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力评价

2024-08-22

学力评价(共10篇)

学力评价 篇1

一、品德与生活新课程的学生学力评价的概念

笔者曾对本校教师进行调查, 采用直觉定位法, 请教师就他们在上学期对学生的《品德与生活》学科的评价的实效性进行价值判断。结果发现, 绝大多数教师的评价介于不满意至一般之间。而且从他们的座谈中发现, 他们对学生的评价仅仅限于知识、理解和技能层面, 很少涉及学生的行为习惯, 更没有情感态度和思考力方面的评价。

学力的“冰山模型”清楚地告诉我们学力的概念。假如有一座冰山, 浮在水面上的不过是“冰山的一角”。这个浮出水面的可见部分就是知识、理解和技能, 这是基础性学力。而隐藏于下的不可见部分是支撑浮出部分的基础, 这就是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以及兴趣、动机、态度和行为, 这是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学力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的学力标准,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活动, 即测定和诊断学生是否达到目标及达到目标的程度。

《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 (讨论稿) 》指出: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 强调评价指标多元化, 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新课程对学生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它注重的是对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全面评价, 要求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二、原思想品德学科学生学力评价中的主要问题

现行的学业评价存在严重的片面性。主要表现在:在评价范围上, 重认知领域的评价, 轻情感、行为操作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 重总结性评价, 轻日常性、阶段性即形成性评价;在评价主体上, 重他人评价, 轻自我评价;在评价基准上, 重绝对评价, 轻个体差异评价。长期以来, 对学生思想品德学科的评价大多限于书面答卷, 重知轻行的评价方式, 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条文, 长此以往, 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就会弱化。

三、《品德与生活》学力评价的新探索和实践

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并非从零开始。国内外在品德方面已有不少经验可以借鉴, 如国外有用发“优点单”法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用“档案袋”法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还有“反体系、个性化的评价”无等级激励性评价”等等。国内则有少先队的雏鹰争章活动等, 它融学校、社区、家庭评价为一体, 注意幼儿园、小学、中学的相互衔接, 方法多样, 重在激励, 是一种符合低、中、高年级不同年龄段学生需要的新型评价模式。

我们在参考国内外经验和本校思想品德课评价改革的实践经验基础上, 设计并初步实施了新课程的学力评价方案。现以《品德与生活》为例作以下介绍:

我们将学生学力评价与争章活动结合起来, 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信息章、手工章、孝敬章、小岗位章、进步章等, 并将相关内容加以综合。如“信息章”的内容是: (1) 经常向家人介绍学校的相关情况; (2) 收集学习需要的信息; (3) 收听收看新闻并进行交流。评价要求分三个等级:能够坚持, 态度认真并且经常进行交流;基本坚持, 态度较认真且能够交流;很少收集, 态度不够认真且很少进行交流。

除了争章评价外, 我们再辅以“学习单”评价法 (类似国外的“档案袋”评价法) 。如第一单元就采用了“学习单”的评价法, 教师明确了单元的评价重点后, 可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选择或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但在活动中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各种“记录”, 这种记录就称为“学习单”。例如, 《你快乐, 我快乐》中的学习单是这么设计的:评价目标:让学生体验丰富的集体生活, 初步了解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学会关心帮助同学。评价要点: (1) 学习、尝试与伙伴交往的不同形式; (2) 用自己的方式关心帮助小伙伴。今天, 你帮助小朋友了吗?每做一件帮助小伙伴的事, 就给花环上的一朵花涂上颜色, 学期结束时, 同学将会把这个美丽的花环献给你。

小伙伴给我带来快乐, 我要画张美丽的图画送给他 (她) 。

它可以由教师设计或师生共同设计, 并根据具体活动要求在活动前、中、后各个环节自由穿插。在完成单元学习或学期结束时, 教师对学习单加以汇总整理, 加上其他学科的特色记录 (如优秀作业、创作, 对个人有意义的试卷、录音、录像及学科竞赛奖状、奖章等) , 就形成了一份富有学生个人特色的“学习成长记录袋”。它可以生动地反映该学生的成长历程。这套评价方案, 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发展。

四、品德与生活学力评价的特点

1. 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所谓全面性是指评价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素质评价。它很好地整合了新教材内容与低年级雏鹰争章活动的内容。另外, 它对新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 打破了单元的界限, 注意评价内容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另一方面, 还增设了信息章和个性章。这是教材之外扩展的部分。

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属于具体运算阶段, 为做到幼小衔接, 我们对一年级的信息章提出了具体要求: (1) 学会收集信息;收集的信息可以是国际、国内、生活中、校园内的, 也可以是听到的、摘要的、网上下载的。 (2) 能用一两句话说一说收集的新闻。学生通过争取信息章, 不仅学会关心国内外时事, 学会关心周围事物, 而且知识得到了扩展, 丰富了学习的途径, 培养了对信息的敏感能力, 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

个性章设置的作用有三点:一是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让亮点闪耀;二是给学生一个弥补错误的机会;三是鼓励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不让一个学生落伍。有一次, 大家一致认为小王同学家务劳动考核不合格。因为家长反映他在家里什么也不会干, 书包也要父母整理。可是, 该同学不服气, 他说, “我虽然在家不干活, 但我经常唱歌给爸爸妈妈听, 让他们解除一天工作的疲劳。我想, 这也是一种服务, 我也能合格, 也能得章。”小组成员听后, 觉得很有道理, 商量之下, 作出了一个明智的决定:他的家务劳动章下次再考核, 今天给他一个个性章, 并希望他以后学做家务, 争取家务劳动得到好成绩。一个月后, 这个同学家务劳动果然得了优秀。

由此可见, 信息章和个性章的设置能对学生产生极大的促进和激励作用, 有助于促使学生养成热爱学习和生活、学会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和能力, 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

2. 评价形式的针对性

我们制订了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小学生成长记录册》, 不仅让教师明确本学期的评价方案, 具体科目的评价目标、评价要点和评价参考形式, 而且针对学生特点, 评价形式注重儿童化、情趣化。

3. 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这是指评价伴随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包括目标、准备、过程、结果。评价不仅注重结果, 更加注重过程, 因此我们非常注重形成性评价。如《我们的班级》的评价设计为: (1) 画一画你的小岗位; (2) 一个月后, 请你评一评自己做得怎么样; (3) 学期结束前, 小组同学相互评一评。4.

4. 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是同学、老师、家长, 还可以是自己。实践证明,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是影响学生素质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提高他们的综合教育能力就必须注重学校开放和社会参与。学校要创设条件和机会, 使家庭、社区积极参与学生的评估, 关心学生的发展。根据一年级学生品德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 我们在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的同时尤其注重家长的评价。

5. 评价方法多样化

要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师们发动学生一起讨论, 共同参与, 共同制订章名以及过程性评价的载体。如:采用金、银、铜章、小小幼苗、三色花;明确色彩、线条的区别;采用花瓣得多少;今天的丑小鸭, 明天的天鹅等加以区分。根据争章要求及争章情况, 对学生完成的具体情况给予量化的可能性。当然, 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主要采用相对模糊的量化。

品德与生活新课程的学生学力评价是课改的一片处女地, 我校把思想品德学科评价研究中取得的一些成果有机地运用于新课程的评价中, 并且结合新课程的学科特点作了初步的实践探索。但是评价改革任重而道远, 我们还将继续求索。

指导预习,提高学生学力 篇2

【关键词】学生学力;预习习惯;预习方法

学生学力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形成的多种能力及学问上达到的程度,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所达到的在知识、能力、技巧等方面的水平;二是指在现实水平上所具备的今后学习的潜力,即学习的实际可能性。学生的学力是通过后天学习和实践获得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的复合。“学会学习”是学习化社会的基本特征。现代教学突出以学生学习为核心,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力就成了每一个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下面就如何指导学生预习,提高学生学力作简要论述。

一、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充分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动手时间,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预习是学生听课前独立地对新教材进行准备性地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和序曲。在上课前,对上课内容预选进行学习,了解其中的概况、要点,这就是预习。预习能大大提高上课时的学习效果,有助于加深理解,解决疑难问题。课前预习是学好新课的前提,如果不搞好预习,上新课时就会心中无数,不得要领。反之,做好了预习,带着问题进课堂就产生了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有利于培养学习新课的兴趣,有利于集中精力对付新课的重点和弄不懂的难点,有利于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学会了预习就等于学会了自学,也只有在自学的过程中才会发现问题,从而想办法来解决问题,进而提高了学力。

二、有步骤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生的预习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他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培养。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可以分为三步:

1.让学生明确预习的任务和目的。

预习的任务是分清新课中已知和未知,发现问题,做好听课的准备;预习的目的是加强听课的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此时老师的任务是把学生从“老师抱者走”过渡到“老师扶着走”。老师可以在预习前给学生一个预习提纲,把要预习的内容概括成几个问题或几个知识点,再辅以一定练习,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或知识点做好预习,并对重点问题和疑难问题做好标记,便于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的学习。

2.要求自主预习,明确重点、难点,做好预习笔记。

在学生具有一定的预习能力的基础上,围绕着教材,师生共同确定预习的内容,学生自己寻找相关资料,做好预习笔记,课堂上讨论、释疑。这样教师上课讲学生之所想,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听到了自己所要听的内容,问题得到解决,课堂听课效率大大的提高,进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3.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要积极思考、大胆设疑,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老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学习机遇,有较强的洞察力,发现兴趣的源泉,积极思考,大胆设疑,亲身实践,在激发内心深处的成功体验的同时,激活内在的思维潜能。从而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形成高水准的学力。

三、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

怎样做数学课的预习呢?可以要求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迅速浏览新课。新课前将要预习的内容先从头到尾地看一遍,把内容领会一下,然后再带着问题细读第二遍,要边读边记笔记:在新出现的概念下划上波浪线,在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做上记号。

2.认真地看一看新公式、定理是怎样证明出来的,在证明的过程中,有没有用到过去学过的知识?如果有的话,有哪些?

3.多看看书上是怎样解答例题的,然后把课本合上,看看自己能不能不看书将公式、定理证明出来,能不能把例题做出来?将自己的解答过程和教科书对照一下,看看是不是一样?不一样的话,区别在哪里,是不是对的?错了的话,错在哪里?要找出重点和疑点。把新课中的重点和难点带到课堂上去。课堂上一边认真的听一边思考,听老师的讲解思路。

4.注意预习不要太过全面。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预习太全面也是不现实的。一是时间难保障,二是精力难保证,三是质量难保证。

针对预习不认真的毛病,索性对症下药,可以把预习题型化。题型化预习比泛泛地去翻看要深入得多,预习的效果自然也要好得多。比如《合并同类项》一节,同学们可先了解什么是同类项:两同两无关(所含字母及字母的指数相同,与系数及字母顺序无关),再试着总结出合并同类项的具体方法:一变两不变(系数相加,字母及其指数不变)。这节课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一般会眼高手低,那么怎样题型化呢?就是把知识点有关的题型分类,比如本节可以这样分。

(一)基本题

下列各题中的两项,哪些是同类项?

①5xy2与3xy2 ②5a3b与5ab3 ③23与x3 ④-3与+2

(二)灵活题

1)当m=____时,2x3y与5xm-1y是同类项。

2)把式子-3a2b+4b2a+ba2-2ab2合并同类项。

(三)提高题

1)已知-x3m-1y3与6x5y2n+1是同类项,求5m+3n的值。

2)当k=____时,多项式x2-3kxy-3y2+xy-6中的项不含x。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生学会学习将终身受益。我们要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总之,通过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使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和促进学习,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学力和学习素质,落实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现代教学观。

(作者单位: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中学)

【摘 要】当前,很多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力逐年呈下降趋势。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应该在端正学生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我认为:教师可以从指导学生预习方法上入手,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进而提高学生学力。

【关键词】学生学力;预习习惯;预习方法

学生学力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形成的多种能力及学问上达到的程度,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所达到的在知识、能力、技巧等方面的水平;二是指在现实水平上所具备的今后学习的潜力,即学习的实际可能性。学生的学力是通过后天学习和实践获得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的复合。“学会学习”是学习化社会的基本特征。现代教学突出以学生学习为核心,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力就成了每一个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下面就如何指导学生预习,提高学生学力作简要论述。

一、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充分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动手时间,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预习是学生听课前独立地对新教材进行准备性地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和序曲。在上课前,对上课内容预选进行学习,了解其中的概况、要点,这就是预习。预习能大大提高上课时的学习效果,有助于加深理解,解决疑难问题。课前预习是学好新课的前提,如果不搞好预习,上新课时就会心中无数,不得要领。反之,做好了预习,带着问题进课堂就产生了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有利于培养学习新课的兴趣,有利于集中精力对付新课的重点和弄不懂的难点,有利于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学会了预习就等于学会了自学,也只有在自学的过程中才会发现问题,从而想办法来解决问题,进而提高了学力。

二、有步骤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生的预习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他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培养。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可以分为三步:

1.让学生明确预习的任务和目的。

预习的任务是分清新课中已知和未知,发现问题,做好听课的准备;预习的目的是加强听课的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此时老师的任务是把学生从“老师抱者走”过渡到“老师扶着走”。老师可以在预习前给学生一个预习提纲,把要预习的内容概括成几个问题或几个知识点,再辅以一定练习,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或知识点做好预习,并对重点问题和疑难问题做好标记,便于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的学习。

2.要求自主预习,明确重点、难点,做好预习笔记。

在学生具有一定的预习能力的基础上,围绕着教材,师生共同确定预习的内容,学生自己寻找相关资料,做好预习笔记,课堂上讨论、释疑。这样教师上课讲学生之所想,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听到了自己所要听的内容,问题得到解决,课堂听课效率大大的提高,进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3.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要积极思考、大胆设疑,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老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学习机遇,有较强的洞察力,发现兴趣的源泉,积极思考,大胆设疑,亲身实践,在激发内心深处的成功体验的同时,激活内在的思维潜能。从而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形成高水准的学力。

三、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

怎样做数学课的预习呢?可以要求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迅速浏览新课。新课前将要预习的内容先从头到尾地看一遍,把内容领会一下,然后再带着问题细读第二遍,要边读边记笔记:在新出现的概念下划上波浪线,在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做上记号。

2.认真地看一看新公式、定理是怎样证明出来的,在证明的过程中,有没有用到过去学过的知识?如果有的话,有哪些?

3.多看看书上是怎样解答例题的,然后把课本合上,看看自己能不能不看书将公式、定理证明出来,能不能把例题做出来?将自己的解答过程和教科书对照一下,看看是不是一样?不一样的话,区别在哪里,是不是对的?错了的话,错在哪里?要找出重点和疑点。把新课中的重点和难点带到课堂上去。课堂上一边认真的听一边思考,听老师的讲解思路。

4.注意预习不要太过全面。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预习太全面也是不现实的。一是时间难保障,二是精力难保证,三是质量难保证。

针对预习不认真的毛病,索性对症下药,可以把预习题型化。题型化预习比泛泛地去翻看要深入得多,预习的效果自然也要好得多。比如《合并同类项》一节,同学们可先了解什么是同类项:两同两无关(所含字母及字母的指数相同,与系数及字母顺序无关),再试着总结出合并同类项的具体方法:一变两不变(系数相加,字母及其指数不变)。这节课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一般会眼高手低,那么怎样题型化呢?就是把知识点有关的题型分类,比如本节可以这样分。

(一)基本题

下列各题中的两项,哪些是同类项?

①5xy2与3xy2 ②5a3b与5ab3 ③23与x3 ④-3与+2

(二)灵活题

1)当m=____时,2x3y与5xm-1y是同类项。

2)把式子-3a2b+4b2a+ba2-2ab2合并同类项。

(三)提高题

1)已知-x3m-1y3与6x5y2n+1是同类项,求5m+3n的值。

2)当k=____时,多项式x2-3kxy-3y2+xy-6中的项不含x。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生学会学习将终身受益。我们要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总之,通过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使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和促进学习,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学力和学习素质,落实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现代教学观。

(作者单位: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中学)

【摘 要】当前,很多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力逐年呈下降趋势。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应该在端正学生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我认为:教师可以从指导学生预习方法上入手,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进而提高学生学力。

【关键词】学生学力;预习习惯;预习方法

学生学力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形成的多种能力及学问上达到的程度,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所达到的在知识、能力、技巧等方面的水平;二是指在现实水平上所具备的今后学习的潜力,即学习的实际可能性。学生的学力是通过后天学习和实践获得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的复合。“学会学习”是学习化社会的基本特征。现代教学突出以学生学习为核心,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力就成了每一个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下面就如何指导学生预习,提高学生学力作简要论述。

一、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充分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动手时间,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预习是学生听课前独立地对新教材进行准备性地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和序曲。在上课前,对上课内容预选进行学习,了解其中的概况、要点,这就是预习。预习能大大提高上课时的学习效果,有助于加深理解,解决疑难问题。课前预习是学好新课的前提,如果不搞好预习,上新课时就会心中无数,不得要领。反之,做好了预习,带着问题进课堂就产生了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有利于培养学习新课的兴趣,有利于集中精力对付新课的重点和弄不懂的难点,有利于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学会了预习就等于学会了自学,也只有在自学的过程中才会发现问题,从而想办法来解决问题,进而提高了学力。

二、有步骤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生的预习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他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培养。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可以分为三步:

1.让学生明确预习的任务和目的。

预习的任务是分清新课中已知和未知,发现问题,做好听课的准备;预习的目的是加强听课的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此时老师的任务是把学生从“老师抱者走”过渡到“老师扶着走”。老师可以在预习前给学生一个预习提纲,把要预习的内容概括成几个问题或几个知识点,再辅以一定练习,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或知识点做好预习,并对重点问题和疑难问题做好标记,便于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的学习。

2.要求自主预习,明确重点、难点,做好预习笔记。

在学生具有一定的预习能力的基础上,围绕着教材,师生共同确定预习的内容,学生自己寻找相关资料,做好预习笔记,课堂上讨论、释疑。这样教师上课讲学生之所想,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听到了自己所要听的内容,问题得到解决,课堂听课效率大大的提高,进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3.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要积极思考、大胆设疑,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老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学习机遇,有较强的洞察力,发现兴趣的源泉,积极思考,大胆设疑,亲身实践,在激发内心深处的成功体验的同时,激活内在的思维潜能。从而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形成高水准的学力。

三、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

怎样做数学课的预习呢?可以要求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迅速浏览新课。新课前将要预习的内容先从头到尾地看一遍,把内容领会一下,然后再带着问题细读第二遍,要边读边记笔记:在新出现的概念下划上波浪线,在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做上记号。

2.认真地看一看新公式、定理是怎样证明出来的,在证明的过程中,有没有用到过去学过的知识?如果有的话,有哪些?

3.多看看书上是怎样解答例题的,然后把课本合上,看看自己能不能不看书将公式、定理证明出来,能不能把例题做出来?将自己的解答过程和教科书对照一下,看看是不是一样?不一样的话,区别在哪里,是不是对的?错了的话,错在哪里?要找出重点和疑点。把新课中的重点和难点带到课堂上去。课堂上一边认真的听一边思考,听老师的讲解思路。

4.注意预习不要太过全面。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预习太全面也是不现实的。一是时间难保障,二是精力难保证,三是质量难保证。

针对预习不认真的毛病,索性对症下药,可以把预习题型化。题型化预习比泛泛地去翻看要深入得多,预习的效果自然也要好得多。比如《合并同类项》一节,同学们可先了解什么是同类项:两同两无关(所含字母及字母的指数相同,与系数及字母顺序无关),再试着总结出合并同类项的具体方法:一变两不变(系数相加,字母及其指数不变)。这节课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一般会眼高手低,那么怎样题型化呢?就是把知识点有关的题型分类,比如本节可以这样分。

(一)基本题

下列各题中的两项,哪些是同类项?

①5xy2与3xy2 ②5a3b与5ab3 ③23与x3 ④-3与+2

(二)灵活题

1)当m=____时,2x3y与5xm-1y是同类项。

2)把式子-3a2b+4b2a+ba2-2ab2合并同类项。

(三)提高题

1)已知-x3m-1y3与6x5y2n+1是同类项,求5m+3n的值。

2)当k=____时,多项式x2-3kxy-3y2+xy-6中的项不含x。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生学会学习将终身受益。我们要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总之,通过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使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和促进学习,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学力和学习素质,落实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现代教学观。

日本社会的“学力”观 篇3

根据白川静的《宇通》等汉和辞典, “学力”一词是专研学问所具有的能力和见识, 意为“深厚的学问”, 源于12世纪我国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的诗句“学力根生蒂固, 功名水到渠成”。到了江户时代初期“学力”便成为了通用词语[1], 指学问上所能达到的能力, 用以区分处理日常生活与家庭事务的才智和实力。

明治维新 (1868年) 以后, 日本仿效欧美引入近代学校制度, 伴随着强调学问为安身立命之本, 无论性别和身份, 所有国民都应该进入学校学习作为教育的基本理念, 出现了有关学业奖励的公文。“能力主义”业绩至上的近代思想观念也得到了确立, 要求通过学校教育以“学力”来衡量个人的读、写、算的能力, 采用学力测试来评估个人的实力, 推动升级和升学的竞争。教育和学业成为个人成就功名和光宗耀祖的手段, 具有浓厚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 影响直至今日。

然而, 日本实行内阁制 (1885年) 的首任文部大臣森有礼提出了与以往学力至上主义完全相反的“人品第一, 学力第二”的评价原则和方针, 认为学校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品行优异之臣民, 其次才是增强“学力”。文部省在1887年8月发布的第11号政令中也明确规定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力”, 更要注重其人品, 斟酌其日常的品性, 即平时的上课态度和行为表现, 从而衡量学生的成绩, 判断其是否具有毕业资格。在深远意义上讲, 森有礼所言之人品更是指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与欧美列强并驾齐驱的, 具有气质稳重, 服务于国家利益, 勤勉务实的善良臣民的品质。

经历随后的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 日本社会认识到通过小学教育提高优秀士兵所必备“学力”的重要性。因而, 1907年义务教育的年限从四年被延长到六年。而且, 从1903年开始, 小学的教科书开始由国家统一制定, 根据学科内容, 教育方法也逐步定型化, 知识注入型的教育教学方式逐渐成为主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风靡欧美进而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的“新教育运动”提出了尊重儿童个性, 注重自发性创造性活动, 开展以儿童生活为中心的经验主义教育。日本社会也从学力发展的方面进行了各种尝试。但是, 1930年以后, 随着军国主义势力的增强, 新教育不是被迫变形就是面临解体。

1945年日本在宣布战败后, 改变了以往军国主义和超国家主义的教育思想方针。为了建设民主文明国家, 教育制度的民主化和平等化开始推进。在教育方法上, 受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影响, 战前以学科课程为主的知识注入型教育方式得到了改变, 经验主义的教育方法再度被重视, 教育教学活动以儿童生活为中心, 从他们的生活体验出发。

就是在这种新式教育刚开始不久的1950年, 以青木诚四郎的《新教育与学力低下》一书为重要标志, 出现了有关“学力下降”[2]的争议。次年, 久保舜一的学力调查证实了学力低下的事实, 论争逐步升级。有些父母和新式教育的反对者受战前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影响, 认为学力的范围仅限于阅读、写作和计算等基础学科能力, 进而批判新式教育轻视知识学习而导致了基础学力的下降。对此, 新式教育的推进派反驳说学力的衡量不只是限于阅读、写作和计算, 而是应具有从事社会生活所必备的生活能力, 主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能动性的态度, 而学力的综合性要素仅仅通过调查和测试是无法确定的。应该说新式教育推进派在“学力”上的认识上是对森有礼时代的继承和超越。

这也就被认为是日本在战后围绕学力问题的首次论争, 实质上是触到了基础“学力”的狭义和广义之分。也以此为契机, “学力”一词不再仅限于教育行政的观念和用语, 而是作为教育学术语言被广泛运用于教育理论和实践之中。

日本文部省于1956年对全日本二年级和三年级的中学生统一实施了学力调查。虽然通过笔试考试不能测定学力的全部, 但是这次学力调查的意义在于试图从广义的层面去测量“学力”, 认为“学力”不仅限于阅读、写作和计算等知识技能, 还包括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应用能力等各个方面。1958年日本文部省修订了中小学学习指导纲要, 开始对教育进行强干预, 于1961年在一片争议中强制实施了“全国统一学力调查”。“学力”再次成为日本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 因为被认为导致了诸如儿童之间的过度竞争与歧视, 此类调查遭到了日本教职员工会的强烈反对和抗争, 到1966年被废止。

在这样的情形之中, 教育学者之间也存在着对学力理解的分歧。经验主义学者广冈亮藏坚守他着眼于儿童的独特性与主体性的, 以“态度”为中心的学力观。“学力”分为三个层次, 包括基础条件性的能力, 比如阅读、写作和计算等知识和技能;概括能力, 指规律性综合理解的素质;态度, 指活用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动性, 是学力的核心构成。这种学力并非是对个别知识的理解, 或者技能的掌握, 而是在生存和生活中能动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运用的态度和能力。因此, 有人指出广岗是小看通过科学系统的方法掌握知识的重要性, 批判其学力观是一种态度至上主义。

而另外一位代表性学者胜田守一提出要在儿童的学习效果有可能通过测量手段加以度量的范围内来规定学力。仅限于通过学习那些配合预期目标和效果而编排的教学内容而达到的能力。这种能力与英语中的“attainment”接近, 强调学力中的认知能力, 而排斥态度和意志等难以用双方协定的方式进行评估的领域。

1975年以后, 日本高中的升学率开始超过90%, 加上父母对“学历”社会的关注, 高考竞争激化, 高考学历受到重视, 后进生、校内暴力、欺负现象、拒绝上学、辍学等, 围绕学校和学生爆发了很多严重的问题。因此, 1984年首相咨询机关设置的临时效益审议会在第四次报告书中提出重视个性的原则, 改变以往注重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育, 提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思考能力和表现能力。

在随后的1991年, 中小学指导纲要再次修改, 改变了过去注重知识的学力理念, 主张按照兴趣、积极态度, 思考、判断, 技能表现、知识理解的顺序进行评估。可是遭到一部分在校师生和学者的批判, 他们指出对兴趣、积极性和态度的评估容易陷入主观判断, 对客观评价学力增加了难度。此外, 有些父母对过去的学力教育仍然抱有期待, 反对情绪日益高涨, 学校面临的情况日益混乱。与此同时, 随着资主本义经济的发展, 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 国民投注于教育的热情也不断高涨, 更加强化了人们对以往学科性应试学力至上的认识。这也就是日本社会二次大战后的第三次学力论争。

在这种情况下, 文部省设立了第十五期中央教育审议会, 在1996年的第一次报告书《展望二十一世纪, 我国教育的理想》中, 提出了培养生存能力的最新教育目标。

所谓生存能力是具备以下三个层面全面发展的能力。第一是自我发现课题、主动学习、自主思考、行动、能动性地判断和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第二是具有自治力, 善于协作, 并且有体谅和同情之心等丰富人性的素质。第三是自我顽强生存的健康体格体力。这三个层面能力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

然而, 在1999年, 日本东洋经济新报社出版了一本名为《不会分数的大学生》的书, 该书的作者尖锐地指出在当时的名牌私立大学, 五人中就有一人不会计算中小学生都应该懂得的分数问题。另一本名为《轻视算术导致学力崩溃》一书的出版[3], 引起了社会的震惊, 关于“学力下降”的问题也就从大学开始显露。随后以中小学生为对象实施的国际学力实力测试也显示日本学生的学力有所下降。日本社会围绕“学力”的论争在新的世纪被又一次掀起, 也是日本社会二战后的第四次围绕学力的论争。

相关书籍的出版只不过是问题浮现的一个引爆点, 但重要的是学力在日本已不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 而是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出于学力低下会导致未来日本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下降的担忧, 日本文部教育省开始将提高日本学生学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2002年1月, 日本文部科学省发布了题为《为提高坚实学力的二零零二年呼吁书:劝学》。坚实的“学力”就是指生存能力, 除了知识技能还包括思考能力、判断能力、表现力、课题发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学习的积极性和方法, 从更广义上对学生今后必备的“学力”提出了要求。

也是从这个时候, 日本社会关于学力的论争逐渐冷却, 以田中博之和柴田义松为代表的诸多学者还有一些相关教育人士结合日本社会实际, 不断反思和践行, 围绕新学力观进行创造性探索。时隔四十多年, 文部省于2006年再次启动了全国“学力”状况调查工程。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 “学力”在日本社会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观念”。但正是在反复的论争中, “学力”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深入人心, 从而得到了持续的发展, 体现为一种富有中庸之道的前瞻性的学力观, 试图追求从两极到中介的平衡, 理想与现实的融合。正如日本教育学者山崎高哉所说:“学力不应该仅限于那些可以测试的学科性知识和技能, 具体讲主要就是阅读、写作和计算 (3R) 的能力, 还应该包含某些难以测度的方面, 比如论述和讨论的能力, 思考性、批判性和判断力等所有为了适应21世纪社会而必备的生存和生活才智与实力, 还包括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责任等。如果我们能够综合性地在各种能力的相互关联中重新定义学力的概念, 克服学力观中存在的两极分化倾向, 就能在学校、教师、家长以及社区的紧密合作下, 消除因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导致的学力差距, 才能有效地培养那些将承担新世纪社会重担的具有丰富人性的年轻人。” (山崎高哉, 2009) 应该说这种认识在当前的日本社会, 尤其是学术界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

参考文献

[1]柴田义松.学力论的历史展开[J].现代教育科学, 2002 (5) .

[2]钟启泉.学力理论的正式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12) .

探寻数学魅力 提升学生学力 篇4

【关键词】学科价值;数学;学力;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0-0046-04

【作者简介】王应标,江苏省清江中学(江苏淮安,223001)副校长,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2015年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的主题是:发现学科价值,发展学生学力。本文将结合展评活动的主题和南京市第一中学王伟老师的课堂教学,谈一些感悟和思考。

一、充分认识数学的价值

数学是关于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恩格斯语),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既然是一门科学,它就包括数学知识(理论、方法、问题、语言等)、数学活动(抽象、推理、数学化等),以及数学社会建制(研究范式、数学共同体等)。数学追求一种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数学的对象必须是明确无误的概念,作为推理出发点的命题必须明确、清晰,推理过程的每一步骤都必须明确可靠,整个认识过程必须前后一贯而不容许自相矛盾。

1.数学的文化价值。

它是指数学对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发展的作用和意义。马克思曾指出:所有的科学,只有当数学运用其中时,才称得上是完善的。这一论断已被科学的发展所证实。自然科学作为“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作为“对于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理性研究”,数学为此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方法、语言、基础。同样,社会科学的数学化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能够成功应用数学理论和数学方法;二是在认识和思维方式上,更多地采用数学的观点和数学的态度去审视各种社会现象,考察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本质;三是社会科学研究应从数学及其相关研究,特别是数学哲学、数学文化中汲取有益的养料,这主要是社会科学思想的数学化;四是社会科学的数学化并不排斥、拒绝或替代必要的定性研究,而是与之有机地结合起来。”[1]

2.数学的社会价值。

它是指数学对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作用和意义。现代社会的发展显示,高新技术不仅是国家富强的关键因素,也是保持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高新技术的基础是应用科学,应用科学的基础又是数学。X射线计算机层析摄影仪(简称CT)的问世是上世纪医学中的奇迹,其原理是基于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X射线衰减系数。如果能够确定人体的衰减系数的分布,就能重建其断层或三维图像。但能否通过测量到的X射线平均值求出整个衰减系统的分布呢?人们利用数学中的Radon变换解决了此问题,Radon变换已成为CT理论的核心。人们曾经形容数学在军事中的应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化学战(火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物理战(原子弹),海湾战争是数学战。数学在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文明时代,对社会发展的深层次动力越来越强大。

3.数学的教育价值。

它是指数学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这里可以分为人的谋生价值与发展价值,其中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人的理性发展。一方面,由于数学在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人要生存,并且要提高生存质量,必须学会用数学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也就是数学的实用价值;另一方面,从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中可以看到,数学对于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理性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2]《几何原本》被称为“数学家的圣经”,已经成为训练逻辑推理的最有力的教育手段,在数学史乃至人类科学史上具有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它对人类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美妙的定理,更重要的是它孕育了一种理性精神。“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德国数学家F·克莱因道出了数学的教育价值。

二、对“学力”概念的理解

“学力”即学习者的学习实力,是有关学习者的学习素质的综合性概念。日本的“学力”研究已有近70年的历史,我国学者钟启泉等在1997年也对“学力”进行了研究。“学力”一般被视为“通过学校里的学习而获得的能力”或“以学业能力为表征的学力”。

1.“学力”的一般内涵。

在古汉语中,“学力”大概有以下三种涵义:学问的力量,学习的能力,学问的效力。而在现代汉语中,“学力”的涵义被窄化为“学习能力”。钟启泉先生认为,学力是作为教学成果的知识与能力,大体有四个组成部分:关心、动机、态度,思考力、判断力,技能,知识、理解。袁运开先生认为:学力为通过后天学习和实践获得的态度、能力和知识的集合,学力的养成包括积极态度的培养,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以及知识的积累等。还有人认为,学力是指一个人在学问上达到的程度,包括认知、情感、技能三要素。[3]

日本的国语词典《广辞苑》里也有对“学力”的解释:一是指学问的力量;二是指因学习而获得的能力或作为学习成绩表现出来的能力。这和我国古汉语中“学力”的涵义相似。日本从二战后至今已有近70年的“学力”研究历史,有关学生学力低下的论争始终是日本各个时期的教育概念转变与教育改革的导火线。“学力”是日本教育研究的主题概念,但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统一的概念,其主要原因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人们对“学力”的涵义的理解也随之发生变化。[4]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针对教育现状,反思二战后偏重基础知识学习的传统学力观,明确提出学校教育的目标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即重视个性和创造性的“新学力观”。日本文部省通过2005年《创造新时代的义务教育》报告、2006年《审议阶段报告》、2008年修改发布的《学习指导要领》,对“生存能力”和“扎实的学力观”的内涵作出了渐变的修改。“扎实的学力”观点可以看成“新学力观”的延续和发展。

2.数学学科的“学力”内涵。

数学学科的“学力”是指因数学学习而获得的能力或作为学习成绩表现出来的能力。借鉴日本“扎实的学力”观点,数学学科的“学力”分成三个部分:基础知识和技能,主动学习的态度,数学学科的核心能力。数学学科的核心能力主要是指: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数学表征与变换,数学推理与论证,数学建模,数学地解决问题,数学交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可以看成对数学学科学力的一种解读。

三、“杏坛杯”活动中的课堂实践

1.教学过程的呈现与亮点。

王伟老师参赛的课题是《二项式定理》,它是学生学习了计数原理后,对排列组合知识的相关应用。本节课将“类比引领、问题驱动、自主探究”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思想。

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环节,王伟老师通过两次“有放回的摸球”,引导学生将摸球的结果和二项展开式建立内在的逻辑联系,引发和强化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王老师设置的“有放回的摸球”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来说是亲切熟悉的,因为它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这一情境启发学生在游戏和新知识之间建立本质联系,更为以后学习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中的二项分布做铺垫,体现了教师良好的数学教育素养。

在“类比引领,问题驱动”环节,王老师通过三次“有放回的摸球”,引导学生深入讨论(a+b)3的展开式与摸球结果的联系,学生之间展开数学交流,其中生3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了数学问题,生4给予了恰当的回应,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相互切磋,学生的“说理”论证得到充分的展示,在二项展开式和摸球游戏的两个模型之间建立了本质联系。

在“自主探究,形成定理”环节,由于之前的“脚手架”效应,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得出二项展开式,重点对通项形式进行探究,进而得到了二项式定理,学生数学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问题。整个过程自然流畅,水到渠成,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在“新知运用,巩固深化”环节,例题的选择源于书本,例1和例2都是书本原有的例题。例1是二项式定理的直接应用及简单变形应用,通过该例强化了学生对公式的记忆和理解。例2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区分二项式系数和项的系数的区别。从知识角度分析,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例题的选择则高于课本,例3的第一种解法是二项式定理的变式应用,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变换能力,例3的第二种解法是类比(a+b)n的推导过程,是对二项展开式通项公式的本质理解。

问题是科学思维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王伟老师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创造性教学。以问题驱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不断通过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热情。这样就使学生的学习成为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和自主创造数学的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每一个问题,王老师都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

2.对初始情境的进一步探讨。

“二项式定理”是数学选修2-3第一章第1.3节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其形成过程是组合形式的应用,同时也是自成体系的知识块。二项展开式与多项式乘法有密切的联系。

2.1从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运算探源二项式定理

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与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由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可以得到(a1+a2+a3)(b1+b2)(c1+c2+c3+c4)展开式共有3×2×4项,即从第一个括号内任取一项乘以第二个括号中的一项再乘以第三个括号内的一项得到结果中的一项。再体会(a+b)2、(a+b)3结果中项的形成过程,进一步把(a+b)4=(a+b)(a+b)(a+b)(a+b)展开过程分成三个步骤:①不合并同类项共有多少项?②合并后各项应为什么?③如何得到每一项的系数?最后推广至(a+b)n。

2.2从实际问题应用探源二项式定理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能获得二项式定理展开式的灵感。例如:

问题1:4个袋中有红球a、白球b各一个,每次从4个袋子中各取一个球,有什么样的取法?各种取法有多少种?在4个袋子中,

这恰是(a+b)4的展开式。进一步推广到(a+b)n。

问题2:桶里有大小相同、质地相同的a、b两小球,有放回地取4次,有几种不同的取法?

与问题1解法类似。

问题3:某城市的街道纵横织成方格网,行人只能在街道上行走,方向规定朝东或朝南前行,某同学欲从A处前往B处,有多少种走法?

可以从简单的问题研究起:

将其绕A点顺时针旋转45°,观察新的方网格图,发现恰是二项展开式的各项系数排列(杨辉三角)。

2.3从推理思维方面探源二项式定理

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是数学中经常采用的两种思维方式,在研究二项式定理时,从(a+b)1、(a+b)2、(a+b)3的展开式出发不仅可以归纳出一般的结论,而且在计算中可以感受到一般结果是如何形成的。

(a+b)1=a+b,

(a+b)2=(a+b)(a+b)=a2+2ab+b2,

(a+b)3=(a+b)(a+b)(a+b)=a3+3a2b+3ab2+b3

思考:(a+b)4=(a+b)(a+b)(a+b)(a+b)=?

1)(a+b)4展开后各项形式分别是什么?

a4 a3b a2b2 ab3 b4

2)各项前的系数代表着什么?

各项前的系数就是在4个括号中选几个取b的方法种数。

3)你能分析说明各项前的系数吗?

以上三种初始情境和王伟老师采用的初始情境有所不同,笔者以为,从理解二项式定理的角度看,各有千秋,如果从提升学生的学习力角度来看,课堂教学的设计可以变换一下视角:删除第四个应用环节,把上面的方法作为一种补充,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更本质地理解知识。

【参考文献】

[1]黄泰安.数学哲学与数学文化[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杨骞,张振.数学教育与数学价值[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1).

[3]胡志金.对学力研究的扫描、反思与重构[J].教育导刊,2010(04).

[4]钟启泉.日本“学力”概念的演进[J].教育发展研究,2014(08).

浅谈初中数学学力的形成 篇5

一、学力的内涵

学力是指学习者借助一定的教育资源环境和各种学习实践活动, 在内在素质和行为方向取得的实际效果。新课标中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不只是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积累, 而是要积极地设计思维创造活动,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展学生的学力。学力发展型的数学课堂, 无疑能让学生人格得到升华, 更是学生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提高, 在数学课上, 通过适当的解题练习、讨论, 以达到对数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巩固提高数学水平的目的。然而, 教师常常过分强调练习内容的多样化, 大搞题海战术, 一味追求题目新巧活难, 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力, 结果使得一批学生对数学产生了畏难情绪, 渐渐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学力的特点

(一) 学力获得的后天性

学生学力的获得是靠内因和外因相结合。古希腊生物学家普多塔说:“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 教师不应是“灌输者”, 而应是“点火者”。数学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的奥秘, 实现自主学习。

例如:写一写:数学日记是一种新鲜事物, 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所以, 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后, 我让学生站在操场中间观察校园的建筑, 并用学过的坐标介绍美丽的校园, 然后, 画出示意图。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 很多学生的日记是以导游的身份向客人做了详细的介绍, 有模有样的。

玩一玩:在学习过对称后, 我让学生回去收集一些树叶, 看一看哪些是对称的, 哪些不是对称的, 并用这些树叶粘贴一幅自己喜欢的画。有的学生不但收集到对称的树叶, 而且还拼成了一幅对称的图画。他们在看似玩的过程中掌握了对称的相关内容。

在“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中, 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各种智能的体现。比如:在欣赏幻灯片的时候要融入很多自然界的图片 (倒影、蝴蝶、树叶、建筑物、生活用品……) 。有些学生会立刻对自然界中这些图片非常感兴趣, 进而能够从中得出与课题相关的问题或答案。虽然这些未必很准确却是不小的发现, 能让他们对于后面的课增加浓厚的兴趣。观察能力和分类能力是自然观察者智能的基本能力。其实, 教师也能从中观察出智能较强的学生。在欣赏幻灯片的同时配以画外音, 配音把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语言智能比较突出的学生, 会对言语有很强的好奇心, 对语言有很好的鉴赏能力, 对言语的分析很清晰有条理。教师应该关注, 并及时提问这类学生, 让他们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由于准备了丰富多彩的图案, 空间智能较发达的学生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他们会对线条、形状、新式、空间关系很敏感。在提问时可以倾向于让这些学生把一些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像。在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用自己的身体作为轴对称图形的展示。这样的学生值得肯定。同样的数学逻辑智能较好的学生, 他们计算、测量、推理、归纳、分类、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较强。对逻辑的方式和关系, 陈述和主张, 功能及其他相关的抽象概念比较敏感。轴对称图形概念的得出完全可以由这些学生总结得出。

(二) 学力形成的开放性

(三) 学力程度的发展性

校长应有高尚人格和精湛学力 篇6

校长应当是教育理想的坚守者

当今, 在商品化社会和各种不良文化思潮的裹挟冲击下, 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被严重扭曲, 很多人信仰缺失, 内心浮躁, 想法多多而又不愿或不能够长期努力付出, 即便物质的丰富也未给他们带来充分的幸福感, 反倒造成其极大的苦闷和迷茫。从教育的角度看, 学校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文明圣地和精神家园, 一提起这样的称谓, 大家自然就会联想到孔子、孟子、柏拉图、蔡元培、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一大批至圣先贤。他们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开启者、传播者, 更是教育理想的追求者、坚守者。知其可为而为, 知其不可为亦为, 他们的道德情操、精神思想、言行事功, 令人景仰, 催人奋进, 流风所至, 化育众庶。今天的校长, 肩负神圣的使命, 面对严峻的现实, 蒙受先哲的感召, 首先应对自己有一个准确定位———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为何而来?朝何而去?只有当我们认识清楚上述问题, 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 方能为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套用一句现成话说:“校长与校长百分之九十九的部分都是相同的, 唯一的区别在于有没有理想、有着怎样的理想。”

校长应当是民主作风的弘扬者

长期以来, 由于“官本位”这种千年痼疾对现实社会的严重影响, 致使许多人习惯于把校长当“官”来做, 汲汲于名利、地位, 迷恋于上下追逐, 精于权术而荒于学术, 朝思暮想只为如何出“业绩”、搞“形象工程”。这类校长整天抱着对上负责而不是对下负责的态度管治学校, 既不能宁静淡泊潜心教育, 又不知谦虚谨慎、民主公正, 大事小情都要自己说了算, 颐指气使, 霸气十足, 真可谓“一朝权在手, 便把令来行”, 把一些学校搞得一团糟!其实, 在法治时代, 民主和平等是对领导者综合素质最本质的要求。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 校长首先要学会放低身段, 树立强烈的民主意识, 目中有人, 立人成人, 善于发现、激励和包容———欣赏人、赞美人、关怀人、帮助人、发展人、成就人, 使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从法治的角度看, 校长更需要培养扎实的民主作风, 亲和力要强, 善于集思广益, 使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订, 都能充分反映广大教职工、学生的意愿, 体现共同的理念与价值认同, 符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目标, 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最终形成大家共同起草, 共同约定, 人人都乐于遵守的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从履行职责的角度看, 校长还需要积极创建“一主两翼”的工作格局, 既实行校长负责制, 又使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纪检委员会等机构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 真正做到科学民主决策, 使权力在阳光下公开透明运行。

校长应当是服务师生的践行者

服务的要义在于能够准确把握服务对象的基本需求。当下, 当好一名教师委实不易!单从工作来讲, 一方面, 教师要接受各种培训, 迎接各种检查、评比、验收;另一方面, 面对始终悬于头顶的教育质量之剑, 教师还要做好备课、上课、辅导、管理、教科研等工作。真可谓日以继夜, 念兹在兹。我们一定要深思:绝大多数教师如此坚持不懈地全身心投入, 原因何在?我想, 教师之所以能够牺牲自己, 毫无保留、最大限度地服务学生, 最根本的原因只不过是想得到一些最基本的认同, 学生、家长认同, 同事、领导认同……而这其中最关键的, 往往则是想要得到校长的认同。所以, 作为校长, 我们要习惯于沉下心来, 用心工作, 只有真正读懂教师, 理解教师, 才能热情地服务于教师。而这种理解和服务, 一定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例如, 对教师的艰辛劳动和工作业绩要给予及时、恰切的赞美和评价;多和教师沟通交流, 对教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生活困难给予尽可能的帮助;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文体娱乐生活, 增进相互间的团结、友爱与情感交流……“德之流行, 速于置邮而传命”, 只有校长时时处处设身处地地为教师着想, 为教师服务, 教师才能全心全意地为学生着想, 为学生服务, 才能创造出一流的工作业绩。

校长也是教师, 只不过是特殊的教师, 其特殊性就体现在校长既是学生的教师, 又是教师的教师。这种特殊身份必然要求校长不仅要有高尚的人格, 尤其应当有精湛的学力, 有思想、有情怀、有能力、有方法, 给全体教师以正确的引领和具体的帮助, 真正成为学校的“灵魂”。

校长应具有鲜明的办学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 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 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像“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等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教育思想, 而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首先是致力于培育一种鲜明的学校文化, 包括办学理念、发展战略, 以及校风、教风、学风等。这种文化的力量就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 又像浑身血脉一样上下贯通, 直入人心, 成为全体师生稳定的精神滋养和价值追求。那么, 正确、鲜明的办学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我想, 一从继承中来, 二从实践中来。古今中外无数伟大的教育家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假若我们不能系统学习, 仔细领会, 认真借鉴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 实在是既有负于先哲, 又愧对于事业。除了学习借鉴之外, 校长必须学会脚踏实地地去做, 可仅仅如此也是不够的, 还要善于反思和总结。其实, 我们每天的工作既普通又平凡, 关键是在这看似普通平凡的工作中校长是否用了心, 每天是否认真进行了梳理、反思和总结。如果是, 正确、鲜明办学思想的不断产生就一定是必然的。

校长应具有一流的教育才能

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 并非谁都可以任意“指手画脚”。当教育向现代化迈进之时, 做好一名校长确实不易!校长必须具有很强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才能。择要而言, 校长应具有高超的组织协调才能, 努力开创“天时地利人和”兼具的工作局面。首先, 要主动协调好与上级的关系, 勇挑重担, 乐于做教育改革的排头兵。这样, 才能得到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 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 要协调好与家长的关系, 积极开办好“家长学校”等, 使彼此的教育理念尽量趋于一致, 避免相互之间的隔膜与背离, 从而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然后, 要协调好与社区的关系, 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让学校和社区共同成长, 和谐发展。最后, 协调好与社会的关系, 使相互间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能够互助共享, 互利共赢。而这一切都源于校长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责任是激发校长才能不断增长的原动力。作为教师的教师———校长, 一定要成为教育的行家里手, 这样方能成为示范者和引领者。所谓“贤者以其昭昭, 使人昭昭”, 若“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则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此外, 校长还应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才能, 习惯于自觉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 高度关注师生的生存状态和成长状态, 关注课本内外与课堂内外, 关注深化教育改革的诸多要求, 以研究解决现存的各种教育实际问题为指归, 探求教育规律, 取得研究成果。总之, 作为一校之长, 只有不断用自己多方面的才能引领带动全体师生, 才能赢得大家发自内心的理解与尊重。

校长应具有高超的领导艺术

城乡初一学生数学学力的比较研究 篇7

笔者是一名交流教师, 在农村初中教了十二年数学, 今年申请顶岗交流到了市区学校. 在城区交流的半年时间里, 因为有两个截然不同教学环境的资源, 第一学期结束后, 比较了两校初一数学成绩, 发现城乡存在诸多差异, 特别是农村初中初一学生数学学力状况堪忧. 虽然, 目前乡镇初中学生人数全线萎缩, 教师富余, 师生比严重失调, 普遍实行了小班化教学, 相比之下, 由于乡镇生源大量涌入, 市区学校生源比较充足, 师生比例相对合理. 在此大环境之下, 农村初中学生学力和市区学校学生学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作为农村初中的数学老师而言, 了解、掌握城乡学生数学学力差异, 对将来的数学教学工作, 不仅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还有现实的急切需要.

1. 概念界定

学力是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简称, 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以及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 数学学力, 特指在数学学科方面的知识水平以及在接受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方面的能力. 它包括基础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三个方面. 初中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发展性课堂培养学生的学力.

2. 研究目标

通过城乡初一学生学力比较实践研究, 了解和分析两地学生学力的现状, 探讨初中学生学力的养成, 努力探索能有效提高城乡学生学力发展的方法、途径和相关策略, 构建科学、系统引导初中生学力发展的模式, 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的初中生.

3. 研究思路

基于两校具体的教学资源和从教经历, 笔者有意识通过文献研究、行动研究、实验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确定了研究的基本目标. 在三维目标的指导下, 在城乡两校采用基本相同的教学方法, 通过相似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进行教学对比. 在研究过程中, 基于调查问卷、学力测试的反馈信息以及校方的课堂评价, 对城乡初一学生数学学力比较研究进行必要的修正.

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 , 以同事执教的农村初中七 (1) 班 (下称A班 ) 和笔者执教的城区初中七 (15) 班 ( 下称B班) 为对照班, 以现行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 为教学内容, 两个班级均采用基本相似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 实践中, 两班坚持“方案设计———课堂实施———总结反思”的模式以循序渐进方式进行研究;对两班学生数学学力进行系统记录、分析、反思, 逐渐得出了一些典型的案例.

4. 研究过程及分析

基于学生学力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笔者对“城乡初一学生数学学力比较研究”分期初、期中、期末三个阶段, 分别采集三个阶段学力测试的成绩, 通过数据从横向、纵向上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城乡初一学生学力的异同点, 从中发现问题.

5.1 期初

2013年初一新生开学后 , 使用一份异地小升初数学试卷, 进行了一次学力摸底测试, 两班初一新生入学时测试的成绩进行对比, 数据见表一.

通过比较, 数据分析见表二.

分析A, B两个对照班初一期初基础学力存在明显差异, 达到优秀 (90分以上) 的人数两班, 而不及格人数却多出了1倍, 说明初一学生入学之初, 学力差距就较大. 两班均严格执行“教学六认真”, 分别在任教的两班开展了正常的教学活动, 坚持“方案设计———课堂实施———总结反思”的模式以循序渐进方式进行教学工作.

5.2 期中

同年10月底, 两班均进行了期中检测, 因为使用的测试卷不同, 两个班期中成绩无法进行对比, 故笔者没有取得研究对比的数据, 不能得出对比的相关结论. 但是, 笔者分别将同校同年级即A班和该校的另两个班, 笔者任教的即B班和所在学校均分最高和最低的两个班级进行了比较, 数据分析见表三和表四.

分析: 农村初中三个班最高均分和最低均分相差8.14分, 城区学校16个班级最高均分和最低均分相差5.59分, A班在三个班级中排名最高, B班在16个班级中排名第四, 说明笔者选择的两班分别作为城乡两所学校对照班级, 研究的可比性、信度较高, 具有典型性, 后面研究得出的结论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说服力. 之后继续严格执行“教学六认真”.

5.3 期 末

期末学力水平测试, 统一测试卷, 统一网上阅卷, 取得了城乡两所学校的各班学力测试成绩单, 分别作了对比, 见表五、表六、表七.

分析:经过这学期的对比教学, 两个班学生学力水平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A班代表的农村初中初一学生数学学力状况令人担忧, 学力水平基本没有得到发展;B班代表的城区初中初一学生学力状况比较健康, 学历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

6. 研 究结论

基于学习成绩数据对比, 以两班为代表的城乡学生学力即已发生了显著的差异, 通过调查问卷、反思分析, 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比较复杂, 但是主要三大原因.

家庭教育. 城区学校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农村家长. 从对调查问卷“假期里, 家长有没有给孩子提前上课或上补习班”的回答统计中, B班暑期给孩子提前上课、上补习班比例的高达81.4%, 而A班却仅有25.7%. 相比之下, 城区孩子接受的教育更为优质、全面、系统. 农村是“留守 (父母常年都不在家 ) 和半留守 (父母一方常年不在家 ) ”问题, 在对调查问卷“你的爸爸、妈妈常年在家吗”的回答统计中, A班只有6名, 占17.14%, 而B班有37名, 占86.05%, 可以说, 家庭教育的缺失或部分缺失, 对孩子成长的影响非常之大, 留守或半留守儿童的教育, 是孩子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 家庭教育直接、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力的发展和提升.

学习习惯. 和初一学生学力有密切关联的是学习行为习惯, 笔者十二年在农村工作与在城区工作比较, 一下子发现城乡孩子在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诸多学力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往往是先天存在, 后天形成, 逐渐加大, 个体差异小, 群体差异大. 农村的孩子在学习习惯上的确暴露了很多问题. 另外, 城乡也有较为明显的区别, 从表八“两班期末学历测试结果对比表”中不难发现, 50分以下的学生A班一共7人, 占20%, 而B班没有分数在50分以下的学生, 学力上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原因是多方面的不细谈.

群体环境. 基于两个不同地域的学习环境对比,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群体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重大. B班教学过程中惊奇地发现, 中等学力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入后, 学习成绩会有明显进步;而之前的教学经历中, 这种上升式的群体效应十分罕见, A班这个学期的数学成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该班学生的学力水平非但没有提升, 某种程度上还在倒退. 良好的群体环境对促进学生学力的快速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研究反思

学力评价 篇8

一、注重概念教学后的自我反思

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学生有了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 就有助于掌握基础知识, 提高运算和解题技能。数学概念是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概念是思维形式之一, 也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 没有正确的概念, 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判断和推理, 更谈不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概念教学后的自我反思, 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运用概念, 并逐步提高学力。使得学生的探究和思考朝一个明确的方向发展。这样不仅有利于新知的巩固、深化和拓展, 更加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二、注重定理教学后的自我反思

定理教学是几何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定理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 而且可以让学生打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更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等等。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通过独立思考、亲身实践和尝试、小组交流这些充分凸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而且能帮助学生打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并体会到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注重例题教学后的自我反思

进行解题后的反思, 会帮助我们总结经验, 发现规律, 形成技能和技巧;能做到触类旁通, 能彻底跳离题海战术, 有效地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1. 注意特点分析, 增强技能。

例题教学是新知教学后的必要环节, 是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等新知的巩固、拓展, 通过例题教学可以加深对新知的理解。例题教学后反思小结一下解题思想方法, 归纳一下解题技巧, 有利于学生较快地掌握方法, 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生通过训练后能真正形成基本技能, 实现由“懂”到“会”的转化。教师可出示问题, 明确要求,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自我反思, 探究规律。通过学生自我反思总结解方程的基本思路、对不同方法的比较及方程的特点的辨析等, 打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牢固掌握解法, 发展观察分析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引导学生以所学理论知识、思想方法来指导和检查自己的活动, 以形成稳定的活动方式, 增强技能的牢固性。

2. 注重错因理解, 严密思维。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 难免出现一些疏漏和错误, 对于典型性错误教师可将一些错解的过程以口述、板书、投影等形式展示出来 (展示错题过程, 暴露思维过程) , 让大家去讨论、分析, 找到通病和典型错误, 找准其思维的薄弱点, 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辨析, 探究正确思路并做到纠正一例, 预防一片。如问题是学生的共性点, 可让学生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教师引导, 引导学生围绕问题 (怎么做错的?当时为什么做错?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 进行集体纠错。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更正错解, 可深化知识, 增强了辨别是非、去伪存真的鉴别能力, 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3. 注重建模思想, 跳出题海。

教师引导下的自我反思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跳出题海, 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对于同一问题, 要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去思考、观察、联想, 可得不同的解题途径。养成这种习惯, 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使解题方法灵活多变。或解题后引导学生从题目的实际出发, 深入挖掘, 把原题“改头换面”, 变成为多个与原题内容或形式不同, 但解法类似的题目, 这样可以增强变通能力, 扩大视野, 深化知识结构, 从而提高解题能力。总之, 有效引导学生解题后的反思能对所学知识和技能深化理解, 促使知识和能力的相互转化。

四、注重知识点整体把握的自我反思

在课堂总结时, 更要立足学生的学力发展, 要指导学生对整节课作系统的概括。反思总结应以学生自主归结呈现为主, 学生间互补为辅, 教师适时补充和突出重点, 促使学生的认识上一个台阶, 认知结构得到逐步完善。课堂结语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知、能、意三方面谈认识和体会, 而且要充分体现“导”和“让”, 即教师应该用具体的、且针对每一个学习板块的小结语逐步学会自主反思。教师设置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是非常有效的“问题串”, 便于学生的“再创造”。让学生对自身活动进行回顾、总结以及具有批判性的再思考, 不仅有利于新知的内化, 更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反思和自主质疑的意识和能力, 并有利于产生新的活动经验, 就能求得新的、深入的认识或提出疑问作为新的教学起点。

多维组合文本着眼学力发展 篇9

一、主题型组合阅读:加强知识网络构建,提高感悟力

【组合方式】以某一个主题为基点进行文本组合,或呈线状,或呈发射状,加强文本之间的内容联系,将零散的语文内容系统化。这种组合方式主要致力于让学生在多篇相关联的文本学习过程中,将学到的知识化零碎为整体,加强知识网络的构建,在联系中多维度理解感悟,提高感悟力。

这样的组合方式,现行人教版教材已有所体现,如五上第8单元以“毛泽东”为基点,选录了四篇课文,以期让学生全面了解毛泽东。六下第2单元是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第3单元是以“缅怀革命先辈”为主题。但是,每组课文只有四篇,量太少,光依靠这有限的阅读量,窥一斑难以见全貌,很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况且,年级与年级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主题有的有所类同,有的“各自为政”,非常需要整合重组。

笔者认为,教材的编者按主题来选编课文,希望借助这一个又一个主题让学生领略汉语言文化的魅力。这样的编撰思路是符合汉语言文化的知识网络的,但还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教学现状,发挥个人智慧来重新组合,或根据某一主题重新调整课文顺序,或根据本单元内容补充拓展课外的文章,扩大教材已有的知识网络,使主题脉络更清晰,呈现内容更丰富,学生视野更开阔。

【教学策略】

1.横向联系——多元呈现,全方位深化认识

有些主题单元课文的点太少,需要教师补充更多的文章,使学生的知识串挂上足够数量的“果实”,以丰满主题内涵。如五上第8单元的“毛泽东”主题,除了课文中的《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和《毛主席在花山》这四篇课文,教师可以再补充《毛泽东的少年时代》《收稻谷》《蝶恋花·答李淑一》《为人民服务》等课文以及《少年毛泽东的故事》《青年毛泽东的故事》《长征》《毛泽东诗词选》等书籍,通过教材的多元呈现,让学生全面了解毛泽东的生平,了解毛泽东的重要贡献,了解毛泽东的杰出才情以及全国人民对他的深深敬仰等等。通过这样全方位的学习,学生自然会横向联系,在脑中清晰地构建起一个以“毛泽东”为基点的知识网络。在这样一个全面的知识体系中展开学习,毛泽东的伟人形象就立体丰满,学生的感悟也更全面深刻。

2.纵深拓展——比较品析,多角度加深感悟

有些知识横向联系扩充得越丰满越好,而有些知识则需要纵向拓展,理解才会深入,感悟才会深刻。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古诗的学习,教师在学生充分感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之后,继续补充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让学生联系比较,感悟这两句诗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之美——大气之美和精巧之美;然后再补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片段来比较,感悟诗中的明艳之美和文中的静谧之美。最后,再让学生补充阅读《爱莲说》及杨万里其他写荷花的诗句。可以看到,随着阅读的不断拓展,学生对荷花之美的感悟越来越立体,越来越深刻。又如六上第4单元“珍爱我们的家园”和第7单元“人与动物”两个单元,教师可以调整顺序,将这两组文章组合,以“和谐共处,保护家园”主题展开阅读教学,从“和谐保护美好多”和“盲目破坏后悔迟”正反两个方面加深理解,促进学生对“保护家园”(《只有一个地球》《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的深刻感悟。

3.网状勾勒——加强联系,多维度串联知识

现在有很多教师虽然认识到单元教学的重要性,但仍然忽视了单元之外的知识网络构建。事实上,教学虽然是以单元为载体,但学生的知识网络构建是不可能以单元为载体的。教师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将知识串联,网状勾勒,才能使学生在脑中将知识横向纵向相互联系。如在教学“革命英雄”单元的时候,除了阅读一系列的革命英雄故事,还可以将《圆明园的毁灭》《开国大典》《难忘的一课》《小英雄雨来》《狼牙山五壮士》《金色的鱼钩》组合进来阅读。这样,学生既了解到苦难的旧中国走向新中国的艰难历程,也了解了一系列的革命英雄故事。又如,在教学“毛泽东”这一主题单元后,可以适当拓展周恩来、朱德等其他领袖的相关内容,丰富领袖形象。在教学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的时候,又可以组合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还有《梅花》《墨梅》等一系列描写梅花的古诗,以“梅花”为主题串成知识链。这一个又一个知识链,既有横向联系,又有纵向拓展,每一条链上有无数个点,点和点之间又形成新的链,在联系中扩散,又在扩散中联系,学生脑中的知识不再零散,不再孤立,而是一张互为关联的知识网,知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映现。这样的学习,比之一篇篇课文的零散学习,孰优孰劣,不言自明。

二、文体型组合阅读:习得多种阅读方法,增强阅读力

【组合方式】以相同文体的文本为组合方式,主要致力于教会学生更快地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策略,并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加以反复实践运用,使学到的阅读策略得以巩固落实,增强阅读力。

语文素养的高低,不仅看习得知识的量的多少,还要看学习的能力强不强。因此,教语文,不仅要教知识,更要培养能力,其中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关键。学生阅读力的形成不是天生的,需要扎扎实实地学与练才能有所提升,这在以人文主题为单元构建方式的现行语文教材中尤其需要注意。由于内容的关系,传统的教学教师往往将教学落脚点放在知识上,而忽视了阅读策略与学习方法的传授,从而使能力成为无根之木。

笔者认为,不同文体有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同文体的文本来组合教学,让学生在集中的时间内,在重复的操练中更快地掌握相应的学习策略。人教版教材中,说明性文章常常是组合成一个单元的,但叙事性文章和抒情性文章则因内容的不同而分散,很少根据不同写法而组合成单元。教学时,教师不但要关注主题阅读,也要多进行文体阅读,可适当将相同文体或类似写法的课文组合而教,系统地教给阅读策略,增强阅读力。

【教学策略】

1.以典型特征为抓手,严谨组合

教学中,若单元中课文文体相同,则可直接进行文体阅读,教给阅读策略,如四下第2单元的“童话”系列,五上第3单元的“说明文”系列。第7单元的“人物描写”系列等。若是按人文主题进行选编,文体不同的,就需教师精心挖掘,发现一些典型特征进行补充组合,如五下第16课《桥》,虽属于“感人故事”单元,但全文设置悬念,直到结尾才点明老汉和儿子之间的关系,是一篇特征鲜明的小小说。教师可以此文为基点,组合《剪刀的故事》《两只鸭子》《爱之链》《再会》等同类小小说进行教学,最后推荐阅读《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让学生深入了解“欧·亨利式结尾”的小说特点,掌握这一类小小说的阅读策略。

2.以发现规律为途径,异中求同

不同的文体,各有不同的特点。如寓言,总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些道理。中国的民间传说,讲的是民间老百姓的故事,故事性很强,人物常常充满神奇色彩,具有非常人的神力,语言口语化,自然段常有重复。再如创世神话,往往都含有“宇宙卵”“英雄创世”“垂死生化”等元素。童话,往往都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也都蕴含着无穷的人生哲理等等。通过组块阅读多篇同文体的文本,让学生去异中求同,寻找特征,他们就能发现文体特点,掌握规律,从而很快习得不同文体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力。

3.以习得方法为中心,举一反三

(1)精读先行,教给方法。文体阅读中,最重要的是教给方法。因此精读课文的教学很重要。教师首先要仔细研究,确定最具文体特征的文本作为精读课文,以方法的习得为重点展开教学。如阅读说明性文章要让学生清楚三个步骤:课文主要说明什么内容;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写具体事物;如何运用准确的语言来说明事物。阅读说理性文章,要让学生学会从这些方面去思考:文章要说明什么“理”?作者选用了哪些事来说理?为什么要用这些事来说理?作者在写这些事时跟一般的叙事又有何不同?文体阅读中的精读课文可以是一篇,也可以是两篇,视学生掌握情况而定,但都要直接指向阅读方法的落实,使学生有法可循。

(2)略读实践,巩固方法。有了精读课中的方法落实,略读课就可以稍稍加快脚步,利用两到三篇课文,让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略读,巩固学习成果。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过程主要检测的仍然是学生对于阅读方法的掌握情况。

(3)多文快读,运用方法。课堂上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学生的大量阅读只能依赖课外的练习。教师还可在平时的作业练习中挤出时间,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多文快读,熟练操作。有组织有要求地让学生熟练运用阅读策略去自主阅读,提高阅读速度和效度。

综上所述,致力于学生的学力发展,教师可以从上述两个维度组合文本。这几种组合方式互为补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师需要根据每一个单元的内容合理穿插,灵活组织。组合的文本主要植根于现行人教版教材,适当进行调整或补充,补充的内容包括课外文章和整本书,如此就可逐步实现单篇课文教学、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多元共存的语文教学新模式。

学力评价 篇10

目前, 虽然大多数教师能使用PowerPoint制作PPT课件, 但课件版面设计凌乱、信息干扰严重、动画设置不当、交互性不够、深度应用不足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本专栏将从“设计”二字入手, 将视觉设计引入到课件设计中, 以简约为理念诠释设计的内涵;从学生视角着眼于信息的可读性, 在版面设计、信息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动画效果的使用等方面作深入思考和实践;以提升PPT应用为目的, 在高级动画的设计、多媒体素材处理和课件的交互性设计等方面提供经验和思路。

长期以来, Power Point 2003是教师制作PPT课件的首选, 甚至冷落了易用、强大和稳定的Power Point 2010。当然, 这其中有教师不愿学习新版应用的固守情结, 也有版权问题的限制, 但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如果把Power Point 2003比作是手动档, 那么PowerPoint 2010就是自动档。其实, PowerPoint 2010的Rabbion菜单具有空前“傻瓜”的结构, 其简单、直观、快速的特点完全不需要重新学习。在Rabbion菜单下, 你可以直接看到文字、图形和动画等预设效果。PowerPoint 2010支持直接插入SWF格式的视频, 能内嵌声音和视频文件, 还可以对插入的声音和视频进行裁剪编辑, 能在播放状态下通过控制条对音视频灵活控制。新增的屏幕截图、删除背景功能和丰富的图形样式使你即使不懂Photoshop也能得到绚丽的图形效果。动画刷工具让动画效果也可以像文本格式一样复制。PowrPoint 2010强大的功能和人性化的设计, 必能提高课件制作效率, 使课件更加精美, 使教师的课件开发能力和制作水准更上一个台阶。

本专栏将使用PowerPoint 2010版进行介绍。

上一篇: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下一篇:安装与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