的悲壮的场景, 在此之前确是从来没有发生过。作者称它为意想不到的事情。那么同学们, 你对于这意想不到的事能不能提出什么疑问呢?

三、深入文本, 老人与海鸥相伴的美好画面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2~12自然段, 看看联系前文, 你能不能发现文字中的细节, 文字中蕴含的情感, 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海鸥与老人深厚的情感, 解决刚才我们自己提出的问题。

2.和学生分享老人与海鸥相伴的的美好画面。

(1) 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 只为了给海鸥送餐, 跟海鸥相伴。 (我们学校旁的公园一圈将近2里, 年轻人快速步行要15分钟, 走10圈需要两个半小时, 老人绝不可能快步疾行, 他需要多少时间?不是一天这样赶来是———十个年头的冬天的每一天。)

(2) 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 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 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 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这是多么美好的画面, 老人就说过, “白鸥飞处带诗来”我们就试着把这段文字改成诗歌。哪位同学愿意来试一下?)

(3) 老人唤海鸥, 他给海鸥取名, 老人真的认得每一只海鸥吗? (随机点评多音字, 想象老人与独角的故事。)

(4) 老人谈海鸥。 (老人的一言一行, 无一不流露出对海鸥的喜爱。)

四、品读, 究竟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老人的一言一行, 无一不流露出对海鸥的喜爱, 谈到海鸥, 老人似乎不再苍老, 忘记病痛。而就是这一天老人不无遗憾地说:“时候不早了, 再过一会儿它们就要回去啦。听说它们歇在滇池里, 可惜我去不了。”

“可惜我去不了”老人的言下之意是———

生:老人身体已经极度虚弱。

老人没能说出的遗憾是———

生:这一辈子再也无法与心爱的海鸥相伴。

这位老人究竟是什么人呢?请默读下面的这段文字。 (课件出示介绍吴庆恒老人的短文。)

此时你想说什么?

生:老人虽然清贫, 但是在他心中, 海鸥就像自己的亲生儿女, 老人与海鸥就是一生的亲人。

……

当了解到这些, 课文中有一段文字是对老人外貌的描写, 我们怎能放过呢?

课件出示:

他背已经驼了, 穿一身褪 (tuì) 色的过时布衣, 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 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你读到了什么?

生:勤俭、贫穷。

透过这三个褪色, 你想到了什么?

生:老人对海鸥无私的付出, 源于对海鸥深沉的爱意。

五、情感升华, 总结全文

那么刚才, 同学在读海鸥送别老人时提出的疑问, 你们现在理解了吗?

海鸥失去的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带着理解读海鸥送别老人的句子。

师:老人的形象定格在那背着蓝布包, 撮着嘴, 呼唤海鸥们的那张遗像上。

我国著名散文家周国平写过这样一段话:

人生之所以最苦别离, 正因为离别最使人感受到了人生无常。然而, 也正因为离别, 我们更懂得了相聚的宝贵。让我们珍惜亲情、友情, 珍惜人间一切美好的感情。

(伴随着哀而不伤的音乐《假如天有爱意》, 结束本课。)

《老人与海》教学设计 篇2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提炼、整合信息的能力; 提升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来把握人物——桑提亚哥这位硬汉子形象,找出文中人物的内心独白,进一步明确人物的永不屈服的精神和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把握课文的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老人的永不服输的顽强精神,让学生感悟拼争和尊严的意义。教学重点

体味老人的硬汉形象,培养学生永不言弃的拼搏精神。教学难点

1、对文本的文学性欣赏;

2、对“硬汉”精神内核的把握;

3、对失败的深层解读。教学方法

问题研析法,鉴赏讨论法。课时计划:1课时。

具 多媒体。

教学程序及内容

一、导入

(课前播放诗歌朗诵《老人与海》)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在颁奖词中这样说道:“他忠实、勇敢地再现了他所处时代的艰辛和危难”,"他精通现代叙事艺术”。他,就是以三万多字的中篇小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艺术大师海明威。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他的获奖作品《老人与海》。板书

二、作家作品(多媒体展现)

海明威

20世纪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参加两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出生入死,遍体鳞伤。在从事记者工作和写作之余到处冒险,多次死里逃生。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终用猎枪自杀。在艺术上,他那简约的文笔(电报式风格)和多种现代派手法(内心独白)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

故事的背景是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古巴。一位风烛残年的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几乎都快饿死了;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大海走,但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经过三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但许多鲨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但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三、赏析形象

1、老人先后几次与鲨鱼搏斗?结果如何? A用鱼叉杀死一条鲭鲨

失鱼叉,鱼被吃四十磅 B用刀子杀死两条星鲨

鱼被吃掉四分之一; C用刀子杀死一犁头鲨

刀子折断; D用短棍击退两条星鲨

半个鱼身被咬烂了 E用短棍劈打成群鲨鱼

大马林鱼只剩下残骸…

2、老人在什么状况下与鲨鱼接二连三进行搏斗的?

年老体衰 精疲力竭 头昏眼花 右手受伤 左手抽筋 没有食物 缺乏武器 孤立无援

3、小说为什么要描绘鲨鱼的凶残? 对比——力量悬殊的对抗

4、老人愿意和鲨鱼搏斗吗?他是怎么想的?

老人在绝望和希望中挣扎,但还是希望战胜了绝望,和鲨鱼拼搏到底。“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5、如何理解老人与鲨鱼的搏斗?

人与自然的搏斗。人在生存中遇到的一切困难:不幸、厄运、困境、挑战

6、桑地亚哥的失败了吗?你如何看待? 一个不屈服命运的强者,无论环境如何艰苦卓绝,他都凭借无比的勇气和毅力进行了奋勇的抗争。虽屡遭厄运,却从不服输。他的身上体现了人的自尊自强的巨大精神力量。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了的英雄。

6、老人在你心中的形象

一个面临厄运甚至绝境,但却自强自信、敢于挑战的、永不屈服 永不放弃…… 的硬汉子!

四、拓展探究

1、生活中的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从老人身上你获得什么启发? 像老人那样勇于拼搏、奋发向上,做生活中的强者

2、海明威的“硬汉”形象给美国人树立了无与伦比的民族自豪感,中国有吗?

五、作业

如果有一天厄运来临,我…… 板书:

老人:

永不屈服、永不放弃

战胜 海(自然):不幸

厄运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篇3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读写并理解“褪色、亲昵、抑扬顿挫”等词语,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了解真情是文章的灵魂。

2.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3.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体会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学习老人保护动物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

1.通过老人生前为海鸥所做的事情体会老人对海鸥的爱。

2.通过老人去世后海鸥的反应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情。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一、谈话导入,渲染感情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过:“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人与人、人与动物都是如此。今天,让我们随作者走进一个真实的故事,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浓浓真情。

板书课题,学生深情朗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入情入境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写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哪几件事?你能不能把课文划分成两个部分?(理清文章结构)

师板书:老人喂海鸥,海鸥送老人

师:这两件事情你最受感动的是哪一件?(预设:海鸥送老人)老师第一次读课文时,感受和你们一样。在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海鸥的举动太让人惊异了。

三、深入文本,体会人鸥情深

1.简要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感受海鸥对老人的情。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划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并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汇报交流)指名读并谈感受,教师适时评价并指导朗读。

过渡:对逝去的人哀悼、守灵,是人才有的行为,发生在动物身上,是多么令人惊异和震撼啊!

师:同学们,假如当时你就站在翠湖边上,亲眼目睹了海鸥的这些举动,你的脑海中会产生什么疑问?

2.重点研读课文第一部分,体会老人对海鸥的爱。

师:是啊,老人与海鸥之间为什么会结下如此深的感情呢,答案就在第一部分。请同学们默读第一部分,画出描写老人喂海鸥的句子。

(1)指名读

①教师问:老人喂海鸥和一般人有什么不同?从哪些描写中看出来的?

师:海鸥按照老人的节奏起起落落。你知道海鸥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落吗?

师:随着老人边走边放,海鸥有节奏地翻飞雪白的翅膀,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这是一首多么美妙的诗啊。带着对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情体会。

②指导朗读,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

③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在海鸥飞出的有声有色的乐谱里,你看到了什么色彩?听到什么声音?

(2)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老人是怎么呼唤海鸥的?

师:“独脚”指什么?谁能学着老人的样子呼唤一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抑扬顿挫”“亲昵”。)

师:老人把海鸥当做自己的女儿,给它们一个个取了名字。文中对两只海鸥进行了特写,是哪两只?

指名读8~9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从这些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提炼板书:亲密信任)

(3)老人为什么如此爱海鸥,这是个什么样的老人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对于老人的描写。

指生读并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说,这是个什么样的老人?抓住两次“褪色”。

师:十多年的冬天,几千个日子,几万里路程,老人与海鸥就是这样相依相伴。在老人心里,海鸥就是他的儿女;在海鸥心里,老人就是它们的父亲。

四、拓展延伸,体现和谐

师:千言万语都无法表达老人与海鸥带给我们的震撼。2005年底,很多知道这个故事的人被感动了。在很短的时间里,人们捐款数万元,在昆明湖南湖公园老人喂海鸥的地方,为这位可敬的老人塑了一尊雕像,好让他能天天看到海鸥。翠湖边,每到海鸥飞来的季节,市民们会像老人一样,给它们喂食。

老人的声声呼唤犹在耳畔,但是却离他牵挂了一生的海鸥而去了。相信老人一定舍不得,而海鸥更是舍不得。但老人没有远去,他永远活在了我们的心中,他和我们永远在一起。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篇4

《老人与海鸥》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结构清楚, 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唤海鸥、谈海鸥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半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 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 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课文语言朴实, 平凡中饱含深情, 突出了人与动物真挚的感情。教学中要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 让学生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 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迁移, 对比质疑

1. 回答问题。

(1) 出示“老人”图片及外貌描写的文字, 说一说这是怎样的一位老人? (文字:他背已经驼了, 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 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 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预设:这是一位节俭、朴素、平凡的老人) (2) 出示“老人雕塑”图片。这是坐落在昆明市翠湖边的一尊雕塑, 这雕塑的是谁呀? (出示两张图片对比———是那位老人) 同学们, 在你们的心目中, 什么样的人才会拥有雕塑呢? (预设:英雄、伟人、榜样、像詹天佑一样的人) 2.引发期待。这么一位平凡、节俭、朴素的老人, 却拥有着一尊尊贵的雕塑, 这一定有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文本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老人的图片与外貌描写的文字, 让学生感悟老人的普通、平凡、节俭, 然后再出示翠湖边老人的雕像, 在鲜明的对比中制造悬念, 引发学生质疑,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板书课题。

2.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 自学生字词, 在文章中进行批注, 找出让你意想不到的地方, 反复体会。

3. 检查生字词。

4. 汇报检查:

(1) 指名带读, 及时订正。 (2) 男女生比赛读。 (3) 说一说你认为哪个字容易读错, 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5. 仔细观察这两组词语, 你发现了什么?

撮嘴呼唤 抑扬顿挫 啧啧称赞 亲昵说话

盘旋翻飞 扇动翅膀 肃立不动 白色漩涡

(一组是描写老人的, 一组是描写海鸥的。)

6. 课文哪些部分描写老人对海鸥的爱?哪些部分又是写海鸥送别老人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 及时掌握学生的初读情况, 教学生字词, 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理清文章脉络, 为学生感悟人与动物真挚的感情打下基础。

三、精品细读, 感悟内容

1. 快速浏览课文1~13自然段。说一说课文是通过哪几件事来写老人对海鸥的爱? (喂海鸥、唤海鸥、谈海鸥)

2. 小组合作学习。

选择喂海鸥、唤海鸥、谈海鸥三个片段中的一个部分进行学习。做到:读一读———反复体味;说一说———让你感动的地方;找一找———哪些词语突出了情感;悟一悟——这些文字蕴含了怎样的思想。

3. 汇报反馈。

(1) 谈海鸥。“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 (1) 这是老人喂海鸥的一个细节描写。 (2) 创设情境朗读。先指名读, 再自由读。读出老人的细心体贴, 感受老人与海鸥的熟悉默契。) (2) 唤海鸥。“在海鸥的叫声里, 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 (1) 这些文字写老人在唤海鸥。 (2) 学着老人的样子来呼唤呼唤海鸥的名字。 (3) 教师范读, 学生琢磨抑扬顿挫的意思———声音高低起伏、停顿转折, 学生试着抑扬顿挫地读一读课文。 (4) 老人与海鸥之间关系如何) (3) 谈海鸥。 ( (1) 播放视频《老人与海鸥》中老人谈海鸥的片段。 (2) 出示句子:“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 眼睛里带着企盼。”学生齐读。 (3) 看着老人的眼睛, 从他的眼睛里, 你读懂了什么?老人企盼什么呢? (4) 资料补充:吴庆恒老人生前孤身一人, 海鸥是他唯一的寄托。每当海鸥飞临昆明, 老人每天步行二十多里进城给它们喂食, 与它们嬉戏, 风雨无阻。老人每月308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是用来给海鸥买吃的, 为此, 老人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四元五角一斤的饼干, 老人毫不吝惜地买给海鸥, 他知道那是海鸥最喜欢的美食, 他还经常买来鸡蛋、面粉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 而他自己, 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一包的香烟。) (5) 出示句子。“听说它们歇在滇池里, 可惜我去不了。”资料补充:他喂海鸥的地方是翠湖, 而海鸥住在海埂公园, 相距13.9千米, 这时他的腿脚不灵便了, 他又舍不得坐公交车, 他多么想去看看海鸥居住的地方, 可惜他去不了。 (6) 出示:“朋友告诉我, 十多年了, 一到冬天, 老人每天必来, 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设计意图:以读促讲, 以读促思,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得到独特的阅读体验。在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 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中使学生初步感知老人和海鸥之间的真挚感情。

四、情感酝酿, 唤醒真爱

1. 自读自悟。

快速浏览描写海鸥的部分, 说一说哪些地方感动了你? (提示学习方法: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都是深入理解语言的好方法。)

2. 汇报交流。

(抓住海鸥的动作, 体会海鸥的情感。 (1) 急速扇动翅膀, 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 海鸥是想———再细细地看老人最后一眼;瞻仰老人如父亲般慈祥的遗容;向老人表示自己的感激与怀念…… (2) 纷纷落地, 在遗像前站成两行, 肃立不动。这是海鸥们在———对老人表示哀悼;向老人诀别;是海鸥对老人深深的思念使它们收起了翱翔的双翼, 出人意料地自动站成两行, 为亲如父亲的老人守灵, 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3. 引导说话。

(配乐《假如爱有天意》) 假如海鸥会说话, 假如你就是那被老人宠爱过的“独脚”“灰头”“老沙”“公主”……中的一只海鸥, 此时, 你站在老人的遗像前, 你会对老人说什么?

4. 层层引读。

(1) 教师引读:老人走了, 虽然他的背已经驼了, 他的布衣褪了色, 他的布包已经褪了色, 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褪了色, 但他的心里永远没有褪色, 永远是那飞翔的鸥群。 (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 教师引读:怎能忘, 那为了海鸥的每一个冬日?怎能忘, 天地间有声有色的乐章?肃立不动的守护却换不回往日的欢乐, 翻飞盘旋的漩涡却挽不住亲人的脚步。 (学生再次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3) 教师引读:让我们深情地对老人说一句, 您放心吧!一路走好!让我们对海鸥们说一句, 你们别太悲伤, 因为还有我们, 我们将永远在一起!在一起! (学生再次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真正的教学活动是心与心的交流, 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本环节充分引导学生在现实或特定环境中感悟、体验和交流, 在朗读中意会、感悟、体验、产生同感, 尽可能地进入老人与海鸥那浩瀚无边的情感世界, 去领略、品味老人和海鸥的情思, 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 使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更浓些。

五、练笔拓展, 凝结深爱

1. 小练笔。

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 把自己当成“老沙”“独脚”或“公主”……中的一员, 写出你与老人亲昵的一个场景。

2. 汇报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教师学生共同评议。

3. 情感升华。

同学们, 海鸥们极其可爱, 它们每年冬天会飞到昆明的滇池和翠湖, 如果有机会, 大家去看看海鸥, 喂喂海鸥, 去感受人与海鸥的真情, 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位海鸥老人———吴庆恒。

《老人与海》教学设计 篇5

1、认识课文的8个生字,能正确地读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感受人与鸟的浓浓亲情。

4、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感。

5、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海边,您见过海鸥吗?

(大多数的学生没有仔细地观察海鸥,教师简介海鸥──腿及无斑环的细嘴绿黄色,尾白。初级飞羽羽尖白色,具大块的白色翼镜。冬季头及颈散见褐色细纹,有时嘴尖有黑色。第一冬的鸟尾具黑色次端带,头、颈、胸及两胁具浓密的褐色纵纹,上体具褐斑。第二年鸟似成鸟但头上褐色较深,翼尖黑而翼镜小。)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老人和海鸥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引导质疑,指导自学

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阅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你认为这篇课文应该解决哪些问题?小组内比一比哪一个小组问得好,答得好。

三、检查效果,整体感知

1、交流应该解决的问题?

2、学生分节读书。讨论:

课文通过哪些事情来写老人和海鸥之间的情谊的?

3、你认为哪些段落写的好,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一下文章中的感情。

四、细读课文,重点感悟

1、抓住描写老人外貌特点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能够很容易从人群中找出那位老人。

2、想一想老人是如何喂海鸥的?说一说你对老人撮起嘴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这句话的理解,你从这句话中看到了老人和海鸥之间有什么关系或感情。细细地品味一下海鸥依着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这句话,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说一说你从这个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的新字词。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1、复习生字词语。利用字词卡片,开火车读、组词、用词说话等。

2、分段指读课文内容。回顾课文大意。

3、说说课文的写作顺序和重点。

二、研读感悟人鸟情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⑴ 老人为什么要给海鸥起名字?

⑵ 海鸥为什么能听懂老人的呼唤?

⑶ 独脚海鸥为什么能在老人手上吃食?

⑷ 一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为什么立刻动起来?

⑸ 老人为什么说海鸥最讲情谊?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你体会到了什么?

⑹ 老人为什么说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你是如何理解白鸥飞处带诗来这句话的?

2、集体交流,感悟老人和海鸥的情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亲情来。

三、品读送别段,感悟海鸥情

1、海鸥善解人意,是人类的好朋友。海鸥把老人当朋友,老人把海鸥当亲人,海鸥已经和老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仔细读一读课文,读出海鸥的感情来。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研读课文,感悟海鸥情。

3、当我们不得不收起老人的遗像时,海鸥有什么表现?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如果你变成了一直海鸥,此时你会怎么讲?指导学生反复地、深情地地朗读这段话。

四、拓展延伸练,体验升华情

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那一群海鸥中的独脚、或是灰头、老沙、红嘴、公主,你会怎样向老人说?

五、总结话和谐,激发和谐情

1、我们回头想一想,课文的作者是如何围绕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情谊写具体的,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的好,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启发。

《孝心献老人》教学设计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老人曾经对社会和家庭所做出的贡献,激发热爱老人、孝敬老人的情感。

2.了解老人的需求,知道要孝敬老人首先必须了解老人。

3.培养孝敬老人的美德,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孝敬老人。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老人的需求,关注老人的晚年生活,学会孝敬老人。

2.难点:了解老人的需求,在生活中做到孝敬老人。

教学过程

一、猜字导入,揭示课题

1.提问:同学们,知道我国最早的文字吗?

2.猜字游戏:对,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甲骨文,我们今天的游戏就跟甲骨文有关。

(课件出示“鱼、舟、雨”等甲骨文,请学生猜分别是什么字,最后出示“孝”字的甲骨文,请学生根据图片猜猜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3.小结:4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了“孝”字,说明古人非常注重孝敬长辈。孝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交流:家中哪些人是我们的长辈?

5.揭示课题:爸爸妈妈是我们的父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我们父母的爸爸妈妈,是我们的祖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孝心献老人》这个话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欢的“猜字游戏”引入,激发了学习热情,调动了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自然地了解了“孝”字的构字原理,为感悟“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引出课题做好了铺垫。

二、回顾付出,感悟真情

1.交流: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现在年纪大了,可他们也曾年轻过呀。那你知道他们年轻时做过什么工作?取得过哪些成就?

2.小结:看来咱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年轻的时候为家庭和社会做了很多贡献,正是他们的辛苦付出才让我们今天过上了美好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的调查和课中的交流,学生了解了老人曾经取得的成就和所作的贡献,更让他们走近老人,感受了平凡中的真情,激发了因祖辈而骄傲的感情。

3.交流:老人们现在还在尽自己所能为家庭贡献余热,很多老人主动承担起了照顾我们的重任。那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怎样照顾我们的呢?哪件事最让你感动?

4.随机调查:平时到老人家吃晚饭的请举起你的左手;放学回家由老人接送的请举起你的右手。这一双双手代表的是一年365天每天可口的饭菜,代表的是几年如一日风雨无阻的接送啊!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5.激情:其实,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关爱中慢慢长大!看,我们的喜怒哀乐、一举一动始终牵动着老人的心。(课件出示一组“老人和孩子”的生活图片)

6. 小结:听了同学的介绍,看了这些图片,你想对老人说什么?(再次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要迈出孝敬老人的第一步,首先得知道为什么要孝敬老人。从哪一点入手最能打动学生的心呢?老人对孩子的照顾是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的,回忆一件自己最感动的事,唤醒的是他们内心深处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的是学生对尊老敬老的道德认同感。

三、创设情境,激活真情

1.交流调查情况:要孝敬老人,首先必须了解老人心里的想法。课前我们采访了老人,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课件出示“我的祖辈采访表”)

(1)最让老人高兴的事是什么?你们发现了吗?老人最高兴的事一般跟谁有关?

(2) 他们最烦心的事又是什么呢?

2.小结:看来老人最关注的还是我们啊!他们快乐着我们的快乐,烦恼着我们的烦恼,以至于常常忽略了自己!

【设计意图】要孝敬老人,必须了解老人。课前布置学生采访祖辈,了解他们的快乐和烦恼,找出共同点,进一步感受祖辈对晚辈的关爱之情,学生的心灵便会受到进一步的触动。

3. 解读公益广告:难道他们自己没有烦恼,没有需要吗?我们来认识一位奶奶——(课件播放公益广告片《常回家看看》)

(1)奶奶在做饭的时候,在接电话的时候,在看电视的时候,她最希望什么?

(2)她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愿望告诉孩子,而说“忙点好”呢?

4. 反思:老人就是这样,一切以孩子为重,宁肯自己受苦,也不愿把自己的烦恼、需求告诉孩子。如果我们不注意的话,有些无心的行为就会伤了老人的心。让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想一想:你在孝敬老人方面有做得不够的地方吗?有过一些无心的行为让老人伤心吗?

5. 进一步了解老人的烦恼:同学们,老人年纪越来越大,其实在生活和精神上都需要我们的照顾,而这些,都需要我们仔细观察,用心感悟。老师这里有一组真实的照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一组“老人烦恼图”)

【设计意图】为引导学生关注老人的真实需求,教师采用了“事例引路”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看公益广告片《常回家看看》,在换位思考中用心感悟奶奶内心的真实需求,激发了学生对祖辈的感动之情,继而反思自己的不足,从而为后面的导行指明了方向。

6. 讨论:看了这些照片,可能好多同学都想起了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么,我们到底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1) 四人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老师随机小结并板书:努力学习、锻炼、聊天、打电话、问候、看望、倒茶、捶背、讲笑话、拥抱、下棋、小住、旅游、做饭、散步……

(3)写一写自己能为老人做的事:

今天,————————————————。

节假日,———————————————。

(4)交流自己能做到的事。

7.随机采访优秀学生是如何关爱老人的。

【设计意图】感动往往是一时的,把感动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才更重要。本课讨论了方法后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其化作“今天”和双休日的行动;而对优秀学生的随机采访同样对学生的“孝心行动”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四、总结延伸,传递真情

1.落实行动:表达孝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最关键的是要看有没有实际的行动。(课件出示“课后实践表:孝心行动进行时”)

2. 总结: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就跨出“孝敬老人”的第一步,多了解老人,多关心老人,多照顾老人——因为我们是温馨一家人,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课件播放歌曲《相亲相爱一家人》)

【设计意图】对行动记录为第二课时提供了讨论的素材。在《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歌曲中结束本课,带给大家的是温馨和感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感受孝心行动给家人和自己带来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老人、孝敬老人的情感。

2.了解老人的特殊需求,知道要孝敬老人必须尊重老人。

3. 了解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怀。

4.培养学生尊重、孝敬老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老人的特殊需求,正确处理相关问题;了解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怀。

2.难点:在生活中做到尊重、孝敬老人,并能持之以恒。

教学过程

一、交流反馈

1.这个星期你为老人做了什么?

2.老人有什么反应?你做了哪些老人特别高兴的事?

3.爸爸妈妈的评价如何?

4.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孝敬老人的行动只有让大家感到充实和快乐,才有可能长久。在经过了一个星期的孝心行动后,学生、老人、父母肯定都有所感受,肯定有话要说。因此,此刻让学生互相交流,感受孝心行动给家人和自己带来的快乐,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老人、孝敬老人的情感。

二、理性审视

1.交流:在这个星期的行动中,你碰到了哪些困难?(或者:要把这种行为坚持下去,你觉得有哪些困难?)

2.案例聚焦。选取典型案例展开讨论,正确看待老人的一些特殊需求,讨论正确沟通、巧妙处理的方法。

3.随机讨论重阳节、春节等节日如何尽孝。

【设计意图】如果说第一课时“感性的呼唤”让学生掀起了情感的波澜,迈出了“孝敬老人”的第一步。那么,第二课时“理性的回归”就是要让学生静下来了解老人的一些特殊需求,从而认真地审视自己的行为,会碰到哪些困难,可以怎么处理等,旨在解决“孝心行动”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明白孝敬老人难在坚持,也贵在坚持。

三、关注社会

1.看书,了解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

2.交流本地区关爱老年人的相关措施。

3.讨论:对社会上的老人,我们又该怎么对待他们呢?

(先4人小组讨论,之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教材介绍了一些古今中外尊老敬老的活动,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了解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本地区关爱老年人的相关措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其实关爱无处不在,关爱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自然地引出“我们该怎么做”的话题,将“孝敬老人”由家庭延伸至社会。

四、引发思考

1.出示2000年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增长趋势图,了解概况。

(课件出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3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左右,并以每年3.2%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2亿,约占总人口的14%;而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4.5亿。老龄化是现代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 交流:你们今年几岁了?如果再过50年呢?

3. 展望:到那时,你最希望的会是什么?

4. 总结: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尊重、关心、孝敬老人,其实就是尊重我们的未来!

【设计意图】“孝敬老人”是一个情感性话题,把握情感,品德活动才能显示更强的生命力。本课教学的思路是“感性的呼唤,理性的回归”,如果没有感性的呼唤,学生的情感是冷漠的;如果没有理性的回归,学生的行为是短暂的。只有两者兼顾,教学才可能是有效的。孝敬不是强势对弱势的关注,不是居高临下的给予,而是一种自身的情感需要,是一种情感上的温暖。整堂课洋溢的就是这种人性的温暖。

(作者单位: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

浙江嘉兴314400)

《老人与海》教学设计 篇7

设计理念:“啄”个小小的“洞眼”看文本, 紧扣“情义”一词, 围绕文题、文眼来理文路, 品文采, 教学中采用“以读代讲”“品词析句”等教学方法, 让学生充分朗读, 注重有特色的句子让学生加以品味, 让学生的情感随文跌宕起伏、产生共鸣, 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字, 内化感情。学生轻松自由地穿行于长文之中, 沿着文字的血脉, 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设计中弥漫着浓浓的品文析句气氛, 潜心会文的语文味, 读、思、品、说、写都得到了训练, 朴实中凸显扎实, 平实中彰显厚实, 实现了长文短教的目的。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从老人的神态、动作、语言以及海鸥的动作描写中, 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3.学习作者是如何抓住细节描写, 把故事写真实、具体的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 体会人与动物的和谐之美。难点: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研读, 感悟深深的情1.入境, 再现感人故事 (1) 美读词语:撮嘴呼唤、应声而来、抑扬顿挫、啧啧称赞、翻飞盘旋、瞻仰遗容、肃立不动。 (2) 呈现画面:喂鸥、唤鸥、谈鸥、送别。 (3) 串讲故事:把喂鸥、唤鸥、谈鸥、送别几个画面串起来讲。设计意图:这样既给学生回顾故事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锻炼了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扣文眼, 理文路: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老人赞美海鸥的这句话, “海鸥最重情义, 心细着呢。”“情义”是什么意思?文章哪里写的是老人对海鸥的情, 哪里写的是海鸥对老人的义?设计意图:抓住文眼走进文本, 去体会老人对海鸥的情, 海鸥对老人的义, 师生共赏和谐画面。鲁迅先生说得好, “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 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同样,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紧扣文眼来突破教学。2.入景, 欣赏和谐画面画面一:喂鸥句子1:他背已经驼了, 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 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 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 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 从城郊赶到翠湖, 只为了给海鸥送餐, 跟海鸥相伴。 (1) 三个“褪色”说明了什么? (体会老人的节约、拮据) (2) 老人的生活是如此拮据, 可是对海鸥呢?补充资料:老人工资:308元/月饼干:4.5元/斤香烟:0.2元/包设计意图:资料的补充, 帮助孩子们理解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 对海鸥那种与众不同、超乎寻常的爱。句子2: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 退开一步, 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 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 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 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 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1) 从哪些词体会出老人的动作是那么娴熟, 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 那么和谐? (2) 着重体会“扫”字并引导学生读这句话:海鸥来得多了, 吃得快了, 请你欢快地读——海鸥来得更多了, 吃得更欢了, 请你更欢快地读——海鸥吃得心满意足了, 老人也放慢了速度, 谁能这样来读——设计意图:这样引读, 读出了层次, 读出了梯度, 更读出了老人与海鸥默契、和谐的画面。 (3) 如果蓝天做纸, 海鸥就像跳动的音符, 这乐谱演奏的是一支 () 的歌?请同学们想象画面说一说。 (快乐之歌、幸福之歌、和谐之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文字, 又深化了对文章的理解。画面二:唤鸥“你看你看!那个脚上有环的是老沙!”老人得意地指给我看, 他忽然对着水面大喊了一声:“独脚!老沙!起来一下!”老人的每句话后面都缀着一个感叹号, 连续用了5个。从感叹号中, 你读出了什么?设计意图:解读文本, 不仅要关注重点字词, 而且要关注那些特殊的标点符号。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就是读者与文本、作者对话的过程。通过解读标点, 让学生走进老人那份得意、那份快乐、那份幸福与满足的内心。更走进了作者对老人深深的敬意中!过渡:小小的感叹号, 它承载的是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 它折射的是老人对海鸥深深的情呀!画面三:谈鸥句子:谈起海鸥, 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谈起海鸥, 老人的眼睛为什么会立刻生动起来?引导学生抓住“生动”一词体会这是老人十几年来, 对海鸥爱的倾注, 也是海鸥带给老人快乐、幸福的表现。设计意图:这三个画面的学习, 主要抓住老人的衣着、动作、语言的描写, 走进老人与海鸥相伴的场景, 主要通过体会细节, 丰富画面, 品味重点语句, 进行语言训练, 并将解疑与感悟自然结合。二、品读, 体悟浓浓的义画面四:送别句子1:一群海鸥突然飞来, 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 连声鸥叫, 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 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句子2: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 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 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过了一会儿, 海鸥纷纷落地, 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 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句子3: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 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 翅膀扑得那样近, 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1) 结合平时的积累, 请学生用一个词表达海鸥此时的心情。 (恋恋不舍、难舍难分、焦急万分、心如刀绞) (2) 结合插图, 联系生活, 让学生理解想象此时的感受并相机指导读出个性化体会和感受。 (3) 引导学生重点解读“扑”, 作者为什么要用“扑”而不用“飞”呢?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细细揣摩、鉴别、品味。①“人”“鸟”之别, 扑是人的行为, 飞是鸟的本能, “扑”反映出老人与海鸥是一家人, 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②“缓”“疾”之别, “扑”写出了海鸥靠近老人遗像速度十分快, 而“飞”则可快可慢。③“轻”“重”之别, “扑”把海鸥对老人的关切之情、难舍之情、眷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飞”的程度要浅得多。设计意图:阅读教学, 我们要引领孩子懂得如何遣词造句, 引领孩子不仅要注视文字的躯体, 更要透视文字的灵魂, 把文字背后的意思读出来, 这就是创造。过渡:一个“扑”字赋予了海鸥人一样的情感, 面对即将离去的老人遗像, 海鸥是千般的不舍, 万般的留恋。多么悲壮的画面, 足以震撼每个人的心。 (4) 指导朗读。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以读为本, “读”占鳌头。从文本来看, 这篇文章的读点应定在15、16、17三个自然段, 因此, 这一环节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个别读, 小组读, 男生、女生、师生比读, 到最后的配乐诵读。5.小练笔:a.海鸥们还会做出哪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b.假如你是那群海鸥中的一个 (独脚、灰头、老沙、公主……) , 此时你会诉说些什么?可能还会做些什么呢?c.假如你是旁观者中的一员, 你会说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呢?设计意图:海鸥们对老人的那份富于灵性的眷恋, 带给人们的是深深地震撼, 无言的感动。课文共6处用了省略号, 最后一处省略号单列一段, 这种特殊的用法, 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巧妙之笔。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读点”, 还要从语言表达上关注“写点”, 本文的“写点”就在这里。过渡:短暂的生命却换回了爱的永恒, 老人对海鸥深深的情, 海鸥对老人浓浓的义, 这感人至深的和谐画面, 将永远定格在每位读者的心中。三、回旋画面, 体会写法 (1) 作者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情感写真实, 写具体的? (2) 课文13自然段是这样写的“朋友告诉我, 十多年了, 一到冬天, 老人每天必来, 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作者这里为什么不用“对”而用“和”?这一自然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对”是单方面的, “和”表示的是双向的。过渡段, 承上启下的作用) (3) 题目“老人与海鸥”可以换成“老人的海鸥”“海鸥的老人”“海鸥与老人”吗?设计意图:阅读教学的另一大任务是体会习作表达, 这环节的设计体现了从“阅读”走向“习作”, 从“教教材”走向了“用教材教”, 真正用课文让学生“学语文”。四、搭设平台, 语言实践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感受深的句子积累下来。 (2) 推荐邓启耀博客 (http://dengqiyao.blshe.com) , 与作者交流对话并阅读原文《寂寞鸥灵》。 (3) 小试身手:学习本文的写法, 写一写你和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筻

《老人与海》创新设计与教学反思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 《老 人与海 》中老人的形象特征。

2.体会 《老 人与海 》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重点难点】

1.“硬汉子”形象特征的把握。

2.老人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今天, 我们要讲一个老人的战斗故事, 他的战斗对象是鲨鱼,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战斗中, 老人拥有哪些影响战斗胜负的东西呢? 最后又是谁赢谁输呢? 让我们来看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二) 合作学习

讨论: 影响战斗胜负的因素有哪些?

(由学生讨论得出, 以下因素可供参考)

1.武器 (装备)

2.后勤 (补给)

3.对手

4.环境

5.战前准备

6.身体状况

7.战斗意志

(三) 进入文本

思考1:《老人与海》中, 老人经历了几次战斗? 对手怎样?

明确: 老人共进行了五次战斗

一条鲭鲨

两条铲鼻鲨

一条犁头鲨

两条星鲨

成群结队的鲨鱼

思考2:老人每次战斗的武器分别是什么? 武器使用效果如何?

鱼叉———沉了

绳子———断了

刀子———钝了、断了

绑着刀子的桨———断了

短棍———丢了

舵把———折了

思考3:老人战斗的环境如何? 后勤补给如何?

环境:大海———鲨鱼的天下

补给:老人远离大陆, 靠自己一人, 仅以大马林鱼肉为食

思考4:老人每次战斗的身体状态如何? 战斗结果如何?

第一次: 之前和大马林鱼搏斗三天两夜, 手受伤

结果:杀死一条鲭鲨;失鱼叉, 鱼被吃四十磅

第二次:手上的伤加重

结果:杀死两条铲鼻鲨;鱼被吃掉四分之一

第三次:吃点马林鱼肉, 攒些力气, 手淌血

结果:杀死一犁头鲨;刀子折断

第四次: 里里外外都累乏了, 手活活地痛

结果:击退两条星鲨;半个鱼身被咬烂了

第五次:又痛又发僵, 伤口和身上的一切用力过度的部位痛得厉害

结果:用短棍和舵把劈打成群鲨鱼;大马林鱼只剩下残骸

(四) 深入理解

思考1:我们说《老人与海》是“一个老人的战斗”, 准确来说, 是一个老人与鲨鱼的战斗。老人最终只得到了一副鱼骨架, 却几乎九死一生。其实, 如果老人早点放弃这条鱼, 根本就不需要冒险与鲨鱼战斗五次。那么, 老人为什么不放弃这条鱼呢? (用课文的一句话来回答)

明确:“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你尽可把他消灭掉, 可就是打不败他。”

思考2:对老人而言, 大海和鲨鱼有什么更深的意味?

明确:小说意象的象征意义:

(允许多样解读, 以下仅为参考)

大海象征人生舞台、生活困境等。

鲨鱼象征邪恶、厄运、坎坷、挫折、艰难、生命中的对手等。

(五) 深化主题

思考1: 根据上面主旨句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你尽可把他消灭掉, 可就是打不败他。”) , 除“鲨鱼”外, 我们还可以为下面这句话填一个怎样的表对象的词语? 为什么?

“一个老人与 _______ 的战斗”

明确:自己 (引导学生理解主题: 与自己的战斗———一个人最难战胜的不是困难, 而是自己。 )

思考2:那么, 桑地亚哥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呢? (用若干能适合他的“关键词”概括)

明确: (可以不苛求词性。以下仅供参考)

荣誉、尊严、坚持、毅力、意志、决心、不绝望、不低头、不言败、不放弃

结论:老人=硬汉子

(六) 知人论世, 深究主题

那么, 作者海明威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为什么要创造出这样一个“硬汉子”老人形象?

明确:《老人与海》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授奖委员会的评价是:

勇气是海明威创作的中心主题。

《老人与海》写的是一个老人, 展现的却是一个世界。

(七) 作业布置

作文:与自己的战斗

可资示例的人物:霍金、贝多芬、海伦·凯勒、司马迁、越王勾践等。

二、教学反思

(一) 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老人与海》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选入的一篇文章。选入课本的部分, 写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 是小说临近结尾的部分, 也是小说情节的高潮。从书中的描写, 我们可以看到, 老人与鲨鱼的搏斗共分五个回合。用鱼叉杀死一条灰鲭鲨, 鱼叉被带走, 大马林鱼被吃掉40磅;用刀子杀死两条铲鼻鲨, 大马林鱼被吃掉四分之一;用刀子杀死一条犁头鲨, 刀子折断;用短棍击退两条星鲨, 大马林鱼半个身子都被咬烂了; 用短棍劈打成群结队的鲨鱼, 短棍丢掉又用舵把, 大马林鱼再也没什么可吃的了, 只剩下残骸……五个回合的搏斗结果却是一无所有。

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但是, 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 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 他不屈服于命运。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 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 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 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 一个失败的英雄。

(二) 对选取教学切入点的反思

《老人与海》教学设计 篇9

第一处:一个“与”。引导学生审题, 与《老人的海鸥》作比较, 扣“与”字推想课文应写什么。通过初读印证推想:课文既写了“老人对海鸥”, 又写了“海鸥对老人”。题为文之眼, 在寻常的题目上着力, 抓住一个“与”字, 既了解了课文内容, 又理清了文章结构。

第二处:两个“扑”。课文中有一段这样写道:“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 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 翅膀扑得那样近, 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此段值得关注, 特别是对“扑”字:为什么要用“扑”而不用“飞”呢?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细细揣摩、鉴别、品味:“人”“鸟”之别———“扑”是人的行动, “飞”是鸟的本能, “扑”反映出老人与海鸥是一家人, 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缓”“疾”之别———“扑”写出了海鸥靠近老人遗像速度十分快, 而“飞”则可快可慢。“轻”“重”之别———“扑”字把海鸥对老人的急切之情、难舍之情、眷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飞”的程度要浅得多。这一品味语言文字意蕴的过程, 就是透过语言触摸情感的过程, 就是与作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第三处:三个“褪色”。课文在第2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他背已经驼了, 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 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 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这句话中用了三个“褪色”, 这正是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引导学生去触摸“褪色”的背后:从“褪色”可以看出老人的节约与拮据, 虽然对自己不舍, 却对海鸥们十分舍得;从“褪色”可以看出时间之长, 十多年了, 每个冬天的每一天老人都要为海鸥送餐。

二、关注语言形式

这方面的教学应侧重在课文的第一部分, 即“老人对海鸥”部分, 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人对海鸥就像对亲人一样呢?学生通过潜心会文, 自读自悟, 形成自己的不同见解。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对“每天”“只是”“亲昵”“抑扬顿挫”“很小心”“褪色”“企盼”等描写老人衣着、动作、语言、神态词句的品析, 一步步走进老人的内心深处, 一层层感受老人对海鸥的浓浓亲情:老人对海鸥的爱化在他喂海鸥的细微动作里;老人对海鸥的爱化在他对海鸥亲昵的语言里;老人对海鸥的爱化在他褪色的衣着里;老人对海鸥的爱化在他生动的眼神里。这样, 既关注了言语内容, 更关注了言语形式:课文是抓住老人的衣着、动作、语言、神态把他对海鸥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教学也从“教教材”走向了“用教材教”。

三、关注语言表达

从本文来看, 在语言表达上一要关注“读”, 二要关注“写”。

《老人与海》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材分析

1.文本特点、亮点

《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它可以说是一部关于“人的寓言”。作品一经发表就震撼了整个欧美文坛, 被公认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小说之一。课文《老人与海》的节选, 描绘了主人公桑地亚哥勇敢顽强地与鲨鱼搏斗的过程, 表现了一种英勇无畏的硬汉精神。小说的情节、人物相对简单, 甚至许多内容的描述是重复的, 但其中蕴含的深刻主题往往不易品透, 很有挖掘的必要和价值, 是小说教学中主题品读类的难得的文本。

2.切入点

对于这部作品主题的解读, 人们往往理解为 “勇气”, 1954年《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 瑞典诺贝尔授奖委员会评价说:“勇气是海明威的中心主题。”而海明威自己却说:“这本书描写一个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 描写人灵魂的尊严。”笔者从对主题解读角度的差异入手, 把教学的切入点定位在“引领学生由挖掘最切近作者创作意图的主题内涵到提炼出小说的哲理内核和普世意义, 培养学生从简单的文本背后寻求一种新的更为深刻的解读角度的思维习惯”。

二、教学设计及思路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内容长达九千多字, 仅安排一课时, 假如运用使用于常规阅读篇目中的分节赏读教学模式, 施展空间不大, 所以,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以主题品读为纲, 心理赏析为辅, 采用问题导学、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注重得出结论的过程, 引领学生立足于文本, 激发其探究主题的兴趣。

笔者的教学思路是以一个主问题提领授课内容, 以三个梯度设问为引导, 品读作品主题。

主问题:一个老人孤身捕鱼的故事为什么能够成为不朽的文学经典?

三个梯度设问:

1.梳理情节, 说说每一次老人与鲨鱼搏斗的状况和上一次相比发生什么变化?

2.在自身的优势越来越弱、对手越来越强悍的情境下, 假如你是桑地亚哥, 你会做怎样的选择来摆脱这个困境?

3.从桑地亚哥在五次搏斗中的心理变化去理解他为什么不愿意放弃他的战利品。

三、教学环节

(一) 检查预习, 梳理主要情节内容

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检查预习, 梳理主要情节内容。通过请学生汇报在预习中填写的表格内容, 形成如下梳理结果。

(二) 观察、研读表格

课文节选部分长达九千多字, 这张表格展示了老人与鲨鱼搏斗的五个回合, 在此基础上, 推出阶梯设问①:让学生对比总结每一次老人与鲨鱼搏斗的状况和上一次相比发生什么变化。

(三) 研读文本, 探究主题

1.通过观察, 表格中鲨鱼的数量变化、工具的残损情况、搏斗结局的变化学生都较容易发现。笔者顺势推出阶梯设问 ②:在自身的优势越来越弱, 对手越来越强悍的情境下, 假如你是桑地亚哥, 你会做怎样的选择来摆脱这个困境?

学生一般有如下两种回答:第一, 扔掉大马林鱼, 不与鲨鱼做徒劳的搏斗;第二, 带回部分大马林鱼鱼肉, 聊胜于一无所获。

2.接下来设计讨论环节:追问阶梯设问③: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渔夫, 他清楚地知道, 与鲨鱼的搏斗注定是徒劳的, 为什么他不肯完全放弃自己的战利品。教师先作前情回放 (前情回放: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 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 一条鱼也没逮住。头四十天里, 有个男孩子跟他在一起。可是, 过了四十天还没捉到一条鱼, 孩子的父母对他说, 老人如今准是十足地“倒了血霉”, 这就是说, 倒霉到了极点。———这就是说他已经在近海捕捞多天, 一无所获。/因连续多天打鱼一无所获, 其他渔夫向老人投来异样的目光, 让他难以释怀。———这说明他的自尊心受到刺激) , 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这条大马林鱼是他在茫茫大海上漂泊了84天, 僵持了三天两夜才捕获的唯一的战利品, 是老渔夫捕鱼生涯的顶点和辉煌, 这样的机会是难以遇见、不可复制的。因此, 老渔夫不肯放弃大马林鱼也就不难理解了。

3.至于学生们提到的他为什么不肯选择部分保留战利品。这正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要解答这个问题, 教师可引领学生先关注老人在与鲨鱼的五次搏斗中的心理状况, 挖掘文本主题。

课文中老人在与鲨鱼的五次搏斗中的心理状况:

①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看见鲨鱼越来越近的时候, 他向那条死了的大鱼望上一眼。他想:这 (指他意外地捕获马林鱼这件事) 也许是一场梦。我不能够阻止它 (指鲨鱼) 来害我, 但是也许我可以捉住它。

②他想, 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这 (指意外捕获马林鱼) 要是一场梦多好, 但愿我没有钓到这条鱼, 独自躺在床上的报纸上面。

③“它们准是把它吃掉四分之一了, 而且吃的净是好肉。”他大声说, “我真盼望这是一场梦, 但愿我根本没有把它钓上来。”

④他想:我现在还有什么事儿可想呢?没有。什么也别去想它, 只等着以后的鲨鱼来到吧。但愿这真是一场梦, 他想。 (但是谁晓得呢?也许结果会很好的。)

笔者提问学生:为什么老人反复希望这是一场梦?为什么他不希望这一切是真的?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确:这种心理折射的是现实的痛苦和内心的退缩, 让学生明白, 老人在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也有动摇、畏难、犹豫, 可是, 他一次次告诉自己:“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从刚才梳理的表格中, 可以清楚看到, 每一次的搏斗都使老人的困境不断升级, 同时他也在不断突破自身身体与心理承受的极限。这使得他与鲨鱼的五次搏斗, 已经超越了寻求温饱的初衷, 从最初满足物质的需求不自觉地上升到对身体与心理极限的证明与超越, 他说:“跟它们斗。”他说:“我要跟它们斗到死。”即使带回去的只是大马林鱼的骨架, 他也维护了自己的尊严。所以, 能否带回部分鱼肉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事情了。

(四) 总结

最后笔者作如下总结:所谓“硬汉”, 就是在面对困境时依然一次又一次地坚持、在战胜自己的怯弱和退缩中成长起来的普通人。老渔民桑地亚哥, 从未想过要做一个英雄, 但命运给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将他置于两难的困境中, 与鲨鱼的五次搏斗, 促使他性格中深藏的刚强特质空前爆发, 进而突破了身体与心理承受力的极限, 百炼成钢。他以血肉之躯完成了人力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抗争, 他的形象的意义就在于证明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

桑地亚哥想证明的是一个人在面对人生的极限际遇的时候, 自己能尽力做到的最好程度。老渔夫一开始只是想尽力维护自己的劳动成果, 却最终使这一次捕鱼成为他人生的高潮与辉煌, 他不断地突破着既定的极限, 使自己承受困难的上限得以不断地延伸, 以达到新的高度, 从这个道理来说, 人是不可战胜的, “你尽可把他消灭掉, 可就是打不败他。”不是所有的人都会面临桑地亚哥那样的困境, 但是那些不甘被命运摆布, 不愿在困境中沉沦的人们都可以从桑地亚哥的故事中得到慰藉与鼓舞。一个人与绝望搏斗的过程, 正是从人生绝壁的石缝中收获的过程。也许少有收获, 也许一无所获, 可只要努力过了, 便会在人们心目中留下勇士的身影, 成为后来者奋进的旗帜。这正是这部关于“人的寓言”的普世意义。

四、深刻挖掘小说主题解读的意义

《老人与海》教学设计 篇11

关键词 老龄化 空巢 情感空缺 情感互动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1课题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空巢老人情感缺失,急需心理安慰。在我国,老年人口状况构成了社会最基本的国情之一。空巢老人一般泛指与子女分开居住和无子女的老年人,在对于空巢老人的这个群体的研究中,空巢老人的心理关爱研究一直以来是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

2设计背景

从设计伦理学角度出发,对空巢老人的情感特质和心理特质进行调查,对他们的生活形态进行总结,并进行分析。论文结合产品设计和情感互动两个领域提出了一个新的议题—情感互动产品设计,主要针对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群体,通过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需求,进行整理归纳。希望通过情感互动产品设计,拉近分隔两地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来弥补空巢老人情感上的空缺,提高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

3设计的目的与意义

在对空巢老人的相关研究中,心理层面的研究虽然近期受到关注但是由于起步较晚研究成果尚显不足,没有生理层面的研究丰富。空巢老人心理层面的研究中,多为现状描述、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等,而抚慰心理的解决方案却提的很少。

设计作为一门解决问题的学科,空巢老人的国内研究存在严重滞后性,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空白都亟待填补。设计可以激发情感,情感可以抚慰心灵。情感的注入使产品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还兼具了心理抚慰的功效。具有心理抚慰功效的产品其实一直存在,但是真正可以解决空巢老人情感问题的研究成果却很少,设计师在设计时有必要对情感化设计进行深入研究。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指出:我们常常认为,产品关注的是技术和他们提供的功能,然而,成功的产品关注的是情感。

情感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在设计时候也应该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不同的情感诉求来找到共同点。例如,从空巢老人群体的视角出发,空巢老人群体的情感诉求是指老年人在由于儿女不在身边,或者无儿女,造成的情感缺失,生活得不到照料,他们急需儿女的关爱或者社会的关心。在研究空巢老人群体的情感互动产品的作用时,我们需要把他们的情感诉求考虑在设计中。

4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本课题旨在搞清楚三件事,弄明白两种情况和得出一个结论。

搞清楚三件事:(1)现有的设计真的就是适合老年人的吗?(2)有多少老年人在市场中“被设计”呢?(3)怎样满足空巢老人的情感缺失?

弄明白两种情况:(1)哪些产品设计真正适合老年人?(2)怎么做到“空巢”不“空心”?

得出一个结果:空巢老人情感互动产品设计研究。

5空巢老人与情感互动产品设计

5.1“空巢”不“空心”

“空巢”不“空心”——基于空巢老人的情感互动产品设计研究。设计结果——“空巢老人家庭留言板”交互式电子相簿及视频分享服务平台的建立,从几个方面来讨论和研究一个弥补空巢老人情感缺失的方案。

5.2空巢老人情感互动产品设计研究

空巢老人是弱势群体,他们的情感空缺,需要关爱。但是儿女们需要生存就要外出打拼,缺少时间照顾父母。怎样可以拉近父母与儿女间的距离?怎么可以使即使身在外地的儿女可以与父母很好的沟通互动,从而使老人心灵得到安慰。针对这一现象设计的——空巢老人家庭留言板,虽说是一块“小黑板”它可以给我们父母留言,留视频;可以告诉我们父母在不在家,告诉我们父母家里的溫度,可以通过观看照片提醒儿女按时打电话回家。可以让父母通过它对我们唠唠叨叨。

5.3空巢老人家庭留言板

很多空巢老人与儿女不在一个城市,这样就会出现父母思念儿女,却又见不到面,有些父母担心经常打电话会影响儿女工作。这样就会造成老年人遇到事情无处倾诉,只能憋在心里,久而久之会发展成为心里疾病。空巢老人家庭留言板,采用一个可视电视墙。儿女可以通过电视墙录视频给父母,也可以和父母视频聊天。平时可以在家播放家庭团圆时的家庭录像或者照片。在产品终端上有一个挂钥匙的地方,当你把钥匙挂在上面可以进行终端开启。同时会在另一个终端上显示你是否在家,如果很晚了父母还没有回家,我们是不是应该打个电话问一下?在终端上会有天气提醒,这样随时提醒儿女关心父母家里的天气,是不是应该提醒他们加衣。终端与手机APP相关联,如果父母想念儿女翻看照片或者录像,手机上就会有提醒。提醒子女这时父母想念你们了,该打电话或者回家看看了。

参考文献

[1] [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 [美]唐纳德. A.诺曼.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 何晓佑,谢云峰.人性化设计[M].南京:江苏没书出版社,2001.

[4] 李彬彬.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98-99.

[5] 黄润龙.关注空巢老人[J].中国期刊网,2006(4):3-4.

《老人与海》教学设计 篇12

一、课例分享

(一) 听课初探——一笑而过的“抑扬顿挫”

这是在微格教室上的一堂课, 还请来了教研室的老师亲临指导。六年级的同学都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很快, “老人爱海鸥”的句子马上就找到了。

(1) 他背已经驼了, 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 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 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 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 从城郊赶到翠湖, 只为了给海鸥送餐, 跟海鸥相伴。

(2) 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 退开一步, 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 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 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 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 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通过 (1) (2) 两句学生很快就感受了老人对海鸥的深厚情谊。

(二) 听后疑惑——没用的“抑扬顿挫”

课上完后教研员关于上面的这个环节的教学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像这样的环节只停留在一个好笑的层面, 但笑之后呢, 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是否有些幼稚了?像这样没有实质效果的环节是否可以考虑不要?

听课后回到办公室, 我马上打开教学参考书, 想在这里找到一丝教学的依据。只见教参里是这样描述的。

在海鸥的鸣叫声里, 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 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教参解析:多么朴实的名字!然而透过这一个个朴实的名字, 我们看到的是老人对海鸥的亲昵, 对海鸥的爱。老人亲昵而自然地呼唤着一只只海鸥, 就像在呼唤着自己的儿女。也许老人并不会唱歌, 可一声声对海鸥的呼唤, 不就是一首首动听的歌曲吗?

从教参来看, 这句话很重要, 从这句话里能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爱。前面第 (1) 句从老人的穿着朴素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把自己的金钱和精力都投入到海鸥的身上, 的确是很爱海鸥。而第 (2) 句呢是从老人娴熟的动作可以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精心照顾。那这第 (3) 句到底从哪里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爱呢?难道呼唤就是一种爱吗?为什么《教学参考书》上说“一声声对海鸥的呼唤, 不就是一首首动听的歌曲吗?”这跟体会老人对海鸥的爱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抑扬顿挫”这个词显然是有用的, 而且要让孩子们体会到老人是十分爱海鸥的?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上课的时候该怎么引导呢?……我还是充满了疑惑。

(三) 上课生成——精彩的“抑扬顿挫”, 学生收获了独到的感悟和体验

这个疑惑一直带进了我的课堂, 尽管我也认真地备了课。其间我也查阅了一些资料, 都只说到这句话能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爱, 可到底是怎么体会的, 却没有提到。上课开始, 和吴老师的课上一样, 孩子们也很快就提到了这句话, 说从这句话里体会到了老人对海鸥的爱。

——因为他叫起每只海鸥来的声调都是不一样的。 (这个地方真的是非常可惜, 上课后我才知道, 只要在这个时候我再追问一个为什么, “为什么老人叫起每只海鸥来的声音会不一样呢?”问题马上豁然开朗了。遗憾的是, 我没有抓住这个切入口, 跟吴老师走到同一条路上去了。)

——那是什么样的声调呢?“抑扬顿挫”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首先让我们逐个字来理解一下。

学生开始查字典, 了解“抑扬顿挫”的意思。

——那我们就这样抑扬顿挫地来读读看。

学生已经明白“抑扬顿挫”的含义, 所以他们读的时候也刻意做到了声音时高时低, 但不知道为什么听上去总是别别扭扭的, 体会不到老人对海鸥的那种爱。只是心里直发怵, 难道也要重蹈覆辙, 为了“抑扬顿挫”而“抑扬顿挫”吗?我不知道该怎么样引导下去。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 我突然灵光一闪, 终于领会到了这一词语的真谛。马上抛出一个问题:老人为什么会用这样抑扬顿挫的声调呢?他为什么会这么叫呢?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 也马上体会到其实是因为老人对每只海鸥感情不一样, 所以叫起来也不一样。

上一篇:引领学生进入课堂下一篇:通信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