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城乡

2024-10-11

潮州市城乡(通用10篇)

潮州市城乡 篇1

一忻州市城乡差异现状

1. 忻州市简介

忻州市, 位于山西省中北部, 北起偏关沿内长城、恒山与内蒙古自治区、大同市、朔州市分界, 南至石岭关与太原市、阳泉市接壤, 东以太行山与河北省毗邻, 西隔黄河与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相望。现瞎忻府区、原平市、定襄县、五台县、代县、繁峙县、静乐县、宁武县、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河曲县、保德县、偏关县等14个县市区。其中有6个街道办事处, 59个镇, 126个乡, 4893个村民委员会。总面积为25157.6平方千米, 总人口为306.98万人。

2. 忻州市城乡差异现状

由于改革开放的力度不强和步伐偏慢等原因, 忻州市经济发展步伐明显滞后山西。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看, 忻州市主要经济指标在山西省11个地市中均比较滞后。2010年, 地区生产总值437.4亿元、工业总产值176.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18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8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46元均居全省11个地市的最后一位, 地方财政收入居全省11个地市倒数第二位。表1表明, 忻州市市的城市化水平不仅远低于山西省, 也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由此说明忻州市的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和恩格尔系数差异虽然超过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 但与山西省乃至全国相比, 还在低位线上。据世界银行对36个国家的分析, 城乡居民的收入比率一般低于1.5∶1, 极少超过2∶1。联合国粮农组织对恩格尔系数分级标准:60%以上为绝对贫困, 50%~60%为温饱, 40%~49%为小康, 30%~39%为富裕, 30%为最富裕。

注:数据来自《山西统计年鉴2011》部分数据来自互联网

二忻州市城乡一体化衡量指标体系与测算分析

1. 衡量指标

采用城市化水平、二元对比系数、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对比系数、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系数五个指标来衡量韶关市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具体如下:

第一, 城市化水平U=城镇人口数/总人口数;

第二, 城乡居民收入对比系数I=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第三, 设G为总产值, L为劳动力总数, G1为农业部门产值, G2为非农业部门产值, L1为农业部门劳动力数, L2为非农业部门劳动力数。B1为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 B2为非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G1+G2=G, L1+L2=L。则二元对比系数R的数学计算公式:

第四,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系数

E=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2. 分析方法与测算结果

通过对2010年数据进行整理, 得到韶关市城市化水平、人均GDP、二元对比系数、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城乡居民恩格尔差异系数五个具体指标结果。

注:人均GDP划分依据为2011年4月IMF公布的世界各国家和地区人均GDP最新数据。汇率按照1美元兑6.8元人民币计算的。

3. 基于指标的韶关市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分析

结合表2可以看出, 忻州市城市化水平、人均GDP、二元对比系数、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城乡居民恩格尔差异系数等各项指标均落后, 表明忻州市市城乡一体化程度仍处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前期。

三促进忻州市城乡一体化措施

1.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 建立多元融资渠道

政府建立财政对农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确保每年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多方筹集建设资金, 努力解决城乡一体化的资金瓶颈问题。

2. 促进户籍改革

放宽户口迁移落户政策, 最大限度地降低户口迁移条件, 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城落户的指标限制, 取消申报、迁移户口的各种不合理的前置限制条件, 积极探索城镇人口迁移农村落户的管理办法, 统一按公民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 以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户口准迁基本条件。

3.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虽然忻州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 但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等与城镇相比严重偏低。因此必须扩大养老保险与最低保障的覆盖面, 完善农村救助制度,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 强化地方政府职责, 足额落实资金, 合理掌握标准, 切实做到应保尽保。解决好农村居民最低保障对象、五保供养对象、在乡重点优抚对象困难问题, 提高他们的补助标准。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 确保供养水平达到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同时要大力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加大农村社会福利设施建设。

4. 深化农村综合体制改革

按照建立适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需求的新型管理体制的要求, 着力推进市区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区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 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吴永兴.上海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战略探讨[J].经济地理, 1997 (1)

[2]吕萍.城乡一体化视角中贵州农村劳动力素质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 2010 (2)

[3]曹猛.浅谈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义及措施[J].职业时空, 201 (3)

[4]王蔚、张生丛、魏春雨等.湖南省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4)

[5]山西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山西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潮州市城乡 篇2

榕政综[2011]2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公司):

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将《福州市城乡医疗救助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

福州市城乡医疗救助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福建省城市医疗救助办法》(闽政[2009]22号)和《福建省农村医疗救助办法》(闽政[2009]23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医疗救助是指政府和社会对因病而无经济能力进行治疗或因支付数额庞大的医疗费用而陷入困境的城乡经济困难家庭人员实施专项帮助和经济支持的一项社会救助制度。

第三条 医疗救助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建立管理科学、标准合理、程序便捷、操作规范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着力解决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努力实现困难群众“病有所医”的目标。

第四条 医疗救助制度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救急、救难、公平、便捷。

(二)救助水平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

(三)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政府救助与社会扶助相结合。

(四)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

(五)救助基金专款专用、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第二章 医疗救助对象

第五条 医疗救助对象为具有当地户籍、符合救助条件的城乡居民。

(一)第一类救助对象为:

1、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含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城市“三无”人员)。

2、重点优抚对象(含革命“五老”人员,即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老接头户、老交通员、老苏区干部)。

3、重度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是指持有第二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残疾等级为二级(含二级)以上的人员。

4、需强制治疗的重性精神病人等省、市政府规定的其它救助对象。

(二)第二类救助对象为:

1、低收入家庭重病患者。

2、低收入家庭60周岁以上老年人。

低收入家庭是指经民政部门认定,家庭年人均收入在当地城乡低保标准两倍以内、未享受低保待遇的家庭。

第三章 医疗救助范围和标准

第六条 第一类救助对象医疗救助范围和标准为:

(一)资助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救助对象参加户籍所在地居民医保或新农合需个人缴纳的费用,由政府给予全额资助。

(二)住院救助。对救助对象患病住院治疗(含住院分娩)发生的、属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含起付线以下的费用),扣除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金额后,给予50%的救助。

(三)特殊门诊救助。对救助对象患门诊特殊病种及治疗项目发生的,属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可报销范围内的门诊费用(含起付线以下的费用),扣除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支付金额后,给予50%的救助。门诊特殊病种及治疗项目范围参照三大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关规定分别确定。

(四)城乡医疗救助不设起助线。住院救助和门诊特殊病种救助合计救助金额封顶线为10000元。

(五)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城市“三无”人员在定点医院住院和门诊特殊病种治疗的医保目录内的费用(含起付线以下的费用),扣除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金额后,在封顶线内给予全额的救助。市属社会福利机构收养的“三无”人员的救助费用由市财政直接补助,救助标准同前。

(六)日常救助。对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分散居住的城市“三无”人员每人每年按100元标准给予门诊医疗救助。同时,县级民政部门根据基金使用情况,发给70周岁以上的低保对象等特殊困难人员一定金额的门诊医疗救助金。

(七)定额救助。对患重大疾病而无力治疗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含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分散居住的城市“三无”人员),县级民政部门根据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医生(须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出具的疾病诊断书(加盖医疗机构公章),根据实际情况,经调查审核后,给予300—2000元(每人每年限2000元以内)的救助,帮助其及时治疗。此项救助总支出应控制在当年筹资总额的10%以内。

(八)二次救助。对享受上述医疗救助后,医疗费用负担仍然很重,且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救助对象,和因重大疾病住院所发生的应报销费超出医疗救助基金最高报销限额的救助对象,县级民政部门可根据当年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结余情况再次给予救助。在年终时统一确定救助名单并发放,救助额度为每人每年1000—5000元。

(九)需强制治疗的重性精神病人等省、市政府规定的其它救助对象,其救助范围、标准和程序按照有关文件规定执行。其中,需强制治疗的精神病人限额内医疗费用救助内容为:已参加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精神病人限额内医疗费用先由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后,再由医疗救助基金补足5000元;未参加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含流浪乞讨人员)限额内医疗费用从医疗救助基金中列支。

第七条 第二类救助对象医疗救助范围和标准为:

因病住院发生的属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在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后,个人自付仍有困难的,可向县级民政部门提出救助申请,县级民政部门根据当年城乡医疗救助基金使用情况,给予个人自付部分(不含起付线以下费用)30%救助,救助金额内累计不超过3000元。

第八条 下列情形发生的医疗费用不属于医疗救助范围:

(一)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和医疗服务设施目录(简称医保三目录)范围以外的费用。

(二)因自杀、自残、打架斗殴、酗酒、吸毒、违法犯罪等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三)因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等应由他方承担的医疗费用。

(四)因镶牙、整容、矫形、配镜以及保健、康复等所发生的费用。

(五)未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在非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费用(抢救费用除外)。

(六)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不属于医疗救助范围的情形。

第九条 积极开展慈善救助,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救助工作。各级政府鼓励慈善公益组织每年从慈善募集资金中安排一定数额,对医疗费用负担较重、家庭特别困难的救助对象,给予慈善救助。

第四章 医疗救助服务

第十条 加强医疗救助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机衔接,在现有软件基础上,使用全省统一的医疗救助管理软件,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共用、信息共享、结算同步、监管统一。

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作为医疗救助的定点医疗机构,应完善各项诊疗规范和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医保三目录,合理检查、合理用药,保证服务质量,切实为医疗救助对象减轻医疗费用负担。

第十一条 第一类医疗救助对象住院和特殊门诊救助程序为:救助对象持医疗卡、低保证(或五保证、优抚证、二代残疾证)等相关证件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定点医疗机构根据民政部门每年提供给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救助对象名单及变动情况,按照医疗救助的有关规定,为救助对象提供医疗救助费用“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垫付应由医疗救助基金支付的医疗费用,再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结算,救助对象只需支付自付部分。民政部门向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提供预付资金并定期结算。

对暂未实现“一站式”医疗救助费用结算服务的,医疗救助对象在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并结算后,持医保卡、身份证、本人(或监护人)银行账号、低保证(或五保证、优抚证、二代残疾证)及相关材料到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医疗救助。城市医疗救助对象由城镇医保管理机构承办,农村医疗救助对象由新农合管理机构承办。异地参保的,回户籍所在地县(市)区申请医疗救助,承办机构同前。根据民政部门提供的救助对象名单区分城市和农村救助对象,新增救助对象由县(市)区民政部门出具证明,并及时加入名单。

第十二条 其它救助项目办理程序为:申请定额救助的,医疗救助对象提供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医生(须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出具的疾病诊断书(加盖医疗机构公章),向县级民政部门申请;申请二次救助或第二类救助对象申请救助的,医疗救助对象持当患病住院治疗的医疗费用收据(即发票)、医疗费用清单、医保结算单等向县级民政部门申请。填写《福州市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申请表》,经乡镇(街道)出具意见,并经县级民政部门调查核实后按救助标准及救助家庭实际困难情况进行救助。救助资金由县级民政部门直接发放,有条件的地方,要采取社会化发放。

第十三条 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工作的民主监督机制,接受群众的社会监督,做到政策公开、资金公开、保障对象公开。

第十四条 第一类医疗救助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期间,院方对其住院床位费、护理费给予减收50%的优惠;大型设备检查费、手术项目费用给予减收20%的优惠。

第十五条 医疗救助对象需转到非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或因急诊、急救到非定点医疗机构治疗时,按当地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章 医疗救助基金筹集和管理

第十六条 各县(市)区应多渠道筹集医疗救助基金。医疗救助基金主要来源于各级财政预算资金、彩票公益

金、社会捐赠资金、救助基金利息收入以及其他资金。

第十七条 医疗救助基金筹集标准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医疗保障水平等因素适时调整。由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医疗救助资金应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具体筹资标准按省定标准执行(目前城乡筹资标准均为每人每年130元),不足部分由县级财政拨付。

设立统一的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实行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统筹调剂使用,增强基金抗风险能力。

省级财政根据各县(市)区财力状况确定补助标准,并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形式补助给有关县(市)区。市级财政根据各县(市)区的财力状况,对医疗救助资金给予适当的补助,具体办法是扣除省级补助资金外,对永泰县、闽清县、罗源县,市级财政给予补助80%。对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晋安区,市级财政给予补助25%。

第十八条 市财政从地方留成的社会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提取2%的资金作为医疗救助调剂金,用于临时救助和补助有特殊困难的地区。经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共同审定后拨付。

第十九条 民政部门根据当地城乡医疗救助对象人数和救助基金筹资负担标准,编制医疗救助资金预算,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安排;并根据医疗救助资金预算和救助资金使用需求,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救助资金使用计划。财政部门对民政部门报送的救助资金使用计划进行审核后,应及时将救助资金拨付至民政部门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专账。

第二十条 市及各县(市)区财政部门应在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中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基金”专账,并按照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有关规定,对救助基金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实行专账核算、专项管理。县级民政部门相应设立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专账,用于办理资金的收支业务及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机构、新农合机构的结算。县级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机构和新农合机构应根据救助情况,定期向民政部门报送医疗救助资金使用计划。

四城区(鼓楼、台江、仓山、晋安)医疗救助基金筹集使用程序为:省、市补助资金按标准下达到各区,和区配套资金等共同构成区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市医保管理中心和区新农合机构根据上年救助资金支出情况,年初向区财政和民政部门报送医疗救助资金使用计划。区民政部门年初将所需城乡医疗救助资金分别预拨至市医保管理中心和区新农合机构,并于年终结算,其余资金用于办理日常救助、定额救助、二次救助和第二类救助对象的医疗救助工作。其它县(市)区的医疗救助基金筹集使用程序参照此程序办理。

第二十一条 市、县(市)区财政部门根据救助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补助标准,足额安排救助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所需补助资金,并及时拨付至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专户。县(市)区民政部门应及时将资助救助对象参加新农合所需补助资金及时拨付至新农合基金专户。

第二十二条 各地应加强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做到基金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结余。各县(市)区医疗救助基金历年累计结余不得超过当年筹集基金总额的15%。

第二十三条 医疗救助基金实行专款专用,不得从中提取管理费或列支其他任何费用。医疗救助基金有结余的,应全部结转下使用,不得挪作他用或转作本级财政下预算。

第二十四条 民政、劳动保障、卫生、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救助基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采取隐瞒、欺诈等手段骗取医疗救助基金的,依法责令退还;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截留、挤占、挪用、贪污等违法违纪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第六章 组织实施

第二十五条 医疗救助实行“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

市政府成立“福州市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协调小组”,负责指导和协调全市医疗救助工作。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挂靠市民政局,负责协调小组的日常工作。各县(市)区也应成立相应机构,负责指导和协调本地区医疗救助工作。

第二十六条 各级政府应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实施,配备必要的人员和工作经费。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制度衔接,为做好医疗救助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第二十七条 民政部门负责牵头组织实施和管理医疗救助工作,研究制定医疗救助政策和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各项规章制度。

第二十八条 财政部门负责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和拨付,并会同民政等相关部门,加强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 卫生部门负责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督促落实医疗优惠政策;鼓励并引导定点医疗机构优先、合理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和适宜诊疗技术,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做好农村经济困难家庭人员参加新农合的服务管理工作,为救助对象提供医疗费用“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

第三十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做好城市经济困难家庭人员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服务管理工作和救助对象医疗费用“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

第三十一条 残疾人联合会负责重度残疾人的认定,并配合民政部门做好重度残疾人的医疗救助工作。

第三十二条 审计、监察部门负责对医疗救助资金的审计监督,确保资金安全和合理使用。

第三十三条 加强部门协调和信息通报工作。县(市)区民政部门每季度第二周将医疗救助对象名册或变动情况分别报送城镇医保管理机构和新农合管理机构;残联每季度第一周将残疾人救助对象名单区分城市和农村分别报送民政部门;城镇医保管理机构和新农合管理机构每季度第一周向民政部门报送上一季度的医疗救助统计报表及相关救助情况。

第三十四条 有关单位、组织和个人应如实提供所需资料,配合做好医疗救助工作的调查核实。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适用于福州市辖各县(市)区。各县(市)区可在本办法基础上制定实施细则,并报上级民政部门备案。

第三十六条 在校困难大学生医疗救助办法另行制定。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市民政局负责解释。

潮州市城乡 篇3

一、柳州市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试点工作情况

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居民大病保险”)是指在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国家为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对大病患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予进一步保障的一项制度性安排。2013年以来,柳州市按照自治区开展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工作部署,坚持以民生为本,深入探索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工作。

(一)精确测算数据,确保政策落实与柳州市情的有机结合

1.统一思想认识。柳州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试点工作,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挂帅、多个部门参与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主动克服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压力大等客观困难,把启动居民大病保险作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政治任务来抓,认真开展调研、测算、制订方案、实施等工作,确保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2.开展数据分析。一是把握历史数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下简称“市人社部门”)提取了2010—2012年门诊大病、住院两个项目的人数、总费用以及统筹支付、符合医保范围的个人自付、自费费用,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最终确定2012年各项数据为测算基准。二是把握参保人员结构。对参保人员的年龄段进行统计,在测算中重点把握未成年人特别是学生儿童以及老年人的医疗保险消费情况。三是把握本地医疗市场现状。柳州市居民医保处于参保人员不断增加、国家财政补助不断增长、医疗费用大幅上涨的阶段,市人社部门根据预测估算,力求居民大病保险试点方案符合柳州市医疗卫生市场发展变化的需要。四是把握消费刺激效果。大病保险政策实施后,除了解决低收入家庭治不起大病的难题外,还会极大地推动困难群体医疗消费,甚至会进一步刺激过度医疗行为。因此,市人社部门在制订试点方案时,也充分考虑了消费刺激可能导致的变量因素。

(二)创新管理模式,建成居民大病保险结算报销的“一站式”服务

1.开发信息系统。柳州市人社部门结合十余年来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实践经验,在现有城镇居民医保系统基础上,自主开发增设居民大病保险的相关管理模块,整合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的数据,对基本医疗保险和居民大病保险的收入、支出实行统一管理,实现参保人员在医院消费终端结算的“一站式”服务。

2.理顺资金流向。每年柳州市人社部门将筹集的居民大病保险资金划转给商业保险公司,商业保险公司按季度预付理赔备用金到相应指定账户,再由人社部门按月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应由大病保险按比例支付的费用。

3.激发监管合力。经过协商,由商业保险公司派出医疗专业人员与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市社保经办机构”)联合成立医疗保险稽核队,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行为的监管,既保证社保经办机构在定点管理上的主导权,同时也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公司在专业人才上的优势和参与医疗监管的积极性。

4.实践效果明显。一是免除费用垫付。参保人员发生的符合居民大病保险规定的医疗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直补,出院时只需直接支付扣除基本医保报销和大病保险补偿后的实际承担费用。二是就地实时报销。过去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参保人员出院后要拿着各种单据到商业保险公司办理繁琐的报销手续,现看病、付费、报销全部在医院进行,一次刷卡结清,为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三是节省大量人力。一方面,市社保经办机构已处于工作超负荷状态,实行即时结算报销提高了经办效率,避免经办压力的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商業保险公司将合作重点从理赔中转移出来,有利于集中力量加强医疗保险监管。

二、柳州市2013—2014年居民大病保险运行分析

居民大病保险由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两部分组成,以下主要分析城镇居民大病保险2013—2014年运行情况。

(一)保费收入情况

根据居民大病保险政策规定,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缴费人员均参保大病保险,2014年度全市共有47.64万人参保,筹集保费1429.06万元,其中实际划拨保险公司97.5%的费用,即1393.34万元(如表1)。

2013年为居民大病保险运行第一年,参保人员及医务人员对其了解不多。2014年,大病保险待遇支付人数出现大幅增长。在未来3-5年,大病保险待遇支付人数仍有大幅增加的可能。

符合居民大病保险支付范围的费用为4081.12万元,实际支付2492.82万元,大病保险支付比例达61.08%,符合自治区文件对居民大病保险支付比超过53%的要求。两年支出对比,增长率达30%(如表3)。

(三)居民大病保险实际保障效果

4083名参保人员总医疗费用为17468.65万元,其中统筹支出10365.21万元,占总费用的60%,大病保险支出2492.82万元,占总费用的14%,个人承担部分4357.89万元,占总费用的25%。柳州市为了进一步规范自费费用,将不在医保范围内的非治疗项目和用药标记为自费I,将不在医保范围内的治疗项目和用药标记为自费II。2014年,自费II项目属于居民大病保险支付范围,已统计在大病保险支付及个人支付中(如图1)。

居民大病保险有效降低患病参保人员的经济负担,使其个人负担从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后的40%下降为25%。人均医疗费用负担从1.74万元下降为1.13万元,下降6105元。

(四)居民大病保险收支平衡情况

2014年度,居民大病保险保费收入共计1429.06万元,实际支出2492.82万元,实际超支1063.76万元(如表5)。

潮州市城乡 篇4

一、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策的主要特点

(一) 制度原则:打破城乡户籍壁垒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将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由政府和个人共同出资建立, 城乡居民均可参加, 从而彻底打破了原先参保政策中的城乡户籍壁垒。

(二) 筹资标准:兼顾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和参保意愿

兼顾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和参保意愿的不同, 合理设置两档不同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 一档为每人每年1200元, 一档为每人每年800元。

城乡居民可以选择参加不同档次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按每人每年1200元标准参保的, 城乡居民个人缴纳400元, 市财政补贴400元, 区财政补贴400元。按每人每年800元标准参保的, 城乡居民个人缴纳200元, 市财政补贴300元, 区财政补贴300元。持有有效期内《杭州市困难家庭救助证》、《杭州市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证》或二级及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人员、农村五保户、“三无”人员、低收入农户、重点优抚对象的个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时, 其个人缴费部分由各级财政予以全额补助。非从业人员由个人全额缴纳医疗保险费。

(三) 保障待遇:统一并适当提高基本医保的报销比例

住院和规定病种门诊统筹基金的最高支付限额调整为15万元, 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发生的医疗费用, 住院统筹基金支付比例达到60%以上, 最高支付限额以上部分医疗费用, 由市财政统筹安排资金, 按照70%的比例予以救助。

门诊统筹起付标准统一为300元, 适当区分不同档次的门诊待遇, 鼓励“小病不出社区”。参保人员自愿选择定点在居住地所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 可在按规定实行“双向转诊”的同时, 对其门诊医疗费用不设起付标准。门诊起付标准以上部分医疗费用, 根据缴费标准确定保障待遇, 其中按400元标准缴纳医保费的, 在三级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 统筹基金承担40%;在二级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 统筹基金承担50%;在其他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 统筹基金承担70%。按200元标准缴纳医保费的, 在三级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 统筹基金承担25%;在二级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 统筹基金承担35%;在其他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 统筹基金承担60%。

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策出台的意义

自2008年起, 杭州市已将各项医疗保障制度进行了整合, 建立了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困难救助在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同时, 将各项制度的管理经办资源也进行了归并, 统一由劳动保障部门负责管理。这样的整合虽解决了城乡统筹发展问题, 但在参保人群和保障待遇上还存在着人分三六九等的问题, 因此它实质上还是一个过渡性制度。这次杭州市将原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并适当统一和调整筹资标准及保障待遇, 标志着今后杭州市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对象就是两类人群, 即就业的职工 (包括退休人员) 和非就业的城乡居民, 且待遇差距逐步缩小, 城乡医疗保障制度逐步趋向公平。

三、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思考

(一) 制度设计要凸显公平

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城乡差异是依然存在的。但因人 (户籍) 而设计制度显失公平。当前, 针对城乡居民设计不同的政策, 看起来符合“因人而异, 因地制宜”的原则, 但也进一步加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从实际来看, 许多农村居民并不满足当前新农合的保障水平, 而部分城镇居民却无法缴纳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费, 因此, 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障缴费能力和保障需求并不一定高, 而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缴费能力和保障需求也不一定低。

因此, 要统筹考虑城乡居民的户籍差异、区域差异, 以及不同经济承受能力和医疗保障需求的个体差异, 在制度层面上应体现公平。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应该并轨, 但可以设计不同的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即制度是可以有层次的。同时, 在制度设计时, 要注意引导城乡居民科学合理选择保障产品, 如杭州市对劳动年龄内的灵活就业人员采取“有通道不鼓励 (即可以参加城乡居民医保, 但政府不予补贴保费) ”的做法, 使绝大多数灵活就业人员仍继续选择参加职工医保, 确保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受到较大冲击。

(二) 管理服务要做实做细

杭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覆盖比例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与医保经办机构做实做细的工作理念密不可分。以户为单位进行宣传, 以人为单位核定参保, 既做到政策家喻户晓, 又做到参保不漏一人。同时, 通过优化业务流程, 规范操作办法, 统一技术标准, 使医疗保险经办管理更加标准化。避免了重复参保造成的财政重复投入、个人重复享受的弊端, 参保信息更加真实, 既体现了社会公平, 又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也避免了医疗机构网络系统和软硬件设备的重复投入, 大大节约了社会成本。

(三) 完善城乡居民医保的政策建议

一是政府在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包括政策制定、管理服务和资金投入;

二是要以公平正义为出发点统筹考虑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 制度可以分层次, 但需要一体化安排;

惠州市城乡低保家庭收入核算办法 篇5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低保)工作,推进低保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进程,提高核定低保对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根据省的有关法规章程,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低保对象的确定

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指具有本市辖区内常住户口,家庭成员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乡居(村)民。

本办法所称家庭成员是指具有法定的赡养、抚养、扶养关系的下列人员:

(一)夫妻;

(二)父母与未成年的子女、养子女、继子女、非婚生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与父母双亡的未成年孙子女、外孙子女;

(三)子女与无生活来源的父母(养父母、继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与子女亡故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四)兄、姐与父母双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弟、妹;

(五)父母与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但收入不足以维持生活的子女,尚在校就读的确无独立生活能力和条件的子女。

二、家庭收入的计算

家庭人均收入的计算要以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全部货币收入和实际收入为基础,按照上6个月的平均数额计算。凡申请对象收入不稳定时和家庭收入属一次性收入时,按申请时前6个月的平均数额计算。人均收入高于本市低保标准的,不予救济;低于本市低保标准的,实行差额补助。

三、应计入的家庭收入

低保对象家庭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保障对象家庭成员的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总和。主要包括:

(一)各类工资(在职人员每月按规定上缴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不计入家庭收入)、奖金、津贴、补助及其他劳动收入;

(二)土地耕种或农作物、经济作物收入(含自给自足的粮食、经济作物折款);

(三)离退休金、基本养老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失业保险金、退职金、辞职金、职工遗属生活补助费;

(四)存款及利息,各种有价证券及红利,集邮藏品及古玩等各种收藏品;

(五)法定赡养人、抚养人或者扶养人应当给付的赡养、抚养或者扶养费;

(六)继承的遗产和接受的赠与以及利息、股份分红收入、有价证券、社会捐款等收入;

(七)特许权使用收入、财产租赁(包括物业出租的租金收入)、转让或变卖所得,博彩收入,中介费、转包费收入,投资和经营性收入;

(八)申请人或其家庭成员从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取得的如补偿费、安置费、解除劳动关系费用等一次性收入;

(九)民政部门确定应计入的家庭收入。

四、不应计入的家庭收入包括:

(一)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特贴和对劳模的一次性奖励、见义勇为奖励等;

(二)优抚对象享受的各种抚恤金、定期定量、补助金、护理费及义务兵家属优待金;

(三)在校学生获得就读学校的奖学金、助学贷款;

(四)为解决在校学生就学困难,由市政府、镇(区)和社会给予的助学金;

(五)因工(公)负伤职工的护理费及死亡职工的亲属享受的一次性丧葬费;

(六)按规定由所在单位代缴的住房公积金及各项保险统筹费;

(七)社会组织和个人给予的不高于1000元的临时救济金,及市、镇(区)民政部门给予的临时性救济金;

(八)60年代精简下放职工享受的40%救济、定期定量救济和生活补助费;

(九)人身伤害赔偿中生活费以外的部分;

(十)对身心健康有害的特殊工作岗位的特岗补贴;

(十一)计划生育奖励金,独生子女保健费;

(十二)重度残疾人困难专项补助;

(十三)社会各界和个人给予的临时捐助款物;

(十四)经民政部门认定的其它特殊收入。

五、不能享受低保待遇的家庭包括:

(一)违反《婚姻法》、《收养法》和《广东省计划生育条例》且不服从处罚的人员家庭;

(二)申报家庭的月人均收入低于低保标准,但实际生活水平高于低保标准的;

(三)有劳动能力,经两次介绍就业,而无正当理由拒绝就业的,按规定两次以上不参加社会公益性劳动和活动的;

(四)申请家庭成员或享受低保待遇的人员,群众普遍反映有赌博(含提供赌博场所)、偷窃、抢劫、卖淫、嫖娼和吸毒等违法犯罪行为的;

(五)家庭主要成员经常上饭店、醉酒,群众普遍反映意见较大的;

(六)提供虚假证明、隐瞒家庭收入情况或不配合审批机关调查核实的;

(七)保障期内家庭收入增加,经查实属瞒报收入情况,骗取、冒领保障金的;

(八)有两个以上(含两个)赡(抚、扶)养义务人且赡(抚、扶)养义务人家庭不属低保家庭的。

(九)出资安排子女择校或进入私立学校就读的;

(十)拥有、购买非维持家庭最低生活需要的汽车、摩托车、手机、空调、电脑、钢琴等高档消费品的;

(十一)饲养名贵宠物、种植名贵花草、存有名贵书画等观赏品及收藏品的;

(十二)有证券投资行为的;

(十三)有房屋出租的,或者租、住中高档住房的;

(十四)申请日前1年内购买商品房或高标准装修现有住房的;

(十五)家庭月电话费用较高的;

(十六)家庭成员自费出国工作(包括劳务输出)、学习的;

(十七)无正当理由连续3个月不领取保障金或不按规定申报家庭收入的;

(十八)家庭因征用土地而“农转非”,并自愿领取一次性补偿金的;

(十九)被开除公职的劳教人员和服刑人员,在教育和服刑期间,不享受低保待遇。

六、核实家庭收入的工作方法

(一)入户调查。直接到对象家庭进行调查,核实家庭收入情况和吃、穿、住、用等实际生活状况。

(二)走访单位、邻里。通过走访社区居民、到申请对象工作单位了解对象家庭收入和实际生活情况。

(三)跟踪消费。由居(村)委对申请对象家庭的消费进行跟踪,如其实际消费水平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则不给予救济。

七、本办法自2007年1月1日起实施。

台州市城乡居民收入及其构成分析 篇6

一、城乡居民收入现状

考虑到统计项目的一致性,本文采用了台州市2004—2013年近十年的统计数据[2~3]。

由上页表1和表2可知,2004—2013年十年间,台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 113元提高到37 03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6 008元提高到16 126元,分别增加了1.30倍和1.68倍,平均年增长率分别达到9.79%和11.62%。 虽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总体上要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但由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整体水平低,仅高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个百分点的年平均增长率,根本不足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收入比变化很小,即仅从2004年的2.68缩减到2013年的2.3(城乡居民收入比=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上,十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4年的10 705元扩大到了2013年的20 912元。

二、城乡居民收入构成分析

据台州统计年鉴[2],可支配收入是指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个人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以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由上页表1可知,2004—2013年的台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从其总收入中扣除5.1%~6.52%的个人所得税和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等所余下的部分,通常这些扣除是刚性的。

2004—2013年台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所占的比重达到了57.75%~66.34 %,平均59.96%,经营净收入所占的比重为12.44%~17.72%,平均15.21%,财产性收入所占的比重为2.42%~6.04%,平均4.66%,转移性收入所占的比重为18.8%~21%,平均20.18%。可见,对总收入贡献最大的是工资性收入,再依次为转移性收入> 经营净收入> 财产性收入(见上页表1)。

表2显示,2004—2013年台州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所占的比重是37.42%~47.33%,平均42.03%, 但近三年的比重增加比较明显,达到了45.91%~47.33%;经营收入所占的比重是40.79%~50.04%,平均为46%,近三年有比较明显的下降,为40.79%~42.74%;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为5.72%~9.08%,平均7.1%;转移性收入所占的比重为2.98%~6%,平均4.86%。可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收入组成,而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所占的比重较小。

三、结语与讨论

1.从上述城乡居民收入构成分析可知,要有效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首先应抓住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大的因素,即城

摘要:对比分析2004—2013年台州市城乡居民收入及其构成,探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途径,以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措施,以期促进台州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台州,城乡居民收入,现状,构成

参考文献

[1]刘江.台州,不断突破的“民营经济”高地——对话台州市市长吴蔚荣[J].浙江经济,2012,(18):34-36.

[2]台州市统计局.台州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3]台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台州调查队.台州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徐州市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现状研究 篇7

(一)文化消费的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943年,美国人本主义经济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就是著名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1954年,他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又探讨了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虽然没有被列入到广为人知的需要层次理论的排列中,但是马斯洛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之间,属于一种高级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充分说明,人的需要层次是一个从低到高的渐进上升过程,当人们的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必然会产生能够实现身心健康、精神充实、 自我完善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与之相伴的人类消费需求的上升发展也是经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过程。因此,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消费水平快速提高、产品供给异常丰富的现代经济社会,人们的消费必然会超越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低层次功能性消费阶段,更多的进入精神消费、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的领域, 这些消费领域大多属于文化消费的范畴。

(二)积极发展和引导文化消费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文化消费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进取精神、文明程度和精神状态。2002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曾经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快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满足人们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十八大以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成为新一届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消费的兴起既是助推中国梦实现的有力引擎,也是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志。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已经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在基本消费已经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居民的精神消费需求必然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这就要求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事实上,城市中大行其道的广场舞和农村地区庸俗文化占据婚丧嫁娶舞台的现状,客观上反映了精神文化产品的匮乏。研究居民文化消费的特点,就是为了更有效地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用具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特点的产品和服务, 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的幸福感得到大幅提升。

(三)把握文化消费的规律与特点,有利于明确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为制定相关文化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通过对文化消费需求开展研究,才能从全局的角度准确把握居民文化消费的形式、内容和发展趋势,才能以此为依据,科学地调整不同类型文化产业的结构比例,使其更为科学合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在当今需求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下,研究文化消费、探索促进文化消费的政策措施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促进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对国内整体消费需求的提高和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微观角度来看,文化消费行为和习惯的命题涉及培养何种消费精神,树立何种消费观,养成何种消费审美标准,培育何种消费潮流和时尚,现代消费手段如何承载传统消费习俗等问题,这些领域的研究会对文化产业部门的发展运营起到重要的指向作用。

二、文化消费概念的界定

(一)概念的界定

从广义上看,文化消费的定义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而采取不同方式消费精神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的行为。”主要是指居民在参与教育学习、享受艺术、休闲娱乐等活动的过程中,为了获得知识与艺术的熏陶、满足精神享受而实施的消费行为,它直接关系到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文化消费的内容比较广泛,在现行的统计口径中,文化消费主要就是指教育娱乐文化用品及服务的消费,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 旅游观光四大类。

(二)文化消费的特点

文化消费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消费,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位于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之间, 它是一种高级需要。因此,文化消费有别于传统的物质消费,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文化消费具有精神的无形性,它虽然往往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质产品作为载体才得以实现,但是这些物质产品又不是文化消费的全部,只是人们进行文化消费的手段和载体,人们消费的是这些物质产品的精神附加值。第二,文化消费的动态累积性,人们在进行文化消费时不仅可以得到即时满足,更可以获得文化艺术的积累和增长,从而对文化消费产生更大的消费欲望,这个特点不仅不符合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还可能存在边际效应递增现象。第三,消费主体文化消费能力的差异性。一般而言,对于物质产品的消费,人们的消费评价往往比较直观,但是文化消费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 精神产品的消费要求消费者必须具备如何消费、如何使用消费对象的能力。这就导致相同的文化产品在不同的消费主体中,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消费评价,这深刻反映了文化消费主体能力的差异性,也对文化产品的市场细分和目标消费者选择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徐州市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特点

(一)徐州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分析

近年来,徐州连续多年以超过13%的GDP发展速度,稳定、 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生活、文化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形成了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2011年,徐州居民消费总量达1186.50亿元,其中,徐州城镇居民消费总量达到883.25亿元,农村居民的消费总量达到303.25亿元,文化消费总量也随之增长,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达110.07亿元,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总量达到42.18亿元 (见表1)。

2007至2011五年间,农村居Á民文化消费平稳增长,年均增长速度为14.13%,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尽管呈现出小幅波动,但总体增速较快,年均增长速度为19.18%。文化消费总体上呈现出与经济增长相一致的增长态势(见图1)。

(二)徐州城市居民文化消费结构分析

在现行的统计调查中,文化消费支出分为“文化娱乐用品”、 “文化娱乐服务”和“教育”三项。其中,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具有休闲倾向,主要包含“文化娱乐用品”及“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支出;教育消费支出具有学习倾向的,主要包括用于子女及个人的学杂费、教材和托幼费等项目(见表2)。在文化消费支出整体快速增长的趋势下,这两部分文化消费的特点也有所不同,这主要表现在:首先:教育消费依然是文化消费的主体,2007至2011年的五年间,教育在文化消费中的比例平均达到47.66%,教育支出的变化直接影响文化消费的绝对数值发生变化,教育消费的波动较为明显的体现在文化消费总支出上。其次,在文化娱乐消费中,“文化娱乐用品”和“文化娱乐服务”表现为不同的发展趋势,其中“,文化娱乐服务”消费稳步上升。具体表现为:城镇居民的“文化娱乐服务”消费在绝对值上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同时,“文化娱乐服务”消费在整体文化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也呈现出同向的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 随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大,文化产业投入的增多,拓展了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消费的渠道和途径,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模式,使服务型文化娱乐消费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同时,“文化娱乐用品”消费在文化消费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有缓慢的下降趋势,这表明随着市场的发展,消费者在到达一定的消费阶段后,与其他类型产品消费一样,人们对实体产品的消费会放缓,服务型消费会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这也表现出文化娱乐服务类项目的巨大市场潜力(见图2)。

四、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一)政策层面

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扮演指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首先,确定正确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明确文化产业的地位,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环境支持。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消费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及消费结构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支出结构来看,教育支出在整个文化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最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育义务化远没有实现,自主教育必然会挤占家庭的消费空间,制约其他类型文化消费产品的消费。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创造良好的文化消费的环境,仍然是政府最主要的任务。同时,政府需要利用政策扶持、财税调节等手段,引导文化产品的生产及价格,采用政府购买、票价补贴等多种文化惠民方式,降低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成本,促进居民在文化消费领域的消费均衡,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企业层面

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作为消费的主体与产品的提供者,存在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文化消费内容的变化和文化消费载体的拓展必将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升级,从而产生新的文化消费热点,形成新的文化消费趋势,使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和升级进步。在这一过程中,生产文化产品的文化企业首先必须从文化消费的特点出发,确立多元化与多层次性的发展战略,针对不同的目标客户群体,提供形式多样的系列文化产品,以适合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收入阶层人群对文化消费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充分挖掘尚未得到有效利用的文化资源, 选择具有时代特点的载体,积极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增加创意性、文化性、服务型文化产品的产出,提供更加丰富、先进、独特的文化产品。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对全社会消费的引领作用。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消费的增长,研究文化消费的发展规律和消费结构,把握文化消费的规律与特点,能够为发展文化产业,制定相应文化产业政策提供依据。文章梳理了2007—2011年徐州市文化消费的相关数据,采用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证实随着徐州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徐州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呈现出与经济增长相一致的增长态势;在文化消费结构中,教育支出所占比例表现较为平稳,文化娱乐服务所占比例呈现出增长趋势,文化娱乐用品支出所占比例有下降趋势。揭示了徐州市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发展规律,并对政府制定相关文化产业政策、文化企业经营发展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潮州市城乡 篇8

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一般呈现出两条不同的发展轨迹,这是普遍的经济现象。但是如果这种现象表现超过正常水平,将会对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产生严重的阻碍,这会造成城乡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并不断拉大差距。目前,兰州市的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处于全国低水平,在城乡经济统筹发展上有很多不利条件,发展水平总体偏低。从世界经济发展情况来看,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全部实现了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其城乡收入差距普遍小于1.03∶1,即使在其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人均GDP较低的时期,发达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差距也很少超过1.7∶1。

2013年兰州市人均GDP虽达到了7689.06美元,但是城乡收入比为2.92:1,城乡经济统筹明显处于较低水平并未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2009至2013年,兰州市城乡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虽然2013年城乡收入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但是城乡仍然分别以12.6%和14.29%的速度高速增长。与此同时,兰州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63%,2009-2013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均超过了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9年的8760元扩大到2013年的13653元,增加了5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

兰州市在近几年的城乡经济统筹实践中,清楚地认识到兰州市城乡经济发展已经处于两个不同的发展轨道,它们之间的对立和摩擦非常严重。城乡经济差距过大,给兰州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障碍。本课题立足兰州市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通过对其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客观科学地认识兰州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现状,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找出兰州市城乡经济统筹发展问题的症结,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2兰州市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各个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衡量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不能只采用单一的指标,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使各指标因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有机整体。为了使指标体系能够从不同侧面全面反映兰州市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根据兰州市实际情况,城乡经济统筹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科学性与导向性相结合、全面性与准确性相结合、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可比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的原则。

2.2指标体系的构成

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总体性评价指标体系只能从宏观上把握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而不能从微观层面上解释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的程度。由此,提出了构建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文献整理法,并结合兰州市的客观实际情况,具体挑选出4个子系统,其中包括:城乡财政发展指标、城乡经济发展指标、城乡劳动力利用指标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指标等;这四个子系统又通过10个指标来分析体现,主要包括: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比、城乡固定资产投资比、城乡人均GDP比、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城乡就业人员比、农村中非农从业人员占农村从业人员比、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比、工资性收入占农村总收入的比、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之比。

2.3综合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分析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如公式(1)所示:

在上式中Ui表示第i年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值,Ui越大代表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越高,最终比较每一年的U值,得出相应的评价结果。yij是对每一年的被评价指标具体数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后的标准化矩阵,目的是使各项指标的计量单位统一。m为指标个数,wi为第j个指标的权重,指标权重直接影响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的最终评价数值,重点研究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尝试使用熵值法进行指标权重的确定,从而突破已有其他方法的主观性,保证指标权重确定的客观性、真实性。

2.4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在系统理论中,信息熵是一种针对信息无序程度的度量方法,而信息则是度量系统有序度的标准。在信息系统中,信息熵越小,信息的有序度就越高,效用值就越大,指标的权重也越大;反之,信息熵越大,信息的有序度越低,其信息的效用值越小,指标的权重也越小。据此性质,统计学广泛应用了信息熵这一特性,将信息熵值作为指标权重,可用到综合评价的模型中。

如表1是熵值的判断标准,根据熵的这个特性,利用信息熵这个工具,根据各项指标的变异程度,计算出多指标综合评价系统中各个指标的权重。

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构建评价矩阵。设有m个待评方案,n项评价指标,形成原始指标数据矩阵X=(xij)m*n,对于某项指标xij,表示第i个样本第j项评价指标的数值。熵值法的运算首先是建立有大量可获得的实际数据的基础上,将获得的实际数据进行整理可得到评价矩阵X,其本质是利用该指标信息的价值系数来计算权重:

第二,对数据进行非负数化处理。本文在选取指标时,为了避免量纲不一致这一问题,各指标均采用的是比值。所以在本文中,不用进行标准能化处理,只需进行非负数化处理。此外,需要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年份指标值的比重。

计算指标信息熵值e,得到各指标的权重。

3兰州市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评价实证分析

3.1兰州市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测算

对兰州市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进行系统性分析,需要收集兰州市城乡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的历年数据。下文在已构建的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统计年鉴以及城乡发展报告,进行数据提取,并利用熵值对兰州市2007-2013年的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进行系统性评价分析。

根据2007-2013年7年的《兰州统计年鉴》以及实施实地调研收集获得的城市与乡村的实际值来计算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值,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可以得到10个指标的非负值,并构建标准矩阵。

最后采用Matlab编写程序代码进行计算,即可获得评价指标权重和兰州历年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以兰州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为例,系统具有四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中有2007-2013年的统计数据,相当于7个对象。由此可知,系统指标数为m=10,对象为n=7。软件运行过程不再赘述,整理运行结果,编制出兰州市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见表2。

最后,采用公式(1)计算样本的评价值,结果见表3。

由此,绘图如图1所示。

3.2兰州市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测算结果分析

由表2可知,兰州市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子系统中各指标:城乡财政发展指标、城乡经济发展指标、城乡劳动力利用指标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指标得分为32.4419、21.3874、14.4438和31.7264,财政指标综合得分最高,表明在兰州城乡经济统筹发展中,财政指标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指标。在兰州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中,应该更加关注财政和人民生活水平因素对兰州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影响。

城乡经济统筹度是本文用来衡量兰州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利用熵值法得出的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代表了某一年兰州市城乡发展的程度,其综合得分值越高,说明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越高。

从表3和图1中,可以直观方便地看出兰州市城乡统筹的变动规律和发展趋势。总体来看,兰州城乡经济统筹发展趋势总体呈上升态势的,但是其发展速度比较缓慢。2007-2011年,兰州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增长缓慢,2012年实现了较快增长。2007年,兰州市城乡经济统筹综合评价值为9.236121,到了2011年,其评价值仅为11.55877,增幅不明显。2012年城乡经济统筹评价值达到了历史最高点32.11071。兰州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上升态势是与甘肃省的经济政策密切相关的。自我国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提倡城乡统筹发展以来,甘肃省紧跟党中央的号召,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城乡发展路子,大力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并形成了城乡经济发展的联动机制。2009年,兰州市被确定为甘肃省城乡一体化试点,之后,兰州市政府大力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城乡资源、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4对策与建议

促进和实现兰州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是一项涉及全社会、多领域、多环节的系统工程,必须制定科学的城乡经济统筹发展规划,选准突破口予以重点突破。当前,以工业化推进农业的优化升级,实现农业向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跨越,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根本出路。

4.1完善金融财政制度,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发展农村金融,为兰州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兰州推进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兰州地方财政困难,解决兰州“三农”问题客观上需要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需要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兰州“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

结合兰州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应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条件、放宽准入范围,积极培育多元化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努力构建以合作金融、政策金融为主体,商业金融共同发展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同时,积极探索发展民营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

4.2立足全省,树立“全域兰州”的城乡经济统筹发展观

兰州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必须立足甘肃全省,树立“全域兰州”的发展理念,将兰州和甘肃其他市一级单位的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全域”的协同发展。城市化是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主导力量,城市化发展水平能够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是推动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强大动力。

为了提高兰州城乡经济统筹的整体发展水平。首先,要通过支持兰州率先发展,建设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其次,充分利用陇东地区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资源和河西走廊风能、太阳能资源优势,实现东西部“两翼齐飞”。

4.3改革并完善劳动力效率体制机制

从一定程度上讲,城乡经济分离和对立是由一系列制度安排所造成的,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实现必须从深层次的改革入手,破除阻碍城乡互动的制度壁垒,建立有利于城乡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针对城乡经济统筹发展而言,应该从土地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就业制度和金融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支持兰州城乡经济统筹发展。

徐州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调查研究 篇9

近年来, 徐州在稳中求进、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 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得以有效缓解, 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这可能是由农业生产持续增收困难、税收优惠政策城乡迥异、基础教育资源城乡失衡等原因导致的。

结合表1 数据, 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趋势见图1、图2, 综合来看, 自改革开放以来, 徐州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收入差距波动增大, 近几年趋于平缓, 有缩小的趋势。 1978~2008年期间,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增长快速, 2008~2015 年波动较大, 有缩小的趋势。 徐州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城乡差距逐步缩小。2015 年, 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25 元, 同比增长9.0% , 分城乡看,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19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82 元, 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0.2 个百分点, 城乡收入比较上年缩小0.01。

假设表示年份, 表示第年的时候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增长率公式为:

通过计算得到城乡收入差距增长率 (见表2) 。

通过分析求得的增长率变化可以得到, 随着时间的变化, 城乡收入差距的增长率也发生着变化。 为了更加清晰看出增长率的变化趋势, 将增长率制成面积图 (见图3) 。

从图中不难看出, 改革开放以来, 徐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增长率先快速增长, 之后虽然波动, 但是总体比较平稳, 近几年有缓慢下降的趋势。 这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是密不可分的, 2015 年 “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势头。

近几年,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呈现出新常态: (1) 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2)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 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 居民收入占比上升, 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3) 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徐州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也在放缓,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趋于缩小。 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较快。

2 徐州五县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状况

近年来, 徐州五县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增加, 但增幅趋于平缓 (见表3 和图4) 。 邳州市的城乡收入差距最大, 沛县次之, 新沂市、睢宁县和丰县收入差距依次减小。 近几年来, 邳州市的综合实力又上新台阶, 主体指标跃居苏北县级最前列, 发展质量又有新提升, 工业经济实现三个重大转变, 城乡建设取得新进展, 东陇海第三大市逐步展露现实模样, 为民富民增添新亮点, 共建共享和谐的局面初步形成。 新沂市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近几年呈现缩小趋势, 丰县、沛县、邳州市睢宁县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增长趋缓。

3 美、日等发达国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经验启示

3.1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发达国家政府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过程中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美、日等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都强化了政府的主导作用, 并有力证明了政府的行为、政策和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进程。 他们都实现了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 由“建设型政府”转为“服务型政府”。

3.2 提高财政支农力度,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 通过加大农业投入来减少城乡收入差距至关重要, 对于徐州来说, 财政应增加用于农业发展的比例和额度, 逐步提高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比重。 同时,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聚集生产要素、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徐州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尤其要增加对农村道路、电力、水利、通讯等方面的投入, 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促进农民增收。

3.3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就是运用现代经营理念、方法、技术、装备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 本质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这一目标。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之举, 目前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生产方式落后。 徐州也要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农业发展的道路, 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4 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一体化

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一体化, 是许多国家用来缩小或缓解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措施。 欧美、日韩等非常注重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的机会均等, 都十分注重统一社会保险的项目、保险的标准, 统一社会保险的管理、实施机制等。 为此, 我们也应建立完善、公正、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建立强农、惠农、富农的财税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

4 浙江等发达省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经验启示

4.1 推进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

苏南及浙江等发达省份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经验显示,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意义重大。 积极探索城镇一体化规划和建设的新思路,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及各城镇整体素质和特色, 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或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加快推进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 避免追求速度、规模以及重复建设, 努力实现农林牧渔联动, 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形成以高效益的产业结构、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促进农民增收, 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

4.2 加人对 “三农”的财政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资金、 科技技术攻关项目经费、扶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投入, 加强对农村公路、卫生、水利、农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 增加专项资金投入, 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使农民及时了解农副产品供求信息及市场价格信息。 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 加大政府经费支持力度。

4.3 加快人力资源流动的市场化改革,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徐州要学习江浙等发达地区逐步消除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制度性障碍, 取消对人力资源流动的限制, 逐步消除住房、医疗、劳保和子女上学等瓶颈问题, 真正形成统一、自由的劳动力流动市场。 让农民工在就业准入制度、劳动福利、工资报酬等方面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 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逐步增加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 增加农民收入。

4.4 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

江浙等发达省份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时, 无一例外的都增加了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 切实提升了农村人力资本水平。 农民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 农民素质提高了, 农民才能更好地去发展现代农业, 才能增加收入。 徐州首先应加大农村公共教育经费投入,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根据实际需要对农民进行各种技能培训, 努力提高农民的素质。 为了公平农村公共教育资源, 应加大财政投入农村学校的设施、生均费等, 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 在当前资金紧张的情况下, 可以利用农村中小学、 职业学校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的平台, 财政出资聘请农业专家、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的培训。

参考文献

[1]茶洪旺, 明崧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国际经验比较与启示[J].中州学刊, 2012 (6) .

[2]谢红艳.发达国家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及其启示[D].湘潭:湘潭大学, 2007.

[3]袁金旺, 董雪.欧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经验及启示[J].党政论坛, 2011 (2) .

滁州市城乡小学英语教育差异研究 篇10

一、城乡小学英语教育差异现状

1.城乡教学设施的差异。笔者从收集的调查问卷和课堂观察中得知,农村小学的教学设施远落后于城市。城市小学教室里各种教学设备一应俱全,多媒体设备几乎每个班级都有,老师能经常使用多媒体上课,图文并茂,使英语课堂生动活泼,教学效果良好。而农村小学由于近年来推行农村远程教育,虽然基本能保证配备一间多媒体教室,但老师也只在上公开课的时候使用多媒体上课。平时老师仅依靠录音机、老式投影仪等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几乎不能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来呈现书本内容。甚至在个别农村村小学,因为教学用具的缺乏,老师不得不自己动手制作教具。教学设备的落后,使乡村小学英语课堂逊色不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2.城乡教师资源的差异。城乡小学英语教学在教师资源上同样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就目前而言,农村小学的教师资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明显不如城市小学。据调查问卷显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专业水平不高。在受访的21名农村教师中,只有8人有本科学历,专科及以下学历13人。他们多用中文教学,口语偏弱。且乡村的小学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各种英语教学培训活动,自身教学水平难以提升。而城市小学英语老师大部分都是毕业于英语专业,具备扎实系统的英语学科知识和先进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专业水平较高。在受访的27名城市小学英语教师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22名,大专学历的有5名。且城市小学英语教师不仅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英语教学培训,他们也积极主动追求进步,在工作之余常常看有关教学杂志和刊物,并通过互联网吸取新的信息,提高自身英语教学水平。城乡小学英语教师资源的差距,使得城乡小学教学效果差距明显。

3.城乡教学方式的差异。城乡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明显存在差异。通过课堂观察,笔者发现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于农村小学的课堂中。教师只一味的用中文向学生灌输知识,导致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比较被动,没有自主性和积极性。时间一长,他们就感觉学习英语很无聊,甚至会产生厌恶的情绪。当然也是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运用。而反观城市小学,教师的教学方式灵活多变,情景教学、游戏互动等方法贯穿始终,虽未完全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但课堂氛围明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且城市小学课堂上基本上采取中英文结合教学,这为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城乡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方式差异也是影响城乡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4.城乡学生学习投入的差异。城乡学生在英语学习投入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笔者经过分析调查问卷结果得出,在城市学生很早就接触英语,60%的学生会在校外辅导机构或请家教学习英语,看其它英语课外书,当然他们还有很多的英语学习工具,如英汉(汉英)词典、MP3和电子辞典等。而在农村,由于经济条件等客观原因,学生们只是在课堂上学习英语,他们基本没有英语课外书和英语学习工具,更不用说会参加校外辅导机构或请家教学习英语。

二、城乡小学英语教育差异原因

1.城乡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我国的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而中央财政90%的教育经费都用于支持普通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所需的教育经费大部分由各级政府负责筹措与分配,因此,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于地方政府的财政,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资金投入的力度。而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了城乡政府在教育投入上的不均衡,城市小学的教育经费充足,农村小学的教育经费不足。因而,城市小学教师待遇普遍较好,优秀人才更愿意留在城市,师资力量雄厚,且学校教学设备较好,能够更好地进行英语教学。而农村小学,由于资金短缺,教师待遇一般,往往留不住人才,师资力量薄弱,加之教学设备不齐全,英语教学的展开有一定困难。

2.城乡教学水平的差距。教师的能力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与水平。而教师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专业知识水平,其二就是教学能力。首先,在专业知识方面,大部分城市小学的英语教师专业知识扎实,口语较好,语音标准,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英语语音、提高英语听说能力。但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学历普遍不高,且只有部分毕业于英语专业。由于自身专业知识的欠缺,特别是英语发音不标准限制了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发展。其次,在教学能力方面,其次,从教学能力来看,城市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学生为中心。而农村英语教师能力还有待提高,教学方法单一,在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组织等方面还存在问题。

3.城乡家长教育观念的不同。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十分重大,它影响着孩子的终身发展。如果缺乏家长的配合,学校的教育功能就会大大减弱。由于自身的教育水平、经济条件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城乡家长在教育观念上存在着差异。由于城市的生活环境的影响,大多数城市家长眼界较为开阔,知道学习英语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对孩子的英语学习很重视。他们有良好的经济条件能尽其所能为孩子创造真实的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且自身受教育水平高,能在学习上为子女提供很多帮助,协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而在农村有些家长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思想较为封闭,不了解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对孩子的英语学习不够重视。而有些家长即使对孩子的英语学习很关心,但由于缺乏经济实力或自身教育水平不高等原因,并不能为孩子学习英语提供很大帮助。

4.城乡学生学习动力的不同。城市的大多数学生在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提前为小学学习英语打好了基础。85%的学生家长还给学生报了英语兴趣班,以培养孩子的英语学习兴趣。个别家长甚至不惜重金,专门请外籍教师为孩子进行一对一的口语训练。因此,城市小学生英语基础比较扎实,口语表达能力较好,自信心较强,学习兴趣浓厚,学习动力充足。但在农村,几乎90%的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只依赖学校开课教授英语。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其他一些原因,课堂之外,他们几乎不接触任何与英语相关的内容,很多农村小学生手头只有一本课本,学习过程中没有其他学习资料或课外读物。而在课堂之上,又由于一些农村学校老师的口语较差、教学方法单调重复等原因,打击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这些不利因素客观上降低了大部分农村小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出现学习态度不积极,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

三、缩小城乡小学英语教育差距措施

1.均衡城乡英语教育资源。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小学的教育投入,合理分配英语教学资源。在硬件方面,要为农村小学配备现代化教学设施,比如多媒体设备、语音教室等,以改善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学条件。在软件方面,要加强对农村小学专业英语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为农村英语教师创造进修的机会,让他们多参加一些培训活动和优秀课展的观摩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要向农村小学输送新鲜血液,引进一批优秀的大学生。大学生通常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知识面广,了解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拥有创新能力,这可以极大地改进农村英语教学模式。

2.提高农村英语教师待遇。教师专业化是以经济保障为前提的,教师的专业发展顺利进行需要政府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以改变城乡小学英语教师待遇差距较大,毕业生不愿去农村任教和农村优质师资向城市单边流动的局面。据了解,大部分大学毕生不愿意到农村学校教书,农村优秀教师想去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农村教师工资低福利差。因此,只有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待遇,缩小城乡教师待遇的差距,才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来农村学校教书,才能留住农村学校的优秀师资力量。丰厚的待遇不但可以吸引优秀人才,壮大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队伍,更有利于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3.提高家长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对孩子的一言一行都产生重要影响。但农村孩子家长普遍不重视孩子的英语教育。因此,学校要密切联系家长,定期与家长沟通交流,对家长进行合理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家长素质,帮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小学英语教育对孩子将来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并积极地接受和鼓励孩子去学习英语。以确保家长在孩子成长以及学习过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4.实施城乡帮扶,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城乡帮扶就是要城市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以此来加强城乡校际交流与合作。城乡教师的定期交流,有利于促进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农村教师在与城市教师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学习优秀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并积累教学经验,有利于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这种帮扶和交流,对于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的学校尤其重要。同时,这种校际间的教学交流与研讨,可以实现英语教学资源的共享。

综上所述,城乡小学英语教育差距明显,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工作的发展观,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任务,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努力完成。

摘要:本文主要对滁州市城乡小学英语教育差异问题进行了研究,笔者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等方法,从城乡教学设施、教师资源、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投入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探究原因,提出了均衡城乡英语教育资源、提高农村英语教师待遇、提高家长素质和实施城乡帮扶的对策,以期缩小城乡小学英语教育差距。

上一篇:视觉处理下一篇:炉膛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