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赏析

2024-09-16

《山居秋暝》赏析(共5篇)

《山居秋暝》赏析 篇1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是王维后期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山水诗。这首诗描写了辋川山居秋天傍晚雨后的清幽景致, 展现了辋川山野的清幽宁静, 物态秀美, 寄寓了诗人安于山林, 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读之, 别有一番情调, 别有一种韵味。

诗的首联紧扣诗题, 第一句写“山居”, 著一“空”字, 写出了山的空旷静谧, 营造出一种恬静空灵之境;又置以“新雨后”, 写出了雨后的空山明净清幽的景色。第二句写“秋暝”, “天气晚来秋”, 既点明了季节时分, 又暗写出雨后秋气的清凉爽朗。这开头两句, 叙写出山居的空明洁净、秋天傍晚气候凉爽宜人,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幽静宁谧的强烈感受, 且于抒写感觉之中透露出恬淡娴静安适的心情。

诗的颔联承接上面的总写而来, 转入具体写景。“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描写的是辋川山野恬静清新的夜色。天色已暝, 雨霁云散, 初升的明月将它的清辉斜斜地照射到郁郁青青的松林之上, 又透过稀疏的枝叶, 柔和地洒落在地上, 林间地面上铺下了斑驳的月影, 其色调何等明朗清丽!诗人漫步松林小径, 但见雨后清泉漫过溪边的石头, 淙淙流去, 那汩汩流淌的声音, 听起来又是多么清脆悦耳!诗人写的是清新惬意, 恬静怡人的景色, 但景中暗含诗人闲适自在的心情。

诗的颈联“竹喧归浣女, 蓬动下渔舟”, 是进一步写所见所闻, 是由上联的写景状物转入写喧戏闹动的人事活动。诗人正陶醉在雨后大自然清新秀丽、恬静空灵的景色之中时, 忽然从寂静的竹林深处传来喧哗的欢声笑语, 诗人知道是雨后洗衣的女子正踏着皎洁的月光结伴归来;诗人望见那远处荷湖那亭亭如盖的莲叶在不停地摆动, 心中推想那是渔人正荡舟而下。诗人写的是山林之外农家的人事活动, 表现的是农家悠然恬适的生活情趣, 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对宁静闲适生活的追求和自得其乐的人生情怀。

诗的尾联“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表达了诗的主旨。诗人巧妙地化用了《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 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 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 并反其意而用之, 表达了诗人不以春秋季节变化为意的情感态度, 反映了诗人安于山居生活、乐于归隐的人生志趣。

《山居秋暝》是一首清新淡远的田园山水诗, 但“诗中有画”, 景中含情。诗人善于将色彩、线条、构图等本来属于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融入诗中, 摹绘出清新优美、充满生机的画面。空山新雨后的秋凉, 松间明月的清辉, 石上淙淙流淌的清泉, 竹林浣女的笑声, 渔人荡舟荷湖的动态, 构成一幅有声有色、动静有致、优雅和谐、令人心旷神怡的画卷, 让读者在欣赏清逸空灵、淡泊恬远的诗意时, 又观赏到一幅清新秀丽、富有生活情趣的田园山水画, 且陶醉在诗歌那诗画般的田园牧歌式的情境之中。诗人既善于将绘画艺术中诸如色调、构图等技巧用于诗中, 让“诗中有画”, 又擅长将大自然物态化为鲜明的诗歌意象, 并使笔下清幽恬静的田园景色与自己心中的恬淡闲适之情浑然地融合在一起, 构成清新宁静、冲淡闲远的优美意境, 含蓄地表现了一种悠然闲适、恬淡旷达的隐者趣味。读之, 让人感到有一种清淡简远、超然洒脱的意韵和恬适娴静的情调流贯诗中, 有一种虚静超逸之气溢出诗外。《山居秋暝》又似一支恬静优美、悠扬婉转的抒情乐曲。

《山居秋暝》赏析 篇2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他的诗有两种倾向:首先,他的诗歌反映了盛唐时代的积极进取精神,或歌颂边塞将士的英勇,或抨击朝廷权贵的奸邪,或描写祖国山川的壮丽,都给人以奋发图强的激励。其次,在他的隐逸诗中,诗人描绘的山水田园风光,总带有虚无寂静超凡出世的情调。王维精通音乐和绘画,对自然美有着特殊的敏感,诗作多轻盈淡远之音,缥缈空灵之境,色彩丰富,节奏和谐,充溢着诗情画意之美,被誉为“诗中有画”。他的有些诗还渗透着佛禅机。

《山居秋暝》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写终南山居处的清幽,抒发了诗人恬静、喜悦的心情。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秋天的傍晚,刚下过一阵细雨,空气清新、幽静,山居住所笼罩在一片烟雨迷离的氛围中。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紧承首联,抓住了典型环境中的景物作照像式的放大描写。清亮的月光透过密密的松枝直射下来,稀疏地点缀林间,泉水无声无息地冲刷着石头。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打破了这一片宁静安谧的气氛,出现了浣女,响起了拨水行舟的声音。这四句写景,将高下、远近、动静、景色与声响等交织一处,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艺术画面。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化用典故,《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和“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诗句。这里反用其意,抒发了作者希望回避世间纷扰,过隐居生活的情怀。

也说《山居秋暝》的主题 篇3

追溯这种结论的得出,便是所谓的“知人论世”,于是就有了“秋暝”为“年齿之衰,心境之暗”的牵强,以及“春芳”为“昔年爵显名重”的理解。知人论世,固然是解读文学作品的一条通道,可是一旦拘泥于这一条通道,无疑也就走进了死胡同。

陈子昂的《登幽卅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诗歌传达出来的情感无外乎是怀才不遇的抑郁。前人之述备矣。可如果我们不为之所困,仔细品味文本,却能获得另一种感悟:诗人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诗人神游古今,时间无始无终,而与时空比较。个体的人又是何等渺小,其一生又是何等短暂。如何变渺小为伟大,化短暂为永恒,这就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个关于人生的最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话题。显然,这样的解读,远比囿于一种背景更有意义。

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极具独立性,它绝不是一种背景的简单影像,否则,它就无以超越时空,赢得后人的共鸣。王维的《山居秋暝》也是这样。

从文本角度看,诗歌起笔的“空山”,与“新雨”紧紧连接于一体。“空”,有空明澄澈之意,加之又为“雨”洗涤,就更显出清新和净洁。于是,诗人的心绪便得以一种净化:清明幽深的“山”,就成了诗人诗意地栖息之境;轻灵明净的“秋”,也就充盈了诗意。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联历来为后人称道不已,以为是“天成”。诗人似乎随意拣来“明月”“清泉”,便勾勒出一幅极有美感的月下秋山图。如果我们不乏想像力的话,脑海里便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脉皎洁的清光,穿过幽幽的松树林,滑过树叶的缝隙,投下斑驳迷离的影子;一股明澈的溪流,淌过清冷的岩石,如优美的小夜曲淙淙有韵。大自然的脉搏就这样在诗人的笔下清晰地跳动,诗人的步履也情不自禁地合着这种跳动行走在山野。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又为月下秋山图点染出活泼的情调:浣纱的女子悠悠地穿梭在青青竹林里,窃窃的私语,也将竹叶逗得簌簌作响;而在那满眼荷花的池塘里,晚归的渔船从水面上轻轻滑过,莲摇动起它那婀娜的枝叶,也就摇动出满池的清波。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物语皆心语。诗中无论是自然的物态,还是人事的情态,都充溢着和谐与宁静。由此,诗人内心的世界也就昭然于月光的朗照之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春芳”已“歇”,那就由它去吧,剩下的唯有一个“留”字。这里的关键是谁“留”?这个问题似乎早就有了定论,无需赘言。那么又为什么而“留”?自然是这秋夜,是这幽山,是这明月,是这清泉,是这松竹,也是这一池的莲花……

这样看来,王维的《山居秋暝》,其实就是对“秋”的一种认同。在诗人的心目中,“秋”与“春”应该是等同的:春草萋萋,“王孙”可不归;秋月朗朗,“王孙”亦可留。因为,秋天的山野满是一种别样的生意。

这样的理解,也就明显有别于陈家武老师所论。

然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王维《山居秋暝》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4

《山居秋暝》

年代:唐作者: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

1.暝:日落,夜晚。

2.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3.新:刚刚。

4.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5.喧:喧哗,这里指洗衣服姑娘的欢笑声。

6.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huàn):洗衣服。

7.莲动:意谓溪中莲花动荡,知是渔船沿水下行。8.随意:任凭。

9.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歇:消散。

10.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

11.留:居。

【译文】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

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赏析】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之秀句。

接下来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可不是么,既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怎么能见到浣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呢!然而,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这便是渔夫乘着月光归来。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们戴月而归,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这些细节无不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更喜爱这里的人美。这就很自然地给结句作了有力的铺垫。

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这是诗人对《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诗意的反其义而用之,是说春天的芳华虽歇,秋景也佳,隐着自可久留。正如诗人在《青溪》所言:“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总之,这首山水田园诗画山绣水,清新宁静,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当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别墅)时所作。

【作品介绍】

《山居秋暝》赏析 篇5

关键词:王维 禅诗 山居秋暝 空山 英译

唐朝时期,佛教盛行。王维的母亲崔氏笃信佛教,因佛教典籍《维摩诘所说经》中的维摩诘是一位智慧通达、品格高尚的在家菩萨,遂为他取名王维,字摩诘。王维自小受母亲影响常年食素、衣着简朴,后跟随禅师学禅,常与高僧往来,渐修得一颗“禅心”,因其诗颇有禅意,得“诗佛”之称。王维将自然、诗歌与禅学合一,在物我交会、心境交融中实现超越,把唐诗“以我观物”的自信倾向推向极致,形成了独特的诗歌美学。《山居秋暝》是王维的禅诗代表作,英译版本达十几种之多,本文围绕开篇“空山”一词的英译,探究禅诗英译的翻译策略。

一.“空”字的美学含义

王维在写诗时极青睐“空”字。据学者张节末统计,在《王右丞集》中收录的144首诗中,“空”字出现84次[1]186,出现频率之高足以证明他对这一字的偏爱。张老师特别指出,王维的“空”、“闲”、“静”的内涵是相通的[1]193,这就是说“空”本身并非是一种恒常的心理状态,更是一种动态的审美过程,是主体在刹那排除世俗干扰,以一种空明的心理状态进入审美创造的过程。

对于熟悉中国古典美学的人来说,“空”字并不陌生,它源于道家的“无”,即虽为“无”,实为“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无”是万物生发的本原。魏晋时期,何晏王弼的“贵无”论视“无”为本体,“无”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唐宋时期佛教盛行,对唐宋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演化为“空”,并呈现出“空静”、“空无”、“清空”和“空灵”等多种美学维度。“般若性空学认为,‘空是万法的真如,本质的真实,是未染尘缘的自然”[2]141,如果说“无”是道家之本的话,“空”可以说是佛教之本。大乘般若学认为,“空”并非是一无所有,杳无一物,而是“存在于现象中的本质”[3]45,“空”不是一种寂灭,恰恰相反,在宁静的“空”中蕴含着勃勃生机,诗人周遭的自然景物往往与他的万千思绪相互交织,这种独特的审美意境为众多唐宋诗人所追求。

二.“空山”的禅学意义

《山居秋暝》中的“空山”建立在“空”字的美学基础上。“空山”一词有虚实多义,应尤以其般若空观的内涵为重,很多学者都曾谈到这一点:如陈殊原说“或许是受佛家‘一切皆空观念的影响,王维的诗中常常用‘空字,这些‘空并非指虚,而是清、静之义。‘空山也如此,不是空寂荒凉,而是表现雨后山野的幽静,是诗人对山的一种感觉[4]89,”陈铁民说,“这首诗不仅写出秋日傍晚雨后山村的幽美景色,而且流露了诗人自己领受这种佳景的愉快和对自然的爱恋之情”[5]141。其实,这种感觉就是指般若空观。张节末的解读最为清晰,他认为王维的“空山”是多义的,有大、深、静、幽、净、虚诸义,“空山”的“空”与般若空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山之所以空,是因为它的闲和静,因此,山之空是人对它静观的结果,不止是视觉的大或深[1]187-188。

笔者以为,“空山”一词一出,王维的整首诗已然说尽。“佛教大乘般若空宗的直观,就是空观,它的基本认知理论是无相,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外是心之所造,可以感知界是色界,它表现为假有或假象(相)……空宗直观的对象是空,这个空是超越时空的,是永恒的般若智慧和涅槃之境。”[1]65“空山”是诗人空观和心造的结果,空山真的空吗是,又不是。山中自然可以有随风微动的松枝和竹林,潺潺流动的清泉,嬉笑欢欣的浣女和在莲花中穿行的渔舟,但又可以是“案头山水之清供,纵是百般巧做,均是徒具形骸”[6]246,也就是说,“空山”是实相(真如),“空山”外的意象皆为心造、为假象是王维一刹那连续不断的种种念头而已,是觉悟——《山居秋暝》是一个由“人空”到“法空”的动态过程。王维之所以还要谈新雨、晚秋、明月、松树、清泉、石头、竹、浣女、莲花、渔舟,一来是要完成一首古诗的完整书写,二来是呈现其“不但空”的境界。小乘仅见“空”,却不见“不空”,被称为“但空”,大乘见一切为“空”,又能见“不空”,称为“不但空”。王维看得到“空”(空山),也看得到“不空”(诸意象),此为大乘的“不但空”境界。因此,此诗开篇“空山”一词的英译之重要不必赘言:这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三.“空山”一词的英译探析

“空山”的英译直接关系《山居秋暝》译本的整体效果。如果译者能够将“空山”的空观意义译出,那么整首诗所体现的直观之美与心造之美就能得到彰显,读者便能跟随诗人一同进入他的禅悟中去。本节通过比较多种译本的方法探讨“空山”一词的英译,笔者收集了五个《山居秋暝》英译本,现列举如下:

1.Empty Mountain after fresh rains[7]25

2.After newly-fallen rain in this vast mountains[8]113

3.After fresh rain in mountains bare [9]10

4.Fresh rain has fallen on the vacant mountains[10]43

5.Blank hills look pure as a recent rain refines[11]73

“空”这一禅字应如何英译呢在上面列举的五种译文中,译者用到empty,vast,bare,vacant和blank来译,其实佛学中的“空”一般用empty/emptiness[Budd][12]1203来译,empty的本意是have nothing inside[13]614,是实质意义上的“无”,禅宗思想认为世间万物皆为虚妄,因此将“空”英译为empty最贴切;vast意为extremely large[13]2206,指视觉上的大,与“空”的意义不符;bare意为not covered by trees or grass, or not having any leaves[13]123,表示山光秃秃的,没有草木,与诗中描述的空观景象不符;blank意为showing no expression,understanding or interest[13]170,意为无表情的,淡漠的,与禅宗精神不符,因为禅宗虽然强调“空”,但拒绝“顽空”如木石,倡导的是寂静中蕴含活泼泼的生机;vacant意为vacant seat, room etc. is empty and available for someone to use[13]2202,表示闲置的(座位或房间),以上词汇除empty外均与原诗意义不符。

将原诗的空观意义译出是禅诗英译最重要的一环。前三个译本中都没有将“空山”一词的空观意义译出-----句子中均未出现动词,后两个译本中分别出现fall和look两种动词,比较而言,look更能反映诗人的空观,略胜一筹。Dictionary of East Asian Literary Terms中将“空观”译为“observing emptiness”,鉴于此,笔者建议将《山居秋暝》的第一句译为Observing the empty mountains after fresh rains,并在注释中写明“空观”的含义:observing emptiness, the meditative practice of Buddhist. Buddhists hold the belief that all things arise through the process of dependent co-origination, observing emptiness can help overcome the hindrances of defilement(烦恼障) and the known(所知障),通过这种厚译的方法,读者能够对神秘幻变的禅意之境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为难忘的体验。

四.结语

《山居秋暝》是一首典型的禅诗,禅诗在古诗的基础上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禅意的传递。禅诗的译者首先需要掌握一定的禅学知识,包括了解禅学的思想渊源、禅诗的特点及英文对应的表达,其次译者在动手翻译前应阅读所译禅诗的多种注疏,分析把握诗中的意、味和境,如果是重译,应学习并借鉴之前译本的优点,最后译者在英译过程中要尽量使用最精炼和最恰当的词汇进行翻译。禅诗是中国特有的禅宗思想与古诗结合的文化宝藏,多年来吸引着大量国内外读者,笔者在阅读中发现,现存译本大多存在词汇不恰当、语言繁冗、异化严重及错位表达等问题,这些问题值得翻译研究者深思,并在未来促成更好的禅诗英译本问世,为禅诗在世界的传播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节末.禅宗美学[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朱立元.美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

[3]张晶.禅与唐宋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4]陈殊原编著.王维[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5]陈铁民选注.王维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6]李俊标疏解.王维诗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

[7]Wai-lim Yip. Hiding the Universe:Poems by Wang Wei[M].New York:Grossman Publishers,1972.

[8]Yin-nan Chang and Lewis C. Walmsley.Poems by Wang Wei[M]. Vermont:Charles E.Tuttle Company,1958.

[9]许渊冲译注.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10]张廷琛,魏博思译.唐诗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11]王宝童译注.王维诗白首[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2005.

[12]陆谷孙主编.中华汉英大词典[Z].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13]汪榕培主审.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上一篇:标准生产下一篇: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