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劳务

2024-09-29

提供劳务(通用7篇)

提供劳务 篇1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按照企业从事日常活动的性质,可将收入分为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建造合同收入等。其中,提供劳务收入是指企业通过提供劳务实现的收入,如咨询公司提供咨询服务、软件开发企业为客户开发软件、安装公司提供安装服务等实现的收入。

提供劳务的核算分为五种情况:1.提供劳务交易结果能够可靠估计;2.提供劳务交易结果不可能可靠估计;3.同时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交易;4.建设经营移交方式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业务;5.其他特殊劳务收入。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条件:(1)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2)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3)交易的完工进度能够可靠地确定;(4)交易中已发生的成本和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一、提供劳务交易结果能够可靠估计情况

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应当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完工百分比法,是指按照提供劳务交易的完工进度确认收入和费用的方法。企业确定劳务交易的完工进度,可选用以下方法:

1. 已完工作的测量。由专业测量师对已经提供劳务进行测量并计算确定提供劳务交易的完工程度。

2. 已提供劳务占应提供劳务总量的比例。主要以劳务量为标准确定提供劳务交易的完工程度。

3. 已发生的成本占估计总成本的比例。主要以成本为标准确定提供劳务交易的完工程度。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提供劳务收入总额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已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后的金额确认当期提供劳务收入,即本期确认的劳务收入=劳务收入总额×截至本期末的完工程度一以前期间已确认的劳务收入;按照提供劳务估计总成本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已确认劳务成本后的金额,结转当期劳务成本,即本期确认的劳务成本=劳务总成本×本期期末止劳务的完工程度一以前期间已确认的费用。按确定的提供劳务收入金额,借记“应收账款”、“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按计算确定的劳务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贷记“劳务成本”科目。

例1:甲公司系一家软件开发公司。20X8年8月1日,与乙公司签订了一项合同,合同约定甲公司为乙公司开发一个软件,工期为7个月,合同总收入为200万元。乙公司预付甲公司账款100万元,剩余款项于开发完成时支付。截止20X8年12月31日,甲公司为该软件发生成本120万元,预计开发该软件还将发生成本30万元。假设甲公司按实际发生的成本占估计总成本的比例确定劳务的完工进度。

二、提供劳务交易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情况

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提供劳务交易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不能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而应正确预计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能够得到补偿和不能得到补偿,分情况处理:

1. 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能够全部或部分得到补偿的,应按已收回或预计能收回的金额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并结转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

2. 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全部不能得到补偿的,应将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计入当期损益,不确认提供劳务收入。

三、同时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交易

企业销售商品的同时可能还需提供劳务,如销售电梯的同时负责安装工作,销售软件后继续提供技术支持等。同时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交易的会计核算需分情况进行。

1. 销售商品部分和提供劳务部分能够区分且能够可靠单独计量的,企业应当分别核算销售商品部分和提供劳务部分,分别进行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处理。

2. 如果销售商品部分和提供劳务交易部分不能够区分,或虽能够区分但不能够单独计量的,企业应当将其全部作为销售商品进行会计处理。

例2:甲公司系一电梯生产销售公司。20X8年10月9日销售一部电梯给某物业公司,并负责安装调试。售价为80万元,适用增值税率为17%,安装调试工作为销售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电梯的成本为60万元,发生安装费2万元。双方约定购买方于电梯安装调试完成并验收合格后支付价款。该电梯于20X8年10月15日安装完毕并验收合格。则甲公司的账务处理为:

销售合同中并未区分销售价格和安装费用,则甲公司应全部按销售商品进行会计处理,如下(单位:万元):

四、建设经营移交方式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业务

建设经营移交方式(BOT)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建造期间,项目公司对于所提供的建造服务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一建造合同》确认相关的收入和费用。基础设施建成后,项目公司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确认与后续经营服务相关的收入和费用。

五、其他特殊劳务收入

其他提供劳务收入包括安装费、宣传媒介的收费、为特定客户开发软件的收费、包括在商品售价内可区分的服务费、艺术表演、招待宴会、其他特殊活动的收费、申请入会费和会员费、属于提供设备和其他有形资产的特许权费以及长期为客户提供重复劳务收取的劳务费等。

安装费,在资产负债表日,根据安装的完工进度确认为收入。安装工作是商品销售附带条件的,安装费通常应在确认商品销售实现时确认为收入。

广告的制作费,通常在资产负债表日根据广告的完工进度确认为收入。

艺术表演、招待宴会和其他特殊活动的收费,在活动发生时确认收入。

入会费和会员费可供会员在会员期内得到服务或优惠的,应在整个受益期内分期确认收入;若除入会费和会员费外,其他服务或商品另行收费的,则收取的入会费或会员费应在款项收回不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时确认为收入。

长期为客户提供重复劳务收取的劳务费,在相关劳务活动发生时确认为收入。

提供劳务 篇2

答辩人:A公司,住所地略,法定代表人略,职务略。

被答辩人:略,男,汉族,××年××月××日出生,住所地略,联系地址本市略。

A公司(以下称“答辩人”)对贵院受理的吴某(以下称“原告”)诉答辩人、张某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一案[(××××)奉民一(民)初字第××号],提出答辩意见如下:

请求法院:

1.依法驳回原告对答辩人的诉讼请求;

2.本案的诉讼费由原告承担。

事实和理由:

一、原告证据三“证人证言”系伪证。

1、该证据证人钱某自称是答辩人的门卫,是在说谎。

钱某与答辩人不存在劳动关系,非答辩人的员工,答辩人从未聘请过钱某担任门卫。

2、钱某称本案另一被告张某“A公司的老板都包给他干”,与事实不符。

答辩人与张某不存在“厂房装修”业务关系。

3、原告诉状称夏某系答辩人的负责人,钱某亦称“我们公司领导夏某”,与事实不符。

夏某非答辩人员工,与答辩人不存在劳动关系。

二、答辩人不是本案适格被告,与原告和本案另一被告张某没有业务关系。

答辩人非原告诉称的奉贤区××公路××号厂房主体,答辩人与张某和原告不存在业务关系。

答辩人不存在原告诉称的“厂房装修”项目承包或承揽给本案另一被告张某进行施工,更谈不上在承包发包过程中或承揽对定作、指示或选任存在有过失的情形,答辩人不应当在本案中承担法律责任。

答辩人认为,原告以伪造的证据为依据,把答辩人作为非本案适格被告进行诉讼。

为此,惟请求贵院依法驳回原告对答辩人的诉讼请求,并令其承担诉讼费。

此致

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法院

答辩人:A公司

二〇一二年××月 日

XX劳动争议案件答辩状【2】

答辩人:xx有限公司,住所地在XX市xx路,法定代表人:xx,董事长

被答辩人:xx,男,汉族,1968年8月10日出生,住XX市xx号xx室

被答辩人诉答辩人解除劳动关系、工资争议案件,现答辩人提出答辩如下:

一、被答辩人请求解除劳动关系的事实和法律依据

被答辩人因自身原因于2月21日主动辞职,其后双方于202月22日就劳动合同解除达成结算协议,双方劳动关系已经解除。

被答辩人再主张解除劳动关系,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明显不当。

二、被答辩人主张给付各项费用154548元没有依据

1、被答辩人辞职后,双方在协商一致基础上签订劳动合同解除协议,明确约定被答辩人在答辩人处工作期间的工资、加班费、节日加班费用等费用已全部结清,被答辩人对此无任何异议,被答辩人不再追究答辩人任何责任。

根据江苏省高院、江苏省仲裁委苏高法审委47号文第25条规定,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工资、加班工资等劳动报酬的计算、支付达成结算协议,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应认定有效,但有证据证明在协议签订时存在欺诈、胁迫、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或乘人之危等违背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的情形除外。

本案中,双方已就工资、加班工资等达成结算协议,该协议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又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依法有效。

2、被答辩人主张经济补偿金于法无据。

被答辩人主动辞职,也不符合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前置条件和程序,主张经济补偿金没有法律依据。

3、被答辩人主张双倍工资亦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

首先,双方签有劳动合同,不存在双倍工资的问题;其次,主张双倍工资有着明确的时间限制、时效限制、数额限制。

被答辩人的.主张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

综上所述,被答辩人的仲裁请求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依法不能成立,恳请贵委依法驳回被答辩人的仲裁请求。

此致

XX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

答辩人:XX有限公司

时 间:年5月8日

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答辩状【3】

答辩人:济南----工程有限公司,住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花园19-2-12。

法定代表人:刘--,职务:经理。

被答辩人:孔--,男,汉族,1965年7月21日出生,住山东省曲阜市董庄乡--村-号。

因被答辩人诉答辩人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一案,现答辩人提出以下答辩意见:

一、答辩人与被答辩人已经就被答辩人摔伤事宜达成一致意见并妥善解决。

1月20日,答辩人就被答辩人报酬及伤后赔偿已经与其清帐完毕。

这是双方在平等自愿、诚实守信的基础上达成的合意,是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

被答辩人再次起诉答辩人至法院,完全违背了双方之间的约定,属于恶意诉讼,建议法院驳回起诉。

二、被答辩人摔伤后答辩人并非对其不管不问。

被答辩人摔伤后,答辩人及时将其送至临邑县人民医院进行治疗;住院期间答辩人为被答辩人购买便盆、毛巾等生活用品,并派两人照顾护理,其中一名陪护人员孔--是被答辩人哥哥,公司照常发给孔--工资,另一名陪护人员陈--,公司经理助理,为被答辩人洗手洗脸,照顾无微不至。

2012年1月10日,被答辩人伤愈后还到答辩人工地做工,答辩人仍按原有报酬标准进行支付。

可以说,答辩人对被答辩人已经仁至义尽。

三、被答辩人------。

综上,----------。

此致

济南市--区人民法院

答辩人:

浅析提供劳务受害赔偿之归责原则 篇3

关键词:个人劳务关系,雇员,雇主,损害赔偿,归责原则

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 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是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个人劳务关系中提供劳务一方在从事劳务活动过程中遭受人身损害的赔偿纠纷也日益增多。从我国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来看, 提供劳务一方受害赔偿纠纷案件的归责原则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即从最开始的过错责任到司法解释中的无过错责任, 而随着2010年7月1日《侵权责任法》的实施又回到了过错责任。《侵权责任法》虽然完善了我国的民事侵权法律制度, 第一次明确了个人劳务关系的法律规定, 但是在个人提供劳务受害如何认定的过错问题上仍然缺乏可操作性, 立法上对归责原则的前后变化, 极易造成人民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 对法律的适用和理解不一致, 从而导致对相同案件事实的处理结果可能各不相同。在理论界对此归责原则也仍然存在争议, 故本文拟对个人提供劳务受害的归责原则问题做粗浅分析。

一、个人劳务关系的界定

《民法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试行) 》都没有对个人劳务关系作明确的法律规定。2004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最高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 中, 确立了雇员和雇主的概念, 并在第十一条中规定“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 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而2009年通过的《侵权责任法》第一次在正式立法中确立了劳务关系的术语, 该法第三十五条调整的即是自然人之间的劳务关系。该条规定:“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 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造成他人损害的, 由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自己受到损害的, 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劳务关系实质上是一种雇佣关系, 提供劳务一方是雇员, 接受劳务一方是雇主。

《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四条调整的是用人单位与自然人之间的劳务关系, 第三十五条的前一句虽然调整的是自然人之间的劳务关系, 但与第三十四的共同点是均属于对“雇主替代责任”的规定, 即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致他人损害, 由雇主承担责任。而本文所探讨的是第三十五条后一句的规定, 即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 提供劳务一方因实施劳务行为自己遭受损害时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问题。

二、我国现行立法对提供劳务受害赔偿归责原则的规定

在我国, 个人劳务关系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应当受《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调整。但无论是民法通则还是合同法, 均未就个人劳务关系中的提供劳务一方受害赔偿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颁布之前, 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通常依据《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作为判决依据, 适用过错责任归责原则, 考虑当事人是否有过错以及过错程度的大小来划分个人劳务关系双方的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自2004年5月1日实施, 并成为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审理雇员受害赔偿案件的主要依据。该司法解释第十一条规定:“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 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雇佣关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员人身损害的, 赔偿权利人可以请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 也可以请求雇主承担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赔偿责任后, 可以向第三人追偿。”显而易见, 在雇员受害赔偿的归责原则上, 《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采用的是无过错责任, 即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发生损害, 雇主承担赔偿责任, 或者承担赔偿权利人请求的“替代责任”, 不论雇主的主观上有无过错。

而新实施的《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五条规定, 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 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自己受到损害的, 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从法律条文的表述上看, 在提供劳务受害赔偿的归责原则上, 《侵权责任法》已不再采纳严格的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 而是结合当事人双方的过错来认定责任。并且《侵权责任法》没有对第三人造成提供劳务一方损害的问题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三、提供劳务受害赔偿归责原则笔者之管见

在《侵权责任法》实施之前, 以往的《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和司法实践都将雇主对雇员受损的责任界定为无过错责任。而《侵权责任法》自2010年7月1日实施之后, 对于个人劳务关系中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受到损害的, 根据法律的效力规则, 新法优于旧法, 应当适用《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但笔者认为, 不能简单地将《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五条关于雇主对雇员受损的责任的规定理解为一般的过错责任, 而应当结合“过错相抵原则”的规定来认定雇主责任。这是因为, 《侵权责任法》第六条对一般过错责任的规定表述为:“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利, 因承担侵权责任。”而《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六条规定:“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 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该法条是对过错相抵原则的规定。《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七条同时还规定, 损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 行为人不承担责任。《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五条关于个人劳务关系中雇员受害的规定, 从法条字面上来看, 排除了无过错责任规则原则的适用, 但立法不仅仅规定侵权人有过错的, 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同时还规定, 受害人也有过错的, 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当受害人自身存在故意时, 行为人不承担责任。可见, 《侵权责任法》在此问题上, 强调对双方过错的考虑。

笔者认为, 我国的《侵权责任法》对个人劳务关系中提供劳务一方受害赔偿归责原则的规定, 既不是一般的过错责任, 也不能适用严格的无过错责任, 而应当理解为过错相抵原则的适用。理由如下:

第一, 《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五条前句关于个人劳务关系中雇员致第三人损害的规定, 被称为雇主的替代责任, 仍然沿用了《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中的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原因是雇主的替代责任, 是基于“风险与利益一致”这一公平原则而规定的。雇员与雇主形成劳务关系, 提供劳务者为接受劳务者的经济利益的扩大付出劳动, 雇员在从事劳务活动中致人损害的风险自然也应当由雇主来承担, 第三人的利益理应受保护。而雇员在从事劳务活动中自身受到损害, 如果采用严格的无过错责任原则, 一方面会加重接受劳务一方的责任, 容易打消雇主参与经济生活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提供劳务一方在从事劳务行为活动中缺乏安全和责任感。

第二, 适用一般的过错责任原则缺乏公平, 同时也不利于劳务制度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 特别是城镇化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的提供劳务者。而且, 很大一部分劳务关系没有签订合同, 接受劳务一方对提供劳务者的管理监督、安全保护以及社会保险问题上缺乏保障。相对于提供劳务一方, 接受劳务一方处于经济上的优势地位。如果提供劳务一方受害, 在责任分担上适用一般的过错原则, 接受劳务一方若没有过错将不承担责任, 而接受劳务者恰恰是提供劳务者从事相关活动的受益人, 这对受害人来说是不公平的。

第三, 接受劳务一方相对于提供劳务一方来说, 在经济实力上占优势。提供劳务者是在对方提供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中开展劳务活动, 从根本上说, 可以认为提供劳务者受害的来源即为劳务活动。接受劳务者恰恰是提供劳务者从事的相关活动的受益人。根据民法上的公平原则和报偿原则, 体现保护弱者和公平正义的价值, 法律的太平应当向提供劳务一方倾斜。如果在提供劳务受害时, 雇主与雇员一律以双方的过错来归责, 却是有失公平的。

因此, 综观《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六条、二十七条和第三十五条之规定, 在实践中提供劳务一方在劳务活动中因故意或重大过失自身遭受损害, 可以减轻或免除接受劳务一方的赔偿责任;如果提供劳务一方因轻过失受害, 接受劳务一方则不能被减轻赔偿责任;提供劳务一方无过错, 若接受劳务一方也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 但根据公平原则, 雇主也应该给予雇员适当的补偿。

在我国, 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城市和农村都日益普遍, 由此产生的在提供劳务期间发生雇员受害和相关民事责任的问题也日益增多, 只有正确适用归责原则, 合理认定过错, 才能发挥侵权责任法切实保障权利的功能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利明、杨立新:《侵权责任法》, 法律出版社, 2005年版。

[2]杨立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案例解析》,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0年版。

无偿提供劳务应否视同销售 篇4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达到联络感情、宣传推广企业、拓展市场等经营目的,不可避免地要发生赠送礼品、招待用餐、招待娱乐等交际应酬性支出,那么,这类将货物、劳务用于交际应酬所涉及的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应当如何处理呢?

流转税处理

(一)将货物用于交际应酬应视同销售,负有增值税纳税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第八项规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视同销售货物。因此,企业将资产、货物用于交际应酬,应视同销售,即使没有经济利益的流入,也负有增值税的纳税义务。

1.自产产品用于交际应酬的会计处理

借: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业务招待费

贷: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按该产品同期销售价计算确定)

2.外购产品用于交际应酬的会计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第一项规定,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二条进一步作出解释,条例第十条第一项所称个人消费,包括纳税人的交际应酬消费。会计分录为:

借: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业务招待费

贷: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以上为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且进行抵扣的会计处理,如未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则应为:

借: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业务招待费

贷:库存商品

(二)将劳务用于交际应酬,不负有营业税纳税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条规定,劳务是指属于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税目征收范围的劳务。餐饮企业、高尔夫球场、KTV等在本单位以本单位提供的服务招待客户、运输企业在交际应酬中使用用本单位运营车辆等类似行为,就是将劳务用于交际应酬。

《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三条规定,条例第一条所称提供条例规定的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是指有偿提供条例规定的劳务、有偿转让无形资产或者有偿转让不动产所有权的行为(以下称应税行为)。前款所称有偿,是指取得货币、货物或者其他经济利益。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五条规定,纳税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发生应税行为:一是单位或者个人将不动产或者土地使用权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二是单位或者个人自己新建(以下简称自建)建筑物后销售,其所发生的自建行为;三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情形。由以上规定可以看出,企业将劳务用于交际应酬,因未取得货币、货物或者其他经济利益,同时不是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所列举的视同发生应税行为,因此不负有营业税纳税义务。

企业所得税处理

(一)将货物用于交际应酬应视同销售确认收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28号)规定,企业将资产移送他人的下列情形,因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一是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二是用于交际应酬。

因此,企业将货物用于交际应酬,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那么,收入额如何确定?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三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所称企业以非货币形式取得的收入,应当按照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额。前款所称公允价值,是指按照市场价格确定的价值。根据这一规定,企业将货物用于交际应酬,应按照市场价格确定的价值确定收入额。由于按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将货物用于交际应酬不确认收入(会计处理见本文开头“流转税处理”),因此,纳税人如有将货物用于交际应酬的行为,应当在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时,按货物市场价格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企业将货物用于交际应酬发生的支出,属业务招待费支出范围,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应限额扣除。这个问题的处理和企业其他正常的业务招待费支出处理是一致的。

(二)将劳务用于交际应酬应视同销售确认收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这一规定所列举的9个项目,虽然不包括交际应酬,但笔者认为,这条规定中“等用途的”字样表述说明,这一条款并非正列举(类似的业务不可能穷举),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业务性质与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等相同的,均可依此规定判定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企业将劳务用于交际应酬,性质上等同于将劳务用于广告、职工福利,应当按规定视同提供劳务确定收入,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与企业将货物用于交际应酬一样,企业将劳务用于交际应酬,应按照所提供劳务的市场价格确定收入额,同时,由于根据会计准则规定未计收入,因此应在企业所得税申报时,按照市场价格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同时其支出按规定列入业务招待费范围,限额扣除。

如某餐饮企业在本酒店内招待客户用餐,按会计准则进行会计处理(假定用餐消耗的主食、菜品、酒水成本1000元,招待用餐市场价1500元):

借:管理费用--业务招待费

贷:营业成本--餐饮成本

提供劳务 篇5

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把握该规定?笔者认为还需结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废止的营业税规范性文件目录的通知》(国税发[2002]117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销售自产货物提供增值税劳务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9]29号)两个文件的要求来理解。

国税发[2009]29号文件废止了国税发[2002]117号文件的部分条款,后者的有效条款如下:纳税人以签订建设工程施工总包或分包合同方式开展经营活动时,销售自产货物、提供增值税应税劳务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对销售自产货物和提供增值税应税劳务取得的收入征收增值税,提供建筑业劳务收入(不包括按规定应征收增值税的自产货物和增值税应税劳务收入)征收营业税: (1) 必须具备建设行政部门批准的建筑业施工(安装)资质; (2) 签订建设工程施工总包或分包合同中单独注明建筑业劳务价款。

凡不同时符合以上条件的,对纳税人取得的全部收入征收增值税,对上所称建筑业劳务收入,以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总包或分包合同上注明的建筑业劳务价款为准。

纳税人通过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销售自产货物、提供增值税应税劳务的同时,将建筑业劳务分包或转包给其他单位和个人的,对其销售的货物和提供的增值税应税劳务征收增值税。

提供劳务 篇6

周某是个体瓦工, 无相关施工资质, 曾多次承包农村房屋的建筑工程。朱某此前曾多次受雇于周某, 为其所承包工程做小工, 其劳动报酬由周某发放。戎某因旧房需要拆除重新翻建, 遂与周某口头商定, 以19000元的价格将房屋的建房工程发包给周某。因拆房需要人员, 周某找到朱某及朱德凤 (化名) , 叫其第二天到戎某家拆房。2012年9月1日上午, 朱某及朱德风一起到戎某家拆房。当日上午9时许, 朱某在敲椽子时从屋面摔下, 当即被送到医院抢救并住院治疗, 截至2012年11月26日共花去医疗费52283.98元 (含戎某已付12000元) 。拆房当天周某未到现场, 戎某在现场。另查明:一审判决前, 周某向戎某书写承诺一份, 内容为“判决后一人一半”, 由周某之弟周新洋 (化名) 签名见证。还查明, 本案各当事人为相互认识的同村村民。周某通知朱某拆房, 未明确向朱某及戎某说明自己是介绍人还是雇主身份;拆房当天朱某及戎某亦未再行与周某确定朱某的身份。因周某是农村建房中的包工头, 此前曾多次承包农村房屋的建造, 朱某之前也多次受雇于周某在其承包建筑中施工, 其劳动报酬由周某发放。此次朱某到戎某家拆房是受周某通知、指派。朱某与戎某没有事先进行过接触、商谈, 周某未能举证是介绍人, 故应认定周某与朱某之间是雇主与雇员关系。朱某受伤, 雇主周某应承担赔偿责任。戎某作为房主, 没有提供必要的安全防范设施, 亦存在一定的过错, 应承担过错赔偿责任。朱某不具备拆房的相应技能和经验, 到屋顶拆房, 未尽到应有的安全注意义务, 对自身的损失亦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判决周某赔偿朱某医疗费损失18299.40元。

二、评析

劳务提供者通常在施工组织者的指挥下提供劳务。此种情况下遭受人身伤害时, 他们通常要求包工头和房主承担赔偿责任。但也有少数情况下, 包工头由于各种原因, 没有到现场直接指挥和安排工作, 而仅仅口头通知他们在指定时间到指定地点提供劳务, 此时包工头往往以自己是通知人或介绍人身份为由, 不承认双方之间的雇佣关系, 以逃脱自己应承担的赔偿责任。此时, 有必要对施工组织者与劳务提供者及房主三者之间的法律关系进行界定, 以明确三方当事人的赔偿责任。

(一) 施工组织者与劳务提供者之间的法律关系

就本案具体而言,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拆房行为发生前周某与朱某双方之间形成的人身相对依附关系、戎某与周某及朱某三方当事人的熟悉程度、周某与戎某之间就事故发生后各自的行为表现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审查判断。朱某以前多次作为周某的雇员, 其收入从周某处直接拿取, 因此可以认定两者之间在一定时间和地域范围特别是在本村内形成相对固定的雇佣关系。在本次拆房过程中, 作为同村的戎某未直接找朱某拆房, 而是请周某找人拆房, 周某找到朱某后未向戎某及朱某特别说明自己是介绍人身份还是雇主身份的情况下, 要求朱某直接到戎某家拆房, 足以认定戎某及朱某均有理由相信朱某系接受周某的安排和指派而来参与拆房, 即朱某系以周某的雇员身份参与戎某旧房的拆房。

(二) 房主与施工人员之间的法律关系

对于房主与施工人员之间法律关系, 有人认为应定性为雇佣合同。笔者认为, 在农村拆建房的行为中, 房主与施工人员之间虽存在一定的指示、管理和监督行为, 但是这种指示主要体现为房主对房屋结构、高度、楼层、工期等原则性和总体性的要求;在建房过程中, 对于施工人员的技术层面上房主并不进行直接的指示、管理和监督;同时, 施工人员与房主在人身关系上不存在依附关系, 即不受房主的控制、指挥和支配。因此, 从这方面分析, 房主与施工人员之间不存在雇佣关系, 而是承揽合同关系。

(三) 施工组织者与房主的安全义务及赔偿责任

依据我国建筑法及《建设部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 建设单位在建筑工程开工前需具有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具体措施;但该法及条例明确规定农村自建两层以下 (含两层) 住宅工程, 不适用该规定。特别需要说明的是, 2004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第三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 取消了村镇建筑工匠从业资格审批, 《村镇建筑工匠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相应废止。许多地区没有统一农村建筑工匠从业的资质规定。笔者认为, 农村房主自建两层以下 (含两层) 住宅工程, 房主虽选任了无资质的工匠, 不能就简单以此为由要求房主承担连带责任;而应根据司法解释第十条的规定确定房主的赔偿责任, 即“但定作人对定做、指示或者选任有过失的, 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三、结论:受害人自身应承担相应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五条的下半段规定“提供劳务一方自己受到损害的, 根据各自的过错承担责任。”而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一条则规定“受害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 可以减轻侵害人的民事责任”。因此, 受害人自身存在过错成为减轻雇主等侵权人责任的重要因素。如前所述, 农村建房作为具有一定安全风险的建筑行为, 在施工建设工作中必然存在的一定安全风险。作为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施工人, 对自身的人身安全应当有注意义务, 即施工人应当通过专业培训、理论学习等形式加强修建房屋的安全知识;并应当能够根据工作中特定的工作环境结合自身的技术、经验和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对存在的人身安全风险进行预见并加以防范。在实践中, 受害人往往或多或少自身存在过错, 比如疏忽大意或者自信自己的能力, 甚至存在中午饮酒、不听从施工组织者的劝告等行为。对此, 受害人应对自身人身损害承担相应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漆婷.雇佣关系是特殊的劳动关系[J].江西社会科学, 2006 (1) :206.

提供劳务 篇7

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征收增值税;对在我国境内提供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劳务以及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征收营业税。即对于同一涉税事项,不会既缴纳增值税又缴纳营业税的。但是,企业的经营往往不是单一的,有的纳税人既从事货物的生产销售又从事营业税劳务,有的纳税人的一项销售行为既涉及货物的生产销售又涉及营业税劳务的提供。对此,在征税时,如何进行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划分?为应对企业灵活多变的经营行为,准确界定流转税性质,平衡国地税之间的征税权利,税法上也相应出台了多个特殊的流转税处理规定,混合销售行为的涉税处理规定就是其中之一。

国家税务总局于2011年3月25日发布了2011年第23号公告《关于纳税人销售自产货物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有关税收问题的公告》,对相关问题进一步予以明确。

原流转税制下的税务处理规定

原《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和《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对混合销售行为的涉税处理依据是“纳税人的主营业务”,如果纳税人以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零售为主,则对混合销售行为征收增值税;反之,则对混合销售行为征收营业税。

后来,国家税务总局又下发了《关于纳税人销售自产货物提供增值税劳务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17号),对“纳税人销售自产货物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这一涉税事项的增值税、营业税如何划分问题作出具体规定。

对符合下列条件的纳税人销售自产货物并同时提供劳务,应对两类收入分别核算并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一)必须具备建设行政部门批准的建筑业施工(安装)资质;且(二)签订建筑工程施工总包或分包合同中单独注明建筑业劳务价款。如纳税人不能满足以上条件,则对其取得的收入全部征收增值税。

由总承包人扣缴分包、转包人营业税。分包人是生产企业,且同时符合上述两个条件的,总承包人在扣缴建筑业营业税时的营业额为除自产货物、增值税应税劳务以外的价款。此外,对其他所有分包人,总承包人在扣缴建筑业营业税时的营业额为分包额。

国税发[2002]117号文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矛盾。假定某一建筑项目,由一建筑公司总承包,子项目(材料80万,安装20万)分包给一家生产企业。如果该生产企业是分包人,又不具备建筑施工资质,根据国税发[2002]117号文第一条的规定,该生产企业不同时具备文件规定的两个条件,应该对纳税人取得的全部收入征收增值税,不征收营业税。但根据文件第二条的规定,总承包人应该按分包额(100万)扣缴该生产企业的建安营业税。也就是说,按第一条规定,该生产企业的100万元收入全部征收增值税,不征收营业税;而按第二条规定,总承包人应该按100万元扣缴生产企业的建安营业税。这就造成了重复纳税。

◎新流转税制下的税务处理规定

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和《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有关混合销售行为的涉税处理,除保留一般性规定外,还对“纳税人销售自产货物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这一特殊的混合销售行为作出新的规定:纳税人应当分别核算货物的销售额和建筑业劳务的营业额,并据此分别计算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如果不能分别核算,对于主管税务机关在国税的纳税人,由其主管国税机关核定货物的销售额,对于主管税务机关在地税的纳税人,由其主管地税机关核定建筑业劳务的营业额。

2009年1月1日以后,国税发[2002]117号文关于“纳税人销售自产货物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的规定,显然有悖于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和《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国家税务总局随即下发国税发[2009]7号文和国税发[2009]29号文,对国税发[2002]117号文的部分条款予以废止。但是,在实际执行中税企双方多反映政策规定不够明确,期盼重新下发政策,对该项混合销售行为的涉税处理作出明确规定。

23号公告取消了国税发[2002]117号文对“纳税人销售自产货物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分别征收增值税、营业税所必须具备的两个限定条件。

23号公告规定,如果纳税人能自行分别核算货物销售额与劳务营业额的,可据此分别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即便是纳税人没有分别核算货物销售额与劳务营业额的,也是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货物的销售额和建筑业劳务的营业额,再也不会出现全额征收增值税的情况。

◎公告施行时间

上一篇:大逻辑观下一篇:完善机制服务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