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权执行力(精选4篇)
授权执行力 篇1
学校管理“赢在中层执行力”已获普遍认同。而在中小学中层执行力问题的探讨角度上, 目前仍多限于中层“情意”的视阈, 如中层对学校发展愿景的追随、角色意识的悦纳、团结协作的归属、执行艺术的把握等, 而对处在源头地位的学校组织结构的改进和学校决策授权的探讨, 或因其“陈旧”而有所弱化。因此, 本文拟从中小学现状出发, 略论现时组织结构改进及其决策授权对于提升中层执行力的见解。
一组织结构改进:中小学中层执行力提升的现实保障
1. 中小学组织结构面临的冲击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 义务教育逐步普及, 高等学校急促扩招, 整个教育链条“前推后拉”的形势明显促使相对处在中间位置的中小学的外延增大。区域内不少有一定影响的中小学, 相继扩大办学规模, 以实现所谓“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 解决发展瓶颈”的目的。规模的扩大随即带来组织层级的增加, 年级组、备课组等原先尚处在“虚弱”层级的单元以不可阻挡的气势成为中小学内部组织的“实体” (准行政机构) , 传统的中小学组织机构体系受到冲击和挑战, 在夹缝和矛盾的节点上, 积极尝试, 不断前行。如在年级组与处室关系的布置中, 出现了从属式 (年级组接受处室的领导) 、平行式 (年级组与处室成平行关系) 、交叉式 (相关副校长兼任年级组主任, 处室干部兼任年级组副主任) 等主要方式;[1]在业务处室 (教务处、教科室) 、年级组与教研组、备课组等关系的摆布中, 出现了多重交叉方式。这些方式采用的效度, 固然因为受制于学校整体文化氛围的影响而表现出不确定性, 不可贸然断定其在具体学校中所发挥作用的大小, 但一个较为普遍的事实是可以基本肯定的, 即组织层级越多、层级交叉越多、层级关系越模糊, 就越影响组织效能的提高, 探寻简明高效的方式势在必行。
2. 中小学中层机构权责及利益的博弈
从静态的组织结构来看, 它形式的背后显然包含着权责乃至利益要件, 而一旦组织结构中注入“人”这个动态元素, 其间的权责纷争乃至利益索求便会显著增殖。因此, 现时中小学组织结构单位及其成员的增加, 自然会使内设中层机构陷入权责、利益的有意或无意的博弈。这种博弈, 自然也包含有利于工作的成分, 但其负面消耗远远大于正面效益。如此看来,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 尽量化解乃至消弭不应有的博弈, 才是提升学校管理内涵及管理绩效的应有选择。但目前我们所见的事实是, 某些规模较大的中小学, 随着机构层级的增加, 责权利的纷争愈演愈烈, 甚至陷入无休止的“明争暗斗”, 严重影响了事业进程。从组织结构的角度, 究其原因主要是:首先, 校内组织结构层级过多, 且关系模糊以至混乱, 造成处在不同层级尤其是处在中层地位的管理者无意之间的工作“缺位”和“越位”。其次, 校内组织结构更为真实的成分——机构成员, 整体素质偏低或过于参差不齐, 造成“有意”之间的名利之争, 浓厚了个人功利氛围。可见, 若要在现实背景下继续提升中层执行力, 单靠部分中层管理者自身的努力, 尚不足以达成期望的“效值”, 必须要有组织结构的有效改进。
3. 组织机构改进层面的中层执行力提升法式
中小学组织机构改进的目的在于通过形式的变革为内容服务, 但学校变革不等于学校改进, 学校变革的核心是通过变革组织模式和形态等来改变学校现状, 其变革过程具有局限性和不确定性。[2]因此, 作为学校组织机构改进层面的组织机构变革也具有局限性和不确定性, 这往往导致人们在变革面前的担心、忧虑。但面对窘境, 采取“乐观主义准则”[3]是我们应然的选择。寻找适合自身实际的学校组织机构变革法式, 图谋中层执行力的提升成为摆在眼前的任务。为此, 根据理论导引和现实需要, 不妨在此提出组织机构改进层面的中层执行力提升的法式以供商榷:全面统筹, 精简层次, 明确权责, 得力选用 (干部) 。具体表现为, 可以精简校长室 (负责决策) 成员, 保留校长和常务副校长职位 (不设其他分管副校长职位) ;设立学校“大办公室” (相对于原“办公室”而言, 负责协调) , 设置“大办公室”主任和副主任职位 (不设教务处、教科室、政教处、总务处主任和副主任职位) , 负责日常工作的安排与协调;学校“大办公室”直接管理年级组, 年级组在师生管理 (教育、教学、教研、服务) 的过程中直接对“大办公室”负责 (负责执行) , “大办公室”直接对校长室负责。如此一来, 学校组织机构整体看来好像仍有校长室、处室类单元、年级组等构成, 但其层级关系、成员职数、权责所属等已有“质”的变化, 成员精简和职责明确为其主要特征, 校长室处在“上层”, “大办公室”附着于校长室, 年级组成为实质意义上的“中层”, 实体地位更加突出, 这样客观上或能更好地保障学校的运行。但不容回避的是, “人”是决定性的因素, 再好的组织架构, 若缺乏“人”的能动支撑, 组织结构变革也只能是“变革”, 而不能算得上“改进”。所以, 所谓“得力选用”, 自然是指向组织结构中更为真实的成分, 即机构成员的选用。
二、校内决策授权:中小学中层执行力提升的有效动力
组织结构形式上的变革即或是实质上的改进, 也只能在中小学组织系统层面为中层执行力的提升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校内组织运行机制能否适合中层的成长与发展, 尤其是处在运行机制源头的决策机制是否能为中层施展才智提供支持, 才是中层执行力提升的更大动力。因而, 配合校内组织结构变革意见, 尚需提出校内决策机制建设的法式。
1. 决策主体由校级向中层转变
传统校内决策主体因受社会历史宏观影响和近现代企业管理科层化的束缚, 大多是校长为主的校长室一班人, 他们不光在学校宏观发展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还在学校管理中观以至微观方面层层施招, 这在有利于学校运行的同时, 也在相当程度上羁绊了中层的手脚, 不利于中层执行力的提升。中层不能直接参与决策, 只能被动执行, 往往导致执行中的“打太极拳”现象。他们对决策层可能要求的“理解的要执行, 不理解的也要执行, 要在执行中理解”, 往往难以接受。因此最适宜的策略当是开辟途径, 让中层对“不理解的到理解后再去执行”, [4]或让“这种不理解尽可能地减少, 能尽量地达成共识”[5]以后再执行。而“让中层理解”的最适宜方式之一就是让他们参与决策, 如在校级与中层职位都精简的情形下, 将原来侧重于决策取向的校长办公会和原来侧重于任务安排的行政办公会合并, 校级与中层共同参与问题研究与决策, 即可从平台建设角度, 转变传统的决策主体, 增强中层对决策的认同感。
2. 决策内容由封闭向开放转变
因为学校工作的周期性、事务的循环性特征, 加之“多快好省”的要求, 校内决策当然不允许拖泥带水、耗费时日和付出过多的成本。因此, 某些事务的决策, 尤其是常规事务的决策, 仅仅止于校级领导或校长自身成为必然, 但并非所有事务的决策权都应由校长“独享”, 否则这种“封闭性”即可能有悖于合理化与合法化, 对学校愿景的实现造成屏障。如在常规之外, 学校常常会伴随形势的变化有新举措、新调整和新规划, 相应也就有了新决策, 像长期发展规划 (办学特色的目标确立、办学个性的形成方向和举措) , 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及其他规范性、激励性文件, 办学规模的改变 (扩大、压缩或新建、改建、重建、重组) , 财政收支预决算方案, 事关办学行为 (招生、办班、教育、教学、收费、教材使用) 规范的重大行政措施, 以学校名义签订的协议, 事关全体教职工的重要福利措施的制定等, 诸如此类, 均应注意自觉打破决策研究的“校长圈”, 为中层的进入参与留下“缺口”, 以便使决策结果在增强法理性、效益性、可行性、影响性的基础上, 增强处在学校中坚层面的中层干部的“执行性”。
3. 决策程序由独裁向民主转变
有的中小学建立了三个层次的民主决策程序:最高的是职代大会;第二层是行政会议, 除中层以上干部外, 有时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可列席;第三层次是校级领导之间的碰头会。[6]这种决策程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决策的民主性, 当然也体现了校方将中层 (如年级组长等) 置于有话语权的地位。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民主不光要有其形式, 还必须有切实的内容和务实的作风加以体现。校内决策授权是否有真实的内容和真诚的态度, 关系到决策的科学程度和可执行度的大小甚或有无。只有真正把中层摆在决策主体的地位, 并真正将应该拿出来的事项亮给中层参与决策研究, 才可能真正实现民主的真切目的, 尤其是一些看来无所谓的细节, 有时可能就是需要民主参与的真实成分。如在年级组与处室、年级组与教研组和备课组、年级组与党工团组织等关系上, 彼此的主辅关系、协作关系究竟如何, 就不妨让大家集思广益, 建言献策, 各自找到自身的角色位置。再如在阶段计划的制订上, 也不妨打破“计划由上而下”的惯例, 先由中层“计划”, 再由校级“计划”, 这种计划或许更能体现“由中层中来, 到中层中去”的科学性, 或许更能激发中层为自身“量体”而作的计划的落实热情和力度。自然, 授权不是完全放权, 校级领导的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应是自身职能所在, 也是中层不应跨越的权限。
三、中小学中层执行力提升需要有系统思考
中小学组织结构改进及其决策授权只是提升学校中层执行力的层面之一, 它尚不能替代中层“专业情意”培养的作用, 尚不足以高度提升执行力。这也是人们注重中层“专业情意”研究的重要原因。但仅注重“情意”之“毛”而忽略现实“框架”之“皮”, 又缺失了本源要件。另外, 即使只是达成组织结构改进及其决策授权的推行, 也还必须有系统配套举措。故而须注意以下要点:
1. 组织结构改进及其决策授权受制于校长负责制的完善
21世纪以来, 校长负责制建设有了长足进步, 校长选拔机制、校长聘任制、校长任期制、校长职级制与校长负责制构成了一个制度系统。但校长负责制还没有真正完善, 一方面政府还没能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 从“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 从“窄职能、大政府”向“宽职能、小政府”转变, 从“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 [7]管得过多、过死、过细, 在一定程度和一定意义上束缚了校长办学自主权的手脚;另一方面, 主要因为校长选拔机制建设的滞后, 致使一些校长自身的任职资格、职业理念、工作技能尚不能满足现代学校管理的需要。校长负责制外部及内部的缺憾, 制约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与发展, 致使扁平化的组织呈现和民主式的决策行进任重道远。因此, 正视目前不少地方中小学管理执行力不足的弊端, 审视其中的原因并对症下药, 是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们应迫切思考的问题。近年来, 江苏睢宁等地推行的中小学校长公选制, 在努力保障校长选拔自身质量的同时, 还允许校长自行“组阁”, 将中层干部的任用权下放给校长, 对提升中层执行力当是有益的尝试。但这种改革是区域内校长负责制的深化, 离开政府的主导和分权难以企及。
2. 中小学中层执行力的提升得力于校长管理学校的德才
校长的涵养、作风、才干直接影响中层的“情意”及潜在与生发的执行力, 为此校长应注意充分发挥权力和非权力影响力, 强化对中层队伍的管理, 应注意把自己视为管理的“杠杆”, 把中层视为管理的“支点”, 以“稳准狠”的姿态, 撬动学校工作全局。应着力整合好人员、战略、运营三个核心流程, 用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将事做正确。应加强对中层的工作指导:一要详细介绍执行决策所应达到的要求, 提高其执行决策的自觉性;二要向中层管理者说明实施决策过程中各个部门的目标和责任, 并明确奖罚措施;三要深入基层, 帮助工作能力相对较弱的中层管理者, 拟定执行决策的具体方案;四要帮助中层管理者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应提升中层管理者的理解力, 在努力使他们在执行前理解的同时, 帮助他们不断增强执行过程中的理解力。应强化对中层的协调, 明确中层的责权利, 敢于授权和善于授权, 尤其要克服中层的“短板效应”。要建立科学的中层管理机制 (制度、督查、评估、奖惩) , 注意管理细节, 形成一种注重现实、目标明确、简洁高效、监督有力、团结紧张、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执行力文化。[8]
由此可见, 学校中层执行力建设是组织管理层面的系统工程, 既离不开组织改进和决策授权, 又不能对此完全依赖, 但必要的变革和改进以及必要的决策授权, 倒是要面对的真切课题。因此, 找寻一条特别而非普适、渐变而非突变、有效而非流于形式的途径, 是研究学校中层执行力提升问题的现实急需。
参考文献
[1]黄文健.年级组与各职能处室究竟应是怎样的关系[J].中小学校长, 2008 (7) :44-46.
[2]楚旋.学校改进基本问题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 2009 (24) :37-40, 53.
[3]百度百科.乐观主义准则[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916277.htm.
[4][5]王笑梅, 芮火才等.话说中层执行力[J].江苏教育 (管理版) , 2009 (11) :4-13.
[6]华炜.中小学校长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J].教学与管理, 2001 (7) .
[7]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21-22.
[8]黄勇.学校中层执行力提升的策略及途径[J].教书育人, 2009 (5) :28-30.
授权执行力 篇2
委托单位:
法定代表人: 职务:执行董事
受委托人:
姓名:,工作单位: ,职务:,电话。姓名:,工作单位:,职务:,电话:。
现委托上列受委托人在我单位与 为 纠纷执行一案中,作为我方执行过程中的代理人。代理权限均为:
代为申请执行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申请恢复执行,并在执行过程中代为变更、放弃民事权利,代为进行执行和解,代为申请将被执行人列入失信名单,代为收取执行款项,代为申请结案,代收法律文书等。
委托单位:
授权执行力 篇3
一、组织结构改进:中小学中层执行力提升的现实保障
1.中小学组织结构面临的冲击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义务教育逐步普及,高等学校急促扩招,整个教育链条“前推后拉”的形势明显促使相对处在中间位置的中小学的外延增大。在区域内有一定影响的不少中小学,相继扩大办学规模,以实现所谓“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解决发展瓶颈”的目的。规模的扩大随即带来组织层级的增加,年级组、备课组等原先尚处在“虚弱”层级的单元以不可阻挡的气势成为中小学内部组织的“实体”(准行政机构),传统的中小学组织机构体系受到冲击和挑战,在夹缝和矛盾的节点上,积极地尝试不断前行。如在年级组与处室的关系中,出现了从属式(年级组接受处室的领导)、平行式(年级组与处室成平行关系)、交叉式(相关副校长兼任年级组主任,处室干部兼任年级组副主任)等主要方式[1]。在业务处室(教务处、教科室)、年级组与教研组、备课组等的关系中,出现了多重交叉方式。这些方式采用的效度,固然因为受制于学校整体文化氛围的影响而表现出不确定性,不可贸然断定其在具体学校中的大小,但有一个较为普遍的事实是可以基本肯定的,即组织层级越多、层级交叉越多、层级关系越模糊,就越影响组织效能的提高,探寻简明高效的方式势在必行。
2.中小学中层机构权责及利益的博弈
从静态的组织结构来看,它形式的背后显然包含着权责乃至利益要件,而一旦组织结构中注入“人”这个动态元素,其间的权责纷争乃至利益索求便会显著增殖。因此,现时中小学组织结构单位及其成员的增加,自然会使内设中层机构陷入权责、利益的有意或无意的博弈。这种博弈,自然也有利于工作和事业的成分,但其负面消耗会远远大于正面效益。如此看来,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尽量化解乃至消弭不应有的博弈,才是提升学校管理内涵及管理绩效的应有选择。但目前我们所见的事实是,某些规模较大的中小学随着机构层级的增加,责权利的纷争愈演愈烈,甚至陷入无休止的“明争暗斗”,严重影响了事业进程。从组织结构的角度,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校内组织结构层级过多,且关系模糊以至混乱,造成处在不同层级尤其是处在中层地位的管理者无意之间的工作“缺位”和“越位”。
(2)校内组织结构更为真实的成分——机构成员整体素质偏低或过于参差不齐,造成“有意”之间的名利之争,浓厚了个人功利氛围。
可见,若要在现实背景下继续提升中层执行力,单靠部分中层管理者自身的努力,尚不足以达成期望的“效值”,必须有组织结构的有效改进。
3.组织结构改进层面的中层执行力提升法式
中小学组织结构改进的目的在于通过形式的变革为内容服务。但学校变革不等于学校改进,学校变革的核心是通过变革组织模式和形态等来改变学校现状,其变革过程具有局限性和不确定性[2]。因此,作为学校组织结构改进层面的组织机构变革也具有局限性和不确定性,这往往导致人们在变革面前的担心、忧虑。但面对窘境,采取“乐观主义准则”[3]是我们应然的选择。寻找适合自身实际的学校组织结构变革法式,图谋中层执行力的提升成为摆在眼前的任务。为此,根据理论导引和现实需要,不妨在此提出组织结构改进层面的中层执行力提升的法式以供商榷:全面统筹,精简层次,明确权责,得力选用(干部)。具体表现为,可以精简校长室(负责决策)成员,保留校长和常务副校长职位(不设其他分管副校长职位);设立学校“大办公室”(相对于原“办公室”而言,负责协调),设置“大办公室”主任和副主任职位(不设教务处、教科室、政教处、总务处主任、副主任职位),负责日常工作的安排与协调。学校“大办公室”直接管理年级组,年级组在师生管理(教育、教学、教研、服务)的过程中直接对“大办公室”负责(负责执行),“大办公室”直接对校长室负责。如此一来,学校组织机构整体看来好像仍由校长室、处室类单元、年级组等构成,但其层级关系、成员职数、权责所属等已有相对的“质”的变化,成员精简和职责明确为其主要特征,校长室处在“上层”,“大办公室”附属于校长室,年级组成为实质意义上的“中层”,实体地位更加突出,这样客观上或能更好地保障学校的运行。但不容回避的是,“人”是决定性的因素,再好的组织架构若缺乏“人”的能动支撑,组织结构变革也只能是“变革”,而不能算得上“改进”。所以,所谓“得力选用”,自然是当指向组织结构中更为真实的成分,即机构成员的选用。
二、校内决策授权:中小学中层执行力提升的有效动力
组织结构形式上的变革即或是实质上的改进,也只能在中小学组织系统层面为中层执行力的提升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校内组织运行机制能否适合中层的成长与发展,尤其是处在运行机制源头的决策机制是否能为中层施展才智提供支持,才是中层执行力提升的更大动力。因而,配合校内组织结构变革意见,尚需提出校内决策机制建设的法式。汗牛充栋的决策研究典籍,为决策法式的确立提供了宏观依据,若能结合实际,予以灵活运用乃至合理突破,或能带来更好的实效。在上述预设组织机构框架形式下,校内决策授权的整体法式有以下几种形式。
1.决策主体由校级向中层转变
传统校内决策主体因受社会历史宏观影响和近现代企业管理科层化的束缚,大多是校长为主的校长室一帮人,他们不光在学校发展宏观方面发挥引领作用,还在学校管理中观以至微观方面层层施招,这在有利于学校运行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羁绊了中层的手脚,不利于中层执行力的提升。中层不能直接参与决策,只能被动执行,往往导致执行中出现“打太极拳”现象。他们对决策层可能要求的“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要在执行中理解”往往难以接受。因此,最适宜的策略当是开辟途径,让中层对“不理解的到理解后再去执行”[4],或让“这种不理解尽可能地减少,能尽量地达成共识”[4]以后再执行。而“让中层理解”的最适宜方式就是参与决策,如在校级与中层职位都精简的情形下,将原来侧重于决策取向的校长办公会和原侧重于任务安排的行政办公会合并,校级与中层共同参与问题研究与决策,即可从平台建设角度,转变传统的决策主体,增强中层对决策的认同感。
2.决策内容由封闭向开放转变
因为学校工作的周期性、事务的循环性特征,加之“多快好省”的要求,校内决策当然不允许拖泥带水、耗费时日和付出过多的成本。因此,某些事务的决策,尤其是常规事务的决策,仅仅止于校级领导或校长自身成为必然,但并非所有事务的决策权都应由校长“独享”,否则这种“封闭性”即可能有悖于合理化与合法化,对学校愿景的实现哪怕是短期目标的落实造成屏障。如在常规之外,学校常常会伴随形势的变化有新举措、新调整和新规划,相应也就有了新决策。像长期发展规划(办学特色的目标确立、办学个性的形成方向和举措),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及其他规范性、激励性文件,办学规模的改变(扩大、压缩或新建、改建、重建、重组),财政收支预决算方案,事关办学行为(招生、办班、教育、教学、收费、教材使用)规范的重大行政措施,以学校名义签订的协议,事关全体教职工的重要福利措施的制定等,诸如此类,均应注意自觉打破决策研究的“校长圈”,为中层的参与留下“缺口”,以便使决策结果在增强法理性、效益性、可行性、影响性的基础上,增强学校中坚层面的中层干部的“执行性”。
3.决策程序由独裁向民主转变
有的中小学建立了三个层次的民主决策程序:最高的是职代大会;第二层是行政会议,除中层以上干部外,有时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可列席;第三层次是校级领导之间的碰头会[5]。这种决策程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决策的民主性,当然也体现了校方将中层(如年级组长等)置于有话语权的地位。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民主不光要有其形式,还必须有切实的内容和务实的作风加以体现。校内决策授权是否有真实的内容和真诚的态度,关系到决策的科学程度和可执行度的大小甚或有无。只有真正把中层摆在决策主体的地位,并真正将应该拿出来的事项亮给中层参与决策研究,才可能真正实现民主的真切目的,尤其是一些看似无所谓的细节,有时可能就是需要民主参与的真实成分。如在年级组与处室、年级组与教研组和备课组、年级组与党工团组织等关系上,彼此的主辅关系、协作关系究竟如何,就不妨让大家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各自找到自身的角色位置。再如,在阶段计划的制定上,也不妨打破“计划由上而下”的惯例,先由中层“计划”,再由校级“计划”,这种计划或许更能体现“由中层中来,到中层中去”的科学性,或许更能激发中层落实这种为自身“量体”而作的计划的热情和力度。自然,授权倒不是完全放权,校级领导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应是自身职能所在,也是中层不应跨越的权限。
三、中小学中层执行力提升需要有系统思考
中小学组织结构改进及其决策授权只是提升学校中层执行力的层面之一,它尚不能替代中层“情意”培养的作用,尚不足以高度提升执行力。这也是人们注重中层“情意”研究的重要原因。但仅注重“情意”之“毛”而忽略现实“框架”之“皮”,又缺失了本源要件。另外,即使只是达成组织结构改进及其决策授权的推行,也还必须有系统配套举措,故而须注意以下要点。
1.组织结构改进及其决策授权受制于校长负责制的完善
本世纪以来,校长负责制建设有了长足进步,校长选拔机制、校长聘任制、校长任期制、校长职级制与校长负责制构成了一个制度系统。但校长负责制还没有真正完善。一方面政府还没能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从“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从“窄职能、大政府”向“宽职能、小政府”转变;从“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7],管得过多、过死、过细,在一定程度和一定意义上束缚了校长办学自主权的手脚。另一方面,主要因为校长选拔机制建设的滞后,致使一些校长自身的任职资格、职业理念、工作技能尚不能满足现代学校管理的需要。校长负责制外部及内部的缺憾,制约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与发展,致使扁平化的组织呈现和民主式的决策行进任重道远。因此,正视目前不少地方中小学管理执行力不足的弊端,审视其中的原因并对症下药,是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们应迫切思考的问题。近年来,江苏睢宁等地推行的中小学校长公选制,在努力保障校长选拔自身质量的同时,还允许校长自行“组阁”,将中层干部的任用权下放给校长,对提升中层执行力当是有益的尝试。但这种改革是区域内校长负责制的深化,离开政府的主导和分权难以企及。
2.中小学中层执行力的提升得力于校长管理学校的德才
校长的涵养、作风、才干直接影响中层的“情意”及潜在与生发的执行力,为此,校长应注意充分发挥权力和非权力影响力,强化对中层队伍的管理,应注意把自己视为管理的“杠杆”,把中层视为管理的“支点”,以“稳准狠”的姿态,撬动学校工作全局。应着力整合好人员、战略、运营三个核心流程,用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将事做正确。应加强对中层的工作指导:一要详细介绍执行决策所应达到的要求,提高其执行决策的自觉性;二要向中层管理者说明实施决策过程中各个部门的目标和责任,并明确奖罚措施;三要深入基层,帮助工作能力相对较弱的中层管理者,拟定执行决策的具体方案;四要帮助中层管理者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应提升中层管理者的理解力,在努力使他们在执行前理解的同时,帮助他们不断增强执行过程中的理解力。应强化对中层的协调,明确中层的责权利,敢于授权和善于授权,尤其要克服中层的“短板效应”。要建立科学的中层管理机制(制度、督查、评估、奖惩),注意管理细节,形成一种注重现实、目标明确、简洁高效、监督有力、团结紧张、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执行力文化[7]。
由此可见,学校中层执行力建设是组织管理层面的系统工程,既离不开组织改进和决策授权,又不能对此完全依赖,但必要的变革和改进以及必要的决策授权,倒是要面对的真切课题。因此,找寻一条特别而非普适、渐变而非突变、有效而非流于形式的途径,是研究学校中层执行力提升问题的现实急需。
参考资料
[1] 黄文健.年级组与各职能处室究竟应是怎样的关系.中小学校长,2008(7).
[2] 楚旋.学校改进基本问题探讨.教育发展研究,2009(37).
[3] 百度百科.乐观主义准则.http://baike.baidu.com/view/1916277.htm.
[4] 王笑梅,芮火才.话说中层执行力.江苏教育·管理版,2009(11).
[5] 华炜.中小学校长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教学与管理,2001(7).
[6] 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7] 黄勇.学校中层执行力提升的策略及途径.教书育人,2009(2).
授权执行力 篇4
关键词:软件控制,License,实时授权,制造执行系统
0 引言
软件版权保护[1,2]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如何对企业级软件进行使用许可 (License) 的管理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软件授权来说, 其核心思想是防止盗版软件, 让软件的终端用户按照购买的许可来使用软件, 软件许可的内容包括软件的安装份数, 软件的安装目标机器, 软件的使用周期或次数, 软件的应用范围以及功能模块等, 而且能方便以后对软件配置进行升级, 随着开发商软件发行量的不断增加, 对已经产生的软件授权管理也变得十分有必要。研究与开发软件版权保护相关内容, 对于保护软件开发商的权益, 鼓励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促进软件产业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软件版权保护技术
所谓软件版权保护, 即防止未经软件开发商许可, 复制、运行、修改其软件;向公众发行、出租、或通过任何方式传播其软件;故意避开或者破坏软件开发商为保护其软件而采取的技术措施等。
目前最具代表性的两种软件版权保护方案是注册码技术[3]和软件狗技术[4]。注册码技术通过将一组与软件相关的注册码作为软件的运行条件, 来控制软件的使用, 但是注册码技术的一个致命的弱点是“一码多用”;软件狗技术通过硬件与软件的相关性控制运行软件的拷贝数, 但软件狗的使用不是很方便, 软件狗本身需要占用计算机的一个端口。
从理论上来说, 只要拥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 任何软件版权保护技术都可以被破解, 因此只有通过提高软件版权保护技术的安全强度, 使破解者付出比购买软件还要高的成本, 这种软件版权保护技术就是成功的。本文结合注册码和软件狗这两种技术的优点, 采用一种实时授权的软件License控制方法, 并将其应用于以半导体加工制造行业为背景的MES中, 实现对MES的按照功能模块、按照使用时间或次数、按照用户数量等的授权管理与控制。
2 系统描述
2.1 系统架构
软件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 整个MES系统的架构分三个层次, 最底层是工作站PC机 (客户端应用模块) , 中间层是车间服务器层 (客户端服务模块) , 最顶层是软件开发商服务器层。
工作站PC机运行MES的应用模块;车间服务器运行MES系统服务模块, License控制服务模块属于中间层;软件开发商服务器负责向MES系统授权, License服务模块从开发商服务器获得软件授权后控制整个MES系统的运行。
2.2 功能描述
在本文中, 软件开发商服务器被称为服务端, MES系统相对软件开发商服务器来说是客户端, 其按照B/S模式设计又分为两个大的模块——客户端应用模块和客户端服务模块。在服务端设置客户端应用模块并发用户数、客户端服务模块并发运行数、MES运行期限等控制量, 并与用户名和自动生成的GUID (Globally Unique Identifier, 全球唯一标识符) 序列号绑定, 使用DES加密算法[5]对文件内容及文件本身双重加密后生成软件许可文件, 即License文件;客户端将用户名、序列号与加密锁等硬件信息 (计算机CPU序列号、网卡物理地址、硬盘序列号) 绑定后从服务端获取License文件;License控制服务模块解析此License文件, 实现实时控制整个MES系统的授权。根据本文中License控制方法, 客户端应用模块与客户端服务服务模块通过心跳实时通讯能有效控制软件的运行, 能检测出软件是否运行于虚拟机[6]中, 同时能进行试用版及正式版等版本控制。
3 关键技术
3.1 获取License文件
在服务端设置客户端应用模块并发用户数、客户端服务模块并发运行数等控制量, 将文件内容以及文件本身采用DES加密算法应用不同的加密密钥双重加密后生成License文件;License控制服务模块将用户名、序列号与加密锁等硬件信息绑定后从服务端获取加密处理的License文件;解析此License文件开始实时控制其他客户端服务模块及应用模块的并发数量。License控制服务模块从服务端获取License文件的流程如图2所示。
3.2 实时授权
当客户端服务模块启动时向License控制服务模块发送授权请求;License控制服务模块根据客户端服务模块的使用情况并检测软件是否运行于虚拟机中且与加密锁等硬件信息匹配后决定是否对其授权。
客户端应用模块用户登录时向License控制服务模块发送授权请求;License控制服务模块根据当前应用模块的并发用户数量并检测软件是否运行于虚拟机中且与加密锁等硬件信息匹配后决定是否对其授权, 对应用模块用户授权后会实时通过心跳协议与应用模块用户通讯, 应用模块用户在使用MES系统过程中会定期向License控制服务模块续约授权;对于异常离线的用户, License控制服务模块及时释放其占用的授权。
License控制服务模块在运行过程中会实时与服务端通讯, 防止同一个软件授权License文件运行于多个MES系统中。
对于试用版本的MES系统, License控制服务模块记录MES系统的使用时间, 在MES系统到期前会向用户发送邮件和短信息提醒。
M E S系统用户从试用版本向正式版本升级时, 服务端会更新License文件, 重新对MES系统进行授权。
L i c e n s e控制服务模块运行时会启动一个线程, 该线程会在计算机内存中维护一个在线用户列表 (包括MES应用端用户和MES服务模块) , 任何MES应用端用户和MES服务模块请求License授权时, 在线用户列表会将并发用户数加一, 对于列表中每一个用户详细记录了该用户请求授权的时间以及已经授权的时间等信息, 线程采用心跳协议同在线用户列表中的用户通讯, 当检测到用户状态不正常或该用户的授权时间已到时会从内存列表中清除该用户, 并向该用户进程发送终止授权消息, 达到了实时授权的目的。
License服务模块控制MES系统的流程如图3所示。
4 系统应用
4.1 开发技术
本文中的MES系统基于微软.NET技术的WPF (Windows Presentation Foundation) +WCF (Windows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MSMQ (Microsoft Message Queue) 开发。.NET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是.NET框架, .NET框架类型符合CLS (Common Language Specification, 公用语言规范) 。只要这种语言的编译器符合公共语言规范, 就可以使用任何语言进行开发。同时, .NET平台上的数据交换采用可扩展标记语言XML作为标准格式, 具有跨平台特性。系统采用SOA架构, 其可以根据需求通过网络对松散耦合的粗粒度应用组件进行分布式部署、组合和使用。服务层 (本文中被称为客户端服务模块) 是SOA的基础, 可以直接被应用层 (本文中被称为客户端应用模块) 调用。SOA将帮助企业系统架构者以更迅速、更可靠、更具重用性架构整个业务系统, 能更加从容的面对业务的急剧变化。
4.2 系统实现
MES系统主要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和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开发工具开发, 客户端服务模块以Windows服务的形式运行于Windows Server 2003或Windows Server 2008操作系统中, 客户端应用模块运行于Windows各个版本操作系统中, 在MES系统部署前对源代码进行混淆[7]处理, 防止系统被反编译。系统运行实例如图4、图5所示。
5 结束语
软件版权保护技术作为企业级软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保护软件版权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企业级软件行业从传统的一次性付费授权慢慢向实时在线付费、按期付费、软件租赁、按功能模块付费转变, 研究实用的软件版权保护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现实意义。
综合各种软件版权保护技术, 提高破解者破解软件的成本是保护企业级软件的一种有效手段, 本文介绍了一种结合注册码技术及硬件加密锁技术能够实时授权的License控制方法。通过实践表明, 使用本文中的方法能有效实时控制MES的功能模块、使用时间或次数、并发用户数量等。License控制作为独立的功能模块能够很容易移植到其他企业级软件系统中, 因此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通用性。
参考文献
[1]朱建启.软件保护中的关键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 2009, 7-18.
[2]朱建启, 刘衍珩, 汤岩, 田奇.软件保护技术[J].计算机科学, 2006, 33 (8) :289-291.
[3]孙永清, 顾雨捷, 赵戈.基于动态注册码的软件加密保护[J].计算机工程, 2007, 33 (12) :183-184.
[4]张钰.基于加密锁的软件保护程序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 2010, 16-28.
[5]姚兰, 姜利群, 李明.基于双密钥的对称加密算法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 2008, 24 (21) :56-58.
[6]程微微, 张琦, 谢亿鑫.虚拟机检测与反检测技术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1, (2) :28-32.
【授权执行力】推荐阅读:
《领导力执行力授权与激励》学习心得08-30
执行代理授权委托书09-23
授权委托书执行阶段12-23
执行阶段的授权委托书08-01
(单位委托、特别授权)授权委托书06-08
民事诉讼授权委托书(特别授权)10-06
投标报名授权委托书 授权委托书 投标08-30
艺术授权07-21
授权体系01-21
授权制度05-12